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初步》模块的理解和再认识—专题讲座-袁志平2015年2月[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18:45: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人工智能初步》模块的理解和再认识—专题讲座-袁志平2015年2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人工智能初步》模块的理解和再认识—专题讲座-袁志平2015年2月》。

第一篇:《人工智能初步》模块的理解和再认识—专题讲座-袁志平2015年2月

高中信息技术系列讲座

《人工智能初步》模块

在信息的获取、加工、存储、管理、发布与交流的信息处理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技术,统称为信息技术。

图1信息技术

图2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则是指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的感测技术、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的综合技术。

如果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人们所说的“信息技术”,通常是指“现代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又是其他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

一、课程模块

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称《课标》)。并将《信息技术》的课程分成六个部分,即:一个基础模块、五个选修模块。

基础模块:①信息技术基础

选修模块:②算法与程序设计 ③多媒体技术应用 ④网络技术应用

⑤数据管理技术

⑥人工智能初步

图3 《普通高中(信息/通用)技术课程标准》

图4 教科书(配光盘)

如今,各地区高中、初中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是在融入了教育部《课程标准》的精神和理念之后,参照、参考《信息技术基础》《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的“内容标准”而编写的。

信息技术学科的课堂教学,也逐渐地形成了“以信息、信息处理为主线,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模式。

二、人工智能初步

人工智能技术是处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过程中,正在不断地延伸、拓展的边沿科学技术之一。

《人工智能初步》模块是由于人工智能技术在求解策略和处理手段上,具有独到之处,即:“将知识符号化、数据化后,输入到计算机等数码设备中,进行信息处理。”而设置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选修模块。

⒈整体目标

①了解人工智能的一些基本概念。

②初步学会使用人工智能语言,解决简单问题。

③掌握使用简易的专家系统外壳,开发简单的专家系统。

④体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和学习的影响。

⑤感受人工智能技术的魅力,增强对信息技术发展前景的向往,和对未来生活的追求。

⒉内容标准

《人工智能初步》模块由三部分的组成:①知识及其表达 ②推理与专家系统 ③人工智能语言与问题求解

㈠知识及其表达

①了解人工智能技术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发展。

②知道人工智能技术是随着社会需求、科学技术进步而发展的。③了解人工智能主要应用领域,体验人工智能的应用。④掌握知识的概念;学会知识表达的基本方法。㈡推理与专家系统

①学会使用简单的产生式专家系统软件,感受用专家系统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②了解专家系统的基本结构。

③知道专家系统正向、反向推理的基本原理。④掌握不精确推理的基本过程。

⑤了解专家系统解释机制的基本概念,以及在专家系统中的重要作用。⑥了解专家系统外壳的概念。

⑦学会使用简易的专家系统外壳,开发简单的专家系统。

信息技术的应用,经历了数值计算、数据处理、知识处理三个阶段。专家系统属于知识处理阶段。

㈢人工智能语言与问题求解

①掌握人工智能语言的一些基本概念

②了解人工智能语言的主要特征。以及基本数据结构、程序结构。③初步学会使用人工智能语言设计程序,求解简单问题。④了解状态空间的概念与方法。

⑤学会使用状态空间方法描述待求解的问题。⑤了解用盲目搜索技术,进行状态空间搜索的基本过程。⑥知道启发式搜索的基本思想,及其优越性。

三、教学策略

人工智能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让机器能够像人一样去解决问题。而求解问题的方法又是人工智能研究的核心。

⒈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要创建学习《人工智能初步》的物质条件环境。注意营造良好的《人工智能初步》模块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任课教师要负责营造学习《人工智能初步》的课堂信息文化环境。

应在引导学生把握《人工智能初步》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适当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操作方法与应用技巧。在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相关的概念和基本方法,陶冶学生的心性,形成健康人格。

要做好指导和调控,有计划地让每个学生初步学会知识的符号化;亲历与体验使用“专家系统外壳”,开发“专家系统”。初步学会使用人工智能语言设计程序,求解简单问题。感受搜索的基本思想。

例如: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帝景分校的范晶老师的“第三节 专家系统及其设计”的一节课。

范晶老师通过设置的“设计简单的水果识别专家系统”活动,使学生在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下,激发出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设计简单的水果识别专家系统”主题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人工智能技术的丰富魅力,进而增强了对信息的分类、管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协作解决问题能力,并进一步增强学生对人工智能领域的认识,以及对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前景的向往,和对未来生活的追求。táoyě图5获奖留念

图6 全国优质课展评获奖

参见附录:2015-02-05 52附

录范

晶《初识专家系统》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帝景分校—教学设计.doc 例如:北京九中的潘立晶老师的“第四章 问题求解”的“第一节 用搜索解决问题”的一节课。

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接触过“走迷宫”“数字拼图”等问题。但是,对于“用搜索解决问题”方面的知识,还从未接触过。

潘立晶老师,设置并采用“重排九宫”的活动,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鼓励学生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勇于创新。形成了良好的教学氛围。

寓教于乐,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掌握了用“用搜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过程。通过举一反三的引申思考,为今后,解决生活中的类似问题,提供了启发和帮助。

参见附录:2015-02-05 41潘立晶《第四章 问题求解 第一节 用搜索解决问题》北京市第九中学—教学设计.doc 教师设置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情景教学)。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师生共同学习、研究、探讨)。

让学生亲身经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亲历、合作学习)。

⒉设置活动主题达成隐含目标

不止在《人工智能初步》模块中,在所有的必修、选修的模块,以及所有学科中,任课教师都会的课堂教学中,设置一些相应的活动主题。

活动主题通常是在一节课中,教师所设计的教学活动任务主题。而隐含目标是指在课堂教学的教案、教学设计中,通常是不能写出来的目标。

隐含目标所涉及的内容,就是“教书育人”中的“育人”问题。这些年,课堂教学中的育人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隐含目标的一些内容:

例如: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唯物辩证法灌输;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热爱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团结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爱护野生动物、保护地球环境等。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不同时期的不同内容,设计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主题。通过活动主题,来实现隐含目标。

在《人工智能初步》模块教学中,如何利用活动主题,将隐含目标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呢?

例如:北京九中的潘立晶老师的“第四章 问题求解”的“第一节 用搜索解决问题”的一节课中,设置的“走迷宫”活动,很好地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八卦”,蕴含在无形之中。让学生在学习“搜索”走出迷宫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国传统的文化。

例如:北京市苹果园中学李乘老师的《人工智能的基本内容》的教学中,就通过主题活动“射箭机器人”“人机对弈”“机器人解魔方”等小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认识到学习科学技术的重要性。

参见附录:2015-02-05 51附

录李

乘《人工智能的基本内容》北京市苹果园中学—教学设计.doc 例如:北京九中的潘立晶老师的“第四章 问题求解”的“第一节 用搜索解决问题”的一节课,设置的“走迷宫”“数字拼图”活动,植入了中国古文化和趣味数学知识的内容,例如: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帝景分校的范晶老师的“第三节 专家系统及其设计”的一节课中,设置鉴别“大熊猫”的专家系统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学习专家系统的同时,进一步地感受中国青藏高原的丰富动植物资源。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也是教师的基本使命和主要工作。

教师面对的对象就是学生,教书是指教学生,育人是指培养学生。教师的基本准则是为人师表,要当学生为人处事的楷模。从这个角度来讲,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师必须面对和需要审慎处理的主要人际关系。参见附录:2015-02-05 91附

录《教书更重育人》.doc

四、模块评价

《人工智能初步》等五个选修模块,通常不单独考试。而是采用与《信息技术基础》模块,进行年度合格达标考试。

各地区教委考试办公室、基础教育科、教研室等负责考试的部门,自不同的时期,会相应地发布各个学科的《考试说明》文件。指定教研室中的学科教研员等一些教学骨干教师来出笔试试题。

在符合《课程标准》《考试说明》《考试方案》的要求,符合教科书教材内容标准的基础之上,结合信息技术学科各个学校的实施教学的情况,设计试题。

⒈笔试与上机

信息技术学科的考试(学年末、结业考试)通常会有两种形式。一是书面的笔试。二是上机操作考试。

信息技术笔试试题可以采用多种类型,例如:填空题、选择题、连线题、排序题、判断题、简答题等。

设计不同类型的试题,有不同的出题方式、方法和标准要求。参见附录:

2015-02-05 53附录2010~2011年北京市石景山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基础》《人工智能初步》笔试试题——参考答案及要点.docx 2015-02-05 54附录2010~2011年北京市石景山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初步》上机试题.docx 2015-02-05 55附录2010~2011年北京市石景山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初步》上机试题答案.docx ⒉成绩统计与分析报告

将笔试试题的成绩和上机考试成绩,再结合平时成绩进行综合统计,根据统计的结果,写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的分析报告。参见附录:2015-02-05 56附录普通高中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基础》笔试成绩——统计表.doc

五、模块的思考

2007年9月,北京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进入课程改革,使用符合《课程标准》的教科书。

在七年之多的教学、教研过程中,对于《人工智能初步》选修模块,有一个新的思考:

如果能将《人工智能初步》选修模块,续接在《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模块的后边,让人们认识到《人工智能初步》是《算法与程序设计》继续。这样,可以将两个模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根据算法分析,可以来设计一般的计算机程序,还可以来设计人工智能程序。

第二篇:高中信息技术专题讲座《数据管理技术》模块的理解和再认识-2015年2月-袁志平

高中信息技术系列讲座㈤

《数据管理技术》模块

因为交流而形成了文化。而信息交流产生了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的进步,又扩展了信息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信息技术是改造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基本手段。

信息技术学科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又是其他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

一、大纲与课标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教育教学工作,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就开始了。

⒈教学大纲(程序设计)

1982年开始了中学计算机教育试验。教育部于1983年和1984年先后2次召开了“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

1984年建立了“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试验中心”。制定了《计算机选修课的教学大纲》,确定了中学开展计算机教育的方针,并在五所大学的附中进行试验。此间,计算机教育以兴趣小组、选修课等形式开展。

学习目标: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掌握基本的BASIC语言并初步具备读、写程序和上机调试的能力;逐步培养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程序设计语言为计算机教学的主要内容。

1984年邓小平提出“计算机的普及(教育)要从娃娃做起。”

1986年国家教委召开了“第3次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总结了计算机教育工作的经验,提出了“七五”计划的设想和安排。将“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试验中心”改为“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以加强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

1987年我国颁布《普通中学电子计算机选修课教学纲要》。降低了对程序设计技巧部分的要求,增加了计算机应用方面的内容,如“了解一种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⒉指导纲要(程序设计→软件教学)

1991年召开了“第4次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指出了计算机教育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迫切性。国家教委成立了“中小学计算机教育领导小组”,随后,各省、市相继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从此,计算机教育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走上了健康、稳步发展的道路。

有人称“第4次全国中学计算机教育工作会议”是计算机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里程碑。

1994年我国颁布《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试行)》。程序设计只作为教学内容的一个普通模块,软件教学逐渐地时兴起来。

1997年~1999年北京市教研部教材编写组,率先研究讨论将高中计算机教材名称由《计算机》改为《信息技术》。

2000年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下发了三个重要文件:《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制定了在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必修课的阶段目标和主要任务,“校校通”工程的具体目标以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具体措施和课程内容安排等。从此,信息技术课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学习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此次会议,是信息技术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的又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⒊课程标准(软件教学→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2003年教育部颁发了《全日制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以下称《课标》)。明确了“信息素养”的主要内容:

提升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提升学生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提升学生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使学生逐步地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并将信息技术内容划分成:一个基础模块、五个选修模块。①信息技术基础

②算法与程序设计 ③多媒体技术应用 ④网络技术应用 ⑤数据管理技术

⑥人工智能初步

2003年教育部开始审查在《课程标准》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科书。

《普通高中(信息/通用)技术课程标准》

教科书(配光盘)

各省、市、自治区的高中、初中和部分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经过多次地改编后,融入了教育部《课程标准》的精神和理念,逐渐地形成了“以信息、信息处理为主线,选用各种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模式。

各地区高中、初中、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教科书的编写,基本上都是在贯彻落实教育部颁发的《课程标准》精神和理念的基础上,参照、或参考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以及五个选修模块《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人工智能初步》的“内容标准”而编写,或者是改编的。

根本目的: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个性化发展,还要使学生学会运用信息技术促进交流与合作,拓展视野,勇于创新,提高思考与决策水平,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明确信息社会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伦理与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与责任感,为适应未来学习型社会提供必要保证。

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

二、数据管理技术

《数据管理技术》模块是针对数据管理技术应用,而设置的选修模块。

⒈整体目标

①掌握数据管理的基础知识和数据库设计的一般方法。②理解数据库技术中的核心特征——关系。

③初步学会使用数据库技术管理信息,处理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④体验并认识数据管理技术,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性。⑤关注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⒉内容标准

《数据管理技术》模块由三部分的组成:

①数据管理基础知识 ②数据库的建立、使用与维护 ③数据库应用系统 ㈠数据管理基础知识

①了解“数据管理技术”的基本概念、产生与发展。

②初步学会使用“数据库”辅助学习、研究。

③掌握“关系数据库”中的“库、表、字段、记录”等概念,理解“关系”所表达的含义。

④了解“数据库”在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应用。㈡数据库的建立、使用与维护

①初步掌握数据的收集、分类,建立“关系数据模型”的基本方法。②学会使用实体“关系图”,来描述“关系数据模型”。

③掌握建立数据库结构、添加数据、编辑数据库的常用方法。④掌握数据检索及报告输出的基本方法。⑤掌握数据筛选、排序及统计的常用方法。

④掌握同类数据库之间的链接、数据导入、导出的基本方法。⑤了解结构化查询语言(SQL)的基本概念。⑥掌握结构化查询语言(SQL)的基本数据操作、数据查询语句的使用方法(select、insert、delete、update)。

㈢数据库应用系统

①理解“层次”和“网状数据模型”的基本概念。

②理解“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的概念、相互关系。③初步掌握设计和实现“简单的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基本方法。④认识“数据库应用系统”在信息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⑤认识到“数据规范化”的意义,以及在“数据库应用系统”建设和使用中的价值与作用。

三、教学策略 策略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定位。教学策略是指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采用的一系列手段、方法和途径。

⒈营造良好学习氛围

要创建学习《数据管理技术》的物质条件环境。注意营造良好的《数据管理技术》模块学习氛围,良好的学习氛围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任课教师要负责营造学习《数据管理技术》的课堂信息文化环境。

应在引导学生把握《数据管理技术》知识体系的基础上,适当放手,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操作方法与应用技巧。在过程中认识和理解相关的概念和相互关系,陶冶学生的心性,形成健康人格。

要做好指导和调控,有计划地让每个学生亲历与体验“简单数据库应用系统”的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以及方案实施等,参与并完成解决问题全过程。

例如:北京古城中学的郭新老师,在“第一章 认识数据管理技术”的“第一节 感受数据管理技术的应用”的起始课。

通过模拟网络投票的“让我来顶踩”、模拟网络注册和留言的“请你留个táoyě言”、模拟网络聊天室的“课堂讨论区”、模拟网络考试的“随堂测验”等体验项目,使学生在干净、安全的局域网环境中,体验数据库在当今网络中的应用方法,并看到了在现实中无法见到的后台数据库的真实模样!

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他们体会到了“数据管理技术”的应用价值。

同时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课程的专业性、针对性和灵活性,有助于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例如:北京九中的徐菲菲老师,在《认识、创建数据库》的教学过程中,采用比较贴近于学生实际学习生活的“创建信息技术大赛管理系统”的主题活动。鼓励学生在教学互动的过程中,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教师设置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情景教学)。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与学生一起分析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师生共同学习、研究、探讨)。

让学生亲身经历处理信息、开展交流、相互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亲历、合作学习)。

⒉选用适合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方法。

如:讲授法、讨论法、发现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实验法、导学法、辅táoyě导法、谈话法、陶冶法、任务驱动法、交流法、互动法、练习法等等。

在《数据管理技术》模块的教学过程中,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还是讲授法。讲授法是教师用简明、准确、生动的语言传授知识,开发学生智力的方法。在形式上看是教师主动,学生被动,但是在思维上应当是师生互动的。

讲授法又可以表现为讲述、讲解、讲演、讲读等形式。“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教学实际情况需要,恰当地采用讲授、观察、讨论、参观、实验等方法。要努力做到:

学习借鉴,批判吸收。灵活运用,恰到好处。符合常规,每有特色。建议:任课教师在《数据管理技术》模块的教学互动过程中,不但要继承和发扬传统的教育教学经验,更要大胆地改革,积极探索新的适合《数据管理技术》模块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

如:任务驱动、作品引导、探究式学习、主题活动、深度学习等。各种教学方法之间,根本就没有可比性。教学方法(或教学模式)没有什么哪个好、哪个差,也没有哪个更好、哪个更差。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关键是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选择运用得是否恰当、合理有效。

在一节课中,教师可能会用了很多的教学方法,只不过是没有认真地总结归纳出来就是了,只是将使用的几个主要教学方法,在教学设计中写了出来。

例如:北京古城中学的郭新老师,在“第一章 认识数据管理技术”的“第一节 感受数据管理技术的应用”的起始课中,就采用了“情景导学法、动手实践法、讨论法、演示法和讲授法”等。

四、模块评价

《数据管理技术》等五个选修模块,通常不单独考试。而是采用与《信息技术基础》模块,进行合格达标考试。

各地区教委考试办公室、基础教育科、教研室等负责考试的部门,自不同的时期,会相应地发布各个学科的《考试说明》文件。指定教研室中的学科教研员等一些教学骨干教师来出笔试试题。

在符合《课程标准》《考试说明》《考试方案》的要求,符合教科书教材内容标准的基础之上,结合信息技术学科各个学校的实施教学的情况,设计试题。

⒈笔试与上机

信息技术学科的考试(学年末、结业考试)通常会有两种形式。一是书面的笔试。二是上机操作考试。

信息技术笔试试题可以采用多种类型,例如:填空题、选择题、连线题、排序题、判断题、简答题等。

设计不同类型的试题,有不同的出题方式、方法和标准要求。参见附录:

2015-02-01 93附录2011~2012年北京市石景山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基础》《数据管理技术》——笔试试题.docx 2015-02-01 94附录2011~2012年北京市石景山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基础》《数据管理技术》——上机试题.docx ⒉成绩统计与分析报告

将笔试试题的成绩和上机考试成绩,再结合平时成绩进行综合统计,根据统计的结果,写出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的分析报告。参见附录:

2015-02-01 56附录普通高中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基础》笔试成绩——统计表.doc

五、模块的思考

2007年9月,北京市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进入课程改革,使用符合《课程标准》的教科书。

在七年之多的教学、教研过程中,对于《数据管理技术》选修模块,有一个新的思考:

如果能将《数据管理技术》选修模块设计的“简单的数据库应用系统”,与《网络技术应用》选修模块相结合在一起,事先设计好一个小小的“数据库”,为创建“动态网站”部分的教学,可以做一个铺垫。

这样,就可以将两个模块,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第三篇:高中信息技术专题讲座《数据管理技术》模块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2015年2月-袁志平

高中信息技术系列讲座㈤ ——《数据管理技术》模块

常见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数据管理技术》模块的目标是:掌握数据管理的基础知识和数据库设计的一般方法。理解数据库技术中的核心特征——关系。初步学会使用数据库技术管理信息,处理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问题。体验并认识数据管理技术,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性。关注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数据管理技术》模块的教学,就是运用数据库技术开发相应的管理系统。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视角和思维方式,就要从应用软件的使用者,转变为应用软件的开发者。

《数据管理技术》模块的组成:①数据管理基础知识 ②数据库的建立、使用与维护 ③数据库应用系统。

一、模块教学中一些“难点”问题

①“关系数据库”中的“库、表、字段、记录”等基本概念。②“关系”所表达的含义。③用实体“关系图”,来描述“关系数据模型”。

④同类数据库之间的链接、数据导入、导出的基本方法。

⑤对“层次”和“网状数据模型”的理解。⑥“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数据库应用系统”相互关系。⑦“数据规范化”在“数据库应用系统”中的重要作用。

二、常见问题的解决案例

⒈为什么要使用数据库?

由于数据库中的“表”,与表格数据处理软件中的“表格”极为类似。所以,学生会存在这样的问题,就是“数据库到底有什么用?”,对数据库的用途没有认识。

例如:北京古城中学的郭新老师,在“第一章 认识数据管理技术”的“第一节 感受数据管理技术的应用”起始课。

解决方法:

主要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体验三种不同的数据管理方法:①利用操作系统管理数据。②利用电子表格管理数据。③利用数据库技术管理数据。

以“利用计算机进行文件管理”为切入点,引出数据、数据管理、数据管理技术三个基本概念,通过解决“获奖人数统计”问题,比较利用电子表格工具软件(如Excel)和数据库应用系统的差异。

在学生体验这三种不同的数据管理方法的过程中,加深对数据、数据管理的理解,认识到数据库技术在当今社会,尤其是网络中的应用价值。

为了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数据库技术在当今社会的应用价值。可以设计一些类似“让我来顶踩”、“请你留个言”、“课堂讨论区”、“随堂测验”等课堂体验活动。

所以,“为什么要使用数据库?”这个常见问题的解决,不仅起着整个《数据管理技术》模块的引领作用,还是对《信息技术基础》模块的内容,进一步地拓展和加深。同时,对继续深入学习《数据管理技术》,起着重要的铺垫作用。

⒉用表格设计表结构

由于课堂教学所用的数据库中的“表”都不是很复杂,加上教师的教学经验不足,所以经常会忽视“用表格来设计表结构”的作用。

但是,对于初次学习数据库知识的学生,这是必不可少的基础知识,是一个规范操作,希望任课教师,要给予重视。

例如:北京苹果园中学何婧老师,在“第二章 构建关系数据库第节”的“第三节 创建数据库结构”一节课。

解决方法:

①用表格来实现每张数据表的表结构,如:表1“学生”数据表结构、表2 “课程”数据表结构。

②根据“学生”“课程”数据表结构,分别创建“学生”“课程”数据表。

⒊主键的问题

主键:能唯一标识表中每一条记录的字段或字段组合。

数据库中的数据表,不一定要设置主键。但是,如果要关联其他数据表,相关联的两张数据表至少有一张表要有主键。

例如:北京苹果园中学何婧老师,在“第二章 构建关系数据库第节”的“第三节 创建数据库结构”一节课。

解决方法:

如:设置表1“学生”数据表中的“学号”为主键。

设置表2“课程”数据表中的“课程编号”为主键。通过“学生选修课程”,建立“学生”和“课程”数据表间的联系。在学生操作过程中,可以探究“如何删除表间的联系?”

在完成此任务之后,还可以设计创建“校运动会”数据库。以注意分层教学。规范化的数据库,应该给每张表都设置主键。尤其是与网络技术相结合时,为避免可能产生问题,最好每张表都设置主键。

⒋查询结果与真实的表的关系

数据库教学中,查询是重点要学习的内容。查询结果是以表的形式显示,但不是实体表,这是许多老师和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许多老师和学生往往会误以为查询结果也是表。

解决方法:

是否是实体表,通过“表”对象中进行判断。

只有在“表”对象中存在的表,才是实体表;否则都不是实体表,只是视图。

下载《人工智能初步》模块的理解和再认识—专题讲座-袁志平2015年2月[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人工智能初步》模块的理解和再认识—专题讲座-袁志平2015年2月[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