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写景作文指导
如何写好四季事物
(一)选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方式写好四季事物
从语言的运用上看,每种文体都有一种主要的语言表达方式,表达文章的内容事物;说明文主要用说明的语言表达方式介绍事物;记叙文常用叙述、描写的语言表达方式写景、写人、记事;议论文则以议论为主,发表作者对某事、对某物的看法、态度等;散文则以抒情为主要的语言表达方式,凭借某事物抒发作者的主观感情。一篇文章里常常同时用几种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只是由于文体的区别而有所偏重罢了。
写关于四季事物的作文,常用各种文体表达出有关内容。因此,我们对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应有所了解。下面介绍说明、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几种写四季事物时常用的语言表达方式。
一、说明介绍四季事物
说明,是说明文最常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它主要是对事物作如实的介绍、解释、阐述,把有关科学知识说明清楚,使读者获得科学知识。说明的语言要求精确、平实。
写四季事物的记叙性、抒情性文章,也常用到说明。用以介绍所写事物的性质、特征、作用等内容,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借助事物充分地记叙、抒情,引起读者的共鸣。比如,陶铸的《松树的风格》有一段介绍松树用途的说明性文字:
我对松树怀有敬意的更重要的原因却是它那种自我牺牲的精神。你看,松树的干是用途极广的木材,并且是很好的造纸原料;松树的叶子可以提制挥发油;松树的脂液可以制松香,松节油,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松树的根和枝又是很好的燃料。更不用说在夏天,它用自己的枝叶挡住炎炎烈日,叫人们在如盖的绿荫下休憩;在黑夜里,它可以劈成碎片做成火把,照亮人们前进的路。总之一句话,为了人类,它的确是做到了“粉身碎骨”的地步了。
作者用说明的方式详细介绍了松树的用途,目的是解释作者对松树怀有敬意的原因——松树具有为他人利益而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品质,同时也抒发自己献身革命事业的情怀。
议论文中的四季事物,常是作为论据的材料引入文章中心,目的是把要论述的观点讲得浅显、生动、形象。写所采用的事物时,也有用说明的语言表达方式的。请看柳宗元《捕蛇者说》开头的一段文字: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瘘、疠,去死肌,杀三虫。
这段文字介绍了毒蛇的产地,表面颜色,还写了蛇的毒性剧烈和这种蛇的医疗功效。这些说明性的内容,不是像其他的说明文里专门介绍科学知识而说明,作者的目的是为了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用蛇的剧毒与当时统治者搜刮百姓的毒害作比较,揭露社会的尖锐矛盾。这里,说明的语言表达方式是为议论服务的。
说明事物要灵活运用多种说明方法。下面介绍写四季事物时常用的说明方法。1.下定义
下定义就是用简练的语言提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它常采用判断句的语言形式表示,如:“云就是由水滴、冰晶聚集形成的在空中悬浮的物体。”要说明一种事物,把基本概念解释清楚,常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2.举例说明
为了把比较抽象、复杂的事物说明具体、明晰,常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如:《眼睛与仿生学》一文中,谈到“复眼”时就举了蜻蜓、虾、蟹、蜂、蝇等许多动物的眼睛特点加以说明。
3.分类说明
介绍内容较多复杂的事物时,常按一定标准把事物分成若干类,然后一类一类加以说明,让读者加深对所介绍的事物的印象。比如:国际雪冰委员会把千变万化的雪花形状归纳为基本的六类:雪片、雪花、柱状雪晶、针状雪晶、车辆状雪晶、不规则雪晶。
分类说明要熟悉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具体分析它们的类别,又要注意按同一个标准进行分类。比如“降水”这一以多种形式出现的自然现象,如果按照降落到地面上的形态不同来分类,可分为:下雨、下雪、降雹等。上文说的“雪花”的分类只是“降水”这个大类中的小类,它是按雪花的形状不同的标准划分的,因此,不能说“降水”有下雪、下雨、下雪片等,这是使用分类说明方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4.比较说明
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加以对比的说明方法就是比较。说明事物时,通过比较,可以更鲜明地突出事物的特征。比如“春兰”有许多种类,根据其花瓣的形状可分几类:(1)荷瓣类。外三瓣(即花萼)特别宽大、厚实,形似荷花瓣。(2)梅花瓣类。外三瓣短而圆,形似梅花。(3)水仙瓣类。外三瓣厚实而尖,如龙字、逸品水仙等品种就是水仙瓣类春兰。
5.比喻说明
说明事物时,找出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此事物比作彼事物,进行比喻说明,使抽象、复杂的事物、事理说得具体、浅显易懂。这也是说明四季事物时常用的一种说明方法。
《宇宙里有些什么》(郑文光)写银河系时就用了比喻说明法:
大约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组成一个铁饼形状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银河系,太阳也在其中。从地球上望出去,银河就像一个环,套在地球周围。
作者把银河系比作人们熟悉的“铁饼”和“环”,很容易理解,形象很鲜明。
说明文中的比喻与修辞里的“比喻”方法有不同的地方:前者不许夸张,追求准确、贴切、浅显;后者允许夸张,追求新奇、优美、含蓄。
6.引用说明
写四季事物时,也常常摘引前人的科研成果、名人语录、古今诗词、神话传说、历史故事、俗语谚语等内容,使说明的对象更有科学性、可靠性,或增强说明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比如有的人写牡丹花引用《花镜》(清代陈子)中的记载:“牡丹为花中之王,北地最多,花有五色,千叶重楼之异,以黄紫者为最。”
写牡丹花雍容华贵,可引用一些概括性强的诗句,如“一朵妖红翠浴流,春光回照雪霜羞”等,使说明更富于概括性,也更有生动性。
说明牡丹春季不宜分植,可引用“春分牡丹花,到老不开花”等谚语,给人简练、精确的感觉。
引用说明,要求做到引用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和准确性,不能漫无目的地长篇引用,或引用错误的资料,影响文章的科学性;引用故事、诗句等,要注意选择与说明的内容有关的材料。
说明还有列数字、附图表等多种方法,我们先介绍以上这些。
二、叙述和描写四季事物
叙述和描写是记叙文的主要语言表达方式。叙述是指对人物、事物、环境的发展变化所作的介绍、交代。描写是作者对人物、事物和环境进行具体生动的描绘和刻画,把客观事物的特征生动地再现出来。叙述着眼于写清楚事物的基本情况,描写着眼于描绘事物的特色。如,“春雨,不停地下了一整夜”这句话是叙述,介绍天气的基本情况,没有描绘性的词语。而“春雨淅沥淅沥不停地下了一整夜”这句是描写,它不仅写出天气的基本情况,还描绘出春雨的情状。
叙述是一种相当灵活的表现方法,各种文体中都有叙述的成分,议论文中有夹叙夹议,诗歌中有叙事诗,散文中有叙事散文等。叙述是抒情、议论、描写等语言表达方式的基础。写四季事物离不开叙述。
描写是写四季事物的一种重要语言表达方式。它在写景状物的作文中更显得重要,生动、贴切的描写,能够反映特定的时间、地点里的景色,使读者读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生动准确的描写,会使描绘的事物具体、丰满,形象鲜明。
描写和叙述关系十分密切,它们几乎形影不离地结合在一起。如果单用叙述,写出来的事物就难免抽象、空洞,使人感到枯燥无味;如果纯粹用描写,又会使文章条理不清,所写的事物也显得形象模糊。运用叙述和描写的语言表达方式写四季事物,一定要注意叙述和描写的配合使用。
请看峻青《瑞雪图》中一段描绘雪景的精彩文字:
大雪整整下了一夜。第二天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那山川、河流、树木、房屋,全都笼罩上了层白茫茫的厚雪。极目远眺,万里江山变成了一个粉妆玉砌的世界。看近处,那落光了叶子的树上挂满了毛茸茸的、亮晶晶的银条儿;而那些冬夏常青的松树和柏树上,则挂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儿。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着,那美丽的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落落地抖落下来,玉屑也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在清晨的阳光下,幻映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
开头,作者用叙述的语言简单交代了天气变化的情况,然后才对雪景作具体、细致的描绘,描写中又有“从远处看”、“一阵风吹来”等提示性的语言。这样,人们对下雪前后的变化,对雪景的颜色、情状等有鲜明的总体印象,又能从精彩描写中得到美的享受。
写四季事物的说明文,有时也要用叙述和描写的语言表达方式,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把事物说明清楚。《看云识天气》有一段“积雨云”形成的叙述和描写:“夏天,雷雨到来之前,在天空先会出现积云。积云如果迅速向上凸起,成了积雨云。”有条理地介绍了天气变化和云层的活动。
议论文中也常出现叙述与描写。请看鲁迅的《论雷峰塔的倒掉》文中的一段文字,有议论,有叙述,又有简练的描写:
听说,杭州西湖上的雷峰塔倒掉了(叙述),听说而已,我没有亲见(议论);但我却见过未倒的雷峰塔,破破烂烂的掩映于湖光山色之间,落山的太阳照着这些四近的地方(叙述中有描写),就是“雷峰夕照”的真景我也见过,并不见佳,我以为(记叙、议论)。
说明文、议论文、抒情类的咏物文章等都有采用叙述和描写的。当然它们的目的、作用是有区别的。记叙文中采用叙述和描写是为了使记叙的对象更清晰、具体、形象;抒情类文章中的叙述和描写是为了使抽象的说明变得具体、通俗易懂,是一种说明的辅助手段;议论文中的叙述和描写是提高说理的生动性、幽默性和灵活性的辅助手段。说明文和议论文中的叙述和描写,不能大笔渲染,而要求简洁,和所表达的内容有密切联系。
写关于四季事物的各种文章,都要注意恰当地运用叙述和描写的语言表达方式。
三、议论评价四季事物
议论是议论文的主要语言表达方式。作者对人对事的是非、好坏等问题发表见解时,就常用议论的语言表达方式。
写四季事物,常用议论这一表达方式。在关于四季事物的议论中,议论当然是主要的表达方式。作者直接对所写事物的优劣、功过等进行评论,或借论物而论人,发表对人生、对社会的看法、评价。比如,在本章第一节的例文《傲霜斗寒,永葆青春》这篇议论文中,有这样的议论:“诚然,在险恶冷峻的环境中斗争一阵子是不难的,难的是终生矢志不移,永不退却。菊花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她毕生保持贞洁,即使到了寒冬,她的容颜憔悴之时,也仍然挺立着其傲霜的枝干。”作者对菊花“坚贞”的“性格”进行赞颂性的评论,联系全文,其实是借写菊花的“宁抱枝头死”的特征,赞美人们的不屈不挠、矢志不移的品质。
议论文的特征是它的说理性,要求论据充分,议论深刻,才能做到“以理服人”。写四季事物时,对所写对象的议论应有理有据,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
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为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常常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在叙事、描写中,对四季事物作恰当的评价,表明作者的态度。如杨朔的《荔枝蜜》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是多么高尚啊!”
有议论,又有抒情,对蜜蜂作了高尚的评价。这实际上是作者感情的迸发,抒写对像蜜蜂这样无私地、辛勤地劳动的农民的浓烈感情。议论,在这里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写四季事物的说明文,也要用议论。用得好,能起到点明中心的作用。如《大自然的语言》末尾有这样的议论:“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又如,写苍蝇、蚊子之类的“害虫”,在说明它们的体态、习性,对人类的危害等内容之后,常会发出“苍蝇是传播疾病的罪魁祸首,大家应该消灭它”之类的议论。这些议论是必要的,往往起点题的作用。同学们要学会对事物作正确、精辟的议论。
四、抒情咏叹四季事物
抒情是抒情散文最常用的语言表达方式。借助四季事物抒情、言志的散文,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之类的文章,抒情成分相当浓厚,文中的抒情是作者不可遏止的感情的强烈迸发。因此这类文章能“以情动人”,作者往往用自己的喜怒哀乐等感情去感染读者,拨动读者的心弦。
抒情在写景状物为主的记叙文中,虽然没有抒情散文中的抒情那么浓烈,但叙写景和物同抒发感情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即所谓“情景交融”。比如老舍《济南的冬天》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
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作者对水的赞叹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是通过对景物的生动描绘表现出来的。文中的垂柳水草都有人的感情,其实是作者的感情倾注在它们身上的。写景物,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抒情。这种感情是借助事物间接地抒发出来的。这种抒情,必须有所寄托。没有选择最能引起人们共鸣的景物,没有抓住景物的特征,没有找到人与景物两者的“情”的交接点,是很难借景抒情的。因此,写这类文章要注意写好景物,并且做到写景状物为抒情服务。杜甫的著名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春望》)和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冥》)都是情景交融的范例。前两句,杜甫通过对花鸟草木的描绘,来抒写诗人对国家衰亡的忧愤和对人民离散的感伤之情;后两句,王维的轻松的笔调描绘了月夜山水的优美景色,抒发了乐于田园隐逸的闲适感情。
用抒情这一语言表达方式时,要注意抒写人民之情,时代之情,才能写出有意义的作文;还要注意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能无病呻吟;借物抒情,咏物言志,应因物因景而抒情,不能脱离所写的四季事物而抒情
二、写四季事物时常用的修辞方法 1.比喻
比喻就是人们常讲的“打比方”。有明喻、暗喻、借喻等几种。恰当地运用比喻,可以把复杂的事物和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把事物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来。
写四季事物,比喻这种修辞方法有广阔的艺术天地。虫鸣与歌唱、白云与棉絮、飞雪与柳絮、动物与人物、潮水与思绪等等,我们只要做自然界的有心人,处处细致观察比较,就会发现许多事物有其相似点,找到比喻的本体与喻体(比喻句中被比的事物为“本体”,作比方的事物为“喻体”,联接两者之间关系的词叫“喻词”,如“像”、“是”等),把所写事物形象、生动地再现出来。
说明文里的比喻是一种说明方法,与修辞上说的比喻有所不同。比喻说明的目的是把事物的特征准确、形象地刻画出来,一般不能夸张,作比喻的事物(喻体)通俗易懂。请看两段写玉兰花的文字,体会修辞中的比喻方法和说明文中的比喻说明的不同之处。
【例1】
因为玉兰的花瓣很像莲花,在未开放之前,花蕾又像我国书法用的毛笔,所以古来又有“木莲”、“木笔”等别名。„„春天,洁白而凝润的花朵光叶而开放,每朵花直径可达4~5寸,当满树花朵层层开放的时候,真如银铸玉雕,香气袭人。
(庄之模《玉兰花》)【例2】
休息时坐在玉兰树下,举目仰视,蔚蓝的天,洁白的花,自由的风,欢快的鸟,这一切神奇地组成了一幅绝妙的图画:衬在玉兰后面的天空如平静清澈的湖面,洁白的玉兰花像一群纯白的天鹅,风在她们前后欢呼,鸟儿为她们伴奏,她们在湖面翩翩起舞。
(马颖亮《玉兰赞》)例(1)是科普说明文,作者用人们熟悉的莲花瓣比喻玉兰的花瓣,用毛笔比喻玉兰的花蕾的状态,用银铸玉雕描绘了满树竞放的白色玉兰花朵。比喻显得精练、平实。例(2)是咏物散文,作者想像丰富,情景交融,把玉兰花比作“天鹅起舞”,富有诗情画意。如果把这个比喻放在前例里,就会让人觉得别扭、不准确。
比喻中,本体与喻体必须是两种不同又有相似点的事物,而且相似点要准确。如果用同一事物的别名来作比,就只会给人重复的感觉。有人写荷花,说“粉红色的荷花宛如出水芙蓉”,其实“出水芙蓉”本来就指荷花。
本体与喻体两者的相似点要明白、准确。比如郑振铎《猫》写小猫颜色形态时用了比喻:“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把花白的猫比作“白雪球”,相似点较准确,假如说花白的猫比作“盐巴块儿”,就不准确了。
选择喻体时,要求形象、生动,而且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事物。如果喻体是人们不常见、生疏、晦涩的事物,可能越比越不清楚,达不到应有的修辞效果。
2.比拟
比拟有拟物和拟人两种。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描写的一种修辞方法。拟人修辞方法在关于四季事物的作文中,运用也相当广泛。怎样灵活恰当地运用比拟方法来写四季事物呢?首先谈谈事物的拟人化问题。我们说,把植物,动物和自然景象当成有思想、有感情和有个性的人来写,会使所写对象更生动、更形象、更富有感情。动物、植物这类有生命的事物,人们常常选用适合写人的动词、形容词、名词来描写它们,使所描写的对象具有人的动作、人的特征、人的品质、人的感情。如周建人《蜘蛛》把蜘蛛当人写:“南阳诸葛亮,稳坐军中帐,排起八卦阵,单捉飞来将。”又如写青蛙冬眠:“秋风习习,冬季也要来临了。大雁成群结队匆匆地飞往温暖的南方。青蛙放声歌唱了一个夏天,也许是觉得累了,正准备躲进池塘深处的泥土里,美美地睡一长觉呢(冬眠)!”
也可以把风雪雷电等自然景象拟人化。如写风吹树林:“夏夜的风,一阵阵,闹嚷嚷地跑进树林里,亿万片细小的杨叶,顿时舞动欢呼起来。”(王汶石《夏夜》)
说明文中,也常用拟人的方法介绍事物。像《荔树的自述》、《梅雨的自述》 等题目,都是要求把事物当成会说话、会思维的人的口吻进行“自我”介绍的。关于四季事物的科学童话故事、寓言等,常常通篇用拟人的写法。恰当地运用拟人方法表现事物,不仅可以把事物写生动,而且还能发展自己的想像能力,充分发挥内心的感情,使文章更亲切、更感人。
但是,比拟要求用得恰切、得当,又要求有真情实感,褒贬分明。春蚕、蜜蜂等无私勤劳的小动物,把它们当成辛勤劳动,为祖国建设奉献的劳动人民来写,情真意切,倍加感人。如果把“苍蝇”当成“朋友”来写,说它“天一亮,就嘤嘤嗡嗡飞进厨房,站在餐桌上,等待着和我们共餐,‘吃’饱饭,就飞到脸上来和我们亲切交谈„„”这就会使人感到你是非不明,褒贬不分,这样的比拟是不可取的。
运用比拟,要注意互相作“比”的事物之间特征的协调统一,强调表现出所描写对象的特征。说蝉是昆虫中的优秀“歌手”,人们是同意的,如果说啄木鸟是“歌唱家”,大家就会产生疑问,因为蝉有动听鸣叫的特征,而啄木鸟虽然会啄捕虫发出声音,但它平时并不喜欢引吭高歌。
3.摹拟
写关于四季事物的作文,为了使语言更形象,使文章更有真实感,常采用摹拟的修辞方法。摹拟就像美术课讲的“写生”一样,它是用语言文字把所描写事物的颜色、声音、形状等真实地摹写出来,使读者如见其色,如闻其声,如见其状。这种修辞方法能使所写事物生动逼真,形象鲜明,富有立体感。在记叙类文章中,描写自然环境时,摹拟出事物的形、声、色还可以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写抒情性文章,运用摹拟方法可以表示不同的思想感情。
摹拟可分为摹声、摹色、摹状三类。摹声就要选用准确的象声词,把事物的声音描绘出来。如写蝉叫声用“嘶嘶呀,嘶嘶呀”来描摹其声音。摹色就是用表示色彩的词语,把事物的色彩特征描绘出来。如青山绿水,白雪红花,都有其不同的颜色,就要选用不同的形容词分别描绘。摹状就是选用恰当的词语,把事物的状态表现出来。如毛竹是“修直挺拔”,荷花是“亭亭玉立”,各有各自的状态。
多姿多彩的四季事物,为摹拟手法的运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要生动逼真地再现四季事物,也要正确运用摹拟手法。四季事物中,莺啼猿叫,虫鸣犬吠;乌云明月,海浪滔滔„„时时有声音,处处有颜色,样样有情形。我们要留心观察,认真揣摩,选用最准确的词语,把所描绘的事物维妙维肖、有声有色地展现出来。4.映衬 写四季事物时,人们常把两个相关或相对的事物放在一起,让他们互相衬托,互相对比,使要表达的主要事物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常言道,红花还需绿叶扶持。写花朵的艳丽少不了对叶子和枝干的描绘。描写月亮,离不开蓝天、云彩、星星。所谓“烘云托月”,说的就是云和月这两种相关的事物,会互相影响,互相映衬。当乌云满天时,就看不到月亮,或只有朦朦胧胧的月光;而月光皎洁的夜晚,也就难见到满天乌云。写月,以云作背景,写云,就以月去衬托,起到突出主要事物的作用。
同样道理,人们喜欢把常绿的青松、翠竹等事物放到雪景中去描写,目的也是以雪的寒冷衬托青松、翠竹的苍翠、挺拔,从而赞颂它们凌霜傲雪、不畏风暴的坚强性格和英雄气概。
映衬修辞方法用得好,会使表达的内容更含蓄、婉转,而又会使所写的对象更鲜明、更突出。写关于四季事物的作文,可以恰当地运用映衬的方法。
5.夸张
夸张,是为了更鲜明、更突出地表达某一事物,对描写对象的特征、形象、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如:“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老舍《骆驼祥子》)“两面奇峰对峙着,满山峰都是奇形怪状的老松,年纪怕有个千儿八百年!颜色竟那么浓,浓得好像要流下来似的。”(杨朔《泰山极顶》)
老舍把夏天的阳光夸大到像火一样烫一样热,读后似乎在肤觉、视觉上体会到阳光的火红、火热。杨朔把松树叶子的浓绿夸大到“要流下来似的”,给人在视觉上感觉颜色在“流动”。这种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恰当的夸大,使事物的形象更鲜明、更突出。
写四季事物常常用到夸张的修辞方法。写生物用夸张,写气象等非生物也常用夸张。如贵州民间流传这样一句谚语:“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这与事实不符合,是一种夸张,但它反映出贵州的天气特点和地形特点,懂得贵州情况的人,就会觉得合情合理。
运用夸张时要注意以四季事物的客观实际为基础,恰如其分地夸张,才能起到夸张的作用。写夏夜里的萤火虫,说它像天上闪烁的星星,是合理的,如果把它夸大说成萤火虫的闪光就像眼前盏盏明亮的电灯,那就不符合事实。因为天上的星星用眼睛看上去确像萤火虫的亮光一闪一闪的,而没有电灯般的明亮(假如说萤火虫像远处闪烁的电灯还有点说服力)。因此说,夸张要注意掌握分寸。
夸张要合乎客观实际。鲁迅在谈漫画的艺术夸张时说:“漫画虽然有夸张,却还是要诚实。„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有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成笑话了。”(《漫谈漫画》)写作文运用夸张也一样,要从实际出发,不能无中生有,滥用夸张。
第二篇:写景作文指导
抓住景物特点写景物
【作文内容】
学会观察自然景物的方法,通过仔细观察了解景物特点,练习抓住特点写景物,并把景物写具体。【作文目标】
1、观察目标:学会观察自然景物的顺序和方法,抓住景物特点,多角度进行观察。
2、写作目标:学会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安排文章结构的方法,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练习写一处景物。
3、情感目标:通过写景,表达自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感,【重点难点】
学会抓住景物特点进行观察和写作的方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展示“教学目标”
1、观察目标:学会观察自然景物的顺序和方法,抓住景物特点,多角 度进行观察。
2、写作目标:学会围绕中心选材的方法,抓住特点写景物的方法,安 排文章结构的方法,学习借景抒情的方法,练习写一处景物。
3、情感目标:通过写景,表达自己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 情感。
二、【选择材料】
选择材料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可由学生根据自己对景物的了解情况自由选择。
如:校园一角、家乡的早晨、我爱春雨„„
三、【写作提纲】
材料选好以后,要引导学生围绕作文目标,选取并组织材料,列出自己的写作提纲。
以《我爱故乡的秋色》为例:
我爱故乡的秋色
1总写故乡秋色的特点。
2具体写田野里、果园里、菜园里、校园里„„各种植物的颜色及形态特点。
3照应主题写出自己喜欢秋色的原因,由赞美秋色升华为赞美劳动人民。
四、【课堂练习1】
识记:文章开头的两种方法
冒头法与破题法是文章开头的两种方法。它们的区别是:冒头法先 言事情的发端,由一事引起他事,然后慢慢引入主题。破题法则不言事 情的发端,而是开门见山,点明主题。
【课堂练习2】
说出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
(1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春天像小姑娘,春天像健壮的青年。
(2春天的风吹到人身上仿佛是一只祖母的手,温柔的摩着脸庞„„
(3这些蘑菇的形状可美丽了,有的像把撑开的雨伞,有的像人戴了个斗笠,有的则像口倒扣的小锅。(4石油工人一生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5索溪像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缠着山奔跑,一会撅着屁股,赌着气自个儿闹去了。
(6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壮丽的风景,是一座广阔的舞台。
(7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小结:排比、比喻、夸张、拟人、对比等句子的特点。
【课堂练习3 】
说出下列句子运用的写作手法:
啊!故乡的雪花!
你虽然不像荷花那么亭亭玉立,也不像梅花那么艳丽迷人,但你同样具有荷花 那种纯洁正直、出污泥而不染的精神,具有梅花那种不畏严寒,刚直不阿的品质。
我爱故乡的雪花,更爱有着雪花那种美好品质的故乡人。
五、【写作指导】
世界上的景物多种多样,千姿百态,怎样才能将景物的雄壮与秀美栩栩如生的记下来呢?首先,你必须学会观察。这里所讲的观察,并不只是一味的仔细观看,而是要边动脑筋,边去比较地去看。只有观察得细致,才能写得具体生动。
怎样才能观察得细致呢?
观察要抓住特点。任何一处景物都有与其它不同的地方,即使同一处景物,在不同时间也会出现不同的景物特征。因此,写景物时,要认真观察,抓住它的特点,形象地准确地描绘出来,要给人如临其境之感。
观察要有顺序。不同的景物,进行观察的顺序也会有所不同,如写一处建筑物,就可以按参观的顺序来观察,而写自然景物,就可按时间顺序来进行观察。例如写“下雨”,按时间顺序进行观察,而写自然景物,就可按时间顺序来进行观察,下笔时可以先写雨前的天气状况,再写雨中的景物,最后再写雨后的情景。要多角度观察景物。如果仅从正面观察景物,可能会感到无话可写。只要变换一下立足点,改变一下观察角度,或远观,或近看,或仰视,或俯瞰„„景物就会变化无穷,写来也会丰富多彩。在多角度观察的同时,要注意观察景物的静态,又要观察景物的动态。观察它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既要注意观察景物的局部细节,又要观察景物的整体。
要带着感情进行观察,不管是景物触动了你的情感,还是你带着某种情感去观察景物,写景时,都会使景物带上一定的情感色彩。就一般来讲,常是寄情于景。情景交融,是写景文章的最高追求比如写春,春天是美好的,春天“像刚落地娃娃”,“像小姑娘”,“像健壮的青年”(朱自清)《春》。春天的风吹到人身上,“仿佛是一只祖母的手,或母亲的手,温柔的摩着脸庞„„”(沈从文《春》)但在一个走投无路的弱女子的眼睛中的“春”却是:这是个春天,我只看见花儿开了,叶儿绿了,而觉不到一点暖气。红的花只是红的花,绿的叶只是绿的叶,我看不见些不同的颜色,只是颜色没有任何意义,春在我心中是个凉死的东西。(老舍《月牙儿》)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景交融”,“一切景雨接情语”。或触景生情,或移情入景,或借景抒情,不管采用什么方法,景物描写必须渗透着人物浓重的感情浆液,必须反映出景物和人物感情的必然联系,达到情和景和谐统一。
六、【景物博览】
用多媒体播放“黄石公园”“美丽的黄山”等景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七、【组材习作】
本过程由学生围绕写作提纲组织材料,独立完成,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也可进行仿写和改写,但不可照抄原作语句。演示“习作提示”习作提示:
1习作内容要紧扣主题,不可跑题;
2语言要有特色,尽量运用修辞手法; 3层次要分明,且不可通篇一大段;
4尽量练习采用“总——分——总”的写法,尽量做到照应主题。5尽量在习作中体现创意。
八、【形成性测试题】 1观察要做到哪几点?
2文章的写作顺序主要有哪些? 3文章抒情的方式有哪些? 小结:
1、观察要尽量做到以下几点:①观察要抓住特点;②观察要有顺序;③要多角度观察景物;④要带着感情进行观察。
2、文章的写作顺序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 ②按地点转移的顺序写; ③按时间顺序写; ④按方位顺序写; ⑤按结构顺序写等。
九、【反馈矫正】
阅读下列文章,指出作品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西天斑斓的火烧云随着落日变成了酱黑色。一些巨大的云块在天幕上组成一个又一个奇形怪状的图案,并且在迅速的堆积、运行和变幻着。有一块黑色的云块,活象一头大牛,黑牛的前方有暗褐色的云块,像是一只凶猛的豺狼,追遂着它前方飞跑着一只白色的羚羊状的云朵,羚羊前面奔跑,豺狼紧追不放,黑牛跟在后面,羚羊状的云朵一会儿消逝了,变成了一个巨人,手握长枪,单腿跪立,向豺狼瞄准,那豺狼也不示弱,猛的越起,不顾一切的扑了上去,那黑牛见状,立即变成了一块巨云,迅猛的扑了上去,猎人和豺狼都不见了,只有黑牛变成的巨云还在变幻着。
残阳留给大地的最后一抹晚霞也被黑夜吞噬了。
云峰象张开血盆大口,硕大无比的怪物,神秘的躺在你的脚下;天上的丰痕新月,斜挂在西山脚上,宛似仙女的娥眉。那先不到边的齐鲁长城,活象一条巨龙,身上条条深沟和一个又一个的山头。
忙了一天的雄鹰早早的躲进了老巢,而他的死对头猫头鹰可动大了眼睛,在铁塔的顶峰高声欢叫,好象这夜的云界就是它猫头鹰的。蟋蟀们好生气恼,磨擦着双翅在机房的四周唱了起来,机房里传出了轰轰的机器声,监控室的工作人员在认真的工作着。一只真正的大灰狼站在仙人洞前,大黄狗狂叫着,不知他是告诉主人,狼来了,还是大黄狗让大灰狼过去。
十、【作文欣赏】 1 请同学们对照作文提纲欣赏学生习作。[作文提纲]:
一、作文题目:迷人的小河
二、作文目标:作文中心通过写小河一年四季的景色,赞美大自然的美丽景色,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三、材料安排:
1我最喜欢妈妈家乡的小河。
2写小河春、夏、秋、冬的美丽景色。
3、我真爱那里的小河。
[习作例文]
妈妈的家乡是个依山傍水的山村。我爱那里的一草一木,更爱那里的小河。小河真美啊!清澈、碧绿、恬静,令人神往。远看它是那样的绿,绿得像一条翡翠色的绸带;近看它是那样的清,清得可以看见河底游动的鱼虾。夜晚,弯弯的月牙倒台映在清澈透明的河面上,是那样的美丽,又是那样的温柔。此时的小河便显得更加迷人了。
春姑娘那沙沙的脚步声近了,田野上那无限明媚的春色把小河打扮得更加娇媚。岸边的小草不知道是什么时候从土里钻出来的,在春风的吹拂下轻盈舞动,草地在阳光照耀下像一块碧玉色的绒毯。孩子们在上面坐着,躺着,有的小淘气还在上面打着滚儿。成群的牛羊欢快地到河边吃草,饮水。小羊羔“咩咩”地在母亲身边跳跃。河两岸,一排排垂柳长出了新的枝芽。布谷鸟、喜鹊在枝头蹦跳,唱出了清脆婉转的歌。垂柳的枝条伸进解冻的小河里,好象在跟小河亲切地握手。微风吹过,水面上荡起一道道波纹,映在水里的青草绿树,一会儿扩大,开会儿缩小,一会儿聚拢,一会儿在里面游动。
夏天,小河涨水了,火热的太阳照得小河波光粼粼。孩子们像泥鳅一样在河里穿梭往来,河面上溅起一朵朵雪白的浪花。小河两岸的欢笑声,传遍了整个山村。
秋天,小河里的鱼虾肥了,孩子们总到河里筑坝捉鱼。每次回来,孩子们的篮子里都装满了鱼,别提有多高兴了。远处,金黄的稻谷也好像被笑声感染了,频频点头招手。
淘气的北风顽皮地吹着口哨来了,亮晶晶的雪花满天开放,给小河披上了银纱,给两岸的土地盖上了厚厚的棉被,给垂柳穿上了白衣。河结冰了,孩子们常常到那里滑冰,抽陀螺„„小河仍然充满了欢笑声。
我真爱那里的小河!【作文欣赏】 我的故乡在障日山脚下,这里每年冬季都会下雪。如今冬季已经来临,在对大雪的期盼中,我又记起了它。
每当西伯里亚的冷空气携带着寒流,伴随乌云向我们袭来的时候,雪姑娘往往也就悄然而至了。那雪花儿,是那么小巧玲珑,又是那么巧夺天工,如朵朵洁白的梨花,似片片银白的羽绒,像粒粒白净的玉屑。它犹如一群身着素装的舞女,潇潇洒洒地从空中飘来,又如一个个白衣少年在天地间顽皮嬉戏。他们忽而像在荡秋千,忽而像围着人们打转转,还时不时地彼此亲吻一下。飘落下来的时候有的还调皮地做个鬼脸,刹那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不多会儿,大地就变成鱼肚白。近处,白雪覆盖的大地如粉妆玉砌;远处,群山巍巍,白雪皑皑,有的像蜡象,而有的像白骆驼了。每当这时,我往往会深深地呼吸着洁净的空气,竭尽全力地欣赏着白皑皑的雪景。我也仿佛变成了雪花儿,融入了梦幻里。
雪还在纷纷扬扬地下着,我痴情地陶醉在大自然赋予的美景中。我渴望地伸展着双臂,用那双冻得通红的小手去迎接那可爱的小精灵。我想捧在手里,揣在怀里,小心翼翼地珍藏起它,但令人遗憾的是,它似有隐身术一般,一会儿就不见了。
更有趣的是,我的小伙伴也赶来了,他们迎着雪花,在雪地上笑着,跑着,闹着,踏雪伴奏着,轻歌曼舞起来。兴奋之余把自己的杰作——“雪罗汉”留在洁白的雪地上。玩累了的时候,我们便一同躺在白玉般的软床上,对着白茫茫的天空,闭上眼睛,尽情地遐想。
天放晴了,太阳亲吻着大地,此时,雪末像细碎的玛瑙、钻石一般,反射出班驳陆离的光,大地顿时增添了五彩的光辉,雪耀得人们眯起了双眼。于是,大地上涌起了一阵又一阵的更热烈的喧闹声。扫雪的,打雪仗的,堆雪人的,人人都沉浸在愉悦的环境中。
“瑞雪兆丰年!”愉快中我忽然想起了这样一句谚语,“今冬麦盖三层被,来年枕着馒头睡。”是啊!有党的好政策,有这么好的年景,有勤劳的故乡人,我们的生活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啊!
我爱雪,更爱雪一样纯洁、善良、朴实的故乡人。【作文欣赏】
3我的故乡是一个三面环山的小山村,我爱故乡,更爱故乡的秋色。
夏去秋来,故乡的秋色仿佛报信的使者,披着红,挂着黄,一路向我们走来,向我们传达着丰收的喜讯。
你瞧,田野里,牛角似的玉米棒子,插在粗壮的茎杆上,多么逗人喜爱;沉甸甸的高粱穗子红着笑脸,挺直腰杆,多么让人眼馋;狗尾似的谷子,拖着纤细的身子,随秋风摇曳„„
走进果园,小灯笼似的苹果挂满枝头,黄橙橙的鸭梨压弯树枝,红玛瑙似的山楂累坏了枝条,水晶般的葡萄一串串、一穗穗,从葡萄架底下探出头来,流露出丰收的喜悦。
花园里,鸡冠花昂首挺胸,似雄鸡报晓,月季花绽开笑脸,散发出诱人的馨香,一串红花却红的像火,像霞,像血,显出勃勃生机,各种各样的盆花精神抖擞,正准备上车做长途旅行,到各地去接受贵宾检阅。
啊,好一派迷人的秋色图!从它的身上,我似乎看到了一个个富裕的农民家庭,看到了一个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
我爱故乡,更爱故乡的秋色。
第三篇:写景作文指导
写景作文指导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写景散文的特点。
2.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3.学会运用联想、想象等手法写景状物。
4.用散文表达自己的美好感情,提升自己的文化品位。
二.教学重点
学习写景中的艺术变形
三.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联想、想象等手法写景状物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在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偷得片刻的逍遥”,我们曾随着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而魂牵梦绕,我们也曾在李乐薇的“幸福小路”上欢跳奔跑。我们因川端康成的《花未眠》未眠,我们对茅盾的《白杨礼赞》礼赞。未眠、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问,大自然的景物,在艺术家的笔下,何以有如此大的魅力。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今天我们也来写一篇写景散文。
〈二〉能力阐释
1.什么是写景中的艺术变形?
明确 :抓住景物的特征,注意准确的观察,描绘真实(包括一般透视)的景物形象,这只是写景状物的基本要求。然而,让景物摆脱其植物属性,超越其客观形象,烙上作者感情的印记而获得鲜活的生命,则是写景状物的高一级要求。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就应该学会审美观察与美化景物。就是不太顾及实际事物的原有模样,而致力于追求其某个方面的特征,以符合表情达意的需要。这种追求就是突出、弘扬、甚至夸大客观景物的某个特征或某个部位。其“超越自然”的做法,似乎是一种“简单化”的处理,其实是一种审美观照与审美处理。而情景交融的画面,诗情画意的场景,主要就是通过作者审美变化描写出来的。所以,学会变形,懂得审美,对于提高中学生写景状物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写景状物不应该仅仅照实物临摹,而应该通过联想想象的手段合理地改变事物的本来面貌,借用一个现成的美术术语来概括这种方法,就叫做变形。而要使景物充分地表现作者的情怀,要使画面充满浓郁的诗味,则需要学习多级变形,变形是简化中的一种审美方法,它侧重改变客观景物的原有面貌;多级变形则是逐层深入地进行审美改变,向着离客观景物的远方迈进。只要合理渐进,就能创造出更加神奇的画面来。
2.为什么要变形? 明确:朱自清写荷叶,把它变成舞女的裙来写,写月光,把它变作流水来写。古人也是这样,就人和花而言,不喜欢就人写人,喜欢把人变作花来写,如“人面桃
花相映红”;不喜欢就花写花,喜欢把花变作人来写,如“落花犹似坠楼人”。人们为什么要如此多事,喜欢用另外的事物来写眼前的景物呢?德国表现主义者解释了这个秘密:“世界存在着,再去重复它就没有什么意义”,人们所表现的“不是事实,而是精神。”。〈三〉.技法例说
例说一: 简单变形
“1”,茅盾在《白杨礼赞》中说,白杨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它所有的枝丫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其实,白杨树并不是“所有的枝丫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有不少枝叶也是旁逸斜出的。不过,作者进行了简化处理,删除了旁逸斜出的枝条,突出了一律向上的枝条。简化过的白杨树比真实的白杨树更符合作者的心理需要,即表现北方抗日军民的英勇精神,表现“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少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观察者的心理需要决定了变化倾向,而变化倾向决定了观察者只注意符合自己心理需要的部分,而不注意和排除有悖于自己心理需要的部分。其心理需要就是对美感的追求。
“2”,过了一夜眉黛深浅不匀,如山峰重叠之状。
“3”,鬓发浓密如云,脸白净如雪。
“4”,一个并不对称的图形往往被视为对称的图形。这也是人们运用审美目光补足而成的。
“5”,无锡人用泥制作的猪,圆圆的,胖胖的,与真实的猪大相径庭。制作者在原来的猪身上增加了许多“肉”,这种不求貌似的变形处理恰恰符合了人们的求美心理。
“6”,夕阳下山,应该是红色的,但是王之涣改变为“白日”依山尽。为的是表现一种辉煌灿烂的感觉。
“7”,人们常常将诸多声响重新组合成“交响曲”,为的是追求一种音响美感。„„
(四)、写景作文技巧:
一、抓住景物的特征,全面细致地观察。
观察和感受景物还需要发动各种感觉器官。从不同感觉、有动有静地写景,让人读来身临其境。如著名诗人苏轼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就写出了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庐山的样子。又如:老舍先生笔下的大兴安岭的山势是“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绵延起伏,温柔可亲。他写林海,工于调色,在他的调色板上,绿色是那样变化无穷:宛如一位技艺精湛的丹青妙手,在他的“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特别是“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这一囊括比喻、拟人、反问三重修辞格的句式,简直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立体、绚丽的画卷,使人感到一种说不出来的美。他写花更具特色,你看:“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恰当的比拟,敏锐的观察,绘声绘色的描绘,美不胜收,妙不可言,怎不令人折服?
二、把握写景顺序,写出层次。
我们描写景物时,可以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由物到人,由动到静等。总之,把握住写景的顺序,描写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清晰自然。描写景物的顺序通常有两种:第一是时间顺序,比如写一棵树,我们可以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出它在各个季节是什么样子的;还有一种是空间顺序,例如我们描写一座山峰,就可以写远处看它是什么样子,近处看它是什么样子,或者从上看是什么样子,从下看是什么样子等。
三、展开合理的想象。
在对景物进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张开想象的翅膀,根据所见所感展开合理的想象,再把景物状态、颜色、声音、气味描写出来,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注意情景交融。
写景的目的,不应为写景而写景,重要的是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为文章注入活力,才能写出生动形象的文章。
(五)、布置作文
以“季节”为话题,写一篇800字左右的写景文章
第四篇:写景作文指导
写景作文指导
写景,就是用语言文字把人们看到的、听到的和接触到的各种自然景物具体地、生动的描绘出来,以此来烘托环境气氛,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衬托人物的心情,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对于小学生来说,写景作文是接触得比较多的。
其实啊,写景的文章并不难写,写的作文一定要真实,动笔之前一定要在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回忆一下你所要写的景物,不要怕你写不好,细致的描写加上流畅优美的语句,其写的作文一定令人印象深刻。记住,用心去写,用心去感受。祝你成功!但是怎样才能把景物写出特色呢?我认为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抓住景物的特征,全面细致地观察。
观察和感受景物还需要发动各种感觉器官。从不同感觉、有动有静地写景,让人读来身临其境。如:老舍先生笔下的大兴安岭的山势是“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绵延起伏,温柔可亲。他写林海,工于调色,在他的调色板上,绿色是那样变化无穷:宛如一位技艺精湛的丹青妙手,在他的“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特别是“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这一囊括比喻、拟人、反问三重修辞格的句式,简直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立体、绚丽的画卷,使人感到一种说不出来的美。他写花更具特色,你看:“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恰当的比拟,敏锐的观察,绘声绘色的描绘,美不胜收,妙不可言,怎不令人折服?
二、把握写景顺序,写出层次。
我们描写景物时,可以由高到低,由远到近,由整体到局部,由物到人,由动到静等。总之,把握住写景的顺序,描写出的景物才能层次分明,清晰自然。描写景物的顺序通常有两种:第一是时间顺序,比如写一棵树,我们可以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写出它在各个季节是什么样子的;还有一种是空间顺序,例如我们描写一座山峰,就可以写远处看它是什么样子,近处看它是什么样子,或者从上看是什么样子,从下看是什么样子等。
三、展开合理的想象。
在对景物进行仔细观察的基础上,张开想象的翅膀,根据所见所感展开合理的想象,再把景物状态、颜色、声音、气味描写出来,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一只黄鹂站在树枝上欢快地唱歌。”就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黄鹂的活泼可爱;再如:《桂林山水》中,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作者从桂林山的“奇”,想象出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使景物内容更加丰富,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注意情景交融。
写景的目的,不应为写景而写景,重要的是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只有这样,才能为文章注入活力,才能写出生动形象的文章。
在考试的时候,我们描写景物,要注意运用好以下的几种写作方法。
l、认真观察,细致描写
描写景物,第一要认真地观察。只有认真观察,才能具体描写,才能写出生动有趣的内容来。比如我们观察水的特点,可从水面的颜色,流动,浪潮,倒影,水中的船舶等等方面来进行。在观察的时候,要注意细致地观察水面的动态和静态的特点。请看下面的一段文字:
小溪是从山间泉水里流下来的,又清又亮,像一幅透明的绸子,抖动着铺向远方。它顺着山势自高向低,“叮咚叮咚”弹着琴弦,“哗啦哗啦”唱着歌儿,再绕过山坡向东流去。水中有许多小鱼、小虾,还有青蛙……
这里写小溪的流水的特点,有形状,有颜色,有声音,有静态,有动态,有景物,有情趣……如果小作者没有进行认真地观察,是不可能写出这么优美的文字的。这说明小作者认真地观察了溪水的形状、颜色,声音、静态、动态等等方面。
2、运用比喻和拟人
在描写景物的文章中,适当运用比喻、拟人,能把景物描写得更加生动。拟人,是指运用想象,把事物当人写。用拟人方法描写景物,能使景物更生动、形象,增加文章的感染力。使用拟人法,必须找到景物与人之间的相似点。比喻,是把一个事物比作另一个与它有相似点的事物,也叫打比方、比喻用得确切,浅近易懂,能使所描写的景物更美丽动人,给读者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要使比喻确切,必须学会在观察的同时展开联想:想想这个景物与什么事物相像。再想想。它们在哪些地方相像,找出两者的相似点,相似点找得越准,比喻也就越确切。找相似点,一般可以从下列几方面去考虑。轮廓相似、颜色相似、声音相似、长短大小相似、动态相似等等。请看下面的佳作片段:
春天,她像童话里的仙女。山顶的嫩绿色的落叶松,像仙女的纱巾。山间的绿树,像仙女的绿袍,其间盛开的白色梨花,就像点缀在绿袍上的花朵。山下的樱桃花丛就像仙女的花裙。山脚下的一片片蒲公英花,就像仙女穿的黄色绣花鞋。
这里的比喻浅显易懂,并且把比喻和拟人结合在一块来使用,就更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同时,也较好地表达了小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3、立体描写,色、形、音、势都有
所谓立体描写,就是抓住景物的形、色、态、势、音、味等方面的特点,全方位地进行生动具体地描写。你看,海潮来了:
午后一点钟左右,从远出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在滚动。顿时,人声鼎沸,熟悉江潮的人告诉我们,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向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们又沸腾起来。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惯江面,形成一道6米多高的城墙。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开动,发出山蹦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这一段关于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的描绘,有声——从远出传来隆隆的响声,好象闷雷在滚动;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开动,发出山蹦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有形——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形成一道6米多高的白色城墙;有色——白线,白色战马,白色城墙;有势——那浪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开动,发出山蹦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写景物,就应该这样,从各个角度来描写。把自己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感觉到的等等各个方面都具体地描写出来。
4、静态动态相结合
抓住景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特点,进行细腻传神的描写,才能写出景物的情趣,才能得高分。比如我们要描写一个小小的池塘,应该注意到景物的静态和动态。静态和动态相结合,写出来的文章,才有生趣。你看下面的小池塘的静态描写:
黄昏,我爱坐在塘边静观,火红的太阳落进水里了,平平稳稳地躺着,像个红脸娃,全身发着红光。四处散开着的绿水,像一张松软平滑的床,轻轻地托住了它。绿绿的塘水托着红红的太阳,婀娜多姿的垂柳依依向水,多美的一幅画啊!
在这里,“绿绿的塘水托着红红的太阳,婀娜多姿的垂柳依依向水,多美的一幅画啊!”静得惹人喜爱。
小池塘的动态呢?更惹人喜爱:
清晨,微风唤醒了沉睡的苇塘,芦苇发出沙沙的响声。举目向远处望去,芦苇随风起舞,好像绿绸子在摆动。各种鸟儿有的盘旋于芦苇上方,有的在芦苇丛中,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清脆、悦耳的布谷鸟鸣声,不断从芦苇塘深处传来;尖嘴的翠鸟在水中捉着小鱼;一只画眉鸟落在芦苇尖上兴奋地唱着;白色的海鸥从这里路过,给这芦苇塘又增添了生趣。
在这里,“芦苇随风起舞,好像绿绸子在摆动”,“ 各种鸟儿,有的盘旋于芦苇上方,有的在芦苇丛中,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清脆、悦耳的布谷鸟鸣声,不断从芦苇塘深处传来;”还有翠鸟捕鱼,画眉鸟唱歌,白色的海鸥从这里路过……这些动态的细腻描写,情趣无限;犹如一幅幅动态的电影画面……
5、条理清楚,写出变化
我们描写景物,都要注意时间的变化顺序,要注意通过描述时间的变化,来描写景物的变化。比如我们要写一篇小池塘的作文,就可以按一天中的清晨,中午,傍晚,夜晚的时间变化的顺序来描写。再如我们要描写海潮,就可以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来之后的时间变化的顺序来描述;写雨,就可按照雨前、雨中、雨后的变化来描述。这样写出来的文章,能给人一种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之感。、注意渗透情感
把自己的思想感情渗透到所写的景物中,是我们练习写作常用的方法,也是应该学会和必须掌握的方法。把感情渗透在景物之中,就是在写景时要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如,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之情,对奇丽景观的陶醉之情,对故乡山水的热爱之情,只有把自己的感情渗透在所描写的景物之中,文章才会具有感染力,才能使读者也随之动情,才能使文章得高分。
佳作欣赏
黄山
人们都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我竟也有机会来到黄山,观赏黄山壮丽的景色。
我游览过冰雪覆盖的长白山,登临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看见过这“云奇山异”的黄山;黄山可真奇啊,玲珑隽秀,说不尽的千姿百态,奇瑰艳美,使人疑心它不是天然生成,而是能工巧匠精心制作的盆景;黄山可真高啊,连绵起伏,耸人云端,从山顶向下看,云在脚下飘浮;黄山可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鳞峋,崖壁陡似削,山石削如断,几乎是90度垂直的石梯,隔老远也让人心惊肉跳,似乎一失脚即刻就会从崖上跌下去,摔得粉身碎骨。
我看见过马尾似的卷云,山峰似的积云,飘在天空中的浮云,却从没有看见过这像滔滔流水似的人间银河——黄山云海。黄山的云可真白啊,白得就像一匹白缎,又犹如刚下的白雪,那么洁净,那么润泽,别有一番神采;黄山的云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的飘动;黄山的云可真长啊,长得无法望到边际,只让你感觉到它是那样浩瀚,像一张大幕把天地都罩起来了;黄山的云真妙啊,妙就妙在它飘渺恍惚,给人以充分想象的余地,引起美感。这真是“绵绵长飘三万尺,疑是银河降人间。”
这样的云环绕着这样的山,这样的山衬托着这样的云,再加上空中五彩缤纷的彩霞,山顶郁郁葱葱的松林,山间红叶似火的枫林,山下淙淙作响的清泉,让你感觉像是走进了连绵不断的画卷里,这真是“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云海涌山间,奇山异树云中裹,天下美景归黄山。”
佳作评点:
本文的小作者用总一分一总的方法结构全文,先概述黄山的壮丽景色,再分述黄山的山和云,最后以描写黄山的云海、奇山、异树的美妙诗句结尾。又采取同一种结构方式描绘出黄山的山和云的特点。山是奇、高、险,云是白、静、妙,这些特点运用排比的形式描述,条理清楚。大量运用比喻,使文章形象、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丰富的想象使文章既具体又充实。纵观全文,表达了小作者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我爱家乡的小溪
我的家乡在河北省行唐县南岗底村,村旁边有一条小溪,它缠绕在九顶莲花山脚下。小溪是从山间泉水里流下来的,又清又亮,像一幅透明的绸子,抖动着铺向远方。它顺着山势自高向低,“叮咚叮咚”弹着弦、“哗啦哗啦”唱着歌儿,再绕过山坡向东流去。水中有许多小鱼、小虾,还有青蛙……
小溪旁边是梯田。春天,一层一层的梯田里长满金黄色的油菜花、绿油油的麦苗,老远看上去,像一条条彩色链子。田里的农民伯伯在锄草、施肥,辛勤地劳动着。小溪两边有苹果树、梨树、枣树……都开了花,小溪的水里就像落上了五彩的云。
秋天来了,大雁南飞,农民伯伯们挥舞着镰刀,收获金黄的稻谷。苹果树、梨树和枣树结满了“红玛瑙”、“金元宝”,树枝都被压得弯下了腰。你知道吗,有时熟透了的果子,还“扑嗒扑嗒”往溪水里掉呢!
改革开放以来,在咱们农村,人们千方百计利用小溪的水来浇灌庄稼和果树,使两岸的庄稼、果树年年获得大丰收。小溪清清的水里,常常映现出到这里饮用小溪水的人们的笑脸。
这条小溪,一年四季静静地流着,像彩色胶卷,把两岸秀丽的景色全拍了下来,照了下来。两岸的景色在变,水里面的画也在变,而且越变越美了……
啊,我爱家乡的小溪!佳作评点:
本文的小作者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了家乡小溪清澈美丽的景色以及人们对它的深情。不论是描写小溪又清又亮的泉水、叮叮咚咚的水声、水中的小鱼小虾,还是描画春天小溪里落上的五彩云霞。秋天摔在溪水里的金色硕果以及映在小溪中人们的笑脸,都仿佛是阵阵清风拂面,给人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之感。小作者正是以清新的语言,清新的意境,再现了家乡小溪充满诗情画意的优美景色。结尾的抒情之笔,表达了小作者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日出
天刚破晓,淡青色的天空镶嵌着几颗稀落的星星,我便爬上山巅,观看久已向往的日出。
此时,大地静悄悄的,四周黑沉沉的。我站在山顶的巨石上,迎着清晨的凉风,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在这种环境中,我的心情舒畅极了。天边,启明星眨着眼睛,好像在提醒我:“请注意,黑夜即将离去,旭日即将升起。”
片刻,东方天际露出了鱼肚白,可以看清云朵了。云朵一会儿就变成了浅红色,黑暗正在慢慢消逝。黎明揭开了蒙在大地上的乌纱,只见东边远处的峰峦在朦胧的云雾中连绵起伏,近处苍松翠柏上的露珠映着红霞闪闪发亮。转眼间,天边出现了大块大块的红霞,很快地向四周扩散,大地在不知不觉中披上了红纱。
不久东方天际出现了赤红色,只见火红的太阳露出来了,慢慢地从云雾中升起,跃出了山峦。它像一团火球悬挂在东方的山尖上,刹那间,万道霞光沐浴大地,四周披上了五彩的外衣,苍松翠柏在阳光的抚爱下显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
这时候,我不禁想到:我们伟大的祖国,不也正像这红日一样吗?她正在冉冉从东方升起……
佳作评点:
本文的小作者用生动的笔法,具体而又形象地描绘了日出前后的瑰丽景象。细致描绘天空中色彩的变化,是本文的一大特点。黑暗→变白→发亮→红霞→红纱→火红→赤红色→……结尾联想之笔,使文章的意境升华到更高的境界:由赞美日出升华到赞美祖国;由表达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升华到抒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第五篇:指导写景作文
浅谈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好写景作文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把自己经历的事情或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文旨在粗浅地谈谈如何指导小学生写好 写景作文
【关键词】:写景
观察
景物特点
寓情于景
想象
一篇写景的文章,它以景物描写为主要对象,如云雾雷电、雪雨风霜、日月星辰、山河湖海、花草树木等。景物描写是运用生动的语言把自然景物和社会环境的状态、特征从形态、色彩、声音、光影等方面,真实、具体、形象地描绘出来,再现于读者面前,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要写好这类文章,我认为应当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深入实地、仔细观察、积累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好景物描写的文章,就要学会观察,平时积累素材。在具体的习作中,如果打算写某一处的景物,绝不能凭想象,应该深入实地,仔细观察,积累 写作素材
。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我们应向学生渗透一些常见的观察顺序:
(一)、选好角度,定点观察。定点观察就是站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进行观察事物的方法。运用这种方法,首先要选好合适的观察点,选取恰当的视觉角度,把观察到的景物,限制在某一固定的时间和空间内,对准目标,不变位置依据一定的顺序,然后再从这一点出发进行观察。这种观察法,定点定位直接对准画面,最适宜于典型环境里的自然景物或风俗人情的描写,就好像是摄影拍照的特写镜头一样焦点醒目。运用定点观察之后的定点描写,可以把景物描写得独具特色,个性鲜明,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实感,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在《鸟的天堂》中,作者巴金有这样的描述:“我们的船渐渐逼近榕树了,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榕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上又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一部分树枝垂到水面,从远处看,就像一株大树卧在水面上一般。”“榕树正是茂盛的时期,它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么美丽的南国的树。”作者立足在船头,随着船身渐渐逼近的时候,目光集中在大榕树的长势上,定点对大榕树形态的具体观察,看清了这一株奇特的大榕树的真面目,枝干“不可计数”,足见十分茂密;“枝上又生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卧在水面上一般。”观察了大榕树的整体形象;观察了大榕树与众不同的神态美,“那么多的绿叶”,不是一片片清晰可辨,而是“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这就是作者自始至终把观察的目光定点在大榕树上,对榕树的枝、叶、根的形状、颜色、位置进行细致观察。然后从外形描写入手,浓墨重彩,逼真地表现出了榕树的勃勃生机。
(二)、移步换景。在进行观察时,观察点不同,观察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情况也就各不相同,得到的感受也就大不一样了。正像北宋诗人苏轼在《题西林壁》一诗写的那样:“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因此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让学生使用动点观察法,就是连续移动观察位置,从不同的观察角度,观察同一景物的表现方法。动点观察有两层含义:一是观察点要连续不断地移动;二是移动观察点要有顺序。这种观察法适合观察正在发展变化着的景物。由于作者对景物连续不断深入细致的观察,清清楚楚地了解到了景物各方面的不同形态和色彩,描写起来就得心应手,有话可说了,既可描摹景物的形状,又可显示景物的神采,使景物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当你来到自己喜欢的一处景点,最好先看看全景,对整体有个初步的印象,然后迈开你轻快的脚步,向前走去,这样随着你脚步的移动,眼中的景物在不断变换,这就是“移步换景”法。如《颐和园》一课,作者就以不同的观察点来描写园中的景色:或立足公园大门,或驻足万寿山下,或站在万寿山上,或立于昆明湖堤岸,描绘的是一副副异彩纷呈的图画.颐和园面积宽广,作者不能一眼就能把景物看完,所以观察点必须移动变化,这样才能细致地描绘出园景。
(三)、抓住描写对象的特点进行观察。虽然每处景物都离不开山和水,离不开花草树木,、虫鱼鸟兽……但是每处景物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就是同一处景物,因季节不同,其特征也不一样。观察时如果抓不住特点,写出来的文章就会千篇一律,无法感染读者。因此,无论是写春花的绚丽,还是写秋叶的静美,是写江海的波澜壮阔,还是写小河的潺潺流水,都要认真观察,把握它们的特点,了解景物的全貌,围绕一个中心来写。例如:学校的小花园里,花香与读书声相伴,特点是幽静美丽;操场上有单杠、双杆和篮球场,同学们在锻炼身体,它的特点是热闹。另外有些景物还要一边对比一边观察,才会发现这一事物的与众不同之处。比如,观察树叶,如果不对比,只盯着一种树叶看,你会以为绿就是它的最大特点了,可是一比你就会发现,松叶如针,柳叶如眉,枫叶似鸭掌,这才是它们真正的特点。
二、做到“寓情于景”。
所谓“寓情于景”就是将自己的感受寄托在景物的描写上。没有感情色彩的景物只不过是苍白的“躯壳”是没有生命力的。在景物描写时,不仅要写出景物的美好,还要写出自己的真实情感,让景物的特点与自己的感情自然交融,浑为一体。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才能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给人以极强的感染力。例如:在《山雨》一课中,作者这样描述:“阳光下,山林的色彩层次多得几乎难以辨认,有墨绿、翠绿,有淡青、金黄,也有火一般的红色。在雨中,所有的色彩都融化在水淋淋的嫩绿之中,绿得耀眼,绿得透明。这清新的绿色在雨雾中流动,流进我的眼睛,流进我的心胸。”这段话描写了雨中山林最富魅力的色彩——“绿”,连用两个“流进”体现了两个层次:这“绿”不光是眼睛看到的,更是用心灵感受的,突出雨中的“绿”那种让人难以忘却的美。通过对山雨色彩美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山雨的喜爱。
三、要动静结合,以动衬静,构成完美的整体。
静态描写,要绘出景物的外形、内涵、色彩和神韵;动态描写,要对事物的动作、声响、神态作细致的描绘,达到景物传神、生动、鲜活的效果。在写景的时候,要把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有机结合,使景物既有静态的美,又有动态的美,才能深深地感染读者。例如:在《第一场雪》一课中这样写到:“大雪整整下了一夜。早晨,天放晴了,太阳出来了。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山川、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靑的松树和柏树,堆满了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一阵风吹来,树枝轻轻地摇晃,银条儿和雪球儿簌簌地落下来,玉屑似的雪末儿随风飘扬,映着清晨的阳光,显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这个片段的描写作者就利用动静相结合的方法活灵活现地写出了雪后的美景。我们在指导学生写作时,就要求学生既要有静态描写,又要有动态描写,做到动静结合,构成完美的整体。
四、结合实际、展开联想。
展开想象是神奇的“鲜活剂”。景物大都是静止不动的,如果只是把它们的样子描绘出来,就会显得干巴巴的,空洞无物;如果给它们洒上想象“鲜活剂”,景物就会立刻呈现出生命的活力。例如,在《山中访友》一课中,作者这样描述:“我*在一棵树山,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树为人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意,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又如:在写作时,当你写了“荷叶在风中摇曳”,紧跟着想到“好像美丽的少女在跳舞。”这样写荷叶就跟读者拉近了距离。当你看到一捆捆稻谷想象到它们就像一个个扎着辫子的姑娘……这样赋予景物以生命,把景物比喻成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使文章更加形象生动。除了用比喻,还可以运用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景物描写更加细致、生动、引人入胜,给人以美的享受。
五、叙述有序,条理清晰。
写作文时要注意按一定的顺序来写,应当根据需要,或按时间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来写……。这样,会使文章脉络清晰,主题突出,不至于杂乱无章。同时,要写好景物,还要有丰富的词汇,词汇不丰富再美的景色也描绘不出来啊!所以平时要注重指导学生积累好词佳句。总之,只要善于观察身边的事物,结合事物展开合理想象,并产生真情实感,加以有条理的叙述,就能把作文写好。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观察事物、认识事物的方法和能力会得到持续的提高,创新思维也会得到培养,作文水平才会不断提高。参考文献:
1、周益群《云南教育教学研究》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8年
第一版
2、周鹏飞《新拓展作文大全》
陕西旅游出版社 2003年最新修订版文章 来源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