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历史(新疆三史)教案
新疆地方史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2、3、4、1、2、认识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新疆的主权从汉代就开始确立。
了解和认识历朝对新疆的统治以及新疆与内地的联系,说明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通过对新疆地方史的学习,了解新疆的和平稳定对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意义,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了解“西域”与“新疆”的概念;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新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
了解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的行政管理;了解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设立的军事机构与驻军;了解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实施的赋税制度与法律制度;了解新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3、1、2、3、知道新疆涌现的英雄人物和考古发现
通过收集新疆的有关资料,出墙报或历史小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分组采访,整理成文或制成短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设计发散性的问题,注重探究式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过程与方法: 知识与能力:
教学思路
教学重点: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教学难点:新疆地方发展的历史
教学设计
一、教师导入
新疆由于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位置(目前亚洲大陆的地理内心点位于乌鲁木齐市、欧亚大陆的内心点位于新疆塔城地区的托里县),在西方航海时代没有到来之前,新疆是亚洲的中国内地经济与欧洲的地中海经济的最大枢纽,形成了以中国丝绸为主要商品的贸易路线,即古代著名的陆地丝绸之路。与此同时,新疆也成为东西方古代灿烂文明传播、交融和创新的辉煌之地。陆地丝绸之路分别沿蒙古大草原、塔里木盆地北缘和南缘,形成三条连接中原工商业、蒙古畜牧业和西域农耕业的经济纽带,使古代中国的内地经济与西北、西域经济紧密地融合起来,促进了中国各民族、各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调发展的古代格局。让我们一起学习新疆的历史,增加对新疆的了解。首先我们一起学习历朝对新疆的统治吧!
二、传授新课
1、师生共同学习新疆的地方史,并进行归纳概括
(1)汉代西域
A匈奴在西域
B张骞出使西域 C乌孙与汉联姻
D西域都护府的建立 E班超在西域
F汉代治理西域的措施 G经济和文化
公元前60年(汉宣帝神爵二年),设置“西域都护府”。当时,匈奴统治层内部发生**,驻守西域的匈奴日逐王贤掸“率其众数万骑”自愿归服汉朝,西汉王朝委任郑吉为“西域都护”,驻乌垒城(今轮台县境内),治理西域全境,西域各地的首领和主要官吏均接受西汉赐予的印绶。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汉开始在西域行使国家主权,新疆成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一个组成部分。
(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西域
A鲜卑、柔然、高车、琰达在西域
B中原政权对西域的管理 C高昌王国
D突厥汗国的建立和分裂 E经济和文化
公元221年,三国(魏、蜀、吴)曹魏(公元220年-公元265年)政权继承汉制,在西域设“戊已校尉”,治设高昌(吐鲁番),后又置西域长史以对西域各地诸多民族进行管理。西晋(公元265年-公元316年)末年,前凉政权(公元301年-公元376年)创建者张骏发兵西征,占领高昌地区,设立高昌郡。北魏王朝设置鄯善镇、焉耆镇,加强对西域的治理。
(3)唐代西域
A唐朝统一西域
B唐朝在西域的军政建置 C回纥汗国和回颚西迁
D经济与文化
隋唐时期,中央政府加强对新疆的统治。公元六世纪末,隋朝统一中原,隋炀帝(公元604年-公元618年在位)即位之初,就派遣吏部侍郎裴矩到张掖、武威主管与西域的互市,了解西域民情。公元608年,隋军进驻伊吾,建筑城郭,设鄯善(今若羌)、且末(今且末西南)、伊吾(今哈密境内)三郡。
(4)宋代西域
A高昌回鹘王国
B于阗王国 C喀唻汗王朝
D西辽王朝
五代宋辽金时期,因中原地区诸朝争夺统治权而无暇顾及西域,西域出现了几个地方政权并列的局面。其中主要有高昌、喀喇汗和于阗等地方政权,但它们同中原诸王朝都保持着密切关系。
(5)元、明时期的西域
A蒙、元对西域的统治
B东察合台汗国 C叶尔羌汗国
D准格尔部的兴起 E经济、文化和宗教
元朝时期成吉思汗完成对天山南北的政治统一。蒙古汗最初设立“达鲁花赤”(蒙古官名,意为镇守官)、“别失八里等处行尚书省”等军政管理机构,对西域进行军政管辖。元朝建立后,在发展西域各地社会经济的同时,在吐鲁番地区设立提刑按察司,以后,又在吐鲁番等地建立交钞提举司(印钞机构)和交钞库等机构,设置“别失八里元帅府”以总管派往该地的“新附兵”(元朝以俘降的南宋士卒组成的军队)屯垦事务,派兵到和阗、且末等地屯田,在别失八里设立冶场“鼓铸农具”。
(6)清朝统一的新疆
A统一天山北路
B统一天山南路 C清朝前期对新疆的治理
D土尔扈特部落回归祖国 E平定张格尔之乱
清朝政府对西域的统一规模和管辖范围。1757年,清朝平定长期割据西北的准噶尔政权。两年后,清朝平定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大、小和卓(大和卓波罗泥都、小和卓霍集占)叛乱,巩固了对西域各地的军政统辖。在管理制度方面以1762年设立的“伊犁将军”统一行使对天山南北各地的军政管辖,官府驻地在“惠远城”(今霍城县境),分设都统、参赞、办事、领队大臣管理各地军政事务。
(7)两次鸦片战争时期沙俄对新疆的侵略
A沙俄对我国西北边境的早期入侵
B不平等的《中俄伊塔通商章程》C屈辱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D新疆各族人民的抗俄斗争(8)阿古柏、沙俄对新疆的入侵
A吏治腐败
B1864年农民大起义 C阿古柏入侵与新疆各族人民反入侵斗争
D沙俄侵占伊犁与伊犁人民的抗俄斗争
E俄、英殖民主义同阿古柏的勾结(9)清朝收复新疆
A中国军民驱逐阿古柏
B中俄交涉与《伊犁条约》 C新疆建省
D帕米尔问题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新疆受到沙俄等列强的侵略。1875年,陕甘总督左宗棠就任钦差大臣,督办新疆事务。到1877年底,清军陆续收复了中亚浩罕汗国(费尔干纳)阿古柏侵占的天山南北诸地。1881年2月,清政府收复被沙俄强行占领长达十一年之久的伊犁。1884年,清政府正式在新疆建省,并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西域为“新疆”。新疆建省,是清朝政府对历朝各代治理新疆的一次重大改革。
2、新疆与内地的联系
(1)师讲授“西域”与“新疆”两个不同的概念
今天的新疆古时候属于泛称的西域。2000多年前汉代史籍中首次出现西域的概念,其地域泛指玉门关、阳关以西的地方,历史上也泛指历代中原王朝的西北部地区。尽管各朝史籍对西域的记载范围不同,但其中心部分都包括今天我国新疆在内的中亚地区。
(2)讨论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从历史到当今,新疆与内地的经济发展源远流长,并且越来越密切。正如新疆各民族之间形成的“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的三个离不开一样,新疆与内地之间的经济社会的促进关系更是相互离不开。
一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整体增强,作为中国主要的资源战略基地,新疆对中国经济的能源、矿产以及其它轻工产品的原料供给越发重要,以霍尔果斯、阿拉山口、红旗拉埔等新疆主要的陆路开放口岸,不仅是欧亚大陆桥的桥头堡,更是中国向西战略的进出口基地。因此,新疆的资源、区位优势在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中会越来越重要。
另一方面,内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多可供利用的条件。大量的内地资本、先进技术、科技管理人才,随着新疆的发展,源源不断地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自发涌入新疆各地区,形成了新世纪的新疆开发“新热潮”,增添了新疆经济的巨大活力。如塔里木油气田的开发,在沙漠上造就了新的绿洲和在戈壁上推动了中国西部最有魅力的库尔勒市发展,兵团人在荒漠戈壁滩上建成了世界闻名的军垦城市石河子市,南疆重镇喀什已经成为中亚地区最为重要的旅游、商贸、文化传播的现代城市,一年一度的喀什中亚地区经济贸易洽谈会是中亚规模最大、最为隆重、最具吸引力的盛会。
第三个方面,新疆经济的发展大大促进了少数民族之间的联系与融合,形成了各民族共同开发、建设新疆的美好局面。由于新疆北部的哈萨克族是以牧业为主、新疆南部的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这种以天山为界导致的生产力自然分工,长期以来受制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使南北疆地区的发展各自相对独立,缺乏真正的互补与促进,这是新疆经济多年来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随着新疆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在资本、技术、贸易、人员交流的带动下,南北疆的经济融合速度日益加快,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回族、蒙古族、塔吉克族、锡伯族、俄罗斯族等少数民族逐渐担当起发展新疆、建设新疆的重任,这些少数民族也分享了越来越多改革开发的发展成果。
可以说,从历史上新疆的开发,直至新疆现在的快速发展,都验证了新疆经济与内地的密不可分、新疆各个民族与内地民族之间的密不可分、新疆与内地国土的密不可分、新疆的主权与中国人民的主权密不可分。
(3)生结合身边实际生活讨论新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
一、新疆与祖国内地交往交流交融历史悠久
二、新疆与祖国内地交往交流交融为中华文明做出贡献
三、汉族先进文化的传入促进了新疆的发展
3、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师讲授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的行政管理
(2)师讲授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设立的军事机构与驻军(3)师讲授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实施的赋税制度与法律制度 总结: 新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是任何东西都隔离不断的!
4、英雄人物和考古发现(1)解忧公主
汉代史学家班固撰写的《汉书》中记载了一个解忧公主,她是第三代楚王刘戊的孙女,她在出使乌孙和亲的细君公主去世后,为了维护汉朝和乌孙的和亲联盟,也奉命出嫁到西域的乌孙国。
她一生经历汉武帝,汉昭帝,汉宣帝三朝;曾嫁予三任丈夫,皆为乌孙王。解忧公主在乌孙生活了半个世纪,她一直活跃在西域的政治舞台上,积极配合汉朝,遏制匈奴,为加强、巩固汉室与乌孙的关系作出了贡献。年逾七十之时,上书给汉朝皇帝陈述思乡之苦,请求把自己的遗骨埋葬在故国(《汉书·西域传》:“公主上书言年老土思,愿得归骸骨,葬汉地。天子闵而迎之,公主与乌孙男女三人俱来至京师。是岁,甘露三年也,时年且七十,赐以公主田宅奴婢,奉养甚厚,朝见仪比公主。后二年卒。”)。甘露三年回到汉朝,天子怜悯她的境遇,亲自出城迎接解忧公主的归来。每逢上朝,解忧公主的礼仪待遇和皇室公主一样。
(2)库车新古墓
4月8日,塔克拉玛干沙漠北部城镇库车县的一个闹市区里,一处1700多年前的古墓群再度引发了中国考古界的热切关注;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负责人证实,库车县友谊路晋十六国时期砖室墓入选“200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数月前,这里曾因发现晋十六国时期砖室墓而轰动考古界。这也是新疆首次发现的典型的汉式砖室墓。
权威人士称,这批墓葬的发现。“填补了新疆考古史上的空白,”对研究和探讨晋十六国时期中原王朝和西域绿洲城邦国间政治、文化、经济关系及丝绸之路历史,“具有重要历史、考古价值”。
那么,从这批古墓葬的遗迹中,考古人员又捕捉到了哪些历史信息呢?专家们介绍说,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战时繁乱。先有魏蜀吴三国并立,西晋短暂统一,其后 东晋与十六国南北对立,整个中原处于大动荡,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此时,包括龟兹在内的西域原有的几十个地方政权,也在进行激烈的兼并,但中原各政权对西域钱冠设职、推行政令、从未中断。
专家们分析说,砖室墓的形制,与河南、甘肃、青海等地发现的晋十六国时期砖室墓非常相似。其墓葬构筑方式、用材规格、砖雕风格等,又与酒 泉、嘉峪关的魏晋壁画墓、敦煌佛爷庙湾墓地、大通上孙家寨墓地等魏晋时期的墓葬极其相似的。出土的部分遗物也与佛爷庙湾墓地、祁家湾墓地、酒泉、嘉峪关魏晋壁画墓、大通上孙家寨墓地等魏晋墓出土的欺侮相似或相同,墓葬的年代应该与甘肃河西地区的晋墓相近。
显然,这批墓葬的形制为典型的汉式墓葬,形制和营造方式显示出墓葬存在等次规格的差异。从墓葬形制、布局并结合出土随葬品的情况来看,所反映的丧葬文化特点受到了中原汉文化传统的直接影响。“这是在新疆首次发现的典型汉式砖室墓。”于志勇等考古研究人员认为。
至于葬者的身份,专家认为:“可能是深受传统汉晋文化影响的龟兹国贵族,抑或是居住在龟兹地区的汉地吏民、屯戍军吏或河西豪族移民。”
(3)霍去病的故事
霍去病(前140-前117),汉族,河东郡平阳县(今山西临汾西南)人。中国西汉武帝时期的杰出军事家,是名将卫青的外甥,任大司马骠骑将军。好骑射,善于长途奔袭。霍去病多次率军与匈奴交战,在他的带领下,匈奴被汉军杀得节节败退,霍去病也留下了“封狼居胥”的佳话。
三、课堂小结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是我国各民族长期共同团结奋斗的结果。不仅人口众多、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汉族起了主导作用,各少数民族也发挥了不可磨灭的重要作用。心向祖国,心向统一,是我国各族人民优良的历史传统。即使一些边疆民族地区一时处于割据状态,身处这些局部地区的少数民族谋求统一的作为,也为全国的大一统创造了必要条件。正是中华民族的这种无比强大深厚的内聚力,为中国广阔疆域的确立奠定了坚如磐石的基础。[思考题]
1、如何认识国家与民族的关系?
2、简述古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过程。
3、新疆作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标志是什么?
4、用史实说明古代新疆与内地密不可分的经济与文化联系?
5、用史实说明新疆各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
6、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生活聚居的地区?
7、当代中国和新疆的民族分布有什么特点?
8、为什么说新疆是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和建设起来的?
9、新疆民族历史发展的特点是什么?
[课后参考书目]
1、吕一燃编:《马克思恩格斯论国家领土与边界》,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2、卢勋、杨保隆等著:《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与发展》,民族出版社出版2000年版。
3、新疆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著:《新疆简史》 第1-3册,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1980年版。
4、余太山主编:《西域通史》,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2版。
5、马大正主编:《中国边疆经略史 》,中州古籍出版社 2000年版。
新疆宗教史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新疆的主权从汉代就开始确立。
2、了解和认识历朝对新疆的统治以及新疆与内地的联系,说明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通过对新疆宗教史的学习,了解新疆的和平稳定对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意义,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
4、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知识与能力:
1、了解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2、了解新疆宗教演变的四个特点
3、了解新疆宗教的发展演变所经历的阶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新疆的有关资料,出墙报或历史小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2、分组采访,整理成文或制成短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设计发散性的问题,注重探究式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教学思路
教学重点:新疆宗教发展的演变过程 教学难点:新疆宗教发展的历史特点
教学设计
一、教师导入
二、传授新课
1、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区,历史上有塞人、羌人、汉人、匈奴、月氏、乌孙、铁勒、高车、柔然、鲜卑、突厥、粟特、回鹘、黠戛斯、契丹、蒙古等民族,现有维吾尔、蒙古、满、汉、哈萨克、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俄罗斯、回、锡伯、达斡尔等十三个世居民族。同时,新疆还是多宗教并存地区,历史上有萨满教、祆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等宗教,现有伊斯兰教、藏传佛教、汉传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道教、萨满教等。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信仰,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并存构成了新疆多元文化一体的格局。
2、师传授新疆宗教的发展演变所经历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以佛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这个格局延续了一千多年。从公元前一世纪佛教传入新疆以后开始形成的,一直到伊斯兰教传入新疆,这是一个阶段。到了公元十世纪初伊斯兰教传入新疆,经过一些战争,最后从南疆地区驱逐了佛教。第二个阶段,是在北疆地区的佛教势力不断发展起来。这个时期经历600多年。这个发展阶段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的特点是南疆地区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北疆地区以佛教为主要宗教,这样的格局。
第三阶段,是到了16世纪初,伊斯兰教逐渐排斥佛教势力,发展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
3、集体讨论新疆宗教演变中呈现的四个特点
外来宗教传入前的新疆宗教
新疆地区是人类活动最早的地区之一。远古时期的新疆先民,就已经产生了原始的宗教观念和崇拜行为。在万物有灵观念的驱使下,他们崇拜天地日月、风雨雷电、河流山川等一切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祖先。萨满教在新疆古代各民族中都十分盛行。在《突厥语大词典》、《福乐智慧》、《乌古斯可汗的传说》等少数民族文献中,对维吾尔等民族的萨满教信仰都有大量记载和反映。迄今,在维吾尔、哈萨克、锡伯、达斡尔、柯尔克孜等民族中还程度不同地保留着萨满教的习俗。
A新疆是多种宗教并存的
生讨论总结:新疆作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枢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现在新疆主要有伊斯兰教、佛教(包括藏传佛教、汉传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等,萨满教在一些民族中仍然有一定的影响。其中伊斯兰教是新疆信奉人数最多的宗教,共有10个少数民族,即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塔吉克族、塔塔尔族、乌孜别克族、东乡族、撒拉族和保安族,信教群众占新疆总人口的58.3%。蒙古族、锡伯族、达斡尔族等民族信仰佛教。
B宗教具有本土化和民族化的特点
生讨论:新疆流传的宗教,除原始宗教外,其余均为“外来宗教”,主要经由中西南亚传入,这些外来宗教传入新疆后,都有一个与本地区、本民族传统文化和习俗相融合、相适应的过程。这些 “外来宗教”可分为几种类型:一是印度文化型,如佛教;二是波斯-阿拉伯文化型,如祆教、摩尼教、伊斯兰教;三是罗马文化型,如基督教,包括基督新教、天主教、东正教和基督教“异端”派别聂斯托里派,即景教;四是中原文化型,如道教。这些不同文化类型的宗教,不仅其教义、礼仪等各不相同,而且产生的历史背景、社会制度、文化环境等也迥然相异,最初都带有较浓厚的地方性色彩。在向境外传播中,都不可避免地与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社会制度、文化习俗等相互吸收,从而带上这些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印记。佛教传入中国后,流传于汉族地区的为“汉传佛教”;流传于藏族、蒙古族等地区的为“藏传佛教”;流传于云南傣族等地区的为“南传佛教”。这种现象就是外来宗教地区化、民族化的结果。佛教在古代新疆的传播形成了我国富有特色的“西域佛教”,是佛教与西域各民族社会文化相互吸收、融合的结果。这种地方特色,不仅反映在佛教经典的翻译和佛教礼仪的改造上,更突出地反映在代表佛教的文化艺术如雕塑、绘画、艺术造型以及音乐、舞蹈等方面。西域佛教也因各地文化背景的差异而形成了各自的传统,如代表丝绸之路南道的于阗佛教文化、代表北道的龟兹佛教文化、代表吐鲁番盆地的高昌佛教和高昌回鹘佛教文化等,都呈现出不同的风格而大放异彩。伊斯兰教在新疆少数民族中的传播也具有不同的特点,特别是苏非派的广泛传播,把南疆地区固有的某些传统如祖先崇拜、陵墓崇拜、“万物有灵”的信仰观念以及祆教的拜火习俗、萨满教的习俗等与伊斯兰教的教义相糅合,形成了维吾尔族伊斯兰信仰的特色。这种特色在南疆地区至今仍然盛行的麻扎朝拜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相比于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和柯尔克孜族的伊斯兰信仰又有不同,后者在接受伊斯兰教的过程中,部落宗法制度得以保留并在社会生活中发挥支配作用,伊斯兰教法并未得到严格遵行,宗教居于次要地位,部落头人的权力高于宗教人士,宗教人士也没有司法权。草原上的游牧民由于流动不居,一般不修建清真寺,也不十分重视礼拜和斋戒等教仪。萨满巫师在民间仍有一定地位,在伊斯兰教的一些仪式里也有萨满教的遗俗。塔吉克族信奉什叶派,在接受伊斯兰教的过程中,把适合于自己的生活习惯与伊斯兰教结合在一起,如一般不封斋,也不去麦加朝觐,多数穆斯林只做节日礼拜,宗教首领是“依禅”,各户世代信从某一依禅及其继承人。由上所述不难看出,外来宗教在新疆的传播过程中,地区化、民族化都是不可避免的。惟其如此,这些宗教才能根植于不同文化背景的土壤中得到广泛传播。
另一方面,多种宗教的并存流传,还造成了不同宗教之间相互渗透的现象。伊斯兰教尽管有着比较严格的一神论教义和教规,但在传播过程中,也或多或少地受到其他宗教的渗透和影响。从南疆地区某些清真寺建筑上的壁画、雕刻就可以看到古代佛教艺术的遗风。如莎车县加满清真寺梁坊上是用莲花、祥云和金色光环色彩图案装饰。有些古代保存下来的伊斯兰教建筑并非都是阿拉伯式的“方基圆顶”,而是保留了当地原有的建筑风格,著名的库车额什丁和卓麻扎的陵墓就是一种平顶式、有廓檐和窗格的古建筑。南疆苏非派中有个特殊的 “乞食者”团体,其成员披头散发,不修边幅,极端厌弃今世,不娶妻生子,不成家立业,四处游荡,以乞食为生。其渊源与从前当地佛教的游方僧有关。而活跃在维吾尔、哈萨克等民族民间的“巴合西”、“达汗”等则可以追溯到历史上的萨满巫师;拜火习俗和过“诺鲁孜节”则是祆教的遗留。这些现象都是新疆多种宗教并存、各宗教相互影响的痕迹。
C新疆宗教是在新疆社会发展适应中流传的,新疆那个宗教发展,哪个消失取决于新疆统治集团的态度。
生讨论:我国宗教的最大实际是宗教的长期性、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和复杂性特征突出。在新疆,除以上特征外,还有一些不同于其他省区的特点。例如,宗教有广泛的群众性,信教群众占全区总人口的半数以上,信教群众中,伊斯兰教信教群众又占绝大多数,为维吾尔、哈萨克、回、柯尔克孜、乌孜别克、塔吉克、塔塔尔、东乡、保安和撒拉等10个民族所信仰,人口总数逾千万,约占全新疆人口总数的60%。宗教与政治的关系容易交织在一起,宗教和民族问题、周边国际问题和其他社会问题相交织,极具复杂性。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至关重要。
从政治层面来讲,一方面宗教界要自觉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分裂。面对“三股势力”加大利用宗教从事破坏祖国统一的图谋,应高举“四个维护”旗帜,同破坏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危害人民利益和法律尊严的行为作斗争,理直气壮地批驳“三股势力”散布的各种歪理邪说,从而正本清源,净化环境,消除杂音。另一方面,宗教界要自觉抵制和反对邪教。针对邪教滋生发展对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宗教界可以通过发挥传统宗教的优势,批驳其歪理邪说,揭露其反动本质,尽力帮扶被蛊惑上当受骗的群众,遏制邪教滋生蔓延。
从经济和文化上讲,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要把意志和力量更多地集中到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上,要重视开发文化资源为旅游业服务。此外,要实现宗教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就要着眼宗教的发展规律和时代要求,引导宗教向理性化、伦理化和更加宽容的方向发展,走向健康、良性的发展道路。
D新疆一些宗教的变化与民族迁徙有关
生讨论:乌孜别克族与新疆其他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一样,禁食猪、狗、驴、骡肉等,多吃牛、羊、马肉和乳制品。但是,乌兹别克人并非自古就生活在中亚以及我国的新疆,其祖先经历了长期的战争和艰难的迁徙历程,逐步定居此地。民族迁徙主要是指一个民族的整体或部分,“在某种原因的驱使下,有组织地或自发地离开其原始居住地而较大规模地向其他地区移动的现象”。无论民族迁徙的原因是 自然条件的压迫还是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亦或是民族之间的征服战争,由于其在迁徙中的文化接触和民族融合必然引起社会生活方面的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我们通常称为“社会文化变迁”。“凡是因为一个民族内部发展所引起的,或是因为不同民族之间的接触所引起的一切社会文化现象(民族的社会组织结构,人的环境以及民族生活方式)的突发的、持续的、急剧的或缓慢的变迁,都称为社会文化变迁。”[3 ]乌兹别克人在长期的民族迁徙的历程中,经过与其他民族或部落的不断战争与融合,其社会文化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4、师生总结
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就是要求宗教必须遵守社会主义社会现阶段的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基础:一是基于宗教发展对社会发展的适应性;二是基于宗教长期存在的客观实事;三是基于求同存异的思想;四是基于我国的政治基础和宗教实践基础。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由于宗教具有的群众性特点,这就决定了各种宗教团体、爱国宗教人士以及广大信教群众必须为构建和谐社会发挥自己的积极作用。构建和谐社会本身包含了宗教自身的和谐,以及宗教与社会各有关方面的和谐。适应的必然要求。
三、课堂小结
新疆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的发展
1、伊斯兰教在新疆的发展
在察合台汗国统治者的大力推行下,伊斯兰教于16世纪初最终取代佛教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新格局形成。
2、藏传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与东正教在新疆的传播
藏传佛教于唐代随吐蕃传人新疆。藏传佛教在新疆的勃兴,是与拉特蒙古进入新疆联系在一起的。19世纪到20世纪初,天主教和基督教开始在新疆广泛传播。18世纪东正教随着大批俄罗斯人的到来传入新疆。这些宗教的传入,进一步丰富了新疆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
3、当代新疆宗教概况
近现代以来,新疆继续维持了多种宗教并存的基本格局。现有宗教为伊斯兰教、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和道教。伊斯兰教是新疆地区信仰民族和人口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宗教。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新疆自古以来就是多种宗教并存地区?
2、新疆多种宗教并存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3、伊斯兰教传入后新疆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发生了怎样的演变? 4、20世纪30年代以来“双泛”分子利用伊斯兰教进行了哪些分裂活动?
[参考书目]
1、《中国新疆地区伊斯兰教史》编写组:《中国新疆地区伊斯兰教史》
1、2册,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马品彦、赵荣织编:《新疆宗教史略》,新疆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李进新编:《新疆宗教演变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4、马品彦主编:《正确阐明新疆伊斯兰教史》,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新疆民族发展史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新疆的主权从汉代就开始确立。
2、了解和认识历朝对新疆的统治以及新疆与内地的联系,说明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通过对新疆宗教史的学习,了解新疆的和平稳定对祖国统一和中华民族的意义,培养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
4、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生的爱国主义情操。知识与能力:
1、了解在党的领导下,新疆的明天会更好 过程与方法:
2、通过收集新疆的有关资料,出墙报或历史小报,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3、分组采访,整理成文或制成短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4、设计发散性的问题,注重探究式学习,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教学思路
教学重点:新疆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焕发着生机 教学难点:新疆在党的领带下,明天会更好
教学设计
一、教师导入
历史上各族人民对新疆的开发
(1)先秦时期各族人民对新疆的开发
新疆地区的开发,自有人类活动出现就开始了。在旧石器时代晚期,生活在吐鲁番、乌鲁木齐和鄯善一带的居民,人们主要使用石器进行生产活动,开始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进入“细石器时代”,新疆居民制作石器的手工水平已经有了明显的提高。并了解了火的特点,掌握了使用火的技能。有了原始的农业生产活动。
青铜时代,人们已开始用青铜制作斧、凿、镰、锥、刀等生活用具以及各种装饰品,同时并用石器。纺织、皮革、织毡等家庭手工业已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品,出现了彩陶制造业。
铁器时代,铁质兵器和铁质工具的使用在新疆居民中已较普遍,冶铁、加工制作技术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农业、牧业、纺织、皮革、制毡、木器、制陶等其它手工业生产均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铁刀、铁矛、带钩、马衔、铁针、铁镞等的发现,充分说明了这一时期冶铁、加工制作技术的发展情况。其它各业也有一定的发展。
(2)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各族人民对新疆的开发
秦汉时期,随着塞人、月氏、乌孙、汉人、羌人等在新疆的迁转和定居,新疆地区的开发有了明显的进步。汉朝政府在西域屯田的同时,也兴修了大量的水利设施。畜牧业是汉代新疆地区的主要经济部门。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进步。中原先进的冶铁技术传人新疆地区,使当地冶铁水平有了提高。生产工具如铁铧、铁锄等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如代田法等带到了新疆。冶铁开始使用来自中原的鼓风设备——陶瓴。现在新疆地区所种植的农作物、蔬菜、瓜果品种当时大都已出现。园艺业有一定的发展。马、牛、羊、驴、骡、骆驼数量众多。纺织开始使用纺轮和纺杆。木器制作开始使用旋木工艺。陶器的制作已开始采用轮制法。开始制造流通货币。
魏晋南北朝时期,内地先进的牛耕技术开始在新疆地区普遍推广使用。突厥人的锻冶技术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稻种及其耕种技艺开始传入新疆,并得到推广。棉花种植遍及全疆。养蚕、缫丝织锦技艺普遍提高。园艺业进一步发展,促进了酿酒业的发展。
(3)唐宋元明时期各族人民对新疆的开发
唐朝统一新疆地区后,新疆地区的社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大量汉民存在并实行与内地相同租庸调制的伊、西、庭三州居民,家畜饲养已占重要的地位。三州官营手工业作坊出现了“行”的组织。造纸术已在西州出现,屯田规模进一步扩大。设置“掏拓所”管理水利。吐鲁番地区农作物一年可以两熟。西瓜从河中传入新疆。高昌回鹘工匠熟练掌握了用硇沙软化皮革的技术。喀喇汗王朝时期,新疆地区的农牧业持续发展,手工业技术有了长足的进步。其采矿和冶铁技术很先进,采矿有排水和通风设备。金属冶炼已经普遍使用鼓风机,普遍使用陶轮制陶。出现了玻璃作坊。契丹人将选育牲畜及独到的捕猎经验带到了新疆。同时也带来了辽朝非常先进的冶铁技术。
元朝统一西域后,为了镇抚西北,曾先后征发大批内地的汉军、新附军,及农民和工匠到西域驻防建设。实行军屯,民屯和犯屯。并设立了提刑按察司监管水利兴修事宜。高昌的畏兀儿人不仅大量种植葡萄,而且还酿造葡萄酒和蒸馏加工葡萄酒。元朝政府在别失八里设立冶铸场,同时还设忽丹巴里、别失八里局掌管染织手工业生产。开凿了伊犁的果子沟涧道,在交通要道设置了“站赤”。设置“交钞提举司”和交钞库,管理货币的发行和流通。叶尔羌汗国时,新疆南部经济的发展有了各自的地域特色。
(4)清朝时期各族人民对新疆的开发
准噶尔统治时期,新疆地区的畜牧业、农业和手工业有了长足的发展。清朝统一新疆后,为了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理,维护社会的安宁和边境的安全,大力支持陕、甘一带的汉、回居民迁居新疆开荒。从1760-1768年,先后从阿克苏、叶尔羌等南疆地区迁移维吾尔族农民到伊犁河两岸垦荒种地,是为“回屯”。对于流放到新疆的遣员,是为“犯屯”。为了满足财政、军事、屯垦、民生等方面的需要,组织各地军民大力发展采矿、冶铸等手工业。随着乌孜别克、俄罗斯、塔塔尔人来到疆经商落户,促进了新疆商业经济的发展。
二、传授新课
1、党中央、国务院60年来始终关怀新疆人民
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从普遍贫穷到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
我国少数民族人口主要集中在我国西部。近20多年来,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现了从普遍贫穷到总体小康的历史跨越,使包括少数民族在内的各族人民的生活总体达到了小康水平。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各族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第一代领导集体:戈壁惊开新世界
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新疆从1950年9月至1951年10月,在全省各地的农业区的147个乡试办了减租。从1951年9月开始,在全疆农业区普遍开展减租反霸斗争。至1952年5月,在全疆9个专区的58个县,1500多个乡,近400万人口的地区完成了减租反霸任务,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减租反霸只是削弱了封建势力,并没有彻底改变封建的土地制度。许多农民群众说:地主阶级和封建土地制度是一座山,恶霸等反革命分子是山上的狼,减租反霸中把这批狼打倒了,可是这座山还挡着我们前进的路。这充分说明农民在减租反霸后,对于土地的要求是十分迫切的。
经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批准,1952年9月至1953年12月,在新疆农区分四期进行了土地改革,打倒了千百年来压在各族人民头上的地主阶级,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使345万农民,分得737万多亩土地,使各族农民不仅摆脱了汉族反动统治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而且结束了本民族内部的以地主阶级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压迫和剥削,真正在政治上、经济上得到了翻身。各族农民欢欣鼓舞,他们更加热爱毛主席,更加信赖中国共产党。1952年3月23日,疏附县帕哈太克里乡维吾尔族农民在庆祝土地改革胜利的大会上,以长诗形式给毛泽东写了一封致敬信——《献给毛泽东》,倾诉过去的苦难生活,描述土改翻身的喜悦,抒发他们对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无比热爱的深厚感情。8月30日,毛泽东复信给帕哈太克里乡全体农民,鼓励他们“在爱国丰产的口号之下,更加团结,努力生产,改善自己的物质生活;并在这个基础之上,一步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加入了开发新疆、建设新疆、发展新疆的事业中。兵团的广大职工风餐露宿、开渠引水、垦荒造田,向亘古荒原、向千里隔壁、向被称为“死亡之海”的沙漠宣战,建成了一片片绿洲、一个个农场。解放前,新疆基本没有现代工业,兵团人兴办工业、交通运输、建筑业,使新疆顺利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指标。改革开放以来,兵团的职工积极开展工农业生产的技术创新与革命,并向地方大力推广和传播,有效带动了新疆地方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2)第二代领导集体:积蓄发展新能量 遵照邓小平的指示,国家农委党组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很快给中央起草了《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报告》。经过王震多次亲笔修改和国家农委党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多次讨论,9月22日,报告正式成文。《报告》提出,从防御霸权主义入侵,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和建设社会主义富强、文明的新疆的战略考虑,建议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体制。
1981年10月11日,中共中央决定调当时担任吉林省委第一书记的王恩茂回新疆工作。14日,王恩茂来到北京。19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新疆问题,并形成了中共中央书记处领导同志同新疆领导同志谈话的要点。王恩茂离京赴新疆前,邓小平对他作了五个方面的指示,并强调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就是现在的农垦部队,是稳定新疆的核心,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要恢复。
1981年12月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发出《关于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决定》。《决定》指出:“生产兵团屯垦戍边,发展农垦事业,对于发展自治区各民族的经济、文化建设,防御霸权主义侵略,保卫祖国边疆,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央希望兵团各级党委和干部职工,“总结历史经验,继承革命传统,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发扬成绩,克服缺点,认真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同新疆各族人民团结一致,艰苦奋斗,为建设边疆、保卫边疆作出新的贡献。”从此,被撤销6年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得以恢复。
1982年6月1日,恢复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庆祝大会在乌鲁木齐召开。受中央委托,王震专程到新疆出席庆祝大会并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1975年兵团撤销时的全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1981年中央批准恢复的名称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对于为什么要这样,邓小平在视察新疆时作了解释,他说:“生产兵团恢复起来,这是稳定的力量,不要用解放军的名义„„解放军不要搞得太复杂了,如用解放军的名义,搞军衔就要轮到它,几万人不好办。”
(3)第三代领导集体:跨世纪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新疆稳定和发展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为新疆跨世纪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江泽民同志两次视察新疆,反复强调加快新疆经济发展,关键是要加快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进而变为经济优势的进程。
1996年,中央决定对新疆经济发展实施倾斜政策,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财政信贷、对外开放等方面,对新疆给予更多的支持。
从1997年开始至今,中央已先后为新疆选派了6批共3700多名援疆干部支援西部建设,来自全国各地的援疆干部,把新疆当作第二故乡,引进项目资金,兴建希望小学,培训技术人员,传播先进经验,为我国东西部经济文化交流架起桥梁,成为助推新疆经济社会大发展的不竭动力。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新疆基础设施建设日新月异,投资环境不断完善,对外开放水平迅速提高。
(4)第四代领导集体:稳疆兴疆,富民兴边 2004年4月,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专题研究新疆工作,提出实施“稳疆兴疆、富民兴边”战略,始终把提高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作为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以发展促稳定,以稳定保发展,确保新疆各族人民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努力开创新疆团结稳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2006年9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察工作时强调,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宝贵机遇,大力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切实提高各族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开创民族地区团结稳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2008年3月8日上午,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新疆代表团,在人民大会堂新疆厅举行全体会议。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来到这里,同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全国人大代表一起进行审议,共商国是,共话新疆又好又快发展大计。他就进一步做好新疆工作讲了三点意见:切实把发展作为新疆工作的第一要务,充分发挥新疆的优势和潜力,在推动科学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注重做好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的工作,在促进社会和谐上迈出新步伐;切实做好民族工作和宗教工作,进一步维护社会稳定,在加强民族团结上迈出新步伐。
2009年8月22日至25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和自治区政府主席努尔·白克力等陪同下,到阿克苏、昌吉、克拉玛依、石河子、乌鲁木齐等地,深入乡村、林场、社区、企业和部队营区,实地了解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和执行维稳戍边任务的部队官兵。总书记勉励新疆各族干部群众一手抓改革发展,一手抓团结稳定,加快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的社会主义新疆,努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创造新疆更加美好的明天。
2、中央部署援疆战略,确保2020实现全面小康
(1)对口援疆工作的具体部署及目标
一、建立起人才、技术、管理、资金等全方位对口支援新疆的有效机制。
二、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支援的优先位置,着力帮助各族群众解决就业、教育、住房等基 本民生问题,着力支持新疆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三、2010年要深入调查研究,编制专项规划,加强人员培训,抓紧做好对口援疆的前期准备。
四、2011年起全面实施对口援疆工作。力争经过5年努力,在重点任务上取得明显成效。
五、经过10年努力,确保新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2)对口援疆工作的主要特点
一、支援范围扩大。受援方由过去的新疆10个地州、56个县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个师,扩大到新疆12个地州、82个县市和兵团12个师。在支援省市中,新增了安徽、山西、黑龙江、吉林四省和广东深圳市。
二、调整结对关系。以支援方综合实力和受援方实际困难,尽力使支援双方强度匹配。比如,北京、上海、广东、江苏及深圳等经济实力强的省市对口支援贫困程度较深的南疆三地州;地域上相对集中,便于展开工作,尽可能安排一个省市对口支援一个地州或一个地州的几个县市和师团场;考虑双方资源地理气候特点,更有效做好援助工作。比如,东北三省对口支援气候条件相似的北疆塔城、阿勒泰地区,山西对口支援同样拥有煤炭资源的阜康市等地。
三、重点支援基层和南疆。新疆主要困难难在基层、难在南疆、难在国家扶贫县、边境县和团场。因此,要把援助重点放在基层,放到贫困县、边境县和团场,放到乡镇和农村。
3、新疆的明天会更好
进入新世纪后,国家为了加快新疆的发展速度和增强扶持力度,相继出台了重大文件和一系列政策措施,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在新世纪迈上了新的台阶。新疆经济发展的特点是“一黑一白”的资源优势,黑即石油和煤炭资源,白即棉花资源。2008年,新疆石油产量为2722万吨,天然气产量236亿立方米,油气当量约合4797万吨,位居全国第一,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产量为全国最高,确保了西气东输充足的气源供给。尽管新疆的煤炭产量目前仅有5000万吨,但随着准东盆地、吐哈盆地等大型百亿吨煤田的勘探成功,至2020年,新疆能够填补全国15亿吨煤炭需求的缺口。2008年,新疆棉花总产量达到301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占全国棉花总产量的近40%,棉花已成为新疆农业经济的“王牌”产业,棉花在品质、商品量、调出量、单产、总产等方面位均居全国第一。新疆成为我国不可替代的最大商品棉基地。
新疆农牧业资源丰富,目前是全国最大的加工番茄、啤酒花、红花、枸杞、甜菜糖生产基地,番茄酱出口量占国际贸易量的1/4,啤酒花产量占全国总产的70%,甜菜总产和单产均位居全国第一。新疆是国家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有可利用草场面积7.2亿亩,牲畜品种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2007年,牲畜年末存栏5023.4万头(只),肉类总产量160.6万吨,牛奶产量196.2万吨,羊毛产量9.3万吨,其中细羊毛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1/3。2007年,新疆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063.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78年增长8.1倍,年均增长7.9%,为发展新疆的工业、商业、对外贸易以及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无可替代的生产资源。
新疆采取石油、煤炭、矿产、特色农业等优势资源开发战略,不断地将其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力推进了新疆经济社会发展和进步。2007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GDP)3494.42亿元,比上年增长12.2%。人均生产总值16860元,增长9.9%,以当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2229美元/人,首次突破2000美元大关。目前,新疆“两基”人口覆盖率为99.8%。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覆盖农牧业人口973.99万人,实际参加的农牧民人数有847.25万人。
4、师生总结
在这跨进“十二五”新征程的起步时刻,新疆各族人民求发展、谋富裕、思稳定、盼和谐的愿望和信念更加坚定。面对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光辉前景,面对同全国一道同步迈进全面小康社会的灿烂愿景,我们豪情满怀,继往开来。不可否认,完成“十二五”预期目标,实现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需要付出艰苦的劳动、极大的努力,因此,我们既要有坚定的信心和旺盛的斗志,因为,信心是无价之宝,信念弥足珍贵,诚如温家宝总理所言,“信心就像太阳一样,充满光明和希望。”又要有忧患意识,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意识让人沉着冷静,理智地科学谋划、科学发展。
三、课堂小结
“人心齐,泰山移”。新起点奋斗目标的实现,一定要“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需要一种政治大智慧,唤起各族干部群众同心同德、同向同力地干,只有万众一心、心无旁骛、始终如一地同心干,新疆的明天才会更好,新疆的明天就一定会更好!
[思考题]
1、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对待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
2、为什么说民族分裂主义是危害祖国统一与安全的主要危险?
3、“三股势力”是怎样产生的,其反动本质和危害性是什么?
4、怎样正确认识民族自决权和人权问题?
5、为什么说反对“三股势力”的斗争是长期的和复杂的?
[参考书目]
1、《“东突”恐怖势力难脱罪责》人民日报2002年1月21日。
2、《“四个认同”读本》新疆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3、《反对民族分裂主义斗争史话》新疆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第二篇:新疆“三史”专题讲座 教案
新疆“三史”专题讲座 教案
库尔勒市第九中学 匡华 2016年5月23日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中国对今新疆的主权是从汉代开始确立的,不过新疆是近代才开始使用的一个名称,汉朝时称今新疆大部分地区为“西域”。其时西域的地域不仅包括今天的新疆,还包括中亚部分地区,有西域三十六国之说。当时的西域各国也处于漠北强国匈奴的威胁之下。为抗击匈奴,汉武帝决定联合西域各国,对匈奴形成夹击之势,于是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张骞历尽千难万险,历时二十余载,最终不辱使命,成功说服西域各国与汉朝联合,並将西域冶炼铁器的技术带回,改良了汉朝军队的武器装备,大大增强了汉朝军队的战斗力。其开辟的进出西域的路线也成为最早的丝绸之路。
一、历朝对新疆的统治
在汉王朝的强大军事打击下,匈奴不断向北向西退却,並分裂为南北两支,佔据西域的南支匈奴归顺汉朝。公元前60年,汉朝在龟兹(今新疆轮台县境内)设置“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地方,西域各部落首领和官员都接受汉朝的册封。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域地方的主权开始归于中国。接下来的东汉、曹魏、西晋等王朝也继续在西域地方设置行政机构进行管理。
汉代为巩固边防和加强对西域的治理,还在天山南部一些地方实行“屯田”,即所驻军队同时在当地开荒种田,一边屯垦一边戍边。这一制度后来也延续下来,为历代王朝治理新疆以及其他边境地区的重要政策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也承继这一政策,组建新疆建设兵团,成为维护新疆边防和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力量。
两晋之间,中国北方游牧部落崛起,中原政权不断更迭,历史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这时的西域部分地区仍在中原政权统治之下,但有些地方则在地方政权控制之下。到公元五世纪末的南北朝时期,中原政权基本失去了对西域一带的控制,高昌(高车)、柔然、吐谷浑、突厥等政权先后分别佔有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七世纪初,隋朝大军灭吐谷浑,控制了新疆東南部。唐代隋後,先是击败佔据吐鲁番一带的高昌政权,在高昌设“安西都护府”;随后又消灭东西突厥,在庭州(今新疆昌吉州境内)设置“北庭都护府”,完成了对天山南北的收复和统一。北庭都护府后升为“北庭大都护府”,管理天山北麓及今新疆东部地区的军政事务;安西都护府升为“安西大都护府”,管理天山南部和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西的广大地区。安西大都护府的所在地就是库车,也就是奥运之前不久发生恐怖袭击的地方。唐玄宗年间,又在两大都护府之上设“碛西节度使”,位列当时全国八大节度使之一,碛西也就成为当时对西域一带的统称。
八世纪中期,唐朝爆发“安史之乱”,西面的吐蕃王国(今西藏大部地区)乘机占领天山南北部分地区。此前不久在漠北消灭北突厥汗国而建立起的回纥政权与唐朝政权关係密切,曾两次出兵帮助唐朝平乱,并向唐朝要求改名为回鹘。到九世纪中期,回鹘灭国,其部众大部分向西迁徙,其中一支迁往吐鲁番地区,建立了高昌回鹘政權;另一支继续西迁,在今新疆喀什及葱岭(帕米尔高原)以西地带建立起喀喇汗王朝(黑汗),称葱岭西回鹘。这两支西迁的回鹘人被认为是今天维吾尔族人的祖先,他们与当地部族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後来的维吾尔族。还有一部分回鹘人则向南迁移,並与其他民族相融合,例如契丹族就有半回鹘之称。另外今天甘肃一带的裕固族也被认为是回鹘的後代。
唐之后,中原进入五代十国以及宋辽金西夏多个政权鼎立的时代,回鹘人的高昌、喀喇汗政权以及塞人的于阗政权也割据统治着天山南北以及中亚的部分地方。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蒙古族部落兴起,天山南北也随着蒙古铁蹄的征战而复统一。值得一提的是,九世纪末十世纪初时,伊斯兰教传入喀喇汗王国,为统治者所接受並成为国教。十世纪中叶,信仰伊斯兰教的喀喇汗王朝发动了对信仰佛教的于阗王国历时四十余年的宗教战争,於十一世纪初灭亡于阗。
二、新疆与内地的联系
1、“西域”与“新疆”的概念
“西域”一词从字面来说其含义就是“西部地区”。这一概念始见于汉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天山南北地区;而广义的西域主要指玉门关、阳关以西,中亚、西亚地区,及至地中海、东欧、北非的广大地区。西域的概念的变化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西部地区的认知程度。汉代西域只是指今南疆和东疆地区。而进入魏晋南北朝以后,“西域”范围更加扩大,它不仅包括今新疆地区,而且还包括今中亚、西亚、南亚、北非部分地区、以意大利半岛为中心地中海周围。清代关于“西域”的这一概念,正是当时中国西北的边界,即指今新疆包括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
清朝统一全国后,把那些被清朝重新统一的一些地区都称为“新疆”。称这些地区为“新疆”,并不是“新辟疆土”之意,是由于清朝取代了明朝,原来属于明朝管辖的地方或明朝以前历朝管辖的地方,自然应当归于清朝,因此,这些地方只不过是由清朝重新统一了而已。清朝驱逐阿古柏侵略军和从沙俄侵略者手中收复伊犁之后,于1884年正式在新疆建省,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西域为新疆。
2、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表明,历史上中国各地,包括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不仅一直保持了密切的政治联系,而且保持了密不可分的经济文化联系。从先秦时期,新疆与内地就有着经济交流和联系,内地的丝绸传入新疆,新疆的玉石输入内地。汉朝统一西域之后,丝绸之路日益繁荣,内地的大量钱币在新疆流通,并且在新疆出现了汉文和当地少数民族文字合璧的双语钱币,而新疆与内地贸易不断,并将大量当地产品如玉石、牲畜等输入内地。无论在统一还是分裂割据时期,新疆与内地都形成了持久而良性的互动与交流,从而使新疆的经济纳入古代中国的整个经济系统中,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汉朝统一西域后,更加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贸易的往来。这一时期丝绸之路畅通,中国内地与西域商品流通范围扩大。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经济贸易空前繁盛,唐朝货币大量流入西域。清朝统一新疆后,新疆社会稳定,商品经济繁荣,为中原与内地的经济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大大丰富了中原汉族人民和新疆各民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新疆与内地密切的经济交流,不仅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新疆与内地不同的经济类型之间,有极强的互利、互惠、互补性,因此相互依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保证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新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
三、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的行政管理
国家主权原则的重要体现就是对其领土拥有最高统治或最高管辖权。确定一个区域主权归属的原则,主要根据国家是否对这一地区直接进行行政管理以及是否有效对其进行控制。新疆,自汉代统一西域后,历代中央政权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一直保持着对西域的最高统治权和管辖权,并实施有效的控制与管理。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了西域都护府,汉朝中央政府的政令已在西域通行,汉朝正式开始在西域行使最高统治权和管辖权,对西域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西域从此成为我国领土的一个组成部分。东汉时期于公元74年重新恢复了西域都护及戊己校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对西域的管辖却一直没有中断。隋唐时期曾先后在鄯善、且末、伊吾三地设郡。648年,唐朝完全控制了天山南北广大地区、迁西安都护府于龟慈。702年,唐朝又设立北庭都护府,唐代在西域最高军政建制是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其机构完善,官有定员,职有专任,所有军事民政事务都有专门机构负责。元朝时期,于1251年在别失八里设立了别失八里、阿姆河等处行尚书省。明朝设立哈密卫。清朝于1762年设置了“总统伊犁将等处将军”,治地在惠远城(今霍城县境内)。伊犁将军是清朝在新疆地区最高的军政长官,统领全疆各地的驻防官兵,并兼理地方行政事务。1884年新疆建省。
2、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设立的军事机构与驻军
在国家拥有的领土上设立军事机构并驻军,是行使国家主权的重要标志。历代中央政权在西域一直设立有军事机构,并派驻大量军队,行使管辖权和自卫权。汉朝多次出兵西域并实施屯田,设立军事官职,行使军事管辖权;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各割据政权也纷纷驻军西域;唐朝在西域设有安西和北庭都护府,下设有军、守捉、城、镇等军事机构;元朝在西域的驻军有蒙古军、汉军和新附军驻守各地;清朝的伊犁将军兼理军事和民政,有满、蒙古等八旗军队以及绿营兵长期驻守新疆。历代中央政权在西域建立军事机构,派驻军队,并把当地少数民族纳入军队后,有力地巩固了在西域地区的统治。
3、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实施的赋税制度与法律制度 在所辖领土内,征收赋税,推行中央政府统一的法律制度,是国家行使主权的重要标志之一。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有效地行使了赋税征收权和最高司法权。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各地均向中央进贡;北魏在鄯善“赋役其民,比之郡县”;唐朝在西政府在内地实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也推行到西域;元朝在西域地区按人丁计算征收赋调;清朝在新疆征收田赋。建省后新疆有了完整的税收体系,并与内地税制趋向一致。对作为国家主权标志的立法权和司法权,在历代中央政府管理西域的过程中,除保留了当地民族的习惯法外,还把中央各种法令推广于新疆地区。汉朝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立的官职,往往是军政合一,同时也兼理司法。唐代的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设有兵、法、功、仓、户诸曹参军,其中的法曹参军的职掌即司法事务。元朝在文献记载和考古出土文西域设立提刑按察司,纠察各级官员的不法行为。清朝在新疆地方司法由行政长官兼理,保证清朝的《大清律》在新疆贯彻执行,同时又根据新疆特点制订了《回疆则例》。
4、新疆各民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
新疆各族人民往往是把一家一姓的专制君主、君主世袭的王朝视为国家认同的对象,汉代西域各地对汉文化的坦然接受和热爱,要求汉朝政府派都护进驻西域,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仍保留着汉朝政府颁发的信物,喀喇汗王朝的可汗常常在其头衔上冠以“桃花石汗”意即“中国汗”的称号,高昌回鹘称与宋朝的关系为“甥舅关系”,清朝在平定准噶尔势力和大小和卓叛乱时,各族人民踊跃支持。在打击阿古柏和沙俄侵略势力的过程中,新疆各族人民都同仇敌忾,一致对外。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不可动摇的。
新疆民族史和新疆宗教史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和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从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开始成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多年来,新疆各民族人民团结协作,努力开拓,共同书写了开发、建设、保卫边疆的辉煌篇章,新疆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新疆自古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在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部落、民族在新疆聚居。新疆居民的族属,从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开始才有明确的记载,当时主要有:塞、月氏(音:肉支)、乌孙、羌、匈奴和汉人。
塞人,原游牧于东起伊犁河、楚河流域,西抵锡尔河地区。因被月氏排挤而西迁,一部分退至锡尔河北岸,另一些南下帕米尔,散居各地。月氏人,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期活动于河西走廊到塔里木盆地的广大地区,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汉之际最为强盛。公元前176年前后,受匈奴的攻击,被迫向伊犁河流域迁徙,驱走那里的塞人而居其地。乌孙,最初活动于河西走廊。秦末汉初,受月氏人的攻击而依附于匈奴,后在匈奴的支持下,袭击月氏人,并将其逐出伊犁河流域。羌人,最初活动于黄河中上游地区。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一部分羌人经河西走廊,沿祁连山、昆仑山向西迁徙,从而在新疆留下了足迹。匈奴人,主要是在公元前176年前后进入新疆的。汉人,是较早进入新疆地区的民族之一。公元前101年,汉朝军队开始在轮台、渠犁等地屯田,后来扩大到全疆各地,各屯田点成为汉人进入新疆后最初的分布区域;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以后,或为官、或从军、或经商,进入新疆的汉人连续不断。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时期,是中华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迁徙往来频繁,又有许多古代民族进入新疆,如柔然、高车、(厌左加口旁)哒、吐谷(音:玉)浑等。柔然,是北方草原古老民族东胡人(中国古族名)后裔,五世纪初兴起于蒙古草原,公元402年建立了强大政权,同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争夺西域。高车,亦称敕勒、铁勒,最初游牧于贝加尔湖及鄂尔浑河、土拉河流域。公元487年,高车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与其弟穷奇率所属十余万部落(户)西迁,在车师前部(今吐鲁番交河故城)西北建立高车国。(厌左加口旁)哒,起于塞北(古指长城以北地区),五世纪末东进塔里木盆地,南攻月氏,建立政权,并越过帕米尔高原,曾一度控制南疆部分地区。吐谷浑源于鲜卑(中国古族名),四世纪初自辽东(泛指辽河以东地区)西迁,逐渐控制了今甘南(甘肃南部地区)、四川和青海地区的氐(中国古族名)、羌等民族,建立政权。
二、多种宗教在新疆并存与传播
新疆作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枢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早在伊斯兰教传入前,祆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多种宗教,就相继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到新疆,与当地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一起在各地流传。伊斯兰教传入后,新疆不仅继续维持了多种宗教并存的局面,而且又有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传入。
在外来宗教传入以前,新疆的古代居民信仰本地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及由原始宗教发展而成的萨满教。至今新疆的一些少数民族都还程度不同地保留着原始宗教和萨满教的观念及遗俗。
公元前四世纪前后,产生于古代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即中国所称之祆教(俗称拜火教)经中亚传入新疆。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祆教流行于新疆各地,吐鲁番地区尤为盛行。当时的高昌政权专门设置了机构和官员来加强对祆教的管理。新疆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历史上曾信仰过祆教。
公元前一世纪前后,产生于印度的佛教经克什米尔传入新疆。不久,佛教就在各地统治者的大力推行下,发展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佛教鼎盛时期,在塔里木盆地周缘各绿洲,佛寺林立,僧尼众多,还形成了于阗、疏勒、龟兹(音:秋词)、高昌等著名的佛教中心。新疆佛教在造像、绘画、音乐、舞蹈、寺院和石窟建筑艺术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丰富了中国和世界文化艺术宝库。
第三篇:新疆三史 知识
阿克苏地区干部理论考试题库
新疆“三史”知识
一、单选题
1、新疆古称西域,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公元前()年,西汉中央政府在轮台设置西域都护府,是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西域都护府的建立,标志着西汉在西域统治的确立,西域从此成为中国领土的一部分。C C、60年
2、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内地人民和西域各族人民的相互了解与来往。D D、张骞
3、为确保对新疆各地的军政统治和维护西北边陲的安全,()年,清政府发布新疆建省上谕,新疆省正式建立。C C、1884
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由此掀开了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篇章。C C、1955年10月1日
5、随着各民族长期不断地迁徙、同化和融合,至清末,新疆才确立了以维吾尔族为主体,有汉、哈萨克、蒙古、回等()个民族共同聚居的局面。B B、13
6、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国家。A A、全国各族人民、多民族
7、()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核心内容,也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根本原则。B B、民族平等
8、()年,新疆在全国率先召开了第一次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对183个民族团结先进集体和322个先进个人予以表彰奖励。A A、1982
9、()年()月,自治区十一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这是我国首部关于加强民族团结教育的地方性法规。D D、2009 12
10、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始终()。A A、高于一切
1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民族团结教育条例》于()施行。A A、2010年2月1日
12、民族区域自治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A A、基本政治制度
13、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逐渐形成了()的分布局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B
B、大杂居、小聚居
14、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为()。C C、民族区域自治
15、现阶段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是()。A A、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16、新时期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是()。A A、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17、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C
C、本质特征
18、《宪法》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C C、自治权
19、《城市民族工作条例》规定:“清真饮食服务企业和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必须配备()的食用清真食品的少数民族职工和管理干部。” B
B、不少于20%比例
20、我国成立最早的民族自治区是内蒙古自治区,于()年5月1日正式成立。A A、1947年
22、目前我国人民币(纸币)上共有()民族文字。A A、5种
23、我们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我国宗教()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B B、独立自主自办
24、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破坏社会秩序、损害公民身体健康、妨碍国家()的活动。A A、教育制度
25、()是宪法赋予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是我们党对宗教问题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B B、宗教信仰自由
26、在处理民族宗教问题时,我们通常所说的“四个维护”是指,必须坚持维护法律尊严、维护人民利益、维护民族团结、维护()的原则。C c.国家统一
27、国务院《宗教事务条例》自()起施行。B B、2005年3月1日
28、信教公民和不信教公民、信仰()宗教的公民应当相互尊重、和睦相处。A A、不同
29、信仰伊斯兰教的中国公民前往国外朝觐,由()负责组织。A A、伊斯兰教全国性宗教团体
30、擅自组织信教公民到国外朝觐的,由宗教事务部门责令停止活动;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可以并处违法所得()的罚款。B B、1倍以上3倍以下
31、利用宗教进行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妨碍社会管理秩序,侵犯公私财产等违法活动,构成犯罪的,依法()。C C、追究刑事责任
32、当前做好新疆工作的关键是()。A A、处理好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33、任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不得()公民信仰宗教或者不信仰宗教,不得()信仰宗教的公民和不信仰宗教的公民。B B、强制、歧视
34、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的十六字要旨是()。B B、保护合法,制止非法,抵御渗透,打击犯罪
35、利用宗教进行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妨害社会管理秩序,侵犯公私财产等违法活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法给予()。B B、行政处罚
36、党的宗教工作()是:全面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B B、基本方针
37、《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是根据()制定的,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C C、宪法
38、()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A A、民族区域自治
39、伊斯兰教最终取代佛教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的时间是? A A、公元16世纪初
40、公元()年,班超出使西域,证明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体现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历史见证。B B、73
44、新疆精神的主要内容是:()。A A、爱国、勤劳、团结、互助、开放、进取
45、东汉相继镇守西域的父子将军是()。C
C、班超父子
46、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尔扈特部首领()为摆脱沙俄压迫,维护民族独立,率领部众发动了武装起义,并冲破沙俄重重截击,历经千辛万苦,胜利返回祖国。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为巩固中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D
B、忽必烈
47、大型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套曲(),在新中国成立前已濒于灭绝,自治区人民政府将其列为重点抢救的艺术品种,组织力量搜集、整理,现已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A A、十二木卡姆
48、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与四川的都江堰、广西的灵渠并列,被誉为中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的是新疆坎儿井,主要位于()。A A、吐鲁番地区
49、佛教首先传入新疆的()。C C、和田地区
50、新疆有多少个跨国民族()? A A、9个
(即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蒙古族、塔吉克族、乌兹别克族、俄罗斯族、塔塔尔族。)
51、唐代“安西四镇”是()。B B、龟兹、于阗、疏勒、碎叶
52、()年,清朝政府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伊犁将军是新疆的最高军政长官,权限之大,统辖地域之广,在当时全国驻防将军中首屈一指。B B、1762年
53、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新疆的时间是()。C A、1949年8月 B、1949年9月 C、1949年10月 D、1949年11月
54、伊斯兰教最终取代佛教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的时间是()。A A、公元16世纪初
55、新疆地区信仰民族和人口最多、分布地域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宗教是()。D D、伊斯兰教
56、新疆宗教演变的基本特点是()。C C、一教为主、多教并存
57、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是()。C C、壮族
58、古代高昌是今天的()。C C、吐鲁番
59、打击“三股势力”,维护祖国统一,是坚持()。C C、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中华民族的利益高于一切
60、肉孜节又称为()。B B、开斋节
61、“叼羊”是()族庆祝大喜事或欢迎贵宾是举行的体育活动。A A、维吾尔
62、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是()族建立的。C C、满族
63、我们党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态度是()。B B、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
64、新疆是我国()最多的省区。C C、资源
65、当前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是()。B B、民族分裂主义
66、各民族都存在着由宗教信仰演变而来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已成为民族风俗习惯的组成部分,因此在生活中()。C C、既要在思想上同宗教划清界限,坚决不参加宗教活动,又要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
67、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宗教信徒放弃有神论的思想和宗教信仰。B B、并不是要求
68、我国信教群众与不信教群众,在思想信仰上的差异是()。B B、次要的
69、国家保护()宗教活动。B B、合法的
70、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不能信仰宗教是一个()。C C、严肃的政治纪律问题
71、在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有()个建立了自治地方。C C、44 72、《福乐智慧》是一部劝喻性长诗,也是一部优秀的哲学伦理学著作,在()文学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B B、维吾尔族
73、()是当时唐代安西大都护府治所。B B、库车
74、我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是()。C C、珞巴族
二、多选题
1、我国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是(ABCD)
A、平等 B、团结 C、互助 D、和谐
2、处理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AB)。A、民族平等 B、民族团结
3、民族工作的“三句话”是(ABC)A.继续顽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B,坚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加快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汉代西域各族信奉的宗教有(ABC)A、萨满教 B、祆教 C、佛教
5、新世纪新阶段我国民族工作的主题是(AD)A、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 D、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5、新时期民族分裂主义的主要表现是(ABC)
A、在意识形态领域进行渗透 B、从事非法宗教活动; C、从事恐怖暴力活动 D、宣传极端主张。
6、维吾尔族历史上都信仰过哪些宗教(ABC)A、萨满教 B、摩尼教 C、佛教
三、辨析题
1、当宗教教法与国家法律相矛盾时,宗教教法应无条件地服从国家法律。√
2、最早传入新疆的外来宗教是祆教。√
3、民族团结教育月是1983年开始的。√
4、南疆地区是在2004年开始实施抗震安居房的。√
5、为了进一步推广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成果,2000年9月,西藏、新疆等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广播电视覆盖工程(简称“西新工程”)正式启动。这给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民族众多的西部边远地区的人民群众带来了巨大的实惠√。
6、“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是 1998年启动的。√
7、“东风工程”"新疆新闻出版社是针对敌对势力“西化”、“ 分化”新疆的图谋制定的,是以维护新疆稳定,促进新疆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战略性工程。其目的是有效缓解新疆农牧区缺书少刊的问题,满足新时期广大农牧民学知识学文化的需要,着眼于巩固和加强农牧区思想文化阵地,加强新闻出版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其项目内容涉及新疆新闻出版业的各个方面,重点面向农牧区,惠及全疆广大农牧民。√
8、外来宗教传入以前,新疆地区流行的原始宗教的最高宗教形式是萨满教。√
四、简答题
1、新疆“三史”指的是哪三史? 答: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和宗教演变史
2、新疆加强民族团结工作“四个人人”的行为要求是什么? 答:人人都有民族团结的思想,人人都说有利于民族团结的话,人人都做民族团结的好事,人人都争当民族团结的模范。
3、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确立五个互相的行为规范是什么? 答: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支持、互相谅解
4、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核心内涵是什么?
答: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
5、历史上,新疆宗教的演变大致经历的四个阶段是什么? 答:第一阶段是原始宗教阶段,第二阶段是以佛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阶段,第三阶段是佛教与伊斯兰教并立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阶段,第四阶段是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的多种宗教并存阶段。
6、民族分裂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答:民族分裂主义的本质是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制度,分裂国家,破坏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7、巩固和发展党同宗教界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相互尊重,互相信任;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
五、论述题
1、结合各自实际谈谈如何抵制极端宗教思想的渗透,淡化宗教氛围?
第四篇:新疆三史复习资料
新疆“三史”复习材料
.新疆三史包括:新疆历史、民族发展史、宗教演变史。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对今新疆的主权是从汉代开始确立的,不过新疆是近代才开始使用的一个名称,汉朝时称今新疆大部分地区为“西域”。其时西域的地域不仅包括今天的新疆,还包括中亚部分地区,有西域三十六国之说。当时的西域各国也处于漠北强国匈奴的威胁之下。为抗击匈奴,汉武帝决定联合西域各国,对匈奴形成夹击之势,于是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张骞历尽千难万险,历时二十余载,最终不辱使命,成功说服西域各国与汉朝联合,並将西域冶炼铁器的技术带回,改良了汉朝军队的武器装备,大大增强了汉朝军队的战斗力。其开辟的进出西域的路线也成为最早的丝绸之路。
一、历朝对新疆的统治
在汉王朝的强大军事打击下,匈奴不断向北向西退却,並分裂为南北两支,佔据西域的南支匈奴归顺汉朝。公元前60年,汉朝在龟兹(今新疆轮台县境内)设臵“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地方,西域各部落首领和官员都接受汉朝的册封。西域都护府的设立,标志着西域地方的主权开始归于中国。接下来的东汉、曹魏、西晋等王朝也继续在西域地方设臵行政机构进行管理。
汉代为巩固边防和加强对西域的治理,还在天山南部一些 1 地方实行“屯田”,即所驻军队同时在当地开荒种田,一边屯垦一边戍边。这一制度后来也延续下来,为历代王朝治理新疆以及其他边境地区的重要政策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後也承继这一政策,组建新疆建设兵团,成为维护新疆边防和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力量。
两晋之间,中国北方游牧部落崛起,中原政权不断更迭,历史进入五胡十六国时期。这时的西域部分地区仍在中原政权统治之下,但有些地方则在地方政权控制之下。到公元五世纪末的南北朝时期,中原政权基本失去了对西域一带的控制,高昌(高车)、柔然、吐谷浑、突厥等政权先后分别佔有天山南北的广大地区。
七世纪初,隋朝大军灭吐谷浑,控制了新疆東南部。唐代隋後,先是击败佔据吐鲁番一带的高昌政权,在高昌设“安西都护府”;随后又消灭东西突厥,在庭州(今新疆昌吉州境内)设臵“北庭都护府”,完成了对天山南北的收复和统一。北庭都护府后升为“北庭大都护府”,管理天山北麓及今新疆东部地区的军政事务;安西都护府升为“安西大都护府”,管理天山南部和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以西的广大地区。安西大都护府的所在地就是库车,也就是奥运之前不久发生恐怖袭击的地方。
唐玄宗年间,又在两大都护府之上设“碛西节度使”,位列当时全国八大节度使之一,碛西也就成为当时对西域一带的统称。
八世纪中期,唐朝爆发“安史之乱”,西面的吐蕃王国(今 西藏大部地区)乘机占领天山南北部分地区。此前不久在漠北消灭北突厥汗国而建立起的回纥政权与唐朝政权关係密切,曾两次出兵帮助唐朝平乱,并向唐朝要求改名为回鹘。到九世纪中期,回鹘灭国,其部众大部分向西迁徙,其中一支迁往吐鲁番地区,建立了高昌回鹘政權;另一支继续西迁,在今新疆喀什及葱岭(帕米尔高原)以西地带建立起喀喇汗王朝(黑汗),称葱岭西回鹘。这两支西迁的回鹘人被认为是今天维吾尔族人的祖先,他们与当地部族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後来的维吾尔族。还有一部分回鹘人则向南迁移,並与其他民族相融合,例如契丹族就有半回鹘之称。另外今天甘肃一带的裕固族也被认为是回鹘的後代。
唐之后,中原进入五代十国以及宋辽金西夏多个政权鼎立的时代,回鹘人的高昌、喀喇汗政权以及塞人的于阗政权也割据统治着天山南北以及中亚的部分地方。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蒙古族部落兴起,天山南北也随着蒙古铁蹄的征战而复统一。
值得一提的是,九世纪末十世纪初时,伊斯兰教传入喀喇汗王国,为统治者所接受並成为国教。十世纪中叶,信仰伊斯兰教的喀喇汗王朝发动了对信仰佛教的于阗王国历时四十余年的宗教战争,於十一世纪初灭亡于阗。
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征服了天山南北各个部落,把今新疆地方分封給他的第二子察合台和第三子窝阔台,分属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其中察合台汗国控制了新疆中部及西部大部分地方,而不久後建立起的元朝中央政权则控制着新疆东部的哈密地 区。由于这两个汗国之间及其与元朝政权之间的不断争斗,察合台汗国後分裂成几个小国,主要有天山北部的固勒扎、天山南麓的叶尔羌、以及东部的吐鲁番。正是由于蒙古人在新疆以及中亚一带的统治,在西方的文献中开始将这片曾称作“突厥斯坦”的地区改称“蒙兀儿斯坦”,而元朝则开始称回鹘为“畏兀儿”,与今天的“维吾尔”发音近似。
明朝推翻元朝后,继承了其在新疆东部地区的统治,设立“哈密卫”管理当地军政事宜。但此时新疆中部及西部仍由一些小国控制,特别是东部的吐鲁番王国势力较强,不时侵入哈密地区。到十五世纪末,明王朝失去对新疆东部的控制,退守嘉峪关。到了十七世纪后期,蒙古部落的一支准噶尔兴起,佔据了天山以北地区。由于此时天山以南大部分地区则为信仰伊斯兰教的叶尔羌汗国占据,因此这一局面被称为“南回北准”。
清朝建立後,开始着手解决西北问题,经过康雍两世多次用兵,康熙帝更曾御驾亲征,终於1757年全面平定准噶尔。两年后,清朝又平定了南疆的大、小和卓叛乱,从此确立了对天山南北的主权。1762年,清朝设“伊犁将军”驻惠远(今霍城县境),统一行使对天山南北各地的军政管辖。此时清朝政府统治的地域不仅包括今天的新疆全境,还包括中亚的部分地区,这些地方当年为准噶尔所佔领,随着准噶尔被歼灭也归入清朝版图。
收复新疆後,清朝政府为加强边防,从东北陆续抽调满、锡伯、索伦等族官兵驻防新疆。经过世代繁衍,这些民族也成为新 疆当地少数民族之一。
1840年鸦片战争后,大清帝国国力开始衰弱,西方列强开始侵略、瓜分中国,早就垂涎中国西北领土的沙俄也趁火打劫。清同治三年(1864年),俄国趁新疆部分地方发生叛乱,逼清廷签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即《塔城条约》,将新疆西北部巴尔喀什湖以南5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让给俄国,这些地方现在分属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等国。
与此同时,位于天山西麓的浩罕王国(乌兹别克人建立的王国)也趁新疆发生叛乱,派大將阿古柏率大军侵入新疆,先是佔领南疆大部分地区,建立起阿古柏汗国,後又於1870年攻陷北疆重镇迪化(今乌鲁木齐),佔领了北疆大部分地区。沙俄趁机浑水摸鱼,於1871年佔领固勒扎城(後称伊宁,今伊犁),声称暂替清政府管理,以免落入叛军之手。
在清朝肃清了陕甘一带的叛乱后,时任陕甘总督的左宗棠力主收复西北失地。1875年清政府任命左宗棠为钦差大臣,督办新疆事务。1876年,左宗棠的西征大军收复天山北部大片地区。次年(1877年)又越過天山南下,一举收复南疆。此时只有伊犁还在俄国手中。左宗棠集结大军,作出不惜武力收复的姿态。在这种情势下,沙俄与清朝於1881年签订《圣彼得堡条约》,在获得五百万两白银的赔款和新疆西北部两万平方公里土地後,将伊犁交还中国。天山南北再次回到中国版图。
1884年,清政府正式在新疆建省,並把這片土地命名為“新 疆”,寓意“故土新歸”,这就是今天“新疆”这一名称的由来。
二、新疆与内地的联系
1、“西域”与“新疆”的概念
“西域”一词从字面来说其含义就是“西部地区”。这一概念始见于汉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西域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以东,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天山南北地区;而广义的西域主要指玉门关、阳关以西,中 亚、西亚地区,及至地中海、东欧、北非的广大地区。西域的概念的变化反映了古代中国对西部地区的认知程度。汉代西域只是指今南疆和东疆地区。
而进入魏晋南北朝以后,“西域”范围更加扩大,它不仅包括今新疆地区,而且还包括今中亚、西亚、南亚、北非部分地区、以意大利半岛为中心地中海周围。清代关于“西域”的这一概念,正是当时中国西北的边界,即指今新疆包括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清朝统一全国后,把那些被清朝重新统一的一些地区都称为“新疆”。称这些地区为“新疆”,并不是“新辟疆土”之意,是由于清朝取代了明朝,原来属于明朝管辖的地方或明朝以前历朝管辖的地方,自然应当归于清朝,因此,这些地方只不过是由清朝重新统一了而已。清朝驱逐阿古柏侵略军和从 沙俄侵略者手中收复伊犁之后,于1884年正式在新疆建省,取“故土新归”之意,改称西域为新疆。
2、新疆与内地的经济联系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表明,历史上中国各地,包括边疆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不仅一直保持了密切的政治联系,而且保持了密不可分的经济文化联系。从先秦时期,新疆与内地就有着经济交流和联系,内地的丝绸传入新疆,新疆的玉石输入内地。汉朝统一西域之后,丝绸之路日益繁荣,内地的大量钱币在新疆流通,并且在新疆出现了汉文和当地少数民族文字合璧的双语钱币,而新疆与内地贸易不断,并将大量当地产品如玉石、牲畜等输入内地。无论在统一还是分裂割据时期,新疆与内地都形成了持久而良性的互动与交流,从而使新疆的经济纳入古代中国的整个经济系统中,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汉朝统一西域后,更加促进了西域与内地的经济贸易的往来。这一时期丝绸之路畅通,中国内地与西域商品流通范围扩大。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经济贸易空前繁盛,唐朝货币大量流入西域。清朝统一新疆后,新疆社会稳定,商品经济繁荣,为中原与内地的经济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大大丰富了中原汉族人民和新疆各民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新疆与内地密切的经济交流,不仅丰富了各族人民的物质生活,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新疆与内地不同的经济类型之间,有极强的互利、互惠、互补性,因此相互依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保证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3、新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
从新疆历史的发展看,新疆与内地一直保持着密切的文化交流,内地汉族吸收了许多的新疆各民族的文化,而新中原文化中汲取了大量营养,新疆与内地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了光辉灿烂的中 华文化。汉朝统一西域后,内地的典章制度传人西域。汉代西域与内地的音乐歌舞也相互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麴氏高昌王朝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这一时期,西域地区流行的龟慈乐、疏勒乐、于阗乐、高昌乐等对中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代西域各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以及西来文化的相互交汇、吸收、融合,大大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五代辽宋金时期,西域与内地的文化交流有增无减。这一时期,西辽文化的特点是保持了中原之风,政府的官方语言文字是汉语。汉文化在西域地区的广为传播,有力地促进了西域文化的向前发展。元朝时期,大量畏兀儿人迁居内地,他们学习汉文化,不少人成为精通汉文化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翻译家和艺术家。清朝统一新疆后,为新疆与内地的文化交流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三、新疆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1、历代中央政权对新疆的行政管理
国家主权原则的重要体现就是对其领土拥有最高统治或最高管辖权。确定一个区域主权归属的原则,主要根据国家是否对这一地区直接进行行政管理以及是否有效对其进行控制。新疆,自汉代统一西域后,历代中央政权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一直保持着对西域的最高统治权和管辖权,并实施有效的控制与管理。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了西域都护府,汉朝中央政府的政令已在西域通行,汉朝正式开始在西域行使最高统治权和管辖权,对西域进行有效的控制和管理,西域从此成为我国领土的一个组成部分。东汉时期于公元74年重新恢复了西域都护及戊己校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虽然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对西域的管辖却一直没有中断。隋唐时期曾先后在鄯善、且末、伊吾三地设郡。648年,唐朝完全控制了天山南北广大地区、迁西安都护府于龟慈。702年,唐朝又设立北庭都护府,唐代在西域最高军政建制是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其机构完善,官有定员,职有专任,所有军事民政事务都有专门机构负责。元朝时期,于1251年在别失八里设立了别失八里、阿姆河等处行尚书省。明朝设立哈密卫。清朝于1762年设臵了“总统伊犁将等处将军”,治地在惠远城(今霍城县境内)。伊犁将军是清朝在新疆地区最高的军政长官,统领全疆各地的驻防官兵,并兼理地方行政事务。1884年新疆建省。
2、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设立的军事机构与驻军
在国家拥有的领土上设立军事机构并驻军,是行使国家主权的重要标志。历代中央政权在西域一直设立有军事机构,并派驻大量军队,行使管辖权和自卫权。汉朝多次出兵西域并实施屯田,设立军事官职,行使军事管辖权;魏晋南北朝时,中原各割据政权也纷纷驻军西域;唐朝在西域设有安西和北庭都护府,下设有军、守捉、城、镇等军事机构;元朝在西域的驻军有蒙古军、汉军和新附军驻守各地;清朝的伊犁将军兼理军事和民政,有满、蒙古等八旗军队以及绿营兵长期驻守新疆。历代中央政权在西域建立军事机构,派驻军队,并把当地少数民族纳入军队后,有力地巩固了在西域地区的统治。
3、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实施的赋税制度与法律制度
在所辖领土内,征收赋税,推行中央政府统一的法律制度,是国家行使主权的重要标志之一。历代中央政权在新疆有效地行使了赋税征收权和最高司法权。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各地均向中央进贡;北魏在鄯善“赋役其民,比之郡县”;唐朝在西政府在内地实行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也推行到西域;元朝在西域地区按人丁计算征收赋调;清朝在新疆征收田赋。建省后新疆有了完整的税收体系,并与内地税制趋向一致。对作为国家主权标志的立法权和司法权,在历代中央政府管理西域的过程中,除保留了当地民族的习惯法外,还把中央各种法令推广于新疆地区。汉朝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央政府在西域设立的官职,往往是军政合一,同时也兼理司法。唐代的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设有兵、法、功、仓、户诸曹参军,其中的法曹参军的职掌即司法事务。元朝在文献记载和考古出土文西域设立提刑按察司,纠察各级官员的不法行为。清朝在新疆地方司法由行政长官兼理,保证清朝的《大清律》在新疆贯彻执行,同时又根据新疆特点制订了《回疆则例》。
4、新疆各民族人民对祖国的认同
新疆各族人民往往是把一家一姓的专制君主、君主世袭的王朝视为国家认同的对象,汉代西域各地对汉文化的坦然接受和热爱,要求汉朝政府派都护进驻西域,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仍保留着汉朝政府颁发的信物,喀喇汗王朝的可汗常常在其头衔上冠以“桃花石汗”意即“中国汗”的称号,高昌回鹘称与宋朝的关系为“甥舅关系”,清朝在平定准噶尔势力和大小和卓叛乱时,各族人民踊 跃支持。在打击阿古柏和沙俄侵略势力的过程中,新疆各族人民都同仇敌忾,一致对外。有力地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是不可动摇的。
四、英雄人物和考古发现
细君公主去世后,公元前102年,汉朝又解忧公主嫁给了乌孙王翁归靡。解忧公主从十八九岁和亲出嫁,在乌孙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直到七十余岁才回到京都长安,两年后归天。解忧公主的时代,汉文化以及先进生产技术在乌孙及西域的传播是全方位的。在解忧公主与乌孙王翁归靡执政时期,她积极协助翁归靡处理政治、经济、军事等事务,使乌孙走上了国富民强的康庄大道。
解忧公主在乌孙国的地位如日中天,被乌孙国人誉为“乌孙**”。她以卓越的政治才能活跃在西域的政治舞台上,积极配合汉朝,遏制匈奴,为加强、巩固汉室与乌孙的关系作出了贡献。她把自己一生的心血都贡献给了乌孙和汉族人民的友好事业。
解忧公主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成功、贡献最大的一个和亲公主。汉朝的西北边疆安然无事,与西域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密切,丝绸之路繁荣鼎盛,汉朝的威仪和影响进一步远播天山南北,西域诸国都争相与乌孙攀亲,积极与汉朝交好。
库车新发现的古墓
2007年9月2日,库车古墓群发掘消息以国内简讯形式在央视《新闻联播》上首次播出。部分文物首次与广大观众见面,一揭它们的神秘面纱。
央视解说词如下:新疆库车县近日发现中原风格的砖式墓群。考古专家推断,这些古墓的建造时间大约在距今1600多年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新疆出土尚属首次,对了解中原与西域的交流意义重大。
买力克阿瓦提位于和田城东南25公里的玉龙喀什河西岸,1962年定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南北长十公里,东西宽两公里。该城建于1500至1600年以前。遗址西侧沙山环立,冈峦起伏,南面昆仑山脉影影绰绰,高入云端,东面玉龙喀什河蜿蜒曲折,夏季洪水奔腾怒吼,北面不远,村舍点点,绿树环合。
遗址内有古墓葬地、古建筑群、西侧沙山背后有气氛神秘的洞窟三个。出土文物有铜佛像、玉器、泥塑佛像残件、回纹图案墙饰、壁画残片、陶器、及大量古钱币。钱中有汉代五侏钱、魏晋南北时代的剪轮钱和唐代“开元通宝”。最早的有西汉在西域流通的五铢钱,年代近的有中华民国在新疆发行的最后一枚钱币。
1999年,李常宝尝试着用古钱币给战士们上了一节历史课。课堂上,他没有带书,而是带着一本自己精心装订的钱币册。“大家请看,这是一枚从西域都护府遗址中出土的五铢钱……这两枚是唐朝在安西都护府制造的大历、建中钱……”课堂沸腾了,战士们的心随着一枚枚小小的古钱币开始在古代西域文化中驰骋。李常宝开始用这种方式给战士们讲解历史,他对这种特殊的讲解方式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
2000年,李常宝在天池游玩时遇到了一个研究新疆历史的 外国人,双方因为对一个问题持不同观点争执不休。李常宝觉得对方对新疆历史有误解,就邀请对方来到他家,从家里拿出一本本古钱币册,当他拿着这些历史的物证再次向对方讲述新疆的历史时,对方终于折服了
霍去病的故事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的春天,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独自率领精兵一万出征匈奴。19岁的统帅霍去病不负众望,在千里大漠中闪电奔袭,六天中他转战匈奴五部落,一路猛进,并在皋兰山与匈奴卢侯、折兰王打了一场硬碰硬的生死战。在此战中,霍去病惨胜,一万精兵仅余三千人。而匈奴更是损失惨重——卢侯王和折兰王都战死,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被俘虏,斩敌八千九百六十,匈奴休屠祭天金人也成了汉军的战利品。同年夏天,汉武帝决定乘胜追击,展开收复河西之战。此战,霍去病成为汉军的统帅,而多年的老将李广等人只作为他的策应部队。霍去病再次孤军深入,并再次大胜。就在祁连山,霍去病所部斩敌三万余人,俘虏匈奴王爷五人以及匈奴大小瘀氏、匈奴王子五十九人、相国将军当户都尉共计六十三人。经此一役,匈奴不得不退到焉支山北,汉王朝收复了河西平原。汉军军威大振,而十九岁的霍去病更成了令匈奴人闻风丧胆的战神。成为汉军中的一代军人楷模、尚武精神的化身。
真正使霍去病有如天神的事情是“河西受降”。两场河西大战后,匈奴单于想狠狠地处理一再败阵的浑邪王,消息走漏后浑邪王和休屠王便想要投降汉朝。汉武帝派霍去病前往黄河边受降。当霍去病率部度过黄河的时候,果然匈奴降部中发生了哗变。面对这样的情形,霍去病竟然只带着数名亲兵就亲自冲进了匈奴营中,直面浑邪王,下令他诛杀哗变士卒。霍去病的气势不但镇住了浑邪王,同时也镇住了四万多名匈奴人,他们最终没有将哗变继续扩大。河西受降顺利结束。那个迷离危机四伏的局势,那位十九岁的少年是怎样站在敌人的营帐里,仅仅用一个表情一个手势就将帐外四万兵卒、八千乱兵制服的。汉王朝的版图上,从此多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河西走廊正式并入汉王朝。
新疆民族史和新疆宗教史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和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从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开始成为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五十多年来,新疆各民族人民团结协作,努力开拓,共同书写了开发、建设、保卫边疆的辉煌篇章,新疆的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新疆自古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
在古代历史上,曾有许多部落、民族在新疆聚居。新疆居民的族属,从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开始才有明确的记载,当时主要有:塞、月氏(音:肉支)、乌孙、羌、匈奴和汉人。
塞人,原游牧于东起伊犁河、楚河流域,西抵锡尔河地区。因被月氏排挤而西迁,一部分退至锡尔河北岸,另一些南下帕米尔,散居各地。月氏人,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时期活动于河西走廊到塔里木盆地的广大地区,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
206年)汉之际最为强盛。公元前176年前后,受匈奴的攻击,被迫向伊犁河流域迁徙,驱走那里的塞人而居其地。乌孙,最初活动于河西走廊。秦末汉初,受月氏人的攻击而依附于匈奴,后在匈奴的支持下,袭击月氏人,并将其逐出伊犁河流域。羌人,最初活动于黄河中上游地区。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战国时期,一部分羌人经河西走廊,沿祁连山、昆仑山向西迁徙,从而在新疆留下了足迹。匈奴人,主要是在公元前176年前后进入新疆的。汉人,是较早进入新疆地区的民族之一。公元前101年,汉朝军队开始在轮台、渠犁等地屯田,后来扩大到全疆各地,各屯田点成为汉人进入新疆后最初的分布区域;公元前60年西域都护府设立以后,或为官、或从军、或经商,进入新疆的汉人连续不断。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时期,是中华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迁徙往来频繁,又有许多古代民族进入新疆,如柔然、高车、(厌左加口旁)哒、吐谷(音:玉)浑等。柔然,是北方草原古老民族东胡人(中国古族名)后裔,五世纪初兴起于蒙古草原,公元402年建立了强大政权,同北魏(公元386年-公元534年)争夺西域。高车,亦称敕勒、铁勒,最初游牧于贝加尔湖及鄂尔浑河、土拉河流域。公元487年,高车副伏罗部首领阿伏至罗与其弟穷奇率所属十余万部落(户)西迁,在车师前部(今吐鲁番交河故城)西北建立高车国。(厌左加口旁)哒,起于塞北(古指长城以北地区),五世纪末东进塔里木盆地,南攻月氏,建立政权,并越过帕米尔高原,曾一度控制南疆部分地区。吐谷浑源于鲜卑(中国古族名),四 世纪初自辽东(泛指辽河以东地区)西迁,逐渐控制了今甘南(甘肃南部地区)、四川和青海地区的氐(中国古族名)、羌等民族,建立政权。
隋(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唐(公元618年-公元907年)时期,突厥、吐蕃等古代民族对新疆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突厥是公元六世纪到八世纪活跃于中国西北和北方草原的古代游牧民族。公元552年突厥首领土门打败柔然,以漠北(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区)为中心建立政权,尔后分裂为东西两部,为争夺汗权争斗不休。八世纪中叶,东、西突厥汗国相继灭亡,其后裔融入了其他民族之中。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六世纪末兴起于青藏高原,占领青海后,开始与唐朝争夺西域。公元755年,中原地区爆发“安史之乱”(唐代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大批驻守西域的唐军调往内地,吐蕃乘机占领南疆及北疆部分地区。
公元840年,大批回鹘人进入新疆。回鹘,原称回纥,是铁勒(中国古族名)诸部之一。最初活动于色楞格河和鄂尔浑河流域,后迁居土拉河北。公元744年,发展壮大了的回鹘于漠北建立政权,并两次出兵帮助唐朝中央政权平息“安史之乱”。公元840年,回鹘汗国因自然灾害侵袭、统治集团内讧及黠戛斯(中国古族名)的进攻等原因而崩溃,其部众大部分向西迁徙。其中一支迁往今吉木萨尔和吐鲁番地区,后建立高昌回鹘王国;还有一支迁往中亚草原,分布在中亚至喀什一带,与葛逻禄、样磨等民族一起建立了喀喇汗王朝。自此,塔里木盆地周围地区受高昌回鹘王国和喀喇 汗王朝统治,当地的居民和西迁后的回鹘互相融合,这就为后来维吾尔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1124年,辽朝(公元916年-1125年)皇族耶律大石率众西迁,征服新疆地区,建立西辽政权,一批契丹人(中国古族名)由此进入新疆。十三世纪初,成吉思汗率军进入新疆后,把他征服的地方分封给其子孙。回鹘人进一步同化、融合了部分契丹人、蒙古人。瓦剌,是明代(1368年-1644年)对漠西蒙古的总称,初分布于叶尼塞河上游地区,后不断向额尔齐斯河中游、伊犁河流域扩展。十七世纪初,逐渐形成了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四部。十七世纪七十年代,准噶尔占据伊犁河流域,成为四部之主,并统治南疆。
十八世纪六十年代以后,清朝(1644年-1911年)政府为进一步加强新疆边防,从东北陆续抽调满、锡伯、索伦(达斡尔)等族官兵驻防新疆,他们成为新疆少数民族中的新成员。以后,又有俄罗斯、塔塔尔等民族移居新疆。至十九世纪末,新疆已有维吾尔、汉、哈萨克、蒙古、回、柯尔克孜、满、锡伯、塔吉克、达斡尔、乌孜别克、塔塔尔、俄罗斯共13个民族,以维吾尔族为主体,形成了新的多民族聚居分布格局。
二、多种宗教在新疆并存与传播
新疆作为古代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和枢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种宗教并存的地区。早在伊斯兰教传入前,祆教、佛教、道教、摩尼教、景教等多种宗教,就相继沿着丝绸之路传播 到新疆,与当地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一起在各地流传。伊斯兰教传入后,新疆不仅继续维持了多种宗教并存的局面,而且又有基督教、天主教等宗教传入。
在外来宗教传入以前,新疆的古代居民信仰本地土生土长的原始宗教及由原始宗教发展而成的萨满教。至今新疆的一些少数民族都还程度不同地保留着原始宗教和萨满教的观念及遗俗。
公元前四世纪前后,产生于古代波斯的琐罗亚斯德教即中国所称之祆教(俗称拜火教)经中亚传入新疆。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祆教流行于新疆各地,吐鲁番地区尤为盛行。当时的高昌政权专门设臵了机构和官员来加强对祆教的管理。新疆一些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历史上曾信仰过祆教。
公元前一世纪前后,产生于印度的佛教经克什米尔传入新疆。不久,佛教就在各地统治者的大力推行下,发展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佛教鼎盛时期,在塔里木盆地周缘各绿洲,佛寺林立,僧尼众多,还形成了于阗、疏勒、龟兹(音:秋词)、高昌等著名的佛教中心。新疆佛教在造像、绘画、音乐、舞蹈、寺院和石窟建筑艺术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留下了大量珍贵的文化遗产,丰富了中国和世界文化艺术宝库。
公元五世纪左右,中国内地盛行的道教随着汉人的不断到来传入新疆。但是传播范围不广,主要盛行于汉人比较集中的吐鲁番、哈密等地。直到清代,道教才传播到全疆各地。
公元六世纪前后,摩尼教由波斯经中亚传入新疆。九世纪 中叶,以摩尼教为国教的回鹘西迁新疆后,促进了摩尼教在新疆的发展。信仰摩尼教的回鹘人在吐鲁番地区建造寺院,开凿洞窟,翻译经典,绘制壁画,弘扬摩尼教教义和文化。在摩尼教传入前后,景教(基督教的早期派别聂斯脱利派)也传入了新疆,但早期传播不够广泛。到元朝(1206年-1368年)时,才因为大量回鹘人接受景教而兴盛起来。
九世纪末十世纪初,伊斯兰教经中亚传入新疆南部地区。十世纪中叶,信仰伊斯兰教的喀喇汗王朝发动了对于阗佛教王国历时四十余年的宗教战争,于十一世纪初灭亡于阗,把伊斯兰教推行到和阗地区。十四世纪中叶起,在察合台汗国(蒙古成吉思汗二子察合台在西域建立的藩属国)的强制推行下,伊斯兰教逐渐成为察合台汗国的蒙古人、维吾尔人、哈萨克人、柯尔克孜人、塔吉克人等信仰的主要宗教。十六世纪初,伊斯兰教最终取代佛教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
伊斯兰教成为维吾尔等民族信仰的主要宗教后,原来主要由这些民族信仰的祆教、摩尼教、景教在新疆随之逐渐消失,但佛教、道教仍然存在。从明朝起,藏传佛教还有了重大发展,成为与伊斯兰教并列的新疆两大主要宗教。十七世纪后期,伊斯兰教白山派首领阿帕克和卓借助藏传佛教的力量,消灭了自己的政敌黑山派和卓势力,并灭亡了叶尔羌汗国(蒙古察合台汗后代于1514年-1680年间以今莎车为中心建立的地方政权),足见当时藏传佛教势力之大。大约从十八世纪起,基督教、天主教相继传入新疆,佛教、道 教和萨满教也有了较大发展。这些宗教的寺院、教堂遍布天山南北,有些穆斯林甚至改信了基督教等其他宗教。
历史上,新疆的宗教虽然一直在不断演变,但自从外来宗教传入以来所形成的多种宗教并存的格局却一直保持下来。现在新疆主要有伊斯兰教、佛教(包括藏传佛教)、基督教、天主教、道教等。萨满教在一些民族中仍然有较大影响。
维护祖国统一 反对民族分裂
一、民族分裂主义及其危害
1、民族分裂主义是民族主义极端化的产物
民族分裂主义也称民族分离主义,指多民族国家内部,某个民族的一种极端势力,以“民族自决”和维护“民族利益”为幌子,主张国家分裂,建立单一民族国家的反动的社会思潮和社会政治行为。民族分裂主义来源于民族主义。民族主义是指一种特定的民族意识,即认为自己的民族比其他民族优越,片面强调促进和提高本民族文化和本民族利益,以对抗其他民族的文化和利益。
民族主义的极端发展有两种趋势,一是殖民主义、霸权主义;二是民族分裂主义。民族主义自产生以来,先后出现过三次世界高潮。第一次是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第二次是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发生的。第三次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东欧巨变苏联解体引发的民族主义浪潮。马克思主义揭示了民族主义的本质和特征,阐明了无产阶级对待民族主义的基本观点和立场:一是民族主义本质上是资产阶级的一种意识形态;二是民 族主义具有双重性作用;三是提出了正确区分不同类型民族主义的标准;四是揭示了民族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坚持民族不平等理论,奉行民族压迫和民族分离政策,鼓吹民族至上谬论;五是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对待民族主义的基本态度,应当支持进步的民族主义,反对反动的民族主义;六是指明了社会主义时期民族主义存在的原因、表现形式及其危害性。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大民族主义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主义。二是民族分裂主义。大民族主义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主义都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表现。
2、民族分裂主义在中国的主要表现民族分裂主义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并非中国独有,由于国际政治、经济、文化及各国国内民族、宗教、历史和经济、政治等各种因素的作用和影响,其表现形式各不相同。国际上一些国家民族分裂主义的出现,其主要原因有:历史上殖民主义余毒的影响;国外敌对势力的插手;民族主义极端化的发展;有的国家在民族宗教问题的处理上出现重大失误。民族分裂主义在中国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主要有西藏**集团进行的“藏独”分裂活动以及新疆的“东突独”分裂活动。它们的共同点都是打着“民族”独立的旗号,建立民族共和国,企图把西藏、新疆从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分裂出去。“藏独”和“东突独”尽管它们产生的时间、地点、原因、表现形式和组成成分各不相同,但他们主要特点和反动目的却是相同的。即一是编造谎言,歪曲杜撰历史是分裂主义势力破坏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共同的手段;二是与国外势力敌对势力相互勾结,背叛祖国,出卖民族利益是所有民族分裂主义势力 的共同行经;三是乔装打扮,以民族利益的捍卫者自居,极力鼓吹民族独立,是分裂主义的共同幌子;四是挑拨民族关系,破坏民族团结,煽动民族对立,是分裂主义势力的惯用手法。其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反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所谓的民族独立国家,分裂祖国统一,破坏中华民族的大团结。
3、民族分裂主义是危害国家统一和安全的主要危险
西藏和新疆在我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所以近代以来,西方列强 一直不断地在西藏、新疆等地培植民族分裂势力,利用他们来遏止中国的发展,进而达到分裂中国的目的。“藏独”和“东突独”的分裂活动对国家安全和统一构成了极大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一是破坏民族团结、危害国家统一 和安全;二是在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由于“藏独”、“东突独”的分裂活动,使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环境受到了严重的干扰;三是在国家社会和社会发展方面,由于民族分裂主义的破坏活动,不仅给各族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重大损失,而且也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二、旗臶鲜明地反对“三股势力”
1、新疆“三股势力”的由来
“三股势力”是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暴力恐怖势力的简称。
民族分裂势力是指奉行民族分裂主义地一种社会政治势力,是多民族国家某些民族中某些民族中的少数人为进行民族分裂,企图建立单一民族国家而形成的行动组织或团伙。宗教极端势 力是指奉行宗教极端主义的一种社会政治势力。暴力恐怖势力是指奉行暴力恐怖主义的一种社会政治势力。“三股势力”均打着“东突厥斯坦独立”的反动旗号,妄图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伊斯兰国家”。因而“三股势力”也被称为“东突”势力。他们 恶毒攻击我们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疯狂地破坏各族人民的团结、严重危害祖国统一,是国外敌对势力的内应力量,是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
2、“三股势力”的反动本质和危害性
“三股势力”的反动本质就是反对和颠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 权,分裂国家的统一,破坏各族人民的团结、安宁和幸福的生活,破坏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民族共同发展与繁荣,妄图建立所谓的“东突厥斯坦”国家。为了建立“东突厥斯坦”国家,“三股势力”编造了以泛突厥主义和泛伊斯兰主义为理论基础的“东突独”思想体系。其主要观点有:一是“突厥民族至上论”;二是“东突厥斯坦独立论”;三是“汉族侵越论”;四是“泛突厥共同体论”;五是“否定阶级论”;六是“伊斯兰教至上论”;七是攻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新疆境内外的“三股势力”,他们以西方敌对势力为靠山,一方面加紧国外势力的整合,企图将新疆问题国际化;另一方面,以“人权”、“民族”、“宗教”为幌子,疯狂地向我宣战,向意识形态进行渗透,并呈现出新的特点。充分认识“三股势力”是影响新疆稳定的主要危险。因为:一是对新疆的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二是对新疆的社会政治稳定造成了严重危 害;三是在人们思想上造成了严重混乱;四是给新疆的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3、旗臶鲜明地反对“三股势力”
旗臶鲜明地反对“三股势力”:一是要正确认识反对“三股势力”斗争的性质;二是必须旗臶鲜明地反对“三股势力”;三是充分认识反对“三股势力”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三、维护祖国统一 反对民族分裂
1、维护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之后,到新中国建立之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尽管国家反复经历了来自内部分裂割据势力的挑战,特别是近代以来又受到国外敌对势力的侵略,但是,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的主流。经过长期的历史沉淀,国家统一已深深渗入到中华民族的心理情感和道德观念中,并化为具体的实际行动。
在反对分裂,维护国家的统一的斗争中,世世代代生活在天山南北的各族人民,历来都是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主力军。我国各民族坚持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一是中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统一国家,历史上各民族在开拓祖国的疆域,发展祖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促进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都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因而有一种深厚的感情;二是大统一的思想已经深深印入中华民族各族人民的脑海之中;三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2、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和神圣职责
维护国家的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也是民族繁荣发展的关键条件。一是国家统一可以避免战争和民族分裂,同时也为各民族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和平环境,有利于生产发展个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二是国家统一可以打破地方割据和民族隔阂的界线,有利于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与发展;三是国家统一是保证中华文明连续发展的基本条件;四是国家统一保证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使社会走向一个又一个鼎盛时期;五是国家统一可以组织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对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极为重要;六是国家统一可以形成反对外来侵略的强大力量。维护国家统一与反对民族分裂的斗争使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维护国家统一是各民族公民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也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和政治原则。
3、维护祖国统一必须正确认识的几个问题
第一,关于“民族自决权”问题。民族自决权是欧洲资产阶级于18-19 世纪在反对封建主义和民族压迫的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中提出来的一个原则,其目的是为了确立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统一市场和民族国家。它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同时又具有反封建、反民族压迫的性质,有一定的合理性和进步性。因此,马克思主义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从支持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反对民族压迫,争取社会主义的利益出发,给予 了肯定,并把它作为无产阶级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原则提了出来。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自决权根本不同于资产阶级的民族自决权。一是针对民族压迫而言的,是以反对帝国主义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奴役而言的;二是以保证整个无产阶级斗争利益为前提的;三是主张实行民族自决权的目的,是为了消除民族隔阂,达到各民族的团结与联合。四是在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国家里,各民族已经获得了当家作主的地位和平等的权利,再提民族自决,实际上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反对无产阶级和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搞分裂,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统一。因此,必须坚决反对。
第二,关于人权问题。人权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每个人按其本质和尊严享有或应该享有的基本权利。人权的核心和关键因素是对人的行为和价值的确认。人权是一个社会历史的范畴,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不同社会、不同阶级有不同的人权观。人权的享受要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制约。人权的本质特征是自由和平等,其实质内容和目标是人的生存和发展。没有自由、平等,人就不可能作为人来生存和发展,也就谈不上人权。自由、平等的目的,是使人摆脱一切压迫、剥削和歧视,获得有尊严的生存和全面自由的发展。所以,马克思主义认为,资产阶级的人权观是虚伪的,不平等的。提出无产阶级和各劳动人民要实现自由和平等,就必须消灭压迫剥削制度,在此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保障各民族人民的人权。
在人权问题上,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国家存在很大分歧。发 展中国家认为,人权不仅包括公民权利、政治权利,还应包括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权利;人权不仅指个人的权利,还应包括集体的权利。而生存权和发展权则是首要的人权,没有生存权和发展权,就谈不上自由和平等,其它的各种权利也就无法实现。而西方国家则认为人权仅是公民个人的权利和政治权利。并提出了所谓的“新干涉主义”,利用人权干涉发展中国家的内政,甚至不惜发动战争,以达到自己称霸世界的目的。对待人权问题,必须历史的辩证的认识,尤其要弄清楚西方敌对势力和民族分裂势力,利用人权问题的真实意图和反动本质。
第三,关于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关系。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家利益,每个民族也有自己的民族利益。正确认识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国家利益是指国家领土和主权的完整,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它是全体人民政治利益和物质文化利益的总和,是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集中体现。民族利益是指每一个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主要表现在政治权利、平等地位、经济发展等方面。在中国,国家利益即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高于一切。但是,应该看到在一定条件下,各民族都有自己的具体利益,并有时可能与国家的利益发生矛盾。这时,各民族应该顾全大局,以民族具体利益和需要,服从于国家整体利益和需要。国家利益与民族的具体利益相比,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根本性的特征,关系到我国各民族的盛衰荣辱,关系到各民族的命运和前途,是各民族 的共 同利益和最高利益。相反各民族的具体利益则具有局部性、非根本和低层次性的特征。国家利益与民族利益的关系,实质上是共同利益与特殊利益的关系,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这就决定了国家利益必然高于各民族的特殊利益、具体利益。
第五篇:新疆三史笔记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我们伟大祖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虽然特殊的地理位置远离祖国内地,但党和政府的阳光雨露却播洒在天山南北的各个角落,处处充满欢声笑语。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与内地各个省份的大力支持下,新疆各族人民热火朝天的掀起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潮。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新中国就没有繁荣昌盛的新疆。我们新疆好地方,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好地方处处才能有好风光。学习新疆的历史,我们了解到:远在古代,我们新疆曾经是民族纷争的战场;到了近代,我们新疆又成了统治者流放政治犯的地方;时光进入到新世纪,国内外的敌对分子又将分裂的眼光投向新疆。新疆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分裂与反分裂斗争的历史。因此,我们感谢张骞,他架起了新疆与内地沟通的桥梁;我们感谢班超,守卫了丝绸之路的桥头堡;我们感谢唐王朝,把新疆的治理进一步加强;我们感谢左宗棠,是他力主收复了新疆。但新疆各族人民,只有在新中国,只有在党的领导下,才有可能一步步走向富强。
我们生活在新疆的每一个人,都有义务营造平等和谐团结的民族氛围,相互尊重,共同发展,和平共处,维护稳定,用热情建设我们共有的家园,用信心守卫祖国边防的钢铁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