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评课稿

时间:2019-05-12 17:38: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黄鹤楼送孟浩然》评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黄鹤楼送孟浩然》评课稿》。

第一篇:《黄鹤楼送孟浩然》评课稿

《黄鹤楼送别》评课稿

张永林 《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的文体是一篇“文包诗”,描绘了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依依惜别的真情,展现了李白创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名诗的情境和过程 根据送别的过程和内在的情感变化,可把文章理解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两人借赏景藏别情,这里流淌的是缠绵的含蓄之美;第二部分是举杯话别,这里勃发的是奔放的炽热之美;第三部分是写李白触景吟诗,这里展现的是不尽的思念之美。在品读中体会诗文意境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深情

听了岳彦老师讲授《黄鹤楼送别》一课,感受颇深。

1、岳老师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符合课程标准要求,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关注差异,积极创设教具,质疑问难,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手段恰当,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调控教学程序,有亲和力,尊重学生的人格,对于学生回答问题能及时给予鼓励,在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读的训练,以范读引导学生正确地,有感情地读,学生从中体会文中意思和思想感情,并能让学会对老师的读给予评价,这样做学生既注意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从中学到老师是怎样有感情地去的读的,本节教学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力求做到“诗文交融”,即通过对文的感悟,达到对诗的理解水到渠成的境界

3、目标简明,过程简洁,方法简便

(1)目标简明

本课教学抓住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线“送别”以及中心情感“依依惜别”展开教学过程,目标简明,体现了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的整体性

(2)过程简洁

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文中有很多词、句可以细细欣赏、品味,假如样样都抓,容易犯语文教学的“浮肿病”本课教学力争内容集中、精要,依据教学目标作大胆取舍,做到“过程简洁”

(3)方法简便

本课教学使用的大多是家常传统手段,一些媒体的使用主要用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处以及拓展延伸处,方法简单,但追求高效

4、试图体现“使语文教学以‘语文’的方式走在‘语文’的路上”这一理念

(1)首先,注重关键词语的解读。

如巧妙引导学生咀嚼、玩味“藏、烟花三月、伫立、凝视、脍炙人口、孤帆”等词语,赋予这些词语以具体、丰富的内涵,使这些词语不再静止地“躺”在书上,而是“立”了起来;甚至,立起来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有鲜活的人物和真挚的情感,正所谓“字立而情立”

(2)其次,渗透表达方法的指导。

本课教学不仅引导学生探究写了什么,还注重引导学生领悟是怎么写的,即进行了对话描写和借景抒情写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学写文包诗,进行读写迁移的语文实践活动这样一种语言表达方式的习得,是真正促进语文能力成长的根系,也是把语文的工具性落实到位的纽带与桥梁,使语文教学以“语文”的方式走在“语文”的路上

第二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评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评课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篇大家熟悉的古诗,教学的重难点是品味古诗的意境,体会朋友间的情谊。这节课,蒋老师按照“解诗题,理诗意,悟诗情”的教学思路组织教学,条理较为清晰,知识技能目标基本达成。首先,教师轻松导入:你都会被哪些古诗?请你背给大家听!开课伊始就给孩子们营造了轻松的学习氛围.并且交代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关系,教师从已有感知入手,让学生读诗,再加上使用多媒体展示“烟花三月”、“古人惜别”、“孤帆远影”、“长江东去”等图片„„那都是对诗歌意象的初步感悟。教师抓住“烟花三月”这个词语,体会李白的心情。“烟花三月”是学生感悟的难点之一,如单按书上注释,理解显得表象。但老师这么一问,使得学生对这个词语的理解更为多元,不但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还训练了语言,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并之得以活化。从这可以看出,教师引导学生感悟古诗,不仅仅停留在诗句字面意思理解上,更着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通过想象去体味诗句背后的意境和情感。教师在感悟李白的不舍时,抓住的意象是“孤帆”和滚滚东流的长江水。“尽”与“不尽”的感知和想象,只有那把他的那颗心、那个眼神牵得远远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学生身在课堂,却在想象中移神诗境。

课堂中有这样的一个情景:船走远了,孟浩然离去了,这时李白可能会想些什么呢?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让我们再次吟酒作诗”,“祝你一路顺利”等。这份感情就像那滚滚的长江水流不断,象征着李白与孟浩然两人的难舍之情也是说不尽道不完的。让学生明了“长江水”既是写实的,又是象征的,象征着思念,象征着惆怅,象征着别情离伤。

就整堂课观察,由于陈老师比较注意朗读指导,使学生的朗读有了提升。但由于课堂容量过大,导致读写结合的训练在写方面,给学生的时间和空间不够充分。

2013年10月

第三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评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评课稿

一直以来,古诗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大难点,由于古诗内容的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他们很难与诗人的意境达成共鸣。由于古诗的话语风格离学生的现有语感相去甚远,对于诗义的疏通和理解已有困难,至于诗的文化底蕴则往往无暇顾及。由于这样的种种原因,古诗教学的模式,还相对比较陈旧和保守,尽管时下有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但古诗教学却是涛声依旧,难有突破。但,今天,听了陈老师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却有新的收获,让我们看到了古诗教学的不简单之中所蕴含的新意,以下是我的观课感受:

听了这节课,我觉得陈老师对这首“千古离别诗”理解的很透彻,以自己对诗歌内在的理解与丰富的感悟来潜移默化地渗透,传授,真正达到师者传道解惑的目的,而不是简单的资料收集,生硬地塞给学生,做知识的搬运工。同时,也让听课的我感受到了陈老师的文化底蕴。

《小学语文指导意见》中有这样的一条“诵读涵咏”,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读“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特色。在这节课中,教师始终是一位引路者,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故事的特点,在读中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值得我们去学习。这样的朗读指导润物细无声,在古诗的朗读指导中,老师至始至终都没有出现“什么词要重读,什么词要什么调”之类的指导,而是介绍七言绝句的特点,给学生一些暗示,让学生自然领会到读古诗的技巧,教师不断地提供古诗的历史背景,介绍当时的情境,营造意境,有了这样的烘托学生很快读懂了作者的心情,体会到朋友的真情。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要凭这个例子使学生举一反三,提高练习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陈老师就从这个例子中、挖掘了很多。“烟花三月”是学生感悟的难点之一,如果单纯按照书上的注释,学生的理解也只是表象。但陈老师让学生描绘“烟花三月“的具体景象,让学生充分的想象,充分的说,再以杜牧的《江南春》辅助理解,加之精美图片的欣赏,使得学生对这个词语的理解更为多元,把对它的理解、感悟变成了一个教学亮点,不但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还训练了语言,促使学生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并之得以活化。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可以看出,教师引导学生感悟古诗,不仅仅停留在诗句字面意思的理解上,而着重于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通过想象去体味诗句背后的意境和情感。在想象中,学生似乎看到了李白和孟浩然在一起的情景,感悟到李白送别孟浩然的画面,体味到李白那颗充满向往与祝福的心。

陈老师的这堂课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亮点,但我个人认为有一点值得商榷:理解诗歌过程中,教学生对字、词的理解是不是有些过于细化了,这样会不会加深学生理解诗歌的负担呢?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看法,不当之处,请见谅。

第四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安芳小学 黄冬梅 1.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人教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是一篇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使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继续积累诗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2.目标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古诗的特色,努力促使学生达到以下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情况,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背诵、默写古诗,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想象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手边的工具书以及课前查找的资料了解诗人,理解诗句的意思。通过展开想象、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3.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据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理解诗句作为教学难点,课堂中采取“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读为本,自主学习。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充分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内涵。

二、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结合文本自身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诗文对照,理解诗词大意.2、品词析句,体会诗词情感.3、以朗读为主线,发展学生的能力。

三、教学理念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三个理念: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并积累语言。熟读自然成诵,有意识地让学生背背,强化记忆,有效地促进语言的积累。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亲人、朋友一别往往数年难以相见,因为“相见时难别亦难”,所以离别情意也就成了诗人吟诵的永恒主题。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千古传诵的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题目。诗人是谁(李白)?

2、介绍诗人。

3.这是一首送别诗,可以从哪个字看出来(送)?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意思说出来。(提示:李白送谁?孟浩然是什么人?我们读过孟浩然写的什么诗?李白在什么地方送?孟浩然要到什么地方去?“之”是什么意思?谁能把题目的意思说一说?)

三、读诗句,初知诗意

1、自由读第一首诗,注意读准字音。2.听录音读,划节奏。

3、指名读,评价。

4、齐读。

5、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

(1)(黄鹤楼、扬州)

(2)故人是指什么?“辞”?“西辞”?(3)烟花三月什么意思?(4)按什么时候,什么人干什么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6、第三、四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孤帆:孤单单的一叶帆船。这里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帆”来代替船。

(2)远影:远远的帆影,指帆影远去。(3)碧空:湛蓝的天空。(4)尽:没有了,消失了。

(5)唯:只。有的诗书用“惟”,可以通用。(6)天际:天边。

7、说说两句诗诗意。

四、品诗句,悟诗情。

1、看板书读出一、二句诗。

这首诗前两行叙事,在黄鹤楼这样的千年胜地,又是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朋友们正应愉快地聚会,可“故人”却要辞别远去了。李白这时有心情赏景吗?为什么? 这两句在叙事之中流露出惜别之情。

2、诗人是如何将他复杂的心情表达出来的呢?我们来体会后两句诗。

看板书读出: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重点体会 “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1)想一想帆影远去直到消失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 受。(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从诗句中,你能体会到怎样的感情?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当时的情景。板书:依依惜别

(2)这两句诗,紧扣诗题中的“送”字,诗人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最动人的江上送行画面。诗人眼看着孟浩然登上了小舟,风鼓白帆,船身由近而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但诗人并没有立即离去,他久久站立江边,深情地凝视着水天相接的远方。这两行写景,并没有直接抒发感情。我们读了,却能体会到李白当时的依依惜别的心情,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

(3)诗人李白此时会默念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在课文插图空白处写上一两句话。

3、想想,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诵读这首诗呢?

小结: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老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五、拓展学习

世间离别情万种,多有诗人诉心声。除了我们学习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之外,还有许多感人肺腑的离别诗,下面老师出示的四首古诗,连同课文中的两首诗,都是唐盛时期唐人送别诗的代表作。请大家选择朗读背诵,看谁积累的多。别 董 大(高 适)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板书设计

黄鹤楼(地点)

叙事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烟花三月(时间)依依惜别 写景 孤帆尽

长江流

第五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

3.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吟诵古诗。【教学重点】

1、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

2、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教学难点】

1、体会“故人”“烟花” “尽”的意思。

2、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教学过程】

一、走近诗人,亲近作品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会会老朋友,ppt出示,猜猜他是谁?——李白

2、对于诗人李白,我们多少有些了解,比如: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比如,我们学过他的诗:《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独坐敬亭山》《赠汪伦》······

3、《赠汪伦》是我们很久以前学过的一首送别诗了,我们一起来复习一遍。(在音乐声中吟诵)

4、今天还有一位老朋友,谁呢?——孟浩然。我们学过他的诗有《春晓》《宿建德江》

二、李孟友情故事导入,体会依依惜别之情。

1、孟浩然比李白大12岁,但他们是一对特别要好的朋友,可以说是忘年交了。李白26岁是在湖北一个叫安陆的地方定居,有一天,他得知他的偶像孟浩然住在湖北襄阳的鹿门山。激动不已。特意去鹿门山拜访。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才安陆。几年以后,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做官,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相会。正值阳春三月,他们在江夏愉快地重逢,一起喝酒、一起欣赏美景、一起谈论家国大事,相互欣赏各自写的诗。不过,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几天后,孟浩然要乘船去扬州了,李白在江夏的黄鹤楼设下酒宴,为孟浩然饯行。我们先这对好朋友再好好喝喝酒,说说话。同时老师要插播一个小问题,李白为什么会选择黄鹤楼饯行呢?这个黄鹤楼可不简单呐!大家看:(师出示PPT介绍黄鹤楼。)

黄鹤楼还有一个非常神奇的故事。据说从前有位姓辛的人,开了一家酒店,一天,店里来了一位身材魁伟,但衣着褴褛的客人,神色从容地问辛氏:“可以给我一杯酒喝吗?”辛氏不因对方衣着褴褛而有所怠慢,急忙盛了一大杯酒奉上。如此过了半年,辛氏并不因为这位客人付不出酒钱而显露厌倦的神色,依然每天请这位客人喝酒。有一天客人告诉辛氏说:“我欠了你很多酒钱,没有办法还你。”于是从篮子里拿出橘子皮,画了一只鹤在墙上,因为橘皮是黄色的,所画鹤也呈黄色。座中人只要拍手歌唱,墙上的黄鹤便会随着歌声,合着节拍,蹁跹起舞,酒店里的客人看到这种奇妙的事都付钱观赏。

如此过了十年多,辛氏累积了很多财富。有一天那位衣着褴褛的客人又飘然来到酒店,辛氏上前致谢说,我愿意供养您,满足您的一切需求。客人笑着回答说:我哪里是为了这个而来呢?接着便取出笛子吹了几首曲子,没多久,只见朵朵白云自空而下,画上的黄鹤随着白云飞到客人面前,客人便跨上鹤背,乘着白云飞上天去了,辛氏为了感谢及纪念这位客人,便用十年赚下的银两在黄鹄矶上修建了一座楼阁。起初人们称之为“辛氏楼”。后来便称为“黄鹤楼”。

当然,这都是神话,事实是三国时期,吴国的孙权为了守城建的一座军事楼,取名为黄鹤楼。后来,魏国统一三国后,失去了军事价值,就成为了一座观赏楼。我们来看看黄鹤楼的庐山真面目。

此刻,酒喝完了,该启程了。李白拉着孟浩然的手说:孟夫子啊,我的朋友,你要好好保重啊。孟浩然说:太白小弟,今日一别,又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见,我舍不得和你分别呀!船还是开动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一艘大船离自己越来越远,渐渐地变成一个小点,最后消失不见了,那长唯有那江水向天边流去。但他仍然久久地立在原地不肯离,他也忘记了自己腰站酸了,腿站麻了,只是望着朋友远去的方向,祝福再祝福,不舍又不舍,便写下《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师吟诵。

三、通读古诗,理解诗意

1、同学们,看,只是一首什么体裁的诗?(七绝),这首七绝题目可长了。看好节奏,谁能来读一读。一起来读两遍。

这个“之”的意思是“去、往”,我们在《南辕北辙》中学过“我欲之楚。”也是这个意思。广陵是哪里呀!(扬州,别称)这个诗题用现在的话怎么说呢?(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去广陵。)

1、我们一起去读一读这首诗。看到红色的字,它的意思是重复读一遍。(师示范,生学复踏读法。)

四、吟诵,品读诗意

1、你会自己吟诵吗?把吟诵口诀先背一背。

2、吟诵之前,先分析平仄,把二四六位圈出来,在上面写上平仄。(生动笔)

3、谁来说说这首古诗是平起的还是仄起的。

(解释,这是一首仄起的七绝古诗,李白却在第二位放一个平声。是不是李白和很多小朋友一样,太粗心了呢?还是李白故意为之呢?我们一起来看,如果李白这里用一个“仄”声,那我们吟诵的时候就要吟短,现在是“平”声,我们就要吟长。吟长吟短的差别可大了呢?如师如长的朋友要离开他了,李白的心里十分的不舍,他多么希望时间孟浩然慢一点走,船慢点开,让我再跟好朋友说说话。为了表达李白的不舍的心情,你觉得是用一个延长的平声还是短促的仄声好呢?(平声,因为更能表达不舍,仄声,吟太短)其实第一句已经有三个平声了,李白觉得还不够,还要再加一个平声,由此可知,李白的心里有多么的舍不得啊。

6所以第一句有一个四连平,特别不好吟,但我们依然要一口气吟完,中途不能叫断气。师范读,生跟读。我们一起来吟。

7、谁来说说“故人”是什么意思(老朋友)辞:辞别

8、老朋友辞别了西楚黄鹤楼要去哪里,说来吟一吟下一句?(学生评价)

10、烟花是这过节时燃放的烟花吗?解释:烟花是花似锦、柳如烟。孟浩然在这么美好的季节去扬州做官,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情啊,吟——

这么美的景色却不能与好朋友一起欣赏,心里又有一些遗憾,吟——

11、目送友人离去,李白站在黄鹤楼上心驰神往,痴痴地望啊,望啊,他望到了什么呢?(谁来吟诵此句,评价)(板画孤帆,书写帆尽)

12、“孤帆”是什么意思?下面那一幅图是孤帆的景象。古时的长江可以说是“千帆驶过”,来来往往的船只络绎不绝,李白为什么只见“孤帆”?

(板画众帆,突出孤帆)

师:此时的江面虽然千帆竞发,但李白的眼中,只有孟浩然乘的那一叶孤舟。——吟

他就这么看着那一艘大船渐渐地变成了一叶小舟,渐渐地变成一个小点,最后消失不见了,这心理有多么不舍啊——吟

12、帆尽了,不见了,能看见的是什么呢?(你能吟诵这一句吗?)

从孤帆离开,由近到远李白在看,远到消失,李白还在看,最后只见滚滚长江水向天边浩浩荡荡地流去,李白依然在看,从中你感受到什么?(依依惜别)

这真是帆尽——情未尽。我们一起来吟一吟这未尽之情

五、迎送悟情

人在千里外,情在送别中。如果你是孟浩然,收到李白包含情谊的送别诗,你会说些什么?

人生总是这样,相见时难别亦难,这浩浩荡荡的长江水,带着李白的祝福流向了天际,留到孟浩然的心里——一起吟一吟整首诗。

朋友啊!烟花三月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你去扬州做官是一件多么开心的事情,但我舍不得与你分别,就让我再看看你远去的方向吧!——吟

六、拓展延伸,体悟送别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送别诗。在古代交通不发达,朋友之间难得一见。所以,古人都非常重视别离。因此留下了很多千古传唱的送别诗,比如我们还学过: 《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赠汪伦》等

下载《黄鹤楼送孟浩然》评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黄鹤楼送孟浩然》评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 认识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理解古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1、(背景音乐:《高山流水》,)平时大家积累了许多古诗,想和老师对诗吗?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重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黄鹤楼:中国著名的名胜古迹,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诗文解释】 老朋友在西面的黄鹤楼与我辞别,在三月份烟雾迷漫、繁花......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案 天河区东圃小学 叶玉燕 一、 导入课文 师:同学们,在以前我们学过很多古诗,其中有一些是写朋友送别的古诗,你能想到有哪首吗?《赠汪伦》出示诗句,全体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中年级古诗教学应该:“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这就”从方法步骤(诵读古......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案设计 执教:陈亚芳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依依惜别。 4、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