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朗读教学的设计艺术[小编整理]

时间:2019-05-12 17:38: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余映潮朗读教学的设计艺术》,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余映潮朗读教学的设计艺术》。

第一篇:余映潮朗读教学的设计艺术

一、朗读教学的设计艺术

朗读,是一种眼、口、耳、思并用的综合阅读活动,是课文学习中从字词句段到篇,从文字到语音、语义,从表层意思到潜在情味的全面感知。指导有方的朗读教学,能让学生在朗读之中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

所以,教师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学生更应在课堂上读起来,对那些富于情韵、语言优美、琅琅上口的作品,或朗读,或吟诵,或吟唱,或记背,在这样的活动中积累名言佳句,体验艺术魅力,陶冶思想情操,提高审美能力,养成高雅气质。

“朗读”作为一种基本课型,已在第三章中进行了介绍。在本节内,将从教学细节的角度,从两个方面再对其进行深入的研讨。

第一,“朗读”应是一种常用的教学线索 在教学中:

朗读,是以理解文字作品的意义为目的的一种阅读方法。阅读教学课中活动,首当其冲的应该是“朗读”。所谓“教学千法读为本”,即是指出声的朗读。

朗读能够训练普通话的发音技巧。学生在一定的量的朗读训练之后可以达到吐字清晰,语音响亮,琅琅上口,悦耳动听;能通过语音传达出文章所表达的感情。

朗读有助于语言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训练之中,词、语、句、段、篇都能给学生以深刻难忘的印象。

朗读是培养精读能力的有效方法,对文章中含义较深的语句、段落,也可以通过反复的朗读来进行体会和品味。

朗读是学生重要的阅读实践,它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内容、情感、风格,有助于对文章的理解。

朗读是“出声”的语言训练,有助于发言、复述、交谈、演讲、论辩、主持、协商等多方面语文能力的形成和优化。

朗读不仅仅只是活跃课堂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不仅仅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穿插,它是让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让学生得到充分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的教学手法。

所以,课堂上的朗读,小而言之,是培养语感、形成阅读能力的极为重要的正确途径;大而言之,是教学改革和教师设计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标志。

由于朗读永远与文章的语言文字、思想情感密切相连,所以朗读应作为基本的教学形式,与词义、句意、文意的品读有机地结合起来;“朗读”应该是一条常用的教学线索,贯穿于课前预习和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于是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空,运用自由朗读、跟读学读、感知性朗读、模仿性朗读、熏陶性朗读、体验性朗读、分角色朗读、表演性朗读、个性化朗读、竞技性朗读等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扎扎实实的训练。

如《春》的教学主体思路设计:

1.同学们朗读课文,体会朗读这篇课文的基本语调。2.播放音乐,再次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大致脉络。3.教师导引,有重点地指导同学们串读课文,品析课文思路。

4.自由选读,品味文中的佳词、美句、精段。5.个性化演读。

6.自选内容进行背读。

又如《秋魂》的“自读三步法”教学思路设计: 第一步:自由诵读,约18分钟。

建议将全文朗读三遍。第一遍快速读,要求读得顺畅。第二遍中速读,要求读得有抑有扬。第三遍中速读,要求充分渗透感情。

第二步:选点精读,约12分钟。每个同学选读1—2个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精读的内容与要求主要是:1.激情朗读这个段落;2.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与作用;3.揣摩精彩的词句;4.理解段中的层次;5.理解段中通过写“秋”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内蕴。

第三步:语言学用,约15分钟。

建议同学们:1.自选内容,自由背读;2.朗读精段,提炼句式,口头造句;3.朗读精段,迁移变通,进行“仿”说;4.选背文中警句。

在以上这两个教学思路的设计中,“朗读”出现在几乎每一个教学步骤中,不论是作为教学内容还是作为教学形式,它们都连点成线,成为贯穿课文教学始终的一条线索。

第二,“朗读”应是灵动多姿的教学细节

朗读是教读或自读教学中面对全体学生的一种语文实践活动,它可以出现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为一定的教学目的服务。但朗读教学决不是让学生一味地放声读起来,在真正的朗读活动中,每一次的朗读教学设计都必须表现出教师三个方面的思考:1.这次朗读的内容与目的;2.这次朗读的方法与形式;3.这次朗读中师与生的各自不同的活动。正由于有这样的理性思考,加上教师教学手法的灵活运用,成功的朗读教学一定是层次非常细腻,过程非常生动,形式非常活泼。从教学细节的角度看,朗读教学应该总是那样灵动多姿。

请欣赏下面不同的细节设计。

设计手法之一:分层推进这种设计将精短的课文作为一个教学整体,以不同的教学要求来形成教学细腻的步骤并覆盖全文的朗读训练。

例:《口技》的第二个教学板块:朗读,体味。教学活动:同学们朗读课文。第一遍:要求读得流畅响亮。

(这一遍要求学生朗读全文,人人出声,要读得沸沸扬扬。)

第二遍:要求读得字正腔圆。

(这里重点训练朗读第一段,教师先进行示范,学生学读。)

第三遍:要求读得层次分明。

(这里从理解的角度训练朗读第二、三两段,老师不进行提示,请同学们读出段中层次。)

第四遍:要求读得有情有景。

(这里训练朗读第三、四段,老师示范,同学们演读。)

第五遍:要求读得有急有缓。(这里重点朗读第四段,先急后缓,读出文中情景,读出段中层次。)

这里的朗读教学要求具体,层次明朗,覆盖周全,活动充分。加上形式的变化与调控手法的运用,场面的活泼可以想见。

设计手法之二:小步轻迈这种设计将朗读技能训练的某项内容进行切分,一步一步地向前推进。

例:《天上的街市》第一个教学板块:教读——体味诗的音乐美。

师:读诗,要感受诗的音乐美——首先是把节奏读好。

(教师示范读第一段。)

指出:诗句中根据音节或意义进行有规律的短暂停顿叫做节奏。

全班同学轻读课文,感受节奏。

师:节奏读好之后,要注意读好诗中较大的停顿,如“我想”“我想”“不信”“你看”。

(教师范读第二段。)

指出:为了突出语意或情感而作的较大的朗读间歇叫做停顿。

女生齐读全诗。体味如何读好诗中的停顿。师:诗是抒情味最浓的一种文学体裁,必须读得抑扬顿挫。为了表达思想感情,有些词语的“音”要读得重些,就是要把重音读出来。

(教师范读第三段。)全班同学自由朗读课文。

师:读诗还有一个要求,就是要把诗的韵脚读好。诗是讲究押韵的。什么是押韵:诗句中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结尾,就叫做押韵。本诗隔行押韵,每节换韵。

请同学齐读第一段,感受诗的韵脚。教师就“体味诗的音乐美”简单小结。

这个教学细节呈总分总式结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教读,学生学读,目标明确,小步轻迈,层次细腻,知识丰厚。

设计手法之三:主持引领这种设计手法由教师担任“主持人”,用跳读的方式,拎出并组合全篇课文的关键内容,同学们在教师的引导之下进行朗读。

例:《鹤群翔空》教学片断。

师:咱们先把课文读起来。课文这样读:老师当主持人,把你们的朗读串起来。

师:(当主持人串读)“南侧群山的上空深处,浮现出一排黑芝麻粒般小斑点”,鹤群映入了“我”的眼帘。请大家开始读第3段,读这一段要注意,有些字音要突出,你们看,“这些鹤都是灰白色的,它们一律将长颈伸向前方,双足向后方笔直延伸,悠然翱翔太空的美姿,实在是无可言喻”句中,“一律”“笔直”“实在”这些词重音要读好,要以读好重音的方式把这幅很美的画面表现出来。

生:(齐读第3段)

师:继续往下看,可能是由于山太高了吧,鹤群在那里转弯了,改变了飞行的方向,这时候飞行的景观是多么壮丽呀!请读第8段、第9段。读这两段时要注意处理好停顿,你们看,“这种景观多么壮丽啊!”后面一定要停一下。为什么?后面的句子都是来解说“壮丽”的。因此,“壮丽”这个地方是一个中心句,在这里停顿一下,就表示你能够理解段的层次了。

生:(齐读第8段、第9段)

师:但是,生活的平静被打破了,一只苍鹰“飕”地一下以极快的速度插到鹤群之中,一场鹤与鹰的激战在长空展开。下面读13、14、15、16段。注意要读出一定的速度,以表现战斗的激烈。

生:(齐读第13-16段)师:鹰逃走了,留下了一只伤鹤,那么故事将如何发展呢?下面读第21、22、23三段。在这儿要读出情感,好像你就是那只大鹤,来救助那受伤的朋友。

生:(齐读第21、22、23段)

师:刚才咱们读的是课文中最精美的部分!„„ 这个朗读细节突出了课文最关键的段落,大致上显现出课文的行文脉络和构思手法,重点突出,指导细致,时间节省,形式别致。

设计手法之四:巧变形式这种设计将朗读的过程在“形式”上细节化,使教学的过程既有层次感又有变化性。

例:《曹刿论战》最后一个教学环节——背读。1.教师提出教学任务:背读——在感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2.请同学们进行演读,也就是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有声有色的朗读。

(1)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进入情境,读出语音语调。

(2)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大声演读,读出语音语调。

(3)将同学们分为两大组,老师读课文的非对话部分,学生进行演读。3.同学们背读。

4.用分小组或男女生或师与生比赛的方式组织背读。

这个教学细节由于活动形式的变化而显得节律跳跃,气氛活跃。

此外,还有多角反复、角色朗诵、古诗吟读、品读悟读、配乐唱读、个性化朗读等种种不同的教学设计手法,它们都能让朗读教学的细节显得美好而又生动。

第二篇:余映潮教学设计

篇一:语文特级教师余映潮教案25篇

《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实录(余映潮版)

作者:余映潮

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学习《邹忌讽齐王纳谏》。这篇课文大家已经预读过了,那么我们现在做两个练习,说说课文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说说《战国策》“策”字的意思。(屏显1:说说课文标题“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意思,说说《战国策》“策”字的意思)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标题的意思,简单解释一下就行。

生:这篇文章标题的意思是邹忌运用委婉的方式规劝齐王接受他的建议。

师:嗯,很好。简言之就是邹忌讽齐王,齐王纳谏。第一个问题解决了。第二个问题,“策”字的意思,课文没有注释。

生1:策略。

生2:在战国时期记录的一些国家的事情。

师:还有新的解释吗?在战国时代,包括到秦朝,人们在书写的时候是没有纸的,秦始皇办公的时候,每天都要读竹简。一片一片的竹简,然后用细牛皮把一片片的竹简穿起来,就成了这样一个字(板书“册”)。这个字“策”就是它,就是记录战国时代故事的文章。你看这个“策”字很有意思,什么头? 生:竹字头。

师:这和当时的书写用具有关系,当时的人都是用竹简来记录事情的。“册”“策”这两字是相通的。

[点评]入题简洁,切入巧妙。解说标题,让学生明白故事情节,不经意间突出了重点;解说“策”字,既使学生理解了“战国策”的含义,同时又丰富了文化常识的积累,巧妙。没有刻意设计的导入语,师生对话,营造了平和轻松的教学氛围。

师:现在进入课文的学习。学习文言文没有更多巧妙的方法,首先是把它读好,读好之后才可以做其他的事。现在来朗读课文,放开喉咙,开始了。(生齐读课文2分钟)师:咱们今天读的,实际上是一篇故事,因此读书的时候呢,尽管是一篇文言文,也要读出它的故事味。刚才的朗读,语速快了点,人物的语气还没有读出来。再来,各自体会,不要齐读,就体会它的故事味,读出人物语气、神态、动作。好,开始了。(生自读2分钟)师:我觉得刚才读的非常好,我听到了,你们用自己的语调表现人物中不同角色的动作、神态、语言。下面再把注释读一读,开始了。(生读注释1分40秒)[点评]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不催促、不打扰,真正落实了“读”。

师:好,看屏幕。

(屏显2:学习活动之一,简说故事。朗读课文并根据课文内容讲成语故事。)师:我们现在开始讲成语故事。齐威王这个人呢,跟两个成语故事有关,一个成语故事叫“一鸣惊人”,一个叫“门庭若市”。齐威王即位以后,沉溺于酒色,不理朝政,齐国处于崩溃的边缘,有一个叫淳于髡kūn的谋士,心里着急,他知道齐威王这个人喜欢隐语,什么叫隐语呢,就是用打比方的方式来说话,于是见到了威王,他说,大王,王宫里飞来了一只大鸟,这只大鸟在庭院里既不飞也不叫,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鸟啊?齐威王一听就明白了,他说,你知道吗,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然后他就开始整理朝政,齐国就逐步强大起来。这就是“一鸣惊人”这个成语故事的来历。下面你们就用非常简洁的文字,根据课文内容,来说“门庭若市”的成语故事。开始准备。(学生准备3分钟)师:好,哪位同学能够试一下?我建议,讲这个故事,第一不要用复述的方式从头讲到尾,可以切入到故事的正中,比如说邹忌是个很美的人,他怎么样怎么样,很快地到故事当中来了,千万不要复述;第二,结尾的时候要点一下题,这就是“门庭若市”这个成语故事的来源,这样表示你说话的层次。

师:好,哪位同学试一下? 生:在齐国有一个面目清秀的人,名叫邹忌,有一天早上他起来穿戴好衣服,分别问他的妻子、他的妾和他的一些门客,说,他和城北徐公到底谁更加的美丽?他的妻、妾、门客都说他比徐公更加美丽,于是他入朝见了齐威王,对齐威王说了他早上的经历,齐威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而且说“甚善”,于他便下令鼓励群臣和百姓向他进谏来维护朝政的平和,于是在这好条令的实施下,齐国更加繁荣,使其他一些国家皆朝于齐,这就是“门庭若市”这个成语的来历。

师:好,他试的很好,用很简洁的方式述说了一个小小的故事,但是,一个小小的弱点,“门庭若市”的细节没有说出来,对不对?群臣进谏,门庭若市,非常热闹,于是后来就有了??挺好的,谁再来说一次? 生2:在齐国的时候,有一个美男子叫邹忌,他有一天问他的妻子,他和城北徐公谁美?妻子说他比徐公美;他由于不自信,又问了他的妾和来他家作客的人,都得到了同样的答案,都是说他比城北的徐公美,但是等到第二天徐公来的时候,他才知道他的样子大不如徐公美。他由此联想到现在齐国的形势,就去面见齐王,把这件事告诉了齐王,齐王了解了其中的道理,就开始广纳善言,让全天下的百姓都来挑自己的毛病,然后群臣都到朝廷来上书,朝廷里非常热闹,这就是“门庭若市”的来历。

师:好的。他有一个优点,他点出了邹忌因为自己的生活小事而联想到了国家大事。还有没有同学用更加简洁的语言来表达? 生3:齐国有个长得非常美丽的人,他叫邹忌,有一天他早上起来之后问他的妻子、小妾以及客人,说:“我与城北的徐公比,谁更美丽呢?”他的妻子、小妾和客人都说“您非常美丽,徐公怎么能比?”于是他又想到国家大事,就入朝见威王,告诉威王已经受蒙蔽很深了,威王就开始下令说:“如果谁有兴德之言进谏给我,就能受赏。”群臣、百姓都来进谏,所以门庭前面非常热闹,这就是“门庭若市”的来历。

师:好。你看,三个人讲的这个故事,逐步到位。但从“简说故事”这个角度来讲,还可以比刚才这位同学再简。好,你来。

生4:齐国的邹忌在与城北的徐公比美的过程中,得出了一个结论,于是把他得出的这个道理建议给了齐王,齐王认为他说的很正确,于是就广开言路,他的臣子和子民们都去朝廷上给他进谏,十分的热闹,于是齐国就繁荣昌盛起来。这就是“门庭若市”的来历。

师:你看,他更简了,但是又简过了头。真是左也不是,右也不是啊。(师笑)邹忌本来很美,但是没有徐公美,他的妻、妾、客都说他比徐公美,于是他就从里面悟到了一个什么道理,就这样把前面稍微的加上一点就够了。好了,这就是“简说故事”。[点评]简说故事,其实是在引导学生熟悉课文,此环节构思新颖、设计巧妙。给学生足够的说话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说话才能,教师及时地发现并表扬优点、适时点拨不足,让学生在自信、快乐的氛围中逐步“简说”到位。

师:下面再来一个学习内容,巧编练习。

(屏显3:巧编练习。用比较辨析的方法,每位同学编拟一组“词义辨析”练习。)师:你们看课文的练习,辨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我觉得他编少了,那么我们现在就用这种比较辨析的方法,每位同学编拟一组“词义辨析”的练习,补充课本练习的不足。好,开始。(学生准备3分钟)师:好了,把你编的练习让同桌审查一下,看看正确不正确。(同桌互相审查半分钟)师:好,展示你们编的练习题。

生1:我编的是“谤讥于市朝”与“朝于齐”的“于”。“谤讥于市朝”的“于”是“在”的意思,而“朝于齐”的“于”是“到”的意思。

师:好,词义的辨析出来了。你还可以找其它的“于”,课文里还有不同的意思。

生2:“徐公不若君之美也”中的“若”是“如”的意思,“门庭若市”的“若”表示“像”。师:好,出来了,又一组。

生3:我找的是两个“之”字,一个是“由此观之”,这个“之”字是代词,代指邹忌所讲的这个事情。“闻寡人之耳者”这个“之”是“的”的意思。

(百度:之,是接在动词“观”后面,协调音节,无义。此句可译作“从这看来”)

师:好,又一组。

生4:我找的是“朝”,“朝服衣冠”“朝”指早晨,“于是入朝见威王”“朝”指朝廷,“皆朝于齐”“朝”是指朝见。

师:“市朝”呢?还有一个“朝”,对不对? 生5:还有三个“之”字。“朝廷之臣”的“之”是“的”,“由此观之”的“之”代邹忌说的这件事,“孰视之”“之”代指徐公。

生6:我也是补充,补充“于”字,还有“皆以美于徐公”,“于”是“比”的意思。师:好,“于”还有一个含义,还要找。

生7:我觉得“之”字还有一个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在第一自然段“吾妻之美我者”。

生8:我找的是两个“闻”字,“闻寡人之耳者”“燕赵韩魏闻之”,第一个“闻”是使某某人听到,第二个“闻”是知道。

师:我觉得还有。比如说两个美字。“吾妻之美我者”,“赞美我,认

为我美”;“臣诚之不如徐公美”,“美丽”的意思。还有“甚”,“君美甚”“非常”啊,“王之蔽甚矣”“很厉害”啊。

[点评]巧编练习,解决了文言文字词理解问题,打破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或教师设置练习学生完成的常规模式,展开大面积的学生活动,充分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师:好,看一下屏幕。

(屏显4:关于几个重点词的内容。)师:这个“于”字,“欲有求于我也”,“对”呀,这个意思刚才就没有说出来。“皆以美于徐公”,“比”啊。“皆朝于齐”,“到”啊。“此所谓战胜于朝廷”,“在”啊。它有四个含义,有比较细微的区别。“朝”字,不仅词义,读音也有区别。“朝服衣冠”,“早晨”,“入朝见威王”,“谤讥于市朝”这个“朝”指官员集会的地方,市和朝在一起是公共的场合;“朝于齐”指朝见。还有更有意思的一组词——

(屏显5:关于“讽、谏、刺、谤、讥”的词义解释。)师:讽,婉言规劝;谏,直言规劝;刺,斥责,指责;面刺,当面指责;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讥,微言讽刺。什么是微言讽刺呢?不是用恶意的话讽刺,而是稍稍地讽刺一下。从这几个字拓展开来,你们还要注意,在日常生活里面还有“诽谤”的“诽”字,“诬蔑”的“诬”字,还有“造谣”的“谣”字,都和“说别人”有关。刚才我们为什么没有注意到这样几个词呢?就是我们没有养成一个学习的习惯,那个习惯就是用对比辨析的方法来辨析事物,这种辨析,有时是外部特征一致的,就是同学们找的那些词,比如两个“孰”、四个“朝”、四个“于”、两个“美”、两个“甚”。有时候事物的表面特征不一致,但是内涵相近,比如这一组,也要把它放在辨析里,这样我们辨析的角度就宽了,我们的体会就会更深刻一些。所以巧编练习的目的,一个是熟悉课文的内容,第二个是理解了词义,同时呢,我们在学习方法上也应该受到一些启迪。

师:下面再来做一件事——(屏显6:在理解词义的基础上翻译几个短语:朝服衣冠忌不自信弗如远甚地方千里王之蔽甚矣时时而间进)师:翻译一下。

(学生自主翻译1分钟)师:“地方千里”,这个词要区别一下,地方方圆千里。一齐把老师的翻译读一下。

生:(齐读)朝服衣冠:早晨穿戴衣帽。忌不自信:邹忌自己不相信。弗如远甚:不如(徐公)相差很远。地方千里:土地纵横千里。王之蔽甚矣:王受蒙蔽太厉害了。时时而间进:不时还偶有进谏。

[点评]既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又有教师的总结、归纳、讲析,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更深的 层次。不仅让学生明白应达到的学习目标,而且受到学法和思维方法的启迪。

师:最难的问题要出现了,请沉思这样一个话题:你认为故事中有哪几个关键字,引动着故事的发展和表现人物的特点?开始思考。

(屏显7:学习活动之三:深思话题。你认为课文中哪几个关键的字引领着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着人物的特点?)(学生自主思考2分钟)师:互相商量一下吧(学生商量1分钟)师:各抒己见,哪一位先来? 生1:“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这句话中的“私”“畏”“求”三个字写出了我的妻、妾、客都是因为某种原因惧怕我或者求我,而邹忌并不因为别人对他有什么原因而失去了自知之明,这句话写出了邹忌善于思考、有自知之明的性格特点。

师:嗯,你再强调一下哪几个字。

生1:“私”“畏”“求”。

师:从三个字看出来,邹忌没有听他们的话,没有沾沾自喜,这就表现了人物的特点了。生2:我感觉也是应该有三个字,第一个字是第一自然段“朝服衣冠,窥镜”中的“窥”字,因为邹忌如果不“窥”的话,不可能去问他的妻、妾和客。

师:这个“窥”字引出了一个故事。

生2:还有一个“暮寝而思之”的“思”,我认为邹忌不“思”的话,就想不出这个道理,如果没有这个“思”字,也就没有下面进谏齐王的故事。下一个是“王曰:‘善!’”这个“善”字,如果齐王不觉得这个道理非常好,也不会下令群臣进谏,不会有“门庭若市”这个现象,也不会使齐国走向繁荣昌盛。

师:你很能干,很能抓关键字眼。

生3:我也说是这个“善”字。单单一个“善”字就表明威王已经同意邹忌的建议,“善”字同时也说明了威王善于广开言路,能够察纳雅言,说明他是一个明君。

师:他品了一个“善”字,而且从这一字可以看出威王是个很贤明的人。

生4:我说的是第一段中“窥镜”的“窥”字,表现出邹忌爱美的特点。

师:这个“窥”字很有意思,它的含义比较丰富,有人说它是偷偷地看,有人说它是沾沾自喜地看,有人说它表现邹忌比较爱美的特点。我们还可以从另外的角度来看,他们那个时候用的镜子不是我们现在用的很明亮的镜子,是铜镜,很模糊的,所以要仔细地看。

生5:我觉得第二段“臣诚知不如徐公美”中的“诚”字,也写出了邹忌有自知之明,非常了解自己,不夸大自己,不炫耀自己。

生6:第一段中“暮寝而思之”的“思”字,从这个“思”字我们看出邹忌是个善于思考,能够反思和自省的人。师:好,我来小结一下。你们的发言真的很精彩,在这篇文章里面,有两个字是最重要的,你们都说到了。看这个“思”字,“思”是对文章内容的升华,很明白的一件家中小事,引发了一个智慧的人的思考,他从一件小事里面,想到了国家的事,因此就有了“讽”。这是文章行文的一大转折,凸现了邹忌的智者形象。刚才这个同学很会抓关节,什么关节呢,就是故事发展转折的几个字眼。“思”字抓的很好。从这个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运笔的高妙。

(屏显8:“思”是对文章内容的深化,正是有了“思”才有了“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转折——由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从而突出了邹忌的智者形象。)师:好,再看,第二个字“善”。

(屏显9:“善”字是课文内容最为关键的深化,引出了全文的高潮,同时表现了齐王的贤者形象。)师:这是课文内容最为关键的深化,引出了全文的高潮,因为一个“善”字才引出了下一步的行为、举动,获得国民的拥护,同时表现了齐王的贤者形象。他能够接受人家的意见,才有了治国 的方略,才有了国家的兴旺,才使得人家皆朝于齐,而且从这个“善”字我们可以看出一个王者的尊贵形象。

所以这两个字是引动全文的关键字眼,同时也是表现人物形象的关键字眼。很感谢大家能够在阅读文章时比较准确地抓住关键字眼。[点评]“思”“善”二字是《邹忌讽齐王纳谏》的关键字,引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表现了人物性格特点;发现并挖掘这两个字的作用,引导学生探究这两个字的作用是这节课最闪亮的教学环节。

师:这节课,咱们通过讲故事,通过编练习,通过探讨话题来完成了课文的学习:简说故事,巧编练习,深思话题。

(屏显10:学习活动小结:简说巧编深思)师:同学们学习得很努力,谢谢大家,下课。

【总评】

整节课教学如行云流水,学生如沐春风;余老师点拨引导儒雅从容,听课教师们在会心的微笑中受益匪浅。这节课可以引发我们反思如下问题。

一、怎样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这节课用时50分钟,其中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约16分钟,学生发言约18分钟。教学过程中,余老师让学生从容读书、从容思考、充分交流、顺畅发言,不催促、不打断,面带微笑,适时鼓励??这些都使我们的不断提醒学生快速读书、勿勿交流、让自主合作流于形式的课堂相形见绌。

二、怎样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从时间上看,余老师讲了约16分钟,用时不少,话语不少,但却未有丝毫啰嗦和喧宾夺主之感。课改后,课堂上教师讲不讲、何时讲、讲什么、如何讲,余老师的“讲”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

三、怎样让课堂绽放精彩

语文课真正的创新、真正的精彩在于课的内涵。余老师以简说故事、巧编练习、深思话题的学习活动组织教学,新颖、有实效。其间除适时的知识拓展、学法引导外,余老师对文本独特而深刻的解读,“思”“善”等关键词语的探究,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这节课涂抹上最亮丽的色彩。由此可见,语文课堂的精彩,最根本的应在于教师对文本的理解角度与深度。解读文本是语文教师的基本功,余老师对《邹忌讽齐王纳谏》的解读给我们作出了示范。篇二:余映潮教案

余映潮教案25篇

《背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小橘灯》——《春》——《皇帝的新装》——《狼》——《桃花源记》——《口技》——《故乡》——《爱莲说》——《陋室铭》——《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谁是最可爱的人》——《孔乙已》——《愚公移山》——《岳阳楼记》——《醉翁亭记》——《竞选州长》——《我的叔叔于勤》——《曹刿论战》——《捕蛇者说》——《小石潭记》

1、异彩纷呈教《背影》

——《背影》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例一(见《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1期 王松泉文)。

一、课内交流段落提纲:

回家奔丧一丧事毕,赴南京,父子同行

事虽忙,不放心,亲自送行

南京送别看行李,拣座位,再三叮咛

穿铁道,见背影,几度落泪

北京思父——持父信,见背影,泪光晶莹

二、讨论

1、本文人物描写的手段有哪些?

2、本文怎样描写父亲?

3、这些描写各安排在什么场景?

4、为什么要这样穿插安排?

三、反复朗读,体味作者真挚、深切的感情。

例二(见《教学月刊》1987年第8期张兆龙文)。

一、将第六段作为讲析的切口,板书:

外貌——落泊潦倒

动作——一片深情两次

背影 分离时:走几步、回头、说: 落泪

混入、再找不着

二、父亲送行的地方、动作、言谈。板书:

终于自己送——爱子心切 我自责

看讲拣嘱 —— 无微不至 内疚

三、当时的家境、原因。板书:

祖母死,父亲差使交卸——祸不单行

还亏空,办丧事,赋闲——家境惨淡

四、读首段,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读末段,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课文所饱含的真挚的父子之情。

例三(见《语文教学通讯》1992提第3期徐绍仲文)

朱自清的《背影》是一篇语言十分相素自然的散文。他对动词的重复使用(如两次使用“踌躇”)同义动词(如“嘱咐”、“嘱”、“嘱托”)、动词同其它动词或助词的联合使用(如“看了看”、“须穿过”、“须跳下去”、“爬上去”)、动词的照应使用(后边的“走过去同前边的”“穿过”、后边的“探身下去”同前边的“跳下去”、后边的:“爬 上”同前边的“爬上去”)等则是非常具体的说明。通过对这些动词的分析,就可体会到父亲真诚朴素的情感。抓住了这些特点来教学,就会大提高课堂教学的精度,就必然节省许多时间。[评析] 《背影》的教例丰富多彩,可谓智者见智。

以上三例,各具特色:

从教学思路看,例一为“顺向思路”,教学是从篇首计至篇末;例二为选逆向思路,教者从重点段落讲起,一步步地回溯;例三为:“点突破”思路,抓住文中“动词”的使用规律和表达作用进行咀嚼。

从教学的着眼点看,例一重在篇的理解,例二重在段的讲析,例三则重在线务的聚集。教学的“切口”越来越细小,计析和品评越来越细腻。

从讲授的主要内容看,例一呈“并列式”,人物分析、场境分析、情景分析、情感分析可形成几个板块;例二呈“回扣式”,教师先突出中心段,以后每讲析一个层次都回扣一次中心段;例三呈“聚焦式”,所有的内容都从不同角度指向“动词”这个中心。

从板书设计看,例一可形成篇式整体性板书,例二可形成局部式分层板书,例三则可形成笔记式条文板书。

若细心咀嚼,以上三个教例还可以启迪我们:

1、如何就些设计再加以改进;

2、如何就这些设计加以组合;

3、我们还能设计出哪一种别致的思路?

细细地体味再加上一些“挑剔”,就可以创造新的模式。

2、板块碰撞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周章轼老师的一个教例(见人民教育出版社《教与学》1994年第9期)。步骤一,拉出“百草园”这一板块的线条:

景物:长吟的鸣蝉

肥胖而伏的黄蜂动态

碧绿的菜畦 多彩

紫红的桑椹 生机勃勃

冲向云霄的叫天子

活动:听油蛉低唱

翻断砖头

按斑蝥

拔何首乌 愉悦身心

摘覆盆子 乐趣无穷

听故事

拍雪人

心态:乐在其中,十分依恋

步骤二,拉出“三味书屋”这一板书的线条:

景物:黑油的竹门

挂匾的书房静态

有鹿和古树的画 单调

狭窄的小园沉郁窒息

活动:拜孔子 拜先生 枯燥无味

死读书 束缚不了

偷偷地描画

悄悄地溜玩

心态:兴趣转移,单调无聊

步骤三,将“百草园”与“三叶书层”进行对比——板块碰撞:

两幅画面不同

两种活动不同 两相比照的结构 两种情致不同 传旨揭要的构思

两种心态不同

文旨:表现了热爱生机勃勃的在自然,追求自由快乐的天真童雅,客观上反映出私塾教育的陈腐内容和落后的方式。[评析] 这个教例,淡痰地表现出过程,鲜明地表现出结果。

这个教例,基本上不表现方法,突出地表现了思路。

教者的“三部曲”很具魅力:牢牢把握课文结构特点,先品读一个板块,再品读一个板块,然后对比施教——进行板块碰撞,在对比之中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理解课文的构思技巧。

教者的“三部曲”令人回味:两个板块的“分部”教学是对教材的理解性品读,两件板块的“碰撞”教学则是对教材的升华式品读。这种整体式的板块碰撞深化了阅读理解的层次,使教学内容具有生动的立体感,自然也就提高了教读的品位与质量。由这个“板块碰撞”,笔者联想到比较式阅读教学:

比较式阅读教学,一个恢宏庞大的教学方法子系统,多少有识之士阐发了真知灼见,多少能工巧匠设计了精彩教案。人们说它是研究教材的能见度极高的“视角”,人们说它是事半功倍的好方法,人们说它是发展学生思维的必由之路„„ 但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人们还没有说破:

比较阅读教学,阅读教学中一种基本的优秀教学设计思路!

请认真地运用这种教学设计思路吧,它将让多姿多彩的教学方案呈现在你的教学蓝图上。

3、一线以串珠

——《最后一课》 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这是《最后一课》的每一个教时,学生已经预读课文,了解过课文故事中的背景。第一个教学环节:阅读,思考。(15分钟)

思考题: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要求:阅读全文。综合全文内容,根据思考题表达见解。自读课文15分钟,并拟出发言要点。

(学生活动)

第二个教学环节:讨论,朗读。(30分钟)

1、学生发言,认为韩麦尔先生:

①是一个可怜的人②是一个原先不大负责的人③是一个严厉的人④是一个普通的人⑤是个温和而严肃的人⑥是一个有勇气的人⑦是一忠心耿耿的人⑧是一个爱国的人⑨是一个留下了高大形象的人„„

2、教师调控,组织讨论三种“见解”。

①韩麦尔是一个普通的人②韩麦尔是一个“可怜”的人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①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普通的人:

镇上的一位教师。平平常常工作了40年,课堂教学的管理水平不大高。有时还“玩忽职守”„„

②韩麦尔先生是一个“可怜”的人:

最后一次上课。明天就要永远离开这个地方。一动也不动地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脸色惨白,话说不下去。教了一节课又一节课„„

③韩麦尔是一个爱国者:

换上礼服,纪念这最后一课。自责及对阿尔萨斯人直率的批评。赞美法语。说明语言好比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恨不得把全部知识都教给我们。内心的极大悲痛。使出全身的力量写“法兰西万岁!”(课文七处点至韩麦尔先生的爱国。)在讨论中重点放在第③种“见解”。结合讨论,诵读韩麦尔先生的大段独白,诵读课文最后一部分,想象、描述这一精彩的特写镜头,体会其中的情感,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

3、讨论,点拨。

作者为什么样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教师点拨: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能够代表千千万万的法国人,他那热烈深沉的爱国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评析] 作为中小学教材,《最后一课》在我国已大半个世纪的历史。

它的教学内涵,实在是太丰富了。

于是像许多名篇一样,在设计教案时往往让人翻来覆去,颇费踌躇。但此教例很有个性特色。

切入的角度好。教师扣往作品“一点两线”(“最后一课”的激情点和两个人物的思想发展线)这一艺术构思,开课便切入到一个主要人物身上,一线以串珠,相当成功地拎起了一连串的教学内容。

讲析的角度好。教师变逐段讲析为选点突破,将选点突破设计成多角度透视。通过“韩麦尔”这个点,不仅立体地多侧面地透视到人物的方方面面,还透视到课文的人物塑造艺术、结构艺术,主题表达艺术。这又是一个角度的“一线以串珠”。控制的角度好。教师设计的线条明晰,引导学生从三个侧面理解人物形象。对初一的孩子们来说,这叫适度。从教师把握的讨论内容看,具有相当的精度,从教学内容来看,有着较大的浓度。整个教例显得丰满、流畅,对“韩麦尔”的讨论联结着每一个教学步骤,这也是“一线以串珠”。

从此教例看来,名篇教学的最佳意境似乎应该是:在明快单纯的教学视点中激荡出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

4、教学设计要弦外有音

——《小橘灯》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策划用两个课时教完。第一课时,充分熟悉课文,理解课文思路。第二课时,分析讨论小姑娘形象,了解照应笔法。

现在是第一课时。教师:《小橘灯》贵在一个“小”字。“小”字在文中一共出现了20余个,请同学们读课文,并圈出文中的“小”字。

师生双边活动,综合出:①写小姑娘,用了两“小”:小姑娘、小手,表现小姑娘年龄小、个子小。这与说的是大人的话、做的是大人的事形成鲜明的对照。②写家庭环境,用了六“小”:小屋、小炭炉、小砂锅、小登子、小矮桌、小刀。这些足以说明家境和生活的艰苦。

③写制作小橘灯,用了三“小”:小橘碗、小筐。小竹棍。这些表现了一颗童心、一腔热忱、一种温暖。

教师:《小橘灯》贵在一个“小字”,平中见奇,“小”中见大,开掘出具有深刻意义的主题。可谓文小情深。现在我写出下面的关于课文三个“场面”的提纲,然后请同学们钻研课文,咀嚼品析,根据这种模式继续写下去:

“我” 初见 探望 告别

学生读书、归纳、写提纲、交流,教师评点、点拨。教学过程中一步步出现: 小姑娘 打电话 照护妈妈 制送小橘灯

描写层次 形貌家境 精神 描写角度 速写概写 特写

主要表达方式 叙述 描写 抒情

作者感受 怜爱敬佩 赞赏激动

穿插内容 背景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

记叙要素起因 发展、高潮

暗线王春林 王春林王春林

情节买橘赠橘 制灯赠灯

„„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相机诱导,并因势利导,重点解决上面内容中的三点:①情节结构、②描写表达的侧重点、③家庭环境和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评析] 此教例的弦外之音动人心弦。

我们且不说每板块教学内容是为了从“小”字身上引出第二板导教学内容,且不说每板块的教学内容从一个小巧的角度将学生导入课文,且不说每二板块的内容闪耀着学生积极思维的光彩,也且不说教师确立了这么美妙的教学视点。我们单看这教学设计的弦外之音,就有无限趣味。

1、《小橘灯》贵“小”,——全文的20余个“小”字。

教师一语既出,满堂惊奇。这就是所谓“惊疑效应”。

教师一语既出,皆觉新鲜。于是就产生“悬念效应”。

两种效应共振,学生在高度的“注意”中研读课文。

2、“小”中见大,——文中三场面的内涵。

由于教师提供了分析课文脉络的基本思路,学生产生强烈的试探欲望,这是“共生效应”。

由于同学们一个一个问题的发现,便带动“发现”得更多的欲望,这是“完形效应”。由于教师设计新颖,调动活跃,学生在饶有兴味之中对教师深深叹服,这是?魅力效应?。

三种效应相互渗透,共同支撑起课学教学的框架,形成一种“整体效应”。弦外之音轻轻秦鸣:

为教之初,就要考虑对学生学习心理的调控;要用教学设计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篇三:余映潮教案和评析100例

余映潮教例评析100例

目 录

1.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

——《羚羊木雕》教例评析 2.《背影》教学设计三例

——《背影》教例评析 3.板块碰撞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教例评析 4.一线以串珠

——《最后一课》教例评析 5.分类式课堂笔记

——《〈论语〉六则》教例评析 6.教学设计要弦外有音

——《小橘灯》教例评析 7.不落俗套

——《枣核》教例评析 8.课中活动充分

——《过故人庄》教例评析 9.诵读 品析 积累

——《卖炭翁》教例评析

10.在课型设计上进行技术创新

——《卖炭翁》教例评析 11.抓住“难”字讲文章

——《老山界》教例评析 12.面对十二三岁的少年

——《纪念白求恩》教例评析 13.思路明晰单纯

——《生命的意义》教例评析 14.《春》教学设计集评

——《春》教例评析 15.只取一瓢饮

——《济南的冬天》教例评析 16.开发学习潜能

——《松鼠》教例评析 17.穿插几次练习

——《大自然的语言》教例评析 18.引进一点参读材料

——《皇帝的新装》教例评析 19.教读

——《天上的街市》教例评析 20.美读 1 ——《天上的街市》教例评析 21.把“球”抛给学生

——《蚊子和狮子》教例评析 22.一次多篇

——《寓言三则》教例评析 23.讲求教学生动的艺术

——《山的那一边》教例评析 24.设计精妙的朗读练习

——《刘胡兰慷慨就义》教例评析 25.无提问式教学设计

——《一面》教例评析 26.弄清楚课文好在哪里

——《一件珍贵的衬衫》教例评析 27.课堂活动的设计要有厚度

——《第二次考试》教例评析 28.上出文学作品的文学味

——《鞋》教例评析 29.赛读赛讲,分层互促 ——《狼》教例评析 30.一个全新的教学设计

——《狼》教例评析

31.抓住“高尚”一词进行突破

——《荔枝蜜》教例评析 32.巧妙化解教学难点

——《小麻雀》教例评析

33.根据课后练习安排自读课文教学 34.联系 归纳 比较 辨析

——《桃花源记》教例评析 35.多角度利用课文

——《卓越的科学家竺可桢》教例评析 36.变序式教学

——《谈骨气》教例评析 37.酝酿教学高潮

——《新诗三首》教例评析 38.巧用教学挂图

——《中国石拱桥》教例评析 39.破解语言密码

——《中国石拱桥》教例评析 40.探求因果,一线串珠 41.高效背诵

——《口技》教例评析 42.提倡课堂智能练习 2 ——《口技》教例评析

43.让学生过一把“问”的瘾

——《答记者问》教例评析 44.细细地讲个片段

——《苏州园林》教例评析 45.有的课,不是教出来的——《读报常识》教例评析 46.《白杨礼赞》句典

——《白杨礼赞》教例评析 47.给课文提点意见

——《地球是圆的吗?》教例评析 48.生动活泼地导读

——《核舟记》教例评析 49.诵读+诵读式评析

——《听潮》教例评析 50.提问之美

——《惠崇〈春江晚景〉》教例评析 51.让课文更有嚼头

——《在烈日和暴雨下》教例评析 52.培养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

——《从宜宾到重庆》教例评析 53.发现

——《故乡》教例评析 54.替代式朗读

——《有的人》教例评析

——《论雷峰塔的倒掉》教例评析 56.合理利用课文的价值

——《读后感两篇》教例评析 57.教学设计要有“制高点”

——《从三到万》教例评析 58.层层推进 美读美析

——《爱莲说》教例评析 59.连环问 顶针问

——《陋室铭》教例评析 60.积累语言

——《论求知》教例评析 61.走出课文

——《俭以养德》教例评析 62.懂了之后再读

——《“友邦惊诧”论》教例评析 63.用精美的提问来结构课堂教学

——《七根火柴》教例评析 64.课堂活动的深层含义 3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例评析 65.妙在这一“问”

——《谁是最可爱的人》教例评析 66.课文,需要教师的挖掘

——《我的“长生果”》教例评析 67.谈谈孔乙己的偷

——《孔乙己》教例评析 68.以读带讲,感染熏陶

——《沁园春·雪》教例评析 69.绵延起伏,气韵生动

——《周总理,你在哪里》教例评析 70.只提了四个主问题

——《〈白毛女〉选场》教例评析 71.准确掌握分析的“入射角”

——《愚公移山》教例评析 72.课堂教学的组合美

——《岳阳楼记》教例评析 73.美妙的“线条”课

——《醉翁亭记》教例评析 74.先蓄势,再纵向深入

——《竞选州长》教例评析 75.意在笔先

——《我的叔叔于勒》教例评析 76.换一个角度分析

——《曹刿论战》教例评析

77.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环节

——《捕蛇者说》教例评析 78.教读教写,轻松自如

——《反对自由主义》教例评析 79.巧妙迁移,积极创造

——《哥白尼》教例评析

80.三个环节 三种手段 三套方法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教例评析 81.整体赏析

——《小石潭记》教例评析 82.别开生面的活动课

——“名诗名句知识竞赛课”教例评析 83.讲究创意

——《景泰蓝的制作》教例评析 84.不妨试试“野路子”

——《一个好树种——泡桐》教例评析 85.在释词见义中品评鉴赏

——《包身工》教例评析 86.全面感受 重点研讨 4 ——《荷花淀》教例评析 87.逆析

——《〈呐喊〉自序》教例评析 88.柳暗花明又一村

——《风景谈》教例评析89.在学生的创造中完成对课文的赏析

——《天山景物记》教例评析 90.传授方法更重要

——《鸿门宴》教例评析 91.《祝福》三问

——《祝福》提问设计选评 92.《药》也可以短教

——《药》教例评析 93.比同求异,品评鉴赏

——《沁园春·长沙》教例评析 94.巧问

——《雷雨》教例评析

95.指导学生通过读写结合来分析课文

——《林黛玉进贾府》教例评析 96.从一例探求一理

——《明湖居听书》教例评析 97.自读 改编 品评

——《孔雀东南飞》教例评析 98.一词以经纬

——《治平篇》教例评析 99.巧变角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例评析 100.创设审美氛围

——《念奴娇·赤壁怀古》教例评析

1.充分利用课文,进行语言教学

——《羚羊木雕》教例评析

[教例简述]

教学步骤一:根据课文练习二,安排分角色朗读课文,体味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步骤二:学生简说课文中的矛盾,理解文章内容。

教学步骤三:利用课文特点,教给一点似乎看不起眼而又实实在在的知识——怎样把对话描写中的“说”这个“内容”写好。师生进行了如下内容的品读。1.“说”这个词是常常用的。如:

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 2.对话中有时不用“说”这个词。如:

“您已经给我了。”

“是的,这是爸爸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3.对话有时用其它的“说”。如: “那只羚羊哪儿去啦?”妈妈突然问我。

“不!”我哭着喊了起来。

第三篇:余映潮教学艺术手法

余映潮: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76)

“长文”,就是篇幅长、文字多的课文,一般来讲,在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现代文课文在两千字左右、文言文课文在四五百字左右的,就可以视作长文。

长文有着信息量大的优点,但同时也有占用课时多、容易引起学生厌倦、信息繁冗、教学上难以处理等弱势。

有时候,长文也是难文。“长文短教”,是一种重要的常用的教材处理方式。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用较短的时间教完篇幅较长的课文,二是取较少的内容教完篇幅较长的课文。

研究“长文短教”,有着多方面的作用。一是提高教师研读教材的水平,二是提升教师处理教材的能力,三是节省课堂教学的时间,四是给学生留下一定的阅读探究的空间。

中学语文教材中,差不多有三分之一的课文需要考虑“长文短教”的问题。

那么,“长文短教”需要哪些技术性的手段?

教师要用心地精读课文,深读课文,多角度地研读课文,对教学内容进行提取、组合、提炼、选择。

不论什么样的“长文短教”,课始的阶段都应该有一个“文意整体把握”的教学环节,在此基础上“以点带面,点面结合”。

“长文短教”,由于“文长”,往往有相当一部分内容与问题没有来得及处理。解决的方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进行一点有关内容的讲析,以求更好地对所需教学的内容进行覆盖。

“长文短教”讲究对教学内容的剪裁与选择。或选取课文的某一个部位,如最精致的那一部分,最核心的那一部分,最难以理解的那一部分等;或确定某一个话题,以带动课文中“某个线条”内容的品读;或对某个知识点、能力点进行训练。

对此,我在《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50讲》中有如下细化的阐释:

我们就可以从如下很多的角度来进行教材处理:

1.紧扣课文教学要求,以完成一两个教学重点为目的进行短教。

2.根据课文内容,以讲清讲透一两个难点为目的进行短教。

3.分析竖式结构课文的脉络与布局,以突破课文的主要部分为目的进行短教。

4.分析横式结构课文的写作特点,以“点面结合、以点带面”为目的进行短教。

5.理解课文的语言特点,以落实一个“语言学用”的板块为目的进行短教。

6.以增长知识、培养能力为目的,以突出课文中一个“知识的集合”为目的进行短教。

7.以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为目的,对课文进行创造性改编或创造性复述。

8.以训练某种阅读技能为目的,选取课文中最有训练价值的内容进行短教。

……

在我写过的“名师讲台”的文章中,也有不少是可以用来策划“长文短教”的。如:

快捷切入,省力省时

含英咀华,课文集美

把握文意,选点突破

读法示例,化解难点

训练检索,整合提炼

精段阅读,注重效益

课中设比,反复研读

概说课文,训练能力 文中选文,妙趣天成串写课文,摇曳生姿

……

下面请欣赏黄厚江先生《孔乙己》和笔者《孔乙己》“长文短教”的教学设计。

这是笔者提炼出来的黄厚江先生《孔乙己》的教学流程:

引:鲁迅先生说过,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根据你的阅读印象,孔乙己这篇小说写了人物的什么?

起:现在我们来看看,鲁迅先生写了几次他的手?请大家一起到小说里去找一找,并画上标记。如果有想法的地方还可以写上评点。

承:现在我们看看,作者写他的手,主要从哪些方面写的?

转:下面我们也和鲁迅先生一起来塑造孔乙己。你自己找一找小说里哪个地方还可以写手?要求:找一处,写一句,表现孔乙己的性格特点,契合当时的环境。

合:这双手折射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需要我们思考的是,孔乙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悲剧命运?

很明显,黄老师《孔乙己》“长文短教”的设计技巧在于“线条式选点切入”,即在教学中拉出了“手”的描写这条线。课文开讲以后,“切入”到了“孔乙己”的“手”并以此组织起流畅的教学过程。

有教师对此进行了这样的评价:

本节课中,黄厚江老师巧妙地抓住孔乙己的“手”来解读文本,可以说,人物的性格、命运,小说的主旨,全在这双“手”中了:找手——文中几次写了孔乙己的“手”?圈手——哪几处最能体现人物的性格命运?画手——哪些地方还可以写手?论手——这双手折射出孔乙己的悲剧命运,那么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悲剧命运?有没有办法避免悲剧?

笔者《孔乙己》“长文短教”设计技巧则在于“板块式选点比读”,即选择课文中两处重要的段落板块进行比较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如下:

活动一:说说《孔乙己》阅读的初步感受。

学生表达看法,教师与学生对话、交流。教师在交流中进行“微型讲座”,以进行厚重的铺垫。

活动二:请同学们在第4段与第11段中寻找对比点,感受这两个段落在这篇小说中的重要作用,感受鲜明对比中表现出来的孔乙己命运的变化。

师生交流的内容主要有:出场与退场,正常与残疾,伤痕与断腿,长衫与夹袄,青白与黑色,眼睛与眼神;站坐,语言,语气,动作,形貌,姿态,酒量,钱数,手的用途,时令……

这些细节描写的对比,把精神和肉体受到巨大摧残的孔乙己的形象鲜明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激起人们深深的思索。

“长文短教”,深入品读,能够很好地优化阅读课堂教学的状态,同时突现了课文内容的精要之处,用笔者的话来评价就是:让学生“全篇散打,满课去找”远不如“选点扭打,深入品读”来得精彩。余映潮: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1-30)无限的创意,精巧的细节

什么是创意?现代汉语规范词典说:“创造性的设计、构思等”。创意,表现在教学研究上,就是体现教学智慧。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是语文教学的发明家。语文教学的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创意。创意无限。从阅读教学设计来看,一位优秀的、成熟的语文教师,不可不研究下面的阅读教学艺术:

细腻的研读

(教材研读)

别致的处理

(课文处理)

灵动的思路

(思路设计)

诗意的手法

(手法运用)

精巧的细节

(细节琢磨)

下面重点讲――精巧的细节。

(01)开课揭题,直入情景

(02)预作舖垫,顺利推进

(03)精彩朗读,动人心魄

(04)精心设问,有聚有散

(05)穿插引进,丰厚内容

(06)侧面入手,正面解读

(07)变直为曲,柳暗花明

(08)平等对话,诗意讲析

(09)生动收束 余味犹存

(10)还有:选点切入,繁简得宜;适时打住,巧妙过渡;活动充分,兴味盎然……

第一,什么是教学细节:

细节:细小的环节或情节的细微部分。教学细节,指的是教学中的步骤安排或环节推进以及其中的活动设计和教学手法的运用。比如说,开讲,引入,收束,过渡等等具体的教学环节就是细节。比如说,提问,讨论,朗读,板书等等具体的教学环节也是细节。比如说,文意把握,要点概括,词句理解的阅读指导也是教学细节。比如说,思考、对话、交流、置疑等活动也是教学细节。可以说,研究一节课的设计,主要地是在研究如何艺术地设计教学细节。

第二,对于教学细节,我们应该有这样一些认识:

1.“教学细节”是有层次的。

从课堂教学的设计看:

第一层次为整体勾勒层次或整体构思层次,如某一节课的几个教学环节的安排。

第二层次为块板活动层次,如某一个教学环节怎样展开,怎样进行,怎样收束等。

第三层次为环节中的具体步骤层次。

2.“教学细节”是多类别的。

从教学手段看,有朗读、提问、板书、媒体课件、情境设置、资料穿插等细节的设计;从活动类型看,有朗读、说读、写读、听读、赏析等细节的设计;从教学结构看,有课的起始、引入、铺展、过渡、高潮、收束等细节的设计;……,等等。上述诸多内容中。还有更小的细节可以探究。它们“每一个”都是一个研究专题。

3.对于教师来说,优秀的“教学细节”设计需要四个方面的背景。

一是教师教学的理念,二是教师研读教材的水平,三是教师的教学技艺,四是教师的语文对专业书籍和杂志的阅读视野。只有这四者综合地表现于一位优秀教师的身上,才能够真正设计出精美生动的教学细节。

第三,“教学细节设计艺术”所研究的内容:

主要有四大内容:

一,从整体构思的角度来研究教学细节的设计。

二,从教学活动的角度来研究教学细节的设计。

三,从手法运用的角度来研究教学细节的设计。

四,从普遍存在的弱点来研究教学细节的设计。

第四,阅读教学中教学细节设计的方法例谈:

(1)开课揭题,直入情景

我曾说过:如果说你精心设计的导语只是引发了学生的赞叹,那你只成功了一半。那么另一半的成功在哪里?在于非常迅速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语境,进入课文的情境。即——“开课揭题,直入情境”。它一方面给学生争取到更多的品读课文积累语言的时间,一方面给教师提供了诗意设计艺术思考的机会,同时让“课始”这个环节显得简洁、洗练,语文的情味浓郁。即少用大量的开场白,少用音响渲染气氛。上课之初有时需用好的导语,一般状态下则可通俗、简朴,节约时间。

①《律诗二首》

开篇这样说:今天要学两首古诗,请同学们用艺术、优美的语句将我们要学习古诗这个意思表达出来。这样进入课文的第一步就刺激学生,而不是让学生只欣赏老师的语言美(引发学生的赞叹老师只成功了一半,应引起挑战)。诗歌就在我们眼前,让我们了解诗歌,让学生进入情感世界。学生表述后,老师说:“今天我们与诗人相遇,和诗人同行,对诗人说话。”

②2006年在沈阳市上读报课

大家都说一句话,要求都与“读报”有关,但不许出现“读报”二字。老师先示例:“为你打开一扇门。”

③《故乡》

《故乡》实际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一是现实目睹的。同学们能否用课文中的内容代替标题呢?于是学生七嘴八舌:两个生活,两种情感,两种交往,两个杨二嫂,两个闰土……此时教师说:现在我们来学写现实中的闰土这一部分。这样既勾勒出了全文的线条,而且快速切近了教师所选部分,可谓简要。

④《狼》

学文言词方法之一是联想成语。学《狼》联想并说出与“狼”有关的成语。学生列举后教师小结:都是贬义的,那么本文写什么呢?请看课文,什么样的狼,什么样的屠户?

⑤《散步》

请同学们接着老师的话来说:今天我们走近《散步》,这里有——(请学生续说)

阳光、三代人、池塘、故事。

这样学生粗通文脉,下边我们走近美文。先批评学生说得不好,看作者如何说(打开多媒本展示原文精美片断),然后强调:这说是散文的表达。

⑥《小石潭记》

请补全:

小石潭()记,根据课文说一下。学生多说“游”。

小石潭记()。学生多填“游”“人”“事”“景”。

然后教师明确。这样简洁、朴素、快乐。带点艺术性的导入对课起指导作用。

(2)预作铺垫,顺利推进

教学铺垫,是为了顺利进行目标教学而进行的引入知识、简介背景、预读课文、调动情绪等等降低坡度、由易及难、由远及近、渐渐引入的敷设工作。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做 4 的事。铺垫可以用于课文整体的阅读教学,也可以用于课文局部的阅读教学,特别需要用于课文难点的教学。它更多地用于文学作品和文言诗文的教学。降低坡度,由近及远,敷远涉近。要有知识、情感的铺垫才不生硬。

①氛围式

《珍珠鸟》有一只可爱的小珍珠鸟,请七嘴八舌地说:你眼中的小小珍珠鸟是什么样的小鸟?加“小小”二字,则学生会反复说,则活泼引出小主人公,可爱。

②释难式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先要解决两问:何为“丧乱”“茅屋”。

《纸船》先要知冰心生平、写本文缘由及其温婉的魅力。

《金色花》《藤野先生》类先要给学生背景材料,以知人论世。

③设例式

《雪》请听老师吟诵短诗:雪是洁白的,它悄无声息一路走来……当大地感谢它的壮美,它只有洁白的沉默。而后让学生再听一遍,谈一下感受。

④伏笔式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你们的长辈读此诗很有感受:14岁刚读到这首诗就知道一辈子都不会忘,知道它不会离开脑海;17岁的学生读此诗很有感受:最喜欢其中两句在讲课最后环节设计“各抒己见”,则学生不由自主会仿拟教师开课所举例

(3)精彩朗读,动人心魄

朗读在日常教学中一般以两种风格出现。一种是朴素的,是不借助其他手段的朗读;一种是华美的,是借用了媒体手段的朗读。所以人们也一般地以为这种“借用了媒体手段的朗读”是创新。

其实朗读教学有着更为高远的创新境界和更加诗意的教学情境。创新的朗读教学设计要更能表现出诗意的细节之美。

①角度精细点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还有另外一种读法,此诗本是给邻居小女孩的题词,如与人谈心,请你用跟同桌说话的方式读;遇到困难时我们会默想名言自励,请用内心独白式读。

②手法艺术点

《神奇的极光》是说明文,则可以进行选点式朗读,选描写极光的三处:神话传说中的,科学家眼中的,肉眼目睹的。《紫藤萝瀑布》请用喜爱的语气读第六段,请用赞叹的语气读第十段,《口技》用说书方式读,用湖北评书读。

(04)精心设问,有聚有散

提问设计,有两个境界是难以达到的。然而正是这两个境界,展示了提问设计的美好――它们回答了人们多少年来对提问设计的最大的疑惑,人们总是说提问太多、太细、太滥,但就是没有很好的解决的方法。

第一个境界是:主问题的设计。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来带动整篇文章阅读的提问设计,我们称之为“主问题”设计。它是对大面积教学中提问设计的一种创新。

第二个境界是:微型话题的设计。主问题的变用,就是反其道而行之。设置微型话题。

《狼》一课设计的八个主问题:

展开想像,口述狼的故事。

这一课有一重要特点:写狼必写人,写人必写狼。能证明这种说法是正确的吗?

表现了屠狼斗,故事情节层层相扣,十分曲折,能举例说明吗?

篇幅短小,结构紧凑,尤其语言简洁生动表现在哪里?

请以“狡猾与机智”为话题谈对狼的看法。

请以《狼》中之狼为题谈对本文的看法。请对全文字词举例欣赏,讲清几个词的表达作用。

请给全文每一段话加上评点语。

《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巴黎圣母院》片断)微型话题设计;

“哄笑”的描写赏析

对加西莫多称呼的欣赏

对加西莫多脸色的欣赏

对加西莫多眼光的欣赏

对要水场面描写的欣赏

对送水情节的赏析

对“插一笔神甫出现”作用的欣赏

课文片断语言欣赏

在此之前先作厚实的铺垫:作者、相关情节、字词,约用时5分钟

最后一个话题:

美与丑的看台

(05)穿插引进,丰厚内容

所谓“穿插引进”,就是配合教学内容,或暂时中断教学主线,或靠近教学主线有机地“切”进一些与课文学习相关的内容。这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思路,是一种优化课文教学内容及课堂教学结构的一种手法。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有穿插就有起伏,有穿插就有波澜,有穿插就有扩展,有穿插就有新的吸引力。教学中有时要有机、恰当地将课文单薄处弥补一下,可以知识卡片形式出现。《与朱元思书》导入:初读课文,穿插字词卡片;朗读体味,穿插知识卡片(朗读要领)

美点欣赏,穿插知识卡片(老师从哪些角度欣赏);美诗扩读(穿插不常见的山水美诗)

《纸船》:课中插页之一——背景材料;课中插页之二——又一首小诗《失去了港口的船》;课中插页之三——又一首小诗,关于思念故乡这些穿插使课堂显得有节奏,思路清晰;也使课堂教学更有艺术性和知识厚度。

(6)侧面入手,正面解读

在使用这种手法时,教师并不正面切入课文,并不是用讲析、欣赏、品评、置疑等等方式直接展开课文的学习。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设计的活动好像与课文品析没有什么关系,而实际上是为了“歪打正着”,实际上是为了品读课文。在文章作法中,有一种方法为“突起,纡行,峭收”。“纡”是指内容表达要纡回曲折而富《说“屏”》:开讲后让学生做个练习——从文中找个句子,放在文章开头,读让人一见此句就欲读全篇。这就是侧面入手,实际上正是让学生读课文,感知文意。《邹忌讽齐王纳谏》让学生用简洁的语言讲一下“门庭若市”这个成语故事,用意同上。《石壕吏》让学生把全文改写成剧本。此类教学设计始于同一个创意:读一文写几文。

它的好处在于:

1、变了角度,有技巧性;

2、教师言词简单,而学生大量活动。同时也体现了新课标的新理念、新手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活动,学有所得,积累丰富。

(7)变直为曲,柳暗花明

在文章作法中,有一种方法为“突起,纡行,峭收”。“纡”是指内容表达要纡回曲折而富有变化;“突”、和“峭”则是指开头和结尾要精警、醒目和含蓄有力。

阅读教学中,有时候也需要“文如观山不喜平”的教学意境,用写文章的话来说,就是“纡行”;从教学设计的手法来看,就叫做“变直为曲,柳暗花明”。所谓“变直为曲”,就是“盘马弯弓射不发”。目标已经明确,却“故意”走一点弯路,不是直奔目标,而是用各种“旁敲侧击”的手法,引着或者“逼”着学生去思索,去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邹忌讽齐王纳谏》,若说词义理解,直路是教师串讲,师生互问的讲析式;曲路是:学生活动“巧编练习”:用“比较辨 6 析”的方法,每位同学编拟一组“词义辨析”练习,然后互相研讨答案正确与否,然后站起来说出或提问同学自己的习题设计。《游山西村》直路是单讲此诗,曲路是沿用老教材的编排,将其与《过故人庄》放在一起讲。

(8)平等对话,诗意讲析

“对话”是一个很时髦的词儿,这与课标有比较直接的关系。课标在此方面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

第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说的是理念。

第二,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里说的是形式与要求。

关于对话,人们有很多内容比较复杂的诠释。我想,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理解:课堂对话,主要指师生围绕着某种教学内容、某个教学话题的看法与交流。

教学评价的语言要变一下,因为其中部分是交流,是对话,要优化、升华学生发言,要机智。

如:经历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痛苦,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乐。生活就是海洋,海洋是不平静的。生活也像一条河流,是弯曲的,但也奔流向前。

(9)生动收束 余味犹存

语文课堂教学的收束,不外乎两种形式:大量的是不事雕琢的、平实的。如小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小结本课的学习方法,小结本课的学习状况,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交代与下一课学习有关的预习要求等等。另外一种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具有一定美感的。如呼应式收束,课始播放过一首歌曲,收束也就是一首歌曲;如渲染式收束,如在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教学的最后教师激情地朗诵一段或一篇自己的创作,等等。

从教学细节设计的艺术来看,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一些形式比较活泼、内容比较精致、语言比较优美、意境比较高雅的收束方式呢?是不是可以设计一些让人觉得余味犹存的收束方式呢?应该说是可以的。

《狼》读课文高潮部分时,提示:有一处可加“啊”字,放在哪里好?

学生各抒己见后,明确:情节最紧张处——“一狼洞其中”的前边。整体勾勒 匀称安排

——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2)

这是具体准备教学方案时的操作方式。其结果是产生一个较为规范的“教学蓝图”。整体勾勒,指的是在整体思考的基础上简洁地、提纲式地描画出某篇课文或者某一节课的教学步骤、教学角度及教学内容。其要求是合理。匀称安排,指的是在通盘考虑的基础上根据每一步骤的教学内容规划一下所用的时间,力求各个主要步骤的时间大致相当。其要求是恰当。

如《故乡》第二节课(这节课的任务是完成对课文中“这来的便是闰土……可以听他自己去拣择”这一部分的精细的品读)——精读品析课教学过程构想: 简洁导入,切入到所要教学的部分。

步骤一:理解课文——请学生多角度概说课文内容(10分钟左右)步骤二:揣摩妙点——请学生多层次品味美点妙要(16分钟左右)步骤三:品评人物——请学生多侧面述说人物性格(14分钟左右)

简明小结:我们学习的实际上是一种阅读方法——小说阅读三步法:理解内容,揣摩妙点,评说人物。

上述设想就是课文阅读教学的一个纲。从明处看,它表现出了教学过程结构匀称、眉目清晰、任务明确的特点;从隐处看,它表现出了教师对课文揣摩玩味、精心提炼、化课文为教学方案的手法。总之,它立体地表现出了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活动的充分、教学内容的丰厚,7 并特别地表现出教学角度的新巧。可以说,凡是像这样进行了整体结构思考和教学步骤优化的课,没有上得不顺畅、不理想的。根据上述例子,有两个问题需要强调。

第一,“整体勾勒”时要充分地琢磨教学的角度。一般地说,几乎所有的教学方案都有一个事先的构思,所以“整体勾勒”好像不是一个需要探究的问题。但恰恰是在这个最普通的事情上,缺乏非常重要的研究——我们很少对课文内容进行整合,很少从这种整合中提炼出优美实在的教学角度,由此而形成的弱点就是有整体的考虑而没有恰切新颖的角度,于是我们的课就大量地按解析课题、分析结构、讲读文段、归纳主旨的平面思路进行。

第二,“匀称安排”时要反复地考虑时间的切分。从教学实际来看,时间的切分也好像不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但实际上我们的习惯是在教学设计中基本上不大考虑各个教学步骤的时间安排,即使是很高层次的大赛中也有不少的课中存在着那种“不歇气”的大板块。这就表现出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往往不考虑课的节奏,往往不考虑课的从时间安排上所表现出来的那种比较匀称的节律之美。

在备课时要将“整体勾勒,匀称安排”做得比较好,除了认真研读课文之外,还要在构思上下一点“苦心孤诣”的功夫,要用设想的方法、实践的方法、比较的方法来形成、修正、完善我们的教学构想。

如,笔者在教学《夏天也是好天气》时,策划、运用过这样一些方案: 方案一:

告诉大家—读妙文 提醒自己—寻雅词 评说课文—品奇字 表现生活—学美句 方案二:

对夏天说话—理解 对自己说话—积累 对课文说话—品析 对大家说话—创造 方案三:

朗读,说理解的话 选读,说积累的话 品读,说发现的话 演读,说创造的话

以上三个方案都是四个步骤,都表现出一种顺承而下、层层推进的逻辑顺序,都表现出语言形式上的排比之美,时间的切分大致相当。它们着眼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着眼于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步步为营,有序延展,形成课文清晰明朗的教学过程。

但它们又各有个性。方案一突出的是活动方式与学习内容,方案二突出的是课型设计(说读课)与活动目的,方案三突出地用“双线”的形式强调了学生的活动,同时暗含着课型的特点。总的来看,方案三要胜出一筹,而它的出炉也正是反复酝酿、颇费思量的结果。开课揭题,直入情境

——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3)余映潮

一课开始,需要导入。进入课程改革以来,在导入的设计上,有一种毛病叫“缓入”。所谓“缓入”就是教师用放录像、听录音、讲故事、作漫谈、猜谜语等方式由远及近地缓缓地将学生引向课文。这样的方式耗时一般在5分钟左右。这好像有一点“开发资源”的味道,但对于以 8 分秒来计算的极为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来说,则多少有一点浪费。

所以笔者对自己有这样的“警语”:如果你精心设计的导语只是引发了学生的赞叹,那你只成功了一半。那另一半的成功在哪里?在于非常迅速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语境,进入课文的情景。即——“开课揭题,直入情境”。它一方面给学生争取到更多的品读课文积累语言的时间,一方面给教师提供了诗意设计艺术思考的机会,同时让“课始”这个环节显出简洁、洗练、,语文的情味浓郁。

下面是笔者的教学实例。例一,《律诗二首》的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两首古诗,同学们能不能用艺术的、优美的语句将“我们要学习诗歌”这个意思表达出来? 生1:诗歌在我们面前。生2:让我们朗读品析诗歌。

生3:让诗歌进入我们的情感世界。生4:我们能够认识诗人,领会诗意……

师:大家说的意思可以这样表达——今天,我们与诗人相遇。

师:我们今天的学习活动就是,1、与诗人相遇,2、和诗人同行,3、对诗人说话。例二,《夏天也是好天气》导入。

师:请同学们一起说,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是——(生大声齐说课题:夏天也是好天气)师:如果有人说夏天不好,那么你读这个标题时,那个字要读重一点? 生:(齐说)“好”字。师:一起试一遍。(学生齐读课题,重读“好”字)

师:如果人们说春天、秋天都是好天气,而你要说夏天也是好天气,那么读这个标题时,应将哪个字的音读得长一点? 生(齐说):“也”字。师:请试读一次。(学生齐读课题,将“也”字读得略长一点)师:我们再来读一次,将上面两次读的体会结合起来。(学生齐读课题,“也”字拖长,“好”字读重)

师:下面,就让我们来感受——“夏天也是好天气”吧。例三,《故乡》的导入。

师:课外练习以中有这样的话:“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故乡:一是记忆中的故乡,一是现实目睹的故乡。”我们能不能用课文中的内容来替代这段文字中的“故乡”呢? 师: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种生活——

生:一种是记忆中的生活,一种是现实目睹的生活。师: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种情感——

生:一种是记忆中的情感,一种是现实目睹的情感。师: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种交往——

生:一种是记忆中的交往,一种是现实目睹的交往。师: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杨二嫂——

生:一是记忆中的杨二嫂,一是现实目睹的杨二嫂。师:这篇小说实际上写了两个闰土——

生:一是记忆中的闰土,一是现实目睹的闰土。

师:好,我们今天就来品读课文中写“现实目睹的闰土”这一部分。例四,《狼》的导入。

师:学习文言字词,方法之一是联想成语。运用这种方法,可以让我们加深理解,扩大积累。9 如“狼”字,大家就可以说说有关狼的成语。

生:狼狈为奸、狼吞虎咽、狼子野心、引狼入室、狼心狗肺、如狼似虎。师:你们看,都是贬义词。现在请同学们读一读《狼》。看看课文写了什么样的故事,什么样的狼,什么样的屠夫。

从细节上看,上述导入有着如下的意味:

1、引导巧妙,手法生动;

2、语境美妙,气氛活跃;

3、师生互动,指向明确;

4、时间极短,内容丰富。

它们都表现出了“开课揭题,直入情境”的特点。并且给了我们这样的启迪:语文课开始的第一秒钟就应该是在学习语文。淡化提问,活动依然

——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5)

余映潮

提问,是推动课堂阅读教学的重要手段。因此,阅读教学设计的研究视点大多聚焦在“如何进行提问设计”上。其实,阅读教学过程中有很多地方天然地不用提问。如指导学生进行默读、朗诵、查阅、听读、复述、记背、改写、编演等。这就让我们产生联想:能不能在更多的课堂学习活动中不提问,将“解决问题”作为历练学生的过程?

不进行提问又让学生活动起来,是真正可以做到的。其方法在于:提要求,作示范,递“抓手”。

请看一个小小的教学片断: 今天学习《古代诗歌五首》,请同学们先读起来。假设这五首诗都是“景点”,请试着给它们各加上一个四字词的名称。如《观沧海》这个“景点”,我们可以给它一个“登山望海”的美名。学生们朗读、思考、商量、表达: 《观沧海》——“望天看海”,…… 《次北固山下》——“驾舟扬帆”,…… 《钱塘湖春行》——“赏花观鸟”…… 《西江月》——“夜半山行”…… 《天净沙·秋思》————“天涯孤旅”……

像这样的“命名”活动是一种艺术性的教学细节,是一种让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整体感受的“侧面”手法。教师提了要求,作了示范,递了“抓手”,没有进行课堂提问,但是情境活跃、话语飞扬。

再看一个整体的教学构想——《春》: 创新尝试:无提问式阅读教学

思路策划:诵读——品析——积累——运用 教学步骤与过程: 教学步骤一:诵读课文

1、训练过程:听读,自读,听音乐合读,选点自读,选点表演读。

2、细节性要求:分步训练,使学生们读出快慢,读出轻重,读出情境,读出情感。教学步骤二:品析课文

1、学习要求:品析美点,发展语感,体味课文情韵。

2、细节层次:由品评词语到品味句子再到品析精段。

3、活动抓手:同学们可以用“……用得好,写出了……”或“我认为……写得好,好在……,给我们……的感受”的句子自由说话。

4、教师示范:“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的“笼”字用得好,写出了薄烟是在轻轻地浮着,给我们一种立体感,而不是像“罩”那样有压抑感。

5、学生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并与老师对话。教学步骤三:背读积累

1、析读——教师讲析:课文的每一段都有明晰的层次,理解了它们,可以为背诵这篇课文打下良好的基础,并示范讲析第1、2段以及课文结尾三段。

2、背读——每位同学选自己喜欢的一个语段,揣摩一下它的结构层次,再进行背诵。教学步骤四:语言学用

1、内容:学写景物描写段。

2、铺垫:同学们背诵的基础上自

由选段,从“分层次、有条理”的角度分析这个段,如春草一段,先写草,接着写人的感觉、感受;春风一段,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方面写出了春风带给人的惬意感。

3、同学们独立写作并进行课中朗读式交流。教学步骤五:佳作欣赏

1、师生背诵有关“春”的诗词。

2、欣赏写春的佳作片断或其他。

这个教学设计的框架是“朗读---品析---积累---学用”,全课可以做到不进行一次提问而朗读感受、阅读品析、学用语言等实践活动能够依然进行,依然顺畅,依然热烈。

研究“淡化提问”或“无提问式教学”的意义首先在于克服课堂上的“碎问碎答”,让教师那种不断追问式的、随意提问的“职业习惯”变作对学生课堂实践活动的“组织手段”或“引领手段”,让那种由不断提问而形成的细碎活动过程变为形式成块地占有时间的思索、交流、积累的活动,从而开拓出课堂教学艺术的新层面。

研究“淡化提问”或“无提问式教学”,其意义还在于改变教师对教材的阅读习惯,改变教师教学设计的思维习惯,改变教师课堂语言的表达习惯。不论是从教学设计创新还是从阅读教学艺术的实践方面,都能给我们展现另一片新美的风景。指导朗读,灵动多姿

----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6)余映潮

朗读,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朗读,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朗读,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朗读,对同学们进行语调、语速、节奏、情感等方面的技能训练和说普通话训练的语文活动。朗读,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实践活动。

朗读,是阅读教学的一种基本课型,是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一条常用教学线索,也是一种灵动多姿的教学细节。成功的朗读教学一定是层次非常细腻,过程非常生动,形式非常活泼的。反过来讲,没有朗读的课只是“课”,它不是美的语文课。

而且,只是单一地让学生“读”而没有朗读指导的课,没有力度,更没有美感。所以,我们要力求用诗意的手法引领这诗意的课中活动: 如,小步轻迈----层次细腻。

请看笔者执教苏教版课标教材童话《七颗钻石》时地朗读指导----请同学们这样朗读:

1、用童声来朗读,语速要舒缓,语调要清新。

2、请带着表情朗读,语音要甜美。

3、朗读地时候要有孩子们讲故事的韵味。

4、用重音地方式,用上扬的语调,读好故事中的几次“变”。

5、可爱的小姑娘感动着我们,让我们进行表演式朗读,来表达这种感动。

这样的朗读指导比较准确地利用了课文地文体特点,比较准确地把握了初一学生地年龄特点,教学立意有一定的高度且比较新颖,给学生一种渐入佳境的朗读感觉。又如,手法精美----过程生动。

请看《我愿意是急流》的阅读欣赏课的朗读训练设计。

师:我们这节课的上法是:美美地听,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第一个教学板块:美美地听。

1、请同学们听男声配乐诵读,听的时候要想象诗中的“画面”。

2、请同学们再听女声配乐诵读,听的时候要感受诗中的“情感”。

3、请同学们第三遍听读课文,听的时候要感受“以声传情”的细节,同时要轻声地跟读。第二个教学板块:美美地读。

1、请同学们自己朗读。

第一遍:重在整体感受,注意语音(饱满,圆润)。第二遍:重在体味情感,注意语流(节奏,停顿,快慢)。第三遍:重在进入情境,注意语气(轻重,抑扬,抒情性)。

2、请大家一起来感受与表达。(1)请同学们先试读首位两段。(2)请同学们在轻音乐中朗读全诗。

(3)请同学们来评说几位同学地个性化朗读。

这个朗读训练地过程以“听读”领起,细细浸润,轻慢推进,稳中求变,要求具体,一步一步地拨的拨动学生的心扉,激发着学生朗读的欲望。教学中配以色泽明丽的画面和柔美动听的音乐,整个教程角度丰富,手法精美。再如,有引有读——形式活泼。

请欣赏《紫藤萝瀑布》第一个教学板块“感受美——朗读美文”。教师以主持人的身份出现,巧妙地剪裁课文,整合内容,组织起诗意盎然的朗读体味的活动。

1、请同学们自由地放声朗读课文,初步感受美文。

2、教师“整合”课文内容,引读课文,同学们再次感受美文。师:“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出现在我的面前的,是这样流光溢彩、生机勃勃的一株紫藤萝。请同学们以赞叹的语调,朗读课文的第二段。(同学们朗读)

师:这里的藤萝花是繁密的,生动的,活泼的,它们那么快乐,那么充满活力,那么富有美感。请同学们用喜爱的语调,朗读课文第六段。(同学们朗读)

师:是啊,这美丽的花象征着生命的可爱,它缓解了“我”心中的悲痛,让我沉浸在美的意境之中,让我对生命有了美的感悟。请大家用颇有感叹的语调,朗读课文第10段。(同学们朗读)

这个朗读细节以“语调”为线索展开引读突出了课文最关键的段落,大体上显出课文的行文脉络和构思手法,重点突出,指导细致,时间俭省,形式别致。

其实,上述“层次细腻,过程生动,形式活泼”这三者是不能分开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渗透着“情感丰富”,立体地多维地支撑着、表现着 一个优美的朗读教学设计。朗读教学要求教师指导有方,教师自己要有较高的朗读水平和技能;朗读教学要求组织得法,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的时空,运用感知性冷淡、模仿性冷淡、熏陶性冷淡、体验性冷淡、表演性冷淡、竞技性朗读等各种手段和方法,对学生进行生动扎实的训练。

习点精粹,氛围浓郁

----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7)余映潮

可以说,朗读是一种生动的富有情韵的课堂活动;也可以说,朗读是一种活泼的形式优美的教学手法。优秀的朗读教学设计确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朗读努力,也应尽善尽美地让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熏陶。这样看来,“还我琅琅读书声”还只是一种层次较低的教学要求,我们可以尝试着对此加以优化和进行深化。如下面的做法。

一、习点精粹

指的是在教学实践中非常各种伦敦训练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安排精到的、符合文体教学的、符合课文情景的学习点。

如《使至塞上》的四个“习点”: 吟读——体会情味 译读——理解内容 背读——积累语言 说读——飞扬神思

全诗的教学以朗读训练为线索,将习练过程切分为四步,各个深入而又实在地解决一个方面的学习内容,角度精细,进程从容,活动丰富。与上面的设计相比,有的“习点”还可以更为精致细腻。如《天上的街市》“体味诗的音乐美”约12分钟的朗读训练片断实录:

师:读诗的第一步就要体会诗的音乐之美。诗的音乐之美表现于如下几个要素:一是节奏,二是停顿,三是重音,四是韵脚。现在请同学们一起来体会课文的音乐之美。(老师范读第一节,同学们齐读)师:还要注意停顿。停顿与节奏的区别在于停顿的语言间歇时间稍长一点。作者在诗中说“我想”、“我看”、“我想”,这里能把我们的思绪与情感引到诗里面去,所以朗读时不能匆忙。(老师范读第二节诗,请同学们结合诗意体会诗中的停顿。)

师:下一步就要读好重音,请听老师朗读重音和朗读诗句的速度。(老师范读并指导同学们读诗的二、三、四节,要求把“定然有”、“定然是”、“定能够”、“定然在”读得重一些,要表现出确实相信天上有着美丽的街市。)

师:还要一个要求,就是要把诗的韵脚读好。诗是讲究押韵的。本诗隔行押韵,每节换韵。请同学们进行朗读体味。(同学们齐读全诗,感受音韵。)

师:现在老师简短地讲一下,请大家记下来——这首诗的音乐之美,表现在每节四行,行数相等,偶句押韵,四句换韵;每句字数大体相等,每句三至四顿,所以读起来琅琅上口,和谐优美,悦耳动人。

这里的“习点”由“节奏”到“停顿”、“重音”和“韵脚”,自然推进,步步相联,强调体味,训练充分。

这样的朗读指导与训练,其要求,其角度,其层次,其收效,远非那种只让学生泛泛朗读的教学过程所能相比。

二、氛围浓郁

指的是在教学设计中非常关注朗读感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酝酿、形成动心动情的朗读氛围。所谓“氛围浓郁”,不是指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来进行渲染,不是指将乐曲复制到课件中进行配读,而是指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愿意参与的朗读活动,指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传达出作品真情的朗读活动。

如冰心《纸船——寄母亲》的课堂朗读活动设想。

1、请同学们朗读课文,体味文中情感。

2、请用“内心独白”的形式自由朗读课文,看谁最能打动听众的心。

3、请用“轻声倾诉”的形式自由朗读课文,看谁最能传达出诗的情感。

4、全班同学用“深情演读”的形式朗读课文,先请同学们进行朗读方案设计。

5、形成朗读方案,进行集体朗诵。方案如下:(女领)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

(女合)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

(男领)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男合)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女领)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叠着,(全班)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女领)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女合)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全班)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这里的“氛围”从“内心独白”式朗读开始形成,从“轻声倾诉”式朗读到“深情演读”式演读逐步“浓郁”,朗读过程显得时间长,角度精,体味深,形式美,支撑起一个实实在在的感受、体验、诵读的学习板块。寓读于说,生动热烈

——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8)余映潮

这里介绍的,是关于“说独”的教学手法。说读,就是读读说说,说说读读,以学生的语言活动为中心,用“说”的方式带动对课文的整体理解、细节品析、内容组合、想象补充……它以课文品读为目标,以深入理解为目的,在课文阅读中引导学生边读边说,边说边读。这既是一种创新的教学手法,也是一种高效教学设计思路,同时也是一种学法指导;当它能够支撑整节课的教学的时候,它又是一种新的课型。如《卖炭翁》的说读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步:朗读——读得流畅;说话——翻译课文(叙说性语言表达训练)。第二步:朗读——读出轻重;说话——品析文句(分析性语言表达训练)。第三步:朗读——读出情景;说话——品析字词(欣赏性语言表达训练)。第四步:朗读——读出情感;说话——表达想象(描叙性语言表达训练)。

全课的主体教学方式是“说读”,学习活动的视点定位于学生的语言表达,学习的过程中有朗读,有品析,有鉴赏,有想象,显现出思路明晰、层次生动、活动热烈的教学特点,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说读,就学生而言,是一种有较大的“说”的“量”和较长的“说”的“时”的课堂活动.我们可以在课文教学之中,结合“朗读”组织学生进行平实的与生动的、概括的与发散的、描叙的与毗邻的、理解的与赏析的、感悟的与想象的、模仿的与创造的等等各种形式与内容的“说读”活动。如人教版课标教材《芦花荡》的“说读”角度策划:

1、引入式地说。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的岁月里。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干瘦的老头子,整天划着小船自如地穿梭着,他让抗日将士感动快乐,让日本鬼子感动胆寒。他自信,他自尊;他有柔情,有热血,有仇恨,他是一只勇敢的鱼鹰!

2、复述式地说。《芦花荡》叙说的是一位老英雄的故事。他在芦花荡神出鬼没,无数次地穿 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保证了部队的战斗力。因为他,敌人的愿望就没有达到。但在送大菱和二菱进芦花荡的过程中,大菱挂花了。他很自己为什么偏偏没有完成这一次任务,他痛苦,他内疚,他发誓要报仇。他在船头上放了一大捆新鲜的莲蓬,引诱鬼子进入进入枯木桩子的水区,让钩子把鬼子咬住。曾经张牙舞爪的鬼子成了受伤的困兽,动弹不得,束手挨打,老英雄手无寸铁却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

3、评介式地说。老英雄是将近六十岁的老头子,是一个有着抗日热情的人。他浑身没有多少肉干瘦得像老了的鱼鹰。那晒得干黑的脸,短短的花白胡子特别精神,那一对深黑的眼睛特别明亮。他每天夜里在水淀出入:里外交通,运输粮草,护送干部;而且不带一枝枪。老英雄是一个自信、自尊和乐观的人。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老英雄是一个勇敢的智慧的人。鬼子打伤了大菱,他说“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留血!”他终于让每个鬼子的腿肚子都挂上了钩,他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他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4、举例式地说。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形、色、动、静都写得很有特色。如“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纸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姿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5、想象式地说。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她就是二菱。她在想,老同志可真有办法真有本事啊,不用枪,一人就能对付几十个鬼子,打得他们鬼哭狼嚎。老同志砸得好,狠狠的砸,还帮我们多砸鬼子几下,叫他们头破血流。啊,老同志究竟是用什么方法让鬼子动弹不得的呢?

还有联想式地说、赏析式地说等角度可以运用。从这个教学设想可以看出,“说读”能运用于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尤有效果。在这寓读于说的充分活动中学生能对课文进行多角度的深入理解,将课文内容进行多角度的“再表达”。“说读”,有效地让学生的阅读深入到了课文的字里行间,突出地将课堂上大量的时间交给了学生,真诚地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艺术地让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情态热烈。创新活动,话语纷纭

——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9)余映潮

说读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起来,想起来,说起来,品起来,能使学生有充分的活动与丰富的积累,有创造的条件与成功的希望。

说读,要求我们有科学而又艺术的指导,让学生美读起来,美说起来;让学生言之有味,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言之有理。

说读讲究引导技巧,讲究调控有度,讲究角度丰富。如,概括式说读讲求一个“精”字;发散式说读讲求一个“广”字;分层式说读讲求一个“厚”字;赏析式说读讲求一个“美”字;说读,要求我们精心思考,巧取角度,创新活动,话语纷纭,让思想交流,让发现闪光。如“一句话说读”,就是笔者创造的一种精致的说读活动,它引导同学们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说上一句话,它所形成的众说纷纭的课堂交流氛围,常常给人以意想不到的惊喜。如,一句话课文内容概括

以《散步》为例:一片表现家庭生活、表现亲情的美文。三代人之间沉沉的爱。中年人的责任感。尊老与爱幼的传统美德。亲情·真情·责任感·使命感。互相爱护、尊重、体贴和理解的一家人。沉重的责任,自需背负。一曲尊老爱幼的颂歌。幸福家庭是美好生命的摇篮。成熟 15 的生命爱护幼小的生命,善待衰老的生命。背起生活的重担,架起上下两代人之间的桥梁。作为中年人,长辈和晚辈就是他的整个世界。写了景,写了情,写了事,写了意。用生活的一角表现三代人之间深沉的爱。写了一件事,表达一个“理”。…… 如,一句话主要内容理解

以《夏天也是好天气》为例:夏天也是好天气——好在太阳不肯回家去。好在小女孩可以穿花裙子。好在男孩子可以跳入水池去游泳。好在可以有个借口,放下该做的工作。好在让人们在躁动中获得一份自省的宁静,一份外化的智慧和实实在在的虚无。好在往日很多必不可少的事情,都变成了多余。好在可以找个通风僻静的地方,架一张竹藤凉椅,半躺半卧双眼微睁,超然地看世界、超然地看自己。…… 如,一句话课中人物评说

以《故乡》中的中年闰土为例:他是一个身材增加了一倍的人。是一个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的人。是一个脸上加了很深的皱纹的人。是一个眼睛周围都肿得通红的人。是一个头顶破毡帽,身上只穿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的人。是一个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的人。是一个有着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一样的手的人。是一个脸上显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的人。是一个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的人。是一个拿起烟管来默默吸烟的人。是一个外形穷苦、心情愁苦、语言悲苦、精神困苦、生活劳苦的人。是一个已向一尊“木偶”的人。是一个行将被旧中国吞噬的饱经忧患的中年农民。是一个处于社会最下层的忠厚老实的贫苦农民形象。是旧中国农民日趋贫困的一个缩影。如,一句话课文妙要列举

以《狼》为例:妙在开头写屠夫遇狼,点明时间、地点和矛盾双方。妙在文章开门见山,扣人心弦,又在表达过程中预伏波澜,为情节的展开埋下了伏笔。妙在开头渲染出了紧张的气氛。妙在写投骨而不止狼,使人感到屠夫面临巨大危险。妙在后狼止而前狼又至,写出了屠夫随时有受到攻击的可能。妙在描写细腻、生动,投,复头——表现了屠夫一让再让;妙哉“并驱如故”——不仅表现了狼的贪得无厌,而且表现了狼懂得配合作战。妙在用一连串的动词——恐、顾、奔、倚、弛、持——写出了屠夫在紧张险恶的环境中还能保持清醒的用脑,抢占有利地势,准备与狼搏斗。妙在写狼的一走一流,让人担心屠夫是否会中计。妙在“一狼洞其中”,将危险性渲染到了极点,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直到禽兽“顷刻两毙”,读者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妙在“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写屠夫的醒悟,更写狼的狡黠。妙在教育人对狼一样的人一定要提高警惕。妙在文章全文暗示人有狼没有的智慧、勇气和力量。妙在指出对狼一样阴险狡诈的恶势力,不能存有幻想,不能妥协退让,要勇于斗争,善于斗争,这样才能取得胜利。……

还有“一句话画面描绘”、“一句话收束课文”、“一句话展开想象”、“一句话学法介绍”等等,都可以有机地进行运用。这个细节看起来好像只是“大家都来说句话”,实际上它是一种有效的个性化的课堂交流。不仅如此,我们常常有的课“进不了课文”,但这种手法却能很轻巧地将同学们的眼光与思绪带到课文之中。设置话题,讨论交流

——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10)余映潮 一

请看《小石潭记》的一个教学设计片断:

请同学们各自选择下面的“话题”,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根据课文内容准备一段话,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小石潭”的“小” ·“小石潭”的“石” ·“小石潭”的“潭” ·“小石潭”的“水” ·“小石潭”的“清” ·“小石潭”的“秀” ·《小石潭记》中的“近与远” ·《小石潭记》中的“色与光” ·《小石潭记》中的“动与静” ·《小石潭记》中的“虚与实” ·《小石潭记》中的“景与情” ·《小石潭记》中的“乐与凄” ·《小石潭记》中的“镜头与画面” ·《小石潭记》中的“对比与烘托” ·《小石潭记》中的“观察与描叙” ·《小石潭记》中的“语言美 ·试用绘画的语言评点文中的一段话 ·试用摄影的语言评点文中的一段话 ·试用音乐的语言评点文中的一段话 ·请自己提出一个小小的“话题”并进行阐述

以上20个“话题”,是交给学生自行理解、体味、探究《小石潭记》的“抓手”。它们之中的每一个,在没有清楚地理解之前,都是一个“悬念”,都有一定的牵引力,具有将学生的眼光与思维引进课文的作用。二

用于阅读教学的“话题”,其作用是在课文的阅读教学中引出同学们内容广泛、形式自由、带有自己创见、带有自己思想与情感特点的谈话;有了“话题”,就有了思考探究,有了课堂交流,有了课中对话,当然也就有了让学生真正占有课堂时间的保证。

“设置话题”是一种教学策略,也是一种教学设计手法。话题式手法是进入新课程以后阅读教学的新手法,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能够鲜明生动的阐释课标中的一个基本理念——阅读是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课中“话题”最为显性的作用是“引发”——或者引导学生在谈话之前进行思考、提炼与整合,或者引导学生在准备谈话时理解、分析、研读或者欣赏课文,或者引导学生在谈话的过程中调动积累、表述见解。“话题”,在阅读教学的某个步骤中一定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线索,能够比较好地形成课堂阅读“自主、合作、探究”的活动氛围,能够比较切实地表现新课程的“对话”的理念,也能够表现出阅读个性化的特点。

课中“话题”最有力度的作用是“整合”——只要案选择了“话题”,就必须有比较完整的表达。“话题”既牵动着对课文对内容或整体或综合或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理解,有牵动着对所理解内容进行语言表达的推敲琢磨。学生此时的“再表达”不可能只是半句话、一句话,而是表达着理解、说明、论证、欣赏、感受的一段话或一“篇”话。这种教学效果所显现出来的“意义”是让人十分欣喜的。三

话题的设置,可从如下三方面入手。

1、从课文本身的阅读品析的内容来看,可设置“主话题”与“微型话题”。“主话题”如:说说《安塞腰鼓》的语言美与阳刚之气。

“微型话题”如:手的描写与孔乙己的悲剧命运;孔乙己脸色描写的表达作用;怎样看待孔乙 己的“偷”;孔乙己与“酒”;孔乙己的神情描写与性格特点;说说没有出场的丁举人;“笑”在小说中的艺术力量;孔乙己第一次亮相与最后一次出场;孔乙己话语分析;孔乙己在小说中是一个弱者;咸亨酒店与孔乙己;孔乙己的善良;《孔乙己》中的“我”……

2、从课文阅读品析的内容来看,还可以设置“文本式话题”与“感受性话题”。

上述“主话题”与“微型话题”都是“文本式话题”,其作用都是为了课文内容的阅读理解。“感受性话题”则不一样,其作用是为了表达学习后的体验、感受、感悟或启迪。如“学习了《送东阳马生序》后,说说现代中学生读书应有怎样的苦乐观”、“学习了《紫藤萝瀑布》全文,试用自己的经历或见闻印证„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这句话”等等就是。

3、从学习内容与课文的关系看,可分为“文本式话题”与“综合式话题”。“文本式话题”设置的方向是文本研读与欣赏。“综合式话题”既关注文本阅读,又拓展、旁逸到更为宽泛的内容中去,带有一点综合性学习的味道。

如《生物入侵者》教学中的一个综合性话题:搜集资料,说说你所了解的“生物入侵者”的故事。

研读教材,启发创新

——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11)作者:余映潮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 时间:2005-3-1

阅读中的读与写是“与生俱来”的依存关系,但我们却很少从理性的角度来研究“读写结合”的设计手法与设计角度。其实,注重读写结合也是教材编写的一种理念。当我们潜心对教材进行梳理提炼时,我们便会发现,那真是一座富矿啊,好的方法好的角度竟是那样的美不胜收。

1.仿写学用:《星星变奏曲》——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企盼;《芦花荡》——课文中有不少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如“月明风清的夜晚……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弯弯下垂的月亮,浮在水一样的天上”等,找出并抄下来,仔细体味,再仿写几句。2.补说续写:《芦花荡》——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地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然后把第二天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出来;《喂——出来》——展开想象,从小说结尾续写下去,一二百字。

3.变体改编:《雨说》——以“雨的自述”为题,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体会这两种体裁在语言表达上的区别;《石壕吏》——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记叙文或一幕短剧。

4.事实印证:《恐龙无处不在》——“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段话对你有什么启发?芽你能从自己的学习或生活经验中举一两个例子来阐述这一观点吗?芽 5.想象创编:《我的第一本书》——课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亲”以外,还有同学黄二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这三个人言行写得不多,却让人难忘。试从中任选一个,在课文所提供材料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虚构一个小故事。6.迁移拓展:《旅鼠之谜》——除了旅鼠之外,其他动物也有一些奇异的现象,请根据你的观察和了解,写一段文字,说明某种动物奇异的表现及其原因,在班上交流;《俗世奇人》——为你周围有绝活的人,比如能一笔画出一个圆的数学老师,能生动模仿各种声音的同学等写一篇人物速写,要抓住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方面的特征,写出他们的奇处、绝处。7.读后随感:《岳阳楼记》——思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含义,把你的认识写成一段文字,与同学交流;《亲爱的爸爸妈妈》——你对那位日本作家的言论有什么 18 看法,写一则感想或评论,200字左右。8.体验感受:《夜》——去感受夜色,写一篇抒情短文或几行小诗;《〈傅雷家书〉两则》——写信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感情、展开深层次心灵交流的常见方式,它与面对面的交谈有着不同的效果。请你也试着就某一话题,跟父母进行一次朋友式的通信交流。9.话题短文:《故乡》——作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这句话的内涵。并结合社会和人生,以这句话为话题,写片段作文;《孤独之旅》——每个人在成长的路上,或多或少地感受过孤独,试以“我的孤独”为题,写一段话。

10.技法实践:《组歌》——在这两首散文诗中,作者采用第一人称,借助丰富的想象,艺术地描绘了“浪”和“雨”的生活,表现出对人生的思考。你不妨模仿这种写法写一首散文诗;《我用残损的手掌》——诗人往往把情感寄寓在具体的形象上,使抽象的心绪变得具有可感性。借鉴这种写法,联系你的生活体验,写几句富有诗意的话,抒写自己的一种感情。11.自由表达:《谈读书》——把《谈读书》中的名言警句摘抄下来,并选出你最喜欢的一条作为论点,试着给它配上几个论据;《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把课文的最后一段抄在本子上,并选取这段中的某一个观点,举出生活中的一两个事例来证明它。12.定向探究:《出师表》——诸葛亮在我国是家喻户晓的人物,有关他的事迹、传说、俗语还有很多。课外搜集有关资料,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写一段作文。13.作品评说:《醉翁亭记》——下面是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改写《醉翁亭记》而成的一首词(略),调寄“瑞鹤仙”。你喜欢《醉翁亭记》还是这首词,写一段文字,简要说出自己的想法。……

以上只是一种罗列式的展现,如果我们能更进一步或者更进两步,继续地进行深入体味,我们也许又能发现诸如变换文体、变换人称、变换视角、变换范围、变换题材、变换形式等多种多样妙不可言的设计细节。

这些,对我们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活动设计一定有着重要的启迪作用。精巧命名 点示规律

——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12)

凡是有景点的地方,都有人们的“命名”。如本来是一块石头远立在山尖上,但在景区里可以称作“金猴望月”。本来自然生成的景点,经这命名的点化,便有了让游人联想、品味、点头称是的韵味,便活在了游人的心里。

所以,“命名”是一种艺术。一个好的命名,能够带来效益。

其实语文教学中也可以运用这“命名”的艺术。“命名”用于语文教学,主要在于分析与提炼语言现象,点破文章、文段、文句的结构规律,便于学生掌握分析的钥匙,便于学生更快更好地学习语言。

如,将“命名”用于降解教学的难度。教例:《秋魂》的写法分析。命名:三层式结构。

过程:教师设例引出“三层式结构”,讲清楚什么是“三层式结构”,然后请学生用这把钥匙去分析课文中的几篇短文。如: 秋色

(引出事物)秋是什么颜色?

(描叙事物)谷子说:秋是黄色的,我就是叫秋风吹黄的。高粱说:秋是红色的,我就是叫秋气染红的。棉花说:秋是白色的,不然,我哪里会有这银装素裹呢?墨菊却说:秋是黑色的,我开放的花朵就是明证。松柏说:秋和夏没什么区别,都像我一样青翠。……

(托物寄意)秋天听了摇摇头说:不,不,我是五彩缤纷的。如果我只属于一种颜色,那秋 19 天该是多么的单调啊!

教学效果:点示一种表达的规律,以点带面,长文短教,简化教学头绪,以达到教师精要点拨,学生活动充分的教学目的;不仅如此,学生在读到那些咏物抒情、托物寄意的文章的时候,也许就会想到,这篇文章是不是“三层式结构”呢? 如,将“命名”用于增加教学的意趣。教例:《羚羊木雕》和《花的话》选点探究。命名:千姿百态表示“说”。

过程:教师提出话题,举例,请学生继续发现:(1)“说”这个词是常常用的。

(2)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有时省略表示“说”的字词。(3)有时运用其他表示“说”的词。

(4)有时用其他有鲜明表达作用的表示“说”的词。(5)在“说”字之前加上“态度”的修饰。

(6)用“神情”表示“说”或在“说”字之前加上“神情”的修饰。(7)带动作地“说”或以动作表示“说”。

(8)不用任何表示“说”的字眼,而代之以生动的描写。……

效果:激发探究的乐趣,引发探究的热情,熏陶一种“提炼规律”的阅读方法,交给学生一把发现的钥匙,留下学生们探究“千姿百态表示„喜‟”、“千姿百态表示„哀‟”……的余味。如,将“命名”用于提高教学的效率。教例:《中国石拱桥》段落分析。命名:分要点说明。

过程:教师指出,有些语言现象,如果我们在理解分析的过程中给予“命名”,不仅可以很快把握其结构,而且还可以迅速地学到其写法,如“分要点说明”: 这座桥的特点是:(1)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2)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3)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拱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4)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效果:学生很快就能理解,分点说明,就是从分说的角度,对说明对象进行“一点”、“两点”、“三点”……式的解说,几个“要点”说完了,事物的特点也就显现了。由于文章的内容由一、二、三、四等“点”组成,所以不仅能对事物的特点进行细致的说明,而且能鲜明地显现说明的层次。

其实,所谓“命名”,就是换一种说法。但是这个“换”字表现出来的,却是读书方法、思维方式与创造意识的不同。有了这种不同,就会有对《十三岁的际遇》的“比喻式抒情段”、“排比式抒情段”、“呼告式抒情段”、“设问式抒情段”的命名,就会有对《小石潭记》和《记承天寺夜游》的“一笔双写的美妙笔法”的命名,就会有对《天净沙 秋思》“美丽的罗列”的命名,就会有“分主次说明”、“分部位说明”、“分步骤说明”、“分层次说明”、“分角度说明”等等关于说明方法的命名。于是,有时候就会有“别出心裁教课文”的“金点子”出现。自然迁移,润物无声

——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13)课标上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

这是在告诉我们,在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方面,我们要做到:自觉。

课标上又接着说: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这是在告诉我们,在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方面,我们要做到:自然。但我们往往在注重“自觉”时做得不够“自然”。

在不少的课例中,都可以看到这种不自然,它们的有规律的表现之一,就是早早地结束课文教学,然后运用图片、歌曲、绘画、影视片断等方式向课外“迁移”,表现本课的人文思想情感教育。

这当然也是一种手法,但有时表现得过于显性,真的把熏陶感染当作了“外在的附加任务”。所以我们更应该追求那种“自然迁移,润物无声”的教学境界。这其中的方法很多,有一种“迁移”的方法叫做“学用与表达”。一般地,它也出现在课文的收束阶段,用一个板块的时间,让同学们学习课内语言或语言模式,让他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起来,说起来,交流起来。如语言的“化用”与表达。以《走一步,再走一步》为例。教学环节四:表达感受(8分钟左右)1.教师:我认为这一课实际上是写了两个词:经历,经验。

2.再次朗读文中最后一段,体味一下,作者所说的“经验”是什么?

3.“经验”是:做事要着眼于那最初的小小一步,走了这一步后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要到的地方为止。

“经验”是:走稳每一步,一直向前走。

4.这也是我们学习了这一课之后的感受与感悟。下面我们都来试着说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句话中要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如老师的例子:

我坚持读书且多年如一日地做读书笔记。有同事问我,你是怎样坚持下来的?我说:每天做一点吧,走一步,走一步,再走一步。人,在很累的时候,要像运动员那样,挥一挥紧握的拳,鼓励自己。

5.同学们想,写,说,活动热烈,很有激情,好句不断。如语言的“仿用”与表达。以《纸船》的教学为例。教学环节三:语言学用,抒发情感(10分钟左右)

1.教师:在以上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知道了诗的第三节运用了第三人称抒情的方式,还运用了美丽奇特的想象。下面我们来仿用这种语言模式,自选内容写一段小诗。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这段小诗可以献给你感谢的人,如爸爸,妈妈,老师,边防军人,航天飞行员,孤独的小女孩,足球队员,北极探险队员,非常勤奋的人,非常贫困的人……

这段小诗可以表达思念,表达问候,表达安慰,表达尊敬,表达关心,表达想念,表达热爱,表达同情,表达牵挂,表达敬佩,表达鼓励,表达赞颂……甚至还可以点示一种哲理。2.同学们写作,朗读,修改,交流,如:

中国足球队员,倘若你们梦中看见一座大力神奖杯,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永远支持你们的球迷用热泪铸就的,金光灿灿,满载着我们的鼓励与期盼。朋友,假如你窗前飘过最后一片花瓣,请切切不要叹息落花的无情。这是美丽的春姑娘来向你告别的,笑语声声,是说每一季节都值得热爱与珍惜。

盲人小朋友,倘若你在梦中看见一片蔚蓝的天空,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

这是关爱你的人为你撑开的,晴空万里,是在告诉你心中要永远憧憬着温暖与光明。老师,假如你桌上有一盆芬芳的康乃馨,请不要惊讶她的突然出现。

这是你深爱着的学生亲手栽培的,春夏秋冬,愿她带着他们的崇敬与思念同您相伴。

这样的读写活动,这样的活动效果,是不能单纯用“语言学习”几个字来进行评价的。这当中已经自然地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感染了。经常进行这样的思考,经常进行这样的实践,我们就能够在自觉、自然的基础上做到:自如。快捷切入,省力省时

——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14)下面是《故宫博物院》的一种教学思路:

1.师生共读课文,对课文进行“文意把握”,进行“要点概括”。

2.教师将教学视点引向课文第11段,建议同学们认真研读课文,进行探究与交流,从结构上和内容上说明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

研讨的结论是:从结构上说,这一段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对上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等说明内容的小结,又引出下文对乾清宫等内容的说明,既呼应前文第2段,又照应后文第16段。从内容上说,它既简说了故宫建筑群的巧妙布局,又概述了全文主要的说明对象。

3.选择课文精段进行品析。

这个教学思路运用了一种艺术的快捷手法,那就是“切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很快地“切”到课文第11段。

这里所谓“切入”,就是有意识地突出某一部分、某一类别、某一重点的教学内容,直接地、利索地将教学内容“切”进课文的重点部分或关键部分。而有意识地淡化、弱化某些教学内容,从而省力省时,让教学的线路简洁,让教学的关键突出。

这里所谓“切入”,就是艺术地“选点”,就是有选择地有方向地进入课文。运用“切入”的教材处理手法,既要注意前有铺垫——先要整体地理解一下课文,更要注意后有深化——“切入”的目的是强化“切”进的这个地方的教学。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教学思路设计就可以表现出上述特点: 1.导入。

2.速读课文(做到前有铺垫):整体了解课文,讨论——作者在哪三个典型环境中表现了鲁提辖的性格特点?(鲁提辖在酒楼,鲁提辖在客店,鲁提辖在肉铺。)3.切入课文:现在我们重点品读“鲁提辖在肉铺”这一块…… 4.精细品读(做到后有深化):①分角色朗读;②理解这一部分的内容与层次;③理解这一部分的描写手法;④重点品读对“三拳”的描写。

5.拓展延伸:以“有趣有味的„三‟”为话题,寻读、提炼课文中的“三”,介绍、交流课外知识中的“三”。

换一个说法,所谓“切入”,就是很有力度地将我们引向课文的深处。这种手法,在阅读教学 22 中有着多角度的运用。如,我们可以单刀直入由某个角度直接切入到课文内容的寻读活动中,带动同学们对课文细细理解。

《月亮上的足迹》教例:

师:同学们,“月亮上的足迹”的含义就是“人类登上了月球”,但它的表达却是多么的生动形象,像这样“同一含义的不同表达”,在课文中俯首可得呢。

同学们寻得:拜访了月球;迈开了人类探索太空的重要一步;树起了宇航事业的一块新的里程碑;

一个伟大的时刻;踏上探索月球的征程;人类进行的距离最遥远的一次旅行;人类伟大的一步;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人类第一次在月球上留下足迹;来这里做一次和平的旅行;人类的足迹第一次踏上了月球;共同完成了一次到另一个星球的探险;这一小步,对一个人来说,是小小的一步,对整个人类来说,是巨大的飞跃。于是教学从语言品味方面顺利地切入了课文。

如,我们可以通过探究式提问的方式直接切入到“诗词五首”之类的课文,有目的地进行我们所选中的内容的教学。《诗五首》教例:

师:今天我们学习《诗五首》,请同学们读一读本课中《归园田居》、《过故人庄》、《钱塘湖春行》、《书湖阴先生壁》、《游山西村》这五首诗,看哪两首诗的内容相近。生:《过故人庄》、《游山西村》这两首诗都是写到乡村访友作客,这两首诗的内容相近。师:咱们今天就与这两位诗人同行吧。

于是教学从课文组合的角度很快地切入了课文。

如,我们可以通过选点品读的方式直接切入到课文的重点内容,必要时可以切入一次,再切入一次。

《孔乙己》教例:

师:大家从课文中找例子,说一说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是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的人,是一个对人说话满口之乎者也的人,是一个好喝懒做、偷偷摸摸、经常挨打的人,是一个迂腐的自命清高的人,是一个酒客,是一个“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的人……

师:“孔乙己与„酒‟”是本课表现人物的重要角度。现在让我们进入课文,品一品孔乙己平时到酒店喝酒的情节内容。(第一次切入)(师生活动)(教师过渡)

师:现在让我们再进入课文,品一品孔乙己最后一次到酒店喝酒的情节内容。(第二次切入)(师生活动)(教师小结)

于是教学用多次切入的手法引导学生进行了选点品读。语言学用,句段读写

——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15)

课文《登上地球之巅》有这样一个句子仿写的练习设计:

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注意观察夜色,试着仿写几句。

1.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2.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3.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4.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现在,他们三人的头顶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类似的读写训练要求,在课标教材人教版初中语文中大约有七十处。

如此大量的练习设计,无疑是在启发我们:语文学习,有一个不能忽略的重要视点——句段读写,语言学用。

句段读写,语言学用,就是学用课文中的句式,学用课文中段落的表达技巧,通过这种运动量比较大的读写实践活动,达到既阅读课文、又进行语言表达基本功训练的目的。阅读设计“句段读写”的活动,有两个前提或者说两个必要条件。第一,教师必须对课文“披沙拣金”,去发现,去提炼。

据笔者对教材的分析,不论哪一套教材,我们都可以从中提炼出二千个左右的常用雅词,五十个左右的常用句式,五十个左右的常用段式,还有多种多样的文章结构模式等等。这些都是语言训练与思维训练的宝贝。

为此教师必须进行艰苦的阅读。教师的这种阅读分析必须是个性化的,有创意的,否则发现不了“真金”。如下面的“同一含义,正反表达”的写段模式,可谓美极,可谓极有学用价值: 如果不是秋风将树叶吹落梢头,那片片叶子不是要被严冬所撕碎吗?如果不是秋风把果实卸下高枝,那果实不是要被冰雪所吞噬吗?如果不是秋风将种子吹下茎秆,那种子不是要被酷寒所冻僵吗?是秋风,把叶子介绍给根须,使它找到了延续生命的母体;是秋风,把种子藏进了厚实的泥土,使它有了一个萌生春天的温床;是秋风,把果实领进了一个个温存的家,使它保存了生命的胚胎。

第二,活动的内容要与课文的阅读理解水乳交融,浑然一体。如下面的教学设想: 课文:《我的信念》。

学习内容:感受人物,学用语言。活动创意:在读、说、写中走近玛丽·居里。教学过程:

1.朗读课文,感受课文内容。

2.进入课文情境,再朗读课文,小组讨论,“说概括的话”——围绕“课文表达了玛丽·居里怎样的信念”作概括性发言。

3.自由选读课文,就课文内容“说了解的话”——用“玛丽·居里是一个……人”的句式自由说话。

4.自由选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说感受的话”——用“玛丽·居里……的信念(或精神、品格)是一种……”的句式自由说话。

5.段落写作,“说评赞的话”——学用下面的段式,根据老师的建议进行写作:

有一年的春天,我因病被迫在家里休息数周。我注视着我的女儿们所养的蚕正在结茧,这使我感兴趣。望着这些蚕执著地、勤奋地工作,我感到我和它们非常相似。像它们一样,我总是耐心地把自己的努力集中在一个目标上。我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某种力量在鞭策着我——正如蚕被鞭策着去结茧一般。

教师:这个段的写法与写作思路,可用三个字来概括:引(运用一个比喻)——联(联系这个比喻写人)——结(再扣住这个比喻作结)。

建议同学们这样来写——结合全文内容、结合作者的“信念”和精神,选择自己体会较深的一点,运用这种段落模式,换用比喻、换用人称写一段话来表现玛丽·居里。

6.学生进行写作,进行课堂交流。如:居里夫人说:生活对于任何一个男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使我想到了顽强屹立的松树。居里夫人勤奋地工作着,她像青松一样坚强,致力于科学研究,坚守着自己的岗位。之所以如此,或许是因为有一种信念在激励着她——正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的信念激励着顽强的松树一般。

7.教师再建议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用这种写法与思路,写一段话表现自己的思想、行为或品德。…… 捕捉要言,提取信息

——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16)

有诗曰“春城无处不飞花”,教材其实就是师生面前的一座春城,只要“盘”得好,就会春光常在,春花常开。就拿“信息”一词来说,我们原来很少想到它与阅读教学有关,而现在它却是我们的“满眼风光”:“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学生要“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 这些话给我们的“信息”就是:我们的教学设计,也应该着眼于“捕捉与处理重要信息”。看下面九个句子,它们浓缩了课文精华,不就是《苏州园林》的全息内容吗? 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苏州各个园林的共同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苏州园林绝不讲究对称。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苏州园林有花墙和廊子。

苏州园林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

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功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苏州园林极少使用彩绘。那么,这种“捕捉要言,提取信息”的做法能够走进我们的教学设计吗?这是可以一试的。如:课文《向沙漠进军》。

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运用语文的规律。独特创意:指导学生实践几种获取文中信息的方法。基本教程:

1.教师说明:本节课的能力训练是“提取信息”,我们要学习、实践几种获取信息的方法。2.同学们阅读课文,了解全文内容。

3.我们实践的第一种方法是“提取主句”。提取主句,就是提取文中的统领句、总说句、导语句、关键句、主旨句、结论句等重要句子,以把握文中、段中的关键信息。请同学们提取全文的主句。(向沙漠进军。)

请同学们从“向沙漠进军”的角度,提取文中最重要的观点句。

(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或:要取得向沙漠进军的胜利,必须有充足的水源。)4.我们实践的第二种方法是“组合要言”。就是摘取文段的首括句、中心句、观点句等重要句子,将其进行组合,加以综合性的表达,完整而概括地把握全文或全段的基本信息。《向沙漠进军》的每一段,都有一个中心,请同学们就课文的前8段进行“组合要言”的尝试,提取文中的主要信息。

(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沙漠逞强施威,所用的武器是风和沙。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抵御沙丘进攻的方法是植树种草。征服沙漠的最主要的武器是水。

我国内蒙古东部和陕西、山西北部有足够的雨量。沙漠是可以征服的。

风是沙漠向人类进攻的武器,但是也可以为人类造福。)

5.我们实践的第三种方法是“定义特征”。就是从获取事物本质特点的角度,给事物下一个定义。它要求我们:第一,用一个判断句来进行表达,如……是……;第二,必须简洁且高度概括,要能表现事物最为重要的特点。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给“防护林”下定义。

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到原来的70%~80%。到距离防护林等于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所以防护林必须是并行排列的许多林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

(由人工培植且并行排列的、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超过林木高度20倍的许多林带叫防护林。)请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再给“湿沙层”下定义。

沙丘表面干沙层的厚度一般不超过10厘米。10厘米以下,水分含量逐渐增大,到40厘米深处,水分含量达到2%以上,这就是湿沙层了。湿沙层的水分足够供应固定沙丘的植物的需要。

(在沙漠地区,距表面干沙层厚度10厘米以下到40厘米深处、水分含量达到2%以上的沙层叫湿沙层。)

6.我们实践的第四种方法是“图表统计”。就是从分类、比较的角度,运用图表的方式,直观、系统地表现事物的有关信息。图表法是提取、整理信息的重要方法之一。其优点是全面、简洁、直观。不论在哪个领域,图表法都有它的重要作用。请同学们自选内容,自列图表。含英咀华,课文集美

下面是《荔枝蜜》“课文集美”的成果:

四月,我到广东的从化温泉小住,热心肠的同志送给我两瓶荔枝蜜。那蜂蜜,甜香里带着股清气,很有点鲜荔枝的味儿。

我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那辛勤酿蜜的小蜜蜂。

到了荔枝林深处的养蜂场,只见成群结队的蜜蜂嘤嘤嗡嗡,出出进进,飞去飞来,一片沸沸扬扬的劳动情景。

我问养蜂员老梁:“像这样一窝蜂,一年能割多少蜜?”

老梁说:“能割几十斤。……每回割蜜,留下一点点,够它们吃的就行了。它们从来不争,也不计较什么……”

我的心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为别人送去生活的甜蜜。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又是多么高尚啊!那天夜里,我做了个甜甜的梦,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可不要单纯认为这是课文的缩写。这是“课文集美”的表现形式之一。

课文集美,是以语言学习为重头戏,咀英撷华,将课文中美好的精华的语言材料集聚起来。课文集美,是以对课文中美好语言材料进行细致的组合为过程,串联起师生在阅读教学中的创造性劳动。

课文集美,是精心设计有序的语言品析与积累活动,在活动中让学生得到审美教育、语言教育、学习技能教育以及思维训练。

课文集美,可以在单课之内进行,也可以“课文联读”的方式进行。可以有统一的教学要求,也可以有学生自己独立进行的有个性的活动。

课文集美活动本身告诉我们:阅读教学设计,需要教师的想象力。缺乏想象力,我们就很难设计出类似于“课文集美”这样高雅的语文教学活动。

下面是笔者用“课文集美”的方式阅读《敬畏生命》的所得: 1.一个文眼 敬畏生命 2.一组雅词

浑然不觉 无以名状 不计成本不分昼夜惊心动魄 蔚然成阴 3.一组对生命现象进行由衷赞叹的词句

大团大团 浑然不觉 小型的云朵 无限的云库 整个下午 整个晚上 漫天 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 不分昼夜的飘散 惊心动魄的壮举

4.一组表现强烈的内心活动的词语 ①情况简直令人吃惊。②感到诧异和震撼。③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状的敬畏。④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5.一种富有情感力度的“复说”句式

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状的敬畏。有些飘到草地上,有些飘入湖水里。

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都是那种东西。6.一组情感充沛的“点题”句 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状的敬畏。我几乎是第一次遇见生命——虽然是植物的。我感到那云状的种子在我心底强烈地碰撞上什么东西,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

7.一个常用的“先略后详”的写段模式

可是,渐渐地,我发现情况简直令人吃惊。好几个小时过去了,那些树仍旧浑然不觉地,在飘送那些小型的云朵,倒好像是一座无限的云库似的。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都是那种东西。第二天情形完全一样,我感到诧异和震撼。8.一个情深意长的抒情段

我至今仍然在沉思之际想起那一片柔媚的湖水,不知湖畔那群种子中有哪一颗种子成了小树,至少,我知道有一颗已经成长。那颗种子曾遇见了一片土地,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阴,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9.一篇“课文集美”式缩写

一个夏天的下午,在印第安那州的一个湖边。我发现有几棵树好几个小时地、整个下午、整个晚上、漫天地飘散着白色的、大团大团的、像棉花似的种子。我感到吃惊,我感到诧异和震撼。我满心所感到的是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状的敬畏。我不能不被生命豪华的、奢侈的、不计成本的投资所感动。我知道,那群种子中至少一颗已经成长,在一个过客的心之峡谷里,蔚然成阴,教会她怎样敬畏生命。

现在,让我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将它编制成一份美好的教学设计吧。切分板块,理清思路

——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18)

这是课文《邓稼先》一个“读写结合式”的教学设想: 教学板块之一:提取信息,写人物简历 教学板块之二:组合要言,写人物事迹 教学板块之三:抒发感受,写人物述评 这个教学设想还能这样表述: 用简明的语言写人物简历 用精练的语言写人物事迹 用生动的语言写人物述评

以上设想,将《邓稼先》的教学切分为三“块”,这三个板块相互联系,逐层推进,显现出本 27 课教学清晰有序的教学思路。

像这样以“教学板块”来整合学习内容、形成教学流程、结构课堂教学的教学思路,就是我们所说的“板块思路”。

也可以这样说:所谓“板块思路”,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次呈“块”状分布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的教学思路。

换种说法,也可以说它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模式,或者说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手法。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思路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特点:

1.就教学的有序性而言,其课堂教学结构清晰地表现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其课堂教学内容明显地表现为“一块一块地来落实”,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看,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创意: 建议你这样朗读——表达“语气” 建议你这样品析——扣住“心情” 建议你这样背诵——想象“画面”

这个创意将课中阅读活动切分为朗读、品析、积累三个主要板块,突现出“语气”、“心情”、“画面”三个教学抓手,线条简洁,内容厚实,语文学习的味道浓郁。

2.由于教学中的每一个板块都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的问题,于是每个板块都好像是一次“小课”或者“微型课”,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地研读教材,优化、整合课文内容并提炼出教学的内容板块,从而能有效地提高教师处理教材的水平。如笔者从突现课文文本价值的角度考虑的《死海不死》教学方案: 学习一点构思知识 学习一点段落知识 学习一点字词知识 学习一点地理知识 学习一点辩证思维知识

实现这个教学设想非常需要教师的能力,教师要能够看出《死海不死》的构思技巧是围绕着两个说明性质的段落来“引一笔、插一笔、补一笔”的,要能够品读出两个说明性段落的展开方式是“因果”式阐释等等内容才能够进行深入文本的教学。由此可见,教师提炼、整合水平的重要。

3.由于“板块”的出现,教师需要考虑板块的切分与连缀,考虑板块之间的过渡与照应,考虑板块组合的科学性与艺术性,这就改变了常规的备课思路,有利于提高教师教学设计的水平。不仅如此,由于板块的切分,课堂上必然有让学生充分地占有时间、充分地进行活动的板块,这就要求教师更新理念,变换手法,真正地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实践活动的主体。如课文《十三岁的际遇》的板块式“语言实践课”教学思路设想: 教学板块:读美文,集美词,学美句,背美段。

读美文:速读课文,朗读课文,理解文意,理解文思。集美词:请同学们圈出文中的美词、雅词,请同学们根据课文自读提示的要求和自己的爱好,积累20个词,将它们抄写在笔记本上。

学美句:教师举例说明什么是句式,师生找出课文中的一些句式,请同学们自由学用一两种句式。

背美段:教师指出这一课的抒情段写得特别好,要求每位同学背诵一至二段;同学们自选文段,进行背读。

以上四个教学板块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语言学习与实践的活动占了大部分时间。由此看来:

1.实现板块式教学思路的基本要求是对教学过程进行切分,做到思路清晰,线条简洁,步骤有序,便于操作。

2.板块式教学思路所表现出来的外部特征是教学结构明晰,所表现出来的内部特征是教学内容优化。

3.板块式教学思路看重预设,看重文本,看重教师对教材的精心揣摩、研读与提炼。

4.由于“板块”组合的形态、形式非常丰富,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时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

5.由于教学板块大致上彼此并列,有些教学板块可以在教学步骤上互换,有些教学板块可以合并或者分化,它又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6.板块式教学思路由于有“板块”的划分有时会显得过于齐整、过于刚劲而不够柔和,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对其进行改进,如淡化板块意识而操作手法大致不变,如运用艺术的穿插手法来自然地形成板块,如用文学性、情境性的语言来美化板块的命名等等。围绕线索,牵动品读

——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19)

阅读教学中的所谓“线索”,指的是贯串于一节课、一篇课文或一个大的教学板块中的学习内容或学习活动。有了“线索”的教学设计我们称之为“线索式思路”。如常说的“一线串珠”、“一词经纬”就是。在这样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学内容、教学时间都被教学“线索”贯串着,内容紧凑,活动充分,探究深入,表现出课文整体阅读教学的明显特点。

设计阅读“线索”的基本要领是,通过对课文的认真分析,或找到一个能够牵动对全篇(段)课文进行阅读品析的关键字词,或提炼出一个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问题,或设计一个时间持续长久的阅读活动,让它们一方面带动全篇(段)文章的阅读理解,另一方面又牵动课堂阅读活动生动有序地进行。如:

一、词语线索

以课文中的关键“词”为线索进行教学设计,其特征就是巧妙抓住足以结构全文教学过程或铺展教学主要内容的一个词(或短语)去设计教学方案,力求用这一“词”(或短语)去纵横连贯全课的教学内容,带动全篇课文或重点段落的阅读品析。如《愚公移山》教学。

在学生充分诵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紧扣“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句,抓住“平险”一词进行反复突破,设计如下问题,牵动对课文的研读。(1)着眼于内容:请同学们从不同的角度说说什么是课文中的“平险”。(2)着眼于人物:请同学们说说课文中不同的人物与“平险”的故事。(3)着眼于文体:“帝”是在“平险”吗?为什么故事中会出现“帝”呢?

于是“平险”一词就贯串于课文品读的重点内容之中,带有浓郁的“一词经纬”的味道。很多课文是能够被“一词”拉动的。如《狼》中的“黠”、《口技》中的“善”、《核舟记》中的“奇巧”、《向沙漠进军》中的“进军”、《苏州园林》中的“图画美”等等。

二、问题线索

“问题线索”与“主问题”的设计密切相关,就是以“提问”或“问题”为线索来设计教学流程。其特征是“尽力找到一根可以把许多知识的„散珠‟串联起来的„线‟”,使教学过程显得形散而神不散,使学生获得对课文的整体认识。这条线,就是教师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提出的中心问题。学生就此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阅读,或感知,或理解,或分析,或鉴赏,或领会整体构思,或品味语言特色,或探究选材立意,或评析人物塑造。如《回忆我的母亲》教学。

设置三条线索,用“说读”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对课文进行整体品读:

29(1)每位同学试着用“一句话”说说“母亲”这个人。(2)每位同学试着用“一段话”说说“母亲”的好品德。(3)每位同学试着用“几句话”说说课文的“语中情”。

以上三条线索,就从不同的内容方面串起了课文中的“珍珠”。

在这样的教学情景之中,学生需要在“读”与“说”中完成对课文的感知、理解与赏析;在这样的教学设计中,教师需要很恰切很及时的指导、点拨与调控,于是课堂教学的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三、活动线索

即让某一种“课中活动”成为牵连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线索”。其特征是将某一种活动细节化,将其延点成线,反复进行,贯串在一个较长时间段的活动之中。如《我愿意是急流》中理解、体味这个环节的教学。以“朗读”为线索:

师:第一次“读”,重在整体理解。读的时候语音要饱满、圆润,每一个字读出来都带有情感,也就是说“未成曲调先有情”,而不是泛泛地读。(生各自朗读)

师:第二次“读”,重在体味情感。读诗,需要我们用自己的情感对诗的语言、情感进行再表达;请同学们自己再体味一遍,从头开始自读。(生各自朗读)

师:第三次“读”,重在进入情景。读的要求是抒情性、个性化。伴随着自己对诗的体会,觉得怎么能更好地表达感情就怎么读。(生各自朗读)

这个教学片断中的几乎所有活动都被“朗读”这根课堂活动的“线索”串起来了。既在朗读的训练上表现出一个一个的台阶,表现出一个一个的层次,表现出一个一个的活动细节,又使这个环节内容有了一定的“厚度”。

其他的活动,如“写”、“说”等,都可以成为结构某个教学片断的线索。联读扩展,拓宽视野

——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20)联读,是从教学的广度与深度出发,从某一篇课文生发开去,找到具有相同主题、相同题材、相同写法或其他相同之处的若干文章进行阅读。这样既可以为这“某一篇”课文找到充足的配读资料,又能让我们体会到各篇联读文章的取材角度、语言表达、情感流露、辞格运用等方面的独到之处。

“联读法”是一种研究的方法,是一种搜集资料的方法,是一种综合比较的方法。将这种方法用于课文阅读,有一种特别的乐趣。

我们研究“联读扩展”式教学设计,主要是从丰厚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进行的。

所谓“联读”,是在学生学有余力前提下,从某篇课文扩展开去,把具有一定相同因素的课内或课外的诗文联结起来进行阅读的一种教学设计手法或教学设计思路。“联读”的目的在于扩展,在于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在于给课文的阅读教学增加容量。“联读”的方式有时候适用于长篇课文的教学,但更多的时候适用于精短诗文的教学设计,用“增容”的方式使这些课文在烘托、映衬之中愈加显得精美。

“联读”不仅是阅读教学的设计思路,也是教材编写的一种常用模式。人教版课标教材初中语文中,《〈世说新语〉两则》(《咏雪》、《陈太丘与友期》),《郭沫若诗两首》(《天上的街市》、《静夜》),《阿西莫夫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被压扁的沙子》),《杜甫诗三首》(《望岳》、《春望》、《石壕吏》),《短文两篇》(《日》、《月》)、《组歌(节选)》(《浪之歌》、《雨之歌》),《俗世奇人》(《刷子李》、《泥人张》),《〈孟子〉二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子〉故事两则》(《惠子相梁》、《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诗经〉两首》(《关雎》、《蒹葭》)等等,都表现出一定的“联读”意味。

但课内的这种“联读”远远没有“课文加上课外选文”的联读来得丰富而又生动。

“联读”教学的设计过程与其说是完成一个教学方案的过程,不如说是一个研究与思考、辛劳与享受的过程。这个过程中充满着意趣。1.它需要我们优选内容。

“联读”是一种教学需要,因此要有明确的目的。一般来讲,我们可以从如下若干个方面来确定联读内容的组合: ①弥补课中短篇教学容量的不足。②从更深的意境上品味作品的主旨意味。③集中地感受某名家名作的写作风格。④重点了解某种科学或文化知识。⑤形成一种综合性学习式的专题研讨。⑥感受事物或思想的联系与发展。⑦从情、趣方面烘托课堂教学的气氛。⑧从艺术的角度展示教学设计的美感。

在这里没有谈论比较阅读的内容。实际上在“联读”的内容组合里面,多多少少都有一些“比较”的因素。

2.它需要我们巧选角度。

巧选教学角度能够表现创意的新颖与精致,有时候那种见解独到的创意可以说是一种教学的“金点子”。

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的联读教学,可能有这样几种教学角度: 第一,岑参诗联读。第二,吟雪诗联读。第三,送别诗联读。第四,边塞诗联读。第五,诗行体诗联读。第六,军营诗联读。

这几种教学角度都是可用的,都可以用来设计精致的教学方案。但“边塞诗联读”无疑更好一些。它的内容组合,它的文化内涵,它的异域风情,散发出让你饶有兴趣地进行教学设计的吸引力。你会想着让你的学生在这样的诗歌联读中感受什么是边塞诗,感受祖国古代边塞视野的辽阔、景物的荒寒、风光的奇丽、征战的悲壮、拼杀的惨烈以及战友的情怀。这样的联读教学,一定能够表现出一种宏阔大气的风格。3.它需要我们精选材料。

联读组合的材料讲究配对,讲究精选,否则就是堆叠。精选材料的过程往往带给我们“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困惑与喜悦。那种“配合默契”的联读材料常常会让你把玩不已。

如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联读教学设计,笔者找到了食指的《相信未来》,找到了汪国真的《如果》,找到了何其芳的《生活是多么广阔》,找到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仿写》等等。在初期的方案中,曾经打算用海涅的《我的心,你不要忧郁》来与课文进行联读: 我的心,你不要忧郁,把你的命运担起。冬天从这里夺去的,新春会交还给你。有多少事物为你存留,这世界还是多么美丽!凡是你所喜爱的,31 我的心,你都可以去爱!但是当看到《中学生阅读》高中版2002年第1期上中国诗人宫玺写的《假如你欺骗了生活》时,当初的一切设想都“崩溃”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最佳配对只能是《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在谈到“联读扩展”这个话题的时候,需要强调一个“理性思考”的问题。目前有不少的阅读课喜欢“早出”。所谓“早出”,就是用缩短时间的方式,在对课文有了一些感知理解后就早早地离开课文,进行所谓的非语文的“迁移拓展”。这就欠缺一些理性思考,没有掌握好所谓“迁移拓展”一定要有利于语文学习的这个“度”。其实课标里面并没有“迁移拓展”的提法,课标强调的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强调教师要注意“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强调“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穿插引进,巧用资源

——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21)

在课堂阅读教学的“穿插引进”方面,魏书生老师是运筹的高手,他能在语文课上给学生输入大量信息,如心理学教育学方面的知识,国际国内现代科技发展状况,各类自然科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思想紧密联系的名篇时文,国外教育动态,与学生有关的教改实验与新鲜理论,中外教育史上与学法有关的例子,省外国外同龄人的学习状况,古今中外名人轶事、名句、格言、警句等等。他的学生,正是在这种多方位的“穿插引进”之中,透过语文课本,看到了更加深刻、更加广阔的世界。

所谓“穿插引进”,就是配合教学内容,或靠近教学主线,或暂时中断教学主线,有机地“切”进一些与课文学习相关的内容。这是一种教学设计的思路,是一种优化课文教学内容及课堂教学结构的手法。

在阅读教学的课堂上,有穿插就有起伏,有穿插就有波澜,有穿插就有扩展,有穿插就有新的吸引力。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有穿插引进就有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利用。阅读教学中的“穿插引进”有很多很好的“表达作用”。如: 1.插进简洁的背景资料,以自然圆润地导入课文。

2.分阶段插入简短的音像材料,以艺术地切分课堂教学的板块。

3.有机地插入简短的文字材料或音像材料,以增加学生对人、事、物、景的感受。4.有机地穿插故事、音乐与画面等内容,改变教学节奏,活跃教学氛围。5.贴切地插入配读短文,增加教学的厚度。

6.插入有关“示例”,对学生“举例说明”,让学生模仿学用。7.结合课文内容插入相关的文化科学自然常识。

8.穿插阅读方法的指导文章,用资料助读的方式指导学生自学。

9.穿插教师的稍大段落的精彩演讲,以优化课堂情感氛围,渗透思想情感教育。10.插入相关资料,烘托课文中的人物或事件。……

当然还有更多更好的插入方式有待于我们去探索研究。当我们进入这种教学意境之后,就能够体味到,“穿插引进”式的设计手法可以让阅读课或表现得丰满厚实,或表现得活泼灵动,或表现得节奏分明,或表现得情趣盎然,或表现得思想深刻…… 请看下面的教学设想。

第一个设想——《与朱元思书》“分散穿插”教学方案的粗线条勾勒: 导入 初读课文

32(穿插知识卡片:字词积累)朗读体味

(穿插知识卡片:朗读要领)美点欣赏

(穿插知识卡片:课文欣赏)美诗扩读

(穿插知识卡片:课外美诗)

第二个设想——《海燕》“示例穿插”教学方案的细节化设想:(初读、理解课文之后)

教师:同学们,下面我们从“句段欣赏”角度来品读《海燕》一文。

“句段欣赏”首先是一种探究的方法,是在探究中完成欣赏的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在朗读课文、理解背景的基础上研读课文,查找资料,独立地、合作地进行感悟。“句段欣赏”,是用读写结合的方式,就课文的“美句美段”写出品味、赏析、评论的内容,从而发现、理解课文的美好精妙。

“句段欣赏”还有一个特别的训练作用,那就是培养我们的语感。如果我们能在课文的句段欣赏中有意识地训练语感,那将大大提高我们的阅读理解能力。请看教师插入的多角度品析句段的示例——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1.这段话给了我们色彩感。“海燕像黑色的闪电”,既写出了色彩,写出了速度,又写出了战斗精神。

2.这段话给了我们层次感。作者先渲染背景,再展现海燕的勃勃英姿。

3.这段话给了我们画面感。作者描绘了一幅富有动感的画面。苍茫的大海和卷集的乌云烘托着高傲的像闪电一样飞翔的海燕。

4.这段话给了我们形象感。“苍茫的大海”是广阔的背景,“狂风卷集着乌云”预示着凶险,高傲飞翔的海燕在此时出现了,它展现出了战斗者矫健的勇敢的藐视凶险的风貌。

下面请大家试着从《海燕》中选取句段,然后先试着从某个角度对其进行欣赏,然后再走一步,另选一个角度进行欣赏。(同学们活动)

“穿插引进”是一种大众化的人人可用的教学设计手法,有着强劲的生命力,在新课标新教材的背景下将被演绎得更加富有光彩。我们在设计、运用这种思路时,可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做到“和谐地穿插”,所穿插的内容一定要有明确的“表达目的”,要恰如其分;二是要“适度地穿插”,适度地利用资源,以免喧宾夺主,华而不实。情境生动,情趣盎然

——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22)曾经听过三次《花的话》,三位教师都设计了“角色朗读”这一环节,有一位教师还让孩子们戴上表示自己“身份”的花冠进行朗读,孩子们都很美丽,朗读非常投入。

“情境教学”类似于“角色朗读”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一种虚拟的情境中进入“角色”,开展活动。它要求设置一定的情境,渲染一定的氛围,让学生在看来优雅而又真切的氛围中进行灵动的多种感官并用的语文学习活动。情境式教学是语文教学中常用的好方法。它表现出教师对文本的有个性的创造性的理解,也表现出教师艺术地设计教学的匠心与手法。

语文的阅读教学需要童趣,需要快乐,需要激动,需要跃跃欲试,需要神采飞扬,需要神思飞越,那种富有“情境”意味的教学设计往往在这些方面更有魅力。有了情境,就有了情趣。

情境式教学设计的手法可以适当地运用在诗歌、戏剧、小说、童话、寓言、神话、故事、传说的教学之中。

课文阅读教学中的“情境”设计,从种类来看,形式不少。例如情节表演、配乐朗读、角色演读、身份假设、“场境”对话等等。但大体上不外乎两个类别:一类是用语言的描述来形成“情境”;一类是用实物的装饰来形成“情境”。

所谓“用语言的描述来形成情境”,是用话语创设纯粹的假设情境。如人教九下课文《那树》中一个训练设计就是用话语让学生从“一棵树”的角度来表达体验与感悟: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逐渐被吞噬……假如你是一棵树,耳闻目睹自己的“兄弟姐妹”不断地倒下,面对人类,你有什么话要说?这是身份的假设。还有角色的假设,场景的假设,情节的假设,事件的假设,活动平台的假设,生活情景的假设,虚幻世界的假设,等等。所谓“用实物的装饰来形成情境”,是用简单的道具及一定的角色来设置一个可听或可见的情境。最简单的如《花的话》的花冠,《狼》的担子和刀,《纸船 寄母亲》的纸船等。在这个方面发展到最高层次的就是“课本剧”。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们都是用语言的描述来形成“情境”,来组织富有情趣的课内活动。如: 情景假设:《走一步,再走一步》——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经历假设:《月亮上的足迹》——假设你此时正在远离地球的茫茫太空中旅行,透过舷窗,你看到了美丽的地球。请以此为触发点,展开想象,写一段二三百字的短文。人物假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事件假设:《济南的冬天》——假设给一个从没有到过济南的人讲济南美丽的冬天,参照课文,你将分哪几个方面讲。着重讲哪些精彩的片断? 角色假设:《勇气》——试改用美国伞兵的口吻把这个故事讲述一遍,然后比较一下叙事角度和表达效果有些什么变化。……

但上述假设的都是片段式的情境,有情趣而又有艺术价值的设计应是全课教学情境的设计。如笔者一位弟子教《山中访友》的情境教学创意: 和朋友相识 和朋友谈心 和朋友道别

这个创意将课文内容拟人化了,让学生站到了文中“我”的位置上。可想而知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定是友好,是亲密,是和谐,这种阅读教学的情趣远非一般的课文讲析所能比拟。又如笔者对课文《七颗钻石》的情境式教学设计: 学习活动一:让我们来到演播厅

这一块学习与实践的任务就是朗读,但不用直白的“请同学们来朗读”的说法。一句“让我们来到演播厅”就是一个“情境”,它让同学们觉得自己都是小小播音员了。学习活动二:让我们畅游智慧泉

这一块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品析研讨,但也不采用直白的“探究品析”的说法。一句“让我们畅游智慧泉”也是一个“情境”,它会使同学们觉得自己在过着一种有意义有趣味的阅读生活。学习活动三:让我们进入创作室

此次活动中,教师将巧妙利用文中“空白”,让学生展开想象,飞扬思绪,进行与课文有关的短文写作,进行语言实践。一句“让我们进入创作室”,让学生多少有了点神圣感,多少有了点自豪感,教学中的情趣不也就来了吗? 34 这个创意给孩子们的语文学习假设了几处美好的活动平台,让他们感受诗意,神游其中,自得其趣,自得其乐。整体反复,多角理解

——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23)

“整体反复”是适用于大多数语文教师掌握运用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设计手法。所谓“整体”,就是在每一步的阅读品析之中,课文都可能以“全文”的面貌进入学生的眼底;所谓“反复”,就是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由浅入深地多次地组织阅读,品析教学。

所以这种教学设计手法的关键词是:反复,多角;教学中的“反复理解”与“多角品味”紧紧相联。它适用于长篇课文的教学,更适用于精致的短篇,于反复的阅读品析之中传达出课文的丰富内蕴。

这种教学设计手法的着眼点是:关注文本,突出文本的教学价值,用精心设计的教学话题,在有步骤的教学活动中引领着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反复进入课文,反复理解课文,反复品析课文。

我们可以从线条比较“粗”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反复地整体地理解课文 以人教七下《斑羚飞渡》为例,可以取如下角度。角度之一: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课文。

这个角度的教学活动,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说一说,议一议,谈对课文的感受与看法,教师再在学生发表看法的基础上进行精粹的小结。这是对课文初步的大致的整体理解。角度之二:让我们一起来概括情节。

这个角度的教学活动,是让学生再进入课文,读课文,看事件,理情节,作概括并进行充分的课堂交流活动。这既是对课文内容进一步的整体理解,也是在实践从“情节”的角度分析理解文章内容。

角度之三:让我们一起来探究“飞渡”。

这个角度的教学活动,是引导学生又一次进入课文,以“飞渡”二字为线索,弄清楚课文里面飞渡原因、详写飞渡、略写飞渡、补写飞渡、烘托飞渡的情节脉络。这是又一侧面的整体理解。

角度之四:让我们一起来评说作品。

这个角度的教学活动,是激发学生的评说热情。论题是:有人说,《斑羚飞渡》这篇小说是失败的创作,它表现的是人性中残忍的一面而不是羚羊们英勇自救的一面。猎人们这样长时间地看着羚羊们的无辜牺牲而不愿意后退哪怕是一步。你认为对本文这样的批评是有道理的吗?

这一次的教学活动,是从更高层面上对课文的整体理解。如果我们取以上两到三种角度组织学生讨论,就教学设计而言,就是“整体反复,多角理解”。我们可以从线条比较“细”的角度来引导学生反复地整体地理解课文 再以《斑羚飞渡》为例,如下角度的品析、品味都是可以实施的。角度之一:说一说课文中的镰刀头羊。角度之二:品一品课文中羊的叫声。角度之三:想一想羊儿们所说的话语。角度之四:画一画课文中描写的语句。角度之五:探一探课文中的表现手法。角度之六:论一论课文中的那道彩虹。角度之七:找一找课文中的细节描写。角度之八:欣赏本课课文的语言表现力。……

以上每一种线条,都有牵动全文的力量。

如果我们取以上两到三种角度组织学生品析欣赏,就教学设计而言,也同样是运用了“整体反复,多角理解”的手法。

但在课文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可能总是以“粗线条”来指导学生阅读理解课文,也不可能自始自终让学生在比较“细”的线条中游弋,艺术而科学的做法就是有层次地、有细节地引导学生研习课文。

我们应该“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反复地整体地理解课文

以《斑羚飞渡》为例,我们可以规划一个这样的教学设计,其主体部分的教学内容为: 第一步,以“飞渡”为话题,结合课文内容说一段话,这段话中要求多次出现“飞渡”一词。第二步,教师有重点有逻辑有联系地选取课文的精彩片断并指导学生朗读。

第三步,切入到课文描写“飞渡”的部分并组织话题讨论:这一部分是怎样从各个侧面来表现震撼人心的“斑羚飞渡”的?

第四步,转换话题,集中教学视点,欣赏课文中的“镰刀头羊”。以上四步,各有不同的“表达目的”: 第一步,教学的指向明确,实际上是要求多角度地整体地概说课文内容。话题的设置紧扣“飞渡”,牵动着对课文各个角落的理解,学生的发言一定是角度丰富、内容丰满。第二步,表现出教师教材处理的艺术。朗读之中让学生感受到的,是经过剪裁之后的课文“整体”、内容“整体”、情节“整体”。

第三步,切入到课文重点部分并进行有深度的阅读欣赏教学。话题只有一个,牵动的内容却是多侧面的、多角度的。教学进行到这里,内容已经非常细节化。

第四步,从内容、语言的教学中跳出来,转入到对“形象”的把握与欣赏。镰刀头羊是这场飞渡的组织者,它的形象、它的神态、它的声音、它的动作在故事中反复出现。欣赏镰刀头羊,不仅是小说教学的需要,更重要的是体现文本的教育教学价值。

以上四步,教学内容基本上是整体处理的,角度是变化着的,而且内容是层层深入的。这样的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整体反复,多角理解”的设计特色。把握文意,选点突破

——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24)作者:余映潮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 时间:2006-10-

1请看一份关于《再塑生命》的教学简案: 检查预习情况。进入课文学习。

一、选读课文,说理解的话

师:课文较长,但很美,请选取一段你认为最美的文字读一读,然后简要概括这段文字的内容。

学生选读,说一句理解的话。

二、速读课文,说概括的话 课文分三部分:

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具体事物——唤醒灵魂。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大自然——亲近大自然。莎莉文老师教“我”认识抽象事物——理解“爱”。

三、细读课文,说品味的话

用“我认为莎莉文老师是一位 的老师,我从文中 品味出来”的句式说话。

用“我认为海伦·凯勒是一位 的孩子,我从文中 品味出来”的句式说话。

四、说关于“爱”的经典的话

我对这份教学简案作了这样的批评:

1.教案过简。没有表现出教师对课文的基本理解,更表现不出深刻理解。

2.教学步骤的“序”有问题。应该是“速读课文,说概括的话”在前,“选读课文,说理解的话”在后。

3.没有设计可行的有效的语文学习活动,如朗读活动之类。4.教学过程全部浮在面上,没有一个明朗的深入的教学“点”。

我认为,每一篇课文的阅读教学,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之上,都应该有一两个、两三个着重用力的地方,或整体,或精段;或重点,或难点;或美点,或疑点;或结构,或语言;或人物,或手法等等。当我们把教学的视点集中于课文教学中的某个地方时,就带有“选点突破”的意味。

“选点突破”是针对课文的不同特点,选取课文的关键处、精美处、深刻处、疑难处、知识内容丰厚处、手法巧妙处、意义隐含处等“有嚼头”的地方进行深入细腻的品读教学、以达到深透理解课文某一方面特点的教学手法。它着眼于优化课文内容,着眼于精炼课文内容,着眼于整合课文内容,所以也是一种教材处理的基本手法。运用“选点突破”的手法进行教学,有如下一些讲究。

1.讲究教师要对课文有精细的阅读,有深刻的理解,有独到的见解。

2.讲究在整体理解课文之上的选点切入,即教学中的选点是由整体理解作背景的。选点突破式教学的原则是“把握文意,选点突破”,教学的过程大致上是“整体理解,选点切入,深化突破,照应全篇”。

3.讲究教学内容的整合。教者往往把视点集中在一些“知识的板块”之上,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将它们辐辏起来,这样的教学能够表现出浓郁的“语文”气息。

4.讲究从不同的角度、调动各种手段,对所选之“点”进行足够的充分的品味,使之作为语言学习的范例,在学生的心目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如下面《再塑生命》教学策划。教材分析: 海伦·凯勒的《再塑生命》的语言表达有个特点,那就是“段落”写得很漂亮:表达生动,层次分明,情感丰富。很值得我们学用。教学思路:

1.教学视点:精段品读。2.教学角度:读中学写。

3.课文选点:文章中三个非常有特色的片段——“设喻描述”段,“概括描述”段,“细笔描述”段。

4.主要教学步骤:

(1)课文中有不少表达精美的段落,建议同学们自己找一找,品一品,析一析。(意在让学生整体理解文意。)

(2)教师进行教学示例。如“设喻描述”段:(开始切入)朋友,你可曾在茫茫大雾中航行过?在雾中神情紧张地驾驶着一条大船,小心翼翼地缓慢地向对岸驶去,心儿怦怦直跳,惟恐发生意外。在没受教育之前,我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既没有指南针也没有探测仪,无从知道海港已经非常临近。我心里无声地呼喊着:“光明!光明!快给我光明!”正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这一段话写得多生动、多有层次啊。第一层,作者先写茫茫大雾中航船的行进是多么的困难,这是用比喻的方式写出自己内心的无限迷茫。第二层笔锋一转,写自己“正像大雾中的航船”,“无从知道海港已经非常临近”。这个设喻非常贴切,一个听不见也看不见的人,真是比大雾

中的航船还要无助,只能在“心里无声地呼喊着”。第三层笔锋再次转折,写“正在此时,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充满着见到“光明”的喜悦之情,吸引着读者看“下面的故事”。(3)师生交流,引出其他精美段式。(切入、深化)(4)深入品析,段式学用。(选点突破)如下面“概括描述”段的写法:

繁花似锦的夏季来临,莎莉文小姐牵着我的手漫步在田纳西河的岸边,望着田野、山坡,人们正在田间地头翻土播种。我们在河边温软的草地上坐下,开始了人生新的课程。在这里,我明白了大自然施与人类的恩惠,我懂得了阳光雨露如何使树木在大地上茁壮成长起来;我懂得了鸟儿如何筑巢,如何繁衍,如何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徙;也懂得了松鼠、鹿和狮子等各种各样的动物如何觅食,如何栖息。我了解的事情越多,就越感到自然的伟大和世界的美好。

这一段话用概述的方式总说并领起它后面的一些故事,同样写得优美生动而又层次分明。第一层写“活动”——“我们在河边温软的草地上坐下,开始了人生新的课程”。第二层写“收获”——“懂得了……懂得了……也懂得了”串起了“收获”的“果实”。第三层写“感受”——“我了解的事情越多,就越感到自然的伟大和世界的美好”。在文段的更加细微之处,我们同样能感受到作者精细的表达,“懂得了……懂得了……也懂得了”这个句式用得多好!(5)段式学用,课堂写作。(选点突破)读法示例,化解难点

——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25)作者:余映潮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 时间:2006-11-1

“示例”的教学手法,在理科教学中用得很多,教师往往示例先行,先讲例题,学生听懂了例题再去进行解题实践。这种手法也普遍地运用于作文教学中,但阅读教学中的示例手法运用得不是很多。“示例”在教学中往往被“讲析”替代。

所谓“读法示例”,是教师在解决某个教学难点时,利用课文上或者非课文上的语言材料示范自己的阅读方法,从而让学生学用这种方法去进行课文阅读。

“利用课文中的材料”进行读法示例,显得比较平常,能起作用但表现不出新意。

有趣的是“利用非课文上的语言材料”进行读法示例。它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能在“新意”上表现出自己的特点。

如果课文比较长、内容比较难,我们可以考虑用简明的课外材料进行演示。这样做有两大好处,一是比较直观,容易说清道理,表现方法,减小难度,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二是能够扩大教学容量,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思维,进行学法迁移。我在教学《生物入侵者》的时候便是这样。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思路是:

课堂活动之一:整体感受课文,积累文中语汇。课堂活动之二:实践阅读方法,认识说明对象。课堂活动之三:品味课文语言,体会表达效果。就初中教材里篇幅有点长的说明文阅读教学来说,这样的教学方案是有一定难度的。如果进行示范教学,难以在一个课时里面完成教学任务。于是就在第二板块(实践阅读方法,认识说明对象)的教学中运用了“读法示例”的方法。

例子是从“新华网”上觅到的一篇短文。我告诉学生们,我是这样对文章中的说明对象进行认识的:第一,明确文章中的说明对象是什么,第二,围绕着说明对象勾画出有关段落中概括说明的句子,将这些句子组合起来,基本上就是对说明对象特点的表达了。如文中画线的句子: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有主要外来杂草107种,外来害虫32种,外来病原菌23种。这些 38 外来生物的入侵给我国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和社会经济造成巨大危害,据保守估计,全国主要外来物种仅对农林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每年就高达574亿元。

据中国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工作协调组负责人介绍,外来物种对我国的危害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外来入侵物种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和生物污染。大部分外来物种成功入侵后大爆发,生长难以控制,造成严重的生物污染,对生态系统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比如,原产南美洲的水葫芦现已遍布华北、华东、华中、华南的河湖水塘,疯长成灾,严重破坏水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致大量水生动植物的死亡。

其次,外来入侵物种通过压制或排挤本地物种,形成单优势种群,危及本地物种的生态,最终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比如,原产中美洲的紫茎泽兰已遍布我国西南大部分地区,原有植物群落迅速衰退、消失。

另外,生物入侵导致生态害灾频繁爆发,对农林业造成严重损害。近年来,松材线虫、湿地松粉蚧、美国白蛾等森林入侵害虫严重发生与危害的面积,每年达150万公顷;稻水象甲、非洲大蜗牛、美洲斑潜蝇等农业入侵害虫的危害每年超过140万公顷;豚草、飞机草、水葫芦、大米草等肆意蔓延,已造成难以控制的局面。

外来生物入侵不仅给生态环境和国民经济带来巨大损失,还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比如,豚草、三裂叶豚草现已分布在东北、华北、华东和华中的15个省市,它的花粉就是引起人类花粉过敏的主要病原物。

这位负责人建议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加强对无意引进和有意引进外来入侵物种的安全管理;建立相应的监测系统,查明我国外来物种的种类、数量、分布和作用;加强对生物入侵危害性的宣传教育,提高社会的防范意识;积极寻找针对外来入侵物种的识别、防治技术,以对当前生物入侵的蔓延趋势加以有效遏制。

我请学生们学习这种方法,认识课文中的“生物入侵者”。学生们在各段中画出了这样一些句子:

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

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

“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

许多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将“生物入侵者”的增多归咎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事实上许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目的的。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那些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极强的动植物,人们仍将束手无策。

活动进行得非常顺利。教学过程得到有力的简化。

在以上这个教学步骤中,教师只简单地讲了几句话,再加上自己的“画线”演示。学生们进行观察,进行领悟,动手操作,展现“成果”。

有的时候用这种方法,可以体会到“一举多得”的收效。训练检索,整合提炼----阅读教学设计诗意手法(26)一

记得很久以前有篇课文叫做《从宜宾到重庆》,用下面的方案教学起来特别上手。

创意:课文作文(300字以内)

第一步,出题:①话说重庆;②山城重庆;③雾都重庆。

第二步,讨论:这三个题写作内容有什么不同?应该如何写?

1.话说重庆:必须从课文中找出最能说明重庆特点的内容加以精心组合,那些是:地 39 理位置—历史演变—城市风貌—自然环境。

2.山城重庆:必须从课文中找出所有能表现“山”的特点的例证,如海拔、建筑、街道、台阶、缆车、夜里江中倒影的灯光。总之,材料都要能说明山城的特点。

3.雾都重庆:不仅要写出雾都的特点,还要根据课文内容写出产生雾的道理。

第三步,选题作文。

第四步,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教师即席评点。

这一教案的优点是:对课文进行了充分的阅读;突出了课文的重点内容——重庆;基本上完成了课后练习;用侧面的手法,如讨论这三个小作文题如何写,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又进一层;用写的方式,再促进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训练高层次的检索、整理、融合能力。

我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语文教师要把教材读厚,要把教材教薄。

把教材教薄,从表面看是教材处理的问题,实际上关系到教师的检索提炼能力。如上述教案的产生,就主要取决于教师发现、检索、提炼的能力。

检索能力是一种选择能力、浓缩能力,也是一种提炼能力、整理能力。有了这种能力,你就能从大量综合信息中提取你所需要的单一信息。大而言之,它关系到一个人面对浩如烟海的资料所进行的选择;小而言之,它关系到自身目前的语文教学。

下面是对语文版课标教材中《鹤群》一文进行多角度检索而整合提炼出来的内容。它实在是太美了。它是不是已经可以成为一个教案的雏形了呢?

1.试试看,下面有些字很难读准。(识)

翌日 蜿蜒 苍穹 伫立 峰峦 飓风 漩涡 绮丽 拧成 剽悍 凝眸

2.读一读、写一写下面的美词。(记)

春光煦煦 络绎不绝 映入眼帘 引颈仰望 无可言喻 啼声悠扬 响彻太空 轻盈飞扬 翱翔高空 壮观绮丽 美不可言 银光闪烁 光莹耀眼 寡不敌众 束手无策 精疲力竭 引吭高鸣 无济于事 清澈如洗

3.体会一下,用赞叹的语气反复朗读如下写鹤美句。(读)

(1)它们一律将长颈伸向前方,双足向后方笔直挺伸,悠然翱翔太空的美姿,实在是无可言喻。

(2)凝神望去,排头大鹤先向右旋转,而后优哉游哉翱翔高空。后续鹤也都一只紧接一只,向右旋转,直腾高空。

(3)盘旋的圆形队和轻快飞舞的鹤姿,悠悠扬扬,壮观绮丽,美不可言。

4.这些写鹤的句子,是不是可以称作是“妙喻”呢?为什么?(品)

(1)上百只鹤恰似飘摇于飓风中的鸿毛,轻盈飞扬;又如海中的巨大漩涡,缓缓升腾。

(2)鹤群宛如暴风中飞转的云堆,迅速形成漩涡状,上下左右飞舞,光莹耀眼。

(3)鹤群变换队形为螺旋形长队,有如盘状蚊香拉长的形状,静静地飞上高空。

(4)……鹤群,愈来愈小。开始大小如麻雀,转眼间有如蝴蝶,不久像飞蛾,最后小如蚊。

5.学写下面的“祝愿”段,体会那个“不”字所带来的意味。(写)

但愿刚才与苍鹰搏斗负伤的鹤,救助伤鹤的两只健壮的大鹤,不,无论哪一只鹤,翱翔天空的所有的鹤,无一例外,都能够平安无事结束旅程,顺利地飞到安乐的北国。我凝眸高空,心中这样祝愿着。

“检索”,另一种说法是“提取信息”。

所谓“检索”,就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就是从某一角度、某一目的出发,对课文内容进行有确定方向的信息搜寻。其基本特点就是从纷繁的语言信息之中“检索”出、组合好所需要的信息内容,在检索中基本上完成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在整合、提炼的过程中开展读、寻、思、40 写、说等课堂教学活动。

“检索”是阅读教学中读思写结合的教学活动过程,是阅读教学中艺术地处理教材、让教学省时省力的一种不常用但却是非常重要的手法。“检索”训练是让学生能够终生受用的一种高层次的阅读技能训练。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检索”训练是真正的学法训练,是真正的探究式学习过程;对学生而言,是真正的发现能力的训练、分类能力的训练、提炼能力的训练和整理能力的训练。

训练学生检索、整合、提炼能力的机会与素材在语文教学中无处不在;比较重要的是我们自己的思维深度、教学意识与设计习惯。如,我们可以从聚合能力、整理能力、分类能力、排列能力、融合能力、比较能力、概括能力、浓缩能力、提炼能力、命名能力等种种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和训练。

如教学人教版课标教材《大雁归来》,以“我欣赏的课文中的美句”为话题的讨论式活动,就是牵动全篇文章内容的检索训练活动。学生的发现是美不胜收的:

1.一只燕子的来临说明不了春天,但当一群大雁冲破了三月暖流的雾霭时,春天就来到了。

2.它们顺着弯曲的河流拐来拐去,穿过现在已经没有猎枪的狩猎点和小洲,向每个沙滩低语着,如同向久别的朋友低语一样。

3.它们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着,向每个刚刚融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

4.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

5.每次出发之前,都有一场高声而有趣的辩论,而每次返回之前的争论则更为响亮。

6.返回的雁群,不再在沼泽上空做试探性的盘旋,而像凋零的枫叶一样,摇晃着从空中落下来,并向下面欢呼的鸟儿们伸出双脚。那接着而来的低语,是它们在论述食物的价值。

7.每年三月,它们都要用自己的生命来为实现这个基本的信念做赌注。

8.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三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巧妙导入,自然得体

—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27)

我在《开课揭题,直入情境》一文中谈到过课文的开讲与导入问题,那主要是从简洁省时的角度谈的。这篇文章想从美感的角度来谈一谈。

语文教师大都很在意课文的开讲,特别是在有人听课的时候或者是参加教学竞赛的时候,往往都要将开讲的那一刻着意地打扮一番。

我的看法是,这种精心的酝酿无可厚非,问题在于要做得自然一点,得体一点,不要刻意雕琢,也不要过分渲染。要力求在很短的时间内,优美、从容、有情味地导入课文。一种做法是,在整体感受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设计与课文情感氛围一致的、紧扣课文内容的富有诗意的导入。

比如《散步》,写的是亲情,写的是中年人的责任感,写的是心灵的关爱。走过了冬天的祖孙三代,漫步在初春田野的小路。温暖他们的,不仅是春意,不仅是明媚的阳光,更有来自心灵的呵护。课文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也像一支轻声吟唱的歌,阅读时给人一种沁入肺腑的感觉。于是我们的导入语可以这样设计:

同学们,让我们一起走进美文《散步》——那里有南方初春的田野,有铺展着生命的新绿,有阳光下的金色菜花,有水波粼粼的鱼塘,还有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情感涟漪……我们的阅读活动是:理解文意,朗读课文,品味语言。

这个导入语不足100字,简洁动听,情意盎然,层次分明,自然得体。

一种做法是,抓住课文内容或者课文标题的特点,设计自然轻松而又别出心裁的能紧紧 41 吸引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的导入。

比如《小石潭记》。

这篇文章文笔秀美,段落小巧,布局匀称,移步换景,首尾圆合。课文多用短句,多用四字词语,节奏和谐,读音清朗。它美在有记事,有描写,有抒情,可以说,全文的秀美就像盆景的玲珑雅致,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可以抓住它的标题,设计轻松的话题,让学生带着兴致、带着兴趣进入课文。

下面是我的教学导入实录片断:

师:请同学们看看老师是怎样写课文标题的。(展示课件。)

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

师:第一句当中一定可以加一个字,加一个什么字呢?

生1:“游”。

师:那么第二句后面能不能加一个什么字呢?

生2:老师,加一个“事”字。

生3:老师,加一个“景”字。

生4:我认为可以加一个“趣”字。

生5:不对,应该也是加一个“游”字。

师:啊,还是加一个“游”字。原来呀,“游记”也是可以说成“记游”的。游记类的文章、记游类的文章,就是把自己某次游览的经历记下来。把这个过程记下来,就叫“记游”。所以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小石潭游记”,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作者是怎样进行“小石潭记游”的。

这个导入时间约两分钟,然而学生已经被这轻松有味的话题“调动”起来了。

一种做法是,根据课文内容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学生的理解有点困难的特点,设计知识性趣味性比较强的导入。

如《说“屏”》。

这是一篇文艺性的说明文。作者凭借古建筑专家深厚的学养,从情感经历的角度赞赏屏风的功能与独特的美学价值,并具体讲述屏风的作用、类别以及设置屏风的技巧等等。文章娓娓道来,如数家珍。

“屏”这个事物尽管在作者的眼中是那样的美好,但早已经远离了学生的生活。这时候的导入可注意知识的铺垫。

我是这样导入课文的:

师:今天我们学习《说“屏”》。我们先来看看屏风是什么样子。

(课件显示屏风图片。图片略。)

师:(屏显1)这是一种比较典型的样式,起分隔作用,挡风、缓冲视线,同时也比较漂亮。(屏显2)这个艺术一点,上面有书和画,是木屏。(屏显3)这是课文里面说的锦屏。(屏显4)这是石屏,庄重、典雅。(屏显5)这个叫挂屏,它已经失去了一般屏的功能了,作为一种工艺品放在家里欣赏,你们看上面画的是“四君子”:梅、兰、竹、菊。

师:说“屏”说“屏”,我们还要理解“屏”的含义。这含义理解起来很有意思的,大家看着屏幕读起来……

(屏显:屏——大门外或大门内对着大门起遮挡作用的墙。)(学生齐读。)

师:原来“屏”的古老意义就是“墙”,后来这个意义又发生了一点变化。“屏”如果有墙的含义在里面,它的用途就是一个屏风。请读起来……

(屏显:屏——屏风:放在室内用来挡风或隔断视线的用具。)(学生齐读。)师:再看它的意义变化:

(屏显:屏——形状像屏风一样的东西,如孔雀开屏,荧光屏,屏幕。)(学生齐读。)

师:哦,原来孔雀开屏的“屏”是这样的意思呀。

师:“屏”的含义继续发生变化,请看——

(屏显:屏——遮挡,像屏风一样起着遮蔽作用的东西,如“屏障”。)(学生齐读。)

师:一个“屏”字有这么丰富的含义,多有趣呀。

这个导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看“图”,感知各式各样的屏,时间约1分钟。

第二个层次是理解“屏”字的含义,时间约3分钟。这样一个4分钟以内的导入,很好地拉近了课文内容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课堂导入的方法因课而异,因人而异,总之应该做到“巧妙导入,自然得体”。有时候,简短的一两分钟的导入,也是颇费斟酌的。但我们宁愿多花一点时间,以追求美好的教学效果。

生动收束,余味犹存

——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28)文章作者:余映潮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B 2008-12-4 11:09:33 语文课堂教学的收束,不外乎两种形式:一种是不事雕琢的、平实的。如小结本课的学习内容,小结本课的学习方法,小结本课的学习状况,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交代与下一课学习有关的预习要求等等。另外一种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具有一定美感的。如呼应式收束,课始播放过一首歌曲,收束也是一首歌曲;如渲染式收束,在文学作品特别是诗歌教学的最后,教师激情地朗诵一段或一篇自己的创作,等等。

从教学细节设计的艺术来看,我们是不是可以尝试一些形式比较活泼、内容比较精致、语言比较优美、意境比较高雅的收束方式呢?是不是可以设计一些让人觉得余味犹存的收束方式呢?

应该说是可以的。

如:赠言式收束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收束是这样的:

师:我们的课上完了,在课的“尾声”,老师送给大家两句话,一起读起来(大屏幕上显示):

生活就像大自然,总是有风雨伴随着我们的生命。

我们要珍视生命,珍惜青春,热爱生活。

师:老师还要给你们三个字的评价——“很精彩”。下课!

这是一种与课文教学内容有密切联系的顺势而下的收束方式。在学习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几首小诗之后,教师以此作结,进一步深化了情感教育,显得自然而又贴切。

如:语用式收束

《夏天也是好天气》中有“这样的时刻,会有一个小女孩,扬起双眉,唱着童音说:我喜欢夏天,因为可以穿花裙子。这样的时刻,会有一个小男孩……”句,于是教师运用“移用”的手法,安排了这样的课文收束活动:

师:最后,让我们用“这样的时刻”来说“创造”的话。

师:下面我请这一组的同学来说。一个接一个,大声地说起来,这样连起来就是一篇小小的美美的短文。我先说,同学们接下去说。

师:新年来了,新年的钟声敲响了……

生1:这样的时刻,随处可以听见爆竹声。

生2:这样的时刻,到处都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生3:这样的时刻,到处都是欢歌笑语。

生4:这样的时刻,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来庆祝这美好的日子。

生5:这样的时刻,人们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说:终于可以过新年了。

生6:这样的时刻,是一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

师:这一节课我们用的是非常有趣的学习方式——说读,边说边读,边读边说。每一个活动细节都进行得很好,特别是说“发现”的话,充分表现了同学们语文学习的能力。说“创造”的话,也表现了同学们的调皮劲,老师很高兴。谢谢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下课!

这样的收束显得机智、明快、开朗、活泼,可以形成一个小小的高潮。愉快的教学情景,如在我们眼前。

如:悬念式收束

《卖油翁》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请学生们用带“两”字的句子就课文内容自由地说话。在学生们发言之后,教师进行了这样的表达:

师:好,下面老师也来玩味一番。

文章有两段,第一段略写故事的开端;第二段详写故事的发展高潮。

文章有两处伏笔、两次照应(睨之)(徐以杓酌油沥之)。

陈康肃公两次呵斥卖油翁,第一次体现其自傲,第二次是辱骂,语气逐渐加重。

卖油翁的两次表现,体现了他的稳重,形成了文章中的波澜。

还有两次“手熟”;还有“汝”、“尔”两个人称代词都是“你”的意思,还有两个“而”;等等。

玩味的角度很多啊。同学们还可以从新的视角发现新的内容,也许,你们可以就自己的发现写一篇学术论文呢。

教师的话点到而止,留给学生是“还可以从新的视角发现新的内容”。课堂教学结束了,也许,学习的过程还在延续。

如:评说式收束

《七颗钻石》的教学已近尾声:

师:下面大家还要完成一个问题,我们来用一句话描述一下小姑娘。

生1:小姑娘的心如七颗钻石一样纯洁美丽。

生2:小姑娘的心灵像那股清泉一样清澈。

生3:小姑娘的行为就像大熊星座一样为人们指示方向。

生4:小姑娘的心地可以感动上天,给人们免除疾苦。

生5:小姑娘的品质是纯洁的、善良的。

生6:小姑娘的心灵如钻石那样璀璨;小姑娘的心灵如大熊星座那样熠熠生辉。

生7:小姑娘的品格像梦一般的美、一般的神奇。

生8:小姑娘的心无比的善良。

师:是啊,小姑娘是童话中的一个人物,就像稻草人、快乐王子一样,那么,她是一个什么样的童话形象呢?小结同学们的发言,我们可以这样说:

(大屏幕逐句显示)(学生们大声地跟读)

小姑娘是一个童话形象。

小姑娘是一个善待别人的人。

小姑娘是一个让上苍感动的人。

小姑娘是一个阳光女孩。

小姑娘是一个有钻石般心灵的姑娘。

师:好,这一次课,我们沉浸在美好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我希望同学们的每一节课都这么快乐!

这样的收束意境高雅,气氛热烈,同样也是一个小小的教学高潮。课好像是结束了,但带给学生们的,可能还有美好的回味,意味犹存,余味悠长。

余映潮: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31-60)作者:钟玉波名师工作室 诗意表达,平等对话—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31)作者:余映潮

“对话”是一个很时髦的词儿,这与课标有比较直接的关系。课标在此方面主要表达了两层意思:

第一,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里说的是理念。

第二,课堂教学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里说的是形式与要求。

关于对话,人们有很多内容比较复杂的诠释。我想,在课堂教学的实际操作中,是不是可以这样来理解:课堂对话,主要指师生围绕着某种教学内容、某个教学话题的看法与交流。

再细化地说一下:

1.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不同于教师的评点语,尽管有时候它带有一点评点的味道。

2.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从教师的角度看,主要表现为四种形式:第一,参与学生的话题讨论;第二,对学生的讨论活动进行小结并表达自己的看法;第三,对学生的质疑问难进行解答;第四,对课文的难点进行讲析与诠释。

在这里面,最为生动活泼的是参与学生的话题讨论。

在这种参与之中,对教师的要求是:诗意表达,平等对话。语言要自然、简洁、准确、优美、流畅、切题,表达要富有情意,富有诗意。要力求用自己的真情、用自己的语言魅力激发学生心灵的火花。

下面这个片断,就是我在北京六一中学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与学生之间的“对话”。我视它为我的教学实践中最漂亮的“对话”之一:

(本课教学的第一个环节是诗歌吟诵、自由背读、抒发感受。以下内容出现在学生的自由背读之后。)师:好啊!现在请大家静静地、静静地思考一下,准备抒发感受。(生静静地思考。)师:好吧,悄悄地把你的感受讲给相邻同学听一下。(生互相交流。)师:好啦。请用简洁的语言表达你的感受。哪位同学先来? 生1:读到这首诗,我想起中国一首古诗,它里面有两句话“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广为传诵,它告诉我们,遇到挫折不要气馁,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要在黑暗中看到一线希望,而且要在希望中向前。

师:经历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痛苦,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快乐。谢谢你!生2:这首诗虽没有什么具体的形象,却深深地镂刻在我心中,试问谁没有被生活欺骗过,这就是生活,这就是真谛。

师:生活就是海洋,海洋是不平静的。好,继续来。

生3:读过这首诗后,我就想,人生是一条大路,不可能一路畅通,总会出现绊脚石,当绊脚石真的出现在眼前,就要像诗中所写“不要悲伤,不要心急!”我们要镇定下来,克服它,逾越它。当我们逾越过去回头看时,其实那些绊脚石挺有意义的,我们应该记住这些,并且勇敢地面对未来。

师:是啊!真好,生活也像一条河流,它是弯曲的,但一定是奔流向前的。继续来。

生4:人生就像小船航行在大海上,当自己迷失方向时,这首诗就像灯塔一样指引方向。

师:它告诉我们,苦难是人生必经的一课。

生5:它告诉我们遇到困难时,要鼓励自己,不要放弃,要对未来怀有希望。当你成功时,回忆这些困难,你会品味到成功的乐趣、滋味。

师:也就是说,艰辛能让你领略到更美的人生风光。

生6:我们都是养尊处优的一代,生活很幸福,但是总会遇到困难。这首诗告诉我们,当你感到无助时,坚信阳光总会来临,未来的路很曲折,有悲伤,有欢喜。

师:要知道,你同样有坚强的双肩。

生7: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就像给你心上留了一块伤疤,你要继续品味这种痛苦,镇定地想一想,快乐会让这个伤疤愈合。

师:诗意地回忆过去,温馨地展望未来。

生8:生活欺骗了你,是给了你痛苦的回忆,但不要一蹶不振,有痛苦的回忆,才有充实的人生,我们要大步向前走。

师:诗人海涅有这样几句诗:我的心,你不要忧郁,冬天从这里夺去的,春天将会还给你。明白他的意思吧? 生(齐):明白。

生9:读完这首诗,我想起一句话:“不经历风雨,又怎能见彩虹。”我们的人生避免不了挫折,我们要勇敢面对,相信未来是光明的,当我们战胜挫折时,我们看到的将是美丽的彩虹。

师:是啊,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世界上有不经过光射日晒而形成的果实吗? 生10:我觉得人生总得有挫折,但挫折不仅给我们带来痛苦,挫折还给人启迪,要学会从挫折中提取另一种东西。

师:是的,挫折中有经验有教训,经历了挫折,以后的路会更平坦。好,谢谢同学们。其实,我们得到的启示很多,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有诗意的,遇到痛苦时,我们要微笑着面对,扔掉一切烦恼。可以说,这首诗给我们的启迪是—— 生(众):要乐观、坚强。……

这种“对话”做起来不是很容易,但这毕竟比单纯的简略评说要好得多。为了将这种“对话”进行得轻松流畅一些,教师必须非常熟悉课文,必须对课文有很深的体味与体会,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还应该有机敏的反应能力,有优化、深化学生认识的意识,更重要的,是应该有与学生平等和谐地交流的意识。生动讲析,精美细腻(32)作者:余映潮 文章来源:《语文教学通讯》 讲析,一种基本的必要的教学手法。

讲析,教师凭个人教学水平来实施教学的通用手法、传统手法。

讲析,在课标理念中,有时表现为课堂教学中的对话与交流。

我认为,教师应该精心准备好讲析的内容,要用“生动讲析”的方法,对有关内容特别是教学的难点进行生动、形象、细腻的分析与讲解,以充分展示教师的主导地位。

教师的讲,要讲得实在。

如我在初一“单元复习课”教学中的学法指导:

从这个学习点开始,我就要介绍学习方法了。品味词语,一般来讲,作为我们初一的学生,可以用两种办法。一种是直接谈自己的体会——“我”觉得这个词用得好,它写出了……更难一点就是转一个弯——“我”觉得这个词是不可替换的,无论用什么样的词语来替换它,都没有这个词的意境好。这就是替换式的品读。第一种简单一点,第二种难一点,同学们可以选择一种方式表达,来品析某一个词。

像这样的讲析简明扼要,点拨到位。它在教学细节的设计上给我们这样的启迪:教师的讲析要生动易懂,要精要切题、要言不繁。

教师的讲,要讲得生动。

如我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时的讲析,内容集中在对课文写作技法的点示之上:

你们看,这篇文章从整体来看,从阅读品味来看,有这样一些美点被我们发现了。我们再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发现这篇文章揭示了一种文章写作的规律。它首先是写花之美:啊!生命是如此的辉煌灿烂!然后写情之美:生命的喜悦荡漾在我的心头,给我宁静感,给我喜悦感。最后是立意之美:啊!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它的写作是由“物”到“情”到“意”。所以我们读这样的文章,心里就有这样一个轮廓:这类文章是由“物”写到自己的“情”,再写到它的主旨、它的含义。这样的文章,就是写景抒情、托物寄意的文章。好,同学们可以把“写景抒情、托物寄意”这八个字旁批在课文的标题处。

像这样的讲析充满感情,生动明了。它在教学细节的设计上给我们这样的启迪:教师的讲析中,知识的厚度、文化的厚度是第一要素。

教师的讲,要讲得细腻。

如我在《说“屏”》的教学中,在学生们对第一段进行品析之后的讲析:

这一段,第一,美在用词非常雅致,比如“纳凉”、“销魂”、“向往之情”、“微妙”、“擅长”等。第二,美在虚词中的情感表达,虚词是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但“怪不得”、“真”、“总是”、“很”等等却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丰富情感。第三,美在赞叹话语的运用,比如“神秘作用”、“实在微妙”、“齐声

称道”、“富有诗意的名词”、“其情境真够令人销魂”等等,此类赞叹的话语很多。第四,美在引用诗句的手法,引用使文章更富有诗意了。第五,美在精妙的概括,比如“关键在一个„巧‟字上”。此外,还美在这一段是一个抒情式的开头,并且和结尾形成前后照应;还美在这段话在全文中的作用巧妙地引出了说明对象——屏。还有它的层次也很美,你们看:先是“童年”,然后是“后来”,再就是“因为研究古代建筑”,这三个层次写出了作者从童年到中年感受屏、研究屏的这样一个过程。以上,就是这段话值得品味赏析之处,所以老师说这段话意味无穷,这就是精读。精读就要把文章的表面含义、一般含义和深层含义都品味出来。

像这样的讲析条分缕析,例证充分。它在教学细节的设计上给我们这样的启迪:教师的讲析,其层次的高下表现出教师研读教材水平的高下。

教师的讲,要讲得精美。

如诗歌《我愿意是急流》的教学中,我集中讲析了如下内容。这些讲析的内容在我的备课之中是反复进行了斟酌取舍修改润色的:

好,下面我就把同学们说的回顾一下。这首诗有三美:意象丰美,意境优美,意蕴淳美(课件显示)。

第一,意象,简言之,就是渗透着诗人情意的具体形象。咱们中国人往往用红豆表示相思,用杜鹃表示悔恨,用杨柳表示送别,这里的红豆、杜鹃和杨柳就是意象。这首诗的意象丰美就表现在连用了十几个意象,而且都是两两相依。不仅角度丰富,而且层层递进,从对爱人的呵护一直写到欣慰地看着爱人的成功,每两个意象之间是相依相存、不能分开的,有急流、小河就有小鱼,有荒林就有小鸟。

第二,意境优美。什么是意境?就是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蕴涵着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境界。我们读《天净沙·秋思》,它的意境是凄婉的,我们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它的意境是悲壮的。《我愿意是急流》这一首诗的意境是开阔明朗的,是优美清新的,它具有悠远无尽的意味。

第三,再看意蕴。什么是意蕴呢?意蕴就是文学作品里面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比如说作品中渗透的情感,比如说作品中表现出来的一种风骨,表现出的人生的某种精义,或者某种主旨。这首诗表现了一种甘愿牺牲的热烈的爱情,很纯粹。当然,由于人的世界观的不同,人的文化素养不同和人的性格不同,人们在爱情上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想法、不同的看法,把 47 它化为文学作品,那么也就表现出不同的意象、不同的意境、不同的意蕴。

像这样的讲析意境开朗,生动简明。它能够在细节的设计上给我们这样的启迪:教师的讲,要在关键之处绽出美丽的火花,要显山露水。

由以上内容可知,语文教师必须苦练讲析的基本功。

我想,如果没有了教师的“讲”,很多很多的语文课就没有了点睛之笔。侧面入手,正面解读

一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33)余映潮

我的“新版”的《狼》教学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请同学们朗读下面一段,要求是:朗读之中,在课文的某个地方要加进一个表示非常惊讶的“啊”字: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学生顿时活跃起来,边朗读边体味在哪个地方加进“啊”字为好。当把这个“啊”字加在“转视积薪后”读出来时,学生们没有一个不读得绘声绘色的。

湖北兴山县有位陈光福老师在网上这样评价道:

在“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之间加的一个“啊”字,简直就是神来之笔。不仅让我们与文本有了心灵的对话,对文中人物有了更深的认识.还与余老师有了心灵的沟通.更重要的是激活了听者的教学尝试。这个“啊”字,“啊”出了故事的惊险曲折,“啊”出了屠户的心思缜密,“啊”出了名师的独具匠心,“啊”出了听者的教学尝试……因为有了这个“啊”字,文章气势陡增。学生演读的积极性也空前高

涨。教师的这种“有意而为”表现了他对文本独特的理解和奇特的处理。

这种“奇特的处理”就是笔者使用的“侧面入手,正面解读”的手法。

在使用这种手法时,教师并不正面切入课文,并不是用讲析、欣赏、品评、质疑等等方式直接展开课文的学习。而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设计的活动好像与课文品析没有什么关系,而实际上是为了“歪打正着”,实际上是为了品读课文。在《狼》的第4段的朗读教学中要求在某个地方加进一个“啊”字,其实是带动了学生对课文情节、对课文情境、对人物境遇的深刻理解,不仅如此,还要学生自己将这样的理解用语音表现出来。

将“侧面入手,正面解读”的手法运用于读写教学,其好处是:能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能化解课文教学的难点,有时还能增加课堂教学的容量。这种手法,能用于课文片段的教学,也能形成课文整体阅读教学的新鲜创意。

如《说“屏”》的第一个环节。这个环节的任务是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课文内容。但笔者没有运用那种提问、朗读、概括的方法,而是运用了一个全新的“侧面入手,正面解读”的新鲜创意。

请见教学实录:

师:这节课咱们怎样学习课文呢?两个字(屏显):精选。下面我们就先做一个有趣的练习,来试一下你们的身手。什么有趣的练习呢?(屏显:让我们先做一个有趣的练习。)师(出示人教版课外阅读文选进行示例):你们看这篇文章的上方有一句话,这句话是从文章里面摘出来的,放在此文的标题上面。啊,人家一看这句话就觉得好有趣呀。就想读下面的文章,这种编书的手法叫作“引读”。现在你们的任务就是做这样一个练习,从课文里找一句话放在课文的最前面来吸引大家的眼球,开始。

48(生翻阅课本,师巡视。)师:建议你们同桌之间商量一下。(生商量。)师:好,我们一起来交流看法,选哪个句子放在前面最有趣、最吸引人呢?(生踊跃举手。)师:好,你先来。生1:我觉得应该引用唐人杜 牧的“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

师:因为它有诗意,而且很典雅,能够吸引我们往下看。好的,这是一种观点,继续来。

生2:应该是文章当中的“屏是真够吸引人的,„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也够得一些闲滋味,未始不能起一点文化休憩的作用”。师:“屏是真能够吸引人的”,语言很富有感染力,猛然一看,怎么“吸引人”呢?就想往下看。好,请说你的观点。

生3:我觉得是“我们的先人,擅长在屏上做这种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文章,关键是在一个„巧‟字上。怪不得直至今日,外国人还齐声称道”。

师:理由呢? 生3:理由就是“关键在一个 „巧‟字上”。

师:怎么个巧法呢?(师启发生,生犹豫。)师:就是功能和美感怎么完美 地结合。这个也一定能吸引人看下 去。

生4:我选的是“接触到这种 似隔非隔、在空间中起着神秘作用 的东西,更觉得它实在微妙”。我感 觉这个“神秘”会吸引人继续读下 去。

师:对,这个“神秘”能够激发 我们看文章的欲望。(对一跃跃欲 试的学生)请说你的。

生5:“过去的院子或天井中,为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必置 一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 用,又是艺术点缀,而且可以挡 风。”

师:他选的是关于屏的作用的 内容。还有其他同学呢? 生6:我觉得是第l段中的第 一、二句话:“„屏‟,我们一般都称 „屏风‟,这是很富有诗意的名词。记得童年与家人在庭院纳凉,母亲 总要背诵唐人„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的诗句,其情境 真够令人销魂的了。”

师:你选的也可以,就是长了一点。好,我觉得你们都挺厉害。要找的这句话要关联到全篇文章,因为这句话一定要和全篇文章有重要的联系,人家才喜欢看嘛,请看大屏幕。(屏显师精选的句子。内容 略。)师:这句话你们没找出来:“每次读到诗词中咏屏的佳句,见到古画中的屏,便不禁心生向往之情。”你看把它放在文章最前面,人家也会心生向往之情。其他几个你们都找出来了,不错啊

变直为曲,柳暗花明

——例谈阅读教学设计的诗意手法(34)作者:余映潮 来源: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 时间:2007-11-10

在文章写作方法中,有一种方法为“突起,纡行,峭收”。“纡”是指内容表达要纡回曲折而富有变化;“突”和“峭”则是指开头和结尾要精警、醒目和含蓄有力。

阅读教学中,有时候也需要“文如观山不喜平”的教学意境,用写文章的话来说,就是“纡行”;从教学设计的手法来看,就叫作“变直为曲,柳暗花明”。

所谓“变直为曲”,就是“盘马弯弓射不发”。目标已经明确,却“故意”走一点弯路,不是直奔目标,而是用各种“旁敲侧击”的手法,引着或者“逼”着学生去思索,去获得更加深刻的理解。

下面用一个简短的例子进行说明:

《马说》的教学到了词义理解阶段。

如果是“直”走,这时的教学就是在学生质疑问难的基础上由教师落实一批字词。

但教师却出示了两个这样的问题,让“直”路走“弯”:

请同学们以“课文中的两个

(词)意思不同”为题进行说话,或者以“课文中的两个(词)意思相同”为题进行说话。

这样,就进行了思维量很大的“词义辨读”。

“变直为曲”的手法用于阅读教学,首先是“好看”。好的语文课是应该具有一定的观赏性的,那种微波荡漾的课一定比平铺直叙的课更值得赏鉴。除了“好看”以外,还有“好„玩‟”,那种预伏波澜的课、那种设置悬念的课更会让学生思绪起伏。

那么,怎样将教学进程“变直为曲”呢?

好多方法都是可以用的,总的说法就是:根据课文特点,有机地进行一些示例、穿插、引进、迁移、联缀、补充、收集、查询、比较……的教学活动,以增加和丰富课堂教学的线条与情趣。如用资料穿插的方式进行浅显的可行的比较阅读、用“设例分析”的方式给学生演示分析的角度、朗读训练之前请学生进行语调设计等等。

如下面《律诗二首》的实录片断,展示的就是一次比较有趣的“背读”过程。如果“直”着处理,就是教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背读。但这次的处理是“变直为曲”的:

师:现在看第三项活动——背读。背读,但老师不要你们直接地背,咱们先研究一个问题,《过故人庄》、《游山西村》这两首诗都是写游客到农村去游玩、作客的,这两首诗的内容有很多很多相同的地方,咱们先找一下,这两首诗有哪些地方相同呢?找了之后咱们再背。开始两两地商量一下,找一找。

(生按师的要求在课文里找两首诗相同的地方。)

师:好,现在试着发言。

生1:我觉得这两首诗都写了农村的风光,都充满着农村的生活气息,然后写出了村民的热情好客,表达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师:她说了四点,语言流畅,层次分明。很好。继续来。

生2:我认为相似的地方是第一句,诗人都写了农村的鸡和肉,表现了农家的热情好客,第二句都描写了农村美好的景色,到最后都表现了对农家的喜爱。还有第一首诗的“菊花”,第二首诗的“扣门”,都表现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留恋!

师:诗人游兴还在。两首诗的第二句都写了农村的风光,《游山西村》第二联和《过故人庄》第二联都是千古名句,要把它读好,标记下来。

生3:我认为《过故人庄》的第三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讲的是农家淳朴的生活场景,《游山西村》的第三句“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描写了古朴的农民生活,这两句我觉得也有相似之处。

师:都是写的农家生活,都是写的诗人的见闻、诗人的经历。

生4:《过故人庄》的最后一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以及《游山西村》的最后一句“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扣门”都表现了诗人对到访地的留恋,还想再次来游玩。

师:还想来作客,还想来游玩。

生5:我觉得不仅如此,结构上也是相同的。第一句都是写受朋友之邀去家里吃饭,第二句都是写农村的风景,第三句都介绍了农村的简朴生活,第四句都是讲的下次还想来。

师:这位同学发现规律性的东西了,他的发现非常有助于我们背诵。老师要表扬他。

生6:我认为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就在于他们都是描述作者在他乡作客,而且在诗中还洋溢着对田园的喜爱,这两首诗都有诗人的所看以及所想。

师:同学们多角度地肯定了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现在我就给同学们讲述一点小知识。律诗是很有讲究的。如果把一个人比作一首诗,用人的从头到脚的部位来比喻诗的各句,那么律诗的第一句叫“首联”,像头一样,第二句叫“颔联”,像人的下巴一样,第三句叫“颈联”,50

第四篇: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

余映潮阅读教学艺术——教材处理的艺术(整体处理)

什么是教材处理,简言之,教材处理就是“教什么”“选什么教”“教什么最好”。所以教材处理的艺术就是科学地、动态地。机智地组织教学内容的艺术,就是提炼与组合的教学艺术。

语文教师实施教学、进行教学设计的必备素质之一是教材处理的艺术。教材处理是一门艺术.是一门技艺,是一门科学。教材处理研究从总体看有:①平实性处理与艺术性的处理;②单篇教学与多篇教学的处理;③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的处理;④不同文体教材的处理;⑤长文与短文、难文与易文的处理等。从单篇看有:①全篇课文的整体式处理;②知识内容的线条式处理;③精美之处的板块式处理;④突现目标的要点式处理等。从多篇看有:①比较式处理;②取舍式处理;③联读式处理;④交融式处理等。

教材处理是语文教师的基础功力。一般来讲,我们在这方面应该有这样一些基本素养:第一,能根据教材的篇章特色,确定对教材的处理;第二,能根据教材的文体特色,确定对教材的处理;第三,能根据教材的内容特色,确定对教材的处理;第四,能根据教材在全册或单元中的“地位”,确定对教材的处理。

教材处理的基本原则就是要简化教学头绪,优化教学内容。这一点,试用修订本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作了明确的要求:“语文教学中,要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以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新的课程标准(试验本)在这方面又升华了一步,直接对教材编写提出了要求;“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本章将从课文整体阅读教学的角度例说如下教材处理的艺术:

一、整体处理;

二、长文短教;

三、难文浅教;

四、短文细教;

五、浅文趣教;

六、美文美教;

七、一课多篇;

八、提炼组合。

整体处理

这里所说的“整体处理”,指的是单篇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在阅读教学方面,这是人们谈得非常多的问题。

然而到底什么是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却极少有人给予界定。人们经常用否定的眼光来批评对课文的肢解式处理,批评对课文零打碎敲式的教学,人们却很少从正面、从肯定的角度、从“立论”的角度,来研究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

所以,所谓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在我们的视野里至今都还只是模糊的影子。其实,教材处理的最为重要的要求,就是对课文进行整体阅读教学。这一点,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本)说得十分明确,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作者的态度、观点、感情,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路,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语言和写法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看法或疑问”。新的课程标准(试验本)也强调指出:“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教材在这方面的要求体现得更加细腻,不断地要求我们从整体的角度处理课文,进行整体阅读教学。

如初中第一册的《说明》对六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这样表述的:宇斟句酌,细心研读;整体领悟,深入局部;揣摩语言,仔细探究;发挥想象、潜心感悟;读读背背,了解大意;读读背背,了解大意。又如第二册的《说明》对六个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这样表述的:感知全文,提炼主旨;理清思路,把握文意;理解内容,概括要点;整体感悟,发表见解;读读背背,了解大意;读读背背,了解大意。我们不难看出,其中的“整体”占了多大的分量!

那么,到底什么是对课文的整体处理呢?到底什么是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呢?

简言之,不对课文进行肢解式的教学就是整体阅读教学。复言之,运用朗读、提问、讨论、概括、复述、品评、赏析、改写等方法或手段,将学生深深地带进全篇课文之中,让他们从头至尾地阅读课文,反复认真地咀嚼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的教学,就是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再言之,课文整体阅读教学的最主要的特点,就是确定地解决课文一至几个方面的关键问题,这一至几个关键的教学问题,既能带动对全篇文章的阅读理解,又能带动学生生动活泼的阅读活动。在解决这一至几个关键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思维的触角深入到课文的每一个角落之中。

举例言之,教学《哨子》,不用零碎分析的方法而用整体阅读的方法进行教学,可对课文进行这样的处理——突出“哨子”一词,教学过程以“哨子”为线索,一步步一层层地向前推进,从课文整体的角度达到对如下内容的理解:1“哨子”一线串珠。课文以“哨子”为线,贯穿全篇,作者列举丰富多彩而又饱含哲理的“哨子”现象,使论点的阐发散而有序,丝丝入扣、2.“哨子”妙喻生辉。第四段至第九段依次用“哨声”比喻权势、名望、财产、玩乐、虚荣、依从父母之命或贪求荣华富贵,第十段又用“哨子”比喻对其价值作出错误估价的事物,归结全篇并提出中心论点。这样既使抽象的说理变得形象通俗,饶有趣味,又能给人以深刻启示,令人警醒。3“哨子”虚实相映。作者开篇叙述有关“哨子”的一段亲身经历,然后由实而虚,以物喻理,虚实相映,行文摇曳而富有韵致。4“哨子”的写法同中有异。课文主体部分连续用六个自然段举出事例,充分说明“哨子”现象之普遍,从而有力地突出了论点的启示和警戒意义。六个段的写法大致相同而又同中有异,使课文的语言体现出生动活泼的表达特点。像《哨子》这样用一个或几个关键问题来带动全篇文章阅读的整体教学,是符合当前教学改革要求、适于广大语文教师运用的一种科学的教材处理方式。从教学过程看,它以其完整性而大大优于肢解课文、架空分析、教师独占讲台的课堂教学;从教材处理看,它的角度小巧灵活,不像“单元教学”那样令许多教师望而却步,因而有着重要的教改意义。

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如下的角度对教材进行处理,从而实现单篇课文的整体阅读教学。

1、就课文内容提出疑问,让同学们在自由地探求、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的感知与理解。

2、用设置悬念的方式,既激发同学们探求的兴趣,又让同学们在解决悬念之中对课文进行深入的理解。

3、就课文某个方面的内容,用规定的句式组织学生进行理解性的说话活动,在众说纷纭之中完成对课文的感知与理解。

4、要求对课文进行“概括”,进行“撮要”,进行“知识板块集聚”,用这样的方法将学生引入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5、用读一文写一文、读一文写几文的手段,牵动学生的思绪,让他们的眼光在课文中逡巡,通过对课文内容的“再表达”达到对课文的整体理解。

6、用多角度整体赏析的方法,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引入课文,在欣赏课文不同角度的美点之中,对课文进行多角度的整体理解。

7、运用不同的调动手段,安排层次不同的教学问题,在逐层深入之中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整体理解课文,整体赏析课文。

8、用“探求”“发现”作为教学要求,用组织学生进行独立学习、合作学习作为手段,在探寻、交流、讨论中整体理解课文。

下面几个教学例证从不同的角度突现了对课文的整体处理,让我们感觉到这样的教学设计之中完全没有条分缕析、碎问碎答的痕迹,它们将整体阅读教学的面目比较清晰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例一:《死海不死》——就课文内容设置一个教学悬念。

1、同学们自读课文。

2、教师设置教学悬念:同学们,《死海不死》布局谋篇的主要特色,是围绕说明的对象悬一笔、插一笔、补一笔。你们读读课文,看是不是这样。

3、同学们进行课中活动,再读课文,圈点勾画,交流讨论。

4、同学们懂得:课文开头极像记叙文的“倒叙”,此为“悬一笔”;课文中间插入古老的神话传说,这是“插一笔”;课文结尾补充说明死海的未来,这是“补一笔”。悬一笔,可抓住读者的好奇心;插一笔,能增加说明的趣味性;补一笔,则足以引起人们对死海未来的关注。

5、教师点拨,同学们进一步懂得,课文中真正的说明内容只有两处,精读这两处之后,再来反观作者的这悬一笔、插一笔、补一笔,其构思技巧令人回味。至此,同学们对课文的整体理解便迅速、便捷、准确地完成了。

例二:《狼》——运用不同的调动手段,安排层次不同的教学问题。

教学板块:赛读 赛问 赛讲 l、读文比赛。(1分钟左右)

①5分钟自由朗读,教师提出层次不同的朗读要求。

②5分钟竞读比赛。或分组赛,或对手赛,要求读出情景,读出叙、议的层次。2.质疑比赛。(1分钟左右)①3分钟质疑问难准备。②3分钟质疑问难比赛。

③教师释疑解难,并安排一定的课中练习。3.讲故事比赛。(20分钟左右)

①请同学们展开联想和想象,将课文内容“变”为一篇白话故事。②同学们自读自讲。③分小小组讲故事。④选手竞讲。⑤优胜者演讲。4.教师评说。

在这样的教学中,串讲不复存在,繁琐的提问销声匿迹,赛读、赛问、赛讲三个教学环节与整体感知课文、整体理解课文紧密相联。

例三:《满井游记》——对课文进行美点赏析。1.听读课文。2.朗读课文。3.译读课文。

4.教师:这篇课文充满了“美”,请同学们就课文内容从课文中找出实例,用课文“美在……”这样的句式说话。要求每人都说,至少要说一句话。

5.同学们读课文,写“话”,进行“美点赏析”式说话。6.综合同学们的“说话”内容,小结如下: 课文的写景之美:写了春水之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写了春山之美,山峦的积雪被晴日所化,青葱的山色如同经过洗拭一般,显得格外鲜妍明媚,好像刚洗过脸的美人正在梳掠她的发髻;写了春柳之美,还写了麦苗之美。它们构成了一幅北国郊原的早春风光图,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

课文的写人之美:作者写了游人的几种情态:饮泉水煮茶的人,显得清雅而悠闲;边喝酒边唱歌的人,显得豪爽而痛快;穿着艳丽服装的女子,显得从容而舒适。这各得其乐的种种情态,无疑是一幅郊原春游图。游人们既领略最早的春光,又给余寒初退、大地春回的景色增添了不少的生气和暖意。

课文的写物之美:曝沙,写鸟的安闲恬静;呷浪,写鱼的自由天真。作者通过鸟鱼一静一动的情态,概括了大自然一切生物在春光中的“悠然自得”之感。作者甚至发现和感受到在鸟的羽毛和鱼的鳞鳍之间,都洋溢着一股喜气。

课文的写情之美:作者的情,表现在出游之际。来到野外,看到堤岸两旁高高的柳树,闻到滋润的泥土的芳香,他快乐的心情就像脱笼之鸟一样,飞向那辽阔的春天原野。作者的情,还表现在写景写人写物之中,表现在他游玩之后的美好感受中——春在郊田之外,而居住在城里的人还不知道。辜负春光,岂不可惜!表达了向往大自然的美好。

至此,同学们完成了对课文的多角度的整体理解。从上述教学设计可见,整体阅读教学的突出特点是想方设法把学生从整体的角度引入课文,这就决定了课堂教学结构的极大改变——学生占有的时间大大增加,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得到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朗读、思考、讨论、交流等活动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流,课堂教学的过程也就必然显得生动活跃

第五篇:余映潮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

余映潮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

教学思路,是指教师对课堂教学所酝酿、所设计的教学流程,即这节课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就像文章作者动笔之先所勾勒出的一个大致框架一样。就阅读教学来说,我们用“思路”一词来概括对教学进行思考、进行安排的过程,也用它来分析已经完成的教学过程表现了一种什么样的思维走向。

研究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可以达到以下目的:

1.帮助我们解决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无序”的问题;

2.让我们懂得,对教师的评价,要重视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

3.提醒我们不断地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4.促使我们对教学内容加强整合,从而简化教学头绪,突出教学重点; 5.提高我们对课堂教学外在的形式之美和内在的细节之美的设计艺术和创新艺术。

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教学思路的安排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人们常说的“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就往往体现在这教学思路上。由于教学思路讲究教学过程的流畅之美,讲究教学内容的组合之美、讲究教学时空的造型之美,讲究教学双方的活动之美,所以不管是从“科学”还是从“艺术”的角度,人们都可以从“思路”上体会到设计者的水平、风格、特色。

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改革中,教学思路设计的研究更加表现出其重要性。课标要求我们应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探索,应进行“平等对话”式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应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语文实践”,并要求“教材内容的安排应避免繁琐化,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这就需要我们下大力气改革以讲析为主的教学,而代之以教学内容灵动、教学线条简洁、教学板块清晰、教学步骤明朗、学生活动充分的教学安排。

所以,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就成了我们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话题。在这一章中,主要介绍如下教学思路的设计艺术:板块式思路;线索式思路;选点式思路;反复式思路;穿插式思路;迁移式思路;整体式思路。

由于“教学思路”的灵活性和命名上的个性化,上述若干“思路”不是绝对意义上的命名,它们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完全并列的,这些命名只是意在突出它们各自比较明显的特征。

一、板块式思路(上)

先请看笔者的一个策划——《夏天也是好天气》教学蓝图:

1.告诉大家——读妙文。2.提醒自己——寻雅词。3.评说课文——品奇字。4.表现生活——用美句。

这个策划所展示的是四个呈“块”状的教学内容。它们着眼于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着眼于学生自主的合作的学习,着眼于每一“块”解决一个方面的学习内容或进行一个方面的学习活动,步步为营,有序延展,形成一篇课文清晰明朗的教学过程。

这样的教学以“板块”来整合学习内容,来形成教学流程,来结构课堂教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板块式”教学思路。

所谓“板块式思路”,就是在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中,从不同的角度有序地安排几“块”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有机地形成了几个知识、能力的训练板块,同时也形成了几个时间的、步骤的“板块”,即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过程都是呈板块状分布排列。

板块式教学思路之所以能够在教学实践中得到运用,是因为它有效地解决了长期困扰阅读课堂教学繁杂无序的问题,它就像一篇结构清朗的文章,又像一座层级井然的能让我们拾级而上的阶梯,给人以看得见、想得到、用得着的感觉。板块式教学思路的设计角度与组合方式都很丰富,但“板块”二字仅仅只是教学形式的外壳,教学设计中的关键技巧仍是教材的阅读与运用,仍是教学活动的组合与安排。

“板块式思路”也可叫做“分步组合式思路”,就是将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教学内容及教学过程分为几个明显的而彼此之间又有密切关联的教学“板块”,即教学的过程、教学的内容呈“板块”状并列而又一步一步地逐层深入。这是一种大众化的实用的而且具有一定艺术性的教学设计思路。

板块式教学结构呈“板块”状而又组合丰富,灵活多姿,可以充分地表现教师设计教学的技艺、创新意识与审美意识。它主要用于一节课的教学,使这节课布局完美、内容厚实;它也可以用到一个教学步骤之中,使这个教学步骤显得丰满细腻;还可以用到单元的综合学习活动之中,使这种活动的教学层次清楚而内含丰富。总之,对于传统的教学结构而言,板块式教学设计是一种创新与突破。

这种教学设计具有如下明显的特点:

1.教学过程中的“板块”显现得比较鲜明。

2.每个教学“板块”各自合理地占有一定的时间。

3.每个教学“板块”集中力量重点解决一个教学问题。

4.各个教学“板块”之间大致上呈现出一种由浅入深、由感知到品评、创造的逻辑顺序。

5.“板块”的“任务”表现在两个方面。有时它们明确地表现出教学活动的目的,有时它们明确地表现出教学活动的内容。

6.一节课或一篇课文,如果用“板块式思路”来安排教学,一般由三至六个“板块”进行结构;超过六个“板块”则会显得力不从心,匆匆带过。

另外,就教学的有序性而言,“板块式思路”还表现出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课堂教学清晰的教学层次表现为“一步一步地向前走”,即由浅入深地、由易到难地、由知识到能力地向前推进。第二,课堂教学的具体内容构成完整的教学板块,即“一块一块地来落实”,将全课的教学板块连缀起来看,呈现出一种层进式的教学造型。此类教学设计,不管是三步、四层,还是五块、六点,都显现出鲜明的“分层推进”的特点,都显得步履扎实,思路清晰。

由于板块式教学结构中的每一个板块都着眼于解决教学内容的某一角度、某一侧面方面的问题,于是每个教学板块就是一种半独立的“小课”或者“微型课”,在这种“微型”课之中,教师可以充分地展示自己的调控技巧,使课堂教学呈现热气腾腾的教学局面。

由上述教例,我们可以体会到:

板块式的教学结构要求教师精心地研读教材,把课文中的教学内容科学合理地、严密有序地安排进各个教学板块,从而提高教师理解、处理教材的水平。板块式的教学结构容易形成教学节奏,能够比较顺利地展现课堂教学中教与学、疏与密、快与慢、动与静、轻与重的相互关系,使课堂教学波澜生动,抑扬合理,动静分明,教学的清晰性和生动性得到了鲜明的表现。

由上述教例,我们还可以体会到:

在运用板块式教学思路进行教学的时候,有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解决,那就是对“教学板块”的设计与安排不要老是千“课”一面,不要显得呆板和机械。这个问题的解决,主要有如下的两种途径。

第一,要因课文的不同而设计不同的思路。

课文有文体的不同,有语体的不同,有长短的不同,有深浅的不同,有教学中的地位不同,我们应针对这些不同而精心运筹,巧妙组合,使各课的教学思路有各自的特色与风采。如:

《紫藤萝瀑布》是精短的散文,可对其设计“整体感知—整体理解—整体赏析”的教学思路。

《桃花源记》是奇美的文言散文,可设计“景美—人美—人情美—故事美”的教学思路。

海伦的《我的老师》是朴实的长篇散文,可设计“浏览—感悟—精读—积累”的教学思路。

《十三岁的际遇》是优美的较长的散文,可设计“理解一篇—突破一点—记诵一段”的思路。

《琵琶行》是长篇文言自读课文,可设计“诵读—听读—选点品读—佳句积累”的教学程序。

如此等等,都应该做到因“材”施教,不落窠臼。

下载余映潮朗读教学的设计艺术[小编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余映潮朗读教学的设计艺术[小编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余映潮说说朗读教学的创新设计范文

    说说朗读教学的创新设计 余映潮 朗读,一种训练活动,一种阅读活动,一种文学活动,也是一种情感活动。 朗读,是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

    余映潮(定稿)

    余映潮-人物简介 余映潮 余映潮,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中语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荆州市教科院原中学语文教研员,多家国家级中学语文专业杂志的封面人物。曾被张定远先生誉......

    余映潮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 语文教师钻研教材,应运用如下一些方法,力求有自己独特的发现:挖掘以求深,辨误以求真,考查以求准,发散以求活,变角以求新,对比以求博,类联以求趣,系统......

    余映潮

    余映潮:我的2012年的暑期生活(强烈推荐爱教育的人一读) 我的2012年的暑期生活 (一) 我的暑期,比一般的老师来得早,从6月初就开始了;这是因为我没有教学任务的原因。 我的暑期,差......

    余映潮

    如何引导学生将美文读美 余映潮老师说过:“从教学过程来看,没有朗读的课只是‘课’,它不是美的语文课。”学生读好课文是一节课教学成功的关键,感情到位,文章理解自然就顺水推舟......

    余映潮猫教学设计

    篇一:余映潮语文教案25篇余映潮语文教案25篇 《背影》——《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最后一课》——《小橘灯》——《春》——《皇帝的新装》——《狼》——《桃花源记......

    狼教学设计余映潮(范文模版)

    篇一:余映潮《狼》一课多案余映潮《狼》微型教案八种 这8种微型教案,共展现了常规手段下的8种教学角度:诵读,辨读,说读,析读,品读,写读,听读,练读。 二、主要教学步骤:1.检查预习情况......

    余映潮《散步》教学设计

    余映潮:《散步》 设计角度:学生的语言学用活动。 课型设计:自读课。 课中活动:一读,二背,三写。 教学过程: l、学习内容之一:整体理解课文(理解一篇) ①导入: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表现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