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公开课教案
巢湖市城北小学 刁秀兰
【学习目标】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感受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受到古诗文化的熏陶。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反复诵读,多元体验,引导学生感悟诗情。【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教学流程】
一、激趣导入,理解题意。
谈话引入:大家都喜欢听歌,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送别》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会唱的可以跟着唱。播放歌曲《长亭送别》。
人间最难舍的情就是“别情”。古人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一别动辄多年,再会难期,因而古人更重离别。临别时,不光是备酒饯行,折柳相送,还常常写诗送给行者,所以,表达离愁别绪是古诗常见的一种主题。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收集一些关于送别的诗歌,请同学汇报下。
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这位诗人的离别境界,一同见证好朋友的深厚友谊。板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出示古诗,齐读课题。《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初读。自由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古诗,自学生字。
3、检查自学情况。谁来读一读,说说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齐读古诗。
4、解题。从古诗的题目你知道什么?注意黄鹤楼与广陵的位置,(课件出示黄鹤楼)、“之”的意思。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提问)师:问题提的非常好,你们真会学习。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课件出示古诗,学生自由朗读。2.指名朗读,师生正音。3.故人指孟浩然。
“西辞”指向西告别,往东而去;
4.借助字典和注释,并仔细观察插图,理解并交流两这诗的大概意思。5.诵读这首诗。要求读得有节奏,读得有韵味。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古诗一向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如果你能把文字读成画面,那就了不起了。自己轻声读读第一首,你仿佛看到了哪些画面?
预设一:烟花三月──赏一幅风景
1.烟花三月──阳春三月,杨柳花开,风一吹,远远看去,白蒙蒙的,如烟雾。因而古代有一句话“柳絮如烟”。(点明了送别的时间。阳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桑叶肥,青杏小,菜花香,微风送红雨,碧波扬白帆。这是古代诗人结伴同游的季节。)
2.在这白花竞秀、春光明媚的季节里,好朋友就要离别远行,自己却无法同游,这其间含有无限的感慨。为什么呢?(因为孟浩然所去的扬州,正是唐代的繁华地区,那里是珠连绣户,弦管声歌,令人神往。)一齐读读这两句。
预设二:孤帆远影──品一个“孤”字
1.“孤帆远影碧空尽”的“孤帆”什么意思?(孤单单的一条小船。)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过尽千帆皆不是”,此时此刻,他眼里只有友人的船,其他的都视而不见;他只是来送朋友的,他只关心朋友的船;因为朋友走了,他心里很孤独。]
2.是啊,过尽千帆眼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此时此刻,诗人能看到的,只有那──孤帆远影;只有那载着他的好朋友远去的──—孤帆远影;只有把他的那颗心、那个眼神牵得远远的──—孤帆远影。
3.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个“孤帆”,你还会觉得它仅仅是“一条小船”的意思吗?从这个“孤”字,你读出了什么?
(作者因朋友远去而感到孤独、孤单、伤感„„)
这小小的一个“孤”字,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生齐读全句。)
4.想象相聚画面
孟浩然坐着小船,顺江东去了。李白伫立江边,思绪泉涌,他与孟浩然的交往还历历在目: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___;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他们曾经一同_______________。这是多么快乐的时光!
可如今,白帆远去,江水东流,幸福快乐的日子就这样被这无情的“孤帆远影”带走了……
(生齐读全诗。)
预设三:碧空长江──赏一个“尽”字
1.“孤帆远影碧空尽”,真的都尽了吗?不尽的是什么? 不尽的是滚滚长江水;不尽的是对孟浩然的无限思念之情。
2.滚滚长江水,流不尽心中情啊。唐人写送别诗,往往寄情于水,就像另外几首诗里写的一样。读(屏幕显示):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韩琮《暮春铲水送别》” 3.水,迢迢不断;水,波涛荡漾;水,一逝不返。水流无限,别情无限。可如今这种别情离恨只能化成滚滚的东流水,向天边流去,向扬州流去。一齐读全诗。
4.送上祝福的话。
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会在心里默默地对远去的孟浩然说些什么呢?(江水是永远流不尽的,我们之间的情意是不会断的;今番远去,何时再能相会?愿你一帆风顺,一路平安……)
5.让我们把诗人的这种离愁别绪通过诵读表达出来吧。练读──个别读(配乐)──齐读。
四、回顾全文,归纳升华
1.诗人就这样送别了朋友,朋友远行了,留给诗人的是一种怎样的愁绪呢?
2.“自古多情伤离别”,“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朋友走了,诗人还在反复吟诵着这首诗──(齐读。)
五、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走进了两位诗人的离别世界,见证到诗人与朋友的那份真挚友谊,感受到他们替朋友担忧、为朋友祝福的那颗真诚的心,确实是感同身受。课后我们可以去找找更多的送别诗,去感受、去品味古人的离别情怀。
1、唐人送别诗与酒
雪晴云散北风寒,楚水吴山道路难。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漫漫。
贾
至
《
送
李
侍
御
赴
常州》
谪在三湘最远州,边鸿不到水南流。如今暂寄樽前酒,明日辞君步步愁。
——刘禹锡《置酒相送张员外贾》
酒,可用以消忧,可递友情,可寄豪情。但事实往往是“举杯消愁愁更愁”,“醉不成欢惨将别”。于是,酒到酣处人寂寞,酒香飘处别情浓。,2、唐人送别诗与柳
城外春风吹酒旗,行人挥袂日西时。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杨管别离。
——刘禹锡《杨柳枝词》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郑谷《淮上与友人别》
柳者,留也,取其谐音;柳丝飘荡,游子飘泊,情状相似;杨柳易成活,以柳入诗,寄寓祝福之意,希望远行人能很快适应异乡的水土。那飘逸的柳枝,寓意丰富饱满。
3、唐人送别诗与水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刘长卿《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韩琮《暮春铲水送别》
水,迢迢不断;水,波涛荡漾;水,一逝不返。水流无限,别情无限。
4、唐人送别诗与月
离人无语月无声,明月有光人有情。别后相思人似月,云间水上到层城。
——李冶《明月夜留别》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人的离别相思,往往与月相伴,明月千里,共照天涯倦客,倍助异乡人之凄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能照古今,遍及千里万里,是永恒的象征物。情味蕴藉,为古今人钟爱。
酒柳水月,在古人送别诗中俯拾皆是,细细玩味,轻重浓淡又各有不同。阅读中,应知人论世,品味甄别,准确感知其中意趣。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仿照本课的学习方法自学《送元二使安西》和《赠汪伦》两首诗
第二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遵义县第一小学
郑永佳
教学内容: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课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作者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点:朗读背诵诗句,把握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难点:
1、理解“西辞”“碧空尽”“天际流”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剪贴画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3分钟)
1、谈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年轻时生活在唐玄宗的开元盛世,满腔抱负,对生活充满了太多的向往和追求。他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豪迈,有“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潇洒,还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善思善感。
2、复习李白的送别诗《赠汪伦》。(生诵读:这首诗写的是谁送谁?)
3、揭示课题。(板书,释题。)
二、生自读古诗,学会本课生字。(3分钟)
1、生自读古诗,圈画出生字,并认读。
2、(屏幕出示生字)指名认读识记生字,并口头组词。
三、指导多种形式朗读诗句。(10分钟)
1、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生齐读诗句,纠正读音。
3、教会学生按节奏读诗。(屏幕出示划好节奏的古诗)
4、教会学生按“平长仄短”的规律读诗。(屏幕出示划好平仄的古诗)
5、教学生摇头晃脑读诗。
6、教学生快板式读诗,边读边游戏。
四、指导个性理解诗句。(17分钟)
1、学生自读诗句,根据注释自学诗句。(大屏幕出示思考题)(2分钟)
2、提问,检查学习情况。(15分钟)
①谁送谁?要到哪里去?(板书:贴画、简笔画)(扬州是当时最繁华的都市,是文人墨客都向往的地方。)
②在哪里送?(黄鹤楼下,长江边)(板书:贴画、简笔画)从哪句诗中知道的?为什么是“西辞”呢?(出示地图,让学生了解黄鹤楼和扬州的地理位置,更进一步理解“西辞”)
③什么时候送?(三月)什么样的三月?(烟花三月)想象一下,扬州的烟花三月是个什么样子?(学生自我想象,自我描述。)(屏幕图片展示扬州的美)④这天天气怎样?你是从哪里知道的?(碧空:晴朗的天空)⑤诗中哪两行诗句写送别时的情景?(8分钟)(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A、“孤帆”是什么意思?这是谁的孤帆?
B、怎样理解“碧空尽”?(碧空,是晴朗的天空。尽,是尽头的意思。碧空尽,就是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友人去扬州,明明是顺长江而下,为何说“碧空尽”呢?(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远处的天,仿佛靠在山尖上。理解水天相接,远远看去,好像是消失在晴空里一样。)(屏幕:孤帆远影碧空尽图)C、“唯”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唯见长江”,友人的孤帆呢?“天际流”又怎么理解?(因为水天相接,远远望去,仿佛长江水向天边流去。)(屏幕:“唯见长江天际流”图)
D、友人的船只已经看不见了,诗人却还伫立江边眺望,久久不肯离去,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善思善感、浪漫不羁的诗人,面对滔滔向东的长江水,眺望友人渐行渐远的孤舟,想到繁花似锦的扬州,会想些什么呢?
五、引导学生想象诗的意境,背诵诗句。(4分钟)
1、学生闭眼,听老师反复读诗。(课件播放《烟花三月》曲子)
2、说说自己仿佛看到了什么。
3、在乐曲声中背诵诗句。
六、总结:(1分钟)
友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在生活在开元盛世的诗仙笔下,也是那么的潇洒、浪漫,虽然惆怅,却不悲伤。挥挥衣袖,不说离愁,也许这正是诗仙之所以是诗仙,与众不同的潇洒、大气、豪迈之处。这与我们将要学习的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是迥然不同的风格。
七、结束语:(2分钟)
让我们在《烟花三月》歌曲声中,结束今天的学习。
重视朗读,在对话中体悟诗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遵义县第一小学
郑永佳
中华文明有着五千年的历史,中国古文化更是源远流长。唐诗宋词,是中国古文化最璀璨的明珠。在《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小学生的古诗积累,有量的规定:要求1——6年级学生要背诵优秀诗文160篇。而在古诗词的教学上,《小学课程标准》也有“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景,体会诗人的感情”的要求。可是,不同地域的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不同,对诗歌的想象理解,体会也会有所不同。像《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描写的是李白在江边送友人孟浩然时的情景。对于我们贵州这些生活在大山里的孩子,因为从来不曾看见大海、长江等滔滔向天边流去的景致,所以根本就无法想象“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情形,更无法理解“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感慨。对此,我在教学这首古诗时,采用了“重视朗读,在对话中体悟诗情”来突破教学瓶颈。
一、重视朗读,让学生在诵读中体悟诗情。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古代私塾的教书先生,根本不给学生讲解诗文的意思,而是让他们反复读,摇头晃脑地读。等学生达到孰能成诵,倒背如流的境界,学生似乎也就理解文字的意思。长期积累,学生不但理解了文意,还会运用。正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语文课程标准》上强调: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感情。诗歌最讲究的,就是韵律和平仄了。所以,在教学这首古诗中,我采用了“学生自由读”、“全班齐读”“按节奏读”、“按平仄读”“摇头晃脑读”“快板式诵读”“游戏式诵读”等多种不同的诵读方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悟诗情。
“学生自由诵读”,是为了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诗文,扫除阅读障碍。
“全班齐读”,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认读情况,及时纠正读音,包括平翘舌,边鼻音。诵读古诗,如果普通话不标准,读出来是没有美感的。“按节奏读”,是一种传统的诵读方式。诗歌是讲求节奏和韵律的。通过“按节奏读”,让学生去感受古诗的韵律节奏美。
“按平仄读”,是一种较新的诵读方式,我们学校在这方面有新的研究和尝试。“平长仄短”的诵读方式,有助于学生掌握诗歌的平仄韵味。“摇头晃脑读”,是一种复古诵读法。学生读诗时,可以去感受古人的读书方式。如果让学生穿上长衫,就更有味道了。
“快板式诵读”和“游戏式诵读”,是让学生将学习和游戏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和热情,深化学习内容。(简单介绍几种游戏诵读。)
二、实践对话,让学生在对话中体悟诗情。
传统的诗词教学方式,就是学生读,老师讲,然后将诗意、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抄给学生,让学生反复背诵,这样足可以应付考试了。中国教育的悲哀就在这点,学生的学习,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考试一过,诗中意境,诗人所表达的情感,统统忘在脑后,再也无法拾起。当遇到相同的景致时,别说吟诗诵词,就是找个合适的词语来表达都难了。为了避免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造成学生知识的不可迁移,我采用了对话的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与教师对话,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自主地去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意境和诗情。(结合教学举例)
老师提出问题后,让学生通过自主读书,找到文本所要表达的意境,切身去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得来的知识,不容易遗忘。当然,老师在设计问题时,得费心思,得紧紧结合诗歌的意境和诗情,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图文结合,让学生在书画中体悟诗情。
“画是看不见的诗,诗是看得见的画”,诗书画自古就是一家。在教学时,让学生参与教师的板书绘画,无疑是写景诗最好的教学方式。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诗歌教学应为学生创造和提供可供想象的学习背景,让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学习内容形成碰撞,让学生主动感知体验,发展多元智能。通过写写画画的实践,学生对学习内容就有了更具体,更直观的感官体验。
当然,对于不同类型的诗歌,比方像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种写事的诗歌,比方像郑板桥《 竹石 》这种托物言志的诗歌,比方像苏轼的《题西林壁》这种说理的诗歌,我们得因材施教,采用合理高效的教学手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第三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20、《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李雪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古诗词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
1、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悟诗境,体会诗情。
教学准备:生字词卡,音乐,图片。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1、欣赏歌曲《送别》。优美的旋律,向我们诉说着离别的故事。同学们,曾经跟家人、跟朋友分别的情形,你还记得吗?你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2、在古代,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板:送别诗)你们还记得李白的送别诗吗?(《赠汪伦》,生齐背)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李白送别诗的传世之作——《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板书课题。
3、理解课题:
(1)、齐读课题,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你能围绕这个“送”字提一提问题吗?
(2)、交流: 读完题目,你知道了什么?
(3)、出示地理位置简图:这就是要去的地方,广陵即现在的扬州,在长江中下游江苏中部,一个花繁锦簇的名都,被誉为“富甲天下”。黄鹤楼位于长江上游武汉蛇山之上,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享有“天下绝境”的美称。(出示图片黄鹤楼),历代诗人都喜欢到此游览作诗,这次就是李白特邀孟浩然来此游玩的。
二、自主探究: 李白为好友孟浩然送别,心情如何呢?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把诗句读通读顺。
2、生自由朗读古诗。
3、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 随机纠正字音。
5、怎样才把这首诗的节奏美读出来呢?想不想听老师来朗读一下? 师范读课文,注意听节奏。
6、谁再来读一读?指名生再读课文。
三、合作交流:
1、检查生字:这首诗里面有五个生字,我们先和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孟、浩、陵、辞、唯)出示生字卡,检查生字。
2、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并结合下面的注释,看看自己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可以先跟同桌交流,看能不能解决。
3、小组或同桌讨论交流。初步自学古诗。
四、品读体验:
1、指名生读1、2句。理解重点词语“故人”“西辞”“烟花三月”的意思。2(1)、这里的“辞”字,你们能给它组个词吗?(告辞、辞别)
诗中的“辞”字就是告辞、告别的意思。(组词也是理解字义的好方法)师:(结合简图)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所以大诗人李白说故人西辞。
3、你知道他们分别的时间吗?(三月)诗中写“烟花三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2句古诗。
4、“烟花三月”,那是一个春意盎然的季节。想去看看吗?边看边想你能描绘这美丽的景色吗?(出示江南春色图)
5、观看欣赏: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季节里的扬州城。
(图片出示扬州三月风景,教师在《春江花月夜》的曲调中介绍:在唐朝,扬州是江南最繁华最迷人的城市,唐朝的诗人都向往到扬州一游。而三月,更是扬州最美的时候,西子湖畔,杨柳依依,从宁静的楼阁向外望去,一片烟雨迷蒙,一湖春水之上,小船在慢慢悠悠的摇晃着,等到百花盛开之时,整个扬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
6、指导朗读:想到孟浩然要去的是这样一个地方,李白的心里会怎样想?那我们再来读一读前两行诗。
(指导学生读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读出李白的向往,读出诗句的美丽。)
7、连起来说一说前两行诗句的意思。
8、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何其美哉!但今天,老朋友要离李白而去,“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啊!
9、指名生读3、4句。理解重点词语:“孤帆”“尽”“唯”的意思。
10、在唐朝胜世,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是千帆竞渡,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11、对,“过尽千帆皆不是”,心中只有孟浩然,所以李白自然只看到孟浩然的“孤帆”。
12、从这个“孤”字,你还知道了什么?
小结:这小小的一个“孤”字,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13、当时的李白孤孤单单地站在那里,看呀看呀,一直看到远影在碧空尽。“尽”是什么的意思?(消失)。孤帆已经消失了,但李白还在那里久久凝望,此时,孤帆虽尽,什么是未尽呢?(友谊、情谊)真是“帆影尽而情不尽”呀!(板书:孤帆尽、情永在)
14、这是多么深的情谊呀!谁来读读第3、4两句?
15、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出李白当时在想些什么? 出示:故人的船渐渐远去了,李白不禁想:-----------------------------
16、生交流汇报。
17、这深深的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情意,就像这滚滚长江之水连绵不断。让我们一起来读读3、4句。(指导读3、4句)
18、总结本诗写法上的特点: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抒情,抒发了作者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的思想感情。
19、男、女生分组有感情的朗读全诗,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配乐)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想不想把这感人的送别场景画下来?拿起你手中的笔,展开丰富的想象,画下来吧。(生在乐曲声中古诗配画)
2、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
3、黄鹤楼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帆去远,心相随!多么的情深意长呀!
五、作业
1、课下背诵这首诗。
2、搜集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背一背。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孤帆尽 情永在
第四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一、导入
师:上课前,老师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乐曲,看你们从中能联想到什么?
(教师播放《送别》曲)生倾听
师:谁愿意跟大家交流一下你想到了什么? 生:悲伤、难过〃〃〃〃〃〃
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分离与相聚切割又弥合着漫漫人生。从古到今,离别往往是最让人感慨万端的一件事。不仅有歌唱离别,更有很多诗咏离别。那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堪称送别诗极品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请同学们齐读课题。读出刚刚听了歌曲时的感受。指名读题
师:这首诗的题目告诉我们些什么呢? 生:李白送孟浩然。
在黄鹤楼送。
师:出示黄鹤楼图片,你对黄鹤楼又有哪些了解呢?
出示崔颢诗《黄鹤楼》。生:送往广陵,即扬州。
师:题目告诉我们的这些,远远不能让我们理解诗人的情感。要想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我们必须先走近文本。我想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读一读这首诗了。下面就请同学们先自由放声朗读几遍,读的时候,注意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生自由读诗。指名读。
师:读通诗句是学好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我们就要去理解诗句的意思,进而去体会作者的情感。这就是我们学习古诗的三部曲。
板书: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 师: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老师想请同学们用这样的方法自己来明诗意,你们对自己有信心吗? 生:有!
师:开始学习之前,老师要给大家两个友情提示,谁给大家读一读?
生读友情提示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说说对前两句的理解? 生:讲诗句意思。
师:“故人”指谁?为什么李白称孟浩然为“故人”?谁了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故事?
生:故人指孟浩然,孟浩然是李白的好朋友,也是老师,是兄长。师:出示李白诗《赠孟浩然》,本诗大致写在李白寓居湖北安陆时期。此时他常往来于襄汉一带,与比他长十二岁的孟浩然结下了深厚友谊。诗的风格自然飘逸,描绘了孟浩然风流儒雅的形象,同时也抒发了李白与他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师:为什么说是“西辞”?什么叫“下扬州”呢? 师画出地理位置图,帮助学生理解
古人有诗云:滚滚长江东逝水,可见长江水是自西向东流的。黄鹤楼在扬州的西面,也就是上游,从江上走想必一定是顺流而下了,所以用了这个字,也因此在第一句中用到了“西辞”。师:这两句还告诉我们什么? 生:送别的时间:烟花三月
师: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
出示课件(江南三月的图片)这是怎样的烟花三月?你能用什么词语来形容呢?
生:鸟语花香、花红柳绿、引人入胜、美不胜收〃〃〃〃〃〃 古人又是怎样用诗句描绘这烟花三月的呢?
生:苏轼说:“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高鼎说:“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杜牧说:“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
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烟花三月吗? 生:三月的江南,花红柳绿,鸟语花香,到处都是美丽的景色。师:为什么叫烟花三月呢?烟指什么? 生:水面上淡淡的雾,还有蒙蒙的细雨。
师:烟花三月的景美,你们的语言也很美。那你们能不能把这两句诗读得也很美呢? 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是啊,正如同学们所读所感,江南的三月,是最有诗情画意的季节,在样美好的季节,本该携友同游。可诗人面对的,却是与老友的离别。黄鹤楼上,李白紧紧拉着孟浩然的手,久久不愿松开。他会对孟浩然说些什么呢? 生:孟兄啊,你一路多保重。
孟浩然,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 孟兄,到了扬州,你要照顾好自己。〃〃〃〃〃〃
师:一对好友执手相看泪眼,万千话语,道不尽依依惜别之情。不忍别,终须别,孟浩然终于踏上了船,只留下李白一人独倚高楼,望断天涯。站在黄鹤楼上,李白看到了什么呢?
生:那只船越走越远,逐渐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
师:黄鹤楼号称天下第一名楼,加上此时正值烟花三月,长江上应当是船只如云,游人如织,为何李白看见的只是一叶孤帆呢? 生:因为李白到这里是送孟浩然的,他心里只想着孟浩然,不想让孟浩然走。
师:这真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黄鹤楼”啊。诗人眼中所望,心中所想,只有那载着他的好朋友远去的一叶孤舟。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李白的内心,会翻腾着怎样的情感呢?
生:难过、不舍、悲伤〃〃〃〃〃〃 师:你能用朗读表现李白的心情吗? 生:有感情地朗读诗句。
师:好朋友的船渐行渐远,最终消失在天边,可李白依旧久久地伫立在江边不肯离去,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 课件出示: 说话练习:李白站在江边,往事历历在目。他们曾经一同();他们曾经一同();他们曾经一同(),这是多么欢乐的时光!可如今,白帆远去,江水东流,他们再也不能一同();再也不能一同();再也不能一同()。
生:他们曾经一同吃饭,一同睡觉,一同读书,一同聊天,一同饮酒,一同学习,一同写诗〃〃〃〃〃〃
师:谁说“落花有意,流水无情”?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有黄鹤楼为证,长江水为凭。谁能用朗读来表达李白对孟浩然的深情厚谊?
让我们和李白一起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吧!生:齐读。
全体女生起立,让我们用女孩子的温柔来送送孟浩然。女生:齐读。
全体男生起立,让我们用男孩子的豪情来送送孟浩然。男生:齐读。
师:同学们,送别是文学中永恒的主题。即使一样的送别,也有着不一样的情怀。无论送别的方式如何,表达的都是朋友间的情谊。对古人而言,友情是花间一壶酒,友情是江上一叶舟,友情是月夜独登楼,友情是庭深小径幽。而对于我们,友情是什么呢?这要靠我们用一生品味,用一生去守侯。
师:下节课,我们来交流搜集到的送别诗。下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你们想听吗?播放。这是李叔同的《送别》。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诗仙李白曾经写过的一首送别诗你们还记得吗?(《赠汪伦》)指名背。这情谊比桃花潭水还要深啊!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齐背后两句。
今天我们要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
二、解题
1.齐读课题。你从题目读懂了什么? 2.指名说。
3.齐读。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听古诗朗诵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意听准字音。
四、学习生字 1.我们先和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2.齐读。
五、初读古诗
1.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2.齐读。
六、节奏朗读 1.指名读 2.师范读
3.学着老师的样子读给你的同桌听。看谁能读出节奏美。4.谁愿意展示给大家听?指名读。5.齐读。
七、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哪个同学能帮我找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上台贴出黄鹤楼·扬州·贴对了吗?生:对。评价:真厉害!师板书:扬州、黄鹤楼。为什么贴在这儿呢?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指名说。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
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
故人是什么意思?从哪知道的?生:注释(老朋友)在这指谁?(孟浩然)再读读这两句诗。
2.烟花三月,那是春意盎然的时节。想去看看吗?边看边想有哪些优美的词语可以描绘这美丽的景色。播放江南春图配乐。你们的眼前是一个怎样的烟花三月?指名说(繁花似锦,杨柳如烟,五彩缤纷„„)哪个同学更厉害能用诗句来形容这美妙的春天?指名说,教师相机导读:
生: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杨柳如烟,可诗人却没有心情去欣赏,那是因为——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杨柳依依,可诗人仍然没有心情去欣赏,那是因为——
·········
3.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指名说:船。几只?生:一只。师:对!孤帆就是孤孤单单的一只船。板书: 诗人称这只孤孤单单的船为?生:孤帆。
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只课件点击:江上千帆。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生: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师: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点击课件去掉千帆。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谁来再读读,指名读。你的眼里有孤帆了。谁再来读?眼中只有孤帆了,能不能读出心里只有孤帆的感觉?你再试试。很好,范读,再来一遍。齐读。
4.孟浩然的孤帆渐渐远去,渐渐消失了。师板画。李白还在看什么啊?生:江水。哪个诗句告诉我们?生:唯见长江天际流。一起读一读。唯见是什么意思?只看见。对,只能看见江水了了为什么李白还不离开啊?生:舍不得。这又是怎样的情啊?生:依依惜别、难分难舍。是啊,怎样才能读出难分难舍的感情?自己读看看。指名读。帆尽了可情未尽啊,碧空尽和天际流降下来,延长来读就更有味道了。一二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三四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江水般绵绵不断的厚谊。男同学站起来吧。让我们一起送孟浩然。这是豪壮的相送。女同学你们也来送送他。这是柔情的相送。男女赛读。
导读:我的眼前是那一双双饱含深情的眼睛,我的眼前是那一个个翘首东望的李白:
⑴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成了帆影。李白没有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
⑵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消失在蓝天碧水的尽头,李白还不肯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默念——
⑶帆船消失了,只剩下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
5.此时李白的心中在想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那分别得画面。边看边想。播放课件。
帆尽了可情未尽啊!此时,李白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拿起你手中的笔用几句话写出李白的心情。
出示:故人的船已渐渐远去,李白不禁想:————
指名说:
(1)孟浩然啊孟浩然我多么希望你不要走。我们可以一起在这天下名楼饮酒作诗,吟诗作画。师:那是多么惬意啊!
(2)孟浩然啊孟浩然虽然我不能和你一起去扬州但我的心早已随你去了。我们的友谊就像这滚滚长江东水。师:情深意长永不停息。(3)孟浩然啊孟浩然没有你相伴我怎么能开心呢?和你在一起的时光是那么美好又那么的短暂。师:你道出了李白淡淡的忧愁。
··········
这深深地情,这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老师情不自禁想吟诵。师范读。你们也来读一读。生齐读。师生配合读。老师读一、三句,你们读二、四句。
八、拓展
1.黄鹤楼的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轻一些再来一遍。帆去远,心相随啊!多么的情深意长啊!我们再来读一读。我来读你们接。
2.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吟诵——
3.短短的四十分钟过去了。我们也要说再见了。离别之际把这首动听的歌曲送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在音乐中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真情,体会友谊给我们带来的温暖与感动。
九、作业: 收集送别诗句。抄一抄,背一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
南靖第二实验小学 庄小惠
四年级上册《古诗两首》中《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名篇,重点是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内容,品味古诗的意境,体会朋友间的情谊。这节课下来,我的总的一个感受就是:“怎一个情字了得!”大家都知道,短短的二十八个字,却寄情于景,为我们用语言文字描绘了一幅江畔送别图,我自己在备课的时候,无数次的诵读的时候,都被诗中情深深感动了,怎样把这种情感传递给学生呢?刘勰曾经在《文心雕龙》里说过这样的一句话:“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所以在预设教学设计的时候,我是这样想的:在感悟准备阶段,读懂诗题,整体把握情,在读悟阶段,想象意境,赏析词句,体验情,最后在感悟的形成阶段,反复诵读体会情。从今天的课堂效果看,基本达到了预期目标,学生通过诵读理解感悟到了诗歌的内容,通过品悟交流体会到了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有效达成了三维目标。我以为比较突出的有:
一、注重多种形式的读。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还曾经说过:“学习语文主要是读,听别人读,自己读,七读八读,课文读熟了,内容也就理解了。”所以,我还设计了多种形式的读,默读、朗读、齐读、引读。做到读有层次,读有要求,读有指导,读有评价。以读悟情,以读入境。尤其是引导学生读后两句的时候,我创设情境发自内心的引读,使学生不禁进入诗中意境,为情所动,随情而读!
二、注重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悟。本节课的教学我没有停留在传统教学中字、词、句的解析,也没有停留在读、背等应付考试的知识点的掌握上,而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让学生带着独特的个性色彩在生动感人的离别场景中读悟结合,品味别意,感悟真情,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要让学生从短短四句诗中去体会诗人的情感,感悟诗歌的意境,无疑是有很大的困难。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超越文本,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动作、神情等,去再现这感人的“话别场面”。学生通过想象当时分别的情景,走进了诗句,走入了诗人的内心,品味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感受到了两位诗人浓厚的友情。
然而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课后静静地反思,觉得在初读环节,还应再多找几个学生读读,扩大学生的朗读面;在学生想象朋友告别的情景时,还应再深入些,还应再多找些学生想象当时告别的画面,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他们分别时的依依惜别之情,最后我想说,反思是为了提高,展示是为了做得更好,希望大家提出批评指正意见,谢谢大家。
第五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2.了解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
3、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准备:黄鹤楼图片、李白图片、中国地图《烟花三月》等
教学过程:课前预设:播放曲子《烟花三月》
一、知诗人,释题
1、好,上课,同学们,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1课件)一诗一画一故事,一文一情一人生。今天,李老师就带领你们去读一首诗,看一幅画,然后去听这首诗背后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指课题(齐读),作者是谁?李白何许人啊?孟浩然呢?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真好,在交通极不方便的古代,离别容易再会难,这首诗就是李白为好朋友孟浩然写的一首送别诗。他们在哪告别?(2课件黄鹤楼)百闻不如一见,黄鹤楼在今天湖北武汉,是古代文人墨客饮酒作诗、会客送友的地方。孟浩然要去。简介广陵:广陵就是诗中提到的扬州,它也是江南名城。既然在送别,再读课题。真聪明!。
二、读诗文,解诗意
1、现在让我们走进古诗,请你们自由读读,读准字音。抽1,真勇敢。师:他在读时,请你们在心里也跟着读,把字音读准。
2、字音读准了,再读,要怎样读才像古诗呢?请一生试试,比刚才多了什么?(有感情,有节奏)嗯,那通过什么来表达?(语调)嗯,也许我们说不清楚,但都明白是通过语调,多了一点点这样的节奏,请你们也在书上标注。白板上画节奏符号。(3课件古诗节奏符号)
生也在书上标节奏符号。
3、有了节奏,谁能读的更像古诗,生1.我得表扬你,在节奏的基础上更多了一点停顿和悠长的味道,就更像古诗了。
4、现在老师来帮帮你们,跟着老师的手势来,看看多了个手势有什么不一样。准备好了吗?预备起,(齐读)也许第一次合作,缺少点默契,再来一次,起...真不错。谁看得出来我的手势是怎样打的,生:()师;其实很简单,我的手势就是根据这些个字的音调来打的,(4课件古诗声调)每个人都能打,孩子们,把手伸出来,看看你能不能跟着古诗声调的起伏读的也让自己随之起伏,悠长,故人…起,齐读。看,只要有节奏,只要投入,我们的身体就会跟着起伏,这大概就是古人说的舞之蹈之吧,只不过我们还没有掌握古诗的精髓。
5、现在,这节课第一个读的孩子来,你知道现在古诗该怎么读了吗?(有节奏,要起伏,还要悠长)下面你来引领大家,在这古诗缓慢悠长的节奏里享受一下古诗,你读前4个字,同学们来接后3个字,看看合作时的美妙境界:别急,缓慢而悠长。开始。(掌声送上)。看到没有,进步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这是这节课我听到的第一遍有味道的朗读,相信更有味道的还在后边。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诗读到这个份上,我们感觉到了它的韵律之美,其实更美的是那诗里的那一幅画,这诗里到底有怎样的一幅画呢?请你们沉下心来,闭上眼睛静静的聆听,边听边想。(6课件诗歌配乐朗诵一句一
句呈现后慢动作整首诗出现)你听,这声音多美,一首诗它就是一幅画。透过文字,你能用语言来描述这幅画的吗?可以看看书上的注释。这首诗里还有你不明白的地方吗?适当简介这里面的词语:西辞:辞别(6里插图片地图,烟花)完整的描绘这幅画。看着诗句来说说。说的真好,好一幅烟花三月送别图。同学们,你们看,这里一个人,他就是李白,他称呼孟浩然老朋友,什么样的人才称老朋友?看来你们感触很深,如今要去老朋友要走了乡,他的心情怎样??(伤心,难过,难舍难分不舍,惋惜)是啊,整幅画都在诉说他们之间的板书:情,李白心里装满满的都是对老朋友的深厚情谊。话说李白年轻时云游天下,路过湖北襄阳时特地去拜访孟浩然,孟浩然当时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而李白只是小有名气,当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后,对他的才华非常赞赏,他们一见如故,一起游山赏月,饮酒作诗,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可是,你们知道吗?孟浩然整整比李白大了12岁,但是年龄的差距并没有影响二人的交往,在李白的眼里,孟浩然既是朋友又是兄长,更是一位很好的老师,然而美好的时光总是那么短暂,一天,孟浩然要去扬州做事,他们在黄鹤楼告别,当好朋友登上船,李白屹立江边望着帆船渐渐远去,消失在蓝天的尽头。他难以抑制心中激动的心情,(课件动画)他快步回到黄鹤楼上,铺开纸,把他心里的这28个字洋洋洒洒的写在纸上,边写边念,一起念师;:故人西辞..…..齐诵。这28个字就是李白那字字惜别的真情啊!可是我发现整首诗里,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这情啊究竟了藏在诗的哪里?你来猜猜,(8课
件几个景),这情啊就藏在整首诗里,藏在这有故事这些景里。我希望它在你们的声音里,这时候,如果我们能让别人从我们的朗读声中听这画面的不平静,那就厉害了。看,画在眼里,诗在心中,这样排列能不能读。来。试一试声音的表现力。(师起头故人…起齐诵),听出了不平静,如果我们轻吸一口气,在深情而出,那不舍的心情会更浓。试一下,(吸,齐诵:故人。起,),如果我们的身体在语调中随之起伏,再加上我们的气息,情深意长,泵然而出。(师:故人西辞…..起。。齐诵)
三、入诗境,悟诗情
看来这首诗你们学的可精髓了,现在我们看“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四个词语。它们啊,正在上演一个个故事。是什么,来说说吧!想象一下黄鹤楼上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黄鹤楼:、:1.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上饮酒话别,他们俩推杯换盏,诉说着离别的情谊。2.黄鹤楼上,李白紧紧拉着孟浩然的手,久久不愿松开。他会对孟浩然说些什么呢?生:孟兄啊,你一路多保重。
孟浩然,你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啊?孟兄,到了扬州,你要照顾好自己。是啊,他们在黄鹤楼上有说不完的话,道不完的情,他们把酒当歌,一醉方休,现在我们班一对好朋友来演一演,两生表演。设 李白.;孟兄,今日一别不知何时再见,昔日教诲,感激不尽。孟浩然;有缘千里来相会,我们还会再相会。李白;来,就请你满饮此杯吧!孟浩然:好,干杯。,:。黄鹤楼见证了他们的情。离别的淡淡愁绪。烟花:、生汇报透过“烟花”看到的情景:1.李白在烟雾弥
漫,繁花似锦的道路上,去那么有名的扬州城,真为好朋友高兴啊!2.可是,毕竟是离别,这是一种复杂的心情,请一生带着感受读。孤帆、长江:老朋友扬帆而去,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他在望孤帆,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要道。这长江上难道就只有孟浩然一艘帆船?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只,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生:因为他的心理只有孟浩然)是啊,他的注意力就在好朋友身上!板书:画船,老朋友登上船,扬帆而去,望着船渐行渐远,只看得见那小小的帆了,这帆 越走越远,最后只能看见滔滔的长江水,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这长江水浩浩荡荡的离去,它流去的仅仅是水吗?(生1.2:还流去了思念,依依不舍)板书:依依惜别帆尽了,可情未尽啊,男生读。师:女生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厚意。
师:你们可知这一别,他们十年过后才得以重逢。李白曾说:“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这是他一生的交友之道。因此他和朋友之间的情谊就分外真挚,浓厚。古往今来,送别的诗还有很多很多,老师课下也给大家收集了几首,待会儿请个同学送给大家。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找几首抄在上面,好好读读体会诗人的感情。
三、总结全诗……同学们,多情自古伤离别,今天我们和李白一道送走了他的好朋友孟浩然,你们看,我们从这首诗里读出了友情,读懂了送别情,我们何止是在读诗,我们更是在读诗中的请,现在让我们齐背这首诗,让声音穿越千年,传到那黄鹤楼下的长江边,伴随着李白送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