古诗文鉴赏之《庖丁解牛》教案

时间:2019-05-12 17:25: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诗文鉴赏之《庖丁解牛》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诗文鉴赏之《庖丁解牛》教案》。

第一篇:古诗文鉴赏之《庖丁解牛》教案

[古诗文鉴赏之《庖丁解牛》教案]

[教学目的]

一、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并能对之作简单辨析,古诗文鉴赏之《庖丁解牛》教案。

二、体会《庄子》散文中寓言特色,并体悟作者的情感。

三、在朗读与解析中,认识如下启示: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教学设想]

1、一篇课外自读课文,因而教学重点放在作为独立的寓言故事,在读后所能得到的启示上。

由于《庖丁解牛》的主题可以有二:一是庄子主观意图要阐发的“缘督以为经”的养生之道的思想;一是作为今天读者从中总结出的主题思想,即上述的启示。庄子作为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生活的社会,动荡、复杂。因而他的政治思想、哲学观点也反映其复杂性;他的养生思想也如此,即有其合理存在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因此,作为教学则应注重促进学生上进心,而且短短的一节课内,学生未必能理解其中道理。故对庄子要人们像庖丁那样找空隙下刀,避免来矛盾,逃避现实不让自己受损伤的苟且偷生的人生观,提出批判。并着重于从一则寓言中我们可受到启发,获取教益上从事教学。

2、学难点是文章的三个境界的理解。

庖丁学解中的头三年,精力高度集中,达到对外物(除牛之外)无所感知的境界——文章所创造的第一境界;

庖丁动手解牛时而又“未尝见全牛也”,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这是他已经完成了对必然王国的认识,行将踏进自由王国的境界了——第二境界。

十九年后,当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时,进入了一个异乎前两个境界的崭新境界:“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此时的庖丁依天理,因固然,完全靠精神活动批郤、导窾、避开技经肯綮与大軱,游刃于彼节者之间,游刃有余,把又脏、又累、又笨重、又麻烦的解牛活计,干得漂亮极了、高级极了——第三境界。

庄周不愧为大思想家、文学家,他在几百字内写出了庖丁解牛的十九年的历程,写出了出语惊人的三个境界。用对话方式来写,从庖丁回答中得知。教学应作为本课教学难点,提醒学生学习注意。

3、教学方法:朗读与讨论并重。

4、教学用具:多媒体(或录音机)投影等。

5、教学时数:1课时。

6、预习(略)第一课时 一.导语

先秦诸子中能自成一家,别树一帜,具有独特内格的就是庄子。鲁迅称其文章“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汉文学史纲要》)。作为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子,以其思想、哲学等影响着后世,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庖丁解牛》,看看从中可得到什么启示。二.自读程序及内容 一读

一字一词一句的读,凭借注释,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字词(预习中提出的),理会文义。二读

整体阅读,理清思路。(思路体现在文章的段落层次中,文章的段落层次中又蕴含着思路。)第一部分:(开头„„乃中《经首》之会)写庖丁解牛的高超技术。第二部分:(从文惠君曰„„至第四段结束)写庖丁与文惠君的对话。三读

细细品读,体会并感悟作者的思想所给我们的启示,并对庄子人生哲学作粗略辨析: 庖丁解牛的场面:

庖丁解牛,文惠君观看,教案《古诗文鉴赏之《庖丁解牛》教案》。作者以写动作为主,一连用了五个动词:解、触、倚、履、踦,(总动作为“解”;分别描写庖丁全身各部位的动作为触、倚、履、踦、)简直是一系列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并用两个拟声词:砉、騞,描摹他解牛进刀的声音,用两个比喻“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描绘出庖丁解牛的动作节奏感,刀锋所到异乎寻常。、这段描写引人入胜,对突出全文的中心,起到重要作用,是后面叙述抽象道理的依据。有之,才能使读者对庖丁的“经验之谈”心服,才有其感染力。b.三个境界的理解:

文章从文惠君赞叹询问引出庖丁回答的一段话,这段答话层次分明,先总括一笔“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然后分述原因和过程,最后又以文惠君的话作结,环环相扣,十分紧凑。并由之反映庖丁解牛三个境界,使我们得到了一定的启示。a. 以“刀”贯穿全文:

奏刀——释刀——更刀——动刀——提刀(神态)——善刀、藏刀(精心),写出庖丁深得解牛之道,从而突出了中心思想。三个境界的分析:(见教案关于“教学难点”内)第一境界:(三年内)始之解牛,所见无非牛者。

这是积累上热知阶段,也是专心致志于学习解牛阶段,反复实践的阶段,通过“更刀”的过程。是认识阶段。

第二境界:(三年后)庖丁解牛未尝见全牛也(目无全牛)

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就可以以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第三境界:

1. 娴熟的技艺来自“依乎天理”,故能“以神遇而不以自视,官知止而神欲行。”

2. 庖丁的刀用了十九年,解了数千头牛,仍“新发于硎”这也用一个角度表现出他解牛技艺的“游刃有余。”

3. 庖丁的解牛从不掉以轻心,每次都如此。“每至于族,吾见 其难为,怵然为戒,应乃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说明他真的是“道也,进乎技矣”。c.由学生自己谈实践出真知等体会。例: 1 胸有成竹。2 现代人弹钢琴。3 学习外语。4 练习射门„„

引导学生抓住“熟能生巧”,“反复实践”、“积累经验”、“认识并掌握规律”等来谈,只要这样做了,就能够与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四读

表情朗读,读出抑扬、轻重、缓急,并能琅琅上口。(文言文学习应该注重在读中积词会意,读中感悟,读中辨析,读中融会贯通)。a. 成语解释:

1、游刃有余:现在使用比喻技术熟练高超,做事轻而易举。1.

2、目无全牛:现在指技艺达到极其纯熟的程度,达到得心应手的境界。

3、踌躇满志:指对自己取得的成就洋洋得意的样子。

4、切中肯綮:肯綮,中肯。此语指能正好击中最重要的关键。b. 翻译句子:

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

手接触到的地方,肩靠的地方,脚踩的地方,膝盖顶的地方。(“手之所触”等句均由指示代词“所”加动词“触”等形成名词性词组,它的作用相当于一个名词,意为“接触的地方”。“手”为句中定语,“之”是定语和中心词之间的结构助词。)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从未碰脉络相连和筋骨相结的地方,更何况大骨头呢?(尝,动词、试,这里可作“碰到”、“接触”之意。技经肯綮是“尝”的宾语,这里提到动词“尝”的前面,“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恢恢乎其游刃有余必有余地矣: 骨节间的空隙宽宽绰绰地,它对于刀刃运转必定是有余地。(恢恢宽绰的样子;乎,形容词尾;“其”,代词,代上文的“间”。)怵然为戒:

c.概括本文主题

明确: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车船累经验,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 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d、读中体会本文描写细致生动,语言富有表现力的写作

特点,体悟作者善于把哲学思想和文学想象巧妙结合的用心:如技与道;目有“全牛”和目无“全牛”;“官知”与“神欲”、“无厚”与“有间”几组相对的哲理性概念,把读者思想引向深入,而“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的比喻,“良庖”、“族庖”间的对照,“刀刃若新发于硎”的夸张,“踌躇满志”的精神描绘又使得想象力充分展示,把庖丁解牛的故事讲得妙趣横生。这是一篇难得的独具风格的哲理散文。五读 扩展阅读

1、作者简介(略)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著名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庄子》是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者的著作。

2、充短文片断,了解庄子思想: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列近名,为恶无近利。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养亲,可以尽年。

3、你读《庖丁解牛》的感受。(课外作业)

三、总结:(略)(见四读、五读)附板书设计:

庖丁解牛《庄子》 哲理散文

一个场面描写:

解、触、倚、履、踦、(动词)

砉、騞(似声词)

《桑林之舞》、《经首》之会(比喻)

二个部分段落大意:

1、写庖丁解牛的场面,反映其技艺高超。

2、记叙文惠君与庖丁对话,表现庖丁的三个境界 三个境界展示:

第一境界:所见无非全牛。(三年内)

第二境界:耒尝见全牛也。(三年后)

第三境界:神遇—目视;官知—神欲。(十九年后)

第二篇:诚信古诗文鉴赏教案

“诚信”古诗文鉴赏教学设计

三12班教者:司宏伟

教学目标 1,2,3,让学生理解诚信的重要性。学习古代有关诚信的名言名句。陶冶情操,做个讲诚信的人。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理解诚信的重要性。

2,陶冶情操,通过学习,做个讲诚信的人。教学准备 课件、小故事。教学过程 1,导入(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诚信吗?自由说一说。你们知道哪些关于诚信的故事给大家说一说。2,3,4,5,6,你觉得做人需要讲诚信吗?谈谈你的看法。

出示课件,自由读一读。指名读一读。从诗文中你明白了什么? 师范读,学生跟读。师简介诗文大意。

读了刚才的诗文,你读懂了什么?小组讨论交流。

课堂总结:学到这里,你觉得以后怎么与人相处?自由说一说。

作业

收集有关诚信的故事,说给同学听。

2,2016年9月

第三篇:古诗文鉴赏

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出处】金.元好问《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赏析】海棠爱惜自己的花心不轻易开放,让桃李在春风中盛开吧。诗人赋予迟开的 海棠以矜持自重、谦逊不争的品格。

【原作】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爱惜芳心莫轻吐,且教桃李闹春风。爱而不见,搔首踟蹰。【出处】《诗经•邶风•静女》

【赏析】爱:薆的假借字,隐蔽。搔首:用手挠头。踟蹰:来回走。句意:她故意躲在我看不见的地方,急得我挠头搔腮。用自然平淡的语言生动地描写出青年男女恋爱生活的情趣,耐人寻味。

【原作】(节选):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脚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出处】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赏析】怎样才能得到千万间房屋,用来庇佑天下无处容身的寒士,使他们欢欣喜悦,免受风雨侵袭,这些房屋也能安稳不动屹立如山,那该多好啊。杜甫因茅屋被风吹垮而作此诗,感叹自己的不幸,并联想到天下寒士,产生这样的期盼。这句诗表现了杜甫忧国忧民、推己及人的仁者襟怀,反映了他高尚的人格。

【原作】(节选):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出处】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赏析】摧眉折腰:低头弯腰,表示卑顺的样子。句意:怎么能够低头弯腰,去侍奉有权有势的当政者,使我心情不愉快呢!表现了诗人蔑视封建权贵的反抗精神。

【原作】(节选):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出处】唐•杜甫《洗兵马》

【赏析】哪里能请到一位大力士,把天河的水引下来,彻底洗刷干净铠甲兵器,永运不再使用呢。作者呼吁朝廷及时收兵,以慰民心。【原作】(节选):淇上健儿归莫懒,城南思归愁多梦。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长不用。

安能追逐人间事,万里身同不系舟。【出处】唐•玄鱼机《暮春即事》

【赏析】哪能被人间琐事缠身呢?我要像不系之舟一样,自由自在地随风飘流万里,表现了诗人追求自由生活的情感。

【原作】深巷穷门少侣俦,阮郎唯有梦中留。香飘罗绮谁家席?风送歌声何处楼?街近鼓鼙喧晓睡,庭闲鹊语乱春愁。安能追逐人间事,万里身同不系舟。

八月长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带风轻。【出处】唐•崔峒《清江曲内一绝》

【赏析】原诗写八月长江的景色。八月正是天髙气爽的季节,江上风平浪静,小帆船在江中顺风而下,显得格外轻快。这两句诗画面感很强。

【原作】八月长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带风轻。极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阳城。

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出处】唐•李商隐 《瑶池》

【赏析】穆王:周穆王。传说他曾西游瑶池,会西王母,约三年后再来。句意:周穆王有八匹能日行三万里的骏马,为何不再来呢?不再来的言外之意是已经死了。诗假托周穆王的故事,讽刺唐代帝王服丹药求长生,结果却送了生命的愚蠢行为。

【原作】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驶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出处】唐•李商隐《代赠》

【赏析】丁香结:本指丁香之花蕾,丛生如结。此处用以象征固结不解之愁绪。原诗是一首七绝,写思妇之离愁。这两句是说,芭蒸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的花蕾丛生如结;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这既是思妇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意境很美,含蕴无穷,历来为人所称道。

【原作】楼上黄昏望欲休,玉梯横绝月中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

春风各自愁。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出处】唐•岑参《寄左省杜拾遗》

【赏析】自己满头的白发,就像落花般的飘坠;真羡慕你青云直上,有如鸟儿般的自在飞翔。青云:平步青云,喻官场得意。杜拾遗:是指杜甫,当时杜甫正担任左拾遗的官职。

【原作】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出处】唐•李白《秋浦歌》

【赏析】一头的白发连接起来,足有三千丈;满怀的离愁,就橡白发一样长。原诗是在极力描写离愁的深长。“白发三千丈”是李白的一种夸张手笔,千百年来被人们引用,作为夸张笔法的典范。以“白发三千丈”比喻心中的忧愁,涵意丰窗,意象生动。

【原作】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白发未除豪气在。

【出处】宋•陆游《度浮桥至南台》

【赏析】白发未变,豪气尚在,作者的雄心壮志坚定无比,老而不衰。现今常用“白发未除豪气在”这句诗,来形容那些年纪老大,却仍具有满腔豪情的人。这句诗也可用来鼓励缺乏雄心壮志的年轻人,应当向老而弥坚的人看齐,力求上进,做一番事业。

【原作】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般

横系大江心。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

【出处】宋•陆游《秋夜读书每以二鼓画为节》

【赏析】寒夜里孤独地在灯下看书,不禁感叹满头的白发,无情地催人老去;只有眼前的青灯散发出的温暖光辉,令人兴味丛生,就好像又回到了儿时的情景。年纪大的人最喜爱这句诗,回想儿时的欢乐往事,有着无限的甜蜜滋味;而抚今追昔之余,却又不禁油然而生“时不我与”的慨叹。

【原作】腐儒碌碌叹无奇,独喜遗编不我欺。白发无情侵老境,青灯有味似儿时。高梧策策传寒意,叠鼓冬冬迫睡期。秋夜渐长饥作祟,一杯山药进琼糜。

白曰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出处】唐•王之换《登鹳雀楼》

【赏析】太阳沿着西边的山岭渐渐的落下。波涛滚滚的黄河直往大海奔流;若是想要看到千里以外的景物,还得要再爬上更高的一层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常用来揭示人生道路或事业没有止境,应当继续不断地努力上进的道理。【原作】 仅此四句。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出处】唐•元稹(行宫》

【赏析】元稹,晚唐著名诗人,原诗是他路过一座行宫有感而作。句

意:当年这一座繁华热闹的古老行宫,如今已是一片萧条破败的景象,只有那满头白发的宫女还依然健在,正闲坐那儿向人诉说着唐玄宗的故事。作者原是感叹宫廷衰败,世事如烟。

【原作】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

【出处】《古诗十九首•去者日以疏》

【赏析】凄冷的风吹来,墓旁的白杨树发出萧萧的声音,使人悲愁不已。汉魏以前的古诗常常是用字简洁,浑朴辽阔。

【原作】去者日以疏,来者日以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古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出处】唐•杜甫《春日忆李白》

【赏析】《春日忆李白》是天宝五载(746)或六载,(747)春,杜甫居长安时所作。这两句是说,李白的诗天下无敌,他的诗思潇洒飘逸,豪放不拘,诗风超群,不同凡俗。所以如此,就在于他思想情趣,卓异不凡,因而写出的诗,出类拔萃,无人可比。

【原作】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样酒,重与细论文。白云满地无人扫。

【出处】宋•魏野《寻隐者不遇》

【赏析】满地都是療绕的白云,却没有一个人来打扫。我们可以想像

得出,诗中描绘 的一定是恬静自然的归隐生活。屋前屋后,满地都是飘浮着的白云,这是何等脱俗、迷人的景致!由此也可以想见:隐者超然出尘的胸怀。“白云满地无人扫”这句诗,充分显露出清逸高妙的情趣,令人无限神往。

【原作】寻真误入蓬莱岛,香风不动松花老。采芝何处未归来,白云满地无人扫。

白云在青天,可望不可即。

【出处】明•刘基《登卧龙山写怀二十八韵》

【赏析】即:靠近;接触。句意:白云飘浮在碧空,只可望见而接触不到。化用唐代宋之问《明河篇》“明河可望而不可亲”。“可望不可即”后来演为成语。

【原作】(节选):采薇戒怀归,钱檀惭素食。白云在青天,可望不可即。浩歌梁甫吟,忧来凭胸臆。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出处】唐•韩愈《春雪》

【赏析】白雪嫌春色来得太晚了,竞然纷纷扬扬,穿树飞花,装点出一派春色。“却嫌”、“故穿”拟人手法把春雪描绘得很有灵性,饶富情趣。

【原作】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白眼看他世上人。

【出处】唐•王维《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

【赏析】白眼:鄙视的意思。《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靑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嵇康)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靑眼。”句意:以蔑视的白眼傲视世上的俗人。

【原作】缘树重阴盖四邻,青苔日厚自无尘。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出处】东汉•曹操《蒿里行》

【赏析】东汉末,陇西豪强董卓篡夺了东汉的军政大权。关东各地军阀联合讨董,曹搡也是其中一部。“蒿里行”一诗批评了讨董联军的不团结现象,反映了军阀连年混战给人民带来的严重灾难。表现了曹操渴望国家统一的心情。“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两句诗,用来描写非正义的战争,杀人盈野,给老百姓带来严重灾难。【原作】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出处】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赏析】纵酒:开怀畅饮。青春:阳春季节。这两句写出诗人听到长达七年多的战乱结束以后无限兴奋和极欲回乡的心情。我已老年,难得“放歌”,不宜“纵酒”,这番却要放声高歌,痛饮美酒;待到春光明媚的时候,在鸟语花香中与妻子儿女们相伴返回家乡。‘放歌”、“纵酒”写“狂”态,“青春”、“还乡”写“狂”想。进一步抒写了 “喜欲狂”的 情态。

【原作】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出处】五代•冯延巳《蝶恋花》

【赏析】寒食:节气名,大约在淸明节前两天。句意:在这寒食节的日子里,道路两旁开满了各神各样的花,争奇斗艳;而那美丽的香车,又是系放在谁家的树下呢?原词描写伊人在外游荡,不知又停留在哪里,忘了回来。词中充满着埋怨的意味。“百草千花寒食路”可用来形容淸明时节,郊外野路中花草盛开的美丽录象。“香车系在谁家树”可用来隐讽伊人不知又在何处逗留?

【原作】几日行云何处去?忘了归来,不道春将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车系在谁家树? 泪眼倚搂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撩乱春愁如柳絮,依依梦里无寻处。百年世事不胜悲。

【出处】唐•杜甫《秋兴八首》之四。

【赏析】唐朝自从玄宗天宝以后,内忧外患侵扰不已,杜甫有感于国家多难,于是写下这首诗。这句诗意思是:百年来的纷扰世事,实在令人悲痛万分,愤恨不已。后人常用 “百年世事不胜悲”这句诗,来感叹世事不堪回首,借此抒发满怀忧国忧民的悲愤之情。

【原作】闻道长安似奕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出处】唐•杜甫《兵车行》

【赏析】边庭:边地。句意:边地兵士死伤无数,血流成海,而汉武帝开拓疆土的意图还没有停止。诗人以汉喻唐,对唐玄宗穷兵黩武给人民造成的灾难,表示极大的愤慨。

【原作】(节选)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直开边意未已。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爆竹声中一岁除。

【出处】宋•王安石《元曰》

【赏析】这首诗抒发作者自己冲破重重阻力,变法取得初步成功后的心情。原诗意思在爆竹声中一年过去了,大地更新,春风送暖,人们兴高采烈,全家围绕在一起欢饮屠苏美酒。朝霞照亮了千门万户,好像披红挂彩;人们争先恐后地换上新的桃符,除旧迎新。本诗借人民群众庆新年的欢乐场面,抒发作者对变法胜利的喜悦。“爆竹声中一岁除”这句诗常用于春节或元旦辞旧迎新时。

【原作】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出处】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赏析】卷地:形容风刮得猛烈。胡天:指西域的气候。句意:呼啸的北风卷地而来,连枯草都刮断;八月的仲秋时节,而西域一带就大雪纷飞了。

【原作】(节选):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出处】三国魏•曹植《七步诗》

【赏析】相煎:相迫害。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 》“文帝(曹丕)尝令东阿王(曹植)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诗略),帝深有惭色。”句意:豆秧豆粒本来都是一条根生长出来的,为什么相互残害这么急迫呢?比喻貼切感人,故能广泛流传。【原作】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这首诗一本为四句:

煮豆燃豆箕,豆在釜中泣。'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出处】唐•李商隐《蝉》

【赏析】以:因为。高:双关语,蝉居高处,自己为人清高。徒劳:白辛苦。费声:枉费了鸣声。这两句是说,蝉栖在高枝之上,本来就难得一饱,却终日哀鸣,实在是白白浪费精力。这里的蝉,就是诗人自己的影子,诗人为人清高,不为世容,所以生活淸贫,虽然曾向有力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最终却是徒劳的。借蝉鸣而抒情,即“为悄而造文”,含蓄委婉,手法高妙。

【原作】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出处】唐•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赏析】句意:落笔时风雨为之震惊,诗成后鬼神为之哭泣。这两句以高度夸张的语言,形容诗歌艺术强大的力量。落笔能惊动狂风暴雨,言其极有气势;诗成引起鬼神哭泣,言其感人肺腑。本是用来赞美李白的创作才华,而李白也确实有资格接受这一赞美,后成为千古名句。人们常常引用这两句诗的意思,称誉能产生震憾人心效果的文艺作品。

【原作】(节选):昔年有狂客,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声名从此大,汨没一朝伸。文彩承殊渥,流转必绝伦。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出处】宋•林逋《宿洞霄宫》

【赏析】这句作者用碧、红、青、白强烈的对比、映衬将景致写得明亮绚烂,为写景之佳句。洞霄宫在今浙江余杭县大涤洞,是著名的游览胜地。这首诗是写林逋来此游览的感受。

【原作】秋山不可尽,秋思亦无垠。碧涧流红叶,青林点白云。凉阴一鸟下,落日乱蝉分。此夜芭蕉雨,何人枕上闻? 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出处】元•王实甫《西厢记•正宫端正

好> 【赏析】这是《西厢记》里的名句,借秋日的萧索凄凉来描写离情。意思是:碧绿的云天,黄叶落满大地,西风紧吹,北雁纷纷向南飞去。伊人即将远去,面对这萧条枯寂的情景,更添无限感伤的情绪。【原作】碧云天,黄叶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出处】清•龚自珍《咏史》

【赏析】避席:古人席地而坐,有所敬则离坐而起,谓之避席。文字狱:以文字之所谓“当否”治作者的罪。稻梁谋:对衣食生活的谋求。句意:知识分子一听到文字狱的事就胆战心惊、避席而起。他们著书只是为了生活下去,并没远大理想。揭露了在残酷的文字狱威胁之下,文士埋头著书的无奈处境。

【原作】金粉东南十五州,万重恩怨属名流。牢盆狎客操全算,团扇才人踞上游。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梁谋。田横一百人安在,难道归来尽列侯?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出处】唐•张籍《凉州词》

【赏析】这首(凉州词》用浓厚的色彩描绘西北边塞风光,它宛如一幅风景油画,远近景的结构,层次分明,明暗的对比强烈。“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一句远景,一句近景,写边塞城镇周围的气氛;黄昏时分,阴雨连绵,雁儿在暮雨中低飞。河边芦苇发芽似

笋,抽枝吐叶,争着向上生长,富有朝气。远景写得阴沉抑郁,近景则色彩鲜明,情调昂扬,和远景的幽暗低沉正好形成强烈的对比。两句一抑一扬,一暗一明,互相补衬, 相得益彰。

【原作】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出处】宋•秦观 《江城子》

【赏析】即使一江春水都化成眼泪,也流不尽我许多忧愁。以水喻愁,前人很多,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苏轼的“欲寄相思千滴泪,流不到,楚江东”(《江城子》),都是词中名句。秦观这里不说愁似江水,也不说泪寄楚江,却要把一江春水都变成泪水,其想像便更进一层。即使泪水成江,也淌不尽胸中忧愁,这又进了一层。层层推进,因而感情写得很深挚。【原作】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独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出处】宋•张俞《蚕妇》

【赏析】那些穿着绫罗绸缎的人,没有一个是养蚕的。作者借一位养蚕妇人的伤心感慨,来为农民辛苦劳作而喊冤叫屈;并为农民生活的贫困而抱不平。

【原作】昨曰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别来何限意,相见却无辞。

【出处】唐•许彬《荆州夜与友亲相遇》

【赏析】分别之后,有许多离情别绪,想尽情向您倾吐。可是,当相见时却无话可说了。

【原作】山海两分歧,停舟偶此期。别来何限意,相见却无辞。坐永神疑梦,愁多鬓欲丝。趋名易迟晚,此去莫经时。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出处】唐•白居易《琵琶行》

【赏析】这两句是说,琵琶弹到此处,有个“声渐歇”的过程,什么声音都没有了,琵琶女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怨愤情绪,似乎在琵琶声停之后,表现得最充分。幽情暗恨,笼罩空间,此时“无声”比“有声”更能引起听者的共鸣。这种描绘余音袅袅、余韵无穷的艺术境界,所表达的感情更为深沉悠长。

【原作】(节选):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暫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别时容易见时难。

【出处】南唐•李煜《浪淘沙》

【赏析】人世间分离很容易,而相见真是难!李商隐《无题》诗云:“相见时难别亦难”,是说两者都难,表现了对恋人深挚的爱情。此词则云;“别时容易见时难。”是说一易 一难,反映了词人失国以后的悲痛。他的话似乎是从《顔氏家训》“别易会难”和曹丕《燕歌行》“别日何易会日难”变化而来,但所抒发的感情不是对亲友,而

是对故国河山。因而它的内涵拓展了,感情升华了,也就更加感人。【原作】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病中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出处】宋•王安石《葛溪驿》

【赏析】在生病的时候,感受最深的就是风露来得特别早;梦中回家,总是兴奋地忘却了山水路途的遥远。葛溪:在今江西省弋阳县。驿:设立的旅店,供人员休息,邮吏换马。流落江湖的人,病中最是想家,心情最是凄楚悲苦。“归梦不知山水长”醒来后惆怅惘然,只觉得归返家乡的路途更遥远漫长了。

【原作】 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中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博士买驴,书券三张,未有驴字。【出处】北齐•顔之推《顔氏家训•勉学> 【赏析】顔之推在书中谈到一种读书人,非常固陋,问他一句话,他能答上二百句,话虽多,却言不及义,不得要领。“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张,未有驴字。”后用来嘲笑读书人过于迂腐,说话写作不着边际,引经据典,却说不到正題。这句话十分形象。不蔽人之美,不言人之恶。【出处】唐•马总《意林•韩非子》

【赏析】蔽:掩盖。美:优点。本条大意:不掩盖别人的优点,不谈论别人的缺点。这是一种处世哲学,一般指有修养的人的一种品德。后一句现在多指不背地议论别人的缺点。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出处】唐•孟浩然《岁暮归南山》

【赏析】句意:由于缺乏真才实学,所以圣明的君主将我弃置不用;再加上体弱多病,往日的故人好友,也逐渐与我疏远了。“不才明主弃”常用来感叹一个人不受重用。作者孟浩然借这二句诗,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落寞与现实人情的可鄙。据说唐玄宗在无意中看到这两句诗,很不高兴,便说:“吾未尝弃卿,何诬之甚也?”以后就真的不再重用孟浩然了。

【原作】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出处】宋•郑文宝《柳枝词》

【赏析】那满载游人的美丽画舫,也不管江上的烟波风雨惹人愁思,还是载着人们的满怀离恨漂过江南。这两句诗描写离恨别愁,以烟波、风雨相衬,更添幽幽的愁情。后代许多描写离恨的名句,都是由“: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这两句诗演变而来。如苏轼《虞美人》的“无情汴水自东流,只载离恨向西州”;陈与义《虞美人》的“明朝酒醒大江流,满载一船离恨向衡州”;李清照《武陵春》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出处】唐•李白《听蜀僧浚弹琴》

【赏析】句意:不知不觉中,碧绿的山野又到了黄昏的时候;那天空的秋云,暗沉沉地不知有多少重?原诗是说作者在山中听蜀僧弹琴,那犹如流水般的琴声,把人的一腔烦恼全都冲去了;由于听得入神,就在不知不觉间,天色已经暗了下来。琴声能洗掉诗人心中的烦闷吗?也许只是暂时的吧。

【原作】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出处】宋•苏轼《题西林壁》

【赏析】西林:西林寺,在今江西省庐山上。原诗是苏轼登庐山而作,大意是:在庐山中观景,山势随着观看角度而有所不同,正面望去,山岭起伏;侧面一看,却成了峻拔的奇峰。从远近、高低不同的角度来看,就更是千姿万态了。为什么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只因为自己身在深山之中。这首诗描写了庐山的秀丽多姿和作者自己从观望山景中所得到的启发,意在说明观察事物如果不是处在错综复杂的事物之外,就不能真正认识事物的本来面目。这其实是一首哲理诗。苏东坡有很多诗都富含哲理,这也正是宋诗不同于唐诗的一个显著特点:以理趣入诗。“只缘身在此山中”最能描写出“当局者迷”的情境。“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今用来说明人们要全面、客观地认识和观察问题。

【原作】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出处】唐•元稹《菊花》

【赏析】众花之中,并非我对菊花有所偏爱,而是因为等到菊花开过,就再也没有别的花开了。“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这两句诗是赞美菊花的名句。菊性耐寒,傲霜的秋菊,也象征着有志者的气节操守。

【原作】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出处】唐•裴休《宛陵录•上堂开示颂》

【赏析】要不是经历如此一番透彻心骨的寒冷,又怎能有梅花如此扑鼻的芳香呢?“不 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这二句诗常用来勉励人:要经得起严格的锻炼折磨,然后才能苦尽甘来,有所成就。【原作】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出处】宋•王安石《登飞来峰》

【赏析】飞来峰:在今浙江省杭州西湖西北灵隐寺前。原诗意思是:高髙的飞来山上耸立着千丈高塔,听人说地面晨鸡初鸣时,在塔上便可看到红日高升。登上去就不用担心浮云遮住远望的视线,那是因为

身在凌空的最高层。这两句诗和苏东坡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相似。全诗表现了王安石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现在常用来比喻掌握住了正确的观点和思想方法,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会被一时的假象所迷惑。

【原作】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不义而富且责,于我如浮云。

【出处】《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赏析】这一段写的是孔子对“乐”的看法。疏食:粗饭。水:指凉水。曲肱:弯起胳膊。浮云:指轻淡不值钱的东西。本条是说:以不义的手段取得的富贵,在我看来,如同天上的浮云一般。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出处】唐•李商隐《安定城楼》

【赏析】句意:鹓雏根本不知道腐臭的老鼠是什么滋味,但是猫头鹰还是一直怀疑鹓雏要跟自己争夺腐臭的老鼠。典出于《庄子•秋水》,作者意在表明自己有忧时爱国的高情远志,不屑于个人的利禄,不料嗜腐成癖、醉心利禄的人却对自己猜忌不休。

【原作】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贾生年少虚垂泪,王粲春来更远游。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出处】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赏析】在一片沙白似雪、月色凄冷如霜的深夜里,不知在什么地方有人吹奏着芦笛,使征人们个个听得哀愁万分,一夜都痴迷地望着故乡。原诗描写征人的思乡情怀,也是描写人心对征战的厌烦。这两句真率自然,似冲口而出,但充满了深挚的感情。

【原作】 同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出处】唐•张谓《早梅》

【赏析】我不知道此花是因为靠近水边才提前开放,还怀疑它是经冬未消的白雪呢。这两句诗写早梅,既写出梅花的特征,又着重体现出一个“早”字。诗人没有采用正面和直接的描写方法,而是通过自己对它认识过程中的一个转折,轻盈灵巧地把早梅的特征现于笔端。“近水花先发”是此梅早开的原因,而诗人却偏说“不知”,还怀疑它是经冬未消的白雪。这样写,自然能勾起读者的想像:这是一树凌寒独放、洁白如雪的梅花。而早梅孤傲而纯洁的精神品质,也因此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原作】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出处】唐•贺知章《咏柳》

【赏析】尖细的柳叶是谁剪裁出来的呢? 二月的春风像剪刀一样把柳叶剪裁出来。“似剪刀”三字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春风的活力,给人以美的启示。

【原作】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出处】唐•司空图《诗品•含蓄》

【赏析】这句话是解释作诗如何达到“含蓄”风格的。意思是:在字面不写出一个字, 但能够完全显示出所描绘之事的精神实质。【原作】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难,已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渌满酒,花时返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出处】元•王冕《墨梅》

【赏析】王冕:元朝著名画家,诗人。这是他的名句,意思是:墨梅并不希望人们夸它的颜色好看,只是要把它的高洁气质留在人间。这里是作者以墨梅自比,花的清香和气质比喻作者的人品和节操。【原作】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出处】唐•杜牧《题齐安城楼》

【赏析】凭栏:倚靠栏干。七十五长亭:古时三十里一驿,驿有亭。

黄州(齐安)距离杜牧的故乡长安二千二百五十五里,驿站恰合“七十五”之数。七绝《题齐安城楼》是首思乡诗,当作于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诗人任黄州刺史时。这两句写诗人在城楼上凭栏西北远望故乡,一无所见,于是,自我劝解:不用凭栏远望、苦苦思乡了,苦思着实没有用处,因为故乡离这里太远了,有七十五个驿亭之远呢!运用数字表达情感,修辞别致,只见归程,不见归人,意味深长。

【原作】呜轧江楼角一声,微阳潋潋落寒汀。不用凭栏苦回首,故乡七十五长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出处】《孟子•离娄上》:“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赏析】这一段是孟子对舜之所以不告而娶的解释。不孝有三:据赵岐的注解是:阿意曲从,陷亲于不义,一不孝。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

第四篇:《庖丁解牛》教案

《庖丁解牛》教案1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解翻译词句。

2.诵读课文,研读文本,理解寓言的寓意,从中领悟出为人处事的道理。

【重点难点】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理解翻译词句。

【课前预习】

1.给下列加点的词注音释义:

足之所履:lǚ(踩)膝之所踦:yǐ(支撑,接触)莫不中音:zhòng(合乎)

批大卻:xì(空隙)导大窾:kuǎn(空)族庖月更刀:gēng(换)

新发于硎:xíng(磨刀石)怵然为戒:chù(害怕,恐惧)肯綮:qìng(结合处)

2.作家作品

庄子(约前369-前286),战国中期哲学家,庄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汉族,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人。做过宋国蒙地方的漆园吏。庄子是我国先秦(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原系楚国公族,楚庄王后裔,后因乱迁至宋国蒙,是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与道家始祖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然文采更胜老子。代表作《庄子》并被尊崇者演绎出多种版本,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主张“天人合一”和“清静无为”。

3.出自本课的成语典故:

(1)游刃有余:厨师把整个的牛分割成块,技术熟练,刀子在牛的骨头缝里自由移动着,没有一点阻碍。比喻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2)目无全牛:一个杀牛的人最初杀牛,眼睛看见的是整个的牛(全牛),三年以后,技术纯熟了,动刀时只看到皮骨间隙,而看不到全牛。用来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

(3)踌躇满志:形容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4)深中肯綮(shēnzhòngkěnqìng):必要分析深刻,能击中要害,或能说到点子上。肯綮:书面语,名词,筋骨结合的地方,比喻事物的关键。

【文本研读】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本文的题目是何意思?

庖,厨师。丁是他的名字。解牛,分割牛、宰牛的意思。

2.故事寓言涉及的主要人物是谁?庖丁是个怎么样的厨师?

这里的庖丁绝不是一般的庖丁,他是众多庖丁中的佼佼者,他高超的技艺曾让梁惠王赞叹不已。

(二)再读课文,粗通大意

1.划出文中1.2段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庄子从那2个角度描写解牛的精彩表演?

动作、声音

2.庄子、梁惠王怎样评价庖丁解牛?

庄子评价:庖丁解牛的动作和发出的声音是那么的和谐,他的动作就象《桑林》的舞蹈一样优美,他的声音又和《经首》一样有节奏,看他表演真是一种享受啊。

梁惠王:善哉!技盖至此乎?——可见庖丁解牛技术高超啊!

(三)三读课文,精通义旨

1.在文段的结尾以及视频的最后我们都看到,文惠君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那文惠君当年从庖丁的经历中得到的“养生”哲理又是什么呢?

养生(一切顺其自然)人世间充满了错综复杂的矛盾,只有象庖丁解牛一样回避矛盾,做到顺应自然,才能保身、养生。

2.一般来说,人一旦成名之后都喜欢出书,用他的亲身经历教给世人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如果庖丁要写一本——《庖丁论人生》,那从这本书中我们应该可以读到那些人生道理呢?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了解规律,掌握规律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抓住本质,用心处事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顺其自然,不强求

技经肯綮之未尝——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以无厚入有间——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每至于族……行为迟,动刀甚微——不莽撞,谨慎行事

善刀而藏之——收敛锋芒,低调做人,休养生息,养精蓄锐。

【问题探究】

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促使庖丁成为“名庖”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1.解牛讲究方法:躲避矛盾,寻找合适的突破口,神遇,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要依照牛的生理规律,顺其自然。)

2.“求道”的远大目标,不畏艰难,目标高远: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始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月更刀(苦练中……)

三年之后:目无全牛——岁更刀(苦练中……)

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19年,刀刃若新发于硎)

正是因为庖丁10几年艰苦的奋斗,才有了他如此高超的技艺,成为一代“名庖”。

【课时测评】

熟读课文,结合注释,完成下列题目。

1.解释下列加点的古今异义词。

①依乎天理(古义:形容词(属性词)+名词,生理上的天然结构。近义:名词,宋代理学家认为封建伦理是客观存在的道德法则,把它叫做“天理”;今义:名词,天然的道理。)

②技经肯綮之未尝(古义:副词+动词,没有尝试,不曾试过。今义:副词,未曾;加在否定词前面,构成双重否定,意思跟“不是”“不”“没”相同,但口气比较委婉。)

③因其固然(古义:形容词(属性词)+名词,本来的结构。今义:连词,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表示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

④虽然,每至于族(古义:连词+代词,即使这样。今义: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表示承认甲事为事实,但乙事并不因为甲事而不成立。)

⑤视为止,行为迟(古义:名词+连词,动作因此。今义:名词,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⑥所见无非牛者(古义:副词+副词,没有不是,今义:副词,只;不外乎。多指把事情往小里或轻里说。)

3.通假字

①砉然向然(向,通“响”)

②技盖至此乎(盖,通“盍”,何,怎样)

③善刀而藏之(善,通“缮”,修治,这里是拭擦的意思)

④技经肯綮之未尝(技,应是“枝”字,指支脉)

4.重点虚词

(1)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前一个是动词,解,下刀;后一个是介词,因。)

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介词,因。)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介词,因。)

(2)乎

①技盖至此乎?(语气词,表疑问,呢。)

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介词,到。)

③依乎天理(相当于“于”,介词,表凭借)

④而况大軱乎!(语气词,表感叹,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形容词词尾。加强语气,表示强调。)

(3)然

①奏刀騞然(象声词词尾。)

②因其固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③虽然,每至于族……(代词,这样。)

④怵然为戒(形容词词尾,表“……的样子”。)

(3)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④虽然,每至于族(介词,到。或说动词后缀)

5.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岁,时间名词活用作状语,每年,年年)

族庖月更刀(月,时间名词活用作状语,每月,月月)

6.特殊句式

(1)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

(2)如土委地(省略句,“委地”中间省略介词“于”)

(3)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省略句,介词“为”的后面省略宾语——代词“之”)

(4)技经肯綮之未尝(倒装句,动宾倒装,结构助词“之”帮助宾语前置)

(5)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倒装句,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6)合于《桑林》之舞(倒装句,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

7.翻译语段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养生主》

【译文】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疲惫不堪了。那么,追求知识的人们,只能(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罢了。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顺其自然之理以为常法,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身体,可以享尽天年。

8.达标检测

问题一:字音:

踦____(支撑,接触)

騞____(象声词)

卻____(同隙,空隙)

窾____(空)

綮____(结合处)

軱____(大骨)

硎____(磨刀石)

怵____(害怕,恐惧)

謋____(象声词)

问题二:分析文本

解题:庖。丁。解。

问题三: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问题四:庖丁高超技艺的形成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技艺怎样?说说你的体会。

始解之时——(不懂规律)

三年之后——(认识规律)

方今之时——(运用规律)

问题五:庖丁技艺高超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六:没有掌握解牛规律的厨师又是什么情况呢?

问题七:庖丁解牛技术高超的原因是什么?

问题八:庄子塑造这样的一个人物形象,写作这样的一则寓言故事,仅仅就是为了让我们认识这么一个技艺高超的杀牛师傅吗?

问题九:这个寓言给了你什么启示?(这则故事除了养生之道外,还能给人以哪些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启示?)

问题一答案:yǐhuāxìkuǎnqìnɡɡūxínɡchùhuò

问题二答案:略

问题三答案:一个解牛技艺娴熟高超的庖丁形象。

问题四答案:目见全牛

目无全牛

游刃有余

问题五答案: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掌握了解牛的规律

问题六答案:遵循“道”和不遵循“道”有着完全不同的结果,通过对比,强调了遵循“道”

问题七答案:其一,探寻“道”。“臣之所好者道也

其二,遵循“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尊重事物的规律

其三,谨慎的态度。“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从来不骄傲大意。

问题八答案:解牛之道和养生之道有相似之处。庄子想借这篇文章表明自己的养生之道。

问题九答案: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够逐步掌握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进入自由的境界,做到“游刃有余”。即使把握了客观规律,面对具体问题,仍旧要有谨慎的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做好。

《庖丁解牛》教案2

教学目的:

1、读准字音,辨析多音字、通假字的正确读音。

2、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3、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必须通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4、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教学重点:

1、第二段,理清层次及运用两个对比写出庖丁高超的技巧。

2、掌握课文中主要的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

1、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课文所包含的认识客观规律必须通过反复实践的道理。

2、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3、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4、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时授: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节

一、导入:

我们学过、听过许多寓言故事,像“守株待兔”“狐假虎威”“买椟还珠”。这些

寓言故事不仅给增添了我们的生活的笑料,而且使我们从中受到很好的教益。今天我们

也学习一则寓言故事-----庖丁解牛。

二、作者介绍: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人,大体与孟轲同时而稍后。他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思想,为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世称“老庄”。

庄子的思想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体系。他片面夸大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否定客观事物的差别,否定客观真理,在认识论上走向相对主义。从这种认识论出发,庄子对待生活的态度是,一切顺应自然;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反对一切社会制度,摒弃一切文化知识。

庄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构思巧妙,善用寓言和比喻,文笔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

三、解题:

庖:厨师;丁:厨师的名字。解牛:指剖开、分割牛的肢体。《庖丁解牛》是《庄子养生主》中的一则寓言。养生主:指养生之道的关键。

四、串讲第一、二自然段。

1、学生朗读这两段。

2、学生参看注解弄清这两段词句的意思。

3、教师讲解重要词句。

4、学生巩固词句。

第二节

一、复习上课时所学重要词句。

二、串讲三、四自然段。

1、学生参看注解弄清这两段词句的意思。

2、教师讲解重要词句。

3、学生课文巩固词句。

三、文言知识归纳。

1、归纳“为”“乎”“于”“道”“解”“族”等虚词、实词的用法。

(1)为

①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介词,替,给)

②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前一个是做的意思;后一个,因为的意思)

③视为止,行为迟(两个“为”同义,因为的意思)

④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两个“为”同义,因为)

(2)乎

①技盖至此乎?(疑问语气词,呢)

②进乎技矣(相当于“于”,引出对象)

③依乎天理(相当于“于”,引出对象)

④而况大軱乎!(表感叹语气,呢)

⑤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用于形容词词尾,助词。)

(3)于

①合于《桑林》之舞(介词,引出对象)

②而刀刃若新发于硎(介词,从)

③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介词,对于)

④虽然,每至于族(介词,引出处所)

(4)道

?臣之所好者道也(自然的规律)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思想、学说)

④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说,谈论)

⑤怀其璧,从径道亡(路,道路)

⑤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取道)

(5)解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剖开)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理解、懂得)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解答、解释)

④天下土崩瓦解(分裂、涣散)

⑤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解救、消除)

(6)族

?族庖月更刀,折也(众)

?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交错聚结的地方)

?士大夫之族(类)

④族秦者秦业,非天下也(族灭)

2、古今异义:

无非:古义----没有不是。

今义----副词,只,不外乎

天理:古义——指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结构。(依乎天理)

今义——(1)宋代的理学家认为封建伦理是客观存在的道德法则,把它叫

做“天理”。

(2)天然的道理。(天理难容)

固然:古义——本来的结构。(因其固然)

今义——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的转折。

难为:古义----很难下刀。

今义----使人为难。

3、通假字

向——响(砉然响然)

盖——盍,何,怎样。(技盖至此乎?)

善——缮,修治。文中指拭擦。(善刀而藏之。)

4、词类活用

“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名词作状语,每年,每月。)

以无厚入有间(很薄的刀刃)

5、特殊句式

(1)“臣之所好者,道也。”(判断句)

(2)“技经肯綮之未尝”(宾语前置)

(3)“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宾语前置,介宾短语后置)

6、成语解释:

庖丁解牛:比喻技术纯熟高妙,做事得心应手。

游刃有余:比喻做事熟练,轻而易举。

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熟练的地步。

踌躇满志:对自己的现状或取得的成就非常得意。

《庖丁解牛》教案3

教学目标

掌握“游刃有余”、“目无全牛”、“踌躇满志”、“肯綮”等词语的意思。了解“乎”、“然”、“为”、“于”等虚词的用法。体会本文层次清晰、结构完整的特点,学习本文细致生动的描写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像庖丁一样,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做到“游刃有余”。

教学重点 作者写解牛场面,为什么避而不谈实况——牛的挣扎之状、血流之景、惨叫之声,而极写庖丁解牛动作的“合于《桑林》之舞”,奏刀发出的声音合于“《经首》之会”?

教学难点

文惠 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这个寓言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教学方法

讨论、讲析相互结合学法设计

问题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讨论文章细致生动的描写。

第1段,作者描写了一个场面:庖丁解牛。但是,作者是以动作描写为主,一连用了5个动词:总的动作描写是“解”,然后分别描写手“触”、肩“倚”、足“履”、膝“踦”,这一系列的艺术化、舞蹈化了的动作描写,已初见庖丁解牛技术的娴熟。接着作者侧重描摹他解牛时进刀而发出的声音,又对这声音用了两个比喻。描摹声音时,用了两个拟声词:“砉”、“騞”;两个比喻是“桑林之舞”、“经首之会”。生动地描写出庖丁动作的节奏感,表现了一个至高境界。

二、讨论庖丁对话的层次。

课文第3段记叙庖丁的“经验之谈”。庖丁的话可分六层。

第一层是“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这句话是庖丁“经验之谈”的总纲,概括了下面谈话的全部内容。

第二层是从庖丁多年解牛的感受上谈的。当初解牛,所见皆全牛,与一般人所见的一样;三年之后,未见全牛,说明他对牛的全身结构完全摸清了。不再把一头牛看成全牛,而是把它看成可以拆卸的东西。这是至高境界。

第三层详细说明对这种境界的感受:“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庖丁能达到这种娴熟境界的原因是“依乎天理”,即依照牛的天然构造。

第四层庖丁从用刀的结果谈解牛的娴熟。良庖岁更刀,族庖月更刀,而庖丁所用之刀,用了19年,解了数千头牛,其刃却如“新发于硎”,从用刀的结果表现庖丁解牛技艺娴熟。庖丁解释用刀结果不同之原因:良庖是“割也”;族庖是“折也”;而自己用刀则是“以无厚入有间”,于是才“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

第五层写庖丁虽有高超的技艺,却从不掉以轻心。每当“见其难为”,则“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

第六层写庖丁解牛成功之后那怡然自得的神情:“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

三、课堂小结:明确主题。

课文节选自《养生主》,主旨在于阐明保护、蓄养生命之主——精神,提示养生的方法莫过于顺应自然。节选部分借“庖丁解牛”的故事,来比喻社会的复杂如牛的筋骨盘结,处理世事当“依乎天理”、“因其固然”,并持“怵然为戒”的审慎、关注的态度,还应该以藏敛(“善刀而藏之”)为自处之道,这样才能做到“游刃有余”,以达到人之养生的目的。今天我们学习此文,应该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不可主观冒进,而应该通过反复实践,逐步掌握事物的内部规律,然后遵循客观规律处理错综复杂的社会事务,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分类作业 A类:熟读全文,理解文意。

B类:JC。

预习布置 预习《项羽之死》。

《庖丁解牛》教案4

一、教学思想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语文教学不仅仅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人文思想的培养。”结合这一理念,设计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学生、教师、文本间的对话,来实现对文本的深入解读。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自主研读,讨论交流中学习课文,体悟人生。

二、教学时数

一课时。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文本的研读,使学生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从而做到“踌躇满志”地为人处事。

2、结合文本虚构出庖丁的成长历程,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发掘本文的内涵,结合现实生活领会文本的深刻的含义,从中领悟出为人处事的道理。同时体会寓言的多义性。

四、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通读全文,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初步理解课文。

(课前全班朗读课文。)

(二)导入(2分钟)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位老人家很会讲故事。人们透过他简单而生动的故事,往往可以明白很多深刻的道理。我们曾经听说过的“庄周梦蝶”、“鲲鹏”的故事就是出自他之口,这位老人家就是庄子。今天我们来看他另一则故事——《庖丁解牛》。

(三)课堂活动过程

1、复述故事。(3分钟)

请一位同学用现代汉语复述故事。

(用幻灯片显示《庖丁解牛》的漫画。)

(设计意图:结合漫画来复述课文,让学生更形象的理解课文,同时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通过这个同学的讲述,我们想一想,庖丁解牛的外在特点是什么?

(幻灯片显示:

问题:庖丁解牛的外在特点是什么?

明确:庖丁解牛时的动作姿态和解牛时发出的.声音均符合音乐和舞蹈节奏。)

2、发挥想象,编写故事。(10分钟)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学生细读文本,整合文中的材料,合情合理地虚构故事。也为后一个环节提供必要的铺垫和素材。)

由上述介绍可见,庖丁解牛的刀法可谓出神入化,实乃高手中的高手。相信当年文惠君一定金口玉言,封他为“名庖”。我们知道,但凡是名人,成名之前都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心路历程,一段曲折离奇的成长历史。那今天庖丁的这段“神秘”往事就要靠我们来揭开。请大家结合课文,发挥想象,编写这《一代名“庖”的成长历程》。

(1)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发言。(请1-2人发言。)

(小组讨论说明:在班级教学组织操作上,全班按座位分成四人或六人一组,设组长一人。组长组织讨论,小组得出结论性的意见或答案,指定一个同学代表小组发言——发言人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

(2)学生发言之后,教师根据学生编写的故事简短总结。

(幻灯片显示:

标题:一代名“庖”的成长历程

要求:尽可能多的使用原文中的材料。

教师总结思路:

始解牛时:所见无非牛者——月更刀

苦练中……

三年之后:目无全牛——岁更刀

苦练中……

方今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19年,刀刃若新发于硎)

3、透过故事,探讨人生。(25分钟)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阅历解读文本,透过文本形成个性化的观点,言之成理即予以肯定。)

一般来说,人一旦成名之后都喜欢出书,用他的亲身经历教给世人很多为人处事的道理。如果庖丁也要写一本——《庖丁论人生》,那从这本书中我们应该可以看到那些人生道理呢?现在小组讨论,结合自己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历来谈谈,课本中的哪些情节、文段教给我们怎样的道理。

(1)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发言。(18分钟)

(2)教师小结:人处身错综复杂的社会,面对纷繁的事情,应先了解事物的道理,顺应自然而行,尽可能的避开种种矛盾冲突。但不免遇到困难、冲突时,则要全神贯注,谨慎处理。在困难解决后,应及时收敛锋芒,低调做人。只有这样才可以更好的生存于这个社会之中。(2分钟)

(幻灯片显示:庖丁论人生)

(教师从以下方面把握: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了解规律,掌握规律

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抓住本质,用心处事

依乎天理……因其固然——顺其自然,不强求

技经肯綮之未尝——避开锋芒,从长计议

以无厚入有间——以己之利攻彼之弊

每至于族……行为迟,动刀甚微——不莽撞,谨慎行事

善刀而藏之——收敛锋芒,低调做人)

(3)以上是我们从《庖丁解牛》中探讨中的人生哲理。我们读课文的时候也应该留意到,在文段的结尾文惠君说“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那文惠君当年从庖丁的经历中得到的“养生”哲理又是什么呢?请大家看这样一段文字:(5分钟)

(设计意图:在个性化解读之后回归原文,了解作者的观点。同时也体会寓言的多义性。)

(幻灯片显示: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

《庄子·养生主》

庄子主张一切顺其自然,反对人为。庄子不重视人的形体躯壳,不强求物我的分别,不承认知识的地位,不计较事情的成败,而应该顺应自然之道。)

从中可知,当年文惠君看到的是一种一切顺其自然,反对人为的养生之道。

从而我们也可以看到,一则小小的寓言故事,阅读的人人生阅历不同,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不同,审视的角度不同,就可以读出不同的道理。这就是寓言的多义性。

(四)课后作业

选取文中你最喜欢的一句话,结合学习生活实际,写一篇200字左右的感想。

《庖丁解牛》教案5

【学习目标】1、疏通文意,理解掌握重点词语的解释,重点文句的翻译。

2、了解庄子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3、理解庄子的“养生之道”。

【学习重点】掌握重点词语、句子及说理方法。

【学习难点】理解庄子的“养生之道”。

【知识链接】

1、关于作者

庄子,名周,字子休,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河南商丘附近)人,为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老子并称为“老庄”。曾经做过漆园吏。他可能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生活贫苦,学问渊博,善于辩论,他的著作辑入《庄子》一书,现存33篇,该书由后人整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周所作。《庄子》一书的寓言包含了丰富的辩证法。庄周对当时的社会变革抱着无可奈何、玩世不恭的态度,宣扬并追求一种完全恢复人的“天然本性”的精神境界。

2、《庄子·养生主》及其思想

“养生主”:“养生”意为保养生命,“主”指道理和方法。这里指生之主,即精神。“养生主”指保养精神。

在《养生主》中,庄子首先阐述了文章总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译文: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疲惫不堪了,那么追求知识的人们,只能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罢了。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顺其自然之理以为常法,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精神,可以享尽天年。)之后就用几则寓言故事加以论证,《庖丁解牛》就是其中最精彩的一段,使抽象的“道境”和“臻于道境的阶段”形象化了

《养生主》的思想:全文的论点是“缘督以为经”,核心就是一切顺乎自然。庄子主张一切顺其自然,反对人为。庄子不重视人的形体躯壳,不强求物我的分别,不计较事情的成败,而应该顺应自然之道。

【学习过程】

一、朗读课文,疏通文意:(A级)

1、初读全文,读准字音:(参考注释,更需要借助工具书!)

膝之所踦()砉然()騞然()中音()批大郤()

导大窾()肯綮()大軱()折也()发于硎()

彼节者有间()怵然为戒()謋然已解()

2、再读课文,借助注释与工具书正确翻译词语和句子:(将重要词义誊到书上,识记更方便!)

(要把握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理解字意!)

A.1)砉然向然: 2)技盖至此乎:

3)技经肯綮之未尝: 4)善刀而藏之:

B.1)足之所履: 2)乃中《经首》之会: 3)进乎技矣:

4)臣以神遇: 5)因其固然: 6)技经肯綮:

7)良庖岁更刀: 8)族庖月更刀,折也: 9)新发于硎:(10)虽然,每至于族: 11)怵然为戒: 12)如土委地:

C.游刃有余: 目无全牛:

踌躇满志: 切中肯綮:

D.①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艺矣。(注意重要词语和句式!)

②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注意重要词语和句式!)

3、读一读,记一记(A级)

(1)大声朗读,记忆第二项内容。

(2)同学间提问,检测学习效果,清除知识死角。

二、把准文脉:(理清文章思路,是深入文章的前提!)(B级)

第一部分(1 段):

第二部分(2、3、4 段):

三、再读课文,品味赏析:

1、欣赏“解牛之美”,大声齐读第1段。

(诵读时,要通过想象,再现场面。体会庖丁和谐优美的动作与解牛时富有韵律的音响之美。)

(C级)

2、探讨庖丁的“解牛经”,重点品读第3段。

思考:庖丁解牛的技艺是如何达到这一出神入化的境界的?(划出关键语句,理清层次,分析更全面!)(C级)

3、理解庄子之道,文惠君赞叹了庖丁的经验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注意庄子用寓言说理的特点)(D级)

四、拓展思考:

庄子通过这篇寓言故事来说明养生的道理。陶渊明说:“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如果把课文看作是《庖丁论人生》,结合课文中的语句谈谈文章教给我们哪些人生道理?

(思想大于内容!优秀作品的意义总是远远超出作者的本意!)(D级)

【小结归纳】(可以从基础知识,比如归纳虚词“为”“于”的意义用法,文章特点、意义等方面做小结!)

【学习反思】(磨刀不误砍柴工!)

【拓展阅读】

右手举《孟子》左手握《庄子》

我很庆幸,在生命发展需要的阶段,我读到了《孟子》,也读到了《庄子》;我很欣慰,随着阅历渐长,涉世愈深,我对两部著作重读了一遍又一遍,竟也能悟之愈多,仰之弥高,钻之弥深。我感觉我的生命里已离不了二位圣贤已汩汩流淌了两千多年仍不衰竭的智慧活水的滋养。我只有右手高擎《孟子》,左手紧握《庄子》,才能竭诚尽力坦然泰然走好自己的路。

也曾心怀高远理想,头顶鸿鹄之志,跋涉求索于人生之山,无奈总是山重水复、阴霾难尽的苦日居多,也曾思虑忧悒、胆怯畏惧旅途中的迷雾浓云、恶风苦雨,为一己之追求尚且如此艰辛,遑论为民为国乎?是先生“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也。求之有得,得之有命”、“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等振聋发聩之语如当头棒喝,让我猛醒。眼观世风日下,目睹一个个受物欲浸染愈深的生命个体变得面目全非,是先生“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道在迩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为我及时指点了迷津。当倍觉生命卑微,小我难逞大志惰性随之滋长之时,是先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让我了悟了人生进退的法度。当慨叹人际间藩篱高筑沟通艰难灰心失望之时,是先生“推己爱人”的精深思想与“信任多数人,不害任何人,爱所有人(莎士比亚)”的博爱理想恰如两盏高悬的明灯照亮了我的心扉,也使整个人类前行的路不至于昏暗,我深信这灯必将照耀千古!只要能秉承一点先生的先生的“生无所息”精神真谛,屈指可数的人生时日又怎能虚度一日?沐浴着每天都是新的太阳我会默默提醒自己今天一定要是新的。

白昼易过,黑夜难熬。同样也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辗转难眠之夜里,该到那里去寻找守望月亮的树,才能让湮没红尘日久难免沾染世俗之气的心灵得到洗涤、澄彻?从不奢望“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的显要富贵,但如何使有点蒙尘纳垢的心灵得以重新自由呼吸?“不知周之梦为蝴蝶与?蝴蝶之梦为周与?”原来先生也有着与我一样的迷茫和困惑。可是先生远比我等“有见,口未能言”之辈看得深刻、精辟、透彻。与其“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般遭受“天刑”的折磨,为何不去寻求“乘物以游心”的顺应自然,保持追求心灵的自由之路呢?先生所语“无名”、“无功”、“无己”的“圣人”、“神人”、“至人”境界我或许望尘莫及,但循着先生指点,试着学会超脱坦然面对人生善恶、得失、祸福,我也能感觉到环绕在渺小自我的周围原是一个无垠的空间,它本就和天际群星交相辉映,与宇宙融为一体,这真是一片绝妙的“神境”呀!读点《庄子》,苦了,累了,倦了,浊了,厌了的眼会慢慢变得清亮起来。

即使仍然踌躇歧路,踯躅险要,只要一边右手高举《孟子》,扬先生自行自助自足自信自律之风,一边左手紧握《庄子》,汲先生自爱自觉自卫自由自然之气,我就能充实、踏实、朴实、真实地度过我唯一的一生。

阅读指要:冯友兰先生在《人生的境界》一文里说:“未来的哲学是既入世又出世的。中国哲学在这方面可能有所贡献。”通过哲学随笔的学习,再旁及一点孔孟、老庄,了解我国古代两大思想体系的精粹,既能培养质疑思辨融会贯通的读书方法,又能汲取有益身心健康发展的营养。这篇文章做了很好的示范和解读,悉心读之,有所体悟,必能得到一些启迪。

【《庖丁解牛》教案】相关文章:

1.庖丁解牛教案

2.《庖丁解牛》的教案

3.庖丁解牛古文原文及翻译

4.寓言故事庖丁解牛

5.高中课文庖丁解牛原文

6.庖丁解牛造句精选

7.庖丁解牛原文对照翻译

8.庖丁解牛的原文和翻译

9.庖丁解牛阅读及答案

第五篇:庖丁解牛教案

庖丁解牛教案

作者:zjf5550

3【三维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分析人物形象。

2、培养质疑探究合作精神,探讨作品主旨。

3、理解“庄子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疏通课文大意,归纳文言要点,分析人物形象。(重)

2、对本文“庄子之道”以及所具有启示意的理解。(难)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先秦的诸子百家之中对后世的影响之大莫过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庄子主张“无为”,放弃生活中的一切争斗。在知识分子的心目中,老庄,尤其是庄子的哲学最贴合他们内心深处隐蔽的部分的。它在儒家的规矩严整与佛家的禁欲之间,给中国的知识分子提供了一块可以自由呼吸的空间,它是率性的,是顺应自然的,反对人为的束缚的,它在保全自由“生命”的过程中,竭尽了最大的心力。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庄子,走进庄子的哲学,领略庄子哲学的魅力。

二:关于养生主的解释

1:养生二字连读,意为保养生命,主在这里主要指道理和方法。

2:生主二字连读,是指生之主,即精神的意思,在这里养生主指保养精神。

3:寓言: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

比喻。寓言就是由巧妙的比喻构成,每则寓言故事就是一个喻体(内中的寓意,则是寓言的本体),比喻从头到底贯串在整部寓言中。与一般文学作品里的比喻相比,寓言里的比喻大多使用暗喻和借喻。

拟人。与童话中的拟人相比,寓言的拟人可以不考虑物性,只要求能为寓意服务,讲清所要表达的讽喻之意就可以了。

夸张。与童话中的夸张相比,寓言的夸张往往是着眼一点,不及其余。

三:进入文本体会文本的魅力

1:文本预习检测:

归纳“为”、“乎”、“然”、“于”等虚词的用法。(见投影)

2:生自读文章画出自己的疑难问题一起讨论解决(课前准备)

3:欣赏“解牛之美”

○1 划出文中描写解牛场面的句子?庖丁解牛给我们什么样的一种感受?

明确:视觉:动作:手触 肩倚 足履 膝踦(舞蹈化)

听觉:响声:砉、騞;——莫不中音(音乐化)

○2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它符合《桑林》的舞蹈,又合乎《经首》的节奏?

明确:为了突出庖丁解牛技艺的高超,看庖丁解牛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4:探讨解牛经----生读第三段

庖丁是如何达到这一出神入化的境界的?

明确:

○1 臣之所好者道也(追求规律),不满足于技艺,不断追求更高的境界,总的概述技艺高超的原因。(总说)

○2长期的摸索,反复的实践,去了解牛的复杂的结构(必经之路)。

解牛的三种境界:始臣之解牛,无非牛者(不懂规律)------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懂得规律)--------方今之时,以神遇不以目视(运用规律)。

补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古之做学问的三种境界:

国学大师王国维精妙地以三句词道破人生之路:起初的迷惘,继而的执着和最终的顿悟○3 虽技艺高超,却不掉以轻心,尊重规律(态度)。

探究:文中的良庖族庖分别比喻哪两类人?

明确:不懂规律固执蛮干,容易受到伤害。

遇到事情不知道变通,也容易受到伤害

5:合作探究:

文惠君听庖丁介绍后,说自己懂得了“养生之道”,解牛之道和这种“养生”之道有什么联系?

明确:注意寓言的比喻义

作者把牛比喻成复杂的社会,尽管矛盾复杂,斗争激烈,但总有间隙可寻,只要像庖丁那样,“以无厚入有间”,顺应环境,随俗沉浮,回避矛盾,就能保全性命,养护精神。那么人就能在社会中游刃有余了,精神和身体不会受到伤害,同时解完牛踌躇满志之后,感到心滿意足的同時,應該好好地收歛自己的態度,不要得意忘形,否則還是容易受傷害的。6:由庄子的庖丁解牛看庄子的哲学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养生主

【译文】

我们的生命是有限度的,而知识是没有限度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无限的知识,就会疲惫不堪了。那么,追求知识的人们,只能(弄得自己)疲惫不堪罢了。做好事不要追求名声,做坏事不要遭到刑罚。顺其自然之理以为常法,就可以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可以养护身体,可以享尽天年。

告诉我们:人们读书应当将精神状态调整到一种放松、舒适的状态,不要刻意的为寻找知识而读书,也不要因为有什么不懂就冥思苦想,甚至灰心丧气。不论是刻意的寻找知识还是冥思苦想的试图去弄懂一些知识都是近乎功利的做法,它会使人的精神变得紧张而疲惫,并且未必就能得到事物的真谛。让精神顺其自然。有些东西是在生活中,在精神悠闲自得的状态中体悟到的,所以我们应顺虚以为常法,这样才能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养护身体,享尽寿命。

7:延伸拓展:

读庄子的庖丁解牛给我们什么启示?生写100字左右的启示。

作者EMAIL:zjf55503@163.com

下载古诗文鉴赏之《庖丁解牛》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诗文鉴赏之《庖丁解牛》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庖丁解牛(教案)

    《庖丁解牛》教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 2、研读文本,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积累,就能认识和掌握事物的规律,从而做到“......

    《庖丁解牛》教案

    庖丁解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感受庄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其寓意,用现代眼光开掘其新义。 2、过程与方法:训练古文阅读能力;自主、合作、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理解......

    庖丁解牛教案

    《庖丁解牛》教案 江西省永丰中学 邹安艺 电子信箱: 88zay@163.com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一、教学目标 : 1、从课文中理解: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反复实践,不断积累经验......

    庖丁解牛教案

    庖丁解牛 《庄子》 一、导入新课: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的一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寓言想像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嘻笑怒骂,了......

    庖丁解牛教案

    《庖丁解牛》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常见文言字词,掌握文言句式,分析人物形象。2、培养质疑探究合作精神,探讨作品主旨。3、理解“庄子之道”的内涵,培养学生敢于实践、运用规律......

    庖丁解牛教案

    二十三庖丁解牛 《庄子》 一、教学目的: 1.学习用生动细致的描写来表达抽象的道理的写法; 2.了解“然”“乎”等文言虚词的一些用法; 3.领会认识客观规律必须通过反复实践的道......

    庖丁解牛教案

    庖丁解牛教案 一、导入 (请同学们先看一下这幅漫画,不知道大家熟悉这幅图片中所描述的故事吗,这是个关于一个千古名厨的故事“庖丁解牛”,下面请大家根据这幅漫画用自己的语言来......

    《庖丁解牛》教案

    【设计思想】 《庖丁解牛》是《庄子》书中一则著名的寓言故事,短小隽永,写法灵活,充满生活气息,且深蕴哲学理趣。本课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点拨参与对话,由言及文,因文及道,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