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孤独之旅》说课稿 李(小编推荐)
《孤独之旅》说课稿
兖州十八中 李学勉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孤独之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向大家介绍我对本课的理解与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孤独之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讲述的是少年杜小康辍学后随父亲一起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子,经历了从开始的恐惧、孤独到暴风雨之夜找鸭子变得勇敢坚强起来的故事。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均是小说,是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小说单元,其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把握小说主题,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的能力。这篇课文虽然只是长篇小说《草房子》的节选,但它也拥有主要的人物——杜小康父子、有完整的情节——杜小康在失学之后与父亲放鸭的经历、以及关于鸭群、芦荡、暴风雨的细腻的环境描写等小说的三要素,对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己、关注人类”,“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三方面的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梳理杜小康的成长历程,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2.感受人物形象,揣摩环境描写的作用。3.树立坚强的人生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教学重点:1.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2.揣摩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难点:1.分析人物形象。2.揣摩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本着启发性的原则,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学案导读法——放在上课前的预习阶段,使学生通过学案扫清文章的生字词障碍并阅读助学资料,为课堂上走进这篇课文做好准备。
点拨指导法——通过设置主问题,引导学生思索并展开想象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
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画面,让学生直接感知人物所处的环境,形象直观,充满趣味。
三、说学法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探求合作的方式,所以我将引导学生采用勾画圈点法、自主探究法和合作讨论法来学习本篇课文,旨在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活泼的课堂。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你有过孤独的体验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你的感受。(找2-3名学生说一说。)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快乐,有痛苦。有的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有的人在孤独艰辛中成长。让我们一起走进《孤独之旅》,去看看杜小康成长的经历。这时板书课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从文章题目的关键词“孤独”切入,谈孤独的体验,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中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作铺垫。在课堂开头创造一种利于教学的情境,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明确活动任务
课件出示这节课的三个活动任务,并让学生读一读。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把任务呈现出来,使学生在上课开始就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去学习探究。
(三)活动过程
活动一: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让学生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按照小说发展的四个阶段,给课文的每个部分拟写一个小标题。2.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设计以上两个问题,在于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同时也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概括的能力。
活动二:跳读,走进孤独之旅
让学生跳读课文,思考:1.从文中找出杜小康心理变化的标志性语句,体会杜小康心理变化的历程。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孤独之旅”的含义。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这一环节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切磋琢磨中互相补充,互相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解疑的能力及表达的勇气和习惯。同时又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内容,梳理要点,明白杜小康成长的心理历程:恐惧——害怕——孤独——不再恐惧——坚强。借此领会主旨,体验成长的感受,使教学重点一得以解决,让学生感悟到这一趟孤独之旅也正是一趟“成长”之旅。活动三:精读,分析人物形象
让学生朗读课文,找出表现杜小康生活艰苦、精神孤独的语句,探讨:1.杜小康经受了生活的哪些磨难?2.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原因是什么?3.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杜小康的性格。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遵循阅读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的体验,以学生阅读心理为切口,通过与同学老师对话,合作探究,激发阅读思维。深入人物,使文章的难点得以解决。
活动四:品读,欣赏景物描写
再读课文,勾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句段,探讨景物描写的作用。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为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我借 助多媒体导学手段,让学生一边朗读句段,一边欣赏与之相关的屏幕画面(芦苇荡、鸭群、暴风雨),文字、画面结合,引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杜小康在寂寥环境下的孤独情感,从而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使教学重点、难点得以突破。
活动五:拓展升华,感悟生活。
杜小康的成长给你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一谈。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 “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样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成长,感悟人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探究质疑
让学生说一说学完本文后还有没有什么疑难问题。
设计质疑这一环节的意图是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果学生能在学习的基础上生发出更深一层的问题,这应该是我们所期待的课堂效果。
(五)课堂小结
我的课堂小结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话题,无论孤独是一种苦难还是一种美丽,我们都应当把它当成生活的调味剂。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暴风雨,胆小、害怕的杜小康会找到散失的十几只鸭子吗?没有暴风雨,杜小康会看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羽毛吗?没有孤独之旅,杜小康能变得成熟和坚强吗?同学们,倘若你们遭遇孤独,遭遇磨难时,请你回想杜小康,学习杜小康,即便在孤独中,也要风雨兼程,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这样设计课堂小结的意图是:再一次点明文章中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并对学生提出希望,达到了教育学生做人的目的。
五、说板书设计
语文教学过程中,板书设计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一个科学的板书,能够使学生迅速的抓住课文要点和文章的结构脉络,对学生准确全面的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的板书设计力求把教学内容形象精炼地呈现到黑板上,既揭示课文内容,又挖掘课文内涵,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并力求整洁美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总之,本节课我根据新课标精神以及初三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精心组织课堂,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力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
第二篇:《孤独之旅》说课稿
《孤独之旅》说课稿
《孤独之旅》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与作用
《孤独之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讲述的是少年杜小康辍学后随父亲一起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子,经历了从开始的恐惧、孤独到暴风雨之夜找鸭子变得勇敢坚强起来的故事。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均是小说,是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小说单元,其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把握小说主题,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的能力。这篇课文虽然只是长篇小说《草房子》的节选,但它也拥有主要的人物——杜小康父子、有完整的情节——杜小康在失学之后与父亲放鸭的经历、以及关于鸭群、芦荡、暴风雨的细腻的环境描写等小说的三要素,对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己、关注人类”,“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三方面的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梳理杜小康的成长历程,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2.感受人物形象,揣摩环境描写的作用。3.树立坚强的人生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教学重点:1.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2.揣摩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1.分析人物形象。2.揣摩环境描写的作用。
二、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本着启发性的原则,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将采用以下教法:学案导读法——放在上课前的预习阶段,使学生通过学案扫清文章的生字词障碍并阅读助学资料,为课堂上走进这篇课文做好准备。
点拨指导法——通过设置主问题,引导学生思索并展开想象联想,拓展思路,把问题引向深入。
直观教学法——通过多媒体展示画面,让学生直接感知人物所处的环境,形象直观,充满趣味。
三、说学法
“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探求合作的方式,所以我将引导学生采用勾画圈点法、自主探究法和合作讨论法来学习本篇课文,旨在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活泼的课堂。
四、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的导入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你有过孤独的体验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你的感受。(找2-3名学生说一说。)在人生的道路上,有快乐,有痛苦。有的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有的人在孤独艰辛中成长。让我们一起走进《孤独之旅》,去看看杜小康成长的经历。这时板书课题。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从文章题目的关键词“孤独”切入,谈孤独的体验,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中主人公的情感世界作铺垫。在课堂开头创造一种利于教学的情境,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明确活动任务
课件出示这节课的三个活动任务,并让学生读一读。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把任务呈现出来,使学生在上课开始就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同时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去学习探究。
(三)活动过程
活动一:初读,感知课文内容
让学生速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1.按照小说发展的四个阶段,给课文的每个部分拟写一个小标题。2.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设计以上两个问题,在于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同时也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独立思考、概括的能力。
活动二:跳读,走进孤独之旅
让学生跳读课文,思考:1.从文中找出杜小康心理变化的标志性语句,体会杜小康心理变化的历程。2.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孤独之旅”的含义。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这一环节贯彻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切磋琢磨中互相补充,互相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解疑的能力及表达的勇气和习惯。同时又让学生进一步熟悉内容,梳理要点,明白杜小康成长的心理历程:恐惧——害怕——孤独——不再恐惧——坚强。借此领会主旨,体验成长的感受,使教学重点一得以解决,让学生感悟到这一趟孤独之旅也正是一趟“成长”之旅。活动三:精读,分析人物形象
让学生朗读课文,找出表现杜小康生活艰苦、精神孤独的语句,探讨:1.杜小康经受了生活的哪些磨难?2.杜小康由幼稚到成熟的原因是什么?3.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杜小康的性格。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遵循阅读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的体验,以学生阅读心理为切口,通过与同学老师对话,合作探究,激发阅读思维。深入人物,使文章的难点得以解决。
活动四:品读,欣赏景物描写
再读课文,勾画出课文中景物描写句段,探讨景物描写的作用。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为了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我借
助多媒体导学手段,让学生一边朗读句段,一边欣赏与之相关的屏幕画面(芦苇荡、鸭群、暴风雨),文字、画面结合,引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体会杜小康在寂寥环境下的孤独情感,从而探究环境描写的作用,使教学重点、难点得以突破。
活动五:拓展升华,感悟生活。
杜小康的成长给你什么启发?请联系实际谈一谈。
这一环节的设计意图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这样设计,目的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成长,感悟人生,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探究质疑
让学生说一说学完本文后还有没有什么疑难问题。
设计质疑这一环节的意图是深化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如果学生能在学习的基础上生发出更深一层的问题,这应该是我们所期待的课堂效果。
(五)课堂小结
我的课堂小结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话题,无论孤独是一种苦难还是一种美丽,我们都应当把它当成生活的调味剂。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暴风雨,胆小、害怕的杜小康会找到散失的十几只鸭子吗?没有暴风雨,杜小康会看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羽毛吗?没有孤独之旅,杜小康能变得成熟和坚强吗?同学们,倘若你们遭遇孤独,遭遇磨难时,请你回想杜小康,学习杜小康,即便在孤独中,也要风雨兼程,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这样设计课堂小结的意图是:再一次点明文章中心,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认识,并对学生提出希望,达到了教育学生做人的目的。
五、说板书设计
语文教学过程中,板书设计是不容忽视的一个环节。一个科学的板书,能够使学生迅速的抓住课文要点和文章的结构脉络,对学生准确全面的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率起着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的板书设计力求把教学内容形象精炼地呈现到黑板上,既揭示课文内容,又挖掘课文内涵,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并力求整洁美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
总之,本节课我根据新课标精神以及初三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精心组织课堂,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学习任务,力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
《孤独之旅》说课稿2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是初中语文课本所录选的外国文学作品中的名家名篇。在新教材中编入九年级上第三单元第二篇课文。本单元已经学习了《故乡》这篇反映少年生活的小说,学生从中获得了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的享受,同时,对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有了初步的认识。相信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把握人物形象,加深对描写手法的认识,体会作者的感情态度,并为下一篇反映认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打下基础。
2、教材的背景和主要内容
本课的知识体系《孤独之旅》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一篇小说,讲述的是少年杜小康辍学后随父亲一起到荒无人烟的芦苇荡放鸭子,经历了从开始的恐惧、孤独到暴风雨之夜找鸭子变得勇敢坚强起来的
故事。学习这篇小说,重点是使学生从陌生空旷的天然环境和恐惧孤独的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中理解“孤独”的涵义,教给学生一种勇敢,豁达的人生态度。
3、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定
新课标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强调对课文的自主探究,学生就不能只是被动的倾听教师的讲解,被动的回答教师的提问。所以我想通过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使他们有兴趣去自主探究,感同身受地去理解杜小康的孤独之旅的涵义。本课的阅读教学,从把握人物形象入手,分析曲折的情节,领会作品的丰富内涵。力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确定教学目标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天然、关注人类”、“倡导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以上三方面的要求,结合本课的内容和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能在快速阅读课文过程中,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感情、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理解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3)情感目标: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根据九年级学生认知和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散文阅读的基础,结合本文的特点,确定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如下:
重点难点: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难点:对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的理解。
二、说学情
本人所任教班级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和训练后,师生双方的配合较为融洽,学生们已具有初步的整体感知课文和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能力。当前学生总体上正处青春成长期,此时他们对文本人物——少年杜小康的成长体验的理解是能达到零距离的。
三、说教法学法
【理论依据】:
教学过程是学生——文本——教师三者对话的过程,学生作为文本阅读的主体,因其阅读期待,阅读心境,阅读目的的不同,他们的阅读感受也是不一样的,而教师作为引导者,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在实现师生的平等对话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语言感受能力。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文章的感受也是多元的,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语文教育应该注重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熏陶感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努力引导学生体验文中蕴藏着的感情,在体验中拓展本人的视野,提出本人的'看法,说出本人的感受。
1、说教法: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新课程理念,全课采用多媒体上课,教法设计上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选择教学方法,整堂课以“在情节与现实写照中得到情感体验”为教学主线,通过整体 感知,情节领悟,细节品味等途径,运用快速阅读,自主合作探究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走近人物,感受主旨,与文章对话,与本人对话,与同学老师对话,在这种感受,体验、交流的课堂学习过程中逐步提升情感态度价值观。
2、说学法: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主进入文本,读出感受。【二·三理论依据】教学过程必须根据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形成。
四、说教学过程:(文章篇幅较长,课前组织学生进列充分地预习,熟悉小说情节)
(一)、播放《隐形的翅膀》导入新课请同学谈谈本人的“孤独”经历。我们的孤独相比一个人的孤独来说或许微弱许多,这个人是谁?(引入主人公杜小康,这样既能让学生将焦点聚焦人物上又能在开篇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近杜小康,走近曹文轩的《孤独之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学生自读课文,朗读时注意在文中圈点勾画出主要信息。
2.重点朗读以下段落,学生朗读时,注意体会人物心中的孤独感,读出语气,读出感情。
(1)从“小木船赶着鸭子……杜雍和这才将船停下来”。刚开始,杜小康想回家,父亲则不肯,怕本人也会像儿子一样突然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
(2)从“这才是真正的芦荡……并且迟迟不能人睡”。到达芦苇荡后,父子感受不同,儿子“害怕”,父亲也有些“慌张”,却安慰本人的儿子。
(3)从“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了……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随着时间的流逝,父子俩感到孤独。
(4)。从“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最恶劣的天气……也滴在跟在他们身后那群鸭的羽毛上……”最恶劣的天气中,杜小康经受了考验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表达了什么的主题?学生只要说出本人的想法即可
(2)本文虽是长篇小说的节选,但也有完整的故事情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
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设计意图】:遵照叙述类文体阅读规律,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整体感知的课文,并能加以概括全文内容,又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
(三)、精读课文,揣摩课文的语言
1、首先我们怎样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概括杜小康的孤独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
(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3)恐惧天然环境。大天然的空阔与未可知,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2、课文有关天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找出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小组合作完成)
(1)P70.写杜小康对远逝的家的眺望和鸭群扇形水流的描写,表现杜小康的幼稚、软弱和恋家。鸭群流水虽然美,但毕竟单调、永恒,并不好玩。这些更增添了对在家乡生活的留恋。
(2)P71.写黄昏时炊烟和河面的热气,是那么的单调、虚无,更增添了杜小康孤寂的感受。
(3)71有关鸭群的描写:鸭群向芦苇荡列进,偶尔“朝着这片天空叫上几声”,烘托出杜小康无比寂寞的心情;晚上鸭群“将主人的小船团团围住”,时常看看主人是否在船上才安心睡觉,鸭子的恐惧感衬托出杜小康的恐慌。
(4)P72。有关芦苇荡的描写:芦苇荡“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无边无际,给人以极大的心理压力,让杜小康“害怕”和“胆怯”。当杜小康习惯了孤独的生活,“再面对浩浩荡荡的芦苇”时,就不再“恐慌”了,恐惧只是心理的折射。
(5)P75。有关风雨的描写:芦苇荡的暴风雨是极其可怕的,“雷声”“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暴风雨”“歇斯底里”“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暴风雨冲垮了鸭栏,惊散了鸭群。杜小康表现了大人似的勇气与坚强,在暴风雨中搏斗,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3、文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对杜小康成长过程作了细致的描写,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提示:出发时:P69茫然,恐惧到达芦苇荡时:P72害怕,胆怯安顿之后:P73感到孤独时间久了:P74不再忽然地恐慌那天雨后天晴:P76坚强。
4、如何理解杜小康这一人物形象呢?杜小康从幼稚、软弱、恋家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灵成熟的男子汉的过程。
【设计意图】:遵照阅读规律,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阅读的体验,以学生阅读心理为切口,通过与同学老师对话,合作探究,激发阅读思维。并通过小说中对环境描写,深入人物,使文章的难点得以解决。
(四)、研读课文,结合本人的体验谈感受。(各抒己见,畅谈本人的感受)困难和挫折,往往是人成长的催化剂,结合本人的实际,谈谈学习本文的收获。
【设计意图】: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列自主阅读,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与大天然对话,与小说中人物对话,在提高学生对内容理解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题。在探究中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的学习精神。
(五)、课外作业杜小康的成长体验对你本人的成长经历怎样的启发,结合本人的成长体验,以“成长”为题写一篇作文,字数500左右,文体记叙文。
【设计意图】:我们常说:“读书是为了明理”,学习一篇课文要让学生在态度、情感、价值观上有所增益,能够更好地确立人生态度。这既是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也是语文素质能力形成的内涵。由书本向自我关照的思维拓展,是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理解的途径,也是学生情商心智成长的途径。
(六)教学效果预测:
考虑学生没读原著《草房子》,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可能无法全面,这样我课前预备了一本《草房子》,在关键处可对文本的内容加以补充。
五、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着重体现条理性,反映本文的知识结构,
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
人物:杜小康——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
鸭群
环境人物成长的广阔环境
芦荡
暴风雨
《孤独之旅》说课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初中语文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孤独之旅》。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课程设计以及教学亮点这三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合理、科学全面的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孤独之旅》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小说。本文写的是因家庭变故而失学的少年杜小康,跟随父亲去放鸭遭遇暴风雨后成长并坚强起来的故事。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获得人生的启示。
2.学情分析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教学活动之前进行学情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抽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的阶段,他们的求知欲旺盛,乐于探索和发现,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他们对于小说情节的概括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但对于人物形象和主题把握方面还有待加强,对小说的独立阅读能力还有待提高。
3.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在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指导下,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重要词句的深刻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体悟,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小说的主题,结合生活经验,树立坚强的人生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4.重难点
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重点是: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难点是树立坚强的人生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二、说课程设计
接下来是我的课程设计部分,首先是教法与学法的选择。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有: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间合作交流讨论,提高独立阅读小说的能力。此外,我还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和朗读体会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学法有: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讨论,通过师生合作,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接下来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内容:说教学过程。我主要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会用多媒体的形式播放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并请学生谈一谈自己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烦恼与孤独。学生自由发言,畅谈感受,从而引出本课的课题。
这样的导入不仅能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
在课前我会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借助工具书及文下注释,正确读写生字并理解重点字词,我会当堂进行字词测验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
字词测验完毕,我会请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本文是一篇小说,请按照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能从文中找出答案:故事的开端是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随父亲去放鸭;发展是与父亲撑船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高潮是在芦苇荡遇到暴风雨时的情景;结局是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并锻炼信息搜集能力及内容概括能力。
第三环节:再读课文
在这一环节,首先我会提问:文中有许多环境描写的句子,找出你认为写的最好的段落进行朗读,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因此我会采用小组讨论法,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我也会参与讨论并给予意见。讨论完毕,我会请学生派代表发言,其他组的学生予以补充说明,我也会进行点评。通过师生合作,学生能够得出:文中写鸭群被赶着奋力向前推进衬托了杜小康出来放鸭的无奈;写鸭们夜晚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衬衫出杜小康内心的不安;写鸭长大后羽毛变得鲜亮稠密也象征着杜小康的成长。文中高潮部分对于暴风雨的描写渲染了恐怖的气氛,烘托出杜小康内心的恐惧;写杜小康与暴风雨搏斗时的情景象征着这个少年坚强起来了。等等。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够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并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第四环节:研读课文
首先我会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三段,并提问:这段旅程为什么是孤独的?杜小康的旅程给了我们什么人生启示?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并自主思考,在我的引导能够明确:这段旅程中,杜小康经历了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环境的孤独、单调生活的孤独以及心灵的孤独,但他最终成长了坚强了。这告诉我们,在成长道路上,只有勇于面对孤独,适应艰苦的条件,不断磨练自己,才能成长成熟。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够把握小说的主题,并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第五环节:当堂训练:
本环节我会请学生当堂用第一人称的方法写一写当杜小康看到鸭下蛋时的内心所想。从而更好地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培养写作能力。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
我会请学生发表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让学生自己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我也会进行适当的补充,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最后我会布置如下作业: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所经历过的独特的旅程,写一段从中得到的收获。
我为本节课设计的板书清楚明了,方便学生记忆,同时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以上是我全部的教学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我还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教学的现场效果,对学生的学习予以及时的评价,评价将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我将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调整教学方案。
三、说教学亮点
我本节课的教学亮点主要有:首先,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学习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听说读写紧密结合,通过当堂训练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学生效果,从而检验教学目标是否完成。
《孤独之旅》说课稿4
【教材及学情分析】
(一)课文解读:
《孤独之旅》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课文展示了主人公杜小康在牧鸭生活中,战胜了孤独而成熟、坚强的成长历程。孤独,是生活给予人生成长的一道美丽又残酷的题目,小说命名为“孤独之旅”,蕴含深刻意味。课文最大的亮点就是出色的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它为人物成长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在体验欣赏过程中,既能扩展学生视野、丰富情感,又能激发学生比照自己的生活形态,树立奋进的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二)学情分析:
本文是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二篇小说,学生已经积累了学习小说的一些知识和方法,文章讲述一个孩子杜小康的成长故事,主人公杜小康是和学生同龄的孩子,从内容上讲拉近了文本与学生之间的心灵的距离,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很吸引学生阅读,但学生难以体会其作用,基于此,我在这堂课中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品味,把握成长的重点,把暴风雨中杜小康战胜孤独长大这一部分作为突破点,让学生走进文本,再由点到面,深入全文中感受人物在孤独的环境中的心路历程,最后走出文本,结合学生自身体验,感悟生活,塑造坚强自我。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理念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以人为本”的理念,新的语文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新课标中重点提出,要让学生“关注自然、关注人类”、“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根据以上三方面的要求,联系本小说单元、本课自身的内容特点,我这样确立这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和能力
1、理解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2、通过对精彩语句的品析,让学生学会品析语言。
(二)过程和方法通过朗读,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的价值观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实施教学目标的总体思路:整体感知——重点突破——感悟深化
2、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是学生——文本——教师三者对话的过程,学生作为文本阅读的主体,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感受】教学重难点的确立应从教材实际和学生实际出发。
这篇小说从少年的视角解读,主要写少年的成长,在特定的环境中的成长,是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在逐步推动杜小康的成长,因此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主题,感受主人公的成长心理历程。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很吸引学生阅读,但学生难以体会其作用,因此教学难点是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突破重难点的关键是:在学习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品读带分析。
【教学及学法】
为体现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语言学习规律,
(一)教法:点拨法情境教学法延伸拓展法
(二)学法:圈点批注法合作探究法质疑法
1、诵读法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种不少于500字。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深入文本
2、点拨法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和学的统一。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引导学生质疑思考,充分调动主观能动性。
3、情境教学法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
4、合作探究法
【合作探究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教具准备】
多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视听结合中创设情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程序
设计意图
(一)影片导入
进入故事情境
播放影片《草房子》中快乐的内容。今天,我们一起感受少年杜小康的《孤独之旅》。(板书文题、作者)
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让学生自然进入文本。
(二)默读课文
感受孤独之旅
默读课文,想一想
1、《孤独之旅》中写出了杜小康的心情的语句有哪些?
2、怎样理解孤独之旅?
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遵循叙述类文体阅读规律,让学生由浅到深的与文本对话,训练学生筛选信息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
(三)品读精段
走进人物心灵
1、在课文36—48段中,你发现哪一处的环境描写或细节描写最精彩?
2、教师示范----学生感受----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教师辅导---学生汇报学习成果-----教师归纳学习方法----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突破了重难点
在整体把握和感受文章之后,引导学生从文章局部进行自主阅读,以读带析进一步深入文本,与作者对话,与大自然对话,与小说中人物对话,在提高学生对内容理解同时,强化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更好的把握文章的主题。在探究中逐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的学习精神。
由点到面的理解课文内容。
(四)迁移拓展
塑造坚强自我
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长成了小小男子汉。而此时许多经历了地震的孩子们,他们正承受着恐惧、孤独、悲伤……你一定想安慰鼓励他们吧,说出你最想说的话。
既是情感的交流也是学后的收获,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内容,并将学生已调动起来的生活体验深化,通过说话,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作业设计及说明】
杜小康和父亲赶着成熟的鸭群,载着满舱的鸭蛋,欣然而归,一路上那些来时景物又一次印入他眼中,他的感受会有何变化?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用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不着“欣喜”二字,却能像曹文轩一样写出欣喜之情。
【教学中要培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在想象故事中巩固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的思维。】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成长之路
战胜孤独
暴风雨
杜小康
恐惧孤独
直面孤独
曹文轩
【板书是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板书语言要言简意赅,要求准确、规范、简洁、直观,突出教学重点,教学目的明确,形式多样,用延伸的弧线来形象表现杜小康的成长之路是很形象的】
【课堂可能出现的状况及外理办法】
课堂上面对学生的错误和启而不发的学生怎么办?
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精彩的,然而这精彩不光是因为有感情的交流、创造力的迸发、思维的碰撞等,更因为有“错误“才使它更精彩。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课堂,是学生可以出错的地方,学生出错的课堂才是真实的课堂。学生的错误,作为珍贵的教学资源,是可遇不可求的,也是稍纵即逝的。因此教师不仅要善待学生的错误,还要敏锐地发现学生错误背后的原因,挖掘学生错题的价值。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学生,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
【教学中创新与改革的设想】
创新之一,长文短教,突破重点。
创新之二,联系时事,迁移拓展。
改革的设想:
1、备课对象的改革。
由教师备课想到由教师引导学生设计教学步骤。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曾经说过:“所谓的创造力教学,指的是学生要真正有被鼓励而展开并发表他们想法的机会,才能发展他们富于创造力的才能。”注重创造教育的美国在教学中非常强调让学生“试一试”。他们的孩子很早就自己查资料写论文了。
2、通过编课本剧来体会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
让学生当导演,演员在活动中体会环境描写、细节描写的作用。
《孤独之旅》说课稿5
说教材
首先是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⑴《孤独之旅》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是一个小说单元,其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把握小说主题,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的能力。
⑵此外这篇课文虽然只是长篇小说《草房子》的节选,但它也拥有主要的人物——杜小康父子、有完整的情节——杜小康在失学之后与父亲放鸭的经历、以及关于鸭群、芦荡、暴风雨的细腻的环境描写等小说的三要素,对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次是学情分析
就学生的情感结构来讲,九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非常有限,思想上还不太成熟,所以在理解“孤独是成长中的一道美丽而残酷的题目”存在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去引导他们理解主旨,明白“孤独”是每一个人的心灵感受和成长的必修课。
此外,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小说这种文体也有了一些接触,但是他们理解的现状是感性的多一些,理性相对不足,所以教师可以将小说这种文体三要素及描写方法的抽象知识放入具体的文本分析里去理解和体味,以加深学生对小说这种文体的认识
再次是教学目标
根据这篇课文的文体特点并结合小说三要素在文中的具体体现,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目标:(1)知识目标:
通过浏览课文,抓住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出主人公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进而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
(2)能力目标
找出文中集中描写环境的句子,体味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人物心理刻画的作用。
(孤独是每个人每个时候都会有的一种心理感受,处理好它对人性格的培养至关重要。特别对正处在性格形成期的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所以我将)
(3)情感目标
理解孤独是成长历程中的催化剂,学会在孤独的旅途中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明白克服孤独就是自我内心学会承受。
最后是教学重难点
本篇课文的题目为孤独之旅,对题目的解读直接关系到文章的行为脉络和主旨体现,所以我将重点设计为,理解“孤独之旅”的重要内涵。
难点:品味环境描写对主人公性格刻画的所起的作用。第二说教法
根据对学情的分析和本课属于自读课文的实际情况,我将采用学案导读法情境导入法点拨指导法延伸拓展法当然学案导读法是放在上课前的预习阶段,使学生通过学案扫清文章的生字词障碍并阅读助学资料,为课堂上走进这篇课文做好准备。
配乐播放幻灯片的情境导入,使学生在低沉而略带激昂的氛围中,萌发探索这段孤独之旅的好奇心,为走进课文奠定基调。
点拨引导学生速读和精读课文,总结出本文的行文脉络,分析全文重点语段。
最后再结合学生切身的成长经验延伸出关于孤独的观点,引导学生领悟主旨。
说学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探求合作的方式,所以我将引导学生采用
勾画圈点法、自主探究法和合作讨论法来学习本篇课文,旨在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活泼的课堂。第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的全方位展现。我主要设置了以下五步
(1)创设情景,感受“孤独”
这是树的孤独,茫茫的天地间成就了它的坚强与伟岸、屹立和沧桑;这是水的孤独,斑驳的土地成就了它的川流不息、绵延悠长,这是山的孤独,缭绕的云海成就了它的耸立与突兀,巍峨与坚韧;这是小巷的孤独,远离了喧哗的现代都市成就了她的厚重和古韵:这是贝多芬在失去听力的孤独中仍然追求音乐的坚定地眼神,这是史铁生在饱受内心的孤独之后重新振作的会心的微笑。这些都是关于孤独的例子,但也是生命历程中跨越孤独,彰显坚强的例子,究竟孤独以怎样一种神奇的力量磨砺出了人的坚强,人的成长。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跟着曹文轩文字踏上他为我们描绘的孤独之旅,去体会那种孤独,那种心灵的成长。
通过这样的导语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激发学生探索孤独之旅的好奇心,为进入课文奠定基础。
(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小说注重的是对文本信息的提取,所以本环节要求学生速读课文,在读的同时,拿起手中的笔,划出以下问题的提示词语,我主要设计了以下问题
(1)速读课文,抓住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四个因素,总结出本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在放鸭的过程中,杜小康的心理经过了怎样的变化?
(3)“孤独之旅”的含义是什么?
(这三个问题的设置是由浅入深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旨在让同学认识到这篇小说写了杜小康因故失学,被迫与父亲离家前往芦苇荡放鸭的经历。其中开端是失学离家→发展是孤独行程→高潮是风雨寻鸭→最后也就是结局少年长大。第二个问题是在此基础之上,发掘关于杜小康心理变化过程。由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受孤独;时间一久──不再忽然地恐慌;以及那天暴风雨后──坚强。思路很清楚,正体现旅本身就是一个过程的意思,讲到这里第三个问题就水到渠成了,以上那个两个问题正是孤独之旅的两层含义。这样设计问题,跳跃性不会太强,使学生感觉不会太突兀。
通过速读课文,学生把握了文章的行文脉络,到此我们也完成了知识目标。
(4)精读课文,重点分析精读并不与速读矛盾,这里面的精读主要是精读重点语段,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找出文中这些精读段落,并分析这些句子所起的作用。
精读又分两步走,第一步精读集中描写环境的段子,例这是关于鸭群的两个句子,对鸭子的叫声的描写和鸭群对杜小康父子的相依相偎就是杜小康刚离家的茫然恐惧的体现。“鸭的叫声”其实把杜小康带到了和学校不同的生活环境,不是同学们的戏耍,吵闹,不是朗朗的读书声,而应该是一个和这个十几岁的孩子生活极不相称的放鸭活动,这是杜小康生活环境的变化。这是关于芦荡的描写,绿色的浪潮给人的压抑以及那种逃也逃不出的感觉就是杜小康在到达芦荡后的害怕与胆怯的反应。渺远的芦苇荡静得有些怕人,这让一下子离开小玩伴的杜小康感触颇深,绿色带来的生机勃勃更反衬他身影的蜷曲和瘦小。
这是关于暴风雨的描写,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狂风暴雨中一个少年为了生计早将以前的茫然,胆怯褪去,无助中他不再害怕了,坦然接纳了眼前的一切,渐渐的成长为一个小男子汉了。
第二步精读关于细节描写的句子,尤其是对鸭群在水面所造成的扇面型水流的描写。这是通过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所看到的,这很符合他的身份,同时也很符合他的心境,因为这是杜小康第一次离家,他对自己的前方是茫然的,所以鸭群划出的如此细小的扇面型水流就足以在主人公杜小康荡起层层涟漪。
这里的环境和细节描写都反应出了杜小康各个阶段的心路历程。到此我们完成了能力目标
(5)延伸拓展总结主旨
在以上环节的基础之上,学生对文章的行文脉络和重点语段做了分析,此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你第一次独自在家的时候,你第一次和朋友分离的时候,你第一次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或许会感到不安,甚至是恐惧,但是不久之后,对孤独的超越得到的是成长,是敢于接受的坦然和镇定。此时在引入纪伯伦及本文作者曹文轩有关孤独的看法。以此来引导学生领悟“孤独是成长中一道美丽而残酷的题目。”的主旨。到此情感目标也得以完成。
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使学生迅速的抓住课文要点和文章的结构脉络。秉持着这种理念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孤独之旅这篇课文是由杜小康的放鸭经历和杜小康的心路历程所构成的,而这个旅途的延伸正是由杜小康出发时的茫然、到达的恐惧、安顿之后的孤独直至暴雨之后的成长所构成,横纵坐标轴和不断攀升的阶梯线,正是人生坐标中成长历程的绵延。
《孤独之旅》说课稿6
一、说教材
《孤独之旅》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
●主题
文章通过描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能促进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
●情节结构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的巧妙剪裁与布局,揭示了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对孩子进行磨难、挫折教育实施的必要。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段落主要有:第9段,第12-13段,第21段,这些环境描写强化了孤独的氛围,增强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4-25段,描画了一幅优美、恬静的画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渐趋向平静,但对于未来漫长的孤独,他仍然觉得恐慌。第36段写暴风雨中的情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促进杜小康思想转化的一个因素,突来的暴风雨,使杜小康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迅速地成长起来。第47段,雨过天晴,美好的夜色,预示着杜小康的成熟。这些环境都突出了“孤独”这个意境,这也是杜小康成长的环境。它为表现人物的变化、文章的主题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心理描写
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如第11段,写杜小康最初面对孤独时和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时的茫然。第21段,面对更加孤独的环境时,杜小康心中的恐慌与胆怯。再如第29-31段,孤独中的人们越发孤独,并逐渐强化成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并且这种意识一发便不可抑止。第38、43-46段,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坚强的过程。他敢于在暴风雨中独自找寻失散的鸭群,没有恐惧,强烈的责任感使他能够承担困苦、孤独的侵扰。第48段,更是鲜明地揭示了杜小康的成长,“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文章对于杜小康的心理描写很细腻,面对孤独,他由恐慌到面对乃至最后战胜它,这段心路历程通过杜小康不同的感受表现出来,也体现了他逐渐成长的主题。
●语言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很值得品味。如:“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苇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写暴风雨一段“早上,……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说教法
●教学目的:
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所起的重要作用。
2.品味体会小说的语言特色。
3.让学生试着体会主人公心理的变化过程。
4.教学生学会长大、学会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中体会成长。
●教学重点难点:
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
朗读法、引导法。
●导入语设计 :
同学们,你们曾经感受过孤独吗?可以说,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孤独也是一朵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有一句脍炙人口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但恐怕很少有人能道出其中的滋味,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龄人,他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全文。
2.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部分精彩段落)。
4.概括课文内容和主题。
三、品读文章,分析人物形象。
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
2.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3.讨论交流:请学生按照下列句式说一段话:我认为杜小康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4.学生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5.思考:请你给课文换一个标题,并比较自己所换的标题与原标题,哪一个效果更好?为什么?
四、寻读课文美点,深入赏析。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景物描写的片段。
2.学生自由朗读这些景物描写的片段,然后选取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妙的一个段落放声朗读。
3.指明学生朗读自己所选定的段落,然后说说自己朗读它的理由。
4.用同样的方法赏析有关细节描写的片段。
五、结束语: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但愿我们的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六、布置作业:
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长成了小小男子汉。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着一些怎样的人和事影响着你的成长,给予你有益的启示?
七、板书设计:
人物 情节 环境 语言
杜小康 开端: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去放鸭。 鸭群 生动
恐慌 发展: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芦荡 传神
孤独 高潮: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风雨 意味
坚强 结局: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深长
三、说学法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鉴赏小说细节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的方法。一部好小说,它之所以能感染人、打动人,往往与它成功的描写刻画分不开,因此让学生学会欣赏玩味小说中的精彩之处,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无疑对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是大有裨益的。
2.以虚拟的小说空间,扩展学生视野,丰富其人生体验。大千世界,百种世相,千般滋味,人尽其一生也不可能一一感受体会。要使自己有一颗丰富敏锐善感的心,学习小说并试着体会主人公的人生滋味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3.以文观己。小说尽管是虚构的,但它源于真实火热的生活,这篇表现少年成长的文章,对正处于成长黄金期、关键期的孩子们一定有很多触发,那就让他们尽情表达。
4.进行跨学科学习。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发展个性,意识自我,形成人格的时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了解有关的心理学、生理学的知识,有助于他们的成长。
《孤独之旅》说课稿7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快速阅读的方法,把握课文情节;品味“孤独”,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2、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3、理解“孤独”与“成长”的内涵,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品味“孤独”,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体会细节描写重要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孤独”与“成长”的内涵,感悟人生。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出示课题
有一句歌词大家都熟悉——“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但恐怕很少有人能道出其中的滋味,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龄人,他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师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走近孤独
请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并用一两句话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孤独—→坚强)
三、品读课文,理解孤独
请找出你认为最能表现“孤独”的句子。(学生跳读课文,品味语句。)
学生思考后交流。
例如:
“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从未见过的面孔。
“没有其他声音,天地又如此空旷”“寂寞”“已无一户人家”“唯一的炊烟”
“想听到声音,牛叫或者狗吠。然而,这不可能”
“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一连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
“言语被大量地省略了”“这种省略,只能进一步强化似乎满世界都注满了的孤独”
“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
……
——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对于已遭受家道中落、生活境遇产生大反差打击的小小少年杜小康而言,随父放鸭生活中还要承受这种种孤独无异于雪上加霜。他内心的苦痛、迷惘与挣扎,在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
(注:此环节,结合不同形式的朗读,进一步体会“孤独”)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迷茫、恐惧、害怕、胆怯等)
四、探究质疑、感悟孤独
1、学贵有疑,师发给每位学生一张纸,让他们在纸上写下两类问题:
A、我有疑问,需要向其他同学请教的问题:
B、我认为值得考考大家的问题:
2、学生质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质疑)
3、师从学生刚才的质疑中挑出几个典型问题进行探讨。
五、联系自己、体验孤独
1、曹文轩在《论孤独》中说:“它是一种正常并且健康的心态──如果程度得当的话。它标志着一种人格的成熟。它使人少了许多盲目。它使人在嘈杂的生活中有了一份保护身心健康的清静。”
2、仿写:
孤独是一种状态,需要慢慢地面对它的真实。
孤独是一桩邂逅,需要美美地咀嚼它的甜蜜。
孤独是,需要。
六、教师寄语
不要把孤独当成痛苦,孤独也是一种享受,孤独也是生命的一部分,享受孤独的美,也就是享受生命。
板书设计:
孤独之旅
曹文轩
磨难
杜小康孤独→坚强
(迷茫、恐惧、害怕、胆怯)
《孤独之旅》说课稿8
《孤独之旅》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人教版教材编辑在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虽是节选,但叙事简练,情节完整,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短篇小说来引导学生学习。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均是小说,是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小说单元,选编的课文有《故乡》、《孤独之旅》、《我的叔叔于勒》、《心声》四篇。《孤独之旅》写少年杜小康因家景败落,被迫与父亲离家去遥远的地方牧鸭生活的故事。课文描绘了柔弱、幼稚、恋家的少年杜小康,历经牧鸭生活最初的孤独和恐惧,终于战胜自我,变得坚强的一段生活历程。小说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于平白中饱含真情
《课标》要求,七-九年级学生,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和评价,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习本单元时,要紧密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引导学生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小说的艺术特色也是本单元的教学要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讲“教材是例子”,作为课文《孤独之旅》是一个什么例子,这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最先弄明白的。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虽然在教学中我们并不一定要把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基础知识强灌给学生,但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的我们理应按照小说教学的规律来引导学生学习。基于此,我把引导学生按照情节变化的四个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长历程,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作为教学的第一个目标,这也是本篇课文学习最基础的目标。环境是人物生活的处所和凭借,“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小说普遍采用的艺术手法之一,作者曹文轩把一个十多岁的少年杜小康置身于“如万重大山围住的芦苇荡”和“仿佛世界末日来临的暴风雨中”,环境的单调、冷漠、恶劣,家景的败落、失学的痛苦、牧鸭的艰难和辛酸(人文环境),而就是这一切,这不可改变的一切,把一个胆小、柔弱、对未来茫然不知所措的杜小康锻造得成熟和坚强。作为小说,出色的环境和细节描写是本文最成功的一个方面。引导学生品读出色的环境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杜小康的性格特征,我把它作为第二个教学目标。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正确、准确的解读文本的内涵,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有创意的解读文本,并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熏陶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和理想。因此,联系学生的生活,领会杜小康的典型意义,建构学生的精神家园,我把它作为第三个教学目标。
历史不能倒退!!!草房子,简陋、破败;破败、简陋。就是这破败、简陋的草房子,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一群活泼、可爱,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少年儿童在里面学习了六年,在那时,草房子是一所学校;布局规范、窗明几净、书香袭人、广播室、因特网,这是现在的学校!很显然,我们的学生非但没有那样的生活经历,即使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那段生活恐怕也很难了。再有,杜小康为何失学而牧鸭?(生活所迫)。离家与父亲二人孤苦地行走五六天,途中渺无人烟,好似走进了一片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这一切,学生又怎能体验?贫穷是那个时代的特征。“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到阅读中来,把我们的学生置身于杜小康的生活境遇中去”,理解杜小康的茫然和恐惧,理解杜小康的无奈和孤独,理解杜小康从万重大山似的芦苇荡中走出来,理解杜小康从世界末日似的暴风雨中长大了,这就成了课文学习的难点。
杜小康在放鸭,但课堂不能放鸭,不能放羊!没有教师的课堂是散乱的、无序的。频繁出现在我表述中的“引导”和“理解”两个词语,奠定了我教学的思想和理念。既是“引”,“道而弗牵”、“不愤不启”,诱导是我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按照认读——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解读——领会杜小康的性格特征及典型性→建构——面对挫折,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三个层面,自主学习,相互研讨。
作为教材的《孤独之旅》是一篇略读课文,按照平常的教学经验,略读课文只安排一个教学课时。但课文篇幅较长,近6000字,依每分钟读500字的速度计算,学生读完一遍至少需要12分钟。为此我安排一节课预习,提出两个要求:一、利用注释和工具书弄通课文中出现的8个生字和12个生词;二、熟悉课文内容,用两三百字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通过一节课的预习,为正式上课作好准备。
有人说“说课是纸上谈兵,上课是实战演练”。下面我开始实战演练。
导语:同学们,当你早晨背上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的时候,当你和同学们行走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时候,你是否知道,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个比你还小三四岁的孩子,由于家道中落,被迫辍学,只得跟随父亲到茫茫无际的芦苇荡放鸭的故事?此时此刻,你一定很难过,你一定很同情比你还小的那个孩子。现在,老师和你们一起走进《孤独之旅》,和文中的主人公一起去旅行吧!
悲凉的语调,怜悯的言辞,三言两语,既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营造了低沉的氛围,把学生的情感体验力求引导到阅读中来。
按照我的教学流程,整个课堂我预设了4个问题。(问题用多媒体出示)
1、浏览课文,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的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并用一句话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提示:课文以自然间行的形式已经把课文分成了几个部分)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失学离家→孤独行程→风雨寻鸭→少年长大
概括:小说写了杜小康因故失学,被迫与父亲离家前往芦苇荡放鸭的经历。
引导学生一进课文,通过5分钟的自主浏览,拟定小标题,教师用3分钟时间引导归纳,力求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进而理解“孤独之旅”的第一个含义:杜小康与父亲牧鸭生活的孤独行程。
2、浏览课文,按照杜小康与父亲牧鸭的四个阶段,划出杜小康心理变化的标志性语句,体会杜小康心理变化的历程。
出发——到达——安顿(时间久了)——暴风雨后
茫然恐惧→害怕胆怯→孤独无助→不再恐慌→长大坚强
概括:杜小康由茫然恐惧到孤独害怕到勇敢战胜孤独、战胜困难,杜小康长大了,坚强了。
引导学生二进课文,自主阅读,估计用5分钟的时间可以找出杜小康心理变化的五处标志性语句。教师再给3分钟的时间讨论:从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你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发现,这看似零乱的五句话,一旦连在一起,一个由茫然恐惧到孤独害怕到勇敢战胜孤独、战胜困难的杜小康就站到了学生的面前。进而理解“孤独之旅”的第二个含义:杜小康牧鸭生活过程中心理上的孤独旅程。
教师设计以上两个问题,在于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小说线索分明,一明一暗,由表及里揭示了孤独之旅的双重含义。杜小康正是在牧鸭生活的孤独中,伴随鸭子的长大而长大了,坚强了。
3、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环境描写的语段,体会环境描写与杜小康性格之间的关系。
(1)对鸭群呈扇面形的描写(略):幼弱、孤独
(2)“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无人和他们说话”:胆怯、害怕、孤独
(3)对暴风雨的描写语段。(精读)思考:
①用一个词语概括天气的特点。(比喻、夸张)恶劣
②面对暴风雨杜小康有什么感受?
仿佛到了世界末日
③本语段对刻画杜小康的性格有何作用?
为杜小康暴风雨中找鸭作铺垫。
品读环境描写的语段,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本文的环境描写非常出色,课文环境描写的语段有十多处,教师引导学生三进课文,学生在自主完成思考题(3)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上面三个语段。“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环境一是小说主人公赖以生活的自然之景,二是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为杜小康的成长在勾画蓝图。教学时,可以采用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深入体会这些语言文字的妙处。对“暴风雨语段”教师设计了3个小题肢,要求学生在3分钟内自主完成。整个这一环节预计15分钟。
4、速读杜小康暴风雨中寻鸭这一段。讨论:
(1)面对恶劣的天气,杜小康不去寻鸭行不行?(不行,迫于生计。)
(2)杜小康暴风雨中寻鸭表现怎样?(勇敢、坚强。)
你从小说主人公杜小康身上发现了什么?(略)
暴风雨中寻鸭是课文中最精彩的部分,在速度课文(四进课文)的基础上,设计三个看似很小的讨论题,却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学生讨论时,教师用多媒体补充杜小康生活的社会特征和家庭变故的文本资料,通过对前两个问题的讨论,已经比较深刻地认识了杜小康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最后一个问题可以放在这里,也可以单独设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孤独之旅》的解读,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一环节大概10分钟。整个课堂安排了4分钟的机动时间。
下面这些答案,对学生来说已是水到渠成:
生:要勇敢地面对现实、面对困难。
生:人的成长总会经历一个痛苦的阶段。
生:要敢于面对磨难,磨难锻炼人,造就人。
生:“人定胜天”。
生:战胜自然,必须先战胜自己。
结束语: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话题,无论孤独是一种苦难还是一种美丽,我们都应当把它当成生活的调味剂。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暴风雨,胆小、害怕的杜小康会找到散失的十几只鸭子吗?没有暴风雨,杜小康会看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羽毛吗?没有孤独之旅,杜小康能变得成熟和坚强吗?同学们,倘若你们遭遇孤独,遭遇磨难时,请你回想杜小康,学习杜小康,即便在孤独中,也要风雨兼程,去收获那温热的鸭蛋!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期望。通过充分的预设,我认为对课文《孤独之旅》的学习定能达到预期的收获。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孤独之旅》,以小说的主要人物杜小康为中心,以杜小康与父亲牧鸭的生活经历为主线,学生先后四进课文,梳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进而理解孤独之旅的双重含义。引导学生品读环境描写的语段,赏析暴风雨中寻鸭的精彩画面,深刻认识杜小康的性格特征,“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杜小康就鲜活地站到了学生的面前。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架空的分析,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通过学习,学生走进了《孤独之旅》,走进了杜小康的心田,与作者曹文轩交流,与人物杜小康对话。“潜移默化,熏陶感染”。至此,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实现了和谐的统一.
第三篇:《孤独之旅》说课稿
《孤独之旅》说课稿
张国瑞
《孤独之旅》是北京大学曹文轩教授的《草房子》中节选的作品,讲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儿童的生活,为广大少年儿童朋友们所喜闻乐见。
因此在导课的环节我们摒弃了传统的作家作品简介的常规模式,而是用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故事来引入本课,希望能通过生动的故事来调动同学们对阅读本小说的兴趣。关于教学目标的确定,我注重从这三个维度入手: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从而确立了这样四个目标:1.正确流利地读文章,普通话正音。2.能够按照事件发生发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顺序来梳理并概括文章的内容,理解感悟并提炼作品的主旨。3.能够学习用质疑和提问的方法,赏析文章中的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片段。4.在作品的学习中恰当地融入对孩子们家庭、情感、人格、成长等的教育。那么这四个目标便应该能够完整的融汇上述三个维度的考虑。
教学环节的设计,我们主要有两个环节在这里要进行说明。
其一,是内容的拓展,我们在这里主要是希望同学们能够结合文章联系自己的实际来讲述一下自己成长中的故事。同学们的故事或许没有杜小康的故事如此“宏伟”,但也包含他们所能够理解的人生道理,在这里可以融入对孩子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并且显得自然而不勉强。
其二,赏析小说中有关鸭子和环境描写的部分,这确实是本小说最有特色的地方。采用提问探究合作的方法,一般来说,提问探究合作的方法有利于孩子们自主的,深入的,有趣味的研读文章。充分调动同学们学习的主动性,发挥他们课堂的主体作用。
作业的布置,应该说照顾到了这样几个方面:本文的写作特色,对同学们情感意志的教育,另外也注意到了对学生们写作能力的培养。
最后我对本课教学过程中未使用多媒体教学做个简单的说明:多媒体的使用在语文教学中当慎重,当前学生汉字书写水平普遍令人担忧,我认为作为语文老师应该有责任做汉字书写的模范,因此我愿意努力手写汉字;其次,本课的教学过程中,多媒体可以不使用,多媒体工具的使用应该注意合理,合情,适当,不泛滥,对教学的作用应该是锦上添花,不应当画蛇添足。
第四篇:《孤独之旅》说课稿范文
《孤独之旅》说课稿
茅杭华
第一说教材
首先是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⑴《孤独之旅》是人教版语文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是一个小说单元,其重点是在于培养学生把握小说主题,分析人物形象,品味小说语言的能力。
⑵此外这篇课文虽然只是长篇小说《草房子》的节选,但它也拥有主要的人物——杜小康父子、有完整的情节——杜小康在失学之后与父亲放鸭的经历、以及关于鸭群、芦荡、暴风雨的细腻的环境描写等小说的三要素,对培养学生阅读小说的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次是学情分析
就学生的情感结构来讲,九年级的学生生活经验非常有限,思想上还不太成熟,所以在理解“孤独是成长中的一道美丽而残酷的题目”存在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结合学生有限的生活经验去引导他们理解主旨,明白“孤独”是每一个人的心灵感受和成长的必修课。
此外,九年级的学生,他们对小说这种文体也有了一些接触,但是他们理解的现状是感性的多一些,理性相对不足,所以教师可以将小说这种文体三要素及描写方法的抽象知识放入具体的文本分析里去理解和体味,以加深学生对小说这种文体的认识 再次是教学目标
根据这篇课文的文体特点并结合小说三要素在文中的具体体现,我设计了以下三个目标:(1)知识目标:
通过浏览课文,抓住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出主人公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进而理解 “孤独之旅”的含义。
(2)能力目标
找出文中集中描写环境的句子,体味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人物心理刻画的作用。
(孤独是每个人每个时候都会有的一种心理感受,处理好它对人性格的培养至关重要。特别对正
处在性格形成期的中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所以我将)
(3)情感目标
理解孤独是成长历程中的催化剂,学会在孤独的旅途中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明白克服孤独就是自我内心学会承受。
最后是教学重难点
本篇课文的题目为孤独之旅,对题目的解读直接关系到文章的行为脉络和主旨体现,所以我将重点设计为,理解“孤独之旅”的重要内涵。
难点:品味环境描写对主人公性格刻画的所起的作用。第二说教法
根据对学情的分析和本课属于自读课文的实际情况,我将采用
学案导读法
情境导入法
点拨指导法
延伸拓展法 当然学案导读法是放在上课前的预习阶段,使学生通过学案扫清文章的生字词障碍并阅读助学资料,为课堂上走进这篇课文做好准备。
配乐播放幻灯片的情境导入,使学生在低沉而略带激昂的氛围中,萌发探索这段孤独之旅的好奇心,为走进课文奠定基调。
点拨引导学生速读和精读课文,总结出本文的行文脉络,分析全文重点语段。最后再结合学生切身的成长经验延伸出关于孤独的观点,引导学生领悟主旨。
第三说学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探求合作的方式,所以我将引导学生采用 勾画圈点法、自主探究法和合作讨论法来学习本篇课文,旨在为学生营造一个开放的活泼的课堂。第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的全方位展现。我主要设置了以下五步
(1)创设情景,感受“孤独”
这是树的孤独,茫茫的天地间成就了它的坚强与伟岸、屹立和沧桑;这是水的孤独,斑驳的土地成就了它的川流不息、绵延悠长,这是山的孤独,缭绕的云海成就了它的耸立与突兀,巍峨与坚韧;这是小巷的孤独,远离了喧哗的现代都市成就了她的厚重和古韵:这是贝多芬在失去听力的孤独中仍然追求音乐的坚定地眼神,这是史铁生在饱受内心的孤独之后重新振作的会心的微笑。这些都是关于孤独的例子,但也是生命历程中跨越孤独,彰显坚强的例子,究竟孤独以怎样一种神奇的力量磨砺出了人的坚强,人的成长。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跟着曹文轩文字踏上他为我们描绘的孤独之旅,去体会那种孤独,那种心灵的成长。
通过这样的导语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激发学生探索孤独之旅的好奇心,为进入课文奠定基础。
(2)速读课文,整体感知
小说注重的是对文本信息的提取,所以本环节要求学生速读课文,在读的同时,拿起手中的笔,划出以下问题的提示词语,我主要设计了以下问题
(1)速读课文,抓住文章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四个因素,总结出本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2)在放鸭的过程中,杜小康的心理经过了怎样的变化?(3)“孤独之旅”的含义是什么?
(这三个问题的设置是由浅入深设计的,第一个问题旨在让同学认识到这篇小说写了杜小康因故失学,被迫与父亲离家前往芦苇荡放鸭的经历。其中开端是失学离家→发展是孤独行程→高潮是风雨寻鸭→最后也就是结局少年长大。第二个问题是在此基础之上,发掘关于杜小康心理变化过程。由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荡时──害怕,胆怯;安顿之后──感受孤独;时间一久──不再忽然地恐慌;以及那天暴风雨后──坚强。思路很清楚,正体现旅本身就是一个过程的意思,讲到这里第三个问题就水到渠成了,以上那个两个问题正是孤独之旅的两层含义。这样设计问题,跳跃性不会太强,使学生感觉不会太突兀。
通过速读课文,学生把握了文章的行文脉络,到此我们也完成了知识目标。(3)精读课文,重点分析 精读并不与速读矛盾,这里面的精读主要是精读重点语段,要求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找出文中这些精读段落,并分析这些句子所起的作用。
精读又分两步走,第一步精读集中描写环境的段子,例这是关于鸭群的两个句子,对鸭子的叫声的描写和鸭群对杜小康父子的相依相偎就是杜小康刚离家的茫然恐惧的体现。“鸭的叫声”其实把杜小康带到了和学校不同的生活环境,不是同学们的戏耍,吵闹,不是朗朗的读书声,而应该是一个和这个十几岁的孩子生活极不相称的放鸭活动,这是杜小康生活环境的变化。这是关于芦荡的描写,绿色的浪潮给人的压抑以及那种逃也逃不出的感觉就是杜小康在到达芦荡后的害怕与胆怯的反应。渺远的芦苇荡静得有些怕人,这让一下子离开小玩伴的杜小康感触颇深,绿色带来的生机勃勃更反衬他身影的蜷曲和瘦小。
这是关于暴风雨的描写,使学生能够认识到,狂风暴雨中一个少年为了生计早将以前的茫然,胆怯褪去,无助中他不再害怕了,坦然接纳了眼前的一切,渐渐的成长为一个小男子汉了。
第二步精读关于细节描写的句子,尤其是对鸭群在水面所造成的扇面型水流的描写。这是通过一个十三四岁的孩子所看到的,这很符合他的身份,同时也很符合他的心境,因为这是杜小康第一次离家,他对自己的前方是茫然的,所以鸭群划出的如此细小的扇面型水流就足以在主人公杜小康荡起层层涟漪。
这里的环境和细节描写都反应出了杜小康各个阶段的心路历程。到此我们完成了能力目标
(4)延伸拓展 总结主旨 在以上环节的基础之上,学生对文章的行文脉络和重点语段做了分析,此时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你第一次独自在家的时候,你第一次和朋友分离的时候,你第一次来到一个陌生地方的时候,或许会感到不安,甚至是恐惧,但是不久之后,对孤独的超越得到的是成长,是敢于接受的坦然和镇定。此时在引入纪伯伦及本文作者曹文轩有关孤独的看法。以此来引导学生领悟“孤独是成长中一道美丽而残酷的题目。” 的主旨。到此情感目标也得以完成。第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能够使学生迅速的抓住课文要点和文章的结构脉络。秉持着这种理念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孤独之旅这篇课文是由杜小康的放鸭经历和杜小康的心路历程所构成的,而这个旅途的延伸正是由杜小康出发时的茫然、到达的恐惧、安顿之后的孤独直至暴雨之后的成长所构成,横纵坐标轴和不断攀升的阶梯线,正是人生坐标中成长历程的绵延。
第五篇:孤独之旅说课稿(热门4篇)
篇1:《孤独之旅》优质说课稿
《孤独之旅》优质说课稿
一、说教材
《孤独之旅》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
●主题
文章通过描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能促进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
●情节结构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的巧妙剪裁与布局,揭示了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对孩子进行磨难、挫折教育实施的必要。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段落主要有:第9段,第12-13段,第21段,这些环境描写强化了孤独的氛围,增强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4-25段,描画了一幅优美、恬静的画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渐趋向平静,但对于未来漫长的孤独,他仍然觉得恐慌。第36段写暴风雨中的情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促进杜小康思想转化的一个因素,突来的暴风雨,使杜小康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迅速地成长起来。第47段,雨过天晴,美好的夜色,预示着杜小康的成熟。这些环境都突出了“孤独”这个意境,这也是杜小康成长的环境。它为表现人物的变化、文章的主题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心理描写
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如第11段,写杜小康最初面对孤独时和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时的茫然。第21段,面对更加孤独的环境时,杜小康心中的恐慌与胆怯。再如第29-31段,孤独中的人们越发孤独,并逐渐强化成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并且这种意识一发便不可抑止。第38、43-46段,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坚强的过程。他敢于在暴风雨中独自找寻失散的鸭群,没有恐惧,强烈的责任感使他能够承担困苦、孤独的侵扰。第48段,更是鲜明地揭示了杜小康的成长,“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文章对于杜小康的心理描写很细腻,面对孤独,他由恐慌到面对乃至最后战胜它,这段心路历程通过杜小康不同的感受表现出来,也体现了他逐渐成长的主题。
●语言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很值得品味。如:“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苇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写暴风雨一段“早上,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说教法
●教学目的:
1.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所起的重要作用。
2.品味体会小说的语言特色。
3.让学生试着体会主人公心理的变化过程。
4.教学生学会长大、学会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中体会成长。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导入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曾经感受过孤独吗?可以说,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孤独也是一朵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有一句脍炙人口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但恐怕很少有人能道出其中的滋味,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龄人,他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全文。 2.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部分精彩段落)。4.概括课文内容和主题。
三、品读文章,分析人物形象。
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2.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3.讨论交流:请学生按照下列句式说一段话:我认为杜小康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4.学生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5.思考:请你给课文换一个标题,并比较自己所换的标题与原标题,哪一个效果更好?为什么?
四、寻读课文美点,深入赏析。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景物描写的片段。 2.学生自由朗读这些景物描写的片段,然后选取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妙的一个段落放声朗读。 3.指明学生朗读自己所选定的段落,然后说说自己朗读它的理由。 4.用同样的方法赏析有关细节描写的片段。
五、结束语: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但愿我们的`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六、布置作业: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长成了小小男子汉。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着一些怎样的人和事影响着你的成长,给予你有益的启示?
七、板书设计:略。
三、说学法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鉴赏小说细节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的方法。一部好小说,它之所以能感染人、打动人,往往与它成功的描写刻画分不开,因此让学生学会欣赏玩味小说中的精彩之处,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无疑对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是大有裨益的。
2.以虚拟的小说空间,扩展学生视野,丰富其人生体验。大千世界,百种世相,千般滋味,人尽其一生也不可能一一感受体会。要使自己有一颗丰富敏锐善感的心,学习小说并试着体会主人公的人生滋味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3.以文观己。小说尽管是虚构的,但它源于真实火热的生活,这篇表现少年成长的文章,对正处于成长黄金期、关键期的孩子们一定有很多触发,那就让他们尽情表达。
4.进行跨学科学习。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发展个性,意识自我,形成人格的时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了解有关的心理学、生理学的知识,有助于他们的成长。
篇2:语文《孤独之旅》优质说课稿
语文《孤独之旅》优质说课稿
一、说教材
《孤独之旅》是一篇写少年成长的小说,比较切合学生的心理和生活。
●主题
文章通过描写杜小康随父亲放鸭所经历的一系列事件和情感历程,刻画了一个少年心理成长的轨迹,揭示了挫折能促进人迅速地成熟这一道理。小说标题“孤独之旅”的含义不仅仅指杜小康跟随父亲放鸭过程中产生的孤独、寂寞、恐慌之感,还有杜小康心灵的变化过程,即从孤独、寂寞、恐慌到坚强,自己努力奋斗的人生之旅。
●情节结构
开端:写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着父亲去放鸭。发展:写杜小康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高潮:写杜小康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结局:写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小说通过故事情节的巧妙剪裁与布局,揭示了文章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对孩子进行磨难、挫折教育实施的必要。
●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的段落主要有:第9段,第12-13段,第21段,这些环境描写强化了孤独的氛围,增强了杜小康的恐慌不安的感受;第24-25段,描画了一幅优美、恬静的画面,暗示杜小康的心理逐渐趋向平静,但对于未来漫长的孤独,他仍然觉得恐慌。第36段写暴风雨中的情景,恶劣的自然环境是促进杜小康思想转化的一个因素,突来的暴风雨,使杜小康意识到自己的责任,迅速地成长起来。第47段,雨过天晴,美好的夜色,预示着杜小康的`成熟。这些环境都突出了“孤独”这个意境,这也是杜小康成长的环境。它为表现人物的变化、文章的主题都起到很好的作用。
●心理描写
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如第11段,写杜小康最初面对孤独时和面对不可知的未来时的茫然。第21段,面对更加孤独的环境时,杜小康心中的恐慌与胆怯。再如第29-31段,孤独中的人们越发孤独,并逐渐强化成一种精神上的压迫,杜小康很自然地想到回家,并且这种意识一发便不可抑止。第38、43-46段,是杜小康走向成熟和坚强的过程。他敢于在暴风雨中独自找寻失散的鸭群,没有恐惧,强烈的责任感使他能够承担困苦、孤独的侵扰。第48段,更是鲜明地揭示了杜小康的成长,“他觉得自己突然地长大了,坚强了。” 文章对于杜小康的心理描写很细腻,面对孤独,他由恐慌到面对乃至最后战胜它,这段心路历程通过杜小康不同的感受表现出来,也体现了他逐渐成长的主题。
●语言
本文的语言很有特色,很值得品味。如:“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写出芦苇的广袤,“绿色的浪潮”不仅可见其色,更可见其动感与生机,将景物写活了。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芦荡愈幽深繁茂愈反衬出小船的孤小,杜小康那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才愈为真切。 写暴风雨一段“早上,……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写景如在眼前,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将暴风雨的狂暴之势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说教法
●教学目的:1.学习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所起的重要作用。 2.品味体会小说的语言特色。3.让学生试着体会主人公心理的变化过程。4.教学生学会长大、学会在平时的待人接物中体会成长。
●教学重点难点:品味小说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和主题的重要作用。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法。
●导入语设计 :同学们,你们曾经感受过孤独吗?可以说,孤独是一根尖锐的针,常常刺痛我们脆弱的心,让我们难以忍受;孤独也是一朵鲜花,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显得更加灿烂。有一句脍炙人口的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但恐怕很少有人能道出其中的滋味,今天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叫杜小康的同龄人,他的一段难忘的生活经历,相信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全文。 2.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 3.指名学生朗读课文(部分精彩段落)。4.概括课文内容和主题。
三、品读文章,分析人物形象。
1.学生迅速默读课文中有关杜小康的段落,找出文中有关描写杜小康成长过程的细节。2.思考: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3.讨论交流:请学生按照下列句式说一段话:我认为杜小康是这样成长起来的: 。4.学生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5.思考:请你给课文换一个标题,并比较自己所换的标题与原标题,哪一个效果更好?为什么?
四、寻读课文美点,深入赏析。
1.学生速读课文,找出文中有关景物描写的片段。 2.学生自由朗读这些景物描写的片段,然后选取自己认为写得最好最妙的一个段落放声朗读。 3.指明学生朗读自己所选定的段落,然后说说自己朗读它的理由。 4.用同样的方法赏析有关细节描写的片段。
五、结束语:
成长中有成功,也有挫折,有欢乐喜悦,也有悲哀烦恼,这就是生活。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主题。但愿我们的同学们都能谱出一首健康的成长歌,长成一棵坚强独立的大树。
六、布置作业:生活的磨砺,暴风雨的洗礼,让杜小康长成了小小男子汉。在你的生活道路上,又有着一些怎样的人和事影响着你的成长,给予你有益的启示?
七、板书设计:
人物 情节 环境 语言
杜小康 开端: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去放鸭。 鸭群 生动
恐慌 发展:与父亲撑船赶鸭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 芦荡 传神
孤独 高潮:与父亲在芦苇荡中遇到暴风雨的情景。 风雨 意味
坚强 结局: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 深长
三、说学法
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初步了解鉴赏小说细节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的方法。一部好小说,它之所以能感染人、打动人,往往与它成功的描写刻画分不开,因此让学生学会欣赏玩味小说中的精彩之处,并能发表自己的见解,无疑对提高他们的审美趣味是大有裨益的。
2.以虚拟的小说空间,扩展学生视野,丰富其人生体验。大千世界,百种世相,千般滋味,人尽其一生也不可能一一感受体会。要使自己有一颗丰富敏锐善感的心,学习小说并试着体会主人公的人生滋味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3.以文观己。小说尽管是虚构的,但它源于真实火热的生活,这篇表现少年成长的文章,对正处于成长黄金期、关键期的孩子们一定有很多触发,那就让他们尽情表达。
4.进行跨学科学习。初中阶段,正是学生发展个性,意识自我,形成人格的时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了解有关的心理学、生理学的知识,有助于他们的成长。
篇3:《孤独之旅》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孤独之旅》教学设计及说课稿
《孤独之旅》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人教版教材编辑在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课文虽是节选,但叙事简练,情节完整,完全可以作为一个短篇小说来引导学生学习。这个单元的四篇课文均是小说,是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小说单元,选编的课文有《故乡》、《孤独之旅》、《我的叔叔于勒》、《心声》四篇。《孤独之旅》写少年杜小康因家景败落,被迫与父亲离家去遥远的地方牧鸭生活的故事。课文描绘了柔弱、幼稚、恋家的少年杜小康,历经牧鸭生活最初的孤独和恐惧,终于战胜自我,变得坚强的一段生活历程。小说语言平实,通俗易懂,于平白中饱含真情
《课标》要求,七-九年级学生,能够区分写实作品与虚构作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和评价,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学习本单元时,要紧密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小说的主题,分析人物形象。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引导学生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小说的艺术特色也是本单元的教学要求。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讲“教材是例子”,作为课文《孤独之旅》是一个什么例子,这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当最先弄明白的。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个要素,虽然在教学中我们并不一定要把小说这种文学样式的基础知识强灌给学生,但在教学实践中,作为教师的我们理应按照小说教学的规律来引导学生学习。基于此,我把引导学生按照情节变化的四个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梳理主人公杜小康的成长历程,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作为教学的第一个目标,这也是本篇课文学习最基础的目标。环境是人物生活的处所和凭借,“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是小说普遍采用的艺术手法之一,作者曹文轩把一个十多岁的少年杜小康置身于“如万重大山围住的芦苇荡”和“仿佛世界末日来临的暴风雨中”,环境的单调、冷漠、恶劣,家景的败落、失学的痛苦、牧鸭的艰难和辛酸(人文环境),而就是这一切,这不可改变的一切,把一个胆小、柔弱、对未来茫然不知所措的杜小康锻造得成熟和坚强。作为小说,出色的环境和细节描写是本文最成功的一个方面。引导学生品读出色的环境描写,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杜小康的性格特征,我把它作为第二个教学目标。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正确、准确的解读文本的内涵,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有创意的解读文本,并从中得到人生的启示和艺术熏陶是阅读教学的终极目标和理想。因此,联系学生的生活,领会杜小康的典型意义,建构学生的精神家园,我把它作为第三个教学目标。
历史不能倒退!!!草房子,简陋、破败;破败、简陋。就是这破败、简陋的草房子,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一群活泼、可爱,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少年儿童在里面学习了六年,在那时,草房子是一所学校;布局规范、窗明几净、书香袭人、广播室、因特网,这是现在的学校!很显然,我们的学生非但没有那样的生活经历,即使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体会那段生活恐怕也很难了。再有,杜小康为何失学而牧鸭?(生活所迫)。离家与父亲二人孤苦地行走五六天,途中渺无人烟,好似走进了一片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这一切,学生又怎能体验?贫穷是那个时代的特征。“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到阅读中来,把我们的学生置身于杜小康的生活境遇中去”,理解杜小康的茫然和恐惧,理解杜小康的'无奈和孤独,理解杜小康从万重大山似的芦苇荡中走出来,理解杜小康从世界末日似的暴风雨中长大了,这就成了课文学习的难点。
杜小康在放鸭,但课堂不能放鸭,不能放羊!没有教师的课堂是散乱的、无序的。频繁出现在我表述中的“引导”和“理解”两个词语,奠定了我教学的思想和理念。既是“引”,“道而弗牵”、“不愤不启”,诱导是我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按照认读——理解孤独之旅的含义→解读——领会杜小康的性格特征及典型性→建构——面对挫折,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三个层面,自主学习,相互研讨。
作为教材的《孤独之旅》是一篇略读课文,按照平常的教学经验,略读课文只安排一个教学课时。但课文篇幅较长,近6000字,依每分钟读500字的速度计算,学生读完一遍至少需要12分钟。为此我安排一节课预习,提出两个要求:一、利用注释和工具书弄通课文中出现的8个生字和12个生词;二、熟悉课文内容,用两三百字复述小说的故事情节。通过一节课的预习,为正式上课作好准备。
有人说“说课是纸上谈兵,上课是实战演练”。下面我开始实战演练。
导语:同学们,当你早晨背上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的时候,当你和同学们行走在信息高速公路上的时候,你是否知道,在一个遥远的地方,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有一个比你还小三四岁的孩子,由于家道中落,被迫辍学,只得跟随父亲到茫茫无际的芦苇荡放鸭的故事?此时此刻,你一定很难过,你一定很同情比你还小的那个孩子。现在,老师和你们一起走进《孤独之旅》,和文中的主人公一起去旅行吧!
悲凉的语调,怜悯的言辞,三言两语,既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营造了低沉的氛围,把学生的情感体验力求引导到阅读中来。
按照我的教学流程,整个课堂我预设了4个问题。(问题用多媒体出示)
1、浏览课文,按照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的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并用一句话概括这个故事的内容。(提示:课文以自然间行的形式已经把课文分成了几个部分)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失学离家→孤独行程→风雨寻鸭→少年长大
概括:小说写了杜小康因故失学,被迫与父亲离家前往芦苇荡放鸭的经历。
引导学生一进课文,通过5分钟的自主浏览,拟定小标题,教师用3分钟时间引导归纳,力求让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整体感知,进而理解“孤独之旅”的第一个含义:杜小康与父亲牧鸭生活的孤独行程。
2、浏览课文,按照杜小康与父亲牧鸭的四个阶段,划出杜小康心理变化的标志性语句,体会杜小康心理变化的历程。
出发——到达——安顿(时间久了)——暴风雨后
茫然恐惧→害怕胆怯→孤独无助→不再恐慌→长大坚强
概括:杜小康由茫然恐惧到孤独害怕到勇敢战胜孤独、战胜困难,杜小康长大了,坚强了。
引导学生二进课文,自主阅读,估计用5分钟的时间可以找出杜小康心理变化的五处标志性语句。教师再给3分钟的时间讨论:从杜小康的心理变化过程,你发现了一个什么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发现,这看似零乱的五句话,一旦连在一起,一个由茫然恐惧到孤独害怕到勇敢战胜孤独、战胜困难的杜小康就站到了学生的面前。进而理解“孤独之旅”的第二个含义:杜小康牧鸭生活过程中心理上的孤独旅程。
教师设计以上两个问题,在于引导学生梳理课文的脉络,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小说线索分明,一明一暗,由表及里揭示了孤独之旅的双重含义。杜小康正是在牧鸭生活的孤独中,伴随鸭子的长大而长大了,坚强了。
3、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环境描写的语段,体会环境描写与杜小康性格之间的关系。
(1)对鸭群呈扇面形的描写(略):幼弱、孤独
(2)“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十多天遇不到一个人,无人和他们说话”:胆怯、害怕、孤独
(3)对暴风雨的描写语段。(精读)思考:
①用一个词语概括天气的特点。(比喻、夸张)恶劣
②面对暴风雨杜小康有什么感受?
仿佛到了世界末日
③本语段对刻画杜小康的性格有何作用?
为杜小康暴风雨中找鸭作铺垫。
品读环境描写的语段,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本文学习的一个重点。本文的环境描写非常出色,课文环境描写的语段有十多处,教师引导学生三进课文,学生在自主完成思考题(3)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上面三个语段。“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环境一是小说主人公赖以生活的自然之景,二是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为杜小康的成长在勾画蓝图。教学时,可以采用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学生齐读等方式,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深入体会这些语言文字的妙处。对“暴风雨语段”教师设计了3个小题肢,要求学生在3分钟内自主完成。整个这一环节预计15分钟。
4、速读杜小康暴风雨中寻鸭这一段。讨论:
(1)面对恶劣的天气,杜小康不去寻鸭行不行?(不行,迫于生计。)
(2)杜小康暴风雨中寻鸭表现怎样?(勇敢、坚强。)
你从小说主人公杜小康身上发现了什么?(略)
暴风雨中寻鸭是课文中最精彩的部分,在速度课文(四进课文)的基础上,设计三个看似很小的讨论题,却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学生讨论时,教师用多媒体补充杜小康生活的社会特征和家庭变故的文本资料,通过对前两个问题的讨论,已经比较深刻地认识了杜小康这个人物的性格特征。最后一个问题可以放在这里,也可以单独设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对文本《孤独之旅》的解读,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一环节大概10分钟。整个课堂安排了4分钟的机动时间。
下面这些答案,对学生来说已是水到渠成:
生:要勇敢地面对现实、面对困难。
生:人的成长总会经历一个痛苦的阶段。
生:要敢于面对磨难,磨难锻炼人,造就人。
生:“人定胜天”。
生:战胜自然,必须先战胜自己。
结束语: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中,成长是永恒的话题,无论孤独是一种苦难还是一种美丽,我们都应当把它当成生活的调味剂。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暴风雨,胆小、害怕的杜小康会找到散失的十几只鸭子吗?没有暴风雨,杜小康会看到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羽毛吗?没有孤独之旅,杜小康能变得成熟和坚强吗?同学们,倘若你们遭遇孤独,遭遇磨难时,请你回想杜小康,学习杜小康,即便在孤独中,也要风雨兼程,去收获那温热的鸭蛋!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生成是预设的期望。通过充分的预设,我认为对课文《孤独之旅》的学习定能达到预期的收获。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孤独之旅》,以小说的主要人物杜小康为中心,以杜小康与父亲牧鸭的生活经历为主线,学生先后四进课文,梳理一明一暗两条线索,进而理解孤独之旅的双重含义。引导学生品读环境描写的语段,赏析暴风雨中寻鸭的精彩画面,深刻认识杜小康的性格特征,“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杜小康就鲜活地站到了学生的面前。没有空洞的说教,没有架空的分析,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通过学习,学生走进了《孤独之旅》,走进了杜小康的心田,与作者曹文轩交流,与人物杜小康对话。“潜移默化,熏陶感染”。至此,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实现了和谐的统一.
篇4:九年级语文上册《孤独之旅》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我是初中语文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孤独之旅》。下面,我将从教学背景、课程设计以及教学亮点这三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学背景
1.教材分析
合理、科学全面的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孤独之旅》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小说。本文写的是因家庭变故而失学的少年杜小康,跟随父亲去放鸭遭遇暴风雨后成长并坚强起来的故事。通过学习本文,学生能了解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获得人生的启示。
2.学情分析
现代教育理论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以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在教学活动之前进行学情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由抽象思维过渡到逻辑思维的阶段,他们的求知欲旺盛,乐于探索和发现,能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他们对于小说情节的概括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但对于人物形象和主题把握方面还有待加强,对小说的独立阅读能力还有待提高。
3.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在新课程改革理论的'指导下,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理解重要词句的深刻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体悟,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把握小说的主题,结合生活经验,树立坚强的人生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4.重难点
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重难点。重点是: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难点是树立坚强的人生信念,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
二、说课程设计
接下来是我的课程设计部分,首先是教法与学法的选择。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有:小组讨论法。通过小组间合作交流讨论,提高独立阅读小说的能力。此外,我还将采用多媒体教学法和朗读体会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的学法有:自主探究法、合作交流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讨论,通过师生合作,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接下来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内容:说教学过程。我主要分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我会用多媒体的形式播放歌曲阳光总在风雨后,并请学生谈一谈自己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烦恼与孤独。学生自由发言,畅谈感受,从而引出本课的课题。
这样的导入不仅能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气氛,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
在课前我会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借助工具书及文下注释,正确读写生字并理解重点字词,我会当堂进行字词测验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
字词测验完毕,我会请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并回答问题:本文是一篇小说,请按照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部分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能从文中找出答案:故事的开端是杜小康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不得不辍学跟随父亲去放鸭;发展是与父亲撑船去芦苇荡的经过和感受;高潮是在芦苇荡遇到暴风雨时的情景;结局是鸭子长大了,杜小康也长大了。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并锻炼信息搜集能力及内容概括能力。
第三环节:再读课文
在这一环节,首先我会提问:文中有许多环境描写的句子,找出你认为写的最好的段落进行朗读,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对表现杜小康的成长起什么作用。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因此我会采用小组讨论法,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我也会参与讨论并给予意见。讨论完毕,我会请学生派代表发言,其他组的学生予以补充说明,我也会进行点评。通过师生合作,学生能够得出:文中写鸭群被赶着奋力向前推进衬托了杜小康出来放鸭的无奈;写鸭们夜晚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衬衫出杜小康内心的不安;写鸭长大后羽毛变得鲜亮稠密也象征着杜小康的成长。文中高潮部分对于暴风雨的描写渲染了恐怖的气氛,烘托出杜小康内心的恐惧;写杜小康与暴风雨搏斗时的情景象征着这个少年坚强起来了。等等。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够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并培养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第四环节:研读课文
首先我会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三段,并提问:这段旅程为什么是孤独的?杜小康的旅程给了我们什么人生启示?学生结合自身体验并自主思考,在我的引导能够明确:这段旅程中,杜小康经历了离乡背井的孤独、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空旷环境的孤独、单调生活的孤独以及心灵的孤独,但他最终成长了坚强了。这告诉我们,在成长道路上,只有勇于面对孤独,适应艰苦的条件,不断磨练自己,才能成长成熟。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能够把握小说的主题,并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第五环节:当堂训练:
本环节我会请学生当堂用第一人称的方法写一写当杜小康看到鸭下蛋时的内心所想。从而更好地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培养写作能力。
第六环节:课堂小结
我会请学生发表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让学生自己梳理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我也会进行适当的补充,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
第七环节:布置作业
最后我会布置如下作业:回忆自己成长过程中所经历过的独特的旅程,写一段从中得到的收获。
我为本节课设计的板书清楚明了,方便学生记忆,同时突出了本节课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以上是我全部的教学过程。在实际教学中,我还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教学的现场效果,对学生的学习予以及时的评价,评价将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我将以形成性评价为主,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的方法,并根据学生的反馈反思自己的教学设计,调整教学方案。
三、说教学亮点
我本节课的教学亮点主要有:首先,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自主学习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听说读写紧密结合,通过当堂训练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学生效果,从而检验教学目标是否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