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与艺术课程有效整合”课题研究开题报告(模版)
“信息技术与艺术课程有效整合”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一、研究问题
(一)研究背景
人类已经进入21世纪,我们的任务是建设面向21世纪的教育。信息技术对未来教育的影响不可估量,是今后几年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并已正式列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目标。陈至立前部长提出:推广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制高点”。对此,我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已取得一致认识,我们将继续积极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为培养新世纪的人才做出贡献。
在今天,以数字化技术与网络技术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对教育产生重要的作用。“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的发展。”作为一种基本的教育策略,确立了信息技术对于学习方式更新、转换,乃至整个教育的创新、发展的基础地位和战略意义。因此,新型艺术学习方式的生成、发展,也必将在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中求取契合于自己的那份可能。我们认为,就目前形势看,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教育应用,已经为新型艺术学习方式的生成展开,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开出了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与建构可能。
(二)研究理论
美国AECT(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为教育技术确立的新定义为:“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它带给教育的不仅是教学手段方法的变革,而是包括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行,传统的授受式美术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日益突现出来,现代教育技术确实给美术欣赏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这种融声音、图像、文字、动画、信息于一体的教学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有许多教学重点、难点迎刃而解。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
(三)研究意义
1、信息资源的扩展及相关平台的建构,已经生成且仍在生成数倍于昨天的图式信息,学习材料的增多无疑带来了形象感知方面的极大便利。例如,依靠图本教材和一两幅教学挂图来完成欣赏、评述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诉诸于学习者的乃是无限多样的感受空间与思想可能。
2、艺术较之科学,在学习方式上更加注重个性化;而选择的自由则是个性在学习中确立与体现的一个根本性的方面。信息技术的发展为艺术学习所特有的形象感知、加工与描述过程的顺利实现,提供了多层次、多角度、多种载体的学习材料,从而全面支持了个性化艺术学习方式的开出,为艺术学习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和越来越贴近其本体要求的发展可能。
3、长期以来,学校教育条件下的艺术学习饱受师资问题的捆扰。随着艺术教育的发展,一些问题已经得到基本解决;但从大的方面看,因为艺术学习在内容领域上涉及面更广,且专业性较强,使其学习活动的展开较容易受到来自教师经验、主观喜好等方面条件的制约;从而使新型艺术学习方式的独立性和主动性难于得到保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工具的广泛运用,使得学习者有条件超越来自教师经验、主观喜好等方面的条件制约,直面更为广阔的形象世界,支撑其独立与主动的艺术学习。并可通过通讯工具,实现资源共享和远程学习,突破人力资源分布不均而导致的艺术学习可能性方面的某种局限。
(四)研究目标
1、积极开信息课程资源,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新的艺术教育资源,开发新的教学方法,并开展学生之间、学校之间、省市之间和国际之间的学生作品,教师教学成果等方面的交流。
2、用计算机和网络艺术教学,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设计、制作出生动的艺术作品;鼓励学生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艺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他们的艺术作品,进行交流。
3、一览国内外成功的课改经验;倾听专家们的学术观点;分享各实验区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的研究成果;并可独辟蹊境,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也可以尽情畅谈在新教材使用过程中的所思所想,提出不解之惑。
(五)研究原则
1、层次性原则:强调针对不同的教育对像,确立不同的创新教育目标,设置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因为在同一个教学班中存在各种层次的学生,所以在设计教学时要考虑到全体学生。对于不同程度的学生确立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使得全体学生都能通过学习有所收益。
2、主动性原则:强调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其观察能力,注重维持其好奇心,使学生在学习中自主地探求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改变传统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而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
3、个别化教学和协作学习相结合的原则:个别化教学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指导无疑是有好处的,但只强调个别化是不够的,在学习高级认知能力的场合(例如对疑难问题求解或是要求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的场合),采用协作(Collaboration)式教学策略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更能奏效。而且协作学习对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也是最有利于培养21世纪新型人材的教学策略之一。所以在课程整合中,应该考虑把个别化教学与协作学习相结合,使学习收到最好的效益。
4、注重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原则:强调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营造宽松的教育环境,给予相应的特殊政策,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的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艺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开展以信息技术为辅助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在对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教育时,一定要注意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研究内容
(一)建设资源平台,提供整合环境。
在校园网建设过程中,资源库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如果说硬件是高速公路、软件是汽车,那么资源就是货物。资源库是为教师和学生服务的,它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后备,更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园地。我校在校园网建成后,正在努力向现代化信息化管理推进,努力争取在今后几年全面形成管理现代化。作为资源库建设项目,是实现这个目标的基础。在校领导的关心、指导下,我校采取计算机教师参与,艺术教师负重任的措施进行资源库建设。
1、组建“芳草艺苑”资源库建设小组。根据艺术教师对计算机掌握程度,成立以蔡卫东老师为组长的资源库建设小组,仇晓波老师和艺术老师为组员。小组成立后我们做了下面几项工作:(1)人员分工。让艺术学科老师尽量能发挥其作用,计算机老师在技术上给予支撑。(2)人员培训。我们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和双休日对小组成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目的是让这些老师了解建库过程,其实也是培训他们使用建库王,让教师知道如何使用个人资料库。(3)管理员工作。管理员在人员培训前把分组、菜单设置、系统设置处理好。并把上传到学校网站内的资料及时进行整理。
2、做好启用前的准备。“芳草艺苑”的第一级菜单6个,第二级菜单有24个菜单项,因此规划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不能随便规划几个,等到不够用了再来进行增添。小组成员对规划结构进行讨论,把修改次数尽量降到最低,减少工作量。我们把一级菜单为“关于我们”、“作品发表”、“在线教程”、“自由论坛”、“相关链接”、再增加“个人空间”。让每位艺术教师都拥有自己的一个空间,可以建立个人档案(包括教案、课件、发表论文……),每位教师可以收藏一些课件,并把自己认为是好的课件通知管理员,由管理员把课件上传到学校服务器,达到最大程度共享,又不浪费硬盘空间。教师用户名、密码和权限的设置工作,我校是这样处理的,每位教师都有浏览的权限,只有资源库建设小组的成员才有权对其负责的项目进行上传和删除。
3、文件的上传工作。要求每位资源库建设小组的成员要把课件先打包,最好是打成自解压的文件包,还要求把相关课的内容分成图片、音效(不是通用音效)、影片(包括Flash)、源课件(把与课件无关的内容移到相关的文件夹),这样就不会重复。对上传的课件,除原课件外,我们一律采取优中选优的原则进行上传。
(二)信息技术在艺术课堂教学中的案例应用研究。
利用信息技术教育的优势,使之与艺术教学的整合,能更好地达到艺术教学的根本目的,即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艺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艺术欣赏和评述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艺术活动的乐趣,并获得对艺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艺术语言的基本表达方式和方法,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在艺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艺术的实践能力,提高艺术修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不断地完善人格。
1、利用信息技术、多媒体教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欣赏与表现”的艺术学习活动。“欣赏与表现是艺术学习的基础,十分强调自由表现和大胆创造。在初中年级尤其注重感受、体验和游戏等灵活的教学形式。使看看、画画、做做、玩玩融为一体。在教学时,利用互联网、校园网,收集有关的艺术课题的信息资源,制作色彩纷呈的教学软件,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
2、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设计意识,使学生学会按美的规律去设计生活。
3、利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着重培养学生艺术欣赏的最基本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
4、结合信息技术教育,在艺术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综合性的提出是艺术课程改革突破的重点和难点,体现了艺术教学真正实施素质教育,综合性既是融艺术和学习领域为一体,也是艺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结合。
(三)插上科学的翅膀——艺术的第二课堂。
按照课程论的观点:学校的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正确看待三种课程,认清三种课程的关系是我们进行课程整合的基础。艺术的学科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的整合,就是着眼于它们的联系和发展。那么,艺术的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就是除了学科之外的第二课堂。
1、艺术活动课程是学校依据现有的条件根据学生的认识特点开展课程,是“为指导学生主要获得直接经验和及时信息而设计的一系列以教育性交往为中介的学生主体性活动项目及方法。”形式主要有:学校所设的艺术活动课程、艺术兴趣小组、艺术课外辅导等。艺术活动课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获得知识和技能的途径之一,也是促进学生心理发展的途径之一。它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兴趣特长,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我校所开设的“艺术课程和信息技术的整合”教育活动课程有:个人网页制作、神奇小画家、网络音乐欣赏与评论、让画动起来、碧波艺报、网络美术馆等。
2、艺术隐性课程是学校的艺术教育的硬环境和软环境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教育经验,它有着不可替代性,它是“不教之教”,它是学校的无形资产。信息软环境主要是指:全校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学生在信息处理方面的作为以及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相适应的各项活动。它是学校学科课程的延伸和补充。我校所具备的艺术课程信息软环境的隐性课程有:多媒体网络教室、多媒体音像资料室、各班的网站、个人的主页、学生的美术作品、学生自己设计的各类小报以及各类获奖证书等。
(四)尽显艺术的狂想——创新的数字艺术课。
有数字艺术素养的人才将是21世纪优秀人才的标志之一。信息技术课程只有与传统课程结合才能显示出它的强大优势和生命力,数字艺术课程就是信息技术课程与传统课程结合的产物之一,代表着信息技术课程的前沿。数字艺术泛指使用各种数字、信息技术制作的各种形式的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以具有交互性和使用网络媒体为基本特征。数字艺术的表现形式包括:虚拟现实、网络艺术、多媒体、电子游戏、电脑动画、卡通漫画、影视广告、网络游戏、数字设计、数字插画、CG静帧、数字特效、DV、数字影像以及数字音乐等。在中学教育中开设数字课程,从小培养学生的数字艺术素养,提高学生对数字艺术的兴趣,有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助于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有助于与世界先进教育同步,并为我国培养数字艺术创作人才奠定基础。
1、《电脑平面设计》主要目标:了解电脑平面设计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电脑平面设计的思路和方法,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与同学协作或独立制作出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电脑平面设计作品。主要授课内容:电脑平面设计技巧和方法。主流设计软件:Adobe Photoshop等。
2、《电脑动画》主要目标:了解电脑动画的基础知识,初步掌握电脑动画的制作原理和步骤,在老师指导下,与同学协作或独立创作出有一定创意和欣赏价值的电脑动画作品。主要内容:电脑绘画、网页动画创作、卡通动画创作等。主流设计软件:Macromedia Flash等。
3、《电子报刊》主要目标:了解电子报刊的基础知识和电子报刊的主流风格和设计思路,初步掌握电子报刊创作的技巧,能在老师的指导下,与同学协作或独立创作出有教高审美价值的电子报刊作品。主要授课内容:主题电子报刊的制作技巧和方法——将图形、图像、文字、声音等整合到电子报刊中。主流设计软件:Macromedia Word等。
4、《网页设计》主要目标:了解网页的基础知识和网页的主流风格,初步掌握网页制作技能,能在老师的指导下,与同学协作或独立创作出有一定审美价值和实用性的电子网页作品。主要授课内容:网页设计技巧和方法。主流设计软件:Macromedia Dream weaver等。
(五)信息技术在艺术教学中的价值与趋向调查研究。
1、试论艺术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的整合优势。(1)优化信息资源;(2)培养创造能力;(3)突破技能的限制;(4)易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5)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2、艺术学科与信息技术如何进行课程整合。
(1)对信息技术与艺术学科进行课程整合的探索,尝试将艺术课和计算机课两节连在一起上;(2)电脑美术图像处理与多媒体制作软件的分类和比较,找准信息技术与艺术学科课程整合的结合点。
3、艺术课程与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的内涵。(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
(2)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
①从计算机辅助教学到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基于实践的反思; ②计算机辅助教学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异同。
4、艺术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合中的注意点。
(1)信息技术的教学是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进行的,设置合理的艺术学习任务是提高艺术学习的关键;(2)在整个教学中,教师要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是促进教学优化发展的手段;
(3)教师应在深入钻研教材,设计课件环节上多花工夫和时间,不可图轻松,简单地下载别人的课件去组织教学,充当课件播放员;
(4)计算机在艺术等学科教学中,只是帮助教师教,学生学的辅助作用;
(5)影视、音乐、图片的选择一定不能脱离教学目的和艺术教学的中心任务,一定要进行充分再编辑和设计,以服务于教学任务。
三、研究方法
本课题采用行动研究法,即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试行信息技术与艺术课程整合的“老师与学生同行”教改实验的研究方法。
四、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准备阶段:
1、学习理论,选题立项,设计方案;
2、成立小组,具体分工;
3、调查研究,确立子课题;
4、进一步完善方案的可实施性。
(二)实施阶段:
1、具体实施课题方案,收集整理分析研究材料;
2、加强阶段交流,协调工作,分阶段总结成果。
(三)总结阶段:
1、材料汇总,撰写论文和结题报告;
2、整理教师和学生的作品,上传学校网站;
3、请有关人员评估课题研究成果。
五、课题研究的制度
1、学习制度:艺术老师积极参加各类信息技术培训,做好认真学习的准备;计算机老师在人员培训和实施过程中给予帮助与技术支撑。
2、研究制度:在实施课程研究过程中,小组成员做到认真、细致、全面、深入开展调研工作。
3、管理制度:做好“芳草艺苑”的网站建设工作,使之成为课题实施的交互平台;做好资料的收集建档工作。
六、课题研究的组织管理】
组长:蔡卫东 组员:谢有兵 朱丽平
第二篇:“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莘县樱桃园镇实验中学课题组郑继锋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课程整合”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加快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步伐,促进中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以适应知识经济和现代社会发展的趋势,以适应“知识爆炸”新时代的要求。
(2)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
(3)《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和《语文课程标准》中也都明确提出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思想与要求。新课程提出了全新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革命,要求我们建立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在信息时代迅猛发展的今天,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把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进行有效的整合,为教师服务,为家长继续提高素质服务,为社区教育服务,成为我们新时期关注的焦点。将中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将改变我们传统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式,不失为一种良好的教学模式。因此,在当前积极推进教育现代化、信息化的大背景下,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中学语文学科课程的整合,将复杂抽象的语文知识变得形象生动,对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对于发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信息技术的特性:信息技术具有资源的广泛化、形式的多样化、活动的交互性、学习的主动性、共享、动态、超媒体、开放性等等特性。
2、人的认知建构主义理论。该理论认为知识不只是单纯通过教师传播得到的,而主要是学习者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自行建构的。它强调学习是外部环境与认知主体内部心理交互作用的结果;强调认知主体对学习的能动作用,提出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而信息技术具有声、光、色、像并茂,信息实时交互等特点,非常适合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认知工具。它能使学习者在交互状态下实现同化,顺应认知过程的发生与完成。起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果的作用。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创新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现代教育理论、信息技术方面的教学法、教学理论等。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完善学习过程,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构建提高学生自主收集、处理信息能力的新型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实现语文课程内容的有效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及信息技术能力;
2、把信息技术的教学目的与中学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统一在同一教学过程中的途径和方法;
3、总结出应用信息技术优化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理论、技术、方法和手段;14、在现代教学评价理论的指导下,建立一套既能体现学生基本理论掌握,又能体现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符合信息技教学的评价方案;
5、通过本课题的探索实践及其成果的推广应用,帮助教师树立现代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信息技术素养,建立一支适应信息时代需要的现代化教师队伍。
五、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研究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课程整合的操作过程、评价的方法以及整合对语文课程的设置、课程建设的影响等。
1、研究多媒体辅助教学、常规电教手段以及传统教学手段三者之间的教学效果差异,争取找到常规电教与多媒体之间的结合点。
2、研究在识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各个领域加强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方法。
3、从改变观念入手,研究如何运用信息技术更好地为语文教学服务,调动学生的情感,从根本上激发教与学的兴趣,努力优化语文学科的教学过程,逐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1、根据中央电化教育馆《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总课题实施方案和专项课题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实施方案的要求,本课题第一阶段主要采用学习讨论法,调查研究法,第二、三阶段主要采用讨论研究法(信息整合切入点的确定),第四阶段主要实施理论研究。
2、聘请高级教师王际同、谢月平老师指导实验实施,控制实验过程。
3、立足课堂,深入课堂,有组织、有计划地上好实验研讨课,及时发现问题、寻找原因,纠正偏差,总结经验。
4、课题组成员及时总结经验,交流总结,提高认识。
5、积极参与省、市、县相关课题组活动,不断完善实验过程。
七、实验阶段安排及预期成果
1、(2011.12——2012.1)、预备学习阶段
做好开题报告,成立课题小组,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实施》,课件制作基本技术培训
2、初步实施阶段(2012.3——2012.4)
制定语文教学课件制作的定位,方向,根据不同文体确定课件制作的重点
多媒体教室开建立局域网,便于教师之间的交流
成立网络工作小组,初步建立班级语文活动群,初步规划内容,确定管理员
3、具体研究阶段(2012.4——2013.3)
邀请有关专家来信息技术整合理念的培训
说明文与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模式研究,记叙文与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模式研究,诗歌与信息技术整合课堂模式研究,逐步规范的丰富班级语文活动群的内容以及活动形式,.培养学生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4、扩大成果阶段(2013.4——2013.6)
⑴召开课题组会,分析总结研究得失
⑵收集资料,汇编个案咨询案例
⑶总结、提高、撰写研究报告。将取得的成果、经验、教训一一总结并提出新的目标
八、课题研究预期难点及创新点
研究预期难点:如何走出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理解和操作误区,避免研究流于表面形式。
研究预期创新点:重实践性研究,并在实践中总结理论,提炼有效的整合策略,建构有效的整合模式。
九、课题组人员结构
1、课题组顾问
王际同(特级教师)
谢月平(特级教师)
2、课题负责人:郑继锋
3、参与实验的人员:
郑继锋、姜春青、侯晓英、王春华、岳青云
十、经费投入
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教学科研,从镇下拨的教研经费中拨出经费,设立专款基金支持课题研究的开展,教研经费有保证。
第三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开题报告书写要求与模板
一、课题的名称
(1)名称要准确、规范。
(2)名称要简洁,不能太长。(一般不要超过20个字)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首先,要阐明课题研究的背景,即根据什么、受什么启发而进行这项研究的。因为任何课题研究都不是凭空来的,都有一定的背景和思路。
其次,要阐明为什么要研究这个课题、研究它有什么价值,能解决什么问题。第三,要认真、仔细查阅与本课题有关的文献资料,了解前人或他人对本课题或有关问题所做的研究及研究的指导思想、研究范围、方法、成果等。把已有的研究成果作为自己的研究起点,并从中发现以往的不足,确认自己的创意,从而确定自己研究的创新点。
这样既可以更加突出本课题研究的的价值、意义,也可以使自己开阔眼界,受到启发,拓展思路。一般可以先从现实需要方面去论述,指出现实中存在这个问题,需要去研究,去解决,本课题的研究有什么实际作用,然后,再写课题的理论和学术价值。这些都要写得具体,有针对性,不能漫无边际地空喊口号,写成诸如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等一般性的口号。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重点)
就是本课题有没有人研究,研究达到什么水平、存在什么不足以及正在向什么方向发展等。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我们现在进行的课题基本上都是应用研究和发展研究,所以我们的研究必须有一些基本的理论依据来保证研究的科学性。比如我们要进行活动课实验研究,我们就必须以课程理论、学习心理学理论、教育心理学理论为研究实验的理论依据。我们进行教学模式创新实验,就必须以教学理论、教育实验理论等为理论依据。
五、课题研究的范围和内容(重点)
(1)研究范围的限定
A、对研究对象的界定。总体范围和正确选取研究对象的样本。B、对一些关键概念的界定。要下比较明确的定义,可以使该课题研究在确定的范围内开展,使课题思路明确清晰,具有可操作性,另一方面也便于别人按照研究者规定的范围来理解和评价研究的合理性。(2)研究的目标
课题研究的目标就是通过研究,要达到什么目标、要解决哪些具体问题。研究的目标是比较具体的,不能笼统地讲,必须清楚地写出来。只有目标明确而具体,才能知道工作的具体方向是什么,才知道研究的重点是什么,思路就不会被各种因素所干扰。(3)研究的内容
有了课题的研究目标,就要根据目标来确定这个课题要研究的内容,研究内容要比研究目标写得更具体、明确。目前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①只有课题而无具体研究内容;②研究内容与课题不吻合;③课题很大而研究内容却很少;④把研究的目的、意义当作研究内容。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重点)
研究方法部分,主要反映一项课题的研究通过什么方法来验证我们的假设,为什么要用这个方法,以及要“做什么”、“怎么做”。教育研究的方法很多,包括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理论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等。一个大的课题往往需要多种方法,小的课题可能主要是一种方法,但也要利用其它方法。我们在应用各种方法时,一定要严格按照每一具体科研方法的要求,不能凭经验、常识去做。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和计划(重点)
就是课题研究在时间和顺序上的安排。研究的步骤要充分考虑研究内容的相互关系和难易程度,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基础问题开始,分阶段进行,每个阶段从什么时间开始,至什么时间结束都要有规定。每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和要求,不仅要胸中有数,还要落实到书面计划中。从而保证课题研究按时保质保量完成,课题研究的管理也可据此对课题研究进行检查、督促和管理。
八、研究的预期成果和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包括研究报告、教育论文、专著、软件、课件等多种形式。课题不同,研究成果的内容、形式也不一样,但不管形式是什么,课题研究必须有成果,否则,就是这个课题没有完成。在开题报告中设计出成果形式,可以使研究者明确将来用什么表现研究成果,以便从开始就可以着手努力积累材料、构思框架、进行分工,以利于研究成果的顺利问世。同时也有利于课题管理者据此对课题进行检查验收。
九、课题研究的经费及设备条件需要
任何研究都需要一定的研究经费和设备条件,教育研究也不例外。对课题研究有价值的资料,如有关测验题和问卷题等研究工作与材料、经费预算及设备条件的需要,必须写清。但要实事求是,不能多多益善,胡写乱要,要加强管理,监督使用。
静海区电化教学中心 2017年11月
第四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5篇)
在人们素养不断提高的今天,报告使用的频率越来越高,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那么什么样的报告才是有效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课题研究开题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
课题名称:对不完成家庭作业学生教育的研究
课题负责人所属单位、姓名:华蓥市双河三小游忠燕
内容要求:1、课题产生背景2、课题研究价值3、研究内容4、研究方法5、研究进度6、成果形式7、研究能力8、参考文献
一、课题产生背景:
小学中高年级部分学生不能按时完成家庭作业,令很多教师头痛,常常利用上课时间教育这部分学生,且未能收到好的教育效果。学生不完成家庭作业的这种不良习惯的形成,既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又导致教学效果差。学生出现不完成家庭作业现象,在学校通常是老师进行教育,在家里通常是家长进行教育,但老师、家长都与学生的思想差距大,年龄差距大,生活习惯差距大,灌输的教育思想学生难以接受。我深感培养学生认真完成家庭作业的习惯,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大难题,于是我从多角度进行了探索,在从实践中探索出让完成了家庭作业的学生教育未完成家庭作业的学生效果好。因此,我把对不完成家庭作业学生教育作为重要课题进行研究。如何搭建让学生相互教育的平台,本课题研究旨在解决对不完成家庭作业的学生进行有效教育。
二、课题研究价值
⒈素质教育的需要。某种意义上说,素质就是习惯与能力。良好习惯的养成和不良习惯的克服,意味着学生的素质的提高。因此学生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的习惯养成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应当体现时代要求,必须在习惯养成教育中注如时代的活水。
⒉学生发展的需要。根据中央教育部和四川省对小学生减负的要求: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家庭作业不超过一个小时。这个要求是限制有的老师过多地布置家庭作业,但是也不可能不布置家庭作业。因为小学高段开设的课程相对较多,特别是新课标的课程要求,小学语文每周只有六节课,数学每周只有四节课,科学只有两节课。家庭作业要么需要学生预习,要么需要学生对当天所学知识进行巩固,要么需要学生背诵,要么需要学生动手实验,要么需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总之,必要的家庭作业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3、学校发展的需要。班上不完成家庭作业的学生,是每位教师都感到困惑的问题。但通过对不完成家庭作业学生“互教”的研究,帮助老师们找到教育不完成家庭作业学生的新捷径,有效地教育不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的学生,使学校的教学活动良好性循环:学生按时完成当天的家庭作业,消化和巩固学生当天所学知识,第二天不影响正常的上课,学生又获得新知识,这样日复一日,学生健康成长。学生的个体成绩提高了,学校的整体成绩随之提高,这显然是学校发展的需要。
三、课题研究内容
为了搭建让学生相互教育的平台,本课题研究旨在解决对不完成家庭作业的学生进行有效教育。主要有以下几种教育方法:
1、班级思想教育由班上全体学生参与对不完成作业学生的思想教育。
2、班委管理教育由班委干部对不完成家庭作业学生进行管理教育。
3、接对帮助教育由专门指定的优秀学生对不完成家庭作业学生进行“一对一”帮助教育。
4、朋友情感教育由不完成家庭作业学生的好朋友对他们进行教育。
5、典型案例教育在曾经不完成家庭作业学生中,挑选几个已经完全改变不完成作业的不良习惯的同学,作为典型对不完成作业学生进行案例教育。
四、课题研究方法
《对不完成家庭作业学生教育的研究》主要采取:
1、调查研究法: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不完成家庭作业学生的调查统计,为课题的开展与进一步深化寻找依据与支撑。
2、教育实验法:收集对不完成家庭作业学生的教育方法,并进行典型案例收集。
3、个案研究法:对不完成家庭作业学生进行跟踪调查研究,把相应的研究成果存入学生档案袋。
五、课题研究进度
1、准备阶段(20xx年1——2月)
2、理论学习阶段(20xx年3——5月):收集有关资料,学习并加以论证,完成课题申报。
3、实施阶段(20xx年6——12月):根据课题设计方案进行实施,并进行阶段性总结,写出阶段性研究报告。做好资料收集和积累工作。
4、结题阶段(20xx年元月):以研究报告的形式结题。
六、课题成果形式
成果主要以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其次辅助资料是相关论文和典型案例。
七、研究能力
本人是小学一级教师,工作在教育一线,并连续担任8年班主任,。已研究普教科研课题结题1个,有较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对于这个校本课题,起源于本人,已进行了广泛的实践,在实践中本人已创建了相关理论,完成此课题,本人完全有这个实力。
八、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主要是《教育学》《心理学》和相关方面的书籍,名人名言等。初中语文预习方法研究开题报告提高低段待优生学习兴趣的研究开题报告小学数学两级分化成因与对策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2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与实践价值
1、背景:随着专业的不断改革,学前教育队伍的不断壮大,近两年,“课程游戏化”无疑成了炙手可热的话题。《纲要》中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教师应该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将游戏生成课题并且渗透到各个领域,让孩子获得全方位的发展。
玩是幼儿的天性,也是他们生命中的重要部分。它自发的发生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幼儿不仅因为玩是有趣的,还可以通过玩来学习。玩是幼儿思考、想象、尝试、验证、创造、吸收知识的方式,是幼儿理解并适应周围世界的方式。玩就是---游戏。
2、实践价值:纵观我国游戏研究的发展状况,将游戏与课程相结合几乎等于空白,这就很难发挥“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真正意义,游戏往往被当作一个教学手段单独包含于幼儿园教育领域之中。幼儿园的教育应该以幼儿的发展为终极目标,幼儿园的课程也应该贯穿游戏的精神、游戏的方法、游戏的途径、游戏的内容。才能使幼儿在身心轻松愉悦中获得自然而有益的发展。
“课程游戏化”立足于幼儿生活与年龄特点。用开放性的视野融合优秀的多元文化,让孩子能够拥有快乐、幸福的童年生活。游戏是幼儿的天性,游戏与课程相结合,从深层意义上来讲,是把幼儿放在了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选择权和决定权,它既满足了幼儿情绪的释放与表达情感的能力,并且在没有任何负担与心理压力下,又很轻松地让幼儿从中受到教育,身心得到释放。
因此,我们从所处的地域特点出发,结合本园文化、研究特色、教师兴趣等,吸收国内外先进的幼教经验,尝试开展《农村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探索与研究》,通过课程的实施,还幼儿自主、幸福和愉悦的童年生活,给幼儿提供一种宝贵的学习经验、体验人生的机会,让幼儿终身受益。
二、课题界定与研究依据的理论
1、课程的内涵:
“玩中学,学中玩”是游戏化课程理念的概括,其内涵有三:
(1)教育中体现为“寓教于乐”。一切能引发幼儿愉悦探究的实验、操作、交流、娱乐等自主活动的内容与行为都属于游戏化课程的范畴。
(2)幼儿园教学以游戏为基本途径。
(3)将玩的教育潜移默化的渗透到幼儿生活的每个细节中。
我们开展生活化、游戏化的农村幼儿园课题研究,就是要改变现行新教材的幼儿生活经验的倾向。课程游戏化是我国幼儿园课程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课题,在我国幼儿园教育的早期,陶行知先生就已倡导“生活即教育”的思想。在其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理念相当的明确。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生活和游戏对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组织作用、内聚作用。通过课程游戏化的生成实施,为教师创设一个研究新课程实践新课程的研究环境,引发教师善于捕捉发生在幼儿身边的教学素材。在发掘乡土课程资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符合本地幼儿发展需要的主题,为各个主题实施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材料。
2、课程的原则:
(1)体验为本。
体验为本的游戏是充满游戏精神的游戏,使幼儿真正成为完整的、自由的人。游戏化课程的构建,就是把游戏还给幼儿,重要的是让他们充分的体验和表达,而不是给游戏附加一个知识学习的目的。
(2)生活为源。
幼儿的生活需要和已有经验是课程内容的源泉和首要依据,这也是与体验为本的息息相关的原则。
(3)整合为系。
幼儿的成长是身心全面的、整体发展的过程,课程的各要素要有机的统一和整合,发挥整体育人的功能。
3、课程的结构:
(1)类型:想象与角色扮演、运动与协调、发现与实验、户外之乐、亲子互动。(2)形式:主题综合、单元游戏、生活游戏。
4、指导策略:
(1)角色关系与指导策略。(师生互动策略的研究、生活活动策略的研究等)(2)自主与规则的关系。(3)环境与材料的互动。(4)非游戏活动游戏化的策略。
5、评价方式:
以愉悦有益为评价宗旨,拟定具有操作性的评价模式与评估量表(评价教师和评价幼儿的指标)
6、研究依据的支撑性理论:
(1)杜威、皮亚杰、列昂杰夫的活动理论的综合利用。
(2)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和有关游戏教育的思想。
(3)《幼儿园游戏教学论》(刘焱著)关于幼儿教学、课程与游戏的关系的论述;《学前儿童游戏》(邱学青著)关于游戏环境创设、游戏指导策略和评价的论述。
(4)《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南》等纲领性文件中关于幼儿园游戏的内容与要求。
三、研究的目标、内容、方法
研究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依据,对幼儿园课程体系进行全面的反思和修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在积累中提升教师生成和发展生活课题的策略,所以我们定了以下目标:
1、以生活化课程理论为指导,深入研究并选择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生成新的教育课程,使幼儿园的课程更加贴近和反映幼儿的生活和需要。探索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与幼儿园生活的相互协调关系,充分调动这些有利的因素和教育资源,使幼儿的童年生活更加的完美。
2、研究优化区域活动,将区域活动与游戏活动整合问题,试图解决打破区域与游戏的传统界限,真正将区域与游戏整合,有利于孩子开展各种各样的游戏。研究的内容:
游戏的发展价值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情感发展方面,二是认知发展方面。从情感发展来看,其发展的功能首先表现为情感补偿,幼儿在游戏中能体会到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在游戏中便能尽情的发挥想象进行丰富情感;其次表现为在游戏中尽情的宣泄自己的情绪,幼儿在现实生活中可能压抑了情绪,便可以在游戏中得到宣泄。因为游戏是幼儿自己的世界,他们能自由、自主的在自己的游戏中畅游。幼儿在自己游戏的世界里,已经从一个被动的承受者转化为主动的执行者。
从认知发展来看,其发展的功能首先表现为自发、主动探索,《纲要》中也坚持了《规程》的思想,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一是“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二是要求“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活动要能保证幼儿的积极参与”,我们知道,要保证幼儿在集体活动中的积极参与,那么这个集体活动的组织也必须是游戏化的、幼儿感兴趣的,在游戏过程中尽量保证所有的游戏要求和要达成的目标是幼儿的需要,这样幼儿才能积极的投入;其次是幼儿感兴趣的自愿活动,所以在活动中要提供多重选择,尽量满足幼儿的需要;第三要注重过程体验,在游戏中老师和幼儿不能着急,尤其老师不能因为追求结果而促使幼儿完成游戏;第四要建立在幼儿已有经验之上,是幼儿力所能及,是最近发展区内的活动。
在幼儿园教育中,进行游戏教学时经常会因为老师没有掌握这些游戏的要素,便使幼儿园的游戏徒有“游戏”之名,达不到幼儿喜欢的“真游戏”,在幼儿的自发游戏中,要使教育能最大程度地发挥游戏的功效,利用游戏的“自发”机制很重要,其关键是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因为只有在宽松和自由的环境中,幼儿才能以自己的方式学习。
我们在研究过程中使用了下列的实验方法:
1、观察法:观察幼儿是认识幼儿、改变儿童观、游戏观的唯一一条最有实效的捷径。
2、文献法:通过上网和浏览的刊物,梳理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3、行动研究法:针对实际教育活动,进行总结、发现不足,及时调整,建构具有农村本土特点的幼儿园游戏化课程。
四、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和主要措施
通过研究,进一步揭示幼儿园课程的特质,形成一些支撑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新的理论观念,丰富发展乡村幼儿园的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相关理论。通过现实的幼儿园游戏化实践,揭示现实幼儿园课程设计和实施中存在的过于强调学科知识学习,忽略游戏的教育价值的现象,形成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课程设计和实施的相关策略。
通过研究,全面提升幼儿园幼儿一日生活质量,是教育的过程成为幼儿美好的游戏过程,同时也锤炼一批优秀的骨干教师,提高幼儿教师的一日活动的组织能力,全面提升教科研意识与质量。
研究过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9月)
1、收集资料,学习并理解相关理论,进行文本资料、网络资料的筛选。
2、课题组教师进行开展课程游戏化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探讨。
3、电脑制定研究方案和具体计划。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内容选编(电脑打印稿)
朱
红
李
菊
邹
萍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10月-12月)
实践研究方案,注意积累、收集资料
幼儿课程游戏化活动内容精选(电脑打印稿)
朱
红
李
菊
邹
萍
李梦玉
第三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1月—7月)
1、做好阶段小结工作,观察调整研究计划
2、举行阶段性成果汇报展示区域展示:
邹
萍
李梦玉
于心雨
刘
慧
李
莉
赵
娜
陈婷婷
刘迎春第四阶段(20xx年8月—12月)
1、通过问卷、访谈,获得各方面对课题研究的评价。
2、整理研究成果资料,撰写研究报告论文。幼儿课程游戏化活动内容集锦
朱
红
李
菊
邹
萍
于心雨
李梦玉
陈婷婷刘迎春
实施的主要措施:
1、合理运用与幼儿生活联系密切的乡土课程资源,为幼儿活动的实施提供现实的物质条件,尽可能联系当地和幼儿的实际,让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2、结合实际改造和利用,实施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3、有效的运用师幼互动生成资源,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即能让孩子们到真实的环境中探索学习,开阔他们的眼界,丰富孩子的经验,又能发展幼儿的社会意识,拓展幼儿园课程内容。
4、充分挖掘社会、家长资源,和家长、社会紧密联系。
5、拓展教师新课程改革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教育的理解水平并丰富自己的学科知识,为课程游戏化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预期的研究成果和形式
在实施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生活化的探索和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孩子的快乐、教师的进步,我们的孩子会创造了,会求知了,会学习了。我们也结合本园实际,依据幼儿发展特点,分大、中、小班构建了一系列的幼儿活动设计,并对幼儿开展游戏进行了归纳,实施课程游戏化。
1、预期研究成果:小、中、大年龄段课程游戏化调查报告。
2、阶段成果:农村课程游戏化具体实施,分大、中、小年级组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开展游戏化课程。
3、最终成果:全面开展农村幼儿园课程游戏化,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的成长。
六、课题承担者科研水平与能力及科研保障条件
1、研究力量:
课题的组长朱红,幼儿园高级教师;副组长李菊,她们都是具有丰富的教研经验和组织管理能力全面调控课题的运作,成员李梦玉、邹萍一直都是一线学前教育人员,有一定的工作实践经验,一直参与课题的实践研究工作,参与本课题研究的年轻教师,她们朝气蓬勃,富有创新精神;相信在老和新的完美结合下,我们一定能研究出适合本园幼儿身心特点的民间艺术教学。
2、研究基础:
根据本课题需要,我们成立了课程游戏化教研组,组织大家学习了“六个支架”,《指南》、《纲要》、新《规程》中的主导思想。另外通过在日常活动区域中观察幼儿来正确把握有关课程游戏化的相关理论。
3、保障条件:
A:建立课题组:
组
长:朱
红
副组长:李
菊
组
员:邹萍
于心雨
赵娜
刘慧
李莉
陈婷婷
李梦玉
刘迎春
B:时间保障:
1、每月进行1-2次心得体会交流,采用讲座、讨论、交谈、互评、辩论等形式,组织教师进行讨论、学习。
2、以年级组为单位,每月进行一次区域活动观摩,组织教师进行观摩、学习。
3、不定期的分发给教师一些理论知识等文献资料,帮助教师及时理解最新的理念。
C:经费保障:
根据课题研究的进程,专项拨款,用于区域创设、课题培训、实验及活动经费。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3
一、课题的提出及其界定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语言的奠基石。人类的思想交流也是通过由词构成的句子来实现的。没有足够的词汇累积,语言根本没有办法输出。著名语言学家威尔金斯(D、A、Wilkins)也曾经说过:“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可见,词汇是多么的重要。要让孩子掌握好一门外来语言,就必须使他们掌握足够的词汇量。这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作。当然,作为我们英语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工作中,我们一直在探索一种最有效的教学模式,但事实总是并不十分尽如人意。尤其在单词的拼背方面,我们发现我们的学生一直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对于听写单词犹为恐惧。而每次听写,学生的错误率很高。每次测试,写单词板块的失分比例总是最大的。《小学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六年级结束时能听、说、读、写大约431个单词和短语;55组句子和38个单句。学生能否有效记忆单词,将直接影响到四会单词的掌握,对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也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课题提出的背景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材料,离开词汇语言就成为无源之水。自然教学法的创导人特雷西认为:词汇学习对于理解语言和言语输出都至关重要。词汇教学在小学阶段是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当前,大多数小学生对于英语单词的记忆不感兴趣,不能摆脱“死记硬背”的模式,没有形成自己记忆英语单词的方法策略。现行牛津小学英语,词汇量较大,从三年级起,要求学生掌握的“四会”单词越来越多,大多数学生靠机械地背字母顺序来记忆单词,费时多,效果差。教材中虽然每个单元都设有Listen and repeat这个栏目,但直到六年级才基本把国际音标和字母及字母组合的发音规则介绍完毕,且对音标教学只要求渗透。音标教学的相对滞后,使得小学生掌握单词比较困难。
小学生学英语,由于年龄较小,学习目的、动机往往不是很明确,部分学生凭自己的兴趣去学,只对课堂上有趣的教学内容和游戏感兴趣,而对单词和短语的读写规则、发音要领及用法未能充分认识,不善于学习和总结单词的拼读和拼写规律。单词的掌握成为学生学英语的一个薄弱环节。
三、研究目标
1、通过教学理论学习与英语教学实际相结合,通过分析研究词汇的特点,优化词汇教学方法。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在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有效的教授学生英语单词记忆教学方法,提高教师的单词教学水平。
2、研究学生的记忆特点,教授学生英语单词的记忆的方法,学生根据自身记忆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有效的英语单词记忆方法。通过多元化的词汇教学提高学生对英语单词的学习兴趣。
3、通过课题研究,提高课题组成员的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提高教师开发和拓展英语语教学资源的能力,锻炼培养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意识,有探索、创新精神,教学形式多样、教学方法灵活的英语教师队伍,活跃我校活动教学的研究并且形成特色。为同类学校开展英语教学研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四、研究内容:
1、改变创新词汇教学模式,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2、探究多种词汇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生词汇学习的主动性与兴趣;
3、加强学法指导,注重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的培养;
4、课外巩固记忆的系统化指导方法。
五、研究重点:
1、提高小学英语课堂词汇教学的有效性。
2、培养学生词汇学习的策略。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拟采用调下列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实地统计、座谈等方式,全面了解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英语词汇掌握现状,并且探寻形成这些现存问题的因素,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
2、文献研究法:通过对相关理论的查找和研究,为本课题建立有效的理论支撑,并且在各实验阶段指导实验工作
3、行动研究法:强调对课题研究工作的反思与研究,发现、分析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改进措施,拟定改进计划。
4、经验总结法:运用经验总结法来构建“小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研究”的实施策略,并且推出一批有推广价值的实施方案和经验。
5、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寻找具有本学科特色的,能有效提高单词教学效率的方法和策略,并且探索出有价值的研究经验。
七、实验步骤及任务
第一阶段:调研准备阶段: (时间:20xx年10月~20xx年1月)
1、查阅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理论。
2、通过听课、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对词汇教学现状、学生词汇掌握情况进行调查,做出分析并且完成调查研究报告。
第二阶段:实验探索阶段: (时间:20xx年2月~20xx年1月)
1、制定学期研究计划。
2、在课堂教学中探索词汇教学的有效模式。
3、积累实践经验,整理实验素材,坚持写教学随笔、反思及典型课例。
第三阶段:深化总结阶段: (时间:20xx年2月~20xx年12月)
1、研究典型课例,通过上研究课、观摩课等形式研讨如何提高小学英语词汇教学效率。
2、推广经验模式,逐步完善实验假设。
3、分类整理实验材料、形成研究成果。
4、撰写结题报告。
八、预期实验阶段成果与最终成果形式
1、阶段成果形式:典型课例、教学论文及教学随笔等。
2、最终成果形式:结题报告、典型课例、论文等。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4
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让教师学会放手,以学生的学路来设计和实现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激励学生主动自觉学习。教师只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让学生不仅有良好的学业成绩,更有可持续学习发展的本领学会学习。开发出学生潜在的能力,而且能激活、诱导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2。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构建新的教师角色,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出发点和归宿。
1、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
2、尝试以学生为主体的情境式、任务型、问题式的教学方式。从学情出发,以学生年龄特点,已有经验和能力出发,设计教学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 研究进程安排:
20xx年2月至3月:提出课题,并进行可行性认证。
20xx年4月至20xx年1月: ①学习有关教育理论,收集各类原始材料。 ② 提出具体措施,开展有效研究,整理典型案例。
20xx年2月至20xx年1月:结合上一阶段课题开展的情况,开展反思活动,改进实验方法,继续进行课题研究。
20xx年2月至20xx年1月:继续开展的课题研究,同时,收集好实验数据和素材,做好课题结题的准备工作。
初二数学成绩分化的成因及对策研究篇二: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提出有待解决和重视的现实问题,论述本研究的价值或重要性)
一、 研究背景
初二数学成绩两极分化成因:
1、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意志薄弱是造成分化的主要内在心理因素。对于幼儿园学生来说,学习的积极性主要取决于学习兴趣和克服学习困难的毅力。
2、掌握知识、技能不系统,没有形成较好的数学认知结构,不能为连续学习提供必要的认知基础。
3、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不适应数学学习要求。初二阶段是数学学习分化最明显的阶段。一个重要原因是幼儿园阶段数学课程对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要求有了明显提高。
二、研究意义
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初一不分上下,初二两极分化,初三天上地下。精辟概括了幼儿园三年的学习发展状态。作为初一到初三的过渡期,学生的成绩是在初二开始拉开距离的。从摸索的初一阶段进入到初二,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后,有些同学一下子就放松下来,以为初二是幼儿园三年里最轻松的一年,可以更多的丰富课外生活和发展兴趣了。心理上的盲目松懈,导致学生学习失去方向性和方法性,从而导致两极分化现象的产生。幼儿园二年级数学两极分化现象尤为明显。同时它还波及和影响其他一些学科的两极分化,使一批学生失去了学习的信心。防止两极分化,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目前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课题名称的界定和解读
(关键词界定清晰、准确,限定研究范围,明确其含义,提示课题研究方向和角度)
在数学学习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起始阶段学生对数学学习热情高,好奇心强,学习成绩较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同学使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勤学苦练,因而继续保持优异成绩,进入良性学习循环。而有些同学随着难度的加深及兴趣的减弱,加之缺乏必要的努力,因此学习成绩一步步地落后掉队。优等生的越学越好,及学困生的越来越差,便形成了学习上的两极分化。两极分化影响着教学计划的实施,不利于数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我们教学中的难题之一就是要防止学生的两极分化。
课题研究的步骤和举措
(研究的主体部分,重点回答解决什么问题?如何解决?要求阶段划分合理,任务明确,举措得力,表述清晰,遵循教育规律,符合基本的教育科研规范)
本课题作为西安市教科所基础教育十二五规划课题20xx的小课题,研究进程必须遵循《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管理办法》(试行)所规定的研究要求和实践安排。
第一阶段(20xx。9):组建团队,选题申请。
依据西安市基础教育科研领导小组办公室所发布的《西安市基础教育科研规划课题指南》中所列研究范围,我们自愿结合,组成了以杨艳玲,李莎为负责,曹珍珍、李海智、杜静、王俊彪参加的小课题研究小组,经小组成员商议和讨论,自主确定了本课题,并有课题负责人填写了《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立项申请评审表》,报送我校教研室申请报送立项。
第二阶段(20xx。9——20xx。10):立项培训,准备开题。
参加教研室小课题统一培训,学习《西安市小课题管理办法》(试行),认真学习小课题研究的有关文件、书籍,思考、讨论和明确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和计划,填写《西安市小课题实施方案》表,准备参加作为基地学校的统一开题仪式,获取专家指导。
第三阶段(20xx。10。20xx。4):分工协作,实施研究。
1。调查研究:采用谈话和问卷等方法,弄清两极分化的原因,制定防治措施。负责人:李莎
2。行动研究:用最新的理论,针对我校存在的实际情况,修订行动方案,在行动中研究,在研究中行动,探索新的教育行动方式,实现师生双向协调的一致性,确保行动结果的绩效。负责人:李海智 王俊彪
3。经验总结:边操作边总结,边反思边调整,课题结束。 在此阶段完成结题报告。负责人:杜静 曹珍珍 杨艳玲
第四阶段(20xx。4—20xx。5):申请结题,准备答辩。
1。准备结题材料。由杨艳玲负责健全小课题档案袋一式两份,填写《西安市基础教育小课题研究结题申请评审表》一式三份,并将课题结题报告发到微博里,请求学科指导专家组负责人审核结题报告,并签署同意结题的初步意见。
2。准备答辩材料。
(1)检查结题材料;
(2)准备答辩提纲:
成果阐述、研究过程、初步成果,后续问题
a。自己为什么选择这个课题?
b。研究这个课题的意义和目的是什么?
c。取得了哪些成果?
课题成果的预期和呈现
(课题成果的主件为结题报告,附件为研究中产生的相关论文、随笔、叙事、设计、课件、教具等等,这里的预期主要是对附件的成果表述)
通过对学困生心理问题和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及早发现造成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成因、及时总结对策,使学困生树立学习数学的自信心。最终实现学生成材、家长放心、社会满意的和谐目标。
⑴ 阶段成果: 通过对某一个具体问题(如两极分化的成因、学困生的转化、防止两极分化对策等)的初步认识,形成课题的研究成果,并形成论文等。
⑵ 最终成果:收集各个阶段的研究成果,汇总。分析、研究,得出最终成果,形成论文等材料。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5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
语文是工具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的习作要求。基于这样的要求,我们必须脚踏实地的去进行语文实践,也就是要去多“练”。但是小练笔处于怎样的地位呢?在原《语文课程标
准》中,小学阶段没有出现“练笔”,在新《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建议”里提到:“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可见,“练笔”的身份是不太明确的。 新课标教材有意识地把练笔编排进教科书,与以往的教材相比,是一个历史的进步。
但是,由于传统教材观的影响,现行教材的练笔安排还是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次数太少。8个学期总共安排30次,每个学期只有3次或4次,显然是重阅读、轻写作的表现。其次,安排随意,未把练笔作为教材的一个子系统来通盘考虑。为什么有的学期安排3次,有的学期安排4次,六年级下册竟安排了6次?看不出编者明确的意图。第三,体会太多。写感受、表达感谢、赞扬、评价的练笔就有8次,占26.7%。学生进行这类练笔会患“失语”症,缺乏真诚的“个性语言”。第四,练笔与习作含混不清。“篇”的训练有10次,占33.3%,比例过高,拔高了练笔的难度。根据以上情况分析,我们课题组认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依托课文进行小练笔策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的能力。”任何一篇文章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在小学课程表上,阅读教学是天天有的,学习如何表达应该结合到阅读当中去,把练笔当做常态的语文生活。尤其到了中高段,应该从学习语言表达的角度来组织实施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是吸收,写作是表达,看是两端,实为一体。“读写结合”是中国语文教学的精华之一。两千年前,西汉著名的词赋家扬雄就说过:“能读千赋,则善为之矣!”“读”与“为”的关系,就是阅读与写作的关系。而“随文练笔”是读写结合的一种体现,是
一种最直接的教学行为。这种行为使作文教学有所依傍,有所参照。因此,此举不失为提高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指导学生写作的教学方法与形式日益多样化。 “随文练笔”这种教学行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笔者在《教学月刊》就已经有过撰文介绍当时有广东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法”,北京景山学校的“以阅读为基础,先放后收”的训练序列,人教社历次编写教材一直都把作文训练跟阅读教学紧紧相扣。当前我国的有些老师也进行了随文练笔的教学研究,并写了一些这方面的教学论文。如:曙光农场小学课题组的《小学阅读课中的“随文练笔”有效性的研究》;桐乡市乌镇植材小学沈娟美的《阅读教学有效生成小练笔的实施策略》;信丰县第四小学王琼的《小练笔的有效性研究》。但对于进行练笔训练的研究还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如小学语文练笔的功能,存在的误区,如何进行实用的练笔,如何进行展开教学活动。这些都是本课题研究想解决的问题。
三、概念的界定
“小练笔”,顾名思义它是就文取材,围绕某一个重点或中心进行小篇幅的写作练习。它是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随机地学写一些小片断、小段落。“随文小练笔”,即在阅读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写作因素,把仿写的训练有机有度适时地融合于阅读教学之中,做到以读促写,以写促读,使读写相得益彰。
四、课题的理论依据
1.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新课程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在“课程的基本理念”和“课程目标”中又先后提到指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学生要“有丰富的积累”。积累对于作文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它不仅仅包括字、词、句,写作手法等方面的知识积累,还包括对经验的、情感的和审美的及灵感的积累。而“小练笔”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作文训练的积累方式。
2.名家教育理论
叶圣陶:“阅读任何文章,主要在得到启发,受到教育,获得间接经验等等,而在真正理解的同时,咱们对文章的写作技巧必须有所领会,可以作为练习写作的借鉴。”叶圣陶:“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于永正:“当学生读出了文章的妙处,小到一个字,一个词,一个句子,大到篇章结构,文章的立意,当读出了自己的惊喜,才算真正的语文课堂。”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3.心理学理论 儿童最善于模仿,想象力最丰富。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知识与能力的形成,学习主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重要因素。根据儿童“易遗忘”的特点,充分利用教材中优美的句、段、篇作为读写结合的范本和中介,采取边读边写,学用结合的做法,符合儿童心理的做法。
4.建构主义理论
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建构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者的对象。学习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自我表现、创造的机会,让他们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发展交往技能和形成集体意识。 “随文小练笔”不但能满足学生个体发展需要,又能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五、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和具体内容
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1.完成《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的策略研究》的总结报告。
2.整理资料,形成反思集,案例和论文集。
3.整理学生的实践性作业和课堂活动总结并编成册。
课题研究的具体目标:
1.积累学生在课堂中随文练笔的案例,探索新课程下“随文练笔”的策略和方法,为习作教学铺好路。
2.提高教师整合新教材中各种教学资源的能力,选择好读写结合的“点”,有效地进行随文练笔训练。使小练笔成为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节课内紧紧抓住“读”与“写”,从而实现有效的“随文练笔”。 让习作成了学生的乐事,,让习作成为学生的需要。让自己不再为教习作发愁,使教习作成为一种享受。
3.开展“随文练笔”教学活动,学生养成随文练笔的习惯,丰富学生的写作内容,激发学生阅读和写作兴趣,从小练笔入手,表达独特感受,提高小练笔的质量,为习作积累素材。转变学生的写作心理,从 “要我写”转变成 “我要写”。
4.在指导随文练笔过程中,教师能善于挖掘练笔训练的内容和形式,为学生搭建高质量的练笔平台。增强教师阅读教学中渗透小练笔的训练意识,同时提高教师指导学生随文练笔的能力。
5.开展课外阅读,在阅读中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储备多种语言模式的习惯。为学生提高写作能力和人文素养创设条件。
课题研究的具体内容: 为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动力,研究内容首先表现在阅读课上,要有练笔的意识和策略,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在完成某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任务后,选择一处着笔点,并确定“话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展开合理、丰富的联想或想象,或想象结果、改编故事,或添加内容、补充情节,或联想其他抒发感想。
其次要唤醒沉睡的素材,让孩子从文本中找到真性,找到感动,让童心得以坦露,让童趣得以挥洒,让童真得以释放。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可以更好的帮助孩子将孩子心理的文字细流涓涓流入纸上。
最后引导学生从课外书中学和从生活中学。从小受到经典名著的熏陶,尽早步入优秀文学的殿堂,对于提高孩子们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启发他们的创造性都大有好处;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在生活中认真观察思考,就会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积极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走向“周围世界”,融入生活,体验感悟,把自己真实的见闻感受通过文字表达出来。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江山市界牌小学语文教师所执教的班级学生,主要是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结合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进行系统研究。
行动研究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经常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心得和存在的困惑。针对学生阅读中发现的问题,给予必要的帮助和指导,通过指导、训练探索有效的随文小练笔策略,稳步提高学生的写话、习作水平。
个案研究法 :对单一的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而具体的研究,对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个案分析或者分类研究,跟踪调查评价,写出个案研究报告。课题组会有选择性地选出一些相对的“优生”和“差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小练笔训练,发现各自存在的优势和问题,从而做有效的小练笔指导,让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一个明显的进步。 文献研究法:查阅文献资料,学习相关经验材料,为开展课题研究寻找理论帮助,奠定理论基础。研究实践离不开理论指导,课题组虚心学习随文练笔的相关文献,将理论上升为实践,为课题研究添动力。
调查法:为了了解事实情况,分析事实情况,得出结论,证实某种问题,以便改进工作或形成新的研究课题。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开座谈会等等。课题组精心设置问卷,了解教师平时教学中随文小练笔的落实实施情况,了解真实情况,为随文小练笔的策略研究解除疑惑。
经验总结法:这是教师可以经常使用的方法。这是教师根据教育实践中的真实现象,进行分析总结,所得出的经验总结,并将其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课题组将对过去的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总结,争取在随文小练笔策略的探究中有所创新。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及人员分工
(一)课题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周期为20xx.5——20xx.10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 20xx.5-20xx.8)
1.提出课题的设想、课题研究目的、请领导对课题进行指导。
2.做好课题研究准备工作,成立课题研究相关组织。
3.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明确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阶段( 20xx.9-20xx.2 )
时段一(20xx.9 ----20xx.2)进行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的开发策略的探究工作,具体步骤如下:
1.建立课题管理制度,学习课题研究方案,明确本课题的意义及做法。
2.广泛收集相关资料,设计调查问卷,进行前期调查,撰写好调查报告。
3.构思、规划、制定出本课题研究的总体方案及实施计划。
4.各项活动有明确规划,形成整体框架。
时段二(20xx.3---20xx.7)完成小学语文随文小练笔的研究工作,具体步骤如下:
1.全面进行具体化目标的实验研究。在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进一步完善方案。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6
一、课题名称
绘本的实践研究
二、研究目的意义
研究者们发现,3—8岁是人的阅读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如果在这个时期,能够培养幼儿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自主阅读的能力,对幼儿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将产生重要的积极地影响。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早期阅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1982年就向全世界发出“走向阅读社会”的呼吁;美国将“阅读优先”作为教育改革的主轴;英国教育部发出“把儿童的阅读教育进行到底”的号召;日本政府开展“图书起跑线”活动等等,可见,阅读作为早期教育的热点,已经形成全球化趋势。在我国,早期阅读也正日渐受到重视,各类低幼读物琳琅满目,但多见益智类、手工类、涂色类等读物,并且由于出版社良莠不齐,功利主义思想严重,造成相当部分的早期读物质量低下;部分幼儿园在进行早期阅读活动时,教师往往以文字和思想品德教育为目标,选择的内容定位在是否具有教育意义上,甚至是否适合认字,而不是选择具有审美价值、情感价值和人文精神的作品;父母们把通过阅读知识、科普类早期读物,收获某些知识或技能等显性成果放在了首位,而忽略了阅读过程中的情绪、情感体验,浓厚阅读兴趣的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等隐性教育因素,而正是这些隐性的教育因素对幼儿将来的良好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
绘本作为早期阅读的一种重要读物,在发达国家早已成为家庭的首选儿童读物,也是孩子接触最早的文学作品形式。国际公认:“绘本是最适合幼儿阅读的图书”。它的表达形式多样、物象形态生动、色彩鲜明协调,具有文学性、生活性、教育性、情趣性等特点,让幼儿在绘本阅读中喜欢阅读,学会阅读,陶醉于阅读。
我园多年来一直重视幼儿的早期阅读,并以4月23日的“世界读书日”为契机,以世界经典绘本为抓手,组织实施了全园性的“书香宝贝行动计划”。通过发放家长问卷、活动倡议书、班主任随访、幼儿园网页、班级博客、家园园地、家长会、家校路路通等手段,向家长宣传“书香宝贝行动计划”。先后组织开展了“好书推荐”、“经典共享”、“图书漂流”、“自制图画书”、“绘本主题活动周”“书香宝贝评选”等系列活动,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孩子们的阅读兴趣不断被激发,家长对幼儿早期阅读的认识不断得到提升。同时,针对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存在的困惑及时进行交流、探讨,生成了“绘本教学之我见”“自制图画书研讨”“骨干教师绘本教学观摩研讨”等创新性园本教研活动,丰富了教师组织实施绘本教学的有效策略,也为我园开展绘本阅读的实践研究奠定了基础。
幼儿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是0——6岁,3个月到一岁半的婴儿就对语言敏感,口语学习两岁时最强,直至5岁都处于语言敏感期。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他是不可能顺利的掌握知识的。”美国教育家德金认为:“儿童的智力越低,早期阅读的好处就越大。”美国幼儿能力开发研究所多曼博士提出:“孩子两岁以后,对于文字的记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越来越困难,如果想要花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教孩子念书,从两岁开始教育是最完美的”,可见早期阅读对幼儿语言、思维、想象等能力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有关研究已经表明,缺乏良好的早期阅读经验的儿童,入学后会有学习适应上的困难。在国际上有关早期阅读的研究成果也表明早期阅读具有重要的作用。
新《纲要》中指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而绘本正是结合了这两点。
此课题的提出,旨在通过对幼儿园绘本阅读的研究,选择适合幼儿阅读的绘本,为幼儿营造良好的书香氛围,教师能够运用有效地教学策略指导幼儿阅读绘本,并与家庭配合形成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幼儿对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孩子真正在“悦读”中健康快乐地成长。
三、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提高教师对幼儿文学作品的鉴赏力,以及指导幼儿绘本阅读的能力;帮助家长形成正确的早期阅读理念,了解绘本,并能选择适合自己孩子的绘本,并能运用多种方法与幼儿进行亲子阅读;通过感受绘本画面的精、美、妙,体验绘本所带来的真、情、趣,培养幼儿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并发展幼儿语言、思维、想象、审美等多种能力;为幼儿、家长、教师创设良好的阅读环境,打造书香校园。
四、研究内容
1、书香校园环境创设的研究
(1)创设公共阅读环境的研究
(2)营造个性化的班级阅读环境的研究
2、教师绘本教学组织策略的研究
(1)绘本教学中绘本呈现方式的研究
(2)绘本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
3、绘本与幼儿一日活动有效整合的研究
4、家园合作,有效开展亲子阅读活动的研究
(1)亲子阅读方法和途径的研究
(2)教师对亲子阅读指导策略的研究
五、研究方法
1、文献法:通过网终、杂志、书籍等途径,收集目前国内外有关绘本阅读的研究成果,对其长处加以发扬光大,不足之处加以发展创新。
2、观察法:主要用于绘本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对幼儿进行自然状态下的观察,以观察幼儿对活动内容的兴趣、活动手段、方式的有效性等。
3、行动研究法:用于完善教师组织绘本教学的指导策略,逐步建立一套比较科学的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绘本教学策略。对亲子阅读活动的研究也主要采用此方法。
4、问卷法、访谈法:主要用于调查、了解家长对于早期阅读和绘本的认识。
5、个案研究法:用于跟踪观察、记录个别幼儿在绘本阅读过程中的显著变化。
6、经验总结法:用于对研究过程中发现的成功经验进行阶段性小结,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范例。
六、可行性分析
1、制度保证:幼儿园附属于苏州外国语学校,学校坚持以教育科研为先导,有专门的教科室及科研人员,学校教育科研制度完备,激励手段充分,能有力地调动教师参与教科研的热情。
2、组织条件:苏州外国语学校教师资源丰富,有全国英语特级教师曹伦华校长,他曾先后获得“苏州市十杰校长”和“苏州市名校长”称号,主持过多个课题,并出版了关于教育教学理念专著——《大道思远》;有多年从事教育科研工作的教科室董继文主任等,为幼儿园课题研究提供了顾问团队。课题组长周瑶园长曾主持过苏州市教育科学规划“xx”课题“艺术教育与幼儿审美能力培养”、“十五”课题“幼儿合唱教学实践探索”的研究、“xx”课题“多元文化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并有多篇论文先后在省市级刊物发表或获奖,具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和课题研究理论基础。课题组副组长褚明洁副园长,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专业,有一定理论根基,负责过苏州市“xx”课题“幼儿园多元文化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撰写的研究论文多次获得省论文评比一、二等奖。课题组主要成员商珺宁、胡亚琴、王文淑、苏丽峥老师都参与过苏州市“xx”课题的研究,并有多篇论文获奖或发表。幼儿园xx期间,全体老师参加过“幼儿园多元文化主题活动的实践研究”课题的研究。为教师们积累了一定的研究基础。从而形成了一个实力较强大的课题研究队伍。
3、研究设备:幼儿园专门用于教育科研的数码摄像机、数码照相机,同时有专门的人员从事电教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以确保课题研究的现代化运作,提高了课题研究的效率和质量。
4、研究经费:苏州外国语学校始终坚持科研兴校战略,不断加大对教科研工作的经费投入。学校领导一向重视幼儿园的工作,能够提供课题研究所需要的经费支持。
七、步骤和计划
第一阶段(XX年8月——XX年2月):课题的准备阶段
1、撰写申报方案和研究方案
2、进行前期的教师培训
3、收集文献资料
4、研究已有研究成果并进行学习
第二阶段(XX年3月——XX年8月):初步实施阶段
1、制订初期“幼儿园绘本阅读”内容计划
2、适宜书香校园环境的创设
3、各年龄段实施绘本教学
4、家园合作,探索亲子阅读的有效方法
5、实施“书香宝贝”活动方案
6、进行阶段性反思和小结并进行年报工作
第三阶段(XX年9月——XX年7月):系统实施阶段
1、完善并梳理绘本教学的有效策略
2、各年龄段进一步实施绘本教学,完成“绘本教学活动方案”
3、完善书香宝贝活动方案
4、进行阶段性反思与小结
5、进行课题中期汇报
第四阶段(XX年9月——XX年7月):总结阶段
1、对“绘本教学活动方案”园本课程进一步修订
2、形成一套完整的书香宝贝活动方案
3、撰写研究报告
4、进行课题结题工作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7
一.研究的背景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农村),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
由于地理和历史等原因,我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农村人地矛盾尖锐。在市场经济迅猛发展的推动下,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改变生存状况外出务工,其中大部分为夫妻一同外出,因经济等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留守儿童”问题。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
据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二、研究目的:
课题研究、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将留守儿童的这一特殊群体的问题与社会转型期少年儿童发展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区别开来,真实、全面地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学习、生活状态,了解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分析留守儿童长远发展趋势和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趋势,探索有效推进留守儿童教育、发展的方法和手段,为学校和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背景资料和学术支持。
三、课题研究的价值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找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方面存在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
2、加强家校联系,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和行为习惯进行指导,培养留守儿童健全的个性心理品质及社会适应能力。
3、有计划地推行行之有效的措施与方法,狠抓落实,全面推广“留守儿童之家”工程,为留守儿童创建健康、安全、平等的成长环境。
四、国内外相近课题研究情况:
由于国外国情的差异,留守儿童比例较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并不十分突出,所以相关的课题研究基本没有。
国内对留守儿童问题的关注,主要是近几年才有的。中央教科所和部分市县教育部门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逐渐增多,大多正在课题研究过程。
五、研究的方法
1 、文献资料法
搜集、整理与课题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行的理论依据。
2 、问卷调查法
抽样调查桂林市农村的一些学校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3 、教育实验法
对留守儿童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实验研究,以便发现、验证因果规律。 4 、经验总结法
对收集的资料和实验研究结果主要运用经验总结法,探求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5 、案例研究法
选择恰当的学生样本,通过跟踪调查、教育引导,摸索留守儿童教育的一般规律。
六、正文提纲:
1、桂林市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研究。
2、桂林市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分析。
3、桂林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4、桂林市农村留守儿童个案研究。
5、桂林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七、进度安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4月15――20xx年4月30)
计划开题,收集资料调查桂林市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确定研究子课题,搜集已有研究成果,学习理论,写出研究实验方案。
第二阶段:实验阶段(20xx年5月――20xx年5月)
坚持学习、实践、研究。边实施,边改进,边研究,积累收集资料,总结归纳桂林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研究桂林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撰写阶段研究报告、典型案例分析或论文。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xx年6月――20xx年6月) 收集、整理实验原始资料,撰写实验课题研究报告和课题总结,进行结题验收和研究成果交流。
八、目前的困惑
1、怎么样做到尽可能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真实情况,做到数据的均衡性。
2、怎样能和留守儿童的父母做一个交流,探讨下有关留守儿童中的一些问题在那些父母心里的真实想法,或者让他们重视孩子身心成长的重要性。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8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处于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学校在思想品德的发展上给予正确的引导和有效的帮助。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最重要的素质,这已成为共识,德育工作在学校工作中也一直是首位工作,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重要原因之一是中学德育教学方法与手段陈旧,只注重“知”而不重视“行”,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知行合一”的教学原则。那么如何实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如何实现学生“知行合一”?将学生的“行”即学生日常的道德行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知”的检验,通过知与行的不断体验、实践、反思、比较帮助学生形成牢固的道德品质,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最高境界。
二、研究价值。
第三次全教会指出:要“加强学校德育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践的联系,讲究实际效果,客服形式主义倾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式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切实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把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作为德育工作的主要载体;校内外教育相结合,切实加强实践活动。”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教师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展示教学中的各种道德因素,还要积极关注和引导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从而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帮助学生建立爱心、同情心、责任心,最大程度的实现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三、核心概念界定。
1、德育,一般来说,德育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传习一定的社会意识、
社会规范,形成受教育者一定品德的活动。具体来说,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在教育者实施传导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养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思想、政治、法纪、思想品质的活动。换句话说,德育是教育者教受教育者学习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遵循其行动并予人惠泽的活动。
2、德育的实效性: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德育的实际运作对德育目标的实现程度。它既指德育的内在效果,即德育能否顺利的转化为学生个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又指德育的外在效益,即通过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
3、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和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系统的对受教育者施加一定的社会的思想道德的影响,并通过其品德内部矛盾运动,使其养成教育者所期望的品德的活动。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0世纪国际德育理论名著文库,其中包括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的哲学》、约翰威尔逊的《道德教育新论》路易斯拉思斯的《价值与教学》杜威的《道德教育原理》、霍尔和戴维斯的《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彼得斯的《道德发展与道德教育》国内德育研究理论文库包括冯增俊的《当代学校道德教育》、戚万学的《冲突与整合———20世纪西方道德教育原理》、袁桂林的《当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 。钟启泉、黄志成的《西方德育原理》郭本禹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发展教育———科尔伯格的理论与实践》
五、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难点,研究创新点。
(一)中学德育目标包括思想、政治、道德品质、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等方面。
1、纵向目标:
初中一年级: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和基本行为习惯的继续养成教育。
初中二年级:学生责任意识和责任习惯的养成教育。
初中三年级:是学生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的养成教育。
2、横向目标:
(1)思想政治方基本要求: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懂得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了解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常识;初步具有惜时守信、重视质量、讲求效益、优质服务等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有基本的民主与法制的观念,知法、守法。立志为实现四化,振兴中华而学习,正确对待升学和就业初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相信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和陈陋习俗。
(2)道德行为方面的基本要求:尊重,关心他人,爱护、帮助他人。热爱班级和学校集体,爱护集体荣誉。积极参加劳动,初步养成劳动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
(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养成诚实正直、积极向上、自尊自强的品质。具有初步的分辩是非等能力。
(二)研究内容:
初中一年级
1、道德教育
(1)社会公德教育
①注重仪表,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做到身体清洁、衣服整洁,服装发式要合乎中学生的身份,美观大方,行为端正。
②要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讲究文明礼貌,尊敬师长,关爱他人。
③尊重和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爱惜自己的名誉,进而维护民族和国家的尊严,懂得人格和国格的关系。
(2)环境道德教育
了解人与土地、人与水、人与植物、人与动物、人与荒漠的五个方面的关系,进而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激发学生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情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3)家庭美德教育
①理解父母、体谅父母、关心父母,学会与父母沟通。
②知道作为家庭的一员,要有家庭责任感。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不乱花钱,珍惜父母的劳动成果。
③善于与亲戚、邻里交往,亲戚之间要常来往,遇到人家有事情要主动帮忙。家庭中长幼有序,互相关心,互相宽容,用行动去珍爱家庭,营造和乐融融的家庭气氛。
2、法纪教育
(1)法制教育进行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法律常识教育,学习和掌握《国旗法》、《义务教育法》等法律法规等内容。
(2)纪律教育
学习和掌握《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规、校纪等,并能够落实到行为中。
3、心理健康教育
(1)青春期卫生常识教育
①了解处于青春期初中生的身体发育特点。
②懂得卫生保健的基本常识并能运用。
(2)青春期心理教育
①了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的心理发育特点。
②进行初步的性道德教育。
(3)交往心理教育
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识;形成学生博爱意识与行为;教会学生正确地待人接物、为人处世;打扮得体、举止文雅;学习各种有利于自身健康发展的社交技能。
(4)拓展教育内容
①进行学习心理的教育,包括智力健康教育、学习方法与学习习惯教育、学习动机与学习兴趣的教育等。
②意志教育,包括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和耐挫能力教育。
4、思想教育
(1)世界观教育
进行基本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①知道世界是客观存在的,是物质的,要尊重客观事实。
②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及其自身有一个系统、理性、科学的认识,从而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为。
③相信科学,不参加迷信活动。
(2)人生观教育
初一学生已步入少年时期,这时的人生观教育主要是劳动教育。
①知道要靠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②尊重自己和他人的劳动成果,积极参加义务劳动,家务劳动,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劳动素质。
③学生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积极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在实践中体会到劳动光荣。
④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教育学生从自我卫生服务、自我劳动服务、自我生活服务做起,形成自己的事自己做的良好习惯,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
(3)价值观教育
①知道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立市场经济,仍需要提倡集体主义和团队精神。
②知道个人与集体、与国家的关系。
③初步懂得社会主义公民的基本标准。
5、政治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
①热爱家乡,对家乡特定的社会地理环境和地域人文氛围有归属意识和亲和意识。
②了解祖国,知道祖国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美德。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③进行时事政治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
①知道什么是集体主义。
②培养学生爱班级、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珍惜和维护集体荣誉的态度和行为。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①懂得中国走社会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是中国人民唯一的正确选择。
②教育学生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初中二年级
1、道德教育
(1)社会公德教育
①遵守公共秩序、注意和维护公共安全、保护公共安全设施和安全标志,不挪动,不损坏。
②自觉爱护公共财物。
(2)环境道德教育
①了解和掌握一些环境科学基础知识。
②进行环境情感教育,积极倡导保护环境,爱护绿地和动物,积极参加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
(3)家庭美德教育
初二主要是进行勤劳俭朴、艰苦奋斗的教育。
①知道幸福只有靠劳动去创造,劳动的人才可能是幸福的人。
②知道劳动成果得来不易,理解自己的父辈养育我们的艰难,懂得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③生活上力求节俭朴素,合理消费。不攀比,不追求高消费。
2、法纪教育
(1)法制教育
学习和掌握《未成年人保护法》、《环境保护法》、《教育法》等法律。基本内容,做知法、懂法、守法的初中生。初步学会运用法律进行自我保护。
(2)拓展法律教育
让学生适当了解《刑法》、《宪法》、和《教师法》等。此外,在《交通法》、《治安管理条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毒的决定》,以及国家或本地区新颁布的法律、法规中,与初中生日常生活相关的部分,也要通过认知与实践途径有所涉猎。
3、心理健康教育
(1)青春期心理教育
①主张群体交往,满足发展中的中学生的情感需要。
②引导学生从审美的角度欣赏异性,形成对异性的正确审美观。
③懂得自尊、自爱、自重,遵守性道德。
(2)交往心理教育
主要是帮助学生建立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掌握一些交往技巧
①懂得同学之间交往要注意恰当的形体语言和口语表达。
②教育学生与成人交往要走出心理“自卑”的误区。
③教育学生与异性交往时要适度、自然。
4、思想教育
(1)世界观教育
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了解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和看待一切事物、历史人物和社会现象。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机结合,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用于指导实践。
(2)人生观教育
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做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合格公民。
②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责任感,而且重视对世界、对人类的责任感。
③进行理想教育。教育学生确立将祖国的发展和个人的发展、现实与发展相结合的理想。
(3)价值观教育
①帮助学生正确对待社会上的各种消极现象,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②教育学生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
5、政治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
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学生认识到,爱国主义是每个人归属感的需要。
②认识到时代赋予自己的建国兴邦的历史责任,把朴素的故土情、祖国爱上升为更加深邃的情感意识,使之成为一种坚定的政治信念和道德责任,形成民族责任感、国家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
③知道国防的基本常识。
(2)集体主义教育
主要是培养学生乐群、合作、互助、关心理解他人、同情弱者的集体主义情感。
①关怀、爱护自己所属的班级、学校,具有高度的集体荣誉感。
②懂得个人与集体的关系。知道集体不仅为个人的智慧、才能、爱好、个性特长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且为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实现的可能。
③学会与他人合作,逐渐在交往中学会认识自己和他人、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关系,从而采取一系列适体和他人的行为方式,确认正确的与他人相处的行为准则,并慢慢形成个人良好的行为习惯,发展个人优秀的道德品质。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
了解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基本路线。
(4)了解团的知识。积极申请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参加团的活动。
初中三年级
1、道德教育
(1)社会公德教育
核心是真诚友爱、礼貌待人,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宽容的性格,不埋怨,不嫉恨,不猜疑别人。教育学生在学校要尊敬老师,虚心接受教师的教育,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
(2)环境道德教育
①恪守保护环境的规范准则,培养学生调查环境问题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即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技能。
②通过观察和调查获得关于环境问题的直接知识,能够对环境问题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合理的分析。
③能够制定对当地的环境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的表格。调查当地居民对某一环境问题的反应,能够较合理地取舍、分析调查得到的有关数据,对所调查的环境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
④知道每年的一些环保日,如2月2日的世界湿地日,3月22日的世界气象日,6月5日的世界环境日,10月4日的世界动物日,5月31日的世界无烟日等。
(3)家庭美德教育
①知道家庭美德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保证广大社会成员幸福生活和社会文明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在家庭关系中,子女与父母的关系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尊老爱幼是家庭美德的重要表现。作为子女要孝敬父母,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美德。孝敬父母,不仅需要情感,更需要行动。
②懂得邻里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礼让团结,邻里发生了纠纷,要心平气和,主动谦让,得理也让人。
2、法纪教育
(1)法制教育
主要对学生进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婚姻法》等方面的教育。还应学习一些《继承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劳动法》、《税法》知识,结合《民法通则》及《宪法》相关知识,了解我国公民的财产所有权和继承权是由宪法和民法、刑法、继承法等法律加以确认和保护的。
(2)拓展法律教育
①了解公民的各种权利及义务。
②初步树立起公民的国家观念。
③学习《妇女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残疾人保障法》,了解妇女、老年人、残疾人的人身权利受法律特殊保护;
明确妇女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对妇女人身权利予以特殊保护;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残疾人的公民权利和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歧视侮辱、侵害残疾人。 ④学习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了解制定本的目的是:为了反对和遏制“台 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 3、心理健康教育
(1)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
重点对学生进行性道德教育。
①教育学生认识什么是正常的异性友谊,正常友谊应遵循什么准则;什么是异常的关系,应如何控制调节这些关系;在异性交往中如何才能做到互相尊重、自尊自爱等一系列问题。
②指导和运用在对待异性交往中出现的偏差时,可采用的一些方法如淡化法、充实法、迁移法等。
③正确对待手 淫,改正不良习惯。
(2)交往心理教育
①懂得人与人之间交往不会自然而然达到交往的目的,它需要我们每个人都付出自己的努力。在交往过程中要以尊重、信任、宽容和谅解的态度与他人相处共事。
②正确对待正常的异性友谊、互帮互助、礼节性交往。
4、思想教育
(1)世界观教育
①进行科学世界观的教育。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教育学生要崇尚科学、反对迷信、尊重事实、尊重科学,不盲目,不弄虚作假,具有科学精神。
②形成一定的思想方法,掌握科学的方法论。
(2)人生观教育
①教育学生正确面对升学和择业,勇于面对困难与挫折,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
②进行革命理想信念教育和人生理想的教育。教育学生勤奋学习,立志成材,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③确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和态度,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3)价值观教育
树立为别人服务的思想,逐渐去除只愿别人为自己服务而不愿为别人服务的想法和行为。
5、政治教育
(1)爱国主义教育
①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和国家命运发展的战略目标教育,进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增强振兴中华的紧迫感。坚定爱祖国,为祖国贡献一切的信念。
②进行时事政治教育。
(2)集体主义教育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集体活动,服从集体决定,遵守集体规则和纪律,主张正义,维护公正的集体主义精神。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
对学生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中心内容的经济常识和政治常识教育。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我国改革开放飞速发展的巨大成就。
(三)研究重点、难点:
1、在应试教育的现状下,大多数学校重学科知识,轻德育教育,特别是道德的实践活动开展较少,忽视学生德、体、美、劳的发展。
2、结合地域性,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的学校德育实践工作的延续性。
3、周边的社会环境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施影响较大。
4、新的教育法律法规,以及社会不良信息的传播,加深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难度。
(四)研究的创新点: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通过创设情景、课后实践、实践调查等多种方式,提高德育教学的最大实效性。
六、研究方法。
1、调查法:用各种调查方式,如问卷法调查现有评价手段以及实施对学生德育发展的作用,以探索评价手段采用的方式和实施过程的控制。
2、教育实验法:确定实验班和对照班,对实验班采用假设的评价手段,对对照班不采用,比较学生德育发展的差异,以确定实验变量的效应,从而揭示实验现象后的规律。
3、个案研究法:根据学生现状确定追踪个案,对其实施相应评价策略,以确定特殊学生德育评价手段的采用以及有效性。
4、经验总结法:研究人员根据教育实践所提供的经验事实,分析教育现象,得出规律性总结。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9
课题题目:普通高中生物作业分层设计的实践研究
由XX老师申报的课题《普通高中生物作业分层设计的实践研究》,经XX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为XX市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批准号为。现根据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和县教研室对课题立项开题的通知文件的要求,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准备正式开展研究工作,请各位领导和专家予以审议指导。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目的意义
(一)研究背景
1.校情、学情的分析
按照我校高中部在我县中招录取中的批次状况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学校应该当之无愧的算作普通高中中的普通高中了。
在别的学校不起眼甚至说瞧不上的学生,换作在我们学校可能都要被当成宝了。
我们的学生普遍基础比较薄弱,学习习惯有待培养,学习方法不够科学,学习能力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学习成就感不强,自我效能感意识不强,学习中的求助意识缺失等现象普遍存在。
面对这样的情况,学校也做了深入地思考,并采取了必要的措施。比如,在高一新生军训期间,就把教材发给学生,让学生提前翻一翻,看一看。组织相关学科教师走进教室,跟学生介绍学科学习的情况,给学生鼓舞士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我们把九月份看作新生心理调适月,学校组织迎新生的一系列活动,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以使他们尽快地适应新环境、新同学、新老师,做好适应高中学习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以及学习方法的改进。我们一贯强调,现在大家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只要坚持按照老师说的去做,学习一定能上新台阶。正所谓:“今日事今日毕”,今天学习的问题今天处理完。不让学习问题无限积累和放大。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设想的都是很美好的,但结果却是很现实的。
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式的转变岂是一日之功。随着学习任务的不断增加,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也越来越多,不断打压着学生的士气。再加上他们不能正确的归因,有些学生甚至就认为自己不是这块料,就把学习落下了。可这一落不得了,等什么时候悔悟过来了,再想赶上来,又不知道要付出多少努力喽。
这种消极的情绪会不断蔓延、传播,传染给周边的学生,甚至会传染给教师。时间一长,有的教师,就给学生磨的,没脾气了,也没斗志了。有一些老教师,凭着自己的经验,就断定这个学生不行了没希望,也不管不问他了。我们知道心理学上,有一个叫做“皮革马利翁效应”的现象,即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传送给学生,会使学生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这样一来,学生自己便更自暴自弃了,如此下去,就会走向恶性循环,严重影响教学工作的持续有效开展。
2.作业情况分析
长期以来,学校结合县局开展了几届岗位业务大练兵活动,常抓狠抓教学常规管理,加强各教学环节的检查落实情况,成效显着,努力打造高效课堂的想法坚定不移。
但有一个问题始终未得到很好的解决,那就是我们给学生使用的作业或者说练习,一直以统一订购的同步作业为主。经过多年的使用,我们一致认为,对我们学校的学生不大适用,难度较大。教师讲解也没有针对性,容易的一点就过,把那些相对难一些的题反复讲,那些我们心目中的“好生”才勉强领会,大多数学生简直就在听天书。这样的课堂教学最终效果可想而知。
我们知道练习作为教学过程五个环节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的重要性,尤其对于理科的学习更甚。练习是形成技能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思维训练的重要方法。
我们曾经也鼓励学生自己去书店选购一些练习。尽管市面上的辅导资料十分丰富,但真正适合我们学生的真的很少。有的学生买了一本,却也很少看。
总之,普通高中教学课业繁重,学生课外时间被大量的作业占据。而且很多都是机械的、重复的作业。导致学生厌学怕做怕听,作业抄袭成为常态,学业成就低下,严重打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甚可以说摧残学生的身心健康,一些学生在紧张、压抑的心理状态中,缺乏自信心和进取心,渐渐地,受不了的辍学了。坚持坐下来的,还有一部分要为全县高二学业水平考试垫底,每年都有一些学生无法顺利学业达标。
(二)目的和意义
本课题紧密联系学校、教师、学生实际情况,围绕所遇到的真实教学问题而开展实践研究,遵从以校为本、以人为本、师生共同发展的原则,坚持务求实效、从小处着手,认真研究和解决具体实际问题。教师在实践中主动反思,从局部入手,从当前入手,研究实际问题,提出课题。在困惑中学习,在迷茫时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具体实际问题。
1.通过作业分层的设计研究,教师在备课环节要加大备作业环节的份量,促进教师有效备课、有效上课。
2.对作业布置从关注量、关注批改次数到关注作业目的、关注作业质量的转变,让学生有效的、及时的巩固知识。通过作业分层的设计,让学生根据自己情况选择自己能吃下的、爱吃的“馅”,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3.通过作业分层的实践研究,促成教师的教育教学的有效性,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4.研究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学生学习畏难情绪减弱,学习进取心增强,学业成就提高,最终必将反映在学业考试达标情况上。
通过作业分层设计实践与研究,有针对性地给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作业,充分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充分满足学生的个别需求,从而提高学生的有效的学习参与度,进而促成学困生顺利学业达标的同时,亦不至挫伤优等生的进取心,给予我们的全体学生都能留下一段美好的学习经历。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调查摸底实验各班学生生物作业情况及学生学力情况,并梳理分类。研究每课时布置作业的数量、质量以及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和时间量。
2.研究作业布置与教学三维目标之间的联系。
3.研究作业的分层设计,丰富作业的形式,重视作业的层次性、差异性、梯度性、可选择性。
4.研究作业的批改,提高作业反馈及评价的有效性。5.研究学生自己布置作业,提高学生学习的自律性。
6.研究建立作业档案,指导帮助学生建立“错题集”,“好题集”.
三、完成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人员结构(1)专家顾问
XX同志,在教育科研方面经验丰富,将在理论上给以指导,在课题实施上给予极大的支持、帮助和建议。
(2)负责人:
XX老师长期任教高中生物教学,教学经历丰富,学历层次较高,业务能力较强。两位老师,年轻力壮,工作热情高,扎实肯钻,责任心强,从事课题研究的意识和意愿强。本课题研究的实践对象为高二年级5个班级,XX老师任教这5个班级,步调一致,有利于协调配合。
(3)成员:
XX老师,分别是各实验班级的班主任,作为课题组的成员,将积极配合课题组工作安排,作好学生的思想稳定、观察学生学习动向等配合工作,确保课题组各项工作能够有条不紊的开展。
2.科研手段
(1)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有关研究情况和资源进行查询,搜集相关研究的新成果与发展动态,学习其先进的手段、理论及设计原理、方法等,在一定的范围内系统地、科学地解决研究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2)调查法:在课题研究的开始、进行和结题时,将对学生进行单项或综合的调查,调查学生对做作业的观点、态度以及对完成作业的信心的基本状况,以不断调整研究的行为和方式。利用对比研究比较课题实施前后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学业成就的变化。
(3)个案研究法:选取典型个案进行跟踪研究。对收集到的个案的材料进行细心的整理和分析,作出合理判断,进一步提出建议。
(4)经验总结法:教师通过学习、实践,不断反思,及时撰写反思、经验总结、论文等。
3.保障方面
本校一贯重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的培养,有着优良的学习和研究传统,20xx年获得XX县“教学研究先进学校”称号。学校教学研究氛围浓厚,先后主持承担过多项课题研究。
学校领导对本课题研究十分重视,将从经费和激励机制上给予大力支持。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
(一)准备阶段(20xx年4月-8月)
撰写课题研究立项申请书,做好申报工作。组建课题组,落实课题研究分工协作。
交流研讨,增强课题研究人员对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形成对研究的认同感。
学生问卷调查,初步了解学生对作业分层的态度认识和心理倾向,并加以分析和梳理。
进一步学习和研究课程标准、学业水平考试考试纲要、高考考试说明。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学习和整理。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和研究手段,指导本课题研究的操作和目标落实。
(二)实施阶段(20xx年9月-20xx年6月)
第一阶段:(20xx年9月-20xx年2月)1.做好课题立项及论证工作。2.学生学力分层的研究。
在自愿选择的基础上,教师结合以往考试成绩和平时课堂表现情况,研究对学生进行初步的作业分层的分组。同时任课教师与班主任配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一要量力而行,二要强调合作互助,三要避免歧视,四要坚持。
3.作业的层次性、多样性的研究。
①口头作业②随堂练习AB
③课后作业(共同+自选)
④学生自愿选择自行汇总的知识网络图、错题集、好题集⑤章节测验AB卷
4.研究作业的批改,提高作业反馈及评价的有效性。5.研究作业布置与教学三维目标、考试纲要之间的联系。6.对学生典型个案进行跟踪观察研究。第二阶段:(20xx年3月-6月)
1.收集学生作业,形成作业档案。对前期实践进行反思,提出整改意见并落实。
2.对学生阶段性考试、期末考试学业成就进行对比研究和省察。3.进行经验总结,撰写相关论文,适时发表交流。4.进一步研究学生自己布置作业,提高学生学习的自律性。5.集中展示学生优秀“错题集”、“好题集”等。
(三)总结阶段(20xx年7月-8月)
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撰写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五、课题研究完成时间
预定于20xx年8月结题。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0
题目:
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探讨
一、课题研究背景
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片面强调数学的严谨性、逻辑推理的形式化,忽视数学的创造性;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学习效果评价,只注重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习惯于单凭考试成绩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能全面、综合的反映学生的发展程度,它是典型的“应试教育”评价方式,对学生的素质教育极为不利。
面对21世纪的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了四种最基本学习能力的培养,即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并认为学会合作是教育的最重要的基础。竞争与合作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主题和必然趋势,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与人竞争、与人相处更是新世纪人生存的需要。
我们一贯倡导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就是要承认差异,张扬个性,提高素质,这就势必要丢弃传统的教学模式,而进行针对性、科学性、可行性的分层教学模式。我们高二数学教学模式课题组对高中数学教学模式作了有益的探索,进行了各种尝试,目前已初步构建了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宗旨,以数学实验教学为主要手段,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创设情景——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点评与小结。
分层教学是“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性的、良性的发展”的教育观念指导下的一种教学实施策略。谈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分层教学,有三个前提:首先,要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学生之间,不仅有数学认知结构上的差异,也有在对新的数学知识进行同化或顺应而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上能力的差异,还有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个性品质的差异,这些差异无一例外地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大小不一的影响进而形成不同类型的学习障碍(也即LD,英语为 learning disability);其次,每个学生都可以学好数学。只要提供给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环境,采取不同的对学生学习障碍的矫正策略,不同的学生都会有提高,或者说每个学生都可以建构起与自己能力相称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得到全新的情感体验,进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达到知识与能力双赢的结果;第三,从新的教学观看,高中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创造适合不同学生发展的教学环境,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观,而不是一味地只要求不同的学生来适应教师所创设的单调的、唯一的教学环境。
二、立论依据
研究目标:在数学教学中,实施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的高中数学分层教学模式,它是“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性的、良性的发展”的教育观念指导下的一种教学实施策略,增强教学工作的针对性,使学生各取所需,学有所得;优化教育环境。
研究内容:前提条件:首先,从现状看,我们高中在教学中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要求,实际上存在两个不同的层次:一个是基于学生达到会考水平的知识与能力层次要求,另一个是参加高考,进入大学进行深造的要求。两者都不可偏废。这就要求教师对会考和高考在学生的知识与能力上的不同要求做到心中有数。一方面是对会考说明的深刻领会,另一方面是对高考说明的认真研究,作为高二数学教师,尤其要研究两个说明对学生要求上的差异。
其次,学生与各个层次的要求如何对号入座?我们对学生属于哪一种层次所要求的学生,应持有一种不带有任何偏见的、动态的观点。对于我们认为是属于能参加高考进一步深造的第一层次的学生,任何时候都不能降低要求;对于大部份学生来说,是处在第一层次和第三层次之间的学生,实际上也只有少数学生。对第二层次学生的把握,是高中数学分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所在。进行分层之前,我们有必要对学生存在的学习障碍有一个大体的了解。然后研究各个层次学生存在的问题,再因材施教。
三、研究方法
研究方法:经验总结法、比较分析法
研究过程:
1、转变教学理念,调整课程设置
2、调整教学内容,保证各有所得
3、变换辅导方式,培养自学能力
进行分层教学,并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创设多种教学情景来激发学生学习情感,使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互相交流,民主地、和谐地、理智地参与教学过程,这正是师生相互作用的最佳形式,因而也是发挥教学整体效益的可靠保证。培养学生对已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
关键问题:所有学生都能体验到经过自身努力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全体学生奋发向上的自信心,并对促进学生形成乐观、顽强的心理品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差生的转变和提高得到了社会和家长的称赞,促进了学校、家长、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的形成,从而优化了教育环境。改变了只抓少数尖子生的做法,使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得到了落实。
创新之处:我们利用多媒体电脑向学生展示科技发展史尤其是数学发展史,让学生意识到重要的问题历来都是推动数学科学前进最重要的力量,让学生体会到:一个善于提出问题并表现出非凡的“提问”才华的人,其发展前景将是非常乐观的。
四、研究基础
李园中学是一所嘉定区的普通高级中学,对于第二、三层次的学生较多,所以要求有更多的教师,更有有耐心的去关心、理解这一类学生,而且必须有奉献精神去对待一些有学习障碍的学生
1、课注意力不集中,好动,坐不住。
2、题时书写经常忽视关键词语或数据,论证时逻辑混乱。
3、做作业速度太慢,时间拖得太久。
4、不愿对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作必要的记忆。
5、不爱阅读或阅读理解能力差。
6、上课没有记笔记的习惯,不愿进行思考,所提问题层次低。
以上均为我校存在学习障碍的表现。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以利于不同的学生克服自己的学习障碍为目标而采取相应的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通过分层教学增强了教学工作的针对性,使学生各取所需,学有所得;融洽了师生关系,促进了良好学风和教风的形成与巩固。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尤其是思想素质较高,但对分层教学意义和作用认识的不足。分层教学的决策和具体实施还有一定的差距,可更现实、更具体、更周到,尤其不能出现优生不优,差生更差的局面。分层教学的模式仍有可改进或优化的地方。
我们分层教学模式的改革仍在实验和实践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存在一些不足,但我们在分层教学实践中感到,学生的负担减轻了,但教师的负担加重了,怎样把教师的负担也减下来,还应当继续探讨,也是决策者们应当探讨的课题。
设备:多媒体、计算器、部分教具
五、成果形式
主要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确定改革的指导思想,“立足会考,兼顾高考,培养兴趣,发展特长,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素质教育。”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明确提出了“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合格的高中毕业生”的要求,并确定了“开齐基础课,上满提高课,落实活动课”的可操作性方案。
第二阶段:以学生自我评价为主要评价方式,进行分层
第三阶段:从高一开始对教学内容就进行分层次安排。在调整课程和教学内容的同时,也变换了辅导方式。我们采取了“个别辅导,分类推进”的办法。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为下次分层的实施,打下基础,总结经验。
最终完成时间:20xx年6月
最终成果形式:论文、研究报告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1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积极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和展示”,“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这为学校教育传承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依据。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传承各兄弟民族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继承其独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重大。一个民族的文化根基源于其独特的精神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乃是本民族基础的文化识别标志和精神财富,是族群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内驱动力。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基,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少数民族文化一方面获得了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是一个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的命题。传承彝族歌舞,是一个对民族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再认知过程,同时也是对彝族文化保护的重要形式。王马寨村委会是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沙悠腔”的传承基地,王马寨小学95%以上的学生都是彝族,学校教育理应肩负起彝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历史使命。研究传承彝族歌舞,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将彝族优秀的歌舞移植到学校教育这个大花园里,为多样化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教材、更多的色彩,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凸显学校办学特色。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一)国外研究动态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传承的国际研究,具有多元文化因素。在理论研究方面,目前国外关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方面的理论支撑主要是跨文化教育,一般是指在两种文化之间进行的教育,其中多元文化教育一般是指在多民族国家中,为保障持有多种多样民族文化背景者特别是少数民族和移民等的子女,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并使其独有的民族文化及特点受到应有的尊重而实施的教育。
(二)国内研究现状
20xx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并在北京召开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后,随着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相关研究成果日益增多。例如:罗骏《云南彝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个案研究》、张应军《传承彝族文化,助推和谐建设》、《扬武彝族烟盒舞保护和传承模式初探》、红秀《红河彝族花灯歌舞发展状况调查报告》、《彝族民间歌舞艺术》、王雁《彝族民间歌舞在文化转型时期的生存与发展》等等。对某一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成是一个极具文化凝练的积累过程,从文化角度来看,人们对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相对较为广泛。在民族文化教育与传承方面,则主要有王军、董艳主编的《民族文化传承与教育》、汪立珍在《民族教育研究》20xx年第6期上发表的论文《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教育》、普丽春教授《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研究》。以往研究成果主要从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角度加以描述、分析和论述,但是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考察和研究彝族文化的成果为数不多,尤其是以彝族歌舞传承的学校教育对策为主题的研究更是微乎其微,有待深入。
三、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学校教育在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对一个民族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乃是本民族基本的识别标志,是维系民族存在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在某种意义上讲,一个民族在其文化消失之时也就是其民族消失之时。随着现代文明的迅速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逐渐形成强势文化、主流文化对弱势文化和边缘文化的侵蚀。导致许多民族传统文化发生着急剧的改变。彝族是我国人数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人口约776、23万,广泛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云南占其总人口五分之三以上。彝族是一个有悠久历史和蕴藏着丰富文化资源的民族,在其曲折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举世闻名的毕摩文化。彝族歌舞是我国民族艺苑中的一朵奇葩。学校教育中研究彝族歌舞传承与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对探讨民族教育发展的出路和改革对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研究价值,可在理论上拓展民族文化传承研究的新视域。学校教育中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不仅是一种把被长期忽略的各民族文化资源进入主流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对民族生存智慧及活态文化存在的再认知过程,可在实践中扩展现代学校教育的功能,有助于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推动和谐社会的发展。王马寨村委会是彝族聚居地,是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沙悠腔”的传承基地,王马寨小学95%以上的学生都是彝族,学校教育理应肩负起彝族文化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历史使命。研究传承彝族歌舞,将彝族优秀的歌舞移植到学校教育这个大花园里,可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凸显学校办学特色。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与重点难点
(一)研究内容
1、研究本地优秀的彝族歌舞,明晰保护和传承的重点内容。
2、研究传承彝族歌舞的途径和方法。
(二)研究重点
传承彝族歌舞的途径和方法。
(三)研究难点
一是课题研究者需要对彝族文化,尤其是彝族歌舞有比较深入的研究。优秀彝族歌舞的传承,需要擅长彝族歌舞的有关专家的指导和帮助,但我校教师对彝族歌舞了解、研究不多,当地难于找到合适的指导专家。二是优秀彝族歌舞的传承需要的时间比较长,我校教师流动性大,作为课题研究又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因此课题研究有效程度的准确判断存在一定的难度。
五、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1、立足学校,研究起点恰当。王马寨村委会是彝族聚居地,是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沙悠腔”的传承基地,王马寨小学95%以上的学生都是彝族,本课题立足我校实际,着力于传承优秀彝族歌舞的实践研究。
2、点面结合,研究思路具体有效。本课题从调查本地优秀的彝族歌舞出发,明晰保护和传承的重点内容,进而研究传承彝族歌舞的途径和方法。
3、阶梯推进,研究过程螺旋上升。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兼顾,坚持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的原则,以传承优秀彝族歌舞为宗旨,以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凸显学校办学特色为目标。
(二)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分析法、个案法、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文本资料及相关信息网,搜集资料,进行先期的文献研究,分析研究的时代背景,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为课题实施奠定基础。
2、调查法。本课题采用访谈等形式与专家、民间艺人进行联系,从调查本地优秀的彝族歌舞出发,明晰保护和传承彝族歌舞的重点内容,提高研究的可行性。
3、分析法。分析研究方向,提炼研究策略,找出经验,矫正偏差,完善研究方案。
4、个案分析法。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性研究,并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提炼可行性策略。
5、经验总结法。研究过程中,组织主研和协研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经验交流与总结,积极撰写有一定价值的经验论文,由具体经验总结,上升到科学经验总结,提高研究水平。
六、研究步骤及主要措施
本课题起讫时间为20xx年8月——20xx年8月,为期两年。
1、制定研究方案阶段:20xx年8月,广泛收集资料,分析本课题已有研究成果,找准切入点,拟定研究方案。组织申报课题。
2、课题启动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1月。完成文献收集整理,撰写开题报告。
3、课题研究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6月。
(1)聘请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指导。
(2)由课题组负责人与其他成员相互搭配,分头前往云南红河哈尼彝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石林彝族自治县等彝族聚居地进行广泛而深入的调查,对彝族优秀歌舞进行系统调查研究和记录整理。
(3)明晰保护和传承彝族歌舞的重点内容。
(4)在校园内广泛开展传承彝族歌舞活动,并将其设置为地方课程,聘请擅长彝族歌舞的专家进行教授。研究传承彝族歌舞的途径和方法,,撰写中期调研报告。
4、课题总结阶段:20xx年6月——20xx年8月。
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收集课题研究成果,进行课题研究总结,编辑系列研究成果,举行结题活动。
七、人员分工
课题负责人郭润:策划课题的各项研究活动,主持课题研究日常工作,制订计划,组织实施及督导、协调工作,负责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
课题组成员白灵芝、钟士红、何花、白家发、郭磊落:
1、为学校收集和提供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典型经验和案例,提供相关的资讯。
2、收集和发现课题研究过程中的问题,与专家、民间艺人进行联系和协调,收集、整理相关课题资料。
八、预期研究成果
开题论证报告;课题实施方案;案例;论文;专题片;光盘;结题报告。
九、条件与保障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王马寨小学地处王马寨村,王马寨村委会是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沙悠腔”的传承基地,这种浓郁的民族文化对学校师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客观条件。
在人员上:我校成立了课题研究领导小组,配备了专业人员,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相当扎实的功底。
课题负责人郭润:彝族,小学高级教师,大专学历,从教23年,其中具有23年从事语文教学的实践经验。曾任过上街路小学校长职务,现任王马寨小学校长职务。工作踏实、能吃苦,爱学习,勤思考,敢探究,对彝族歌舞有一定的研究,有组织能力和研究能力,能组织和承担此课题的研究。
顾问张士旺老师:曲江中心校书记,具有多年的从教和领导经历,有较高的组织能力和研究能力,能指导此课题的研究。
课题组成员都是小学高级教师(何花小教一级),具有大专学历,多年从事管理和教学工作,是学校骨干教师,教学和管理经验丰富,肯钻研,乐学习,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业务素质和团队精神都很强。他们都具有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的能力。领导高度重视,支持此项课题研究工作并亲自参与,学校会尽可能对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提供研究的时间和学习的机会。
十、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的办法
(一)可能遇到的问题:
1、初次接触课题研究,在实施过程会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
2、受教学任务和社会评价的影响,参与人员的研究热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解决方法: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科研能力。
2、各成员之间发扬互帮互助的精神,共同解决研究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3、加大宣传力度,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使研究工作顺利进行。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2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物理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物理科学知识、领悟科学研究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探究的理解是在学生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形成的,这就需要组织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而探究性学习中学生自主获取探究信息及如何去进行自主探究。因此,给学生提供一定的课程资源显得非常重要,而初中物理课程资源极其复杂,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根据探究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并把开发的课程资源利用于课堂,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在一定的资源帮助下,完成即定的探究目的,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
2、研究意义
“初中物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面对初中物理课程资源繁多,杂乱,不均衡”等问题,开展分内容、分形式的研究,并通过实践将课题研究的成果应用于课堂,获得真发展。小课题研究是一种小步子推进、从小环节切入、研究小问题的微型课题研究;是一种源于实践、服务实践、在实践中研究、注重实用的实践研究。
二、关健词概念界定
对于“课程资源”一词,国内外目前尚无明确的定义,但目前一般认为,“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或指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一切可利用的人力、物力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它包括:教科书、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用书、科技图书、录像带、视听光盘、计算机教学软件、报刊、互联网、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实践基地,以及校外的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公共图书馆、电视节目、工厂、农村、科研院所、家庭和社会中的各种资源。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
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比较典型的有教材、学科知识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指的是相对广义的概念。
三、研究目标与内容
1、研究目标
开发和利用初中物理课程资源,如针对初中物理课程,开发、整理对应的教案、课件、图片、视频、实验、课堂练习、试卷、拓展的课外小实验、相应的课后阅读材料,并进行归纳。把整理好的课程资源应用于课堂,在物理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各种课程资源,让学生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活动,使学生由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向自主性的学习方式发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迁移,学会创造。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出有个性的教学设计方案,学生学案,从而促进物理学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2、研究内容
针对初中物理教学内容,分块进行课程安排,对各块内容,根据内容特点,确定开发课程资源的形式。并对开发的各种课程资源应用于课堂。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自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根据课程开发的各种资源能否切合学生学习实际,能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能否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能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能否在互学互助中使学生的思维和个性获得发展,这些都与教师个人的课堂引导、教学方法及对各种课程资源的合理应用有关。因此,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无论是创设问题情境,还是开展实验探究活动,以及课堂练习活动和同伴互助活动等,都必须注意相关的时间安排和课程资源的内容形式进行一定的取舍,以及教师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方面,都应注重针对性、启发性、趣味性、指向性和挑战性,更应注重有效性与实用性。
四、预期创新点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让学生在宽松、风趣、幽默、愉悦的学习气氛中,学会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进行自主探究来学习物理知识,解决物理问题,并将这种思维和方法运用于学习其他学科,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为自主探究性学习提供有价值的辅助资源,使课堂教学在落实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为推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培养一支有科研能力的教师队伍,整合、总结经验,以点带面,推广符合物理学科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实际的经验与模式。
五、研究方法及步骤
1、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通过对教师、家长和学生的问卷调查,形成研究成果的验证证据。
(2)行动研究法:通过研究与实验,对新出现问题进行辨别,选取最佳行动方案,开始新的情境创设研究和实验;
(3)案例研究法:在新课程的不同学科之间,不同模块之间,不同系列之间,不同的具体探究案例之间进行比较研究,在同年段不同班级、同类群体之间进行横向对比,探究有科学依据的物理情境创设新理论;
(4)实验研究法: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研究,在学科教学中具体实验探究式教学的情境创设,探索有效的物理情境创设新模式,形成符合学校实际的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探究式教学体系;
2、研究步骤
(1)20xx年5—6月,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召开课题申报研究会,广泛搜集、学习有关文献资料,提高对课题内涵的认识,制定研究计划,落实具体任务。
(2)20xx年7~12月,按内容对初中物理课程进行分块,课题小组成员按块搜集整理资料,把各部分内容对应的教案、课件、图片、视频、实验、课堂练习、试卷、拓展的课外小实验、相应的课后阅读材料,并进行归纳,建立初中物理课程力学资源库(由刘颖、张振负责),电学资源库(由杨文丽、王日恩负责),热学资源库(由何新姬负责),光学资源库(由郑智友负责)。并在课题小组内
进行讨论、研讨,形成一系列有效的课程资源系统,课题组成员之间实现资源共享。
(3)20xx年1~6月,全面实施阶段。课题组研究重点放在把已开发的各种课程资源应用于课堂,课题组成员进行公开课汇报,在课堂上合理、充分地利用各种课题组开发的课程资源,并与普通课堂进行比较,进一步完善课程资源内容。课题组成员撰写阶段性总结报告及论文,并将其汇编成册,鼓励成员在CN刊物发表研究论文,为本课题下一阶段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4)20xx年7~12月,利用课堂教学渗透有效的课改思想,构建目标体系。加强课堂教学研讨、交流活动。在这一阶段,注意将课程资源进一步系统化、合理化、完整化,并对课程资源的使用注意延续性,并通过各种评估方法,评估课程资源应用在课堂中的作用。各小组成员的研究成果及经验文章力求在CN刊物发表。
(5)20xx年1—6月,继续开展研究工作,全面总结经验,将研究成果汇编成册。建立一套完整的初中物理教学评价体系;并接受评估验收。本课题的后续研究可对以上步骤作适当调整后滚动进行。
六、成果呈现形式
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形成系统的初中物理课程资源,使课程资源的内容有效,贴近初中物理课堂。初中物理课程资源来源于课堂,形成于课堂,应用于课堂,对初中物理课堂带来一定的成效。
1、整理收集一系列完整有效、实用的初中物理课程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2、收集汇编一系列研究成果,包括成员的公开课教案、实验改进方案、优质课光盘、学生学习成果汇编、研究论文汇编、中期及后期研究报告等。
3、收集汇编一系列课题组成员的各种获奖证书和荣誉证书,包括论文获奖证书、教学比武获奖证书、指导学生参赛获奖证书、各级政府表彰荣誉证书等。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3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已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由于教师观念、教学理论、以及策略研究的不够,历史课堂教学依旧不能脱离陈旧的教学模式,存在着如下的问题。如:
1、学生的主体地位依旧没有得到真正确立,课堂上还是以老师讲为主。
2、教学内容与学生脱节,课堂上只见内容不见学生。
3、课堂上或是学生没有生成,或是老师对于学生的生成置之不理、蜻蜓点水、束手无策。
4、课堂还仅仅停留在预设的忠实落实上,没有学生的生成,教师把预设的完成作为评价课成功性的唯一标准。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师生教与学的热情,从而使初中历史教育的时效性大大降低。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如何让教学中的教师更多一些创造性,让历史课堂充满智慧,真正把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角色落在实处,叶澜教授提出的生成性教学为我们提供了新思路。生成性教学即是通过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不断产发新的资源,在新的情景下推动教学的进程。生成性教学使得教学更加原生态,更加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从而大大提高课堂的时效性。
生成性的课堂教学具有以下特征:
1、课堂的生动可变性。“生成”一词的提出是相对于课前“预设”来说的,以往我们的课堂教学强调的是详尽的课前预设,和课堂上对教案的圆满落实。而生成性教学则强调教师在课堂上充分关注学生思想动向,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行为,重视课堂上的新生成的资源并给以有效利用。显然生成性教学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课堂教学的鲜活真实性。这是由生动可变性导致的,我们虽然不否认教学的规律性,但是师生共同生活的课堂现实中却充满着很多不可知性,不可预测性,这是由知识差异、性格、习惯不同所决定的,我们只有正视这种差异,展现这种差异,还原学习的本来面目,才能更有利于教学的开展和学生的成长。生成性教学的提倡就是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使课堂呈现师生“原汁原味”的生活情景的教学模式。
二、课题的界定
生成 是相对于预设来说的,所谓预设,就是“事先筹划”,即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之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的预先的设计和筹划。而生成,是指在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互动中,获得积极的课堂体验,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迸发出创造的火花,喷射出涌动的灵感。
生成性 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括,是对以往强调过程的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一个重要补充和修正。
生成性教学 是指教学过程表现出适度自主和开放,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在预设的教学设计基础上,根据课堂教学过程的实际进展及时调整教学设计,并且引导学生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
初中历史课堂生成性教学 教师结合历史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初中学生勇于参与的特点设置恰当的教学目标、内容及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生成,并且使课堂教学不仅仅局限于课前预设,而是依照师生的活动及时调整教学进程,使学生体验历史,感知生活,使历史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国家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的教学应当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这一新的基本理念说明:一个真实的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而这些相互作用的因素,又是非常复杂的,所以导致了课堂教学过程的发展有多种可能性的存在,鉴于多种可能性的存在,在课堂教学前设计一些生成性的目标、内容、方式等,能使新的形态不断生成,并影响下一步的过程。
2、建构主义的理论观点。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生成性课堂教学设计能使学生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直接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去的过程,同时又可以使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产生新的生成。
3、“新基础教育理论”。叶澜认为新基础教育并不是要强扭什么,而是要使原本就因生命存在而充满内在生机的教育,从被传统教育弊端造成的“沙漠状态”,重新转回到“绿洲”的本真状态。从这个角度看,可以说是教育的 “生态工程”,是教育的返朴归真。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师教学理论认识,促使教学观念的彻底改变,使教师真正能做到成为学生心声的倾听者,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
2、通过研究小组的共同努力使教师能够设计出有利于课堂生成的教案,为生动可变的课堂提供可行性预设
3、通过研究营造适合历史学科特点的课堂氛围,使课堂真正被学生喜欢,成为学生探究社会变迁,提高学生心智的愉快殿堂。
4、通过研究与实践使学生在课堂上自觉的不断生成新的教育资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五、课题研究策略
1、 做好具有生成性潜力的预设
①、预设生成性的教学目标。构建开放性、生成性的目标,随时根据教育对象的变化生成新的目标,随时准备兼容新的信息,加入新的内容,注入新的要求。
②选择生成性的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组织、呈现学习内容,从学生的经验入手,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达到促进课堂生成性的目的。回归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把握教材中的生成点。在教材的空白处,看似矛盾处,重复处等等,对文本进行多元解读,引导学生在与教学环境、教学文本、教师以及同学的平等对话中、思维碰撞中,产生新的思想和言语
③设计生成性的教学过程板块式教学设计。该设计是在对知识外延和内涵充分理解及对学生思维必要预测的基础上,将各知识点的教学设计成若干内容板块,分布在教学各环节中,视学生课堂实际反映进行“块移动”,教师愿意去倾听学生的“发现”,并根据学生的思维实际及时调整课堂教学,从而为生成教学提供保证。
2、组织生成性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生命、关注发展,所以我们组织的学习方式必须是“开放式”、“民主式”的,我们的生成性学习方式的研究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①、合作式。“合作式”是师生、生生情感交流、培养“合作意识”的一种教学形式,我们将依据学生的需求,对于需要合作学习才能更好理解的课文内容,从互补性出发设计合作学习。
②、质疑式。“质疑式”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必要形式,我们要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开辟质疑的时空,把学生的“质疑”融化到每个历史教学环节之中,让学生在质疑中拓展思维空间。
③、体验式。体验性学习是重视学习主体的直接经验,我们通过实地参观影视剧的观看,通过体验促进深层次的生成。
④、讨论式。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积极思考,相互交流、探讨,以求得知识的深化,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智慧,让学生在思想的交流和交锋中促进语文课堂的生成。
3、 提高教师的课堂上的引领策略。
生成性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是老师的引领,如何把这些原生资源转化为更为有价值的资源,源于老师的引领策略。我们计划从以下两个反面进行研究实践:
①、能够对生成的资源进行有效选择。来自学生的生成往往是原生的、零星的、片面的、模糊的,这就需要老师有所甄别、有所选择,把那些有利于目标完成的、有利于学生养成认真学习习惯的,有利于学生生活实践的选择出来。
②、能对信息进行整合转化,把个别学生有价值的生成资源转化为大家的资源,把特殊问题转化为普遍存在的问题,使课堂在老师的引领下呈现生机勃勃的师生互动的场面。
六、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通过对身边教育情况的观察反思,设计有关生成性教学状况的问题,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现状调查,来发现情况,提出问题,找到研究的切入口。
文献法:文献法是一种利用教育文献研究教育现象,深化教育认识,解决教育问题的非接触性方法。文献法的操作方式是收集、阅读、整理、记录、分析。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查找各种国内外对于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及关于支持本课题的理论知识。
观察法: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进行的有目的的、有计划的考察并描述教育现象的方法。在本课题的研究中,我们将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观察法,观察学生的生成情况来反思我们的教学设计。
个案研究法:个案研究的基础是探讨与某人、某事或某种情况有关的各个方面。在本课题中,主要是研究某一个课堂实例的设计、实施及实效。
行动研究法:是指从实际工作需要中寻找课题,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进行研究,由实际工作者和研究者共同参与,使研究成果为实际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达到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社会行为的目的。本课题研究主要侧重培训阶段和日常教学过程中,杷本课题研究策略与实际教学相结合,使研究策略为教学工作者理解、掌握和实施、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生成性。
叙事研究法:通过对历史生成性课堂的教学研究,及时积累教学案例,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竭力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
七、研究步骤安排
(一) 前期准备阶段
成立课题组,进行课题设计,撰写开题报告;
(二)开题论证阶段
举行开题会,接受领导论证,完善开题报告;
(三)全面实施阶段
围绕开题报告,加强过程管理,重视资料积累,边计划,边实施,边研究,边小结;
(四)总结评价阶段
完成课题研究,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总结推广。
八、预期研究成果
时间成果形式责任人
20xx年1——12月生成性教学研究开题报告
课堂实录《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课堂实录《第一次世界大战》陈淑芳杨常刚刘磊
九、本课题的研究基础与保证条件
邢台市第二十五中是一所普通学校,课题研究的成果也会带有普遍性,易于推广;初中实行小班教学(50人左右)也有利于搞科研研究的开展;学校校园网与互联网相通,便利了我们课题组查找资料,了解国内外最近的研究成果,和与其他相近课题研究小组的交流。学校校长阎增国非常重视教学研究,在理论及实践中对我们都能有很好的指导与帮助,教务主任苗淑梅除了领导工作,依旧工作在教学第一线,还承担着其他的课题研究,是一位勤于钻研的研究型领导。
本研究组成员都是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历史教师,中年教师教学经验丰富的,青年教师有着极大的工作热忱和勇于探索的科研精神,中青年相结合必会使本次研究深入开展下去,取得预期成果。
本课题成员曾经在20xx年承担过学校研究课题:教师指导下的历史学科的学生自主学习的研究,20xx年在学校领导的统一领导下把这个课题进行了扩充成为市级课题“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试验”继续开展。负责人陈淑芳,历史教育本科毕业,中教一级级职称,37岁,热爱教育事业,勇于教学研究,曾荣获河北省录像课比赛初中组一等奖、“省说课比赛中历史学科二等奖”,并获得各种市级荣誉;《让网络为我们插上成长的翅膀》、《初中历史教师遭遇的尴尬》、《更新历史课的教学观念》、《教学三得》、《与青年教师探讨的几个问题》、《中近史巧记速记》、《科技革命中考试题回顾与展望》《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等多篇论文在省、市中获奖,多篇文章在《中学文科》、煤炭普通教研室发行的《基础教育研究》上和《邢台教育》、《少年智力开发报》《新课程》上被发表。
通过努力前一阶段我们已经搜集了大量关于生成性教学的资料,完成了理论学习阶段,并且通过对现有理论的学习,成员的教学观念有了很大转变,并对弹性预设和教师的引领策略方面做了有效实践,这些都为下边进一步的研究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生成性思维是一种思维方式,它也必将伴随我们的研究过程,使研究在不断生成中逐渐完善和改进。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4
课题研究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和理论依据。
课题研究的背景
传统课堂教学中主要由老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在教学中永远居于主导和中心地位,作为教育对象的学生的任务是接受知识,形成认知结构。《新课程标准》指出: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让学生在生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知识 。那么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保证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精选3篇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精选3篇。如今,学生的知识构建是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建构获得的。而教师在教学中过于注重教学的情境化,好像脱离了情境就不是新课程的课堂,于是逢课必是从情境引入,不考虑创设情境的目的及有效性,本末倒置,导致情境创设不能科学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不能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甚至干扰和弱化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以及学生思维的发展。
因此,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旨在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提供全面清晰的有关信息;引导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各种各样有效的教学情境之中,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良好动机,引发学生在学习中的认知冲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使我们的教学活动对学生始终有一种吸引力。从而服务于课堂教学,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益。
课题研究的意义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余文森教授在他主编的《课堂教学》一书中提到: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也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在享用佳肴时,就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作为新课标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之一创设情境,给小学课堂带了积极的影响。情境作为课堂知识的载体,本身就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然而对情境的创设不乏有教师对它非理性的热捧。我们要正确认识情境创设对教学内容、学生发展等带来的影响,合理创设有效的情境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服务。
面对丰富的新课程资源,更有效地创设教学情境,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从而搭建知识桥梁,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进一步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一个学习者主动探受刺激、积极参与意义建构和积极思维的过程。这种教育思想体现了对学习主体学生的尊重,使教学活动成为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的过程。教师要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建构适当的问题情境,注重现有教学内容的调整,使学生在认知上产生冲突,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效教育理论
有效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要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合理有效地使用教育资源,创设轻松和谐的教学情境,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小学语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精选3篇工作报告
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开发,使学生的思维得到科学性和创造性的发展。
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创新之处。
研究目标: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有利于实现丰富学生感知、启迪学生探究、引导学生联想和想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生活经验、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分析、归纳、总结大量的案例,明确不同的教学情境根据其目的的不同,其有效标准也是不同的。找寻影响课堂情境创设有效性的因素,探究达成有效教学的策略,促使教师能更理性地思考课堂情境创设对教学内容起到的积极推进作用,激发每个学生潜在的智能,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15
一、选题依据
20世纪中期兴起的人本主义教育观把主体意识推到极致,认为教育是为学生个人自由的发展提供服务的提倡学生在爱教育过程中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奋斗,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奠定了“综合性学习”,倡导创造能力的理论基础,现代课程观认为课程就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探究,一起探索其所不知道的过程,从而实现认识领域的拓展和延伸,而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教师所知道的过程。联合国教科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提出的“终生学习”、“全人发展”等思路,在教育的空间和时间两个纬度上,加强教育和实际的联系,把教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生活的联系,把教育从学校延伸到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和人的一生。
就我们数学教学而言,它传承了中国传统教育的特点,在内容上,一味地给下一代传授人类已经取得的科学知识和应用这些知识经验化了的技能,而舍弃了获得这些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其失去了亲自探索和发现锻炼的机会;在组织形式上,沿袭了几十年来夸美纽斯老人家创立的“班级授课制”,以致“整段的时间被铃声打碎,连贯的空间被围墙隔开”,学生在同一片天空中呼吸着同一种空气,几年以后成了同一种模子中浇涛出来的标准件。数学教育成了单纯的传授而疏远了探索研究,数学学习成了单纯的继承而远离了创新发展,以致人们提到学习便理解为知识的传承,而提到探索、研究、创新性的学习,反而感到陌生,如此种种。长期以往,我们有意无意地实现了教育的“另一种功能”,扼杀了人类所具有的创造精神。小课题研究,作为研究性学习的一种形式,是一种崭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可以在实践中选择课题,在主动探索中获取知识,并能综合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它充分体现了问题性、综合性、实践性、社会性、开放性这几大特点,可以培养学生收集信息与处理信息的能力。很多的实际问题,不是一个学科知识可以解决的,必须寻求相关的多个学科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才行。
综合课程是力图实现所有课程的整合,其目标是培养个性健全的人,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把“探究性”、“创造性”、“发现性”等视为人的本性,概括起来,综合性学习的过程是积极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来看,学生的创造潜力,探究意识和求知欲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更容易被激发。综合性学习特别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应用科学的认知方式和策略,更注重学生学习创造性与主体性人格的培养。
早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教育思潮,就开始重视个性发展和个体发展的智慧,尊重儿童的兴趣,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主义教育家主张让儿童自己在实践中锻炼观察力、求知欲、创造力。并积累学习经验。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杜威为代表的进步主义教育更加关注儿童,把教育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提出“儿童中心论”、实验“活动过程”。以瑞士皮亚杰和美国布鲁纳为代表的教育观真正地从学生“学”的角度研究教育的问题,为综合性学习奠定了心理学基础。他们认为学生的主体认知结构和建构过程不能简单的靠教师教,而要通过学生的主动作用才能获得,因此提出了“发现学习”。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教育改革的步伐不断加快,各国纷纷出台各种措施,在注重教育历年上突破的同时,都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改变,并试图以此作为突破口来体现新的教育理念。美国强调的“探究”为特征的学习策略,采用的“以项目为中心”的学习和“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这两种模式从根本上讲是一致的,具有相同的理念、方向,强调以形式4为中心,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为主,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另外,一些国家开发综合学习课,首先使学生能把各科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在实践中综合运用,从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国外,让学生做课题研究是很流行的。在国内,这类研究虽然近几年才开始,但在很短的时间内便红火起来了。据了解,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兴起,小学生搞课题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来有较多的学校也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为了有别于成人的课题研究,把小学生的课题研究叫做“小课题”。
二、研究内容
研究的基本内容:小课题研究中教师角色与地位;小课题研究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小课题研究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精神;
研究的重点:小课题研究内容与生活的联系;小课题研究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研究的难点:小课题研究与其他学科的整合
三.研究方法
借助课堂教学和课外研讨活动等形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积极探索学科教学的新教学模式。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取实验法、个案法, 分析法、研究法,实施的过程中结合问卷、听课、评课、案例分析进行,从根本上改变教与学的关系,打破教师一统课堂的教学模式,将课堂的学习与课外的应用有机的结合起来,要从传统的从教材中学习数学转移到在生活中学习数学。而且提倡多学科的综合学习,结合本子课题的实际,我们采用以教学试验法为主,以其他方法为辅助进行研究。
四.研究成果
1、《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与综合性学习的研究》论文集
2、实验记录册
3、结题报告;
4、学生小课题研究作业
4、实验课例及活动光盘
五.课题研究进度计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xx年8月—20xx年10月)
设计课题实验研究方案,确定实验班级,选择实验教师,制定实验计划,申报立项
第二阶段:实施研究探索阶段 (20xx年11月—20xx年7月)
培训实验老师,每位教师必须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及小课题有关的知识。做好实验前期的测试工作。对实验班学生进行摸底调查:通过问卷、测试等各种调查、做好记录,加强理论学习,认真收集、整理、分析各实验阶段的实验数据,并定期进行统计分析,注重实验各阶段的过程调控,按时撰写实验阶段性总结。培养一批优秀实验教师,设计并展示一批优秀作业,探索数学学习新模式。力争探索出一条有利于儿童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途径,使实验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及业务能力都有一定的提高。
第三阶段:结题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
要拿出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用性的研究成果:系列论文、优秀教案集、案例集,学生小论文、小课题演示文稿、结题展示课、实验报告等。
六、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负责人的研究水平、组织能力和时间保证
我们学校课题组成员有一定的研究能力。课题负责人谭冬梅从教以来,一直积极参与教育科研工作。对“愉快教学法”、“尝试教学法”进行过探讨,并先后参加了全区“九五”规划课题“动象教学法”的研究;自治区电教馆组织的“听算训练与测试”的课题实验;基础教育改革的北师大教材的实验;自治区地方课程数学科的“学科探究”一书的编写工作。曾被聘任为全区教育科学规划项目“动象教学法”总课题组理论组成员。该同志有一定科研、组织能力。课题组成员都是我校各科的教学骨干,他们曾参加过课题的研究并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例如覃灿玲主任曾参加自治区“目标教学”的子课题实验。周志勇主任曾参加自治区的“活动导学”的课题研究。梁洁霞老师参加全市的数学教师基本功比赛获得二等奖。他们都是青年教师,没有太重的家庭负担,而且对科研有一股热情,因此他们有足够的时间投入到课题研究中。
为了课题的研究,我们建立“学校课题研究系统”。建立这个系统,一般以一学年为一个周期,每个周期由以下六个环节构成:1、确定课题。在认真商讨的基础上,根据学校实际和需要提出学校的总课题,由教导处提出落实总课题的项目与实施原则,再由校长办公室评议确认;教研组分别召开会议讨论提出各科的子课题,经教导处确认。2、定人定责。子课题确认后,选出课题组长,由组长挑选成员组成课题组。各课题组集体讨论课题的研究方法、步骤,组长制定总的科研计划,实验教师制定学年的科研计划。3、检查指导。教导处协调组织课题的实施,由分管校长牵头组织有关的各科的教研组并邀请上级教研部门和有关专家进行检查指导。4、审查验收。课题须按按规定进度实施,接题时上报可以研究报告和有关材料,由学校进行审查验收。5、研讨完善。审查验收后,由学校召集教研组负责人和各课题组长进行研讨评定,对疑难问题集体攻关,完善过程和结果,并对下学期课题提出建议。6、总结推广。召开总结表彰大会,实验心得、体会、经验交流会,将一些好的经验和研究成绩较好的教研组的成果作为常规管理在全校推广。
2、参加者的理论水平和时间保证
课题组成员由教导处覃灿玲、李静、周只用三位主任、科任教师等17组成,其中高级教师9人,一级教师 4人 ,实验教师全部为三十五岁以下青年教师,有较高的学历层次,其中大学本科生4名;具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有98%的成员曾在各类刊物上发表过论文或曾在各级论文评比中获奖。
七、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领导重视,学校副校长亲自担任课题组负责人,并直接参与研究。
2、实验 队伍强大,课题组成员由具备一定理论水平的且有班级工作实践的、热心现代教育研究的教师骨干组成。
3、学校保证完成课题所需的时间和各项条件,并承担课题的业务管理和财务管理。
第五篇: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课题研究开题报告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我校《贫困地区中学生心理问题》课题,我代表课题研究组,将本课题的有关情况向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们汇报如下:
一、本课题选题的依据
世界的竞争,国家的强盛,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人才,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贫困地区中小学生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学习、家庭压力很大,所以会遇到各种困惑,心理不安。如不及时疏导,会导致人格障碍,所以要想完成跨世纪的素质教育工程使学生远离亚健康状态(如嫉妒、自卑、任性、孤僻、逆反、自杀、犯罪)使他们学会求知、生存、共处、做人、做事、理解、尊重、宽容。针对当前贫困地区中小学生主要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实践是一个跨世纪的行为。本课题的研究可以缩短我市和其他地区的差距,为提高我市教育教学质量、推动我市教育健康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可以减少象马加爵那样的人和现象的发生,对普及义务教育,提高全民素质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对贫困地区中小学生心理的现状分析与策略研究,是从时代发展的需要出发,立足于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改革的现状,本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对新思想和和新际遇开放的人”的宗旨而展开。对贫困地区中小学生心理的状况作全面深入的了解,可以从中揭示出带有普遍意义的认识和规律,促进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提高工作能力,心理的问题只有用心理的方法解决。
二、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开展本课题研究具有以下有利条件:我校有较为良好的课题研究传统,形成了广泛的课题研究氛围,取得的成果在一定范围内产生较大影响。丰富的文献资料和校园网、互联网页的建立,为本研究的理论来源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在课题组的成员均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具有极为强烈的科研热情和较好的研究能力。
三、本课题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贫困地区中小学生心理状况的分析,使我市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由表层的现象感知深入到学生心灵内部,以及与学生个体相关的年龄特征、性别差别,学生的家庭亲子关系、文化背景等领域,自觉地将个体的教育行为与个体社会化问题统一为有机整体。
四、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和内容
研究目标
1、掌握贫困地区中小学生心理活动心理品质的现状,在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基础上,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贫困地区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活、实践活动中的心理特征和个别差异性,供理论界参考借鉴。
2、把握贫困地区中小学生心理活动中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动态特征,在对调查的资料详细、全面的分析,初步了解贫困地区中小学生心理问题产生的年龄、性别、家庭、文化、知识背景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强度、效度,为制定相关策略提供可行性依据。
3、探索并形成贫困地区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预防,矫治策略。丰富心理诊治的方法、手段,为学校的管理提供决策的指导依据和策略措施。
4、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素质,使教师的理论水平、业务能力、研究技能都上一个新的台阶。
研究内容
(1)贫困地区中小学生心理的成因分析研究
按小学三个年级、初中三个年级(每个年级两个班)进行心理状况的调查,形成状况调查表;分析心理问题的相关因素。
(2)当前贫困地区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这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主要采取的策略有一般性策略和具体策略。
五、本课题的前期准备工作
(1)撰写开题报告。
(2)召开课题组会议,开题。
(3)制定第一阶段工作计划,制定学生调查问卷。
(4)调查问卷分析,形成官庄中学课题调查报告。
(5)教师培训,统一认识,更新观念,形成对策报告。
六、本课题的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以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观察法等方法。
1、综合调查法。在实验开始前实施前期调查,在实验的过程当中实施过程调查,在结题前进行效果调查,可以采用谈话、问卷、实地检测等形式,了解学生现有状况及家长的反馈信息,以便对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和进行动态调整。
2、文献研究法。通过著作、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渠道,了解实践的研究现状,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理念,深入挖掘课题理论的深厚底蕴,及时洞悉研究的最新情况,给课题实验与研究以有力的指导。我们知道,这对于我们把握正确的研究方向,缩短研究周期非常重要。
3、实验研究法。在常态教学的情况下,选取一定数量的教学班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验,取得实验经验后,再大范围地推广。成立子课题研究小组,围绕课题理论,设计、实施、评价等各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为实验操作提供理论依据。
4、比较分析法。对实验对象定期检测。及时对取得数据进行分析,找出经验、并距,及时矫正,完善实验方案。
5、个案分析法。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实验与研究,并作为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总结成功,以更有效地调
6、经验总结法。在实验过程中,组织主研和协研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地开展经验交流与总结,积极撰写有一定价值的经验论文,采取总体规划,分步推进的实验策略,每个阶段有方案、有计划、有记录、有检测、有总结,定期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最后汇总阶段成果和实验过程,形成自己的整体实验成果。既提高了研究人员的自身素质,也丰富了此次课题研究的内涵。
七、本课题研究的成果
(一)研究周期
三年,即2006年12月至2008年6月
(二)研究步骤分四个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2006年12月,撰写开题报告。
2002年12月15日,召开课题组会议,开题。
第二阶段,调查阶段:
2006年12月—2007年1月,制定第一阶段工作计划,制定学生调查问卷。2007年2月—2007年04月,调查问卷分析,形成官庄中学课题调查报告。2007年5月--6月,教师培训,统一认识,更新观念,形成对策报告。
第三阶段,实验阶段。
2007年9月—2008年1月,实验阶段:对所调查的贫困地区中小学生进行跟踪实验。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
2008年3月,制定实验调查问卷。
2008年4月,实验调查问卷分析。
2008年5月—2008年6月,撰写“研究报告”。
2008年6月结题。
九、本课题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