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陶咀小学三年级法制教育教案
《宪法在我心中》
活动主题:宪法在我心中
活动目的: 加强法制教育宣传,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养成学法、懂法、依法办事的好习惯,有效地树立和维护学校良好的学风以及社会的稳定发展。
活动方法:案例分析、学生共同参与讨论
活动准备:未成年人法律宣传的相关教育视频、相关案例 活动流程:
一、导入
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已逐步成为全社会的共识。然而,社会各方面的保护和帮助还要通过未成年人的配合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家长、教师和社会不可能时时刻刻呵护着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只有自己长本事,才能有效防范来自社会生活中的侵权行为。所以,在加强来自家庭、学校、社会保护的同时,未成年人尤其是未成年中学生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自律,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 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十分必要。二、一起来分析和讨论
(一)你对法律知多少:
1、说出你所知道的有关青少年的法律法规的名称。
《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2、请你举例说说哪些是未成年人不能做的事情
旷课、夜不归宿,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携带管制刀具等等。
为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分别做出了一些禁止性规定,中学生不应当违反这些规定。要自觉做到:不吸烟、酗酒、流浪、聚赌、吸毒,不弃学经商、从工,不进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不看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书刊、录象,不侵害其他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
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逐渐增强。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的意识是很可贵的,有些未成年学生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缺乏正确的态度。如认为父母“赶不上潮流”,对父母的话听不进去,甚至动不动就与父母顶撞,耍态度,发脾气;对教师的批评教育很反感,认为是和自己过意不去。如果连教师、家长的正确教育也不接受,那就很容易在生活的道路上出现偏差。
根据话题讨论,内容为:一个考试不及格的学生因为害怕第二天的家长 会很晚才回到家。回家之后父亲知道他成绩很差就辱骂他,逼得他与父亲顶撞之后离家出走。
请大家思考:你是怎样看待故事中的父子俩的做法的?(讨论)
(三)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未成年人应该懂得,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自我保护最有效的措施是求助法律。依法维权不仅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且是维护法律的尊严。
案例一:小陈是一个农村姑娘,9岁时由父母做主,同一个21岁的男青年订立了婚约。男方给了小陈的母亲1960元礼金。小陈13岁时,提出要与男方解除婚约。男方不肯,坚持“要人不要钱”。小陈为了保护自己的权益,便到法院起诉,要求解约。法院经过调查,在做好疏导工作的基础上,依法裁决由小陈的父母退还男方1960元礼金,小陈与男方解除非法婚约。就这样,小陈依靠法律,保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案例二:小周家住湖北农村,是七年级学生。1996年月11月3日,在骑车回校途中,不慎将8岁女孩小雷撞倒在地致伤,雷家要求周家赔偿,双方未能达成一致意见,雷家到镇派出所报案,要求周家赔偿损失。派出所召集双方家长调解未成,于是派人到学校将小周带回派出所拘留。周母到派出所要求放人,派出所答复,必须交纳1000元才放人。周家因家穷被迫四处筹钱,但仍不够钱,被迫写下欠条,之后,派出所才放出小周。小周回家后,越想越不服,联想起在学校学的法律知识,决定讨一个说法。于是小周向当地法院递交起诉状,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派出所行为是违法行为,必须退还 周家交纳的钱。小周终于依法维护了自己的尊严。
(四)学会断案
案例1.谁应为未成年人夜不归宿负责任?
小利今年17周岁。自今年5月份起,她在课余时间常与社会上一些不三不四的青年人混在一起,进行小的赌博,观看色情淫秽录像,甚至夜不归宿。叔叔得知此情况后告诉了小利父母,并劝说他们多管管孩子。可他们却说小利已经懂事,不会出问题的。无奈,叔叔又找到留宿小利的房屋主人李某交涉。李某却反唇相讥:“你侄女愿意住在这儿,叫我有什么办法,你家人是如何教育孩子的?”请问,小利父母和房主李某的行为是否违法,应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答案:违法
例2.父母不让孩子上学违法吗?
村民赵某家有一子一女,均达到法定入学年龄。但赵某有重男轻女思想,仅让其九岁的儿子上学,其女儿则被留在家里帮助干活。村委会干部多次劝说赵某将女儿送到学校去读书,均被赵某以自家的事不用他人来管而拒绝。你认为赵某的做法是否违法? 答案:违法
案例3.未成年人被判缓刑 学校能否拒绝入学?
16周岁的小华是某中专学校的学生,去年因盗窃被公安机关抓获。学校在得知小华涉嫌盗窃罪的通知后,作出了开除小华学籍的决定。法院对小华盗窃 一案开庭审理后,认定小华犯了盗窃罪,但因他犯罪时不满18周岁,所以法院予以从轻处罚,判处小华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
宣判后,小华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学校,要求继续读书。不料,学校却拿出一份开除学籍的处分决定,声称学校与小华已不存在任何关系。你认为学校的做法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不正确
(五)讨论班级守则
(六)班主任小结
预防犯罪等不良行为要从具体的小事抓起。小事不小。小时不抓,就将演变成大错。教育无小事;从小抓,抓小事,久而久之,形成良好习惯,使不良行为得到及时的制止和矫治,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抓好两“小”,是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关键环节。
第二篇:三年级上册法制教育教案
学习《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
教学目标
1.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识,养成尊重宪法、维护法律的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树立依法治国和公平正义的理念。
2.提高分辨是非和守法用法的能力,引导他们做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教学重点
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同学们!今天的法制教育让我们一起学习中小学法制教育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
二、明白学习《中小学法制教育指导纲要》的意义
开展中小学法制教育,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密结合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着眼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结合中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成长特点,致力于帮助他们不断提高法律素养,牢固确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逐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讲授新课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中小学法制教育的内容。
小学生法制教育的内容:
在小学阶段,进行初步的法律意识、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启蒙教育,使学生具备初步的法律观念和权利观念。
1.了解社会生活中有规则,法律是社会生活中人人都要遵守的具有强制性的规则。法律规定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各种特定条件下能够做什么、必须做什么或禁止做什么。
2.初步了解法律的作用,体会法律代表公平正义,维护秩序,保障自由,保护人身、财产等权力不受侵犯。
3.了解自己依法享有的权利,任何人的权利不可随意剥夺和侵犯。法律面前,人人 1平等。
4.了解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制定其他法律的依据,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初步建立宪法意识。
5.初步了解未成年人权利的基本内容,了解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的内容,知道生命健康权、人身自由权、姓名权、受监护权、休息权、隐私权、财产权、继承权、受教育权等基本权利应当受到保护,增强权利意识。
6.掌握初步的自我保护方法,知道权利受到侵犯时如何寻求法律保护,了解寻求法律保护的渠道。
祝:每一位同学都成为遵纪守法,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遵纪守法
教学目的
通过张小强学法、知法、守法的事例,教育学生在社会上要遵纪守法,并懂得首先要从遵纪做起。
教学重点
1.学习张小强学法、知法、守法,并懂得守法首先要从遵守纪律做起。2.做遵纪守法的好少年。教学准备
1.结合课文内容绘制挂图2幅。
2.课前搜集一些关于论述纪律与自由的格言名句。3.幻灯字幕3幅,录音机,录音带。4.学生思想状况分析:
①法律意识淡薄,缺乏对 “ 知法守法 ” 的深刻理解。②个别学生不能自觉遵纪守法。教学过程
一、导题: 同学们,讲课之前,老师向你们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在马路上行走,有人欺侮了你,你会怎么办?回答得很好,我们当中有些人表现出了一种无畏的英雄气概,但这并不是最理想的处理问题的方式,如果遇到拦路抢劫的事,我们最好能运用法律保护自己,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少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第八课--《知法守法》。板书课题:《知法守法》一课向我们介绍了用法律保护自己,不违犯法律的好少年--张小强,那么,张小强是怎样做的呢?请听故事。
二、讲述故事,激情明理:
1.创设情境、讲述故事。(放录音配乐,边讲边出示挂图。)2.提出问题,引导明理:问题:(投影字幕)①当别人对小强强行搜身时,小强是怎样做的?
②小强为什么不让哥哥去报复?如果去报复后会造成什么后果? ③小强为什么能受到别人的称赞? 3.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4.师生共议,明确道理。学生议论,教师小结。
小结:①小强在被别人拦住,遭受恐吓的时候,并没有被吓倒,他勇敢地站在那里,冷静地劝说那几个人;当那几个青年强行对他搜身时,小强利用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保护了自己,指出了他们的行为触成了犯罪。假如你是小强,你这时会怎样做?说的很好,我们要用法律保护自己,首先必须知法、懂法,这就要求我们平时必须多学法律知识,只有掌握了法律知识,才能知道什么是违法犯罪,才能在自己受到伤害时保护自己。
②是的,小强清楚地知道:如果哥哥去找他们,一定会用暴力报复他们,而使用暴力去报复人是违法的,因此小强不让哥哥去找他们。小强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避免了一场流血事件,二是使哥哥免于违法。当然这一切都是与小强知法守法分不开的。假设这件事发生在你身上,你的亲人要去报复别人,你会怎样做?假如那几个青年是你的亲人,你又会怎样做?小结:以后,我们一定要多学些法律知识,不做违法的事。假如我们的亲人要做违法的事,一定要劝阻。如果已经做了违法的事,一定要劝说他们到公安机关自首。让我们共同努力,维护社会治安,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少年,好吗?
③小结:小强之所以受到人们的称赞,是因为他平时学习了很多法律知识,知道用法律去劝阻别人不违法,模范地做到了学法、知法、守法。
三、拓宽知识,深化明理:列举事例,强化明理。小强是我们青少年学法、知法、守法的典范。有谁知道我们身边知法守法的事迹吗?
小结:你们说的这些事迹,有很多老师也知道,他们一方面自己遵纪守法,另一方面用法律终止别人违法,虽然不是轰轰烈烈的壮举,却维护了社会的安宁,我们要向他们学习。
四、对比讨论,辨析明理:(投影字幕)
① 少年儿童是国家的小公民,应该学法、知法、守法。
小结:少年儿童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有权利和义务维护祖国的安定,因此应该学法、知法、守法。
② 少年儿童天真活泼,不应该受法律的约束。
小结:天真活泼并不是无拘无束,少年儿童的天真活泼是在以纪律和法律为前提条件下的天真活泼,所以也应以遵纪守法为先决条件。
③ 你准备怎样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好少年。
小结:从小学法、知法、守法,同时要运用法律知识劝阻别人的违法行为,为维护社会的安定做出贡献。
五、简单总结,激情导行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张小强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的同时,终止了个别人的违法行为,是我们学习的楷模。希望你们从小做起,从现在做起,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从小遵守纪律,长大遵守法律,做一个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国旗,我爱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五星红旗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做为中国人,我们要尊敬五星红旗;
2.国歌也是祖国的象征,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3.国徽也是祖国的象征和标志。
从思想上认识到国旗、国歌、国徽是祖国的象征。4.从小树立尊敬、热爱、维护国旗、国歌、国徽的观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教学重点:尊重和爱护国旗、国歌、国徽,因为国旗、国歌、国徽是祖国的象征和标志,尊重和爱护它们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教学难点: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国旗、国歌、国徽是祖国的象征和标志,树立起自觉尊重和爱护国旗、国歌、国徽的意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每周一的课间操我们都做什么?(升国旗)2.为什么我们要升国旗呢?
3.根据学生回答导入本课,并对答的好的同学给予鼓励。板书:第3课 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认识国旗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事物引入本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认识国旗、国歌
1. 屏幕出示五星红旗,提出问题:“为什么五星红旗是红色的?为什么有五颗星?五颗星象征什么?” 板书:国旗
2.学生自由回答,教师小结:五星红旗是红色的,红色象征革命,是用无数英雄战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五颗黄色的五星角象征着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的周围。(课件演示)
设计意图:直观演示,增强实效性。3.对于五星红旗你还知道什么呢?
学生汇报收集资料。(内容大致包括:五星红旗的来历,关于五星红旗的小故事、关于尊敬五星红旗的小故事,关于五星红旗的升挂要求„„)
设计意图:学生主动收集资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还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从而多方面的了解国旗,做到自觉尊重国旗。
4.看看法博士说了什么?(课件出示)
5.屏幕出示《义勇军进行曲》图片,教师介绍《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它创作于1935年,由田汉作词,聂耳谱曲。《义勇军进行曲》是作者当时为电影《风云儿女》创作的主题歌)板书:国歌
设计意图:直观演示,增强实效性。
6.提出问题:想一想什么场合应当升国旗、奏唱国歌,升国旗、奏唱国歌时应当注意什么?
7.分组讨论:升国旗、唱国歌时应该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幻灯出示)8.学生汇报结果,适当予以表扬,并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9.小结:
(1)少先队员行队礼,唱国歌时肃立、声音哄亮。国歌也代表我们国家,表现出我们对国旗国歌的尊敬和无比热爱。
(2)军人行军礼,庄严而神圣。
(3)奥运会领奖台上升国旗时,运动员立正行注目礼,有些运动员习惯把右手放在心上,表示心和祖国连在一起,这说明运动员在胜利的时刻最先想到的是祖国的荣誉,为祖国争光而自豪,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并知道从我做起自觉尊敬国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0.看看法博士说了什么?(课件出示)
11.同学们,升国旗唱国歌能够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和对祖国的忠诚,让我们重温这庄严的时刻吧!
12、全体起立,齐唱国歌。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三、认识国徽
1.课件出示国徽。教师介绍国徽的构成,学生说出象征的意义。板书:国徽
2.让我们看一看法博士是怎样说的?(课件出示法律法规)
3.课件出示交流苑,讨论:有一家公司在自己的商品包装上使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国徽,并且以小广告的形式四处散发宣传。这家公司的行为是否合法?为什么?
4.小结:同学们,天安门城楼上有国徽、人民在会堂有国徽、***上有国徽。国徽和国旗一样代表着国家,爱国徽同样是爱祖国的表现。
四、总结: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了国旗、国歌、国徽,它们都是祖国的象征和标志,我们要自觉尊重和爱护,我们要为生在这个伟大的祖国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板书:祖国的象征
骄傲
自豪 让我们齐唱《红旗飘飘》
设计意图: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自觉尊重和爱护国旗,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五、板书设计:
五星红旗我为你骄傲
――认识国旗
国歌
国旗
祖国的象征
国徽
骄傲
自豪
远离毒品
教学目标
⒈ 认识毒品的危害。
⒉ 通过活动,拒绝毒品的诱惑。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充分认识毒品的危害。
难点:在了解毒品危害的基础上,学会抵御诱惑 教学方法 ⒈ 认图法 ⒉ 讨论法 ⒊ 角色扮演法
活动准备
较大的白纸(小组活动时使用)活动过程
一、毒品的概念
⒈ 问题:你们都知道哪些毒品?(请学生尝试回答)
⒉ 活动:看图认毒品 —— 你都能说出这些是什么毒品吗?(先出示所有的图,学生可以挑选图片回答,最后出示所有的答案)⒊ 教师讲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毒品的规定,并讲解毒品类型。⒋ 问题:毒品都有哪些用法呢?(学生先试讲,教师再说出来)吸食毒品的方法:(1)口服
(2)抽服(抽烟式)(3)鼻吸
(4)注射 <皮下> <肌肉> <静脉>(还可请学生模仿样子)
二、毒品的危害
⒈ 讨论:谈一谈你认为“毒品有哪些危害”?
(请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一张大白纸,讨论并书写吸毒的危害)„„„
随后请每小组派代表上前来发言,找出每组的相似点与不同点。所有组发言完毕,教师可按课件进行总结。⒉ 教师讲述吸毒的危害: ⑴ 对身心的危害:(出示图片)
① 请同学们画出你心目中吸毒者的形象,并上前来说一说为什么是这种样子。② 教师结合学生的描述讲述吸毒对身体的危害: 这是一个吸毒者的亲口描述:
1962年,美国最高法院在一次案件的判词里写道:成为一个真正的吸毒者便意味着成为一具行尸走肉„„牙齿脱落,没有食欲,消化不良,胆囊发炎,眼睛与皮肤泛黄,鼻粘膜红肿,鼻中隔被侵蚀,呼吸很困难,血液中含氧量减少,支气管炎与肺结核出现。
吸毒者原来的优点在消失,缺点在滋生,性器官受到影响,静脉萎缩的同时还留下青紫色的血痕,皮肤上布满疖疮,体内有剧烈的疼痛,神经崩溃,出现痉挛„„这便是一个吸毒者所必须忍受的痛苦。
⑵ 吸毒者心理变态特点:
请学生“结合你所知道的例子,说一说吸毒的人还有哪些变态想法与行为” ⑶ 吸毒感染疾病:
静脉注射毒品,极易感染疾病。吸毒者通常用针筒吸毒,会传播艾滋病、化脓性感染和乙型肝炎。另外,不洁注射器还会导致各种疾病:细菌性内膜炎、破伤风、败血症。抽服、鼻吸毒品极易得肺炎、肺气肿和肺癌。
⑷ 对社会的危害:
教师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谈论吸毒对社会的危害。① 对家庭的危害,迫使妻离子散或家破人亡。
② 破坏社会环境。缩小人类生存空间,恶化环境,影响劳动力(生产毒品需要各种有害物质流入河流,破坏生产)。吸毒者不能正常生活、工作。影响生产,造成社会财富的巨大损失。
③ 毒品活动扰乱治安,对家庭造成损害,对自己带来伤害,对社会带来扰乱。不安定因素增加、犯罪活动上升,偷、抢、卖淫等犯罪活动随之猖獗。
三、我们怎样拒绝毒品
⒈ 问题:什么情况下可能会有毒品的存在?(学生自由回答)
⒉ 设想:我们可能会面对怎样的诱惑呢?(1)尝一次吧,这也是一种体验。
(2)尝一次吧,没事的,不会有人知道的。(3)尝一次吧,特舒服,特带劲儿。(4)如果你拿我当朋友,就不会拒绝我。(5)如果你爱我,就不会拒绝我。
提问:“如果发生在你身上,你会说不吗,怎么说呢?”
请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假设这样一些情景,在这样的情景下,你会怎么办?(抽签,每小组一个,可以重复)⒊ 假设情景,教师用上面的“诱惑”话语提问,学生回答,并适当进行追问: ①在泰国旅游中,导游请当地人来给游客免费吸食毒品。②一对恋人,其中一人给另一方吸食毒品。③身体欠佳患了病,朋友给试用。④受到挫折、心灰意冷,朋友给用。⑤许多朋友一起出于好奇,试用毒品。⒋ 教师总结:我们要怎样说“不” ① 语言表达拒绝: 坚决地说“不” 说“不”,并加以重复 说“不”,并说出一种理由 说“不”,并说出一种借口 说“不”,并给出另外一种选择 说“不”,并用玩笑一笑了之。② 非语言表达拒绝: 后退、摇头
皱眉,并做出厌恶的面部表情 迅速离开
四、总结: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远离毒品,因为吸毒既有害健康,也为社会道德和法律所不容。希望我们都能树立自己人生的理想与信念,拒绝毒品的不良诱惑。
尊重人格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到我们每个人都有人格和尊严。并且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我们一些不经意的言行或许就侵犯了别人的人格尊严,从而自觉地改变自己的一些行为。懂得依法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
2.能力目标:让学生在理解人格尊严内容的基础上,维护他人的人格尊严。3.知识目标:帮助学生懂得每一个人的人格尊严都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让学生认识到公民有权利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也有义务在生活中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
2.难点:在日常生活中,自觉改变自己的行为,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人格
人格指的是做人的资格和尊严,包括人的姓名、荣誉和肖像等。
小结: 我们生在同一个社会的大家庭中,大家彼此友爱、互相尊重,不给别人起外号,更不能以侮辱性的绰号或者编一些谎话去损坏他人的名誉,这不仅是道德的要求,也是法律的要求。民法深入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学习了民法知识,我们就应该遵守民法的有关规定,不做损害他人的事情,同时也运用民法知识来保护自己。
二、法律法规
《民法通则》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三、案例分析
李杰左腿有点残疾,每天拄着拐杖上下班。吴兴与他有矛盾,就给他取了个绰号叫“三只脚”,并经常取笑他。李杰知道后,与吴兴争吵,吴兴在大家面前说了许多难听和侮辱李杰的话,造成了很坏的影响。
你说吴兴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小结:在本案例中,吴兴严重地侵犯李杰的人格尊严,可以向法院起诉,要求吴兴赔礼道歉,赔偿精神损失。
四、交流讨论
1.议一议:生活中还有哪些涉及人格的事情?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小张到相馆照了一张艺术相,相馆的人没经过小张的同意就把他的照片放到橱窗里让人欣赏。()
(2)小江放在书包里的20元钱不见了,他怀疑是同学小强偷的,就在班上说小强是小偷。()
(3)王刚在学校采摘花朵被发现了,在德育处登记是时,他却写的是同学小梅的名字。()
教学目标
为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家庭、学校、社会都有责任保护他们。儿童本身更有责任保护自己。教育学生有紧急避险的权利,要保护自己的生命权,生命只有一次,保护自己的生命权是最重要的。在特殊的情况下,可以随机应变机智灵活地与坏人坏事作斗争,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
重点难点
1.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的重要性。
2.学会用合法的手段机智灵活的处理问题,避免自己身陷险地或脱离险地。教学方法
事例引入,激发兴趣。抓住重点环节,深入领悟。问题讨论,拓展思路。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说起维权大家的话题一定很多,那你们知道自己有什么权力吗?(使学生了解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学会依法保护自己—机智勇敢的于杰 2.你们还有生命的权利,有紧急避险的权利。当遇到特殊情况时要随机应变机智灵活的保护自己。请看这样一个事例。(大屏幕显示事例内容)
二、分析理解
(一)提出问题,说说自己的理解
1.看了这个事例,你们能说说于杰是怎样脱离虎口的?
2.于杰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向于杰学习什么?
(二)结合实际。说说身边的故事。
根据书、保,收听广播,上网搜索的材料说说你还知道哪些少年自护自救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三)讨论(出示讨论内容)
遇到下面的情况你该怎样办?(可选择2—3个感兴趣的话题说说自己的做法)
三、学唱《小学生安全歌》
安全像眼睛,时刻陪伴我.
安全像耳朵,时刻提醒我.
安全像长绳,处处连着我.
自我保护很重要.安全常识记心上.
下课出教室,走向运动场.
不狂奔不乱跑,楼梯道路礼先让.
游戏应安全,预防意外伤.
玩具和棍棒,切莫带身上.
活动要有序,防止意外伤.
实验课上认真听,安全事项记心上.
实验过程用心想,操作细心防受伤.
信息课上要记住,电源插座莫乱搞.
食品卫生要记住,不在小摊乱购物.
你和安全交朋友,身心就会保健康.
学习才会步步高,生活就会更美好!
四、总结
小学生消防安全法制教育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增强消防安全的意识,以及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2.学习相关消防法知识,了解各类消防安全标志的含义和作用,知道消防标志是一种指示性的标志,要爱护,不污染不损坏。
3.学会辨析生活中消防安全行为正误。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观看一段视频:
一饭店由于消防设施不全,发生火灾时既没消防器材,又没疏散通道,造成人员拥挤混乱,死伤多人,场景惨不忍睹。
看了这段录像,你有什么感受?
为了防止这类人间悲剧再次发生,国家制定了《消防法》,在这部法律条文中都有什么规定呢?谁来读一读?
机关、团体、企业、事业等单位应当履行下列消防安全职责:
(一)落实消防安全责任制,制定本单位的消防安全制度、消防安全操作规程,制定灭火和应急疏散预案;
(二)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配置消防设施、器材,设置消防安全标志,并定期组织检验、维修,确保完好有效;
(三)对建筑消防设施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全面检测,确保完好有效,检测记录应当完整准确,存档备查;
(四)保障疏散通道、安全出口、消防车通道畅通,保证防火防烟分区、防火间距符合消防技术标准;
(五)组织防火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
(六)组织进行有针对性的消防演练;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消防安全职责。
二、学习各类消防标志 首先,我们来了解有哪些消防标志。
(一)认识各类消防安全标志 1.出示各类标志图案。这是什么?
2.师述:消防标志是一种指示性标志。它是由带有一定象征意义的图形、符号活文字并配以一定的颜色所组成的。
(二)了解各类消防安全标志的含义 1.出示小黑板:标志分类
(1)火灾报警和手动控制装置标志:消防手动启动器、火警电话等。(2)紧急疏散途径的标志:紧急出口、疏散通道方向等。(3)灭火设备的标志:灭火器、消防栓等。
(4)具有火灾危险性的地方或物资的标志:禁止火灾、禁止用火灭火等。(5)其他类型:禁止带火种、当心触电等。
2.说说你认识什么标志?这个标志的图形怎样,有什么含义?(消防手动启动器;发声警报器;火警电话;紧急出口;地上消火栓;当心爆炸、当心有毒;安全通道;禁止吸烟、烟火、燃放鞭炮、放易燃物)
3.师简介消防栓。
(三)知道各类消防安全标志的作用
1.学生任意选择一种标志说说自己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它有什么作用。(指名交流后小组交流)
2.分组讨论:消防标志的作用?
3.交流小结:(1)平时有助于随时预防火灾、制止隐患
(2)紧急情况之下有助于疏散和逃生
三、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宣传学习并贯彻我国“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消防工作的基本方针,基本法规。2.了解消防安全常识,火灾扑救常识,重视安全,珍惜生命。
3.学会正确使用液化气,煤气,电器,掌握灭火方法,自救与逃生的方法,化险 为夷,转危为安。
教学重点
消防安全常识,扑救常识,灭火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灭火方法。
活动准备
1.师生搜集一些“消防安全事故”实例。
2.四瓶液化气(小瓶),四个煤气灶(小)。
3.4台小灭火器。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讲述两个“火灾案例”以引起学生注意。
案例一
2003年2月23日,河南省新野县某小学四年级七名学生中午放学后,到学校附近的个体电气焊修理部门前玩耍。其中1人出于好奇,用火柴点燃自制电石桶(乙炔发生器)的细钢管口,引起爆炸。当场炸死2人,重伤1人,轻伤2人。
案例二
2005年4月5日上午,山西省某煤矿第二小学四年级共195名学生,在10名老师带领下,到七、八里外的山上春游,发生因学生野炊引发大火,当场烧死学生29名,重伤1名,轻伤3名的恶性事故。
(2)学生分组讨论(四人小组)“消防安全事故”实例,把所见所闻讲述给同组同学听,以增强火灾预防意识,安全意识。
二、分组讨论“消防安全”应注意的事项,火灾扑救的方法,及逃生方法。
(1)校园防火应注意什么?
(2)如何使用液化气、煤气?
(3)如何使用电器?
(4)外出野炊应注意什么?
(5)发生火灾时应如何报警?
(6)火灾扑救有哪些方法?(7)人身着火时如何自救?
(8)楼房着火如何逃生?
三、小组代表分题发言。
四、实践活动
1.分4人小组,让学生实例操作怎样安全使用液化气、煤气灶。
2.分4人小组,“用灭火器”演示如何“灭火”,让学生实例操作如何使用“灭火器”
五、教师赠言:
同学们:火灾无情!请注意防火!请注意安全!请珍惜人生!板书设计
(一)消防安全常识(略)
(二)火灾扑救常识
火灾报警
灭火方法
自救与逃生
(1)向周围群众报警
(1)隔离法
(1)人身着火时自救
(2)向公安消防队报警(2)冷却法
(2)楼房火灾时逃生
(3)窒息法
(3)山林着火时逃生
(4)抑制法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活动课使学生体验逃生过程,增强逃生意识。教学过程
一、逃生演练
1、学生统一身着运动服、运动鞋。
2、在体育委员带领下做好准备活动。
3、放置火灾道具。
4、察看逃生线路。
5、教师带领下分组疏散逃生。
二、小结:略。
三、作业:准备开展消防宣传日的材料。
安全与我同行
教学目标:
1.提高安全意识,愿意自觉去学习《道路交通法》的有关知识,在学习中增强与同学的合作交流意识。
2.初步了解《道路交通法》的有关条文,知道每一个公民都要自觉遵守交通法,明白交通安全重在预防。
3.自己能改变生活中不遵守交通法的不良习惯,提高对生活中违反交通法的行为的辨别能力。
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的有限,对枯燥的法律条文的理解比较肤浅,因此,本课重点以让学生了解《道路交通法》的有关条文为平台,着重培养学生自觉遵守交通法的意识和良好的交通行为习惯。
教学过程:
为了达到教学目的,我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学理念,设计了教学步骤:
1.创设情景、合理想象
依据教学需要,我首先出示真实情景:(课件展示)这是我校一学生冲下斜坡跑上马路时的情景,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其合理想象:“将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这样拉近了课本与学生的距离,在感知的环境中学生有了表达的欲望,为下一步的学习搭建了平台。
2.合作交流,大胆探究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导出可能出现车祸与不可能的两种情况,并启发学生分组进行交流其原因是什么?并相机板书。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交流、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分析能力,以及让他们懂得“道路安全,防患未然”的道理,不能存有侥幸心理。教师就此揭示今天的学习主题—自觉遵守交通法。
3.事故再现,撞击情感
在学生感知、认知的基础上,为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不失时机地播放录像,(课件展示)通过这些触目惊心的场景和极有说服力的数据,学生的心灵会受到强烈的震撼,他们会感到交通事故随时都可能发生,它离我们很近,很近。4.直抒胸臆,列举事例
在学生的情感与画面场景产生共鸣时,同学们会情不自禁的说出感受,这时教师结合画面真情告白:面对这一幕幕令人触目惊心的车祸现场,一个个瞬间消失的鲜活生命,您是否还要尝试。继而,让学生列举学校、家庭、社会中不遵守交通法或交通安全事故的实例。以此来培养其辨别能力,增强安全意识,促进良好行为道德的成长。这时,讲解《道路交通法》的有关条文就水到渠成了,从而顺利完成知识目标。同时给学生指出教材中出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已废止,现行法律是2004年5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法》。
5.明白症结,入情悟理
俗话说:“老虎的屁股摸不得”“交通安全事故猛于虎”人们为什么还在重蹈覆辙?交通事故为什么层出不穷?教师出示事故原因统计数据,(课件展示)并着重指出90%的交通事故是与每一个人安全意识淡薄,不自觉遵守交通法有关。接着播放录像。(课件展示)
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让学生从调查统计中,从无数悲切的场景中转变交通安全意识淡薄的实际,从而在生活中自觉遵守交通法。
6.联系实际,拓展深化
法制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实际。让学生在虚拟或现实中体验,促进知行的统一。这时教师再次播放开课时的画面,(课件展示)并依次导出:面对这样的情景,你给这位小学生说些什么呢?如果是你该怎么做?假如这同学真出事了,你该怎么办呢?同学们的回答,就可能会涉及到交通安全标语口号、自觉遵守交通法、交通安全保障设施、如何报警、救助等问题。教师相机出示我班学生调查统计表(课件展示)使其切实知道自己交通安全知识缺乏,改变不遵守交通法的不良习惯。法制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尊重学生实际。让学生在虚拟或现实中体验,促进知行的统一。这时教师再次播放开课时的画面,(课件展示)并依次导出:面对这样的情景,你给这位小学生说些什么呢?如果是你该怎么做?假如这同学真出事了,你该怎么办呢?同学们的回答,就可能会涉及到交通安全标语口号、自觉遵守交通法、交通安全保障设施、如何报警、救助等问题。教师相机出示我班学生调查统计表(课件展示)使其切实知道自己交通安全知识缺乏,改变不遵守交通法的不良习惯。
总结:同学们,交通事故形形色色,多种多样,交通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 只有自觉遵守交通法,让交通安全警钟长鸣,幸福才能与我们同在,安全才能与我们同行。
由于学生的行为习惯有反复性和周期性,知行的不完全统一,造成了学生认知不一定完全转变成学生的行为。同时,根据前面的重点分析,不难看出本节课的难点应该为增强学生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路交通行为习惯。
第三篇:三年级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三年级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班会目的:
1、培养学生的基本法律意识,帮助学生树立守法观念。
2、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让学生了解并知道如何运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
3、通过案例分析与学生的讨论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
班会方法: 通过解读《乐乐的成长经历》故事,案例分析和学生参与讨论事例 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教学过程:
一、导入 触目惊心:
据统计,在我国,25周岁以下的人犯罪占犯罪总数的70%以上,青少年犯罪日渐攀升,每年新产生的少年犯人数竟高达15万。这些犯罪行为的形成,除了受某些外界因素影响外,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很重要。那么怎样才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呢?未成年中小学生应认真学习法律知识,依法自律,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则十分必要。
二、你对国家的相关法律知道多少?
1、说出你所知道的法律法规。
2、师总结并出示课件。法律词典:
违法——指违反法律规定,危害国家、社会和公民利益,依法应当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通常表现为对正常社会秩序的破坏,对公民人身权利和公私财产等合法权益的侵犯,犯罪——指严重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三、合作交流: 问题1 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自己有没有不良行为?
严重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
(一)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
(二)携带自制刀具,屡教不改;
(三)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
(四)传播淫秽读物或音像制品等;
(五)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
(六)多次偷窃;
(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
(八)吸毒、注射毒品;
(九)其它危害社会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的发展延伸就是犯罪。中度不良行为:
中度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父母或其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
(一)旷课、夜不归宿;
(二)携带管制刀具;
(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
(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
(五)偷窃、故意损坏财物;
(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
(七)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
(八)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和诉营业歌舞等场所;
(九)其它严重违背社会的不良行为;
(十)吸烟、酗酒。
问题
2、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自身原因还有什么?
1:平时有不良行为、经常搞恶作剧,有的会发展到有意或无意识地伤害别人。
2:欣赏“哥儿们义气”,与社会上有劣迹的青少年三五成群拉帮结伙,结“拜把子兄弟”,排位分,喝血酒,干坏事。
3:从冒险、游乐到离家出走、侵犯他人权益到逐渐发展到违法犯罪。
4:从小骄生惯养,在家是小皇帝,在外称王称霸乃至行凶打人。
5:小偷小摸会发展成盗窃抢劫。
四、正确对待父母和学校的教育
随着年龄的增长,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逐渐增强。未成年学生的独立自主的意识是很可贵的,有些未成年学生对家长和教师的教育缺乏正确的态度。如认为父母“赶不上潮流”,对父母的话听不进去,甚至动不动就与父母顶撞,耍态度,发脾气;对教师的批评教育很反感,认为是和自己过意不去。如果连教师、家长的正确教育也不接受,那就很容易在生活的道路上出现偏差。
观看视频动画 视频一:
乐乐收到的六一节礼物是一张福利券彩票,结果中了两万元,王叔叔认为乐乐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买彩票的钱是他出的,所以钱应该归他所有。
请问,如果你是乐乐,你会把钱还给王叔叔吗?为什么?
五、解读《乐乐的成长经历》,学会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未成年人应该懂得,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自我保护最有效的措施是求助法律。依法维权不仅能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而且是维护法律的尊严。
案例一:乐乐期中考试成绩排名前十,乐乐的爸爸兑现承诺,去吉他店买一把吉他给乐乐。在店员的忽悠下,买了一把假的“雅马哈”吉他,当乐乐和他爸爸要求店员退回钱给他们的时候,不料店员非常冷漠并以“货物出门,概不退换”为理由拒绝他们的要求。乐乐当即用课堂上学到的法制知识跟店员理论。店员最后把钱退还给他们了。就这样,小陈依靠法律,保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
案例二:玮玮惹阳阳生气了,怎么道歉阳阳都不理他。于是玮玮决定去精品店买一份礼物送给阳阳。玮玮看中了一块精工表,要550元。玮玮立刻回家去拿钱。回家后,玮玮在他爸爸平时房钱的抽屉里拿出了550元,将表买了下来。第二天玮玮把表送给了阳阳,并告知阳阳价格。阳阳问清缘由之后,立刻去找老师一起去店里把钱拿回来。因为未成年人无能力处置大额的财产,老板无法反驳,只好将钱退还给玮玮了。
六、殷切的希望
1、勤奋学习,掌握必要的政治、文化、科学、法律知识和劳动技能,提高辨别是非和抵制不良影响的能力。
2、遵守社会公德,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敬爱父母、尊重老师、敬老爱幼,艰苦朴素,不做损害国家、社会、集体的事情,应当诚实谦虚,接受别人的帮助教育,克服缺点,改正错误。
3、遵纪守法,不吸烟、不饮酒、不打架骂人、不赌博、不早恋、不逃夜逃学、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不进入仅向成年人开放的娱乐场所、不观看不良的影视读物、不做其它危害自身和他人身心健康的事。
4、努力锻炼身体,讲究卫生,增强体质。
5、同学之间应当团结友爱,互学互助,共同进步。
七、宣 誓 我们郑重宣誓:
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彻底告别不良行为习惯,提高法制意识,远离违法犯罪,做一个文明的小学生,做一个合格公民,为社会和谐贡献力量。
八、班主任宣布本次班会结束。
第四篇:人教版三年级法制教育(上)教案(精品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法制教育(上)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法制教育,使学生了解最基本的法律常识,形成初步的法制观念和遵守法律的习惯。培养中小学生的爱国意识、公民意识、守法意识、权利义务意识、自我保护识,养成尊重宪法、维护法律的习惯,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树立依法治国和公平正义的理念。提高分辨是非和守法用法的能力,引导他们做知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二、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目标,选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学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4课时)2.珍惜受教育的权利(2课时)3.认识犯罪(3课时)4.远离不良行为(4课时)5.遵守交通法规(3课时)
三、教学措施
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通过每周的班队活动课、安全教育课,采用老师讲解、学生讨论、案例分析、模拟演示、社会实践等手段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力争达到教学目标。
第一课
做中国公民多自豪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懂得:公民、国籍的概念和意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使学生懂得公民、国籍的概念和意义。
教学难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歌曲《国歌》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宪法》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我是名小公民
1.公民的概念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二、我的国籍是中国
1.国籍的含义“
2.法律对国籍的规定
教学反思:
1、让学生对《宪法》有一定的了解,知道公民的具体含义。
2、知道国籍的定义,了解法律对国籍的规定。
第二课
公民的基本权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懂得:我国公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基本权利。
2.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
教学难点:学生接触宪法较少,有些权利的概念不理解。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公民的基本权利》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宪法》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认识公民的基本权利
1.宪法规定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权利。
2.宪法规定我国公民享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二十多项自由和权利
二、宪法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1.《宪法》规定公民有各种各样的权利。
2.公民必须依法行使权利,不能滥用权利。
教学反思:
了解《宪法》规定公民享有的基本权利,但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不能滥用权利。
第三课
了解我们应尽的基本义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懂得: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和共同意愿;公民有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基本义务,这是宪法规定的。
教学重点:公民必须履行的基本权利。
教学难点:公民为什么要发行基本义务。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公民的基本义务》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宪法》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1.我国是统一的我民族国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都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宪法规定公民有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
3.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是公民应尽的基本义务。
二、维护国家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1.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毛泽东
2.任何公民都不能损害国家利益,否则必将受到国家的惩罚。
三、依法纳税的义务
第四课
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目标:
使学生懂得: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
教学重点: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难点:赡养老人是每个子女应尽的义务。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三字经》、歌曲《常回家看看》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尊老敬老的资料。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三字经》,指导学生观察课件,并提问:这段三字经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2、归结学生发言,导入新课
赡养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板书)
3、结合实例,理解教材
师:(小黑板展示)案例1:润梅的父母不赡养自己的父母对吗?
案例2:小华的爸爸妈妈是一种什么行为
4、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果
(1)有关法律:宪法、婚姻法、《刑法》第261条。
(2)“子女对父母有赡养扶助的义务”:
①承担父母必要的生活费用。
②在精神上给予必要的慰藉。
③拒绝赡养父母,要受到道德谴责和法律制裁。
5、启发引导学生列举自己熟悉的、包括自己身边对父母尽了赡养义务和不尽赡养义务的事例。
6、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对一些人拒绝赡养老人的所谓理由(借口),你是怎么看的呢?
7、归纳小结
师:播放歌曲《常回看看》,结束新课。
第五课
我要上学
教学目标:
1.简单了解一下《义务教育法》的基本内容,知道上学权是自己的合法权益,任何人不得剥夺。
2.知道国家保护和支持学生完成学业的相关政策,公益组织和机构。
3.知道现实生活中还存在着违反《义务教育法》的现象,能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教学重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教学难点:
学生有受教育的权利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义务教育法》知识竞赛及本课学习的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义务教育法的资料。
教学过程:
活动一:《义务教育法》知识竞赛
(1)以小组为单位,比赛分为抢答题、必答题、判断题
(2)抢答题每答对一题所在组得1分,答错不扣分。
(3)必答题每组答一题,判断题每组答二题,答对所在组得1分,答错扣1分。
活动二:身边违反《义务教育法》的现象大讨论。
(1)邀请学生演有关生活中违反《义务教育法》的小品。
(2)请同学们找出小品中的人物违反《义务教育法》的行为,并说说自己的看法。
活动三:小辩论:吴冰是否应该将爷爷告上法庭?
(1)课件出示:吴冰辍学的故事
(2)邀请学生分成正反双方,针对“为了争取上学的权利,吴冰是否应该将爷爷告上法庭”举行小辩论。
(3)小结:当我们的正当权益受到侵犯时,我们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活动四:助学机构知多少
(1)引导学生重点了解:“希望工程”三个标志性照片的主人翁:“大眼睛”苏明娟、“大鼻涕”胡善辉、“小光头”张天义。在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希望工程”的资助下完成了自己的读书梦。
(2)课件出示:(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几大公益组织和机构
活动五:让我们与贫困地区同学进行手拉手活动
(1)课件出示:贫困地区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艰苦的幻灯片。
(2)学生通过图片了解和感受贫困地区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条件艰苦,激发学生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去帮助那些有困难的同学。
(3)做爱心卡,给远方的同学送上祝福。
教学反思:
这节课学习到了很多的《义务教育法》的知识,今天我们是幸运的,能快快乐乐的在学校学习文化知识,但我们一定要珍惜自己的学习权利和机会。
第六课
请不要开除我教学目标:使学生知道未成年学生是受教育者,有权利在学校完整地接受义务教育。
教学重点:学校应该尊重学生的受教育权利。
教学难点:
学校不可以随意开除学生或责令学生转学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未成年人保护法》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知识窗
1、未成年学生是受教育者,有权利在学校完整地接受义务教育。
2、学校应该尊重学生的受教育权利,不得随意开除学生或责令学生转学。
二、圆规
电脑迷的教训
教育部门认为学校开除冬冬是错误的法律依据。
三、瞭望台
我国的教育法律体系
第七课
违法与犯罪
教学目标:
1、学生明白什么是违法行为。
2、违法行为必须受到处罚
教学重点:什么样的行为是违法行为?
教学难点:刑法是以国家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违法案例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刑法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知识窗
1、违法行为的概念
2、刑法
二、圆规
1、什么是违法
2、什么是犯罪
三、瞭望台
家庭中容易忽视的违法行为:
1、对患病子女、配偶常年不闻不问,甚至虐待、欺压。
2、子女盗窃父母财产的行为。
3、辱骂他人的行为。4、不送子女上学的行为。
第八课
犯罪的基本特征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行为达到犯罪的程度。
2、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教学重点:什么行为构成犯罪。
教学难点: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案例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犯罪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知识窗
1、究竟什么样的行为达到犯罪的程度?
2、根据刑法的规定: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二、圆规
案例分析:小李为什么会被判刑?
三、瞭望台
毒品与违法犯罪
第五篇:三年级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三年级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一、班会时间:2013年9月1日
二、班会地点:三年级教室
三、参加人员:全班同学及班主任
四、主持人:班主任
五、班会主题:遵守法律,从我做起。
六、目标:组织进行一次深刻的有意义的宣传法律的主题班会活动,进一步了解法规知识,加强同学们的法律观念,养成自觉遵守和维护法律的习惯。
七、主要内容:
1、加强法制教育,引导学生学法、守法,自觉遵守,文明做人。
2、学习身边的法律知识,依法行动,能初步维护自己的权益。
八、形式:
采用事例分析、讨论、交流方式。
九、活动过程
1、主持人谈话,宣布主题班会开始。
2、讨论:为什么会有法律的产生?
3、学生回答自己知道的法律知识。
4、事例分析、讨论,初步知道要学会保护自己的权益。
(1)遭到家长退学。
(2)文物古迹乱刻乱花。
(3)学生公路上骑车玩耍。
(4)拾金不昧。
(5)孝顺老人。
5、班主任老师总结。
6、主持人宣布班会结束。主持人:愿同学们从小树立法律意识,让法制与我们永相随,让幸福快乐与我们永远相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