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狼牙山五壮士
《狼牙山五壮士》 教学设计
发布时间:2010-9-9 9:10:53
作者:李卫东
[教材版本]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文本解读]
本文讲的不仅仅是五位壮士的英雄事迹,更是一个民族面对外族侵略所表现出的毫不畏惧、宁死不屈的民族尊严和气贯长虹的英雄气概。全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条理分明、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依全文顺序可概括为:接受任务一一痛击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庭二其中第二、四、五部分是详写,其余为略写。
这篇文章的言语中有几处需要细细地咀嚼。
一是文章为什么称五位战士为“壮士”?“战士”的意思就 是士兵,就是参加作战的人,是个中性词;而“壮士”一词.是指意气豪壮的勇士,是个褒义词:我国历史上被称为壮士的都是为世人所景仰的人。所以“壮士”一词本身就是一种讴歌和颂扬。
二是在本文中五壮士有过两次重要的选择,一是他们完成任务后,是去追赶部队,还是继续把敌人引开?他们选择了后者。难道他们没有考虑到后果吗?这里值得学生玩味。二是文章最后部分,五壮士在胜利完成任务后可以选择继续战斗直至被俘,甚至可以选择投降 以暂时保存生命,他们为什么选择主动跳崖?后一问在文中并没有呈现,但在学生心里是肯定会产生疑问的。其实这就是本课的关键。第一问好办,五壮士肯定考虑了,但为了部队和群众的安全,他们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他们愿意用自己的生命换得人民群众的安全,这是一种超越生死的纯朴的大爱!这一问也是理解下一问的伏笔。第二问,如果选择了被俘或投降,呈现在侵略者面前的是什么?是软弱,是怕死,保全的是生命,丧失的是一个民族的尊严,一个民族的气节。这时的五壮士,已经远远不是五个年岁不等的战士。在侵略者面前,他们代表的就是这个民族的精神。他们的文化水平不一定高,但这种精神境界是当你面对侵略者的时候就自然会产生的,这就是“壮士”!选择跳崖,就是告诉敌人,中华民族不可欺、不可辱,永远不会被战胜!,三是紧承上面的分析.我们就可以理解文中这样的话:“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他们的每一处表现都代表蒋这个英勇不屈的民族的形象。这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战斗了。
四是文末,“这是英勇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这个民族的气魄是由千千万万个五壮士这样的英雄筑就的:这个民族,这块土地,因为有这样的英雄变得坚强不屈。学习这篇课文,读到的不仅是五壮士的事迹,更是一个民族的英勇不屈的精神、气节![文本定位]
本课的教学,应在让学生感受五壮士的英雄气概的同时,领悟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教法选择] 将引导阅读、诱发感悟和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三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做到读中感悟,读中训练,提高阅读教学效率。[课时安排] 两课时。[流程安排] 第一课时
一、谈话揭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年(2010年)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胜利 65周年,也是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在抗日战争期间,英勇的中华儿女不畏强敌,用鲜血、用生命捍卫了祖国的领土和民族的精神,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出示图片:河北易具 山五壮士”纪念塔)你们看这座山就是河北省易县的狼牙山,山顶上的塔是狼牙山山区人民为纪念在这里跳崖的五位抗日英雄而建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了解这五位英雄的事迹。(板书课题:狼牙山五壮±)
二、检查预习、初读课文 1.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1)读生字表中的生字,并组成词语。
(2)初步理解“斩钉截铁、悬崖绝壁、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居高临下”等词语的意思。
2.快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是按怎样的顺序写的? 学生默读思考后,师生交流归纳:(1)课文记叙了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最后把敌人引上狼牙山顶峰,英勇跳崖的故事。表现了他们抗击日寇的英雄气概和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2)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顺序记叙的。全文共九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依次可概括为:接受任务→痛歼敌人→引上绝路→顶峰歼敌→跳下悬崖。
3.练习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题、引发疑问
1.课题可不可以改成“狼牙山山五战士”? 2.理解“壮士”的含义。
四、学习课文第一、第二部分 1.学习课文第一部分。
引导学生抓住敌人“集中兵力,大举进犯”,体会敌我力量之悬殊;结合具体描写,了解五壮士为了掩护群众和部队转移,所接受的重任;读出五壮士即使牺牲自己也要坚决完成任务的豪迈之气。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引导学生抓住五壮士在完成掩护任务时的动作、神态,体会五位战士机智勇敢、奋勇杀敌的豪迈。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本课生字、生词。2.指名朗读课文第一、二部分。
二、学习课文第三、四、五部分。
1.自读第三部分。
(1)思考:五壮士完成任务后,可以去追赶部队,可以继续把敌人引开,他们为什么选择后者?难道他们没有考虑到后果吗?
(2)交流:因为五壮士虽然已经完成了任务,但是他们如果当时就去追赶部队,敌人就有可能尾随而来,使群众和主力部队重新陷入危险境地。他们考虑的是部队和群众的安全,早已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从中体会五壮士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
2.引导学生重点品读:
(1)品重点句:“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班长马宝玉一个“走”字,掷地有声,表现了他态度之坚定、决定之果断,饱含着五壮士对敌人的刻骨仇恨和对人民深切的爱,表现了为人民利益而把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从“斩钉截铁”一词更能看出班长态度十分坚决。“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这里,没有写其他战士的语言,只写他们的内心状态是“热血沸腾”,动作是“紧跟”。说明他们和班长的想法是一致的。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自由读、指名读、范读等)3.自读第四部分。
(1)自读思考:向顶峰攀登的过程中五壮士是怎样痛击敌人的?(2)重点品读:“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3)师生交流:作者用词准确、生动。从“石头像雹子一样”可以看出五壮士英勇无畏,面对强敌毫不畏惧。把石头比作‘‘芦子”说明石头砸下非常迅猛,非常有力。这两句话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的决心和中华民族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4.朗读、品味课文第五部分。重点品读:
A.“说罢,他把那支从敌人手里夺来的枪„.,相继从悬崖上往下跳。”(1)思考:五壮士在胜利完成任务后有没有其他选择?他们为什么选择主动跳崖?
(2)交流:如果选择了被俘或投降,保全的是生命,丧失的是一个民族的尊严,一个民族的气概。这时的五壮士,代表的是这个民族不屈的精神。选择跳崖,就是告诉敌人,中华民族不可欺、不可辱,永远不会被战胜!
B.“这是英勇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1)思考:为什么说五壮士的口号声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2)交流:在胜利地完成了战斗任务的情况下,他们把敌人引上绝路,痛歼敌人;子弹用尽,就用石头砸敌人;最后纵身跳崖,决不当敌人俘虏。视死如归、壮烈豪迈。这不仅是赞颂五壮士的英雄气概,更是在赞颂中国人民的爱国主义精神,不屈服于任何外来侵略的民族气节。所以说,这就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
(3)指导朗读,体会这“坚强不屈”的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是何等的雄壮、豪迈。
小结:这壮烈豪迈的口号声响彻云霄,震撼大地。它喊出了中华儿女头可断、血可流,民族尊严不可丢的凛然正气。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悲壮的画面,做一个坚强不屈、自强不息的中国人!
三、试着背诵课文最后一部分(1)自由读、背。(2)指名背诵。
四、补充资料
出示葛振林于2005年3月21日逝世的新闻资料。(略)[作业设计]
每人搜集一则抗日英雄的小故事,把它整理成400字左右的记叙文,并力争用上本课学习的部分词语。练习朗读,准备在班会上读给大家听。
[教后反思]
《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记叙了一个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真实的英雄故事。文章思路清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教学这篇课文应把握好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理清文章思路,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能力。因为,理清文章思路的过程也是对文章结构、语言整体感悟的过程,更是高年级阅读教学训练的重点,必须扎扎实实地进行。2.抓住课文中的关键内容,引导学生阅读、感悟。这篇课文的内容较多,如果逐句逐段地引导学生细细品味,恐怕不仅要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而且也未必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来抓住这篇课文的关键内容呢?一是从“文眼”人手。课题中使用了“壮士一词,而没有使用“战士”一词,它是能拎起全篇、点活全篇的“文 眼”。因此,在深读之前,就要引导学生思考,并透过这一文眼去读懂其余。二是从主要情节人手。把敌人引向绝路,在峰顶痛歼敌人和英勇地跳下悬崖是全文中最能表现五壮士坚强不屈的英雄气概的部分,应抓住这些重点情节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三是从关键词句人手。比如课文中写班长马宝玉带领大家把敌人引向绝路时“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棋盘陀走去”一句,写五壮士在用石头砸向敌人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向敌人头上砸去:一句,以及对五壮士跳下山崖的动作、语言的描写等,是全文中最精彩的词句。抓住这些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品味,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从教学策略上强调将引导阅读、诱发感悟和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三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做到读中感悟、读中训练,从而提高阅教学效率。
第二篇:狼牙山五壮士
《狼牙山五壮士》教学设计
海原回小 韩芬芳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斩钉截铁”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领悟课文写人记事的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能力。
3.感受五壮士爱护群众、仇视侵略者、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理解描写五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五壮士伟大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
教学难点:体会五壮士的思想感情和伟大精神。教法和学法
情境创设、品读感悟、指导点拨等教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朗读体会等学习方法 教学时间: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英雄赞歌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通过人物语言、动作和神情的描写,体会到了这是怎样的五位战士。(学生一边说,教师一边板书。)
师:大家有没有发现:从第四自然段开始,作者对五位战士的称呼就发生了改变。同学们,从一个普通的战士,到一名不平常的壮士,这不仅是作者称呼上的改变,更重要的是作者情感的流露,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感悟,去体会。
二、品读感悟
(出示学习要求:请默读课文4-9自然段,并用“----“画出能够体现他们是“壮士”的句子。
生根据学习要求默读课文。
(一)品读“顶峰歼敌”部分 A、品“举”“砸” 1.指名交流,相机出示课件(课件出示: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他猛地举起一块磨盘大的石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
1、从马宝玉语言和动作描写中,我们感受到了他对敌人的仇恨,那么,他为什么那么仇恨敌人呢?大家请看日本人犯下的滔天罪行。(出示课件)
2、再读这句话,你觉得应该怎样去读?
3、你读的真好请你领读,其余同学读马宝玉的话,让我们合作读出马宝玉那份仇恨。
那么,同学们,作者是怎样用文字把石头砸下来的情景写出来的。(出示课件: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B、品读比喻句
1.这是一个什么句子?
2.你觉得作者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了什么? 3.说得太好了。此刻的石头,也被赋予了生命和感情,顿时,(生接读)石头像雹子一样„„
小结:壮士们这一举,一砸,尽显英雄本色。在枪尽弹绝的情况下,他们宁死也要与敌人血战到底。
同学们,这是怎样的五壮士?(勇敢顽强 宁死不屈)
(二)品读“跳下悬崖”部分
同学们,五位战士在狼牙山顶峰英勇杀敌,可毕竟寡不敌众,毕竟势单力薄。很快地,他们弹尽路绝。前是万丈深渊,后是咆哮之敌。A、品“屹立”(感受五壮士的英雄气概)
1.此时此刻,五壮士屹立在山顶,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这里为什么用到了“屹立”这个词?
2.请同学们大声读一读这句话,告诉老师你的想法。
(你们认为“屹立”这个词语最能表现出五壮士的英雄气概。是啊,此时五壮士屹立在顶峰,像山一样雄壮、巍峨。这是怎样一幅画面?)(出示画面)3.(师引读课文)此时,五壮士„„ B、品“望”
眺望远方,他们看到了,这是满怀深情的一望;
回头望望,他们看到了,这是无比轻蔑的一望。
同样是一望,意义不同,感情也不同。
是的,想到群众和部队已经成功转移,面对死亡,他们的脸上露出了胜利的喜悦,这就是—(视死如归)
来,带着你们的感受,让我们把这幅画面读进心里。C、品读“跳”
同学们,生命对我们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此时此刻,假若能再给他们一点点的时间,你认为他们会想些什么?
小结:说得真好!在祖国和生命之间,他们毅然选择了前者,这种精神、这种气概,正是来自于对祖国,对人民深深的爱呀。同学们,让我们怀着对烈士深深的敬仰,再读这一段。(生齐读此段)(开头到‘相继从悬崖上往下跳”)D、理解最后一句
1.引读:此时,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
学生读出
2.你从这声音中读懂了什么? 小结:这豪迈的声音告诉我们,这是怎样的五位壮士?()
此时,让我们把这五位壮士的名子深深刻在心里,他们是:读板书(马宝玉。。。)
三、课文两次写到完成任务,你认为那一次作为重点去写,为什么要这样写?
四、拓展升华,激发情感
1.五位壮士的英雄壮举,彻底征服了疯狂的日本鬼子。在五壮士的跳崖处,他们列队向五壮士行了日本军礼!这难道不是最大的胜利吗?此时,雄壮的音乐声响起,我及时引导:“是呀,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让我们全体起立,向这些可敬的英雄们行一个庄严的队礼!”。下面,让我们捧起书本,再次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对敌人的仇恨、对英雄的敬佩都融入饱含激情的诵读中!2.让我们下去背诵这段,把这幅画面铭刻在心里吧。让它成为我们前进的动力。
五、课堂总结,推荐阅读
词语有温度,语言知冷暖。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抓住重点词句细细品读,真正走进了五壮士的内心世界,重温了七十多年前那难忘的一幕,对五位英雄的品质有了进一步了解。在八年的抗战史上,还有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课后,老师建议大家读一读这些书籍继续去感受他们的英雄形象。
出示课件:
1、拓展阅读:
《北国雄师——赵尚志》
《甘将热血沃中华——赵一曼》
。。。
六、布置作业
1.课文两次讲到完成掩护任务,哪一次是作为重点来写的,为什么要这样写?
2.写一篇《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
板书设计:
马宝玉 葛振林 宋学义 胡德林 胡福才
狼牙山五壮士
毫不畏惧 英勇顽强 宁死不屈 忠于党 忠于人民„„
第三篇:狼牙山五壮士
第七单元
《狼牙山五壮士》读后感
我学了《狼牙山五壮士》这一篇课文,我深有感受,被五壮士热爱人民、仇恨敌人,为祖国,为人民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深深打动了。
这篇课文记叙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的七连六班的五个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力部队的转移,诱敌上山,英勇杀敌,宁死不屈,最后英勇跳崖的壮烈故事。
文中这个片断最令我感动:五壮士高呼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这五位壮士多么勇敢!多么伟大!五壮士的英勇事迹代代传颂,他们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读到这里,我还想起了许许多名人事迹。如:把敌人引入埋伏圈的王二小和刘胡兰,为了让战友前进而用身体去堵敌人机关枪眼的黄继光,手托炸药包炸掉敌人碉堡的董存瑞,他们为了祖国临危不惧、英勇献身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
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也许不能像英雄们那样做出惊天动地的壮举。但我们可以以他们为榜样,好好学习,练好本领,为祖国为人民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四篇:狼牙山五壮士
听《狼牙山五壮士》有感
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一次战斗中,八路军某部五勇士在完成战斗任务后,弹尽路绝,面对凶恶的敌人宁死不屈,跳下了悬崖。作曲家吕绍恩根据这个真实的故事,在50年代末创作了这首琵琶独奏曲。作者以高度的热情,歌颂了五壮士的英雄的事迹。
乐曲手法大胆,敢于创新,全曲用激动人心的旋律,激烈地展开表现战斗性的场景,讴歌了抗日英雄的英勇斗争精神。全曲由引子及三个部分组成。
引子由一个激奋强烈的号角声不断反复变化构成,它以低沉的音调、丰满和和音、大幅度的力度变化,强烈地渲染出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悲壮肃穆气氛。第一部分由三个段落组成。第一、二段是两个主题。一个主题以富于进行曲特点的新四军军歌为素材,另一个主题以宽广舒展的旋律,塑造了出没于山高要密的太行山区,顽强打击敌人的八路军战士的英雄形象。第三段采用不协和和弦表现出怪诞的旋律,节奏音型多次出现,象征侵略者日军的狰狞形象。第一、二段与第三段所表现的矛盾,预示的乐曲矛盾要要全面展开。
第二部分是全曲的主体。作者除借鉴传统琵琶武曲的扫拂,夹扫等演奏技法外,还运用了大量的不协和和弦,频繁的转调,三连音的节奏型以及敌我主题音调的交织、冲突等手法,以表现五壮士的英勇不屈,浴血奋战和刻划敌人的凶暴残忍。第三部分是抒情的。喧嚣激烈的战争结束了,乐曲先在琵琶的最低音区奏缓慢沉痛的曲调。然后宽广雄劲的题表现,把乐曲再一次推向高潮。琵琶弹出了深情的歌唱性旋律,以表达人民对狼牙山五壮士的深沉悼念和热烈歌颂,最后乐曲在庄严的颂歌中结束。《狼牙五壮士》的故事早已拍成了电影,广为人知,而这首用琵琶诠释的《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不知能不能让你的听觉和视觉达到同步的效果。
《狼牙山五壮士》 吕绍恩曲。创作于1960年。乐曲以抗日战争中的一个真实故事,表现了1941年秋,在冀北山区易水河畔狼牙山棋盘坨上,八路军5位战士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最后奋身跳下悬崖的悲壮场面,热情歌颂了英雄们的壮举和为国为民的献身精神。乐曲采用传统琵琶武曲的叙事体形式,首次借鉴了西洋奏鸣曲式结构,与民族的音调及琵琶的传统手法相结合,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乐曲在引子的低沉悲壮的号角声中开始,预示着一场悲剧性的惨烈的战斗即将来临。琵琶用坚定有力的扫拂轮给予支撑,多层次的模进回旋,犹如号角在山谷中回荡,强烈地渲染出一种令人肃然起敬的悲壮肃穆的气氛。接着,出现了进行曲风的新四军军歌片段的主题呈示,并以宽广、豪迈的广板音调加以强调,努力塑造了出没于山高林密的太行山区,顽强打击日寇的抗日战士的英雄形象。
赏析高山流水有感
音乐作为人类传承的一种重要形态和载体,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音乐课则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学会欣赏音乐便走出了欣赏美的关键一部分。兴趣是指一个人经常趋向于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具有积极情绪色彩的心理倾向。
以往我听音乐只是在那欣赏那乐器发出来的旋律和节奏,根本就不知道原来音乐里面还有着情节和感人的故事,但在老师的讲解下才知道原来听一曲音乐里有这那么多的知识,就如高山流水中,我只能感受那曲艺婉转,叠叠起伏琴音!却读不出那所谓的“高山流水常年相依相偎,高山刚毅挺拔却不乏对流水柔情万种;流水柔美亦有其不懈追求,纵使流过千沟万壑总忘不了高山温情的臂弯。无须表白太多,流水便能从高山眼中的青黄变化读懂其心思;无须倾诉太多,高山便能从轻重缓急的流水声中听出其心声。高山的宽广能揽住流水的一切,忧郁或快乐,委屈或得意;流水的脉脉柔情滋润着高山的心田,将生命涔涔地向前延伸„„不管高山如何变化,流水总是高山力量的源泉;不管流水流向何方,背后总系着高山深情的关爱”。
但是我知道了里面的故事后再去合着老师的口述去听,那种感觉虽然不是伯牙与钟子期,但宛如自己也身临其中,感受到不一样的真挚和惬意!正因为有这样的音乐才能使我感受到古琴的韵律和那潺潺绵绵的友谊!更多的读懂了人生间的知音,需要的是心灵的沟通,情意的相互交融!因为旋律而动容,因为故事而深刻,我觉得自己达到了一种领会的开始!不经是一次心灵的洗涤,而是一种态度的升华!让我爱上了没有字幕的音乐,那纯属于乐器发出的声音!或许人生不需要太多的直白话语来沟通,就如同一对夫妻,不需要太多的言词,就是一个眼神,一下抚摸,就能明白心理面所想,所答!对古琴高尚流水的瞻仰后,深刻的思考了对音乐的许多话题!音乐可以述说许许多多人传承和智慧的结晶,可以是一个故事,可以是一个人的人生!或许能给一个人带来宁静,带来激情!但最重要的是我体会到了音乐如果学问,博大精深,学无止境!并且在老师的教导下我们除了学习音乐理论知识外,老师也经常组织一些打拍子的活动,极大得调动了我们对音乐的兴趣,培养了我的音乐欣赏能力。给我以乐的感觉,美的感受,培养我们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激发了我们学习音乐的兴趣,让我们真正的感受美、体现美,在艺术的空间中尽情邀翔,驰骋。
上了音乐鉴赏课后我感觉自己现在听音乐和以前完全不一样了,就感觉自己好像也是学音乐的专业学生一样,在欣赏歌曲时有着和普通人不同的理念,比以前的自己高了一层境界。就拿老师给我们听的《梁祝》来说吧,以前就如老师所说的就会听那段高潮部分根本就没在意那里面的内涵和动人的爱情故事。而现在就不是简简单单的听,更多的是感受和思考!一种心灵的聚集!
《二泉映月》听后感
二泉映月,阿炳的代表作。他身世悲凉,四岁丧母,随父亲在道观里学习演奏,后来父亲去世,他也双目失明,又因社会**,生活无着,只得流落街头,卖艺为生。他饱尝了人间的辛酸苦辣,受尽了欺压凌辱。在他流浪卖艺时,依靠自己的音乐素养,慢慢拉出了绝美的《二泉映月》。阿炳的朋友陆墟曾这样描写过阿炳拉奏《二泉映月》时的情景:“大雪像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乱玉,堆得面目全非。凄凉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了,只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小竹竿牵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背上背着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咿呜呜地拉着,在淅淅沥沥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二泉映月》从一声长长的叹息开始,就切入特别舒服,仿佛咿呀的开了门,声音颤动着,挥发着张力..然后渐渐的走,渐渐的走,慢慢的,如果把这个音乐想象成波的话,那么现在应该是前面的涓涓细流在那里细细的蔓延,又像一只手在那里轻轻的挑着,而这只手一定是天造之手,平凡的手怎么接得住呢。每次的灵光一现,都让我惊喜,让我的心为之一震,每次音阶的跳跃好像一个精灵的舞蹈再走,渐渐的高潮了,那只天造之手,此时,似乎彻底放开了,开始了大开大阖,虎啸龙咆,那极高处的点动就像把铁棒磨成了细针一样,让人无法不为之惊叹.他怨恨过,挣扎过,在音乐的变迁中,我们能感觉到他激烈而愤恨的指责,他质问上苍,他呐喊,他不甘,然而他的指责和质问,在他看来又都是徒劳的。对于生活,阿炳在经历诸多凌辱,欺压后,他依然倔强地抱有一线希望,既使他时常会饥肠辘辘,会居无定所,但在《二泉映月》中,我们觉得到随着岁月的消逝,看似深沉而凝重的人和事,最后都会归于平静,直至人们省去繁华,掠去浮躁,隐没绚烂,淡化苦难。平静的乐曲,使处于困境中的阿炳,却能像一个过来人或局外人的身份来看待过去,平静如水。
听《二泉映月》,我感觉到随着音乐的起伏,有一种东西流入心底,从而深深地感动了我,在变奏的乐曲中,我似乎听到了自己的心声,我的心随着他的弹拉,在躁动不安后,慢慢归于平静,闭目静静地感受音节的跳动,感受轻重有变,忽强忽弱,时起时伏的节奏,感受在喧嚣的都市之外的另一种苦难而平静的人生,如山林清泉,涓涓溪流,生生不息。
听渔舟唱晚有感
《渔舟唱晚》是一首众所周知的优美绝伦的乐曲。他用准确的音乐语言勾画出波光鳞鳞、白帆点点的生动画面。在我们的眼前展现了一幅夕阳西下、湖光山色,风景如画的时刻,渔翁荡浆归舟的悠然低吟以及渔船满载丰收的喜悦、百舟竞归的欢乐场境。也以此来表达作者对祖国大好山河的赞美和热爱。结构上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舒缓的慢板,旋律给人们的感觉应该是比较平稳的。我们可以想象,此时的景象:黄昏的湖边,夕阳西下,微风拂柳,水波轻漾,湖光山色连成一片;表现则需要落落大方而又内在,内心的感受重于外在的表现;低音区的滑音,对于小孩子也是一大难点,要掌握方法,左手稳定准确地按好每一个滑音,才能真正的弹出韵味。
第二部分是两句用连抹演奏的五声音阶的下行摸进,旋律要具有抒情性和歌唱性。弹时手要放松,用手腕带动手指在弦上滑行,指尖不能太过用力抠弦,且声音要平稳连贯,如行云流水,才能达到效果。
第三部分是一段速度由慢到快、由弱到强的五声音阶摸进。它一般分为基本相同的三段,第一段是慢速起,力度也较弱,演奏时花指要优美连贯,手松弛而舒展;第二段、第三段则是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加速和加强,一定要有一个南慢到快、南弱及强的递进,才能表现出渔船晚归,南远及近的喜悦和欢乐喧闹的场景。演奏时要特别注意速度快的时候,手要稳定,不能上下跳动,尽量靠弦近些,贴着弦走;手腕一定要松弛,尤其是最后一段加上大指扫弦时,一定要用手腕带动手指,利用惯性才能达到应有的速度。
当然,这需要有正确方法再加上苦练,才能做到真正的得心应手。有了正确的方法,再加上苦练,把握了乐曲的节拍音准,熟悉了乐谱,对于演奏来说只是完成了第一步。还要去体会乐曲的意境和韵味,谈乐曲的感情。从某一方面说,这正是艺术家琴匠的区别。古筝音乐是一种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它除了要有与其音乐一样的音乐色彩、音乐织体等外,还更需要有韵味、有风格、有意境。
要想真正的学好古筝,就要在掌握好基本弹奏技术的同时,在提高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上下功夫。不但要有很高的文学艺术修养,还需要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就如我们前面所介绍的《渔舟唱晚》的来历、意境、表现等等,都需要有一定的修养才能体会。这就是说:我们应该去较全面地学习,认真地弄懂一些历史、民俗、人物、语言、诗词、散文、古汉语、音乐知识、美学、书法、绘画等其它姐妹艺术,并运用于演奏之中才能算是真正的弹筝。
高中数学必修5第三章《不等式》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512=60分)
1、若ab0,下列不等式成立的是()Aa2b2Ba2abCb111D aabxyDmynx nm2、若xy,mn,下列不等式正确的是()AxmynBxmynC3、设a0,1b0,那么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Aaabab2Bab2abaCabaab2Dabab2a
4、若角,满足22,则的取值范围是()A(,0)B(,)C(3,)D(0,)2225、不等式2x3x0的解集是()
A{x|-1<x<3} B{x|x>3或x<-1} C{x|-3<x<1} D{x|x>1或x<-3}
26、二次不等式axbxc0的解集是全体实数的条件是()
Aa0a0a0a0 B CD
00007、设xy0,则下列各式中正确的是()xyxyxyyByxyx 22xyxyCxyxyDyxyx
22Ax
8、已知x,yR,2xy2,cxy,那么c的最大值为()A1B112CD 2429、下列不等式的证明过程正确的是()A若a,bR,则baba22B若x,yR,则lgxlgy2lgxlgy ababC若xR,则x442x4D若xR,则2x2x22x2x2 xxab10、设a,b为实数且ab3,则22的最小值是()A6B42C22D26
11、不等式x-2y+6>0表示的平面区域在直线x-2y+6=0的()
A.右上方
B.右下方
C.左上方
D.左下方
2212、在直角坐标系内,满足不等式x-y≥0的点(x,y)的集合(用阴影表示)是()
二、填空题(54=20分)
213、不等式xx30的解集是_________。
x4y3
14、数x,y满足3x5y25,则z2xy的最大值是,最小值是。
x1
15、三角形三边所在直线方程分别为3x4y30,y3,12x5y330,用不等式组表示三角形内部区域(包含边界)为.16、不等式2x25x51的解集是.2三、解答题(70分)
217、关于x的一元二次不等式axaxa10的解集为R,求a的取值范围。(10分)
18、若不等式x2axb0的解是2<x<3,求不等式bx2ax10的解集。(12分)
2x22x119、当x1时,求y的最小值.(12分)
x
1xy3020、已知x、y满足不等式xy30,求z=3x+y的最大值与最小值。(12分)
y1y
21.已知函数f(x)sin2xsinxa,为使1f(x)实数a的取值范围。(12分)
443213210121234x3417对一切x恒成立,求4
第五篇:狼牙山五壮士
一、概括
“狼牙山五壮士”是指在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抗击日伪军的八路军5位英雄,他们是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他们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在战斗中他们临危不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面对步步逼近的敌人,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地纵身跳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5位战士的壮举,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被人民群众誉为“狼牙山五壮士”。
二、填补故事
(1)跳下悬崖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人宁死不屈,为了不让日伪军活捉与武器落到日伪军手中,砸碎枪后,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等口号纵身跳下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壮烈牺牲,但副班长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被山崖上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2)战争后
为纪念和表彰5位抗日英雄,当地革命政府在棋盘陀主峰建起了纪念塔。新中国成立后,狼牙山五壮士英勇事迹被收录进小学课本。
1971年6月26日,宋学义在郑州病逝,享年53岁,长眠于沁阳市烈士陵园。2005年3月21日,在即将迎来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葛振林病逝于湖南衡阳,享年88岁.至此,狼牙山五壮士中最后一位在世者也永远离开了人们。可他们的精神却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2009年9月14日,“狼牙山五壮士”被选入“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之列。
(3)狼牙山
狼牙山,以八路军五勇士浴血抗击日寇舍身跳崖而闻名于世。其实,狼牙山还是一座雄险奇伟,景色秀丽的名山。早在两千年前的战国时期,“狼山竞秀”就是当时燕国十景之一。远远可以看到群山中的一个山头上,有一组白色建筑,五角五层的狼牙山三烈士纪念塔,两座五角亭,一座石牌坊,一圈围墙。如今,这里既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是一座省级森林公园。作为一处旅游胜地,品位很高。
狼牙山坐落在易县西部的太行山东麓,距县城45公里,因其奇峰林立,峥嵘险峻,状若狼牙而得名。
狼牙山由五坨三十六峰组成,主峰莲花瓣海拔1105米,西、北两面峭壁千仞,东、南两面略为低缓,各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主峰。登高远眺,可见千峰万岭如大海中的波涛,起伏跌宕。近望西侧,石林耸立,自然天成,大小莲花峰如出水芙蓉,傲然怒放,涧峡云雾缥缈,神奇莫测。
狼牙山风光绮丽,漫山遍布苍松翠柏,飞瀑流泉,拥有丰富的动物和植物资源,动物有黄羊、乌鸡、锦鸡等,植物有松、柏、桦、枫等北方树种二三百种之多,涉足游览,可尽享森林浴之妙。秋季金风送爽时,坡岗沟壑之间,红叶吐艳,层林尽染,放眼望去,漫山猩红,可与香山红叶相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