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南昌大学一流本科教育校长讲话稿
以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为目标,全面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本科教学质量 ——在2016年学校教学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朱友林
老师们、同志们、同学们:
根据会议安排,我代表学校作本科教学工作报告。
本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和国务院、教育部、省教育厅关于高教改革的相关文件精神;系统总结学校三年以来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深入分析当前本科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进一步厘清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思路,对今后本科教学工作的重点任务做出明确部署。一、三年本科教学工作的回顾
2013年教学工作会议以来是学校本科教学改革和发展十分重要的三年,学校确立了“学术立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的办学理念,明确了“强学科、精管理、惠民生、兴实干”的发展思路,在校党委行政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学院、各部门的密切配合下,在广大师生和各级管理人员的努力下,本科教学工作取得了明显进步。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构建协同育人机制,完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积极策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不断完善以拔尖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为主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
不断深化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总结理工本硕、国学等实验班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学校进一步发挥综合性大学优势,整合理工医、人文艺术等方面的优质教学、科研和学科资源,不断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14年3月成立“前湖学院”,综合实验班实施个性化、小班化、国际化的“三化”培养模式,实行导师制、书院制、学分制的“三制”管理模式,坚持教书与育人、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三融合”;2015年9月成立“际銮书院”,积极探索书院制育人管理模式,来自综合实验班、本硕实验班、国学实验班共147名学生1 成为“际銮书院”首批新生。
扎实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依托卓越教育培养计划,建立健全国家、省、校三级卓越计划培养体系,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年来,在原有近30个卓越计划班的基础上,“水产养殖学”专业新增为首批国家级“卓越农林计划项目”,新增新闻传播、新能源材料与器件、食品科学与工程3个省级卓越计划项目。卓越计划班联合企业制定具有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的课程体系,建设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学队伍,在企业、政府部门中选聘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加强与企业共建共管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了校企、校政协同育人机制,实现了与企业、政府部门的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
深入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以双学位、主辅修等形式为主体,通过开放游学、学分互认、学位互通等合作方式,增加学生第二校园经历,完善学生知识结构,探索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三年来学校新增双学位专业()个,双学位专业总计达()个,新增辅修专业()个,双学位共招收学生 人,辅修专业共招收学生 人,近学生获双学位和辅修学位;学校开展了与武汉大学、广西大学、宁夏大学等校际合作交流学习;“卓越传媒人”实验班探索了“2+2”跨学院、跨专业培养复合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英国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共同举办临床医学(生物医学)联合培养项目,培养临床医学与生物医学复合型人才;推进昆山杜克大学、台湾元智大学访学计划,与韩国又松大学、台湾世新大学等新建立了联合培养人才合作关系;三年来选拔组织近千名学生赴英国、日本、俄罗斯、德国、美国、印度和澳大利亚等国外高校开展学习交流。
(二)树立以生为本理念,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学校牢固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以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为契机,实现管理重心下移,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稳步推进学分改革。先后颁布《南昌大学学分收费制实施方案》《南昌大学学生学分制选课管理办法》等系列文件,通过推进学分制改革,尊重学生的选课权,引入竞争机制,在规范教学管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教师教学积极性方2 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完善挂牌选课制。一是提前录制好部分挂牌课程教师的教学视频,做好宣传;二是升级教务管理系统,提高选课效率;三是从政策上鼓励学院主动增开挂牌课程。挂牌选课课程总数达1026门次,选课学生达74959人次。
建立学生转专业新机制。尊重学院转专业的自主权,学院按“自主选择,学院考核、按比例择优录取”的原则制定转专业细则,三年来共有()余名学生参加转专业考试,其中()名学生顺利获准转专业。
推广导师制。学校在先期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广“班级导师制”,目前共聘任本科生导师组21个,涵盖所有教学学院,导师制发挥了“一岗双责”育人功能,对学生起到了人生导航、专业领航、心理护航、职业助航的积极作用。
试点助教制。出台《南昌大学本科教学课程助教制试点工作暂行办法》等文件,遴选并培训优秀博士、硕士生担任助教,承担本科生课堂考勤、辅导答疑、批阅作业、开展分组讨论等教学任务,使主讲教师投放更多精力在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设计上。2013年在理学院、人文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和基础医学院开展了试点工作,2015年,研究生助教制发展到10个学院,共165人。
探索“三学期制”。出台《南昌大学三学期制实施方案》,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实验室,迈出家庭、融入社会”,充分锻炼和提高其实践和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实现学生个性化培养。三年来学生参加暑期实践活动人数近()万人次,占比()%。
(三)强化专业内涵建设,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学校按照“支持优势和特色专业,扶持新兴和基础专业,调整就业率低和办学条件不足专业”的原则,以省专业综合评价和校内专业综合评估为契机,积极探索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实现专业特色发展和内涵发展。
推进专业综合改革。学校以“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申报工作为抓手,大力推进专业综合改革。汉语言文学、旅游管理和通信工程等8个专业积极申报并获批为2013或2014年度江西省普通本科高等学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试点专业通过自主设计建设方案,积极推进培养模式、教学团队、课程教材、教学方3 式、教学管理等专业发展重要环节的综合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整体提升,引领示范学校其他专业改革建设。
启动2016版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学校以教育教学思想大讨论为契机,启动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发布《关于制订南昌大学2016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原则意见》。新的培养方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通专融合为途径,以创新创业教育为突破口,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驱动,以构建知识、能力、素质为核心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系为抓手,以大类培养、学分制选课、三学期制、学业评价等级制改革等为手段,着力构建一个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更加科学、更加灵活、更加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各专业都提交了初稿,进一步的论证完善工作正在紧张进行当中。
探索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2015年江西省教育厅启动了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试点工作,以推动高校优化专业结构,实现内涵发展和特色发展。南昌大学作为省专指委主任委员和秘书处挂靠单位,在教育厅领导下做好顶层设计和各项具体工作,组织全省本科高校按照工作要求和时间节点,进行专业数据信息采集、审核、修订,以及定性定量指标评价等工作,圆满完成省专业综合评价试点工作。学校通信工程、英语、汉语言文学、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工程、法学、会计学等7个专业参加了试点工作,取得3个第一和3个第二的好成绩,学校7个试点专业负责人作为省教指委的主任或副主任委员,也带领本专业老师卓有成效的开展了相关工作,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2015年学校首次开展了校内专业综合评估工作,并加大评估结果的运用,结合省专业综合评价工作的开展,积极探索建立校内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指导学院找准专业发展方向,自觉优化和调整专业结构,努力形成一批优势和特色专业,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以工程认证或国际评估促进专业内涵建设。积极组织各工科专业申请参加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以评促建,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建筑学专业、土木工程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接受复评,获得专家认可。6个专业向教育部评估中心递交了工程教育认证申请报告,其中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成功获批参加2016年4 评估;医学部启动了临床医学专业认证评估工作。
(三)依托项目建设成果,提升教学内涵建设
学校以振兴计划、提升计划、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为抓手,建立完善“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质量工程培育与建设体系,着力提升教学内涵建设水平。
加强课程建设力度。针对学校课程总量不足的问题,学校加强了课程建设力度。数据显示:学校开设课程数量从2012年的2530门稳步提升至2015年的4367门,开课门次从2012年的7684门次稳步提升至2015年的12868门次。经过三年多的努力,我校专任教师人均课程门数和本科生人均课程门数基本接近同类高校的平均水平。
针对学校II类通识课、创新学分课程质和量均偏弱的现状,学校加大专项建设力度,明确各学院建设和开设II类通识课具体要求,三年共建设II类通识课()门,同时鼓励学院申报精品II类通识课MOOC,资助11门精品II类通识课MOOC;实施创新学分以来,累计新开创新学分课程187门,有14719人次通过相应考核取得创新学分,其中2012级应届毕业学生基本实现全覆盖共计9932人次完成创新学分。
推动网络开放课程建设。江西省高校课程资源共享中心挂靠我校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依托该中心,学校极积开展课程建设教师培训,推动网络开放课程建设,建立网上课程互选机制,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三年来,学校共建设了300门网络示范课程,其中《聪慧的源泉——数学导读》《中国电影史话》和《现场生命急救知识与技能》在“中国大学精品开放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正式上线;《无处不在-传染病》《口腔探秘》《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基础)》在东西部高校课程联盟上线;《高等数学》和《现代汉语》评为国家精品课程互认国家资源共享课,《现代汉语与社会生活》《走近科学女王——数学》《中国电影史话》《现场生命急救知识与技能》评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23门课程获得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学校同时引进东西部高校共享课程联盟的《军事理论》《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珠宝鉴赏》等课程,供学生选修;学校获得东西部课程联盟授予的优秀组织奖。国家级项目奖励获历史性突破。三年间,学校荣获第七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5项,获得历史性最好成绩;新增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2个(含医学1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基地4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4个,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13种教材被列入第二批“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获省级优秀教材一等奖7部,二等奖5部,公开出版教材64本;获江西省第十四批教学成果奖一等奖5项,二等奖6项。
(四)构建教学为本体制,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学校在教师培训、奖励激励和职称评聘等政策制定方面,向教学一线倾斜,引导教师精力投入教学,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以教学奖励激励机制引导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出台《南昌大学表彰和奖励管理办法(暂行)》,设立“授课质量优秀奖”“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状态优胜奖”等奖项,积极开展“十大教学标兵”评选、授课竞赛和实践教学竞赛、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课件大赛等活动,鼓励和组织教师积极参加国家级、省级教学竞赛,开设优秀教师观摩示范课,加强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发挥竞赛、评优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促进领导重视本科教学,教师精力投入教学,成为提高教学质量坚定的拥护者和自觉实践者。在“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学校《染色体的功能元件》获生命科学类一等奖,《艾滋病毒的增殖》获医学类二等奖,《电视出镜记者现场采访技巧》等2门微课获三等奖;在第十三届和第十四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上,学校先后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9项;在首届江西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学校荣获得一等奖3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扎实推进教师队伍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一是修订了《南昌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管理办法》,提高了评聘条件中对教学质量要求,落实教师队伍分类管理的措施,新的评聘条例出台后,学校历史上首次实现了基础教学型教授评聘的突破,共晋升了5名基础教学型教授和1名副教授;二是修订了《南昌大学教职工继续教育管理规定》,贯彻“立足岗位、突出重点、在职为主、择优培养、按需培训”6 的原则,着眼于师德教育、拓宽国际学术视野、强化实践性知识训练、更新专业知识结构、提高教学科研能力,重点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促进学科梯队建设;三是制定了《南昌大学学院教授委员会章程》,发扬学术民主,弘扬科学精神,充分发挥教授治学的作用;四是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教风建设的“六项规范”》,切实加强教风建设;五是建设教师教学业绩档案系统,实现信息化管理。
加强青年教师培训帮扶力度。一是坚持“面向全员、突出骨干、分层培训”的原则,举办或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培训班、骨干教师高级 研修班、职业发展培训、名企实践培训、名师引领培训、课程教学培训、高校教师网络直播公益讲座等各类培训,三年参加培训近400人;二是开展课堂教学能力提升活动,包括导师跟踪指导、教学示范观摩、随堂听课评价等环节,三年共举办23场示范公开课,全校376名青年教师参加;三是搭建学习交流平台,三年举办“教学名师大讲堂” 2期,出版《前湖教务动态》4期,组织青年教师参加授课竞赛,以竞赛树典型,以竞赛推动教师教学水平提升;四是面向青年教师开通“教学咨询服务平台”,为有需求的教师提供咨询服务、听课调研、诊断辅导等,帮助青年教师提高业务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五是制定《南昌大学新入职教师本科课程教学准入制度实施办法(试行)》,加强新进教师培养工作,严把新教师上讲台质量关。
加大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力度。加强课程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改革,实现课程从灌输型向提高实效型转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卢忠萍教授申报的《高校思政课“五步教学法”的应用与探索》入选教育部“择优推广计划”培育项目;积极开展MOOC教学,出台《南昌大学在线开放课程管理办法(试行)》,对每门MOOC课程选派专业教师进行线下指导,规范MOOC教学管理;与北京超星尔雅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通识课教育合作。
实现教学改革工作常态化,通过教学改革,始终围绕提高教学质量这个中心,瞄准教学的热点问题和薄弱环节,把好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落实到教学过程中,把教改研究成果与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三年,学校共立项建设教改项目()个,其中省级教改课题()个,发表教改论文()篇。提升网络辅助教学水平。修订了《南昌大学教师网络辅助教学评价工作实施方案(试行)》,新增个性化的评价指标,并将优秀网辅课程公开展示,供全校师生观摩学习。三年网络教学平台总访问量为46,666,207次,各类网络教学资源总容量超过4.5T;建设网络课程3476门,每学期在用活跃网络辅助教学课程近2000门;网络辅助教学合格以上课程比率大幅提升,共评出网络辅助教学优秀课程300余门。
(五)健全实践创新体系,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学校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加强顶层设计,以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和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抓手,着力提高学生实践动手和创新创业能力。
加强实验、实践教学条件建设。通过“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一期)”项目规划,启动了大学生开放式创新创业中心和实验动物中心的建设工作;通过“中西部高校综合实力提升工程”项目,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工程力学、电工电子、医学基础等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创新创业及学科竞赛基地建设;投入专项经费,维护实验教学设备,保障平台的正常运行。力学与工程虚拟仿真实验中心和医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批为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生物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物理实验教学中心入选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学校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加强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合作关系,南昌大学-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技能综合培训中心被评选为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截至目前,全校实习基地数达()个,较好满足了学生实习实践需求。
深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制定《南昌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意见》,从指导思想、战略部署、实施步骤等方面对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出总体规划;积极规划学校综合改革项目、“中西部”项目等各类本科生人才培养专项经费的使用和管理;举办“实践育人大家谈”活动,资助()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完成大学生开放式创新实践中心规划方案设计;加入中国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报送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成果并及时掌握全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最新动态。加强学科竞赛与创新训练。积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各级各类学科竞赛项目,每年参与比赛的学生都超过1万人并逐年大幅上升;做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申报、过程管理及验收结题,三年共立项各级别项目(650)项(其中国家级(130)项、省级(180)项);新建了25个大学生学科竞赛、创新创业基地,进一步扩大学生创新训练的参与面和受益面。承办了第九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华东赛区)、第五届全国高等院校学生BIM系列软件建筑信息模型大赛决赛(南方赛区)、江西省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及江西省大学生智能机器人竞赛等赛事,积极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等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取得优异成绩,提高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
严把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关。高度重视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环节,各学院各专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实施细则,认真组织实施,加强过程管理;选题坚持“一人一题”、“与科研相结合”原则,要求尽可能结合教师的科研项目,做到“真题真做”;统一分类规范毕业设计(论文)书写样式,规范教师指导、答辩等环节的流程和要求,加强中期检查、答辩检查、盲审和重合度检测力度。3年101部作品获校级优秀毕业设计(论文)。
扎实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发挥“三下乡”社会实践重点团队的示范、导向作用,鼓励和支持各团队结合自身特点,找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切入点,发挥自身特色,做到“抓住一点,带动一片,各具特色,百花齐放”。三年来,()37支社会实践团队在各省,从政策宣讲、文化传播、教育帮扶、医疗卫生等多个角度服务基层群众。建立社会实践服务基地()25个,其中长期社会实践服务基地()13个,形成()76份有价值的调研成果。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网、中国日报网、江西日报等市级以上媒体报道达()176次。学校荣获2014年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1支团队入选2014圆梦中国百支重点支持团队,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评选中,1支团队获三等奖,1人获优秀个人奖。(3年数据)
(六)规范教学管理运行,完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积极贯彻实施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对教学环节管理制度进行了全面梳理和修9 订,规范了教学日常运行管理;积极贯彻落实教育部“五位一体”本科教学评估制度,逐步建立了以涉及每门课程、各个专业和各学院教学工作状态为评估对象的“点、线、面”结合、全覆盖、立体化的本科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教学日常运行规范有序。坚持以制度建设规范教学行为,从教务、考务、学籍管理、实践教学多个方面构建完整有效的制度体系,促进教学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三年来,排课工作,共排课()门次,选课()门次,教学检查工作,开展教学检查工作()次,开展实践教学环节日常教学检查和创新创业基地验收检查()次,开展校外实习工作检查()次,开展“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检查()次。学籍管理工作,共注册普通学生学籍()人、办理各种学籍异动手续()名学生。发放学生的毕业证书 份和学位证书 份,发放学生的双学士学位证书 份。考试工作,完成开学初补(缓)考及重修考试、期末(中)考试、毕业清考、学位英语考试、实验班选拔考试、BEC考试、CET考试等各类校内外考试任务,坚决查处考试违规行为,规范考风建设工作。组织海外考试,完成教育部TOEFL、GRE等35场次考试组织工作。
完善教师授课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学生对课程教学和课外(网络辅助)教学整体评教为基础、以专家(督导、同行)对课堂教学评教为重点、以专家对课外(网络辅助)教学评价为补充的“多主体全方位授课质量综合评价体系”;完善了实践教学全过程监督,将实验课程项目和毕业设计(论文)环节纳入评教系统;修订《南昌大学本科教学授课质量评价工作实施办法》;开展数据统计分析,形成6学期的网评报告和3个年度报告,并定期召开总结分析会。通过授课质量评估,遴选出一批优质课程,一批在教学一线默默奉献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学生参评率持续保持95%以上,三年共评出授课质量优秀奖513人次、提名奖883人次。
开展校内本科专业综合评估工作。以“控制规模、调整结构、确保基础、突出优势、发展特色”为指导,以“科学性、客观性、简易性、导向性和综合性”为原则,经过多方调研和反复征求意见,制定下发了《南昌大学本科专业综合评估工作实施办法(试行)》,2015年首次开展全校已完成一个培养周期的103个专10 业综合评估工作。
开展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工作。开展了2013、2014、2015年度学院本科教学工作状态评估工作。召开院长“本科教学发展与特色”报告会及专家评审会,三年来共评出一等奖(16)个、二等奖(24)个。通过开展学院教学工作状态评估,有效推动学院提炼特色、发现问题,促进建设发展和持续改进工作,使学院领导和教师对本科教学更加重视和投入。
发布年度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完成《2013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和《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编制和发布工作。受省教育厅委托,收集省内高校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和年度质量报告,研究分析江西省高校本科教学状态数据,完成《江西省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创新教学督导工作。实现了教学督导职能向督、导、评估三者结合并重的转变,充分发挥专家型教学督导智囊作用,重点听取学生满意度较高和较低课程,为教师授课把脉诊断、开具良方,为学校遴选优质课程、淘汰劣质课程提供意见,参与校内专业综合评估定性指标评价工作,开展专题调研和理论研究,撰写研究文章,为学校决策提供咨询等工作。三年完成2309名任课教师2462门次课程的授课质量评估,参加开学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抽查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设计),参加毕业答辩、教学档案等专项检查共计()次,出版《教学督导简报》4期,撰写《如何上好一门课》稿件50余篇。
教学基本状态常态监测。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教学基本状态的监测。一是坚持领导听课制、专家听课制、同行评教等制度,及时收集日常教学检查、教学管理和教学督导过程中的信息数据;二是定期公布状态数据、每天更新教师调停课信息等,为教学管理和督导工作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三是加强与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拓展沟通渠道,定期开展“面对面”座谈、接待来人来访、回复学校官网“师生通道”及教务处网站上师生留言等,及时掌握情况,为师生释疑解惑。三年网上回复师生意见建议3000余条。
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建立教学信息收集与处理流程,对不同的教学信息,分类处理、及时反馈给相应的教学管理、教学执行单位,以及相关干部职工和师生,11 及时进行跟踪处理。反馈的主要渠道:一是在办公网公布教学专项检查情况、教学状态数据;二是专家听课后与任课老师进行面对面交流;三是专家填写听课表,详细记载有关信息,督评办收集整理后送达相关单位;四是任课教师通过学生评教平台、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可与学生进行网上交流;五是通过“师生通道”、每栋教学楼的“教学督导工作信箱”等,进行线上线下的交流;六是督导员撰写调研咨询报告、编制《教学督导简报》等,向校领导、教学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反映情况。通过信息反馈和跟踪回访将工作扎实推进,促进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通过以上六个方面的主要工作,学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一定成绩,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三年本科毕业生()人,其中完成学业正常毕业()人,占应毕业学生人数比例达()%;授予学位()人,占应毕业人数比例达()%;生源持续保持优良,校本部本科录取分数线不断创新高,录取的外省新生成绩平均高出一本线51.95分,录取的本省新生成绩平均高出一本线22.83分,2014年录取“最美少年”柳艳兵,取得良好社会声誉;
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表现优秀,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护理专家—远程监控服务机器人”荣获创意组金奖1项、高考小秘书、大课桌分获铜奖,囊括集体奖和最具人气奖,同时获得江西省金奖2项,银奖3项,铜奖2项;三年累计获得美国数学建模大赛、美国IDEA工业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德国红点概念设计大赛、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全国临床医学技能竞赛等各级各类国家级学科竞赛一等奖60余项,二等奖85项,三等奖80余项。
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稳定在(),体育竞技取得历史性突破:田径队获江西省第十四届大学生运动会32项冠军,获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田径锦标赛3金2铜和十五届1金1银的优异成绩;网球队获第十九届全国大学生网球锦标赛高水平组男子团体冠军,同时获高水平组女子单打冠军和季军、普通组女子单打季军;男子足球、男女排球、女子篮球获省运会高校部高水平组冠军,与男篮一起代表江西省进入全国分区赛;连续获2014年和2015年中国大学生跆拳道锦标赛一等奖,获2014年全国大学生健美操艺术体锦标赛第二名,获全国啦啦操联赛(总12 决赛)中国啦啦操之星争霸赛总决赛冠军等。
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年底就业率持续保持在93%以上,考研率保持22%以上,招就处3年“用人单位调查问卷”显示: 98%的用人单位认为学校毕业生综合素质较强,体现了211院校应有的水平;92%的用人单位看重毕业生个人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技能;大部分用人单位认为学校毕业生专业知识扎实、吃苦耐劳、踏实肯干、工作积极、适应能力较强。
近几年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数据显示:南昌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单项得分稳居“211工程”同类高校前列,并逐年提升,为稳定学校的整体综合排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老师们、同志们!以上成绩是全校师生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特别是奋斗在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和同学,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向长期以来为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付出心血和汗水的各位老师和同志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在总结过去三年的教育教学工作、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不足。特别是与建设创新型国家对人才的需求相比,与高等教育从数量增长到内涵发展的趋势相比,与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目标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本科教学理念需要进一步更新,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有待进一步巩固。以学生为本,立德树人,加强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现代教育理念与要求,尚未内化为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对教学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完全摆正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现象。教学资源建设与投入仍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要求。
本科教学主体责任不够明确,教学分级管理制度仍需完善。“学校办学院”向“学院办学校”尚未发生根本转变,系(所)等基层教学单位对于本科教学工作的积极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责任不够明确。大部分专业尚未建立毕业生质量跟踪调查及反馈机制,缺少持续改进本科专业建设的13 制度和举措。相关部门和单位支持教学的意识不强、职责不清,未能形成齐抓共管、协同推进人才培养工作的强大合力。
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尚不成熟,专业结构与布局亟需科学调整。学校今后本科生招生计划持续压缩将成为常态,在江西省本科专业综合评价试点工作和校内本科专业综合评估工作中,我校某些专业已暴露出自身的缺陷与差距,建立健全校内专业动态调整机制,调减专业规模、优化专业结构的任务正迫切摆在我们面前。
教育教学改革深化不够,教学内涵建设需要加强。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仍根深蒂固,知识灌输的授课方式还普遍存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式尚未广泛应用。部分教师参与教学改革功利化、形式化,只是出于对评职晋级的需求,缺少踏踏实实的研究和实践。不少课堂教学班级规模过大,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也不利于创新教学方法的应用。课程考试形式单一,对学习过程的考查和学生能力的评价薄弱。
学生不良学习风气亟待扭转,自主学习能力仍需提高。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学习的目标不明确、兴趣不足、主动性不高、意志力不强,个别学生存在厌学情况。少数学生对重新学习课程制度的认识有偏差,盲目寄希望于重新学习,在课程首次学习时不够努力。部分课程出勤率较低,迟到早退、上课不认真听讲、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缺乏主体意识,往往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自主学习、团队学习的能力有待提高,独立思考、主动实践和勇于创新的意愿亟需增强。因学习原因导致的重修学生人数有逐年增多的趋势。这些情况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还未深入,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还需加强。对国家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背景、意义、理念、要求等还未完成理解和接受,部分师生还存在将创新创业教育简单等同于创业教育的误区;创新创业教育还未能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全体教师参与、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教师的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和意识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渠道需要持续拓宽,针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支持力度也需要继续加大。
老师们,同志们!目前教学工作中存在的上述突出问题,既有我国高等教育14 发展的阶段性等客观原因,也有我们自身努力不够的主观原因。面对国家对创新创业型人才的紧迫需求,面对国内外高等教育的发展新浪潮,面对“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建设目标,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不触及深层次矛盾就难见成效。要主动克服不敢改、不愿改的畏难情绪,摒弃安于现状的惰性思维,自觉承担起提高教育质量、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崇高使命。
二、当前教学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十三五”主要工作思路
“十三五”是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关键期,是大有作为的机遇期,也是综合改革的攻坚期。《南昌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南昌大学要深入实施教育质量工程,办一流本科教育。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是立足于国家社会经济和高等教育发展进入新常态阶段提出的深刻命题,办一流本科教育是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内在要求,是解决学校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的战略突破点,也是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的应有之义。
(一)当前本科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既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重大挑战。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从国际上看,各发达国家都把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上升为国家战略加以谋划,世界高水平大学高度重视本科教育质量。进入21世纪后,从欧洲的“博洛尼亚进程”到美国的《高等教育行动计划》,从英国的《把学生置于体系中心》白皮书到德国高等教育的“精英计划”,从日本的国立大学“法人化”改革到韩国的《21世纪智力韩国计划》等,无不深刻表明各发达国家都已把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上升为国家战略加以谋划。世界几乎所有的高水平大学也都非常重视本科教育,本科教育不仅是这些学校开展高水平研究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基础,也是其成为世界名校的重要因素。例如,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的导师制,哈佛大学的选课制和学分制,芝加哥大学的“百科全书式教学计划”等等,都是基于本科教育的,世人很大程度上正是通过这些优质的本科教育了解、认识这些世界名校的。可见,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是大学办学水平的第一体现,为学生提供最好的本科教育是大15 学的应有之责,也是大学存在的根本理由。从这一点来讲,我们要全面推进高水平大学建设,首先就是要进一步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率先办好与高水平大学相适应的一流本科教育,否则就失去了高水平大学的办学根基。
从国家发展战略来看,高等教育推进内涵式发展,大力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势在必行。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明确了教育的重要地位,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教育改革作出了战略部署;十八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以实现工作重心由重规模发展向更加注重质量提高的战略转移。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教育部召开专题会议,对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进行动员部署,明确指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中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突破口,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仅契合国家发展战略的需求,也符合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要求,对于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全面提升高校创新能力,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在今年1月份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指出:要把时间、精力和资源更多地用在内涵建设上,实实在在把质量作为新时期我国教育工作的主题。
因此,从国家战略层面来讲,我国的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大好历史机遇,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
从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来看,推进内涵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迈入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以来,我国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大国,但从高等教育结构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来看,距离高等教育强国还有很长16 的路要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的重要方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等文件,对高等学校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行了总体部署,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专业结构、完善教师分类管理、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加明确具体的要求,这为学校推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
2013年底,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实施办法》,开启了新一轮的教学评估工作。新的审核评估与上一轮教学评估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将实行目标导向、问题引导、事实判断的评估方法,对学校的定位与目标、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培养过程、学生发展、质量保障以及学校自选特色等方面进行审核评估。重点考察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度,教师和教学资源条件的保障度,教学和质量保障体系运行的有效度,学生和社会用人单位的满意度。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加强本科教学内涵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目前,国内的高水平大学也越来越注重本科教育,如南京大学全面实施“三三制”本科教学改革,力争实现“创办中国最好的本科教育”的目标;武汉大学致力打造世界一流本科教育,集中优质资源向本科生倾斜等等,都为我们树立了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榜样。
从学校的发展目标来看,推进内涵式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实现学校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江西省启动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工作,南昌大学成为首所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了“建成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的战略目标,本科教学作为大学的基础,承担着数量最大、面向最广、任务最艰巨的人才培养使命,对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建设一流的高水平大学,理应把建设与之相匹配的高水平一流本科教育作为逻辑起点,把培养高素质的实践创新人才作为着力点,把解决本科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各项难点和问题作为突破口,勇于创新、不断开拓,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17 人才培养质量,使我校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保持在全国同类高校的前列。
(二)“十三五”推动本科教学工作的主要思路
为抢抓内涵式发展的大好机遇,针对制约我校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2015年学校专门开展了以“更新观念、凝聚共识、深化改革、提升质量”为主题的教育教学改革思想大讨论工作。此次大讨论动员之广泛、参与之全面、讨论之深入、成果之丰富是历年来少有的:先后召开讨论座谈会逾120场,从校领导到普通学生全员参与,在全校范围内业形成了“参与讨论、聚焦改革”的氛围;专门开通大讨论网站、大讨论微信公众号,使全校师生、社会及时了解我校大讨论工作进展;编写了大讨论工作简报,按时向学校领导和各单位负责人汇报活动情况;及时收集各学院、各单位在大讨论工作中征集到的问题、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反馈,并将大讨论成果融入了《南昌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修订南昌大学2016本科培养方案的原则意见》和《南昌大学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之中,贯彻于《南昌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当中,归纳起来,就是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谱写本科人才培养工作的新篇章。
创新发展。创新是引导发展的第一动力。“十三五”期间的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全方位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认真实施《南昌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改革实施意见》。
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独立思考的能力、清晰沟通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人合作共事的能力,使他们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未来的创新创业奠基。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育人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在专业建设上,探索按大类招生,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提高本科生源质量,真正“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探索构建满足经济社会需求和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校内各部门和校内外互动的多元化协同育人机制。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切实理解并落实“厚基础、宽口径、重德行、强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学生学习指导。在课程建设上,开展2016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确立与人才培养目标、18 规格相一致的课程结构,明确课程对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要求,形成全校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以及创新创业课程的新型模块化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创业课、通识教育课、学科导引课、专业课建设。要改革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大力推行启发式、研讨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切实提升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教学改革研究上,进一步调动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的积极性,产出更多的标志性教学成果。在实践教学上,进一步完善实践育人模式,建设更多一流的实习实践基地,让更多的学生享受一流实习实践教育。在教师培养与考核方面,青年教师培养机制进一步完善,校级优秀教学名师队伍初具规模,与省级、国家级名师一道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教师考核方式进一步科学化、人性化,逐步实施分类评价与考核,让每一位教师自由发展、人尽其才;科学、专业、多元的质量保证监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基于大数据的授课质量评价、专业评估、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教学质量年度报告等创新机制作用凸显。
协调发展。协调发展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十三五”期间坚持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协调发展。
首先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协调,从学校整体发展战略目标出发,明确综合性高水平一流本科人才培养各项工作的时间点和路线图,寻找短板,从影响和制约本科人才培养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入手,寻找破解难题的途径和方法。其次,坚持立足本校和放眼校外相统一,既立足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实际,又密切关注国内外发展形势,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建设、“经济发展新常态”等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新趋势,密切关注“教育国际化”“协同创新、实践育人”“慕课微课建设”,开展“三创教育”,积极借鉴吸收国际高水平大学及兄弟高水平院校发展成功经验。三是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协调。既着眼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教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堂教学改革与质量监督体系建设等方面全面推进,又在一流学科专业建设、卓越教师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等方面集中攻关,实现重点突破。
绿色发展。绿色是永恒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19 “十三五”本科人才培养工作要坚持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一是为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奠基。坚定不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稳定本科生招生规模,引导和鼓励各专业进一步找准专业定位,明晰培养目标,彰显专业办学特色,真正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格局。同时促使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与研究生教育相衔接,与科学研究工作相呼应。二是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奠基。努力构建“三位一体”本科教育模式,通过协同育人、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和助教制、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强化实践教学、重视联合培养等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多样化发展需求,让学生在未来瞬息万变的社会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三是要为教师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奠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采取更加积极的激励政策,关心广大教师,解决后顾之忧,让广大教师主动投入教学,热爱本科教学,乐于做“传道授业解惑”人。继续通过青年教师教学大赛等形式,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开展“校级教学名师”“教学标兵”等评选表彰活动,让教师热爱教育事业,潜心教书、育人。
开放发展。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一所学校人才培养水平提升的必由之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坚持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开放发展,在信息化、地球村的时代,我们培养的人才必须具有国际视野,天下胸怀。
一是加强本科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进一步从数量和质量两个层面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交流交换工作;扩大来华留学本科生规模,扩大来华留学生招生专业数量,增强来华留学教育培养能力,进一步做好来华留学本科生学历教育工作。二是创新机制,与更多国内外名校合作,让更多的学生“走出去”有第二校园经历。在深入做好与武汉大学、昆山杜克大学、玛丽女王大学等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的学生交流交换工作的同时,积极拓展与国内外其他大学的本科生交换合作项目。三是进一步通过共建数字化课程资源、开设全英文授课课程等形式加强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的合作共建。四是强化办学的开放性,积极引入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校外人才培养主体,积极引进创新创业校外师资,开展校校、校企及校所等多种形式的协同育人。
共享发展。共享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新形势下做好本20 科人才培养工作的本质要求。“十三五”期间的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只有深度共享,才能“不拘一格降人才”。
“不求为我所有,但求为我所用”。“互联网+”时代的新思维,坚持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共享发展,在共享内容上,一是坚持资源共享。继续引入东西部联盟课程、中国大学开放课程等各类数字化课程,完善国际优质网络视频公开课等各类数字化课程,并完善将其纳入学分课程的管理机制。同时要积极推广我校建设的各级各类实验室、开放课程、国家级规划教材等。二是坚持经验共享。积极开展各类面向校内外的名师观摩课、经验研讨会、成果报告会等,在校内外共享各级名师教学经验、各类教学及管理经验,加强各类教改项目与教学成果奖的应用和推广。三是信息共享,通过建立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等途径,利用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信息共享。四是发展成果共享,共享各类教学发展成果,促进校内各专业之间、校校之间的人才培养友好合作。在共享层面上,一是大力推进校内各教学单位间资源、经验、信息与成果的共享,二是大力推进学校与兄弟院校间资源、经验、信息与成果的共享。“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三、今明两年的主要工作举措
今明两年,是学校综合改革试点深入推进的关键之年。按照学校综合改革和“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我们将学校今明两年教学工作的思路定为:深入贯彻学校“强学科、精管理、惠民生、兴实干”的发展思路,以问题为导向,以改革为动力,抓管理,实现管理重心下移、构建新型校院两级教学管理新机制;抓基础,加强日常教学管理工作和本科教学资源与条件建设;抓改革,全面加强教学内涵建设;抓评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开创一流本科教学工作的新局面。具体来讲,要做好以下十项工作:
(一)更新教育教学观念,用大讨论成果指导人才培养工作
以大讨论《南昌大学深化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为指导,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以制度为保障,以改革为动力,以投入为基础,以管理为手段,集中优质教育资源优先向本科人才培养配置,引导广大教师积极投身于本科教学工作,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切实采取一系列措施,构建齐抓共管的本科教学工作大格局,确保本科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二)制订2016本科培养方案,形成有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按照《南昌大学关于制订2016本科培养方案原则意见》,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能力、求创新的育人方针,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组织各学院根据专业实际情况按步骤制订并完善各专业培养方案,2016级学生按新培养方案执行。新的培养方案,要以人才培养目标引领课程体系建设,将本专业毕业学生应具有的知识要求、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融入教学全过程,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符合人才培养要求的教学体系。
(三)推动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完善书院制育人制度
进一步推动拔尖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继续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体制,打造特色鲜明的书院平台。继续按照“一体化管理、多样化培养、开放式运行”的书院管理新模式,加强对本硕、国学、综合实验班的管理;完善与制订各项管理制度,探索合理协调国学院、高等研究院、前湖学院各项资源的机制。利用已建成的际銮书院,探索、打造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的书院文化氛围。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进一步拓展卓越人才培养范围。
(四)推行学分制选课,改革学业评价方法
制定《南昌大学学分制选课管理办法》(暂定名),从2016级学生开始,推行课程网上选课或网上确认,尊重学生选课权利,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与之相配套,进行学生学业评价制度改革,修订《南昌大学本科学生成绩评定及管理办法》,重点是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克服“高分低能”积弊,改变学业成绩记载方式,由过去百分制改为A、B、C、D、F等级制。
(五)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面实施三学期制
贯彻落实《南昌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意见》,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完善创新创业学分认定制度;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与开放,重点建设好国家级实验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中心;健全校内外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大力推进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实施;加强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着力加强教师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做好创新创业服务22 与保障体系建设,做好创新创业学院成立筹备工作,加强各类专项经费的规划与管理;大力支持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拓展各类实践教学活动及讲座,加强各类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完善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
出台《南昌大学“三学期制”实施方案》,全面实施三学期制,从原来的“20+20”两学期调整为“18+4+18”三学期,将课内外教学合理融入三学期。
(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专业规划建设
进一步加强校内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完善教师授课质量多主体全方位综合评价体系并加强评价结果应用,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和教学精力投入;积极推进专业综合评估工作,鼓励支持相关专业参加国家专业认证或评估;做好学院本科教学状态评估工作,形成立体化的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
依据《南昌大学“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南昌大学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专业综合评价结果,结合2016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组织撰写《南昌大学“十三五”专业建设规划》,促进专业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实现专业良性动态调整。
(七)执行教师课程教学准入制度,打造优质课程资源
规范“新入职教师”准入程序,明确学院和教师发展中心的工作分工;评选“十大教学标兵”,举办各类教学竞赛、教学观摩、教学沙龙、试讲培训等活动;加强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促进新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
鼓励教师建设一批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如MOOC等),继续引进优质在线开放课程,快速推动我校共享课程建设,实现课程资源共享。
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促进信息化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以“SPOC课程”、“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等新兴教学方法改革为突破口,要求每个学院至少选择一门课程开展试点。
(八)承担上级部门委托工作,服务我省高等教育事业
继续承担好江西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相关工作。履行好主任委员和秘书长单位职责,完善评价体制机制,建设江西省普通高校本科专业数据信息与综合评价平台,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专业综合评价工作。23 收集整理全省各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并牵头撰写《江西省本科教学质量年度报告》。
推动江西省高校课程资源共享管理中心平台建设和课程开发,促进全省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依托江西省高校课程资源共享联盟,加强全国、区域和校际优质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共享。
(九)抓好日常教学管理,保障日常教学运行正常
一是做好排课与选课工作。严格执行教学计划,制作每学期课表,确保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选课工作。二是做好2012级学生毕业有关工作。统计分析2012级学生学分修读状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好学生毕业及学位资格审核工作。三是加强教学检查。对每学期初、中、后期的教学检查工作不遗漏、不懈怠、不形式,做好校领导听课安排,及时反馈听课情况,严肃课程秩序。四是做好学籍管理。按时按质按量做好新老生的学年电子注册、学历证书电子注册等注册工作。进一步规范转专业工作,做好学生学籍异动工作。进一步提高教务工作信息化水平。继续做好学生毕业学分预警的处理工作。五是做好考试工作。重点做好考风建设工作,召开教师监考工作会议;考中加强考试期间巡视;考后做好考试纪律情况(舞弊等)汇报工作。继续规范考务流程,确保考试安排。继续做好与学院的沟通协调,部分社会考试项目下放给学院,逐步将工作重心下移。
(十)启动审核评估准备工作,进一步落实评建二十字方针
认真开展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工作。学校已启动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工作,各部门、各教学单位要精心组织,严格审核,确保数据客观准确。
全力做好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工作。我校按计划将于2017年接受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本次评估的核心是对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效果的实现状况进行评价。当前,我们要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提高质量”的方针,切实做好各项迎评准备工作。
一是提高认识,高度重视。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对我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全校师生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认真学习相关文件,理解审核评估指标体系的要求和内涵,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牢固树立24 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工作理念,切实增强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责任意识。
二是制定方案,积极推进。根据审核评估方案的有关精神和要求,制定学校的迎评工作方案,部署安排自查自评工作,筹划撰写自评报告,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三是全员动员,积极行动。本次审核评估虽说是教学工作评估,实际上是办学水平评估,涉及到学校方方面面。各部门、各教学单位要严格按照审核评估的内容要求,进一步深化专业建设,不断完善教学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
老师们、同志们!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是学校的立校之本,本科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既是国家和历史交给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光荣使命,更是寄托着广大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殷切期望。让我们将使命和责任转化为动力,树立起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强化质量立校意识,紧紧围绕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这一主线,团结奋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建设区域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而努力拼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谢谢大家。
第二篇:一流本科教育宣言(成都宣言)
一流本科教育宣言(“成都宣言”)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总书记指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为培养一流人才、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我们150所高校汇聚成都,发出如下宣言:
一、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使命。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培养德才兼备的有为人才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范围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扑面而来,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只有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以人才培养作为高校的核心使命,造就一大批堪当大任、敢于创新、勇于实践的高素质专业人才,才能为民族复兴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高教大计,本科为本;本科不牢,地动山摇;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追根溯源,自现代大学诞生以来,无论大学的职能如何演变,人才培养的本质职能从未改变、从未动摇。立足当前、面向未来,我们将把本科教育放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教育教学的基础地位、新时代教育发展的前沿地位,加快建设一流本科教育,为我国高等教育强基固本。我们将把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作为高校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激励学生刻苦读书学习,引导教 师潜心教书育人,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
三、我们致力于立德树人。我们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鲜亮底色”。促进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发展素质教育,围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潜能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交给学生打开未来之门的“金钥匙”,让他们能够敏锐地洞悉未来、自信地拥抱并引领未来。
四、我们致力于教书育人。我们将努力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引导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加大对教学业绩突出教师的奖励力度,改革教师评价体系,引导教师潜心教书育人,享受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职业幸福。
五、我们致力于提升内涵。我们将着力建设高水平教学体系,提升专业建设水平,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推进课程内容更新,将学科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社会需求新变化及时纳入教材;推动课堂革命,把沉默单向的课堂变成碰撞思想、启迪智慧的互动场所;建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自省、自律、自查、自纠的质量文化,将质量要求内化为师生的共同价值和自觉行为。
六、我们致力于领跑示范。我们必须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大胆改革、加快发展,形成领跑示范效应。加快建设新工科,推动农科、医科、文科创新发展,加强基础科学和文、史、哲、经济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造就源源不断、敢闯会创的青春力量。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标杆大学,把“四个自信”转化为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自信。
七、我们致力于变轨超车。我们将深入推进“互联网+高等教育”,打破传统教育的时空界限和学校围墙,以教育教学模式的深刻变革推动高等教育变轨超车。大力推动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打造智慧课堂、智慧实验室、智慧校园,探索实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的教育,重塑教育教学形态。加大慕课平台开放力度,打造更多精品慕课,推动教师用好慕课和各种数字化资源,实现区域之间、校际之间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八、我们致力于公平协调。我们将围绕国家主体功能区定位,将学校发展规划与经济带、城市群、产业链的布局紧密结合起来。积极配合国家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升级版”,推动中西部地区加快现代化进程。充分发挥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的“集聚-溢出效应”,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导向,增强高校的“自我造血能力”,激发内在动力、发挥区域优势、办出特色办出水平。
九、我们致力于开放合作。我们将汇聚育人合力,深入推进产教融合、教科结合,健全高校与实务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协同育 人机制,实现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扩大对外交流合作,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加快打造“留学中国”品牌,积极与国外高水平大学开展合作,培养具有宽广国际视野的新时代人才。
十、我们致力于开拓创新。改革是第一动力,创新是第一引擎,要成就伟大的教育,教育创新就不能停顿。近代以来,世界强国的崛起和高等教育中心的转移,都伴随着高等教育的变革创新。中国要强盛、要复兴,要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首先必须成为世界主要高等教育中心和创新人才培养高地。我们将紧紧把握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机遇,加快人才培养的思想创新、理念创新、方法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推动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洪流奔涌向前,携手更多高校和社会各界,汇聚起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磅礴力量!
第三篇:青岛大学承办山东省“一流本科教育”论坛
青岛大学承办山东省“一流本科教育”论坛
山东高校教务与教学管理学会主办、青岛大学承办的山东省“一流本科教育”论坛,5月25-26日在青岛举行。青岛大学党委书记、校长范跃进在开幕式上致辞,党委常委、副校长于永明出席了论坛开幕式。范跃进在致辞中指出,一流本科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石,建设一流本科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题中之义;创建一流本科教育,既需要高校自身孜孜不倦地探索和实践,也需要高校之间的相互借鉴和传承创新。青岛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于永明、山东大学本科生院院长赵炳新和四川大学教务处处长张红伟分别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推进一流本科建设》、《山东大学一流本科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和《办最好的本科教育 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双创”人才》为题作了大会特邀报告。论坛分“新工科与一流本科教育”、“实践教学管理”、“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三个专题进行,17所高校本科教学的有关负责人作了经验交流发言,对一流本科教育的内涵、特征、建设机制和路径进行了深入研讨。论坛期间还召开了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务与教学管理学会常务理事会议,根据理事单位人员变化情况进行了届中调整,青岛大学作为理事长单位,由教务处长孔伟金接任理事长,山东大学作为秘书长单位,由本科生院院长赵炳新接任秘书长。省教育厅高教处相关负责人,来自全省40余所本科高校的副校长、教务处长和相关人员参加了论坛。
特邀报告▲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推进一流本科建设青岛大学 副校长 于永明
▲山东大学一流本科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山东大学 本科生院院长 赵炳新▲办最好的本科教育 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双创”人才四川大学 教务处长 张红伟 专题 一
新工科与一流本科教育
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高校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吴彬(山东建筑大学 副校长)
第四篇:教育工作会校长讲话稿
抢抓机遇 加快发展 着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校长 „„(2011年4月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上午好!我们今天在这里召开化作乡2011年教育工作会议。我代表化作乡中心学校,对县教育局、化作乡党委政府和一直以来关心支持化作教育的各界人士对化作教育长期以来的热情关注和大力支持,表示由衷的敬意!对各位领导、同志在百忙中亲临这次会议,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各位校长、教师同志们的辛勤工作和无私奉献表示衷心的感谢!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县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2010教育工作,认真分析当前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和机遇,全面部署2011我乡校教育工作,努力实现我乡教育质量新突破。根据会议安排,我讲几方面意见:
一、2010年主要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在县委、县政府、县教育局和化作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师素质,强化内部管理,各项工作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圆满完成了县教育局及乡党委政府下达的各项目标任务,保质保量完成多项工作。
过去一年,我们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加大了工作力度。
(一)进一步加大力度巩固“两基”成果。一年来,我们大力加强“保学控辍”工作,进一步完善“双线包保”责任制,义务教育各项指标均达“两基”巩固标准,中小学生辍学率分别控制在2%、1%以下。完成中职招生人,为县下达任务的
(二)不断规范教育教学常规管理。一是加大常规管理力度,强化督促检查,每学期分三次分别对各小学的教学常规管理情况进行检查,通过查阅相关记录、计划,随堂听课,抽查学生作业和教师个别业务资料等多渠道了解各学校教学常规工作情况,并对存在的问题要求限期整改。二是加强过程监管,及时服务指导。通过参与集体备课教研活动等形式,及时诊断、发现问题,对学校领导的常规管理和教师们的教学活动给予及时有效的服务和指导。三是进一步加大考核力度。将教学常规工作纳入量化考核评估内容,做到有检查、有评比、有奖惩。推动教学常规管理工作朝着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目标迈进。
(三)不断改善办学条件。2010年,按照积极主动谋划、千方百计争取、全力以赴建设、着眼长远规划的思路,争取到了尚德小学的教学楼扩建工程,此项工程已经开工建设。拆除以麦小学原教师宿舍,规范了以麦小学的校园布局。
(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素质。2010年,县教育局为我县补充“特岗教师”人,壮大了我乡教师队伍。在师资培训方面,加大了培训力度,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一年来,我校派出左坤银、徐敏、谌业艳、张祥等同志分别到浙江、贵阳进行培训学习,大批教师到纳雍参加了上海新纪元教育集团组织的校长、教务主任、德育主任、班主任和学科等培训。在“国培计划”中,我校共有人参加,全部培训合格。
(五)不断强化安全管理。一是明确职工作责任。年初,中心校与各学校签订了安全工作目标责任书,传达了上级关于开学安全工作的相关要求和文件精神,各校对校园及周边进行了安全隐患大排查,并建立台帐。认真制定了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计划,层层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真正做到安全工作天天讲,时时抓。二是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各学校均成立了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安全应急机制,组建了安全救援队伍。开展了安全隐患集中整治活动和安全教育月活动,对安全隐患实行定期排查。三是加强校园周边环境治理,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我校在乡综治办、乡派出所的安排部署下,积极参与有关部门联合进行的校园周边环境专项整治活动,为营造良好校园环境,在化作中心校建立警务室一个,并安装了校园监控。通过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一年来,全乡学校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
全乡教育教学工作取得的成绩,是县委县政府、县教育局和化作乡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的结果。是社会各界和人民群众全力支持的结果,是我乡全体教职工辛勤工作和团结奋斗的结果。再次,我代表化作乡中心学校向长期以来关心和支持教育工作、并为此付出艰辛努力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乡教育改革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基础设施极度薄弱,师资力量十分欠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没有得到真正体现,部分学校还有大班额学校存在,教师队伍量不足、质不高,敬业精神强,这些因素严重影响我乡素质教育的推进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此,我深感责任重大,必须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1年教育工作安排
2011年是落实“十二五”和中长期规划纲要的开局之年,也是新一轮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奠基之年。认真谋划和落实好今年全乡的教育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今年全乡的教育工作目标是:争取启动新民小学、梁沃棠小学的改扩建,完工尚德小学的扩建工程;保障小学入学率达到99%,以麦、黑塘初中入学率达到81%,初中教育巩固率达85%;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质和职业素养;使全乡教育教学质量在去年的基础上,与全县三类乡镇同比上升三个名次。
围绕上述具体目标,2011年,我们要着力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抓质量,把握学校生命线。教学质量的高低,是学校的生命线,它直接体现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是学校的存身立命之本发展壮大之基,要进一步全面提升化作教育的群众赞誉度,政府认可度和社会满意度,今天与会的校长、教师务必要俯下身去,扎扎实实地抓好教学。各学校要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把质量摆在各项工作的核心位置,采取扎实有效的措施,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一是向管理要质量。各校校长是教育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必须把质量作为管理的最高目标,把管理作为追求质量的重要手段,进一步明确每一位教师的职责,明确各项工作的运行规则和流程,用完善的、健全的、科学的机制和灵活的方法来保障质量。二是着力落实四个加大,即加大检测力度,加大奖惩力度,加大教学全过程管理力度,加大质量检测结果的运用力度,以此来保障教学质量的提高。2011年我乡的教学质量目标是:在去年的基础上与全县三类乡镇相比进步三个名次。
(二)大力推动教师队伍建设。今年,我们要以实施“国培计划”为抓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全乡小学教师进行分类、分层、分岗培训,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紧扣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修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坚持全员培训与骨干培训相结合,远程培训与集体培训相结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提升相结合。促进我乡小学教师培训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取得新突破。
(三)着力规范办学行为。今年是毕节地区规范办学行为的“巩固年”。各校要加强管理,进一步提高认识,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有关规定,让规范办学理念深入人心,同时,要制定规范办学行为的具体措施,严禁巧立名目乱收费,严禁占用节假日和休闲日组织学生上课和集体补课,严禁让学生订购和变相订购教辅材料,严禁擅自调整课程方案,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中心校将加大查处力度,对违规办学行为,严肃按有关规定处理。
(四)着力维护校园安全稳定。安全工作是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和保证,我们始终要将安全工作摆在第一位。各校要切实加强安全宣传教育,认真开展安全教育日、安全教育月等活动,切实增强师生安全意识,加大隐患排查和整改力度,制定安全事故应急预案,排查处理好矛盾纠纷。将治安安全、校舍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安全、防溺水安全、消防安全、自然灾害等作为安全防范的重点,完善各种体系,及时排查和整治各种突出的安全问题,全力消除安全隐患,坚决防止重大责任事故和群体性事件的发生。中心校将不定期对各学校进行检查,努力推动学校安全工作的开展。
同志们,教育是事业,事业需要奉献;教育是科学,科学需要探索;教育是艺术,艺术需要创新!回首过去,深感成绩来之不易;展望未来,我们充满必胜信心。希望大家以更加高昂的精神状态、强烈的责任意识,过硬的工作作风,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推动我乡教育事业再创辉煌!向党委政府和全乡人民交一份满意答卷!谢谢大家!
第五篇:挫折教育校长讲话稿
挫折教育校长讲话稿
古人云:“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人的一生是不可能一帆风顺的,在人生历程中遭遇失败、出现挫折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我们如何正确对待挫折。只有在逆境中不气馁、不放弃,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才能走出困境。而现在的孩子,家长都非常宠爱,事事以孩子为中心,甚至于有的家长宁可苦了自己,也不愿意苦了孩子,千方百计地为孩子的未来铺平道路。然而,未来的道路还是一个未知数,在人生的道路上始终充满了竞争与挑战、崎岖与坎坷,孩子如果只会在父母为其铺好的道路上顺利前进,那么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就会难以承受,败下阵来。如果一点点小小的失败都承受不了,将来该怎样适应这个社会呢?因此,从小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一、贯彻思想,培养学生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不遭受挫折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给学生贯彻遭受挫折的思想,让学生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致于遭到挫折便束手无策。老师要教育学生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有敢于面对现实的勇气,在逆境中也能够顺利走出来,满怀激情地拥抱生活。教师在教学中要多给学生讲解那些身处逆境仍然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人生经历。如:在一个漆黑的山洞中,在没有任何亮光可以凭借的情况下,意志顽强的人是如何走出这个山洞的;在地震过后的废墟中,没有水,缺乏氧气,无助且坚强的人是怎样坚持直到获救的等等。这对于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是有帮助的,并且会让学生终生受益。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树立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信心,提高克服困难和抗挫折的能力。
二、创设挫折情境,在困难中锻炼学生。
挫折情境即为了培养孩子耐挫折的能力而创设的一些困难的“情景”、“境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困难和挫折可以锻炼人的意志,培养自强精神。提供智谋的挫折情境以锻炼孩子的挫折耐受力,对于青少年学生锻炼性格、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都是有重大意义的。许多挫折是现实生活中不常遇到的,主动创设挫折情境更具有预防性和针对性,能弥补自然挫折情境的不足。为了提高学生对挫折的承受能力,我们老师可以设置难度不等的情境,让学生逐步经受磨练,有目的地去培养学生的耐挫力。一些发达国家早已意识到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重要性,并设计了各种方法来增强孩子的抗挫折能力。日本孩子两岁就开始意志锻炼,自幼儿园到小学,即使在大雪纷飞的冬天,男孩也只穿单裤,女孩穿短裙,磨练与严寒作斗争的意志和毅力;在韩国,家长会给孩子穿上羽绒服,让他们在冰窟窿里呆上一阵后再出来,让孩子懂得“寒冷”的滋味。而在我国,挫折教育做得却很不够,因此,作为家长要改变原来的教养态度,让孩子走出大人的“保护圈”,放开手脚,不要怕孩子摔着、碰着、饿着、累着,孩子摔倒了鼓励他自己爬起来,对挑食、偏食、厌食的孩子,饿他一两顿又何妨,孩子的事情让他自己做,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家长不要去帮忙。
三、以身作则,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具体榜样形象的感染下,学生能加深对挫折的认识,激起内在的上进热情,把挫折转化为自我锻炼成长的自觉行为。而最好的榜样是学生身边的教师和同学,因此教师可通过小榜样战胜挫折的事例感染学生。为此我常注意收集和积累学校、班级、师生战胜挫折的教育素材,选择时机适量进行教育。如:在大部分同学没考好的情况下讲述某老师两次参加高考,在学业的困难面前不低头,承受住高考落榜的挫折,最终考上大学,奋发图强成为一名优秀教师的往事,激发学生勇敢战胜困难、在挫折面前不被打败的奋发精神;同年级某班一位同学刘某在学校大会上讲述如何战胜病魔的事迹„„这些事实都发生在同学们身边,使他们受到了深刻的挫折教育。这些教育素材与学生很贴近,效果很好。
四、因材施教,提高学生耐挫折的能力。
把挫折教育狭义地理解为让孩子吃点苦、受点累,这与挫折教育的本义是相去甚远的。挫折教育对于教师来说是如何引导受挫折的孩子,让他们懂得挫折与竞争相伴随,要成功必须战胜挫折,从而培养孩子受挫折的能力和坚强的意志。由于人与人在气质、性格、能力等方面存在着种种差异,同一挫折对不同的孩子产生的心理反应不同,因此,教师对孩子的挫折教育要因材施教。首先,要根据孩子的性格进行教育。如果孩子自尊心较强,好强、好面子,这一类孩子遇到挫折容易产生沮丧心理,对这类孩子不要过多地埋怨、批评,而是点到为止,多加鼓励;较自卑的孩子,本来对自己的能力就缺乏信心,教师切忌过多地指责,而要多加安慰,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创造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信心。其次,要根据孩子的能力进行教育。能力较强的孩子遇到挫折时,教师应重在启发,让他们发现受挫的原因,放手让他们去解决问题;能力较弱的孩子,应该帮助他确立切合实际的目标,使孩子既能避免产生恐惧心理,又能不断地看到自己的进步,从而逐步形成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总之,教会学生面对挫折、战胜挫折并非一朝一夕可得,也并非刻意追求所成,关键是顺其自然,顺应学生的发展规律。我们教师必须从现在做起,让孩子走出温室,经受艰苦生活的磨练,多给孩子几块“垫脚石”。要让孩子明白,要想获得成功和幸福,要想过得快乐和欢欣,首先要把失败、不幸、挫折和痛苦读懂。受挫一次,对生活的理解加深一层;失误一次,对人生的醒悟增添一级;不幸一次,对世间的认识成熟一分;磨难一次,对成功的内涵透彻一遍。愿现在的孩子们都能在体验中认识挫折,学会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的本领,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会在未来竞争激烈的大千世界中处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