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余映潮老师阅读教学
余映潮老师阅读教学“课中活动”介绍
作者: 来源: 发布于:2012-2-28 点击量:
余映潮老师提出的“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教学设计艺术让人耳目一新。他认为学生的课堂活动充分,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是语文教师全部教学艺术的集中体现。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反复提出语文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重视语文实践,重视语文课中活动,在语文活动中学习和收获,不仅易于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习得语言材料,也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培养语文能力。
对于“课中活动”,余映潮老师做过如下阐述:所谓“课中活动”,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与安排下,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占有时间、进行有形式也有内容的学习语言、发展智能、培养情操的操作演练;就是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目标,充分地想办法让学生“活”起来、“动”起来。
换一个角度说,课中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将老师在课堂上要做的事,化解为细腻的操作步骤,让学生去体会、去进行、去完成。它涉及到听说读写,着眼于能力训练,着眼于方法培养,着眼于知识积累,创造各种课堂组织形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地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
仔细阅读余老师和相关名师的课堂教学实录,很多精彩的“课中活动”令人拍案叫绝,赞不绝口,现结合教例和大家分享:
一、课中诵读活动 余映潮老师曾说过:“没有朗读的课只是‘课’,它不是美的语文课。”由于朗读活动的必要性、亲和力和多样性,课中诵读活动的设计是极为广泛的丰富的,它是一个琳琅满目的系列,它可以角度丰富,活泼多姿,充满灵气。
这是载于《语文教学通讯》2008年9B中的一个课例。教师的诵读活动设计如下:
(师):美文需要美读,请大家在自己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句段,假如当时你就是当时的萧红,用自己最喜欢的声调、语气、感情朗读出来,甚至可以模仿作者东北口音演读。可以一人读,也可以自由结伴演读,以小组为单位合作个性化诵读,不管你选择了哪种读法,都要根据课文内容说出设计的理由。
我选„„一段,我想大笑着读。我选„„一段,我想呼喊着读。我选„„一段,我想手舞足蹈地读。我选„„一段,我想忘乎所以地读。我选„„一段,我想诗意深情地读。我选„„一段,我想用撒娇的语气读。我选„„一段,我想满怀欣喜地读。
我选„„一段,我想用充满好奇的心情读。我选……一段,我想自由惬意地读。
我们两人选„„一段,我们想„„地读。我们小组选„„一段,我们想„„地读。„„
(师):若我来读这一段,我会用大声呼喊的方式来读,因为我认为,当时那个生在地主大院里饱受压抑和冷漠的小女孩,只有和祖父走进后花园,她率真的天性才得以释放,这是她的天堂。在这里,她可以唱,可以跳;可以呼喊,可以欢笑;可以撒娇,可以乱闹。这里的每个人、每株草、每颗瓜、每只蝴蝶与蚂蚱都可以自由自在的、任由自己的天性生长,所以我想呼喊着来读,将小女孩所有的不快统统抛到九霄云外去。
(师呼喊):“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
学生踊跃试读,气氛活跃。„„
这个课例中诵读活动不仅仅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习的学习热情,也不仅仅是课堂教学中的穿插,更重要的是它让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学生在自我诵读设计中就有了对课文个性化的理解,然后在把这种理解通过演读表达出来。在读中弄懂,懂了之后再读,学生在读中读出了诗意,读出了情感,读出了个性,对这段文字有了更深的理解。教师将自己精心钻研教材的体会变为一种教学思想,在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的同时,使得这节课教学环节上简化、内容上深化、方式上美化。
二、课中读写活动 “读写结合”是课标初中语文教材最重要的编写思想之一。语文老师要善于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潜力,寻找读写结合的生成点,从课文本身的内容出发,设计与课文有血肉联系的“写”的内容与活动,从而达到以写促读,以读带写、读写双赢的教学目的。
其实教材中有大量精美的读写材料,值得学习借鉴。语文老师要精心地、潜心地、耐心地欣赏研读教材,发现教材中精美的读写训练材料。语文老师要学会“从有趣、有效、有用”的角度对教材进行发现和提炼。
余映潮老师很多课堂实录中的课中读写活动设计,往往很是出人意料,细心回味下来,又不得不佩服“他怎么能想得到呢?”
以《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为例,在以“找看点”为延伸点,带领学生进入课文以后,读写活动是这样设计的:
(师):现在我们要进行的活动就是读一文写多文,读长文写短文,大家都来写。写作的角度:可从概括内容的角度写;可从说明事物的角度写;可从描述事物的角度写;可从抒发情感的角度写;可从表达感受的角度写;可从欣赏语言的角度写;可以用自己的话语来写;可以重点利用课文中的某个片段进行改写;可以自由地组合课文中的文句来写。两个要求:第一,请你根据课文自选内容,自由命题;第二,“献”出自己拟的小作文题目。
(师):我先示范一下,我的标题是“美丽的罗布泊”,那么我的角度就是写美丽的罗布泊,然后把关于美丽的罗布泊的文句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新的感悟。(学生各自思考)
(生):我想写的题目是“胡杨的呼唤”。运用象征手法,以胡杨的口吻讲述:以前我是多么的美丽,被人们称为生命的象征,后来遭到人类的破坏,我又变成了什么样的,接着写我对人们的呼唤,以及我希望人类怎么保护我们等。
(生):我的作文题是“记忆的美丽”,罗布泊在人们的记忆中是非常美丽,然而经过岁月的变迁,它变成了一个非常恐怖的戈壁滩。我就是要以记忆中的美丽和现实当中罗布泊的一些现状来进行对比,从而对比出罗布泊的惊人变化,以唤醒人们保护罗布泊和环保的意识。
„„同学踊跃发言„„
(师):同学们都有了自己的小作文题,我来展示一下(大屏幕显示)
1、美丽的罗布泊
2、这里曾经有过„„
3、“我”眼中的罗布泊
4、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5、话说胡杨
6、死去的胡杨
7、一株胡杨的独白
8、说说塔里木河
9、课文中的“水”
10、课文中的数字
11、课文中的忧患意识
12、悲剧并没有止住
13、说说“问题出在近30年”中的“”问题
14、四个“盲目”用得好
15、我喜欢课文中这样一句话
16、《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内容简介„„同学们根据自己选定的题目开始写作,时间是10分钟。
(学生开始写作,老师巡回指导)
学生写后的交流极为精彩,不再这里一一呈现。本案例中的课文小作文,即读写活动的设计,极为独特新颖,活动充分利用课文这个语言载体,从课文本身出发。老师以“拟题献题”的方式,巧妙引领学生深入文本研读课文,在理解研读课文的基础上又进行创造性的“再表达”。学生从自主提炼小作文题,再根据小作文题提炼课文内容,组织语言完成课中小作文的写作,整个过程学生都在非常扎实的读写活动中进行着语文学习。这样活动设计使学生的学习完全由被动变为了主动,既深入了文本,又走出了文本。
在《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一文教学中,余老师还有一个精彩的读写活动设计:
组织同学们就课文内容进行不同层次的“写”。①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写“一句话人物素描”。
(竺可桢,孜孜不倦地在气象研究的领域跋涉的卓越科学家。)②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写竺可桢墓志铭。
(到他光辉的一生结束时,才同他心爱的科学研究分手。)
③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写竺可桢纪念词。
(细心的观察,翔实的纪录,深入的研究,科学的著述,情系物候的研究,将毕生精力奉献给气象科学。他的研究成果,在今天以至今后,都会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长久地放出光彩。)
④从课文中找出论据,并给论据配以能够支撑的论点。
·23年如一日,到北海公园观察物候——持之以恒,才有成功的希望。·钢笔式的温度表不知磨坏了多少外衣口袋的盖布——滴水能穿石,铁杵能磨针。
·70多岁还到野外考察;临终的前一天,还坚持作气象记录——执着的追求是事业成功的保证。
·83岁高龄,取得科学上的新成就——科学探索无止境。„„ 这个案例中的读写活动设计表现出层层推进的教学思路。教师巧妙地利用教材本身含有的材料,充分地反复地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阅读和写作的训练,进行大量的思维训练。教学的过程中产生了四种效应:第一,学生思维活跃;第二、课堂场面活跃;第三,加深了对课文的钻研、理解。第四、教给了学生“创造”的角度,培养了学生“创造”的意识和兴趣。
同时也启示我们:在设计读写活动的时候,必须打开思路,想得开阔,想得新颖,想得长远,学会多角度地利用课文。
好的课中读写活动融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于一体,不仅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写作的契机,更是通过这样的活动牵动着学生自读教材、欣赏教材、综合提炼教材的能力,也牵动了学生的写作、表达、交流、独立分析教材的能力。
三、课中品说活动
品说活动是一种最能让课堂教学生动起来的活动,也就是说说品品,品品说,边说边品,边品边说。是一种有较大的“说”的“量”和较多“品”的“点”的课堂活动。多姿多彩的“说”与“品”的活动渗透在课堂语文学习之中,既避免了以往以教师大量讲析为主的传统授课方式,极好地活跃了课堂气氛,从长远来看它很有助有学生交谈、发言、演讲、鉴赏等多方面语文能力的形成和优化。
当然品说活动的设计,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理解、想象、分析、品评的眼光投向课文的深处、细处、美处,它需要科学而充满艺术性的指导,在这方面余映潮老师也给我们做出了极好的示范和榜样。
1、在教学《云南的歌会》一文中,当讲到“这篇文章的生活多么有趣啊!”时,老师要同学们以“课中之最”为话题发表自己的见解,举例说说文章的生活是多么有趣。老师给学生例举了几个例子。课文风采,如:
最„„的风俗 最„„的场面 最„„的衣饰 最„„的歌师傅
2、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当要研读第二部分“船上相遇”内容时,余老师让同学们讨论八个小话题,要求学生自选一个话题,就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八个话题是:
1、于勒的“称呼”欣赏
2、巧合让故事如此美丽
3、说说若瑟夫的“看”
4、文中的景物描写欣赏
5、千姿百态的“说”
6、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心理
7、课文中的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
8、船长形象欣赏
3、这是马军老师教学《过故人庄》的一个教例(见《中学语文教学》1999年第5期P7)。
品读诗的意境时,老师这样提问:
⑴(师):同学们,透过诗,你们看见了什么?
(有的说:我看见了青青的山,绿绿的地,清清的溪水和金灿灿的菊花。有的说:我看见了谷垛堆堆的稻场,郁郁葱葱的菜地。有的说:我看见了村民们。有的说:我看见了捉迷藏的孩子„„)
⑵(师):同学们,透过诗,你们听见了什么?
(同学们的兴致更高了:我听见鸡在叫:“喔!”“喔!”鸭子“嘎!嘎!”„„我听见诗人与朋友在举杯祝福„„)
⑶(师):同学们,透过诗,你们闻到了什么?
(同学们纷纷发言:我闻到了稻香!我闻到了菊花香!我闻到了泥土香,我闻到了大自然的清香„„)
⑷(师):同学们,透过诗,你们感受到什么样的情?
(朋友的热情„„诗人与朋友之间纯朴的友情„„诗人喜爱大自然的心情„„)
在以上的三个案例中,我们都可以得到这样的启示:教师变换了“讲析”的角度,满堂讲、满堂问的现象不复存在。为了完成这些说品的内容,学生不得不仔细得研读课文,仔细推敲和精心组织自己的语言来进行表达。可以说品说活动中的每一个话题都形成一次长时间、大面积、深层次的阅读活动,都引领学生尽力抵达无限广阔的思维空间,都激发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个性,充分拓宽了课文学习的广度和深度。在这样的说品活动中,既充分而科学保证了学生的学习时间与空间,充分尊重和发挥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说起来、品起来。同时在教师艺术的引导下,同学们在这样的活动中自主的有创见的学习,也是在编织着优美的教学风景,不仅会达到“细腻深刻”的学习要求,而且由于说品视点的变化也会给课文立体的动感。
四、微型话题活动
所谓“微型话题”,就是课本中、课堂上有目的、有抓手的探讨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微型话题”活动,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让学生通过查询资料、自读自悟、切磋讨论而形成看法,同时又便于课堂交流,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生机勃勃。
如余映潮老师著名的课例《小石潭记》中的“微型话题”:
课题“小石潭记”四个字,字字在课文中都有“文章”,我们可以分别从“小”的角度、“石”的角度、“潭”的角度、“记”的角度来“说话”。
1、让我们来对《小石潭记》说品析与欣赏的话,话中要带有“小”字,如:
•课文第一段移步换景,写小石潭的发现,写小石潭的形状特征与潭岸的景致。
•第二段定点特写,描写潭中小鱼和清清的潭水。
•第三段由近及远,描绘了小溪的曲折,给我们留下了想像的余地。•第四段环视四周,写小石潭环境的幽深寂静和作者心境的孤寂悲凉。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景物的小巧清秀。
•“下见小潭,水尤清洌”,给人一种清凉之感。
•潭中小鱼“影布石上”,可见潭水冰清玉洁,清澈透明。•小溪水声清脆,水色清亮,“明灭可见”,消失在远方。•文中之景就像小小的盆景那样玲珑雅致,充满了诗情画意。
2、让我们来对《小石潭记》说品析与欣赏的话,话中要带有“石”字。如:
•小石潭的奇妙之处在于“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甚,为岩”写出了潭边奇石的千姿百态。•“全石”“卷石”等是明写石,“闻水声,如鸡佩环”“其岸势犬牙差互”是暗写“石”。
•“如鸣佩环”写出了水击石声的清越。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成的优美形态。
•“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着水的清澈透明。
•“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还有坐在石上的清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3、让我们来对《小石潭记》说品析与欣赏的话,话中要带有“潭”字。如: •课文分层描写了潭石、潭水、潭岸青树、潭中游鱼和潭外小溪,并以水、石、鱼为重点描写对象表现了小石潭及其周围清幽秀丽的风景。
•流水声“如鸡佩环”,潭边有“青树翠蔓”,这是有声有色。•潭石是静静的,青树翠蔓是蒙络摇缀的,是参差披拂的,这是有动有静。
•作者借鱼写水,写了清澈的潭水而全然不言及清澈的水,这是有实有虚。
•“潭中鱼可百许头”,“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一幅空灵的镜头,这是有光有影。
•写了潭水后又“潭西南而望”,写小溪的“不可知其源”,这是有近有远。
•潭上“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从外界写到内心,表达了作者谪贬后的孤寂凄清的失意心情,可谓触景生情,有景有情。
4.让我们来对《小石潭记》说品析与欣赏的话,话中要带有“记”字,如:
•这是一篇游记。•这是一篇记游的文章。
•文中有记事,有描写,有抒情,文笔精到,用语清雅,充满了诗情画意。
•作者记事写景文笔精美,一处一景,一笔一景,有时甚至是一词一景,景物幽美清新。•文中最后一段交代了同游的人,以示纪念,并使全篇游记完整。•文章结尾的记叙中写到仅有亲友数人跟随消遣于山水之间,这是何等清冷,何等寂寞!世态炎凉之感,自在言外。
还可设置的话题有: ·小石潭”的“秀”
·《小石潭记》中的“近与远” ·《小石潭记》中的“色与光” ·《小石潭记》中的“动与静” ·《小石潭记》中的“虚与实” ·《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 ·《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 ·《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 ·《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 ·《小石潭记》中的“观察与描叙” ·《小石潭记》中的“语言美 ·试用绘画的语言评点文中的一段话 ·试用摄影的语言评点文中的一段话 ·试用音乐的语言评点文中的一段话
仍然是课文——萧红《呼兰河传》,微型话题设置有:
1、童趣盎然的画面欣赏 ⑴风景般的画面欣赏 ⑵大红大绿色彩词欣赏 ⑶叠音词运用的欣赏 ⑷奇特想象力的欣赏
2、错落有致的句式欣赏 ⑴花朵般的短句欣赏 ⑵长短句的组合欣赏 ⑶“就”字连用的欣赏
3、充满诗意的艺术欣赏 ⑴歌谣般的叙事欣赏 ⑵个性传神的对话欣赏 ⑶景物选取的艺术欣赏 ⑷修辞手法的艺术欣赏 ⑸文字背后的凄婉风格 „„
以上话题虽然不大,但有研究价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来任选。这样学生人人有了抓手,人人有话可说,都能深入理解和欣赏课文的语言和写法。课下还可以写成小论文的形式继续研究性学习,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思维水平与表达能力。这样的微型话题活动就使得语文课不仅上在了文本里,而且上在了文本的精髓里。
值得注意的是“微型话题活动”中,教师的“课中微型讲座”可谓是别开生面,这方面余映潮老师有开先河之笔,比如他在教学《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有专门就课文“繁、简、虚、实”的专题讲座;在教学《行路难》古诗时,有关于“典故”知识的专门介绍„„这些课中微型讲座不仅给学生传达了语文知识,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写作特点,也是快速而高屋建瓴地教会学生从文学欣赏的角度学会欣赏课文。这样的讲座对于语文学习是很厚重的。
余映潮老师说的好:有的课不是讲出来的,不是教出来的,而是“活动”出来的,“实践”出来的。虽然“课中活动”只有四个字,但是要把它做好、做得有艺术性、做得有科学性,却也是十分的不简单。让我们一起来研究实践,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收获
第二篇:余映潮老师
余映潮老师(以下简称师):好,同学们上课!学生(凤岗中心小学五(3)班学生,一下简称生):老师您好。师:同学们好,请坐。师:我们今天一起来学习美文《威尼斯的小艇》。一起来把白威尼斯的读一读。师出示课件,生齐读: 课文简介:威尼斯是意大利东北部的城市,亚得里亚海威尼斯弯西北岸重要的港口。它也是一座文化艺术古城,由118个岛屿组成。威尼斯的风景离不开水,它好像一个飘浮在碧波上的浪漫的梦,永远荡漾着醉人的诗情画意。师:威尼斯的风情离不开水,它好像一个飘浮在碧波上的浪漫的梦,永远荡漾着醉人的诗情画意。《威尼斯的小艇》就是写威尼斯的水的风情的。咱们开始课文学习。重在语言训练。第一个环节,用联想的方法认字识词。什么叫联想的方法,你看这个“艇”字,它有舟字旁,这个舟字旁的字有多少啊,你看见情趣两个字,你能不能想到跟情趣意思相近的,情什么呀,请什么呀,一看到祷告一词,你觉得有祷字的词,你还看过吗,用到过吗? 下面开始小组活动,各抒己见。根据这三个词,用联想的方法认字识词。每个小组必须有一个同学记录你们的劳动成果,开始吧。学生根据老师布置的任务进行思考讨论学习。师:好的,下面可以向全班同学,向老师们汇报你们的研讨的成果。那组先来?好,请你来。生:和第一个字相近的字有:船般舱稍,和第二字相近的词有一个叫风趣,还有一个和第三个词相近的是祈祷。师:好,这一组完成了一半的任务,你们的? 生:船、舱、稍、般 师:一样的,联想不够丰富,好,继续来。生:情感和情意 师:情趣、情感、情绪、情意 祈祷差不多几乎也是一般任务。这个组呢?没有,有,洗耳而听。这里,你的? 生:艇字就有船、般、舱,情趣就有情意、情况和心情,祷告就有祈祷。师:好,这边的,来请你来。互相推诿,不行。生:舟字旁的有般、船、艘、稍、舱,情趣是风趣、情意。祷告有祈祷。师:好,你们来不来? 生:来。师:好,这一下你们看,还是要批评的。生:船、舱、般,第二个是浪漫 师:啊,怎么说到浪漫那里去了?要不要解释?必须说。生:第三个是祈祷 师:你看,他们差一点吧,他们只是联想到三个带舟字旁的字,这边,没人。哎,你来。生:我们从艇字联想到船、艄、舱,情趣有风趣、情意,祷告有祈祷 师:你看,基本上都能联想,还有那些同学说的?就剩一组了,要不要?说一下 生:艇有船、舱、般、稍、艘,情趣有情调、情感、风趣、情意、情思、情况,祷告有祈祷。师:后来居上。他们说了一个很关键的词:情调,怎么你们没有想到?一起来,你看,这么多啊!读起来。出示课件,学生齐读。艇:轻便的小船。舰:大型的战船。航:行船。舷:船两侧的边缘。舫:泛指小船。舱:船上住人聚物的部位。艄:船尾。舵:船尾用于控制行向的装置。师:再读一遍 学生再读一遍 师:情趣读起来 情趣:情调,趣味。情味:情调,趣味。情调:情趣,情味。师:这组同学,还有那组同学说了风趣,在有些时候,他们的意思是很接近的。这个人,他是很有情趣的人,这个人是个很风趣的人,意思也大致相近。你看,用联想的方法认字识词多有味啊,可以使我们的思绪飞扬。还有一个词是吧?祷告读。学生齐读 祷告:向神灵说话,祈求保佑。祈祷:向神灵默告自己的愿望,祈求免祸降福 师:好,在课题旁边写上:用联想的方法认字识词,这是一种学习方法。
师:我们接着继续用另外的方法来学习课文。继续做笔记,用撷取创造的方法叙说课文,撷取就是有目的地精选,选出来,选好来,把选出来的内容积聚在一起来叙说课文。方法:根据课文内容,用威尼斯、小艇写一句生动的话,或者用小艇、威尼斯写一句生动的话,你看,这个威尼斯和小艇或者小艇和威尼斯是可以有不同的位置的。你可以选取一种来写一句,先看我的例子。
说到威尼斯就自然会想到穿梭于水巷中的小艇,是不是,前面是威尼斯,后面是小艇啊,这是一种月牙形的平底的小船,乘着它可以饱览这座水城的全景,你看,叙说课文啦。下面,我再换一下。把小艇放在前面:河道上一只只来往自如的小艇,是威尼斯的每一道独特耀眼的风景,一种美丽的风情,下面就是你们的操作了。每个人独立地用词写句,开始吧!
学生开始练习写句,老师巡视并作指导。师:下面我们就来用撷取和创造的方法叙说课文,好先请你来。生:小艇成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城市的主要工具,威尼斯是一座水上城市,这里的人都坐着小艇,在水上做生意。师:多好啊,她的关键词是工具,你看,她用一个句子叙说了课文一个方面的内容。好请你来 生:威尼斯这座城市是水上城市,小艇是这座城市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小艇让这座城市,让这座水城充满了情趣。师:这个句子写得好哇,老师要求的两个关键词都写进去了,而且这个句子抒情的味道很浓。好,请你来。生:说到小艇就会想到威尼美丽风趣独特的形象,说到威尼斯就会想起小艇在河道中操纵自如,左拐右拐,穿梭的画面。师:这个句子写得非常好,你们记下来没有,说到什么什么,想到什么什么。这就是创造,谢谢你。你也是一样,也读给我听。生:说到小艇自然会联想到水上城市威尼斯,威尼斯是一座水塔,到处风景优美,风光亮丽。到处都有河道,河道两旁有许多的建筑物,真是一道耀眼的风景啊!
师:你写得更好,你用说到想到之后,然后继续往下介绍威尼斯的特点,关键信息很突出,两部分连接得很紧。好,谁来,你来。生:威尼斯那么美丽,是因为有那些来往自如的独特风趣的小艇。师:啊,独特对象,风趣还是要修改一下怎么样用词,但是这个句子做得很好,第一句就开始赞美。好,请你来。生:船夫的驾驶技术特别好,小艇穿梭在一条条威尼斯的河道中,传递着它的无限的风情。师:好,开门见山,第一个关键词就是写船夫,好,你来。生:来到威尼斯,就不能不说小艇,那些小艇能在轻松自如地在各个河道上灵活地行驶,就像大街上不能缺少汽车一样,威尼斯是离不开那些像独木舟一样的小艇。师:这个句子把课文里面的好句好词组合在一起了,而且专门说了小艇啊,好,请你来。生:威尼斯的夜晚很宁静,河面上的小艇不动了,连星星的倒影也不会有丝毫的颤动。师:她的角度好啊,写晚上的威尼斯。好,再来一次。生:威尼斯河道上的小艇是一道独特亮丽的风景线,是一种非常美丽的风情。师:反复句,两次说。富有情感。哎,你还来一次啊,是不是说法完全不同?啊,看来我摸了你的头发,你肯定又有灵感了。生:小艇,人们,还有,还有月亮,以及城市那些美丽给威尼斯增添了美丽的色彩。师:嗯,好,你看他口头造句,他没有写的,啊,又来一次创造。更聪明。好,谢谢大家。描绘了威尼斯的风情啊。抓住威尼斯的小艇来描绘它,我们一起来把课文练习二读一读,人家就把威尼斯小艇用进去了啊,威尼斯的小艇读 学生读课文的练习二。师:再来读我给大家撷取的优美的语言,在威尼斯迷人的夜晚读 学生再读老师出示的句子 师:同学们,这就是撷取,创造。再来看,在明净的夜晚读。学生继续读 师:这在你们课文里有没有,没有,你们往后面看,威尼斯之夜,仍然可以从里面找句子啊,这就是创造。你看,老师居然从后面的作录里面找到了好句子给大家组合起来。原来读书是要瞻前顾后的。当然,如果我给大家指点了,我说你们前后都要关注到,你们也一定会从后面的文章里面选取美句来进行创造的。这个学习任务完成得非常好。继续来,用赏析的方法来细读课文。把我们的目光放在最后一段。这一段好在哪里呢?这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第三种方法,用赏析的方法细读课文。记下来了吗?好朗读课文吧,半夜戏院读—— 学生读课文最后一段 师:可以说每一个句子都好,都美。我先举例。动词运用之美,你看,一大群人拥出来,簇拥在,摇晃、耸立、笼罩,动词都用得好。我只是举个例子而已。现在各自思考,来谈一谈你发现这一段的美。开始吧!学生默读思考,老师巡视。师:好,我们来说话,怎么说呢?你要说这个地方写得好啊,它写出——,或者说整段写得好啊,它从什么地方写到什么地方,好你先来。生:这整个自然段写得很棒,第一前几句的话,写的就是半夜戏院散场后,人群坐上雇定的小艇时热闹的情景,而等这些小艇都行驶走完之后,威尼斯又变得非常的沉静,安静起来就说更说明了,只要没有威尼斯的小艇就没有威尼斯现在的美丽风趣了。
师:嗯,扣住威尼斯的小艇来写晚上的景色,由喧闹写到寂静,顺序很好。好,请你来。生:这段的比喻句写的很好,因为它把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地入睡了,把它比作人。师:沉沉入睡,比拟的手法,比拟的手法用得很生动的,用得恰到好处。好,继续来。好,请你来。生:水面上渐渐沉静,只见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挺好的,用月亮的影子作为环境的那种烘托,烘托出当时的环境很寂静。师:不是写天上的月亮,而是写水中的月亮。威尼斯,水的风情,通过月光写出来了。生:这一整段都写得好,它前面都是写那种人群从戏院出来的那种热闹景象,后面就是写那些小艇全都走了很安静,这样就用了对比的手法,前面写得很吵闹,后面写得很寂静。师:用动来衬静,使这个静更加的优美啊,更加的有意境啊!好,请你来。生:我觉得这一段的最后一句写得很好,因为它用了拟人句,把威尼斯比作人,那个又沉沉地入睡了就是在说那个天暗下来嘛,给我的感觉是好像进入了仙境。师:嗯,又沉沉入睡了,这个“又”字写得好,今天是这样,明天也像是这样。威尼斯白天有着热闹的时候,傍晚有着快乐的时候,那时候深夜小艇都回家了,于是整个水城一片寂静。好,请你来。生:这一整段都写得很美,因为这段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夜幕降临的美丽景象。师:好,注意,这一段由动到静啊,有一个过渡,它是慢慢的,慢慢的把静写出来,有一个词,水面上“渐渐”沉寂啊,不是突然地,寂寞就来了,寂静就来了的,你看“渐渐”一词也是用得很恰当的。哎,再说啊!生:这一自然段十分生动地写了它们的热闹和寂静,写出了两个极端,而渐渐过渡得非常好。而且这两个极端更是说明了小艇在威尼斯的重要性,更加突出了。师:嗯,而这个“极端”这个词呢,可以把它藏起来,可以用更幽默的话来说,写的非常热闹,写的非常安静。于是形成对比,于是以动衬静,以静衬动。好,请你来。生:我个人觉得呢,从水面上渐渐沉寂一直到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是最美的。因为它是从那个景物来体现的。它是从那个石桥、桥梁啊„„ 师:好,多角度写静,你看,月亮的影子在水中摇晃,高大的石头建筑耸立在河边,古老的桥梁横在水上,大大小小的船都停泊在码头上。从各个方面来写静,然后用几句话结束,寂静笼罩着这个水上城市,古老的威尼斯又沉沉入睡了。层次分明,多美的一段啊!那么这一段写出了威尼斯的风情。把它写到课本上,写了风情之美啊。这一段写出了动静之美,这一段表现出描写之美,这一段还运用了一些手法,也就是手法之美。它的动词运用很美。它的句式很美,它的层次也很美,这是段值得我们好好品味的。谢谢同学们刚才精彩的发言。好,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我们很顺利地完成了语言学习的任务和课文研读的任务。谢谢同学们,下课。生:谢谢老师!
第三篇:余映潮老师讲座
浅说语文教师的教学修养
余映潮
第一部分 优秀的学科教师是怎样的人
1.热爱学习的人
走向成功的基本前提:不怕劳累、占有时间,勤奋积累。2.定力强大的人
韧性就是激情,精华只能在严谨中收获。3.目标明确的人
教师的第一功夫是读出教材中的教育教学资源。教学技能是教师的核心技术
考试研究也是一种科学研究,这里面有着精深的学问。4.积累丰富的人
给自己多储备一些知识,让自己多增长一些学问,逼自己多增强一些能力。5.精于提炼的人
坚持“专项研究”是成功的秘诀。专项研究是微型话题的研究 6.技艺高明的人
学科的分类细密,全面发展的语文教师,一定要有一技之长。
第二部分 基本的教学修养
一、“八个第一”是我们心中牢记的指标
1.第一奋斗目标:课堂教学记忆精湛。2.第一基本功:用多种方法研读教材。
3.第一研究重点:高效课堂教学,规律出经验。
4.第一科研能力:提炼能力。多事情思考得多,用提炼的眼光来审视,我们就有更多的发现,从苦做到巧做。
5.第一写作能力:学科教学论文。以论文取代反思,标高,每个月、每学期 6.第一学术历练:小专题研究。俯首皆是,进入课本,引动你的思绪,比如:课文标题形式的研究,课后练习题的设题研究,课文导语研究,课文预习研究,连点成线,连线成块,集聚大量的资料我们就能够提炼提取。
7.第一进修策略:拥有学科专业杂志,这是专研的第一要素,成为一种习惯,学科专业杂志是前沿的,比任何导师都渊博,都忠诚地陪伴在我们身边。
8.第一优秀习惯:利用课文设计实践活动。利用课文设置活动,我们的习惯是拿着课文提问,利用课文教课文,我们应该设计丰富的活动。
二、耐力是一种智慧
一定要有“量”的要求。劳动量就大了,辛苦多了,多角度的磨练,我们就慢慢地变得有实力起来。
第三部分 提高教学技艺12法
一、用“理念占位”法提升自己把握高度的能力
(一)观察教学现象,提高教学理念。
比如:高效课堂阅读教学的六要素(这也是评价一堂课的标准)(1)关注语言学用。
(2)关注技能训练。课标要求的学生读写能力训练。
(3)关注知识渗透。文化、文学、文章知识,特别是文章章法、文体、结构知识。
(4)关注集体活动。关注全班学生,比如朗读训练,集体训练反复读、训练,全班跟着老师的训练步骤层层推进,人人开口,背诵,(5)关注气质养成。老师语言一定要高雅,让学生阳光青春善于学习文质彬彬,在课堂上有修养。
(6)关注时间效益。当堂上课,不要预习。单位时间内的工作量是效率。教学意识、教学理念
(二)关于“教学设计”的基本要求 备课的要求,一般不少于3000字 1.非常讲究“课文研读”,避免平面的滑行。2.十分重视“教学思路”,3.关键在于“课堂活动”,不是提问回答的简单处理。4.时时关注“能力训练”,是听说读写的训练 5.精心考虑“积累丰富”,学生课中做好笔记。
注意:教材课文不是用来时时提问的,任何课文都需要“利用”训练学生的能力。例如:《新型玻璃》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四个“知道”
(1)知道一种概说文意的方法。老师说半句,学生补充半句,提取关键词概括文意。
(2)知道一种重要的说明方法。老师找出一句话,来提示,学生悟出来。(3)知道文章的一种开头方法。读第一段,你觉得是一种什么样的开头方法?先旁批注,再甲流。这是一种科学说明文的最基本的开头方法。
(4)知道一种介绍事物的方法
老师节选几段开头,再分析,总结规律是:先点出种类,再具体说明。写“加丝网”防盗玻璃,五分钟。
二、用“弱点反思”法提升自己高雅的教学的能力
(一)提炼高层次的教学技术来改变弱点
(二)改变陈旧或时髦的技能弱点
(三)我们大家都需要克服的弱点:
1.碎问碎读碎说:课堂教学中无用的话太多 2.无教学思路的切分,无让学生占有较长时间的活动设计,比如背诵训练,朗读训练。
3.缺少教学核心知能的教学训练。如语言学用教学,精读能力训练,文学知识的渗透。
4.教学中没有深入到课文的任何一个片段或者任何一个“点” 5.课堂教学中始终与单个学生的对话,无动笔要求,无积累意识。f.长期运用“小组展示”模式,学生在课堂上没有片刻安静的时间。教学手法低端平俗,长期让学生用句式说话,课堂掌声不断 最大的问题就是:以为阅读教学的任务就是解读课文。应该是利用课文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知识技能。
(四)关于“教学反思”的基本问题 我的学生有课中积累吗? 我的学生有能力训练吗? 我的学生有动笔活动吗? 我克制了碎问和碎答吗? 我的课堂是从容雅致的吗?
每堂课多问一下自己,就可以修正自己的课例。
三、用“枕边读物”法提升自己持续学习的能力
让专业杂志成为自己的枕边书,一份就可以了,12期,400篇左右。做读书卡片。
比如:读徐振维的《白毛女》教学实录的评课 四个主问题:
1.你能不能找出一个例子,说明人物动作符合他的身份和性格呢?
2.语言也是符合人物的身份和性格,不同的人物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语言。3.从同一人物,同一事物,前后不同的语言理解人物性格在变化
4.上面分析人物语言与身份性格的关系,都是一段一段或一句一句语言来写,你能够再选一个角度,来谈谈吗?
四、用“整体反复”法提升自己教材研读的能力
透过教学要看到教师的学问背景。例如:《赫尔墨斯和雕像者》
解读:从文学的味道得出“蓄势于前,急转于后”。分析、提取课文的能力训练点 课文第一部分的层次划分 重新拟制课文标题 概说故事内容
梳理、归结故事的情节脉络 概括文章的主旨 用成语评价人物形象
对能够表现课文全息的关键词进行提取 用朗读表达作品的意味
想象、续写故事情节的进一步发展 体味课文的表现手法
语言赏析特别是对“笑”的解析 对文中的“问”“答”的表达作用的赏析 赫尔墨斯心理分析
五、用“详写教案”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和技能
1.两种中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最难写法 第一种: 第一部分课文签字赏析短文 第二部分课文教育教学资源分析 第三部分课文语言学习卡片 第四部分本课的教学详案 第二种:
课文教学设计的详案
课文教学另外一份完全不同的教学设计
比如:
复习指导教案的基本形式 复习目标 考点分析 原题试做 知能背景 答题指导 新题实践
作文复习指导教案的基本形式 训练内容 范文研读 技法点拨 佳作体味 新题构思
比如小学五年级《古诗词三首》教学创意 诗一(8分钟)笔记1:田园诗
笔记2:一年四季的田园风光引出的即兴创作 生读诗,读出味道,童趣,背诵
笔记3:一个学字,表现儿童的天真纯朴,富有生活情趣 《乡村四月》12分钟
读诗歌,旁批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情。活动,把七个字变成八个字,读诗歌 《乡村四月》
有(声)有(色)有()有()有()有()精读《渔歌子》
读诗歌,旁批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情。指导读诗,把一个字读出婉转的味道,话题:学生写感受这首词中最好的一个字、一个词或者一个短语 色彩之美、映衬之美
五、用“设计活动”法提升自己高效教学的能力
(1)彻底改变现在的阅读教学 以解读课文为目的的碎问教学 单纯的小组合作式的教学模式 长时间提前预习的活动模式
(2)利用课文训练学生设计有力度的课中活动 “组织活动”是教师能力的试金石 “实践活动”是课堂训练的聚宝盆 “集体活动”高效课堂的顶梁柱(3)教学思路要作彻底的改变。
比如“板块式”教学结构之《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序曲
第一乐章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读)第二乐章 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品)链接另一首诗歌,教赏析 哪两个词最有表现力?
第三乐章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写)写四句诗、五句诗歌,写句子、写诗歌 教师展示下水文 学生写
再出示中国诗人的开头范文 板块式教学的优点: 思路清晰,教学有序 层进式的教学结构
每个板块都是一个微型课
七、用“优化教学细节”法提升自己深化教学的能力
在学术上、学问上都能显现深度和高度 比如《大自然的语言》,用一个段训练学生能力 八个字:文意理解、精短细读 文意理解,物候学 细读第一段
第一练 认读识记美词
第二练 将此段分成两个层次(春夏秋冬、)第三练 短语句子评点训练“” 第四练 说明这段文字在全文的作用 第五练 美段背诵
八、用“苦练技艺”法提升自己优质教学的能力
攻克教学技能的关隘
1.练高强的研读教材的本领
2.利用教学资源设计学生的课堂训练活动 3.精于语言学用,技能训练和知识渗透的教学 4.运用“板块式”“主问题”手法
5.克制教学中的一切碎问与碎读,回避平俗手法。苦练最有学科特点的教学基本功:文体教学、朗读教学 比如“朗读”
《再别康桥》的朗读 读出宁静感、节奏感、伤别感
九、用“积累范例”法提升自己精神指导的能力
如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以课本为例来积累:
概写一笔 细写几笔
试点变换 渐写渐远《万寿山》 时令为序 层层推进
主次分明 详略得当《黄山松》 时间为序 先静后动《孤独之旅》 视点变化 描述精微
花开两朵 各表一枝《看云识天气》 大量地研究段落,进入你的眼帘,十、用“分类提炼”法提升自己试题研究的能力
如全国高考题说明文第一题
下定义、提取关键词、压缩语段、总说句、写总结句,不高于15个字、写图案的要素,说明寓意。摆脱题海战术,十一、用“千字短论”法提升自己文章写作的能力
第一习作训练:写作教学论文
论文习作的基础就是研究,有深刻的研究才有论文。
教学论文写作“经验”研究,有非常多的着眼点,如:观点论述、专题研究、教法探索、技法例读、课文欣赏、学法指导、作文辅导、创新研究、教学智慧、经验介绍、课例品评、说课文稿、教案设计、教学随笔、课中偶得、备考研究、听课评课、语文知识、辨析指正、教学反思···在教学中专注于什么样的思考与探索,就可能写出什么样的文章。如《孔乙己》第一段赏析论文
十二、用“专项研究”法提升自己学科教研的能力
专项研究—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有效治学方法。专题研究又叫小专题研究、微型课研究、个人课题研究、细节课题研究,凡优秀的教师。如《家》
一个细节写家的生活温馨
通过一个人物特别的体征来写家庭生活的温馨 用侧面烘托写家庭生活的温馨 用一件完整的事写家庭生活的温馨 用一天的生活来写 小专题研究的操作一
触动、联想、大量积累素材、分类、排序、命名、成文 如《诗歌赏析》的四字教学 小专题研究的操作二
大量观察、不断抽象、提升规律
专项研究是抓手,是线索,是目标,需要长期的积累。
余老赠语: 每天做一点。韧性就是激情。趁着年轻多做事。
第四篇:余映潮(定稿)
余映潮-人物简介
余映潮
余映潮,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原中学语文教研员,多家国家级中学语文专业杂志的封面人物。曾被张定远先生誉为“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余映潮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原中学语文教研员,多家国家级中学语文专业杂志的封面人物。曾被张定远先生誉为“中青年语文教师课堂学艺术研究的领军人物”。著述丰富,已发表各类教学文章1300余篇,出版了《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听余映潮老师讲课》、《余映潮讲语文》等七本专著。创建了全新的“板块式、主问题、诗意手法”阅读教学艺术体系,总结出了“思路明晰单纯,提问精粹实在,品读细腻深入,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的教学设计30字诀。精彩的课堂教学受到各地中小学语文教师的普遍欢迎。
本文来源于 语文资源网()
[1]
余映潮-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
1.定位准确。
映潮所进行的课堂教学艺术研究,是着眼于服务广大基层教师的。他说过:“多年来,我所面对的、所接触的,是大面积的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学。有个性的教学风格、教学经验、教法设计不能解决大多数语文教师的‘温饱’,所以我更注重研究大众化的语文教学艺术,力图找到一些具有共性的、一般的语文教师都能接受的教学经验,力图为提高大面积的语文教学水平做一些教学艺术的普及工作。”他还说过:“我认为,让艺术的教学设计走进千万个普通语文教师的课堂,是语文教学改革所要达到的一个基本境界。这个境界的实现,主要靠语文教师自己的努力和语文教学科研的导向。”可以说,到目前为止,像他这样服务方向明确的研究工作,还真不多。2.提炼精细。
近年来,映潮不仅对数百节课进行了研究与评析,而且还对所提炼出来的基本规律进行了教学实践,所以,他的研究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他提出的语文阅读课堂教学“诵读、品析、运用、积累”的四要素,他总结的语文阅读教学设计“目标明确、课型新颖、思路清晰、提
问精粹、品读细腻、活动充分、评点精美、积累丰富”的32字口诀,他推介的“一词经纬式、一线串珠式、选点突破式、多角反复式、板块并列式、美文助读式、读写结合式、一次多篇式”等八种教学设计思路,他提出的教材处理“简化、优化、美化”的三种基本手法,他主张的“课堂教学的高层次境界是学生活动充分”等等。总体风格是线条简单、明晰生动,是大众化的带有一定艺术性的先进的教学设计理念,能够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和运用。3.积淀丰厚。
与其他名师相比,映潮同志精美生动的课堂教学被人们发现得较晚,也没有多少媒体对其进行有力度的宣传,这恰恰给映潮以充分的思考与时间,让他能够锲而不舍地有条有理地进行自己的探索,因而理论的丰富、资料的积累与教学经验的积淀都非常厚实。除了前面所介绍的种种教学设计的理念,他这种厚实的积淀还表现在:他连续12年带领弟子进行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共作了近150场关于课程、教材、教法与教学设计的报告,在他的九百余篇各类教学论文中,有近二百篇是关于课堂教学艺术的。他还有大量的教学设计方案,仅2000年以来,就有《故乡》、《马说》、《回忆我的母亲》、《曹刿论战》、《满井游记》等几十篇的创新教学设计发表。4.勇于创新。
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研究与推进上,映潮同志是一个孜孜不倦的创新者。首先,他有明确的课型创新意识,有在进入新时期之后深入探索的自觉性。他提出了“课型创新”的新理念并以朗读教学为主要内容进行了教读课、品读课、辨读课、说读课、演读课、联读课等新课型的探究。其次,他创造了“板块式教学思路”,他的学术报告《板块式阅读教学设计的六种思路》在第三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上受到欢迎。在这样一种教学创意下,教学结构呈“板块”状而又灵活多姿,组合丰富,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时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板块式思路,可以使教学结构更加清晰,使教学程式更加有序,使教学内容更加优化,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对于传统的教学结构而言,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很有特色的创新,是很有力的挑战。再次,他多角度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中活动,在他的课堂上,语言积累活动、有表情诵读活动、分层评说活动、反复品读活动、智能练习活动、课文集美活动、读写结合活动、妙点揣摩活动、探求感悟活动、思绪放飞活动等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语文实践活动都能有机地得到安排,真正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余映潮-科研成果
从事课堂教学艺术研究、专题研究、教学论文写作研究、试题研究、中学生文学社团活动研究5个方面研究20余年,培养了一大批课堂教学能手、写作能手、试题研究专家、文学社团优秀辅导教师。勤奋地展示着自己高超的论文写作艺术,著述丰富。到目前为止,已发表大小各类教学文章1200余篇,出版《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中考作文技法》、《怎样学语文》、《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听余映潮老师讲课》共5本专著。
余映潮-主持课题
“板块式教学思路”
“板块式思路”也可叫做“分步组合式思路”,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这是一种大众化的实用的而且具有一定艺术性的教学设计思路。
板块式教学结构呈“板块”状而又组合丰富,灵活多姿,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它主要用于一节课的教学,使这节课布局完美、内容厚实;它也可以用到一个教学步骤之中,使这个教学步骤显得丰满细腻;还可以用到单元的综合学习活动之中,使这种活动的教学层次清楚而内含丰富。总之,对于传统的教学结构而言,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创新与突破。
这种教学设计具有如下明显的特点: 1.教学过程中的“板块”显现得比较鲜明。2.每个教学“板块”各自合理地占有一定的时间。3.每个教学“板块”集中力量重点解决一个教学问题。
4.各个教学“板块”之间大致上呈现出一种由浅入深、由感知到品评、创造的逻辑顺序。5.“板块”的“任务”表现在两个方面。有时它们明确地表现出教学活动的目的,有时它们明确地表现出教学活动的内容。
6.一节课或一篇课文,如果用“板块式思路”来安排教学,一般由三至六个“板块”进行结构;超过六个“板块”则会显得力不从心,匆匆带过。
另外,就教学的有序性而言,“板块式思路”还表现出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课堂教学清晰的教学层次表现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即由浅入深地、由易到难地、由知识到能力地向前推进。第二,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构成完整的教学板块,即“一块一块地来落实”,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看,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此类教学设计,不管是三步、四层,还是五块、六点,都显现出鲜明的“分层推进”的特点,都显得步履扎实,思路清晰。
余映潮-教育名言
强化课型创新,优化教材处理,简化教学思路,细化课中活动,诗化教学语言,美化教学手段。
第五篇:余映潮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
语文教师钻研教材,应运用如下一些方法,力求有自己独特的发现:挖掘以求深,辨误以求真,考查以求准,发散以求活,变角以求新,对比以求博,类联以求趣,系统以求全,探幽以求奇,创新以求异。
蒙田的短文《热爱生命》不是很好教学,但笔者在课文中整理出一个精美的“哲言”板块,将它与教学设计联系起来,课堂教学就有了一个学生互赠“哲言”的活动——①热爱生命。②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③如果我们觉得不堪生之重压而白白虚度此生,那也只能怪我们自己。④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⑤生活乐趣的大小是随我们对生活的关心程度而定的。⑥靠迅速抓紧时间去留住稍纵即逝的日子,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⑦坏日子,要飞快去“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
品读要求一个“深”字,解决“深入课文”的问题,解决课文“如何好”“为什么美”的问题。
品读,就是精读、深读,就是对课文的赏析、体味,就是从不同的角度,或选点,或铺面,对文章进行品评赏析,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遣词造句的功夫与用心,看出文中的美点妙要,品出力透纸背的意蕴。
“品读”是一种“铺展”的艺术,是一种对语言文字的再表达的艺术。
品读,由于含有一个“品”字而变得深刻而又优美,它要求我们在研究教材时力求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与发现。这“独特的发现”正是具备功力和思维灵活的表现。实施课堂教学之前如果能有“品读”这一步,教师便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觉。
品读是应该分层次进行的。首先是“析读”,再就是“研读”,再就是“鉴赏。
如对《木兰诗》中“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这两个诗句的品赏:
①唤女声与流水声、嘶叫声,一面是亲情,一面是战情。②唤女声与流水声、嘶叫声,一面是思家之情,一面是卫国之情。木兰毅然服从了后者,勇敢地奔赴前方。
③爷娘唤女的亲切、关怀、熟悉的声音与黄河水声、胡骑鸣叫声的陌生、凄厉、可怕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反映了木兰复杂、矛盾的心情。④“黄河流水鸣溅溅”写自然环境的严酷,“燕山胡骑鸣啾啾”写战争环境的严峻。
⑤“不闻”与“闻”对照鲜明,深刻表现了木兰忠贞报国的精神。⑥两次“不闻”表现了木兰从军的坚定,两次“闻”表现了木兰所经受的历练。
⑦两个诗句,写出了木兰离开家乡,走上征途——远征,再远征。⑧两个诗句句式相同,音节相对,反复咏叹,渲染出悲壮的气氛。
巧读——对课文进行多角度的巧妙创造。
如对课文《卓越的科学家竺可帧》中的内容,可进行如下方面的创造式的“再表达”。
①写一句人物素描:
•竺可桢,孜孜不倦地在气象研究的领域里跋涉的卓越科学家。②写竺可帧墓志铭:
•到他光辉的一生结束时,才同他心爱的科学研究分手。③写竺可帧纪念词:
•细心地观察,翔实地记录,深入地研究,科学地著述,情系物候研究,将毕生精力奉献给气象科学。他的研究成果在今天以至今后,都会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长久地放出光彩。
④找出课文中能作竺可桢“照片”简介的句子:
•这位面容清瘦、精神矍铄的老人,就是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在野外细心地观察物候。
•竺可桢和他的随身四宝。
•1964年2月6日下午1点半钟,竺可桢应邀来到中南海毛主席的住处,向毛主席汇报了自己研究的经过和结果。
•1973年5月27日下午5时,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西大厅会见美国科学家代表团,竺可桢也参加了。
•70多岁的竺可桢,从我国古代大量的史书、方志以及古人的日记、游记、诗词中寻觅古代气候的线索,写成了《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这部著作。
•1974年2月6日,是竺可桢临终的前一天,在病危时,他还不忘作科学研究的记录,用颤动的手执笔,在床上写下这天的天气情况。
⑤整理议论文的论据:
•23年如一日,到北海公园观察物候。(持之以恒,才能成功)•钢笔式的温度表磨坏了多少外衣口袋的盖面。(滴水能穿石,铁作能磨针)
•70多岁还到野外考察;临终前一天,还作气候记录。(执著的追求是成功的保证)
•83岁高龄,取得科学上的新的成就。(科学探索无止境)•不是亲自观察所得,他还注明“局报”二字。(尊重事实,科学严谨)
与其说这是“巧读”,还不如说这是一份别出心裁的教学方案,巧读就是这样与教学设计、与教学艺术紧密相连!
巧读——对课文的特点巧作概括。
如我们可以对很多课文的写法进行“一句话概括”。①《白杨礼赞》——主题句反复。②《核舟记》——写左必写右。③《狼》——写人必写狼。④《口技》——写正面必写侧面。⑤《醉翁亭记》——镜头剪辑构思法。⑥《春》——画面展现构思法。⑦《听潮》——乐章承接构思法。⑧《驿路梨花》——场景变换构思法。⑨《我的叔叔于勒》——悬念层叠构思法。⑩《爱莲说》——音美,形美,意美。⑾《死海不死》——悬一笔,插一笔,补一笔。
⑿《捕蛇者说》一一60年的存与亡,逼租时的安与危,平居时的忧与乐。
这种“巧读”有时真有“一语中的”的妙处,然而得来却要下很大的功夫。
所以,如果再让我们说一说“巧读”的话,那就是作为一个教师,要想方设法将课文中最有训练价值的内容提炼出来,还要想方设法将提炼出来的这些内容用最有效的方法让学生进行习得。
让学生在短短的时间中学到丰富的语言内容,这就是语文教师的教学艺术。
《语文教学与研究》 《中学语文教学》
助读:做课文赏析笔记
做课文教例笔记
做课文资料目录卡片(从部分刊物中精选)
春的教学案例 设计一:(于漪)
①理解课文层次:盼春—绘春—颂春。②读析“盼春”部分中作者的心情。③读析“春草图”四个句子的描写内容。
④“春花图”五个描写句各用了什么艺术手法,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
⑤作者借助哪些事物把春风的特点具体而形象地表现出来。⑥“春雨图”中的正面、侧面描写。⑦写春天里的人,抓住了哪几个方面的特点。⑧“颂春”部分歌颂了春天的哪几个特点。设计二:(王曼筠)
①学生自读课文。归纳课文提纲。②表情朗读。
③讨论:作者用了哪些优美、贴切的词、句、比喻来描写不同的景物,你最喜欢哪些?
④讨论:你认为草、花、风、雨这四段哪段最难写?(风最难写)⑤重点分析“春风”段:
a.特有的性格;b.特有的气味;c.特有的音响;d.大自然特有的和煦。
⑥借鉴此法,集体口头创作小作文《春风》。设计三:(王松泉)
①读析第一自然段:春回大地——(这是写时)②读析二至六段:春色明丽——(这是写景)春草:特征、范围、情态(教师详讲)春雨:本身特征、雨景特征(教师详讲)春花:多、美、甜、闹、广(学生分析练习)春风:情态、气味、声音(学生分析练习)③读析第七自然段:春早人勤——(这是写人)④读析第八至十段:春意催人——(这是写意)设计四:(王聚元)①诵读,理清结构。领会感情。
②用“同义替换”法指导学生品味、咀嚼课文的语言。a.掉换词语。如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改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钻出来”。
b.增删词语。如将“舒活舒活筋骨”句改为“舒活筋骨,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事去”。
c.改变语序。如将“野花遍地是”句改为“遍地的各种各样的有名字没名字的野花,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
d.改用平实说法。如将“不错的”句改为“不错的,春风是十分柔和的”。
③诵读。领会文中语言文字的精妙。[评析]以上四例设计,大多出自名家笔下。
从对教材的处理角度看,设计一与设计二相近,都是抓“五幅图”的讲析。设计三从写时、写景、写人、写意的角度讲析课文。设计四则专从语言分析方面着手。
从教法设计来看,设计一是语文讲析课中的“工笔描绘法”,析得精,讲得细,品得深。设计二线条较粗,使用了“选点突破法”,重在讲析一个精段。设计三的线条也比较细腻,使用了“讲析法”和“点拨法”。设计四则设置一条教学线索来带动教学内容,主要用了“比较法”。
每一个教学设计都注意突出了朗诵、背诵。
从教师作用看,设计一突出精美的讲析,设计二突出课堂调控与组织,设计三突出讲读示范,设计四则突出练习设计与引导。
从学生的活动看,设计一重在听、品、感受;设计二重在品、想、说;设计三重在听、品、析;设计四重在比、品、练。
诵读穿插于其中。
美文《春》,引出了多少精美实用的教学设计!(摘自武汉出版社《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
除此以外,还有“课文背景资料”“课文释疑资料”“课文评析资料”“课文练习资料”等等,都应该做些笔记。严格地说,优秀的教师都应该像这样积累助读资料,对每一篇课文,都应该建立课文资料的目录索引卡片。
请看,这样的课文助读资料该有多大的威力。人家的聪明、人家的殚精竭虑,都在为你理解课文出力,都在为你的教学设计出谋划策,都在为你撰写教学论文提供借鉴。有人说世界上没有一劳永逸的事,但类似于“课文资料目录卡片”这样的资料,是做一次便可以永远重复使用的,这正如一句歌词所说:“你走进我的视野,从此不再陌生。”
教材处理的艺术
教材处理是语文教师的基础功力。一般来讲,我们在这方面应该有这样一些基本素养:第一,能根据教材的篇章特色,确定对教材的处理;第二,能根据教材的文体特色,确定对教材的处理;第三,能根据教材的内容特色,确定对教材的处理;第四,能根据教材在全册或单元中的“地位”,确定对教材的处理。
教材处理的基本原则就是要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内容。这一点,试用修订本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作了明确的要求:“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新的课程标准(试验本)在这方面又升华了一步,直接对教材编写提出了要求;“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本章将从课文整体阅读教学的角度例说如下教材处理的艺术:
一、整体处理;
二、长文短教;
三、难文浅教;
四、短文细教;
五、浅文趣教;
六、美文美教;
七、一课多篇;
八、提炼组合。
如《羚羊木雕》的语言学用课——千姿百态表示“说”: 教学步骤一:朗读课文。教学步骤二:整体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步骤三:利用课文特点,教给一点似乎看不起眼而又实实在在的知识——怎样把对话描写中的“说”这个“内容”写好。师生进行了如下内容的品读。
1.“说”这个词是常常有的。如: 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2.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时省略表示“说”的字词。如: “您已经给我了。”
“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 3.对话中有时用其他的“说”。如: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4.在“说”字之前加上“态度”的修饰。如: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我要把裤子换过来。她却满不在乎地说:“算了吧,反正我已经站了一个钟头,要是再换过来,你还得站两个钟头„„”
5.用“神情”表示“说”或在“说”字之前加上“神情”。如: “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爸爸不是给我了么?”我小声地说。6.带动作地“说”或以动作表示“说”。如:
妈妈站起来,一边递过糖盒一边说:“你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
“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
教学步骤四:浓缩课文内容,进行怎样把“说”写好的深入理解式的练习——根据下面的对话,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内容: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爸爸不是说给我了么?”我小声地说。
“我知道给你了,可是现在它在哪儿?”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
“我把它收起来了。”
“放在哪儿了?拿来我看看。”妈妈好像看出我在撒谎。“要说实话„„是不是拿出去卖啦?”妈妈变得十分严厉。“没有卖„„我送人了。”我觉得自己的声音有些发抖。“送给谁了?告诉我。”妈妈把手搭在我的肩膀上。“送给万芳了,她是我最好的朋友。”
“你现在就去把它要回来!”妈妈坚定地说,“那么贵重的东西怎么能随便送人呢?要不我和你一起去!”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教学步骤五:运用所说的“千姿百态表示‘说”’的知识,就下面的“场景”进行说话片段练习:
下午放学了,我很晚才回家,妈妈在村口等着我„„
这种教学是艺术的,然而又是朴实的,从深处看,这也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教师教给学生的,固然是一种知识,一种语言表达的模式,但同时也是一把钥匙,教师所开启的不仅仅只是“千姿百态表示‘说’”这把锁,他还会让学生想到千姿百态表示“喜”,千姿百态表示“怒”,千姿百态表示“哀”,千姿百态表示“乐”„„
心,刚刚放下一半。那口憋在胸腔里许久的叹息,未及发出,便兀自燃烧成一股热浪。人似一团发酵的面粉,外烘内烤成一枚圆鼓鼓的面包,喷涌而出的汗珠,就是这面团蒸发的水汽。偶有一丝轻风擦过,必是裹挟着沸腾,让你冲动得沉默,沉默得疯狂,疯狂得无聊,无聊得死不瞑目。一天又一天,太阳不肯回家去,而你在阳光下渺小,在汗水中绝望,在绝望中超脱。——《夏天也是好天气》
对短课文的教材处理,应该在“细”字上下功夫。这个“细”字指的是:
怎样教得细一点,怎样教得深一点,怎样教得多一点,怎样教得实一点,教学层次怎样精细一点,教学的角度怎样丰美一点。由此,我们可见探索短文细教重要的作用与意义:它让我们关注如何充分有效地高质量地利用课文,让我们研究如何合理而科学地利用教学45分钟,让我们注重教师多角度品味课文的能力,让我们设想如何巧妙地安排课堂教学的层次,让我们考虑如何尽可能地创造出学生活动充分的学习局面,让我们探究如何形成细腻优美的课堂教学结构„„所以,一般来说,在短文细教上进行过艰苦探求的人,在教学效果上一定比较好,在教学设计的艺术上一定是高人一筹的。
这是《秋魂》的教学片断。(1)先请同学们朗读下面的片断:
①如果你种下的是莠子,秋天收获的定是一片杂草;如果你种下的是秕子,秋天收获的定是一把糟糠;如果你什么也不种,秋天收获的则是一片空白。
②如果你种下的是葵花,秋天收获的是一片金黄;如果你种下的是甘蔗,秋天收获的定是蜜糖。
对美文的教材处理,手法丰富,角度细腻,在精心思考之中,时时都会有美丽的光辉闪现。如:
1.美教,就是从朗读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一篇不可多得的朗读材料,让学生在朗读之中体会到文章的铿锵之声,音乐之美;体会到文章的起承转合、急迫舒缓;体会到文章的气势、神韵、风格„„
2.美教,就是从积累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一个小小的语言文字的聚宝盆,让学生在美的欣赏、美的陶醉之中阅读课文,背诵课文。
3.美教,就是从语言的角度处理课文,带领学生在美的语言中徜徉,欣赏优美、精彩的语言,进行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的教育。
4.美教,就是从模式学用的角度处理,将课文视为表达形式优美、表达技巧娴熟、表达模式精细的写作范式,让学生进行品味,进行欣赏,进行学用。
5.美教,就是从发现的角度处理课文,用审美的眼光去教学优美的文学作品,指导学生对课文的人物形象塑造、表达方式运用、表现手法应用、谋篇布局技巧等等内容进行“美点寻踪”,进行“妙要列举”,进行“妙点揣摩”。
6.美教,就是从思维训练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内涵丰富的思维训练材料,借此组织多姿多彩的课堂创造活动。
7.美教,就是从阅读技能的角度处理课文,将课文视为内容丰满、表达精湛的阅读训练材料,让学生习得阅读理解、分析鉴赏的技能技巧。
8.美教,就是从情感的角度处理课文,让学生在入情入境的赏读之中,领略文中的美好情韵,发展美好情感,培养健美心态,完善健全人格。
上面所列各种角度有着不同的层次,有着不同的操作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单项进行,也可以综合进行。但不论怎么处理,不论怎么设计,在一课之中或一节课之中,课堂上不可能始终洋溢着“美”——美教,应是一两个占有时间较长的、学生活动比较丰富的、内容与手法都比较美的“教学板块”。
《七根火柴》
第一个教学板块——学读课文,理解内容。(18分钟)1.导入
2.学生各自圈读字词
霎时
栗子
寒颤
粘粘
吝惜
一瘸一拐
倚着
挪动
脸颊
腭下
呆滞
翕动积攒
腋窝
小心翼翼
偎依
贮满
蓦地
擎着
3.老师点出需要认读的10个词语
挪动
脸颊
腭下
呆滞
翕动
积攒
腋窝
偎依
贮满
蓦地
4.反复落实
5.朗读课文——有如下四个方面的朗读要求:
(1)茫茫的草地,恶劣的气候,可怕的黑夜,无路的征途,难耐的饥饿——一个动人心魄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阴冷的环境里。我们朗读课文,就要注意叙述中低沉的语调,这就叫做:朗读,要把握基调。
同学们读“草地的天气就是这样奇怪„„半个晚上”这一部分。(2)一声低微的“同志”,让我们看到无名战士。濒临死亡的他出现了,他是在雨中淋着的,是倚着树杈半躺着的。奄奄一息的他,与其说是熬过了风、雨、雷交加袭击的夜晚,不如说是为了要把这七根火柴献给战友们才坚韧地活下来的。我们朗读课文,就要读清楚对无名战士的外形的描写,这就叫做:朗读,要读清层次。
同学们读“卢进勇蹒跚„„同志——”这一部分。
(3)无名战士的声音,他的语言,表现了他处境的艰难,生命的垂危,但同时又表现了他的眷念,表现了他的情感。他数火柴的声音虽然微小,却让人感到无比深沉;牺牲前的反复嘱托,真可谓语重心长,最后一句话虽是断断续续,没有说完,但极其深刻地表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和对战友的深情厚谊。我们此时的读,就要读出人物此情此境下的言行,要注意的是:朗读,要控制语速。
同学们朗读“那同志„„在火旁„„”这一部分。
(4)无名战士终于把生的希望留给了部队,留给了战友,他的形象成了一支路标,成了一座丰碑。此时的读,就要做到:朗读,要渗透情感。
同学们朗读“就在这一瞬间„„方向„„”这一部分。6.进行学法指导:阅读小小说,第一步是用“概括”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任选角度,用“这是一个____________的故事”这个句式说话,对课文内容进行概括。
同学们说出来的内容可能有:
一个中国红军战士的故事。一个无名战士的动人的故事。一个发生在茫茫草原的故事。一个发生在风雨侵袭饥寒交迫的行军途中的故事。一个七根火柴的故事。一个用最后的生命之火保存火种的故事。一个最需要火柴的人不用火柴的故事。一个是将生的希望留给战友的故事。一个关于牺牲的故事。一个通过卢进勇的眼睛写出来的故事。一个与草地化为一体的牺牲者的故事。一个表现我们的军队能够经受住严峻的考验的故事。一个表现我们的军队能够战无不胜的故事。这是一个悲壮的在读者心中引起极大的情感震撼的故事。一个用生命保护生命的故事。„„ 第二个教学板块——速读课文,分析人物(10分钟)
1.同学们表情朗读课文中写无名战士献火柴到牺牲的这一部分。2.请同学们用“无名战士是一个„„的人”这个句子说一句话。3.教师示范,同学们发言。其内容可能有:
他是一个无名战士。是一个用生命保护了火柴的无名战士。是一个牺牲时好似一尊塑像的人。是一个牺牲时手指着长征部队前进方向的人。是一位红军战士。是一个牺牲在草地上的无名战士。是一个变成了一座“路标”的人。是一个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现了无私无畏关心他人的人。是一个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表现了我军能够经受住严峻的考验的人。
第三个教学板块——选读课文,揣摩妙点。(15分钟)1.同学们速读课文。
2.教师:预习时要求同学们“从任何角度,用一句话说一说对课文的理解”。这句话应该这样说:“妙在„„写(用)得好,它表现了„„”;或“它写出了”“它说明了„„”“它点出了„„”。
3.教师举例示范。4.同学们发言。
同学们发言的内容可能有:
妙在阴冷自然环境的描写。妙在那凄风冷雨的一夜是不知如何度过的。妙在竟然是奄奄一息的无名战士先发现了卢进勇。妙在无名战士的出现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妙在透过卢进勇的眼睛写出无名战士“依着树杈半躺在那里”的形貌。妙在对无名战士脸色的描写非常细腻。妙在对无名战士说话时“嘴唇翕动”和“挤出了几个字”的描写。妙在“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的生动而有深意的描写。妙在无名战士话语中省略号的运用。妙在通过卢进勇的感受写出了无名战士的牺牲。妙在“路标”这个比喻的运用。妙在故事突出了一个微小却非常感人的场面和一个动人心魄的瞬间。妙在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妙在对卢进勇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为表现无名战士服务的。妙在一个“火”字贯穿全文。妙在开头的暗示。妙在结尾的烘托„„
老师指出,最为重要的是:
①妙在饥寒交迫这个严酷环境的设置。②妙在“火”字贯穿全文。
③妙在一个无名战士用自己的生命之火为大家保护了火种。④妙在在一个惊心动魄的瞬间表现了一个悲壮的故事。⑤妙在一个无名战士的“路标”意义。
于是,美美地读,美美地说,美美地品,就成为这一节课“美教”的支点。
课型设计的艺术
《故乡》
教学板块之一:理解内容。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这来的便是闰土„„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这一部分。
2.请同学们准备就课文内容谈自己的理解。
教师点拨:理解课文内容或者理解课文片断的内容,要注意运用“多角度品析”的方法,要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如情节、人物、环境、人物活动、表达方式、描写角度、结构层次、修辞手法、段落大意、表达目的、情感表达等各个方面去进行理解,力求自己有独到的发现,有自己的心得体会。
3.同学们发言,进行合作的学习。
如对“这来的便是闰土”这一段,同学们说:
从表达方式看,这是一个描写段,它给我们一种苍凉之感。从人物看,少年闰土的活泼能干、勃勃英气已经荡然无存,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生活在痛苦中的中年闰土的画像。
从描写顺序看,由远而近,依次描写身材、脸色、眼睛、头上、身上、手,符合观察习惯,先远望身材,再注视脸面,而后打量全身。
从情感表达看,记忆中的闺土变成了这般模样,“我”的心里是多么难过,沉重的语气表达出深深的悲哀与同情。
从表达目的看,这段肖像描写,着重写变化,反映当时农民的苦难。
„„
教学板块之二:揣摩妙点。1.教师点拨:“妙点揣摩”,是品读文学作品的一种方法,从老师来说,运用这种读法可以备课,可以写文章;从同学们来说,运用这种读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能够锻炼并增强自己的阅读欣赏能力。进行“妙点揣摩”,同学们可运用“多侧面发现”的方法,可从词语运用、句子内容、形象塑造、情节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达技巧、构思特点以及同学们可以发现的其他方面体会课文中写得好的地方、写得精妙的地方,以使自己透彻地理解、品味课文。
2.同学们读课文,圈点勾画,准备自己的发言,教师组织同学们互相交流、讨论。
3.教师进行妙点揣摩示范。
4.同学们进行课堂发言,教师与同学们的对话穿插其中。如对“我这时很兴奋——我也说不出话”这几段的妙点揣摩,师生在讨论中这样说:
妙在“阿!闰土哥,——你来了?„„”这句话中用了5种标点,充分表现出“我”见到久别之友的欣喜、激动之情以及因闰土的变化而产生的惊异与悲凉。
妙在“想要连珠一般涌出”用得好,它表现“我”沉浸在儿时的回忆中,与一声“老爷”形成很大的反差。
妙在“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表现出闺土的神情和心态。他为重逢而欢喜,又为彼此的差异、自身的不幸而感到凄凉。
妙在“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的细腻描画,它写出了闰土在称呼上的迟疑,表现了他难以言状的心理活动。妙在“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的“终于”用得好,表现他心里有一个选择的过程,而最后终于压抑了自己的情感。
妙在一声“老爷!„„”隔绝了所有的嘘寒问暖,隔绝了所有的往事谈论,以后便没有了闰土的“问”,而只有他的“沉默”,只有他的“答”,于是所有的文字都用来表现闰土的苦。
„„
教学板块之三:评说人物。1.同学们再读课文。
2.教师组织同学们准备评议中年闰土。
教师点拨:所谓评说人物,就是对人物形象进行概括,进行评议,通过这种概括与评议来认识小说中人物的典型意义。同学们在对小说中的人物进行评说时,要注意综合全文内容,运用“多层次表达”的方法,由浅入深地表达自己对人物的理解。这里所说的“多层次”“由浅入深”,是说先从对人物的外貌、语言描写的角度来评说,再从人物经历、命运的角度来评说,再从小说塑造人物目的的角度来评说。也就是要先从人物的形态外貌说起,说到他(她)的身份、生活、性格、命运及其代表意义。
3.教师进行人物评说示范。
教师再点拨:同学们可用一个或长或短的句子,来说出你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说这个句子时,可用平实性的语言,也可用文艺性的语言。4.同学们评说的主要内容有:
中年闰土:是一个身材增加了一倍的人,是一个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的人,是一个脸上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的人,是一个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的人,是一个头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的人,是一个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的人,是一个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一样的人,是一个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神情的人,是一个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伸石像一般的人,是一个拿起烟管来默默吸烟的人„„
中年闰土:是“我”少年时代的朋友,是一个中年时与我产生隔膜的人,是一个满脸愁苦、麻木迟钝、善良忠厚、勤劳朴实的人,是一个饥寒交迫、在磨难中挣扎、在痛苦中煎熬的中年农民,是一个外形穷苦、心情愁苦、语言悲苦、精神困苦、生活劳苦的人,是一个像一尊“木偶”的人,是一个行将被旧中国吞噬的饱经忧患的中年农民。
教师归纳:
中年闰土是一个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忠厚老实的贫苦农民形象,是旧社会千万个“闰土”的代表,是旧中国农民日趋贫困的一个缩影,是一个从农民的角度反映了旧中国农民痛苦生活的形象,是一个反映出旧中国农民不仅政治上受压迫、经济上受剥削、而且在精神上也套上了沉重的枷锁的形象,是一个表现了农民的悲剧根源在于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人„„
教学板块之四:回扣课文主题,课文学习小结。1.提问:作品写了闰土的巨大变化,写了他的痛苦和麻木,作者想通过这告诉人们什么?
2.诵读文中最后一部分。
3.教师小结之一——作者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表达了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
4.教师小结之二——小说阅读三步法: 理解内容——多角度品析 揣摩妙点——多侧面发现 评说人物——多层次表达
所以.自读课型的设计,有效的“活动”是放在第一位的。在自读课学习活动的设汁与策划时,可根据教学要求有选择地考虑如下角度的学习活动:
快速阅读活动,精细阅读活动,略读浏览活动,概括提炼活动,诗文背读活动,句段品析活动,美点寻踪活动,语言积累活动,内容复述活动,忆读联系活动,表情朗读活动,角色演读活动,专题讨论活动,自读笔记活动,资料整理活动,创编写作活动,质疑求解活动,交流感受活动,迁移扩展活动,小结规律活动,资料助读活动,争议辩驳活动,比较辨析活动,智能练习活动,讲解说明活动,制作演示活动,独立欣赏活动,趣味竞赛活动,智力游戏活动,听读赏析活动,联想想象活动,评说鉴赏活动,创意设计活动,师生对话活动,学法实践活动,技法实践活动,情感体验活动,探讨发现活动„„
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
所以,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就成了我们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话题。在这一章中,主要介绍如下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板块式思路;线索式思路;选点式思路;反复式思路;穿插式思路;迁移式思路;整体式思路。
“板块式思路”也可叫做“分步组合式思路”,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这是一种大众化的实用的而且具有一定艺术性的教学设计思路。
设计“线索式思路”的基本要领是:通过对课文的认真分析,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把讨论、解决这个问题作为中心目标,使语言、篇章等方面的学习都成为达到中心目标的过程或手段,并在围绕这个中心问题的讨论中,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课文的每一处。很明显,这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就是教学设计所要抓住、所要突现的“线索”。它一方面能带动对全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另一方面又能牵动课堂阅读活动生动有序地进行。
所谓“选点突破”,就是教学设计中的“选点式思路”,就是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选取课文的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疑难处、知识内容丰厚处、手法巧妙处、意义隐涵处等等“有嚼头”的地方进行细腻深入的品读教学,以达到对课文特点、对课文重点内容的深透理解。换言之,所谓“选点突破”,就是对课文进行“点式处理”,积聚一两个闪亮的阅读品析的“点”,进行有的放矢的突破或者说对课文内容进行专项的响鼓重棰式的敲打。这种“专项”,可以是课文的一个精段或者一个精彩的部分,可以是课文某种内容的集合,可以是课文语言表达最为突出的特点,也可以是课文文体特色最浓郁的地方„„
“反复式思路”也叫“整体反复式思路”“多角度反复思路”。这是一种多向式、多角度的教学思路。这种思路的特点是,着眼于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引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反复地深入地学习、品读课文。
上面所谓“整体”,就是将一篇课文或课文的核心内容作为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板块”来处理,在每一次的阅读品析之中都是以“全文”或“整个部分”的面貌出现;所谓“反复”,就是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由浅入深地多次地组织阅读品析教学。“反复式思路的设计对象主要是一些精美的短诗、短文及课文中的重点片断,强调于反复的阅读品析之中传达出课文的丰富内蕴。
这种用“穿插”手法设计的教学思路,就是“穿插式思路”。“穿插式思路”也叫“穿插引入式思路”,这种思路的特点是,或在课始、课末阶段插入、加进与课文相关的其他内容;或暂时中断教学主线;或靠近教学主线有机地“切”进一些学习内容及活动片断。所谓“引入”,就是配合教学内容有机地“牵引”进一些知识内容。总的来讲,一并称为“穿插引入”。
“迁移式思路”也称“迁移创造”式思路。它表现出阅读教学中从读到写、说、听、编、演或变读为写、说、听、编、演的教学设计艺术。这种艺术设计的特点是,从课文出发,淡化提问设计,不将提问作为阅读、讲析课文的抓手;注重“问题”的设置,将“解决问题”作为学生进行历练的过程。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迁移创造”式教学设计也往往是一种“无提问式”的学生活动充分的课堂教学设计。
所谓“整体式思路”,就是从整体而不是从肢解的角度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思路。它着眼于在教学中用各种方法与手段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整体感悟课文,整体理解课文,整体研读课文,整体赏析课文;着眼于克服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肢解课文、死记硬背、一讲到底、零敲碎打等种种弊端,能非常有效地达到“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的教学要求。因此具有很大的教改意义。
我们如何在教学中运用“整体式思路”呢?
一言以蔽之,就是想方设法在课文某个方面的阅读教学中牵动对全篇文章的理解。
本章介绍了七种教学设计思路,其实教学实践中远远不止这些,所以,我们应该深入探索,追求那些有“原创性”的发现。我们应注意到,语文教学大纲和语文课程标准都表现出对过多的分析和操作性技术性训练的淡化,要求我们“避免繁琐的分析和琐碎的机械训练”,课标还要求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我们对教学思路的研究,既是对“教学程序”这种教学策略的研究,也是对“教学手法”这种教学策略的研究。当这种研究与实践进行到一定的程度,我们的教学就会在“有序、灵活、丰富”方面向前跨进一大步,就会闪现出斑斓可人的色彩。
重要教学细节的设计艺术
教学细节的设计与研究,可涵盖很多很多的内容。如:一节课的教学步骤如何规划,一节课怎样起始,一节课怎样收束,教学之中如何过渡,朗读教学如何具体地有层次有步骤地进行,语言学习活动如何生动地有序地一步一步展开,提问设计如何做到既有铺垫又突出主要内容,媒体手段如何有效有序地发挥其辅助功能,在某个教学片段中运用什么样的手段与策略等等。本章研究的是“重要教学细节的设计艺术”,它包括:
一、朗读教学的设计艺术;
二、提问设计的艺术;
三、语言教学的艺术;
四、课中活动的设计艺术;
五、教学手段的运用与创新。
现代文阅读练习的设计
以我们必须对阅读题的训练点或者说考点进行科学的提炼,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胸中有数,头脑清晰,有的放矢,知道应该怎么设计练习,知道该从哪些角度去设计练习。
这种提炼应从已有的大量现代文阅读试题及练习题中立体地、多维地、有层次地进行。
第一,从基本的、通用的、管全局的角度提炼阅读训练点。这些通用的训练点是:1.辨识表达方式;2.理清文章思路;3.概括文章要点;4.解说有关内容;5.品味关键字词;6.品析重要句段;7.探究文章难点;8.自由欣赏美点;9.进行迁移想象;10.表达阅读感受。
也可以将它们表述为如下10个方面的能力:
1.文体辨读能力;2.整体把握能力;3.思路分析能力;4.提炼概括能力;5.词语品味能力;6.句子品析能力;7.文段品读能力;8.手法理解能力;9.自由赏析能力;10.迁移创新能力。
第二,从文体阅读的角度,提炼每种文体特有的阅读训练点。以说明文为例——其常见的训练点主要有:
1.抓住、找出全文的中心句;2.看出或分析全文的结构特点;3.抓住、把握文段的中心句、关键句;4.熟练地给不同结构的段落划分层次;5.快速地判断文中的说明方法;6.简洁地对词语的限制、修饰作用进行评析;7.对文段的内容、对事物的特点能够进行准确的概括;8.根据文章内容对某个知识点进行诠释。
其高层次考点的训练点有:
1.能对陌生的科技内容进行阐释;2.能对文中的语言材料进行“再表达”;3.能对答题的理由进行解说;4.阅读图形,辨识表格,解说表格,或者根据文章某些内容设计表格;5.能对文章的某种表达技巧、某种表达特点进行品味,或者要求对文中的语言进行品味;6.能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或以学生的生活积淀为背景答题。
又如中考记叙文阅读的“考点透视”——在整体上:
明确记叙的中心,理解记叙的要素、记叙的顺序,分析记叙的详略,理清记叙的线索,概括全文内容或概括事件内容或概括人物思想品质,评析人物性格,划分文章层次或指出文章结构模式,领会全文主旨,感受人物形象,理解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对表情达意的作用,从课文内容中体会出作者的态度、观点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在局部或细节上:
理解中心和材料的关系,理解并品析重要文段,品味人物语言,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对词句的含义进行感受与品味,品味语词、句子、文段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辨析文中疑难之处,分析表达技巧或者手法,对文章艺术特色进行自由赏析,叙述自己的感受等等。
在更小的细节上: 如:1.对词语、句子的品析。包括词语的选用;联系语境揣摩词语或句子的特定含义;理解词语或句子的浅表含义和深层含义;体会词语或句子的表达效果与表达作用。2.对段的内容与表达方式的把握。包括找出关键句或中心句,明确段的中心意思;揣摩句与句之间的联系,理解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根据文章内容与文中人物对话等等。
第三,从某个考点的角度,提炼这个考点所内含的阅读训练点。如中考现代文阅读“品析型考点”的“内涵”:
品析型考点所考查的是品味与分析的能力,这是中考阅读题包容众多、覆盖宽泛且层次较高的考点。它所考查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1.词语品析;2.句子品味;3.段落理解;4.全文探究。常见的出题角度,从词语的角度看主要有:理解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词语的感情色彩、词语的准确运用、词语的表达顺序、词语的归位、词语的深层含义、词语的表达效果等等。从句子的角度看主要有:理解句子的大意,理解句子的比喻义、委婉义,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理解句子的表现形式、表现方法和表现对象,理解句子的顺序并将句子归位,理解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和表达效果,等等。从段落的角度看主要有:把握文段的中心内容,分析文段的表达方式与结构顺序,指出文段的表达作用,品味文段的情感抒发,以及用选择题要求对段的各方面的内容如语言特点、思想内容、表现手法进行综合的理解,等等。从全文的角度看主要有:品析文章标题的含义,文章的思想内容与结构顺序,文章的表现手法,某些段落的相同或相近的写法,文章的情感体现,文章某个方面的特点等等。
文言文阅读练习的设计艺术
文言文的书面练习主要包含基础知识、诗词赏析、阅读三个方面的内容,重点是阅读。除诗词赏析外,文言文中几乎所有的练习都可以在“阅读”中解决,如:1.实词的理解;2.虚词的理解;3.有关文学文化知识的了解;4.佳词美句的积累;5.特殊语言现象的理解;6.句读及朗读;7.句意理解与翻译;8.词、句表达作用、表达效果的分析;9.段落的分析及段意的理解;10.精段的文学赏析;11.段、篇写作方法的理解;12.文章的主旨意趣、人物形象的分析等等。
我们的教学方案的设计,从指导思想上讲,需要贯彻如下四个方面的重要理念:
1.要体现语文课程的性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要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3.要突出全新的教学与学习的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4.要表现语文课程的开放性:注重跨学科的学习,注重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我们的教学方案的设计,从突出教改特色上讲,需要渗透如下十个方面的理念:
1.要讲求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进行阅读教学。2.要注意简化教学头绪,强凋内容综合。3.要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活动。
4.应进行“平等对话”式教学;应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探索。
5.要注重学生基本阅读技能的训练,注重对学生信息处理能力的培养。
6.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7.要关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
8.要注重语言积累、感悟和运用;要注意“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与审美情趣”。
9.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尝试进行“跨学科教学”。10.要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新的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案设计,其直接结果就是使我们的教案能够“立意高远”。
教学方案的立意,要研究“教什么”和“怎么教”;更重要的,是研究为什么要“这样教”。课标理念就是我们决定“这样教”的“依据”。在这样有力的“依据”指导下,教案设计就能表现出教案的理性色彩,将教案用于实际教学之中,就能表现出面貌一新的教学特色。
基本要求之二:要在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下进行教案设计。所谓“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就是要进行深思熟虑,要对教案设计进行多方位的立体的思考,要从优质高效的角度来考虑自己的备课。
所谓“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指的是从“设计”本身表现出来的思考深度。理性思考深刻的课,其课型是创新的,其教学思路是严密而又灵巧的,其教学内容经过有角度的选取、提炼且用得恰到好处,其教学活动经过精心的安排已比较充分地表现出各自的表达作用,其教学细节优美得当已经过认真的琢磨,甚至连教师的课堂语言也经过筛选。
因此可以说,一节阅读课的优劣高下之分,首先决定于设计者的有质量的理性思考。比较优秀的课从其教学理念上看,能成功地组织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从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来看,其教学层次科学而又严谨,生动而又自然;从其外在的形态来看,表现出一种建筑之美;从其内在的结构来看,表现出一种或彼此承接、或起承转合、或拾级而上、或渐入佳境的层次之美;从其活动的细节来看,则表现出一种圆润、自然、细腻和富有文气之美。
概括地说,如果某篇课文或某一节课的教学设计表达出如下方面的特点:
1、课型新颖,2、思路明晰,3、层次细腻,4、手法生动,5、活动充分,6、积累丰富;我们就可以说,这个教学设计表现出了比较鲜明的理性思考的特征。
这就是笔者提炼出来的教学艺术设计的“24字口诀”。在这24个字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活动充分,积累丰富”这8个字。课堂的民主和谐与优质高效,教师的设计艺术与教材研读,教学的生动活泼与扎实训练,学生的有效活动与知识落实,都在这看似平常而实难做到的8个字之中了。
“一课多案”的教学设计,就某篇课文的教学,可以有如下思考角度:
l、不同教学思路的“一课多案”。
2、不同教材处理的“一课多案”。
3、不同 活动方式的“一课多案”。
4、不同教学手段的“一课多案”。
5、不同执行对象的“一课多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