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宁玉霞老人与海鸥.doc新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临邑县临南镇中心小学
宁玉霞
教学目标
1.认读并积累“抑扬顿挫 撮嘴呼唤 啧啧称赞”等四字词语,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
2.抓重点词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老人对海鸥亲人般的关爱和海鸥对老人儿女般的深情。
3.在感受人与动物之间真挚感情的同时,学习如何把这种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并培养学生学会感恩并关爱动物。
教学重难点:
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涵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教学方法:朗读法 自主探究 小组合作 读写结合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图片请大家欣赏。师:出示图片:小羊跪乳
乌鸦反哺
人鸟相依
人象共舞 这些图片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自由说。师:对,动物也是有灵性的,他和我们人一样有着丰富的情感世界,只要有爱,人和动物就能和谐相处,这节课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一位老人和一群海鸥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之间发生的真实感人的故事。注意老师板书课题。(老人与海鸥)
一、回顾旧知
1、师:首先检查一下你们对本课词语的学习情况?请看大屏幕: 出示词语:
撮嘴呼唤
翻飞盘旋
抑扬顿挫
扇动翅膀 亲昵说话
肃立不动
啧啧称赞 白色旋涡
(1)男生读红色部分,女生读蓝色部分,读的时候请注意,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齐。(左边一列是老人喂海鸥的场景,右边一列是海鸥送老人的场景。)板书:喂海鸥
送老人(可见每个词语背后都是一幅感人的画面,孩子们读书一定要关注重点词语。)(2)两个场景中,你平常情况下能看到的画面是哪个?最让你们意想不到的场景是哪个?
二、品读送别段,感悟海鸥情
1、我的感受和你们一样,海鸥送老人的场面太让人惊异了。海鸥的哪些举动让你意想不到?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14-18自然段,划出让你惊异的词句,并写上自己的体会。
2、按顺序交流:反馈交流找到的句子。指导有感情的朗读。(预设)
师:同学们,谁能将你的体会通过朗读表现出来?让我们首先聚焦这一段文字。课件出示:
(1)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师:哪位同学把这一段读一下。(生读)当海鸥看到老人的遗像时怎样飞?怎样叫?这样的叫声和姿势你体会回到了什么?请带着焦急、悲痛的心情再读这句话。
哪位同学找到了这句话,出示课件:(2)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定在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请生读。
师:从这个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预设:瞻仰是什么意思?(瞻仰就是怀着严肃而崇敬的心情看。严肃而恭敬的看着某人或某物。)一个瞻仰你读懂了什么?请带着海鸥对老人的崇敬再读这句话。
海鸥轮流在老人的遗像前瞻仰,这让人想不到,还有更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呢,请读:出示课件:(3)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纷纷落地 站成两行
肃立不动 像给老人守灵让你体会到了什么?师:原来海鸥和人一样,也有着丰富的情感,他想送老人最后一程为老人尽孝。当人们最后不得不去收起遗像的时候,更让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出示课件请读:(4)、海鸥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旋涡中脱出身来。
a、本句连用两个“扑”字你体会到了什么?“大声鸣叫”“我们好不容易挣脱”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b、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无奈、不舍的心情齐读这段话。
3、指导写法:同学们,纵观这几句话,(出示课件)你知道作者是怎样把海鸥对老人的那份情感写出来的吗?生总结,师据学情补充并小结:对,作者运用精确的语言,抓住海鸥异常的飞行姿势和叫声,写出了海鸥对老人浓浓的儿女情。
4、练笔:如果你是欧群的一只,此时你会怎们飞?会对老人说点什么?请拿起笔吧你最想说的写一写吧。交流练笔。师:同学们写的不错,老师有感而发,也写了一段话,读给大家听。(据学情即兴创作下水文)
师小结:一声声的鸣叫,一声声悲痛,我们感动于海鸥对老人的不舍,感动海鸥为老人尽孝的情感世界,感动这份撕心裂肺的切切真情,请同学们带上这份感动再次朗读这几段话,重温海鸥送别老人的感人画面吧。(教师引读 或自由读并想象画面)
三、研读谈鸥段,感悟人鸥情
师:老人死后,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呢?老人生前到底为海鸥做了什么呢?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13自然段,边读边想,老人的哪些做法感动了海鸥?找到这些句子的时候,做好批注,小组内交流。好开始吧!(师巡视)
师:孩子们,老师看到很多同学已经画出来了。谁来给大家说一说,你找到的第一处在哪里?
预设句子:
1、老人数十年来。每个冬天必到,来昆明湖畔与海鸥相伴。
2、(哪个词最让你感动?每个冬天必到,不管刮风下雨,不管身体健康还是疾病,每日不到,数十年如一日,从未间断。)
2、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鸥的领地,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老人边走边放,海鸥有节奏的起起落落。
(师:人少的地方喂 小心地放
退开一步
边走边放这些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他们配合的多么默契额,老人喂海鸥的动作多么娴熟。可见老人喂海鸥决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有数十年之久。)
3、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变 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师:老人喂海鸥时还抑扬顿挫的叫着他们的名字们就像我们的父母呼唤自己的儿女一样亲昵。
4、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老人谈起海鸥可谓神色飞扬,从他那啧啧的话语中可看出他对海鸥的什么?)
师:同学们,找了这么多句子,现在你能总结一下:作者是如何把老人对海鸥的爱写具体的吗?生总结。师补充并板书。对,老人喂海鸥的娴熟动作,唤海鸥的亲昵和谈海鸥的语言和神态足以看出他对海鸥的爱。这到底是个怎样的老人呢?出示课件:
5、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师:从三个“褪色中”可以看出这是位生活节俭的老人。如此节俭的老人又是怎样对待海鸥的那?老师还搜集了有关这位老人的资料请看大屏幕:吴庆恒就是这样一位老人,为给海鸥买饼干,自己吃馒头咸菜,为给海鸥买饼干,省下5角钱的路费,步行二十余里,为给海鸥买饼干,一辈子最大的奢侈品就是两角钱一盒的劣质烟。他照顾海鸥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而且数十年如一日,正因如此,才有了下文海鸥送老人的悲壮画面。
四、总结全文,概括主题。
师: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用一副对联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上联:老人待海鸥如慈父,海鸥送老人似儿女,横批:胜似亲人。(引导学生来说)板书:亲人
五、练习说话,(或朗读诗歌)升华主旨。
师:老人就这样静静的走了,但他关爱海鸥的善举却被传承了下来,2005年底,人们自发捐款在昆明湖畔为老人塑了一尊铜像,从此,老人与他的海鸥们相伴相随,永不分离。而且每年来这里喂海鸥的人越来越多。这也成了昆明湖畔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线。同学们,如果你看到这尊塑像,你会对老人说什么?会对海鸥说什么?或朗读诗歌。
六、布置作业。
让我们带着这首诗歌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去搜集更多人和动物之间的故事,推荐阅读:《军犬黑子》《最后一头战象》,也可运用本课学到的表达方法,写写自己和某种动物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与大家交流。
第二篇:老人与海鸥(新)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的8个生字,能正确地读词。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品味感悟课文的优美语言,感受人与鸟的浓浓亲情。4.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语感。
5.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感情,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的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教学重点】:
练习以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描写老人神态、动作和语言以及描写海鸥动作的重点语句,体会蕴含其中的深厚感情,并揣摩作者是如何把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写具体的。【教学难点】:
揣摩作者是如何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的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课前预习课文。搜集海鸥的资料。【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
1、学习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词语,为熟读课文扫除障碍。
2、通过不同层次的阅读完成,为下一课时的分析打基础。3了解课文内容、完成划分段落。
导入:
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出示老人与海鸥的塑像的图片课件)师问:
1、画面上你都看到了什么?(老人、海鸥)生说教师适时板书指导笔顺。2.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一篇人与海鸥之间的真实故事。齐读:21老人与海鸥
3、看到这个课题和画面你想了解什么?
【预设问题】:老人是谁?为什么给老人塑像?为什么画面上有老人海鸥?老人与海鸥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在哪儿发生了什么事情?„„ 好吧,赶快带着这些问题在课文中找答案吧!检查预习:
1、汇报资料
2、字词的读写情况(课件展示)
新授
一、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一)自由读文(课件出示阅读要求)
1、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提示语言: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谁和谁、发生了什么事情?结果怎样?)
2、遇到不懂的地方画出来并多读两遍
(二)学生读文,教师巡视指导。
(三)学生汇报读文情况: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指名读文 检查效果
1、进一步正音
2、在文中找到体现老人与海鸥关系的词语,看谁能最先把它找出来(齐读,理解什么是“亲人”并适时板书)
三、小组讨论 朗读汇报(找出课文中体现老人与海鸥关系的重点段落。)
1、小组讨论、勾画段落。
2、朗读汇报、加小标题。
四、快速浏览 合并自然段(哪些段落的内容可以归并到一起?)问:你觉得课文中是谁把谁当成亲人?
是的,不仅仅是老人把海鸥当成了亲人,而且海鸥也把老人当作了亲人。下面,请同学们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看看课文的哪些段落写出了老人把海鸥当作了亲人,哪些段落写出了海鸥把老人当作了亲人?
抽生回答。1—13这部分表现了老人把海鸥当作了亲人;14—17这部分表现了海鸥把老人当作了亲人。
如果让我们划分段落,划分几段比较合适?你的划段依据是什么?
这节课,从课文中感受到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浓厚情谊,下节课,我们将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世界理解老人与海鸥的真挚感情。(出示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
五、作业:
书写课文中的生字,摘抄喜欢的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
1、分析重点语段,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真挚感情。
2、感受作者是如何表达老人与海鸥之间的真挚感情的。
一、导入:
1、本文可以分几个场景来描述海鸥与老人的 “亲人”关系的?
2、哪个场景最让你感动?
二、品读课文,感悟深情(1—13自然段老人对海鸥的爱)抽生发言。学生可能会说出下面的一些句子。顺序是随机的。
师:这位同学划的是老人喂海鸥的片断。从这个片断中你读出了什么?
◆喂海鸥 【老人把饼干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海鸥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着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老人的动作是那么的娴熟,老人一呼海鸥立即回应,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那么和谐。海鸥有节奏地翻飞着雪白的翅膀,那场面,像一幅灵动的画,更像一首美妙的歌)。
过渡:师:这起起落落的海鸥,翻飞的白色,谱成了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在这乐谱里,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海鸥的鸣叫。海鸥扑翅膀的声音。老人的笑声,他在呼唤海鸥的声音。海鸥在扑着翅膀吃食。海鸥们围着老人飞,老人的笑容洋溢在脸上。)
过渡:师:你真厉害,还能听出老人呼唤海鸥的声音,老人的呼唤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
◆ 唤海鸥(这是一个多么神奇的老人,在空中飞翔的那么多海鸥,他都能一一喊出它们的名字让我们一起读读描写这幅画的句子)【在海鸥的叫声里,老
人抑扬顿挫地唱着什么。侧耳细听原来是亲昵得变了调的地方话——“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 过渡:师: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过渡:师:这哪是在叫啊,这分明一首歌。谁来把这一段读一下。学学老人抑扬顿挫地呼唤海鸥。理解“亲昵”、“抑扬顿挫”。
(多么朴实的名字!然而透过这一个个朴实的名字,我们看到的是老人对海鸥的亲昵,对海鸥的爱。老人亲昵而自然地呼唤着一只只海鸥,就像在呼唤着自己的儿女。也许老人并不会唱歌,可一声声对海鸥的呼唤,不就是一首首动听的歌曲吗?)
老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的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1、从老人的外表描写,你能感受到什么?(勤俭、贫穷)
2、从第二句话能体会到什么?
(老人无私地对海鸥的付出,这是源于老人对海鸥的爱。)
3、老人仅仅是一个冬天这样来到翠湖边给海鸥喂食吗?看看课文后面哪句话说明他不止是一个冬天来给海鸥喂食? 投影出示: 【“朋友告诉我,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4、投影出示,补充资料,生读。
被昆明人称为“海鸥老人”的吴庆恒生前孤身一人每月308元的退休工资有一半以上都用来给海鸥买吃的。老人平时几乎舍不得花一分钱坐公交车。往往要到中午12点多才能赶到翠湖,喂一阵海鸥,老人又得赶在3点前步行回西郊昆明化工厂。
四元五角一斤的饼干,老人毫不吝啬买给海鸥吃,他知道那是海鸥最喜欢的美食;他还经常买来鸡蛋为海鸥制作“鸡蛋饼干”;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是两毛钱一包的金沙江香烟。
5、读了这两段文字,你又有什么体会?
6、师:十多年的冬天,几千个日子,几万里的路程啊,老人与海鸥就是这样相依相伴,在老人的心中,海鸥就像他的——生:儿女;在海鸥心中,老人就是他们的——生:父亲。老人与海鸥,他们就是——生:亲人。过渡:师:老人是那么的深爱着海鸥,谈起海鸥„„ ◆ 谈海鸥
【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
1、生动是怎样的表情?
2、老人为什么谈起海鸥就会有这样的神情?
【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鸥群,眼睛里带着企盼。】
1、师: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老人在企盼什么?
(老人在企盼能到海鸥休息的滇池边去看看;企盼着明天海鸥再飞来。)
2、师:你读懂了老人的心,抓住了“企盼”的眼神就能读好这一自然段。齐读。过渡:是啊,正是因为老人十年如一日的精心呵护„„才有了海鸥的深情悼念.三、感悟海鸥对老人的情(15~17自然段)学生自主汇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情朗读。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相关语句。
【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一群海鸥突然飞来,围着老人的遗像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像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1、为什么叫声和姿势与平时大不一样?
(平时海鸥会以高兴的语调欢迎老人,见到老人是无比快乐的。而此时老人不见了,只剩下遗像,海鸥惊恐、疑惑更感到悲伤。这句话中感受到海鸥已经意识到今天的老人与平时大不一样,不说话,也不给它们喂食,它们明白老人已经去世了,所以它们翻飞盘旋,连声鸣叫,声声在呼唤老人。)
2、师:是呀,它们连声鸣叫着,是在急切地呼唤自己的亲人哪!你能把这种急切的心情读出来吗?(抽生读;齐读)
【海鸥们急速扇动翅膀,轮流飞到老人遗像前的空中,像是前来瞻仰遗容的亲属。】
【 过了一会儿,海鸥纷纷落地,竟在老人遗像前后站成了两行。它们肃立不动,像是为老人守灵的白翼天使。】
1、海鸥为什么要这么做?
(为老人守灵,与老人做最后的告别,已经把老人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因为老人十年如一日照顾喂养海鸥,把海鸥当作是自己的亲人,海鸥也把老人当作它们的亲人。)
2、师:你会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课文,非常好。从这段话你还感受到了什么?(生:海鸥也像人一样,他们有着人一样的情感。从“纷纷落地”能够看出海鸥们虽然没有人指挥,却如同有人指挥一样站成两行。从“站成两行”能够看出海鸥们对老人的敬仰和爱戴。它们“肃立不动”能够看出它们对老人的去世非常悲痛、非常难过。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老人去世后,海鸥们对老人的怀念与牵挂。)
3、师:你能把自己的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学生感情朗读。)
4、师:这样的场面,相信无论谁都会为之动容。想读这一句的同学我们一起来读,和海鸥一起向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告别吧!(学生齐读)
5、当我们不得不收起老人的遗像时,海鸥有什么表现?
【 海鸥们像炸了营似的朝遗像扑过来。它们大声鸣叫着,翅膀扑得那样近,我们好不容易才从这片飞动的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1、你觉得课文中的“扑”能不能换成“飞”?
(生:我认为不能换成“飞”,因为“扑”的速度快、力量大一些,说明海鸥对老人的感情特别深,舍不得让老人离开。更体现出海鸥们那种伤痛,那种无奈,那种急切、焦虑的心情)
(预设答案:依依不舍,不忍离开、恋恋不舍、怀念老人„„„„))
2、它们为什么要这样做?
(海鸥舍不得老人离去,希望老人留下来,永远和它们在一起,哪怕只是老人的一张像也好。因为海鸥和人一样,也是有感情的,而且很丰富,他们和老人建立的深厚的感情,他们失去了一位好朋友,感到伤心、难过。)
3、“白色旋涡”写出了海鸥飞得怎样?为什么会这样飞?
(从“飞动的白色旋涡中”我体会到了海鸥们是那么地舍不得老人,他们在用自己特殊的方式,表达对老人的留恋,体现了海鸥对老人那令人震撼的深情。)
4、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句好不好?
四、想象情景,诉说心声,随堂练笔。
1、是呀,面对老人的遗像,海鸥们翻飞肃立,声声鸣叫,是在表达着对老人的呼唤,是在诉说着自己的思念。
2、(出示画面及写话提示)想象一下,海鸥们似乎在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假如你是那群海鸥中的一个(“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此时此刻你会诉说些什么?先想一想,再写下来吧。
3、交流写话,升华情感
师:写好后先读给同桌听一听。
师:下面就请同学来代表海鸥站在老人的遗像前,说一说心里最想说的话吧。师:真心的表白,太感人了!还有谁要说吗?
师:相信老人已经听到了你的呼声。还有谁想倾诉你的衷肠? 师:此时,老人一定听到了懂事的孩子让老人放心而去的话语。
师:这么多的海鸥来给老人送别,哭诉的场面是多么悲壮啊!从同学们的声声倾诉中,可以看出课文深深打动了每一位同学,深深感动了老师,也会深深触动每一位读者的心灵。老人离我们而去,许多人来送他,没有悼词,没有哀乐,只有,那张与海鸥一起的照片相依相随,4、师:老人去世后,他心中恋恋不舍的是什么呢?让我们齐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同学们,在2005年年底时,很多知道这个故事的人们被海鸥老人的行动所感动,在很短的时间里捐款数万元,在云南昆明的南胡公园,在老人喂海鸥的地方,为这位可敬的老人塑了一尊铜像,好让他天天都能看到海鸥,在翠湖边,每到海鸥飞临翠湖边的季节,就会有许多市民像当年的老人一样,给它们喂食。老人虽然已经故去,但他关爱动物的善举将永远在人们中间传承下去!
六、作业设计:
1、写写你和动物之间发生的故事
2、背诵课文中你最感动的部分
七、板书设计:
21老人与海鸥
喂
老人(亲人)海鸥
送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南山小学 丁淑颖
第三篇:老人与海鸥
《老人与海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学习8个生字,正确读写并理解“褪色、亲昵、企盼、瞻仰、抑扬顿挫、有声有色”等词语;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通过阅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读中感悟课文所表达的真情实感。
4、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体会老人对海鸥亲人般的感情,揣摩作者是怎样把这种感情写真实,写具体的。
教学重点: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抓住重点语句体会老人与海鸥之间深厚的感情。
教学难点:揣摩作者是如何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真实、具体地表达出来的。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圈点勾画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学习二单元导读,明确学习要求。
(对于每一单元的导读是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的,他们会明确这一单元课文的主题是什么,也会运用其学习方法进行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目标都比较明确,有助于他们的自主学习。)
二、看图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主人公在翠湖公园里的塑像图片。教师叙述并质疑:同学们,这就是昆明翠湖公园里老人的塑像,在你们的心目中,塑像的主人公应该是些什么人?(生答:英雄,诸如黄继光之类的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诸如雷锋叔叔??)
2、图片中的这位老人跟大家想的可能不太一样,他只是一名普通的退休工人,像这样由昆明全体市民自发捐款为一个普通人塑像在我们中国还是破天荒头一回!那在这位特殊的老人和这群特别的海鸥之间到底发生生了什么事情呢?就让我们随着第21课,一起走进他们之间的感人故事吧!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4、出示课件,简介作者、老人和海鸥。
二、检查预习情况。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阅读课文,总结主要内容。
2、课文是通过哪几件事情,来把老人与海鸥的这种关系写下来的?(指名学生说,教师加以指导)
3、师生交流,总结。(喂食海鸥,唤唤海鸥,谈论海鸥,海鸥为老人送行)
四、品读课文,体味语言。
1、老人和海鸥是联系在一起的,读懂了老人,也就读懂了海鸥。默读课文1至13自然段,找出课文中描写老人的句子,仔细体会体会,在旁边做简单批注。
2、指名学生读自己划出来的句子,并和同学们分享自己的感受和发现。句子一:“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朋友告诉我,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从城郊赶到翠湖,只为了给海鸥送餐,跟海鸥相伴。”
(1)读了两句话,你有什么发现?(三个“褪色”、外貌描写等)(2)从三个“褪色”来看,你认为这是一位怎样的老人?(生活节俭、衣着朴素)
(3)老人自己的生活这么节俭,对海鸥却从不吝啬,从哪些词中让你体会到老人对海鸥的关爱?(理解“每天”、“二十余里”)
(4)老人这么做是一件容易的事吗?相机导出教师课前搜集的一些资料,加深学生感受老人对海鸥的无私的爱。“这位老人是昆明化工厂的一位退休工人,每个月挣300块钱的工资,平时最大的开销就是2毛钱一包的金沙江牌香烟,出门时决不坐公交汽车,因为他舍不得花那5毛钱的车费。为了节省钱,一碗干饭,两个馒头,一碟咸菜就是他一天的伙食;生病不舒服了,也绝不到医院看病,能挺就挺过去,实在不行,也只是买些草药煎着喝;但是这位老人却舍得买4.5一斤的饼干给海鸥吃!老人去世了,我们发现他家里最值钱的竟然只是6个鸡蛋,而这鸡蛋也只是他给海鸥做饼干的配料。”
(5)我想这个故事里的每一个数字一定深深打动了你的心,想说点什么吗?(通过教师的介绍补充,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悟老人对海鸥的爱)(6)指导学生带着这种感情朗读这段话。
句子二:“老人把饼干丁很小心地放在湖边的围栏上,退开一步,撮起嘴向鸥群呼唤。立刻便有一群海鸥应声而来,几下就扫得干干净净。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
(1)读了这段,你读懂了什么?(动作描写、老人喂海鸥的画面十分和谐、默契,美得像一篇美妙的乐谱)
(2)用“▲”标出描写老人的动词,交流说说标出哪些动词
(3)从这些动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老人的动作是那么的娴熟,与海鸥之间的配合是那么默契、那么和谐!老人对海鸥就像对儿女一般)
(4)指导学生朗读,读出老人对海鸥就像对儿女那样细心、耐心。
3、小组合作,研读后面部分。
(1)师启发:刚才我们重点研读了2、3自然段,是抓住老人的外貌、动作描写,和海鸥的细节描写来体会的。接下来,同学们按照这样的读书方法小组合作读后面几段,继续感受老人与海鸥的情谊。
出示要求:①找出有关句子细读。②在小组内交流读后体会。③全班交流:用“我读懂了??”汇报。
出示提示:①“亲昵”是什么意思?“抑扬顿挫”地唱是怎样的唱?模仿老人的样子说说②老人为什么说海鸥最重情义,心细着呢?这段话该怎么读?为什么?③“老人望着高空盘旋的欧群,眼睛里带着企盼。”“企盼”是什么意思?老人在企盼什么?
(2)学生自主研读,小组交流读书心得。(3)全班汇报交流。
(4)教师小结:多么美好的画面,多么和谐的场景,它成了翠湖公园里最美丽的景色。孩子们,如此亲密的关系,这样的亲人般相处的场景,在翠湖边上演了一次吗?是啊,这美妙的画面上演在十多个冬季,一千多个日子啊!读句子——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
四、总结升华,巩固拓展。教师小结学法: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主要抓住人物的外貌、动作和语言等细节之处进行揣摩文本来领悟人物、动物的情感。课后,大家可以用这样的方法自学第二部分的内容。下节课,我们再去细细品味海鸥对老人的那份震撼人心的情意。
附板书设计:
喂食海鸥
老人与海鸥 呼唤海鸥
谈论海鸥
教学反思: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我立足于在学生阅读全文后,立刻请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老人与海鸥之间关系的一句话,也就是文章的第13自然段:“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新人一样”。然后,从1-13段中找出体现老人与海鸥这种亲人般关系的语句。这样,整篇文章的线索就很清晰了。另外,教师在小结处以及提到老人部分的时候也适时出现该中心名,随着阅读感受的不断增加,对该句的朗读处理自然也一次好于一次。课文的1-13段,字里行间洋溢着老人对海鸥那份浓浓的爱,深深的牵挂。在这部分内容中,我主要研读了老人的外貌和喂海鸥的细节。这部分教学基本以学生感悟、朗读为主。个人觉得处理得较有特色的是第3小节的教学,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老人喂海鸥动作的字词。并采用教师范读,学生齐读方式感受到老人对海鸥亲人般的情感。但是在对这一段的处理上,我感觉读得还不够,如果老师读写老人的句子,学生读写海鸥的句子,这样对读,学生还能感觉到老人与海鸥的默契与和谐。但是在教学10—13段的时候,我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太少,在几个学生谈到点的时候,并没有再让学生深入品读下去,如老人企盼能和海鸥去滇池一处就挖掘得不够。
第四篇:老人与海鸥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发生在云南昆明翠湖边的真实故事。故事的名字叫《老人与海鸥》看老师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总揽全文,整体把握
1、昨天我们预习了课文,对课文的内容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找在文中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自然段,你知道它在哪儿吗?
2、师:看这段话(课件),老师将这段话改动一个字,细细体会一下有什么不同?别着急,先读一读。指名回答。
3、师:你的意思是“和海鸥”是双方面的,而“对海鸥”是单方面的,只是改动了一个字,意思却大不一样。由此可见,我们读书要字字入心。这个自然段将文章分成两大部分,谁能说说这两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师:在这两个场景中,哪一个令你意想不到?(海鸥送老人)师:想法和他一样的请举手。
三、再读课文,读出意想不到:
1、师:嗯(点头),老师在第一次阅读课文的时候,感受和大家一样,在安放老人照片的地方,海鸥的举动太让人惊异了。课文是怎样描写那个场景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14~18自然段,找到海鸥让你让你意想不到的举动,画一画,和你的同桌交流。
2、师巡视指导。
3、交流:生①:“一群海鸥……发生了什么大事。”
师:你从海鸥的翻飞盘旋,连声鸣叫中感受到了意想不到。生②:“海鸥们……轮流……瞻仰……亲属。”
师:轮流来瞻仰老人的遗容,这实在是太不符合常理了。生③:“海鸥们纷纷落地……肃立不动……白翼天使。” 师:海鸥们站成两行肃立不动,你在生活中见到过吗?
生④:“当我们不得不……炸了营似的扑过来……白色漩涡中脱出身来。”
师:海鸥们朝哪儿扑了过来?(出示老人的照片)这里描写海鸥的动词是什么?(扑)通常我们用什么动词来形容海鸥?(飞)用扑这个词说明海鸥扑的内心怎样?(害怕、恐惧、激动、伤心)
四、品读感悟,感悟“情理之中”
1、师:同学们,假如此时你就在翠湖边看到这样的情形,有什么疑问?生①:海鸥为什么会向这儿扑来?
生②:海鸥为什么会排成两行,肃立不动? 生③:海鸥为什么会轮流瞻仰老人的遗容?
2、师:这群海鸥为什么要这样做?这位老人究竟为海鸥做过什么?他与一般人做的又有什么不同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1~12自然段,画一画,在感受深的地方加批注,再和你的同桌交流。
3、生浏览课文呢,师巡视指导。
4、交流:A生:他背已经驼了,穿一身褪(tuì)色的过时布衣,背一个褪色的蓝布包,连装鸟食的大塑料袋也用得褪了色.从中可以看出老人十分简朴。
师:爱是节衣缩食、爱是爱海鸥胜过爱自己。谁能读读。还有吗?
B生:“这位老人每天步行二十余里……海鸥相伴”。每天都这样做,而且是步行,走那么远只为了海鸥。
师:二十余里是多远?可能大家对此并没有概念,老师告诉你们一里等于500米,那么二十余里是多远?(一万米)远吗?(远)是啊!那么远的路老人每天都步行,连公车都舍不得坐。爱是风雨无阻。来我们体会一下,谁读读?还有吗?
C生:人少的地方,是他喂海鸥的领地。老人把饼干很小心地……(课文第三自然段)师:你找出的是老人喂海鸥的片断。(出示第三自然段)轻声地读读这段话,想想细节,你发现老人呢与其它人有哪些不同?
生1:“老人把饼干很小心地放下退开后撮起嘴呼唤海鸥,海鸥就会应声而来。”这说明海鸥对老人很熟悉,很信任,而老人也给海鸥留下自己活动的空间。师:爱是熟悉、爱是信任。谁来读读?体会一下这分熟悉与信任。还有谁想发表自己的意见? 生2:“老人顺着栏杆边走边放,海鸥依着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老人呢很熟悉海鸥,也很尊重海鸥,他不像别人那样扔而是边走边放,海鸥也似乎听他的指挥随着老人的节奏起起落落。
师:说的好,“节奏”是音乐的灵魂,谁知道节奏与什么有关? 生:音的长短、强弱。
师:那老人喂海鸥的节奏是怎样的?
生:老人喂海鸥的节奏也是时而快时而慢的。师:那老人喂海鸥为什么时快时慢? 生:①海鸥多就快,海鸥少就慢。②海鸥吃得快就快,海鸥吃得慢就慢。
师:多有意思啊!表面上看来是海鸥依着老人的节奏在起起落落,而事实上是老人在依着海鸥的节奏在边走边放。(指名读)
海鸥来的多了,吃得快了,请你欢快地读读。(生①读)
海鸥来得更多了,吃得更欢了,请你更欢快地读读。(生②读)
海鸥吃得心满意足了,老人也放慢了速度,谁能这样来读读。(生③))
师:这起起落落的海鸥,翻飞的白色,谱成了一篇------(生:有声有色的乐谱)师:在这有声有色的乐谱里,你听到了什么? 生①:海鸥的鸣叫。生②:海鸥扑翅膀的声音。师:除了海鸥的声音你还能听到什么?
生③:老人的笑声,他在呼唤海鸥的声音。师:你们又仿佛看见了什么?
生①:海鸥在扑着翅膀吃食。生②:老人的笑容洋溢在脸上。
师:你们看到了那么多,听到了那么多,感受到了那么多,能不能把这段话读一读,先自己练练。谁想读:(指名读)
师:谢谢你用朗读为我们再现了老人喂海鸥时的情景。学习品味重点句段,反复诵读,抓重点字词体会,想象等都是一些不错的方法。让我们拿起书再来读读这段话。老师读老人的表现,大家读海鸥的表现。(合作读)
师:在这和谐的画面中,我们感受到了爱就是浓浓的亲情!还有哪儿你感受到老人与其它人不同呢?
D生:“在海鸥的鸣叫声里,老人……公主……”老人还经常给海鸥取名字,这也可以看出老人与其它人喂海鸥的不同。
师:爱是亲昵的取名。来我们女同学读一读体会一下。还有吗? E生:“谈起海鸥,老人的眼睛立刻生动起来。……啧啧……”
师:都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在这“生动的眼睛”里折射出的是老人怎样的心意呢?(如果学生没读,便让大家自由读读11,想一想)生①:老人对海鸥很喜欢。
生②:老人对海鸥的思念。(若谈不上来,引导学生看“它去年没来,今年也没来……”)师:爱是喜欢,爱是思念。那你能读一读吗?指名读。(掌声送给他)师:还可以从哪儿看出老人与其它的人不同?
F生:“老人望着高空……企盼”。从“企盼”我读懂了老人对海鸥的不舍与依恋。师:什么是企盼,(就是盼望)那老人在盼望什么? 生:老人在盼望能到海鸥休息的滇池边去看看。师:爱是不舍、爱是惦念。谁能读一读?
师:十多年的冬天,几千个日子,几万里的路程啊,老人与海鸥就是这样相依相伴,在老人的心中,海鸥就像他的——生:儿女;在海鸥心中,老人就是他们的——生:父亲。他们不是亲人却胜似——生:亲人。(板书:亲人)是什么将他们变成了亲人?(爱)(板书:爱)
五、内化感受,运用语言:
1、师:十多年了,几千个日子,老人每天都来,可有一天老人没来,第二天老人还是没来,直到第三天的时候,老人才步履蹒跚地来了。(音乐响起,画面是老人喂海鸥)喂海鸥的时候,他坐到了地上,身子弯成了弓一样的弧形。这3天,他只吃了一碗面,觉得好些了,就赶来看海鸥了。可这一看竟成了诀别!他的家小得只能放下一张床,最值钱的就是一小袋面粉和6个鸡蛋,那是给海鸥做鸡蛋馒头的,而他自己唯一的奢侈品就是两毛钱一包的金沙江香烟。朋友们在翠湖边为老人立了一块碑,很多人都在照片上签名,所有空白处都签满了。而海鸥呢?这群老人的儿女呢?他们也来了,让我们再一次读读他们。(出示四个句子)
2、生配乐朗读:一群海鸥突然飞来……(生齐读4个句子)
3、如果你也是”白色漩涡“中的一只小海鸥,你会鸣叫些什么?
交流:生①:我的亲人啊!别留下我们,你走了我们怎么办啊!(字字是泪,声声是情啊!)生②:你在家里休息该多好啊!如果你在家休息,你就不会走了。(对啊!)
生③:谢谢你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而你却不求回报。我只想说谢谢!(老人一定会明白你的心意)
生④:学生哭……
师:虽然你没往下说,但老师相信在座的每一名师生都已经听出了你要说的话。
4、师:同学们,现在用心思考一下,究竟是什么原因会发生这些的“意想不到”呢? 生①:老人十多年的心血换来的。生②:老人对海鸥的情谊。
师:是啊,正是因为老人对海鸥的倾情付出,才会得到海鸥们的真情回报,这一切看似意想不到,可细细品味却又是情理之中。
六、扬情寓意 升华情感:
师:如今这位可敬的老人去了,可老人的身影却留在了翠湖湖畔,(课件)这幅人鸥和谐的画面也将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定格在所有人的心中。
《老人与海鸥》教学反思
这篇文字相对比较平淡的课文里却是蕴涵着一个人类永恒的话题──人和动物如何和谐相处。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觉得颇有收获:
一、预设过程中的问题思考
1、对教学内容处理的思考:
感谢有些老师质疑的一个问题:在后半堂课中似乎拓展太多,有相关内容的拓展,还有主题教学的拓展,有点思品课的痕迹。在备课中,我也想到了这个问题,之所以这么处理是因为:
一、我第二课时教学内容比较单薄,觉得拓展性可以强一点,二、觉得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有关护鸥爱鸥对人民的影响力,从而对老人有更深刻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主题拓展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们在感受到爱的力量同时,也能引导学生直面现代社会中一些人和动物不能和谐相处的行为,进行鲜明的对比,从而引发后续深思,真正懂得珍爱动物,珍爱生命的重要性。但我觉得老师的话还是比较有道理的。第一课时中容量太大,其实可以把她最后的一个练笔环节的交流工作让我来完成,既减轻了她的负担,同时两课时的衔接会更紧密,又丰富我的课堂内容,应该说是两全其美的一个策略。我想如何让两堂课的教学内容平衡和谐,这也是上这次完整课的一个收获。
2、对拓展练笔的思考:
如今的语文教学呈开放型,文本中有很多值得老师们挖掘和拓展的空白点,让学生的神思得到释放。同样,本文也是如此,在上第二部分海鸥爱老人的语段中,可以抓住“肃立不动”这个词引导学生通过与前文对比,动静对比,从而想象海鸥此刻的所思所想,表达对老人深深的思念;也可以抓住“炸了营的扑”这个词让学生身临其境,说说海鸥此刻的痛苦而焦急的内心感受;也可以抓住文本中的“……”来拓展海鸥心中的那份真情和热爱。最终我选择了第三个方案。原因就是因为觉得上面的几处“点”的教学可以回归到最终的标点表达,作者之所以使用省略号的原由我想也是因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高表达境界吧。课堂操作下来,我觉得还是比较成功的。学生用他们的文字记录下了海鸥之所以这么大声鸣叫、肃立不动的一颗感恩之心。下面就是一位学生当场记录下的文字:
“独脚”深情地凝望着遗像中的老人说:啊,父亲!您怎么会舍得与我们永别?您知道吗?是您迎着晨曦为我们送餐,给我们带来那甜美的饼干,让我们美餐一顿;是您让我们享受到了人间温情,体会到了快乐的滋味,幸福的感觉。你对我们无穷的爱,让我们如何报答您!如今,你将弃我们而去,我会把我们之间的美好回忆和这份刻骨铭心的爱珍藏在心……”
当然。我觉得美中不足的是,在交流好拓展练笔材料后,再回归课文,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表达海鸥的内心世界而用省略号来表达的用意,那么又教会了学生如何巧用标点符号来抒情的标点运用手法,那教学效果我想会出色。
第五篇:老人与海鸥
《老人与海鸥》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桥北学校
李桂莲
《老人与海鸥》一文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的第一篇课文。这组文章讲述了发生在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感人故事,展示了动物丰富的情感世界。《老人与海鸥》讲述了昆明一位叫吴庆恒的老人十几年如一日,如亲人般照顾喂养翠湖边的海鸥。当老人去世后,海鸥自发为老人守灵,不忍离开自己的亲人。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亲人般的深厚感情。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我从以下几方面设计引导
一、中心句贯穿全文
学生阅读全文后,我让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老人与海鸥之间关系的一句话,也就是文章的第13节:“十多年了,一到冬天,老人每天必来,和海鸥就像亲人一样”。然后,从1-13节中找出体现老人与海鸥这种亲人般关系的语句。这样,整篇文章的线索就很清晰了。另外,我在小结处以及提到老人部分的时候也适时出现该中心名,随着阅读感受的不断增加,对该句的朗读处理自然也一次好于一次。教学过程中,学生在寻找中心句时并没有一下子找到,现在想来,可能是我太过心急,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毕竟文本还是比较长的,如果可以改变一下提问方式:课文的哪一小节写清了老人与海鸥的关系?这样指向性就更明确了。
二、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去感受这亲人般的深情
课文的1-13节,字里行间洋溢着老人对海鸥那份浓浓的爱,深深的牵挂。我把这些内容分成四大块,也就是四段话,这四段的教学基本以学生感悟、朗读为主。个人觉得处理得较有特色的是第3小节的教学,引导学生找出描写老人与海鸥动作的字词。并采用师生对读,男女生对读的方式感受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默契、和谐。此外,第10节中“生动”一词的教学也较有特色,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说在什么时候,你的眼睛会立刻生动起来。学生讨论得出在谈及自已心头最爱的时候会有如此表现。如此一来,老人对海鸥的爱护自然不言而喻了。当然,在教学第四段文字的时候,也存在许多问题。第4小节是通过老人那抑扬顿挫和亲昵的呼唤声感受到人鸥之间的那份默契、和谐。但我在引导时一味侧重“亲昵”,忽视了“抑扬顿挫”。其实,我可先让学生明确“抑扬顿挫”是指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然后再请学生亲昵地、抑扬顿挫地喊一喊部分海鸥的名字,这样学生念出“独脚”、“灰头”、“红嘴”、“老沙”、“公主”的名儿时,才会有那分亲切,又有声音高低、长短、停顿的感觉。
反思整这节课的教学,线索清晰、结构完整,学生也走入了情境,基本达成教学目标,但在具体操作上总还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也缺乏教育机智应对。
《老人与海鸥》教学案例分析
准确的说,我下面写的应该是第一、二课时的内容。只不过我把生字教学给省略了。因为孩子们已经六年级了。我把生字环节放在了课前预习阶段,让他们在课前预习时先把生字熟悉了。同时我在布置预习作业的时候,还让他们结合课后的习题阅读课文,并将答案用铅笔写在书上。在学生有了这些准备工作之后,我就开始了教学。我的教学步骤是:
一、让学生齐读课文。这个环节的目的是,我想听听他们预习的情况,对于这篇课文他们读熟了没有?而且在他们读的过程中,我会随时变换读的方式。(一般来说,我会他男、女同学分开读,齐读,分排读等等。这样做就是为了让学生专心读,别开小差。)
二、在学生读完课文后,我会让他们试着回答一下课后的关于“归纳主要内容”方面的题。就本篇课文而言,我让他们回答“课文是怎样体现老人与海鸥之间的感情深厚的?”(我考虑到他们中有的学生没有思考全面,于是又给了他们五分钟的时间默读,再理清思路回答。)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班上回答问题的孩子不是很多,我试着抽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学生起来回答,他们在回答的时候,就是结合课本中的原句,再结合自己的分析来回答,为什么他说的句子能够体现“老人与海鸥的感情深厚”。我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注意到了学生分析句子的全面性,将学生没有找到的句子,我又加以引导,补充,让他们将这些句子找完整。同时,我在最后,又针对学生找的情况,进行了总结,引导学生发现,这个问题其实就是本文的主线,全文基本上都是围绕这一话题展开的,都是为了体现“老人与海鸥的感情深厚”写的。
三、在完成这个环节后,我又让他们试着理解一下课后第三题中的加点字的含义。在有了上一个环节的分析后,多数学生都能够较准确的分析这题,只是他们在回答的时候,都比较简决单,说得最多的就是“体现了老人与海鸥的感情深厚”。我在教学过程中,也启发他们,本文都是体现这一个含义的,因此,在具体分析一个句子的时候,不能这样笼统的说,而应该具体的说。比如:“体现了老人与海鸥之间的配合十分的默契,老人的动作十分的娴熟”(海鸥依他的节奏起起落落,排成一片片翻飞的白色,飞成一篇有声有色的乐谱)等。这个环节,我主要是采取学生起来回答,我再加以补充或者修改。最后让学生记笔记的方式完成。
四、让学生在文中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并说出理由。这个环节是对上一个环节的补充,题中的句子比较少,还有一些写得好的句子还需要他们理解,于是我就采用了这样一个环节。让他们自己去找出最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在这个环节过后,文中的写得好的句子都能全部找完。而且在这一个环节中,锻炼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孩子们也比较喜欢这个环节,他们觉得自己可以想什么说什么,说错了都没有关系,只是我会及时的加以改正。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自学能力
桥北学校
李桂莲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着眼于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已是新课改的重要目标之一了。因为,未来的文盲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我国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语文基础知识 掌握语文基本技能,更重要是要教会学生怎样学习,掌握打开知识 宝库的钥匙,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从积极意义来说,课堂“教学” 正是为了课外“自学”,“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叶圣陶语)。在平常教学工作中,必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 为课堂的主体。
一、引起阅读兴趣,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机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学生的兴趣是阅读学习的关键。实践表明,学生的学习兴趣是 自主学习的原动力。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 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 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特别是对学生的一些 独特看法,更应该赞扬,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 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阅读就会成为令人愉快的活动,那么,如何引起学生阅读兴趣?我认为,最好办法就是老师和学生一起读。因为老师在学生心目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学生往往想了解老 师的学习经历,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我一有时间就呆在教室里,把自己最喜爱的书推荐给学生,我和我的学生们聊莎士比亚的“书 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聊冰心的“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 聊那些读了一辈子也忘不了的著作文章;聊所有我知道的和学生感 兴趣的书籍。就这样影响了大批学生行动起来。在我的带动下,抽 时间读书成了班里很自然的事情,同时我也和学生们有了许多共同 的话题。我班里就有一些孩子,一到课间就往书架跟前涌,一到外 面玩儿就盘腿打坐读起书来,一到讨论问题时就说那本书里怎么讲,甚是可喜。读书成了他们最感兴趣的课余活动。其次,培养学生读 书兴趣时老师要因势利导。学生情趣不一,对课外读物的选择也不一,教师要善于因势利导,根据学生不同的志趣与爱好区别对待,诱发其阅读兴趣,逐渐培养其阅读探求的主攻方向。只要对读书产生了兴趣,就会使学生忘掉疲劳,驱散懒散,使学生奋发。从而把读书看作是最快乐的事情,这样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二、教会学生预习方法,为自主学习提供条件南宋朱熹说过:“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有一条鲜明的教学理论:以学定教,教学过程是从学生的自学开始的,教师则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施教,有学有教,不学则 不教。因此,安排语文课前预习其重要性可见一斑。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布置预习后,学生往往无所适从,充其量只是读一课文,读第二遍课文就没有兴趣;或者教师提出一个要求,学生就读一遍课文。不提要求就不知道读的目标,更没有读的方法。学得被动,读得无力、无味。文章上没有留下任何预习的痕迹,说形象一点:人走过去了,没有留下足迹,这样不仅达不到预习的目的,甚至会养成做事草率的坏习惯。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前预习已被实践证明 是一种良好有效的学习习惯。它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良性行为,又 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自主 学习强调的是自由、自主创新。课堂是学生展现自我、发展自我的 舞台。我们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这一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战场培养学 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精神,从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的 内驱力入手,把课堂还给学生。提倡在学生读书思考的基础上,通 过教师的指点,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那么,怎样教给学生预习能?我在教学中规定了预习五 步走:
第一步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基本内容并划出不懂的字并查字典。第二步 找找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如作者的生平、写过的作品及
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材料等。
第三步 再读课文,使自己能独立把课文读熟。第四步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什么?
第五步 四读课文。画出文中你觉得重要或优美的词语和句 子,把自己的感受或理解写在旁边。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学生在预习中不仅要动口、动脑,还要 动手。他们要通过默读或朗读来了解课文内容,要自己动脑筋完成 预习提示或教师所提出的具体要求。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 力得到了培养。然而,我们的预习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究其原 因主要是教师布置预习作业之后,检查学生落实情况这一环节不够 到位。我认为,检查学生预习,不仅仅是检查学生做了没有,更重 要的是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交流。学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了 学习的成果,非常渴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赞赏和肯定,课堂交流,给了学生一个展示自己劳动成果的空间,是他们的成就感的到满足,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原动力。
我趁机提出鲁迅“碰壁”一事,请同学们谈谈自己的意见。水到渠成,问题迎刃而解。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学到了知识,培养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注重学生质疑,培养自主探索精神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主动力。
课堂上要让学生思,必先教有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另一重要因素。首先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学生摒弃疑虑,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前提之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相信他们 都能提出问题,促使学生树立起乐于质疑问难的信心。教师还要放下架子,主动以平等的朋友式的态度融合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和学生一起质疑、探究,从而使学生在平等的和谐氛围中大胆地质疑问难。
其次要巧用矛盾,激发学生质疑兴趣。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才能调动其积极性,打开其思维,积极进行探究,不断提出疑难。因而,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质疑的兴趣。如《养花》一课,老舍先生通过许多件事来写养花的乐趣,有的学生体会不出 来,我是这样引导学生质疑的:这些事中,哪些难以体会出养花的 乐趣?学生纷纷举手指出,老舍先生抢搬花草累得腰酸腿疼为什么 还认为是乐趣?老舍先生的花儿被砸死了三十多种一百多棵,都伤 心得落了泪,为什么还说是乐趣?抓住这两个疑难之处,我引导学 生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体会到,老舍先生从艰苦的养花劳动中感 到苦中有乐。
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有了内在的驱动力,再加上正确的读 书方法和主动质疑的探索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叶老所说的“不用扬鞭自奋蹄”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