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湖北省初中数学优秀课展评活动资料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5.1 随机事件与概率》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8:14: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6湖北省初中数学优秀课展评活动资料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5.1 随机事件与概率》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6湖北省初中数学优秀课展评活动资料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5.1 随机事件与概率》教学设计》。

第一篇:2016湖北省初中数学优秀课展评活动资料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5.1 随机事件与概率》教学设计

25.1随机事件与概率

第一课时 随机事件 鄂州市第一中学

张岚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1)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2)一般地,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不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有可能不同.2、内容解析

本节课提出了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并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逐步形成对随机事件的特点及定义的理性认识,为下节的概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让学生学会怎样用数学思维的方式去认识身边的随机现象及特点.本节课注重对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归纳能力及自主探究的意识的培养.二、教学目标解析

1、知识技能

(1)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会根据经验判断一个简单事件是属于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还是随机事件.(2)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不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有可能不同.2、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的学习,会判断一件简单的事件是什么事件是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还是随机事件.3、情感态度

(1)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对数学问题的探究,利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解决现实问题.(2)通过对概念的学习,认识动手操作试验是验证得出结论的一种好方法.三、学生学情诊断

学生已学过几何知识和代数知识,但是把生活中的事件根据发生的可能性进行判断并进行分类还存在问题,所以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感受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从而理解概念,进一步会判断生活中的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基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随机事件的特点,会判断现实生活中的随机事件。教学难点是随机事件的概念.四、教学策略分析

为了学生更容易理解概念,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借助游戏、实际操作感知随机事件的特点.五、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由设想“荆州一日游的行程”开始,引出“可能会看见日出,可能不会看见日出”,“太阳必然从东方升起”,“太阳必然不会从西方升起”事件.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回答,感知事件的发生有多种可能.设计意图:从学生感兴趣的旅游问题入手,引起思考,让他们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励他们养成动脑思考的好习惯.2、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问题1,六张形状、大小相同的扑克牌上分别标有1、2、3、4、5、6。在看不到扑克牌上的数字的情况下随机(任意)地抽取一张扑克牌.(1)抽到的数字有几种可能的结果?(2)抽到的数字会小于7吗?(3)抽到的数字会是0吗?(4)抽到的数字会是4吗?

师生活动:教师组织部分学生抽扑克牌,并通过抽取的结果初步感知事件发生的情况类别.设计意图: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通过学生的操作,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有学生有了猜测,结合实际经验,初步感知事件的发生的三种情况.问题

2、一个质地均匀的正方体骰子,六个面上分别刻有1到6个点,掷一次骰子,在骰子向上的一面上:

(1)可能出现哪些点数?(2)出现的点数大于0吗?(3)出现的点数会是7吗?(4)出现的点数会是6吗?

师生活动:引导学生结合操作或自己的实际经验进一步感知事件可能发生、不可能发生或一定发生.设计意图:通过实例引出事件发生的三种类型,形成学生对随机事件定义的理性认识.问题

3、以上列举的事件能否将它们分类?

师生活动: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根据结果得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并板书.设计意图:从具体到一般,归纳总结概念,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问题3,下列什么数满足方程x-1=0 A,1 B,-1 C,0 D,2 设问: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选对是什么事件?从A,B两项中选,选对是什么事件?从C,D两项中选,选对是什么事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为什么选对答案是不同的事件呢”,从而加深学生对概念中“在一定条件下”的理解.问题4,判断下列事件中,哪些是必然事件,哪些是不可能事件,哪些是随机事件?

2(1)水涨船高(2)点石成金(3)守株待兔(4)在标准大气压下,水加热到100℃会沸腾(5)经过有交通信号灯的路口,遇到红灯(6)任意画一个三角形,其内角和是360°(7)任意画一个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

(8)方程x+bx+1=0,当b为任意实数时,方程在实数范围内有解(9)二次函数y=x+1的顶点是(0,1)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题目 学生:直接回答出正确的答案即可.设计意图:学生在学习了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的概念后,结合生活常识,完成练习,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通过应用问题,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能力,并从中获得成功体验,亲自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问题5,能举实例说明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随机事件吗?

师生活动:学生结合定义回答,并能稍作阐述,教师讲评、归纳、鼓励.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设计意图:巩固理解概念,加深认识.问题6,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

实验操作:(1)如果1号箱子放入6个白球1个黄球,这些球的形状,大小,质地完全相同,在看不到球的条件下,随机地从箱子中摸出一个球,是黄球还是白球的可能性大?

(2)如果2号箱子放入6个白球4个黄球,球的形状,大小,质地完全相同,在看不到球的条件下,随机地从箱子中摸出一个球,是黄球还是白球的可能性大?

教师:先让学生猜想结果,然后让学生动手验证猜想.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摸球实验,并记录下结果.设计意图:通过实验,一题多变,一题多问,比较从两个箱子摸球的结果,得出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不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有可能不同.追问:能否改变某种颜色的球的数量,使“摸出黄球”与“摸出白球”的可能性相等? 设计意图:让学生继续感知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问题7,补充练习:

(1)已知地球表面的陆地面积与海洋面积的比大约为3:7,如果从宇宙飞来一块陨石落在地球上,落在海洋里还是陆地上的可能性更大?

(2)有三张黑桃和两张红桃扑克牌,这些牌的形状、大小完全相同,从中随机的抽一张,抽取什么花色的可能性更大?如何改变花色可以使摸到两种花色的扑克牌的可能性相同?

(3)从下列五个点(1,1)(-1,-1)(-1,1)(1,-1)(0,1)中随机抽出一个点,抽出的点在二次函数y=x的图像上的可能性大吗?

师生活动:教师出示题目,学生回答,并作点评.设计意图:通过练习,帮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以及数学中的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不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有可能不同,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222力.3、小结反思,升华新知:

通过本节课的学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困惑吗?

师生活动: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及收获、困惑,教师引导点评.设计意图:通过小结,回顾知识点形成系统,帮学生养成良好的系统整理知识的学习习惯.创造一个平等民主的学习氛围,尽可能地让学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表达出来,以期共同提高.4、课后作业,巩固新知:(1)必做题:教材25.1课后习题.写一篇有关三种事件类型的数学日记.(2)选做题:设计一个公平的游戏.师生活动:教师分层布置课后作业,必做题面向全体学生,选做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完成.设计意图:巩固所学,深化提高,形成体系.分层作业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设计公平的游戏为后面概率的学习打下基础.六、板书设计,梳理新知:

1、在一定的条件下,必然会发生的事件叫必然事件.在一定的条件下,必然不会发生的事件叫不可能事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发生也可能不发生的事件叫随机事件.必然事件和不可能事件统称为确定性事件。

2、一般的,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小,不同的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有可能不同.

第二篇:初中数学优秀课展评活动资料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3.2.2 中心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中心对称图形》教学设计

襄阳市第七中学

朱坤

一、教学内容解析

中心对称图形是学生在学习了旋转和中心对称之后对对称图形的又一种探究。中心对称图形具有广泛的应用,从美学的角度看,中心对称表现出对称的美。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认识图形“旋转”在几何知识的重要体现,又进一步完善初中学习中对“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知识的认识,同时为后面学习图形的设计打下基础,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以线段、平行四边形为载体,从旋转的角度观察图形的结构,得出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渗透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由于旋转180°与自身重合对于学生来说不易想象,而此内容又比较重要,所以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二、教学目标解析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目标

(1)从旋转的角度观察图形,类比中心对称得出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渗透类比的研究问题的方法.(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发现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3)经历数学知识融于生活实际的学习过程,体验抽象的数学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感受数学之美,对称之美.2.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学生知道中心对称图形的定义并能分辨一个图形是不是中心对称图形.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能够识图说明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于联系,能用中心对称的性质解决中心对称图形的问题.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能识别生活中的中心对称图形,能进行简单的中心对称图形的设计.三、学生学情诊断

学生已经学习过轴对称、旋转的概念及性质和中心对称及它的性质,这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从旋转的角度观察图形,认识特殊的对称图形—中心对称图形,这是本节课的任务.由于学生在前面才学习中心对称及性质,所以学生理解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并不难,但是要弄清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也不容易.因此,我把本节课的难点确定为:中心对称图形与中心对称的区别与联系.四、教学策略分析 1.教法分析

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的困难,本节课我采用探究式教学法,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旨的现代教育原则,充分发挥“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引导者、参与者”的作用。让学生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去实践,去探索.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作用,动静结合,最大程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2.学法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因此,有效的教法服务于高效的学法,而学法的改变有力的促进了教法的更新.基于这种认识,我在中心对称图形的识别中通过试一试,转一转,看一看等动手、动脑的活动,让他们发现中心对称图形的基本结构,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充分体现。而在性质的应用中我注重变式训练,力争在“变化”中展开思维,学会运用.五、教学过程分析 1.温故知新,引入课题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其中有许多有特殊位置关系的图形,请欣赏: 问题(1)这些图形有何关系?(2)中心对称的定义是什么?

师生活动:教师演示,提问。学生欣赏回答.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欣赏生活中的中心对称,感知中心对称的特征,发现中心对称的美,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的理念.同时为引入中心对称图形做下铺垫.2.观察思考,探究新知

动画演示把两个三角形的一个顶点重合,另外两边在同一直线,提出问题:(1)△ABO与△CDO成中心对称吗?

(2)线段AB与CD有何关系?线段AC与BD有何关系?

(3)如果我们把两个三角形形成的图形当成一个整体,把它绕着O旋转180°会怎样?(4)动画连接AD、BC,四边形ABCD是什么特殊的四边形?(5)如果把四边形ABCD绕点O旋转180°会怎样?

观察得出: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个点旋转180°,如果旋转后的图形能够与原来的图形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中心对称图形,这个点就是它的旋转中心.总结:三个特点①一个图形②旋转180°③与自身重合 师生活动:教师多媒体演示,学生观察并回答.设计意图:由复习的最后一个图变化引入,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为后面辨析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与联系打下基础,同时以中心对称图形的基本图形“x”为基础变化引入平行四边形,显得自然,学生易于接受.3.动手动脑,提高认识

小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发等边三角形、梯形、矩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圆的纸板和一个图钉.用图钉扎进纸板进行旋转,探究这几个图形是否为中心对称图形.电脑动画验证猜想,由学生总结:边数为偶数的正多边形都是中心对称图形.师生活动:学生动手,教师指导,特别是学生在找旋转中心是可以让他们多碰碰钉子,多尝试几下.设计意图:通过动手操作,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加深学生对中心对称图形的认识,同时为学生寻找对称中心提供了方法.4.欣赏图形,感受应用(1)欣赏

配乐诗朗诵书本67页第三段,同时多媒体演示图片.师生活动:学生欣赏、思考,教师展示.设计意图:通过欣赏,感知生活中的中心对称图形,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理念,让他们学有用的数学.(2)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中心对称图形 师生活动:多媒体展示图片,学生判断.设计意图:通过判断生活中的图片是否为中心对称图形,强化对概念的理解,同时再次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3)展示学生收集生活中的中心对称图片,同学们欣赏分辨.(4)请同学们用生活中的中心对称图形设计一幅图片,并说明设计意图.5.小结反思,着重对比

让同学们比较中心对称和中心对称图形的联系与区别.设计意图:通过动画演示使学生充分认识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的区别于联系,有利于学生系统知识的掌握.6.拓展应用,提升思维

点O是平行四边形ABCD的对称中心,点A、C关于点O对称,有AO=CO,直线EF经过点O,分别与AB、CD交于E、F,那么OE=OF吗?

变式一:点O是平行四边形的对称中心,点A、C关于点O对称,有AO=CO,直线EF经过点O,分别与AB、CD交于E、F,那么OE=OF,过点O再做一条直线MN,分别与AD、BC交于M、N,那么OM=ON吗?四边形MFNE是什么特殊的四边形?

变式二:过平行四边形的中心任意做一条直线把平行四边形分成两部分,它们全等吗?它们的面积相等吗?

变式三:襄阳市大力发展旅游,力争成为全国旅游城市。现在我们想在一块如图所示的土地上种植面积相等的牡丹和郁金香,请同学们帮忙设计一条直线,将这个图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要求:对分法的合理性进行说明,并在图中作出分法的示意图)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用中心对称的知识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先用全等的知识解决这个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经过对称中心的直线分出来的两部分图形成中心对称,进而解决问题,再次加深了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之间的联系,也为学生打开了用中心对称的性质解决中心对称图形的问题的思维技巧,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同时再次以平行四边形为原型,突出中心对称图形的基本结构,也为学生提供平行四边形的新的解题思路.7.作业

1、找出五个生活中的中心对称图片.2、设计一幅至少有两个中心对称图形组成的图形并把它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设计意图:通过收集图片,设计图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要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

第三篇: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数学广角例1教学设计(最终版)

(人教新课标)五年级数学教案 上册数学广角例1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P111~P113以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

1、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数字编码思想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3、让学生学会运用数进行编码,初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4、使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初步学会表达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猜测来探索数字编码的简单方法。

教学具准备:

1、一个邮寄过的信封。

2、调查了解本地邮政编码、本校邮政编码、几个电话号码、几个车子牌号分别是什么?它们分别是怎样编排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班有多少人?(50人)你自己的学号是多少?(28号、17号``````)老师点名时,如果不叫姓名,怎样来区分班上的同学呢?从而揭示课题: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二、新课学习

1、同学们邮寄过信或收到过信吗?拿出已写好封面的信封,仔细观察,你发现什么?同桌互相说说。信封左上角那排数是什么?(邮政编码)

2、指名介绍邮政编码的作用是什么?(邮政编码是我国的邮政代码。机器能根据邮政编码对信件进行分拣,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信件传递的速度)

3、你想知道这些邮政编码是怎样编排的吗?

①、师生共同学习书P113的邮编448268是怎样编排的?

邮政编码由六位数字组成:

前两位数字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

前三位数字表示邮区;

前四位数字表示县(市);

最后两位数字表示投递局(所)。

②、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本地邮政编码是怎样编排的?我们学校的邮政编码是多少?它们是怎样组成的?

三、巩固练习

1、你还知道哪些邮政编码?它们是怎样组成的?和同学交流一下。

我们收集了这么多邮政编码,你们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机器怎么能根据邮政编码的数字进行分拣呢?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找出同一个省、市的邮政编码前面有几位是相同的。

2、生活中的编码很多,你还知道哪些?(电话号码、车子牌号``````)

3、谁来介绍一下自己家的电话号码是多少?它们是怎样编排的?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收获有哪些?还有什么不明白?

五、作业:书P118第1、2题。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四篇: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1教学设计(实用)

平行四边形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学生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2.能力目标:

了解平行四边形的特点。3.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手动、脑想、眼看,使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中积累感性认识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点。

教学难点:

让学生动手画、剪平行四边形。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

2.为什么推拉门中间做成平行四边形?而不用其他图形呢? 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共同来探究平行四边形的特征。

二、展开

摆平行四边形,提出要求:

1.同桌合作,学生动手摆出两个平行四边形

2.搭好后说说“你们认为怎样的图形是平行四边形,它有什么特点?”。3.生汇报:两组对边相等;容易变形(动手拉一拉)……。4.师:现在你们能解释“为什么推拉门中间做成平行四边形吗?” 动手拉一拉 看看结果会怎样?

5.判断下面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见课件)

三、围一围、画一画 1.在钉子板上围平行四边形(1)生独立动手操作

(2)反馈。在反馈中再次感受平行四边形的特点。(3)小结:围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2.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1)生独立画一个平行四边形。(2)反馈交流

(3)总结交流方法,学生总结、电脑示范。

四、巩固

第五篇:人教新课标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笔算乘法(不进位)1教学设计

不进位笔算乘法 学习目标:

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过程,初步学会乘法竖式的书写格式,掌握计算方法,理解每一步计算的含义。

课前准备:

1.小棒:3捆零6根

2.计算:30×2=50×6=700×5=60×8=

4×3+2=6×7+3=5×8+8=

教学过程:

一、学一学

1.看数学书74页情境图,例1。

(1)从图中你知道的数学信息是有盒彩笔,每盒枝。

(2)怎样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笔?请你用自己会的方法列式并且计算:

列式:

(3)你会摆小棒求得数吗?

请你边摆边填:因为一个因数是12,所以第一行摆()捆()根,因

为另一个因数是3,所以摆3行,一共摆了()捆()根,也就是得()。

(4)你 试着用竖式计算:12……()

×3……())

想:两个因数位对齐,要从位乘起,与个位相乘的积要写在积的位,与十位相乘的积要写在积的位。

二、练一练

数学书74页做一做

三、查一查

数学书第75页练习六第1---4题。

四、谈一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下载2016湖北省初中数学优秀课展评活动资料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5.1 随机事件与概率》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6湖北省初中数学优秀课展评活动资料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上册《25.1 随机事件与概率》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