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备八上第四单元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2课时柳埠一中王燕伟[精选]

时间:2019-05-12 17:15: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备八上第四单元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2课时柳埠一中王燕伟[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备八上第四单元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2课时柳埠一中王燕伟[精选]》。

第一篇:三备八上第四单元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2课时柳埠一中王燕伟[精选]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 第十六课 课题:云南的歌会

主备人:柳埠中学 王燕伟 复备人:

【课标分析】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的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在阅读中了解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了解文章的体裁,能够区分写实与虚构作品。

5.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6.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观察生活的认识和感受。【教学重点、难点】 1.教材分析

《云南的歌会》出自现代作家沈从文之手,在“歌会”的大标题下,作者用精妙的文笔描绘了三种不同场面的民歌演唱,对每一个场面的描写都各有特写,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

学习这篇课文,不仅能了解趣味盎然,生动丰富的民风民俗,从中得到美的享受,还能学习叙事性文章的写法。

2.教学重点

从文章出发,立足语言,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3.教学难点

通过默读朗读课文,感受几位作家的语言特色,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对社会也有一定的了解,但是 1.很多同学对于一些社会风俗背后的故事或许他们还缺少深入的认识。2.通过查阅字典和书籍,基本能够解决生字词,读懂课文的内容。3.培养孩子们学习中华民族的民俗文化的兴趣,让他们自由发言畅谈感受。【教学目标】

1、理解、识记积累“蹲踞 酬和 譬喻 熹微 淳朴 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等词语,了解作者。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和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感受美好的民风民俗,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诗意,感受普通百姓内心中人性的光辉;感受我们国家深厚的民间文化。

3、从文章出发,立足语言,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通过默读朗读课文,感受几位作家的语言特色,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4、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利用当地民风民俗,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 【学生活动】小组讨论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构建动场,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唱歌吗?你们平时是怎样唱的?有没有见过这样唱歌的?(出示 《刘三姐》对歌的课件。)

这是电影《刘三姐》中的一个片段,展现的是壮族人对山歌的情形。其实不止在壮族地区在云南这种情形也随处可见。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云南的歌会》。

二、自主学习活动一:检查预习

1.给下列有下划线的字注音。

迤yí西 譬pì喻 糯nuî米 蹲dūn 踞 忌 讳 huì 酬chïu和 凤哕huì 熹xī微 铁 箍 gū

2.解释词语: ①即物起兴 ②龙吟凤哕 ③舒卷张弛 ④引经据典

3.检查课文朗读,一是读准字音,二是了解课文内容。

4、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大公报》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边城》、散文集《湘行散记》、论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设计意图】活动一为达成教学目标 “

1、理解、识记积累“蹲踞 酬和 譬喻 熹微 淳朴 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等词语并了解作者。主要运用的活动策略有:活动教学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活动相统一;学生主体性策略等。

三、合作探究 活动二:

1、理清文章脉络

明确:课文分为四部分,总分结构

第一部分(1)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引起下文的叙述。

第二部分(2―3)描写山野对歌。

第三部分(4)描写山路漫歌。

第四部分(5)描写村寨传歌。

2、整体感知课文

(1).本文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面各有什么特点,作者重点描绘那个场景?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

明确:山野对歌——对歌具有对抗性质,是才情智力的大比拼。

山路漫歌——这是即兴自由歌唱,发乎性情,自然成趣。

村寨传歌——这是一次民歌的展览,是一间传授民歌的课堂。场面宏伟,气势壮观。

(2).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

学生自评、互评。

【设计意图】活动二为达成教学目标“

2、整体把握文章的内容,体会和学习作者有所侧重的描写方法。”

主要运用的活动策略有:活动教学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活动相统一;学生主体性策略等。”

四、综合建模

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从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我们要反复品读,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当堂检测】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迤()西

譬()喻

糯()米

蹲....()踞

忌讳)酬()和

铁箍()

熹....()微

2. 解释下列词语。

引经据典:

譬喻:

忌讳:

扶摇而上:

别开生面: 酬和:

悠游自在:

若无其事:

熹微:

淳朴:

3、用概括性的语言填空。你最喜欢 场面,因为这是一场______的歌会

(可以从歌唱的人、地点、内容、歌唱的方式、环境气氛等方面来说)【板书设计】

山野对歌 才情比拼 人 山路漫歌 自然成趣 环境 村寨传歌 场面宏伟 场面

第二课时

一、构建动场,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云南的歌会》,理清了文章脉络、感悟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自然、对人、对艺术的品味与赞赏。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在作者抒情的笔调中汩汩流淌而出。请同学们思考回答:文章首先总写对云南的感受和认识,然后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哪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每个场合的特点分别是什么?(生答)看来,同学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对云南的歌会也已经有一定的了解。那就让我们继续跟随文学大师沈从文,欣赏云南浓郁的民歌文化及民族风情吧!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赏析品读课文:

活动三:

1.以不同形式朗读课文三个歌唱场面。

文章对三个歌唱场面的描绘在内容上各有侧重,而在写法上也是各不相同的。首先我们让男同学读第一个场面(第2、3自然段)、女同学读第二个场面(第4段)、最后全班齐读第三个场面(第5段)。对于一些重要信息,同学们要边做勾画批注。

学生读后,教师评价朗读并引导:虽然同是写唱歌,但侧重点、写法却各不相同,也正是因为这样,文章将云南歌会形式的多样、内容的丰富、个性的独特尽情展示了出来。我们不禁叹服作者的构思是多么精巧!接下来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场面——山野对歌,去感受那一股扑鼻而来的浓郁的乡土气息。

2.赏读“山野对歌”

教师导读:同学们注意,由于云南少数民族生活在大山、丛林里,所以对歌地点就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这就是“山野对歌”。

我们先来听听“对调子”都唱些什么?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

“多”字说明什么?能不能去掉?

(不能。“多”说明“对调子”多数以情歌为主,但也有其他方面的内容。)

既然“对调子”多唱情歌,那么它采用什么方式唱歌呢?

(或见景生情、或提问、或互嘲互赞)

无论采用何种方式,“对调子”都是什么大比拼?

(机智才能)

这里作者着重写了“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的情景。请同学们齐读这个内容,看看作者从哪三个方面刻画这个年轻妇女?

(动作、神态、外貌)

其中第三段作者不惜浓墨重彩、工笔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分别从面容、牙齿、衣饰特别是对衣着的描写,你觉得这个少数民族农村妇女具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性情开朗、活泼、聪明、手脚勤快)

在这个对歌场面中,作者侧重写了唱歌人,有什么作用呢?

(烘托出活泼欢快的场面,描绘出朴素动人的情景。)

对,这是以人衬景的写法,表现出山野对歌的热烈与欢乐。揣摩山野对歌的人物美

这里对年轻女人外貌的描写太过哆嗦,建议这样改(出示课件),你同意吗?

生长得一张枣子脸,满口的糯米牙,穿了身毛布衣裤,腰间围个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鞋,辫发盘在头上.师引导分析:改后的文字少了哪些内容?(色彩和配饰)

色彩和配饰对一个女人来说意味着什么?(美丽,活力)

如果去掉会显得怎么样?(太过单调)

明确:一般来说,从一个女人的穿着打扮可以看出她的精神面貌。这些女人把自己打扮得光鲜靓丽,可见他们个个活得鲜活滋润,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可谓活力四射,故万万不可去掉。

3.赏读“山路漫歌”

我们再来看看那些赶马女孩,听听她们都唱些什么歌?

(悦耳好听的山歌)

她们的歌声充满一种什么样的美?

(淳朴本色美)

既然这样,但作者并不直接写赶马女孩唱歌,而是用许多笔墨去描写由呈贡进城一路的景色。请同学们闭上眼睛,用心聆听一段录音,感受那一种离尘世很远,离心灵却很近的美。(学生听录音“这一条路„„接着起飞”)

现在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一读,同学们边勾画出好词好句,等会让大家分享一下。

(提示:我们可以抓住动词、形容词、副词和修辞手法来赏析好词好句)

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如,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用了拟人修辞,显得活泼生动,它的蓝色令人疑心“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更是奇特的联想,让人感受到花的灵性和花色的纯净。又如,“最有意思的是云雀„„”中,“起飞”“扶摇”“盘旋”“唱歌”“钻”等动词把云雀轻捷的身姿、悦耳的鸣叫描绘得栩栩如生。领略山路漫歌的环境美勾画 齐读描写优美环境的句子讨论:本段写赶马女孩唱歌仅三句,却用了许多优美的语句描写由呈贡一路进城的景色。这是否偏离了“山路漫歌”的“歌”字?

明确:这些内容是对“赶马女孩的歌唱”的一种烘托映衬,又是对中心的铺垫,起了一个渲染氛围,烘托主题的作用。

出示环境描写的作用

(1).渲染营造某种氛围或气氛。

(2).展开、推动故事情节发展。

(3).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

(4).象征和暗示。

(5).衬托人物心情。

(6).交代人物活动环境。

(7).深化文章主题。

4.赏读“村寨传歌”

那么“金满斗会”呢?这是一个以什么为主要内容的盛会?

(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

从哪里可以看出歌会盛大?

(人多——时间长——盛装)

如此壮观的场面,给人的感受如何?

(盛况空前,十年难逢)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侧重写的是唱歌的场面,既有全局描绘,又有细部刻画。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

【设计意图】活动三为达成教学目标“

2、结合课文引导学生感受美好的民风民俗,感受日常生活中蕴涵的诗意,感受普通百姓内心中人性的光辉;感受我们国家深厚的民间文化。

3、从文章出发,立足语言,揣摩品味文中重要的词语句子,注意语言的感悟和积累;通过默读朗读课文,感受几位作家的语言特色,深入领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主要运用的活动策略有:活动教学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活动相统一;学生主体性策略等。”

三、综合建模,拓展延伸 活动四:

1、民俗是生活,它无时无刻不在你的周围,滋养着你,为你的生命提供必须的养分。我们身边有哪些类似云南歌会般美丽浓郁的民俗呢?(商河鼓子秧歌、千佛山庙会、舞龙灯、踩高跷、赛龙舟„„)现在,就请大家选择其中的一种民俗,写一段话,150字左右。

2、小结

赏读《云南的歌会》这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我们似乎与作者进行了一次云南之旅。在作者引领下,我们对自然、对人、对艺术进行了一番品味,我们领略到了我国民歌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这也激起了我们热爱民俗文化的情感。同时在作者的笔下,我们读出了生活的美好、人生的美好。同学们,生活就像歌声一样美好,让我们更加热爱生活,也热爱那美丽浓郁的民俗文化吧!【设计意图】活动四为达成教学目标“

4、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利用当地民风民俗,从教室走向社会,从课内走向课外,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

主要运用的活动策略有:活动教学必须与教学目标相一致;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活动相统一;学生主体性策略等。” 【当堂检测】

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来会的妇女占多数,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使人不敢认识。我以一个客人身份挨桌看去,很多人都像面善,可叫不出名字。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外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集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习为止。因此在场年老人格外兴奋活跃,经常每桌轮流走动。主要作用既然是在照规矩传歌,那么不问唱什么都不犯忌讳。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像是一个“歌库”(这种人在我们家乡则叫做歌师傅)。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

1、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面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熟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金满斗会”为什么是“最热闹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指的是怎样的唱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参加“金满斗会”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体现了“金满斗会”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为什么要

金满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画线语句使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试概括本段段落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布置作业】

B.为了中国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发展,请你拟一条宣传标语;或是提几点建议。A.收集当地的民风民俗,学习本文的写法,以“家乡风情”为题,写一篇文章。【板书设计】

云南的歌会

山野 对歌 才智比拼 人

山路 漫歌 自然成趣 环境

村寨 传歌 场面宏伟 场面

【教学反思】

上完《云南的歌会》,回顾课堂,我想谈几点感受:

首先,上《云南的歌会》这课前,我翻阅了沈从文的一些书。他在《浅谈湘西的艺术》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我觉得,这句话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作者对云南的印象。于是,我就抓住“美妙有情的歌声”作为切入点,根据这样的定位,我设计了整节课的内容,探究了作者创作这篇文章的意图。

作者本就是苗族人,他对云南及云南民歌有着不同一般人的感情,在这种感情积淀下,写出的文章,是情真意切的。作者想借这篇文章,来表达自己,对云南民歌的热爱和赞美,从而歌颂云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基于这一点,我把课文的情感目标定为: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感受云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其次,上课一开始,导语尤为重要。新课标中对语文的学习作出了这样的解读,“语文学习和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因此在导语的设计上,让学生从熟悉的《刘三姐上》直观地感受对歌的乐趣,引发学生的兴趣,走进云南,领略云南民歌的风采,感受云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

第三,在对文章的分析上,考虑到文章的体裁是散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快速理清文章脉络,在问题的设计上,我用一个大问题带动其他小问题,然后在各个小问题的设计上根据课堂的需要灵活调整,这样就使得整节课条理非常清晰,比如,用“找出文中美妙有情的歌声”这个问题,提携整个课堂,既关注了学生的情感认知,又自然引领学生去细读课文,品位语言,达到“文”“言”的绝妙结合。

第四,整节课,我本着一个原则,“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体现两个“尊重”:尊重文本,尊重学生。

尊重文本,从文章内容出发来设计问题,让学生能从文章中找到理想答案。尊重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见解。比如品析文章时,我就特别尊重学生的发言。有个学生在“生长的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的时候,我提出:从这句话中我们能读出什么?有个学生回答说“生机”,这个学生风马牛不相及的回答,招徕了学生的一片嬉笑,我非但没有一口否认这位同学的发言,而是认真倾听,耐心对这位同学进行引导、点拨、鼓励,最终达成共识。试想如果当时对这位同学的发言一口否决,或是直接进入下个环节,就有可能让这个学生因为这次回答问题的阴影而影响以后上课的热情。打击了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自觉性。所以,整节课中我时刻注重尊重学生,张扬学生个性,鼓励有见解性的发言。

最后,在设计结束语的时候,我依然是从文章和生活联系的角度出发,设计了抒情性的结束语,让学生再次回到文本,感受云南人民对民歌的热爱,从文本走向生活,把云南人民对民歌的热爱,迁移到云南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很好完成了从文本到生活的拓展。不但完美结束了课堂,而且总结了课文内容,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回味中走出课堂。

总之,这节课,让我受益匪浅。不但收获了很多教学上的东西,也让我深深体会到:要上好一节课,教师就要能够准确熟练地驾驭教材,尽可能地豫设,课堂上将可能出现的问题,想好对策。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这样,才能真正上出一节成功的课。这也将是我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第二篇:八上第3单元第13课《苏州园林》教学设计2课时华山中学田汇杰

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第13课 课题 苏州园林 华山中学 主备:田汇杰

【课标分析】

1.能利用工具书识字词;规范书写。

2.能熟练使用朗读、默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

3.培养学生达成阅读理解的五个层次:了解课文涉及的文学常识;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随文学习基本的词汇、语法知识和修辞(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体味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结合课文的内容和主旨,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4.口语交际中培养学生学会复述、转述、即席讲话和主题演讲,提高学生表达、倾听和交流的水平。

5.写作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观察生活的认识和感受。6.能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说明文、科技作品和非连续性文本。

【教学重点、难点】 1.教材分析

《苏州园林》是一篇典型的说明文,是事物说明文。学生通过学习《中国石拱桥》已对事物说明文有了了解,对说明方法和说明顺序有了认识。学生对江南的园林也比较喜欢,有学习兴趣。2.教学重点

领会作者的整体构思和语言特色。3.教学难点

欣赏中国园林的图画美 【学情分析】

1.学生前面已经学习了《中国石拱桥》和《桥之美》两篇文章,对于说明文基本的阅读方法和说明方法有了最基本的了解。

2.学生知道苏州园林的美,但没有真正领略过。用心体悟,抓住关键句子能 1

够理解。

3.学生想了解苏州园林具体美在那,文中的说明方法还有什么? 七班八班的学生对说明文的知识掌握不是很牢固,可通过本文的学习加强一下。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轩榭、嶙峋„„”等词语;了解我国园林建筑艺术,领会欣赏中国园林的方法;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苏州园林特点,理清行文思路,明确说明顺序。

3、了解我国园林建筑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把握住苏州园林的“图画美”这一特征,从总体上介绍,顺畅自然,通俗易懂,不仅展现了深厚纯熟的文字功力,更显示了不同凡响的思维水平。【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构建动场

1,同学们,如果有一个地方能囊括天下的美;如果可以在那个地方见到江南大才子文征明的工巧设计;如果这个地方可以融精致优雅、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于一体;如果可以在这里看到奇山异石、深壑邃洞、天然清秀、明净深幽——那么,这个地方会是哪里呢?(稍停顿时一下,让学生猜一猜。)对,一定是苏州园林。确实,苏州园林之景,如诗如画,无不令人心向神往。让我们一起走进《苏州园林》,跟随叶圣陶先生去领略那苏州园林醉人的胜景吧!(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欣赏苏州园林的美景)

2、幻灯片播放苏州园林的图片。

欣赏完图片后,如果让你用一个比喻句形容苏州园林:

我觉得,苏州园林就像„„,二、自主学习

【活动一】默读课文,理清思路 让我们走进文章,一享文字盛宴。学生快速阅读文章

读了课文后,苏州园林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什么?请试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

【设计意图】活动一为达成教学目标1和3.三、自主学习,交流探究

【活动二】苏州园林为了达到图画美这个目的,具体设计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1)请同学们根据图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讨论一下并来理解这四个“讲究”含义。(精讲)

布局:“亭台轩榭”是园林中的主要建筑,分布范围广,风格类型一致,用“布局”最能说明这类设置的全局性和整体性。

配合:“池沼”在园林景色中主要起连通、映照、组织作用,平旷的图景或大小不

一、相互关联的若干景点,用“配合”一词最为恰当。

映衬:“花草树木”美在千姿百态的形态组合和万紫千红的光色辉映,因而用“映衬”。

层次:“近景远景”不是园中的单一的、某一类,而是同一方面的景色整体画面,所以说“层次”。

可见作者遣词很准确,贴切。

(2)下文哪些段落与这四个讲究相照应?怎么照应?(3)下面三节(第7、第8、第9)分别写了什么呢?

明确:以“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发端(第7节第一句),引起文章最后三节,分别说明园林的画意还表现在设计者和匠师们注意每一角落景物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和雕镂美、屋内布置的色彩美。(即注意到了细节)

【设计意图】活动二为达成教学目标4和教学目标6。

四、综合建模

【活动三】爱因斯坦说:“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本题就是要让学生各抒已见,独立思考,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如“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一句中的“蔓延着”与“蔷薇木香”搭配不当。【设计意图】活动三为达成教学目标6。

板书设计

【作业设计】

A、请用一段文字介绍你所在的班级室内布置情况,要求说明顺序条理,至少运用两种说明方法。

B、搜集有关苏州园林的资料,感受园林之美。检测:

1.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4分)

轩榭()叠嶂()镂空()斟酌()相间()模样()对称()庸俗()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4个错别字,并在横线上订正。(4分)鉴赏 映衬 因地治宜 自出新裁 曼延 鳞峋 别具匠心 称心满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词语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4分)()A.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标本:保持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以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

B.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败笔:这里指绘画中画得不好的部分。

C.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上品:上等。

D.这些颜色与草木的绿色配合,引起人们安静闲适的感觉。闲适:清闲安适。

4.分析下列句子中的加粗词语,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4分)(1)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

(2)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5.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说明方法。(8分)

(1)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2)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蔷薇木香。()(3)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斟酌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

(4)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

第二课时

一:构建动场

同学们,有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也有人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由此看来:苏州园林甲天下。这节课就让我们跟随叶圣陶先生去领略那苏州园林醉人的胜景吧!

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图片,先让大家一享视觉盛宴。

2、幻灯片播放苏州园林的图片。

二.自主学习,交流探究。再读课文,巩固字词 给加点字注音:

1、轩榭()()

2、重峦叠嶂()()

3、丘壑()

4、池 沼()

5、嶙峋()()

6、镂 空()

7、蔷薇()

8、斟 酌()()

9、对称()

10、相 间()

三.合作学习

1.接着上节课继续学习,请学生阅读第二自然段

课文第 2 自然段中的四个“讲究”的次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师板书文章结构

2.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语句,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可从说明方法、语言表达、词语等方面去分析)

例如:说明方法 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打比方:

“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引用:

“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摹状貌:

“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词语:课后第二题 四.综合建模

以导游的身份,写一段导游词向游客介绍一下苏州园林。

检测:请指出下列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1、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象故意避免似的。

2、把花纹图案设计在窗橱上,中间留出较大的空间,使窗外的景物透入室内,看上去就 像墙上挂了几幅生动活泼的图画一样。

3、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这是不可取的。

4、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

5、如果开窗正对着白色墙壁,太单调了,给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

五.作业 A、《学习检测》

B、用空间顺序介绍我们的学校。六.板书设计

下载三备八上第四单元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2课时柳埠一中王燕伟[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备八上第四单元第16课《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2课时柳埠一中王燕伟[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