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塔》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18:58: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乌塔》教学设计及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乌塔》教学设计及反思》。

第一篇:《乌塔》教学设计及反思

《乌塔》教学设计与反思

四年级 彭芳慧

教学要求:

1、通过对乌塔独自旅行的故事的了解,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

2、读文章要有自己的见解,有个人的想法。

3、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流程:

一、导入

(用简短的内容导入课文,引发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兴趣)

自学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2、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你是如何看待乌塔的?乌塔身上具有什么性格特点?

(直入主题,引起学生思考,讨论,并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乌塔的性格特点板书到黑板上,这对学生是一种肯定,一种锻炼。)

生活经验丰富

热情、活泼

有爱心

胆大心细

有主见

„„

3、同学们介绍异国风土人情。

(学生在课后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搜集到了大量资料,还自己动手制作了课件,让学生到讲台前演示给同学们看,可以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藉此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二、激情

1、一个外国小女孩可以独自一人游欧洲,而对我们中国小学生来说,这却是一件不敢想的事。乌塔和中国小学生不同在哪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是我们国家的教育教学方法不够科学吗?现在,同学们自愿结组,赞同我们教育教学方法的在一组,不赞同的在一组,大家进行辩论。

(自主合作,主动探究,相信这样的学习方法学生会非常爱学,更会积极地讨论。鼓励同学们读书要有独特的见解,同时,教师要特别说明“每一种认识都是金子”的道理,不脱离书中的语言,不脱离生活实际,对学生认真地读书,认真地思考有一个界定。)

2、展开辩论

(在这里,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时间,更要参与到同学们的辩论中去,成为其中的一员。教师也要有独特的见解,这是对学生最好的支持。)

3、一分钟演讲,谈谈我们该如何锻炼自己的独立自主的能力。

(深入研究课文内容,扩大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空间。同时,学生广泛地查询资料,学习知识,流利地表达,这样,不仅涉入了知识,又锻炼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布置实践作业

题目:《从乌塔看中外小学生的不同》

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分析中小学生在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自理能力、家庭责任感等方面的不同,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也可列成表格,和小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板书设计:

乌 塔

我看乌塔:热情、活泼、有主见、独立、胆大心细

自立自强

正确认识

《乌塔》教学反思

这节课中,我很注意“德育”渗透点,使学生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我们中国孩子也应该学会自立。

我采用的教法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其自身的语文自学能力在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发展,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快乐。培养他们自主、自信的优良品质。

学生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小组研讨、全班汇报交流。

教学中我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发动学生互助解疑,在讨论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二篇:《乌塔》教学反思

《乌塔》教学反思

《乌塔》教学反思1

《女孩儿乌塔》这篇课文写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自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教学这篇课文其目的是培养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

教学时我先指导学生独立读懂课文,给学生充分默读和思考的时间,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写了一些什么事;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对乌塔的了解,是通过哪些语句看出来的?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他们结合生活实际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孩子们明白了乌塔是一个独立自主、做事有计划、有目标,有爱心、可爱、聪明的女孩。

于是我组织学生讨论:中国的儿童与外国的儿童有什么不同?谈谈你对乌塔独自一人外出旅游的看法。大多数学生认为外国的孩子独立自主能力强,中国的孩子太依赖父母了。他们也想独自一人去旅游。听了学生的看法,我及时纠正他们的认识:不一定非得一个人出国旅游才算“独立”,只要我们平时做事不要依赖别人,要锻炼自己独立地去克服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同时要有吃苦的准备,努力成为能适应任何环境而生存的有用的人。因为本课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对课文感兴趣,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一部分学生还直埋怨时间过的快,没有让他们尽情地发表自己的高论。

《乌塔》教学反思2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3、德育目标: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思考作为我们应该有怎样的自主能力?

4、创新目标:引导学生自学,自己提出问题,学会独立思考。

学习重点: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学习难点:从叙述、描写中了解人物特点、感悟较深层意思并谈出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

一、导引目标

1、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乌塔》这篇文章,这篇文章

大概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回忆。(激发兴趣)

2、学生回顾自己的读书,叙述故事,展示自学。

二、创设条件

1、质疑: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个游欧洲,这个小姑娘引起你的思考了吗?你说说自己是如何看待乌塔的?

2、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三、组织研究

1、根据同学们的看法不同,现在我们自愿结组,喜欢乌塔,

特别赞同她的做法的在一组,其余的`在一组,大家分别商讨、学习,用书中的语言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2、展开辩论。

分组,交流想法。

两组之间展开辩论。

3、得出结论,达成共识。板书:长出独立的翅膀。

四、引导创新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需要独立自主的人,只要是符合一定的条件。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准备发表自己的见解。 学生发表自己的演讲:谈谈我们如何锻炼自己的能力。

五、反思小结

1、本篇课文学完了,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2、请同学们朗读课文。

六、巩固提高

1、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谈出自己的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七、研究性作业:

同学们你们都去哪里游玩过,哪些地方最喜欢,请选取自己喜欢的方式,或写诗,或写文,或画画,把给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写下来。然后展示给同学们看。

板书设计:

7、乌 塔

我眼看乌塔:热情、执着、有爱心、独立、有理想……

长出独立的翅膀

正确地认识自己

教学反思:

课文描写了一位十四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这对从没出过远门的中国小朋友来说,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因此这篇课文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思想意义方面都让我班学生感到新奇、兴奋。故对这篇课文的读书积极性相当高,可以说是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

去读,自然收获也相当多。无论是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还是审美的乐趣。总之,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真正做了一回主人。

学完课文后,我在班级里举行了“一个14岁的小姑娘独自漫游欧州,究竟是好,还是不好?”辩论会。这是我班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形式。正反双方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口水之战”:

正方认为只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可以一人外出旅游,这对乌塔今后的成长有好处;乌塔真勇敢,让人好佩服;这是他们做梦都不敢想的事;乌塔是那么自由,离开爸爸妈妈的管束,像小鸟那样飞出去了。哪像他们除了学校就是家,活动的空间那么小,简直是井底蛙,笼中鸟;什么时候他们也像乌塔那样出去走走,闯闯,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反方认为乌塔还小,不应该一人外出旅游,这样太危险;一个小女孩独自外出,家长一定非常非常担心呀!俗话说得好,儿行千里母担忧呀!一个小孩子独自到异国他乡,她能安排好个人的出行和生活起居吗?没有大人的指导,她能增长多少见识呀!漫游世界可是很花钱的哟!虽说乌塔有自己赚点钱,可也要花掉父母辛辛苦苦挣的很多钱……

好一场唇枪舌剑,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赞可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丰富多彩的

思想,情感,词语。今日,我重温此语,倍感亲切。

《乌塔》教学反思3

《乌塔》是一篇略读课文,写的是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

本节课虽过去一月有余,可同学们学习场景历历在目。

镜头一,72双眼睛入神的阅读,不时地从不同方位传来朗读声。

镜头二,大家在自然段旁写看法与见解。

镜头三,渴望的眼神一齐望着大背投找乌塔旅游路线。

镜头四,朗读擂台赛热烈。

镜头五,四人一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镜头六,小组选派代表班上发言,谈理解和感受,有的同学认为乌塔还小,不应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样太危险;有的同学认为只要做好充分准备,乌塔可以一个人外出旅游;有的结合了本地本人情况与乌塔对比谈看法,认为自己从家里到外婆家都不敢独自乘车,怕坏人……等,老师问:“湖南省会在哪里?浏阳有哪些出名的地方?出名人物?文家市最出名的是什么?”学生们面面相觑。

【反思】

学生的语文实践太少了,往往只从有限的课本中猎取,忽视自主学习,忽视与他人沟涌,老师也只围绕课本布置作业。《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应在自主学习和反复实践中,在语言的感悟、积累运用中,逐渐形成适合自己学习方法,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现在的学生活动范围狭窄,缺乏人际交流,不能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往往只注重书面作业,轻视实践活动,所以任课老师要有意识组织或安排课外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其次,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胆小怕事,这与家长溺爱,社会风气有关,老师在进行语文知识传授时,也不能忘记德育教育,与人要坦城相待。虽然经常能从电视上、周边事例中听到骇人听闻的抢劫、绑架等,伤害着幼小的心灵,但教育学生勇敢、机智还是必要的。

《乌塔》教学反思4

《乌塔》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描写了一位十四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这对从没出过远门的中国小朋友来说,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因此这篇课文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思想意义方面都让我班学生感到新奇,兴奋。

在课中,我还抛出这样一个话题。当我今天想独自体验海滩上捉螃蟹的乐趣,家长么你会怎么做?孩子们活灵活现地描述,可能会百般阻止,可能会去市场买几只螃蟹来替代。可见我们中国家长的.爱近乎溺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同时,我询问,你在希望获取这种体验的同时,你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孩子们摇摇头。可见,我们中国孩子的独立性也是比较欠缺的。

以往的课堂教学,通常是老师问学生答,而且都是带有一种强迫性的语气。许多时候,学生往往出现沉寂与冷漠。如果,我们改变一下提问的方式,比如:谁来当小老师设计一个问题,让大家来回答。当老师提出问题时,用一种请求的语气说,你能帮帮老师吗?这样,学生就会很乐意地回答。有一次,我在教学《乌塔》一文时,学完课文后,便提问:“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对说乌塔些什么?”这时,教室里便一下子沉寂了下来,同学们你看我我看你,都不敢举手。见此情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老师都有很多话想对她说,你能帮帮老师吗?你能代老师说说话吗?”这是,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来,有的还说老师我来帮你。看着同学们都乐意帮老师的神情,我感到很欣慰。有的学生说:“我想对乌塔说,你真勇敢,一个人独自游欧洲。”有的学生说:“我想对乌塔说,我要向你学习,自觉锻炼自己。”有的学生说:“我想对乌塔说,你是可爱又可敬,我能和你一起游玩,那就好呢。”

最后老师给学生抛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面对乌塔,面对一个我们的同龄人,你们想说些什么呢?”虽然下课铃声响了,但我们知道,这节课留给学生的不是困惑,而是心灵的震撼,是无限的思考。

《乌塔》教学反思5

《乌塔》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本文描写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历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同时也表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学习这篇课文的主要目的在于激励我国少年儿童努力增强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另一个目的就是进一步培养独立阅读能力以及读后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上课文前,我先让学生阅读“阅读提示”,看看课文主要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阅读提示”要求我们:认真默读课文,看看讲的是件什么事。再想一想:乌塔这样做好不好?

我让学生默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有些学生读完以后,马上抑制不住地想要表达自己对乌塔的看法:“乌塔真是一个大胆的女孩子”;“我真羡慕乌塔,能自己一个人旅游”;“乌塔是一个勇敢的女孩”;“乌塔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女孩”;“乌塔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女孩”;乌塔是一个有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并很勇敢的女孩”;“我觉得乌塔一个人去旅游是错的,那多危险啊”……嗨,有些没读完书的学生也加入到谈论中来了。看来课文的主要内容还是放到后面去交流吧。

我马上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先来说说乌塔是个什么样的女孩。在大家对乌塔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以后,便让学生用较多的时间来反复阅读课文和思考:从哪地方能够看出乌塔是个怎样的女孩,并在文中划出具体表现乌塔特点的语句;然后分小组讨论乌塔的种种特点,学生讨论十分激烈。

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最后进行全班交流。学生们都争着发言,纷纷汇报自己的意见。这时,一个平时不太举手发言的女孩站起来充满自信地说道:“老师,乌塔这样出去,她是不是很不安全啊。”是啊,换成是你,你敢一个人出远门去旅游吗?

一石激起千层浪,将全班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转移到这个话题上,学生展开了激烈地辩论。

学生们侃侃而谈:“我从书中知道,在欧洲那些国家里,人们的法制意识强,治安措施好,乌塔不会有生命危险。”“乌塔这样做,如果出现万一,她不是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书中写道,乌塔每次出行都有准备,自我保护意识强。就是遇到危险,她的能力特别强,能够化险为夷。”“我认为课文并不是要我们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独立生活的`能力。”

学生们各抒己见,各有各的道理。辩论的中心最后还是转移到乌塔那远超我们中国孩子的自立能力上来了。我们想一个人去旅行,首先必须解决的是提高自己的自理能力。学生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我又引导学生围绕自立精神结合生活实际谈看法和见解。有的学生说要培养自己的独立生活的能力,我们就应该象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有的同学说每次我外出,就算到学校里报个名,父母也要陪伴在我身边,所以我一直依赖性很强;也有的同学说一个人外出旅游虽然能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但是非常不安全……因此,我抓住学生此时思想活跃的现象,立即出了一个辩论题:“独自一人外出旅游好不好”。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这下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正反两方的同学都争先恐后地谈自己的看法。通过辩论学生认识到了学了《乌塔》这篇课文后并不是要求学生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安全是第一位的,而是要克服依赖思想,在生活中逐步养成自立的好习惯。

激烈的辩论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总结全文时,着重点拨说的两段话:

(1)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

(2)只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

在总结提升时,需要注意的是,鉴于中国和德国国情的不同,不要求学生一定要像乌塔一样独自外出,而应该首先克服思想上的惰性,然后尝试着去逐步提高生活能力。当你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和能力,外出旅行也不再是困难的事了。

《乌塔》教学反思6

《乌塔》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一个十四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反应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文章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先写初逢乌塔,在罗马的旅馆里,主要写她睡得正香和起身后利利索索地收拾好行装,准备按计划继续游览;接着写晚上回到旅馆后,我和乌塔的谈话,只要写了乌塔这次旅游的行程之长,安排之周,准备之久,以及独立生活的意识;最后写乌塔和我道别,继续她未完的旅程。

本课教学是我对略读课文如何教学的一种尝试,按原定计划,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课后自己反复斟酌,此课成功之处有:

一、教学设计思路清晰:

1、谈话导入后引出课题,再从课题入手,引出写人文章抓住什么特点读才能读懂,为读文后的`写作铺垫。

2、检查预习,认读生字词并选择词语练习说话。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读熟、读通句子。

4、合作探究,抓住重点词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概括乌塔的特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5、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写自己的感受。

二、抓住重点句子,联系生活实际概括人物特点。

通过学生自学后,教师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示描写乌塔特点的句子,让绳选择恰当的词,非常简单地理解了课文内容,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教育 。

三、渗透读写结合点:

写人的文章,抓住人物特点读才能读懂,本文主要是写人物的个性化语言,比如人物的对话,通过人物间的对话和引述的写法,突出了乌塔的性格特点。学习这一写作方法,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下来。 认真反思,我也发现本课在教学时也存在许多不足:

1、理解课文时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的程度不够,牵引的痕迹过重,以至于用过长的时间来理解课文内容,影响了后面的练笔。

2、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答案,等于变相给出答案,没有让学生的自主性和异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

3、学生在表达了自己不同的观点后,教师的评价及引导不到位。

4、练笔与文本脱节,导致部分学生无从下手。

总之,略读课文的教学方法是我一直在尝试的,我会一直尝试,认真反思,努力使自己的课堂变得轻松、变得简单。

《乌塔》教学反思7

乌塔这一略读课文,描写了一位十四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这对从没出过远门的中国小朋友来说,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因此这篇课文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思想意义方面都让学生感到新奇、兴奋。故对这篇课文的读书积极性相当高,可以说是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自然收获也相当多。无论是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还是审美的乐趣。总之,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真正做了一回主人。反思这一课的教学,主要有如下几点的收获和教训。

一、以学定教,明确目的

课文通过对乌塔独自旅行的故事了解,让我们学习她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以及读书要有自己的见解,有个人的想法。为了让学生明确目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先后在四个教学班内磨砺。让同学们先预习课文,写该课的读书笔记,查找欧洲主要国家的风土人情。课前师生共同观察欧洲地图,了解欧洲的主要国家、著名城市,如英国的贝克汉姆的足球学校,德国的牙医,德国孩子欣赏柏林墙上的艺术画和意大利首都佛罗伦萨大教堂,以帮助学生理解欧洲主要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这样就能将传统的“教师在前面走,学生在后面追”现象变为“师生之间迎面而行的相遇问题”,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第一个教学班设计的教学目标中,缺乏流利的朗读课文这一认识,学生对一个外国小女孩可以独自一人游欧洲,而对中国小学生来说,这却是一件不敢想的事始终不明,导致在拓展训练,展开辩论这一环节处于被动,加上四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辩论问题,条理不清晰,教师在引导读书,以课文主要描写乌塔自主旅行的第七自然段为根据,缺乏真正的理解,角色置换上缺少经验,以至于学生辩论观点不够鲜明,兜兜转转,啰啰嗦嗦,不能理解乌塔在生活上独立,基础是她在思想上和精神上也是独立的。拖延了教学时间,没有达到教学目标。

二、学为主体,把握原则

在第二次磨砺之后,学生对14岁的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她不怕遇到困难,遇到困难她会如何解决这一疑问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后,而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她的爸爸、妈妈会不会担心和父母对此事会怎样想?这一疑点该如何引导解决呢?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只有把握“学为主体,教为主导,能力为目的”的教学原则,才能有利于发挥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阅读有自己的见解和口语交际的本领,发展学生的写作技巧的能力。真正达到略读的目的。

只是课前收集外国风情的资料和浅显的、肢解的阅读句段和缠绕不清的辩论是远远不够的,如何真正的让学生读懂课文,说出心声应该是这一堂课的另外一个亮点。大小声都行,拿起笔来读课文,在自己感触深刻的地方写注释。让孩子们充分体会阅读的自由,他们写下了“在中国,不要说14岁游欧洲,就是把自己所居住的城市游一圈都不可能,天方夜潭”对文章真实性的怀疑,“我是家里的小太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我要什么就有什么,但除了一个自由的空间。从我懂事起,爸爸妈妈就象关小鸟一样把我关在了家里。于是,书本和电视就成了我消磨时间的唯一办法。我很少出门,爸爸妈妈总是说外面的坏人多,万一出事,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就算要去什么地方,也是由爸爸妈妈拉着护着,生怕冲出一个坏人把我抱走。”的时间上不能自主的困惑。快速阅读课文,一目十行,边读边想,并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乌塔的性格特点板书到黑板,同学们对这一肯定和锻炼积极响应,写下了乌塔是“勇敢、胆大、心细、豪爽、可爱、活泼”的女孩。我对乌塔和学生的“独立自主”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介绍异国风情时,同桌同学主动积极,互相交流他国人情,雷乐康的介绍---英国的教父习俗,更是深深的打动了每个在场的师生。小朋友独自出行好还是不好?的辩论,同学们激情的辩白,把乌塔独自旅行前设计路线、阅读资料、打工挣钱做好的充分准备,表达的清晰而有条理,“中国比欧洲一些国家要安全,欢迎乌塔到我们中山来旅行。”“欧洲七个游的学生旅行套票需要四百马克,我也有900块钱“利是”,我也可以去周游广州。”的.心声,“我和爸爸去上海看世博,我学到更多知识。”的认识。让我这个“乌塔的妈妈”惊叹不已。如何培养自己的独立自主意识?这一话题更是让每一个学生意识到在危难关头,迅速判断,有效躲避是多么的可贵。冯思捷的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有效的进行期末复习的一分钟演讲又是多么的有必要。从乌塔的一文中,我知道出游要先做好准备,读书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意见的体会,从同学们的心中自然而出。

三、以生为本,讲究方法

1、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

为了让乌塔的人物形象“活起来”,让她游历欧洲这一事“趣起来”,必须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学生的自读自悟是关键,在教学中,我给予学生充分的默读和思考的时间,帮助他们理清乌塔一文是按照我与乌塔相识到与她的交谈感到吃惊和敬佩最后分别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写乌塔游历意大利的故事,引导他们独立读懂课文,要求思考的是与她的不同在何处?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他们才比较容易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写乌塔游历欧洲的故事,反映中西方教育的差异。最后,引导他们针对这些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因而,整个课堂充满了朗朗的书声,充满了快乐、朴实的高谈阔论,充分发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巧妙的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发现,从而学习乌塔的独立自主的精神。通过把世界当教材这一大语文观,生动有趣的创设了乌塔暑假游历欧洲的图片,通过层层的朗读课文,让学生很好理解了“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理性的问题,整个教学流畅,文眼之处设计的唯一问题,强化学生对中心的理解在于培养自己独立自主的思想。

2、讲究过程管理和调控的方法。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场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乌塔这一课”,一下子就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堂下我以饱满的热忱与学生沟通,使他们始终处在轻松、愉快、兴奋、和谐的状态,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在堂上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对每个学生都一视同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哪怕谢洁莹上台板书“豪爽”一次写错,我对她的这种举动也给予肯定,让她充满信心进行学习。课堂上,有大量的信息反馈,比如学生的辩论过程把握,因为自己的课堂的调控能力有限,不善于把握学生的真知灼见,对他们希望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想法把握不够,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中,为节省组织辩论的时间,采取了较主观的角色置换,而自己又未能够主动进入“乌塔妈妈”的角色,以至于让这一环节逊色不少,该更精彩的课堂生成无法实现。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不断的反思,才有更好的进步。但愿如今的思考,能成为明日的基石。

《乌塔》教学反思8

《乌塔》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组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的一篇略读课文,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历欧洲的故事,表现了这个少年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全文叙述的事情具体清楚,揭示的主题耐人寻味。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指导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就课文的学习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这对没出过远门的中国小朋友来说,是一件不敢想的事。教学时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表对此事的看法和自己的见解,并愿意与大家交流阅读感受。此外,文中的乌塔无论是在行动上还是理念上都与我们现在的独生子女有着极大的反差,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会使学生开阔视野,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儿童的成长经历,而且学生在对比中认识要增强自己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根据文本特点、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2、能对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教学难点是感受人物的特点,并在阅读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见解。

根据以上思考,我觉得在教学呈现过程中体现了以下几点:

1.大胆放手,自读自悟要“足”

略读课文的教学最大的目的也就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因此实施略读教学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自读自悟。

因此我组织学生明确课型后,给学生5分钟时间去初读,想办法读通读顺,在这过程中,好的学生可以走几个来回,即使是能力最弱的学生,他们也会有足够的机会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课文给读完。在引导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的片段中,先是读读课文,自己试着说说。在学生出现概括困难时,我用填空题作为扶手帮助学生。在优生示范后,我并不就此而止,而是把学生的个体学习转化为群体学习,再次鼓励同桌互相说说课文内容,学生便能简洁地说出课文内容。

2.反复斟酌,重点聚焦须“精”

略读课文讲究“略中有精”,“精”读的`点要更突出、集中,要与文本的主题内涵和教学目标紧密联系。教师需要反复斟酌,寻找准确的着力点,从而使力气真正花在刀刃上,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陶冶与语言感悟上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我选择“精”的着力点在讨论“乌塔是个怎样的女孩子?”,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抓住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反馈时,我的处理不是平均使用力气,而是重点点拨句子“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和“乌塔对我这番解释很不满意,马上反驳说:‘……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我不明白。你的话不合逻辑。’”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调动生活经验,理解“反驳”“不合逻辑”“为什么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等语句,然后,“再读读这两处语句,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感受作者的表达准确,以及乌塔的个性鲜明,体会乌塔在行动上的独立,正是基于精神上和思想上的独立。

3.提示引路,语文实践重“法”

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应该注重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法,循法而学。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既将前后的课文连接起来,又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加强了单元内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与整合。我们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段学习提示,努力挖掘学习提示的引领资源,指导学生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在这个大框架的建构下尝试运用其他方法开展字词句的学习和感悟。我让学生明确略读课文的课型,自主学习提示,画出学习任务“①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②乌塔这样做好不好?把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交流。”并根据学情给予一个扶手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在关键词语的教学上也是渗透以各种方法,如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重点词语“惬意”、“反驳”等词,抓住学生可感受得到的方式让学生感性地理解。

4.整合资源,课外拓展求“宽”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课文的教学,在进行课外拓展时,必须充分挖掘单元主题资源,促进课堂学习资源与课外学习资源的互为补充。如本课的教学,插入的拓展内容有欧洲的简要介绍,联系生活实际的练笔写话等。

预设总是理想的,生成总是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因素制约着,与预设有差距。在本校的“听班制”活动中,因为手表出了问题,看错了时间,前半节课花的时间太多,后面的环节来不及呈现。在泽雅一小的送教活动中,因为泽雅的学生学情的原因,在初读,概括主要内容的教学展开上花了很多时间,所以以学定教,重点点拨的点只保留了一处,即乌塔思想独立,有自己见解的内容。在理解“不合逻辑”时,学生换词理解为“不对”时,表述不是很准确,本来要联系上下文让学生再深入体会,也因为没有时间而作罢。

《乌塔》教学反思9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能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乌塔是如何独自一人游欧洲的。

(二)能力训练点乌塔教案优秀教学设计

1.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认真思考,要有自己的见解。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我们中国孩子也应该学会自立。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难点

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着重探讨: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在。

(二)疑点

1.14岁的乌塔为什么要独自一人游欧洲?她就不怕遇到危险吗?遇到困难时,她会怎样解决?

2.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她的爸爸妈妈会不会担心她?她的父母对此事会怎样想?

(三)解决办法

1.可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了解的有关外国孩子生活和学习情况的资料,有助于学生理解“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

2.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读、多想,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发动学生互助解疑,在讨论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流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也许到过很多地方去旅游,都和谁到过什么地方?

2、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德国小姑娘——(板书:乌塔),看看她是怎样旅游的?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自学建议(幻灯片1)。

(1) 再读一读阅读提示,根据提示去自学。

(2) 认真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遇到不理解或有困难的地方再多读几遍,并尝试着自己解决。

(3) 在感触深的句子、段落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理解;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学生自学课文。

3、交流初读感受,提出疑难之处。

(教师梳理、归纳学生提出的问题。)

三、再读感悟,研讨释疑

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认真思考,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互助解疑。

(l)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研讨“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如有的同学会认为乌塔还小,不应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样太危险;有的同学会认为只要做好充分准备,乌塔可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对她今后的成长会有好处……

(2)围绕自己的观点到课文中去寻找证据,想办法说服别人。

(2)谈一谈你对“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的理解。

(3)你认为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吗?

4、快速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乌塔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⑴自理能力强。如:说话间,它已经穿好了黑T恤和牛仔裤、白球鞋,从柜子里取出一大瓶矿泉水装进背包。

⑵生活经验丰富。如:她告诉我“罗马很热,街上小摊卖的冰激淋和水都很贵,你要到超级市场去卖。”

⑶热情、活泼。如:她一见我,立即坐起来打招呼,问我玩得怎样,又问我从哪里来……她一听,高兴得大叫……马上拿糖给我吃

⑷生存能力强。如:乌塔说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儿童玩。

⑸有责任感。如:然后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给家里的每一个人买礼物。

⑹做事有条理,有计划。如:她拿出一摞书给我看,全是欧洲各国的'旅游指南,每个国家都是厚厚的一册,介绍得十分详细……为这次旅行他准备了整整3年,读了很多有关这些国家的书籍。……

指导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讨论交流,请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出示幻灯片2)

可不可以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

自立精神与冒险有什么区别?怎样才算自立?

⑶从乌塔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受到了什么启示?

可以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来谈。

2、小结,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

⑴我们应该向乌塔学习她的独立精神,但并不是要我们每一个同学去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⑵一人外出,要有家长同意和充分准备。

⑶要像乌塔一样有主见而不盲动,胆大心细,会待人接物。

一个人的自立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时间才能锻炼出来

五、布置实践作业:(幻灯片3)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听他们的意见。

2、日记:从《乌塔》想到的 。

《乌塔》教学反思10

《乌塔》主要讲述的是一位14岁的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文中的乌塔无论是在行动上还是在理念上都与我们现在的独生子女有着极大的反差。

乌塔的.行为不但对于我们班级中的每一个孩子来说是一种震撼,对于我来说也觉得简直是不可思议。文章内容较浅显,我让学生带着“你认为乌塔是个怎么样的孩子?”这一问题自读全文。学生经过初读交流,对乌塔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以后,我便花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反复阅读和思考,并在课文中找出具体表现乌塔特点的语句,画一画,品一品,读一读。

课堂中,我还让学生就乌塔提的问题“中国的孩子缺少很多乐趣吧?”进行了一场辩论。正方观点:是!反方观点:不是!学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双方轮流发言,唇枪舌战,辩得有模有样,很不错。课后的家庭作业布置学生写“由《乌塔》想到……”大多数学生都能很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读后感受,能结合乌塔的事情来分析,有的提出自己的愿望,有的懂得了要学会自理,自己生活,不能什么事都依赖父母,要勇敢,要坚强的道理等。

《乌塔》教学反思11

本单元是以“自然奇观”为专题编写的,由四篇课文组成,这些课文虽然都是描写自然景观,但描写的方法却不一样,各有特色,每篇课文都是经典之作。其中两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精读课文分别是《观潮》和《鸟的天堂》;略读课文分别是《雅鲁藏布大峡谷》和《火烧云》。《观潮》选自《喜看今日钱塘潮》,描写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雅鲁藏布大峡谷》,作者用具体准确的数字来证明它的大,还用了很多优美的语言文字写出了它的神奇美丽;《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巴金的作品,充满生机的大榕树,活泼可爱的小鸟,展示了一派美丽动人的南国风光;

《火烧云》是著名女作家萧红的作品,描写了一幅多姿多彩的火烧云图景。除了四篇课文以外,还安排了很多与专题密切相关的学习内容,如“资料袋”中有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口语交际”与“习作”要求学生就自己了解的自然奇观展开交流;“日积月累”中,安排的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趣联。整组教材中安排的各种语文活动,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真像一位神奇的魔术师,鬼斧神工,天机独运,在世界上留下了那么多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使学生油然而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本组课文,主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揣摩、品味语言,从字里行间感受大自然的美。这几篇课文都描写了自然界的美景、奇景,画面感很强,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从作者生动的描写中想象画面。同时要重视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课文中精彩的语段应让学生熟读成诵。另外,应建议学生运用课上获得的阅读方法阅读选读课文中的《五彩池》,并引导学生课前课后搜集有关自然奇观的其他资料,通过相互交流,丰富见闻,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

第二单元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教材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选择的课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都是关于观察大自然景物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古诗两首》不仅写了诗人观景的所见所闻,还写了从观察事物中得到的启示。《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写了有特色的植物和动物,容易激起学生阅读的兴趣。《世界地图引出的发现》,生动地讲述了科学家从生活中的无意发现道不断寻求政局直至创立学说的故事。 进行本单元教学时,既要学习课文时仔细体会课文的作者是怎样观察的,还要在课后认真观察周围事物,学习些观察日记。 怎样引导学生用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认识世界,了解世界?并且在实践活动与习作中得到体现?我边教学边琢磨。 首先,教学第一步,让学生充分注意单元与课文的“导语”,让学生明了单元的重点与课文学习的要求。而且学生的课前预习、课后练习,老师的`课堂教学都是围绕这些要求而进行。如:《古诗两首》中除了读懂诗词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之外,两首诗的寓意必须理解,并能结合实际说说。我在教学时,就让学生边读《题西林壁》,边突出“横”“侧”“远”“近”“高”“低”几个字,让他们体会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角度发生变化,所看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再联系学过的课文《画杨桃》,帮助他们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就各不相同。 其次,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同时,引导学生欣赏文章的语言。古诗中,既让学生欣赏诗句的意境优美,还要引导他们感受词语的对偶,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节奏美。《爬山虎的脚》中描写爬山虎的叶子那一段落,让学生抓住“一顺儿”“铺”等词语让学生领会叶子的整齐、均匀。描写爬山虎怎么爬的那一段,抓住动词,反复朗读,并且用手演示其爬行生长的动作,加深体会。 第三,让学生在领会之后,再三品读,学会写品读文章。并从中学会怎么观察,连续观察,并写出有分量的文章。我在学生学完《蟋蟀的住宅》之后,布置他们自我选材写文章。1、当一回游客,写写自己看到的蟋蟀的家的样子。 2、当一次导游,介绍蟋蟀的住宅。3、评论蟋蟀的房子,说说你的感受。 学生在课堂上欣赏了课件,仔细读了文本,回去后又一次重新品味文章,写出了不少好的文章。从这,他们也学会了如何仔细观察,怎样细致描绘所见所闻了。 第四、写作之前,预先布置学生观察任务。我们语文老师在教研活动时,就统一了意见,根据本组课文学习目标,让学生先观察,做好记录。在写作时就有素材可写,有内容填充。观察具有连续性,内容具体多了。

《乌塔》教学反思12

《乌塔》这篇课文写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自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这篇课文其目的一是培养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和对比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为了达到此目的,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独立读懂课文,给学生充分默读和思考的时间,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写了一些什么事;然后以“这是一次怎样的旅行?”“乌塔是个怎样的女孩?”“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乌塔的性格?”三个问题为主线,让学生抓住文中自己最感动的事或句子反复朗读,细细体会,也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从中明白了一个人的自立的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出来,并学习作家写法。

学生明白了这个道理后,立即出了一个辩论题:“独自一人外出旅游好不好”。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这下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正反两方的'同学都争先恐后地谈自己的看法。通过辩论学生认识到了学了《乌塔》这篇课文后并不要求学生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安全是第一位的,而是要克服依赖思想,采用多种方法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可由于课堂太满,节奏有些快,一些学生没有跟上来,对内容掌握不够,只能在后续的练习中再加以巩固。

《乌塔》教学反思13

《乌塔》这篇课文写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自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教学这篇课文其目的是培养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为了达到此目的,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独立读懂课文,给学生充分默读和思考的时间,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写了一些什么事;然后让学生抓住文中自己最感动的事或句子反复朗读,细细体会,也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从中明白了一个人的自立的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出来。

学生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我又引导学生围绕自立精神结合生活实际谈看法和见解。有的学生说要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就应该象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有的同学说每次我外出父母都要陪伴在我身边,所以我一直依赖性就强;也有的同学说一个人外出旅游虽然能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但是非常不安全……因此,我抓住学生此时思想活跃的现象,立即出了一个辩论题:“独自一人外出旅游好不好”。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这下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正反两方的同学都争先恐后地谈自己的看法。通过辩论学生认识到了学了《乌塔》这篇课文后并不要求学生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安全是第一位的,而是要克服依

赖思想,采用多种方法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这样学生正确认识了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效果令人非常满意。

《乌塔》教学反思14

《乌塔》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一位14岁的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文中的乌塔无论是在行动上还是在理念上都与我们现在的独生子女有着极大的反差,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这些,使用好教材,这对教学效果会产生极大的影响。

我先把课文中易错字(读音、字形)找出来,和学生一起讨论容易弄混的读音和形近字,通过组词,理解词义加以区分,然后围绕着文中难以理解的`词语,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方式解决掉,接着是检查课文,针对学生读错或不熟练的句子加以指导和练习,并理清了课文的写作顺序。

在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和学生们开始了对文章的品读。女孩儿乌塔是一个独立、有思想的孩子。文中通过直接描写与对比描写相结合的方式向我们讲述了12岁的女孩乌塔独自游历欧洲的事。这是一篇典型的写人文章。教学时,应该让学生体会女孩的性格。因此,在教学时,我以“女孩儿乌塔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统领全文,学生勾画有关的语句。在交流中,学生首先说道“乌塔是一个自理能力强的孩子。”然后围绕课文的第二段开始交流。学生能抓住“麻利”一词和乌塔自己穿衣体会出乌塔做事很熟练,从乌塔所说的话体会出她很有经验,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我帮孩子们总结出:这说明乌塔是一个独立、成熟有经验的孩子。接下来学生提到乌塔做事很有计划,围绕第五段展开交流,在这里学生抓住“整整三年、自己挣钱、查找书籍……”再次感受到了乌塔的独立、成熟,并从最后一句体会到她的懂事。为了让学生体会更深刻,我补充指导了“一摞书”,也引导他们体会到了乌塔的性格。文中乌塔语言的描写,学生只能说出她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但不能更深的体会所说话的条理清晰、逻辑严谨,也能体现她的独立,需要教师提点。在交流乌塔性格时,学生结合独自游历欧洲也说出乌塔是一个勇敢的女孩。

最后给学生这样的一个问题:“面对乌塔,面对一个我们的同龄人,你们想说些什么呢?”给留给学生的不是困惑,而是心灵的震撼,是无限的思考。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对如何解读文本,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乌塔》教学反思15

乌塔,一个多么有趣的名词啊!《乌塔》这篇课文,我一读题名,就觉得很新鲜。“乌塔是不是一座很黑的塔?乌塔是不是一座停着很多乌鸦呢……”各种奇思妙想涌入我的脑中。一读课文,我才恍然大悟,乌塔原来是一个小女孩的名字,这个小女孩14岁就独自一人游历了欧洲,这是多么了不起啊!不管来到哪一个国家,都不忘自己的爸爸妈妈,买礼物送给他们,这又是多么孝顺啊!而去欧洲时,有一半是自己挣的,这又是一个多么独立的女孩啊!

想想自己,和她相比之下,我不禁觉得自惭形秽。在这个年龄,我们没有这种勇气,也没有这种胆量。当我一个人独处时,我的`内心会感到很孤独,很无助,感到茫然无措,就会觉得自己像流浪儿一样,孤立无援。因为这种莫名的恐惧,使我们把自己闷在家里,虽然有图书、有电视,但是,这毕竟不能满足我们的愿望。“使之锁向金笼听,不及人间自在啼。”是呀,在我看来,我们的家就像一个大鸟笼,而我们就像是蜷缩在笼中的一只小鸟,没有自由,不能感受生活,也不能去体会人生的哲理。

爸爸妈妈,

鸟儿,

能展开双翅,

在天空中翱翔

能拥抱蓝天。

鱼儿,

能攒动鱼尾,

在水中嬉戏,

感知生活。

而我们,

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却是井底之蛙,

对世事一窍不通,

试问,

我们又何曾心甘呢?

书中的知识是有限的,

而世界的真、善、美却是无限的,

那么,

就请你们,

敞开自己的胸怀,

让我们扑进地球妈妈的怀抱,

阅读蕴藏在世界中的大书,

感知生活,

感受未来。

海阔凭鱼跃,

天高任鸟飞,

让我们在实践中学习,

在学习中快乐!

第三篇:乌塔教学反思

27*《乌塔》教学反思

《乌塔》是一篇阅读课文,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个人游欧洲的故事,表现了这个女孩的自立意识和生活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学这篇课文目的:一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世界上其它国家儿童的成长经历,培养自己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培养学生阅读有主见的见解,并愿意与大家交流阅读感受。

为了达到此目的,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独立读懂课文,给学生充分默读和思考的时间,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然后让学生抓住乌塔的语言和动作,去体会乌塔是一个怎样的小女孩,并且谈谈自己的体会。同学们从中明白了乌塔身上所含有的一些值得学习的精神,并得出一个人的独立生活能力是从平平时的生活实践中锻炼出来的。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后,我又引导学生谈谈对乌塔独自一人去欧洲旅游这件事的看法。我先让学生前后桌共同讨论,然后再派出代表说说本小组的看法。有的同学说要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就应该像乌塔那样敢于一个人出行;有的同学说每次出远门,都需要父母陪在身边,否则总觉得没有安全感;有的同学说虽然独自出游能锻炼一个人的独立能力,但是实在太危险了„„通过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使这个问题得到充分的讨论,同学们对乌塔的行为就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最后教师做出总结,将课题的讨论引导到正确的轨道上,让学生有比较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这堂课中,我做得较好的是把文章的脉络理得比较清楚,让学生对课文有比较清晰的印象,但有许多地方做得不够。首先,在提出“你认为乌塔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说说你的看法”这个问题后,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足,所以有的同学在回答时不能清除地说出自己的体会;其次,在抛给学生问题后,我显得很不放心,没有放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导致问题没有得到深入回答;最后,我在给学生评价时,自己的感受说得太多,而忽略了学生体会。这是我在这堂课中的主要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对这几个方面一定会更加注意,争取在教学上取得一定的进步。

第四篇:《乌塔》教学反思

《乌塔》教学反思15篇

《乌塔》教学反思1

在设计指导过程的时,我依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知识的储备状况,侧重了几点:一是整合资源,将“我的发现”和“成

语故事”结合起来进行;二是注重了学习方法的自主性,将学生的独立学习与有效交流结合起来;三是适度进行拓展训练,在习作训练中,不仅让学生写出来,而且还引导学生将习作“写出去”。这样设计并实践,确保了训练目标的实效性在教学本语文园地时,我将重点放在了口语交际、作文指导和日积月累。口语交际与作文指导相结合,学生在说真情故事的同时也积累了写作素材,为写好作文做了极佳的铺垫。作文指导时,我重点结合“胜似亲人”的图片,指导学生观察、思考、想象、描述,降低了写作了难度,同时也很好地缓解了学生的“习作恐惧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乌塔》教学反思2

《女孩儿乌塔》这篇课文写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自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教学这篇课文其目的是培养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

教学时我先指导学生独立读懂课文,给学生充分默读和思考的时间,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写了一些什么事;然后让学生说出自己对乌塔的了解,是通过哪些语句看出来的?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他们结合生活实际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孩子们明白了乌塔是一个独立自主、做事有计划、有目标,有爱心、可爱、聪明的女孩。

于是我组织学生讨论:中国的儿童与外国的儿童有什么不同?谈谈你对乌塔独自一人外出旅游的`看法。大多数学生认为外国的孩子独立自主能力强,中国的孩子太依赖父母了。他们也想独自一人去旅游。听了学生的看法,我及时纠正他们的认识:不一定非得一个人出国旅游才算“独立”,只要我们平时做事不要依赖别人,要锻炼自己独立地去克服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同时要有吃苦的准备,努力成为能适应任何环境而生存的有用的人。因为本课贴近学生的生活,他们对课文感兴趣,时间在不知不觉中过去了,一部分学生还直埋怨时间过的快,没有让他们尽情地发表自己的高论。

《乌塔》教学反思3

《乌塔》主要讲述的是一位14岁的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文中的乌塔无论是在行动上还是在理念上都与我们现在的独生子女有着极大的反差。

乌塔的行为不但对于我们班级中的`每一个孩子来说是一种震撼,对于我来说也觉得简直是不可思议。文章内容较浅显,我让学生带着“你认为乌塔是个怎么样的孩子?”这一问题自读全文。学生经过初读交流,对乌塔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以后,我便花较多的时间让学生反复阅读和思考,并在课文中找出具体表现乌塔特点的语句,画一画,品一品,读一读。

课堂中,我还让学生就乌塔提的问题“中国的孩子缺少很多乐趣吧?”进行了一场辩论。正方观点:是!反方观点:不是!学生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双方轮流发言,唇枪舌战,辩得有模有样,很不错。课后的家庭作业布置学生写“由《乌塔》想到……”大多数学生都能很真实地表达自己的读后感受,能结合乌塔的事情来分析,有的提出自己的愿望,有的懂得了要学会自理,自己生活,不能什么事都依赖父母,要勇敢,要坚强的道理等。

《乌塔》教学反思4

《乌塔》主要讲述的是一位14岁的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文中的乌塔无论是在行动上还是在理念上都与我们现在的独生子女有着极大的反差。

对于略读课文,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同时承担起进行单元组训练的任务。因此,首先让学生充分的阅读课文,总体理解课文内容。这一过程是学生自由的读书,读前提出要求,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阅读。具体的要求是:

(1)认真读原文,把原文读通顺,遇到不理解或有困难的`地方再多读几遍,并尝试着自己解决。

(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理清课文的条理。自读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学习打好基础。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比较容易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时,抛出问题:让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独自出行,好不好?这问题看似普通,其实引发了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阅读课文的见解,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学生的辩论,为领会内容提出认识做了准备。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孩子向乌塔学习,但不是要模仿她独自外出旅游,而是要在生活中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的精神,丰富自己的阅历。为此我组织了一个小小的辩论:一个外国小女孩可以独自一人游欧洲,而对我们中国小学生来说,这却是一件不敢想的事。乌塔的做法和说法你赞同吗?接着我让学生立足课文语言,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在一番思考之后,同学们展开了唇枪舌剑的辩论。正方观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外出旅游,既可以开阔自己的眼界,又可以增长自己的阅历,丰富自己的经验。积累了经验,这是人生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不能做温室里的花朵。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反方的观点主要集中在担心周围环境的安全隐患,也谈到了电视、书本也是很好的获取知识的渠道。最后我让学生进行了一分钟演讲,谈谈我们到底该如何锻炼自己的独立自主的能力。教师适时引导并提醒孩子们向乌塔学习,并不是要模仿她独自外出旅游,而是要在生活中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的精神,丰富自己的阅历。

《乌塔》教学反思5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认读“一时语塞、不合逻辑”,能联系上下文,理解“一时语塞、反驳、不合逻辑、惬意”等词义,抓住关键词语,理解“旅居”。

2. 通过提炼关键信息,能简洁地向他人介绍乌塔。

3. 通过抓住提示语、创设情境,自然地读好对话。

4. 通过创设情境、对比阅读,体会乌塔驳得有理。

【教学重点】

通过提炼关键信息,能简洁地向他人介绍乌塔。

【教学难点】

通过创设情境、合计朗读,体会乌塔驳得有理。

【教学流程】

导入

写课题,读课题。读过课文,我们知道,乌塔是个14岁的德国女孩。

一、疏通字词

课文都读过了,我们来学习词语。

第一组:

旅居:出示原文,猜意思(评价:你抓住“旅”字来理解词语);出示字典中的解释。

第二组:

一时语塞(“塞”在成语中读作se;理解成语只要理解“塞”字,“塞”是指塞住,堵住;是指一时说不出话来。)

马上反驳(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马上反驳)

不合逻辑(不合道理,不合规律)(由学生说出“逻辑”的意思。)

第三组:

筋疲力尽(“筋”前鼻音)

睡眼朦眬(你什么时候是睡眼朦眬的?形容人快要睡或刚醒时,两眼半开半闭,看东西模糊的样子

疲倦

睡得正香

惬意(出示原文,找近义词:满意、称心、舒服;你什么时候会感到很惬意) (男女生合作读词语,发现分别是写“我”和乌塔的;“我”,一个成人,在旅游途中…,乌塔,一个孩子却…,她一定有着丰富的旅游经历)

二、介绍乌塔

过渡:是的,乌塔,虽然年仅14岁,却到过很多国家。自己读一读。 出示:她还告诉我,她叫乌塔,已经14岁了……最后还要去希腊。

1.介绍地名:这段话也出现了一些国家和城市的名称,请看(出示欧洲地图)。法国、瑞士、奥地利、意大利都属于欧洲,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是意大利的三座城市。

2.指名读。

3.简单说说乌塔到过哪些地方。(课件)点拨:不把那么多国家都说出来。

4.乌塔到过那么多地方,毫无疑问,她一定有丰富的旅游经验。默读第七自然段中的这一部分,思考,乌塔有哪些旅游经验,用横线划出来,并标上序号(课件)。 出示: 乌塔说,她在家里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小孩玩。

5.交流:投影。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看第7自然段,思考:乌塔有哪些旅行经验。标上序号。

6.交流,课件出示划线、序号。自由读。 7.介绍乌塔:如果把这两段的信息结合在一起的,我们就可以介绍乌塔这个人了,在介绍的时候,老师要向大家提一个要求——那就是要讲的尽可能简洁(板书:讲得简洁)可以这样开头——

出示:爸爸妈妈,我向你们介绍一位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

同桌互练,一个先当爸爸妈妈。

8.展示。老师当妈妈。评价:用上了“一、二、三、四”,介绍得更清楚了;加上了…,介绍得更清楚了;14岁的孩子一个人旅游,太不可思议了;小小年纪,旅游经验那么丰富,佩服;(2名)。

三、自然对话

过渡:但课文是不是这样写的,是通过“我”和乌塔的对话把故事写得生动。

1.先学习“我”和乌塔的第一次对话,请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用横线划出乌塔

说的话,用波浪线划出我说的话。

2.交流。

3.老师把第五自然段改成一组对话。请一位同学读乌塔。老师当文中的.“我”,其他同学读旁白。(对“乌塔”说)我们同住在青年旅馆,而且同住一个房间。俗话说“相遇是一种缘分”,微笑着打个招呼吧。嗨,你好。朗读指导。 出示:

乌塔一听,高兴得大叫:“我是德国人,住在汉堡。”

她还对我说: “我叫乌塔,今年14岁了。我这次趁暑假游历欧洲,已经法国、瑞士、奥地利,在意大利去了威尼斯、米兰、佛罗伦萨,下一站是希腊。” “你一个人吗?”我有点吃惊。

“当然。”她很自然地答道。

我是德国人,住在汉堡。

预设一:学生没有读出大叫的感觉,(对“乌塔”说)小姑娘,你在异国他乡遇到我这个老乡,心情怎样?

预设二:学生读出大叫的感觉,你为什么那么激动?

当然。 预设一:学生读得很自豪。我觉得你读的有点儿自豪,可文中说他是自然的答道,你们觉得是自然还是自豪的?为什么?

预设二:学生读得很自然。你回答得很自然,你小小年纪游历了这么多国家,不觉得自豪吗?

4.同桌练读:两人面对面,给对方一个微笑。分角色读对话,旁白不读。

5.展示读。(1)

预设一:如果读得自然,评价:读得很自然,把当时的情境读出来了。 预设二:如果学生读得有读书腔,评价:想象当时的情景,读得自然些。

6.小结:要读好对话,就要对得自然。(板书:对得自然)

三、驳得有理

过渡:乌塔觉得一个人旅游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所以她我问——同桌读对话。 展示读,一对同桌分别读乌塔和“我”,其他同学读旁白。

1.一时语塞:采访“我”。为什么当乌塔要问你中国的孩子是不是也这样旅行时你会一时语塞?当时被这样问时,心情怎样?在前面可以稍作停顿。

2.不合逻辑:采访乌塔。你当时为什么马上反驳?

3.概括乌塔的话:也就是说乌塔说得很合逻辑,很有道理。自己读读乌塔的话,想想说一个什么道理呢?

引导:我认为爱孩子就要时时刻刻跟他在一起。而乌塔认为爱孩子是要——

4.师生合作读:老师当一回文中的我,你们来反驳我。

5.小结:乌塔就针对我的观点就得反驳,我们觉得他驳得有理(板书:驳得有理)

6.乌塔还说了这样一句话,出示:光从电视和书本……一起读。

7.这是针对我的对一句话进行反驳的。出示:中国有电视……

8.师生合作读:这回你们当文中的“我”,我来当乌塔。生说,师答“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是不完美。”为什么不能去掉后面一句?现身说法,更有说服力,可见乌塔——驳得有理。(板书)

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说话的三个技巧,跟爸爸妈妈介绍乌塔时要——说得简洁,跟人对话时要眼睛注视对方,给对方一个微笑,——对得自然,反驳别人时,要——驳得有理。

板书:

说得简洁

对得自然

驳得有理

【作业】抄写词语;回家向爸爸妈妈介绍乌塔。

【教学反思】

整堂课缺乏课外延伸和学法的指导。教师地位过于强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学生没有鲜有自主学习的空间。

《乌塔》教学反思6

乌塔这一略读课文,描写了一位十四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这对从没出过远门的中国小朋友来说,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因此这篇课文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思想意义方面都让学生感到新奇、兴奋。故对这篇课文的读书积极性相当高,可以说是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自然收获也相当多。无论是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还是审美的乐趣。总之,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真正做了一回主人。反思这一课的教学,主要有如下几点的收获和教训。

一、以学定教,明确目的

课文通过对乌塔独自旅行的故事了解,让我们学习她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以及读书要有自己的见解,有个人的想法。为了让学生明确目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先后在四个教学班内磨砺。让同学们先预习课文,写该课的读书笔记,查找欧洲主要国家的风土人情。课前师生共同观察欧洲地图,了解欧洲的主要国家、著名城市,如英国的贝克汉姆的足球学校,德国的牙医,德国孩子欣赏柏林墙上的艺术画和意大利首都佛罗伦萨大教堂,以帮助学生理解欧洲主要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这样就能将传统的“教师在前面走,学生在后面追”现象变为“师生之间迎面而行的相遇问题”,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第一个教学班设计的教学目标中,缺乏流利的朗读课文这一认识,学生对一个外国小女孩可以独自一人游欧洲,而对中国小学生来说,这却是一件不敢想的事始终不明,导致在拓展训练,展开辩论这一环节处于被动,加上四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辩论问题,条理不清晰,教师在引导读书,以课文主要描写乌塔自主旅行的第七自然段为根据,缺乏真正的理解,角色置换上缺少经验,以至于学生辩论观点不够鲜明,兜兜转转,啰啰嗦嗦,不能理解乌塔在生活上独立,基础是她在思想上和精神上也是独立的。拖延了教学时间,没有达到教学目标。

二、学为主体,把握原则

在第二次磨砺之后,学生对14岁的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她不怕遇到困难,遇到困难她会如何解决这一疑问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后,而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她的爸爸、妈妈会不会担心和父母对此事会怎样想?这一疑点该如何引导解决呢?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只有把握“学为主体,教为主导,能力为目的”的教学原则,才能有利于发挥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阅读有自己的见解和口语交际的本领,发展学生的写作技巧的能力。真正达到略读的目的。

只是课前收集外国风情的资料和浅显的、肢解的阅读句段和缠绕不清的辩论是远远不够的,如何真正的让学生读懂课文,说出心声应该是这一堂课的另外一个亮点。大小声都行,拿起笔来读课文,在自己感触深刻的地方写注释。让孩子们充分体会阅读的自由,他们写下了“在中国,不要说14岁游欧洲,就是把自己所居住的城市游一圈都不可能,天方夜潭”对文章真实性的怀疑,“我是家里的小太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我要什么就有什么,但除了一个自由的空间。从我懂事起,爸爸妈妈就象关小鸟一样把我关在了家里。于是,书本和电视就成了我消磨时间的唯一办法。我很少出门,爸爸妈妈总是说外面的坏人多,万一出事,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就算要去什么地方,也是由爸爸妈妈拉着护着,生怕冲出一个坏人把我抱走。”的时间上不能自主的困惑。快速阅读课文,一目十行,边读边想,并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乌塔的性格特点板书到黑板,同学们对这一肯定和锻炼积极响应,写下了乌塔是“勇敢、胆大、心细、豪爽、可爱、活泼”的女孩。我对乌塔和学生的“独立自主”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介绍异国风情时,同桌同学主动积极,互相交流他国人情,雷乐康的介绍---英国的教父习俗,更是深深的打动了每个在场的师生。小朋友独自出行好还是不好?的辩论,同学们激情的辩白,把乌塔独自旅行前设计路线、阅读资料、打工挣钱做好的充分准备,表达的.清晰而有条理,“中国比欧洲一些国家要安全,欢迎乌塔到我们中山来旅行。”“欧洲七个游的学生旅行套票需要四百马克,我也有900块钱“利是”,我也可以去周游广州。”的心声,“我和爸爸去上海看世博,我学到更多知识。”的认识。让我这个“乌塔的妈妈”惊叹不已。如何培养自己的独立自主意识?这一话题更是让每一个学生意识到在危难关头,迅速判断,有效躲避是多么的可贵。冯思捷的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有效的进行期末复习的一分钟演讲又是多么的有必要。从乌塔的一文中,我知道出游要先做好准备,读书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意见的体会,从同学们的心中自然而出。

三、以生为本,讲究方法

1、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

为了让乌塔的人物形象“活起来”,让她游历欧洲这一事“趣起来”,必须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学生的自读自悟是关键,在教学中,我给予学生充分的默读和思考的时间,帮助他们理清乌塔一文是按照我与乌塔相识到与她的交谈感到吃惊和敬佩最后分别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写乌塔游历意大利的故事,引导他们独立读懂课文,要求思考的是与她的不同在何处?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他们才比较容易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写乌塔游历欧洲的故事,反映中西方教育的差异。最后,引导他们针对这些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因而,整个课堂充满了朗朗的书声,充满了快乐、朴实的高谈阔论,充分发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巧妙的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发现,从而学习乌塔的独立自主的精神。通过把世界当教材这一大语文观,生动有趣的创设了乌塔暑假游历欧洲的图片,通过层层的朗读课文,让学生很好理解了“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理性的问题,整个教学流畅,文眼之处设计的唯一问题,强化学生对中心的理解在于培养自己独立自主的思想。

2、讲究过程管理和调控的方法。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场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乌塔这一课”,一下子就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堂下我以饱满的热忱与学生沟通,使他们始终处在轻松、愉快、兴奋、和谐的状态,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在堂上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对每个学生都一视同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哪怕谢洁莹上台板书“豪爽”一次写错,我对她的这种举动也给予肯定,让她充满信心进行学习。课堂上,有大量的信息反馈,比如学生的辩论过程把握,因为自己的课堂的调控能力有限,不善于把握学生的真知灼见,对他们希望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想法把握不够,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中,为节省组织辩论的时间,采取了较主观的角色置换,而自己又未能够主动进入“乌塔妈妈”的角色,以至于让这一环节逊色不少,该更精彩的课堂生成无法实现。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不断的反思,才有更好的进步。但愿如今的思考,能成为明日的基石。

《乌塔》教学反思7

《乌塔》这篇课文写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自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这篇课文其目的一是培养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学习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和对比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为了达到此目的,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独立读懂课文,给学生充分默读和思考的时间,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写了一些什么事;然后以“这是一次怎样的旅行?”“乌塔是个怎样的女孩?”“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乌塔的性格?”三个问题为主线,让学生抓住文中自己最感动的事或句子反复朗读,细细体会,也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从中明白了一个人的`自立的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出来,并学习作家写法。

学生明白了这个道理后,立即出了一个辩论题:“独自一人外出旅游好不好”。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这下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正反两方的同学都争先恐后地谈自己的看法。通过辩论学生认识到了学了《乌塔》这篇课文后并不要求学生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安全是第一位的,而是要克服依赖思想,采用多种方法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可由于课堂太满,节奏有些快,一些学生没有跟上来,对内容掌握不够,只能在后续的练习中再加以巩固。

《乌塔》教学反思8

《乌塔》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描写了一位十四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这对从没出过远门的中国小朋友来说,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因此这篇课文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思想意义方面都让我班学生感到新奇,兴奋。

在课中,我还抛出这样一个话题。当我今天想独自体验海滩上捉螃蟹的乐趣,家长么你会怎么做?孩子们活灵活现地描述,可能会百般阻止,可能会去市场买几只螃蟹来替代。可见我们中国家长的爱近乎溺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同时,我询问,你在希望获取这种体验的同时,你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孩子们摇摇头。可见,我们中国孩子的独立性也是比较欠缺的。

以往的课堂教学,通常是老师问学生答,而且都是带有一种强迫性的.语气。许多时候,学生往往出现沉寂与冷漠。如果,我们改变一下提问的方式,比如:谁来当小老师设计一个问题,让大家来回答。当老师提出问题时,用一种请求的语气说,你能帮帮老师吗?这样,学生就会很乐意地回答。有一次,我在教学《乌塔》一文时,学完课文后,便提问:“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对说乌塔些什么?”这时,教室里便一下子沉寂了下来,同学们你看我我看你,都不敢举手。见此情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老师都有很多话想对她说,你能帮帮老师吗?你能代老师说说话吗?”这是,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来,有的还说老师我来帮你。看着同学们都乐意帮老师的神情,我感到很欣慰。有的学生说:“我想对乌塔说,你真勇敢,一个人独自游欧洲。”有的学生说:“我想对乌塔说,我要向你学习,自觉锻炼自己。”有的学生说:“我想对乌塔说,你是可爱又可敬,我能和你一起游玩,那就好呢。”

最后老师给学生抛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面对乌塔,面对一个我们的同龄人,你们想说些什么呢?”虽然下课铃声响了,但我们知道,这节课留给学生的不是困惑,而是心灵的震撼,是无限的思考。

《乌塔》教学反思9

《乌塔》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个人游欧洲的故事,表现了这个少年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学这篇课文目的:一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世界上其它国家儿童的成长经历,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培养学生阅读有主见的见解,并愿意与大家交流阅读感受。

教学时,有学生提出“能不能象乌塔那样一个人出去旅游”的问题,我没像别的老师要求学生围绕“能不能象乌塔那样一个人出去旅游”的问题展开讨论,而是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反问:“是啊,不管做什么事情安全都是很重要的,可乌塔有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呢?还有,课文围绕十四岁的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个问题都讲了哪些事?你对这些事又有什么看法呢?”接着,我组织小组继续自学讨论。学生像是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帆船,眼前忽然开朗,思路一下子开阔。结果学生展开想象,联系实际谈了许多见解,真正形成了人与教材的对话。最后我给学生抛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面对乌塔,面对一个我们的同龄人,你们想说些什么呢?”

虽然下课铃声响了,但我知道,这节课留给学生的不是困惑,而是心灵的震撼,是无限的思考。布置作业时,我让学生写写“羡慕乌塔的三个理由、佩服乌塔的三个理由”还布置学生围绕这篇文章写信给爸爸妈妈,提出自己的愿望,也用短信通知家长要回信,这样几个来回,使学生自己、学生家长都收到了各个层面的教育,进行了心与心的沟通、碰撞,在学生的人生路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乌塔》教学反思10

《乌塔》这篇课文写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自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教学这篇课文其目的是培养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为了达到此目的,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独立读懂课文,给学生充分默读和思考的时间,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写了一些什么事;然后让学生抓住文中自己最感动的事或句子反复朗读,细细体会,也可以和周围的同学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从中明白了一个人的自立的精神,生活经验,生活能力,只有通过实践才能锻炼出来。

学生明白了这个道理后,我又引导学生围绕自立精神结合生活实际谈看法和见解。有的学生说要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就应该象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有的同学说每次我外出父母都要陪伴在我身边,所以我一直依赖性就强;也有的.同学说一个人外出旅游虽然能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但是非常不安全……因此,我抓住学生此时思想活跃的现象,立即出了一个辩论题:“独自一人外出旅游好不好”。让学生自由组合分成正反两方展开辩论。这下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正反两方的同学都争先恐后地谈自己的看法。通过辩论学生认识到了学了《乌塔》这篇课文后并不要求学生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安全是第一位的,而是要克服依

赖思想,采用多种方法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这样学生正确认识了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效果令人非常满意。

《乌塔》教学反思11

研究课..真的要拿来"腌"制了……雪藏噶久才端出来。不过个人感觉告别了作茧自缚阶段。

这样的“特殊阶段”,老师们还是如故围坐在一起讨论,说乌塔其人,说略读课的上法,说中外孩子的区别,说某一教学环节怎样处理更为妥帖自然,说408和409两个版本教法的异同,说这节课的改进和自己的设想……这个故事及其主人公确实能带给我们很多冲击,让思维泛起涟漪。不管从哪个角度去言说都觉得津津有味。

乐陶陶地听老师们评课。无比享受。非常感谢各位的意见!末了,还和YQ在楼道口欢谈许久,聊内容与形式之辩,聊一节课的“魂”,聊我们都想追求的“共鸣”。她说,今天的课她不激动,还是觉得不如抛出一个核心问题让大家来充分碰撞比较激动人心,由此产生的经久不息的讨论也许才能真正让这个形象深入人心并常常活跃在课后我们和孩子的话题谈资中,让“乌塔精神”延续它的魅力。

ANYWAY在今天的课上跟学生合作还是满愉快的。4个班上课4种感觉,每个班的孩子都有他们自己的精彩。就“你为什么提这个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所折射出的孩子们深入、个性化的思考跟学生进行了个别交流,非常有趣。这都要靠一张小小的`“自学表”。真的很好用。感谢田校出的主意。但是在小组合作时,这张表格的意义似乎不大。组内互相学习的氛围没有出来。最大的遗憾是时间没把握好,没让孩子在讨论之后表达感受。否则还可以听到他们更多的精彩,碰撞出更多火花……对一节课的思考是无穷的。如果有机会,我有兴趣做更多的尝试……

这是我第一次尝试上略读课,试图驾御思辩性比较强的课文,是尝试“做文本的知音”,不做“教参的二道贩子”,试图去解读教材、解读学生、解读生活的开始……我会记住这节课的。

《乌塔》教学反思12

《乌塔》是人教版第十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一位14岁的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文中的乌塔无论是在行动上还是在理念上都与我们现在的独生子女有着极大的反差,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这些,使用好教材,这对教学效果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我在听课过程中曾经听到有两位老师是这样处理教材的。

他们的教程设计基本相同:先激趣导入新课;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三是解决字词困难;四是检查反馈课文都讲了哪些事;五是组织交流,谈自己对文中所谈的事的看法与见解(这是本组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两节课的老师在引导学生谈看法与见解时,两班的'学生都同样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我们不能象乌塔那样一个人跑出去旅游,那样很危险,万一出了事怎么办?我们一定要注意安全。”而且有的学生还举了小孩被拐被骗的具体例子加以说明。是啊!安全重于一切,做没有安全保证的事情是没有意义的。这的确难住了老师,作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又是领班,该如何疏导?如何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课文思想?

第一个老师就围绕“能不能象乌塔那样一个人出去旅游”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明显地形成了两个对立的观点。下课铃响了,这个问题还是纠缠不清,师生只好随着铃声结束了这节课。这种单一的思维形式使课堂显得单调呆板,很难“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摘自《语文课程标准》)。而另一个老师是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反问:“是啊,不管做什么事情安全都是很重要的,可乌塔有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呢?还有,课文围绕‘十四岁的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个问题都讲了哪些事?你对这些事又有什么看法呢?”接着老师组织小组继续自学讨论。学生像是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帆船,眼前忽然开朗,思路一下子开阔。结果学生展开想象,联系实际谈了许多见解,真正形成了人与教材的对话。如:乌塔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是如何做准备工作的?整整花了三年的时间,读了大量的书籍以了解欧洲各国基本情况,在家设计好了旅游路线,做好了周密的考虑,还利用每个周末的时间去挣钱准备旅费等。她这种持之以恒的顽强自立精神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吗?她即节约又大方,即对自己负责又关心他人。她对自己的路费精打细算,可给亲人买礼物却很大方;为了安全起见,每到一个地方就先查警察局电话,以备求助。为了不让家里人担心,定时给家里人打电话,寄明信片。她这种考虑周到、有备无患,心里有着他人的品质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最后老师给学生抛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面对乌塔,面对一个我们的同龄人,你们想说些什么呢?”虽然下课铃声响了,但我们知道,这节课留给学生的不是困惑,而是心灵的震撼,是无限的思考。

很明显,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法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第二个老师对教材的灵活处理给课堂带来了无限生机。学生不仅让学生有话可说,对教材有较好的理解,语文能力得到了训练,而且能凭借教材多角度思考,不断延伸,进行深层次地思考,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其表现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一、把握住了教材。首先抓住了单元重点,通过谈体会进一步感悟乌塔身上的那种可贵的自立精神;其次是领会了教材的意图,学课文不是唯一目的,更主要的是学习课文所揭示的实质,所反映的内在思想。我们要的是乌塔那种精神品质,而不是要求学生简单地模仿他人行为。这里更需要的是人文的,非智力的东西。

二、充分利用教材。当教师意识到学生的思维遇到障碍时能及时为学生问题生成创造条件。如:学生揪着‘能不能一个人出去’这个问题不放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重新回到课文,通过再学习打开思路。也防止了《学记》中所说的“学者有‘四失’”中的“浅尝辄止”的现象,培养了学生深入及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

三、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与启发。面对自己的同龄人,面对她的所作所为,自己有何感想?学生将在学习中不断进行自省,心灵一次又一次地撞击,情感得到不断升华。

用好教材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研究的问题,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如何使用教材将直接影响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也影响到语文的感染作用。因此,我们应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用好教材,灵活疏导,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乌塔》教学反思13

这篇课文描写了一位十四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作为一篇略读课文,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来理解课文。

本课的教学,学生的主动性表现比较明显。在第一次自主阅读课文的时候,引导学生用掌握的阅读方法如动笔墨、动脑筋等读书方法,写旁注,写感受和理解,大部分学生都安静地默读和批画。运用了在精读课文中掌握到的学习方法,找感触深的句子、段落,写自己的`感悟。

为了引导学生勇敢发表见解,本课精心设计了问题,对突破难点有一定作用:如引导学生针对乌塔的见解:“中国孩子缺少很多乐趣吧?”“只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谈自己的认识和看法,老师用“你赞成还是反对,并说说理由”等话来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观点。当学生通过对乌塔的进一步了解,对乌塔产生无限的佩服之情时,又抛出“佩服乌塔,是否可以像她那样单身外出旅游?”“自立精神与冒险有什么区别?怎样才算自立?”“从乌塔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受到了什么启示?”这几个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交流,学生逐步提高了认识,使他们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我们中国孩子也应该学会自立;并清醒地认识到不能盲目地学习乌塔独自外出旅游,而是要学习她的自立精神,突破了本课的德育渗透点。

《乌塔》教学反思14

《乌塔》这篇课文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故事,表现了这个少女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

第一次接触这个文本时,在一天半时间里既要听课评课,又忙于教学设计与制作课件,在解够读文本时不够深入透彻,在设计教学时偏重于人文性,但也有设计了小练笔,让学生迁移运用本课的写作方法。直到试教时我仍在纠结“如何让学生更快地理解文本呢?”“板书应该如何设计会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呢?”在思绪理不清的状态下进行试教,尽管很流畅地按照教学设计完成了目标,但仍觉得未能让学生深入地去理解文本,领悟作者的意图。

在游校长的帮助下,我调整了整个教学设计,主要有以下教学环节“激趣导入——预习检查——研读感悟——小试牛刀——总结全文”。回顾录制时的教学过程,较为满意的有以下方面:

一、激趣导入。以一组美丽的.异国风光图片欣赏拉开课堂的帷幕,接着,在学生的赞叹声中出示了欧洲地图。我说:“多美的风景啊!同学们想去游览一下吗?有一个小女孩年仅14岁,却独自一个人游览了图片上这些美丽的地方。她就是谁呀?”揭示课题后引导学生质疑。学生纷纷回答:“乌塔遇到危险怎么办?她没钱了怎么办?”为下面理解文本作下了铺垫。

二、预习检查。预习有利于学生在课堂更快更好地掌握内容,但只布置不反馈,只流于形式。通过同桌互相检测,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既有督促作用,也为下文的学习扫清了障碍。

三、探究感悟。学习是基于学生已有知识发展能力。我认为知识和能力是密不可分的,学生要有一定的知识,然后放手让他们自学,这样可以发展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能力是学生知识和经验的结合。此环节首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为什么年仅14岁的乌塔却能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个问题切入,挖掘文本里反映小女孩乌塔的独立精神和独立人格的表现,跟“我”对比,跟中国孩子对比,通过反复斟酌关键语句,引导学生概括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既关注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关注了工具性。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思考:假设一个14岁的中国孩子能不能独自一人游欧洲?为什么?有的学生说:“能,但很少。”有的学生说:“不能。”接着我又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举个例子。同学们各有说法:“有些人不会做饭,更不会洗衣服。有些人自己不会照顾自己。”经过一番讨论以后,才让学生再读课文,并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探究: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个游欧洲呢?交流时,我试着去触发学生内心思辨表达的欲望,从文本中提取信息并能把自己的观点概括起来,达到本课的目标。最后的小练笔“我对独立的思考”也是为了训练孩子迁移运用课堂所学而设计的。

反思不足之处:

一、解读文本的能力有待加强。教师应从工具性和人文性为出发点去解读文本。在试教课上,我只关注了文本的人文性,而忽略了工具性。修改以后,我在关注文本中所反映小女孩乌塔的独立精神和独立人格的表现这一人文性的同时,也认真思考学生掌握些什么能力。最后在游副校长的指导下,决定引导学生学会从文本中提取信息,找到表现乌塔“独立”的例子,并概括陈述自己的观点。

二、心理素质不过关。在录播时,学生第一次到录播室上课比较紧张,而我自己也比较紧张。课前交流时,为了舒缓学生的紧张,我组织学生玩了一会儿游戏才开始上课。可是效果不明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一紧张,思维也打结了,即使学生回答得很精彩也只给了个简单的评价,鼓励性不强。我的情绪影响了学生,学生比较拘谨,无法畅所欲言。

尽管课堂尚未完美,但与试教时相比,仍是有进步的。我相信,只要继续努力,就会有更好的自己。

《乌塔》教学反思15

第八单元主题是“科技成就”,认真教完了本组课文,了解了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学生也畅想了一下,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将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现将对本单元的教学谈点体会: 《呼风唤雨的世纪》我尝试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让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化拓展,从而活化语文学习。课前,我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农耕社会时的生活状况,并收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资料,让学生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语文学习的融合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力求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对比农耕社会和20世纪,学生既感受了农耕社会与现代社会巨大的区别,又在收集资料中积累了语言、模仿运用中训练了语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电脑住宅》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本课时,我先让学生按照课文前的阅读提示独立阅读课文。在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课文介绍了电脑住宅中的哪些设施?那里的电脑有什么功能?是怎样工作的?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学习成果。如,填写表格,将电脑住宅的具体设施、如何工作、有何功能等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或按照课文的讲述顺序画出电子住宅的示意图,根据自己的想象将抽象的语言转化为形象的画面。 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再读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然后组织学生以“电脑住宅主人”的身份向“参观者”介绍电脑住宅,以引导学生熟悉课文的内容和语言,并能重新组织语言,准确地介绍电脑住宅中各项设施的布局、功能及使用方法。 《飞向蓝天的恐龙》为典型的科普说明文。很显然,象这样的文章,“把握文本所承载的科学知识,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教学重点之一,也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如果教师没有很好的把握,很容易偏离语文教学的宗旨,游离于语文教育目标之外,上成科学课或者其他课。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即教什么)有十分清楚的意识,教师要关注到知识背后语言文字、表达方式、并设计了比较句子的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比较中观察发现科普类文章的语言特点,感悟表达的准确与科学。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我就向学生提出“未来的食物是怎样的”这个问题,想由此引导学生去设想未来的食物。学生们一下子就活跃起来。“未来的蔬菜未曾洒过农药,是无公害的蔬菜。”“未来的蔬菜没有虫子咬过,完全是绿色食品。”??这时我发觉平时不善于发言的邓思思、蓝盛宝也举起了手,只是那手举得有些不坚定。我用微笑的眼神注视他们,亲切地请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未来的蔬菜个子比我们现在看到的大”、“未来的蔬菜不会腐烂。”有学生立即补说:“未来的蔬菜是超大个的,我们可以在里面生活。”??这时我就听到有学生轻声说:“那么大的蔬菜吃也吃不完,只吃一种蔬菜,营养会不够的。”学生的反应比我还快呢,我又抓住机会让他响亮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学生听了之后也点头表示同意这种看法。

第五篇:《乌塔》教学反思

《乌塔》教学反思1

a 《乌塔》这篇略读课文主要讲述的是一位14岁的德国小姑娘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在教学中,我给同学充沛默读和考虑的时间,协助同学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写了一些什么事,引导同学独立读懂课文,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同学比较容易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我再引导同学针对这些内容发表自身的看法和见解。然后,我抛出问题:小同学独自外出旅游好不好?这问题看似普通,其实引发了同学的考虑,鼓励同学发表自身阅读课文的见解,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同学的争辩,为领会内容提出认识做了准备。我操纵有两种不同观点的同学分成正反双方,通过争辩来引导他们提高认识。同学们积极性相当高,我鼓励同学发表不同的意见,同学们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纷纷发表了自身的看法,最后,我对同学的观点作了总结:乌塔独立自主等方面的品格值得大家学习,但是并不是鼓励大家像乌塔一样独自外出旅游,终究平安是第一位的,我们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克服依赖思想,采用多种方法培养自身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的精神。同学听了,也颇有同感。这样的优秀教案,给了同学充沛的思维空间和活动的机会,营造了一个自主、平等、合作的氛围,因而,整个课堂充溢了生机,充溢了快乐,充沛发掘同学自主学习的潜能,巧妙地引导同学自身去感悟、去发现,从而学习乌塔独立自主的精神。

b 这节课中,我很注意“德育”渗透点,使同学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我们中国小朋友也应该学会自立。

我采用的教法是:指导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鼓励同学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其自身的语文自学能力在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发展,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快乐。培养他们自主、自信的优良品质。

同学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小组研讨、全班汇报交流。

教学中我激发同学自身去发现问题,引导同学带着问题去读书、去考虑,想方法解决问题,同时发动同学互助解疑,在讨论交流中敢于发表自身的见解。

《乌塔》教学反思2

本文讲一个14岁的小姑娘独自游欧洲,表现了乌塔独自生活的能力和自主意识。教学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自立意识,克服生活中的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锻炼自己。

在课堂上,我精心设计了几个问题,意在引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我知道对于一个14岁的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在孩子的心灵中一定会引起强烈的震撼,于是我抓住这一点向孩子们提出问题,在没有学习这篇文章之前,你有没有想过一个14岁的小姑娘会独自一人游欧洲?以及问什么不敢相信?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问题集中在她这样做太危险啦,他要是迷了路怎么办?遇见坏人怎么办?我因势利导接着问,那乌塔会不会考虑到这些问题呢?同学们说:“会”我接着又问,那她又是怎么做的呢?引出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我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第四自然段,并画出围绕游欧洲这件事,乌塔都做了哪些事?

1、从作者与乌塔的对话中感悟

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乌塔与“我”的对话,从中感悟和体验,进一步了解乌塔。其次,抓住重点句子和词语通过教师引导,从中感受捂她的自立能力和自主意识,比如:反驳、语塞、不满意等词语。体会乌塔是一个具有自主意识,思想成熟的女孩。重点句子,比如:“光从电视和书本上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我从电视上经常看见意大利,但是只有亲自来到这里,她的美丽才深深感动我。可以体会到乌塔是一个善于思考得女孩。

2、从乌塔的言行中感悟她的性格。

透过”惬意、睡的正香、立即打招呼的词语的背后,让我们感受到乌塔的热情、开朗的`性格,还有乌塔自由、快乐的童年生活。

然而课堂是动态的、变化的。课堂驾驭能力还有待提高,所以将学生的一些精彩的观点没有捕捉到,放掉了课堂上生成的东西,留下了小小的遗憾。

在今后的加强自身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课堂驾驭能力。

《乌塔》教学反思3

《乌塔》是一篇第十册的略读课文,写的是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

本节课虽过去一月有余,可同学们学习场景历历在目。

镜头一,72双眼睛入神的阅读,不时地从不同方位传来朗读声。

镜头二,大家在自然段旁写看法与见解。

镜头三,渴望的眼神一齐望着大背投找乌塔旅游路线。

镜头四,朗读擂台赛热烈。

镜头五,四人一小组讨论,各抒己见。

镜头六,小组选派代表班上发言,谈理解和感受,有的同学认为乌塔还小,不应该一个人外出旅游,这样太危险;有的同学认为只要做好充分准备,乌塔可以一个人外出旅游;有的结合了本地本人情况与乌塔对比谈看法,认为自己从家里到外婆家都不敢独自乘车,怕坏人……等,老师问:“湖南省会在哪里?浏阳有哪些出名的地方?出名人物?文家市最出名的是什么?”学生们面面相觑。

反思:学生的语文实践太少了,往往只从有限的`课本中猎取,忽视自主学习,忽视与他人沟涌,老师也只围绕课本布置作业。《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应在自主学习和反复实践中,在语言的感悟、积累运用中,逐渐形成适合自己学习方法,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现在的学生活动范围狭窄,缺乏人际交流,不能留心观察身边的人和事,往往只注重书面作业,轻视实践活动,所以任课老师要有意识组织或安排课外活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其次,学生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胆小怕事,这与家长溺爱,社会风气有关,老师在进行语文知识传授时,也不能忘记德育教育,与人要坦城相待。虽然经常能从电视上、周边事例中听到骇人听闻的抢劫、绑架等,伤害着幼小的心灵,但教育学生勇敢、机智还是必要的。

《乌塔》教学反思4

本组课文包括《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乌塔》、《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记叙的是12岁的周恩来的故事。年小志大的周恩来,为我们树立了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榜样。《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记叙的`是作家肖复兴上初中时受到叶圣陶老先生指导写作的事,表达了作者对叶老感激与怀念之情。《乌塔》记叙的是14岁的德国小姑娘乌塔独自一人旅游欧洲的事,赞扬了小乌塔极强的独立自主能力。《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告诉了我们每个人既有优点,也有缺点,我们要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学习本组课文,要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正确认识、评价自我的认知观念,还要教

育他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尊重他人、懂得感谢,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继续学习第七单元的四篇文章,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著名文学家一丝不苟的写作态度中受到启发,懂得认真修改自己作文的好处。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学会用记叙手法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本组课文安排了以“成长故事”为主线,其目的在于让中年级的学生学习了课文后有样可依,也在于给学生在人生成长过程中的第一步初步借鉴课文的正面指引去初步规划自己的学习目标与人生,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正因为有了本组课文的安排,让语文老师的教学更具人文性,不但关注了学生的自然发展,还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各项发展中培养了学生的情感,并从学生的体验当中予以情感的熏陶与陶冶,让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

《乌塔》教学反思5

今天,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了《乌塔》一课。小姑娘乌塔的行为不但对于我们班级中的每一个孩子来说是一种震撼,对于我来说也简直不可思议。一个十四岁的小姑娘,竟然独自一人到欧洲去旅行,真让人佩服。

孩子们羡慕乌塔,对乌塔佩服得五体投地,不仅仅是因为乌塔的勇敢,敢独自一人游历欧洲,更重要的是乌塔为了这次旅行做了三年时间的准备,事先设计好旅行路线和日程,并阅读了很多与这些国家有关的书籍;连旅费都是自己打工挣的,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小孩玩。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孩子向乌塔学习,但不是要模仿她独自外出旅游,而是要在生活中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的精神,丰富自己的阅历。为此我组织了一个小小的辩论:一个外国小女孩可以独自一人游欧洲,而对我们中国小学生来说,这却是一件不敢想的事。乌塔的做法和说法你赞同吗?接着我让学生立足课文语言,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在一番思考之后,同学们展开了唇枪舌剑的辩论。正方观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生很自觉地引用前几天下的第一场雪,孩子们从玩雪,看雪过程中体会到快乐。这种快乐无论是报纸,还是电视、图片都无法让人获取这种感受和快乐的体验。同样,外出旅游,既可以开阔自己的眼界,又可以增长自己的阅历,还是丰富自己的经验的有效途径。积累了经验,这是人生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不能做温室里的花朵。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反方的观点主要集中在担心周围环境的安全隐患,也谈到了电视、书本也是很好的获取知识的渠道。最后我让学生进行了一分钟演讲,谈谈我们到底该如何锻炼自己的独立自主的.能力。教师适时引导并提醒孩子们向乌塔学习,并不是要模仿她独自外出旅游,而是要在生活中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的精神,丰富自己的阅历。

在课中,我还抛出这样一个话题。当我今天想独自体验海滩上捉螃蟹的乐趣,家长么你会怎么做?孩子们活灵活现地描述,可能会百般阻止,可能会去市场买几只螃蟹来替代。可见我们中国家长的爱近乎溺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同时,我询问,你在希望获取这种体验的同时,你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孩子们摇摇头。可见,我们中国孩子的独立性也是比较欠缺的。

最后老师给学生抛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面对乌塔,面对一个我们的同龄人,你们想说些什么呢?”虽然下课铃声响了,但我们知道,这节课留给学生的不是困惑,而是心灵的震撼,是无限的思考。

用好教材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研究的问题,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如何使用教材将直接影响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也影响到语文的感染作用。因此,我们应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用好教材,灵活疏导,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乌塔》教学反思6

《乌塔》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组以“成长的故事”为专题的一篇略读课文,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历欧洲的故事,表现了这个少年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全文叙述的事情具体清楚,揭示的主题耐人寻味。本课的教学设计力求指导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就课文的学习提出自己关心的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一个14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这对没出过远门的中国小朋友来说,是一件不敢想的事。教学时要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发表对此事的看法和自己的见解,并愿意与大家交流阅读感受。此外,文中的乌塔无论是在行动上还是理念上都与我们现在的独生子女有着极大的反差,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会使学生开阔视野,了解世界上其他国家儿童的成长经历,而且学生在对比中认识要增强自己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根据文本特点、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

2、能对文中的人和事进行评价,增强独立生活、自强自立的意识。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教学难点是感受人物的特点,并在阅读后与同学交流自己的见解。

根据以上思考,我觉得在教学呈现过程中体现了以下几点:

1.大胆放手,自读自悟要“足”

略读课文的教学最大的目的也就是让我们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掌握读书方法。因此实施略读教学要大胆放手,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去自读自悟。

因此我组织学生明确课型后,给学生5分钟时间去初读,想办法读通读顺,在这过程中,好的学生可以走几个来回,即使是能力最弱的学生,他们也会有足够的'机会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课文给读完。在引导学生“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的片段中,先是读读课文,自己试着说说。在学生出现概括困难时,我用填空题作为扶手帮助学生。在优生示范后,我并不就此而止,而是把学生的个体学习转化为群体学习,再次鼓励同桌互相说说课文内容,学生便能简洁地说出课文内容。

2.反复斟酌,重点聚焦须“精”

略读课文讲究“略中有精”,“精”读的点要更突出、集中,要与文本的主题内涵和教学目标紧密联系。教师需要反复斟酌,寻找准确的着力点,从而使力气真正花在刀刃上,通过有层次的阅读,在内容理解、情感陶冶与语言感悟上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

我选择“精”的着力点在讨论“乌塔是个怎样的女孩子?”,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抓住课文中的有关语句反馈时,我的处理不是平均使用力气,而是重点点拨句子“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和“乌塔对我这番解释很不满意,马上反驳说:‘……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我不明白。你的话不合逻辑。’”让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调动生活经验,理解“反驳”“不合逻辑”“为什么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等语句,然后,“再读读这两处语句,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感受作者的表达准确,以及乌塔的个性鲜明,体会乌塔在行动上的独立,正是基于精神上和思想上的独立。

3.提示引路,语文实践重“法”

略读课文的教学,教师应该注重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授之以法,循法而学。略读课文前有一段连接语,既将前后的课文连接起来,又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和方法,加强了单元内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的联系与整合。我们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段学习提示,努力挖掘学习提示的引领资源,指导学生学习略读课文的方法。在这个大框架的建构下尝试运用其他方法开展字词句的学习和感悟。我让学生明确略读课文的课型,自主学习提示,画出学习任务“①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②乌塔这样做好不好?把自己的看法与大家交流。”并根据学情给予一个扶手让学生跳一跳够得着。在关键词语的教学上也是渗透以各种方法,如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重点词语“惬意”、“反驳”等词,抓住学生可感受得到的方式让学生感性地理解。

4.整合资源,课外拓展求“宽”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略读课文的教学,在进行课外拓展时,必须充分挖掘单元主题资源,促进课堂学习资源与课外学习资源的互为补充。如本课的教学,插入的拓展内容有欧洲的简要介绍,联系生活实际的练笔写话等。

预设总是理想的,生成总是有很多各种各样的因素制约着,与预设有差距。在本校的“听班制”活动中,因为手表出了问题,看错了时间,前半节课花的时间太多,后面的环节来不及呈现。在泽雅一小的送教活动中,因为泽雅的学生学情的原因,在初读,概括主要内容的教学展开上花了很多时间,所以以学定教,重点点拨的点只保留了一处,即乌塔思想独立,有自己见解的内容。在理解“不合逻辑”时,学生换词理解为“不对”时,表述不是很准确,本来要联系上下文让学生再深入体会,也因为没有时间而作罢。

《乌塔》教学反思7

《乌塔》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描写了一位十四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这对从没出过远门的中国小朋友来说,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因此这篇课文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思想意义方面都让我班学生感到新奇,兴奋。

在课中,我还抛出这样一个话题。当我今天想独自体验海滩上捉螃蟹的'乐趣,家长么你会怎么做?孩子们活灵活现地描述,可能会百般阻止,可能会去市场买几只螃蟹来替代。可见我们中国家长的爱近乎溺爱,不利于孩子的成长。同时,我询问,你在希望获取这种体验的同时,你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孩子们摇摇头。可见,我们中国孩子的独立性也是比较欠缺的。

以往的课堂教学,通常是老师问学生答,而且都是带有一种强迫性的语气。许多时候,学生往往出现沉寂与冷漠。如果,我们改变一下提问的方式,比如:谁来当小老师设计一个问题,让大家来回答。当老师提出问题时,用一种请求的语气说,你能帮帮老师吗?这样,学生就会很乐意地回答。有一次,我在教学《乌塔》一文时,学完课文后,便提问:“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想对说乌塔些什么?”这时,教室里便一下子沉寂了下来,同学们你看我我看你,都不敢举手。见此情景,我灵机一动,改口说:“老师都有很多话想对她说,你能帮帮老师吗?你能代老师说说话吗?”这是,同学们纷纷举起手来,有的还说老师我来帮你。看着同学们都乐意帮老师的神情,我感到很欣慰。有的学生说:“我想对乌塔说,你真勇敢,一个人独自游欧洲。”有的学生说:“我想对乌塔说,我要向你学习,自觉锻炼自己。”有的学生说:“我想对乌塔说,你是可爱又可敬,我能和你一起游玩,那就好呢。”

最后老师给学生抛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面对乌塔,面对一个我们的同龄人,你们想说些什么呢?”虽然下课铃声响了,但我们知道,这节课留给学生的不是困惑,而是心灵的震撼,是无限的思考。

《乌塔》教学反思8

《乌塔》主要讲述的是一位14岁的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文中的乌塔无论是在行动上还是在理念上都与我们现在的独生子女有着极大的反差。

对于略读课文,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同时承担起进行单元组训练的任务。因此,首先让学生充分的阅读课文,总体理解课文内容。这一过程是学生自由的读书,读前提出要求,使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阅读。具体的要求是:

(1)认真读原文,把原文读通顺,遇到不理解或有困难的地方再多读几遍,并尝试着自己解决。

(2)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理清课文的条理。自读课文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学习打好基础。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学生比较容易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这时,抛出问题:让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独自出行,好不好?这问题看似普通,其实引发了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阅读课文的见解,更重要的是,它引起了学生的辩论,为领会内容提出认识做了准备。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孩子向乌塔学习,但不是要模仿她独自外出旅游,而是要在生活中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的精神,丰富自己的阅历。为此我组织了一个小小的辩论:一个外国小女孩可以独自一人游欧洲,而对我们中国小学生来说,这却是一件不敢想的事。乌塔的做法和说法你赞同吗?接着我让学生立足课文语言,联系我们的生活实际,认真地思考这个问题。在一番思考之后,同学们展开了唇枪舌剑的辩论。正方观点: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外出旅游,既可以开阔自己的眼界,又可以增长自己的阅历,丰富自己的经验。积累了经验,这是人生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不能做温室里的花朵。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反方的观点主要集中在担心周围环境的安全隐患,也谈到了电视、书本也是很好的获取知识的渠道。最后我让学生进行了一分钟演讲,谈谈我们到底该如何锻炼自己的独立自主的能力。教师适时引导并提醒孩子们向乌塔学习,并不是要模仿她独自外出旅游,而是要在生活中克服依赖思想,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立的精神,丰富自己的阅历。

《乌塔》教学反思9

这节课中,我很注意“德育”渗透点,使学生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我们中国孩子也应该学会自立。

我采用的教法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其自身的语文自学能力在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发展,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快乐。培养他们自主、自信的优良品质。

学生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小组研讨、全班汇报交流。

教学中我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发动学生互助解疑,在讨论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学完《乌塔》这篇课文后,我组织了一场辩论会。

论题:正方——乌塔说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对!

反方——乌塔说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错!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双方轮流发言,唇枪舌战,你来我往,好不精彩。结果让我吃惊不小,学生辩得有模有样,确实不错。我觉得以后这样的活动可以多点,既可以锻炼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应变能力。

《乌塔》教学反思10

《乌塔》是人教版第十册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主要讲述的是一位14岁的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文中的乌塔无论是在行动上还是在理念上都与我们现在的独生子女有着极大的反差,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把握这些,使用好教材,这对教学效果会产生极大的影响。我在听课过程中曾经听到有两位老师是这样处理教材的。

他们的教程设计基本相同:先激趣导入新课;接着让学生自读课文;三是解决字词困难;四是检查反馈课文都讲了哪些事;五是组织交流,谈自己对文中所谈的事的看法与见解(这是本组阅读教学的一个重点)。两节课的老师在引导学生谈看法与见解时,两班的学生都同样提出了一个很尖锐的问题:“我们不能象乌塔那样一个人跑出去旅游,那样很危险,万一出了事怎么办?我们一定要注意安全。”而且有的学生还举了小孩被拐被骗的具体例子加以说明。是啊!安全重于一切,做没有安全保证的事情是没有意义的。这的确难住了老师,作为学生的合作伙伴,又是领班,该如何疏导?如何帮助学生深层次理解课文思想?

第一个老师就围绕“能不能象乌塔那样一个人出去旅游”的问题组织学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明显地形成了两个对立的观点。下课铃响了,这个问题还是纠缠不清,师生只好随着铃声结束了这节课。这种单一的思维形式使课堂显得单调呆板,很难“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摘自《语文课程标准》)。而另一个老师是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反问:“是啊,不管做什么事情安全都是很重要的,可乌塔有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呢?还有,课文围绕‘十四岁的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个问题都讲了哪些事?你对这些事又有什么看法呢?”接着老师组织小组继续自学讨论。学生像是在茫茫大海中找到了帆船,眼前忽然开朗,思路一下子开阔。结果学生展开想象,联系实际谈了许多见解,真正形成了人与教材的对话。如:乌塔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是如何做准备工作的?整整花了三年的时间,读了大量的书籍以了解欧洲各国基本情况,在家设计好了旅游路线,做好了周密的考虑,还利用每个周末的时间去挣钱准备旅费等。她这种持之以恒的顽强自立精神不正是我们需要的吗?她即节约又大方,即对自己负责又关心他人。她对自己的路费精打细算,可给亲人买礼物却很大方;为了安全起见,每到一个地方就先查警察局电话,以备求助。为了不让家里人担心,定时给家里人打电话,寄明信片。她这种考虑周到、有备无患,心里有着他人的品质不正是我们所需要的吗?最后老师给学生抛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面对乌塔,面对一个我们的同龄人,你们想说些什么呢?”虽然下课铃声响了,但我们知道,这节课留给学生的不是困惑,而是心灵的震撼,是无限的思考。

很明显,同样的教材不同的.教法会产生不一样的效果。第二个老师对教材的灵活处理给课堂带来了无限生机。学生不仅让学生有话可说,对教材有较好的理解,语文能力得到了训练,而且能凭借教材多角度思考,不断延伸,进行深层次地思考,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其表现主要在于以下几点:

一、把握住了教材。首先抓住了单元重点,通过谈体会进一步感悟乌塔身上的那种可贵的自立精神;其次是领会了教材的意图,学课文不是唯一目的,更主要的是学习课文所揭示的实质,所反映的内在思想。我们要的是乌塔那种精神品质,而不是要求学生简单地模仿他人行为。这里更需要的是人文的,非智力的东西。

二、充分利用教材。当教师意识到学生的思维遇到障碍时能及时为学生问题生成创造条件。如:学生揪着‘能不能一个人出去’这个问题不放时,教师及时引导学生重新回到课文,通过再学习打开思路。也防止了《学记》中所说的“学者有‘四失’”中的“浅尝辄止”的现象,培养了学生深入及多角度思考问题的思维品质。

三、留给学生更多的思考与启发。面对自己的同龄人,面对她的所作所为,自己有何感想?学生将在学习中不断进行自省,心灵一次又一次地撞击,情感得到不断升华。

用好教材是每一位教师都必须研究的问题,从上述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如何使用教材将直接影响到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也影响到语文的感染作用。因此,我们应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用好教材,灵活疏导,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乌塔》教学反思11

我所执教的《乌塔》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写的是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个人游欧洲的故事,表现了这个少年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以及她对生活的热爱。学这篇课文目的一是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了解世界上其它国家儿童的成长经历,培养自己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二是培养学生阅读有主见的'见解,并愿意与大家交流阅读感受。根据教材特点和教学目的,设计的几个环节来达到教学目的的效果比较成功:

1、自读自悟,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研读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成长故事,从头至尾只字未提对小姑娘的评价,因此需要学生研读课文。从故事中去体会小姑娘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设计了替小姑娘的老师用中文给小姑娘打个来中国学习转学评语的情节,激发学生从课文中的小姑娘的行为、语言中去体会小姑娘的特点。

学生兴趣很大,当了一回老师给学生评语,听课的老师也反映这情节设计是本堂课一个亮点。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有主见的见解,并愿意与大家交流阅读感受,设计了一个小小辩论:一个未成年孩子该不该独自远行?这一个环节意在检查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程度,和交流阅读后主观的见解。

(当时一节课容量太大,讨论不是很成功,只有三个同学发了言,但第二节课继续时,课堂生成特别活跃,正反方同学唇枪舌战辩驳得有理有据,特别当大部分同学提出不安全,万一被人绑架了怎么办?每人都有智斗的方法去对付。最后周滢琰同学一句话切中要害,欧洲是一个文明的地方,不会出现上述担心的情况,博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

4、设计回答校长的一个问题,使中国的小学生树立了自信,目的是让学生知道中外儿童各有所长,也各有差异。

5、最后作业拓展题:

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长听,听听家长成熟的见解,以便增长知识,使自己更加成熟。

不足的地方有:

⑴独立阅读课文,研究课文时要不读全文,可读重点段来理解,以免占有课堂时间。

⑵学生质疑的词语放在后面的研读课文中去理解。

⑶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多引导学生从文本中去读去悟。

《乌塔》教学反思12

这节课中,我很注意“德育”渗透点,使学生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我们中国孩子也应该学会自立。

我采用的教法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学习,使其自身的语文自学能力在研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发展,体会到学习进步的快乐。培养他们自主、自信的优良品质。

学生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小组研讨、全班汇报交流。

教学中我激发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发动学生互助解疑,在讨论交流中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能认读本课生字词,理解不懂的词语。

2、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乌塔是如何独自一人游欧洲的。

〖能力训练点〗乌塔说课稿_乌塔教学设计教案

1、训练学生在阅读课文时要认真思考,要有自己的见解。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从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这件事中受到启示:我们中国孩子也应该学会自立。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教学本课时应引导学生着重探讨:年仅14岁的乌塔为什么能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此事有何看法和见解?

〖疑点〗

1、14岁的乌塔为什么要独自一人游欧洲?她就不怕遇到危险吗?遇到困难时,她会怎样解决?

2、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她的爸爸妈妈会不会担心她?她的父母对此事会怎样想?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你们也许到过很多地方去旅游,都和谁到过什么地方?

生:我去过广州,我爸爸在广州打工。

生:我和爸爸去过远安公园。

师:这节课我们来认识一位德国小姑娘──(板书:乌塔),看看她是怎样旅游的?

二、指导学生自学课文

1、出示幻灯片:

⑴ 可以先读一读阅读提示,根据提示去自学。

⑵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可以在感触深的句子、段落旁边写一写自己的感受、理解;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

2、学生自学课文。

3、交流初读感受,提出疑难之处:

师: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看样子乌塔的事对同学们的触动还是蛮大的`。

课文讲了是什么事呢?

生:课文讲了“我”在罗马下了车,遇到一个叫乌塔的小朋友,她告诉“我”她一个人趁暑假游历了欧洲法国、瑞士、奥地利,意大利、希腊,她还告诉“我”她在家里就设计好了……(略)

(师:如果能抓住要点,简单点说就好了。)

生:课文讲了一个叫乌塔的小朋友一个人在外面旅游。

(师:很精炼。)

生:课文讲了“我”在外国旅游的时候,看到一个小朋友才14岁,就一个人到外国去旅游去了。

(师:很完整。)

师: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些什么感受?

生:乌塔这么小就能一个人出国旅游,太了不起了。

生:好能干啊!

师:是啊,乌塔才14岁,就能一个人出国旅游,可真不简单。可是她不是随便就出国了,她还做了不少的准备呢!同学们在读书过程中还遇到什么问题吗?

生:乌塔一个人出国旅行,她就不怕吗?遇到坏人怎么办?

生:乌塔出国旅游要多少钱?钱从哪儿来的?

生:她的大人难道放心她到外面去吗?

师:是啊,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你对她的做法怎么看?让我们带着问题再来读课文,大胆的说说你的看法。乌塔说课稿_乌塔教学设计教案

三、再读感悟,研讨释疑

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认真思考,自读自悟。

2、小组内交流讨论。

3、全班交流,互助解疑:

⑴ 教师引导学生着重研讨“你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有何看法和见解”?

师:乌塔独自一人旅游欧洲,你怎么看?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

生:我觉得乌塔这样做很了不起。(为什么呢?)她才14岁,敢一个人出国旅游。确实了不起。

师:有不同的看法吗?(生沉默)如果是你,你会这样做吗?

生:我不会这样做。如果我一个人跑到外面去玩,爸爸会打死我的。

(笑。)

师:乌塔为什么能一个人跑到欧洲去旅游呢?

生:她爸爸妈妈知道,让她去的。

(为什么她爸爸妈妈那么支持她?)

生:因为她做了充分的准备。

师:乌塔为了这次旅行做了哪些准备?

生:乌塔在家里就设计好了旅行路线和日程;

每到一地就先查警察局的电话号码,以便遇到危险和困难时请求帮助,再给家里拨个电话或寄张明信片;

她还用了三年的时间准备这次旅行,阅读了很多与这些国家有关的书籍;

她还自己挣旅费,每个周末去帮餐馆或超级市场分发广告单,假期还到别人家里陪小孩玩。

师:乌塔花了三年,做了这么多的准备,才能到欧洲旅游。她可不是打的无准备之仗哦。

⑵ 谈一谈你对“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这句话的理解。

师:乌塔为什么要一个人游欧洲呢?

生:乌塔说: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我从电视上经常看见意大利,但只有亲自来到这里,它的美丽才深深感动了我。

师:为什么光从电视和书本中认识世界总不完美?

生:电视上的都是假的。(笑)

生:电视上的和真正的世界不一样。我上次到广州去了,看到了轮船,和电视上的就是不一样,比电视上的要大得多。还看到了大海,虽然在电视上也看到过海,但是和真正的大海比,真正的大海的浪好大,在电视上是看不到的。

师:说得真好。有些事物要自己亲自去感知的。

⑶ 你认为中国的孩子缺少乐趣吗?

师:乌塔说:中国孩子缺少很多乐趣,你认为呢?

生:我认为她说得对,中国的孩子爸爸妈妈管得太严了。要是我们也能像乌塔一样到全国各地去旅游就好了。

生:我觉得我们农村的最可怜。海也看不到,整天只看得到山。

……

四、指导学生讨论交流,结合上下文或生活实际发表自己的见解

1、讨论交流,请学生积极发表见解:

(出示幻灯片2。)

⑴ 可不可以像乌塔一样单身外出旅游?

⑵ 自立精神与冒险有什么区别?怎样才算自立?

⑶ 从乌塔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发,受到了什么启示?

可以选择你感兴趣的话题来谈。

2、小结,教师提出自己的建议:

⑴ 我们应该向乌塔学习她的独立精神,但并不是要我们每一个同学去像乌塔一样独自一人外出旅游,而是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学习各方面克服依赖思想,逐步提高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

⑵ 一人外出,要有家长同意和充分准备。

五、布置实践作业

(幻灯片3。)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听听他们的意见。

2、写一篇读后感《由乌塔所想到的》。

【板书设计】

设计好旅行路线、日程

查警察局电话号码 独自一人游欧洲

给家里打电话(寄明信片)

为旅行准备三年

《乌塔》教学反思13

课文描写了一位十四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这对从没出过远门的中国小朋友来说,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因此这篇课文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思想意义方面都让我班学生感到新奇、兴奋。故对这篇课文的读书积极性相当高,可以说是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自然收获也相当多。无论是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还是审美的乐趣。总之,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真正做了一回主人。

学完课文后我在班级里举行了“一个14岁的`小姑娘独自漫游欧州,究竟是好,还是不好?”辩论会。这是我班学生最喜欢的一种学习形式。正反双方进行了一场激烈的“口水之战”:

正方认为只要作好充沛的准备,可以一人外出旅游,这对乌塔今后的成长有好处;乌塔真勇敢,让人好佩服;这是他们做梦都不敢想的事;乌塔是那么自由,离开爸爸妈妈的管束,像小鸟那样飞出去了。哪像他们除了学校就是家,活动的空间那么小,简直是井底蛙,笼中鸟;什么时候他们也像乌塔那样出去走走,闯闯,看看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反方认为乌塔还小,不应该一人外出旅游,这样太惊险;一个小女孩独自外出,家长一定非常非常担心呀!俗话说得好,儿行千里母担忧呀!一个小孩子独自到异国他乡,她能安排好个人的出行和生活起居吗?没有大人的指导,她能增长多少见识呀!漫游世界可是很花钱的哟!虽说乌塔有自己赚点钱可也要花掉父母辛辛苦苦挣的很多钱……

好一场唇枪舌剑真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赞可夫说过:只有在学生情绪高涨,不断要求向上,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的气氛下,才能产生丰富多彩的思想,情感,词语。今日,我重温此语,倍感亲切。

《乌塔》教学反思14

乌塔这一略读课文,描写了一位十四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这对从没出过远门的中国小朋友来说,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因此这篇课文无论是从内容上,还是思想意义方面都让学生感到新奇、兴奋。故对这篇课文的读书积极性相当高,可以说是主动地去读,专注地去读,兴致勃勃地去读,自然收获也相当多。无论是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还是审美的乐趣。总之,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真正做了一回主人。反思这一课的教学,主要有如下几点的收获和教训。

一、以学定教,明确目的

课文通过对乌塔独自旅行的故事了解,让我们学习她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以及读书要有自己的见解,有个人的想法。为了让学生明确目的,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师生双方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先后在四个教学班内磨砺。让同学们先预习课文,写该课的读书笔记,查找欧洲主要国家的风土人情。课前师生共同观察欧洲地图,了解欧洲的主要国家、著名城市,如英国的贝克汉姆的足球学校,德国的牙医,德国孩子欣赏柏林墙上的艺术画和意大利首都佛罗伦萨大教堂,以帮助学生理解欧洲主要国家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背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这样就能将传统的“教师在前面走,学生在后面追”现象变为“师生之间迎面而行的相遇问题”,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第一个教学班设计的教学目标中,缺乏流利的朗读课文这一认识,学生对一个外国小女孩可以独自一人游欧洲,而对中国小学生来说,这却是一件不敢想的事始终不明,导致在拓展训练,展开辩论这一环节处于被动,加上四年级学生刚开始学习辩论问题,条理不清晰,教师在引导读书,以课文主要描写乌塔自主旅行的第七自然段为根据,缺乏真正的理解,角色置换上缺少经验,以至于学生辩论观点不够鲜明,兜兜转转,啰啰嗦嗦,不能理解乌塔在生活上独立,基础是她在思想上和精神上也是独立的。拖延了教学时间,没有达到教学目标。

二、学为主体,把握原则

在第二次磨砺之后,学生对14岁的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她不怕遇到困难,遇到困难她会如何解决这一疑问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后,而对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她的爸爸、妈妈会不会担心和父母对此事会怎样想?这一疑点该如何引导解决呢?在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只有把握“学为主体,教为主导,能力为目的”的教学原则,才能有利于发挥学生主动阅读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阅读有自己的见解和口语交际的本领,发展学生的写作技巧的能力。真正达到略读的目的。

只是课前收集外国风情的资料和浅显的、肢解的阅读句段和缠绕不清的辩论是远远不够的,如何真正的让学生读懂课文,说出心声应该是这一堂课的另外一个亮点。大小声都行,拿起笔来读课文,在自己感触深刻的地方写注释。让孩子们充分体会阅读的自由,他们写下了“在中国,不要说14岁游欧洲,就是把自己所居住的城市游一圈都不可能,天方夜潭”对文章真实性的怀疑,“我是家里的小太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我要什么就有什么,但除了一个自由的空间。从我懂事起,爸爸妈妈就象关小鸟一样把我关在了家里。于是,书本和电视就成了我消磨时间的唯一办法。我很少出门,爸爸妈妈总是说外面的坏人多,万一出事,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就算要去什么地方,也是由爸爸妈妈拉着护着,生怕冲出一个坏人把我抱走。”的时间上不能自主的困惑。快速阅读课文,一目十行,边读边想,并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乌塔的性格特点板书到黑板,同学们对这一肯定和锻炼积极响应,写下了乌塔是“勇敢、胆大、心细、豪爽、可爱、活泼”的女孩。我对乌塔和学生的“独立自主”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介绍异国风情时,同桌同学主动积极,互相交流他国人情,雷乐康的介绍---英国的教父习俗,更是深深的打动了每个在场的师生。小朋友独自出行好还是不好?的辩论,同学们激情的辩白,把乌塔独自旅行前设计路线、阅读资料、打工挣钱做好的充分准备,表达的清晰而有条理,“中国比欧洲一些国家要安全,欢迎乌塔到我们中山来旅行。”“欧洲七个游的学生旅行套票需要四百马克,我也有900块钱“利是”,我也可以去周游广州。”的心声,“我和爸爸去上海看世博,我学到更多知识。”的认识。让我这个“乌塔的妈妈”惊叹不已。如何培养自己的独立自主意识?这一话题更是让每一个学生意识到在危难关头,迅速判断,有效躲避是多么的可贵。冯思捷的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有效的进行期末复习的一分钟演讲又是多么的有必要。从乌塔的一文中,我知道出游要先做好准备,读书要有自己的思考和意见的体会,从同学们的心中自然而出。

三、以生为本,讲究方法

1、课堂教学方法多样化

为了让乌塔的人物形象“活起来”,让她游历欧洲这一事“趣起来”,必须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学生的自读自悟是关键,在教学中,我给予学生充分的默读和思考的时间,帮助他们理清乌塔一文是按照我与乌塔相识到与她的`交谈感到吃惊和敬佩最后分别的叙述顺序,了解课文写乌塔游历意大利的故事,引导他们独立读懂课文,要求思考的是与她的不同在何处?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他们才比较容易归纳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通过写乌塔游历欧洲的故事,反映中西方教育的差异。最后,引导他们针对这些内容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因而,整个课堂充满了朗朗的书声,充满了快乐、朴实的高谈阔论,充分发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巧妙的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去发现,从而学习乌塔的独立自主的精神。通过把世界当教材这一大语文观,生动有趣的创设了乌塔暑假游历欧洲的图片,通过层层的朗读课文,让学生很好理解了“爱孩子,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单独出门”理性的问题,整个教学流畅,文眼之处设计的唯一问题,强化学生对中心的理解在于培养自己独立自主的思想。

2、讲究过程管理和调控的方法。

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场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乌塔这一课”,一下子就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堂下我以饱满的热忱与学生沟通,使他们始终处在轻松、愉快、兴奋、和谐的状态,让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在堂上充分信任每一个学生,对每个学生都一视同仁;充分肯定学生的优点,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哪怕谢洁莹上台板书“豪爽”一次写错,我对她的这种举动也给予肯定,让她充满信心进行学习。课堂上,有大量的信息反馈,比如学生的辩论过程把握,因为自己的课堂的调控能力有限,不善于把握学生的真知灼见,对他们希望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想法把握不够,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中,为节省组织辩论的时间,采取了较主观的角色置换,而自己又未能够主动进入“乌塔妈妈”的角色,以至于让这一环节逊色不少,该更精彩的课堂生成无法实现。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只有不断的反思,才有更好的进步。但愿如今的思考,能成为明日的基石。

《乌塔》教学反思15

第八单元主题是“科技成就”,认真教完了本组课文,了解了科学技术创造的奇迹,感受科学技术发展的惊人速度。学生也畅想了一下,科学技术的发展还将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现将对本单元的教学谈点体会: 《呼风唤雨的世纪》我尝试以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让语文课堂教学向生活化拓展,从而活化语文学习。课前,我组织学生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农耕社会时的生活状况,并收集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资料,让学生在鲜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语文学习的融合中体验生活的乐趣,力求使“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教学中,我要求学生对比农耕社会和20世纪,学生既感受了农耕社会与现代社会巨大的区别,又在收集资料中积累了语言、模仿运用中训练了语言,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听说能力。 《电脑住宅》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本课时,我先让学生按照课文前的阅读提示独立阅读课文。在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边默读边思考:课文介绍了电脑住宅中的哪些设施?那里的电脑有什么功能?是怎样工作的?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呈现学习成果。如,填写表格,将电脑住宅的具体设施、如何工作、有何功能等内容以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或按照课文的讲述顺序画出电子住宅的示意图,根据自己的想象将抽象的语言转化为形象的画面。 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我让学生再读读自己感兴趣的段落,然后组织学生以“电脑住宅主人”的身份向“参观者”介绍电脑住宅,以引导学生熟悉课文的内容和语言,并能重新组织语言,准确地介绍电脑住宅中各项设施的布局、功能及使用方法。 《飞向蓝天的恐龙》为典型的科普说明文。很显然,象这样的文章,“把握文本所承载的科学知识,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教学重点之一,也是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如果教师没有很好的把握,很容易偏离语文教学的宗旨,游离于语文教育目标之外,上成科学课或者其他课。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即教什么)有十分清楚的意识,教师要关注到知识背后语言文字、表达方式、并设计了比较句子的.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比较中观察发现科普类文章的语言特点,感悟表达的准确与科学。 《飞船上的特殊乘客》,我就向学生提出“未来的食物是怎样的”这个问题,想由此引导学生去设想未来的食物。学生们一下子就活跃起来。“未来的蔬菜未曾洒过农药,是无公害的蔬菜。”“未来的蔬菜没有虫子咬过,完全是绿色食品。”??这时我发觉平时不善于发言的邓思思、蓝盛宝也举起了手,只是那手举得有些不坚定。我用微笑的眼神注视他们,亲切地请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未来的蔬菜个子比我们现在看到的大”、“未来的蔬菜不会腐烂。”有学生立即补说:“未来的蔬菜是超大个的,我们可以在里面生活。”??这时我就听到有学生轻声说:“那么大的蔬菜吃也吃不完,只吃一种蔬菜,营养会不够的。”学生的反应比我还快呢,我又抓住机会让他响亮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其他学生听了之后也点头表示同意这种看法。

下载《乌塔》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乌塔》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乌塔》教学反思

    《乌塔》教学反思 《乌塔》教学反思1 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认识生字、新词,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并能对课文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力目标:提高......

    乌塔教学反思

    乌塔教学反思 乌塔教学反思1 《乌塔》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描写了一位十四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这对从没出过远门的中国小朋友来说,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因......

    《乌塔》教学反思

    《乌塔》教学反思 《乌塔》教学反思1 《乌塔》是篇写人记事的文章,讲述了德国一个14岁的小朋友乌塔独自游历欧洲的事情,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意识和能力,以及对生活的热......

    乌塔教学反思

    《乌塔》教学反思 《乌塔》这篇课文写了一个14岁的德国女孩乌塔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反映了国外少年儿童独自生活的能力和自立意识,同时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教学这篇......

    乌塔教学反思

    《乌塔》教学反思 《乌塔》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描写了一位十四岁的德国小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这对从没出过远门的中国小朋友来说,是一件想都不敢想的事。因此这篇课文......

    乌塔教学反思

    乌塔教学反思 乌塔教学反思1 我觉得我的教学存在两点问题。一是因为我没能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学生们课外知识比较贫乏,对于国外孩子的教育和生活情况一无所知,对于......

    乌塔教学反思

    乌塔教学反思 乌塔教学反思1 《乌塔》主要讲述的是一位14岁的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文中的乌塔无论是在行动上还是在理念上都与我们现在的独生子女有着极大的反差。对......

    《乌塔》教学反思

    《乌塔》教学反思 《乌塔》教学反思1 《乌塔》这篇课文,主要讲述的是一位14岁的姑娘,独自一人游欧洲的事情。文中的乌塔无论是在行动上还是在理念上都与我们现在的独生子女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