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葡萄糖和淀粉的教学设计与反思要点
《葡萄糖和淀粉》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从人们吃饭时主食的营养成分了解淀粉、葡萄糖、纤维素等碳水化合物,并且知道食用淀粉的重要性。同时学习葡萄糖的组成、物理性质和它在体内缓慢氧化为生命活动提供热量和能量的重要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光合作用的动画和学生从生物学的学习中获得的知识等,了解葡萄糖的来源。
(2)由生活、生产知识,了解淀粉和葡萄糖之间的相互转变关系以及应用。
(3)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淀粉的特性,懂得用碘水(或碘酒)检验食物或其它植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4)通过探究活动了解葡萄糖的特性,懂得怎样检验葡萄糖,了解给病人尿检葡萄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食品中有机物功能的初步认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与观察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葡萄糖的组成、物理性质和它在体内缓慢氧化为生命活动提供热量和能量的重要意义。
2、学会用碘水(或碘酒)检验淀粉;了解葡萄糖的特性,知道检验葡萄糖的方法和现象以及这一方法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师:同学们喜欢看魔术表演吗?今天我给大家表演两个化学魔术:
1、蓝瓶子实验;
2、白纸显字(请同学向白纸上喷一种溶液)。
这是怎么回事呢?其实这两个魔术中涉及到的物质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葡萄糖和淀粉。
一、葡萄糖
[教师活动]:通过多媒体展示电脑动画——光合作用 [学生活动]:观看电脑动画——光合作用;
思考与讨论:光合作用是什么变化?将什么变成什么? 教师:植物的光合作用即是葡萄糖的合成方法之一;
(1)葡萄糖在植物体内可进一步转化为蔗糖、淀粉、纤维素等;
(2)蔗糖、淀粉、纤维素等物质的组成相似,因而归为一类,都属于糖类,也叫碳水化合物。是我们人类摄取的主要营养成分之一,且糖类不一定有甜味,如淀粉、纤维素就没有甜味。
(3)糖类都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学生活动]:观察葡萄糖固体,了解葡萄糖的物理性质:葡萄糖是一种白色粉末状固体,易溶于水,有甜味;
[教师引导]:你知道什么是“低血糖”吗?或者说“低血糖”的人会出现什么症状呢?是由什么引起的?如何解决这问题呢?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点评并补充]:淀粉在人体内不能被直接吸收,而是在淀粉酶的催化下,与水作用逐渐转化为葡萄糖。
葡萄糖能被人体吸收,在人体内发生缓慢氧化而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热量,供人体活动所需
如果摄入的淀粉等糖类物质不够,就会造成血糖含量低,医学上就称为低血糖,因而低血糖的人会出现头晕、乏力、疲倦等症状。
[教师提问]:因此葡萄糖在人体内可以发生什么变化?这是葡萄糖的什么性质?用化学方程式怎么表示呢?也说明了葡萄糖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什么? [学生活动]:完成化学方程式。
[学生讨论与交流]:根据刚才所学的知识分析下列饮食习惯是否科学?
(1)早晨睡懒觉,上学怕迟到,因而不吃早饭。(2)晚上吃得很饱。[教师引导]:你知道“糖尿病”与葡萄糖有何关系吗?如何检验病人是否患有糖尿病呢? 教师::葡萄糖不是吃糖多造成的,而是葡萄糖在体内的代谢不正常。葡萄糖会随尿液排出,因而在病人的尿中能检出葡萄糖。[学生探究一]:如何检验葡萄糖。(葡萄糖与新制氢氧化铜反应)[学生探究二]:为何用新制氢氧化铜? [学生探究三]:为何要碱要过量呢? [教师引导]:(1)淀粉是怎样的物质呢?
(2)淀粉能被人体直接吸收吗?那它在人体内首先发生什么变化?方程式如何写?
(3)哪些食物中存在淀粉呢? [教师活动]:展示存在淀粉的食物的图片。
[学生探究四]:如何检验淀粉?并判断自带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四、教学反思
本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是一开始的化学魔术吸引了很多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然后播放的电脑动画又将相对枯燥的知识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给了他们,从而加深了学生的印象。接着再进行的学生探究实验操作简便,现象明显,使学生充分体验了探究的乐趣,获得了自己解决问题后的愉快感和满足感。并激发了学生进一步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在课后有很多同学对探究三的现象提出了疑问)。
但由于没有预想到学生对探究三实验现象的疑问,不能及时解决他们的问题,使部分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得到满足,因而在以后的教学中应作出更充分的准备。并将多设计一些这样的课程,从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长久的保持。
附录:
《葡萄糖和淀粉》
学案
一、葡萄糖
1、葡萄糖的合成:
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植物的光合作用)
葡萄糖在植物体内可进一步转化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葡萄糖、蔗糖、淀粉、纤维素等有机化合物都属于_________,也叫____________; 糖类都由____________________元素组成。
2、葡萄糖的物理性质:
3、葡萄糖的缓慢氧化: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葡萄糖的化学性质)
每180g葡萄糖完全氧化,可__________2804kJ热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糖类物质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
4、葡萄糖的检验方法: [活动与探究]:
活动一:
操作:①新制氢氧化铜的悬浊液;
一滴管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4~5滴硫酸铜溶液,现象为_____________,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滴加10%的葡萄糖溶液;
③加热至变色。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
操作:①新制氢氧化铜的悬浊液;
②加热沸腾。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三:
操作:①新制氢氧化铜的悬浊液;
②滴加10%的葡萄糖溶液;
③加热至变色。
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葡萄糖的检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淀粉
1、淀粉的水解: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淀粉的存在:
3、淀粉的检验: [活动与探究]:
活动一:
操作:向面包、土豆、粉丝、米粒上滴加1~2滴碘水。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二:检验自带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结果记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结]:淀粉的检验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富含淀粉的谷物、甘薯等可用来酿酒:
交流与讨论:
1、根据你所学知识分析下列饮食习惯是否科学?(1)早晨睡懒觉,上学怕迟到,因而不吃早饭。(2)我们是忙碌的上班簇,常常是早餐匆匆忙忙,午餐马马虎虎,那么晚餐就一定要有丰丰盛盛的饭菜,才对得起委屈了一天的胃。
2、学习了本课内容后,你可以在白纸上写一封“无字密信”与好友来互通信息。收信者只要将“无字密信”放入滴有碘水或碘酒的水中,就能知道信中的内容了。根据学过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你可用什么来写这封“密信”?利用其中含有的哪种物质?
(2)在日常生活中,面粉中也含有这种物质。可近年来,一些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在灌制香肠时掺入大量面粉,现请你设计实验判定香肠中是否掺入了面粉。
第二篇:米饭、淀粉与碘酒的变化教学反思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后反思
修水一小城南校区晏承仁
小学科学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因此我在教学设计中,我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对相关活动的主动观察和探究为核心,重视对科学情感的培养,重视学生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我注意突出了以下几点:
1、魔术表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科学素养的最核心部分就是一个人对待科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也是学习的动力因素。这节课我用学生喜闻乐见的魔术的形式将他们带入新课的学习,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此时,已经把教学目标变成了学生的学习需要,变“让我学”为“我要学”。而且学生带着“魔术的奥秘是什么”的问题展开一系列探究活动,然后在课的结束前让学生联系所学知识说说“你知道魔术其中的奥秘了吗”。这样的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乐于探索新事物的情感,而且整节课首尾呼应,增强了课的完整性。
2、自主探究,以学生的主动探究为核心。我本着“教为主导,学为主体,探究为主线”的思想,设计让学生亲身体验一次、亲身经历一次完整的自主探究过程,每一个活动我都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全身心的经历和体验。
3、概念升华,以环环相扣的实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化学变化本身是一个抽象性的概念,这一节课又是学生刚刚进入学习化学变化的第一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设计三个实验“淀粉与碘酒的反应”、“米饭与碘酒的反应”、“多种食物与碘酒的反应”,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反复观察和分析淀粉遇碘酒变色的过程,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理解掌握概念的内涵。
这节课中,我也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不足之处,主要有:
1、设计好的板书体现了本课的知识结构,却未书写到黑板。
2、米饭为什么有甜味可以适当让学生分组讨论,部分学生可能已经了解了这些知识。
3、学生准备的食物中淀粉含量较高的种类较少,课前让学生准备食物时可以布置部分必备食物。
4、学生在做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实验前,可以让学生先猜猜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以及淀粉含量的高低。
第三篇:淀粉聚丙烯复合材料研究要点
淀粉/聚丙烯复合材料研究
随着“白色污染”的日趋严重及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可生物降解的环境友好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青睐,淀粉(ST)由于其广泛的来源,低廉的价格被认为是最具发展前景的生物降解材料之一,使得ST改性聚丙烯(PP)的研究也备受关注。由于ST与PP相容性差,严重阻碍了PP/ST复合材料的发展与应用,为了开发出低成本、性能优良的PP生物降解塑料,迫切需要找出一条简便易行制备环境友好材料的方法。为此,本论文开展了这方面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对ST进行改性,采用双螺杆挤出机共混挤出,制备了PP/ST复合材料,并对材料的性能进行表征。测试结果表明采用物理法改性ST对PP/ST体系强度与韧性都有一定改善,当改性剂(硅烷偶联剂、单甘酯)用量大于1.0wt.%时效果较明显,硅烷偶联剂(KH550、KH570)、单甘酯(GMS)处理ST,体系拉伸强度分别提高了19%、22%和12.8%,缺口冲击强度分别提高了21%、26%、16%;复合材料断面SEM照片表明两相相容性得到一定程度提高,ST在PP基体中的分散性得到改善;复合材料TGA曲线发现材料热稳定性稍微有所提高。采用化学方法改性的ST对PP/ST复合材料强度与韧性都有较大提高,氧化、醋酸酯化、氧化酯化双变性改性ST,复合材料拉伸强度分别提高了约25%、20.5%、26%,冲击强度分别提高了26.4%、30%、24.6%;TGA表明,材料起始分解温度降低。其次,以过氧化二异丙苯(DCP)为引发剂,马来酸酐(MAH)、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GMA)为接枝单体,苯乙烯(St)为接枝共单体,对PP进行了熔融接枝改性。利用静态水接触角、单体接枝率、衰减全反射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法(ATR-FTIR)对接枝PP进行分析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添加极性单体可有效降低制品表面水接触角;共单体St的加入降低了水接触角和提高了单体接枝率。当DCP、GMA和St用量分别为0.3wt.%、6.0wt.%和3.0wt.%时,制的接枝PP(PP-g-(GMA-co-St))的单体接枝率最高为3.24%,比单独使用3.0wt.%GMA时提高了约2.5%。最后,我们采用接枝PP(PP-g-(GMA-co-St))作为PP/ST体系的相容剂,考察接枝PP对PP/ST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接枝PP的加入比未加相容剂体系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能有了明显的提高,当接枝PP的加入量为15wt.%时,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提高了50%,缺口冲击强度提高了约70%。SEM分析结果表明,接枝PP的加入提高了体系两相的相容性,ST和PP之间已经没有了明显的相界面,基本上形成了均一体系。同时,我们也研究了在引发剂DCP存在下,使用GMA/St作为PP/ST体系的相容剂,通过双螺杆挤出“一步法”接枝就地增容,实现了ST的热塑化及ST与PP的复合,并对复合材料性能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发现GMA/St“一步法”就地增容PP/ST与加入接枝PP相容剂具有相似的效果,当GMA含量为2.0wt.%时拉伸强度为33.54 MPa,缺口冲击强度为5.08 KJ/m2,分别比不加相容剂体系提高了约50%和79%。“一步法”挤出简化了工序,节约了人力和时间成本。
【关键词相关文档搜索】: 材料学;淀粉;聚丙烯;熔融接枝;复合材料;性能
【作者相关信息搜索】: 湖南大学;材料学;陈宪宏;杨华军;
第四篇:“碘酒和淀粉”教学与评析
“碘酒和淀粉”教学与评析
设计意图: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6单元“米饭和淀粉”中的教学内容。由于使用版本不同,且考虑到我们学校的科学教学实际,现将本单元中的“米饭的观察”和“淀粉的踪迹”这两课内容整合成“碘酒和淀粉”放在四年级进行教学。力图通过趣味性的实验悬疑点拨,培养学生敏锐的科学意识、严谨的逻辑推理、科学的思维习惯和正确的认知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实验研究的综合素养。
设计思路:
环节一:发现碘酒和米饭反应变色;
环节二:认识碘酒只和部分食物反应变色;
环节三:了解碘酒和部分食物反应变色是由于淀粉和碘酒反应会变色;
环节四:用学习到的知识验证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
环节五:了解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的意义。
学习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一些食物和碘酒发生变色反应的真正原因;能利用所学知识,设计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的方法。
2.知识目标:认识碘淀反应会变色;了解哪些常见食物中含有淀粉。
3.情感目标:在探究过程中,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并在操作和体验中释放潜能,拓展应用。
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趣味实验:课前用米粥在白纸上画一个笑验。出示“白纸”,让学生观察确认。然后把碘酒喷洒在白纸上,笑脸渐渐显现出来。(学生很兴奋)
师:看来,这种“仙水”还真有魔力呢,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水,想研究一下吗?(想!)
点评:这是一个常用的趣味性实验,学生对此显得异常的好奇和诧异,随之便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究欲望。这就为本节课的实验和学习作了铺垫。
二、实验探究
师:(出示碘酒)老师为你们每组都准备了一瓶这样的“仙水”,请组长用滴管吸一些“仙水”,把它滴在一只小烧杯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研究“仙水”。(学生实验观察。)
生:这水是黄色的,有一种怪怪的气味。
生:瓶里的水是咖啡色,气味刺鼻,有点像酒精。
师:在什么地方见过?
生:像是碘酒,我在医院里经常看到,打针时就会用到它。
生:对了,我还知道碘酒能消毒。(其他同学恍然大悟。)
师:请大家给自己的拇指和食指消毒。(教师示范如何用棉球将碘酒涂在手指上。学生学着动手涂碘酒。)
点评:老师借着碘酒能消毒的话题因势利导地鼓励学生做消毒游戏,既尊重学生的认知经验和心理需求,使学生兴致盎然,又为下一环节碘酒遇米饭变色作了一个有益的铺垫和自然过渡。
师:请用刚才消过毒的两个手指捡几粒米饭,并把它们捏扁放在一张纸上。(强调捏扁是为了让手上的碘酒和米饭反应更明显,学生动手实验,发现米饭都变黑了。)
师:(走到一学生处指着纸上的米饭)为什么把我的米饭弄脏了?
生:我没洗手,手太脏了。
师:还有哪些同学把米饭弄脏了?(大部分同学都举起了手)学习科学一定要实事求是,脏了就是脏了,谁没弄脏?(没人举手)看来你们都把米饭弄脏了,难道你们今天都没洗手,手都很脏吗?(给学生片刻反思。)
生:不是我们弄脏的,是碘酒弄脏的!
师:你有什么办法证明是碘酒弄脏的?
生:实验!
师:你们想怎样做实验?
生:滴两滴碘酒在米饭上,看看是不是把米饭弄脏了。
(学生实验。)
师:有什么现象?
生:米饭变黑了。
生:不对,是变紫了。
师:同学们看到的颜色都没错,只是你们看到的都是加重了的颜色,这些颜色的最边缘才是米饭变成的真正颜色。仔细看看,这是什么颜色?
生(齐):蓝色。
师:这说明米饭遇到碘酒会变成蓝色,看来刚才是我冤枉了那位同学了,不是他弄脏了米饭,而是碘酒把米饭“弄脏”了。
点评:“为什么把我的米饭弄脏了?”“……难道你们今天都没洗手?”老师于风趣诙谐中质疑,在质疑中引发学生反思,从而把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问题的症结――是碘酒弄脏了米饭。在碘酒遇到米饭变色问题上,老师以敏感的科学意识和严肃的科学态度不放过颜色上的细微差别,引导学生从颜色的边缘认识碘淀变化的真正颜色――蓝色。这就把科学探究做实做透了。
师:碘酒使米饭变成蓝色,是不是也会使共他食物变成蓝色呢?(学生预测种种可能,大多数认为不一定。)
师:怎样来证实一下?
生:用滴管滴一滴碘酒在食物上就知道了。
师:(取出一盘食物:肥猪肉、馒头、蛋白、红薯)你们打算怎样研究?
生:用滴管把碘酒分别滴在这些食物上,观察它们是不是变色了。
(组长安排本组同学轮流做实验,保证每个同学至少滴试一种食物。各组有秩序地进行实验研究。)
师:你在实验中有什么发现?
生:红薯和馒头都变成了蓝色,而蛋白和猪肉仍保持本色。
师:馒头和红薯同米饭一样,遇到碘酒都变成了蓝色,但是其他两种食物没变色,这是为什么呢?这又说明什么问题呢?(生暂无应答。)是不是这些变色的食物里都含有什么共同的物质?
生:都有纤维素。
生:是蛋白质……
师:同学们的推理不错,这种共同的物质是――
生(齐):淀粉。
师:(惊喜状)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听说能饱人的食物里面都含有淀粉。
师:这正是淀粉。请组长把桌上的一个纸包打开,仔细观察一下淀粉是什么样子的。(建议用手捏搓淀粉,让学生知道淀粉不光是白色的粉沫状,而且很滑腻。)
点评:为了训练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老师抛出的问题适当拔高,在学生愤悱之时老师或巧妙点拨或逐级降低难度,使问题的导向逐渐清晰和明朗,这就使得学生有机会经历一系列的思维疏理和逻辑推理的过程,较好地锻炼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师:怎样来证明碘酒遇到淀粉会变成蓝色?
生:把碘酒直接滴在淀粉上。
生:放一些淀粉在烧杯里,然后滴一两滴碘酒进去,或者先滴碘酒后放淀粉。
师:这些方法都可以,但是效果不太好。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和上面的实验一样,颜色太重太浓,看到的多是黑色,不是蓝色。
师: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看到的都是蓝色吗?(生答不出)小组讨论一下,想出办法就做一做,试一试。(学生思考尝试。)
生:我们组原以为取很少一点淀粉同碘酒放在一起就可以看到蓝色了,可是做出来的还是黑紫色。(有几个组也表示了这一看法。)
师:少放淀粉能不能改成少放碘酒呢?请各组讨论确定并动手做一做这样的实验。
生:我们滴一滴碘酒在烧杯里,然后倒进一些水把碘酒冲淡,再放进去一点淀粉,用药匙搅拌后水变蓝了。
师:你们的做法是先用水把碘酒冲淡,科学实验上把这种做法叫做稀释。
生:用水把淀粉稀释,再滴两滴碘酒进去就会看到杯里的水变蓝色。(师组织学生实验研究,效果非常明显。)
点评:科学课关注科学意识的培养和思维方法的引导,重在培养学生对诸多信息的敏感意识和加工处理的能力。在对待如可使碘淀实验效果明显的问题上,老师注重引导和点拨,从学生起初取微量淀粉与碘酒反应,引发学生设计稀释碘酒与淀粉反应,最后反向点拨学生想到稀释淀粉与碘酒反应。其间老师通过迂回引导,使探究活动曲径通幽,最终顺利抵达问题的终点。
师:实验证明淀粉与碘酒相遇会变成蓝色。现在你知道课前那个游戏的奥秘了吧?(生解释,师揭底。)知道了碘酒遇到淀粉变成蓝色,利用这一点知识你想做什么呢?
生:我把碘酒擦在食物上,可以知道食物里有没有淀粉。
生:可以知道食物有没有腐烂。
……
师:老师今天忘了板书。各组好好议一议,给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拟个题目。
(三个小组的代表到黑板上板书课题:碘酒的奥秘;碘酒和淀粉;碘酒和淀粉的反应。师生讨论评选出“碘酒和淀粉”为课题。)
点评:本课教学关注探究的过程,但并不忘知识的总结和内化。更巧妙的是对于探究内容的总结与回顾,完全由学生结合研究内容拟定一个课题来体现。这一做法包含了学生对本课内容全面系统的回顾,实现了对所学内容的再认识、再内化和再提升。同时体现了学生自我认识、自我发展的主体性教学策略。
三、拓展延伸
师:用碘酒滴试法可以鉴别哪些食物含有淀粉,哪些食物不含淀粉,这对于我们今后的生活有什么用处呢?
生:可以用马铃薯和红薯充饥,因为它们都含有淀粉。
生:多吃饭会胖,我们可以多吃一些不含淀粉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这样就能减肥了。
生:如果有几瓶液体,不知道哪瓶是碘酒,可以用淀粉去试就知道了。
师: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应用,只要同学们能够时时把我们学到的知识引入生活,你会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
点评:学习知识关键是要学生了解掌握这一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很明显,本节课老师就关注到了这一点,并从中引发出知道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处,使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价值和知识的真谛。
作者单位
江苏省江阴市华士实验学校国际部
◇责任编辑:李瑞龙◇
第五篇:《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这节课,上得比较开心成功。学生准备了大量的材料和下发了碘酒后,学生对这些材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有了很第一个环节,请学生品尝米饭。这米饭是我一大早在家新做出来的,学生拿来的,其中有一个怕吃了着凉,我还裹上了毛巾(感动)。很多学生尝到了甜丝丝的感觉。有的孩子没尝到直接咽肚子里了,还有的学生没好意思尝。对于为啥咀嚼是甜的,我进行了细致的解释。
在我讲了滴管的使用方法后,让学生观察了一下碘伏的颜色,将滴管发给了各个小组,学生直接就往米饭上滴了,结果黄色的液体滴到盘子里的米饭上,米饭瞬间改变了模样,好像蓝黑色的液体渗在了上面,学生都很兴奋。这时,学生得到这样的结论,淀粉遇到碘酒后,会变成蓝色,颜色很深,接近黑的了(原因是碘酒多了)
接着,各组迫不及待地验证其它实物里是否含有淀粉,发现有的学生还是忘记了滴管的使用方法,用玻璃口用力地戳蒸发皿里的土豆块、苹果块上,我急忙制止,又强调了一遍滴管的正确使用方法,不能用玻璃口接触被检测物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