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发现人的真善美,感受真情的美好,懂得关爱他人。
2、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观察身边人的方法和能力,学习通过描写具体事例来反映人物的品质。
3、学习通过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通过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教学过程:
一、导入,确立主题
关爱是一轮暖阳,温暖着你那颗潮湿的心;关爱是一股清泉,洗去你心头的不悦;关爱是黑暗中的一把火,照亮你人生的道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写一写有关关爱的习作。
二、联系生活,拓宽思路,指导选材。
1、想象素材: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相互关爱。关爱是一种关心,一种爱护。相互关爱就是别人关爱你,你也关爱别人。这一件事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写这样的事情,可以有一个侧重点,要么是别人关爱你,要么是你关爱别人。
在你的生活中,一定有自己熟悉的一些伙伴、亲人、师长„„你能选择其中一个,把你们之间的事写出来吗?想一想,在你生活中,你与这个人有过怎样的交往?你们相处中什么样事情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些交往的事情中你们之间的情感有怎样的联系?是互相理解,还是互相支持;是互相热爱,还是互相怀念„„
我们可以从时间角度去搜索题材:懂事的时候、上学前、去年、今年、上个月、上星期、最近„„
我们可以从地点角度去搜索题材:家里、学校、邻居家、外婆家、公车上、郊外„„
我们可以从人物角度去搜索题材: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老师同学„„
在习作之前,收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例。
2、指导写作:
(1)选择好事例。
第一,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只有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才能有切身的体会,写起来才有话可说,也更可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第二,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
第三,写自己的所见所闻。
(2)叙述好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用在作文里同样实用。写之前,要想一想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样发生的,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怎样,结果怎样。要交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事离不开人,在叙事的过程中,同学们可运用我们所学到的一些描写方法,对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进行细致刻画,以此来抒发真情实感。成功的写事文章,还要根据内容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细致的描写。
(3)题目要紧扣中心,简洁新颖。主次分明,关爱的细节为详写内容
(4)同学们先相互说说相互关爱的事情,最后老师点评(小结)(5)同学们写草稿,老师巡视指导。选取写得好的片段念一念 板书设计:
相互关爱的事
读懂提示
积累方法
认真选材
第二篇: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猫街希望小学 李宪
教学内容: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习作《关爱》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发现人的真善美,感受真情的美好,懂得关爱他人。
2、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观察身边人的方法和能力,学习通过描写具体事例来反映人物的品质。
3、学习通过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教学重、难点:
学习通过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象。教学过程:
一、导入,确立主题
关爱是一轮暖阳,温暖着你那颗潮湿的心;关爱是一股清泉,洗去你心头的不悦;关爱是黑暗中的一把火,照亮你人生的道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写一写有关关爱的习作。
二、联系生活,拓宽思路,指导选材。
1.想象素材:首先要理解什么是相互关爱。关爱是一种关心,一种爱护。相互关爱就是别人关爱你,你也关爱别人。这一件事是两个人之间的事情。写这样的事情,可以有一个侧重点,要么是别人关爱你,要么是你关爱别人。
在你的生活中,一定有自己熟悉的一些伙伴、亲人、师长„„你能选择其中一个,把你们之间的事写出来吗?想一想,在你生活中,你与这个人有过怎样的交往?你们相处中什么样事情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些交往的事情中你们之间的情感有怎样的联系?是互相理解,还是互相支持;是互相热爱,还是互相怀念„„
我们可以从时间角度去搜索题材:懂事的时候、上学前、去年、今年、上个月、上星期、最近„„
我们可以从地点角度去搜索题材:家里、学校、邻居家、外婆家、公车上、郊外„„
我们可以从人物角度去搜索题材: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老师同学„„
在习作之前,收集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例。2.指导写作:
〈一〉、选择好事例。
第一,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只有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才能有切身的体会,写起来才有话可说,也更可以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第二,第二,从小处着眼,以小见大。第三,写自己的所见所闻。〈二〉、叙述好细节。“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用在作文里同样实用。写之前,要想一想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样发生的,事情发展变化的过程怎样,结果怎样。要交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事离不开人,在叙事的过程中,同学们可运用我们所学到的一些描写方法,对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进行细致刻画,以此来抒发真情实感。成功的写事文章,还要根据内容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细致的描写。
〈三〉、题目要紧扣中心,简洁新颖。主次分明,关爱的细节为详写内容.〈四〉同学们先相互说说相互关爱的事情,最后老师点评(小结)。
〈五〉同学们写草稿,老师巡视指导。选取写得好的片段念一念(机动).
第三篇: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关
爱
设计理念: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高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很多学生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常常是因为平时素材积累不够。基于以上两点,我在设计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捕捉自己的感受,有意识结合本组课文,学习运用本组课文的习作方法,尽量使学生在习作中,文章一步步展开,内容一步步充实,主题一步步深化。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将阅读中体会到的表达感受和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引导学生再现生活,引发学生倾吐欲望,培养学生习作能力。
2、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要有真情实感,注意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的衬托。
教学难点:尽量使学生运用本组课文学到的习作方法进行习作。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关于关爱的公益广告视频
一、画面引入,生谈感受,确立主题。师:看完视频大家感动吗? 生:感动。师:再大声一点。生:感动。师:看了这些图片,你最想说什么?请大家谈一谈。生: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生:爱是无私的。生:„„
师:是的,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今天咱们就来 写写有关关爱的习作。
二、读题审题,明确要求。
师:课件出示习作要求,把“习作”部分读一读,想想习作为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生读“习作”)
生:要写清楚事情发展在怎样的环境里,及发展变化的过程。生:写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生:作文中要用上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边出示板书。)师:在这些习作要求中的关键字眼是什么? 生:关爱。生:人与人。生:写事。
师:写事的习作要把握好两把宝刀,一是真实,二是在此基础上要把事写具体。你们真会抓住题目的关键字眼。请同学们读习作要求。
(生读习作要求。)
三、联系生活,拓宽思路,指导选材。
师:课件出示一组图片,请同学们联系自己亲身经历的事,用一两句话概括内容并交流。
生:我把作业本拿到教室时,作业本掉了,有一位同学帮我把作业本捡起来。
师:发生在同学之间的事。
生:我从书上看过一个事例:一位盲人摔倒了,一位少先队员赶紧跑过去,把他扶起来。
师:你真会阅读。
生:我班的一个同学生病了,同学们都去看望他。生:„„
师:咱们班是一个有爱心的班级,同学之间也充满着爱心。生:同学忘了拿文具,可以到班级的“爱心箱”里借。师:有没有发生在老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的事。
生:有一位老人家忘了带钱,另一位老人家看见了借钱给他。生:(敬老的事。)生:(发生在医院里的事。)
师:真情远处不在,关爱充满人间。有最感动的事就是本次习作的好材料。
四、探讨写法,实例指导。
师:出示温馨小提示读一读,然后交流本单元的习作方法。生:可以采用环境描写。(出示《穷人》第一自然段。)
师:这一片断中对环境一冷一暖的对比,抒发了情感,表达了桑娜的勤劳。
生:还可以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赏析片断)师:请同学们默读这一片断,想一想:学到了什么描写方法?
五、阅读范文,借鉴优点
师:老师通过课件出示一篇范文,声情并茂的朗读,烘托文章的情感气氛。
生:文章很感人 生:语言描写很好 生:„„
师:出示开头,结尾,体会前后呼应,是文章结构更完整。
六、在《爱的奉献》这首歌中结束习作指导,完成习作
师:今天所写的主题是“关爱”,“关爱”可以作为题目,也可以自拟题目。
师:让我们将爱进行到底,接下来进行习作。
七、学生习作,互改,誊写。
第四篇: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作文教学设计
——关
爱
教学目标:
1、鼓励学生将阅读中体会到的表达感受和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引导学生再现生活,引发学生倾吐欲望,培养学生习作能力。
2、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要有真情实感,注意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的衬托。
教学难点:尽量使学生运用本组课文学到的习作方法进行习作。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地狱和天堂的长勺子 》 有一个使者考察地狱和天堂。P2 他下到地狱的时候发现,被罚到这里的人,一个个饿得面黄肌瘦,都像饿死鬼一样,每天非常痛苦。地狱里不给他们吃吗?不,有吃的,问题是他们手里的勺子太难用了。每个人手里都拿着一把一米长的勺子,尽管勺子里装满了食物,但怎么也放不到自己的嘴里。所以,地狱里的人越想吃到东西,内心就越受煎熬,所以形容槁枯,面黄肌瘦。
P3这个使者又来到了天堂。他看到天堂里每一个人都红光满面,精神焕发。他觉得天堂的日子这么好啊。但是他看到一个现象,大吃一惊。天堂里的人吃的食物跟地狱没什么区别,每个人手里拿的也是一把一米长的勺子。
为什么天堂里的人能够那么和美欢畅呢?只有一个奥秘,天堂里的人用长把勺子互相喂别人食物,而地狱里的人是用长把勺子往自己的嘴里喂,所以永远挨饿。其实,这就是我们的社会真相。我们手中可能都拿着一把一米长的勺子,这就是社会赋予我们的,你必须接受的一个规矩,是社会的法则。大家互相关爱,才会其乐融融。
爱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今天咱们就来写写有关关爱的习作P4。
二、读题审题,明确要求。
师:P5大家把“习作”部分读一读,想想习作为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生读“习作”p6)
生:要写清楚事情发展在怎样的环境里,及发展变化的过程。生:写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生:作文中要用上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老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边出示板书。)师:在这些习作要求中的关键字眼是什么? 生:关爱。生:人与人。生:写事。
师:写事的习作要把握好两把宝刀,一是真实,二是在此基础上要把事写具体。
三、联系生活,拓宽思路,指导选材。
师:请同学们联系自己亲身经历的事,用一两句话概括内容并交流。生:我把作业本拿到教室时,作业本掉了,有一位同学帮我把作业本捡起来。
师:发生在同学之间的事。
生:我从书上看过一个事例:一位盲人摔倒了,一位少先队员赶紧跑过 去,把他扶起来。
师:你真会阅读。
生:我班的一个同学生病了,同学们都去看望他。生:„„
师:咱们班是一个有爱心的班级,同学之间也充满着爱心。生:同学忘了拿文具,可以到班级的“爱心箱”里借。师:有没有发生在老人之间的相互关爱的事。
生:有一位老人家忘了带钱,另一位老人家看见了借钱给他。生:(敬老的事。)生:(发生在医院里的事。)
师:(课件出示一组图片P7)捐款、扶老人过马路„„
真情远处不在,关爱充满人间。有最感动的事就是本次习作的好材料。
四、探讨写法,实例指导。(出示《穷人》第一自然段。)
师:这一片断中对环境一冷一暖的对比,抒发了情感,表达了桑娜的勤劳。
生:还可以进行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
师:请同学们默读这些片断P11,想一想:学到了什么描写方法? 那么,在写扶老奶奶过马路这件事的时候,就应该用上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P13
五、阅读范文,借鉴优点
师:P14老师通过课件出示一篇范文,声情并茂的朗读,烘托文章的情感气氛。师点评习作
六、学生习作
1、师:P20今天所写的主题是“关爱”,“关爱”可以作为题目,也可以自拟题目,好的题目有画龙点睛的作用。例如:
爱的奉献、予人玫瑰,手有余香、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一百多个孩子的父亲、xx其实并不难、当钱被大风刮飞时、两种态度、刻在心上的记忆……
2、师:在写的时候,注意时间、地点、人物„„P21
3、写这篇文章,可以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来写,例如:P_end
第五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
集体备课教案
主 备 人 :郜娟娟 第二备课人:
9、穷人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顾惜、勉强、抱怨、忧虑、忐忑不安、自作自受、熬过去”等词语。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过程与方法: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3、练习续写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
2、练习续写课文。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
2.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教学难点:练习续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解题
1.穷人是什么意思?(穷苦的人)看着这个课题,你心里想到些什么?课文为什么用“穷人”做题目? 2.了解这篇课文的作者和当时的时代背景。3.学生交流搜集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全文。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桑娜和她的丈夫,在邻居西蒙病死后,主动收养了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3.抽生检查读书情况,并正音。
4.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开火车朗读课文,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
三、自读课文,理解文意。穷人(物质上的贫穷)
1.穷人是什么意思?(物质上的贫穷)课文中写了哪些穷人?(桑娜渔夫西蒙)课文哪些内容描写了他们的穷?同学们读课文,完成填空练习。出示: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的干活,还只能___________;孩子们没有___________;吃的是___________,菜___________鱼。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 ___________!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___________垂下来。母亲的临死的时候,拿___________盖在他们的身上,还用___________包住他们的小脚。2.指导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课时
一、出示课题,回顾复习1.回忆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理解:“穷”人(精神上的富有)2.课文只写了穷人的穷吗?你认为他们穷吗?
3.默读课文,说说桑娜和和她丈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4.你是从作者的哪些描写中感受到的?(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
5.请找出描写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的句子,用──勾出来。
三、细读重点句,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并感情朗读
1.交流描写环境的句子:出示:(1)屋外寒风呼啸……五个孩子在海风呼啸中安静地睡着。读了描写环境的句子,你能体会到什么?(桑娜虽贫穷但很勤劳)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那就通过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
(2)对西蒙家场景的描写。(西蒙的贫穷艰难使她无法给予孩子更多的爱,但她尽到了母亲的职责。)
2.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1)桑娜沉思……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 时候想到了哪些?(2)她忐忑不安地想:……为什么会想到这些?这里如此多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呢?(3)“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你觉得呢?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不仅桑娜有高尚的品质,文中还有谁有?找出描写人物对话的句子,体会渔夫高尚品质。
(1)分角色朗读桑娜和渔夫的对话。(2)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3)同桌分角色读。读完后,你有什么疑问?两个“沉默”各有什么含义?
4.小结: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同样,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因此,我们不得不佩服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文学功底。
三、小结全文、续写课文
1.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打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2.学生续写。
3、学生交流续写,评价作品。
四、推荐阅读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0、别饿坏了那匹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过程与方法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教学难点: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理解“别饿坏了那匹马”的不同含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每个人都不希望被欺骗,谎言可能会带来很大的伤害,可是有些谎言却是善良的,给人带来真诚和温暖。今天,我们就要走进一个善良的谎言,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份关心和温暖。翻到书本第44页,一起来学习第10课《别饿坏了那匹马》。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一)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生字,联系上下文想想新词的意思。2.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思考: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二)反馈交流。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它在文中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我”把马草卖给残疾青年,离开书摊时,青年嘱咐“我”的话。他的话,看起来是对自己家的那匹马的关心,不让它饿着,实则是免去了“我”寻找马草买主的辛苦,让我把时间花在看书上。第二次是青年看见“我”背着马草走向书摊时,吩咐妹妹碧云的话。这话既是说给妹妹听的,暗示妹妹不要拒绝买这无用的马草;更是说给“我”听的,让我能心安理得地看书。青年既帮助了“我”,又很好地维护了“我”的自尊。第三次是“我” 7 对青年说的话。每天“我”都想象着马“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情景,心安理得地看书。关心马,就是“我”对青年的关心。)3.我们知道,原本无马,为了帮助“我”能继续看书,残疾青年却假称有马,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青年呢?(残疾青年具有善良、宽厚、善解人意的美好的心灵!)
三、细读课文
(一)课文中有不少语句,表现了青年的美好品质。让我们找一找、画一画这些句子,然后用心读一读
(二)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
1.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为什么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2.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3.“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4.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吗?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草一天天多起来,青年仍把马草收下来,说明了什么?)
刚才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了解了人物的情感。读课文就是要学会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情感。那么“我”难道仅仅只看到了马草吗?
(三)现在就请大家读这段课文,仔细体会其中的感情。
(四)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和美好?
8(父亲也很善良。父亲虽然赞同“我”看书,但他知道青年生活的艰难,所以忍痛打了“我”,让“我”去扯马草换钱。他还不忘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在书里夹上几张毛票,维护了青年的自尊。碧云同样善解人意。她很能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着哥哥把谎言维持下去。而“我”喜爱看书,能听从父亲的教导去扯马草挣钱。对于青年的帮助,“我”心中感激不尽,因此一心不让青年家的马饿坏了。)
四、总结延伸
课文几次提到的马,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可是我们仔细想想,这匹马似乎又是存在的。对追求知识如饥似渴的我,就是那匹饥饿的马,为了不让我“饿”坏,残疾青年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让“我”感觉到了关心和温暖。你身边有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1、同桌互相交流事例,说说感受。
2、指名交流。
3、总结:是啊,只要放弃自己的一点点私欲,就能够成全一个美好的愿望;只要每个人付出一点点善意,这个世界将增添许多美丽和欢乐。让我们每个人都像这位青年一样,尽自己所能地去帮助别人吧!给别人一点快乐,我们自己也会得到快乐!
五、作业
“我”在看到那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时,会有什么表情,心里会想些什么,他又会怎么做?请你写下来。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1、唯一的听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练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白痴、懊恼、诅咒、和谐、不介意、羞愧、难以置信、珍藏、张望、慈祥、无法割舍”等词语在课文中的意思。
2.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我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体会老妇人高尚美好的心灵,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过程与方法
1、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我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
2、练习通过想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我的变化及变化的原因,体会老妇人高尚美好的心灵,感受人与人之间真情的美好。
2.练习通过想象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播放《月光奏鸣曲》。同学们,刚才你们听的这首小提琴曲美吗?大家听得多认真、多投入呀!你们就是这首曲子的──听众(板书)
可是,曲子好听琴难拉。有一位小提琴的爱好者,刚开始,他拉出的小夜曲,被人当作是锯桌腿的声音,他感到十分沮丧和灰心,但是后来,他成功了,这都是得益于他的那位──唯一的听众。
板书:唯一的(理解词语)
2、齐读课题,质疑: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最想问什么?(文中的“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为什么称她为“唯一”的听众?)
二、检查预习
1.认读生字词。羞愧、白痴、难以置信、潜滋暗长、不介意、珍藏、隆重的
仪式、悠悠的小令、嘿、无法割舍、溜走
2.解决问题。文中的“唯一的听众”指的是谁?为什么称她为“唯一”的听众?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写提纲。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理变化:课文中的我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作者先后在那些地方拉过琴,他又先后拥有哪些听众?分别拥有哪些心理?)
四、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读课文。第二课时
一、复习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唯一的听众》。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中唯一的听众让我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
二、以点带面,品味全文
1.为有了老妇人这一位唯一的听众,才让我有了如此巨大的变化,课文对老妇人的描写用了较多的笔墨,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找出描写老人神态语言的句子自读,与同桌交流从这些句子中读懂了什么,并做上批注。
2.看到大家那么认真地读书,我相信很多同学一定有了自己的心得,我们先来看看课文中对老妇人神态描写有一个关键词,请找出来。(平静)
①课文中描写老人神态平静的句子,总共出现了几次,生交流。师相机出示学生说的相应的句子。
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睛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3.在文中画出描写老妇人平静的句子。课件出示,指名朗读。⑴.第一次“平静地望着我”。
在什么情况下,老妇人“平静地望着我”。
爸爸和妹妹听到这样的音乐有什么反应?(说我简直是个白痴。)为什么用上简直,而不直接说我是个白痴?(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假如是你,你又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可是我们这唯一的听众——音乐学院的教授,乐团的首席演奏家听到这样的音乐却只是平静地望着我,她又对我说了什么?出示相关句子。指名读句子,说说该用什么语气读。指名读句子。
“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儿坐一会儿。”
“我想你一定拉得非常好,可惜我的耳朵聋了。如果不介意我在场,请继续吧。”
“也许我会用心去感受这音乐。我能做你的听众吗,每天早晨?” 说说从这诗一般的语言中你感受到什么?抓住哪些重点词来体会。
练习读好这几句话。(自由读——指名读)
同学们,此时此刻,老妇人的内心一定极不平静,她那看似平静的背后,心里在想些什么?
师引读:体会老妇人的坚持。刮风了,老妇人还是早早来到小树林里,坐在…… 下雨了,老妇人仍然…… 天越来越冷了,老妇人依然……(2)第二次“平静地望着我”。
老妇人在什么时候一直平静地望着我?当我停下来时,她总不忘对我说什么?出示句子,说说该怎么读这一句话?
“真不错,我的心已经感受到了。谢谢你,小伙子。” ①出示“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这平静中又隐藏着什么信息? 是呀!就是赞赏和信任,所以让老妇人每天清晨都准时出现在小树林里,风雨无阻。
②角色体验,体会老妇人及“我”的心理。(与同桌交流)③交流,简单评议。
老妇人耐心地等待,终于,工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等到我能奏出真正的音乐了,此时的她,还是一如既往平静地望着我,那眼睛像深深的潭水。同学们,从她那双平静的深如潭水般的眼睛里,你又看到了什么?
而她那双深如潭水般的眼睛永远定格在我的脑海里,那双眼睛使“我”战胜自卑,重树信心。引读最后一段:“后来,拉小提琴成了……”每当这时候,我的心理总会涌现出这样一个形象……
而我的心理也一直珍藏着一个秘密,这个秘密是什么,我为什么要珍藏?
3.教师小结:如果说老教授善解人意的语言是有声的鼓励,那么她平静的神态,特别是每天早晨作“我”唯一的忠实听众的举动,就是无声的激励,从而使“我”最终能面对成百上千的观众演奏。让我们带着对老妇人的喜爱,轻轻地呼唤,读课题,让我们带着对老妇人的感激,亲切地呼唤,读课题。现在,让我们带着对老妇人的尊敬,深情地呼唤,再读课题。(升华学生的情感)
三、体会“唯一”
许多年过去了,我也拥有了成百上千的观众,为什么说这位耳聋的音乐家是唯一的?
四、总结。
因为一位耳聋的老妇人,我摒弃了自卑,因为这位唯一的听众,让我找回了自信。人与人之间,有时候只需一个微笑,一句轻声的问候,可能改变的是一个人的人生。出示课件:(老师赠言)
五、作业
1.摘录文中描写老妇人语言和神态的句子。2.积累有关神态和心理描写的词语。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12、用心灵去倾听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课文,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感受真情
2、能够运用自己掌握的读书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真情的美好,在生活中学会关爱他人。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1、教师:生活贫困的桑娜和渔夫,有着乐于助人的美好心灵;一位残疾青年善意的谎言背后,只是为了能让“我”安心看书;清晨的树林中,一位倾听“我”拉琴的陌生老人,给了“我”信心。人间处处有真情啊!今天,我们要学习另一个关于“倾听”的真情故事。
2、出示课题:用心灵去倾听
怎样的听是“倾听”?(细心地听)用心灵怎么去倾听?请打开课本,让我们走进课文去用心感受。
二、初读感知
1、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读得不畅的地方做个记号,再读一遍。自己特别有体会的句子可以划下来。
2、指名轮读课文,正音。
3、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动人故事?(引导了解“我”和苏珊的交往过程)
4、你画出了哪些句子,能给大家读一读吗?并说说自己的体会。(学生自由发言)
三、研读感悟
1、苏珊,一个普普通通的接线员,我还没有见过她时,已把她当作──(学生:我的第二个母亲)
(1)出示句子: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齐读)
(2)母亲,那是我们最熟悉、最可亲近的人哪!而我,却把从未谋面的苏珊当成了我的第二个母亲,这是对苏珊多么高的评价啊!你能说说为什么吗?让我们从课文中去找答案。(3)学生交流谈感受。
(4)接线员工作是非常繁忙的,面对我的求助,如果换了其他人,可能会怎样做?(不予理睬、粗暴打断……)苏珊却不是这样,面对一个从未谋面的小孩,她付出了母亲般的爱心。
(5)再次齐读:但是我非常想认识苏珊,认识这个从未谋面却如同我第二个母亲的人。
2、那么,苏珊是怎么看待“我”和她之间的交往的?
引读:苏珊对我说,她也要感谢我。她说她没有孩子,我的电话使她感受到了做母亲的幸福。同学们,生活就是这样,当你用心付出的同时,不经意间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3、同学们,苏珊对“我”母亲般的关爱一直到她离开人世之前,细心的孩子,不知你发现了没有?
出示苏珊留言:汤米,我要到另一个世界去歌唱。
讨论:苏珊为什么要留言?你怎么理解她的留言内容?(怕我伤心、难过;要我乐观对待生活……)
4、请同学们想一想,苏珊在写留言前会想些什么? 小练笔:就要离开了,苏珊想:_____________________。
5、交流练笔。
四、总结深化
1、同学们,让我们再次读课题,齐读:用心灵去倾听。用心灵去倾听的是什么?
一根电话线让我们心灵相通,有一首歌写得好:“接受我的关怀,期待你的笑容!“人”字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走进我们的视野,从此不再陌生,人类的面孔就是爱的表情!告诉你一个发现,你和我都会感动,世界很小,是个家庭!”
2、同学们,让我们用爱心去对待生活,让爱在我们的心灵深处扎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口语交际•习作三
教学目标
1、了解和认识辩论,对辩论产生一定的兴趣,能积极尝试,参与辩论。
2、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要有真情实感,注意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的刻画。
教学重点:写人与人之间互相关爱的事情,要有真情实感。教学难点:注意环境描写与心理活动的刻画。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读题引入
1、读课本“口语交际”,理解辩题。
2、确定观点,准备辩论
先确定自己是持反对还是赞成的观点,再选择支持自己观点的事例,准备5分钟。小组辩论
(1)八人为一组,进行辩论,每组推荐一人准备参加全班辩论。(2)辩手根据同伴的提示,对自己的发言进行补充修改。班级辩论(1)说明要求:在辩论中要做到态度诚恳,语言得体,阐述观点要言之有理等。
(2)分组:根据所持观点将全班分为两组。
二、辩论
师生点评辩论情况。
三、课堂小结
肯定双方说得对的地方,以使对问题有比较全面的认识。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明确要求
1、今天我们就来写一写体现人们相互关心的事。出示习作要求:
2、事情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是怎样发生、发展、变化的?
3、习作时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
二、要表达真情实感 举例启发
(1)结合习作要求,从课文中找出适合的内容,作为示例。引导学生体会、交流。(2)教师总结、点拨。
三、搜索题材
在生活中,人与人之间需要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请打开你记忆的闸门,搜索那些令你感动的故事。
启发学生从时间(懂事的时候、上学前、去年、今年、上个月、上星期、最近……)、地点(家里、学校、邻居家、外婆家、公车上、郊外……)、人物(父母、外公外婆、爷爷奶奶、老师同学……)等角度去搜索题材。
四、布置习作
根据习作要求,完成习作。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名言激趣
1、出示名言,激发修改兴趣。
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
我把《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修改了三十几遍,然后才满意。我把《老人与海》的手稿读过将近两百遍才最后付印。──海明威
2、交流习作
大声朗读习作,根据教师的批阅内容,同桌间交流,互相讨论、评点。
二、佳作共赏
这次习作要求大家写生活中相互关心令人感动之事,写出真情实感,并且注意动作、语言、心理等细节描写。看到好文章或精彩片断的同学请举手,或者自荐。
1、请写得好的同学朗读自己的习作或习作片断,其他学生认真听,适当做笔记。学生自评。
2、听了这篇作文,你最欣赏的是什么?有没有写出真情实感?哪些情节描写得比较具体?是怎样写具体的?学生评点,教师总结。
3、教师推荐好文,师生共同评议。
三、指点迷津
1、教师提出批阅中发现的问题,师生讨论如何修改。
2、动手修改
3、学生根据受到的启发,分头修改自己的习作。
回顾.拓展三
教学目标:
1.通过回顾、交流学习本组课文后的收获,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环境和人物的心理活动进行细致的描写。2.读背并积累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1.学生读例句,讨论这些句子对于抒发美好情感的作用。A、“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侧面烘托出桑娜对家人的热爱)
B、“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表明桑娜非常善良,宁愿自己吃苦也要帮助他人的品质)C、“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表现了“我”第一次到林中拉琴时那种兴奋的心情,暗示“我”对拉好琴充满了信心)
2.回忆本组课文,找出其他类似的句子,交流各自的体会和感受 3.交流自己在习作中是如何运用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心理活动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
4.课后积累相关的句子。
[评:通过交流让学生再次回顾本单元文章中,作者是如何通过环境和人物的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来抒发美好情感的,还安排了交流自己的习作中这样的典型描写,使学生的学习落到实处,活学活用,不但丰富了积累,还教会了学生理性写作,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习作的 能力。] 日积月累
1.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几天我们一起欣赏有关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2.自由读句子,把句子读通顺。
3.同桌互读,借助工具书理解交流句子的意思。4.全班交流,交流句意。
“轻诺必寡信”意思是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民无信不立”意思是如果百姓对当局失去信心,那么国家就失去生存之本。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意思是不真诚就不能打动别人。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意思是真诚,是万事万物共同遵循的准则;真诚待人,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有所期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意思是答应给别人的东西,一丝一毫都不能少;与人约好的时间,一时一刻也不能改。5.学生自由吟诵。
6.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名言警句。课外书屋 1.自由读。
2.交流最感兴趣的地方。
3.交流课外阅读的其他歌颂人的美好心灵的作品。4.拓展阅读:
绿山墙的安妮(片段)
那天晚上的节目是一连串“激动人心的节奏”,至少对于观众席上的一位倾听者来说是这样的。当唱诗班唱起《飞翔在远处的娇嫩的雏菊上》时,安妮凝视着天花板,好像那上面有着彩绘的天使;当萨姆?斯隆用动作表演“塞克里怎样使母鸡抱蛋”时,安妮大笑不止,使得坐在她附近的人们也笑了起来,不过他们是受了她的感染,并非觉得有趣,因为这个选篇即使在阿冯利也已经老掉牙了;当菲利斯先生用最激动人心的语调朗诵马克?安东尼在凯撒遗体前的演说时,安妮感到,只要有一位罗马公民带头,她就会当场站起来参加叛变。
只有一个节目使她不高兴。当吉尔伯特?布莱恩背诵《莱茵河畔的狂欢》时,安妮拿起罗达默里从图书馆借来的书,一直看到他背诵结束,而当她一动不动直僵僵地坐着时,黛安娜却把手掌都拍痛了。她们回到家里,已经十一点了。她们饱尝了欢乐,又怀着更大的喜悦议论将要到来的幸福时光。每个人好像都睡熟了,房子里静悄悄的,一片漆黑。安妮和黛安娜踮着脚尖轻轻走进客厅。这是一间狭长的屋子,有门通向客房。屋子里温暖舒适,壁炉的余火把屋子照得朦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