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共8篇)

时间:2019-05-12 18:42: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共8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共8篇)》。

第一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共8篇)

篇一: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课教学反思》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我们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别。从对高二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比其他学科要高得多。但无论是我们的教学内容还是我们的教学方法,学生都不太满意,反映出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还很不理想。一是教学内容上,众口难调,二是教学方法上,感受不一。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参差不齐,使教学内容难以适合每一位学生;学生喜欢操作性强的东西,而对教师教授的理论性内容不大感兴趣;学生喜欢自由自在的学习和游戏,对于教师安排的任务缺乏完成动力等等。如何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一定的信息能力以解决自身生存中所遇到信息问题,适应社会的需求呢?这需要我们教师花更大的努力,不断探索,找到一套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以下探索。

一、调整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如果教学内容跟着课本走,内容过于简单,知识面窄,重复性多。学生很容易产生枯燥的消极想法,所以在教学法过程中,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简单的知识内容我则采取了自学和学生独立制作的方法,尽量做到“精讲多练”、“学生讲,辅助指导”、“让学生自主学习”等方法。在最后的作品展示课上,同学们积极思考发现自己作品的不足之处,并能通过观看其他优秀作品找到完善之法。对学生作品,应多鼓励、欣赏、赞扬学,让学生体验成功感。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和谐氛围,推进分层教学

因为农村中学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基础较好,有的学生基础很差,基础好的学生,在老师还没讲完时就会操作了,而基础差的学生总是害怕操作,不愿意动手。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于是,根据学生实际,每班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基础好的先掌握的同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分组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三、巧妙设计教学任务,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围绕相应的知识点多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从而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每一个任务都设计的明确、合理、科学,将所要传授的各个知识点蕴含于各个任务中,将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让学生完成了相应的任务后,从而也掌握了需要接受的知识。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从而让学生拥有学习真正主动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完成一系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提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让他们尝到学习的乐趣,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联系生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对于计算机教学,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学习excel软件时,我用到了数据搜集的方法。在有了两节课的学习的基础上,我动员同学们制作一份《个人消费统计表》,分析自己的生活费都花在了什么方面,哪些方面是可取的,哪些方面是不应该花消的,然后计算出总开支。在这个数据的搜集过程当中,同学们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关注自身的生活消费支出,从文具、伙食、交通、其他方面的费用入手实事求是地、认真地制作了《每周个人消费统计表》。完成了表格的数据计算,并且有的同学主动算出各个方面所占的比例。教材上的知识的到充分的发挥,还有的同学给表格加上了生动的图片或者是美丽的背景图片,从而结合了前面所学的在文档中插入图片的知识,完成了表格中图片的插入和背景的设置,完美了表格的界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数据出来后,课堂上同学们还互相比较谁花的多、谁最节省,认真 2 分析那里的是该花的、那里是该省的,然后制定出一份《日后花费计划清单》。从这样的一节课中,学生学习到的不仅是简单的“excel制作表格”,还包括了多个软件的综合应用,涉及到一个操作技巧在多个软件中的不同使用,达到共同的目的(图片的插入和背景的设置),修饰美化版面。他们不仅深入地掌握了该项操作的技巧,还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通过本次课的学习,真正让学生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多的教会了学生们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并给出分析结果的能力,可谓收获颇丰。

五、加强教学评价,多肯定学生

教学评价一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较多,特别是在学生自由创作过程中,我们对于学生的活动给予恰当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掌握教学内容,达到良好教学效果。也使学生更客观地评价别人的作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活动中都能有所发挥和创新。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根据环境,注重知识应用的综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摸索总结,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而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总体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适应时代的要求!3 篇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信息组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营造好的课堂气氛,还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究,还要注重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应用的实践活动,为信息技术教学营造宽松,主动,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现浅谈如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几点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演示讲解的教学设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我们知道,信息技术教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直观性,许有关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仅凭老师的口述,学生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应精心选择使用多媒体数据,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使教学取得最佳效果.创造民主,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二,利用发现探究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获得知识,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被动的接受者.其教学设计为:简述操作要领→操作尝试→启发引导→操作学习→反馈指导→巩固练习→归纳总结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方法,一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二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如在学习word制作表格时,学生学起来很简单.但是否很简单,通过布置一个任务(制作课程表),学习效果就一目了然了.至于巩固练习和归纳总结,道理是很显然的.这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操作时间密切结合的教学设计.三,构建主体—互动—探究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老师先布置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自主的参与教学, 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必要的社会性品质;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教学人际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使学生智力得到较好的发展.例如布置任务:应用frontpage软件制作个人网页,链入班级主页.在大多数学生基本完成任务后,从学生制作的网页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由学生自己介绍演示,然后让学生互相讨论,发表意见,看法,实现相互交流,学习的目的.教师在此过程中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为目的,适当的引导讨论方向.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主动研究,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并通过师生交流的互动作用和情境探索的学习,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实现学生主动发展的目标 2012.1 篇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大纲指出:“信息技术学科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包括: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基本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发表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作为一名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认真地进行了反思,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学会使用教材

“会使用材教”而不是“会教教材”,也不是“照教材教”。目前,很多老师不适应新课程改革,不知如何使用教材进行教学。我觉得在教学教程中,我们应该博众之长,多对教材进行深加工,然后根据学生基础和生活的实际,及时调整、增减和整合教材内容,得到最适合自己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同时还应该考虑把信息技术作为其它学科的平台。

例如,在《网上冲浪》一节中,我事先要求把学生把各学科中的疑难问题收集起来,然后利用搜索引擎,在internet上找到问题的答案。再例如,在中图版高中信息技术《音频素材加工》一课,可将使用的goldwave软件转变为更为直观形象的cooledit,而goldwave留给有兴趣的同学自主研究,这样有利于教学的实施,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要立足实际对教材进行调整,使其更加适应教学实际。同时也不要完全脱离教材,要注意教材的整体框架的科学性。

二、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

1.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信息技术课尤为如此。在讲解《图片处理与加工》一课时,教学重难点是photoshop工具的使用,为了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我以学生们平时参加活动时的电子照片为素材,提出了“将不在同一照片中的两个人合影”的教学任务,同学们一下子就兴奋起来,非常积极地学习,课堂效果当然不言而喻。在讲解《视频编辑》一课时,我更是以电影电视节目片段、学生喜欢的音乐以及学校各大活动视频为素材,学生感觉到是身边的信息,学习的欲望非常强烈,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同学们不仅轻松地掌握了视频编辑的基本知识,而且都能制作出美丽的视频文件,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可见,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质的飞跃。

2.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在教育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势与情感体验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反之,则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一是师生平等不以强制的手段强使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以吸引学生学习为主。实际上就是使学生们快乐自主地

接受学习。例如在学习“无所不在的信息”一课时,我采用了“世界各大洲灯光图片”展现信息的发展水平,从课堂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住学生,之后的教学中又通过几个小故事展示信息的各个特征,中间又应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进行教学,整堂课学生都在快乐中接受学习,对比以前采用的强制教学,效果有了很大提升;二是实时进行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正负反馈机制。通过反馈可以加深教师对学生实际的了解,为教学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顺利实施教学过程 1.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不是老师或学生独自的舞台,而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学习提高的舞台。这就要求老师综合应用相关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的实施。例如我在讲解《动画制作》一课时,我除了对动画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简单介绍并引导学生欣赏动画外,还采用了主题学习网站的形式,将帮助信息呈现给学生,使其具有独立自主学习的空间,这并不是完全撒手不管,我还有巡视辅导,有总结分析和重难点再讲解,这样的师生互动,比传统的讲练效果更优。所以,我们应立足教学实际,合理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这样才会事半功倍。2.及时以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1)教师评价:教师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关注的眼神以及教师本人的学习态度、耐心的辅导、对学生的信任及期望等都是对学生默默的激励,是一种对学生无声的、向上的评价。同时,老师也要对学习成果及时做出中肯的评价,以鼓励学生奋发上进。

(2)学生的自评、互评: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和来自自身的激励同样不可或缺。课堂上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就是一种激励学生的好方法,无论是对被树立为榜样的被展示者,还是对受同伴鼓舞的其他学生都是一个很好的激励。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学习当中,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这种来自自身的激励是对学生最好的激励。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只有不断地努力探索,不断地反思、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行为,才会使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篇四: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北京中公未来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推荐阅读:

2014年安徽黄山教师资格考试笔试辅导简章 黄山教师考试网为您提供,欢迎加入黄山教师考试群334544676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当然是离不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中公资深讲师认为只有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才能够达到最终的教学效果。只有营造出好的课堂气氛,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究,强主动、愉

我们知道,使教学取得最佳效果。

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要把

一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二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如在学习word但是否很简单,通过布置一个任务(制作课程表)可以真正检测清楚。

至于巩固练习和归纳总结,道理是很显然的。这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理念。

三、构建主体—互动—探究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老师先布置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自主的参与教学。这样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教学人际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更多内容查看 黄山人事考试网 黄山教师考试网

篇五: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要指出的是,教学方法应以教学需要为中心.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准备状态,教学内容的特点,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已有的软硬件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素质条件综合权衡,从而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有灵活性;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具体条件及其变化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选择和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丰富教学过程,而不是用一种或某几种教学方法一教到底,长期有变化。目的不在于要教师照搬照做,而在于希望他们能够参照这些教学方法积极实践,不断创新.教学先让学生课前预习本课内容,然后通过上机预习各知识点所设的“学着做”内容,让学生基本了解本课的学习任务,在这个明确目标的驱动下,听教师系统讲解新课以理解学习这些知识的作用和意义。然后,分类布置作业可以让不同水平的同学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和分层次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在本次教学中具有很大优势。第一,教师通过

网络教室软件实现演示法使教学更加直观、清晰,教师的操作通过网络直接传送到每一台学生机上。学生可清楚看清每一步操作并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用手边的鼠标、键盘模仿。第二,实现分层次教学的思想。教师系统讲解保证每一个学生达到了本课基本要求。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练习,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超前学习新知识或自学其他软件,挖掘其潜在能力。

信息技术与其他科目不同,它不受年级或年龄的限制,只于平时学习和实践有关,选出几位比较熟悉word的同学参与辅导,以照顾到更多的初学者,真正完成教学目标。若能选出特别优秀的同学代替老师讲解更好,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学生以后适用信息社会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必备的基础。

教学方法,就是教师的工作方法,他凭籍着这些方法,使学生精通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并发展他们的智力和才能。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能习惯性地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倾其所有,历数菜单,盲目地试图提高学生操作菜单的水平。事实上工具软件功能丰富,操作方法多样的特点根本就不需要点滴不漏的教学,学生无需完整的地学习所有或大部风功能。学生通过对”范例”的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及其本质,促进学习迁移,并有利于实际应用。比如,在windows 操作对象上淡季鼠标右键一般都回弹出菜单,能够方便地执行各种命令或进行各种设置,在推广到word等其他软件一般也有类似的操作规律,体会人们常说的”右键无处不在”,从而知道其他软件的学习与使用。

一个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影响着学生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去掌握知识,影响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其他能力的发展。相反,学生的学习方法,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学习和掌握知识,也会影响教师教的方法,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会影响教师教的方法的改进,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篇六:教师资格信息技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当然是离不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中公资深讲师认为,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才能够达到最终的教学效果。只有营造出好的课堂气氛,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究,还要注重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应用的实践活动,为信息技术教学营造宽松、主动、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

一、利用多媒体演示讲解的教学设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我们知道,信息技术教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直观性,许多有关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仅凭老师的口述,学生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因此,中公资深讲师认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应精心选择使用多媒体数据,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使教学取得最佳效果。

二、利用发现探究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获得知识,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被动的接受者。

其教学设计为:简述操作要领→操作尝试→启发引导→操作学习→反馈指导→巩固练习→归纳总结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方法,一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二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如在学习word制作表格时,学生学起来很简单。但是否很简单,通过布置一个任务(制作课程表)可以真正检测清楚。

至于巩固练习和归纳总结,道理是很显然的。这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理念。

三、构建主体—互动—探究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中公资深讲师认为,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老师先布置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自主的参与教学。这样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教学人际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中公教师考试网解析

黑龙江中公教育官方微博: 篇七:教师资格信息技术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当然是离不开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中公资深讲师认为,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才能够达到最终的教学效果。只有营造出好的课堂气氛,才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究,还要注重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应用的实践活动,为信息技术教学营造宽松、主动、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

一、利用多媒体演示讲解的教学设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我们知道,信息技术教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直观性,许多有关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仅凭老师的口述,学生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因此,中公资深讲师认为,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应精心选择使用多媒体数据,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使教学取得最佳效果。

二、利用发现探究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获得知识,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被动的接受者。

其教学设计为:简述操作要领→操作尝试→启发引导→操作学习→反馈指导→巩固练习→归纳总结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方法,一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二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如在学习word制作表格时,学生学起来很简单。但是否很简单,通过布置一个任务(制作课程表)可以真正检测清楚。

至于巩固练习和归纳总结,道理是很显然的。这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理念。

三、构建主体—互动—探究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中公资深讲师认为,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老师先布置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自主的参与教学。这样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教学人际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中公教师考试网解析

黑龙江中公教育官方微博: 篇八: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新课改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要求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信息技术课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如何才能上好这门课,是我们教师不得不反思的共同问题。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教学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课目的是培养学生技能。同时这种技能不是计算机本身,而是使用计算机去处理信息的技术和能力,是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必备技能。结合现阶段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谈谈反思。

一、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建立好的帮助系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性的发挥非常重要,一定要避免教师满堂灌,要启发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多尝试,多动手。不能以讲代思,不能仅仅让学生停留在照猫画虎的模仿层次。

举例:excel中的图表加工。这里的核心内容是如何用直观的、形象的图表去表示数据。因此教学一定要围绕读懂图表,并在此基础上学会选择合适的图表去展示数据信息来开展。我认为这个图表应该先在头脑中建立,然后才是通过工具(计算机、excel软件)来帮助分析和表达某种信息。就要求教学中分析数据处理的需求,组织讨论,加强引导。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还要特别注意帮助系统的支持、小组协助的培养,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学习环境的建设。特别是帮助系统的支持,我认为在教师备课时候要特别注意。因为

新课程内容面广、难度大,如果没有很好的帮助机制,仅仅靠老师主导课堂,学生必须跟教师走,那样的学习一定是低效率的。帮助系统可以是文档资料、网页链接、动画、录像、还有教材的使用等。检查自己有没有好的帮助系统,只要留心观察完成任务阶段,学生是不是一直举手询问就可以了。如果一堂课下来,自己累得疲于奔命,恨不得分成三头六臂去解决学生各种各样的简单问题,这不是学生笨,这是自己帮助系统没建好。

二、注意技术操作的同时,应该加强操作思想的锻炼。

信息技术是技术的课程,但是怎么理解这个技术?不是雕虫小技的技术。所以有中科院的秦伯益院士说新课改要“文理交融,多元并举”,是大技术,大思想的培养。不站那么高,就我们学科而言,简单说就是要用技术思想去引领具体的技术实践。

举例图像数字化加工。图像加工,有许多概念,如图层、蒙板、颜色曲线等。如果仅仅通过一个个实例,手把手教,要学生学会用选择区域,用图层,用蒙板等都不难。但是一旦有新的问题学生就会茫然。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时候需要用什么技术去做。为什么这样表达?这样处理?这里面的思想学生会不会把握?这些其实才是技术的关键。在信息技术领域,其实主要不是会不会做,而是知不知道要做什么的问题。就图像加工而言,学会分析,比较,找到更好的方法来完成图片信息的加工表达,这是图像数字化的关键。其实这就是技术思想问题,他是技术的基础,也是技术提高的原动力。基本的技术中,当然也有很多是熟悉鼠标左键、右键、拖拉,键 盘的组合键、软件的界面、软件的功能等低层次的技术。这些技术的学习,一方面要提供更多的有效的帮助,另一方面要复合到其它综合任务去学习把握。教学中要避免为了技术而技术,在作品制作阶段去拼凑技术、机械的叠加效果,引导学生制作一些没有思想作品的现象出现。

三、分层教学的应用

1、按水平的分层导学

教学实施之前,可以采用测试考核、问卷调查、课堂访谈等方式,对学生信息技术的起点水平(如操作技能、应用水平等)进行调查摸底,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教学。

按水平高低分成和两层(类)学生进行教学,这种分层教学受很多条件制约,实施起来不方便。这种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习内容而进行的按类分班教学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由于学生水平差异而带来的教学困难,比较适合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的需要。

2、课堂上的分层导学

对于学生共同学习的内容(如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在关注学生水平差异的前提下,课堂上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达到基本的目标水平要求。但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别,例如个人的兴趣爱好、习惯态度、能力水平等,课堂上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来组织教学。

四、能够较准确的评价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怎样评价才有效,怎么评价才能做到激励学生?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这一课题很值得研究。新课程的评价体系是多样的,有学生自己的评价、有同学之间的评价、有教师的评价、还有考核的评价、社会的评价等。学生完成了一个任务,越多人注意到他,给予的评价越多,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越好,责任感就越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条件的不断的给予学生各种形式的评价。在营造评价氛围的同时,我们就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就在养成他们的责任感,就在建立他们的自信,也就巩固了基础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进一步说,信息技术学的好不好,非常关键是学生能不能学会有效的交流、表达,因为信息技术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表达,这是学科能力核心中的核心,而加强评价是提高交流能力的有效手段。

以上是本人对新课改这一阶段教学的反思,总而言之,一堂好的信息技术课一定是技术信息、技术思想,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做到高效的学习、有效的表达和充分交流的课。上好信息技术课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需要我们教师的共同努力。

第二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

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到底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命令、操作,就是最主要的目标?我认为不是。而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达到多方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信息素养的提高。激发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有兴趣地学习、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在这十来年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有过成功和失败的教训,在这里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和处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情感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根据本学科的自身特点,学生的合作意识是逐步加强的、他们的探索精神是不断培养的,这些教育是要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项任务中的。我在每一个班级里面都选出若干个基础比较好一点的同学,组成一个辅导小组,在每次上机的时候由他们负责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这样既提高了总体成绩,也使他们获益不少。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围绕相应的知识点多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从而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每一个任务都设计的明确、合理、科学,将所要传授的各个知识点蕴含于各个任务中,将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让学生完成了相应的任务后,从而也掌握了需要接受的知识。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从而让学生拥有学习真正主动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完成一系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任务”,从而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让他们尝到学习的乐趣,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推动下,使信息技术课展示给学生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摆脱封闭式教学方法,探索多样化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演示、讲解模式

某些知识,借助于电教设备演示,教师在其中做适当的讲解,能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我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堂教学软件,将操作过程通过教师机演示给学生,并适当讲解,使学生观看到了完整的操作过程,这样,不仅易于传授所学内容,还能有效控制课堂进程,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为了配合演示模式的教学,我还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接受能力,制作有针对性的课件,使课程内容生动形象,变难为易。这样生动形象的表述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易于接受。

(二)练习模式

学生要想熟练使用计算机,仅靠教师的讲授和演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才能掌握运用操作技能和技巧。练习的方式要多种多样,上机操作,课内外作业等。在进行上机操作练习时,一般由教师给学生布置有针对性的练习内容。例如,讲完网络浏览软件的使用后,我要求学生课下去上网,课上再体会一下,讲完Frontpage20xx后我要求学生自已制作个人档案、个人主页等。每完成一项教学内容,就及时让学生进行一定量的练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熟练掌握所学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

信息技术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一般不宜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来评价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高低。在教学中,我根据所学内容不同,采取了不同的评价方式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一般采用学生自评、他评和师评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作品。在教Powerpoint、FrontPage20xx等软件的使用时,我采取了“学生作品展示、开放式评价”的方式:当学生完成作品时,要求部分学生向全班展示他的作品,并讲述制作该作品的意图、过程、采用的方法等,让其它学生给予评价。还有就是要注意评价时机的把握,何时评价为好?我认为,当评价能给后续学习带来动力或者修正作用时,我觉得引入就比较好。尤其是课堂内的评价,在修正教学偏差或失误、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最优化操作有积极作用。这个环节一般是在课程中途出现一次、结尾一次。中途的一次一般是对新课内容学习的第一次学习效果评估和反馈,是一次教学修正。结尾的一次一般作为总结性的评价,评价范围要广一点。总之,信息技术学科由于其实践性及应用性强等特点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采取适当的、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提高信息能力。

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很重要,教师上课要带上良好的情绪、真诚的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学生,从而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尽可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让他们轻体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有什么问题才会及时地提出来,师生双方才可以及时交流。教师应不断地分析学生的感受,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为学生创造轻松、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自己的课堂散发出灵性的光辉,爱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喜欢的感觉,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本人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从教十几年,通过不断地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注重自身素养的提升,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摸索总结,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有待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共同努力。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2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与物质和能量同为构成人类社会资源的三大支柱,信息技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信息技术教育应运而生,发展迅速。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我认为做好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目前,很多教师不适应新课程教材,不知如何使用教材进行教学。我认为,我们应该集众家之所长,对多本教材再加工,然后再“发展”教材,要根据本校学生基础和学生生活的实际,及时调整、增减和整合教材内容进行最适合自己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

例如,在中图版高中选修内容《全景新视野》一节中,可将利用配套素材制作全景图改变为以事前教师拍摄校园美景作为素材,这样更贴近生活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再例如,在中图版高中信息技术《音频素材加工》一课,可将使用的goldwave软件转变为更为直观形象的cooledit,而goldwave留给有兴趣的同学自主研究,这样有利于教学的实施。

总之,要立足实际对教材进行调整,使其更加适应教学实际。同时也不要矫枉过正,完全脱离教材,因为教材是专家编写的,有一定的权威性,教材的整体框架是非常科学的,我们还要“顺应”教材。

二、学生

1.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信息技术课尤为如此。因此,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在讲解《图片处理与加工》一课时,教学重难点是photoshop工具的使用,为了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我以学生们平时参加活动时的电子照片为素材,提出了“将不在同一照片中的两个人合影”的教学任务,同学们一下子就兴奋起来,非常积极地学习,课堂效果当然不言而喻。在讲解《视频编辑》一课时,我更是以电影电视节目片段、学生喜欢的音乐以及学校各大活动视频为素材,学生感觉到是身边的信息,学习的欲望非常强烈,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同学们不仅轻松地掌握了视频编辑的基本知识,而且都能制作出美丽的视频文件,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显而易见,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质的飞跃。

2.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在教育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势与情感体验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反之,则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不要以强制的手段———训斥、向家长告状等来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教师应该意识到自己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强制性的教育,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也容易扼杀学生学习的兴趣。过去的观念是“强制学习”,现在的观念是“吸引学习”。“吸引”就是使学生们快乐自主地接受学习。

例如在学习“无所不在的信息”一课时,我采用了“世界各大洲灯光图片”展现信息的发展水平,从课堂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住学生,之后的教学中又通过几个小故事展示信息的各个特征,中间又应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进行教学,整堂课学生都在快乐中接受学习,对比以前采用的强制教学,效果有了很大提升。

(2)互动的师生关系

师生互动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正负反馈机制。通过反馈可以加强正效应,也可以加剧负效应。良好师生关系的确立为教学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实施

1.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关于新课程所提倡的主题式教学,教师虽有所尝试,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目前采用的仍是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由此可见,目前虽然实施了新课程改革,但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太大的变化。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综合应用相关的教学方法,我们的教学过程不是老师或学生独自的舞台,而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学习提高的舞台。

例如我在讲解《动画制作》一课时,我除了对动画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简单介绍并引导学生欣赏动画外,还采用了主题学习网站的形式,将帮助信息呈现给学生,使其具有独立自主学习的空间,这并不是完全撒手不管,我还有巡视辅导,有总结分析和重难点再讲解,还有师生互动。课堂效果显示,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应用对比传统的讲练效果更优。

再如,我在讲解《无所不在的信息》时,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学习了信息及其特征等相关知识,期间利用野外生存训练来引出信息的重要性,然后展示了生活中的信息从而引出信息的概念,接着用“啤酒和尿布”等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出信息的特征等,最后用互动练习让学生竞赛,整堂课虽然是传统教学方法为主,但是效果并不错。

所以,我们既要接受新的教学方法,也不要完全抛弃传统方法,应立足教学实际,合理、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2.以“中观教学设计”理念来指导教学

从课程设计的范畴来看,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微观设计是指对单节课层面所进行的教学设计;宏观设计是指针对某一学科课程或整本教材进行的教学设计;中观设计,是指介于课程与课时之间所展开的教学设计,通常是对课程单元或主题模块的设计。

例如,我在讲解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多媒体技术应用》中的“声音素材的编辑与制作”一课时,考虑到整个单元的内容为“视听制作”,我将中观目标定为制作一个“天上的街市”配乐视频作品。本部分任务是让学生录制“天上的街市”配乐诗朗诵,通过和以后几部分任务合作,以达到中观目标。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中观教学设计的应用,能使整个学习内容很好地融合,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方便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

3.及时以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1)教师评价: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

教师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关注的眼神都会给学生无比的信心。此外,教师的以身作则、教师本人的学习态度、耐心的辅导、对学生的信任及期望等都是对学生默默的激励,是一种对学生无声的、向上的评价。

(2)也可引进“学生自评、互评”等各种评价方式,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和来自自身的激励同样不可或缺。

课堂上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就是一种激励学生的好方法,无论是对被树立为榜样的被展示者,还是对受同伴鼓舞的其他学生都是一个很好的激励。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学习当中,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这种来自自身的激励是对学生最好的激励。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只有不断地努力探索,不断地反思、改进我们的教学行为,才会使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3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营造好的课堂气氛,还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究,还要注重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应用的实践活动,为信息技术教学营造“宽松,主动,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现浅谈如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几点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演示讲解的教学设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我们知道,信息技术教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直观性,许有关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仅凭老师的口述,学生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应精心选择使用多媒体数据,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使教学取得最佳效果.创造民主,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利用发现探究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获得知识,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被动的接受者.其教学设计为:简述操作要领→操作尝试→启发引导→操作学习→反馈指导→巩固练习→归纳总结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方法,一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二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如在学习word制作表格时,学生学起来很简单.但是否很简单,通过布置一个任务(制作课程表),学习效果就一目了然了.至于巩固练习和归纳总结,道理是很显然的.这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操作时间密切结合的教学设计.

三,构建“主体—互动—探究”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老师先布置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自主的`参与教学,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必要的社会性品质;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教学人际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使学生智力得到较好的发展.例如布置任务:应用FrontPage软件制作个人网页,链入班级主页.在大多数学生基本完成任务后,从学生制作的网页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由学生自己介绍演示,然后让学生互相讨论,发表意见,看法,实现相互交流,学习的目的.教师在此过程中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为目的,适当的引导讨论方向.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主动研究,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并通过师生交流的互动作用和情境探索的学习,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实现学生主动发展的目标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4

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其目的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指出的:“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能帮助学生学会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体会数学的思想和本质。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

1.改革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中,数学知识的难点、重点主要靠教师讲解、启发、分析,学生不但学得被动,而且理解一些特别抽象的数学概念或情境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会出现很大的困难。利用信息技术则能大大减少这种困难。例如椭圆第一定义的教学,教材通过实验引入概念当然是一种好的方法,但是要从一次实验发现离心率e对椭圆形状的影响就很困难。利用计算机上的“几何画板”来展示这一实验,保持椭圆的长轴不变,在焦距逐渐缩小的'过程中,学生立刻能感知离心率e对椭圆形状的影响。

2.改革学习方式

学生应该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信息技术怎样帮助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呢?

对于一些数学问题,特别是与图形有关的问题、对动态图形中某些不变量的探索等,利用数学软件展示问题情境,观察图形,分析其中的规律,或通过拖动鼠标跟踪点的轨迹等办法进行研究,容易使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例如线性规划中的整点问题,在计算机上作出可行域,并显现出坐标网格点,将目标函数的图像(通常是直线)进行平移,能方便地得到最优解,从中得到启发,学生就能找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师生共同体验着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带来的新奇和喜悦。但是,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去反思。

1.从教师角度反思

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较弱,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很多教师只有在开公开课或学校要求时才使用信息技术,根据学生学习需要经常使用的是少数。究其原因,主要是:

(1)应用信息技术的总体水平偏低。目前,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已经学习了基本操作和一些软件使用的基础知识,但应用水平不高。

(2)应用信息技术的目的不明确。多数教师仅仅利用信息技术来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没有在改革数学事实的呈现方式、改革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突破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上下功夫。

《课标》把“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列为基本理念之一,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因此,数学教师要加强学习,认识到研究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感。

2.客观认识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既是数学的特点,也是数学的优点。正如《课标》所说:“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教育应“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信息技术推进了数学教学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空间,体现了数学内容呈现方式直观化、探索过程多样化和抽象问题具体化等优势,但我们不能用“直观化、具体化”取代抽象的数学思维,直观演示不能取代空间想象,实验探索得到的结论或由实验启发得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必须经过严谨的数学推理才能验证其正确性。《课标》告诉我们要克服“双基异化”倾向的同时提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双基’”概念,我们要认真学习、体会。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时,认真研究数学教学的自身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考虑哪些活动适宜在各种信息技术平台上进行、哪些活动必须离开计算机,哪些运算可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哪些运算必须安排笔算训练。要合理安排教学进程中的每个步骤,适时、适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同时要考虑到制作课件的效率,以尽量少的投入换取尽可能大的教学效益。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5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教学方法应以教学需要为中心。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准备状态,教学内容的特点,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已有的软硬件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素质条件综合权衡,从而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有灵活性;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具体条件及其变化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选择和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丰富教学过程,而不是用一种或某几种教学方法一教到底,长期有变化。目的不在于要教师照搬照做,而在于希望他们能够参照这些教学方法积极实践,不断创新。

教学先让学生课前预习本课内容,然后通过上机预习各知识点所设的“学着做”内容,让学生基本了解本课的学习任务,在这个明确目标的驱动下,听教师系统讲解新课以理解学习这些知识的作用和意义。然后,分类布置作业可以让不同水平的同学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和分层次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在本次教学中具有很大优势。第一,教师通过网络教室软件实现演示法使教学更加直观、清晰,教师的操作通过网络直接传送到每一台学生机上。学生可清楚看清每一步操作并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用手边的鼠标、键盘模仿。第二,实现分层次教学的思想。教师系统讲解保证每一个学生达到了本课基本要求。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练习,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超前学习新知识或自学其他软件,挖掘其潜在能力。

信息技术与其他科目不同,它不受年级或年龄的限制,只于平时学习和实践有关,选出几位比较熟悉WORD的同学参与辅导,以照顾到更多的初学者,真正完成教学目标。若能选出特别优秀的同学代替老师讲解更好,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学生以后适用信息社会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必备的基础。

教学方法,就是教师的工作方法,他凭籍着这些方法,使学生精通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并发展他们的智力和才能。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能习惯性地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倾其所有,历数菜单,盲目地试图提高学生操作菜单的水平。事实上工具软件功能丰富,操作方法多样的特点根本就不需要点滴不漏的教学,学生无需完整的地学习所有或大部风功能。学生通过对”范例”的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及其本质,促进学习迁移,并有利于实际应用。比如,在windows操作对象上淡季鼠标右键一般都回弹出菜单,能够方便地执行各种命令或进行各种设置,在推广到word等其他软件一般也有类似的操作规律,体会人们常说的”右键无处不在”,从而知道其他软件的学习与使用。

一个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影响着学生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去掌握知识,影响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其他能力的发展。相反,学生的学习方法,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学习和掌握知识,也会影响教师教的方法,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会影响教师教的方法的改进,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6

信息技术教育,首先我们应着眼于教育,其次才是信息技术。不管任何一个学科,教育是根本目的。信息技术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在信息技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中,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这是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教师要充分注意的问题。要在观念上认清计算机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区别,彻底摆脱信息技术教育就是计算机技能训练的旧识,使信息技术教育成为高中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部分。这才是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

信息技术课进行得怎样了?新的课程标准的目标、理念、内容和方法是否已经渗透到了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

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信息技术课实际不受重视。

一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某网站的信息技术教育论坛发表了一个“信息技术的悲哀”的帖子,引起了众多教师的共鸣。他们普遍认为,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信息技术在很多学校不被重视。甚至有的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希望高中考电脑,初中考电脑,小学也考。虽然我们会有压力,但那也是对我们的重视”。我相信这些话都是教师们感情的自然流露,不管是抱怨,还是沮丧,他们希望在教育中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并通过它体现教师自身的价值。但高考能解决问题吗?从现在正在各大信息技术教育论坛上热烈讨论的“我拿什么拯救你,高中信息技术课?”中,我们似乎读出了信息技术教师们的无奈和矛盾心理。

从教师到学生,新课改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虽然新课标已经颁布几年了,但教师和学生们对新课标的接受过程却并非想像中的那么顺利。一方面,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接受还需时间。新课标将信息素养的培养确定为课程目标,改变了原有的“技术本位”的观念,使信息技术教学理念由原来的混乱走向有序,从随意走向规范。虽然多数教师认可新课标的思想性和前瞻性,对新课改的积极性也很高,但由于新课改的理念与教师们以往的教学实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信息技术教师们接受起来遇到很多困难。随着教师们根据新课标所进行的研究增多,他们关注的层面多元化了后,反而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手忙脚乱、顾此失彼,组织不起正常的课堂教学来。他们期望多一些可供参考的优秀教案。由此可见,对于信息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贯彻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另一方面,学生对新课标也存在困惑。学生是新课改的受众,下面让我们来听一下学生们的声音:“上了近两个月的课,感觉上课所学内容大部分在初中和小学都学过,所以大部分课都觉得很无聊,自己做自己的。有几节课讲了编程,个人很感兴趣,第一次感到在信息技术课学到东西了,而且是很实用的.东西。希望老师以后多上编程的课,或其他多媒体制作的内容。”不少学生反映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是“换汤不换药”,还没有改变实质,枯燥、无聊而且过于公式化,学习的不是一些已经学过的知识,就是已经被淘汰了的知识,提不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从小学到高中,课程教学缺乏衔接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进一步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的目标和任务,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国家尚未出台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这给教材的衔接和整个学科发展的系统性、连贯性造成了困难,缺乏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支撑,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孤掌难鸣。

缺乏根据标准进行的课程建设,使得各个小学、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以及教材的使用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别,直接导致许多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出现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加大了高中实行新课程标准的难度。如何做好课程的衔接工作,使学生能够适应高中课程标准的起点要求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材建设应更贴近实际,到底什么样的教材能让所有的教师和学生满意,这个问题也很难回答。的确,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崭新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年轻和稚嫩,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很多的问题,但也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变化。同时,它也是一门快速成长的学科,如果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个过程,用矛盾发展的观点来审视信息技术教育所发生的一切,我们就会发现它是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从教师的主观需求来看,他们是希望接受信息技术培训的,主要体现在生存需要、终身学习需要和自身专业发展需要三个方面。在我们深入一线教师的采访中,听到最多的声音是“一朝学习,终身受用”的观念已不能反映当今社会的实际需求,也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改革与创新。有近一半的在职教师认为至少5年一次的培训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愿意接受这样的培训,促使自己不断学习、提升自我,以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和工作的需要。我们不仅要具备新的知识,具备适应新需要的技能,而且要终身进行新观念和新方法的学习,用信息技术改造、创新我们的教学。我们只有具备了信息技术的相关意识与技能,才能真正享受到信息化所带来的好处和乐趣。

从客观效果来说,信息技术培训对于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的确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初期的几年,信息技术培训集中解决了当时教师面临的技术使用问题,其收效是显著的。另外,培训使学科教师掌握了一些计算机知识,一定程度上既缓解了原来由各校计算机教师承担的培训任务,也使计算机教师有机会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促进自身的发展。

应试的心态,在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我们的教师培训却走不出应试教育的模式。刚开始时,由于授课教师和学员都不知道将来会考什么内容,所以在培训过程中,教师讲得很细致、系统,学员学得也很认真,得到的培训效果也很理想,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经过几番考试后,题库的“底”已被摸透了,于是培训就开始走捷径了。教师讲课时,不再是系统地讲课,而只是针对题库进行目标式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培训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题库战术”也的确让培训变了味儿。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最根本的应该是人的发展,包括人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那么,信息技术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指导思想就应从人的发展这一教育目标而来。开展的信息教育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未来意识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信息技术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信息技术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与内容。在这个信息纷繁复杂的时代,我们必须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思考,学会广泛而有效的汲取。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7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我们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别。从对高二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比其他学科要高得多。但无论是我们的教学内容还是我们的教学方法,学生都不太满意,反映出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还很不理想。一是教学内容上,众口难调,二是教学方法上,感受不一。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参差不齐,使教学内容难以适合每一位学生;学生喜欢操作性强的东西,而对教师教授的理论性内容不大感兴趣;学生喜欢自由自在的学习和游戏,对于教师安排的任务缺乏完成动力等等。如何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一定的信息能力以解决自身生存中所遇到信息问题,适应社会的需求呢?这需要我们教师花更大的努力,不断探索,找到一套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以下探索。

一、调整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如果教学内容跟着课本走,内容过于简单,知识面窄,重复性多。学生很容易产生枯燥的消极想法,所以在教学法过程中,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简单的知识内容我则采取了自学和学生独立制作的方法,尽量做到“精讲多练”、“学生讲,辅助指导”、“让学生自主学习”等方法。在最后的作品展示课上,同学们积极思考发现自己作品的不足之处,并能通过观看其他优秀作品找到完善之法。对学生作品,应多鼓励、欣赏、赞扬学,让学生体验成功感。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和谐氛围,推进分层教学

因为农村中学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基础较好,有的学生基础很差,基础好的学生,在老师还没讲完时就会操作了,而基础差的学生总是害怕操作,不愿意动手。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于是,根据学生实际,每班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基础好的先掌握的同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分组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三、巧妙设计教学任务,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围绕相应的知识点多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从而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每一个任务都设计的明确、合理、科学,将所要传授的各个知识点蕴含于各个任务中,将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让学生完成了相应的任务后,从而也掌握了需要接受的知识。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从而让学生拥有学习真正主动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完成一系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提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让他们尝到学习的乐趣,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联系生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对于计算机教学,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学习Excel软件时,我用到了数据搜集的方法。在有了两节课的学习的基础上,我动员同学们制作一份《个人消费统计表》,分析自己的生活费都花在了什么方面,哪些方面是可取的,哪些方面是不应该花消的,然后计算出总开支。在这个数据的搜集过程当中,同学们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关注自身的生活消费支出,从文具、伙食、交通、其他方面的费用入手实事求是地、认真地制作了《每周个人消费统计表》。完成了表格的数据计算,并且有的同学主动算出各个方面所占的比例。教材上的知识的到充分的发挥,还有的同学给表格加上了生动的图片或者是美丽的背景图片,从而结合了前面所学的'在文档中插入图片的知识,完成了表格中图片的插入和背景的设置,完美了表格的界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数据出来后,课堂上同学们还互相比较谁花的多、谁最节省,认真

分析那里的是该花的、那里是该省的,然后制定出一份《日后花费计划清单》。从这样的一节课中,学生学习到的不仅是简单的“Excel制作表格”,还包括了多个软件的综合应用,涉及到一个操作技巧在多个软件中的不同使用,达到共同的目的(图片的插入和背景的设置),修饰美化版面。他们不仅深入地掌握了该项操作的技巧,还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通过本次课的学习,真正让学生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多的教会了学生们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并给出分析结果的能力,可谓收获颇丰。

五、加强教学评价,多肯定学生

教学评价一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较多,特别是在学生自由创作过程中,我们对于学生的活动给予恰当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掌握教学内容,达到良好教学效果。也使学生更客观地评价别人的作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活动中都能有所发挥和创新。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根据环境,注重知识应用的综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摸索总结,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而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总体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适应时代的要求!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8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脑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人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信息技术教学也随之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从去年开始,制定了高中生的信息技术必须合格,才能参加高考的政策,提升了信息技术在学生中的地位。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掌握一些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处理软件、简单的多媒体制作、网页制作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我校中学生大都家中没有电脑,平时对电脑接触的也比较少,那么如何在一周短短的两节课中,让各个学生充分地有效地掌握本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我在教学中一直探索的方向。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教学反思。

一、从兴趣着手,引导学生自发学习

大多数学生接触电脑,是从游戏开始。在很多老师的眼里,固定思维地认定打游戏是不好的行为,其实也未然。学生爱玩是本性,一味地去扼杀,只能适得其反,应该利用其兴趣适当地引导学习。就比如在用《金山打字》练打字时,打字是比较枯燥的,学生往往会乱打或者偷偷地玩打字游戏,那我就利用他们爱玩、好胜的心理,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选定同一篇文章,各个小组进行打字接力比赛。让学生从比赛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促使他们自觉得认真努力地按照指法去练打字。

二、利用直观教学,加深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在教学中有一些专门的术语和一些理论性很强的概念,这些都是些枯燥乏味的东西,老师在上面讲的很吃力,学生听得还是云里雾里得摸不清头脑。

我就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来验证所学的知识,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加强辅导,在通过屏幕监视器或巡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尽快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认识计算机》时,主机内部各个部件的形状与功能通过图片来看,还是比较抽象的',我就打开一部旧电脑,现场实战讲解,学生可以看清每一个部件的位置,而且也可以拔插各个部件观看计算机出现的状况而了解各个部件在电脑里功能。

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素养

计算机的很多操作不是唯一的,而且也有很大的开放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常采用任务驱动法,在任务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比如讲文件的“复制”与“移动”时,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重要,也是很难掌握的。我就设置了一联串的任务,利用菜单栏操作,把文件从一个盘复制或移动到另一个盘,通过操作让学生掌握两者的区别与操作方法,并让学生根据前面所讲的菜单栏与工具栏的关系,自己探索其他的操作方法。又如在讲word制作电子小报时,我让学生观看许多获奖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中去感知制作优美小报的方法,先剖析每个小报精美处的制作去模仿,再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创新、探索,制作出自己风格的作品。

当然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教学中必然存在不足之处。往往会顾此失彼,教学实际与想象产生偏差,同年级各个班的学生实际情况又各不同,每个班的学生学习能力又参差不齐,教学时很难针对各个班进行各个设计,从而造成教学的偏差。但是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已让我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今后的备课环节,我将多多注意分层次教学有关的研究探索,改进其他不足,把课堂教学做的更好。并继续注重教学前、中、后的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9

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把课上得再好一点,如何让学生喜欢这门课,并且能在喜欢的情况下,学好这门课,掌握这门课。我们知道部分学生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及网络知识,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但上网现象普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Flash动画。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意认真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难以预料的问题。下面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实践,指出存在的问题及亮点。

一、理论与实践

信息技术教学时,我觉得自己易忽略了该课程自身独有的特点,虽然也能把教学目标完成,但在课堂上花费大量的时间讲授理论知识,只有很少量时间来上机实践,使原本很重要的实践活动变成了搭配。这种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相脱离,或只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的作法,导致学生的学习偏离教学目标,效率低下,学习死板,难以面对和解决新的问题。

因此高中信息教育应该把培养学生发现、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放在一个十分突出的位置上。信息技术只是一种工具,学习信息技术的目的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中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实践操作来学习新知识,同时,努力改变目前教学中的被动学习为学生主动学习。课程的教学活动是以教师自己设计课题再作研究的形式,使教学活动从引导激发兴趣出发,通过让学生观察、归纳、猜测建立解决课题的各种假设方法,再通过上机实验,回答自己的假设,得到一种新的认识。进而从实践,到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螺旋式的上升,就可培养学生一种不断去探求未知的冲动和能力,既教会学生基础知识的同时又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使所学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来。

二、教学理念偏离了新课标的思想内涵,学生的信息意识缺乏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课程重在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养成解决实际问题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然而,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在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教师容易把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理解成操作技能的培训,有意无意地把它与传统的学科相提并论,把学习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教育等同起来,缺乏与其他学科整合的意识,大大降低了信息技术教育的应有价值;而对于学生们,他们是为了“学”而学,严重的“学”与“用”脱离,在日常的学习中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意识不强,在解决问题时没有一种自发的信息需求,不能够灵活有效地发挥信息技术的工具作用。

信息技术教育应当以培养学生信息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根本目标,它的学习范畴远大于计算机学科的内涵。信息技术教学必须突破其它课程只能单独给学生一些孤单经验、缺乏横向联系、缺乏各学科相互作用、不能给学生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限制。通过运用多学科综合知识、有目的、有系统地进行”教、学、研、做”合一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使学生的科’研意识、创造意识和实用意识得到系统的培养。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计算机及其软件的操作能力的培养应归于信息的收集、处理,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操作等,更要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素养,即:能够快捷有效地获取信息,熟练地、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准确地处理信息,创造性地使用信息。使学生具备终生学习的意识和利用信息技术处理生活、学习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水平不齐

由于初中教学水平的差异及各种客观因素导致高中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对电脑的基本操作驾轻就熟,能够非常熟练地运用电脑上网,有的学生则可能连电脑都没用过,学生们的信息技术水平呈现出一种两极分化的局面。

小组协作式教学介于班集体教学和个别学习之间,较容易发挥集体教学和个别学习的长处。由于学生个体的信息技术素养的不同,在教学中坚持分类施教,分类辅导,根据学生的基础和知识水平、爱好分组,并使小组内部成员的能力水平呈梯形分布,让他们在完成基础知识后能自主的自学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同时,让基础最好的学生做组长,负责带动和组织本小组的其他同学,这样其他基础差的学生在基础较好的学生的带领下,也成了整个学习的积极参与者。在课程安排中,注意从活动的内容上,从一般学生和学优生的培养上,尽力分别对待,对于学优生,教师作深化指导,以提高其学习层次;对学困生,耐心辅导,以保护其学习的积极性。此外,这种教学形式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集体协作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四、课堂教学模式乏味

课堂教学模式乏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知识类型多种多样,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时,往往喜欢上机操作课,而不喜欢上理论课。

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尽量将枯燥的东西讲解的生动形象一点,教师在讲解时,可用风趣的语言,贴近的比喻,引用身边的事件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可。

比如我在上“信息无处不在”这块内容时,通过举例:校园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下课的信息,走过食堂时传来的饭菜香传递给了我们可以吃饭的信息,通过这几个身边的小事情,学生踊跃发言,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信息的概念及信息的载体,也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

最后谈谈亮点: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我一般能用好的比喻,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把理论课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世界的五彩缤纷,同时师生关系也很和谐,真诚的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学生,从而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感觉到老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让他们轻体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有什么问题才会及时地提出来,师生双方及时交流。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根据环境,注重知识应用的综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摸索总结,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而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总体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适应时代的要求!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0

执教高中信息技术课已经有5年了,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现阶段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到现在也算是推进了一段时间了,作为在一线执行新课改的教师来说,喜忧参半;一方面课堂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和现实生活联系更紧密,教学内容实用性更强,更加关注能力;另一方面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课改前的教学方法、模式等都还处于摸索着前进的阶段,因此,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难以预料的问题,还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情景一:学生进入机房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就是登陆QQ,在已经说明外网络是断开的情况下,学生直言:不能上QQ,那信息课上着还有什么意思啊!——理直气壮!

反思:社会各界一直都在进行“学生上网利弊谈”,但不管谈论的结果如何,网络进入生活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而且是时代的需要。网络不是洪水猛兽,它是不可排斥的,它是工业时代转入信息时代的标志。我们都知道“学生一旦接触互联网就会被其无穷的魅力所吸引,通过正确的引导,网络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然而如果缺乏引导,学生也会被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但正确的引导方法是什么?以往学生是在“两个世界”中学习,一个是经验世界,另一个是语言文字世界,而且现行教育模式使这两者越来越脱节(也就是我们所批评的`理论脱离实际)。当代信息技术正在创造出虚拟的现实世界,这“第三个世界”应该成为沟通前两个世界的重要桥梁。“QQ”、“聊1

天室”和“论坛”等正是网络创造出来的虚拟社区,属于“第三个世界”的,我们不是要“取缔”,而是要“拿来”为教学所用,促使学生在经验世界和语言文字世界中学习活动与学习经验的整合,这样才是积极的做法。

情景二:在学习《信息的加工与处理》的课堂上,有学生提出这些内容在上高中前就已经学过了。

反思:目前我校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它是经过几次改版的教材,但在“微软培训班”中兜了很多圈子。从小学到高中,一部分信息技术内容一直在“螺旋”中重复着,如果信息技术课程仍然沿用旧的课程观,那么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无心学习、被动地“玩”的现象肯定很难被扼制。因而,运用“新课程观”来执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新课程观中强调的是师生共同创造、开放性、个性化、超文本链接的课程体系,因而,让学生参加到信息技术课堂的资源建设和教的活动中,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主性,就会自觉地回归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情景三:去年9月份去山东参加观摩课的听课活动,其中有位老师教的非常精彩,但在评课阶段就有老师提出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任务分析”,说是都新课改了,还通过这种“任务分析”限止学生的思维。

反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不能割断历史。即使是旧事物中也有许多合理的因素,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并

不是简单的一刀两断,而应是扬弃。有的教师认为,新课改就意味着彻底的否定和完全的抛弃,似乎全面否定与激进更能显其改革的彻底性。因而在行动上往往全盘否定以前的传统教育,例如此情景。本人觉得不管是什么时候,只要是好的方法,有效的方法都要继承下去,要正确处理好创新和继承的关系。难道真要把“游戏式”或“故事式”的自主教学进行到底吗?一节课讲一个故事导入,主题活动时再来一个游戏,课堂小结时还来一个故事;如果是这样,恐怕这也是“新课改”的悲哀。

新课程改革确切地说是改善课程的一次尝试,是课程改革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它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新课程改革与实践“始于心动”,“成于行动”。在推进新课程的行程中,广大教师对新课改的理念、方法、内容等还处于学习、理解、探索阶段,在实际操作中仍会遇到许多问题。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有敢于直面问题的勇气,大胆尝试,不断摸索,认真分析,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上是本人对新课改这一阶段中出现的问题的反思,也是自己对新教材,新课程的初步体验。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1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要求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让信息技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应用的过程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为学生能终生学习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应如何进行教学呢?以下是我阅读关于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的书籍和平时的操作实践中得到的体会。

一、精心备教材、备学生、备微机房;

新课标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也就是说,在新课标下,我们教学的重心不能只停留在讲解技术或者某个软件的使用,而是教会学生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方式(如何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因此,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转变观念,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而不再是操作和技能。这样就给教师、学生和电脑机房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教师方面

过去我们可能一个软件要讲一个学期,教师只要精心研究这个软件就够了,然而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一个学习任务可能用到的信息技术工具会很多,也可能会出现学生选择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工具。这样也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准备一节课可能要去研究好多软件。另一方面,我们教师设置学案时也要有方向,更多的是设置学生利用已有的操作技能或者是已学的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以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素养

(二)学生方面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与应用技能。新课标下的教学内容而言是非零起点,已经假定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然而,高一的学生是来自不同的学校,又由于不同的学校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和开设情况不一样,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也就参次不齐,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除了充分考虑新课标之外,更重要的要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学习任务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太难了学生会对信息技术课失取信心,太简单了又有点浪费时间。

(三)微机房设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信息技术课要想做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微机房必须每一节都要做充分的准备,高一年级是信息技术基础,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交流、发布,比如在信息的获取、交流、发布部分就要求微机房必须要有畅通稳定的网络平台,信息的加工时学生可能用的软件会很多,比如文本信息的加工工具WORD、WPS等都必须安装上。这样才能保证每一节课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二、课堂上教师要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发挥学生主体性关键是教师要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要想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真正发挥主体性,教师就不能只做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引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做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来实现。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但不是说就让学生在计算机上瞎碰瞎撞,每一个概念都要学生自己去建构。如果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不深,就容易误导学生甚至限制学生的思维,这就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正常发挥。要在教学实施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设计时就必须了解学生的情况,这一情况不单单指学生的知识基础,还要了解学生的层次性和差异性,了解学生对不同难度的知识学习所适合采用的方式,了解学生可能接受该知识的程度,在了解了之后,所设计的学习目标才易达成。而这都是主体性学习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而必不可少的环节

任务式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其任务的含义和完成方式不一样。教师根据教学进度,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给每节课制定切合实际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学习和努力完成教师预定的任务。此教学法多用于信息技术操作方面的教学,其核心在于任务的确定,任务定得太多太难,学生无法完成;任务定得太少或太易,则造成时间浪费。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有些是要求全体学生都完成的任务,这主要是指在信息技术的一些基础操作中,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内容,

三、采用异质分组,分层优化

欲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本人认为首先要解决学生个性差异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同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异质分组,分层优化是最适应解决个性差异。

教学实施之前,可以采用测试考核、问卷调查、课堂访谈等方式,对学生信息技术的起点水平(如操作技能、应用水平等)进行调查摸底,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教学。

按水平高低分成A和B两层(类)学生,A类(水平高)学生毕竟只是少数,因此我把A类学生分散到B类学生中,以每组5-6人进行分组。这样虽然有差异,但是优劣互补,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解决由于学生水平差异而带来的教学困难,比较适合学生个性化。采用异质分组方式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使学习小组为达到共同学习目标而进行协作式的小组合作学习。同时可以让学有所长的学生充当教师的“小助手”,同学的“小老师”,课堂上交流自己的经验和做法,给水平低的学生安排“学生老师”,让他们在互帮互学中共同进步。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2

1.教材分析

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不能是机械的知识传授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充满体验、充满实践、充满探究、充满创造的过程。

高中第一节讲信息与信息的特征,基本上是概念与知识的介绍,缺乏操作技能方面的教学内容,较难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2.学情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如果直接从概念讲解入手,照本宣科进行概念和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往往觉得比较枯燥,很难接受,不但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影响到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因此必须采取例举法来讲解,吸引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学效果。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感受生活中的信息,认识普遍存在的信息,理解信息的含义;

(2)通过实验总结信息的基本特征,了解信息对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性。

1.重点

(1)了解信息与人类的关系,理解信息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了解计算机中数据与信息的关系,知道信息编码方法和度量单位。

(3)了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强化信息意识。

2.难点

(1)理解信息的含义和特征。

(2)理解计算机中表示数据的方法。

4.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首先一起观察老师,说出老师的特征。(学生讨论回答:老师的发型、衣服的颜色,脸型、姿势等等特征)。通过观察老师获得很多关于老师的信息。

可见信息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在每个人的身上,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那么,信息究竟是什么?信息有哪些作用?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二、新课讲授

1、信息

展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的有关图片,请学生回答通过观看以上图片能得到什么信息,看到每一幅图片都想到了什么。(展示图片,学生讨论并发言)这些图片向我们传达各种各样的信息。请同学们讨论并说出,除了这些信息,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还能够获取哪些信息。

1.1信息的含义

所谓信息,是指数据、消息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在我们学习、生活、工作中都离不开信息,信息无所不在,无所不有。

1.2信息的基本特征

(1)传递性。信息的传递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共享性。信息作为一种资源,通过交流可以由不同个体或群体在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共享。

(3)依附性。各种信息必须依附一定的媒体介质才能够表现出来,为人们所接收,并按照某种需要进行处理和存储。信息如果经过人的思考分析和处理,往往会产生新的信息,使信息增值。

(4)价值相对性。信息使用价值的大小是相对的,它取决于接收信息者的需求及其对信息的理解、认识和利用的能力。

(5)时效性。信息会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不能反映事物的最新变化状态,这的效用就会降低,一旦超过其“生命周期”,信息就失去效用,成历史记录。

(6)真伪性。

5.板书设计

一、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1、什么是信息2、信息的特征是什么

二、开展活动

三、思考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的载体也越来越多,那么信息还可以从哪些载体中获取呢?

6.教学反思

采用体验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综合应用言语讲解和多媒体课件启发学生,通过听案例、说想法、看课件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信息、信息特征。让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从身边的例子谈起,让学生从自己的感性认识中去了解信息这个概念,效果比较好。在讨论活动中,学生反应热烈,发表了很多意见。课后大部分同学在完成作业时都比较认真,虽然讲得不全面,但培养了学生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初步建立了信息意见!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3

信息技术课是技术课,目的是培养学生技能。同时这种技能不是计算机本身,而是使用计算机去处理信息的技术和能力,是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必备技能。高中的信息技术课不是专业的计算机课。高中技术性课程与学术性课程协调配合,最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的合格的公民。我认为认清本学科在新课程中的地位,和本学科的培养目标非常重要。他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教研的根本指南。根据以上的定位和培养目标,结合现阶段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谈谈本学期的反思。

一、抓住核心内容,把握好教学难度。

信息技术基础部分涉及内容多,如:程序设计、统计图表、视音频编辑、信息的集成、图像数字化加工、文本信息的加工等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内容。涉及软件也非常多,如:Word、Excel、VisualBasic、Acdsee、CoolEdit、Photoshop、Dreamweaver、Flash、Flashget等几十个软件。比word过去是用1/3学年学习。如果还用过去的方法,按照过去的难度一步步来教,其他不说,就时间上显然不够。如果简单降低难度,每个内容、每个软件,都走马观花一样,让学生随便用用,浅尝辄止,则显然实现不了教学目标。我认为可以采取的策略是,核心内容不降低难度,而把一些细节部分一笔带过,我称为“忽略技术细节”的策略。为什么可以忽略技术细节?这个问题比较麻烦,简单说,首先就是根本上认为技术思想重于技术细节;其次就是细节的技术比较容易获得帮助;最后就是技术细节随着技术发展,变化最快。比如:VB程序设计。基础部分中这一内容,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通过程序可以进行自动化信息处理,这个是关键。至于里面的排序算法、界面设计、面向对象的理解等都是次要内容。关键是能让学生感受到,通过程序可以实现自动化信息处理,程序设计的目的让计算机高效完成信息处理,并在学习过程中,大致了解程序设计的步骤就可以了。所以把一个学期的课用三节上,就必须剪除繁琐的基本知识,建立好良好的学习环境,以让学生跳出具体技术的框框条条,直接进入核心内容学习。

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建立好的帮助系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性的发挥非常重要,一定要避免教师满堂灌,要启发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多尝试,多动手。不能以讲代思,不能仅仅让学生停留在照猫画虎的模仿层次。

举例:Excle中的图表加工。这里的核心内容是如何用直观的、形象的图表去表示数据。因此教学一定要围绕读懂图表,并在此基础上学会选择合适的图表去展示数据信息来开展。我认为这个图表应该先在头脑中建立,然后才是通过工具(计算机、Excel软件)来帮助分析和表达某种信息。这就要求教学中分析数据处理的需求,组织讨论,加强引导。

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还要特别注意帮助系统的支持、小组协助的培养,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学习环境的建设。特别是帮助系统的支持,我认为在教师备课时候要特别注意。因为新课程内容面广、难度大,如果没有很好的帮助机制,仅仅靠老师主导课堂,学生必须跟教师走,那样的学习一定是低效率的。帮助系统可以是文档资料、网页链接、动画、录像、还有教材的使用等。检查自己有没有好的帮助系统,只要留心观察完成任务阶段,学生是不是一直举手询问就可以了。如果一堂课下来,自己累得疲于奔命,恨不得分成三头六臂去解决学生各种各样的`简单问题,这不是学生笨,这是自己帮助系统没建好。

三、能够较准确的评价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怎样评价才有效,怎么评价才能做到激励学生?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这一课题很值得研究。新课程的评价体系是多样的,有学生自己的评价、有同学之间的评价、有教师的评价、还有考核的评价、社会的评价等。学生完成了一个任务,越多人注意到他,给予的评价越多,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越好,责任感就越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条件的不断的给予学生各种形式的评价。在营造评价氛围的同时,我们就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就在养成他们的责任感,就在建立他们的自信,也就巩固了基础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进一步说,信息技术学的好不好,非常关键是学生能不能学会有效的交流、表达,因为信息技术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表达,这是学科能力核心中的核心,而加强评价是提高交流能力的有效手段。

四、注意技术操作的同时,应该加强操作思想的锻炼。

信息技术是技术的课程,但是怎么理解这个技术?不是雕虫小技的技术。所以有中科院的秦伯益院士说新课改要“文理交融,多元并举”,是大技术,大思想的培养。不站那么高,就我们学科而言,简单说就是要用技术思想去引领具体的技术实践。比如图像数字化加工。图像加工,有许多概念,如图层、蒙板、颜色曲线等。如果仅仅通过一个个实例,手把手教,要学生学会用选择区域,用图层,用蒙板等都不难。但是一旦有新的问题学生就会茫然。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时候需要用什么技术去做。为什么这样表达?这样处理?这里面的思想学生会不会把握?这些其实才是技术的关键。在信息技术领域,其实主要不是会不会做,而是知不知道要做什么的问题。就图像加工而言,学会分析,比较,找到更好的方法来完成图片信息的加工表达,这是图像数字化的关键。其实这就是技术思想问题,他是技术的基础,也是技术提高的原动力。

以上是本学期对信息技术教学的一点反思,希望在新的一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4

这个学期我上高一,高二的信息技术课。下面我就分别对这两个年级的课进行教学反思。

高一的信息技术是必修课。这个学期学生的任务是学习网站制作和会考。期中考试前我们主要是学习网站制作。现在学生上网的机会多了,所以对网页不会很陌生,但是,真正到自己建设网站,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以前我上课的时候,主要是讲解演示一些知识点,演示的网站比较粗糙。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运用学过的知识点来制作网站。我当时的初衷是想让学生的思维不要被我的教学束缚,力争有自己的东西,同时也节省教师演示的时间。但前面几次的教学实践看来,这仅仅是我理想的想法,我们的学生还没有能力达到这个程度。我们的学生习惯于依葫芦画瓢,你老师做成什么样子,他们做的也是差不多。因为我演示的比较简单,对于结构,色彩也没有很好的安排,所以,学生做的也不是很理想。学生不肯花点心思来规划网页的布局,内容的拓展,网页的美化等工作,或者他们也还没想到要这样做。我考虑还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样本,让他们看了我提供的.样本以后,思维能有所发散。所以,这个学期,我一节课的备课时间至少要三节课,对每节课的演示内容进行精细制作,力争给学生看的是一个比较完美的内容,让学生有所领悟。从这半个学期看来,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学生的网站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除了为数不多的学生做的跟我演示的有些神似,大部分学生的网站还是有自己的风格的。

高二的信息课是选修课,决定了学生主观上不会太重视。学生对于上网的呼声很高,每次评议时老是有这方面的要求。对于这点,如果生硬的拒绝,必然造成学生的对立情绪,课也不能正常的开展。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在上学期已经有了一个措施。就是当学生完成了课堂上布置的作业后,剩下的时间允许学生上一会儿网。怎么检查学生是否都完成了作业?如果当场全部检查,时间上不允许。我们的做法是当场抽查六位同学的作品,如果这六位同学的作业都完成了,那么剩下的时间留个学生自己支配,如果其中有同学没完成,那么全班其他同学都要等这位同学完成。在这种措施下,学生既有一定的压力来学习,又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但是,这个学期以来,我又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有部分同学有虚假行为。他们动了歪脑筋,把其他同学的作品拿来混充自己的作品,这种行为在检查的时候是比较难查出的。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那么有可能这种不好的倾向会在学生中蔓延开来。我想到检查学生的作品是否是自己做的方法就是当场验证。所以,我把检查的方法改为用电脑随机抽出一位同学,让这位同学在大家的眼皮底下当场做出作品。这样,学生是否是自己做的作品就一目了然了。运用这种方法,有几个被我列入黑名单的学生也老老实实自己做了。因为学生还是有羞耻心的,让他们在全班同学面前丢脸,他们也觉得好没面子的。

我觉得教学方法也是要经常改变的,每年的学生都会不同,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心态也是不同的,这就是这半个学期来我的教学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5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当中,为了在高中普及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掌握水平,信息技术已成为高中单独开设的一门必修学科。本文从新课程标准入手,结合教学工作实践,分析了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如何完善信息技术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教学模式;反思

1信息技术教学的产生与发展

当今社会的发展实际上是信息技术水平的发展,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教育日益重要,开设课目顺理成章,培养熟练掌握新兴科技能力的人才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的重中之重。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多种多样,尚未形成成熟固定的教学体系,教师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无章可循,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此间利弊众说纷纭,虽然课程教授不必循规蹈矩,但是在未知道路摸索前进难免会出现偏差。关键是教师如何把握,优势作用发挥得当,就会使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新课改中明确提出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高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门必修课程,成为会考学科。但信息技术的实际教学当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为教师教学设立了重重难关,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是信息技术教学是否能学以致用的关键。

2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有别于其他早已成型的传统学科,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学科,是处于发展中的学科。尤其在我国,信息技术学科就像未经雕琢的璞玉一样光芒内敛,需要精心雕琢才能光芒万丈。

2.1教学体系不完善:在我国,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时间不长,这一新兴学科在教研方面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尚未能形成适合本学科特点的完整教学体系。这一学科的师资力量也过于单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套用其它学科教学模式的现象十分普遍。旧有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要求,也无法适应其过快的发展速度,种种矛盾严重影响了该学科教学质量和发展速度。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模式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2.2学生知识水平存在差异: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高新科技产品的更新换代过于频繁,这使得信息技术教材不断更换,但始终不可能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步,导致学生获得得教学信息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一路高歌猛进,人民生活水平水涨船高,家中有电脑,兜中有手机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当代的高中生或多或少都接触过多年的科技产品,但由于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接触,没有正规的理念和系统的学习,学生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教材中的一些内容有的学生早已经熟练掌握,一些学生又从未接触过,面对这样的现状,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现状,准确地把握各阶段教学内容,把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2.3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被学生认知的时间短、普及快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特点,高中学生对新鲜事物的理解和接受最快,刚一接触这门学科,兴趣油然而增。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却会令老师大失所望,大部分学生对电脑的印象始终停留在娱乐上,真正去学习系统的信息知识和规范化操作时,新鲜感过后便兴趣大减。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会考科目,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浓厚,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3加强教师教研,提高教学水平

3.1教师水平的高低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多数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都是由师范类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担任教师,尽管他们受过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但几乎都是教学经验很少的年轻教师,且没有固定成型的教学模式供他们借鉴,所以他们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感悟,其难度可想而知。新课程培训在新课改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对此,各级教育部门应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培训活动。教师应借此机会借鉴其他学科成功的教学模式,探索适合自己学科的模式。学校方面应采用以老带新的方式,条件许可的可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编写校本课程、组织优质课等多种教研方式,努力探索适合各校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模式。

3.2联系理论知识,重视生活实践:信息技术教学的出现和发展冲击着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工具的单向的、灌输式的课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辅相成的工具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强调研究性、自主性和协作性。课程的目的不止是要教会学生学习一门技术,而且要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进一步利用这门技术。

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形象、直观、趣味、多样等许多特点,对沿袭多年的“一言堂”教学模式是一次重大突破。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转变教育思想,尝试创新教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多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第三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脑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人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信息技术教学也随之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从去年开始,制定了高中生的信息技术必须合格,才能参加高考的政策,提升了信息技术在学生中的地位。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掌握一些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处理软件、简单的多媒体制作、网页制作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我校中学生大都家中没有电脑,平时对电脑接触的也比较少,那么如何在一周短短的两节课中,让各个学生充分地有效地掌握本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我在教学中一直探索的方向。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教学反思。

一、从兴趣着手,引导学生自发学习

大多数学生接触电脑,是从游戏开始。在很多老师的眼里,固定思维地认定打游戏是不好的行为,其实也未然。学生爱玩是本性,一味地去扼杀,只能适得其反,应该利用其兴趣适当地引导学习。就比如在用《金山打字》练打字时,打字是比较枯燥的,学生往往会乱打或者偷偷地玩打字游戏,那我就利用他们爱玩、好胜的心理,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选定同一篇文章,各个小组进行打字接力比赛。让学生从比赛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促使他们自觉得认真努力地按照指法去练打字。

二、利用直观教学,加深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在教学中有一些专门的术语和一些理论性很强的概念,这些都是些枯燥乏味的东西,老师在上面讲的很吃力,学生听得还是云里雾里得摸不清头脑。

我就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来验证所学的知识,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加强辅导,在通过屏幕监视器或巡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尽快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认识计算机》时,主机内部各个部件的形状与功能通过图片来看,还是比较抽象的,我就打开一部旧电脑,现场实战讲解,学生可以看清每一个部件的位置,而且也可以拔插各个部件观看计算机出现的状况而了解各个部件在电脑里功能。

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素养

计算机的很多操作不是唯一的,而且也有很大的开放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常采用任务驱动法,在任务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比如讲文件的“复制”与“移动”时,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重要,也是很难掌握的。我就设置了一联串的任务,利用菜单栏操作,把文件从一个盘复制或移动到另一个盘,通过操作让学生掌握两者的区别与操作方法,并让学生根据前面所讲的菜单栏与工具栏的关系,自己探索其他的操作方法。又如在讲word制作电子小报时,我让学生观看许多获奖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中去感知制作优美小报的方法,先剖析每个小报精美处的制作去模仿,再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创新、探索,制作出自己风格的作品。

当然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教学中必然存在不足之处。往往会顾此失彼,教学实际与想象产生偏差,同年级各个班的学生实际情况又各不同,每个班的学生学习能力又参差不齐,教学时很难针对各个班进行各个设计,从而造成教学的偏差。但是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已让我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今后的备课环节,我将多多注意分层次教学有关的研究探索,改进其他不足,把课堂教学做的更好。并继续注重教学前、中、后的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2

这个学期我上高一,高二的信息技术课。下面我就分别对这两个年级的课进行教学反思。

高一的信息技术是必修课。这个学期学生的任务是学习网站制作和会考。期中考试前我们主要是学习网站制作。现在学生上网的机会多了,所以对网页不会很陌生,但是,真正到自己建设网站,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以前我上课的时候,主要是讲解演示一些知识点,演示的网站比较粗糙。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运用学过的知识点来制作网站。我当时的初衷是想让学生的思维不要被我的教学束缚,力争有自己的东西,同时也节省教师演示的时间。但前面几次的教学实践看来,这仅仅是我理想的想法,我们的学生还没有能力达到这个程度。我们的学生习惯于依葫芦画瓢,你老师做成什么样子,他们做的也是差不多。因为我演示的比较简单,对于结构,色彩也没有很好的安排,所以,学生做的也不是很理想。学生不肯花点心思来规划网页的布局,内容的拓展,网页的美化等工作,或者他们也还没想到要这样做。我考虑还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样本,让他们看了我提供的样本以后,思维能有所发散。所以,这个学期,我一节课的备课时间至少要三节课,对每节课的演示内容进行精细制作,力争给学生看的是一个比较完美的内容,让学生有所领悟。从这半个学期看来,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学生的网站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除了为数不多的学生做的跟我演示的有些神似,大部分学生的网站还是有自己的风格的。

高二的信息课是选修课,决定了学生主观上不会太重视。学生对于上网的呼声很高,每次评议时老是有这方面的要求。对于这点,如果生硬的拒绝,必然造成学生的对立情绪,课也不能正常的开展。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在上学期已经有了一个措施。就是当学生完成了课堂上布置的作业后,剩下的时间允许学生上一会儿网。怎么检查学生是否都完成了作业?如果当场全部检查,时间上不允许。我们的做法是当场抽查六位同学的作品,如果这六位同学的作业都完成了,那么剩下的时间留个学生自己支配,如果其中有同学没完成,那么全班其他同学都要等这位同学完成。在这种措施下,学生既有一定的压力来学习,又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但是,这个学期以来,我又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有部分同学有虚假行为。他们动了歪脑筋,把其他同学的作品拿来混充自己的作品,这种行为在检查的时候是比较难查出的。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那么有可能这种不好的倾向会在学生中蔓延开来。我想到检查学生的作品是否是自己做的方法就是当场验证。所以,我把检查的方法改为用电脑随机抽出一位同学,让这位同学在大家的眼皮底下当场做出作品。这样,学生是否是自己做的作品就一目了然了。运用这种方法,有几个被我列入黑名单的学生也老老实实自己做了。因为学生还是有羞耻心的,让他们在全班同学面前丢脸,他们也觉得好没面子的。

我觉得教学方法也是要经常改变的,每年的学生都会不同,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心态也是不同的,这就是这半个学期来我的教学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3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教学方法应以教学需要为中心。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准备状态,教学内容的特点,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已有的软硬件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素质条件综合权衡,从而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有灵活性;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具体条件及其变化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选择和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丰富教学过程,而不是用一种或某几种教学方法一教到底,长期有变化。目的不在于要教师照搬照做,而在于希望他们能够参照这些教学方法积极实践,不断创新。

教学先让学生课前预习本课内容,然后通过上机预习各知识点所设的“学着做”内容,让学生基本了解本课的学习任务,在这个明确目标的驱动下,听教师系统讲解新课以理解学习这些知识的作用和意义。然后,分类布置作业可以让不同水平的同学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和分层次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在本次教学中具有很大优势。第一,教师通过网络教室软件实现演示法使教学更加直观、清晰,教师的操作通过网络直接传送到每一台学生机上。学生可清楚看清每一步操作并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用手边的鼠标、键盘模仿。第二,实现分层次教学的思想。教师系统讲解保证每一个学生达到了本课基本要求。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练习,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超前学习新知识或自学其他软件,挖掘其潜在能力。

信息技术与其他科目不同,它不受年级或年龄的限制,只于平时学习和实践有关,选出几位比较熟悉WORD的同学参与辅导,以照顾到更多的初学者,真正完成教学目标。若能选出特别优秀的同学代替老师讲解更好,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学生以后适用信息社会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必备的基础。

教学方法,就是教师的工作方法,他凭籍着这些方法,使学生精通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并发展他们的智力和才能。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能习惯性地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倾其所有,历数菜单,盲目地试图提高学生操作菜单的水平。事实上工具软件功能丰富,操作方法多样的特点根本就不需要点滴不漏的教学,学生无需完整的地学习所有或大部风功能。学生通过对”范例”的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及其本质,促进学习迁移,并有利于实际应用。比如,在windows操作对象上淡季鼠标右键一般都回弹出菜单,能够方便地执行各种命令或进行各种设置,在推广到word等其他软件一般也有类似的操作规律,体会人们常说的”右键无处不在”,从而知道其他软件的学习与使用。

一个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影响着学生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去掌握知识,影响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其他能力的发展。相反,学生的学习方法,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学习和掌握知识,也会影响教师教的方法,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会影响教师教的方法的改进,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4

传统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学习较为被动,所以应转变这种教学状态,加强对教学内容的认知,教师应全面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与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的使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并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将语文阅读教学与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使语文阅读在教学中更多样化和形象化,通过信息技术将语文阅读全面展示在学生面前,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一、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信息技术,因为信息技术能有效创设情境,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阅读水平得以有效提升。

语文教学过程中,较为关键的是对文章的赏析及词句的理解,于学生而言,文章赏析过程中需要情景支持,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相应的阅读情境,通过情景,学生更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从而有感情地阅读相应文章,不仅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教学《春》的过程中,老师应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建适当的画面或音乐,并且可以适当加入一些Flash动画,给学生一些新鲜元素,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文情景当中。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加深对课文的印象,从而使阅读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第二,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阅读情境,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由于高中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中一些现象并不能完全理解,导致散文或者古诗文阅读中,对一些句子并不能真正了解其内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多媒体技术,将较为抽象的文字转换为相关情景,从而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使其对教材内容有充分了解。目前,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使部分学生阅读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第三,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信息技术,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促进学生创新发展。

据调查,学生智力在和谐及愉快的情境中得到良好发挥,适当应用信息技术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并且学生从中激发自身灵感,充分发挥创新能力。

例如:教学《黔之驴》过程中,老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创建出适当画面,从而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并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应用信息技术不仅能使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成绩,还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并且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和勤于思考等良好阅读习惯。

第四,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信息技术平台为学生拓展课后作业空间。

教师布置作业时,大部分都是利用书面及口头方式进行布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对以往知识进行全面回顾,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建课后练习近平台,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回顾,如此,学生掌握的知识程度较以往相比会更丰富,并且全面培养学生查询资料的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二、高中语文阅读引入信息技术的教学反思

第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方式,利用图像和音乐等为学生创建特殊的情景,从而提高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学习兴趣,但是语文学科中大部分都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是语文在教学中最关键的部分,组成部分包括人文情怀,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就要培养学生语感,但是教师引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学生将注意力全部集中于图像和视频,而不是培养阅读能力。

大部分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最有效的便是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了兴趣,当前教学过程中语文阅读呈现出一种现象,对语文阅读学科来说,如果长时间重复性学习,就会致使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学习兴趣持续下降。适当引入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多媒体教学将图像和声音等结合起来,较为新颖。

例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以《荷塘月色》为例,老师授课之前先应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荷塘月色的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阅读过程中搭配一些优美的音乐,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此调节课堂气氛。但是仅是这样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喜欢上语文阅读吗?在课堂教学中引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学生喜欢的仅是课堂中活跃的气氛,并且通过观看视频等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放松,并不是真正喜欢语文阅读。

第二,应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将文字转换成清晰的图像,但是转换过程中,失去语文教学的本体性,并且文学作品的性质发生了改变。

学生在学习语文阅读的过程中都认为文字阅读非常乏味,长期接触便会导致逆反心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转换成图像,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课文都有难点,因此通过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第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下载大量通俗课件为学生授课,对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予以很大影响。

语文阅读的性质是课本中的知识无法被替代,如果学生不用心阅读,就不会有任何收获,并且语文阅读应该诵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但是多媒体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无法遵循阅读教学规律。语文阅读的关键在于文字,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将文字转换成图像,那么学生学习语文阅读的意义就发生了改变,并且学生对图像的观看直观会限制思维方式。

第四,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形成正确概念,但是学习过程语文阅读中大部分内容是无法被改变的。引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背诵相关概念有所帮助,语文阅读的相关知识需要学生背诵。从学生角度分析,老师的说教与具体又形象的事物相比,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后者,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更快速地对概念形成正确认识。例如:以课文《我国古代的马车》为例,课文中大部分概念都非常抽象,所以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选取一些电视及电影当中的情节,从而制作成课件为学生演示,使学生对课文当中的概念有全面认识。

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模式对知识性方面的内容是有优势的,但是对语文阅读学科教学来说关键不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教学过程中大量引入多媒体教学模式,学生只会跟着教学课件学习,创造力、想象力无法得到良好展现。语文阅读当中的语言都是值得学生回味的,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总的来说,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应该全面考虑,学会取长补短,从而利用多媒体技术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综合素养。

三、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对高中语文阅读进行教学反思的作用

第一,高中语文阅读进行教学反思能提升教师教学水平,高中语文教师应根据自身教学模式及教学思想进行反思,充分意识到教学中具有的不足,教师应适应时代发展,不断学习应用信息技术,使其为高中语文教学所用。多媒体课件内容需要教师花费更多心思筹备,使其既能达到教学目的,又能有效激发学生语文阅读兴趣。

第二,高中语文阅读进行教学反思能促使教师形成独有的教学特点,语文阅读老师根据教学反思,积极对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并且在教学中加以实践。通过良性循环逐渐形成独有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语文阅读兴趣。

第三,拓宽师生知识面,利用多媒体有效拓展课堂内容,扩大学生及教师知识面,使其多了解课外内容。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能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有效提高学生阅读水平,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教育人士不断完善与改进。要想更好地发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应不断学习引进多媒体新技术,还应合理、科学利用,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使学生更了解文章内涵。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5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要求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让信息技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应用的过程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为学生能终生学习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应如何进行教学呢?以下是我阅读关于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的书籍和平时的操作实践中得到的体会。

一、精心备教材、备学生、备微机房;

新课标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也就是说,在新课标下,我们教学的重心不能只停留在讲解技术或者某个软件的使用,而是教会学生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方式(如何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因此,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转变观念,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而不再是操作和技能。这样就给教师、学生和电脑机房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教师方面

过去我们可能一个软件要讲一个学期,教师只要精心研究这个软件就够了,然而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一个学习任务可能用到的信息技术工具会很多,也可能会出现学生选择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工具。这样也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准备一节课可能要去研究好多软件。另一方面,我们教师设置学案时也要有方向,更多的是设置学生利用已有的操作技能或者是已学的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以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素养

(二)学生方面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与应用技能。新课标下的教学内容而言是非零起点,已经假定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然而,高一的学生是来自不同的学校,又由于不同的学校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和开设情况不一样,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也就参次不齐,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除了充分考虑新课标之外,更重要的要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学习任务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太难了学生会对信息技术课失取信心,太简单了又有点浪费时间。

(三)微机房设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信息技术课要想做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微机房必须每一节都要做充分的准备,高一年级是信息技术基础,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交流、发布,比如在信息的获取、交流、发布部分就要求微机房必须要有畅通稳定的网络平台,信息的加工时学生可能用的软件会很多,比如文本信息的加工工具WORD、WPS等都必须安装上。这样才能保证每一节课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二、课堂上教师要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发挥学生主体性关键是教师要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要想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真正发挥主体性,教师就不能只做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引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做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来实现。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但不是说就让学生在计算机上瞎碰瞎撞,每一个概念都要学生自己去建构。如果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不深,就容易误导学生甚至限制学生的思维,这就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正常发挥。要在教学实施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设计时就必须了解学生的情况,这一情况不单单指学生的知识基础,还要了解学生的层次性和差异性,了解学生对不同难度的知识学习所适合采用的方式,了解学生可能接受该知识的程度,在了解了之后,所设计的学习目标才易达成。而这都是主体性学习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而必不可少的环节

任务式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其任务的含义和完成方式不一样。教师根据教学进度,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给每节课制定切合实际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学习和努力完成教师预定的任务。此教学法多用于信息技术操作方面的教学,其核心在于任务的确定,任务定得太多太难,学生无法完成;任务定得太少或太易,则造成时间浪费。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有些是要求全体学生都完成的任务,这主要是指在信息技术的一些基础操作中,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内容,

三、采用异质分组,分层优化

欲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本人认为首先要解决学生个性差异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同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异质分组,分层优化是最适应解决个性差异。

教学实施之前,可以采用测试考核、问卷调查、课堂访谈等方式,对学生信息技术的起点水平(如操作技能、应用水平等)进行调查摸底,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教学。

按水平高低分成A和B两层(类)学生,A类(水平高)学生毕竟只是少数,因此我把A类学生分散到B类学生中,以每组5-6人进行分组。这样虽然有差异,但是优劣互补,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解决由于学生水平差异而带来的教学困难,比较适合学生个性化。采用异质分组方式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使学习小组为达到共同学习目标而进行协作式的小组合作学习。同时可以让学有所长的学生充当教师的“小助手”,同学的“小老师”,课堂上交流自己的经验和做法,给水平低的学生安排“学生老师”,让他们在互帮互学中共同进步。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6

信息技术课是技术课,目的是培养学生技能。同时这种技能不是计算机本身,而是使用计算机去处理信息的技术和能力,是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必备技能。高中的信息技术课不是专业的计算机课,它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高中技术性课程与学术性课程协调配合,最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的合格的公民。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究,还要注重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应用的实践活动,为信息技术教学营造“宽松,主动,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现浅谈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几点体会:

一、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育人的教学观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现代教育观

旧的教育观念就是由教师通过讲授、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传递给学生或者灌输给学生。老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老师灌输的地位。在这样一种结构下,老师是主动的施教者,学生是被动的外部刺激接受者即灌输对象,媒体是辅助老师向学生灌输的工具,教材则是灌输的内容。要打破以前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教学观,树立育人的教学观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现代教育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之间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利用发现探究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获得知识,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被动的接受者。其教学设计为:简述操作要领→操作尝试→启发引导→操作学习→反馈指导→巩固练习→归纳总结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方法,一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二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如在学习excel时,学生对于excel基本操作,如,计算、排序,图标等操作,在老师的指导下能轻松完成。但是通过布置一个任务(学生考试成绩的统计汇总及分析),学习效果就一目了然了。至于巩固练习和归纳总结,道理是很显然的。这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操作时间密切结合的教学设计。

三、构建“主体—互动—探究”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老师先布置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自主的参与教学,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必要的社会性品质;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教学人际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使学生智力得到较好的发展。例如布置任务:应用frontpage软件制作个人网页,在大多数学生基本完成任务后,从学生制作的网页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由学生自己介绍演示,然后让学生互相讨论,发表意见,看法,实现相互交流,学习的目的。教师在此过程中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为目的,适当的引导讨论方向。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主动研究,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并通过师生交流的互动作用和情境探索的学习,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实现学生主动发展的目标。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7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我们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别。从对高二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比其他学科要高得多。但无论是我们的教学内容还是我们的教学方法,学生都不太满意,反映出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还很不理想。一是教学内容上,众口难调,二是教学方法上,感受不一。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参差不齐,使教学内容难以适合每一位学生;学生喜欢操作性强的东西,而对教师教授的理论性内容不大感兴趣;学生喜欢自由自在的学习和游戏,对于教师安排的任务缺乏完成动力等等。如何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一定的信息能力以解决自身生存中所遇到信息问题,适应社会的需求呢?这需要我们教师花更大的努力,不断探索,找到一套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以下探索。

一、调整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如果教学内容跟着课本走,内容过于简单,知识面窄,重复性多。学生很容易产生枯燥的消极想法,所以在教学法过程中,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简单的知识内容我则采取了自学和学生独立制作的方法,尽量做到“精讲多练”、“学生讲,辅助指导”、“让学生自主学习”等方法。在最后的作品展示课上,同学们积极思考发现自己作品的不足之处,并能通过观看其他优秀作品找到完善之法。对学生作品,应多鼓励、欣赏、赞扬学,让学生体验成功感。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和谐氛围,推进分层教学

因为农村中学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基础较好,有的学生基础很差,基础好的学生,在老师还没讲完时就会操作了,而基础差的学生总是害怕操作,不愿意动手。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于是,根据学生实际,每班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基础好的先掌握的同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分组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三、巧妙设计教学任务,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围绕相应的知识点多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从而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每一个任务都设计的明确、合理、科学,将所要传授的各个知识点蕴含于各个任务中,将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让学生完成了相应的任务后,从而也掌握了需要接受的知识。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从而让学生拥有学习真正主动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完成一系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提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让他们尝到学习的乐趣,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联系生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对于计算机教学,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学习Excel软件时,我用到了数据搜集的方法。在有了两节课的学习的基础上,我动员同学们制作一份《个人消费统计表》,分析自己的生活费都花在了什么方面,哪些方面是可取的,哪些方面是不应该花消的,然后计算出总开支。在这个数据的搜集过程当中,同学们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关注自身的生活消费支出,从文具、伙食、交通、其他方面的费用入手实事求是地、认真地制作了《每周个人消费统计表》。完成了表格的数据计算,并且有的同学主动算出各个方面所占的比例。教材上的知识的到充分的发挥,还有的同学给表格加上了生动的图片或者是美丽的背景图片,从而结合了前面所学的在文档中插入图片的知识,完成了表格中图片的插入和背景的设置,完美了表格的界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数据出来后,课堂上同学们还互相比较谁花的多、谁最节省,认真

分析那里的是该花的、那里是该省的,然后制定出一份《日后花费计划清单》。从这样的一节课中,学生学习到的不仅是简单的“Excel制作表格”,还包括了多个软件的综合应用,涉及到一个操作技巧在多个软件中的不同使用,达到共同的目的(图片的插入和背景的设置),修饰美化版面。他们不仅深入地掌握了该项操作的技巧,还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通过本次课的学习,真正让学生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多的教会了学生们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并给出分析结果的能力,可谓收获颇丰。

五、加强教学评价,多肯定学生

教学评价一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较多,特别是在学生自由创作过程中,我们对于学生的活动给予恰当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掌握教学内容,达到良好教学效果。也使学生更客观地评价别人的作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活动中都能有所发挥和创新。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根据环境,注重知识应用的综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摸索总结,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而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总体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适应时代的要求!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8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当中,为了在高中普及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掌握水平,信息技术已成为高中单独开设的一门必修学科。本文从新课程标准入手,结合教学工作实践,分析了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如何完善信息技术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教学模式;反思

1信息技术教学的产生与发展

当今社会的发展实际上是信息技术水平的发展,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教育日益重要,开设课目顺理成章,培养熟练掌握新兴科技能力的人才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的重中之重。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多种多样,尚未形成成熟固定的教学体系,教师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无章可循,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此间利弊众说纷纭,虽然课程教授不必循规蹈矩,但是在未知道路摸索前进难免会出现偏差。关键是教师如何把握,优势作用发挥得当,就会使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新课改中明确提出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高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门必修课程,成为会考学科。但信息技术的实际教学当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为教师教学设立了重重难关,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是信息技术教学是否能学以致用的关键。

2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有别于其他早已成型的传统学科,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学科,是处于发展中的学科。尤其在我国,信息技术学科就像未经雕琢的璞玉一样光芒内敛,需要精心雕琢才能光芒万丈。

2.1教学体系不完善:在我国,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时间不长,这一新兴学科在教研方面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尚未能形成适合本学科特点的完整教学体系。这一学科的师资力量也过于单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套用其它学科教学模式的现象十分普遍。旧有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要求,也无法适应其过快的发展速度,种种矛盾严重影响了该学科教学质量和发展速度。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模式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2.2学生知识水平存在差异: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高新科技产品的更新换代过于频繁,这使得信息技术教材不断更换,但始终不可能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步,导致学生获得得教学信息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一路高歌猛进,人民生活水平水涨船高,家中有电脑,兜中有手机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当代的高中生或多或少都接触过多年的科技产品,但由于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接触,没有正规的理念和系统的学习,学生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教材中的一些内容有的学生早已经熟练掌握,一些学生又从未接触过,面对这样的现状,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现状,准确地把握各阶段教学内容,把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2.3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被学生认知的时间短、普及快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特点,高中学生对新鲜事物的理解和接受最快,刚一接触这门学科,兴趣油然而增。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却会令老师大失所望,大部分学生对电脑的印象始终停留在娱乐上,真正去学习系统的信息知识和规范化操作时,新鲜感过后便兴趣大减。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会考科目,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浓厚,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3加强教师教研,提高教学水平

3.1教师水平的高低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多数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都是由师范类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担任教师,尽管他们受过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但几乎都是教学经验很少的年轻教师,且没有固定成型的教学模式供他们借鉴,所以他们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感悟,其难度可想而知。新课程培训在新课改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对此,各级教育部门应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培训活动。教师应借此机会借鉴其他学科成功的教学模式,探索适合自己学科的模式。学校方面应采用以老带新的方式,条件许可的可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编写校本课程、组织优质课等多种教研方式,努力探索适合各校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模式。

3.2联系理论知识,重视生活实践:信息技术教学的出现和发展冲击着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工具的单向的、灌输式的课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辅相成的工具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强调研究性、自主性和协作性。课程的目的不止是要教会学生学习一门技术,而且要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进一步利用这门技术。

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形象、直观、趣味、多样等许多特点,对沿袭多年的“一言堂”教学模式是一次重大突破。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转变教育思想,尝试创新教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多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9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营造好的课堂气氛,还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究,还要注重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应用的实践活动,为信息技术教学营造“宽松,主动,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现浅谈如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几点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演示讲解的教学设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我们知道,信息技术教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直观性,许有关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仅凭老师的口述,学生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应精心选择使用多媒体数据,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使教学取得最佳效果.创造民主,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利用发现探究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获得知识,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被动的接受者.其教学设计为:简述操作要领→操作尝试→启发引导→操作学习→反馈指导→巩固练习→归纳总结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方法,一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二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如在学习word制作表格时,学生学起来很简单.但是否很简单,通过布置一个任务(制作课程表),学习效果就一目了然了.至于巩固练习和归纳总结,道理是很显然的.这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操作时间密切结合的教学设计.

三,构建“主体—互动—探究”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老师先布置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自主的参与教学,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必要的社会性品质;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教学人际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使学生智力得到较好的发展.例如布置任务:应用FrontPage软件制作个人网页,链入班级主页.在大多数学生基本完成任务后,从学生制作的网页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由学生自己介绍演示,然后让学生互相讨论,发表意见,看法,实现相互交流,学习的目的.教师在此过程中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为目的,适当的引导讨论方向.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主动研究,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并通过师生交流的互动作用和情境探索的学习,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实现学生主动发展的目标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0

笔者在交流时发现,信息技术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即认为:信息技术基础部分,教材比以前有很大进步,内容丰富,涉及知识面广,与学生学习、生活结合密切,许多内容都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可是当课程进行了一半时,就我的见闻,一线教师普遍反映这个课更难把握。

面对新课程我们该怎么办?很多东西都需要我们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同时一步一步总结经验教训。

在新课程开始前,我曾研读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学习指导纲要,并撰写了《试论信息技术课的技术定位》一文,对新课程的定位和培养目标进行了初步探讨,下面就以两个结论开始本文。

信息技术课的课程定位: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中,把课程分为学术性课程与技术性课程。技术在新课标八个学习领域中是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而信息技术是其中最能反映先进科学技术的课程,这是信息技术课在新课程体系中的基本定位。

信息技术课的培养目标:信息技术课是技术课,目的是培养学生技能。同时这种技能不是计算机本身,而是使用计算机去处理信息的技术和能力,是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必备技能。高中的信息技术课不是专业的计算机课。高中技术性课程与学术性课程协调配合,最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的合格的公民。

我认为认清本学科在新课程中的地位,和本学科的培养目标非常重要。他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教研的根本指南。

根据以上的定位和培养目标,结合现阶段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谈谈反思。

一、抓住核心内容,把握好教学难度。

信息技术基础部分涉及内容多,如:程序设计、统计图表、视音频编辑、信息的集成、图像数字化加工、文本信息的加工等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内容。涉及软件也非常多,如:Word、Excel、Pointpower、VisualBasic、Acdsee、CoolEdit、Photoshop、Dreamweaver、Flash、Flashget等几十个软件。比如Vb过去是用一个学年的2/3时间来学习的,word过去是用1/3学年学习。如果还用过去的方法,按照过去的难度一步步来教,其他不说,就时间上显然不够。如果简单降低难度,每个内容、每个软件,都走马观花一样,让学生随便用用,浅尝辄止,则显然实现不了教学目标。我认为可以采取的策略是,核心内容不降低难度,而把一些细节部分一笔带过,我称为“忽略技术细节”的策略。

为什么可以忽略技术细节?这个问题比较麻烦,简单说,首先就是根本上认为技术思想重于技术细节;其次就是细节的技术比较容易获得帮助;最后就是技术细节随着技术发展,变化最快。

举例:VB程序设计。基础部分中这一内容,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通过程序可以进行自动化信息处理,这个是关键。至于里面的排序算法、界面设计、面向对象的理解等都是次要内容。关键是能让学生感受到,通过程序可以实现自动化信息处理,程序设计的目的让计算机高效完成信息处理,并在学习过程中,大致了解程序设计的步骤就可以了。所以把一个学期的课用三节上,就必须剪除繁琐的基本知识,建立好良好的学习环境,以让学生跳出具体技术的框框条条,直接进入核心内容学习。

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建立好的帮助系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性的发挥非常重要,一定要避免教师满堂灌,要启发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多尝试,多动手。不能以讲代思,不能仅仅让学生停留在照猫画虎的模仿层次。

举例:Excle中的图表加工。这里的核心内容是如何用直观的、形象的图表去表示数据。因此教学一定要围绕读懂图表,并在此基础上学会选择合适的图表去展示数据信息来开展。我认为这个图表应该先在头脑中建立,然后才是通过工具(计算机、Excel软件)来帮助分析和表达某种信息。

这就要求教学中分析数据处理的需求,组织讨论,加强引导。

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还要特别注意帮助系统的支持、小组协助的培养,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学习环境的建设。特别是帮助系统的支持,我认为在教师备课时候要特别注意。因为新课程内容面广、难度大,如果没有很好的帮助机制,仅仅靠老师主导课堂,学生必须跟教师走,那样的学习一定是低效率的。帮助系统可以是文档资料、网页链接、动画、录像、还有教材的使用等。检查自己有没有好的帮助系统,只要留心观察完成任务阶段,学生是不是一直举手询问就可以了。如果一堂课下来,自己累得疲于奔命,恨不得分成三头六臂去解决学生各种各样的简单问题,这不是学生笨,这是自己帮助系统没建好。

三、能够较准确的评价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怎样评价才有效,怎么评价才能做到激励学生?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这一课题很值得研究。新课程的评价体系是多样的,有学生自己的评价、有同学之间的评价、有教师的评价、还有考核的评价、社会的评价等。学生完成了一个任务,越多人注意到他,给予的评价越多,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越好,责任感就越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条件的不断的给予学生各种形式的评价。在营造评价氛围的同时,我们就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就在养成他们的责任感,就在建立他们的自信,也就巩固了基础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进一步说,信息技术学的好不好,非常关键是学生能不能学会有效的交流、表达,因为信息技术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表达,这是学科能力核心中的核心,而加强评价是提高交流能力的有效手段。

四、注意技术操作的同时,应该加强操作思想的锻炼。

信息技术是技术的课程,但是怎么理解这个技术?不是雕虫小技的技术。所以有中科院的秦伯益院士说新课改要“文理交融,多元并举”,是大技术,大思想的培养。不站那么高,就我们学科而言,简单说就是要用技术思想去引领具体的技术实践。

举例图像数字化加工。图像加工,有许多概念,如图层、蒙板、颜色曲线等。如果仅仅通过一个个实例,手把手教,要学生学会用选择区域,用图层,用蒙板等都不难。但是一旦有新的问题学生就会茫然。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时候需要用什么技术去做。为什么这样表达?这样处理?这里面的思想学生会不会把握?这些其实才是技术的关键。在信息技术领域,其实主要不是会不会做,而是知不知道要做什么的问题。就图像加工而言,学会分析,比较,找到更好的方法来完成图片信息的加工表达,这是图像数字化的关键。其实这就是技术思想问题,他是技术的基础,也是技术提高的原动力。

基本的技术中,当然也有很多是熟悉鼠标左键、右键、拖拉,键盘的组合键、软件的界面、软件的功能等低层次的技术。这些技术的学习,一方面要提供更多的有效的帮助,另一方面要复合到其它综合任务去学习把握。教学中要避免为了技术而技术,在作品制作阶段去拼凑技术、机械的叠加效果,引导学生制作一些没有思想作品的现象出现。

五、课程的时间分配和节奏把握。

时间分配的问题在信息技术学科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按照课标要求是30%上机、70%上课,尽量多上机。教学中觉得这个要求真要落实很难。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学校的硬件配置,就全国而言,不可能全部的计算机课都在机房上。其二是教学实际情况,一些理论性强的问题需要讨论和讲授,机房环境较难控制,不适合讲授和组织讨论。个人认为“尽量多上机”的认识是不正确的,要注意矫枉过正的倾向,因为实践是要理论基础的,有些内容还是适合讲授的。特别要防止课堂都在机房,控制不了学生,完全放任自由的现象出现。

实践中我做了这样的分配,一节理论课,一节上机课,基本按照这样的比率来上课。一个学期下来,发现效果比较好。在理论课上,注意讲课时间控制在1/2,组织看书,引导讨论,请学生小组上讲台完成任务等实践控制在1/2。在上机实践课上,教师讲授时间1/3左右,包括引入、布置任务、小节。1/3时间让上机学生完成任务。1/3时间组织讨论,评价,完善任务。这样总的算下来,课堂上作为教师讲课的时间大约是40%,学生活动和上机的时间大约是60%,大致黄金分割律,个人认为还是要力求减少讲授时间,争取做到61.8%的时间给学生活动。这个比率可能比课标要求美些吧。

一堂好的信息技术课,它的节奏感要强,而且这种节奏最好是在学习中与学生一起配合,逐步建立起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习惯。具体表现就是,听课时,学生配合老师认真听讲,了解任务,明确技术关键点;作品制作时候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带着技术思想,去完成任务。制作过程遇到困难,学生能够根据帮助系统获得快速有效的技术支持,准确、快速的完成任务;在评价交流阶段,欣赏时能够借鉴别人成功之处,指出他人作品中可待提高之处。介绍自己作品时能够大胆、大方、自信的把自己制作时的问题和创新点与同学交流。一堂好的信息技术课一定是技术信息、技术思想,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做到高效的学习、有效的表达和充分交流的课。

以上是本人对新课改这一阶段教学的反思,也是自己对新教材,新课程的初步体验。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1

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其目的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指出的:“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能帮助学生学会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体会数学的思想和本质。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

1.改革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中,数学知识的难点、重点主要靠教师讲解、启发、分析,学生不但学得被动,而且理解一些特别抽象的数学概念或情境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会出现很大的困难。利用信息技术则能大大减少这种困难。例如椭圆第一定义的教学,教材通过实验引入概念当然是一种好的方法,但是要从一次实验发现离心率e对椭圆形状的影响就很困难。利用计算机上的“几何画板”来展示这一实验,保持椭圆的长轴不变,在焦距逐渐缩小的过程中,学生立刻能感知离心率e对椭圆形状的影响。

2.改革学习方式

学生应该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信息技术怎样帮助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呢?

对于一些数学问题,特别是与图形有关的问题、对动态图形中某些不变量的探索等,利用数学软件展示问题情境,观察图形,分析其中的规律,或通过拖动鼠标跟踪点的轨迹等办法进行研究,容易使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例如线性规划中的整点问题,在计算机上作出可行域,并显现出坐标网格点,将目标函数的图像(通常是直线)进行平移,能方便地得到最优解,从中得到启发,学生就能找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师生共同体验着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带来的新奇和喜悦。但是,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去反思。

1.从教师角度反思

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较弱,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很多教师只有在开公开课或学校要求时才使用信息技术,根据学生学习需要经常使用的是少数。究其原因,主要是:

(1)应用信息技术的总体水平偏低。目前,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已经学习了基本操作和一些软件使用的基础知识,但应用水平不高。

(2)应用信息技术的目的不明确。多数教师仅仅利用信息技术来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没有在改革数学事实的呈现方式、改革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突破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上下功夫。

《课标》把“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列为基本理念之一,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因此,数学教师要加强学习,认识到研究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感。

2.客观认识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既是数学的特点,也是数学的优点。正如《课标》所说:“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教育应“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信息技术推进了数学教学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空间,体现了数学内容呈现方式直观化、探索过程多样化和抽象问题具体化等优势,但我们不能用“直观化、具体化”取代抽象的数学思维,直观演示不能取代空间想象,实验探索得到的结论或由实验启发得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必须经过严谨的数学推理才能验证其正确性。《课标》告诉我们要克服“双基异化”倾向的同时提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双基’”概念,我们要认真学习、体会。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时,认真研究数学教学的自身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考虑哪些活动适宜在各种信息技术平台上进行、哪些活动必须离开计算机,哪些运算可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哪些运算必须安排笔算训练。要合理安排教学进程中的每个步骤,适时、适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同时要考虑到制作课件的效率,以尽量少的投入换取尽可能大的教学效益。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2

信息技术教育,首先我们应着眼于教育,其次才是信息技术。不管任何一个学科,教育是根本目的。信息技术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在信息技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中,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这是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教师要充分注意的问题。要在观念上认清计算机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区别,彻底摆脱信息技术教育就是计算机技能训练的旧识,使信息技术教育成为高中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部分。这才是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

信息技术课进行得怎样了?新的课程标准的目标、理念、内容和方法是否已经渗透到了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

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信息技术课实际不受重视。

一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某网站的信息技术教育论坛发表了一个“信息技术的悲哀”的帖子,引起了众多教师的共鸣。他们普遍认为,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信息技术在很多学校不被重视。甚至有的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希望高中考电脑,初中考电脑,小学也考。虽然我们会有压力,但那也是对我们的重视”。我相信这些话都是教师们感情的自然流露,不管是抱怨,还是沮丧,他们希望在教育中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并通过它体现教师自身的价值。但高考能解决问题吗?从现在正在各大信息技术教育论坛上热烈讨论的“我拿什么拯救你,高中信息技术课?”中,我们似乎读出了信息技术教师们的无奈和矛盾心理。

从教师到学生,新课改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虽然新课标已经颁布几年了,但教师和学生们对新课标的接受过程却并非想像中的那么顺利。一方面,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接受还需时间。新课标将信息素养的培养确定为课程目标,改变了原有的“技术本位”的观念,使信息技术教学理念由原来的混乱走向有序,从随意走向规范。虽然多数教师认可新课标的思想性和前瞻性,对新课改的积极性也很高,但由于新课改的理念与教师们以往的教学实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信息技术教师们接受起来遇到很多困难。随着教师们根据新课标所进行的研究增多,他们关注的层面多元化了后,反而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手忙脚乱、顾此失彼,组织不起正常的课堂教学来。他们期望多一些可供参考的优秀教案。由此可见,对于信息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贯彻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另一方面,学生对新课标也存在困惑。学生是新课改的受众,下面让我们来听一下学生们的声音:“上了近两个月的课,感觉上课所学内容大部分在初中和小学都学过,所以大部分课都觉得很无聊,自己做自己的。有几节课讲了编程,个人很感兴趣,第一次感到在信息技术课学到东西了,而且是很实用的东西。希望老师以后多上编程的课,或其他多媒体制作的内容。”不少学生反映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是“换汤不换药”,还没有改变实质,枯燥、无聊而且过于公式化,学习的不是一些已经学过的知识,就是已经被淘汰了的知识,提不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从小学到高中,课程教学缺乏衔接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进一步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的目标和任务,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国家尚未出台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这给教材的衔接和整个学科发展的系统性、连贯性造成了困难,缺乏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支撑,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孤掌难鸣。

缺乏根据标准进行的课程建设,使得各个小学、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以及教材的使用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别,直接导致许多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出现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加大了高中实行新课程标准的难度。如何做好课程的衔接工作,使学生能够适应高中课程标准的起点要求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材建设应更贴近实际,到底什么样的教材能让所有的教师和学生满意,这个问题也很难回答。的确,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崭新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年轻和稚嫩,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很多的问题,但也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变化。同时,它也是一门快速成长的学科,如果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个过程,用矛盾发展的观点来审视信息技术教育所发生的一切,我们就会发现它是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从教师的主观需求来看,他们是希望接受信息技术培训的,主要体现在生存需要、终身学习需要和自身专业发展需要三个方面。在我们深入一线教师的采访中,听到最多的.声音是“一朝学习,终身受用”的观念已不能反映当今社会的实际需求,也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改革与创新。有近一半的在职教师认为至少5年一次的培训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愿意接受这样的培训,促使自己不断学习、提升自我,以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和工作的需要。我们不仅要具备新的知识,具备适应新需要的技能,而且要终身进行新观念和新方法的学习,用信息技术改造、创新我们的教学。我们只有具备了信息技术的相关意识与技能,才能真正享受到信息化所带来的好处和乐趣。

从客观效果来说,信息技术培训对于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的确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初期的几年,信息技术培训集中解决了当时教师面临的技术使用问题,其收效是显著的。另外,培训使学科教师掌握了一些计算机知识,一定程度上既缓解了原来由各校计算机教师承担的培训任务,也使计算机教师有机会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促进自身的发展。

应试的心态,在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我们的教师培训却走不出应试教育的模式。刚开始时,由于授课教师和学员都不知道将来会考什么内容,所以在培训过程中,教师讲得很细致、系统,学员学得也很认真,得到的培训效果也很理想,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经过几番考试后,题库的“底”已被摸透了,于是培训就开始走捷径了。教师讲课时,不再是系统地讲课,而只是针对题库进行目标式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培训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题库战术”也的确让培训变了味儿。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最根本的应该是人的发展,包括人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那么,信息技术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指导思想就应从人的发展这一教育目标而来。开展的信息教育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未来意识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信息技术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信息技术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与内容。在这个信息纷繁复杂的时代,我们必须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思考,学会广泛而有效的汲取。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3

信息技术新课程要求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如何进行教学呢?以下是我在阅读关于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的书籍中得到体会,现在我就简单的谈一下。

一、信息技术在新课改中面临的问题

新课标的教学,我们需要明白教学面对的问题是什么?当前的教学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我们如何应对这些差异与问题?

1、从目标到内容的质变

信息技术课经历了从程序设计语言——应用软件的使用——信息素养的过程。在目标、内容与形式上,差异也是非常大的。

(1)第一个问题就是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

新课标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也就是说,在新课标下,我们教学的重心不能只停留在讲解技术,而是教会学生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方式(如何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因此,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转变观念,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而不再是操作和技能。

(2)第二个问题就是需要界定学生的现有知识与技能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与应用技能。新课标下的教学就技术内容而言是非零起点,已经假定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而在《纲要》中,小学、初中的信息技术课没有被列为必修课,义务教育阶段又将信息技术教育放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因此,我们面对学生现有基本知识与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地分析。所以,我们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需要界定我们的教学对象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与技能,哪些知识与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需要归纳哪些技术上的方法。

(3)第三个问题就是教师如何去评价学生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评价能力。这个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学过程、学习结果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信息、对信息活动过程与结果的评价,是一种判断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面临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教师如何去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如何教会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二、教学方式的选择

纵观以上问题,欲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本人认为首先要解决学生个性差异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同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分层教学和分组合作学习是最适应解决个性差异。

1、分层教学

(1)按水平的分层导学

教学实施之前,可以采用测试考核、问卷调查、课堂访谈等方式,对学生信息技术的起点水平(如操作技能、应用水平等)进行调查摸底,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教学。

按水平高低分成A和B两层(类)学生进行教学,这种分层教学受很多条件制约,实施起来不方便。这种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习内容而进行的按类分班教学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由于学生水平差异而带来的教学困难,比较适合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的需要。

(2)课堂上的分层导学

对于学生共同学习的内容(如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在关注学生水平差异的前提下,课堂上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达到基本的目标水平要求。但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别,例如个人的兴趣爱好、习惯态度、能力水平等,课堂上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来组织教学。

2、分组教学

按水平高低分成A和B两层(类)学生,A类(水平高)学生毕竟只是少数,因此我把A类学生分散到B类学生中,以每组5-6人进行分组。这样虽然有差异,但是优劣互补,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1)小组合作学习

采用异质分组方式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使学习小组为达到共同学习目标而进行协作式的小组合作学习。例如“互助学习对子”,小组内2-3人组成“互助学习对子”;小组间两两结成“互助学习联盟”;引入适度竞争措施(如评选“优秀小组”或“专家组”),形成“小组联盟――组内(间)竞争”的学习机制。同时可以让学有所长的学生充当教师的“小助手”,同学的“小老师”,课堂上交流自己的经验和做法,给水平低的学生安排“学生老师”,让他们在互帮互学中共同进步。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4

1.教材分析

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不能是机械的知识传授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充满体验、充满实践、充满探究、充满创造的过程。

高中第一节讲信息与信息的特征,基本上是概念与知识的介绍,缺乏操作技能方面的教学内容,较难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2.学情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如果直接从概念讲解入手,照本宣科进行概念和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往往觉得比较枯燥,很难接受,不但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影响到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因此必须采取例举法来讲解,吸引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学效果。

3.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感受生活中的信息,认识普遍存在的信息,理解信息的含义;

(2)通过实验总结信息的基本特征,了解信息对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性。

1.重点

(1)了解信息与人类的关系,理解信息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了解计算机中数据与信息的关系,知道信息编码方法和度量单位。

(3)了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强化信息意识。

2.难点

(1)理解信息的含义和特征。

(2)理解计算机中表示数据的方法。

4.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首先一起观察老师,说出老师的特征。(学生讨论回答:老师的发型、衣服的颜色,脸型、姿势等等特征)。通过观察老师获得很多关于老师的信息。

可见信息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在每个人的身上,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那么,信息究竟是什么?信息有哪些作用?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二、新课讲授

1、信息

展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的有关图片,请学生回答通过观看以上图片能得到什么信息,看到每一幅图片都想到了什么。(展示图片,学生讨论并发言)这些图片向我们传达各种各样的信息。请同学们讨论并说出,除了这些信息,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还能够获取哪些信息。

1.1信息的含义

所谓信息,是指数据、消息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在我们学习、生活、工作中都离不开信息,信息无所不在,无所不有。

1.2信息的基本特征

(1)传递性。信息的传递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共享性。信息作为一种资源,通过交流可以由不同个体或群体在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共享。

(3)依附性。各种信息必须依附一定的媒体介质才能够表现出来,为人们所接收,并按照某种需要进行处理和存储。信息如果经过人的思考分析和处理,往往会产生新的信息,使信息增值。

(4)价值相对性。信息使用价值的大小是相对的,它取决于接收信息者的需求及其对信息的理解、认识和利用的能力。

(5)时效性。信息会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不能反映事物的最新变化状态,这的效用就会降低,一旦超过其“生命周期”,信息就失去效用,成历史记录。

(6)真伪性。

5.板书设计

一、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1、什么是信息2、信息的特征是什么

二、开展活动

三、思考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的载体也越来越多,那么信息还可以从哪些载体中获取呢?

6.教学反思

采用体验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综合应用言语讲解和多媒体课件启发学生,通过听案例、说想法、看课件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信息、信息特征。让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从身边的例子谈起,让学生从自己的感性认识中去了解信息这个概念,效果比较好。在讨论活动中,学生反应热烈,发表了很多意见。课后大部分同学在完成作业时都比较认真,虽然讲得不全面,但培养了学生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初步建立了信息意见!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5

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到底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命令、操作,就是最主要的目标?我认为不是。而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达到多方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信息素养的提高。激发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有兴趣地学习、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在这十来年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有过成功和失败的教训,在这里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和处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情感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根据本学科的自身特点,学生的合作意识是逐步加强的、他们的探索精神是不断培养的,这些教育是要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项任务中的。我在每一个班级里面都选出若干个基础比较好一点的同学,组成一个辅导小组,在每次上机的时候由他们负责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这样既提高了总体成绩,也使他们获益不少。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围绕相应的知识点多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从而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每一个任务都设计的明确、合理、科学,将所要传授的各个知识点蕴含于各个任务中,将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让学生完成了相应的任务后,从而也掌握了需要接受的知识。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从而让学生拥有学习真正主动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完成一系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任务”,从而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让他们尝到学习的乐趣,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推动下,使信息技术课展示给学生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摆脱封闭式教学方法,探索多样化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演示、讲解模式

某些知识,借助于电教设备演示,教师在其中做适当的讲解,能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我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堂教学软件,将操作过程通过教师机演示给学生,并适当讲解,使学生观看到了完整的操作过程,这样,不仅易于传授所学内容,还能有效控制课堂进程,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为了配合演示模式的教学,我还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接受能力,制作有针对性的课件,使课程内容生动形象,变难为易。这样生动形象的表述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易于接受。

(二)练习模式

学生要想熟练使用计算机,仅靠教师的讲授和演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才能掌握运用操作技能和技巧。练习的方式要多种多样,上机操作,课内外作业等。在进行上机操作练习时,一般由教师给学生布置有针对性的练习内容。例如,讲完网络浏览软件的使用后,我要求学生课下去上网,课上再体会一下,讲完Frontpage20xx后我要求学生自已制作个人档案、个人主页等。每完成一项教学内容,就及时让学生进行一定量的练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熟练掌握所学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

信息技术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一般不宜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来评价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高低。在教学中,我根据所学内容不同,采取了不同的评价方式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一般采用学生自评、他评和师评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作品。在教Powerpoint、FrontPage20xx等软件的使用时,我采取了“学生作品展示、开放式评价”的方式:当学生完成作品时,要求部分学生向全班展示他的作品,并讲述制作该作品的意图、过程、采用的方法等,让其它学生给予评价。还有就是要注意评价时机的把握,何时评价为好?我认为,当评价能给后续学习带来动力或者修正作用时,我觉得引入就比较好。尤其是课堂内的评价,在修正教学偏差或失误、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最优化操作有积极作用。这个环节一般是在课程中途出现一次、结尾一次。中途的一次一般是对新课内容学习的第一次学习效果评估和反馈,是一次教学修正。结尾的一次一般作为总结性的评价,评价范围要广一点。总之,信息技术学科由于其实践性及应用性强等特点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采取适当的、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提高信息能力。

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很重要,教师上课要带上良好的情绪、真诚的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学生,从而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尽可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让他们轻体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有什么问题才会及时地提出来,师生双方才可以及时交流。教师应不断地分析学生的感受,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为学生创造轻松、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自己的课堂散发出灵性的光辉,爱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喜欢的感觉,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本人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从教十几年,通过不断地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注重自身素养的提升,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摸索总结,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有待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共同努力。

第四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大纲指出:“信息技术学科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包括: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基本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发表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作为一名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认真地进行了反思,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学会使用教材

“会使用材教”而不是“会教教材”,也不是“照教材教”。目前,很多老师不适应新课程改革,不知如何使用教材进行教学。我觉得在教学教程中,我们应该博众之长,多对教材进行深加工,然后根据学生基础和生活的实际,及时调整、增减和整合教材内容,得到最适合自己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同时还应该考虑把信息技术作为其它学科的平台。

例如,在《网上冲浪》一节中,我事先要求把学生把各学科中的疑难问题收集起来,然后利用搜索引擎,在Internet上找到问题的答案。再例如,在中图版高中信息技术《音频素材加工》一课,可将使用的goldwave软件转变为更为直观形象的cooledit,而goldwave留给有兴趣的同学自主研究,这样有利于教学的实施,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要立足实际对教材进行调整,使其更加适应教学实际。同时也不要完全脱离教材,要注意教材的'整体框架的科学性。

二、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

1.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信息技术课尤为如此。在讲解《图片处理与加工》一课时,教学重难点是Photoshop工具的使用,为了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我以学生们平时参加活动时的电子照片为素材,提出了“将不在同一照片中的两个人合影”的教学任务,同学们一下子就兴奋起来,非常积极地学习,课堂效果当然不言而喻。在讲解《视频编辑》一课时,我更是以电影电视节目片段、学生喜欢的音乐以及学校各大活动视频为素材,学生感觉到是身边的信息,学习的欲望非常强烈,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同学们不仅轻松地掌握了视频编辑的基本知识,而且都能制作出美丽的视频文件,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可见,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质的飞跃。

2.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在教育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势与情感体验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反之,则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一是师生平等不以强制的手段强使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以吸引学生学习为主。实际上就是使学生们快乐自主地

接受学习。例如在学习“无所不在的信息”一课时,我采用了“世界各大洲灯光图片”展现信息的发展水平,从课堂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住学生,之后的教学中又通过几个小故事展示信息的各个特征,中间又应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进行教学,整堂课学生都在快乐中接受学习,对比以前采用的强制教学,效果有了很大提升;二是实时进行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正负反馈机制。通过反馈可以加深教师对学生实际的了解,为教学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顺利实施教学过程

1.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不是老师或学生独自的舞台,而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学习提高的舞台。这就要求老师综合应用相关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的实施。例如我在讲解《动画制作》一课时,我除了对动画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简单介绍并引导学生欣赏动画外,还采用了主题站的形式,将帮助信息呈现给学生,使其具有独立自主学习的空间,这并不是完全撒手不管,我还有巡视辅导,有总结分析和重难点再讲解,这样的师生互动,比传统的讲练效果更优。所以,我们应立足教学实际,合理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2.及时以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1)教师评价:教师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关注的眼神以及教师本人的学习态度、耐心的辅导、对学生的信任及期望等都是对学生默默的激励,是一种对学生无声的、向上的评价。同时,老师也要对学习成果及时做出中肯的评价,以鼓励学生奋发上进。

(2)学生的自评、互评: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和来自自身的激励同样不可或缺。课堂上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就是一种激励学生的好方法,无论是对被树立为榜样的被展示者,还是对受同伴鼓舞的其他学生都是一个很好的激励。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学习当中,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这种来自自身的激励是对学生最好的激励。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只有不断地努力探索,不断地反思、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行为,才会使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2

1. 教材分析

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不能是机械的知识传授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充满体验、充满实践、充满探究、充满创造的过程。

高中第一节讲信息与信息的特征,基本上是概念与知识的介绍,缺乏操作技能方面的教学内容,较难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2. 学情分析

根据以上分析,如果直接从概念讲解入手,照本宣科进行概念和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往往觉得比较枯燥,很难接受,不但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影响到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因此必须采取例举法来讲解,吸引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学效果。

3.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

(1)感受生活中的信息,认识普遍存在的信息,理解信息的含义;

(2)通过实验总结信息的基本特征,了解信息对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性。

1.重点

(1)了解信息与人类的关系,理解信息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了解计算机中数据与信息的关系,知道信息编码方法和度量单位。

(3)了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强化信息意识。

2.难点

(1)理解信息的含义和特征。

(2)理解计算机中表示数据的方法。

4.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同学们首先一起观察老师,说出老师的特征。(学生讨论回答:老师的发型、衣服的颜色,脸型、姿势等等特征)。通过观察老师获得很多关于老师的信息。

可见信息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在每个人的身上,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那么,信息究竟是什么?信息有哪些作用?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二、新课讲授

1、信息

展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的有关图片,请学生回答通过观看以上图片能得到什么信息,看到每一幅图片都想到了什么。(展示图片,学生讨论并发言)这些图片向我们传达各种各样的信息。请同学们讨论并说出,除了这些信息,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还能够获取哪些信息。

1.1 信息的含义

所谓信息,是指数据、消息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在我们学习、生活、工作中都离不开信息,信息无所不在,无所不有。

1.2 信息的基本特征

(1)传递性。信息的传递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共享性。信息作为一种资源,通过交流可以由不同个体或群体在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共享。

(3)依附性。各种信息必须依附一定的媒体介质才能够表现出来,为人们所接收,并按照某种需要进行处理和存储。信息如果经过人的思考分析和处理,往往会产生新的`信息,使信息增值。

(4)价值相对性。信息使用价值的大小是相对的,它取决于接收信息者的需求及其对信息的理解、认识和利用的能力。

(5)时效性。信息会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变化,如果不能反映事物的最新变化状态,这的效用就会降低,一旦超过其“生命周期”,信息就失去效用,成历史记录。

(6)真伪性。

5.板书设计

一、信息与信息的特征

1、什么是信息

2、信息的特征是什么

二、开展活动

三、思考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的载体也越来越多,那么信息还可以从哪些载体中获取呢?

6.教学反思

采用体验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综合应用言语讲解和多媒体课件启发学生,通过听案例、说想法、看课件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信息、信息特征。让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得到充分体现。从身边的例子谈起,让学生从自己的感性认识中去了解信息这个概念,效果比较好。在讨论活动中,学生反应热烈,发表了很多意见。课后大部分同学在完成作业时都比较认真,虽然讲得不全面,但培养了学生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初步建立了信息意见!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3

信息技术新课程要求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如何进行教学呢?以下是我在阅读关于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的书籍中得到体会,现在我就简单的谈一下。

一、信息技术在新课改中面临的问题

新课标的教学,我们需要明白教学面对的问题是什么?当前的教学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我们如何应对这些差异与问题?

1、从目标到内容的质变

信息技术课经历了从程序设计语言——应用软件的使用——信息素养的过程。在目标、内容与形式上,差异也是非常大的。

(1)第一个问题就是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

新课标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也就是说,在新课标下,我们教学的重心不能只停留在讲解技术,而是教会学生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方式(如何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因此,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转变观念,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而不再是操作和技能。

(2)第二个问题就是需要界定学生的现有知识与技能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与应用技能。新课标下的教学就技术内容而言是非零起点,已经假定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而在《纲要》中,小学、初中的信息技术课没有被列为必修课,义务教育阶段又将信息技术教育放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因此,我们面对学生现有基本知识与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地分析。所以,我们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需要界定我们的教学对象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与技能,哪些知识与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需要归纳哪些技术上的方法。

(3)第三个问题就是教师如何去评价学生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评价能力。这个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学过程、学习结果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信息、对信息活动过程与结果的评价,是一种判断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面临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教师如何去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如何教会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二、教学方式的选择

纵观以上问题,欲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本人认为首先要解决学生个性差异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同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分层教学和分组合作学习是最适应解决个性差异。

1、分层教学

(1)按水平的分层导学

教学实施之前,可以采用测试考核、问卷调查、课堂访谈等方式,对学生信息技术的起点水平(如操作技能、应用水平等)进行调查摸底,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教学。

按水平高低分成A和B两层(类)学生进行教学,这种分层教学受很多条件制约,实施起来不方便。这种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习内容而进行的按类分班教学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由于学生水平差异而带来的教学困难,比较适合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的需要。

(2)课堂上的分层导学

对于学生共同学习的内容(如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在关注学生水平差异的前提下,课堂上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达到基本的目标水平要求。但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别,例如个人的兴趣爱好、习惯态度、能力水平等,课堂上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来组织教学。

2、分组教学

按水平高低分成A和B两层(类)学生,A类(水平高)学生毕竟只是少数,因此我把A类学生分散到B类学生中,以每组5-6人进行分组。这样虽然有差异,但是优劣互补,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1)小组合作学习

采用异质分组方式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使学习小组为达到共同学习目标而进行协作式的小组合作学习。例如“互助学习对子”,小组内2-3人组成“互助学习对子”;小组间两两结成“互助学习联盟”;引入适度竞争措施(如评选“优秀小组”或“专家组”),形成“小组联盟――组内(间)竞争”的学习机制。同时可以让学有所长的学生充当教师的“小助手”,同学的“小老师”,课堂上交流自己的经验和做法,给水平低的学生安排“学生老师”,让他们在互帮互学中共同进步。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4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教学方法应以教学需要为中心。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准备状态,教学内容的特点,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已有的软硬件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素质条件综合权衡,从而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有灵活性;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具体条件及其变化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选择和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丰富教学过程,而不是用一种或某几种教学方法一教到底,长期有变化。目的不在于要教师照搬照做,而在于希望他们能够参照这些教学方法积极实践,不断创新。

教学先让学生课前预习本课内容,然后通过上机预习各知识点所设的“学着做”内容,让学生基本了解本课的学习任务,在这个明确目标的驱动下,听教师系统讲解新课以理解学习这些知识的作用和意义。然后,分类布置作业可以让不同水平的同学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和分层次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在本次教学中具有很大优势。第一,教师通过网络教室软件实现演示法使教学更加直观、清晰,教师的操作通过网络直接传送到每一台学生机上。学生可清楚看清每一步操作并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用手边的鼠标、键盘模仿。第二,实现分层次教学的思想。教师系统讲解保证每一个学生达到了本课基本要求。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练习,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超前学习新知识或自学其他软件,挖掘其潜在能力。

信息技术与其他科目不同,它不受年级或年龄的限制,只于平时学习和实践有关,选出几位比较熟悉WORD的同学参与辅导,以照顾到更多的`初学者,真正完成教学目标。若能选出特别优秀的同学代替老师讲解更好,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学生以后适用信息社会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必备的基础。

教学方法,就是教师的工作方法,他凭籍着这些方法,使学生精通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并发展他们的智力和才能。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能习惯性地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倾其所有,历数菜单,盲目地试图提高学生操作菜单的水平。事实上工具软件功能丰富,操作方法多样的特点根本就不需要点滴不漏的教学,学生无需完整的地学习所有或大部风功能。学生通过对”范例”的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及其本质,促进学习迁移,并有利于实际应用。比如,在windows操作对象上淡季鼠标右键一般都回弹出菜单,能够方便地执行各种命令或进行各种设置,在推广到word等其他软件一般也有类似的操作规律,体会人们常说的”右键无处不在”,从而知道其他软件的学习与使用。

一个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影响着学生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去掌握知识,影响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其他能力的发展。相反,学生的学习方法,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学习和掌握知识,也会影响教师教的方法,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会影响教师教的方法的改进,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5

这个学期我上高一,高二的信息技术课。下面我就分别对这两个年级的课进行教学反思。

高一的信息技术是必修课。这个学期学生的任务是学习网站制作和会考。期中考试前我们主要是学习网站制作。现在学生上网的机会多了,所以对网页不会很陌生,但是,真正到自己建设网站,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以前我上课的时候,主要是讲解演示一些知识点,演示的网站比较粗糙。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运用学过的知识点来制作网站。我当时的初衷是想让学生的思维不要被我的教学束缚,力争有自己的东西,同时也节省教师演示的时间。但前面几次的教学实践看来,这仅仅是我理想的想法,我们的学生还没有能力达到这个程度。我们的学生习惯于依葫芦画瓢,你老师做成什么样子,他们做的也是差不多。因为我演示的比较简单,对于结构,色彩也没有很好的安排,所以,学生做的也不是很理想。学生不肯花点心思来规划网页的布局,内容的拓展,网页的美化等工作,或者他们也还没想到要这样做。我考虑还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样本,让他们看了我提供的样本以后,思维能有所发散。所以,这个学期,我一节课的备课时间至少要三节课,对每节课的演示内容进行精细制作,力争给学生看的是一个比较完美的内容,让学生有所领悟。从这半个学期看来,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学生的网站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除了为数不多的学生做的跟我演示的有些神似,大部分学生的网站还是有自己的风格的。

高二的信息课是选修课,决定了学生主观上不会太重视。学生对于上网的呼声很高,每次评议时老是有这方面的要求。对于这点,如果生硬的拒绝,必然造成学生的对立情绪,课也不能正常的开展。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在上学期已经有了一个措施。就是当学生完成了课堂上布置的作业后,剩下的时间允许学生上一会儿网。怎么检查学生是否都完成了作业?如果当场全部检查,时间上不允许。我们的做法是当场抽查六位同学的作品,如果这六位同学的作业都完成了,那么剩下的时间留个学生自己支配,如果其中有同学没完成,那么全班其他同学都要等这位同学完成。在这种措施下,学生既有一定的压力来学习,又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但是,这个学期以来,我又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有部分同学有虚假行为。他们动了歪脑筋,把其他同学的作品拿来混充自己的作品,这种行为在检查的时候是比较难查出的`。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那么有可能这种不好的倾向会在学生中蔓延开来。我想到检查学生的作品是否是自己做的方法就是当场验证。所以,我把检查的方法改为用电脑随机抽出一位同学,让这位同学在大家的眼皮底下当场做出作品。这样,学生是否是自己做的作品就一目了然了。运用这种方法,有几个被我列入黑名单的学生也老老实实自己做了。因为学生还是有羞耻心的,让他们在全班同学面前丢脸,他们也觉得好没面子的。

我觉得教学方法也是要经常改变的,每年的学生都会不同,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心态也是不同的,这就是这半个学期来我的教学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6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脑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人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信息技术教学也随之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从去年开始,制定了高中生的信息技术必须合格,才能参加高考的政策,提升了信息技术在学生中的地位。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掌握一些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处理软件、简单的多媒体制作、网页制作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我校中学生大都家中没有电脑,平时对电脑接触的也比较少,那么如何在一周短短的两节课中,让各个学生充分地有效地掌握本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我在教学中一直探索的方向。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教学反思。

一、从兴趣着手,引导学生自发学习

大多数学生接触电脑,是从游戏开始。在很多老师的眼里,固定思维地认定打游戏是不好的行为,其实也未然。学生爱玩是本性,一味地去扼杀,只能适得其反,应该利用其兴趣适当地引导学习。就比如在用《金山打字》练打字时,打字是比较枯燥的,学生往往会乱打或者偷偷地玩打字游戏,那我就利用他们爱玩、好胜的心理,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选定同一篇文章,各个小组进行打字接力比赛。让学生从比赛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促使他们自觉得认真努力地按照指法去练打字。

二、利用直观教学,加深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在教学中有一些专门的术语和一些理论性很强的概念,这些都是些枯燥乏味的东西,老师在上面讲的很吃力,学生听得还是云里雾里得摸不清头脑。

我就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来验证所学的知识,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加强辅导,在通过屏幕监视器或巡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尽快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认识计算机》时,主机内部各个部件的形状与功能通过图片来看,还是比较抽象的,我就打开一部旧电脑,现场实战讲解,学生可以看清每一个部件的位置,而且也可以拔插各个部件观看计算机出现的状况而了解各个部件在电脑里功能。

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素养

计算机的'很多操作不是唯一的,而且也有很大的开放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常采用任务驱动法,在任务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比如讲文件的“复制”与“移动”时,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重要,也是很难掌握的。我就设置了一联串的任务,利用菜单栏操作,把文件从一个盘复制或移动到另一个盘,通过操作让学生掌握两者的区别与操作方法,并让学生根据前面所讲的菜单栏与工具栏的关系,自己探索其他的操作方法。又如在讲word制作电子小报时,我让学生观看许多获奖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中去感知制作优美小报的方法,先剖析每个小报精美处的制作去模仿,再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创新、探索,制作出自己风格的作品。

当然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教学中必然存在不足之处。往往会顾此失彼,教学实际与想象产生偏差,同年级各个班的学生实际情况又各不同,每个班的学生学习能力又参差不齐,教学时很难针对各个班进行各个设计,从而造成教学的偏差。但是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已让我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今后的备课环节,我将多多注意分层次教学有关的研究探索,改进其他不足,把课堂教学做的更好。并继续注重教学前、中、后的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7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要求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让信息技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应用的过程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为学生能终生学习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应如何进行教学呢?以下是我阅读关于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的书籍和平时的操作实践中得到的体会。

一、精心备教材、备学生、备微机房;

新课标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也就是说,在新课标下,我们教学的重心不能只停留在讲解技术或者某个软件的使用,而是教会学生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方式(如何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因此,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转变观念,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而不再是操作和技能。这样就给教师、学生和电脑机房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教师方面

过去我们可能一个软件要讲一个学期,教师只要精心研究这个软件就够了,然而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一个学习任务可能用到的信息技术工具会很多,也可能会出现学生选择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工具。这样也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准备一节课可能要去研究好多软件。另一方面,我们教师设置学案时也要有方向,更多的是设置学生利用已有的操作技能或者是已学的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以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素养

(二)学生方面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与应用技能。新课标下的教学内容而言是非零起点,已经假定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然而,高一的学生是来自不同的学校,又由于不同的学校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和开设情况不一样,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也就参次不齐,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除了充分考虑新课标之外,更重要的要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学习任务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太难了学生会对信息技术课失取信心,太简单了又有点浪费时间。

(三)微机房设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信息技术课要想做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微机房必须每一节都要做充分的准备,高一年级是信息技术基础,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交流、发布,比如在信息的获取、交流、发布部分就要求微机房必须要有畅通稳定的网络平台,信息的加工时学生可能用的软件会很多,比如文本信息的加工工具WORD、WPS等都必须安装上。这样才能保证每一节课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二、课堂上教师要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发挥学生主体性关键是教师要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要想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真正发挥主体性,教师就不能只做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引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做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来实现。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但不是说就让学生在计算机上瞎碰瞎撞,每一个概念都要学生自己去建构。如果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不深,就容易误导学生甚至限制学生的思维,这就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正常发挥。要在教学实施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设计时就必须了解学生的情况,这一情况不单单指学生的知识基础,还要了解学生的层次性和差异性,了解学生对不同难度的知识学习所适合采用的方式,了解学生可能接受该知识的程度,在了解了之后,所设计的学习目标才易达成。而这都是主体性学习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而必不可少的环节

任务式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其任务的含义和完成方式不一样。教师根据教学进度,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给每节课制定切合实际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学习和努力完成教师预定的任务。此教学法多用于信息技术操作方面的教学,其核心在于任务的确定,任务定得太多太难,学生无法完成;任务定得太少或太易,则造成时间浪费。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有些是要求全体学生都完成的任务,这主要是指在信息技术的一些基础操作中,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内容,

三、采用异质分组,分层优化

欲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本人认为首先要解决学生个性差异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同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异质分组,分层优化是最适应解决个性差异。

教学实施之前,可以采用测试考核、问卷调查、课堂访谈等方式,对学生信息技术的起点水平(如操作技能、应用水平等)进行调查摸底,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教学。

按水平高低分成A和B两层(类)学生,A类(水平高)学生毕竟只是少数,因此我把A类学生分散到B类学生中,以每组5-6人进行分组。这样虽然有差异,但是优劣互补,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解决由于学生水平差异而带来的教学困难,比较适合学生个性化。采用异质分组方式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使学习小组为达到共同学习目标而进行协作式的小组合作学习。同时可以让学有所长的学生充当教师的“小助手”,同学的“小老师”,课堂上交流自己的经验和做法,给水平低的学生安排“学生老师”,让他们在互帮互学中共同进步。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8

信息技术教育,首先我们应着眼于教育,其次才是信息技术。不管任何一个学科,教育是根本目的。信息技术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在信息技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中,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这是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教师要充分注意的问题。要在观念上认清计算机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区别,彻底摆脱信息技术教育就是计算机技能训练的旧识,使信息技术教育成为高中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部分。这才是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

信息技术课进行得怎样了?新的课程标准的目标、理念、内容和方法是否已经渗透到了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

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信息技术课实际不受重视。

一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某网站的信息技术教育论坛发表了一个“信息技术的悲哀”的帖子,引起了众多教师的共鸣。他们普遍认为,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信息技术在很多学校不被重视。甚至有的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希望高中考电脑,初中考电脑,小学也考。虽然我们会有压力,但那也是对我们的重视”。我相信这些话都是教师们感情的自然流露,不管是抱怨,还是沮丧,他们希望在教育中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并通过它体现教师自身的价值。但高考能解决问题吗?从现在正在各大信息技术教育论坛上热烈讨论的“我拿什么拯救你,高中信息技术课?”中,我们似乎读出了信息技术教师们的无奈和矛盾心理。

从教师到学生,新课改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虽然新课标已经颁布几年了,但教师和学生们对新课标的接受过程却并非想像中的那么顺利。一方面,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接受还需时间。新课标将信息素养的培养确定为课程目标,改变了原有的“技术本位”的观念,使信息技术教学理念由原来的混乱走向有序,从随意走向规范。虽然多数教师认可新课标的思想性和前瞻性,对新课改的积极性也很高,但由于新课改的理念与教师们以往的教学实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信息技术教师们接受起来遇到很多困难。随着教师们根据新课标所进行的研究增多,他们关注的层面多元化了后,反而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手忙脚乱、顾此失彼,组织不起正常的课堂教学来。他们期望多一些可供参考的优秀教案。由此可见,对于信息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贯彻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另一方面,学生对新课标也存在困惑。学生是新课改的受众,下面让我们来听一下学生们的声音:“上了近两个月的课,感觉上课所学内容大部分在初中和小学都学过,所以大部分课都觉得很无聊,自己做自己的。有几节课讲了编程,个人很感兴趣,第一次感到在信息技术课学到东西了,而且是很实用的东西。希望老师以后多上编程的课,或其他多媒体制作的内容。”不少学生反映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是“换汤不换药”,还没有改变实质,枯燥、无聊而且过于公式化,学习的不是一些已经学过的知识,就是已经被淘汰了的知识,提不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从小学到高中,课程教学缺乏衔接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进一步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的目标和任务,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国家尚未出台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这给教材的衔接和整个学科发展的系统性、连贯性造成了困难,缺乏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支撑,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孤掌难鸣。

缺乏根据标准进行的课程建设,使得各个小学、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以及教材的使用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别,直接导致许多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出现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加大了高中实行新课程标准的难度。如何做好课程的衔接工作,使学生能够适应高中课程标准的起点要求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材建设应更贴近实际,到底什么样的教材能让所有的教师和学生满意,这个问题也很难回答。的确,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崭新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年轻和稚嫩,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很多的问题,但也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变化。同时,它也是一门快速成长的学科,如果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个过程,用矛盾发展的观点来审视信息技术教育所发生的一切,我们就会发现它是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从教师的主观需求来看,他们是希望接受信息技术培训的,主要体现在生存需要、终身学习需要和自身专业发展需要三个方面。在我们深入一线教师的采访中,听到最多的声音是“一朝学习,终身受用”的观念已不能反映当今社会的实际需求,也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改革与创新。有近一半的在职教师认为至少5年一次的培训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愿意接受这样的培训,促使自己不断学习、提升自我,以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和工作的需要。我们不仅要具备新的知识,具备适应新需要的技能,而且要终身进行新观念和新方法的.学习,用信息技术改造、创新我们的教学。我们只有具备了信息技术的相关意识与技能,才能真正享受到信息化所带来的好处和乐趣。

从客观效果来说,信息技术培训对于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的确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初期的几年,信息技术培训集中解决了当时教师面临的技术使用问题,其收效是显著的。另外,培训使学科教师掌握了一些计算机知识,一定程度上既缓解了原来由各校计算机教师承担的培训任务,也使计算机教师有机会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促进自身的发展。

应试的心态,在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我们的教师培训却走不出应试教育的模式。刚开始时,由于授课教师和学员都不知道将来会考什么内容,所以在培训过程中,教师讲得很细致、系统,学员学得也很认真,得到的培训效果也很理想,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经过几番考试后,题库的“底”已被摸透了,于是培训就开始走捷径了。教师讲课时,不再是系统地讲课,而只是针对题库进行目标式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培训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题库战术”也的确让培训变了味儿。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最根本的应该是人的发展,包括人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那么,信息技术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指导思想就应从人的发展这一教育目标而来。开展的信息教育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未来意识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信息技术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信息技术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与内容。在这个信息纷繁复杂的时代,我们必须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思考,学会广泛而有效的汲取。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9

传统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学习较为被动,所以应转变这种教学状态,加强对教学内容的认知,教师应全面了解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与实施。在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多媒体技术设计课堂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的使用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并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地将语文阅读教学与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使语文阅读在教学中更多样化和形象化,通过信息技术将语文阅读全面展示在学生面前,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能力。

一、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信息技术,因为信息技术能有效创设情境,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阅读水平得以有效提升。

语文教学过程中,较为关键的是对文章的赏析及词句的理解,于学生而言,文章赏析过程中需要情景支持,教师应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创设相应的阅读情境,通过情景,学生更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从而有感情地阅读相应文章,不仅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教学《春》的过程中,老师应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建适当的画面或音乐,并且可以适当加入一些Flash动画,给学生一些新鲜元素,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到课文情景当中。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加深对课文的印象,从而使阅读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第二,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信息技术创设阅读情境,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由于高中学生社会经验不足,对社会中一些现象并不能完全理解,导致散文或者古诗文阅读中,对一些句子并不能真正了解其内涵,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多媒体技术,将较为抽象的文字转换为相关情景,从而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使其对教材内容有充分了解。目前,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使部分学生阅读水平得到有效提升。

第三,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信息技术,能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促进学生创新发展。

据调查,学生智力在和谐及愉快的情境中得到良好发挥,适当应用信息技术形成良好的学习气氛,并且学生从中激发自身灵感,充分发挥创新能力。

例如:教学《黔之驴》过程中,老师可以应用信息技术创建出适当画面,从而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并使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应用信息技术不仅能使课堂教学取得良好成绩,还能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并且培养学生善于总结和勤于思考等良好阅读习惯。

第四,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信息技术平台为学生拓展课后作业空间。

教师布置作业时,大部分都是利用书面及口头方式进行布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对以往知识进行全面回顾,因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利用多媒体为学生创建课后练习近平台,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有效回顾,如此,学生掌握的知识程度较以往相比会更丰富,并且全面培养学生查询资料的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

二、高中语文阅读引入信息技术的教学反思

第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方式,利用图像和音乐等为学生创建特殊的情景,从而提高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学习兴趣,但是语文学科中大部分都是语言文字、语言文学,是语文在教学中最关键的部分,组成部分包括人文情怀,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就要培养学生语感,但是教师引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学生将注意力全部集中于图像和视频,而不是培养阅读能力。

大部分学生能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最有效的便是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了兴趣,当前教学过程中语文阅读呈现出一种现象,对语文阅读学科来说,如果长时间重复性学习,就会致使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学习兴趣持续下降。适当引入多媒体教学方式可以改善学生的学习状态,多媒体教学将图像和声音等结合起来,较为新颖。

例如: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以《荷塘月色》为例,老师授课之前先应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荷塘月色的图片吸引学生注意力,然后阅读过程中搭配一些优美的音乐,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以此调节课堂气氛。但是仅是这样的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喜欢上语文阅读吗?在课堂教学中引用多媒体教学方式,学生喜欢的仅是课堂中活跃的气氛,并且通过观看视频等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放松,并不是真正喜欢语文阅读。

第二,应用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将文字转换成清晰的图像,但是转换过程中,失去语文教学的本体性,并且文学作品的性质发生了改变。

学生在学习语文阅读的过程中都认为文字阅读非常乏味,长期接触便会导致逆反心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将文字转换成图像,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并且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课文都有难点,因此通过多媒体教学的直观性,能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第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下载大量通俗课件为学生授课,对语文阅读教学质量予以很大影响。

语文阅读的性质是课本中的知识无法被替代,如果学生不用心阅读,就不会有任何收获,并且语文阅读应该诵读,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但是多媒体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

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教学模式无法遵循阅读教学规律。语文阅读的关键在于文字,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将文字转换成图像,那么学生学习语文阅读的意义就发生了改变,并且学生对图像的观看直观会限制思维方式。

第四,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技术,使教学内容形成正确概念,但是学习过程语文阅读中大部分内容是无法被改变的。引用多媒体技术对学生背诵相关概念有所帮助,语文阅读的相关知识需要学生背诵。从学生角度分析,老师的说教与具体又形象的事物相比,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后者,老师利用多媒体教学,学生可以更快速地对概念形成正确认识。例如:以课文《我国古代的马车》为例,课文中大部分概念都非常抽象,所以教学过程中老师可以选取一些电视及电影当中的情节,从而制作成课件为学生演示,使学生对课文当中的概念有全面认识。

教学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教学模式对知识性方面的内容是有优势的,但是对语文阅读学科教学来说关键不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而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教学过程中大量引入多媒体教学模式,学生只会跟着教学课件学习,创造力、想象力无法得到良好展现。语文阅读当中的语言都是值得学生回味的,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总的来说,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应该全面考虑,学会取长补短,从而利用多媒体技术更好地为学生服务,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综合素养。

三、在信息技术背景下对高中语文阅读进行教学反思的作用

第一,高中语文阅读进行教学反思能提升教师教学水平,高中语文教师应根据自身教学模式及教学思想进行反思,充分意识到教学中具有的不足,教师应适应时代发展,不断学习应用信息技术,使其为高中语文教学所用。多媒体课件内容需要教师花费更多心思筹备,使其既能达到教学目的,又能有效激发学生语文阅读兴趣。

第二,高中语文阅读进行教学反思能促使教师形成独有的教学特点,语文阅读老师根据教学反思,积极对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并且在教学中加以实践。通过良性循环逐渐形成独有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语文阅读兴趣。

第三,拓宽师生知识面,利用多媒体有效拓展课堂内容,扩大学生及教师知识面,使其多了解课外内容。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应用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能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有效提高学生阅读水平,但还有很多不足之处需要教育人士不断完善与改进。要想更好地发展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应不断学习引进多媒体新技术,还应合理、科学利用,有效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使学生更了解文章内涵。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0

摘要:随着当今社会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当中,为了在高中普及信息技术知识,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掌握水平,信息技术已成为高中单独开设的一门必修学科。本文从新课程标准入手,结合教学工作实践,分析了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探讨了如何完善信息技术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教学模式;反思

1信息技术教学的产生与发展

当今社会的发展实际上是信息技术水平的发展,各式各样的电子产品逐渐融入我们的生活,成为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教育日益重要,开设课目顺理成章,培养熟练掌握新兴科技能力的人才是当前信息技术教育的重中之重。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多种多样,尚未形成成熟固定的教学体系,教师在该课程的教学实践中无章可循,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此间利弊众说纷纭,虽然课程教授不必循规蹈矩,但是在未知道路摸索前进难免会出现偏差。关键是教师如何把握,优势作用发挥得当,就会使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新课改中明确提出高中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信息素养,以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高中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一门必修课程,成为会考学科。但信息技术的实际教学当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为教师教学设立了重重难关,如何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是信息技术教学是否能学以致用的关键。

2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有别于其他早已成型的传统学科,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学科,是处于发展中的学科。尤其在我国,信息技术学科就像未经雕琢的璞玉一样光芒内敛,需要精心雕琢才能光芒万丈。

2.1教学体系不完善:在我国,由于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时间不长,这一新兴学科在教研方面明显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尚未能形成适合本学科特点的.完整教学体系。这一学科的师资力量也过于单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套用其它学科教学模式的现象十分普遍。旧有的教学模式很难满足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要求,也无法适应其过快的发展速度,种种矛盾严重影响了该学科教学质量和发展速度。目前高中信息技术教育模式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2.2学生知识水平存在差异:信息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高新科技产品的更新换代过于频繁,这使得信息技术教材不断更换,但始终不可能与信息技术的发展同步,导致学生获得得教学信息相对滞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一路高歌猛进,人民生活水平水涨船高,家中有电脑,兜中有手机早已不是什么稀奇事。当代的高中生或多或少都接触过多年的科技产品,但由于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接触,没有正规的理念和系统的学习,学生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教材中的一些内容有的学生早已经熟练掌握,一些学生又从未接触过,面对这样的现状,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要做的就是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现状,准确地把握各阶段教学内容,把握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2.3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被学生认知的时间短、普及快是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特点,高中学生对新鲜事物的理解和接受最快,刚一接触这门学科,兴趣油然而增。但是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表现却会令老师大失所望,大部分学生对电脑的印象始终停留在娱乐上,真正去学习系统的信息知识和规范化操作时,新鲜感过后便兴趣大减。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会考科目,不能引起学生的重视,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不浓厚,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3加强教师教研,提高教学水平

3.1教师水平的高低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多数高中的信息技术课程都是由师范类计算机专业本科生担任教师,尽管他们受过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技能,但几乎都是教学经验很少的年轻教师,且没有固定成型的教学模式供他们借鉴,所以他们只能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感悟,其难度可想而知。新课程培训在新课改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对此,各级教育部门应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培训活动。教师应借此机会借鉴其他学科成功的教学模式,探索适合自己学科的模式。学校方面应采用以老带新的方式,条件许可的可以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编写校本课程、组织优质课等多种教研方式,努力探索适合各校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模式。

3.2联系理论知识,重视生活实践:信息技术教学的出现和发展冲击着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工具的单向的、灌输式的课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辅相成的工具课程。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应强调研究性、自主性和协作性。课程的目的不止是要教会学生学习一门技术,而且要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进一步利用这门技术。

信息技术教学具有形象、直观、趣味、多样等许多特点,对沿袭多年的“一言堂”教学模式是一次重大突破。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转变教育思想,尝试创新教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本,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多方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1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我们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别。从对高二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比其他学科要高得多。但无论是我们的教学内容还是我们的教学方法,学生都不太满意,反映出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还很不理想。一是教学内容上,众口难调,二是教学方法上,感受不一。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参差不齐,使教学内容难以适合每一位学生;学生喜欢操作性强的东西,而对教师教授的理论性内容不大感兴趣;学生喜欢自由自在的学习和游戏,对于教师安排的任务缺乏完成动力等等。如何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一定的信息能力以解决自身生存中所遇到信息问题,适应社会的需求呢?这需要我们教师花更大的努力,不断探索,找到一套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以下探索。

一、调整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如果教学内容跟着课本走,内容过于简单,知识面窄,重复性多。学生很容易产生枯燥的消极想法,所以在教学法过程中,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简单的知识内容我则采取了自学和学生独立制作的方法,尽量做到“精讲多练”、“学生讲,辅助指导”、“让学生自主学习”等方法。在最后的作品展示课上,同学们积极思考发现自己作品的不足之处,并能通过观看其他优秀作品找到完善之法。对学生作品,应多鼓励、欣赏、赞扬学,让学生体验成功感。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和谐氛围,推进分层教学

因为农村中学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基础较好,有的学生基础很差,基础好的学生,在老师还没讲完时就会操作了,而基础差的学生总是害怕操作,不愿意动手。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于是,根据学生实际,每班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基础好的先掌握的同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分组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三、巧妙设计教学任务,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围绕相应的知识点多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从而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每一个任务都设计的明确、合理、科学,将所要传授的各个知识点蕴含于各个任务中,将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让学生完成了相应的任务后,从而也掌握了需要接受的知识。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从而让学生拥有学习真正主动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完成一系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提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让他们尝到学习的乐趣,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联系生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对于计算机教学,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学习Excel软件时,我用到了数据搜集的方法。在有了两节课的学习的基础上,我动员同学们制作一份《个人消费统计表》,分析自己的生活费都花在了什么方面,哪些方面是可取的,哪些方面是不应该花消的,然后计算出总开支。在这个数据的搜集过程当中,同学们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关注自身的生活消费支出,从文具、伙食、交通、其他方面的费用入手实事求是地、认真地制作了《每周个人消费统计表》。完成了表格的数据计算,并且有的同学主动算出各个方面所占的比例。教材上的知识的到充分的发挥,还有的同学给表格加上了生动的图片或者是美丽的背景图片,从而结合了前面所学的在文档中插入图片的.知识,完成了表格中图片的插入和背景的设置,完美了表格的界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数据出来后,课堂上同学们还互相比较谁花的多、谁最节省,认真

分析那里的是该花的、那里是该省的,然后制定出一份《日后花费计划清单》。从这样的一节课中,学生学习到的不仅是简单的“Excel制作表格”,还包括了多个软件的综合应用,涉及到一个操作技巧在多个软件中的不同使用,达到共同的目的(图片的插入和背景的设置),修饰美化版面。他们不仅深入地掌握了该项操作的技巧,还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通过本次课的学习,真正让学生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多的教会了学生们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并给出分析结果的能力,可谓收获颇丰。

五、加强教学评价,多肯定学生

教学评价一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较多,特别是在学生自由创作过程中,我们对于学生的活动给予恰当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掌握教学内容,达到良好教学效果。也使学生更客观地评价别人的作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活动中都能有所发挥和创新。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根据环境,注重知识应用的综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摸索总结,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而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总体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适应时代的要求!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2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营造好的课堂气氛,还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究,还要注重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应用的实践活动,为信息技术教学营造“宽松,主动,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现浅谈如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几点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演示讲解的教学设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我们知道,信息技术教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直观性,许有关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仅凭老师的口述,学生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应精心选择使用多媒体数据,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使教学取得最佳效果.创造民主,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利用发现探究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获得知识,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被动的接受者.其教学设计为:简述操作要领→操作尝试→启发引导→操作学习→反馈指导→巩固练习→归纳总结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方法,一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二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如在学习word制作表格时,学生学起来很简单.但是否很简单,通过布置一个任务(制作课程表),学习效果就一目了然了.至于巩固练习和归纳总结,道理是很显然的.这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操作时间密切结合的教学设计.

三,构建“主体—互动—探究”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老师先布置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自主的参与教学,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必要的社会性品质;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教学人际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使学生智力得到较好的发展.例如布置任务:应用FrontPage软件制作个人网页,链入班级主页.在大多数学生基本完成任务后,从学生制作的网页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由学生自己介绍演示,然后让学生互相讨论,发表意见,看法,实现相互交流,学习的目的.教师在此过程中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为目的,适当的引导讨论方向.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主动研究,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并通过师生交流的互动作用和情境探索的学习,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实现学生主动发展的目标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3

执教高中信息技术课已经有5年了,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现阶段新课改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到现在也算是推进了一段时间了,作为在一线执行新课改的教师来说,喜忧参半;一方面课堂教学更加关注学生,和现实生活联系更紧密,教学内容实用性更强,更加关注能力;另一方面基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课改前的教学方法、模式等都还处于摸索着前进的阶段,因此,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难以预料的问题,还有许多值得反思的地方。

情景一:学生进入机房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就是登陆QQ,在已经说明外网络是断开的情况下,学生直言:不能上QQ,那信息课上着还有什么意思啊!——理直气壮!

反思:社会各界一直都在进行“学生上网利弊谈”,但不管谈论的结果如何,网络进入生活是不可回避的事实,而且是时代的需要。网络不是洪水猛兽,它是不可排斥的,它是工业时代转入信息时代的标志。我们都知道“学生一旦接触互联网就会被其无穷的魅力所吸引,通过正确的引导,网络会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然而如果缺乏引导,学生也会被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但正确的引导方法是什么?以往学生是在“两个世界”中学习,一个是经验世界,另一个是语言文字世界,而且现行教育模式使这两者越来越脱节(也就是我们所批评的理论脱离实际)。当代信息技术正在创造出虚拟的现实世界,这“第三个世界”应该成为沟通前两个世界的重要桥梁。“QQ”、“聊1

天室”和“论坛”等正是网络创造出来的虚拟社区,属于“第三个世界”的,我们不是要“取缔”,而是要“拿来”为教学所用,促使学生在经验世界和语言文字世界中学习活动与学习经验的整合,这样才是积极的做法。

情景二:在学习《信息的加工与处理》的课堂上,有学生提出这些内容在上高中前就已经学过了。

反思:目前我校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它是经过几次改版的教材,但在“微软培训班”中兜了很多圈子。从小学到高中,一部分信息技术内容一直在“螺旋”中重复着,如果信息技术课程仍然沿用旧的课程观,那么信息技术课堂上学生无心学习、被动地“玩”的现象肯定很难被扼制。因而,运用“新课程观”来执行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面临的新课题。新课程观中强调的是师生共同创造、开放性、个性化、超文本链接的课程体系,因而,让学生参加到信息技术课堂的资源建设和教的活动中,学生有了学习的自主性,就会自觉地回归到学习中来,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情景三:去年9月份去山东参加观摩课的听课活动,其中有位老师教的非常精彩,但在评课阶段就有老师提出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任务分析”,说是都新课改了,还通过这种“任务分析”限止学生的思维。

反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发展不能割断历史。即使是旧事物中也有许多合理的因素,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并

不是简单的一刀两断,而应是扬弃。有的教师认为,新课改就意味着彻底的否定和完全的抛弃,似乎全面否定与激进更能显其改革的彻底性。因而在行动上往往全盘否定以前的'传统教育,例如此情景。本人觉得不管是什么时候,只要是好的方法,有效的方法都要继承下去,要正确处理好创新和继承的关系。难道真要把“游戏式”或“故事式”的自主教学进行到底吗?一节课讲一个故事导入,主题活动时再来一个游戏,课堂小结时还来一个故事;如果是这样,恐怕这也是“新课改”的悲哀。

新课程改革确切地说是改善课程的一次尝试,是课程改革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阶段,它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新课程改革与实践“始于心动”,“成于行动”。在推进新课程的行程中,广大教师对新课改的理念、方法、内容等还处于学习、理解、探索阶段,在实际操作中仍会遇到许多问题。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只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有敢于直面问题的勇气,大胆尝试,不断摸索,认真分析,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上是本人对新课改这一阶段中出现的问题的反思,也是自己对新教材,新课程的初步体验。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4

笔者在交流时发现,信息技术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即认为:信息技术基础部分,教材比以前有很大进步,内容丰富,涉及知识面广,与学生学习、生活结合密切,许多内容都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可是当课程进行了一半时,就我的见闻,一线教师普遍反映这个课更难把握。

面对新课程我们该怎么办?很多东西都需要我们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同时一步一步总结经验教训。

在新课程开始前,我曾研读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学习指导纲要,并撰写了《试论信息技术课的技术定位》一文,对新课程的定位和培养目标进行了初步探讨,下面就以两个结论开始本文。

信息技术课的课程定位: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中,把课程分为学术性课程与技术性课程。技术在新课标八个学习领域中是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而信息技术是其中最能反映先进科学技术的课程,这是信息技术课在新课程体系中的基本定位。

信息技术课的培养目标:信息技术课是技术课,目的是培养学生技能。同时这种技能不是计算机本身,而是使用计算机去处理信息的技术和能力,是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必备技能。高中的信息技术课不是专业的计算机课。高中技术性课程与学术性课程协调配合,最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的合格的公民。

我认为认清本学科在新课程中的地位,和本学科的培养目标非常重要。他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教研的根本指南。

根据以上的定位和培养目标,结合现阶段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谈谈反思。

一、抓住核心内容,把握好教学难度。

信息技术基础部分涉及内容多,如:程序设计、统计图表、视音频编辑、信息的集成、图像数字化加工、文本信息的加工等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内容。涉及软件也非常多,如:Word、Excel、Pointpower、VisualBasic、Acdsee、CoolEdit、Photoshop、Dreamweaver、Flash、Flashget等几十个软件。比如Vb过去是用一个学年的2/3时间来学习的,word过去是用1/3学年学习。如果还用过去的方法,按照过去的难度一步步来教,其他不说,就时间上显然不够。如果简单降低难度,每个内容、每个软件,都走马观花一样,让学生随便用用,浅尝辄止,则显然实现不了教学目标。我认为可以采取的策略是,核心内容不降低难度,而把一些细节部分一笔带过,我称为“忽略技术细节”的策略。

为什么可以忽略技术细节?这个问题比较麻烦,简单说,首先就是根本上认为技术思想重于技术细节;其次就是细节的技术比较容易获得帮助;最后就是技术细节随着技术发展,变化最快。

举例:VB程序设计。基础部分中这一内容,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通过程序可以进行自动化信息处理,这个是关键。至于里面的排序算法、界面设计、面向对象的理解等都是次要内容。关键是能让学生感受到,通过程序可以实现自动化信息处理,程序设计的目的让计算机高效完成信息处理,并在学习过程中,大致了解程序设计的步骤就可以了。所以把一个学期的课用三节上,就必须剪除繁琐的基本知识,建立好良好的学习环境,以让学生跳出具体技术的框框条条,直接进入核心内容学习。

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建立好的帮助系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性的发挥非常重要,一定要避免教师满堂灌,要启发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多尝试,多动手。不能以讲代思,不能仅仅让学生停留在照猫画虎的模仿层次。

举例:Excle中的图表加工。这里的核心内容是如何用直观的、形象的图表去表示数据。因此教学一定要围绕读懂图表,并在此基础上学会选择合适的图表去展示数据信息来开展。我认为这个图表应该先在头脑中建立,然后才是通过工具(计算机、Excel软件)来帮助分析和表达某种信息。

这就要求教学中分析数据处理的需求,组织讨论,加强引导。

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还要特别注意帮助系统的支持、小组协助的培养,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学习环境的建设。特别是帮助系统的`支持,我认为在教师备课时候要特别注意。因为新课程内容面广、难度大,如果没有很好的帮助机制,仅仅靠老师主导课堂,学生必须跟教师走,那样的学习一定是低效率的。帮助系统可以是文档资料、网页链接、动画、录像、还有教材的使用等。检查自己有没有好的帮助系统,只要留心观察完成任务阶段,学生是不是一直举手询问就可以了。如果一堂课下来,自己累得疲于奔命,恨不得分成三头六臂去解决学生各种各样的简单问题,这不是学生笨,这是自己帮助系统没建好。

三、能够较准确的评价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怎样评价才有效,怎么评价才能做到激励学生?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这一课题很值得研究。新课程的评价体系是多样的,有学生自己的评价、有同学之间的评价、有教师的评价、还有考核的评价、社会的评价等。学生完成了一个任务,越多人注意到他,给予的评价越多,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越好,责任感就越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条件的不断的给予学生各种形式的评价。在营造评价氛围的同时,我们就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就在养成他们的责任感,就在建立他们的自信,也就巩固了基础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进一步说,信息技术学的好不好,非常关键是学生能不能学会有效的交流、表达,因为信息技术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表达,这是学科能力核心中的核心,而加强评价是提高交流能力的有效手段。

四、注意技术操作的同时,应该加强操作思想的锻炼。

信息技术是技术的课程,但是怎么理解这个技术?不是雕虫小技的技术。所以有中科院的秦伯益院士说新课改要“文理交融,多元并举”,是大技术,大思想的培养。不站那么高,就我们学科而言,简单说就是要用技术思想去引领具体的技术实践。

举例图像数字化加工。图像加工,有许多概念,如图层、蒙板、颜色曲线等。如果仅仅通过一个个实例,手把手教,要学生学会用选择区域,用图层,用蒙板等都不难。但是一旦有新的问题学生就会茫然。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时候需要用什么技术去做。为什么这样表达?这样处理?这里面的思想学生会不会把握?这些其实才是技术的关键。在信息技术领域,其实主要不是会不会做,而是知不知道要做什么的问题。就图像加工而言,学会分析,比较,找到更好的方法来完成图片信息的加工表达,这是图像数字化的关键。其实这就是技术思想问题,他是技术的基础,也是技术提高的原动力。

基本的技术中,当然也有很多是熟悉鼠标左键、右键、拖拉,键盘的组合键、软件的界面、软件的功能等低层次的技术。这些技术的学习,一方面要提供更多的有效的帮助,另一方面要复合到其它综合任务去学习把握。教学中要避免为了技术而技术,在作品制作阶段去拼凑技术、机械的叠加效果,引导学生制作一些没有思想作品的现象出现。

五、课程的时间分配和节奏把握。

时间分配的问题在信息技术学科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按照课标要求是30%上机、70%上课,尽量多上机。教学中觉得这个要求真要落实很难。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学校的硬件配置,就全国而言,不可能全部的计算机课都在机房上。其二是教学实际情况,一些理论性强的问题需要讨论和讲授,机房环境较难控制,不适合讲授和组织讨论。个人认为“尽量多上机”的认识是不正确的,要注意矫枉过正的倾向,因为实践是要理论基础的,有些内容还是适合讲授的。特别要防止课堂都在机房,控制不了学生,完全放任自由的现象出现。

实践中我做了这样的分配,一节理论课,一节上机课,基本按照这样的比率来上课。一个学期下来,发现效果比较好。在理论课上,注意讲课时间控制在1/2,组织看书,引导讨论,请学生小组上讲台完成任务等实践控制在1/2。在上机实践课上,教师讲授时间1/3左右,包括引入、布置任务、小节。1/3时间让上机学生完成任务。1/3时间组织讨论,评价,完善任务。这样总的算下来,课堂上作为教师讲课的时间大约是40%,学生活动和上机的时间大约是60%,大致黄金分割律,个人认为还是要力求减少讲授时间,争取做到61.8%的时间给学生活动。这个比率可能比课标要求美些吧。

一堂好的信息技术课,它的节奏感要强,而且这种节奏最好是在学习中与学生一起配合,逐步建立起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习惯。具体表现就是,听课时,学生配合老师认真听讲,了解任务,明确技术关键点;作品制作时候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带着技术思想,去完成任务。制作过程遇到困难,学生能够根据帮助系统获得快速有效的技术支持,准确、快速的完成任务;在评价交流阶段,欣赏时能够借鉴别人成功之处,指出他人作品中可待提高之处。介绍自己作品时能够大胆、大方、自信的把自己制作时的问题和创新点与同学交流。一堂好的信息技术课一定是技术信息、技术思想,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做到高效的学习、有效的表达和充分交流的课。

以上是本人对新课改这一阶段教学的反思,也是自己对新教材,新课程的初步体验。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5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与物质和能量同为构成人类社会资源的三大支柱,信息技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信息技术教育应运而生,发展迅速。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我认为做好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目前,很多教师不适应新课程教材,不知如何使用教材进行教学。我认为,我们应该集众家之所长,对多本教材再加工,然后再“发展”教材,要根据本校学生基础和学生生活的实际,及时调整、增减和整合教材内容进行最适合自己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

例如,在中图版高中选修内容《全景新视野》一节中,可将利用配套素材制作全景图改变为以事前教师拍摄校园美景作为素材,这样更贴近生活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再例如,在中图版高中信息技术《音频素材加工》一课,可将使用的goldwave软件转变为更为直观形象的cooledit,而goldwave留给有兴趣的同学自主研究,这样有利于教学的实施。

总之,要立足实际对教材进行调整,使其更加适应教学实际。同时也不要矫枉过正,完全脱离教材,因为教材是专家编写的,有一定的权威性,教材的整体框架是非常科学的,我们还要“顺应”教材。

二、学生

1.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信息技术课尤为如此。因此,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在讲解《图片处理与加工》一课时,教学重难点是Ph?鄄toshop工具的使用,为了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我以学生们平时参加活动时的电子照片为素材,提出了“将不在同一照片中的两个人合影”的教学任务,同学们一下子就兴奋起来,非常积极地学习,课堂效果当然不言而喻。在讲解《视频编辑》一课时,我更是以电影电视节目片段、学生喜欢的音乐以及学校各大活动视频为素材,学生感觉到是身边的信息,学习的欲望非常强烈,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同学们不仅轻松地掌握了视频编辑的基本知识,而且都能制作出美丽的视频文件,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显而易见,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质的飞跃。

2.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在教育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势与情感体验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反之,则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不要以强制的手段———训斥、向家长告状等来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教师应该意识到自己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强制性的教育,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 ,也容易扼杀学生学习的兴趣。过去的观念是“强制学习”,现在的观念是“吸引学习”。“吸引”就是使学生们快乐自主地接受学习。

例如在学习“无所不在的信息”一课时,我采用了“世界各大洲灯光图片”展现信息的发展水平,从课堂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住学生,之后的教学中又通过几个小故事展示信息的各个特征,中间又应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进行教学,整堂课学生都在快乐中接受学习,对比以前采用的强制教学,效果有了很大提升。

(2)互动的师生关系

师生互动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正负反馈机制。通过反馈可以加强正效应,也可以加剧负效应。良好师生关系的确立为教学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实施

1.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关于新课程所提倡的主题式教学,教师虽有所尝试,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目前采用的仍是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由此可见,目前虽然实施了新课程改革,但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太大的变化。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综合应用相关的教学方法,我们的教学过 程不是 老师或学生独自的舞台,而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学习提高的舞台。

例如我在讲解《动画制作》一课时,我除了对动画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简单介绍并引导学生欣赏动画外,还采用了主题学习网站的形式,将帮助信息呈现给学生,使其具有独立自主学习的空间,这并不是完全撒手不管,我还有巡视辅导,有总结分析和重难点再讲解,还有师生互动。课堂效果显示,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应用对比传统的讲练效果更优。

再如,我在讲解《无所不在的`信息》时,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学习了信息及其特征等相关知识,期间利用野外生存训练来引出信息的重要性,然后展示了生活中的信息从而引出信息的概念,接着用“啤酒和尿布”等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出信息的特征等,最后用互动练习让学生竞赛,整堂课虽然是传统教学方法为主,但是效果并不错。

所以,我们既要接受新的教学方法,也不要完全抛弃传统方法,应立足教学实际,合理、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2.以“中观教学设计”理念来指导教学

从课程设计的范畴来看,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微观设计是指对单节课层面所进行的教学设计;宏观设计是指针对某一学科课程或整本教材进行的教学设计;中观设计,是指介于课程与课时之间所展开的教学设计,通常是对课程单元或主题模块的设计。

例如,我在讲解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多媒体技术应用》中的“声音素材的编辑与制作”一课时,考虑到整个单元的内容为“视听制作”,我将中观目标定为制作一个“天上的街市”配乐视频作品。本部分任务是让学生录制“天上的街市”配乐诗朗诵,通过和以后几部分任务合作,以达到中观目标。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中观教学设计的应用,能使整个学习内容很好地融合,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方便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

3.及时以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1)教师评价: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

教师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关注的眼神都会给学生无比的信心。此外,教师的以身作则、教师本人的学习态度、耐心的辅导、对学生的信任及期望等都是对学生默默的激励,是一种对学生无声的、向上的评价。

(2)也可引进“学生自评、互评”等各种评价方式,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和来自自身的激励同样不可或缺。

课堂上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就是一种激励学生的好方法,无论是对被树立为榜样的被展示者,还是对受同伴鼓舞的其他学生都是一个很好的激励。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学习当中,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这种来自自身的激励是对学生最好的激励。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只有不断地努力探索,不断地反思、改进我们的教学行为,才会使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第五篇: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

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促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其目的正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指出的:“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能帮助学生学会通过自主探索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体会数学的思想和本质。

一、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实践

1.改革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中,数学知识的难点、重点主要靠教师讲解、启发、分析,学生不但学得被动,而且理解一些特别抽象的数学概念或情境比较复杂的数学问题会出现很大的困难。利用信息技术则能大大减少这种困难。例如椭圆第一定义的教学,教材通过实验引入概念当然是一种好的方法,但是要从一次实验发现离心率e对椭圆形状的影响就很困难。利用计算机上的“几何画板”来展示这一实验,保持椭圆的长轴不变,在焦距逐渐缩小的过程中,学生立刻能感知离心率e对椭圆形状的影响。

2.改革学习方式

学生应该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学习数学。信息技术怎样帮助学生成为主动探索者呢?

对于一些数学问题,特别是与图形有关的问题、对动态图形中某些不变量的探索等,利用数学软件展示问题情境,观察图形,分析其中的规律,或通过拖动鼠标跟踪点的轨迹等办法进行研究,容易使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例如线性规划中的整点问题,在计算机上作出可行域,并显现出坐标网格点,将目标函数的图像(通常是直线)进行平移,能方便地得到最优解,从中得到启发,学生就能找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二、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整合的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师生共同体验着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教学带来的新奇和喜悦。但是,无论是在理念层面还是在操作层面,都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去反思。

1.从教师角度反思

教师在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较弱,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很多教师只有在开公开课或学校要求时才使用信息技术,根据学生学习需要经常使用的是少数。究其原因,主要是:

(1)应用信息技术的总体水平偏低。目前,虽然绝大多数教师已经学习了基本操作和一些软件使用的基础知识,但应用水平不高。

(2)应用信息技术的目的不明确。多数教师仅仅利用信息技术来增大课堂教学容量,没有在改革数学事实的呈现方式、改革自己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突破教学难点、发展学生的探索发现能力上下功夫。

《课标》把“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列为基本理念之一,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在保证笔算训练的前提下,尽可能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各种数学教育技术平台,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等进行探索和发现。”因此,数学教师要加强学习,认识到研究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必要性和紧迫感。

2.客观认识信息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高度的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既是数学的特点,也是数学的优点。正如《课标》所说:“数学在形成人类理性思维和促进个人智力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数学教育应“使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使学生表达清晰、思考有条理,使学生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锲而不舍的精神,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思考方式解决问题、认识世界”。信息技术推进了数学教学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更大的学习空间,体现了数学内容呈现方式直观化、探索过程多样化和抽象问题具体化等优势,但我们不能用“直观化、具体化”取代抽象的数学思维,直观演示不能取代空间想象,实验探索得到的结论或由实验启发得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必须经过严谨的数学推理才能验证其正确性。《课标》告诉我们要克服“双基异化”倾向的同时提出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双基’”概念,我们要认真学习、体会。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时,认真研究数学教学的自身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要,考虑哪些活动适宜在各种信息技术平台上进行、哪些活动必须离开计算机,哪些运算可使用科学型计算器、哪些运算必须安排笔算训练。要合理安排教学进程中的每个步骤,适时、适度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同时要考虑到制作课件的效率,以尽量少的投入换取尽可能大的教学效益。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2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大纲指出:“信息技术学科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包括: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基本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流畅地发表观点、发表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作为一名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认真地进行了反思,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学会使用教材

“会使用材教”而不是“会教教材”,也不是“照教材教”。目前,很多老师不适应新课程改革,不知如何使用教材进行教学。我觉得在教学教程中,我们应该博众之长,多对教材进行深加工,然后根据学生基础和生活的实际,及时调整、增减和整合教材内容,得到最适合自己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同时还应该考虑把信息技术作为其它学科的平台。

例如,在《网上冲浪》一节中,我事先要求把学生把各学科中的疑难问题收集起来,然后利用搜索引擎,在Internet上找到问题的答案。再例如,在中图版高中信息技术《音频素材加工》一课,可将使用的goldwave软件转变为更为直观形象的cooledit,而goldwave留给有兴趣的同学自主研究,这样有利于教学的实施,同时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要立足实际对教材进行调整,使其更加适应教学实际。同时也不要完全脱离教材,要注意教材的整体框架的科学性。

二、让学生变成学习的主人

1.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信息技术课尤为如此。在讲解《图片处理与加工》一课时,教学重难点是Photoshop工具的使用,为了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我以学生们平时参加活动时的电子照片为素材,提出了“将不在同一照片中的两个人合影”的教学任务,同学们一下子就兴奋起来,非常积极地学习,课堂效果当然不言而喻。在讲解《视频编辑》一课时,我更是以电影电视节目片段、学生喜欢的音乐以及学校各大活动视频为素材,学生感觉到是身边的信息,学习的欲望非常强烈,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同学们不仅轻松地掌握了视频编辑的基本知识,而且都能制作出美丽的视频文件,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可见,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质的飞跃。

2.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在教育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势与情感体验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反之,则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做到:一是师生平等不以强制的手段强使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以吸引学生学习为主。实际上就是使学生们快乐自主地

接受学习。例如在学习“无所不在的信息”一课时,我采用了“世界各大洲灯光图片”展现信息的发展水平,从课堂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住学生,之后的教学中又通过几个小故事展示信息的各个特征,中间又应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进行教学,整堂课学生都在快乐中接受学习,对比以前采用的强制教学,效果有了很大提升;二是实时进行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正负反馈机制。通过反馈可以加深教师对学生实际的.了解,为教学顺利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采用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顺利实施教学过程

1.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不是老师或学生独自的舞台,而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学习提高的舞台。这就要求老师综合应用相关的教学方法,组织课堂教学的实施。例如我在讲解《动画制作》一课时,我除了对动画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简单介绍并引导学生欣赏动画外,还采用了主题站的形式,将帮助信息呈现给学生,使其具有独立自主学习的空间,这并不是完全撒手不管,我还有巡视辅导,有总结分析和重难点再讲解,这样的师生互动,比传统的讲练效果更优。所以,我们应立足教学实际,合理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2.及时以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1)教师评价:教师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关注的眼神以及教师本人的学习态度、耐心的辅导、对学生的信任及期望等都是对学生默默的激励,是一种对学生无声的、向上的评价。同时,老师也要对学习成果及时做出中肯的评价,以鼓励学生奋发上进。

(2)学生的自评、互评: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和来自自身的激励同样不可或缺。课堂上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就是一种激励学生的好方法,无论是对被树立为榜样的被展示者,还是对受同伴鼓舞的其他学生都是一个很好的激励。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学习当中,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这种来自自身的激励是对学生最好的激励。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只有不断地努力探索,不断地反思、不断改进我们的教学行为,才会使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3

高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到底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不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掌握更多的命令、操作,就是最主要的目标?我认为不是。而是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达到多方面素质的提高,特别是信息素养的提高。激发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学习、有兴趣地学习、使学生接受多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在知识、技能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在这十来年的教学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有过成功和失败的教训,在这里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高中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信息加工和处理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情感教育也是不可缺少的,根据本学科的自身特点,学生的合作意识是逐步加强的、他们的探索精神是不断培养的,这些教育是要渗透在每一节课、每一项任务中的。我在每一个班级里面都选出若干个基础比较好一点的同学,组成一个辅导小组,在每次上机的时候由他们负责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这样既提高了总体成绩,也使他们获益不少。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围绕相应的知识点多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从而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每一个任务都设计的明确、合理、科学,将所要传授的各个知识点蕴含于各个任务中,将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让学生完成了相应的任务后,从而也掌握了需要接受的知识。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从而让学生拥有学习真正主动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完成一系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任务”,从而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让他们尝到学习的乐趣,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的推动下,使信息技术课展示给学生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信息世界,摆脱封闭式教学方法,探索多样化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我一般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演示、讲解模式

某些知识,借助于电教设备演示,教师在其中做适当的讲解,能使学生获得大量的感性知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我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堂教学软件,将操作过程通过教师机演示给学生,并适当讲解,使学生观看到了完整的操作过程,这样,不仅易于传授所学内容,还能有效控制课堂进程,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为了配合演示模式的教学,我还根据课程内容及学生接受能力,制作有针对性的课件,使课程内容生动形象,变难为易。这样生动形象的表述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学生易于接受。

(二)练习模式

学生要想熟练使用计算机,仅靠教师的讲授和演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才能掌握运用操作技能和技巧。练习的方式要多种多样,上机操作,课内外作业等。在进行上机操作练习时,一般由教师给学生布置有针对性的练习内容。例如,讲完网络浏览软件的使用后,我要求学生课下去上网,课上再体会一下,讲完Frontpage20xx后我要求学生自已制作个人档案、个人主页等。每完成一项教学内容,就及时让学生进行一定量的练习,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熟练掌握所学内容,提高学习效果。

四、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评价方式

信息技术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一般不宜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来评价学生对知识掌握程度高低。在教学中,我根据所学内容不同,采取了不同的评价方式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一般采用学生自评、他评和师评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作品。在教Powerpoint、FrontPage20xx等软件的使用时,我采取了“学生作品展示、开放式评价”的方式:当学生完成作品时,要求部分学生向全班展示他的作品,并讲述制作该作品的'意图、过程、采用的方法等,让其它学生给予评价。还有就是要注意评价时机的把握,何时评价为好?我认为,当评价能给后续学习带来动力或者修正作用时,我觉得引入就比较好。尤其是课堂内的评价,在修正教学偏差或失误、促进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最优化操作有积极作用。这个环节一般是在课程中途出现一次、结尾一次。中途的一次一般是对新课内容学习的第一次学习效果评估和反馈,是一次教学修正。结尾的一次一般作为总结性的评价,评价范围要广一点。总之,信息技术学科由于其实践性及应用性强等特点决定了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采取适当的、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才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精神,提高信息能力。

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很重要,教师上课要带上良好的情绪、真诚的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学生,从而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尽可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让他们轻体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有什么问题才会及时地提出来,师生双方才可以及时交流。教师应不断地分析学生的感受,了解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为学生创造轻松、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自己的课堂散发出灵性的光辉,爱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喜欢的感觉,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本人作为信息技术教师,从教十几年,通过不断地学习教育理论知识和学科专业知识,注重自身素养的提升,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摸索总结,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要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总体目标,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有待我们信息技术教师共同努力。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4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我们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别。从对高二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比其他学科要高得多。但无论是我们的教学内容还是我们的教学方法,学生都不太满意,反映出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还很不理想。一是教学内容上,众口难调,二是教学方法上,感受不一。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参差不齐,使教学内容难以适合每一位学生;学生喜欢操作性强的东西,而对教师教授的理论性内容不大感兴趣;学生喜欢自由自在的学习和游戏,对于教师安排的任务缺乏完成动力等等。如何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一定的信息能力以解决自身生存中所遇到信息问题,适应社会的需求呢?这需要我们教师花更大的努力,不断探索,找到一套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做了以下探索。

一、调整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如果教学内容跟着课本走,内容过于简单,知识面窄,重复性多。学生很容易产生枯燥的消极想法,所以在教学法过程中,适当的调整教学内容,简单的知识内容我则采取了自学和学生独立制作的方法,尽量做到“精讲多练”、“学生讲,辅助指导”、“让学生自主学习”等方法。在最后的作品展示课上,同学们积极思考发现自己作品的不足之处,并能通过观看其他优秀作品找到完善之法。对学生作品,应多鼓励、欣赏、赞扬学,让学生体验成功感。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创设和谐氛围,推进分层教学

因为农村中学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基础较好,有的学生基础很差,基础好的学生,在老师还没讲完时就会操作了,而基础差的学生总是害怕操作,不愿意动手。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于是,根据学生实际,每班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基础好的先掌握的同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分组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三、巧妙设计教学任务,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围绕相应的知识点多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从而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每一个任务都设计的明确、合理、科学,将所要传授的各个知识点蕴含于各个任务中,将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让学生完成了相应的任务后,从而也掌握了需要接受的知识。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从而让学生拥有学习真正主动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完成一系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提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让他们尝到学习的乐趣,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四、联系生活,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对于计算机教学,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学习Excel软件时,我用到了数据搜集的方法。在有了两节课的学习的基础上,我动员同学们制作一份《个人消费统计表》,分析自己的生活费都花在了什么方面,哪些方面是可取的,哪些方面是不应该花消的,然后计算出总开支。在这个数据的搜集过程当中,同学们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关注自身的生活消费支出,从文具、伙食、交通、其他方面的费用入手实事求是地、认真地制作了《每周个人消费统计表》。完成了表格的数据计算,并且有的同学主动算出各个方面所占的比例。教材上的知识的到充分的发挥,还有的同学给表格加上了生动的图片或者是美丽的背景图片,从而结合了前面所学的在文档中插入图片的知识,完成了表格中图片的插入和背景的设置,完美了表格的界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数据出来后,课堂上同学们还互相比较谁花的多、谁最节省,认真

分析那里的是该花的、那里是该省的,然后制定出一份《日后花费计划清单》。从这样的一节课中,学生学习到的不仅是简单的“Excel制作表格”,还包括了多个软件的综合应用,涉及到一个操作技巧在多个软件中的不同使用,达到共同的目的(图片的插入和背景的设置),修饰美化版面。他们不仅深入地掌握了该项操作的技巧,还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通过本次课的学习,真正让学生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多的教会了学生们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并给出分析结果的能力,可谓收获颇丰。

五、加强教学评价,多肯定学生

教学评价一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较多,特别是在学生自由创作过程中,我们对于学生的活动给予恰当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掌握教学内容,达到良好教学效果。也使学生更客观地评价别人的作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活动中都能有所发挥和创新。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根据环境,注重知识应用的综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摸索总结,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而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总体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适应时代的要求!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5

笔者在交流时发现,信息技术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即认为:信息技术基础部分,教材比以前有很大进步,内容丰富,涉及知识面广,与学生学习、生活结合密切,许多内容都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可是当课程进行了一半时,就我的见闻,一线教师普遍反映这个课更难把握。

面对新课程我们该怎么办?很多东西都需要我们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同时一步一步总结经验教训。

在新课程开始前,我曾研读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学习指导纲要,并撰写了《试论信息技术课的技术定位》一文,对新课程的定位和培养目标进行了初步探讨,下面就以两个结论开始本文。

信息技术课的课程定位: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中,把课程分为学术性课程与技术性课程。技术在新课标八个学习领域中是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而信息技术是其中最能反映先进科学技术的课程,这是信息技术课在新课程体系中的基本定位。

信息技术课的培养目标:信息技术课是技术课,目的是培养学生技能。同时这种技能不是计算机本身,而是使用计算机去处理信息的技术和能力,是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必备技能。高中的信息技术课不是专业的计算机课。高中技术性课程与学术性课程协调配合,最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需要的合格的公民。

我认为认清本学科在新课程中的地位,和本学科的培养目标非常重要。他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教研的根本指南。

根据以上的定位和培养目标,结合现阶段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谈谈反思。

一、抓住核心内容,把握好教学难度。

信息技术基础部分涉及内容多,如:程序设计、统计图表、视音频编辑、信息的集成、图像数字化加工、文本信息的加工等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内容。涉及软件也非常多,如:Word、Excel、Pointpower、VisualBasic、Acdsee、CoolEdit、Photoshop、Dreamweaver、Flash、Flashget等几十个软件。比如Vb过去是用一个学年的2/3时间来学习的,word过去是用1/3学年学习。如果还用过去的方法,按照过去的难度一步步来教,其他不说,就时间上显然不够。如果简单降低难度,每个内容、每个软件,都走马观花一样,让学生随便用用,浅尝辄止,则显然实现不了教学目标。我认为可以采取的策略是,核心内容不降低难度,而把一些细节部分一笔带过,我称为“忽略技术细节”的策略。

为什么可以忽略技术细节?这个问题比较麻烦,简单说,首先就是根本上认为技术思想重于技术细节;其次就是细节的技术比较容易获得帮助;最后就是技术细节随着技术发展,变化最快。

举例:VB程序设计。基础部分中这一内容,一定要让学生感受到通过程序可以进行自动化信息处理,这个是关键。至于里面的排序算法、界面设计、面向对象的理解等都是次要内容。关键是能让学生感受到,通过程序可以实现自动化信息处理,程序设计的目的让计算机高效完成信息处理,并在学习过程中,大致了解程序设计的步骤就可以了。所以把一个学期的课用三节上,就必须剪除繁琐的基本知识,建立好良好的学习环境,以让学生跳出具体技术的框框条条,直接进入核心内容学习。

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建立好的帮助系统。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性的发挥非常重要,一定要避免教师满堂灌,要启发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多尝试,多动手。不能以讲代思,不能仅仅让学生停留在照猫画虎的模仿层次。

举例:Excle中的图表加工。这里的核心内容是如何用直观的、形象的图表去表示数据。因此教学一定要围绕读懂图表,并在此基础上学会选择合适的图表去展示数据信息来开展。我认为这个图表应该先在头脑中建立,然后才是通过工具(计算机、Excel软件)来帮助分析和表达某种信息。

这就要求教学中分析数据处理的需求,组织讨论,加强引导。

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还要特别注意帮助系统的支持、小组协助的培养,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学习环境的建设。特别是帮助系统的支持,我认为在教师备课时候要特别注意。因为新课程内容面广、难度大,如果没有很好的帮助机制,仅仅靠老师主导课堂,学生必须跟教师走,那样的学习一定是低效率的。帮助系统可以是文档资料、网页链接、动画、录像、还有教材的使用等。检查自己有没有好的帮助系统,只要留心观察完成任务阶段,学生是不是一直举手询问就可以了。如果一堂课下来,自己累得疲于奔命,恨不得分成三头六臂去解决学生各种各样的简单问题,这不是学生笨,这是自己帮助系统没建好。

三、能够较准确的评价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怎样评价才有效,怎么评价才能做到激励学生?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这一课题很值得研究。新课程的评价体系是多样的,有学生自己的评价、有同学之间的评价、有教师的评价、还有考核的评价、社会的评价等。学生完成了一个任务,越多人注意到他,给予的评价越多,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越好,责任感就越强。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创造条件的不断的'给予学生各种形式的评价。在营造评价氛围的同时,我们就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就在养成他们的责任感,就在建立他们的自信,也就巩固了基础的知识和基本技能。更进一步说,信息技术学的好不好,非常关键是学生能不能学会有效的交流、表达,因为信息技术本身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表达,这是学科能力核心中的核心,而加强评价是提高交流能力的有效手段。

四、注意技术操作的同时,应该加强操作思想的锻炼。

信息技术是技术的课程,但是怎么理解这个技术?不是雕虫小技的技术。所以有中科院的秦伯益院士说新课改要“文理交融,多元并举”,是大技术,大思想的培养。不站那么高,就我们学科而言,简单说就是要用技术思想去引领具体的技术实践。

举例图像数字化加工。图像加工,有许多概念,如图层、蒙板、颜色曲线等。如果仅仅通过一个个实例,手把手教,要学生学会用选择区域,用图层,用蒙板等都不难。但是一旦有新的问题学生就会茫然。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时候需要用什么技术去做。为什么这样表达?这样处理?这里面的思想学生会不会把握?这些其实才是技术的关键。在信息技术领域,其实主要不是会不会做,而是知不知道要做什么的问题。就图像加工而言,学会分析,比较,找到更好的方法来完成图片信息的加工表达,这是图像数字化的关键。其实这就是技术思想问题,他是技术的基础,也是技术提高的原动力。

基本的技术中,当然也有很多是熟悉鼠标左键、右键、拖拉,键盘的组合键、软件的界面、软件的功能等低层次的技术。这些技术的学习,一方面要提供更多的有效的帮助,另一方面要复合到其它综合任务去学习把握。教学中要避免为了技术而技术,在作品制作阶段去拼凑技术、机械的叠加效果,引导学生制作一些没有思想作品的现象出现。

五、课程的时间分配和节奏把握。

时间分配的问题在信息技术学科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按照课标要求是30%上机、70%上课,尽量多上机。教学中觉得这个要求真要落实很难。原因主要有二,其一是学校的硬件配置,就全国而言,不可能全部的计算机课都在机房上。其二是教学实际情况,一些理论性强的问题需要讨论和讲授,机房环境较难控制,不适合讲授和组织讨论。个人认为“尽量多上机”的认识是不正确的,要注意矫枉过正的倾向,因为实践是要理论基础的,有些内容还是适合讲授的。特别要防止课堂都在机房,控制不了学生,完全放任自由的现象出现。

实践中我做了这样的分配,一节理论课,一节上机课,基本按照这样的比率来上课。一个学期下来,发现效果比较好。在理论课上,注意讲课时间控制在1/2,组织看书,引导讨论,请学生小组上讲台完成任务等实践控制在1/2。在上机实践课上,教师讲授时间1/3左右,包括引入、布置任务、小节。1/3时间让上机学生完成任务。1/3时间组织讨论,评价,完善任务。这样总的算下来,课堂上作为教师讲课的时间大约是40%,学生活动和上机的时间大约是60%,大致黄金分割律,个人认为还是要力求减少讲授时间,争取做到61.8%的时间给学生活动。这个比率可能比课标要求美些吧。

一堂好的信息技术课,它的节奏感要强,而且这种节奏最好是在学习中与学生一起配合,逐步建立起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习惯。具体表现就是,听课时,学生配合老师认真听讲,了解任务,明确技术关键点;作品制作时候学生充分利用计算机,带着技术思想,去完成任务。制作过程遇到困难,学生能够根据帮助系统获得快速有效的技术支持,准确、快速的完成任务;在评价交流阶段,欣赏时能够借鉴别人成功之处,指出他人作品中可待提高之处。介绍自己作品时能够大胆、大方、自信的把自己制作时的问题和创新点与同学交流。一堂好的信息技术课一定是技术信息、技术思想,通过各种信息技术,做到高效的学习、有效的表达和充分交流的课。

以上是本人对新课改这一阶段教学的反思,也是自己对新教材,新课程的初步体验。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6

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如何把课上得再好一点,如何让学生喜欢这么课,并且能在喜欢的情况下,学好这么课,掌握这门课。在这几年的教学过程中,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在这里提出,与大家共同分享。

一、作为教师应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充实自己

现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及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自己应该不断充电,不断用新的知识来武装自己,从而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才能轻松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才能不断向学生介绍信息技术发展的最新前沿,才能激发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教师心服口服,从而轻松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的行为。

二、巧妙设计教学任务,采用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围绕相应的知识点多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从而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每一个任务都设计的明确、合理、科学,将所要传授的各个知识点蕴含于各个任务中,将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让学生完成了相应的任务后,从而也掌握了需要接受的知识。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从而让学生拥有学习真正主动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完成一系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任务”,从而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让他们尝到学习的乐趣,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三、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

课程改革中,教师不能再采用“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模式。让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变为主动地获取知识。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设计一些问题,要把握好教学进程的坡度,在教学实践中认真分析学生的基础和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让学生试着自己去解决,在自身实践中体会和提高。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关注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教师也要做到少讲,让学生自学,做到精讲多练,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充分体现教师既是教育者又是指导者、促进者的多重身份。

四、把枯燥的理论上得轻松风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可能地选择一些贴近生活的实例,学生容易理解也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知识类型多种多样,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时,往往喜欢上机操作课,而不喜欢上理论课。其实,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可尽量将枯燥的东西讲解的生动形象一点,教师在讲解时,可用风趣的'语言,贴近的比喻,引用身边的事件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认可。比如我在上“信息无处不在”这块内容时,通过举例:校园的铃声告诉我们上课、下课的信息,走过食堂时传来的饭菜香传递给了我们可以吃饭的信息,通过这几个身边的小事情,学生踊跃发言,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信息的概念及信息的载体,也让学生可以举一反三。用好的比喻,贴近生活的例子,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教师可以把理论课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让学生感受到计算机世界的五彩缤纷。

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很重要,教师上课要带上良好的情绪、真诚的微笑去面对每一个学生,从而拉进师生之间的距离,尽可能让学生感觉到教师平易近人、和蔼可亲,让他们轻体松愉快地投入到学习中来,有什么问题才会及时地提出来,师生双方才可以及时交流。教师应不断地分析学生的感受,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把握好“度”,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为学生创造轻松、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让教师在和谐中诠释教学,让学生在和谐中建构知识,从而在学生心目中不断提升教师自身的魅力,让自己的课堂散发出灵性的光辉,爱学生,尊重学生,让学生对老师产生喜欢的感觉,从而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根据环境,注重知识应用的综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摸索总结,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而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总体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适应时代的要求!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7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需要指出的是,教学方法应以教学需要为中心。教学方法要有针对性;针对学生的准备状态,教学内容的特点,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适用范围,已有的软硬件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素质条件综合权衡,从而选择和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要有灵活性;根据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具体条件及其变化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选择和使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丰富教学过程,而不是用一种或某几种教学方法一教到底,长期有变化。目的不在于要教师照搬照做,而在于希望他们能够参照这些教学方法积极实践,不断创新。

教学先让学生课前预习本课内容,然后通过上机预习各知识点所设的“学着做”内容,让学生基本了解本课的学习任务,在这个明确目标的驱动下,听教师系统讲解新课以理解学习这些知识的作用和意义。然后,分类布置作业可以让不同水平的同学有不同程度的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和分层次教学方式。

信息技术在本次教学中具有很大优势。第一,教师通过网络教室软件实现演示法使教学更加直观、清晰,教师的操作通过网络直接传送到每一台学生机上。学生可清楚看清每一步操作并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用手边的鼠标、键盘模仿。第二,实现分层次教学的`思想。教师系统讲解保证每一个学生达到了本课基本要求。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练习,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超前学习新知识或自学其他软件,挖掘其潜在能力。

信息技术与其他科目不同,它不受年级或年龄的限制,只于平时学习和实践有关,选出几位比较熟悉WORD的同学参与辅导,以照顾到更多的初学者,真正完成教学目标。若能选出特别优秀的同学代替老师讲解更好,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也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学生以后适用信息社会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必备的基础。

教学方法,就是教师的工作方法,他凭籍着这些方法,使学生精通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并发展他们的智力和才能。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能习惯性地不厌其烦地对学生倾其所有,历数菜单,盲目地试图提高学生操作菜单的水平。事实上工具软件功能丰富,操作方法多样的特点根本就不需要点滴不漏的教学,学生无需完整的地学习所有或大部风功能。学生通过对”范例”的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及其本质,促进学习迁移,并有利于实际应用。比如,在windows操作对象上淡季鼠标右键一般都回弹出菜单,能够方便地执行各种命令或进行各种设置,在推广到word等其他软件一般也有类似的操作规律,体会人们常说的”右键无处不在”,从而知道其他软件的学习与使用。

一个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也影响着学生用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去掌握知识,影响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其他能力的发展。相反,学生的学习方法,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学习和掌握知识,也会影响教师教的方法,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会影响教师教的方法的改进,促进教学任务的完成。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8

在信息化时代,信息与物质和能量同为构成人类社会资源的三大支柱,信息技术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信息技术教育应运而生,发展迅速。作为一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我认为做好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目前,很多教师不适应新课程教材,不知如何使用教材进行教学。我认为,我们应该集众家之所长,对多本教材再加工,然后再“发展”教材,要根据本校学生基础和学生生活的实际,及时调整、增减和整合教材内容进行最适合自己学生学习的教学设计。

例如,在中图版高中选修内容《全景新视野》一节中,可将利用配套素材制作全景图改变为以事前教师拍摄校园美景作为素材,这样更贴近生活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再例如,在中图版高中信息技术《音频素材加工》一课,可将使用的goldwave软件转变为更为直观形象的cooledit,而goldwave留给有兴趣的同学自主研究,这样有利于教学的实施。

总之,要立足实际对教材进行调整,使其更加适应教学实际。同时也不要矫枉过正,完全脱离教材,因为教材是专家编写的,有一定的权威性,教材的整体框架是非常科学的,我们还要“顺应”教材。

二、学生

1.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从“要我学”转变到“我要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学习任务,信息技术课尤为如此。因此,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在讲解《图片处理与加工》一课时,教学重难点是Ph?鄄toshop工具的使用,为了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我以学生们平时参加活动时的电子照片为素材,提出了“将不在同一照片中的两个人合影”的教学任务,同学们一下子就兴奋起来,非常积极地学习,课堂效果当然不言而喻。在讲解《视频编辑》一课时,我更是以电影电视节目片段、学生喜欢的音乐以及学校各大活动视频为素材,学生感觉到是身边的信息,学习的欲望非常强烈,课堂气氛也非常活跃,同学们不仅轻松地掌握了视频编辑的基本知识,而且都能制作出美丽的视频文件,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显而易见,只有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充分发挥学习的主体作用,才能真正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质的飞跃。

2. 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加强师生情感交流

在教育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激发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势与情感体验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反之,则会对学生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因此,我们必须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1)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不要以强制的手段———训斥、向家长告状等来强迫学生服从教师的意志,教师应该意识到自己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强制性的教育,很容易伤害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 ,也容易扼杀学生学习的兴趣。过去的观念是“强制学习”,现在的观念是“吸引学习”。“吸引”就是使学生们快乐自主地接受学习。

例如在学习“无所不在的信息”一课时,我采用了“世界各大洲灯光图片”展现信息的发展水平,从课堂一开始就牢牢吸引住学生,之后的教学中又通过几个小故事展示信息的各个特征,中间又应用易于学生接受的语言进行教学,整堂课学生都在快乐中接受学习,对比以前采用的强制教学,效果有了很大提升。

(2)互动的师生关系

师生互动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学活动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师生互动构成了教学活动中的正负反馈机制。通过反馈可以加强正效应,也可以加剧负效应。良好师生关系的确立为教学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教学实施

1.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

关于新课程所提倡的主题式教学,教师虽有所尝试,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目前采用的仍是讲练结合的教学方式。由此可见,目前虽然实施了新课程改革,但教师传统的教学方式并没有太大的变化。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要综合应用相关的教学方法,我们的教学过 程不是 老师或学生独自的舞台,而是教师引导学生不断学习提高的舞台。

例如我在讲解《动画制作》一课时,我除了对动画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简单介绍并引导学生欣赏动画外,还采用了主题学习网站的形式,将帮助信息呈现给学生,使其具有独立自主学习的空间,这并不是完全撒手不管,我还有巡视辅导,有总结分析和重难点再讲解,还有师生互动。课堂效果显示,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应用对比传统的讲练效果更优。

再如,我在讲解《无所不在的信息》时,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学习了信息及其特征等相关知识,期间利用野外生存训练来引出信息的重要性,然后展示了生活中的信息从而引出信息的概念,接着用“啤酒和尿布”等生动有趣的故事引出信息的特征等,最后用互动练习让学生竞赛,整堂课虽然是传统教学方法为主,但是效果并不错。

所以,我们既要接受新的教学方法,也不要完全抛弃传统方法,应立足教学实际,合理、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这样才会事半功倍。

2.以“中观教学设计”理念来指导教学

从课程设计的范畴来看,可以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微观设计是指对单节课层面所进行的教学设计;宏观设计是指针对某一学科课程或整本教材进行的教学设计;中观设计,是指介于课程与课时之间所展开的教学设计,通常是对课程单元或主题模块的设计。

例如,我在讲解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程《多媒体技术应用》中的“声音素材的编辑与制作”一课时,考虑到整个单元的内容为“视听制作”,我将中观目标定为制作一个“天上的街市”配乐视频作品。本部分任务是让学生录制“天上的街市”配乐诗朗诵,通过和以后几部分任务合作,以达到中观目标。结果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中观教学设计的应用,能使整个学习内容很好地融合,使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方便对教学内容的整体把握。

3.及时以多种方式进行教学评价

(1)教师评价:教师在课堂上的一言一行,时刻影响着学生。

教师一个赞许的微笑、一个关注的眼神都会给学生无比的信心。此外,教师的以身作则、教师本人的学习态度、耐心的辅导、对学生的信任及期望等都是对学生默默的激励,是一种对学生无声的、向上的评价。

(2)也可引进“学生自评、互评”等各种评价方式,同学之间的相互激励和来自自身的激励同样不可或缺。

课堂上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就是一种激励学生的好方法,无论是对被树立为榜样的被展示者,还是对受同伴鼓舞的其他学生都是一个很好的激励。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投入学习当中,并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成功,这种来自自身的激励是对学生最好的激励。

总之,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们只有不断地努力探索,不断地反思、改进我们的教学行为,才会使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9

这个学期我上高一,高二的信息技术课。下面我就分别对这两个年级的课进行教学反思。

高一的信息技术是必修课。这个学期学生的任务是学习网站制作和会考。期中考试前我们主要是学习网站制作。现在学生上网的机会多了,所以对网页不会很陌生,但是,真正到自己建设网站,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以前我上课的时候,主要是讲解演示一些知识点,演示的网站比较粗糙。要求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意,运用学过的知识点来制作网站。我当时的初衷是想让学生的思维不要被我的教学束缚,力争有自己的东西,同时也节省教师演示的时间。但前面几次的教学实践看来,这仅仅是我理想的想法,我们的学生还没有能力达到这个程度。我们的学生习惯于依葫芦画瓢,你老师做成什么样子,他们做的也是差不多。因为我演示的比较简单,对于结构,色彩也没有很好的安排,所以,学生做的也不是很理想。学生不肯花点心思来规划网页的布局,内容的拓展,网页的美化等工作,或者他们也还没想到要这样做。我考虑还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好的样本,让他们看了我提供的样本以后,思维能有所发散。所以,这个学期,我一节课的备课时间至少要三节课,对每节课的演示内容进行精细制作,力争给学生看的是一个比较完美的内容,让学生有所领悟。从这半个学期看来,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学生的网站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除了为数不多的学生做的跟我演示的有些神似,大部分学生的'网站还是有自己的风格的。

高二的信息课是选修课,决定了学生主观上不会太重视。学生对于上网的呼声很高,每次评议时老是有这方面的要求。对于这点,如果生硬的拒绝,必然造成学生的对立情绪,课也不能正常的开展。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在上学期已经有了一个措施。就是当学生完成了课堂上布置的作业后,剩下的时间允许学生上一会儿网。怎么检查学生是否都完成了作业?如果当场全部检查,时间上不允许。我们的做法是当场抽查六位同学的作品,如果这六位同学的作业都完成了,那么剩下的时间留个学生自己支配,如果其中有同学没完成,那么全班其他同学都要等这位同学完成。在这种措施下,学生既有一定的压力来学习,又能满足他们的需求。但是,这个学期以来,我又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有部分同学有虚假行为。他们动了歪脑筋,把其他同学的作品拿来混充自己的作品,这种行为在检查的时候是比较难查出的。如果不采取有效的措施,那么有可能这种不好的倾向会在学生中蔓延开来。我想到检查学生的作品是否是自己做的方法就是当场验证。所以,我把检查的方法改为用电脑随机抽出一位同学,让这位同学在大家的眼皮底下当场做出作品。这样,学生是否是自己做的作品就一目了然了。运用这种方法,有几个被我列入黑名单的学生也老老实实自己做了。因为学生还是有羞耻心的,让他们在全班同学面前丢脸,他们也觉得好没面子的。

我觉得教学方法也是要经常改变的,每年的学生都会不同,不同阶段的学生的心态也是不同的,这就是这半个学期来我的教学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0

曾经读到过这么一句话:“教育的基本意义在于让教育者感受到快乐,获得自信,找到自我发展的最佳途径。”我读后深受启发。新课程标准颁布以来,我曾多次组织全市信息技术教学的研讨、观摩活动,听了许多课,也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学生在我们信息技术课堂上快乐吗?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以,没有快乐的课堂就如同没有阳光雨露的苗圃,是贫瘠而悲哀的。下面我就从教学准备、教学组织、教师语言魅力三个方面简单地谈一谈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快乐教学。

一、充分的教学准备是快乐教学的基础

1.明确一个新颖的主题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这说明两方面问题:第一,教师是教材的理解者、参与者、实践者。备课时,教师要研究教材,研究新课程标准,设计出具有自己思想的教学设计。否则,一味地接受和照搬,教师充当的就只是教科书的“传声筒”、知识的“贩卖者”角色。而没有思考的课很难上出新意来。第二,教师要跳出教材,超越教材。“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既然是例子,说明教材并非是教学的全部。教师要针对具体的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场所,确定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主题,可以是学生关心的热点事件,可以是重大的社会时事。这样,课堂教学围绕快乐的主题进行,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轻松地掌握了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三维目标得到了和谐统一。例如,高中必修教材中《数字化图像的简单合成》这一章节,教师就可以从学生的周边实际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或熟悉的主题,如“美丽的校园”、“我做校园公益广告设计师”、“我与偶像合影”等。

2.构思一个精彩的导入

一部好电影,精彩别致的开头能迅速地吸引住观众,让人产生非往下看不可的强烈欲望。一首好歌,只要前奏一响,就可拨动听众的心弦。课堂教学也同样如此,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为整堂课的和谐自然发展定下基调,有如“春色初展,鲜花含露,叫人钟情”。例如,一位教师在教授高中必修教材《数字化图像的简单合成》章节时是这样引入的:“同学们,你们是否向往游览旅游胜地?你们有没有一直想与之合影的青春偶像?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的这些愿望与梦想都将轻而易举地实现……什么?不信,老师从不吹牛,你们看……”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全被吸引和调动起来了,课堂充满了快乐的氛围。

3.选择贴近于生活的素材

新课程倡导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所以,我们要努力从生活实际中选取合适的素材供学生学习,使学生在课堂上通过体验生活来轻松掌握信息技术学科所要求掌握的技能。例如,高中必修教材第二章《文件路径》这一节的教学中,教师课前用数码相机拍下几组学生的照片,存放在电脑中,通过让学生找出这些照片来展开教学。让学生在看到自己同学的调皮镜头后的'笑声中学会文件查找的方法,学会各种文件存放的路径。又如,在《文本信息的结构化和形象化》这一节,教师利用刚在江苏省南通市举行的十运会的金牌榜作为素材,让学生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呈现各地金牌数,从而使学生体会到文本信息结构化和形象化带来的优势。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加强家乡自豪感。

二、科学的教学组织是快乐教学的保障

1.教学方法的多样化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如任务驱动法、讲解演示法、小组合作法、自主探究法等。教师在教学时要从教学目的、内容、环境、设备、教育对象等实际出发,灵活应对,切忌生搬硬套,以免造成“东施效颦”、“邯郸学步”之类适得其反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小组分工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小组成员分工明确,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有时为了生动有趣地完成教学任务,一节课甚至可以多种教学方法综合使用。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教师都要与学生互动起来,产生良好的氛围。

2.教学评价的多元化

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积极、恰当的评价对教学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学评价分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过程评价主要侧重在学生的接受程度、反应情况和参与意识等的检测与记录,要针对评价的结果及时调整讲、学、练,让评价得到落实。教师可以结合提问、指导和交流进行。终结性评价,可以通过作品演示评比、填写互评表、网络实时检测等手段来进行,可以制定相应的评价量规。教师通过教学评价,让部分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让部分学生找到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方法。

3.注意课堂的延伸

新课程着眼于提高所有学生的信息素养,“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允许存在个别“差异”,提倡通过课程内容的合理延伸或拓展,挖掘学生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教师在设计操作任务的时候可以根据情况和学生的水平,布置拓展学习任务。例如,在《Flash绘制图形基础》这门课中,在完成教师要求的图形后,可以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一个班级标志,然后选择一种熟悉的绘图软件,把标志绘制出来。这样的设计不受软件的限制,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幽默风趣、富有魅力的教学语言是快乐教学的催化剂

教师语言是教师启发和引导学生的重要工具。语言对于我们的教学,如同音响和旋律对于音乐,如同线条明暗和色彩对于绘画,如同动作和姿态对于舞蹈一样,是教师不可或缺的艺术。幽默是一种艺术、一种力量、一种深沉的善意。课堂上多几分幽默,学生就会多几分热情,课堂气氛轻松愉快,教学活动就会更加和谐。

信息技术教师的语言要用词准确规范;语言要有启发性,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思考;表达方式要形象生动、富有情趣、通俗易懂,要善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和掌握操作。如在Photoshop图层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这么解释图层:可以将图层理解为透明纸,可将图形中的不同内容画在不同的透明纸上,最终将这些透明纸叠加在一起就是一张完整的图形。再通过教师用透明纸的演示,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图层的概念了。当然,信息技术教师的课堂语言除了科学无误还要简明扼要,特别是操作步骤要层次分明、条理清楚,不能不着边际和不得要领。

信息技术课中的“快乐教学”对信息技术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我们转变观念,还要有更高的业务素质,不仅要有“乐教”的精神,还要有“会教”的本领,努力使教与学呈现“书山有路‘趣’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的新面貌。<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1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要求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让信息技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规律,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应用的过程中,掌握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与方法,为学生能终生学习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应如何进行教学呢?以下是我阅读关于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的书籍和平时的操作实践中得到的体会。

一、精心备教材、备学生、备微机房;

新课标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也就是说,在新课标下,我们教学的重心不能只停留在讲解技术或者某个软件的使用,而是教会学生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方式(如何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因此,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转变观念,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而不再是操作和技能。这样就给教师、学生和电脑机房设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教师方面

过去我们可能一个软件要讲一个学期,教师只要精心研究这个软件就够了,然而在新课改的要求下,一个学习任务可能用到的信息技术工具会很多,也可能会出现学生选择各种各样的信息技术工具。这样也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准备一节课可能要去研究好多软件。另一方面,我们教师设置学案时也要有方向,更多的是设置学生利用已有的操作技能或者是已学的.信息技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以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素养

(二)学生方面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与应用技能。新课标下的教学内容而言是非零起点,已经假定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然而,高一的学生是来自不同的学校,又由于不同的学校对信息技术的重视程度和开设情况不一样,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情况也就参次不齐,因此教师在备课时除了充分考虑新课标之外,更重要的要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学习任务不能太难也不能过于简单,太难了学生会对信息技术课失取信心,太简单了又有点浪费时间。

(三)微机房设备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信息技术课要想做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微机房必须每一节都要做充分的准备,高一年级是信息技术基础,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信息的获取、加工、处理、交流、发布,比如在信息的获取、交流、发布部分就要求微机房必须要有畅通稳定的网络平台,信息的加工时学生可能用的软件会很多,比如文本信息的加工工具WORD、WPS等都必须安装上。这样才能保证每一节课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二、课堂上教师要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发挥学生主体性关键是教师要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要想使学生在信息技术的课堂上真正发挥主体性,教师就不能只做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成为引导者、合作者与促进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被看做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来实现。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咨询者,教师的主导作用可以使教学过程更加优化,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但不是说就让学生在计算机上瞎碰瞎撞,每一个概念都要学生自己去建构。如果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识不深,就容易误导学生甚至限制学生的思维,这就不能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正常发挥。要在教学实施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设计时就必须了解学生的情况,这一情况不单单指学生的知识基础,还要了解学生的层次性和差异性,了解学生对不同难度的知识学习所适合采用的方式,了解学生可能接受该知识的程度,在了解了之后,所设计的学习目标才易达成。而这都是主体性学习中教师居于主导地位而必不可少的环节

任务式教学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其任务的含义和完成方式不一样。教师根据教学进度,结合学生学习实际情况,给每节课制定切合实际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学习和努力完成教师预定的任务。此教学法多用于信息技术操作方面的教学,其核心在于任务的确定,任务定得太多太难,学生无法完成;任务定得太少或太易,则造成时间浪费。它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有些是要求全体学生都完成的任务,这主要是指在信息技术的一些基础操作中,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掌握的内容,

三、采用异质分组,分层优化

欲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本人认为首先要解决学生个性差异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同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异质分组,分层优化是最适应解决个性差异。

教学实施之前,可以采用测试考核、问卷调查、课堂访谈等方式,对学生信息技术的起点水平(如操作技能、应用水平等)进行调查摸底,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教学。

按水平高低分成A和B两层(类)学生,A类(水平高)学生毕竟只是少数,因此我把A类学生分散到B类学生中,以每组5-6人进行分组。这样虽然有差异,但是优劣互补,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解决由于学生水平差异而带来的教学困难,比较适合学生个性化。采用异质分组方式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使学习小组为达到共同学习目标而进行协作式的小组合作学习。同时可以让学有所长的学生充当教师的“小助手”,同学的“小老师”,课堂上交流自己的经验和做法,给水平低的学生安排“学生老师”,让他们在互帮互学中共同进步。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2

信息技术新课程要求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在此背景下,信息技术课应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如何进行教学呢?以下是我在阅读关于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的书籍中得到体会,现在我就简单的谈一下。

一、信息技术在新课改中面临的问题

新课标的教学,我们需要明白教学面对的问题是什么?当前的教学在哪些方面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我们如何应对这些差异与问题?

1、从目标到内容的质变

信息技术课经历了从程序设计语言——应用软件的使用——信息素养的过程。在目标、内容与形式上,差异也是非常大的。

(1)第一个问题就是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

新课标明确提出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也就是说,在新课标下,我们教学的重心不能只停留在讲解技术,而是教会学生在什么情况下选择什么样的信息技术工具和方式(如何对信息进行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因此,我们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转变观念,将教学重点转移到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上,而不再是操作和技能。

(2)第二个问题就是需要界定学生的现有知识与技能

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与应用技能。新课标下的教学就技术内容而言是非零起点,已经假定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技能。而在《纲要》中,小学、初中的信息技术课没有被列为必修课,义务教育阶段又将信息技术教育放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因此,我们面对学生现有基本知识与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地分析。所以,我们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需要界定我们的教学对象已经掌握了哪些知识与技能,哪些知识与技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需要归纳哪些技术上的`方法。

(3)第三个问题就是教师如何去评价学生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评价能力。这个评价不仅仅是对教学过程、学习结果的评价,更重要的是对信息、对信息活动过程与结果的评价,是一种判断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面临的第三个问题就是教师如何去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如何教会学生对自己与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

二、教学方式的选择

纵观以上问题,欲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本人认为首先要解决学生个性差异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同时结合信息技术课程特点,分层教学和分组合作学习是最适应解决个性差异。

1、分层教学

(1)按水平的分层导学

教学实施之前,可以采用测试考核、问卷调查、课堂访谈等方式,对学生信息技术的起点水平(如操作技能、应用水平等)进行调查摸底,以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教学。

按水平高低分成A和B两层(类)学生进行教学,这种分层教学受很多条件制约,实施起来不方便。这种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学习内容而进行的按类分班教学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由于学生水平差异而带来的教学困难,比较适合学生个性化的发展的需要。

(2)课堂上的分层导学

对于学生共同学习的内容(如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在关注学生水平差异的前提下,课堂上必须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达到基本的目标水平要求。但由于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别,例如个人的兴趣爱好、习惯态度、能力水平等,课堂上可以采用以下措施来组织教学。

2、分组教学

按水平高低分成A和B两层(类)学生,A类(水平高)学生毕竟只是少数,因此我把A类学生分散到B类学生中,以每组5-6人进行分组。这样虽然有差异,但是优劣互补,有利于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提高。

(1)小组合作学习

采用异质分组方式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使学习小组为达到共同学习目标而进行协作式的小组合作学习。例如“互助学习对子”,小组内2-3人组成“互助学习对子”;小组间两两结成“互助学习联盟”;引入适度竞争措施(如评选“优秀小组”或“专家组”),形成“小组联盟――组内(间)竞争”的学习机制。同时可以让学有所长的学生充当教师的“小助手”,同学的“小老师”,课堂上交流自己的经验和做法,给水平低的学生安排“学生老师”,让他们在互帮互学中共同进步。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3

信息技术教育,首先我们应着眼于教育,其次才是信息技术。不管任何一个学科,教育是根本目的。信息技术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在信息技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和交流中,掌握信息技能,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理论,培养创新思维,提高实践能力。这是只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的教师要充分注意的问题。要在观念上认清计算机教育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本质区别,彻底摆脱信息技术教育就是计算机技能训练的旧识,使信息技术教育成为高中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一部分。这才是高中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根本方向。

信息技术课进行得怎样了?新的课程标准的目标、理念、内容和方法是否已经渗透到了信息技术教学实践中?

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学校,信息技术课实际不受重视。

一位高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某网站的信息技术教育论坛发表了一个“信息技术的悲哀”的帖子,引起了众多教师的共鸣。他们普遍认为,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信息技术在很多学校不被重视。甚至有的教师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希望高中考电脑,初中考电脑,小学也考。虽然我们会有压力,但那也是对我们的重视”。我相信这些话都是教师们感情的自然流露,不管是抱怨,还是沮丧,他们希望在教育中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价值,并通过它体现教师自身的价值。但高考能解决问题吗?从现在正在各大信息技术教育论坛上热烈讨论的“我拿什么拯救你,高中信息技术课?”中,我们似乎读出了信息技术教师们的无奈和矛盾心理。

从教师到学生,新课改理念尚未深入人心。

虽然新课标已经颁布几年了,但教师和学生们对新课标的接受过程却并非想像中的那么顺利。一方面,教师对新课标的理解和接受还需时间。新课标将信息素养的培养确定为课程目标,改变了原有的“技术本位”的观念,使信息技术教学理念由原来的混乱走向有序,从随意走向规范。虽然多数教师认可新课标的思想性和前瞻性,对新课改的积极性也很高,但由于新课改的理念与教师们以往的教学实践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信息技术教师们接受起来遇到很多困难。随着教师们根据新课标所进行的研究增多,他们关注的层面多元化了后,反而在课堂教学中常常手忙脚乱、顾此失彼,组织不起正常的课堂教学来。他们期望多一些可供参考的优秀教案。由此可见,对于信息课程标准的理解与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贯彻可能还需要一段时间。另一方面,学生对新课标也存在困惑。学生是新课改的受众,下面让我们来听一下学生们的声音:“上了近两个月的课,感觉上课所学内容大部分在初中和小学都学过,所以大部分课都觉得很无聊,自己做自己的。有几节课讲了编程,个人很感兴趣,第一次感到在信息技术课学到东西了,而且是很实用的东西。希望老师以后多上编程的课,或其他多媒体制作的内容。”不少学生反映现在的信息技术课是“换汤不换药”,还没有改变实质,枯燥、无聊而且过于公式化,学习的不是一些已经学过的知识,就是已经被淘汰了的知识,提不起他们学习的兴趣。

从小学到高中,课程教学缺乏衔接性。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制定进一步明确了信息技术课程在高中的目标和任务,但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国家尚未出台小学和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这给教材的衔接和整个学科发展的系统性、连贯性造成了困难,缺乏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支撑,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孤掌难鸣。

缺乏根据标准进行的课程建设,使得各个小学、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开设情况以及教材的使用情况存在很大的差别,直接导致许多学生在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出现水平参差不齐的现象,加大了高中实行新课程标准的难度。如何做好课程的衔接工作,使学生能够适应高中课程标准的起点要求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教材建设应更贴近实际,到底什么样的教材能让所有的教师和学生满意,这个问题也很难回答。的确,信息技术学科是一门崭新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显得年轻和稚嫩,在实践中不可避免地会面临很多的问题,但也毋庸置疑信息技术在整个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变化。同时,它也是一门快速成长的学科,如果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个过程,用矛盾发展的观点来审视信息技术教育所发生的一切,我们就会发现它是在前进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从教师的'主观需求来看,他们是希望接受信息技术培训的,主要体现在生存需要、终身学习需要和自身专业发展需要三个方面。在我们深入一线教师的采访中,听到最多的声音是“一朝学习,终身受用”的观念已不能反映当今社会的实际需求,也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改革与创新。有近一半的在职教师认为至少5年一次的培训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愿意接受这样的培训,促使自己不断学习、提升自我,以适应新形势下教育发展和工作的需要。我们不仅要具备新的知识,具备适应新需要的技能,而且要终身进行新观念和新方法的学习,用信息技术改造、创新我们的教学。我们只有具备了信息技术的相关意识与技能,才能真正享受到信息化所带来的好处和乐趣。

从客观效果来说,信息技术培训对于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的确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初期的几年,信息技术培训集中解决了当时教师面临的技术使用问题,其收效是显著的。另外,培训使学科教师掌握了一些计算机知识,一定程度上既缓解了原来由各校计算机教师承担的培训任务,也使计算机教师有机会学到更多的专业知识,促进自身的发展。

应试的心态,在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同时,我们的教师培训却走不出应试教育的模式。刚开始时,由于授课教师和学员都不知道将来会考什么内容,所以在培训过程中,教师讲得很细致、系统,学员学得也很认真,得到的培训效果也很理想,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但是经过几番考试后,题库的“底”已被摸透了,于是培训就开始走捷径了。教师讲课时,不再是系统地讲课,而只是针对题库进行目标式的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对培训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这种“题库战术”也的确让培训变了味儿。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标,最根本的应该是人的发展,包括人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以及人的全面发展。那么,信息技术教师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指导思想就应从人的发展这一教育目标而来。开展的信息教育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未来意识和创新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信息技术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首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信息技术开放的环境中,自主地选择学习目标与内容。在这个信息纷繁复杂的时代,我们必须借助信息技术平台,帮助学生学会选择,学会思考,学会广泛而有效的汲取。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4

随着二十一世纪的信息时代的到来,电脑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人们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信息技术教学也随之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尤其是从去年开始,制定了高中生的信息技术必须合格,才能参加高考的政策,提升了信息技术在学生中的地位。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掌握一些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技能,如文字处理软件、电子表格处理软件、简单的多媒体制作、网页制作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我校中学生大都家中没有电脑,平时对电脑接触的也比较少,那么如何在一周短短的两节课中,让各个学生充分地有效地掌握本周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我在教学中一直探索的方向。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教学反思。

一、从兴趣着手,引导学生自发学习

大多数学生接触电脑,是从游戏开始。在很多老师的眼里,固定思维地认定打游戏是不好的行为,其实也未然。学生爱玩是本性,一味地去扼杀,只能适得其反,应该利用其兴趣适当地引导学习。就比如在用《金山打字》练打字时,打字是比较枯燥的,学生往往会乱打或者偷偷地玩打字游戏,那我就利用他们爱玩、好胜的心理,把全班分成几个小组,选定同一篇文章,各个小组进行打字接力比赛。让学生从比赛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促使他们自觉得认真努力地按照指法去练打字。

二、利用直观教学,加深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在教学中有一些专门的术语和一些理论性很强的概念,这些都是些枯燥乏味的东西,老师在上面讲的很吃力,学生听得还是云里雾里得摸不清头脑。

我就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来验证所学的知识,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加强辅导,在通过屏幕监视器或巡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尽快解决问题。例如在讲《认识计算机》时,主机内部各个部件的形状与功能通过图片来看,还是比较抽象的,我就打开一部旧电脑,现场实战讲解,学生可以看清每一个部件的位置,而且也可以拔插各个部件观看计算机出现的状况而了解各个部件在电脑里功能。

三、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培养学生探索、创新的素养

计算机的很多操作不是唯一的,而且也有很大的开放性。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常采用任务驱动法,在任务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比如讲文件的“复制”与“移动”时,这部分内容是比较重要,也是很难掌握的。我就设置了一联串的任务,利用菜单栏操作,把文件从一个盘复制或移动到另一个盘,通过操作让学生掌握两者的区别与操作方法,并让学生根据前面所讲的菜单栏与工具栏的关系,自己探索其他的操作方法。又如在讲word制作电子小报时,我让学生观看许多获奖的`优秀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中去感知制作优美小报的方法,先剖析每个小报精美处的制作去模仿,再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发挥想象,创新、探索,制作出自己风格的作品。

当然由于教学经验的缺乏,教学中必然存在不足之处。往往会顾此失彼,教学实际与想象产生偏差,同年级各个班的学生实际情况又各不同,每个班的学生学习能力又参差不齐,教学时很难针对各个班进行各个设计,从而造成教学的偏差。但是一年多的教学实践,已让我认识到了在教学中及时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今后的备课环节,我将多多注意分层次教学有关的研究探索,改进其他不足,把课堂教学做的更好。并继续注重教学前、中、后的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5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营造好的课堂气氛,还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探究,还要注重学生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培养,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信息收集,处理和应用的实践活动,为信息技术教学营造“宽松,主动,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现浅谈如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几点体会:

一,利用多媒体演示讲解的教学设计,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我们知道,信息技术教的基本原则之一是直观性,许有关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与操作技能,仅凭老师的口述,学生难以形成准确的概念,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的讲授应精心选择使用多媒体数据,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在此基础上得出正确的结论,使教学取得最佳效果.创造民主,轻松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利用发现探究的教学设计,提高教学效率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鼓励学生用自己的头脑去获得知识,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被动的接受者.其教学设计为:简述操作要领→操作尝试→启发引导→操作学习→反馈指导→巩固练习→归纳总结的教学设计.这种教学方法,一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二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如在学习word制作表格时,学生学起来很简单.但是否很简单,通过布置一个任务(制作课程表),学习效果就一目了然了.至于巩固练习和归纳总结,道理是很显然的.这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操作时间密切结合的教学设计.

三,构建“主体—互动—探究”的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创作兴趣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老师先布置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来自主的参与教学,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必要的社会性品质;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教学人际关系,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人;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使教学质量得到提高,使学生智力得到较好的发展.例如布置任务:应用FrontPage软件制作个人网页,链入班级主页.在大多数学生基本完成任务后,从学生制作的网页中挑选出有代表性的作品.由学生自己介绍演示,然后让学生互相讨论,发表意见,看法,实现相互交流,学习的目的.教师在此过程中以实现预定的教学目标为目的,适当的引导讨论方向.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学习,主动研究,在参与中学会学习,学会创新,并通过师生交流的互动作用和情境探索的学习,达到自主构建知识的目的,实现学生主动发展的目标

下载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共8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共8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大纲指出:“信息技术学科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包括: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基本能力;对信息及信......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大纲指出:“信息技术学科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包括: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基本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信息技术课程的设置要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努力创造条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各类学科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学课程有所不一样,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务必掌握必须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上学期学科进行了课......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范文合集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信息的传递呈网络化、智能化,教学过程具有较强的交互性,教师们积极适应网络化时代的变革,建构起一种既能发挥教......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高一 宋春红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我们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别。从对高一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比其他学科......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1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关键词:高效 兴趣 调研 展示 摘要:高中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开放式的课程,一种培养学生技能的课程,目前只要参加考查,无须参加各种应试考试,对学生而言,心无此课,......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推荐五篇)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 鹿寨县第二中学 韦学林 几年来,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显,而计算机知识、信息技术的掌握也都被普遍认为是未来社会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