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哪些好看的小说 可 公纵号 优赞书城 .docx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与意图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P93~94的例
1、例2和“练一练”及练习十七的第1、第2题。
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和交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与感受圆的基本特征,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能应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进一步提高学生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教学重点:
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感受圆的基本特征,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
教学难点:
应用圆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步认圆
1.欣赏关于圆的图片(课件出示),问:这些物体上都有什么?(指名学生说)
2.同学们,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认识圆。(揭示课题:圆)
3.生活中很多物体的面是圆形的,同学们能说说你们在哪儿看到过圆吗?(生答略)
【设计意图:揭示课题,开门见山,简洁明了。导入部分采用师生、生生对话形式,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
二、引古导今,尝试画圆
1.设疑:同学们,猜猜看,古代人是怎样画圆的?
2.引古:古代人可没有画圆的工具,我们一起来看看古代人是如何画圆的。(课件展示正方形切割成圆的过程)
3.画圆:同学们也想画圆吗?今天,我们可以借助一些工具来画圆。打开老师给你们准备的材料袋,选择你喜欢的工具,快速地画一个圆。
4.交流:你用什么画圆的?(学生操作后展示,可能借助硬币等圆形物体、绘图尺上的圆及圆规等工具画出圆)
5.比较:以前你画三角形、正方形等图形是用什么画的?通过今天画圆,你发现圆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不同?(课件展示三角形等平面图形)
引导学生发现: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设计意图:先设疑让学生了解古代人是怎样画圆的,再引导学生自己尝试着用各种方法画圆,并感知与以前平面图形画法的区别,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同时渗透数学文化和数学思想。】
三、认识圆规,学会画圆
1.介绍圆规(课件展示):刚才我们利用了不同的工具画圆,现在科学技术进步了,通常会用专门工具画圆。它是圆规,有两只脚,一只脚是针尖,另一只脚是用来画圆的笔,两只脚可随意叉开,上面还设计了一个手柄,便于使用。
2.圆规画圆:你们能试着用圆规画一个圆吗?边画边想:用圆规画圆分哪几步?画时要注意什么?
3.讨论交流:指名学生说说用圆规画圆的过程。(根据交流,归纳出画圆步骤:两脚叉开→固定针尖→旋转成圆)
(1)猜想:我们在画圆时要注意些什么?
引导学生总结出画圆时要注意:针尖必须固定在一点,不可移动;两脚间的距离必须保持不变;要旋转一周。
(2)师示范画圆,生说步骤,师提醒注意点。
(3)学生画圆: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画一个圆,要求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定为4厘米。
(4)比一比:引导学生感知借助硬币等圆形物体、绘图尺上的圆画圆时的局限性。
【设计意图:教材安排先学习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再学习用圆规来画圆。这儿先安排学习用圆规来画圆,再学习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这样既优化了教材编排的内容,又符合学生的认知特征。】
四、自主学习,认识名称
1.谈话:画圆时,针尖固定的一点是圆心。圆规两脚叉开的距离也有一个名称,叫什么?看看书上P94的一段文字是怎么说的。(板书:圆心、半径、直径)
2.自学圆的各部分名称。
3.交流。
(1)谁来介绍什么是圆心?
(2)什么叫半径?(课件展示)
(3)什么叫直径?(课件展示)
练习:指出圆的半径和直径。
4.学生用字母在圆里标出圆心、半径、直径。
5.边总结边标出圆的圆心、半径、直径,并用字母表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圆的各部分名称,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五、合作探究,学习特征
1.谈话:刚才我们通过学习知道了圆的各部分名称,那么圆有什么特征呢?请同学们在纸上任意画一个圆,并将它剪下来。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手中的圆形纸片,看看有什么发现。
2.学生自主探究。
课件出示讨论题:
(1)在同一个圆里,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2)在同一个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3)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4)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3.合作交流。
(2)用画、折的方法来验证半径、直径有无数条。
(2)用画、折的方法来验证半径、直径相等。
(3)通过测量和推理的方法验证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并让学生理解用字母表示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4)通过把圆沿不同方向对折来理解圆是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感知特征;互动交流,生成特征;测量推理,验证特征。学生在操作探究、合作交流中,主动地获得了知识。】
六、实践运用,反馈内化
我们知道了圆的画法、名称、特征,请同学们运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解决几个问题。
1.你认为下面的说法对吗?(课件展示)
(1)圆的直径是半径的2倍。
(2)圆有无数条对称轴。
(3)半径3厘米的圆比直径4厘米的圆小。
(4)画直径是6厘米的圆时,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为3厘米。
2.数学书P94的练一练。
3.在一个大圆里围着两个相等的小圆,如果告诉你小圆的半径是3厘米,你还能获得哪些信息?(图略)
4.数学书P95练习十七的第1、第2题。
【设计意图:练习题的设计,主要是教师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程度。尤其是第三题的设计,更能了解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的情况。】
七、拓展延伸,联系生活
1.(媒体展示)汽车比赛,看谁会赢。
2.为什么轮子要做成圆形?轴心要装在哪儿?为什么?
【设计意图:习题的设计,主要体现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八、回顾总结,谈谈收获(略)
第二篇:免费阅读小说软件下载 可 公纵号 优赞书城 .docx
“圆的认识”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93~94页的例
1、例
2、例3和“练一练”,练习十七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画图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有关特征,知道什么是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能借助物品或圆规画圆,会应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使学生经历从猜想到验证的过程,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观察、动手操作、抽象概括、与他人合作交流等各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圆的相关概念及其联系。画指定大小的圆。
教学准备:学具:圆规、圆形物体、直尺。教师: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准备两张白纸、一个圆片。
教学过程:
片断一:创设情境。初步认识圆。让学生欣赏一组生活中物体的图片。(多媒体课件出示)
提问:欣赏完刚才的图片,你有什么想法?除了感受图片中景物的美,你还发现这些图片中都有什么图形? 揭示课题。
谈话:今天这一堂课我们就来进一步认识圆。(板书:圆)古希腊一位数学家曾说过在一切平面图形中,圆是最美的。请再看(多媒体出示飞机和滑冰图),在这两幅图中,你还能找到圆吗?
谈话:看来,自然界中有圆,建筑物和工艺品中也有圆,有些物体的运动也会形成圆,请你找一找看,除了刚才这一些,我们周围生活中哪些地方还能看到圆?
(注意:①学生自带的圆形物体可以让学生用手指一指;②在指物体时,要明确指的是哪一个面;③不能把球误为圆。)圆与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有什么区别?
引导学生发现: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图形,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设计意图:一方面让学生感知圆来源于生活,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另一方面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感受圆和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不同。)
片断二:师生互动,学会画圆。
(一)尝试画圆。谈话:同学们,你能用自己手中的物品,想办法在白纸上画一个圆吗?
学生合作尝试画圆。
提问:你能向人家介绍一下你画圆的方法吗?在画圆的过程中,你觉得圆是一个什么样的平面图形?(曲线围成的)为什么不用直尺画?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有什么不同?你还有其他画圆的方法吗?
(二)圆规画圆。认识圆规。
师生拿出圆规,观察并认识圆规的构成,师简要介绍圆规两脚的功能。
用圆规画圆。
谈话:我们刚才利用了一些物体画出了圆,我们还可以用圆规来画圆。同学们用圆规来试试看。能不能画出一个圆来?
谈话:哪个同学介绍一下你是怎么用圆规画圆的?
提问(师收集两个同学的作品):在同一张纸上画圆,你觉得他们画的圆有什么区别?
适时引导:
(1)画出的圆为什么有大有小呢?(圆规张开的大小不同)
(2)画出的圆为什么位置不同呢?(斜尖点的位置不同)
谈话:如果老师想你们画的圆一样大,有办法吗?想什么办法呢?(学生思考)
引导说出:用尺量出两脚之间的距离,使之相等。
谈话:现在我们就把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统一定为5厘米。按步骤再画一个圆。
(设计意图:让学生尝试用圆规画圆,体会用圆规画圆的步骤,明白到圆的大小与圆规两脚问的距离有关,用圆规画圆很方便。)
片断三:自主探究。研究特征。
(一)自学各部分名称。提问:在圆里还有一些新名称呢,你能到课本第94页例2中去找一找吗?谁愿意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认识到的新名称吗?你是怎样理解“圆上”的? 谈话:请同学们在自己刚才画的圆里标出圆心,画一条半径和直径,并分别用字母表示。
完成P94“练一练”的第1题。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圆规画圆的体会,介绍圆心、半径,明确画圆时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就是圆的半径。这样学生初步感知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含义。)
(二)探究圆的特征。谈话:刚才我们知道了圆的各部分名称,我们以前学习习近平面图形时都要研究图形的特征,那么圆又有些什么特征呢? 谈话:利用手中的圆片、直尺、圆规等工具,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并在小组里讨论交流一下。
提示问题:
①在同一个圆里可以画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
②在同一圆里,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
③同一个圆里的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④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它有几条对称轴? 提问:谁愿意把自己的发现和大家分享一下?你能说说你是怎样发现的吗?还有什么新的发现?谁能解释一下前三个问题为什么要强调“在同一个圆里”?
谈话:你能用字母表示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吗?(板书:d=2r)小结: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掌握了圆的特征,谁来总结一下圆有哪些特征?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通过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及在小组里相互交流、讨论,获得圆的特征。不仅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而且使学生学到了解决数学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片断四:自练反馈,巩固新知。
做“练一练”第1题。
提问:圆中其他线段为什么不是半径或直径? 判断题。
A 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都相等。()
B 从圆心到圆上的任意一点的距离都相等。()
C 画一个直径为4厘米的圆,圆规两脚间的距离应是4厘米。()
D 直径是3厘米的圆比半径是2厘米的圆大。()做练习十七第1题。
做“练一练”第2题。
做练习十七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画圆的方法。
简单应用。
A 一个边长8厘米的正方形里,画一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直径是()厘米,半径是()厘米。
B 在一个长6分米、宽4分米的长方形里,画一个个最大的圆,这个圆的半径是()分米。
C 盒子里刚好放下三个罐头,每个罐头的半径为3厘米,盒子的长和宽各是多少?
(说明:利用多媒体显示不同层次的多种形式的巩固练习,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了直径和半径的含义,深化了对圆的特征的认识。)
片断五:回顾总结,引发思考。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圆有哪些认识7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想一想: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的?车轴装在什么地方? 欣赏圆。
引发思考。
提问:想一想生活中的一些物品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车轮为什么要设计成圆形?下节课我们一起来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对知识进行梳理,有助于学生逐步形成数学学习方法和经验;同时把“圆”再次回归生活,将数学与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价值,深化学生对圆的特征的认识,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欣赏圆和引发思考,再次将“圆”融入生活,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强调数学与生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更是把学生的数学思维引向生活。)
第三篇:电子书是什么 可 公纵号 优赞书城 .docx
“数的奇偶性”教学设计与反思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第14-1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尝试运用“列表”、“画示意图”等方法发现规律,运用数的奇偶性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中数的奇偶性变化的过程,发现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
3、在活动中培养等毛生的观察、推理和归纳能力。
4、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发现规律,感受数学内在的魅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探索数的奇偶性变化规律。
教具学具准备:数字卡片,盒子,奖品。
教学过程:
复习引入新课。(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提问或列举等形式,复习奇、偶数的意义。)
活动1:数的奇偶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一)激趣导入。
清早,笑笑第一个走进了教室,像往常一样把门打开后就去开灯,结果灯未亮,于是,他自言自语地说了声“停电了”就走到座位上坐下。不一会儿,同学们陆陆续续来到了教室,看到教室里光线有些暗,都下意识地伸手去按电灯开关,却都像笑笑一样无奈地走回自己的座位。你知道第11个同学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还是关闭了?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汇报交流。
方法:用文字列举出开、关的情况
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开、关……
让学生数数,直观地发现第11个人按过开关后,开关是打开的。
2、增加人次,深入探究。
如果是第47个同学或第60个同学进去,用列举的方法判断“开关”的开、关情况还方便吗?你还能想出什么好方法?
3、第二次汇报交流。
投影下表:
用列表的方法启发学生总结规律并作答:当人数是1、3、5、7……的时候,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人数是2、4、6、8……的时候,开关处于关闭状态。即,进来的是奇数个同学时,开关被打开;进来的是偶数个同学时,开关被关闭。因为47是奇数,开关被打开;108是偶数,开关被关闭。
(三)巩固应用。
1、看书学习并解决小船的靠岸问题。
2、解决杯子上下翻转,杯口的朝向问题。
3、举例说说数的奇偶性还能解决哪些生活问题?
(四)活动小结。
当一个事物只有两种(运动或变化)状态时,运动奇数次后,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反,运动偶数次时,状态与初始状态相同。
活动2:探索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一)有奖游戏。
1、出示分别装有奇数卡片和偶数卡片的两个盒子。宣布游戏规则:从自己喜欢的盒子里任意抽取两张卡片,如果卡片上两个数的和为奇数,你就可以领取一份奖品。
2、游戏开始。部分学生按规则抽取卡片,并将卡片上两个数相加的算式及得数写在黑板上。上来的同学无一人获奖。
3、引发思考。
师:是你们运气不好,还是其中隐藏着什么秘密?想一想:如果继续抽下去,你们有获奖的可能吗?
4、发现规律。
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很快发现其中的“秘密”:两个奇数相加和是偶数;两个偶数相加和也是偶数。如此抽取卡片,永远无法获奖。
5、举例验证。
6、修改游戏规则。
(1)师:现在同学们已经发现了不能获奖的原因了,那么,你能不能修改游戏规则,保证你们能够获奖呢?
(新规则:在两个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两张卡片上数的和是奇数可获奖。)
(2)请学生按修改后的规则试抽几次,并发奖以资鼓励。
(3)举例验证:奇数+偶数=奇数
(二)总结奇、偶数相加的规律。
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奇数+偶数=奇数。
(三)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1、不计算,判断下列算式的结果是奇数还是偶数。
10389+2004 11387+131 268+1024
2、把5颗糖(全部)分给两个小朋友,能否使每个小朋友都分到偶数颗糖?奇数颗呢?结果是什么?
全课小结:说说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反思:“数的奇偶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教学内容。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质数、合数等知识,认识了相关的奇数、偶数概念的基础上展开的,旨在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活动,去发现数的奇偶性及其在加、减法运算中的变化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释(或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数的奇偶性比较抽象,教材将这一学习内容安排为用数学活动的形式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能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培养学生科学的研究态度和学习方法。数的奇偶性的变化规律对于五年级的学生而言不难掌握。因此,本节课的着力点应放在规律探索及发现过程,在教学中积极渗透解决问题的数学思想及方法。为此,本节课围绕以下两个活动展开。
“活动1”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自身的生活经验出发,结合生活情境,发现加减运算中和与差变化的奇偶性规律,进而使数学知识回归生活,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的处理。为使学习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我们将教材提供的小船往返于南北岸的学习素材,用教室开、关灯的问题情境替换(将教材的例子安排学生自学),使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展开探究活动,较好地拉近了学生与数学、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
当开、关灯的人次较少时,学生用——列举或画示意图的方法很快就判断出第11个同学进教室后开关处于开启位置,但当人次扩大到几十甚至上百次后,直觉告诉他们,继续“列举”将会很麻烦,这就迫使学生不得不重新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由此将学生的思维水平推向更高的层次。在这一环节中,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在与同伴交流中相互碰撞、相互启发,逐渐将列举法规范为列表法,并从表中很快发现规律:开、关灯的人次为奇数次时,开关处于开启状态,而当开关灯的人次为偶数次时,开关处于关闭状态。由此即可判断任意人次开、关灯后,开关置于何种状态。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了规律。但这一规律能否进一步推广,具有怎样的应用价值?这些问题学生没有意识到。也不会主动去思考,因此教师必须让学生反复练习,使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经验。启发学生小结,对规律和经验进行概括,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提高自学能力。
“活动2”。这一环节,通过创设游戏情境,使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发现游戏的“欺骗性”,从而主动去探究原因、发现规律、验证规律,并运用规律重新修改游戏规则。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究欲被调动起来,积极参与到规律的探索活动之中。同一个盒子里的两张卡片数相加都是偶数,那么,从两个不同的盒子里各抽出一张卡片,它们的和总是奇数吗?会不会是偶然呢?在老师的诱导下,学生一次次地从两个盒子里抽出卡片验证,结果和都是奇数。通过反复的推理、验证、总结出“奇数+偶数=奇数、奇数+奇数=偶数、偶数+偶数=偶数”等规律。
数的奇偶性在加法运算中的变化规律被发现和验证后,有的同学急切地想知道数的奇偶性在减法以及乘、除法中又会有怎样的变化规律。对此,我们放手让学生用本节课上学到的科学方法去进一步探究,如讨论、查阅资料等,使学习内容从课内向课外延伸,有效拓展了学生的认知领域。
第四篇:电子书全集免费阅读 可 公纵号 优赞书城 .docx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华东六省一市观摩课评比第七名)
“毫米、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40-41页。第七名
教学目标:
1、经历测量身边常见物品长度的具体活动,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和毫米,体验学习毫米、分米的必要性以及它们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2、借助直尺感受1毫米、1分米的长度,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
3、通过“估一估”、“量一量”、“想一想”、“演一演”等活动,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估测能力、动手操作能力、类推能力、合作意识以及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能在具体的情境中估计并测量物品的长度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2、帮助学生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资源:
每组一盒物品(小刀、橡皮、校徽、小铁钉、曲别针、铅笔头等),学生每人一把直尺(软尺),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活动一:估一估、量一量。
1、估一估
请每组的组长同学从学具盒中迅速地拿出小刀、橡皮、铅笔盒芯、电工元件等,放在桌面上,组织本组同学先估一估每种物品的长度大约是多少?
2、量一量
我们每位同学估计的结果与每个物品的实际长度是不是接近?请我们一起再来量一量吧!
组长组织本组同学轮换量每件物品的长度。
3、揭示长度单位毫米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学生测量的每种物品的长度。(9cm、7mc……)
教师结合学生测量的电工元件等不足1cm的物品,从而引出新的长度单位一毫米。教师板书:毫米mm。
二、自行探究,建立模型
活动二:找毫米
1、感知毫米
(1)学生在直尺上试找毫米。
请同学们在直尺上找一找毫米,然后说一说自己的看法。教师课件展示:放大的直尺,明确在直尺上每一小格的长是1毫米。
(2)探索规律
观察直尺,数一数,想一想还会发现有关毫米的哪些知识?
组内交流,班内汇报。
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3)感受毫米
①在直尺上找出1毫米,看一看有多长?然后闭上眼睛想一想。
②学生举例。在我们的身边或周围哪些物体的长或厚度大约是1毫米。
③谈谈对毫米的感受。
2、用毫米量
(1)测量活动一中没有量出结果的电工元件等物品长度,并说一说量的过程。
(2)测量曲别针的长度。
班内汇报,实物展台上展现学生个体对测量结果的不同读法。
(3)课件出示:下面的哪枝铅笔长些?为什么?
3、课件展示生活中有关毫米的应用图片,感受毫米在实际生活、科技领域中的应用。
活动三:找分米
1、揭示长度单位分米。
刚才我们在测量比较短的物品长度时用到了厘米和毫米,其实在测量像我们的垫板这种比较长的物品时还会用到分米。
教师板书:分米dm。
结合垫板长、宽,教师板书3分米、2分米。
2、在直尺上找分米、研究分米。
(1)结合每人对垫板的实际测量情况,在小组内交流各自对分米的初步认识与发现。
(2)班内汇报。
(3)教师板书: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3、感受分米。
(1)借助直尺,手势比划1分米。
(2)学生举例。在我们的身边或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
(3)估一估。
我们的铅笔盒的长大约是()分米。
我们的数学书的长大约是()分米。
我们课桌的高大约是()分米。
活动四:说一说,演一演。
1、课件展示新、老朋友相聚在一起的情境画面。
2、教师组织全体同学根据情境中“米”的自述,想一想“米”还会说些什么?组内交流。
3、分角色表演。
分米,厘米,毫米它们又都说了些什么?下面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说一说,演一演,可以配上动作与表情,比一比哪个小组表演的最精彩?
4、班内汇报。找1-2组同学在班内演一演。
三、练习巩固,拓展应用
活动五:小小测量家
1、出示表格
在我们身边或周围选出喜欢的物品,在小组内估一估它们的长度,再量一量,记录员作好记录。比一比哪个小组得到的☆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