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修改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
对于本节课我从设计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策略、教学程序设计,几个方面对教学设计进行阐述:
一、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的数学学习的基本理念之一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基于以上理念,我们必须改革课堂教学中教师始终“ 讲”、学生被动“ 听” 的局面,将传统意义上的“学生除了做题还是做题”的“纸笔方式”创造性地设计成学生动手操作方式。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此,我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力求做到“生活问题数学化”。始终将数学的教与学置于各种奇妙的富于思考的问题情境之中,让学生用脑想数学,用脑积极地思考数学或与之有关的问题。这种设计就是很好地贯穿了问题化设计理念。在教学中采用了“ 引导探索学习,促进主动发展” 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年级上册第*单元的内容
2、教学地位和作用:本课是在学习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后面学习()的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发现(或理解并掌握)(),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动手实验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4、教学重点、难点:根据教材特点,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教学难点 是()。
教学中要用到的多媒体课件、游戏头像和布、剪刀、尺子、彩色纸、几何图片等。是我要准备的教具和学具。
三、学情分析:
七年级新生首次进入数学课堂,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有着一定的陌生感,导致学生在心里会有一点恐惧感、好奇感,同时又有一种想和周围学生交流,想在老师面前表现自己的冲动。所以在教学设计是要抓住这些心理因素,(1)、学生特点分析:由于学生年龄较小,所以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学生的抽象思维尽管开启,但仍以形象思维为主。多数孩子愿意和老师交流,有表现的欲望,但又胆小,因此要抓住学生特点:一方面通过设计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另一方面通过设计小组合作、小组竞争的活动环节为学生营造一个交流的平台,让每个学生尽快的融入到一起,学会合作和分享;最后还要创设机会和平台,结合小组竞争,促使学生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
(2)、知识层面:*年级学生通过小学*年的数学课堂,学生已经学习了。。。对数字、对图形都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初步具备了对于简单问题的探究能力,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是个体间的差异很大,个别孩子基础非常薄弱,10以内的加、减法都困难,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既要有简单、易操作的环节来使所有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获得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又要设计有挑战性的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促使他们勇于尝试。
(3)、动机和兴趣上:多数学生学习态度端正,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但思维不够活跃,积极性不够高,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四、教法学法
教法: 新课标指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根据这一理念,在教学中我采用激----导----探-----放的原则,精心设计游戏,诱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概括、交流、并让学生运用知识大胆创新。
学法:学生作为主体,他们的参与状态和参与度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法的选择上,体现出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的思想。
这节课为了体现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我以学生的学为立足点,设计了以下教学程序:
根据新课程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出发,结合教材特点,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任务,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因此本堂课我采取了“开放型的探究式”教学模式,从问题提出到问题解决都竭力把参与认知过程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全面参与、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真正确立其主体地位。而教师只是作为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及时地给以引导、点拨、纠正。
本节课采用引导探索法和动手操作法相结合的形式,将观察、演示、操作、实验、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并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内容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观察中分析,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是全体学生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收获成功的快乐、学好数学的信念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也即要求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性教学方法。我将之归纳为四类:教师引导,实践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探索发现法、小组讨论法、实验操作法,并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内容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考,在观察中分析,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是全体学生参与探索新知的过程。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或观察比较):教师利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从而巩固和深化新知。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教师通过设疑,指明学习方向,营造探究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 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突出五让特色:
(1)、书本让学生自学。
(2)、问题让学生提出(3)规律让学生发现
(4)疑难让学生研讨(5)评价让学生参与
说学法:
以学生发展为本,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创造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主要采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通过让学生做一做、画一画。。。。。,让学生主动获得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体现“先做后学”进而自主学习的学习思想,个人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学习有机结合,以学生的实践操作为中心,引导学生学会学数学、想数学、用数学。
为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我将教学过程设计为以下六个环节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提出数学问题
(二)、引导发现,活动探究;
自主探索,建立数学模型;
(三)、闯关游戏,巩固新知 巩固练习,解释与应用;
(四)、归纳小结、学会反思 师生合作总结,完善知识结构。
(五)、分层作业、超前尝试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二)、合作交流,探究发现
(三)、解释应用,拓展创新
(四)、归纳小结,发展深化
(五)、分层作业,巩固发展
五、教学流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或复习导入)
(评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了新知识的起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引导发现,活动探究
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实验、观察、探索的学习方式,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可能会发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例题由浅入深,让学生大胆思考、敢于创新。多角度观察、形成更深刻的认识,为了使学生的思维过程、解题优化,以及。基本技能,必须强化训练。
这一程序主要安排()个教学环节:
(评价: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操作、观察、比较、想象、推理、反思、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发现了(),充分的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闯关游戏,巩固新知
这是一道循序渐进的思考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维,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
(评价: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上述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的理解。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练习,可以深化教学内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四)归纳小结,学会反思
通过今天这节数学课,你有什么感受?使学生能觉得: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好数学能更好地服务生活等。
全班朗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过一句话: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数学无处不在。
(五)、分层作业、超前尝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我设计了一个学生喜欢的游戏,奇奇的耳朵,我让学生用布蒙上眼睛,去贴齐齐的另一只耳朵,因为看不见,所以学生可能会把耳朵贴歪了,因此同学们都哄堂大笑,学生议论纷纷,他的耳朵贴歪了,他的耳朵左右不对称,看起来很好笑等等。这时,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想想,用什么办法能让贴上去的耳朵对称呢?这样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接着我让同方同学互相观察,看看我们的身体还有什么也具有齐齐耳朵的这种特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大量的轴对称现象。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轴对称图形 板书
这样的设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又在游戏中渗透了轴对称图形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主动参与,探索新知
为了让学生直观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出示这些图片,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观察,能够直观感知出图形的两侧分别对应相同。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我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剪纸的录像,六、板书设计
这样的板书设计简单明了,不拖泥带水,有助于吸引学生的眼球。使学生一目了然,易于巩固记忆。
七、评价分析
本节课不着眼于学生获得了什么知识,而在于关注学生能否发现生活中的数学,能否主动参与,能否尝试着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否融入小组合作,学会倾听他人的想法。所以只要学生参与,就给所在小组加分,举手发言的加5分,上黑板展示的加10分。并在结束后进行汇总,表扬获胜的小组,以此来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在整个设计环节中,我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尝试教学模式为抓手,让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方式来实现互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的习惯。老师做到少讲精讲,将课堂还给学生。
不足之处,恳请大家给予批评指正。谢谢。
第二篇: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修改
《小学数学万能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
》。
对于本节课我从设计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设计,几个方面对教学设计进行阐述:
一、设计理念
基于新课程标准理念,充分相信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力求做到“生活问题数学化”。让学生用脑想数学,用脑积极地思考数学或与之有关的问题。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年级上册第*单元的内容
2、教学地位和作用:本课是在学习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后面学习()的基础。
3、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发现(或理解并掌握)(),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动手实验的过程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思考的习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数学、爱数学的情感。
4、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 教学难点是
三、学情分析:
(1)学生特点分析:学生年龄较小,有意注意力占主要地位,以形象思维为主。孩子有表现的欲望,但又胆小,因此要抓住学生特点,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同时为学生营造一个交流的平台,让每个学生学会合作和分享,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
(2)知识层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对。。都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为本节内容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是个体间知识掌握的差异很大,所以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既要有简单、易操作又要有挑战性的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四、教法学法
1.教法: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在教学中精心设计游戏,诱导学生思考、操作,鼓励学生概括、交流、并让学生运用知识大胆创新。
2.学法:在玩中学,学中玩;合作交流中学,学后交流合作
五、教学流程设计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或复习导入)
(评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了新知识的起点,激
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我设计了一个学生喜欢的游戏,奇奇的耳朵,我让学生用布蒙上眼睛,去贴齐齐的另一只耳朵,因为看不见,所以学生可能会把耳朵贴歪了,因此同学们都哄堂大笑,学生议论纷纷,他的耳朵贴歪了,他的耳朵左右不对称,看起来很好笑等等。这时,我因势利导,让学生想想,用什么办法能让贴上去的耳朵对称呢?这样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接着我让同方同学互相观察,看看我们的身体还有什么也具有齐齐耳朵的这种特征,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大量的轴对称现象。从而引出今天的课题,轴对称图形 板书
这样的设计,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营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又在游戏中渗透了轴对称图形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了良好的铺垫。
(二)引导发现,活动探究
在新课的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实验、观察、探索的学习方式,利用多媒体的直观演示,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学生可能会发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归纳出。。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例题由浅入深,让学生大胆思考、敢于创新。多角度观察、形成更深刻的认识,为了使学生的思维过程、解题优化,以及。基本技能,必须强化训练。
这一程序主要安排()个教学环节:
为了让学生直观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出示这些图片,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学生通过观察,能够直观感知出图形的两侧分别对应相同。为了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点,我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先让学生观看一段剪纸的录像,所以只要学生参与,就给所在小组加分,举手发言的加5分,上黑板展示的加10分。并在结束后进行汇总,表扬获胜的小组,以此来激励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评价: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操作、观察、比较、想象、推理、反思、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发现了(),充分的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闯关游戏,巩固新知
这是一道循序渐进的思考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维,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发散思维能力。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
(评价: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上述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的理解。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练习,可以深化教学内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四)归纳小结,学会反思
通过今天这节数学课,你有什么感受?使学生能觉得:生活与数学密不可分,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好数学能更好地服务生活等。
全班朗读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说过一句话: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数学无处不在。
(五)、分层作业、超前尝试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设想,不足之处,恳请大家给予批评指正。
谢谢。
第三篇: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学数学说课稿模板
各位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是:《
》是___中数学教材第册第 章第节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
基础上,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在中,占据的地位。以及为其他学科和今后高中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2、教育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初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3)、情感目标:
通过对
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数学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地理知识的优越性,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决心为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而学好地理的思想;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式,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唯物主义的思想观点。3: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
本课中
是重点,是本课的难点,其理论依据是
.这一难点,但由于学生年龄小,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弱,对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的理解难度大。
下面,为了讲清重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二:教学策略(说教法): ㈠教学手段:
如何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过程中拟计划进行如下操作: 1:“读(看)——议——讲”结合法;2:图表分析法;3:读图讨论法;4: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应着重采用的教学方法。即:
㈡教学方法及其理论依据: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即“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采用学生参与程度高的学导式讨论教学法。在学生看书、讨论基础上,在教师启发引导下,运用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师生交谈法、图像信号法、问答法、课堂讨论法,引导学生根据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及收集到的信息(感性材料)来理解课文中的理论知识。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的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地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同时通过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启发学生从书本知识回到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
使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数学,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数学的基本理念。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数学知识,学习基础性的知识和技能,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1、学生特点分析:
中学生心理学研究指出,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学生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从年龄特点来看,初中学生好动、好奇、好表现,抓住学生特点,积极采用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学生广泛的、积极主动参与的学习方式,定能激发学生兴趣,有效地培养学生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知识障碍上:
⑴知识掌握上,学生原有的知识
,许多学生出现知识遗忘,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⑵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
知识,学生不易理解,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动机和兴趣上: 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四、教学程序及设想:
1、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引入:
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继而紧张地沉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对于本题:
2、由实例得出本课新的知识点是:
3、讲解例题。„„我们在讲解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题中:
4、能力训练。课后练习
使学生能巩固羡慕自觉运用所学知识与解题思想方法。
5、总结结论,强化认识。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6、变式延伸,进行重构。重视课本例题,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例题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累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7、板书。
8、布置作业。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进行分层训练,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教学程序:
(一):课堂结构:复习提问,导入讲授新课,课堂练习,巩固新课,布置 作业等五个部分。
(二):教学简要过程:1:复习提问:(理由是:);2:导入讲授新课: ;3:课堂练习:4:新课巩固:5:作业布置;)五:作业布置:
小学数学说课稿示例17
一、教材分析:
《长方形的面积》一课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实验数学》第六册第三课时教学内容。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认识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是根据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有关知识,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量一量,摆一摆,初步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与长和宽之间的关系,然后再进一步推广到任意长方形的面积都可用长X宽=面积的方法计算。根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确定本节课教学重点是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是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归纳。本节课教学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后面正方形面积的教学,以至关系到整个小学阶段平面图形面积的教学。如: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面积等。这些平面图形面积的求法都是在计算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进行推导的。所以,这节课又是小学阶段平面图形知识的重点。
本节课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与长方形的长 和宽之间的关系,加深学生对此法的理解和掌握。
2、使学生会运用推导结论计算长方形的面积。
3、通过此课的教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归纳、概括、解决实际 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动手实践的能力。
二、教法与学法:
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尽量运用直观教具、学具和操作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手、眼、脑)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教法的选择以发现法为主、操作法和演示法为辅。
教具和学具:多媒体课件、直尺、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若干、两个长方形纸片。
在学法上可归纳为:
1、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好学。
2、创设操作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会学,在学习过程中有意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3、运用电脑辅助教学和直观教学等多种手段,以便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乐学。
三、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前几天我们已经学习了面积和面积单位,今天动脑筋爷爷想来考考大家。(课件演示动脑筋爷爷的画面)图1学生可根据前面所学知识能很快说出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面积代表1平方厘米,图2和图3是在图1的基础上将一个长方形用虚线勾勒多个小正方形的形式。学生对图2和图3已能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求出各自的面积。但图4这个长方形没有虚线勾勒出来,它的面积如何求,是我们这节课讨论的问题。以此导入课题。
这样创设情景,提出疑问,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以便顺利进入下一步的教学。
(二)操作感知,探究新知。
为了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学习新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特点,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如何求出图4中长方形A的面积。在学生放手操作过程中,他们出现的解决方法可能有很多,如(1)摆出小正方形后用数格法来求;(2)用图形对比法求;(3)通过量出的长和宽计算求等等。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其思考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之处,教师要超前估计,顺势点拨,引出学生正确的想法。
这一过程学生通过量一量、摆一摆的方法就初步得出长方形A的面积与它长和宽有关的重要发现,即得出长方形A的面积等长X宽=面积的初步结论。
(三)运用结论,抽象归纳。
问:是不是所有的长方形面积都可用它的长乘以宽来计算呢?让我们来验证一下好不好?
以此提问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于是出示任意长方形B,已知的条件课件中已显示出(课件演示)。要求学生通过现有的材料,各自操作、探讨、验证。
这一部分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独立去探索、去发现,验证、推导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基础知识的教学,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课件演示长方形B的摆拼图形)
通过进一步的验证,让学生归纳出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即长方形的面积=长X宽这一结论。
为了让学生将理论用于实践,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我让学生以《实验数学》课本为例,动手量出所需要的相关数据,计算出它的书面面积。接着我讲授用字母表示的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
(四)转化与应用。
为了进一步巩固学生掌握知识情况,让学生完成如下练习:
1、教科书P110页的“练一练”题(1)和题(2)。通过这一基础
练习,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长方形面积公式来解决一般问题。
2、思考题。(课件显示)
下面是一张小红家的平面图(单位:米)。
(1)请算出他家卧室、客厅的面积。
(2)如果在客厅顶面的四周装上装饰条,需要装饰条多少米?
这些练习由易到难,重在加深学生对这节课所学知识的巩固,特别是思考题的第(2)题,不仅巩固了学生求长方形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更深刻区分了长方形面积和周长这两种概念,而且注意了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于生活的能力。
最后,教师以提问,学生自行小结的方式结束:这节课你们学了哪些知识?求长方形面积要知道哪些条件?怎样计算长方形面积?你们还有哪些疑问?
这一部分在学生小结的基础上教师进行补充,使这一节课的内容在学生大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为了让学生学好《长方形的面积》这课知识,我是尽量多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归纳,在学生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只是启发者、引路人,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导者。这样,学生才真正学到了知识。
第四篇:小学数学说课稿
一、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初中几何第二册第三章《三角形(二)》的第一课时,是全等三角形的续篇。等腰三角形是最常见的图形,由于它具有一些特殊性质,因而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特别是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的性质,可以实现一个三角形中边相等与角相等之间的转化,也是今后论证两角相等的重要依据之一。等腰三角形沿底边上的高对折完全重合是今后论证两条线段相等及线段垂直的重要依据。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我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性质,能应用性质进行计算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2.能力目标: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逐步具有观察、猜想、推理、归纳和合作学习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的热情和积极参与的意识;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本节有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及其应用。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及证明。
二、教法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为了顺利达到这一目标,引导学生探索性学习,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采用了以观察法、发现法、实验操作法、探究法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三、学法指导
刚进入初二的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演绎推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结密性、灵活性比较欠缺,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和引导。《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因此,通过本节教学,我将对学生进行以下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注重多感官参与,多种心智能力投入,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状态。
2、向学生渗透探究、发现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在合作中共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分析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应发扬教学民主,成为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据此本节课我分以下环节组织教学。
(一)创设情境,观察联想
1、多媒体展示电视转播台、房屋人字架,让学生观察找出其中的几何图形?(等腰三角形、四边形、梯形)
2、两幅图中都有哪种几何图形?(等腰三角形)从学生身边的生活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联想,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并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愿望。
(二)动手操作,揭示课题。
3、什么是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它们有何关系?
4、请学生动手作等腰三角形ABC,使AB=AC。裁下这个三角形,再动手折叠,当两腰重合时,找出发现哪些结论。
5、小组交流发现的结论。(两底重合,折痕是顶角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
6、小组代表用语言表达得出的结论。
7、多媒体演示折叠过程,再现归纳得出的结论。
8、揭示、板书课题:等腰三角形性质。让学生温习、重现已学相关知识,为学习新知识做铺垫。
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新课程标准》要求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所以我在这里力图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口交流表达,使学生充分感知等腰三角形性质。(三)独立思考,探究新知。
9、对于观察得出的结论是否能进行论证,请学生动手试一试。
放手让学生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鼓励学生选用不同的方法,把期望带给学生,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发现自己的潜能,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四)合作探究,交流创新。
10、当部分同学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而少数找不到思路的同学也充分感知了困难,尝试了困难后,及时组织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和交流,并作为合作者参与到学生的交流中。
组织学生探索、交流,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形成一个既有独立思考,又有互相合作,广泛交流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合作精神。(五)引导评价,形成规律。
11、小组合作交流后,请各小组一名代表上台讲解(给学困生提供上台机会,让他们尝试成功的喜悦)共有三种辅助方法:作∠A的角平分线AD、作 AD⊥BC、作BC边上的中线AD。通过师生、生生的相互补充评价,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训练。
12、等边三角形是特殊等腰三角形,它又具有哪些性质呢? 学生探索能得出:①每个角都相等,且都是60°,②每边上的高、中线、角平分线互相重合。
运用知识迁移在新知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的未知,把学生的探究兴趣进一步推向高潮,激励学生要敢于迎接挑战,不断追求,锻炼意志。
13、阅读课本:等腰三角形性质(一)(注意:等边对等角、三线合一的几何语言表达)。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准确的几何语言表达能力。(六)实践应用,巩固提高。
例:已知房屋的顶角∠ABC=100°,过屋顶的立柱AD⊥BC,屋椽AB=AC,根据图中条件,你能求出哪些角的度数。把例题改编成开放题,为学生再一次创设探究情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思维的广阔性、灵活性。
达标练习(抢答)①填空。设计基础练习,体现素质教育的全员性,通过抢答训练,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②△ABC中,AB=AC,D为BC上一点,DE⊥AB,FD⊥BC交AC于F点,∠A=56°,求∠ EDF的度数通过能力训练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③应用:某厂车间的人字屋架为等腰三角形,跨度AB=12米,为使屋架更加牢固,需安装中柱CD,你能帮工人师傅确定中柱的位置吗?说明选用的工具和原理。进一步体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七)反思归纳,形成结构。
1、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小结:
①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知识、方法、技能),你认为重点是什么? ②所学知识能解决哪些实际问题? ③本节课所运用的学习方法对你今后学习有什么启示?
2、布置作业:(分层布置)这样进行课堂小结,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得到相应的提高和发展,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锻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二、三角形的面积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三角形面积计算》。它位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98和99页。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充分认识了三角形的特征以及掌握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安排的。其推导方法与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有相通之处。同时本课也是学习梯形、组合图形面积的基础,在实际生活中这部分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所以本课内容的学习是很重要的。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我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经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探究过程,能掌握三角形面积公式,并会用字母表示,会用公式计算三角形面积。
2.能力目标:通过探究,培养实际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学生在经历动手操作、讨论、归纳等探究学习中,体验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过程的严密性和公式的确定性,进一步感受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本节有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和应用三角形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弄清楚为什么除以2。
二、教法分析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规律是从具体到抽象,他们有好奇好动的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法、实验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力求体现自主性教学原则。
教具及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学具袋(内有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一个长方形,一个平行四边形,任意三角形3个),剪刀一把。
三、学法指导
五年级的学生处在小学高段,已经有基础的思维和动手操作能力,他们的求知欲很强,他们更注重知识获得的过程,只有自己动手操作,自己体会知识获得的过程,在过程中体会学习的快乐,课堂上他们才是真正的主人。
根据本课可操作性的特点,以及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学法指导上以学生动手操作为主,配以小组合作学习法,讨论法进行自主探究式学习。
四、教学过程分析
我认真研究分析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我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来引入新课。课件演示:秋天来了,森林的小动物可高兴了,这一天,小狗、小猫、和大公鸡聚到了一起。,它们都认为自己的三角形最大,可是谁也说服不了对方。同学们,你们愿意帮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吗?那么“要比较三角形的大小就是比较什么呢?”学生会很轻松地回答“要比较三角形的大小就是比较三角形的面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如何计算三角形的面积。(从而揭示课题:三角形面积计算,并板书课题。)让学生猜测三角形的面积可能和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有关系?学生独立思考后得出:可能与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有关系。由此复习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以及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引导学生思考:能不能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来计算呢?此方法不仅很好的复习了旧知识,为新知识学习做好铺垫,还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主动探究,获取新知。
奥苏伯尔说过:只有学生亲身经历、感受的东西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这里,我没有采用传统“省时高效”直接告诉学生答案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利用手中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和长方形材料小组合作想办法解决。在小组充分操作、讨论、交流后,出示课件,与学生一起总结出:用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或者一个长方形可以剪成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从而得出每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直角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直角三角形的高。并对表现出色的小组给予表扬。再次提出挑战性问题:那么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是否也有这样的关系呢?同学们想不想亲自来验证一下?再次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此环节采用小组合作,自由发挥,自主探索,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最后每个小组选代表边演示边汇报探究结果。我出示多媒体课件,引导学生得出:每个锐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每个钝角三角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和学习,他们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理解得更加透彻,能清楚的认识到因为三角形的面积是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要除以2从而突破难点。然后引导学生说出:用字母表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在学生拼摆过程中进行转化很自然地渗透“旋转”“平移”的思想。同时我还注意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探究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我用课件演示方法,通过演示,使学生的思维开阔了,他们会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会感到数学问题的解决,往往有多种方法和途径。这样学生在今后解决数学问题时,主动探索的积极性也会逐渐增强。学生动手操作,不仅仅是理解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这一数学知识的需要,而且也是探究型学习方式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让学生间相互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达到自我教育,相互学习的目的。
(三)实践运用、拓展创新
1、基础练习
教学例2,让学生通过例2自己解决问题,体验知识的应用。
2、解决问题
请同学们说一说你们认识下面这些道路警示标志吗?
如果制作一个这样的道路警示标志需要多少铁皮?从而使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
3、问题讨论
图中哪个三角形的面积与蓝色的三角形的面积相等?为什么?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再次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圆的认识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圆的认识”是“西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它是几何初步知识内容,既是一节起始课,也是后继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的基础。《圆的认识》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图形的认识和面积计算,以及对圆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学生从学习直线图形的知识,到学习曲线图形的知识,不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和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因此,通过对圆的认识,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今后学习圆的周长、圆的面积、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我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画一画、折一折、量一量等活动,观察、体会圆的特征,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在同圆或等圆中直径与半径之间的关系。了解、掌握多种画圆的方法,并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能力目标:通过想象与验证、观察与分析、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使学生体会到圆的各点分布均匀性和广泛的对称性,同时获得思维的进一步发展与提升。
3、情感目标:结合具体的情境,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并能用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简单现象。
本节有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教学难点:理解“圆上”的概念,归纳圆的特征。
二、教法分析
不仅要考虑教学内容、教学环节,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行为方式的改变、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从欣赏圆、发现圆开始,深深吸引学生,课堂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共同分享等,引领学生经历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完整过程。整堂课,“发现与分享”成为主旋律,而知识、能力、方法、情感等恰恰在创造与分享的过程得以自然建构与生成。教学准备:
学生:剪刀、白纸若干张、彩笔、圆规、直尺、圆形物体一个 教师:课件、圆规、直尺、圆形纸片
三、学法指导
现代心理学认为,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学习,一方面降低了学生接受知识的难度,另一方面,能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丰富的学习活动帮助学生直观认识圆。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四个有机的环节:情境中欣赏圆的魅力——合作中探究圆的特征——介绍中体验圆的数学文化——实践中感受圆的数学价值,大胆放手,把一切探究的机会交给学生。学生不仅学得轻松活泼,而且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四、教学过程分析
新课程标准为我们教师展示了一个崭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面对着实实在在的孩子,我的设计本着既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的培训,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的教学思想,对本节课的教学,我精心设计了二个主要环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以前都和哪些平面图形做了朋友?这些图形都是用什么线围成的?简单说出这些图形的特征。
(二)、突出主体、探究新知
1、初步感知圆
首先我会让学生举举生活中的例子。“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的?”学生可能会说出:硬币、光碟、路标、钟面、车轮等,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的。让学生初步感知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同时,我会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圆形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圆就在我们身边。
接着,我会出示的两组图形,第一组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第二组就是圆形,通过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组图形是由线段首尾连接所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所围成的,形成正确表象——圆是一种平面上的曲线图形。
通过课件展示圆的画面及各部分的名称,同时根据课件图片让学生分析圆上,圆内,圆外和圆心各指什么?我在适时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
2、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和特征
活动一:小组合作探究
(1)以四人为一小组,一起动手折一折、量一量、比一比、画一画,你发现了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
(2)把你们的发现,准备与大家一起交流分享。(1)找圆心
首先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对折后打开,用笔和直尺把折痕画出来,并在圆形纸的其他位置上重复上面的折纸活动二、三次。操作后,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亲手操作后,发现所有的折痕都会相交于一点。这些折痕的交点,正好在圆的正中心,我们数学上把这一点叫作圆心,用字母“O”来表示。(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直观操作,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动作化”,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并有意设置一些认知冲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2)认识半径、直径
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半径一般用字母r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直径,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在这里因为有半径的知识做基础,我会尝试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探讨直径的知识,活动二:一起动手
1.请同学们在圆纸片上画出半径,10秒钟,看能画出多少条?直径呢? 2.请同学们用直尺量一量画出的半径有多少厘米?你发现了什么?直径呢? 3.请分四人小组讨论在同一个圆里,半径有什么特征?直径有什么特征?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通过测量和比较,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之间的关系,让学生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半径是直径的一半、直径是半径的2倍关系。得出d = 2r与r = d/2的字母公式,并在练习中通过填表强调了圆内半径与直径的对应关系,还要求学生在圆内一些线段中,找出半径和直径。(设计意图:合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动眼,自主探索知识的形成与发展,并及时巩固学习成果。)口答:
r(米)1.8 100 d(米)42
66.6
3、掌握画圆方法
在教学画圆的过程中,我同样会放手让同学们大胆的动脑,动手探索不同的画圆方法。我会在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在向外延伸.我会向学生提问:刚才同学们画圆都用到了什么方法和工具啊?和大家交流借鉴一下经验好吗?学生会说出不同的方法和工具.如硬币.线 ,笔,圆规等.此时我会装做很着急的样子向学生问:老师想画一个8厘米的圆可不可以用一元钱的硬币呢?为什么啊?生:学生会从大小不符合等方面来说明不行.此时我又会说那我要是想画一个6厘米的圆又该怎么办呢?为什么啊?生:可能会比较困难.(我在适时从大小符合以及方便等方面慢慢导出学生说出用圆规画圆).接下来我在小结得出画大小不同的圆,我们通常用圆规来画。并播放课件圆规确定半径的方法以及圆规画圆的方法的过程.(并得出结论用圆规画圆可以画出大小不同的圆,也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圆.再次论证得出半径越大,圆就越大,半径越小,圆就越小.最后,我根据以上所学的内容,为学生准备了两道习题.来加深所学的知识,一是让同学们
1、用圆规画出半径是2厘米的一个圆,并用字母O、r、d分别标出它的圆心、半径、和直径。
2、画出直径是4厘米的一个圆。
实际应用:学校田径运动会即将举行,你有办法帮学校在操场上画出一个半径为10米的圆吗?
我会适时加以巩固,在所学知识基础上史料连接,有关圆的知识,名言等,通过课件展示使学生体会圆所蕴涵的历史和文化积淀,激发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激情以及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更加用心.圆与生活又有很大的联系.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快乐。学数学,用数学,数学无处不在.巩固练习
1、填空。
(通过这道题让学生回顾了本节课所学内容,检验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2、判断,并说为什么。
(这些题进一步加深对圆的认识,并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和判断能力。)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图略
圆心O
半径r
直径d
d=2r或r=d/2
圆规画圆:定半径、定圆心、旋转一周
四、圆的周长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选自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六年级数学上册第62—63页。圆的周长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掌握长(正)方形周长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它又是学生初步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的开始,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通过圆的周长的教学,使学生能够理解圆周率的含义,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掌握求圆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运用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同时,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团结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从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因此,圆周长的知识在几何初步教学中是很重要的。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我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圆周率的含义,在体验圆周率的形成过程中,发现、总结和运用求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2)能力目标:学生通过探究圆周率的形成过程,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思考、团结协作的良好行为习惯,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本节有以下教学重难点
重点:推导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难点:学生以合作实践,讨论交流的方式探究圆周率的含义。
二、教法分析
为了突出教学的重点,突破教学的难点,本节课在教学方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方面:
(1)运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2)巧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丰富感知,激发学习兴趣。
(3)小组合作、实验发现法。
本节课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我引导学生亲身经历测量、计算的实验过程,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争议,有所创新,互助互学,构建活动化教学过程。教学具的准备
多媒体课件,模型圆,几个直径不同的圆形,线、直尺等。
三、学法指导
“教法为学法导航,学法是教法的缩影。”鉴于这样的认识,在强调教法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在学习过程中,我主要指导学生掌握以下的学习方法:
(1)动手操作法。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寻求测量圆周长的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激活学生的思维。
(2)合作交流法。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也是当今数学教学提倡的学习方向。通过学生的团结协作,自主探索,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过程分析
一.创设情境,建立圆周长概念。
1.课件出示小秒针顶端一分钟走的轨迹是什么图形?(圆形)那么小秒针顶端一小时走多少路程?引出课题:圆的周长。
2.学生用手摸出圆形纸片的周长,引导学生理解圆周长的概念。二.动手实践,感悟测量方法。
1.提出疑问:圆的周长是曲线,该怎么量?
2.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找出测量圆周长的方法。3.学生汇报并演示测量方法。绕绳法,滚动法。
引导学生总结用“滚动法”测量需要注意的问题。
4.课件演示两种测量方法,总结这两种测量方法所蕴含的“化曲为直”的思想,并感悟两种测量方法的局限性。
三.组织比赛,提出合理猜想。1.猜测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
2.比赛画圆,同过不公平的比赛,让学生发现周长的长短与直径有关。
3.课件动态演示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学生观察比较后,大概确定圆的周长和直径间的倍数关系。(圆的周长大于3d,小于4d。四.小组合作测量,验证猜想。
1.小组合作测量任意几个圆的周长和直径,发现圆的周长与直径的比值大概都是3倍多一些。2.介绍圆周率。
3.阅读有关圆周率史料,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五.合作交流,自主总结计算方法。
1.小组合作交流,总结圆周长的计算方法。
圆的周长=圆的直径X∏
圆的周长=2X圆的半径X∏
2.归纳字母公式。c=∏d或c=2∏r 3.自主归纳直径和半径的求法。4.通过板书总结全课。六.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1.解决课前小秒针顶端1小时走的路程。2.画一个周长为50.24cm的圆。七.课后延伸。
1.在画好的圆中指导学生画出风车,课后求出风车周长。2.上网查询与圆周率相关的几位科学家的主要事迹。
五、圆的面积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圆的面积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内容,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直线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并且对圆已有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从认识圆入手,到圆的周长和面积,与直线图形的学习顺序是一致的。但是,学习圆是从学习直线图形到学习曲线图形,无论是内容本身,还是研究问题的方法都有所变化。学生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化曲为直”、“化圆为方”,同时也渗透了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内在联系,感受极限思想。
在本单元中,本节内容安排在“认识圆,圆的周长”之后,这样可以让学生借鉴在学习圆周长时的经验来研究圆的面积;有利于让学生感悟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规律和方法。
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我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了解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过程,逐渐培养抽象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实例引入,让学生体验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向学生展示生动、活泼的数学天地,唤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探索,在参与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本节有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难点:在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中,学生对圆的无限平均分割,“弧长”无限的接近“线段”的理解以及将圆转化为长方形时,长方形的长是圆的周长的一半的理解。
二、教法分析
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以及他们现在的知识水平。采用启发式,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课堂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与学生“同甘共苦”一起体验成功的喜悦,创造一个轻松,高效的学习氛围。教学手段:采用多媒体辅助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增加形象感与趣味性,腾出足够的时空和自由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学法指导 通过实例引入,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数学,在借助长方形面积公式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的同时,使学生体会到观察,归纳,联想,转化等数学学习方法,在师生互动中让每个学生都动口,动手,动脑。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教学过程分析
1、.创设问题情景,引入课题 我创设了“喷水头转动一周浇灌农田”的情境,帮助学生从具体的情境中了解圆面积的含义,同时也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师生互动,探索新知
a、感知圆面积的含义。这一环节我的设计是让学生通过自己亲手在2个大小不同的圆里涂出它们的面积,我给学生提供研究材料,让他们看得见,触得着。引领学生在这过程中感知,体验圆面积的含义。
b、转化思想,推导公式。
通过回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并分析,对比各个公式推导过程的共同点就是将要学的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接着帮助和指导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分一分、剪一剪、想一想、议一议来认识圆面积的推导过程。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把圆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发现圆的面积与拼成长方形面积的关系,圆的周长、半径和长方形的长、宽的关系,并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既充分利用教材,又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3.解决问题,巩固应用。
这一组知识运用练习体现了一定的密度和梯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圆的面积的问题必须先知道圆的半径,再求圆的面积。4.归纳小结
为了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一个完整而深刻的认识,利用提问形式,从以下方面小结,学生先回答,教师归纳总结。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思想。
(1)本节所学的主要公式是什么?
(2)如果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量?
(3)已知圆的周长、圆的直径是否也可以求圆的面积呢?如何求 六、三角形的内角和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三角形的特性》以及《三角形三边关系》、《三角形的分类》之后进行的,在此之后则是《图形的拼组》,它是三角形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掌握多边形内角和及解决其他实际问题的基础,因此,学习、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这一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教材内容,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我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量、剪、拼、折等活动,主动探究推导出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学生在动手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3.情感目标:学生在亲自动手和归纳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主动学习数学的兴趣。本节有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经历“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教学难点: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撕一撕等活动,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二、教法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通过教师的精心引导和点拨,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索,通过量一量、折一折、撕一撕、画一画,选择不同的一种或者几种方法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三、学法指导
因为《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结合有关内容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操作、猜想,培养学生初步的思维能力”。四年级学生经过第一学段以及本单元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分类,比较熟悉平角等有关知识;具备了初步的动手操作、主动探究的能力,他们正处于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因此,本节课,我将重点引导学生从“猜测――验证”展开学习活动,让学生感受这种重要的数学思维方式。
四、教学过程分析
我以引入、猜测、证实、深化和应用五个活动环节为主线,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进行数学的思考过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一)兴趣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同学们,这几天我们都在研究什么知识?能说说你们都认识了哪些三角形吗?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生出示三角形并汇报各类三角形及特点)
2、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两个三角形,想不想看看?(播放大屏幕)。“咦,不好,它们怎么吵起来了?快听听它们为什么吵起来了?”“哦,它们为了三个内角和的大小而吵起来。”(设置矛盾,使学生在矛盾中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
3、我们来帮帮它们好吗?
4、那么什么叫内角啊?你们明白吗?谁来说说?来指指。你能标出三角形的三个角吗?(生快速标好)数学中把三角形的这三个角称为三角形的内角,三个内角加起来就叫内角和。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三角形的内角和”(课件片头1)“同学们,用什么方法能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
(二)猜想验证,探究规律(动手操作,探究新知)1.量角求和法证明:
(1)学生听合作要求后分组合作,将各种三角形的内角和计算出来并填在小组活动记录表中。(观察哪组配合好)。
(2)指名汇报各组度量和计算内角和的结果。
(3)观察:从大家量、算的结果中,你发现什么?
归纳:大家算出的三角形内角和都等于或接近180°。(4)思考、讨论:
通过测量计算,我们发现三角形的内角和不一定等于180度,因为是测量所以能有误差,那么还有更好的方法能验证呢?
大家讨论讨论。
现在各小组就行动起来吧,看哪些小组的方法巧妙。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 看同学们拼得这样开心,老师也想拼拼,行吗?演示课件。看老师最终把三个角拼成了一个什么角?平角。是多少角?
“180°是一个什么角?想一想,怎样可以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如果拼成一个180 度的平角就可以验证这个结论,对吗?”(课件3)现在,我们可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
2、那么对任意三角形都是这个结论?请看大屏幕。
演示锐角三角形折角。(三个顶点重合后是一个平角,折好后是一个长方形。)你们想不想去试一试。
1、小组探究活动,师巡视过程中加入探究、指导(如生有困难,师可引导、有可能出现折不到一起的情况,可演示以帮助学生)
2、“你通过哪种三角形验证(钝角、锐角、直角逐一汇报)”,生边出示三角形边汇报。(如有实物投影,直接在实物投影上展示最好,也可用大三角形示范,可随机改变顺序)a.验证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折法1中三个角拼在一起组成了一个什么角?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生归纳出: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折法2 我们还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引导生归纳出:直角三角形中两个锐角的和是90°。
(即:不必三个角都折,锐角向直角方向折,两个锐角拼成直角与直角重合即可)b.验证锐角、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
归纳:锐角、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
放手发动学生独立完成,逐一种类汇报
师给予鼓励
(三)总结规律
刚才,我们将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量、剪、撕,能不能给三角形内角下一个结论呢?(生: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对!不论是哪种三角形,不论大小!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教师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学生齐读一遍。)为什么用测量计算的方法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呢?(量的不准。有的量角器有误差。)老师的大三角形内角和大小三角形内角和大呀?(一样大)首尾呼应
五、应用
1.基础练习:书本练习十四的习题9,求出三角形各个角的度数。
2.变式练习:一个三角形可能有两个直角吗? 一个三角形可能有两个钝角吗?你能用今天所学的知识说明吗? 3.(1)将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个大三角形, 这个大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2)将一个大三角形分成两个小三角形, 这两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 4.智力大挑战: 你能求出下面图形的内角和吗? 书本练习十四的习题
【设计意图】习题是沟通知识联系的有效手段。在本节课的四个层次的练习中, 能充分注意沟通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使学生从整体上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和纵横联系,逐步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知, 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从而发展思维, 提高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篇:小学数学说课稿
小学数学说课稿 1
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教学内容是xx
2、教学地位:
本课是在学习了xx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又是后面学习的基础。
3、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的情境,探索并发现(或理解并掌握)xx,会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主动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培养观察、比较、分析、归纳、概括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探索xx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4、教学重点、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xx,教学难点是xx。
二、说教学方法: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规律出发,为了更好的突出本课的教学重点,化解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操作发现(或观察比较):教师利用直观教具(或多媒体)的演示,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再让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使学生在丰富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探索新知,理解新知,应用新知,从而巩固和深化新知。
(2)巧设疑问,体现两“主”:教师通过设疑,指明学习方向,营造探究新知的氛围,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在观察、比较、讨论、研究等活动中参与教学全过程,从而达到掌握新知和发展能力的目的。
(3)运用迁移,深化提高: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培养学生利用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从而使学生主动学习、掌握知识、形成技能。
三、说学法: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出xx,让学生主动探索、主动交流、主动提问。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主要设计了四个教学程序:情境导入(或复习导入)、探索新知、实践应用、反馈总结。
(一)情境导入(或复习导入)
(评价: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找准了新知识的起点,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探索新知
这一程序主要安排xx个教学环节:
(评价:让学生充分经历了操作、观察、比较、想象、推理、反思、归纳、概括等数学活动与数学思考,发现了xx,充分的`探究活动,既培养了学生的合理的推理能力,又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三)实践应用
(评价: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的重要手段,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层次、有针对性地设计上述练习,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新知的理解。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进行拓展练习,可以深化教学内容,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四)反馈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什么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说课稿 2
我说课的内容是认识分数,本节课选自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十单元第一课时。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与学法以及教学过程这5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教材分析
在本册本单元学习之前,学生认识的数都是整数,而认识分数是数的概念的第一次拓展。并且分数的意义比较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本节课认识分数,是认识一个图形或物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一既是一个分数,又是一个分数单位,对以后认识几分之几、分数大小的比较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基于本课教学内容在本单元的地位与作用及教材编排意图,我拟定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分数,能结合具体图形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会读写几分之一,能直观比较几分之一的大小。运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2.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几分之一的认识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获得数学学习的活动经验。
3.情感目标:通过具体实例,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教学难点:理解只有“平均分”才能产生分数,建立几分之一的表象。
三.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基于这一理念,本节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实验法、观察法和讨论法等教学方法,通过设计丰富多彩的分食物、折纸片、涂颜色、找分数等数学活动,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主动构建数学知识。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长方形纸、圆片等图形的图片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由小朋友到郊外游玩引入分食物。
(1)有四个苹果,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平均每个小朋友分几个?
(2)有2瓶水,平均分给两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几瓶?这两个问题,学生很自然的用2、1等整数来描述分的结果,这时我出示第三个问题:
1个蛋糕平均分给两给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多少?学生会说每个小朋友分半个,“半个”还能像刚才那样用整数来表示吗?那该用什么样的数来表示呢?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成为教学的出发点和矛盾产生的创生点,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此时教师揭示本节课教学内容并板书课题:认识分数(板书)
(二)自主探索、合作学习
1.认识1/2 (1)课件演示,初步认识:多媒体课件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的过程。指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这个蛋糕的一半。用数学的语言来说,就是这个蛋糕的二分之一,写作1/2。(板书: 1/2 ) 接着引导学生明白:中间短短的横线叫分数线,表示平均分;分数线下的“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分数线上面的“1”表示其中的一份。再让学生一起读一读,让学生借助分蛋糕说一说你是怎么理解1/2的,明白平均分成的两份中,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2)动手操作,促进内化:
①让学生动手用长方形纸来表示出1/2,体验不同折法。
②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要求学生运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描述1/2所表示的意义,特别要讲清是谁的1/2。并启发学生思考:不同的图形,只要是把它平均分两份,,每一份都可以用1/2表示。
③判断涂色部分是不是1/2,引导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这些反例来突出“平均分”在分数概念中的核心作用,形成有意义的建构。 这一环节着眼一个“动”字, 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让学生主动地从不同的角度去进一步认识1/2,丰富1/2 的表象,建构1/2 的意义,使学生对数的认识由整数扩展到了1/2,也为后面学习其他分数提供思路和方法。
2.认识几分之一 出示一个1/3的图形,让学生交流指出: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它的1/3,追问4份、5份·······又应该怎样用分数来表示?课件出示已经分好的图形,让学生试着用分数来表示。总结:把一个图形或物体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
3.比较分数的大小 课件出示课本的例2,通过让学生折一折进一步感知分数的比大小。先折出圆片的1/2,1/4,直观比较大小,再猜猜看与1/8比较谁大谁小,并且通过折纸验证自己猜想的对不对。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使学生体会和感悟:同一个物体,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得到的每一份就越少,完善学生对几分之一的认识。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我把练习按照基础——提高——拓展分成了三个层次,意在能让学生更好的巩固新知,并能在此基础上有所提高和拓展,做到有趣、有益、有层、有度。
1.基本练习:把一张纸条平均分成三份,用红色线表示的那一部分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分成六份呢?加深对分数的认识。
2.找出下图中生活中的分数。提供生动有趣的画面,让学生感知并找出其中藏着的分数。并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并解决问题。
(四)总结提高,拓展延伸
老师做简单总结,激发学生学习分数更浓厚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打基础。让学生找出多美滋广告里藏着的分数,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数学说课稿 3
【教材分析】
《统计》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下册第9单元的内容。
原教材上是一幅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地观察、统计的插图。对于没有条件、不能实地统计的学校,这部分内容又该怎么上呢?我将教材中的盆花变成纸花,一排一排钉在黑板上,便于学生数数、统计。
巩固练习中,原教材是让学生统计全班每人的生日。但对于农村小学低年级的儿童来说,大多数学生根本记不得自己的生日。因此,我设计了几份统计表供学生进行练习。
【学生分析】
全班54名学生。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一定合作交流学习的能力。教师所要做的就是设计、组织学生进行有价值的统计活动。
【教学目标】
1。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
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培养合作意识。
【教学流程】
一、激趣、引入、感知。
师:小朋友,今天我们比赛一下,看哪组同学表现得最好,老师将送给他们红五星。
你们看,(出示各色花)有一位一年级的小朋友在学校各方面的表现都不错,得到了这么多的花!这些花漂亮吗?这些花有几种颜色?说说有哪些颜色?怎样才能知道各种颜色的花有几朵?(让学生自己想办法。)
师生共同数出红花的朵数。
师:我们刚才数数的过程就是对数据进行统计。(板书:统计)
师:大家想把各色的花有几朵统计下来吗?老师给大家请来一个好帮手,看例1。
【创设与学生生活实际相同的学习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接着引入课题,朴实自然,也渗透了思想教育。】
二、教学例1。
教师出示条形统计图,并说明:图中的四根条形柱分别表示下面所列花的朵数。统计时,有几朵,就在条形柱上涂几个小方格。
让同桌学生合作在书上完成此统计图:一生数数,一生涂色。
教师巡视,检查涂色情况。学生完成后,让他们说说自己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统计的,是怎样涂色的。
师:小朋友们,请仔细看图,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同桌互相说一说。
学生先看图交流后,再全班汇报。
师:你能提出些什么问题?指名提问并解答。(主要是比多比少的问题。)
在集体活动的基础上,分小组进行提问练习:一生提问,一生回答。
师小结:刚才大家的提问都很不错。老师也有一个问题想问大家。(见例2)
【通过数数、涂色的合作学习过程,使每个学生都参与收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体验统计的操作过程。“从图中找信息”、“提问”,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学生的互相提问,增强了学生的互动交流。】
三、教学例2。
师:你们喜欢这四种颜色的哪一种?大家先不要着急回答。喜欢红色的学猫叫,喜欢黄色的学狗叫,喜欢蓝色的学公鸡叫,喜欢紫色的学青蛙叫。
师:小朋友们都在叫,老师还是不知道喜欢哪种颜色的人多,你们能帮助老师想想办法吗?
让学生同桌互议后发表意见:
1。在喜欢的颜色下画“☆”;
2。在喜欢的颜色下画“√”;
3。在喜欢的颜色下画“正”……
师小结:这些方法都不错。请同学们分小组,用你们喜欢的方法在你喜欢的颜色下面作记录。(10人一组。)
学生分组活动。完成后,展示学生作品,并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方法。比比哪种方法最容易数出数据的多少?
学生各自将小组记录情况在条形统计图中表示出来。
根据学生的统计,全班一起完成有关全班同学喜欢颜色的.统计图。
比较例1和例2的不同。先分组讨论再汇报。
师小结:例2的统计图中有数字表示,可以不数方格直接看出数目来,比例1的统计图更方便快捷。
【通过学生说喜欢的颜色,使他们的情感、态度得到了体验。学动物叫声,使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统计,充分尊重了学生的选择。通过分组活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生活中的统计。
师:统计的作用很大,生活中常常用到。例如,我们每个小朋友的家里每个月都要交水费、电费等,那么就要统计电的度数、水的吨数。大家想想我们生活中还要统计哪些数据?
给每组学生准备一份统计表,让学生合作完成。
1。全校各班人数。
2。全班各条街所住同学人数。
3。我校各班争夺红旗班、雏鹰奖章的统计表。
五、全课小结。
对本节课各组得到的红五星情况作一统计、评比。(结合课堂评估再次让学生感受统计在身边的实例。)
【让学生了解统计图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明确统计的作用和意义。让学生感受统计随处可见,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
小学数学说课稿 4
各位老师,同学:
大家上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标教材五年级下册75页—76页《分数基本性质》。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及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谈一下教学过程设计及设计意图。
一、教材分析
本节的内容属于概念教学。《分数基本性质》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起着承前启后、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既与整数除法的商不变性质有着内在的联系,也是后面进一步学习分数的计算、比的基本性质的基础,还是约分、通分的依据。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清楚理解分数的意义,明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商不变性质等知识,这些都为本节课学习做了知识上的铺垫。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一种规律性知识,分数的分子、分母变了,分数的大小却没变。学生在这种“变”与“不变”中发现规律,掌握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
综合分析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
1.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并会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不同的分数化成分母(或分子)相同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2.初步养成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逻辑思维能力,并且在自主探究中正确认识和理解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3.受到数学思想的熏陶,养成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它是约分、通分的依据。
教学难点: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和归纳分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应用它解决相关的问题。
四、教法学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和认知特点,结合了教材内容,本一课我主要采用猜想验证与探索发现的教学模式。在分数的基本性质过程中,采取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观察、分析。通过了观察、比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来进行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参与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让学生获得成功体验。
五、教学过程
本一节课的教学过程我分五个部分进行
第一部分:故事设疑,揭示课题。以唐僧师徒分饼的故事创设问
题情境,揭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第二部分:组织讨论,动手操作。主要是组织学生动手进行折、画、标等活动,初步理解分数基本性质。
第三部分:合作探究,发现规律。主要的是学生找出规律,并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第四部分:多层练习,巩固深化。主要是巩固所学知识并进行拓展提高。
第五部分:梳理知识,反思小结。主要是总结全课。
其中,第三部分“合作探究,发现规律”可以细化成为三个环节:
环节一:动手操作,进行比较
这一环节是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进行的,我给每组学生三张大小一样的长条纸,让学生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并比较大小。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
环节二:呈现问题,引导观察
这一环节主要是呈现给学生这样的一个问题,“第一环节中的分数的'分子、分母都不一样,为什么大小相等”,引导学生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两方面去观察,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环节三:交流汇报,得出规律
这一环节主要是学生汇报交流,得出结论。
如果学生没有概括出“0除外”就设计两组练习,分子、分母同乘或除以0,完善结论;如果概括出来了,再追加一个问题“为什么强调0除外”,巩固结论。最终推导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应该强调的是,无论学生说的多么好,教师最后的总结和确认是不可缺少的。
以上是我对《分数基本性质》一节的教学设计意图,有不当之处,请各位批评指导。
小学数学说课稿 5
一、说教材
《分数的基本性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第三节的一个重要内容。该教学内容是以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整数除法中商不变的规律这些知识为基础的。原教材先通过直观使学生了解1/
2、2/4、3/6三个分数的分子、分母虽然不同,但是分数的大小是相等的。接着进一步研究这三个分数的分子和分母,思考它们是按照什么规律变化的,最后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为后面的约分、通分和分数的加减法等知识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并能应用这一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引导学生在参与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等学习活动的过程中,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3、渗透初步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使学生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培养乐于探究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三)教学难点:
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问题。
(四)教学准备:
课件、三张同样大小的正方形纸、彩色笔等。
(五)学情分析
学习本课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有关知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利用商不变的性质这一知识迁移到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学习中来。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得到充分体现,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为此,我打算通过“折、画、想、问、用”五个环节对教学内容作如下处理,以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1.折--用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分别折出二等分、四等分、八等分。
2.画--让学生用彩色笔在长方形纸条上分别涂出它们的一半,并用分数来表示。
3.想--1/2
4、4/8这些分数有什么关系?你还能说出和“1/2”大小相等的其他分数吗?你还能说出和“2/3”大小相等的分数吗?
4.问—从1/2=2/4=/4/8“中,你发现了什么?
5.用--用已学过的”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有关的数学问题。这样安排教学有以下几点好处:
(1)有利于知识的迁移。
让学生通过动手折、涂,再用分数表示,这样既帮助学生复习了分数的意义,又为学习新知识作了准备。
(2)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通过学生找和”1/2“大小相等的分数,以及和”2/3“大小相等的分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现自主学习的精神。
(3)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通过交流,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积极思考问题,积极探问题,培养学生概括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打算采用”创设情境,复习迁移--设疑激思,获取新知--深化概念,及时反馈“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一)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揭示课题。
1.创设情境,复习迁移。这一环节计划用8分钟。
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旧知识起到正向迁移的作用,首先创设了动手操作的情境:起发给每位学生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条,让学生折一折。把第一张纸条对折(也就是把这张纸条平均分成2份),把第二张纸条对折再对折(也就是把纸条平均分成4份),再把第三张3次对折(也就是把纸条平均分成8份)。接着,让学生画一画,用彩笔在等分后的纸条上分别涂出它们的一半。告诉学生,如果把每张纸条都看作单位”1“,问学生:你能把涂色的部分用分数表示吗?(电脑显示三张涂色的纸条,学生分别用分数1/
2、2/4、4/8表示。)
这一情境的设置,主要是让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仅复习了分数的意义,为下面导入新知识作好铺垫、迁移。并且在教学一开始,就能抓住学生爱动手以及直观思维的特点,激活课堂气氛,营造良好的学习开端。
2.设疑激思,获取新知。这一环节计划用18分钟。
我在上面教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逐一讨论以下问题:
(1)1/
2、2/4、4/8这些分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会说这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
(2)你能说出与”1/2“大小相等的其他分数吗?你还能说出与”2/3“大小相等的分数吗?
(如果学生写错或写不出,待得出分数基本性质后再写)
(3)从”1/2=2/4=4/8“中,你发现了什么?
(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经过归纳,最后得出: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者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并把这句话显示出来。)
(4)你对上面这句话觉得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可能会提出地”相同的数“中”0“必须除外。如果学生提出不出,就由教师提出问题:相同的数是不是任何数都行?为什么?)
最后,让学生完整地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老师揭示课题)
这样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情感交融、和谐,学生积极参与,思维活跃,学习主动,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3.深化概念,及时反馈。这一环节计划用12分钟。
为了加深学生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设计了如下练习:
1.下面各式对吗?为什么?(让学生用手势表示对错)
(1)3/4=6/8(2)3/8=12/2(3)3/10=1/5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6=()/36=8/12=2/()=()/24
3.把2/3和10/24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4.把下面大小相等的两个分数用线连接起来。
4/51/64/94/612/16
3/42/320/256/368/18
四、说板书设计
我能根据教材的实际需要,按照新课程的要求精心设计。在实际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以故事导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进行备课时,我觉得如果根据教材的.安排来导入,显得有些平淡,也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此,我设计了一个阿凡提的故事,让阿凡提给三个儿子分田地,分得的结果看似不公,实则相同。并让学生作为裁判来评一评,这样一来,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必然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也会空前高涨。同时,我又把这一悬念暂时先放一放,等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后,学生就会恍然大捂。原来,三个儿子分得的田地实际上是一样多的,只不过是平均分的分数不一样的,其中表示的份数也不一样,但大小却是相等的,谁也没有吃亏。这样的设计,不仅使教学结构更加完整,前后呼应,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理解和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二、发挥集体优势,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我在教学中引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在获取数学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在观察等分数的变化规律时,我让学生充分展开讨论。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一点一滴,逐步发现从左往右,分数的分子分母分别依次乘
2、乘
4、乘8,而分数的大小不变的变化规律。从而慢慢地引出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另外,在故事导入时,我也充分让学生进行讨论,看看三个儿子有没有吃亏。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第三、精心设计练习题,提高学生解题能力。数学教学,做题目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此,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我精心设计练习题。练习中,我除了安排一些基本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填空外,我还安排了一些判断题、口答题、填图题、并要求学生不改变分数的大小,把分数改成分母是30的分数的题目。题型的丰富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学习无止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努力地钻研教材、设计教法,力争使每一节数学课都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小学数学说课稿 6
一、说教材
圆的认识是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较为重要的教学内容。这节教材的内容有:画圆的步骤和方法,圆心、半径和直径的认识,圆的特征。教材通过对圆的研究,使学生初步认识研究曲线图形的基本方法,初步感受曲线图形与直线图形的关系。这样不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而且从空间观念方面来说,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通过圆的有关知识的学习,不仅加深学生对周围事物的理解,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也为以后学习圆柱、圆锥等知识打好基础。
教材的编排思路是先借助实物揭示出“圆”,让学生感受到圆与现实的密切联系,再引导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等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直径、半径、圆心等概念,同时掌握圆的基本特征。再引导学生借助“圆规”方式画,再次感受圆的特征,并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这样的编排,学生对于圆的相关概念及特征的理解和把握一般都是建立在教师的明确指引和调控之下,学生相对独立的探索空间不够,而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也无从感受、体验。基于以上认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加强操作、研讨等数学活动,通过小组学习这种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实践、探索,逐步形成圆的表象,掌握圆的特征。教学尽可能多的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尝试成功的愉悦。另一方面,又借助媒体,将自然、社会、历史、数学等各个领域中的“圆”有效整合进本课教学,充分放大圆所内涵的文化特性。
二、说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基础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归纳、类比、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教学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三点:
教学目标
1.认识圆知道圆各部分的名称,知道同一圆内直径、半径的特征,初步学会用圆规画圆。
2.使学生掌握圆的特征,理解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和半径的关系,并能根据这种关系求圆的直径或半径。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1.知道圆各部分名称与关系
2.学会画圆
教学难点:画出规定条件的圆
三、说教学方法
1.教法。
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让他们探索、发现圆的特征。
2.学法。
教师不单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所以我在学法上安排了: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等方法。教学圆的特征时,主要采用了操作法,学生借助圆形纸片,通过折一折、画一画、量一量,使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发现特征后,能用语言表达出来,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能自学的尽量让学生自学,教学圆的画法时,采用了尝试法与操作法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能力、探索精神和尝试精神。
四、说教学过程
首先我会让学生举举生活中的例子。“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圆的?”学生可能会说出:硬币、光碟、路标、钟面、车轮等,这些物体的形状都是圆的。让学生初步感知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接着我会出示多媒体课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初步感知圆,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接着,我会出示的两组图形,第一组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第二组就是刚认识的圆,通过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到,第一组图形是由线段首尾连接所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所围成的,形成正确表象——圆是一种平面上的曲线图形。
1.找圆心、认识半径、直径
首先让学生把事先准备好的圆形纸对折后打开,用笔和直尺把折痕画出来,并在圆形纸的其他位置上重复上面的折纸活动二、三次。操作后,问:“你发现了什么?”通过自学课本让学生自己去了解它们的名称和特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
2.掌握画圆方法
在教学画圆的过程中,我同样会放手让同学们大胆的动脑,动手探索不同的画圆方法。学生可能会想到借助圆形物体画圆,用绕线钉子画圆,还有用圆规画圆等等。最后我会让学生自学画圆的方法,通过学生的汇报,我引导他们归纳出画圆的一般步骤:(1)定点(也就是定圆心的位置)(2) 定长(也就是定半径的长度),(3)旋转画圆。接着我会示范一次画圆的方法,强调画好后要标出圆心,半径和直径。
3.利用特征,解决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处处充满数学。新课标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使用价值。
小学数学说课稿 7
各位专家领导,早上好!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
我将要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六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 》是版小学数学新课标教材( )年级册第单元()的第()课时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而本节内容又是学习( )的基础,因此,在()(本单元或数与计算等内容)的学习中,占据()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
基于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及生活经验,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精神要求,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突出重点
难点:通过突破难点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根据新课标精神的要求,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应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认为学生应采用这样的学法:
1、积极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更要多动手操作;
2、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学习,共同探究;
3、将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以致用。
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是服务于“学”的,与这些学法对应,教师该做的是:
1、准备大量的实物和模型,为学生的观察、操作活动提供材料;
2、营造好学习氛围,组织好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主动探究;
3、适当指导,帮助学生提高。
四、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的达成本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老师需要做如下的教学准备:
1、《 》多媒体课件;
2、教具:
3、学具:
五、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重点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设置了()个教学环节,一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二是探索新知,解决问题;三是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四是小结评价,这里我着重讲一下前三个环节。
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 )导入,这样导入的目的是:
第二个环节是探索新知,解决问题,这一环节是达成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为了分散重难点,便于学生掌握,我分成了()个层次进行教学,逐步递进;首先是( )学生活动,目的是:
其次是()学生活动,目的是:
再次是()学生活动,这样做的好处是:
通过这( )个层次的学习,分散了重难点,增加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经历了探索的过程,使学生获得了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从而有利于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是第二个教学环节
第三个教学环节是:联系生活,学以致用。安排这一环节是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感受( )数学知识的使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尤其是()知识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为了照顾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置了三个梯度的练习内容,一是判断题,是本节课所学知识的再现,需要所有学生都要掌握的;二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是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需要中等以上学生掌握;三是拓展运用,这有一定的难度,便于学有余力的同学进行研究,同时也为下节课或()知识作铺垫和准备。
总之,本节课总体上是本着“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的基本理念,力求做到注重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生在活动中学习知识,通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自然地完成学习过程,掌握知识,从而达到新课标的要求。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给予批评指正!
小学数学说课稿 8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优秀的说课稿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说课稿范文(通用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小学数学说课稿 9
一、教学内容:
本课是北师大版教材五年级数学上册中的比较分数大小“通分”第一课时。
二、教材所处的地位:
通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一种应用,是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同时,通分又是分数四则运算的重要基础,是比较异分母分数大小和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重要步骤,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
三、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通分的意义,理解和掌握通分的方法,学会把两个分数通分,能通过通分比较异分母分数的大小。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四、教材重点和难点: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通分的意义,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通分的算理以及通分的关键:找准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
五、说教法:
为了更好地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讨论法。通过学生的讨论让他们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2、运用口答、等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巩固了所学的知识,使教学得到反馈。
4、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引导学生动口、动脑、动手,逐步掌握新知。
六、说学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通过对操作演示的观察、分析,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体现了学生的自主。
七、说教学过程:
1、通分是在求几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学习的,因此,在新授前我先安排了同分母分数的比较大小的复习和同分子分数比较大小的复习。复习第(1)题让学生回忆了两个数是互质关系、倍数关系和一般关系时怎样求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复习第(2)题时先让学生填空,再说一下这样填的根据,为通分过程打好基础。
2、(1)在教学例1时,我先通过题中具体的分数,引出异分母分数的概念,再引导启发学生把2/9和1/4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公共的分母必须是4和9的公倍数,从而引出了通分的概念,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了计算简便,取最小的公倍数做分母,然后出示了通分的关键。
(2)在教学通分过程时,我重点是解决对照公分母思考把原来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引导学生想:分母是原来分母的几倍,原来分数的分母和分子要同时乘以几。为了帮助学生真正理解通分的道理,我借助教材上图形的直观,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对照板书自己总结归纳出通分的意义和方法。
在教学例1后,我就指导学生练习了课本54的练一练的第一题有利于进一步巩固通分的道理和通分的方法。
3、教学例1后,就进入了巩固练习阶段。通分的关键是找到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作公分母,因此我首先安排了练一练的第2题:很快说出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然后练习了练一练的第三题提高了学生的辨别能力,防止通分的两种错误类型。
4、最后我进行了课堂总结,让学生自己归纳:这堂课,你学会了什么?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5、在一堂课结束之前,我还安排了一定的作业时间,既当堂检查了教学效果,又减轻了学生的课后负担,并在作业时,我进行了个别辅导,让后进生能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掌握。
最后我忠心希望各位领导、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大家!
小学数学说课稿 10
今天我将要为大家讲的课题是“百分数的认识”。首先,我对本节教材进行一些分析:
一、教材结构与内容简析
本节课是北师大版第十册第六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百分数是在学生学过整数、小数、分数,特别是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几分之几”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这一内容是学习百分数与分数,小数互化和用百分数知识解决问题的基础,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知识之一。百分数在学生生活社会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大部分学生都直接或间接的接触过一些简单的百分数,对百分数有了一些零散的感性认识,所以在教学中我从学生实际入手,让学生在生活实例中感知并能正确地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真正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
二、教学目标
新课标的要求是“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结合本节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意义,能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2、过程性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真正体会数学的生活化,会主动的将生活中的数据加以收集理解。
3、情感态度目标:结合相关信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与勤俭节约的思想品德教育。
4、个性品质目标:在学习中充分的让学生发挥个性特长,体现课堂中的生命化教育。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百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与区别。
四、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通过认真分析教材,贯彻新课标的精神,并结合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生活化、活动化的问题情境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和问题意识,使学生产生自主探索和解决问题的积极心态。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通过亚运会精彩瞬间与奖牌引入,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
2、知识迁移,以旧带新
对教学影响最大的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要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水平,巧妙的推进新课的教学。因此在进行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复习旧知,在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的基础上,在老师的带领下逐步完成“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学习。使教学过程自然,顺畅,让学习新课变成是对已有知识的巩固,让学生在毫无压力的情况下就学会新知识。
3、循循善诱,适时启发
教师要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最终的结果。在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的提问,给学生指明方向,让他们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
五、学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受用一时,授人以渔,终身受用”。现代教育要交给学生方法,交给他们终身受用的知识。因此在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的新课标理念下,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
1、注重数学学习的情感化
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我尊重并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已内心的想法,营造了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合作。在学习活动中尝到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2、注重数学学习的活动化
生活的中心是活动,课堂教学的本质应该是活动的,要让学生“活”起来,必需先让学生“动”起来。小组活动是学生喜欢的学习活动形式之一。把数学教学与活动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趣,激发学习动机。
3、注重数学学习的自主化
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有效的学习方式,主动进行学习,学生学得积极,教师教得轻松活泼。这样实实在在地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使其参与新知的认知过程。
六、板书设计
百 分 数 的 认 识
百分数的意义: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做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者百分比。
写法: 2。5% 读法:百分之十点五
300% 百分之三百
百分数与分数的区别: 分 数 百 分 数
既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倍数关系 只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
也可以表示某个具体数量。 倍数关系。
(这样的板书设计力求简明扼要、条理分明、布局合理,体现形式美和简洁美。把知识的重点鲜明地展现在学生睛前。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加深学生的印象)
小学数学说课稿 11
【教材简析】
《认识公顷》是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八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和常见的几种平面图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教学的,这部分内容的主旨是:让学生知道公顷是较大的土地面积单位,并初步建立1公顷的空间观念,联系实际感知1公顷的实际大小。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通过实际观察和推算,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2.使学生能借助计算器,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相互合作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公顷的含义,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难点: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下面结合我的课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研究,谈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
复习以前学过的面积单位,以及进率,估计物体表面大小,揭示课题。为下面介绍公顷这个面积单位作铺垫。这个部分应该熟练些给学生快速复习旧知,重在引导学生产生对学习新的面积单位需要。
二、合作探究,认识1公顷
1.公顷有多大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通过初步感知、交流验证,归纳概括等体会1公顷。同时使学生在课前带领学生在校园里实地体验1公顷的大小。这堂课,要让学生动起来,首先教师得动起来;要让学生动得有针对性,参与得有时效性,教师就应该动得有针对性和时效性,就应该提前做好既充分又扎实的课前准备。认真钻研教材体系,积极挖掘教学内涵,努力把握教学重难点,精心选择教学方法,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想方设法创设既引人入胜又恰如其分的教学情境,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愿意主动参加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来。因为兴趣是小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推动他们进行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只要抓住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就等于为师生的有效互动注入了必须的动力。
欣赏图片引起人注目,在这样的情境中,有利于学生借助对这些风景区的直观印象初步体会公顷是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从而引起进一步研究公顷的兴趣。应该使学生深刻体会1公顷的大小。
三、联系生活,体会1公顷大小
1公顷有多大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一环节是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使学生初步感知、交流验证,归纳概括。同时使学生在课前带领学生在校园里实地体验1公顷的大小。
引导学生通过估算、想象、交流等活动,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既有利于学生建立1公顷的正确表象,发展空间观念,又有利于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提高学习活动的效率。再以学生熟悉的操场、教室的面积推算1公顷的大小,加深了学生对1公顷的认识。应该举生活中大量的实例让学生感受1公顷的大小。
四、巩固练习,掌握单位换算
这节课,我设计了有层次的练习,加强学生对公顷和平方米间的进率的掌握。一是基本练习,是本节课教学的第一次反馈。82页试一试,做这题的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计算大的土地面积用平方米比较麻烦,并体会4公顷有多大。另外是综合练习,主要让学生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练习设计的层次清楚,形式活泼,使学生经历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既加深了对1公顷的认识,又积累了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了数学思考的能力。
通过巩固练习,是学生熟练单位换算的基本步骤,和规范学生语言表达。广大农村小学的数学学科中,许多学生对新教材很不适应,两级分化严重,个体差异大。作为农村小学的数学教师务必要认真分析学情,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在设计数学问题时要层次分明,既能让中低层次的学生参与,又能让中高层次的学生参与。在课堂互动时,要积极发现学生的微小进步,千方百计给所有学生创造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时时处处都有机会参与,也都敢于参与到互动中来,从而使得整个课堂中绝大多数的学生在绝大多数的时间里都在动,而不是少数的几个优生在动。
五、联系实际,解决问题
为更好地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在这一环节,出示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最后让学生改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以致用,用新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应该想办法提高学生学习热情。
六、全课总结
这个环节我让学生说一说本课主要学习了什么,说一说自己的体会,加深学生对本课新知的理解。加深学生对本课的理解。这个部分多让几个学生总结。
小学数学说课稿 12
尊敬的各位考官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两位数乘两位数(不进位)》。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2节《笔算乘法》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本课“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部分的学习,是在“一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深入学习的,同时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奠定基础,因此本课内容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学情
接下来谈谈学生的实际情况。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所以要成为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教师,深入了解所面对的.学生可以说是必修课。三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初步形成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自主性不强,因此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竖式计算的算理,并能用笔算乘法解决实际生活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经历运用两位数乘两位数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乘法运算的应用价值,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四、说教学重难点
我认为一节好的数学课,从教学内容上说一定要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而教学重点的确立与我本节课的内容肯定是密不可分的。那么根据授课内容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及笔算方法。教学难点是:理解用第二个因数十位上的数去乘第一个因数时,所得积的末位数要和十位数上的数对齐。
五、说教法和学法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充分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激、导、探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学、在探索中学、在合作交流中学。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明确学习目的。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引入新课
导入环节我会设置生活情境:每套书有14本,王老师买了12套,一共买了多少本?并提问学生:你能从中获得什么样的数学信息?要求学生自主分析,并尝试表达。学生分析得出:每套书14本,12套书,单位量
数量=总量,并列出算式14×12。此时抛出疑问“这个算式和14×5、14×10有什么不同?如何计算?”来顺势引入课题。
导入的设计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为基础,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学生自然链接新知。
小学数学说课稿 13
尊敬的各位考官:
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长方形和正方形》。
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都能得到不同的发展。今天我将贯彻这一理念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是连接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在教学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首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这节课的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二节,是学生在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它为以后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以及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作奠基。
二、说学情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为此我分析了学生的情况。在一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对长方形、正方形有了直观感知,大部分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也能说出长方形有两条长边和两条短边,4个角都是直角,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4个角都是直角,不过对于精准的语言表达和概念的描述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应重点放在学生的验证过程和表达上。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以及对学情的把握,我制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从边和角的角度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各部分名称,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
(二)过程与方法
在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等具体的操作思考过程中,增强观察、操作、猜想、验证等数学思维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过程中,感受学习空间与图形的价值,增强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重难点
通过以上我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教学目标的设立,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如下:
教学重点为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教学难点为观察、猜想、验证等自主探索的过程。
五、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鉴于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特点,我采用了观察法、实验法及尝试练习法,并把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建立联系。这样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六、说教学过程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我对教学过程的设计。
(一)新课导入
首先是导入环节,我将采取复习导入的形式请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四边形有什么特征。
接下来利用大屏幕展示一些常见的四边形,请学生将黑板上的四边形进行分类。选择出较为特殊的四边形即长方形和正方形,此时我会提问:你能准确说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吗?顺势引出本节课课题:长方形和正方形。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回顾中引入新课,既复习了旧知,又为探索新知做好铺垫,同时使学生感受到知识之间的系统性。
(二)新知探索
接下来是教学中最重要的新知探索环节,我主要采用谈话法、启发法等。
(1)首先请同学猜想:仔细观察手中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纸,猜一猜它的边和角有哪些特点?在小组里说一说。
(2)其次请同学针对猜想进行验证并出示小组活动要求:
①用直尺量一量或动手折一折、比一比,你能发现哪些边的长度相等?
②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一比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四个角,你能发现什么?
(3)其次小组汇报介绍验证方法并汇报长方形的特征:
预设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
①学生通过量一量,从中看出上下边长度相等,左右边长度相等。我顺势介绍“对边”的概念。并与学生一同总结:通过用直尺测量长方形的不同边,验证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
②有的学生通过折一折,说明对边相等。
③当学生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之后,我会请同学们举起手中的长方形,互相看一看,你们的长方形一样吗?(颜色、大小都不相同)虽然长方形的颜色大小不同,但是不是验证后都发现长方形的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这一特征?那也就是说,无论什么样的长方形,它的边和角都有这样的特征。
我因势利导介绍“对边、长、宽、边长”等各部分名称,并让学生指一指数学书的封面哪条边是长?哪条边是宽?在自己的正方形纸上标出边长。
(4)最后提问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边和角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呢?
我会根据学生的回答形成表格。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提供大量的机会让学生去动手和表达,具有时效性,使数学充满真实感和亲切感,学生能感受其存在的价值。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小主人去探究发现,印象更深刻。
(三)课堂练习
接下来是巩固提高环节,我会设置三道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巩固本节课的知识点。
1、辨一辨:下面的图形哪些是长方形?哪些是正方形?哪些是平行四边形?把序号填出来。
2、填一填。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不同层次练习题让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完成,在解决问题中强化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征的认识,起到深化理解的作用。
(四)小结作业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提问:今天有什么收获?
引导学生回顾: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本节课的课后作业我设计为:你能从生活中找出长方形和正方形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验证。
【设计意图】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理解本节课的核心,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能力和应用意识。
小学数学说课稿 14
一、教学内容:教材59页——61页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学生能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能力目标:学生能在开放的活动中发挥自己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看一看、说一说、算一算等,逐步培养初步的数学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渗透爱惜时间的教育,教育学生珍惜分分秒秒。
三、教学重难点:形成对时间的观察能力;初步建立秒的具体概念。
四、教学具准备:课件、作业纸、各种钟表(课前让学生自行准备)、钟面模型等。
五、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激趣感知
1、认知“秒”
请同学们听一听这时什么声音?(课件中传出“滴答、滴答”的钟声)
师:对这是时间行走的声音,是时间老人的脚步声,时间老人不停的走着走着他告诉我们已经到了一年的最后一天除夕之夜了(出示时钟11:59)认识这个时刻吗?
师:你们愿意感受一下倒计时的气氛吗?(愿意)好我们一起来倒计时
师:你们知道我们数的每个数字之间经历了多长时间吗?(1秒)
揭示课题:像这样计量很短的时间,我们就要用到比分更小的单位——秒。(出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关“秒”的知识
2、自主探究,合作求知
(1) 认识秒针和1秒
今天咱们带了各种钟表你认为那些钟表可以计量“秒”?你知道秒针是怎样计时的吗?你们还了解那些关于“秒”的知识?把你的想法与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4人一小组合作交流对秒的认识)
师:(出示钟面)根据学生的汇报揭示:
a.有些钟面上又细又长走的最快的针就是秒针。
b.秒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1秒(板书)
(2) 认识几秒
a.师:秒针从12走到1是几秒?为什么?秒针从2走到4是几秒?为什么?秒针从6走到12是几秒?为什么?……
b.以组为单位用自己的时钟说一说秒针从哪到哪走了几秒?(一个同学问其他同学答)
c.引出秒针从12绕了一圈,走到12,经过了多长时间?
(3) 教学1分=60秒
(课件演示分针和秒针同时走动。)
a.观察验证:秒针走一圈,是多少秒?(是60秒)分针走多少,是多少分钟?(一个小格,是1分钟)
师:1分钟和60秒是什么关系呢?(相等)
b.板书:1分=60秒
(4) 体会1秒的长短
a.1秒到底有长呢?让我们再来闭上眼睛,仔细的听一听钟表发出的“滴答”一声所经历的时间就是1秒。
b.刚才,我们听到钟表发出的“滴答”一声就是1秒,你能做一个动作来表示一秒吗?
(5) 1秒的价值
1秒的确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却能在1秒钟做很多事情,不信我们一起来看!(科技出示一组数据)
(6) 体会几秒
刚才我们看到1秒有那么大的作用,那么2秒、10秒……是不是就能做更多的事情呢?
a.用5秒时间你能从1数到几?(先感受5秒钟有多长,再数)
b.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一会儿我说“开始”咱们把眼睛闭上如果你估计1分钟到了你就把手举起来,咱们看一看谁估计的最准!
c.你还知道生活中哪些事情可以用秒来计算时间吗?(生汇报)
(二) 联系实际,巩固拓展
今天我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小客人,想知道他是谁吗?我们要想见到他需要经过几道关卡,你们有没有信心?
1、3时=( )分 120秒=( )分 30分( )30秒
2、填合适的单位
东东吃早饭大约需要10( )
我们每天睡眠时间大约要9( )
走1千米大约需要15( )
小民跑50米大约用10( )
3、你能说出谁是第一名吗?
4、秒针从4到6是多长时间?分针呢?时针呢?
同学们真棒!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闯过了层层关卡,现在我们就来看看这个小客人是谁!
师:一休看到同学们这么聪明也想考考我们:妈妈的表比家里的表慢10秒,爸爸的表比家里的表快10秒,家里的表比广播电台的表快10秒,爸爸的表准,还是妈妈的表准?
(三) 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
师:今天我们利用了一节课40分钟,学习了有关“秒”的很多知识,相信大家在今后每时每刻都能珍惜分分秒秒,做时间的主人!让我们永远铭记古人的教诲: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小学数学说课稿 15
“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数学趣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在北师大版教材数学五年级上册的尝试与猜测中安排了《鸡兔同笼》这一教学内容,从读懂教材这一角度来看,在本课教材中呈现了3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通过假设举例与列表的方法,寻找解决问题的结果。其中,第一张表格是常规的逐一举例法,第二张运用了跳跃列表法,第三张运用了中列举法。课堂上学生可能会想出画图的方法,方程法等各种方法。但需要注意的是,教材选“鸡兔同笼”这个题材,主要并不是为了解决“鸡兔同笼”这个问题本身,而是要借助“鸡兔同笼”这个载体让学生经历列表,让学生在大胆的猜测、尝试和不断调整的过程中,体会出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列表。而且在后面相应的练习、复习中,相关的题目也都附上了表格,能够让学生较好地运用这种基本的解题策略解题。教学参考中明确指出,教师不宜补充其他解法,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影响学生对列表方法这一常用数学方法的掌握,更不应要求学生直接套用公式解题。同时,我们对《鸡兔同笼》问题在各种版本中不同的安排也进行了对比研究,比如,在人教版教材中,这一课时安排在六年级,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不同方法研究解决鸡兔同笼问题,使学生理解并掌握鸡兔同笼问题的解题方法;而在苏教版中,这一课时是作为四年级的教学内容,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会代数方法的一般性。针对不同教材,认真领会编者意图的基础上,我们再次对学生进行了认真细致的研读。
说学生:
学生已经具备了应用逐一尝试法列表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他们已初步接触多种解题策略,会一些基本的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学生已初步具备一定的归纳、猜想能力,但在数学的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方面需进一步培养。
说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理解的和分析,结合学生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遵循课程标准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与重难点。
知识目标:本活动的目的是通过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的观察与思考,从中发现一些特殊的规律。
能力目标:在“鸡兔同笼”的活动中,通过列表枚举方法,解决鸡兔的数量问题。
情感目标:理解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问题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重点:明确鸡兔同笼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会运用列表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难点:理解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问题的联系,掌握利用列表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策略,能够准确的计算。
说教具:
本课时我结合自己的教学设计,制作了课件,为了便于学习,我为为学生准备了两份表格。
说教法、学法:
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引导发现法、小组合作法、讨论法、交流等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归纳、总结,以问题引领学生进行尝试、探究、调整、交流等等。使学生在知识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感受数学的价值。
说教学过程:
1、课前我和学生做了一个“猜数”的小游戏,重现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减少学生对于不同列举法的陌生感,为学习各种不同的枚举方法铺垫基础,初步感受中列举的科学性。
2、情景引入
在开课时,我借用兔和鸡这两种学生十分熟悉的动物引入课题,同时借用多媒体出示:你知道吗?说明:这就是1500多年前我国数学史上著名的数学问题——鸡兔同笼问题。同时揭示课题:鸡兔同笼。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为了给数学课堂带来了浓厚的文化气息,让我们的学生感受到我国数学文化的源远流长,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尝试、探究
接着我让学生先小组讨论,采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鸡兔同笼的`问题,在这里我只要求学生说出解决的思路即可。紧接着的新授部分,我让学生大胆的进行猜测、尝试与调整,并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归纳各种不同列表法的优劣所在,并重点介绍中列举法。
4、巩固,运用新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这一环节,我又重点让学生分析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鸡兔同笼相类似的地方,明确鸡兔同笼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构建这一数学模型,帮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列表的策略,并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法。
5、课堂延伸
我让学生课外继续探讨《孙子算经》中的鸡兔同笼问题作为这一课的课堂延伸,既使整堂课前后照应,又使学生的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教学反思
反思这堂课的教学,从整体上来讲我认为还是比较成功的,具体体现在:1、我在认真研读教材、研究学生的基础上,领会了编者的意图,通过在本校几个班的教学实践,学生对列表法的基本方法,以及调试的技巧都掌握得很好;2、对鸡兔同笼这一数学模型的构建学生掌握很好,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对怎样的问题适合运用列表法能够一目了然,并能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加以解决。3、但对这节课教学本身也有自己的思考,因为《鸡兔同笼》问题本身是我国的千古趣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远远不止列表法一种,而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虽然能够运用多种方法解决,但由于时间有限,我未能逐一进行讲解,这是否会限止学生的思维呢?所以我不仅在课堂上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势进行探讨,在结课的时候,我又提示学生早在1500多年前我国的数学名著《孙子算经》中就有所研究和记载,迄今为止,中外许多数学家都很关注鸡兔同笼的问题,并且已经研究出许多解决的方法,希望同学们课外继续研究!以引导学生课外进一步研究“鸡兔同笼”的问题。并且我也带领学生继续探究,同学们也非常有兴趣,探究出了许多方法,比如化归法、破头法、砍足法、金鸡独立法等等,名字都取得五花八门呢,我不知道我这样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敬请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