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诗改写
古诗改写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训练学生对古诗的理解能力。二.训练学生迁移创新的能力。教学设想: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古至今,无数中国人都是沐浴着唐诗、宋词、元曲的阳光雨露而茁壮成长。本课希望通过对古诗的改写训练,让学生走进诗歌,与古代诗人进行心灵对话,领略古代诗歌的深邃意境,认识祖国古代文化的灿烂悠久,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祖国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教学设计: 步骤一:活动准备
1.让3—5名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并说说古诗内容和自己喜欢的理由。2.为自己喜欢的诗选配一首歌、一支曲或一幅画,注意诗与所选歌、曲和画的联系。
步骤二:进入活动
让学生将自己为古诗选配的歌、曲或画在班上交流,同时介绍自己选配这些歌、曲或画的原因。再让其他同学对此诗与歌、曲或画进行评点。然后要求学生用文字将上述内容口述出来,为进入古诗改写打下基础。步骤三:写作演练 1.激趣导入
有一位秀才,因书法极好,被召去为慈禧太后书写王之涣的《凉州词》。书写中,一不小心,将词中的“间”漏掉。慈禧阅后,认为秀才讽刺自己没有文化,不由大怒,喝令将秀才推出斩首。秀才急中生智,忙说自己写的并非是王之涣的诗,而是一首词,言毕当场高声朗诵出来。慈禧一听,转怒为喜,放了秀才,还给了不少赏赐。
同学们知道秀才是如何朗诵的吗?
(待学生讨论作答以后,教师再给出答案: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秀才的聪明机智让人称赞,可同时也启示我们,古诗的内蕴丰富深邃,而且和多种文体贯通。再如大家熟知的杜牧的《清明》一诗,就曾被人们改编成了一首五绝(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词(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和剧本(时间:清明时节。地点:路上。人物:行人、牧童。情节:行人:酒家何处?牧童:杏花村)。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古诗的世界,掬几朵诗歌的浪花来加以改写、描摹,创造出华美的篇章。2.分析意象
[训练目的] 此环节主要让学生学会分析、提取古诗中的意象,为准确、全面改写古诗奠定基础。
[训练意图] 古典诗歌一向以言简意丰著称。短短的篇幅中常蕴含着极丰厚的内蕴。诗中既有优美的风景,也有真挚浓烈的情感,还有启人智慧的哲理。在我们吟哦之间,其幽长的韵味便从口唇之间缓缓淌出。[操作方法] 例一:诵读下列古诗,完成诗后各题: 《渔歌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①.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有青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箬笠、蓑衣、斜风、细雨。)②.诗中景物有哪些色彩?(白、绿、红、青)③.诗中表现的是什么季节?(春天)
④.诗中景物体现出什么样的特征?(风景秀丽、生机勃勃,恬然自适等)⑤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想一想,作者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情感?
[操作说明] 明了上述内容后,是我们改写古诗的前提,它可以使我们将古诗的内容全面地表现出来,以使内容非常充实。3.扩展再现
[训练目的] 该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对诗中词、句,通过联想、想象进行扩展,以准确地再现古诗的意旨。
[训练意图] 古诗一般只有二三十字,极短的篇幅中高度浓缩了诗人对自然、社会、人生、事业等多方面的体会,如果不进行充实扩展,就很难将诗的意趣准确地再现出来,因而改写时须将这些精炼的诗句进行扩展充实,才能还原诗人的诸种感受与意味。[操作方法] 例二:诵读《天净沙 秋思》按诗后要求: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①.扩词成句: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扩写成一句话。(建议:可从色彩、形态、性状、声音、气味、感情等方面进行扩展充实)
②.扩句成段:将曲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等句子发挥想象,扩展成几句语意连贯的话。③.扩诗成篇:将上述内容连缀成一篇完整的短文。
[操作说明] 通过上述途径,让学生熟悉扩展再现古诗思路,形成完成印象。
[操作方法] 4.再造创新
[训练目的] 这一环节主要引导学生自己设计情节,在符合生活逻辑的基础上,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古诗的内容和体例进行大胆创新,改写构思奇特,意蕴深刻的文章。
[训练意图] 改写古诗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创新能力。因而仅仅着眼于古诗内容的挖掘,不足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写作热情,还可以通过人称、写法、结构、体裁等方面的创造来增加文章的创新色彩。[操作方法] 例:按诗后要求,口述改写诗文内容: 《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①变换人称:将原诗改为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 ②变换写法:故事新编、情景片断、精彩对话; ③变换体裁:可改编为散文、小说、书信。
[操作说明] 通过上述练习,让学生体验创新历程,获得成功的喜悦,以满腔热情投入到创造之去。步骤四:课外演练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诗、词、曲),进行改写,写成一篇400字左右的文章。
第二篇:古诗改写
清明那天,绵绵细雨沙沙作响,犹如牛毛的细雨在微风的吹拂下,洒在青青的小草上,洒在碧绿的叶子上,娇艳的花瓣上,给小草,树叶,花儿穿上了美丽的水晶衣。
郊外,花儿盛开,姹紫嫣红,芳草青青,树叶青翠。而背井离乡的诗人却不能与好朋友一起春游和亲人 一起扫墓。感到非常凄凉忧伤。
怎样才能解除 心中的忧愁呢?他一拍脑门,啊!有办法了,找个酒店喝点酒,不就行了吗?可是酒店
在哪儿呢?
这时,传来“哞------哞”的牛叫声,寻声音看去,只见一条老牛缓缓走来,牛背上还坐着一个身穿蓑衣,头戴斗笠的牧童。于是诗人上前询问:“请问小兄弟,这附近哪儿有酒店”,牧童回答道:“在前面开满杏花的
地方,有一家杏花村酒楼,那儿有上等的女儿红,妆元红,陈年的花雕,茅台酒等等。老板娘更是心灵手巧,烧出 的菜别具一,有格:有劲爆烤鸭,有韭菜炒蛋,有糖醋排骨,有元宝蟹,还有烤牛肉,人道 “此味只因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尝啊!” 诗人听后甚是欣喜,谢了牧童直奔杏花村酒楼而去。
古诗改写《清明》
清明节来了,总是春雨绵绵。在雨的清洗下,杨柳变青了几分,柳条也婀娜多姿,在春风的吹动下跳起了秧歌舞。大地上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绿。多美的春色!老水牛,放牛娃在湖边,欣赏青春的美丽景色。此时,一位书生蹒跚地走过来,穿着白色的外衣,头戴“太白”帽,抚着不算太长的胡须。可能是清明节吧!使他变得神思茫然,他可能是去怀念故去的人。走在稀稀疏疏的人流中,他显得格外醒目。这时书生走了过来,恭恭敬敬地向放牛娃行了个礼,说道:“请问小哥,附近哪儿有酒家?”放牛娃放下短笛,想:可能他是借酒消愁,迫不及待地寻找酒店吧!于是,他骑上牛背,伸手指向了不远处的杏花村,那个杏花村可是远近闻名的村庄,专产好酒。书生听了,忙忙道谢。之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走向了那个神秘的地方——“杏花村!”
清明节,天灰蒙蒙的,绵绵细雨沙沙的下个不停,那声音,像极了蚕儿吃着桑叶的声音。雨儿打来,身上凉丝丝的。
诗人走在路上,看见芳草青青、百花争艳,真是美不胜收。可是,远离家乡的诗人却不能和朋友一起踏青,不能和家人一起扫墓;只能孤零零的一个人,忧伤的走在雨中的小道上,感到十分凄凉。
怎么才能高兴起来呢?诗人眨巴着眼睛,突然,诗人一拍脑门,他想到了一个好办法,找家酒店,一醉方休。
诗人又愣住了,这人生地不熟,怎能找到一家好酒店呢?突然,“哞哞哞”的牛叫声引起了诗人的注意。他抬头一看,一头老黄牛正悠悠地像自己走来,牛背上一个小牧童,身穿蓑衣,头戴斗笠,正兴致勃勃地吹着短笛。诗人大喜过望,三步并作两步,双手抱拳,彬彬有礼地问:“小兄弟,在这附近,可有好酒店?”牧童说:“有,有,当然有,向北走十里,有一杏花村,杏花酒楼里面有香飘十里的女儿红,还有成年花雕、状元红。老板年娘心灵手巧,做的下酒菜别具一格,有新鲜的鱼儿,香甜的花生米,金黄金黄的油炸鸡,还有肥肥的元宝蟹。”牧童的这番话让诗人不禁口水直流,恨不得插上翅膀,一下子就飞到杏花村。他于是马上告别牧童,大步流星地向杏花酒楼赶去?? 诗人喝完酒,不禁诗兴大发,乘着酒兴吟诵起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新年的春节已经来临了,王安石看到新一年的春节是如此美丽。
王安石寻找着爆竹声的传来的地方,他看到了:一群顽皮的孩子们在点着爆竹,满脸的开心,王安石心里想道:多么可爱的孩子们呀!春节是多么受孩子们的喜爱啊!
王安石还看到一下早出晚归、忙碌的大人们,在这时也和孩子们在欢迎春节,还喝着屠苏酒。王安石凝视着那些欢天喜地的孩子们,他想到了:儿时的自己,来迎接春节时的那股高兴劲儿——在春节时,在家中可以吃的鱼、肉,也可以受到一些压岁钱,还可以穿上好看的新衣裳,在早上还可以看到自己亲爱的小伙伴们在开心的放爆竹。也同时跟他们堆雪人、打雪仗。爸爸妈妈也在一旁看着他们玩得如此开心。是看在眼里,乐在心中啊!到了下午,也可以还跟着伙伴们一块玩儿或到邻居家里串个门,开心得不得了!可是,虽然我们小孩子在春节中快乐地长大了一岁,大人们却老了一岁,但是他们还是开心、快乐的。
好一会儿,王安石才缓过神来。这时的太阳早已升得老高了,他看到大人们已经贴上了新的春联。家家户户在阳光照耀下,更加漂亮。
王安石按捺不住快乐的心情,随即吟出家喻户晓的名诗——《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日》改写
“又是一年芳草绿,依然十里杏花红。”一年一度的新年又到了,一大早,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已经震天动地了,暖洋洋的旭日透红着脸从东边冉冉升起,灿烂的阳光照耀着千家万户,大地万物都沉浸在一片光亮之中。迎着阳光,我兴冲冲地走出家门,迫不及待地走上大街。突然,耳边传来一阵“嘭啪嘭啪”的声音,我循声走去一瞧:哦!原来是一群孩子在喜气洋洋地放鞭炮呢!其中一个年长的孩子蹲在地上,左手紧紧地捂着耳朵,右手拿着一根火柴,小心翼翼地靠近鞭炮,点燃引线,“嗤嗤嗤”只见火光闪闪,青烟袅袅,“啪”的一声,鞭炮炸开了,周围年幼的孩子便双手捂耳,四处逃散,一时间,尖叫声、欢笑声融合在一起,好一派热闹的景象啊!而此时此刻,抬眼环顾周围的邻居,大人们个个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忙着把旧的春联撕下来,把新的大红春联贴上去,带着虔诚的心愿和满满的祝愿。临近中午,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一边喝着醇香的屠苏酒,一边品尝着美味佳肴,一边谈笑风生,可真是其乐融融呀!
过年真好!希望天天这么快乐!
第三篇:古诗改写
古诗改写
怎么改写古诗?
第一步:读懂古诗,看一看古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第二步:根据诗句把当时的情景想象成一幅图画,画面上应该有什么? 第三步:根据画面具体想一想他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
第四步:适当地加入一些情节,再加入环境、语言、表情、动作描写,把你想到的通顺、连贯地写下来。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一首()诗,有哪些事物?
想一想,送别时候会做些什么?
送别
在草长莺飞的三月天里,冰消了,雪融了,小燕子飞回了北方,大地换上了一件绿衣,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黄鹤楼里,李白和孟浩然默默地坐在桌子两边,无言地饮着酒。李白斟了一杯酒,缓缓地举起杯,说道:“仁兄啊,这一别不知何时才能再会,多保重啊。”说完,便将酒一饮而尽。孟浩然也举起杯来,眼中含着泪,注视着李白,一仰头将酒喝了下去,缓缓地放下酒杯,说道:“我这一去扬州,不知何时才能归来,贤弟你一定要多保重身体啊!”说着,滴下了泪珠。李白垂下头,看着杯中的酒,眼圈也红了,他心想:真不知浩然兄去扬州之后会怎样,不知我们两何时才会再坐在一起饮美酒啊。
这时,船工走了进来说:“客官,不早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趁着天亮,赶快起行吧。”孟浩然默默地注视着老朋友,在船工的再三催促下,缓缓站起了身,依依不舍地往船边走去,时不时回头看着老朋友。眼看船就要开了,孟浩然已经泣不成声了,他哽咽着对李白说:“贤弟,后会有期啊。”李白站在江边不停地挥着手,喊到:“仁兄,一路保重。”小船越驶越远,消失在天地之间,只剩下无情的江水咆哮着,拍打着两岸的沙石,仿佛在为他们两人而哭泣着。
李白望着远去的老朋友,想起了他们两人在春天一边赏花一边吟诗,夏天一边饮茶一边论诗,中秋节时月下相互勉励,冬季对酒谈古论今,不禁流下了晶莹的泪珠。
改写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1)不要纯粹翻译诗句。
(2)改写的内容不能脱离古诗词原来的意境。
(3)在符合古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可适当地进行想象、创新。(4)行文过程中适当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等,可令改写的文字更加生动。(5)描写人物可适当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6)补充背景材料。在改写一些古诗时,还可以根据诗的内容特点和自己的理解情况,适当地补充季节特征、天气状况、地理环境、人物身份、事情起因等方面的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能进一步使改写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总的来说,在深入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只要能恰当地翻译出诗的意思,充分地想象和领略诗的意境,和谐地融入人物的感受,并自然地添加有关背景材料,就一定能使改写出的习作具体、生动。虽然改写后已不再是诗的体裁,却仍然充满诗意,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作文:改写《乡村四月》或者《清明》,字数400字。
《乡村四月》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第四篇:改写古诗范文
改写古诗,要做到“三要”。
1、要理解古诗的意境
2、要把握古诗的原意
3、要展开合理的想象
改写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不要纯粹翻译诗句。
(2)改写的内容不能脱离古诗词原来的意境。
(3)在符合古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可适当地进行想象、创新。
(4)行文过程中适当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等,可令改写的文字更加生动。
(5)描写人物可适当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6)补充背景材料。在改写一些古诗时,还可以根据诗的内容特点和自己的理解情况,适当地补充季节特征、天气状况、地理环境、人物身份、事情起因等方面的背景材料。这样一来,就能进一步使改写的内容更加具体,生动形象。
总的来说,在深入理解古诗的基础上,只要能恰当地翻译出诗的意思,充分地想象和领略诗的意境,和谐地融入人物的感受,并自然地添加有关背景材料,就一定能使改写出的习作具体、生动。虽然改写后已不再是诗的体裁,却仍然充满诗意,能给人以美的艺术享受。
第五篇:古诗改写
我给古诗编故事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唐诗和宋词是中华民族艺术宝库中的两颗最璀璨的明珠,它们以凝练含蓄的语言,深邃的意境,真挚的情感,倍受人们的喜爱,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虽然说古语有“熟读百遍,其义自见”的说法,可是让小学生只靠背诵的方法来学习古诗是远远不够的。如何让这份民族文化瑰宝为学生所接受?如何拉近古诗词与现代生活的距离?学生的一次偶然写话机会启发了我。
在学完苏教版五年级语文《清平乐 村居》之后,为了让学生领略到江南水乡其乐融融的场面,感受到诗人对农村生活的喜悦和向往之情,我让学生对照课文插图先想象一下这首词所描绘的情景,再写下来。突然,一个学生说:“老师,我想把《清平乐 村居》这首词改写成一个故事,行吗?”他的建议立刻被其他同学所采纳。“对,我们四年级语文上册曾学过一篇课文叫《但愿人长久》,就是根据苏轼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改写的。”“三年级也有,像《李广射虎》、《每逢佳节倍思亲》、《少年王勃》。”经过讨论,师生很快达成一致:一起来改写词作《清平乐 村居》。十几分钟后,学生的作文本上都有了一段或长或短的话。
有学生写道:“南宋有一位爱国词人,名叫辛弃疾。他被朝廷罢官后,在农村隐居了二十年。在乡间,他与山民野老打成一片,过着平凡质朴、恬淡安静的日子。一个夏日的午后,辛弃疾一人在小溪边散步。忽然,他听到一阵亲昵的话语。转身一看,一对年老的夫妻正坐在离小溪不远处的茅屋前,一边喝着酒,一边悠闲自得地聊着天,他们的生活是多么的惬意和幸福啊。辛弃疾不忍打断他们,便停下脚步观赏着这周围的美景。在这条流水潺潺、清澈见底的小溪里小鱼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水面上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全都展开了,露出绿色的小莲蓬。小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老人的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动力,正在小溪东边的豆地里锄草。二儿子心灵手巧,在家里专心致志地编织鸡笼子。天真、活泼、顽皮的三儿子呢,正翘着脚丫子,躺卧在溪边剥着莲蓬,津津有味地吃着莲子。看着这一家其乐融融的场面以及这乡村朴素清新的环境,辛弃疾心中那种对乡村生活的喜爱之情油然而生,他提起笔写下了《清平乐 村居》这首著名词作: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学生对古诗的解读方式是开放的、多元的、个性化的。一首短短的精练的古诗要改写成几百字的记叙文,需要学生与作者的心灵在对话中达到沟通与默契,在与作者进行智与智的互动、情与情的交融、心与心的碰撞的过程中,形成独特的内心感受,从而产生写作上的冲动,最后将古诗词艺术再创造为一篇篇现代白话文。
又有同学写道:“
一天傍晚,辛弃疾来到长满碧绿青草的小溪边散步。溪水很清,水面上举着许多像大伞一样的荷叶,在这些荷叶中间点缀着美丽的荷花,微风吹过,送来一阵阵清香。紧挨着小溪的是一所低矮的茅屋,一对白发老夫妻正坐在茅屋前一边喝着酒,一边用吴地方言亲热地聊着天。几杯酒下了肚,老两口的话多了,老爷爷望了望老奶奶,带着几分醉意指着正在小溪东边豆地里锄草的大儿子说:‘咱们的大儿子多勤快,地里的农活都快被他全包了。’ 老奶奶说:‘二儿子也不错,他心灵手巧,做事麻利。你看,他编出的鸡笼子都可以拿到市上去卖了。’
老爷爷说:‘是呀,就是咱们的三儿子太小了,还不懂事。’ 老奶奶说:‘不要急,他早晚会长大的。快瞧,这孩子正趴在溪边的草地上剥莲蓬吃呢。真是太顽皮了。’
‘哈哈哈„ „’老爷爷和老奶奶不约而同地笑了。他们的笑声也深深地感染了辛弃疾。是啊,生活中的挫折并不算什么,重要的是心里的快乐、幸福,心里有多美,日子就会有多美。”
理解诗词中的意境是改写古诗词的关键。以上两篇改写《清平乐 村居》的习作,就是学生在理解古诗意思、理解背景,吟诵古诗中走进作者,产生心灵共鸣的基础上,展开想象的翅膀,充分领悟、体验和表达的结果。如果说学生没有真正感悟词中田园生活的意境,没有深切体会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是不会写出这么优美感人的文章的。
通过改写古诗词,既加深了学生感悟古诗词美的意境,启迪想象,在眼前展开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又教给了学生阐事明理,为人处世的道理,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可以说,“改写”以古诗词作为一个起点,让学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设想象中的图画,真正走到了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境地。
此后,学生就对课文中的古诗词格外关注起来。只要是自己有话可说的古诗词,学生就会忍不住地写下一些话,或叙述,或抒情。我根据学生的要求,在每学完一首古诗词之后增设了十几分钟的“我来改写古诗词”的活动,在这期间,学生可以大声朗诵自己改写的内容,然后由全班同学来评价,这成了一次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学生越来越爱改写古诗词了,同时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也得到了培养,古诗词内容也比以前理解得更深刻了。
下面是学生改写其他古诗词的部分内容: 《游子吟》
孟郊是唐朝的一位诗人。他有一位可敬的母亲。有一次,孟郊要出远门了,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裳。夜很深了,母亲还在微弱的灯光下一针一线地缝着。也许是年纪大了,眼睛花了,也许是她缝了很久,太累了,瞧,她不时地放下针线,揉揉眼睛,再用拳头捶捶自己的后背。可尽管这样,母亲却没有停下来的意思,她在想:这次郊儿外出不知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要把衣服缝结实些„„。
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儿子送到村外。她望着儿子说:“郊儿,出门在外要学会照顾好自己。还有,要早点回家!” 孟郊牵着母亲长满老茧的手,看着母亲饱经风霜的脸,感激的泪水不住地流淌。太阳出来了,路边的小草更显得生机勃勃。孟郊抚摸着昨夜母亲为他缝制的衣服,注视看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年纪大了却还在为我操劳,她的恩情我这一辈子恐怕也报答不了啊!怀着对母亲的感恩,孟郊在50岁那年写下了一曲动人心弦的母爱颂歌《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金秋送爽,丹桂飘香,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又到了。人们一大早就起来了,他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身处异乡京城的大诗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远在家乡的亲人。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王维都要与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可如今自己离开了家乡,孤身一人在长安谋取功名,就连过节也不能回去与亲人团聚,又是多么让人难过啊!„ „此时此刻,家乡的亲人们正在登高团聚,欢度重阳节,他们在“遍插茱萸”的时候一定会想起我这个异乡游子的。想到这里,王维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就在学生兴致勃勃地进行古诗词改写,津津有味地修改着我们古典文学的精华之作时,我也曾经担忧:这种方式是否会使学生把古诗词独特的文体特点给抛掉、变掉呢?但实践的过程证明了这种担忧并不存在。首先,每次改写都是建立在学生对原作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能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展开合理的想像;其次,改写之后,我很注重新作与原作的比较,引导学生感悟诗词的独特魅力;最后,诗词改写变的只是原作的外壳,而不是其精神内蕴。它是理解原作、触摸作者内心世界的拐杖,它也是与文本对话后的自我创新、自我展示。新课标指出: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感悟、体验积累的过程。这要求教师能够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在让学生大声吟诵古诗词的同时,不断地为学生提供感悟和表达的机会,引领学生亲历阅读过程,走进文本深处,倾听文本的声音,感受语言的色彩,触摸作者的心灵,体验文本的情感,尽情地读,大胆地说,自由地想,欢快地写,才能真正丰富学生情感,涵养学生性情,完善学生人格,展现学生个性,提升学生生命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