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鸿门宴知识点
《鸿门宴》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交戟之士欲止不內(內,通“纳”)
二、古今异义词
沛公居山东时 古:崤山以东地区 今:山东省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河北省、河南省
约为婚姻 古:儿女亲家关系 今:男女结婚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意外的情况 今:表程度,很、甚
而听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说来
三、重点文言实词释义(12个)1.军
沛公军霸上: 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 名词,军营。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 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
2.击
急击勿失: 动词,攻击,攻打。
因击沛公于坐: 动词,杀。
秦王不肯击缶: 动词,敲打,敲击。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 名词,碰撞。
3.内
毋内诸候: 内,通“纳”,动词,接纳。
帘内掷一纸出: 名词,里面,与“外”相对。
内无法家弼士: 名词作状语,在内部。
色厉内荏: 名词,内心,心里。
4.如
劳苦而功高如此: 动词,像。
沛公起如厕: 动词,往、去。
固不如也: 动词,及、比得上
5.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动词,通“背”,违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 副词,愈加。
6.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动词,道歉,谢罪。
乃令张良留谢: 动词,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动词,感谢。
7.意
然不自意: 动词,料想、意料、估计。其意常在沛公也: 名词,心意、意图。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 名词,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名词,神态,神情。
8.坐
项王、项伯东向坐: 动词,坐下。
因击沛公于坐: 坐,通“座”,名词,座位。
坐北朝南: 动词,坐落,指位置所在。
停车坐爱枫林晚: 介词,因为。
9.举
杀人如不能举: 副词,尽。
举所佩玉 以示之者三: 动词,举起。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动词,举行、施行。
举不胜举: 动词,列举、举出。
10.胜
沛公不胜桮杓: 动词,禁得住。
刑人如恐不胜: 副词,尽。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形容词,优美的。
此时无声胜有声: 动词,胜过、超过。
11.斗
玉斗一双,献与亚父: 名词,酒器。
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 名词作状语,像斗一样„„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 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动词,争斗。
12.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动词,放弃、丢下。
置之坐上: 动词,安放,放置。
乃置酒大会宾客: 动词,摆、设。
四、古今异义
1.山东 古:指崤山以东地区。
今:指太行山东边的一个省。
2.非常 古:意外的变故。
今:程度副词,很不一般。
3.河北 古:黄河以北地区。
今:黄河北部的一个省。
4.河南 古:黄河以南地区。
今:黄河南部的一个省。
5.细说 古:小人的谗言。
今:详细地讲述。
6.婚姻 古:儿女亲家
今:结婚的事或者说因结婚而主生的夫妻亲眷关系。
四、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沛公军霸上 原义军队,此处义为 军队驻扎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原义话语,此处义为告诉 沛公欲王关中 原义大王、首领,此处义为做王
不可不语 原义言语,此处义为告诉
吾得兄事之 原义事情,此处义为侍奉
道芷阳 原义道路,此处义为取道
籍吏民,封府库 原义簿籍,此处义为登记
范曾数目项王 原义为眼睛,此处义为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 原义为刑罚,对犯人的体罚,此处义为用刑罚惩处
B.名词作状语
君为我呼入,我得兄事之 像对待兄长那样
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 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在夜里
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向上
道芷阳间行 从小路
C.形容词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 原义为好,此处义为善待、交好
D.形容词作名词
君安与项伯有故 原义为旧的,此处义为老交情
E.使动、意动句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以(之)为王
项伯杀人,臣活之 使(之)活下来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使(百余骑)跟从
交戟之士欲止不内 使(他)停止下来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 使(关中)被攻破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2.倒装句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长于臣(介词结构后置)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客何为者(宾语前置)
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沛公安在(宾语前置)3.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吾属今为之虏矣(“为”表示)
4.省略句
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之”吾)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省略状语“于其”)
六、固定结构
1.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2.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与„„比,哪一个„„”)3.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七、成语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八、古代文化常识
坐席:古代君王、诸侯临朝听政,或各级官员治理民事,皆面南而会,即以此称君。而以北面为卑,或以之称臣。东西坐席一般以东为主,以西为客。但汉代刚好相反,本文即如此。
古代“座次”问题:
1.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2.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待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3.室内:西为宾、长、贵;东为主、幼、贱。
4.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左为贵,右为轻。
5.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
西——北——南——东
项羽(伯)——亚父——沛公(张良)
九、虚词总结: 1.【而】
(一)用作连词。
1.表现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鸿门宴》)2.表现润饰关系,即衔接状语。可不译。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鸿门宴》)3.表现目标关系,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2.【何】
(一)用作疑问代词。
1.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二)何:通“呵”,喝问。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3.【乎】
(一)用作语气助词。
2.表现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4.【乃】
(一)用作副词。
1.表现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光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鸿门宴》)5.【且】
(一)用作连词。
1.妥协关系,尚且,还。①臣逝世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
(二)用作副词。1.将,将要。且为之奈何(《鸿门宴》)③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6.【若】
(一)用作代词。
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萧亚轩演唱会若属:你们这些)
7.【所】
(二)助词
表现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8.【为】
(一)动词。2.认为,以为。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
(二)介词。
1.表被动,有时跟“所”联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2.对,向。①为之奈何?(《鸿门宴》)
(三)句末语气词,表现疑问或反诘。呢。
①如more than one的用法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9.【也】
(一)句末语气词,⑴表现断定语气。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10.【以】 连词。
表现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动往往是后一动作行动的手腕或方法。可译为“而”或省去。②樊哙侧其盾以撞。鸿门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掌握《史记》一书的体例、别名、作者。
2、掌握本课出现的词类活用、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特殊句式等。
3、掌握翻译文言句子的一些方法,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
4、了解作者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的特点。教学重点
1.学习古汉语的常用词语和特殊句式。
2.正确分析认识项羽、刘邦两人物的性格特点。课时安排:四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引导学生了解秦末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朗读课文,重点字词正音,以求准确认读。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教学过程:
(1)导入:大家听说过成语“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么?“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个成语的原话是什么、出自哪里大家知道么?对,就是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中。公元前206年,在新丰鸿门(今陕西省)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宴会,史称“鸿门宴”,这也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一次攸关宏图伟业以及性命的宴会,那么“鸿门宴”到底是怎样的一次宴会?项羽和刘邦又在宴会上显示了怎样的英雄本色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鸿门宴》。(2)明确学习任务: ①了解司马迁与《史记》
②疏通文意
③掌握课文中所出现的文言知识
④理清情节发展脉络
⑤人物形象分析(3)作者简介
《鸿门宴》作者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史称“太史令”。著有《史记》,后人又称《太史公书》。《史记》全书一百三十篇,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叙述了上起黄帝,下到汉武帝太初四年约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是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的第一部,本纪:叙述历代帝王的历史;世家:叙述贵族王侯的历史;列传:历代诸侯之外名官名人的事迹;表:各个历史时期的简单大事记;书:记载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因其中的作品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所以鲁迅赞誉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4)背景简介
秦末,“天下苦秦久矣”,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刘邦、项羽也起兵江东。项梁拥立老楚怀王之孙为“楚怀王”,召集诸将结成反秦联盟,命主力军刘、项分南北两部,合力西击秦军,并约定“先入关中者王之”。刘邦率先入关破咸阳,退驻霸上。后项羽率军西来屯军新丰鸿门,扬言同刘邦交战。公元前206年12月,在新丰鸿门举行宴会,课文以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是否安然逃席为主要矛盾展开。(5)学生朗读 下面我们开始读。根据有无声音,读可分为朗读和默读,在文言文学习中,朗读的效果要大大优于默读——它能培养语感,增强阅读理解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通过朗读,许多字、词甚至句子的含义就会迎刃而解。朗读时要注意三点:一是要读准字音;二是要读清句读;三是要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文章中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学生边读,边板书学生容易读错的字、词)本文的异读字有: 破音异读: 沛公欲王关中(wàng)道芷欲间行(jiàn)
数目项王:shuò 数次用目示意项王。目,用目示意,动词 通假异读:
距关,毋内诸侯(同“拒”“纳”)要项伯(通“邀”)
令将军与臣有郤(通“隙”)
愿项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通“早”)杯杓 sháo 酒杯和勺子。生字:
鲰生 zōu 浅陋的小人
卮酒 zhī 古代盛酒的器皿,杯 戮力: lù 合力
樊哙: kuài 刘邦的战将
瞋目: chēn 瞪大眼睛,表示发怒 目眦: zì 眼眶 跽: jì 直身而坐
参乘: cānshâng 负责警卫的骑士
彘肩: zhì 猪腿
啖: dàn 吃
靳强: jìnqiáng 刘邦的战将 读完后,师:“大家说,这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宴会么?”
这绝对不是一次愉快的宴会,项羽和刘邦在宴会上剑拔弩张,勾心斗角,进行了一次惊心动魄的没有硝烟的战争,战争以刘邦胜出为结局。后来“鸿门宴”也成为了一个特定的词语,用来比喻那些“不怀好意,设计陷害别人的宴会(6)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及熟知的文言知识理解文意。下面给同学们3分钟思考时间,然后请一位同学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的故事梗概。生:述(略)师:评价学生的复述情况(略)(7)布置作业 1.掌握本课的生字、异读字。2.2.反复诵读全文,熟悉文意。”。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类归纳文言知识 教学步骤:
第一是检查同学们的作业情况;
第二是 串讲与翻译(把握重要的词语、句式与重点句、难句,同时,要让学生了解一些古文化常识比如座次、礼节等。调动学生积极性,必要时让他们翻译句子并找到句中的知识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说作业。(师生共同解决并落到实处)1.请找出文中所有的词类活用现象。例句 活用类型 释义
1.吾得兄事之 名词作状语 像对待兄长一样 2.项伯乃夜驰之公军 同上 连夜 3.常以身翼蔽沛公 同上 像翅膀一样 4.籍吏民,封府库 名词用作动词 登记在册 5.沛公军霸上 同上 驻扎 6.沛公欲王关中 同上 统治 7.范曾数目项王 同上 用眼示意 8.道芷阳间行 同上 取道 9.刑人如恐不胜 同上 处罚
10.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名词使动用法 使之为王 11.项伯杀人,臣活之 动词使动用法 使„„活
12.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同上 使„„跟从,率领 13.素善留侯张良 形容词用作动词 交好
14.拔剑撞而破之 形容词用作动词 击碎、击破 15.此其志不在小 形容词用作名词 小事
2.判断下列加线的古今异义词的词义,并区分与现代汉语的不同。
①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明确:婚姻,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②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明确: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③而听细说
明确: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3.了解“此„„也(耳)”“何以„„”两个句式。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明确:判断句,这就是„„啊。
②不然,籍何以至此?
明确:疑问句,宾语前置句,凭什么„„呢?
③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明确:反问句式,“为”语气词,呢,表意“„„呢?” 4.名句积累 明确: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秋毫不敢有所近——秋毫无犯
劳苦而功高如此——劳苦功高
5.归纳其一词多义,力求在动态的语境中辨析词义。
①因
例句 出处 释义 因人之力而敝之 《烛之武退秦师》 依靠
因左手把秦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荆轲刺秦王》 趁机
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鸿门宴》 于是 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 趁机 ②如
例句 出处 释义 万事如意 成语 顺、随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鸿门宴》 比得上
沛公起如厕 《鸿门宴》 到,去 ③举
例句 出处 释义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 举起、抬起
举贤任能 成语 推荐
有儒生柳意者,应举下第 《柳毅传》 科举考试 杀人如不能举 《过秦论》 全、尽 举世无双 成语 全部、整个
举所佩玉珏者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 举起 ④谢
例句 出处 释义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道歉 乃令张良留谢 《鸿门宴》 告辞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鸿门宴》 感谢(5)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并翻译。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理清课文情节发展脉络。教学步骤:
理清情节发展脉络
(1)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哪几件事?
提示:第一件事“曹无伤告密”,第二件事“范增进言”。
曹无伤是沛公的左司马,他的告密当然不同于一般流言蜚语,于是,项羽决定“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矛盾挑开,故事“开端”。
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他对形势的判断十分正确。对刘邦的用心了如指掌。“急击勿失”的主张非常英明。矛盾进一步激化,推波助澜,情节迅速发展。无伤告密、项刘对立(40万比10万)
项王 范增 项伯
沛公
张良
曹无伤
(2)思考:课文第二段写了哪几件事?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第一件事“项伯夜访”。
第二件事“张良献策”。
项伯给张良通风报信,目的在于报答当年救命之恩,却被张良利用,使一触即发的矛盾出现了转机。刘邦对项伯不但“兄事之”,“更奉酒为寿,约为婚姻”,竭力奉承,拼命拉拢,终于使项伯受其蒙蔽,导致项羽上当。
“张良献策”是情节变化的关键,刘邦逐步由被动转为主动,项羽终于“放虎归山”,以致范增之谋难以实施等等,莫不由此而生。这段文字是情节变化的关键。项伯泄密、刘邦设计
项羽 项伯 刘邦 范增 张良
学生朗读1、2段。
曹无伤告密引发了项羽愤怒,范增进言激化了项羽和刘邦之间的矛盾;而项伯告密给刘邦带来了转机,张良献计,项伯转心,刘邦决定参加“鸿门宴”。
“鸿门宴”上项羽和刘邦将怎样的剑拔弩张、刀光剑影? 请看第3段。学生朗读。(3)思考:鸿门宴上发生了那些精彩的情节?请简要归纳。
第一件事“刘邦谢罪”,第二件事“项王设宴”,第三件事“范增举玦”,第四件事“项庄舞剑”。
第五件事“樊哙救主”。
鸿门宴(一个阵营的内讧)
项羽(不应)范增 项伯 刘邦 项庄 张良
(4)“项庄舞剑” 是鸿门宴上最精彩的情节,请思考:这一事件给后人留下了哪一个成语? 对推动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提示:成语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意思是人表面上做某事心中却另有所图。“项王留沛公与饮”,情节已趋缓和,“舞剑”事件发生,形势再度紧张起来,从而引出了“樊哙闯帐”,故事推向高潮。
(5)朗读第四段,刘邦脱逃之前作了哪些布署?是几个人一道走的?为什么这样?
提示:一是留下张良代为辞谢,二是放弃车骑.只身独骑,只带四个亲信随从,三是叮嘱张良,待其至军中再入内辞谢。
这样安排,目的在于尽快脱离虎口,担心项羽反悔。(从小路 走,目的也在此。)刘邦脱逃、项王内患
沛公 项羽
张良 项庄 范增 樊哙 项伯
曹无伤
(6)张良献礼,项羽、范增二人态度分别怎样,为何不同?
提示:项羽:受璧,置之坐上;范增: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
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自己的武力;范增则深知放虎归山,后患无穷,同时也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破产而恼怒。
第四课时
教学要点:
由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完成对项羽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教学步骤:
这篇文章虽然是史传文,但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能够反映项羽思想和性格特征的语句,并用准确精练的词语在旁边评点。(教师巡视指导)(视学生完成情况)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项羽和刘邦这两个人的形象。哪一位同学先说?可以只分析一个,也可以两个都分析,最好是从文中找出你的依据。生甲:
生乙: 生丙: 师:刚才,同学们的分析都很有道理,从不同角度评论了项羽的思想性格特征,这说明同学们朗读课文起了作用,分析人物动了脑筋。指导:
项羽:思虑肤浅、盲目自信的性格就通过“大怒”喝令下属“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的话语神情中表露无遗。
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不善用人、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的一介武夫。宴会上的座次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増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按古代礼仪,宴会中宴席的四面座位,以东向最尊,次为南向,再次北向,西向为侍坐。可见在鸿门宴中,项王、项伯是首席,范増第二位,再次是刘邦,张良则是侍坐。
宴设于项羽帐中,刘邦虽为宾客,却的不到尊位,可见项羽目中无人,自高自大,也可见双方力量对比的悬殊,刘邦处境堪虞,但刘邦却能泰然处之,可见起能屈能伸。而项氏集团内部,谋士范増的地位还不及告密的项伯,君臣隔膜,事不可谋,已初见端倪。
刘邦:先看刘邦对项伯的表白(此话也是有意让项伯转述给项羽听的):“秋毫不敢有所近”——说“不敢”而不说“不曾”,多么恭顺!“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待”,多么虔诚!“日夜望将军至”——说“望”而不说“等”,多么迫切!再看刘邦的卑词“谢罪”:他言必称“将军”,说自己与项羽“戮力而攻秦”,是战友而非敌人;将“先入关破秦”说成是不自意,以表自己的力量不如项羽;把“得复见将军于此”当作是自己莫大的荣幸以满足项羽的虚荣心;最后,他还把项羽的愤怒归咎于“小人”的挑拨,为项羽推卸责任,及时给项羽一个台阶下。
小结:
项羽:沽名钓誉、轻敌自大、寡谋轻信、不善用人、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的一介武夫。
刘邦:狡诈多谋、遇事果断、临危不惧、能屈能伸、善于用人。小结:《鸿门宴》是《史记》中极其精彩的一篇,“史圣”司马迁对这位失败了的英雄倾注了太多的感情,使其具有久远的人格魅力。可以说巨鹿之战的辉煌胜利使项羽乐观地估计了战争的形势,丧失了应有的判断能力,也构成了他对战争的一种近乎盲目的自信和崇拜,铸就了他的悲剧性格。他的精神世界里惟一的支柱或许就是每次战斗赢得胜利。项羽不屑小计谋是真诚的,他梦想用他所崇尚的武力去解决一切问题,最终,项羽用性格的笔为世人书写下了只属于他的人生篇章,算是一种对自己的薄奠。无论是独夫的刚愎自用还是英雄的顾盼无奈,无论是力能抗鼎拔山,还是乌江别姬自刎,光照至今的永是夕阳般的英雄末路的辉煌与悲壮。
第二篇:鸿门宴知识点归纳(完整)
鸿门宴知识点归纳(完整)
帅本明整理
一、注音
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鲰(鲰,zōu,卑微,浅陋)生说(读
“shuì“劝告,劝诫)我曰奉卮酒为寿(卮zhī,酒器)戮(戮,lù联
合,一同)力瞋(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目目眦(眦,zì眼角)尽
裂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彘(彘,zhì,猪)肩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不胜杯杓(胜古读shēng,桮bēi,杓sháo,杓,同“勺”,酒器)
沛公欲王关中(王wàng,称王)沛公参乘(shèng)
奉卮酒为寿(祝酒)故遣将守关者(特意)
亡去不义(逃跑)沛公起如厕(到,往)
请往谓项伯(请允许我)礼不辞小让(辞:回避让:责备)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谢罪)再拜献大王足下(献两次)
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若入前为寿(你)
二、通假字
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①距,通“拒”,把守。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 通“纳”)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 通“座”)
8.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②因击沛公
于坐
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古时乘车。
14、沛公奉卮酒为寿(“奉”通“捧”)
三、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①沛公欲王关中。②秦地可尽王也。③先破秦入
咸阳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②于是项
伯复夜去。
5.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①亡去不义。②今人有大功而击
之,不义也。
6.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事,名词用作动词1
侍奉)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示意)
10.若入前为寿。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用法,使„„停止。(止:使„„停步,内:使„„进来)
13.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4.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惩罚)1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抄小路),表示动作的处所。
1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17拔剑撞而破之。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18.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19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20.此亡秦之续耳。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21.此其志不在小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
2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 23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于项羽曰(言,名词用作动词告诉)24不可不语(语,名词用作动词告诉)25日夜望将军至(日夜,名词用状语,每日每夜)26 四人持剑盾步走(步,名词用状语,徒步)27从百余骑(从,动词使动用法 ,使„„跟从)28封闭宫室,还军霸上(还,动词使动用法使„„回去)29樊哙侧其盾以撞(侧, ,动词使动用法,使„„侧过来)30秋毫不敢有所近(近,形容词用作动词,接触,沾染)31君安与项伯有故(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旧交情)
四、古今异义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副词,很。
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4.而听细说。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详细说来。
5.沛公居山东时。古义:崤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义:黄河以北、以南。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7.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古义:鱼和肉,指被欺凌的对象今义:鱼的肉
8.沛公已去(古:离开;今:从自己一方到另一方)9.所以遣将守关者(古:之所以...是因为...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10.沛公奉卮酒为寿(古:祝寿;今:岁数大)
五、句式解析
(1)判断句
①.用“„„也”表示判断
此天子气也。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②.用“„„者,„„也”表示判断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③.用“为”表示判断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④.无标记表示判断此亡秦之续耳。
2)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
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何辞为?
今日之事何如?
大王来何操?
沛公安在?
客何为者?
籍何以至此?
②.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沛公军霸上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贪于财货
具告以事
长于臣
因击沛公于坐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得复见将军于此
(3)被动句
①.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
②.无标记
珍宝尽有之。
(4)省略句
为(省介词宾语“之”)击破沛公军
则与(省介词宾语“之”)一生彘肩
旦日(省主语“你”)不可不蚤自来谢(省介词宾语“于”)项王
欲呼张良与(省介词宾语“之”)俱去,曰:“毋从(省介词宾语“之”)俱死也。”加彘肩(省略状语“于盾”)上
将军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北,臣战(省介词宾语“于”)河南
置之(省介词宾语“于”)坐上
六、固定结构
1、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无所„„,„„无所„„”,“„„没有被„„,„„没有被„„” 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2、孰与君少长
“„„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与„„比,哪一个„„”
3、何辞为
“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4、秋毫不敢有所近有所,有„ „的人(东西、事情)
5.为之奈何奈何,如何,怎样,表询问
6.籍何以至此何以,怎样
7.军中无以为乐无以,没有用来„ „的办法
8.今日之事何如何如,表询问,怎么样
9.项王未有以应有以,有用来„ „的办法
七、难句解析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旦日”即明日,“臣”是刘邦自谦的称呼,“戮”是联合,一同的意思,“河北”、“河南”指黄河北岸、黄河南岸。全句译为:沛公第二天一早就带着百多个骑兵来拜见项王,到达鸿门,赔不是说“臣仆跟将军合力同心攻打秦王朝,将军在黄河北岸作战,臣仆在黄河南岸作战。”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置”,放弃。“车骑”指战车。“道”用作动词,取道。“间”可译作从小路或秘密地。全句译为:刘邦就丢下他的车马与随从人员,独自骑马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及盾牌,快步离去。从骊山下,经过芷阳抄小路逃走。
3、臣请入,与之同命。
“之”可指沛公,也可代项庄,两种说法都成立。一般取前说,即“与沛公同命。”。全句译为:我请求进去,跟沛公同命运。
4、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撞”在现代汉语中是“运动着的物体跟别的物体猛然碰上”,在这句中“撞”作击刺讲。全句译为:亚父接了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破了它。
7、一词多义
如: 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动词,好像)沛公起如厕(往,到„„去)“固不如也。”(比得上)
意: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意图、意愿)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料想)
举: 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举起)杀人如不能举(全、尽)
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道歉,动词)哙拜谢(感谢)乃令张良留谢(兼道歉和告辞义)
军①沛公军霸上(驻军,动词)②从此道至吾军(军营,名词)③为击破沛公军(军队,名词)
言①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说,动词)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话,名词)幸①妇女无所幸(封建君主对妻妾的宠爱叫“幸”)②故幸来告良(幸亏,副词)去①亡去不义(离开,动词)②相去四十里(距离,动词)
当①当是时(正当„„时候,介词)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对等,比得上)
故①君安与项伯有故(交情,形容词作名词)②故遣将守关者(特
意,副词)③故听之(所以,连词)
坐①项王、项伯东向坐(坐下,动词)②因击沛公于坐(座位,名词)从①张良是时从沛公(跟随,动词)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带领,使„„跟着,动词)胜①刑人如恐不胜(尽,形容词)②沛公不胜杯杓(禁得起,动词)
击①为击破沛公车(动词,攻打)②因击沛公于坐(动词,刺杀)
内距关,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
辞卮酒安足辞(动词,推辞)今者出,未辞也,(动词,告别,辞别)
大礼不辞小让(动词,顾及)
2、虚词
为 ①客何为者(wéi,做,干,动词)②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wéi,做,干,动词)
③窃为大王不取也(wéi,认为,动词)④为击破沛公军(wèi,替、给,介词)
⑤我为鱼肉(wéi,是,动词)⑥吾属今为之虏矣(wèi,被,介词)
⑦何辞为(wéi,句末语气词,表反问,可译为“呢”)
⑧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第一个“为”,wèi,给,介词;第二个“为”,wéi,动词,成为)⑨军中无以为乐(wéi,动词,作为)⑩且为之奈何(wèi,对,动词)⑾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wéi,是,动词)
⑿君为我呼入(wèi,替,介词)⒀谁为大王为此计者(wèi,给,介词;wéi,做,动词)因: ①因言曰:„„(趁机)②不如因善遇之(趁机,趁着)③因击沛公于坐(趁机)
④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于是、就)
以①具告以事(介词,把)②籍何以至此(介词,凭)③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介词,拿)
④还军霸上,以待项王(表目的连词,来)且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副词,尚且)②若属皆且为所虏(副词,将要)③且为之奈何(副词,况且)
于 ①长于臣(介词,比)②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介词,对,向)③樊哙覆其盾于地(介词,在)
然 ①然不自意(然而,连词)②不然(这样,代词)③项王默然不应(„„的样子,形容词的词尾)——《鸿门宴》
之 ①珍宝尽有之——代珠宝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到③为之奈何——代词,指这件事
④吾得兄事之——代词,指他⑤与之同命——代词,指沛公⑥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结构助词,的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代词,指关中
八、成语
1、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2、人为刀俎(zǔ),我为鱼肉
3、秋毫无犯
4、劳苦功高
5、大行不辞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九、虚词实词
(一)实词:
飨土卒(飨;犒劳)
夜驰之(之:到,往)
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
从沛公(从:跟从)
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
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
与臣游(游:交往)
籍吏民(籍:登记)
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
具言(具:详细,完备)
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
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
坐须臾(须臾:片刻)
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
督过之(督过:责备)
留谢(谢:辞谢)
(二)虚词
固不如也(固:当然)
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
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
因言曰(因:趁机)
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
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
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
以示之者三(三:多次)
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
十、一词多义
(一)为
人为刀姐,我为鱼肉动词,是,使子婴为相动词,做,担当,窃为大王不取也动词,认为,军中无以为乐动词,做
谁为大王为此计动词,出,制定,且为之奈何动词,对付,何辞为句末语气词,呢,为击破沛公军介词,替,给,(二)故
故听之连词,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
故遣将守关者副词,特意)
(三)辞
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未辞也(告辞,辞别)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四)幸
妇女无所幸(宠幸)故幸来告良(幸好)
十一、重点翻译句
1.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吾入关,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十二、古代“座次”问题:
1、官职:古代以右为尊。“位在廉颇之右”
2、车骑:由以左为尊。“信陵君虚左以侯生”“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
3、室内:西为宾、长、贵;
东为主、幼、贱。
4、堂上座位:北为帝(尊),南为臣(卑)
左为贵,右为轻。
5、四面环坐:由尊到卑,依次排列。西——北——南——东
第三篇:高中语文鸿门宴知识点
鸿门宴》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史传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文章叙述的是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语文鸿门宴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语文鸿门宴知识点
1.注音释义
旦日飨士卒(飨,xiǎng,用酒食款待)
鲰生说我曰(鲰,zōu,短小,浅陋)
戮力(戮,lù联合,一同)瞋目(瞋,chēn发怒时睁大眼睛)
目眦尽裂(眦,zì眼角)按剑而跽(跽,jì,挺直上身,两腿跪着)
彘肩(彘,zhì,猪)刀俎(俎,zǔ切肉用的砧板)
2.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把守的意思,内通纳,接纳)
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不敢倍德(倍通背,背叛的意思)
不可不蚤来(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3.词性活用
A名词用作动词
籍吏民(造户籍册或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使眼色)
刑人如恐不胜(用刀割刺)
道芷阳间行(取道)
B名词用状语
于是项伯复夜去(连夜)
吾得兄事之(象对待兄长那样)
日夜望将军至(每日每夜)
常以身翼蔽沛公(像翅膀那样)
头发上指(向上)
C动词使动用法
项伯杀人,臣活之(使……活)
从百余骑(使……跟从)
D形容词用作动词
素善留侯张良(交好)
4.古今异义
沛公居山东时(山东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指山东省)
约为婚姻(婚姻 古义: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 今义:由结婚而形成的夫妻关系)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非常 古义:不同一般的事 今义:副词,很、非常)
5.句式解析
(1)判断句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此亡秦之续耳。
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2)倒装句
具告以事(介词结构后置)
具以沛公言报项王(介词结构后置)
得复见将军于此(介词结构后置)
籍何以至此(疑问代词作宾词前置)
大王来何操(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沛公安在(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
(3)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为所”表示)
(4)省略句
为击破沛公军(省介词宾语“之”)
加彘肩上(省略状语“于盾”)
(5)固定结构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无所……,……无所……”,“即……没有被……,……没有被……”其中“无所”还可以换作“有所”。)
孰与君少长(“……孰与……”,表选择问的句式,可译作“……比较……哪一个……”)
何辞为(“何……为”,表反问的句式,可译作“为什么……呢”,“为”是语气词。)
三、难句解析
1.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旦日”即明日,“臣”是刘邦自谦的称呼,“戮”是联合,一同的意思,“河北”、“河南”指黄河北岸、黄河南岸。全句译为:沛公第二天一早就带着百多个骑兵来拜见项王,到达鸿门,赔不是说“臣仆跟将军合力同心攻打秦王朝,将军在黄河北岸作战,臣仆在黄河南岸作战。”
2.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候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置”,放弃。“车骑”指战车。“道”用作动词,取道。“间”可译作从小路或秘密地。全句译为:刘邦就丢下他的车马与随从人员,独自骑马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拿着剑及盾牌,快步离去。从骊山下,经过芷阳抄小路逃走。
3.臣请入,与之同命。
“之”可指沛公,也可代项庄,两种说法都成立。一般取前说,即“与沛公同命。”。全句译为:我请求进去,跟沛公同命运。
4.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撞”在现代汉语中是“运动着的物体跟别的物体猛然碰上”,在这句中“撞”作击刺讲。全句译为:亚父接了玉斗,放在地上,拔出剑来击破了它。
鸿门宴读后感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成为后人引用的佳话。如今,鸿门宴成了阴谋的代名词。但是,里边的主要人物刘邦,司马迁给出的笔墨甚少,更多的是从部下和项羽一方的博弈。后人给刘邦的评价更多的是虚假诚恳。
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的话,这样的评价是不公平的。假如这天我们都如樊浍那样的性情,恐怕这个世界早就打起来了。()战争早已不知把这个地球整死几回了。这也说明了说我们后人巴不得别人好的通病,人家刘邦一个平民百姓,凭的是智慧上位的,此刻的好多管理层、领导者都是需要智慧的,如果一味的性情用事,那只能说是头脑不想事。
细细揣摩一下鸿门宴中刘邦说的几句话,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很简洁。更注重把问题让部下来回答,其实他自己早就明白该怎样做了,这就是刘邦的智慧,正如那句话,难得糊涂,有点大智若愚的味道。
一来能够了解部下所想的,二来能够让部下感觉到在上司的眼里自己是存在的,若是采纳了自己的意见就更高兴了。倘若,部下和你想的一样,你却说出来了,时间久了那这部下肯定心里不舒服,越是性情之人,更乐于把自己在别人的眼里有种持久的存在感,因为他们更偏向于不愿意用逻辑思维来分析问题,越简单越好。有时,自己就在想,不管是不是利益所使,这都是一种尊重他人的表现,这是一个人心志成熟的表现。正所谓谎言有时也是美丽的。
刘邦登位后总结到: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论抚慰百姓供应粮草,我又不如萧何;论领兵百万,决战沙场,百战百胜,我不如韩信。但是,我能做到知人善用,发挥他们的才干,这才是我们取胜的真正原因。至于项羽,他只有范增一个人可用,但又对他猜疑,这是他最后失败的原因。
刘邦的智慧,这个布衣将相的王朝,我一介草民怎能读的懂,这位真正好处上的大皇帝,能够说是有好多值得我们后人来学习的。这位平民皇帝是第一人采取休养生息,注重发展经济的基本国策,这也是汉王朝为什么能够持久400多年。外国史学家给出的评价是世界主义统治者。
有人说,刘邦狠,其实,此刻的哪个高层不是狠主角,西藏的事情。记得小时候,村里要修路,就要拆房子,好多人肯定不是很情愿的,并且有几家还是钉子户,到最后,村干部就强行拆了,当然也得罪这几家人了,但是义无反顾,最后路通了,十好几年了,路还好好的,当别的村里一下雨就泥泞不堪时,看到自己门前的泊油路时,都不说话了。当时,就有人说:幸亏那个谁了。人就是这样的,既然选取把担子挑到自己的身上了,就得去承担,担子越大,意味着承担越大,自己需要放下的就愈多。
项羽的败局,从鸿门宴一开始就已经体现了,刘邦的假意歉意,却得到项羽的答复是: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所言。先不去论项羽的自负、妇人之仁、杀人成性、残暴、不仁义等等,就这一点就能够定性了项羽是鸿门宴的失败者,更是定性了楚汉相争的结局。
鸿门宴的主旨
作者通过对鸿门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这种性格不改变,他就必然以失败告终。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也是分不开的。
高中语文鸿门宴知识点
第四篇:高中语文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鸿门宴》是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史传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文章叙述的是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高中语文鸿门宴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鸿门宴知识点
一、通假字
1.距①关,毋②内③诸侯。①距,通“拒”,把守。
②毋,通“无”,不要。
③内,通“纳”,接纳,进入。
2.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倍,通“背”,违背。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蚤,通“早”,早些。
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通“否”。
6.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内 通“纳”
7.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坐 通“座”
8.令将军与臣有卻。卻,通“隙”,隔阂,嫌怨。
9.秋豪不敢有所近。豪,通“毫”。
10.吾令人望其气……成五采。采,通“彩”,颜色。
1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具,通“俱”,全部。
12.坐,通“座”,座位。
①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
②因击沛公于坐
13.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参,通“骖”,古时乘车。
二、虚词实词
一实词:
飨土卒飨;犒劳
夜驰之之:到,往
无所取所取:所字结构,掠夺的东西
从沛公从:跟从
亡去不义亡:逃跑;义:符合道义
料大王土卒足以当项王乎料:估量:当:抵挡
与臣游游:交往
籍吏民籍:登记
他盗之出入出入:偏义夏词,进入
具言具:详细,完备
若入前为寿若:你;为寿:祝健康
杀人如不能举举;尽
窃为大王不败也窃;私下里
坐须臾须臾:片刻
相去去,距离置车骑置;放弃
督过之督过:责备
留谢谢:辞谢
二虚词
固不如也固:当然
君安与项伯有故安:怎么
孰与君少长孰与:与……相比,哪一个更……
人有大功而击之而:却
因言曰因:趁机
今者有小人之言者:助词,不译
不然,籍何以至此然:这样
因留沛公与饮因:于是
以示之者三三:多次
因击沛公于坐因,趁机
若属皆且为所虏若属:你们这些人
三、词类活用
1.沛公军霸上。军,名词作动词,驻扎。
2.王,名词作动词,称王。
①沛公欲王关中。
②秦地可尽王也。
③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3.素善留侯张良。善,形容词作动词,友善、交好。
4.夜,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于是项伯复夜去。
5.义,名词作动词,恪守信义。
①亡去不义。
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6.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使动用法,使……活命。
7.吾得兄事之。兄,名词作状语,像兄长一样。
8.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从,使动用法,使……跟从,率领。
9.范增数目项王。目,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0.若入前为寿。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11.常以身翼蔽沛公。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12.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使动用法,使……停止。
13.头发上指。上,名词作状语,向上。
14.刑人如恐不胜。刑,名词作动词,以刀割刺,指施加肉刑。
15.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
①下,名词作动词,下来。②道,名词作动词,取道。
③间,动词作状语,小道,表示动作的处所。
16.沛公已去,间至军中。间,动词作状语,从小路。
17.拔剑撞而破之。破,使动用法,使……破裂。
18.籍吏民,封府库。籍,名词作动词,登记。
19.沛公今事有急。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20.此亡秦之续耳。续,动词作名词,后续者。
21.此其志不在小 小,形容词用如名词,小的方面
22.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 东、南,名词作状语,向东、向南
四、文言句式
一 判断句;
1.此天子气也
2.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此亡秦之续耳
二被动句:
1.若屑皆且为所虏
2.晋属今为之虏矣
三宾语前置句:
1.然不自意能先人关破秦
2.不然,籍何以至此
3.客何为者
4.大王来何操
5.沛公安在6.今日之事何如?
7.何辞为?
四介宾短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1.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
2.沛公欲王于关中。
3.具告之以事。
4.良曰:“长于臣。”
5.得复见将军于此。
五、古今异义:
1.沛公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
古义:婚姻,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副词,很。
3.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古义:现在别人指沛公
今义:现在的人,与古人相对。
4.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5.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崤山以东。
今义:山东省。
6.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北、以南。
今义:分别指河北省和河南省。
六、一词多义
一为
人为刀姐,我为鱼肉 动词,是,使子婴为相 动词,做,担当,窃为大王不取也 动词,认为,谁为大王为此计 动词,出,制定,且为之奈何 动词,对付,何辞为 句末语气词,呢,为击破沛公军 介词,替,给,二故
故听之 连词,所以
君安与项伯有故 形容词,旧时,此指交情
故遣将守关者 副词,特意
三辞
卮酒安足辞推辞,不接受
未辞也告辞,辞别
大礼不辞小让讲究,计较
四幸
妇女无所幸宠幸
故幸来告良幸而
“鸿门宴”读后感
今人读《鸿门宴》,往往抑项扬刘,说项羽有勇无谋,女人心肠,不该放走刘邦,以致后来败走垓下,皇帝没做上,连命也丢了,真是大傻一个!其鄙夷不屑之情,溢于言表。而对刘邦则赞美有加,说他有头脑,会办事,能屈能伸,皇帝本该他做。英雄被视为傻瓜,小人倒成了崇拜的对象,美丑错位,善恶颠倒,实令人匪夷所思,不胜感慨。
项羽本是一个英雄,这是古之定论。但项羽又不是一般的英雄。且不说巨鹿之战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围以一当百的豪气,自刎乌江笑迎死神的从容,单说他在鸿门宴上的表现,就令人心曳神摇,感佩万分。项羽闻听刘邦欲王关中,勃然大怒,着即发兵击之,这是他的率直而非霸道。二人虽有怀王之约,但刘邦侥幸入关破秦,未建大功而欲私自称王,毫无愧疚之心,实非正人君子所为。刘邦前来道歉,项羽不仅予以原谅,而且当即说出了告密者,这是他的磊落而非卤莽。过能改之,善莫大焉,焉能斤斤计较之?只有以诚相见,才能尽弃前嫌,和好如初。大敌当前,岂容内讧?樊哙私闯军帐,恶言相向,项羽不仅不计较,反而酒肉款待,这是他的大度而非愚钝。樊哙为救其主,敢做敢当,可见其忠;生吃彘肩,可见其勇。忠勇皆备,堪称好汉。项羽壮之,可谓好汉惜好汉。刘邦不辞而别,实属无礼,项羽不仅不在意,还网开一面,助其逃脱,这是他的仁义而非不智。刘邦毕竟是义军主将,劳苦而功高,如若杀之,实属不仁不义,与秦始皇的暴虐又有什么两样?勇敢,豪放,从容,率直,磊落,大度,仁义,这就是历史上项羽,一个集世间伟大人格于一身的人杰。这些伟大人格如日月经天,光华四射,令人眩目,使人心仪。这是他为人的大人格,作为一个英雄的大人格。也正因如此,他才成了一个出类拔萃的英雄,一个具有帝王气质、君子风范的英雄。
项羽的人性美还在于它的本真和纯朴。项羽是一个大人格的英雄,但仍然是一凡夫俗子,具有人之常情。兵败垓下,退守乌江,走投无路之际,一句“无颜见江东父老”,让我们窥见了他心底最真实的一面,这里有他的自责,有他的反省,更有他对江东父老的深深歉疚。他宁死不肯回江东,源于他的自尊,也是他心地善良的诠释。他爱江山更爱美人,而且爱的轰轰烈烈,荡气回肠。他是一个硬汉子,但也有软弱无助孤寂难奈的时候,也需要女人纤纤细手的抚慰,也需要爱情的滋润。一幕“霸王别姬”,把一个男人爱的情怀爱的无奈展露无遗,让人心碎。他一把火烧了阿房宫,大火三月而不灭,虽然有些过分,但我们可以理解。秦的暴政,已经天怒人怨,彻底埋葬这个罪恶的政权,是人心所向。熊熊燃烧的大火,无宁是他心中的怒火,他在宣泄对暴秦的愤怒。分封诸侯,他不做王侯,不做皇帝,做了个徒有虚名的“西楚霸王”。别人都忙着抢地盘,而他却衣锦还乡,陶醉在乡亲们赞美的旋涡里。他在乎的不是实惠,而是名声,如同小孩做游戏,要的就是名分。他敢爱敢恨,心地透亮,活的本真而洒脱。这是项羽的小人格,一个平凡人所具有的善良纯朴的本性。项羽,一个洋溢着人性美的英雄形象!
项羽本来应该创出一番惊天动地的伟业,泽被后世,名垂青史。但他生不逢时!他的优秀品质,没有帮助他成就大业,反而成了他的致命弱点,被他的对手利用,以致功败垂成,遗恨千古。鸿门宴上,除掉刘邦还不容易?一个手势,一个眼神而已,但项羽愣是没这样做,他相信了刘邦的花言巧语。在卑鄙奸诈的小人面前,高尚者鲜有不失败的。这并不值得奇怪,因为这是一场不对称的战斗,如同一个职业拳击手面对一个不守规则的市井无赖,二者的道德水准差距太大,根本无法对决。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历代的皇帝老儿,无不心狠手辣,奸诈多端,刘邦原本不就是一个乡里无赖么?我们往往把项羽的悲剧看成其性格的悲剧,这是对英雄的蔑视和侮辱。项羽的失败不是他个人的过错,而是源于社会的黑暗无序、百姓的愚昧无知、道德的粗糙低劣。他的大人格过于美好了,以致不能被那个时代所接受。他的诞生,实是时代的错误!我们不能以成败论英雄。成者为王败者为寇,是统治者的欺世盗名,是庸俗小人的势利偏见。项羽虽然失败了,但他仍然是一个英雄,一个光彩夺目的英雄。刘邦虽然胜利了,但他仍然是一个小人,一个十足的小人!
黄钟被毁,瓦釜雷鸣。好人受欺,小人得志。这是人性的异化,审美的错位。
今天,刘邦一类的奸诈虚伪之徒仍然大行其道,被顶礼膜拜,项羽这样没有城府心地善良的英雄,仍然被揶揄,被歧视。历史的脚步已踏入了二十一世纪的门槛,但人类的思想还停留在公元前的蒙昧时期!这无疑是社会的悲哀,这说明社会的无序,道德的低下,较两千年前,并未得到根本的改观。道德文明的重建,任重道远!
鸿门宴的主旨
作者通过对鸿门宴会全过程(包括会前斗争和会后余波)的描写,生动地揭示了项羽的悲剧性格:自矜功伐而有“妇人之仁”。这种性格不改变,他就必然以失败告终。而刘邦在宴会上能化险为夷,跟善于利用对方性格弱点也是分不开的。
高中语文鸿门宴知识点归纳
第五篇:鸿门宴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学案《鸿门宴》各学科应在“学习目标、学习流程、反馈检测”三个基本要素的基础之上针对本学科的特点自主设计学习环节(例如知识链接、知识导入、引导自学、学习准备、情境导入、学法指导、学习内容、例题分析、问题引领、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规律探寻、分组学习、反馈点拨、展示点拨、点拨提升、成果展示、反馈矫正、达标检测、训练总结、训练迁移、总结提升、学习反思、学习小结等),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学案内容,逐步形成具有本学科特色的学案教学模式。…… …… ……
【检测反馈】
说明:学案要有反馈检测环节,以检验学生是否达成了本课时的学习目标。检测反馈试题的设计应该少而精,以切实起到检测效果为目的,同时还应设计一部分拓展试题以供优秀学生获得进一步提升。…… …… …… …… …… ……
【课后反思】
说明:设置“课后反思”栏目有两个目的,对学生来讲是为了让学生总结本课时的学习效果、得失,以求改进;对老师来讲是为了让老师总结本课的教学效果、得失,以求改进。…… ……
补充说明:
1.本学期学案教学的重点有两个,一是继续完善学习目标的分解与叙写;二是优化学习流程的设计和学习过程落实。
2.本学案模板的设计为大家提供了一个范本,尤其在形式上要求学案设计统一使用B4纸张,横排,2栏,栏间距为6字符,页边距上下左右皆为2cm;课题、章节标题字号字体为3号黑体,首页居首、居中;学案内容字号为5号,字体一般为仿宋,需要重点标注和提醒的内容可以使用其他字体或者下划线等;学案流程(环节)标题要求使用“【】”,重点提醒内容可加下划线或其它标记;学案文档名称应与本课时标题一致。一般来讲,一课时学案篇幅以不超出B4纸(1张2面4页)为宜,确有特殊情况可适当增加,或与下一课时内容共用纸张,但不可浪费纸张。
3.本期学案保存工作除了要求学生完整保存之外,学期末老师也要有一套完整的学案,并课课有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