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版二下:《千克与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8:51: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北京版二下:《千克与克的认识》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北京版二下:《千克与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第一篇:北京版二下:《千克与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 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000克=1千克。教材通过呈现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超市购物,引出质量单位,说明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又通过掂一掂、称一称、估一估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在设计本课时,重点 让学生动手做数学,亲身体验感知,形成质量观念,并将猜一猜、估一估的活动贯彻与教学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应用意识。为了让学生了解克与千克这些眼睛看不见的每一个单位质量实际有多重,教学中,让学生分别掂量 1个、5个、10个、20个2分硬币,通过肌肉感觉来逐步感知1克、5克、10克、20克有多重。通过左手放2分硬币,右手放小物品,感觉左右平衡后来估计小物品有多重。通过掂一袋1千克重的洗衣粉,感受1千克有多重,然后让学生掂1千克的铁块,1千克的锯末,1千克的苹果等,体积不同,但质量都是1千克的物品来估计它们有多重。通过以上动手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知,从而帮助学生形成1克、几克、几十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算一算、称一称和评一评,建立克和千克的进率关系,形成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观念。学生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对质量的概念有了感性的认识,建立了初步的质量观念。在教学本节课之前,我作了如下的调查:①你在超市购物是看过物品包装袋上的质量标识了吗?②你知道有哪些质量单位?③你估计 1枚2分硬币(或者新出版的1角硬币)有多重?④你会认秤吗?你都知道有哪些秤?通过对一个班的60人进行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是:①有55人从没有看过包装袋上的质量标识。②学生大多知道的是克和千克,还有斤、公斤和两。③有35人听家长说大约是1-10克左右,还有12人说很轻,有3人说不知道。④60人都会认超市中的电子秤,其中有35人会认盘秤。通过调查分析,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克和千克是模糊的,对1克和1千克的认识更是模糊的,也没有实际测量的经验。看来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的质量观念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的估测意识还需加强。教学目标 :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知道用秤称物体的方法,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在建立质量观念的基础上,培养估量物体的意识。教学过程:

一、了解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师:昨天,同学们到超市收集了些常用物品的质量,我们一起交流一下好吗?(学生交流课前的收集)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物品的质量,请大家一起看一看,(大屏幕展示)你有什么发现吗?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克和千克。(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引出质量单位克与千克,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一组组的物品对比中,发现质量较轻的是用克作单位,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了解并认识物品的质量标识的习惯。此环节大约需要 5分钟。)

二、感知、认识克1.感知1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师: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 2分硬币,请同学们拿1枚放在手上,掂一掂,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师:这种轻轻的,象没有感觉的一个 2分硬币大约重1克。你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吗?(学生举例)生 4:一颗豆子 师:有没有同学提出异议?生 5:我不认为,因为一颗豆子比一枚2分硬币轻一些。师:那你认为是几颗呢?生 5:我估计是4颗师:是 4颗黄豆?还是4颗绿豆?同学们纷纷说:应该是 4颗绿豆。(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充分的掂量、感知,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些事例,初步建立 1克的质量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1克很轻很轻的质量意识,通过学生充分比较、衡量到底有几个绿豆重1克?从而让1克的质量概念逐渐清晰、深刻。此环节大约需要3分钟。)2.感知并建立10克、15克、20克的质量观念。师:同学们举例说出了这么多重约 1克的物体。大家再来掂一掂硬币。请在手上放10枚2分硬币,闭着眼睛掂一掂,感受10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15枚,大约重15克,再闭着眼睛感受15克有多重;再 加5枚现在是20枚,大约重20克,再闭着眼睛感受20克有多重。(学生掂量并感受)师:每个小组的桌面上有一袋护肤霜(用胶布把质量标识贴住),请大家左手放 2分的硬币,右手放护肤 霜。当你认为两边一样重时,看一看硬币多少枚,再估一估这袋护肤大约重多少克?师:请各小组汇报,然后揭开胶布,看质量标识(误差在 2克内),算估对。(耶!教室内一片欢呼雀跃!当然也有唉声叹气的。)师:我们桌子上还有一些物品(小包装标识为 10~100克左右的袋装或盒装物品),你们从中任选一样,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有多重?然后再看标识是多重。(同学们纷纷掂量、猜测,然后又迫不及待地揭开胶布,很自信的给自己的小组插上了一面红旗。)(设计意图:通过趣味性的掂量、猜测活动,巩固学生对较轻质量的认识,为学生估计生活中的物品的质量做了知识的储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学的主动,积极性很高,充满喜悦之情。此 环节大约需要 8分钟。)

三、感知、认识千克师 :现在桌面上有一袋洗衣粉重1千克,大家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生 1:不轻也不重生 2:有点重师:请你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 1千克?(学生举例)师:老师这有几袋物品(1千克的铁块,1千克的锯末,1千克的苹果,),请你们掂一掂,估一估有 多重。(分小组活动)师:请大家汇报各小组估计的结果。(有大约 2千克重的,1千克500克重的,3千克重的,1千克重的)师:实际上发给大家的物品都重 1千克。(教室内传出了耶!然后,老师拿出1袋锯末,1袋铁 块)从这两袋重1千克的物品中,你发现了什么?同学们纷纷说:锯末看起来多一些,铁块看起来少一些。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也就是他们体积不同,但是他们都重 1千克。(设计意图 :学生通过掂量亲身体验 1千克重的洗衣粉的质量,先形成1千克的质量表象,又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举例1千克重的物体,然后,再来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质量相同,但体积不同的物体的质量,充分的体验、感悟形成了1千克的质量观念。此环节大约需要 5分钟。)

四、认识克与千克的关系 1.建立1000克=1千克的等量关系师:老师这里有两袋盐,每袋重 500克,两袋一共有多重?生: 1000克。师:你是怎么知道的?生:我是计算的: 500克+500克=1000克生答后,板书: 1000克生:我们把两袋盐放在电子秤上称,屏幕上显示的是 1kg.师: 1kg就表示1千克,板书:1千克师:请同学们想一想: 1000克与1千克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生:因为它们都表示的是这两袋盐的质量,所以 1000克和1千克是相等的关系。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 1000克=1千克 2.形成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观念。师:现在樱桃与菠萝正在争吵,请同学们来评评理。(多媒体播放课件:一个樱桃重 1克,一个菠萝重1千克,樱桃与菠萝争吵:1000个樱桃冲着菠萝说:我们个多,我们比你重;1千克的菠萝冲着樱桃说:我个大,我比你们重。)师:你们说一说 1000个樱桃和一个菠萝到底谁重?同学们七嘴八舌,有的说是菠萝重,有的说是樱桃重,还有的说是一样重。师:我们来称一称,继续播放课件: 1000个樱桃上到天平的左盘,1个菠萝跳到天平的右盘,来回几次摇晃后到达平衡。你发现了什么?生: 1000个樱桃和一个菠萝一样重。(1000个1克和1千克相等)(设计意图:通过计算和称量两袋食盐的质量,同学们很容易得出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 1千克=1000克;又通过评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对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认识更加深刻,清晰而又牢固地建立了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观念。此环节大约需要 7分钟。)

五、认识各种秤并会用秤称(此环节大约需要 10分钟。)1.认识一些常用的秤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你见过哪几种秤?说给大家听一听。(大屏幕出示各种秤)2.学会用秤称物品(练习读取盘秤上的数值)请你称一称你从家里带来的物品,看有多重?出示盘秤。(介绍用法)。请各小组互相合作。)3.培养估测意识(1)先称1 千克的苹果数一数有几个,再估出3千克的苹果,称一称,看估得准不准。(2)分小组估一估大家带来的物品有多重,再选合适的称一称,看谁估得准。(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秤,并学会读取盘秤上的数,正确检验学生的估计结果,培养学生的估测和应用意识。)

六、全课总结。(此环节大约需要 2分钟。)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第二篇:《认识千克与克》教学设计

《认识千克与克》教学设计

小孟实验小学

刘盟

教学内容:冀教版《数学》二年级下册39、40页。“千克与克的认识” 是本单元第二课,是在学生认识轻重、初步感知物体轻重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注重从实际操作中建立千克的质量观念,充分联系生活实际,不断深化对千克的认识.学情分析:二年级1班有30名学生,学生是初次接触质量单位,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在上一单元对一千以内的数有了一定的认识,对本节学习有一定帮助。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事物经历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的过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2.掌握用秤称物品质量的方法,会选择适当的单位表示常见物品的质量,知道1千克=1000克。

3.感受质量单位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难点

认识质量单位千克与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概念。

1千克=1000克

会选用适当的的质量单位表示常见物品适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和爸爸妈妈逛过超市吗?你们一般都买些什么?有没有买过水果的?说说你是怎样购买的?(选好后,拿到秤上秤再付钱)认识秤

通过秤称我们可以知道它有多重,那要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什么作单位呢?(观察称)kg g 千克、克

二、学习新知

1、认识秤

拿出台秤,称的分类:以克为单位,以千克为单位。演示怎样称物体的质量。(指针指向几就为多少,数字显示几就为多少)

2、感知1克、1千克

展示二分硬币(一枚二分硬币即1克)挑出下面大约1克的物体 小发卡、两粒玉米粒、一粒花生、电池、火腿肠 展示1千克沙子 学生掂一掂 物体跟一千克比轻重

3、称量物体

(1)把火腿放在托盘上,学生观察(指针指向100)

(2)设疑100?单位是什么呢?仔细观察台秤100后有一个字母g。100g 或100克

(4)知道到一根火腿的质量是100克,那五根火腿呢?大家想一想 a、1根 2根 3根 4根 5根 100 200 300 400 500 b、100+100+100+100+100=500 c、数数(答对即可)

(1)称一称验证。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指针指向500)500克或500g(2)十根呢?500+500=1000数数(答对即可)肯定学生回答1000克

4、认识千克与克的关系 两台秤分别称量

1000g=1kg 1000克=1千克 指正读法 1000 克=1 千克

5、掂一掂体验1克与1千克感受差距

议一议什么时候用千克做单位,什么时候用克做单位?

四、实践活动,巩固提升。

1、游戏巩固(选秤称重)一人称重一人读数

2、看图读数、填单位(ppt展示)

五、小结

今天我们认识了两个质量单位:千克、克(kg、g)

两者关系:1000克=1千克

测量比较重的物体用千克做单位

测量比较轻的物体用克做单位

第三篇:克与千克的认识 教学设计

《克与千克的认识》

一.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三年级数学第一单元“动物趣闻”教材2—4页,克、千克的认识。二.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意识,及互相合作学习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3,培养估算意识。三.教学重点:

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四.教学难点:

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选择合适的单位。

五.过程与方法:

通过直观感觉,动手操作让学生逐步感知克和千克。六.设计理念:

由书本数学向生活数学转变,重视培养解决问题的策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人人参与、主动发展。七.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盘称,2分硬币,一袋洗衣粉,2袋500克的盐,各种实物等。八.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喜欢动物吗?今天老师给你们讲几个有关动物的小知识.谁知道世界上最小的鸟是什么鸟?

学生: 蜂鸟,像蜜蜂一样大。

师:你知道吗?蜂鸟刚孵出来时还不到一克呢!

板书:1克

师:你喜欢小狗吗?谁知道世界上最小的狗有多重吗?

学生回答问题。

师:世界上最小的狗大约重一千克。

板书:1千克

师:你了解袋鼠吗?最大的袋鼠大约重40千克,最小的约重4克。

板书:40千克

4克

师:1912年,在大西洋捕到的一条蓝鲸重150吨,它的肾重一吨。

板书:150吨

1吨

师:老师还调查收集了一些同样的数据:一盒牙膏是30克,火腿肠一根45克,小明的体重是31千克。一袋茶叶450克,一袋大米是10千克。(PPT出示)师: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有的后面带“克”,有的是“千克”。

生2:比较轻的都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用“千克”作单位。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表示物品有多重时,可以用克或千克作单位。

除了克和千克,你还知道那些表示物体轻重的单位?(公斤、斤、两)斤、两是我们国家过去常用的质量单位,克和千克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单位,所以大家要学好它。克通常用字母g表示,千克用字母kg表示。(板书g

kg)

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研究表示物体质量轻重的单位克和千克【板书课题:克和千克】

二、在生活情境中探究

1.感知、认识“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

师: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些2分硬币.请同学们拿1枚放在手上,掂一掂,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师:这种轻轻的,像没有感觉的一个2分硬币大约重1克。你能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克吗?

(生举例)

[评析:通过学生充分的掂量、感知,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些事例,初步建立1克的质量观念。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加深了对1克很轻很轻的质量意识,通过学生充分比较、衡量到底有几个绿豆重1克?从而让1克的质量概念逐渐清晰、深刻。]

2.感知并建立10克、15克、20克„„的质量观念。

师:同学们举例说出了这么多重约l克的物体。大家再来掂一掂硬币。请在手上放10枚2分硬币,闭着眼睛掂一掂,感受10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15枚,大约重15克.再闭着眼睛感受15克有多重;再加5枚现在是20枚。大约重20克,再闭着眼睛感受20克有多重。(学生掂量并感受)

师:我们桌子上还有一些物品(小包装标识为10~100克左右的袋装或盒装物品),你们从中任选一样,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有多重?然后再看标识是多重。(同学们纷纷掂量、猜测,然后又迫不及待地揭开胶布。很自信的给自己的小组插上了一面红旗。)

[评析:通过趣味性的掂量、猜测活动,巩固学生对较轻质量的认识,为学生估计生活中的物品的质量做了知识的储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学的主动,积极性很高,充满喜悦之情。]

3、感知、认识“千克”

师:现在桌面上有一袋洗衣服重1千克,大家用手掂一掂,感受一下l千克有多重。

生:不轻也不重。生:有点重。

师:请你举例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物品大约重1千克?(生举例)

师:老师这有几袋物品(1千克的铁块.1千克的锯末,1千克的苹果„„),请你们掂一掂,估一估有多重。(各小组活动)

师:请大家汇报各小组估计的结果。

(有大约2千克重的,1千克500克重的.3千克重的,1千克重的)、师:实际上发给大家的物品都重1千克。

(教室内传出了“耶”——!)然后,老师拿出1袋锯末,1袋铁块从这两袋重1千克的物品中.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们纷纷说:锯末看起来多一些,铁块看起来少一些。

师:我明白大家的意思,也就是他们体积不同:但是他们都重l千克。

[评析:学生通过掂量亲身体验1千克重的洗衣粉的质量.先形成1千克的质量表象.又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举例1千克重的物体.然后,再来掂一掂、猜一猜、估一估质量相同但体积不同的物体的质量.充分的体验、感悟形成了1千克的质量观念。]

4、认识“克与千克”的关系

(1).建立1000克=1千克的等量关系。

师:老师这里有两袋盐,每袋重500克,两袋一共有多重?

生:1000克。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计算的:500克+500克=1000克。

生答后,板书:1000克。

生:我们把两袋盐放在电子秤上称,屏幕上显示的是1kg。

师:1kg就表示1千克,板书:1千克。

师:请同学们想一想:1000克与1千克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生:因为它们都表示的是这两袋盐的质量.所以1000克和1千克是相等的关系。

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1000克=1千克。

2.形成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观念。

师:现在樱桃与菠萝正在争吵,请同学们来评评理。(多媒体播放课件:一个樱桃重1克。一个菠萝重1千克,樱桃与菠萝争吵:1000个樱桃冲着菠萝说:“我们个多,我们比你重”;1千克的菠萝冲着樱桃说:“我个大,我比你们重”。)

师:你们说一说1000个樱桃和一个菠萝到底谁重?

同学们七嘴八舌,有的说是菠萝重,有的说是樱桃重.还有的说是一样重。

师:我们来称一称。继续播放课件:1000个樱桃上到天平的左盘.1个菠萝跳到天平的右盘,来回几次摇晃后到达平衡。师:你发现了什么?

生:1000个樱桃和一个菠萝一样重。(1000个1克和1千克相等)『评析:通过计算和称量两袋食盐的质量。同学们很容易得出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1千克=1000克;又通过评理,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对克和千克之间的进率认识更加深刻,清晰而又牢固地建立了

1千克里面有1000个1克的观念。]

五、认识各种秤并会用秤称

1.认识一些常用的秤。

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你见过哪几种秤?说给大家听一听。(PPT出示各种秤)

2.学会用秤称物品(练习读取盘秤上的数值)。

请你称一称你从家里带来的物品,看有多重? 出示盘秤。(介绍用法)请各小组互相合作。

3.培养估测意识。

(1)先称1千克的苹果数一数有几个,再 估出3千克的苹果,称一称,看估得准不准。

(2)分小组估一估大家带来的物品有多重.再选合适的称一称,看谁估得准。

六、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七、小调查

1千克鸡蛋、1千克苹果等各有多少个?

第四篇:《千克与克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千克与克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执教:房山区良乡小学

白露红 评析: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

鞠淑芳

教学设想:

“千克与克的认识”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借助直观手段,对质量单位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学生系统学习质量单位的开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概念,并了解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同时为今后学习吨打好基础。

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中明确指出:“数学教育是数学活动的教育。”结合新课程理念,本课中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力求做到以下两点:

1、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重视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中教师多次为学生提供小组学习的机会。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等活动,既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操作实践的空间,也留给他们足够的思考与交流的时间,让他们都能动手、动口、动脑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内容: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第61-63页。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

3、能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形成初步的估算意识。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教学难点:1克与1千克质量观念的建立;知道1千克=1000克。教学准备:每个小组一份学具,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教学过程:

一、认识克

币,现在放在手上掂一掂,有什么感觉?轻得象什么?

2、简介天平及砝码。师述:它到底有多重呢?我们要用一种精密的仪器

——天平来称量。课件出示天平,简介天平和砝码。板书:克(g)

3、课件演示称量1枚2分硬币的过程。

4、再次感受1枚2分硬币的质量。师述:请同学们闭上眼,把2分硬币放在手中,再次感受一下它有多重。

5、师述:1枚2分硬币约重1克,那么,2枚呢?3枚呢?10枚呢?100枚呢?200枚呢?500枚呢?800枚呢?900枚呢?让学生随教师的提问推理感受其质量。教师将900枚硬币放入袋中,在台秤上称量,验证900枚硬币的质量是否接近1千克,并随着硬币的不停放入,让学生感受质量越来越重,继续追问并放入硬币:999枚呢?1000枚呢?

板书:1000克。告诉学生:1000克也可以记做1千克。千克是相对于克而言更高级的质量单位。板书:1000克=1千克。

追问并填空:

1000克里面有()个1克。

1千克里面有()个1克。

1000个1克是()克。

1000个1克是()千克。现在我们就来认识1千克。

二、认识千克并学习单位换算

1000克比1克重多了,称这些较重的东西,平时常用什么秤?你在哪儿见过?

2、课件出示常见的秤并讲解盘秤的使用方法。

师问:kg是什么意思?

师述:1kg就是1千克。1千克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1公斤。1公斤等于2斤。1斤就是多少克?1斤就是500克。

3、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

小组合作学习。称组内物品(教师给每个组准备称好的质量是1千克的物品:1袋花生米等粮食作物、1袋苹果等水果、1袋沙子等质地不同、体积不同的物品,每个组都有4本数学书),感受1千克。

1、导入:

1、出示1枚2分硬币并感觉其质量。师述:我们每人桌上都有1枚2分硬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以千克作单位,估算出组内物品、4本数学书各是多少千克?(取整千克数)

(2)称一称。

(3)把称得的结果写在标签上。(4)组长把标签贴在包装袋上。

(5)拎一拎物品,边拎边说说质量,并感受其质量。(6)想一想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组汇报。

物品不同,体积不同,但质量相同,都是1千克。

三、克与千克的比较: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以克作单位?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教师板书:较轻的物体以克作单位。

生活中哪些物体以千克作单位?有什么共同点?(板书:较重的物体以千克作单位)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再一次感受并区分各种标有质量的物品:如2千克的洗衣粉、50克的果冻等。

趣味区分练习,进一步感受克与千克。

教师拎起一袋苹果,问:“这袋苹果以什么作单位?”(生答:千克)教师继续问:“谁来拎一拎,估计一下这袋橘子有多少千克?”指名估算。放在台秤上称一称,估算正确的奖给一个橘子,并针对其估计结果给与激励性评价。

数一数,一共有几个。算一算,1千克有几个。

教师继续问:“这一个橘子以什么作单位?”(生答:克)追问:“请你估算一下这个橘子有多少克?” 教师依照板书小结。

四、巩固练习:

1、填上合适的单位。3()

230()

500()

350()

2()

2、填空:

2千克=()克

3000克=()千克

4千克=()克

5000克=()千克

3、趣味练习:小强写给爷爷的信 爷爷您好:

我已经7岁了,身体特别健康,体重已达40克,每天早晨能吃掉60克的鸡蛋两个,250克的牛奶一杯,中午可以吃掉100千克的馒头3个,晚上吃得更多,我们一家三口能把将近1克的米饭吃光。教师随着学生的辨析改正。

4、下面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1)1克的白糖比1千克的白糖重。()

(2)1千克的棉花比1千克的盐轻。()拓展性练习:

5、拓展性练习:

课件出示不常见的秤,扩展对称的认识。

五、全课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从知识、学习过程与方法等不同方面小结。

评析:

千克与克的认识是小学生系统学习质量单位的开始。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的同时,知道两个质量单位间的进率,了解用称称物体质量的方法。学生尽管在购物中对质量问题有所接触,但毕竟缺少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因此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是本节课的难点。教师正是基于这样的对于教材和学生实际的把握,精心设计了一些实践活动,使学生亲身经历了1克与1千克这两个质量观念的建立过程,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的体验过程。学生在一系列体验活动中,获得了重要的行为体验和积极的心理体验。

1、在体验中建立概念——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的建立,不同于长度单位的建立,不能靠观察得到,而要靠肌肉感觉,靠体验形成。因此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操作实践的空间和足够的思考与交流的时间,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去感受、去体验,从而建立概念。比如1克概念的建立:教师从让学生掂一掂1枚2分硬币开始,学生感受到它的质量很轻很轻,就像一片叶子;紧接着让学生看一看,用天平称量的结果,这枚2分硬币的质量就是1克;然后,让学生闭眼再次把1枚2分的硬币放在手中,感受1克的质量;此时,教师又告诉学生()粒黄豆、()粒花生米、()粒大米的质量就是1克,让学生再次感受1克。当学生对1克的质量有了初步感知以后,教师马上让学生利用刚刚建立起来的1克的观念,猜一猜硬币的质量,一小捆2分硬币的质量,推算、感受50枚、100枚、500枚、1000枚硬币的质量,从而把克的认识扩展到几克、几十克、几百克、1000克。尤其巧妙的设计是,随着教师不断地往袋子里投放2分的硬币,学生感受到,袋子里硬币的质量越来越重,1000枚硬币的质量就是1000克,也就是1千克,既巧妙地引出了新的质量单位1千克,使学生开始了一个新的质量单位的学习,又十分自然地让学生接受了1000克=1千克这个事实,从而理解了这两个质量单位之间的进率。回忆这个教学过程,学生是在一系列感受、体验、观察、思考、推理活动中,建立了1克的质量观念,扩展了对克的认识,建立了1克与1千克之间的联系。从而很好地达成了知识、技能目标。

2、在体验中感受数学——在认识克与千克、建立联系、辨析这两个概念的使用时,教师深入学生的生活挖掘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的材料都是学生熟悉的、身边的、有趣的、有用的,深入学生的内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和学习过程的趣味性。比如:教师拎起一袋橘子,让学生说一说应该用哪个单位,估一估大约有几千克,数一数有多少个,算一算1千克橘子大约有几个,掂一掂一个橘子大约有多少克。刚刚建立起1克与1千克观念的学生,看到生活中经常见到的1袋子橘子,凭借对克与千克的认识经验,立即选择了千克这个较高级的单位,估出了它的质量,检验了估计的结果。材料的有趣和过程的趣味性,让学生获得了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后就可以利用1千克橘子大约有几个或1个橘子大约有多少克来处理生活中的买水果问题了,使学生体验到所学知识的有用。尤其是教师精心设计的“小明写给爷爷的信”这一趣味练习,学生不仅在笑声中辨析、巩固了两个质量单位,还使学习了近40分钟的学生在笑声中得到了放松。

3、在体验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要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情感与态度,还要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和方法。比如:学生通过看一看、掂一掂、猜一猜、称一称的过程,获得了猜想——验证——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体验等多种学习方式,学生获得了数学活动经验。

总之,本节课,教师把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引入教学过程,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使教学内容成为开放的、生动有趣的、充满活力的各种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学生不仅有动手实践的行为体验,更有在一系列活动中获得的心理体验;不仅有自己的直接体验,更有分享的同学的体验。很好地实现了有效的数学学习。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四册

《千克与克的认识》教学设计与评析

执教: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小学

白露红

评析: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

鞠淑芳

第五篇:《千克与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千克与克的认识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借助直观手段,对质量单位已经有了一定的生活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是学生系统学习质量单位的开始。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要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概念,并了解千克与克之间的关系,完成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同时为今后学习吨打好基础。

1、为学生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重视让学生从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

2、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课中教师多次为学生提供小组学习的机会。通过掂一掂、估一估、称一称、说一说等活动,既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操作实践的空间,也留给他们足够的思考与交流的时间,让他们都能动手、动口、动脑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内容:

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第61-63页。

教学目标:

1、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初步建立千克和克的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实践、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意识。

3、能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相联系,在学习过程中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形成初步的估算意识。教学重点: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和克。

教学难点:

1克与1千克质量观念的建立;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准备:

每个小组一份学具,多媒体课件,视频展示台。

教学过程:

一、认识克

1、出示1枚2分硬币并感觉其质量。

师述:我们每人桌上都有1枚2分硬 币,现在放在手上掂一掂,有什么感觉?轻得象什么?

2、简介天平及砝码。

师述:它到底有多重呢?我们要用一种精密的仪器 天平来称量。课件出示天平,简介天平和砝码。板书:克(g)

3、课件演示称量1枚2分硬币的过程。

4、再次感受1枚2分硬币的质量。

师述:请同学们闭上眼,把2分硬币放 在手中,再次感受一下它有多重。

5、师述:1枚2分硬币约重1克,那么,2枚呢?3枚呢?10枚呢?100枚 呢?200枚呢?500枚呢?800枚呢?900枚呢?让学生随教师的提问推理感受其质量。教师将900枚硬币放入袋中,在台秤上称量,验证900枚硬币的质量是否接近1千克,并随着硬币的不停放入,让学生感受质量越来越重,继续追问并放入硬币:999枚呢?1000枚呢?

板书:1000克。

告诉学生:1000克也可以记做1千克。千克是相对于克而言更高级的质量单位。

板书:1000克=1千克。

追问并填空: 1000克里面有()个1克。1千克里面有()个1克。1000个1克是()克。1000个1克是()千克。现在我们就来认识1千克。

二、认识千克并学习单位换算

1、导入: 1000克比1克重多了,称这些较重的东西,平时常用什么秤?你在哪儿见过?

2、课件出示常见的秤并讲解盘秤的使用方法。师问:kg是什么意思? 师述:1kg就是1千克。1千克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1公斤。1公斤等于2斤。1斤就是多少克?1斤就是500克。

3、建立1千克的质量观念。小组合作学习。称组内物品(教师给每个组准备称好的质量是1千克的物品:1袋花生米等粮食作物、1袋苹果等水果、1袋沙子等质地不同、体积不同的物品,每个组都有4本数学书),感受1千克。

出示合作学习要求:

(1)以千克作单位,估算出组内物品、4本数学书各是多少千克?(取整千克数)

(2)称一称。

(3)把称得的结果写在标签上。

(4)组长把标签贴在包装袋上。

(5)拎一拎物品,边拎边说说质量,并感受其质量。

(6)想一想你从中发现了什么? 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4、小组汇报。

物品不同,体积不同,但质量相同,都是1千克。

三、克与千克的比较

提问:生活中哪些物体以克作单位?有什么共同的特点?教师板书:较轻的物体以克作单位。

生活中哪些物体以千克作单位?有什么共同点?(板书:较重的物体以千克作单位)

以小组为单位学生再一次感受并区分各种标有质量的物品:如2千克的洗衣粉、50克的果冻等。

趣味区分练习,进一步感受克与千克。

教师拎起一袋苹果,问:这袋苹果以什么作单位?(生答:千克)教师继续问:谁来拎一拎,估计一下这袋橘子有多少千克?指名估算。放在台秤上称一称,估算正确的奖给一个橘子,并针对其估计结果给与激励性评价。

数一数,一共有几个。算一算,1千克有几个。

教师继续问:这一个橘子以什么作单位?(生答:克)追问:请你估算一下这个橘子有多少克? 教师依照板书小结。

四、巩固练习

1、填空

2千克=()克,3000克=()千克,4千克=()克,5000克=()千克

2、趣味练习:小强写给爷爷的信 爷爷您好:

我已经7岁了,身体特别健康,体重已达40克,每天早晨能吃掉60克的鸡蛋两个,250克的牛奶一杯,中午可以吃掉100千克的馒头3个,晚上吃得更多,我们一家三口能把将近1克的米饭吃光。教师随着学生的辨析改正。

4、下面的说法正确吗?为什么?

(1)1克的白糖比1千克的白糖重。()

(2)1千克的棉花比1千克的盐轻。()拓展性练习:

5、拓展性练习:

课件出示不常见的秤,扩展对称的认识。

五、全课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引导学生从知识、学习过程与方法等不同方面小结。

下载北京版二下:《千克与克的认识》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北京版二下:《千克与克的认识》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千克与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千克与克的认识》 执教:铜陵市露采小学许勤 教学设想: “千克与克的认识”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第四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教学是在学生借助直观手段......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推荐]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榆次花园路小学 郑凤仙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 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2.使学生......

    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千克和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⒈ 走进生活,体现生活数学。 数学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体验是《标准》的重要理念之一。“克和千克”......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肖兴琴) 一:认识重量单位可、千克。 1. 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有没有和爸爸妈妈一起去超市买过东西?(课件展示主题图) 2:观察主题图。 师:从图中你找到哪些......

    克、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克、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克、千克的认识” 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本节教材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么直观、......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大杖子学区大杖子小学陈素英 【教学内容】课本p85~86页及第88~89页的第3~6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千克、克。 2、在具体生活情境......

    克、千克的认识教学设计

    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信息窗一:动物趣闻 ——认识克、千克 第一课时 主备人:宿超 教学内容:2——3页,克、千克的认识及练习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质量单位“克”“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