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

时间:2019-05-12 18:59: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

第一篇: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

川教版:第7课《南方经济的发展》

一、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㈠教材地位及课程标准

《南方经济的发展》是七年级下册第七学习主题“民族关系的发展与经济重心的南移”的第7课,是中国古代史经济社会的一个重要内容。两宋时期是继隋唐我国封建经济繁荣后出现的又一个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尽管两宋政权没有在政治上达到如隋唐那样统一强大的局面,特别是南宋偏安东南一隅,但经济却在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并出现一些新的特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经济重心南移有一个过程,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而到宋代已成定局。这一变化还影响着今天中国经济的状况,是了解中国国情的重要内容。本课的课程标准是列举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了解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㈡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列举宋代南方农业、手工业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提高综合概括问题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理解宋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指导阅读《北宋纸币》,提高识图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问思考、学生解答、教师总结的方法,使学生理解宋代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通过小组讨论、选派代表发言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和商业繁荣的史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课前预习、收集和整理资料,培养自学能力和学习历史的兴趣。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同学间相互协作的学习品质。

㈢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宋代南方生产发展商业繁荣的史实,形成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概念。

难点:如何理解经济重心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二、学法和教法设计

教法构思:

新课改要求教师正确、灵活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依据“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本节教学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民主、宽松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合作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与技能。本课共有四个子目,一是农业的发展,二是手工业的进步,三是商业的繁荣,四是经济重心南移。前三个子目分别从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方面叙述了宋代经济发展的高度成就,教学中合并为一个部分。采用以史实为基础,问题为载体,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通过课前导学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协作意识,培养学生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通过随堂练习与课后作业巩固基础知识、延伸范围,引导学生扩展思维。

学法分析:

“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学法是教法的引申,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也关系到课堂的成败。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会,指导学生会学,即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至关重要。本节课面对的是七年级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好奇心和表现欲较强,但以形象思维为主,学习不易深入,注意力易转移。大部分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搜集所需的历史资料,而且对新鲜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老师布置的收集资料作业跃跃欲试。这届学生还有个现象,学生分化较大,学困生占相当大比重,他们学习历史兴趣不高,基础较薄弱,学习方法不到位,处于被动学习状态。针对学生特点,本节精心制作多媒体课件,利用多媒体课件的视听互动功能,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声音、影视资料等素材,创设一种与课堂内容相适应的气氛,寓教于乐,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前组织预习和指导,采取分组合作,自主探究学习等方法,使每个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给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力求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化。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并分组收集、整理有关两宋经济繁荣发展的资料,能力强的可制作课件。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以林升的《题临安邸》诗“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导入,问学生:读完这首诗,结合前两课的内容,宋代在我们的脑海里呈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情绪,希望引导学生明白尽管两宋时期军事政治上不是十分强大,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少见的经济高度繁荣和文化昌盛发达的时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此时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经济重心南移,引入课题。【讲授新课】

解释何为经济重心,经济重心是指经济和技术较为发达,对整个国家产生较强影响的地区。区域内有许多不同种类的经济中心。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义是问号”。学生有了疑问,才有解决问题的迫切的愿望,本环节通过多个问题的设置,层层引入,激发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探讨完成学习任务。

一、经济发展的表现:

问:刚才我们了解了宋代形成长江流域的经济已超越黄河流域的经济格局,那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如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课前布置预习收集相关资料,现在请各组将整理收集的资料展示给同学。

学生讨论,分四组派代表介绍两宋经济发展中农业、手工业、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具体表现,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宋代经济分布图,结合各组的介绍,找出农业、手工业和商业、海外贸易繁荣发展的地区及特点。注意补充学生未收集到的资料,用图片、音像资料展现,适当进行知识拓展。如宋朝占城稻与现代杂交水稻,介绍袁隆平;商业的繁荣播放《清明上河图》的视频,海外贸易展示“南海一号”的打捞出土文物等。此环节有可能出现各组介绍各自为阵,整体性印象不够深刻,教师要用图表形式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学生理解。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收集、整理和运用相关的历史材料的能力以及学生的集体协作精神。让每个学生尽可能地去体验历史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达到知识、思想与情感教育合一的效果。

二.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和表现: ㈠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问:课本65页的思考题——我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的原因是什么?

课件展示“东晋南迁移民分布图”、“东晋南朝江南经济的发展”等,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联系学过的史实分析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鼓励学生充分思考、大胆发言,并在归纳学生的回答中强调为躲避北方战乱,古代有三次大规模的人口南迁,对南方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新旧知识点的衔接,丰富了课本内容,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实现了对难点的突破。㈡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问:南方经济什么时候开始发展,经济重心如何逐步南移? 课件展示两则材料(《宋书》中记载的东晋南朝时江南的经济冶状况与《汉书》记载的江南经济状况)、宋朝江南经济发展的图片,引导学生思索,讨论回答,教师总结。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经济重心南移主要经历三个时期:三国吴时,江南地区经济开始得到发展;南朝时,南方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推广牛耕,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南宋时,南方生产水平超过北方。

㈢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问:从哪些方面我们可以看出宋朝时,我国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

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和展示图片,宋人“农耕图”、南宋“耕织图”、“宋代经济分布图”,提醒学生观察比较南北方经济区数量分布情况。总结归纳:南方人口大大超过了北方;“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表明太湖流域已成为重要的粮仓;南方出现了一批经济中心。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图能力,概括提炼有效信息能力。让学生理解宋朝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课堂练习】

精选几道选择题以抢答的形式进行,调动学生兴趣,又培养学生竞争意识。达到巩固新知,完成学生的知识目标要求。【板书设计】 经济发展与重心南移

一、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过程与表现:

1、原因:最重要是大量北方人口南迁

2、过程:最终完成于南宋

3、表现:南方人口大大超过北方 “苏湖熟,天下足”

二、宋朝经济繁荣发展的表现:

1、农业:人口超过1亿 水稻居粮食产量首位

2、手工业:煤的开采、金属冶炼、景德镇

3、商业繁荣:城镇、交子、汴京

4、海外贸易兴盛:市舶司、三大港、贸易范围

设计意图:提纲挈领,突出重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记忆,便于学生复习巩固。

五、教学反思

本课的可取之处:

1、正确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重新整合处理教材,注重新旧知识联系,古今联系。

2、精心构思问题,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能够涵盖课文的主要知识点。

3、课件制作精心,史实材料丰富,充分运用图片、视频等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做到课件为教学服务。

4、重视引导、启发学生,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特别是学生在介绍手工业时,能力好的学生制作出课件,展现了宋代瓷器的繁荣,五大名窑各自的特点,成为课堂上的一大亮点。

本节课暴露出一些问题:

1、教学中思想上存在一些矛盾与困惑,如教学还是以中考为指挥棒,学生层次差异大,教学中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的掌握,注重对中下学生的知识巩固,课堂上循规导矩,创新不足。

2、对学情没有充分认识,导课用《题临安邸》设置的问题可能有一定难度,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3、时间掌控有点难度,在学生发言和补充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资料时,要把握好时间。

第二篇: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二历史上册第一课《鸦片战争》

一、教材分析

《鸦片战争》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内容。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中国开始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此本课在教材中有开篇点题的作用,了解并掌握本课有助于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特征的认识,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的重要素材。

二、学情分析

根据初二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因为大多数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教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讲授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

三、教学目标分析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严重危害。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通过学习认识清政府的腐朽和落后是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认识面对外来侵略中华民族始终进行着顽强的斗争。

四、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分析能力,了解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确定《南京条约》为重点,其理由是:《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使中国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教学的难点则为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怎样理解中国中国开始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五、教学方法分析

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本课以讨论分析为主,辅之以讲授法。目的是让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增强分析历史事件对社会造成影响的能力。

六、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1、给学生展示有关鸦片的图片(罂粟花的图片、鸦片的制作过程、鸦片名称的由来、鸦片的用途,清朝人吸食鸦片的情形以及出示本课标题。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

2、展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3、学生预习课本1、2页及自由阅读卡回答下面问题

⑴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走私鸦片? ⑵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有哪些? ⑶面对灾难,中国应该怎么办

学生讨论,其他学生补充,最后教师出示答案

4、鸦片走私受到中国抵制,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

5、思考讨论:⑴通过展示历史史料,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⑵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禁烟引起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⑶小讨论;中国为什么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6、教学巩固 补充练习:处理练习,布置作业

七、教学反思 课堂情节设计合理,恰当整合教材,用图片导入新课,简单易行,方便教学,引导学生关注教材,图片资料丰富,增强直观教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但是如何将文字材料和图片有效结合,提高效率;教法有点单一,这两方面仍需努努力。

第三篇: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说出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知道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史实故事。

观察“唐长安城示意图”,了解长安城的城市布局特点,培养观察能力、想像能力。

过程与方法:了解和收集遣唐使与鉴真东渡、玄奘西行的史料,培养从历史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

通过列表比较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学习用列表归纳整理知识的方法。

通过观看长安城的历史图片和课文材料,想象唐都长安城中外交流的盛况。培养学生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和创造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鉴真、玄奘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

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唐朝的经济、文化对日本等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唐朝在频繁的对外交往中,进一步促进了自身经济、文化的发展,从而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掌握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

难点:本课头绪较多,内容较杂,地名、国名较陌生,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困难。

三、教学过程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师:上网查询、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收集有关鉴真、玄奘的资料。可以上网查询,可以看书查找。

(二)教学或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

出示《日本和服图》和《唐代女俑图》,让学生观察说一说“这两幅图片的异同点?这说明了什么?(目的是启动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自然而然地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

第一目:遣唐使与鉴真东渡。主要介绍唐与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和鉴真异域传道的情况,是本课的重点,我是这样处理的:(1)、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解决如下问题:①什么是遣唐使?②遣唐使到唐朝交流什么?③对日本社会有什么影响?这三个问题答案明确,学生在阅读后能够自己解决。

(2)、为了使学生对唐代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产生感性认识,我又设计一道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说一说“在今天的日本,还有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受唐代的影响?”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日本文字、和服、茶道、重阳节登高、菜肴的图片,使学生在形象直观的图片中轻松突破重点。(3)、接着出示《鉴真》的画片,学生介绍鉴真的生平,教师补充。(4)、教师用多媒体演示鉴真六次东渡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①“鉴真盲目航东海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②“鉴真到日本做了哪些事?”(为了满足学生的兴趣和要求,我引导学生观看教材《日本唐招提寺图》并介绍这幅图,使学生认识鉴真这位友好使者对促进中日文化做出的贡献。

第二目:玄奘西行。主要介绍玄奘西行求法的情况,是本课重点。我采用播放音乐渲染情境和讲故事的方式,使学生积极思考,主动获取知识。具体步骤:

(1)、播放动画片《西游记》的片头曲,让学生说一说“这是哪部片子的主题曲?片中的主人公是谁?”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指出《西游记》是部神话小说,带有一定的夸张手法,但历史上确有玄奘西行取经的事情,只是玄奘是一个人和一匹老马,而不是3个徒弟的。

(2)、出示“玄奘画像”,请学生介绍玄奘的其人其事,教师补充。(3)、出示“玄奘西行路线图”的多媒体课件,教师演示其经过的地方,解释天竺地理位置,请学生思考:①观看这个路线图你有何感想?②玄奘西行有哪些贡献?

(4)、为了了解学生对前两目的掌握情况,升华前两目的教学内容。我又设计一道题:“列表对比鉴真东渡与玄奘西行的异同点,从他们身上你学到了什么?”

第三目:国际性大都会长安。主要介绍唐朝长安中外交流的盛况城市建筑布局特点。这部分内容课标虽然没有要求,但它是唐朝中外交流的一个缩影。为此,我采用借助图画再现情境的方式,具体步骤:

(1)、出示“敦煌壁画中反映长安城中西域各族人”的图片、“笑入胡姬酒肆中”的图片。(教师做简要介绍)。提问“这两幅图片说明了什么?”(了解长安不仅是国内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国际性大都市。)(2)、指导学生观看《长安城示意图》,让学生说一说①长安城分成几部分?②整体布局有什么特点?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我又出示了《大明宫复原图》及《大明宫含元殿复原图》,使学生了解长安城的宏伟。(3)、再次出示“日本都城平城京”的示意图,让学生说一说有哪几部分构成?与长安城有什么异同?这说明了什么?(认识长安城建筑布局对周边邻国的城市建筑与都城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3、课堂小结 我请同学们说说“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教师在此基础进行小结。

教师总结: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大唐帝国繁荣的经济,强盛的国势,对很多国家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出现了开放与交流的盛况。大唐帝国又以汇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兼容并蓄外来文化的精华,使大唐文明更加辉煌。事实告诉我们只有开放与交流,才会发展与进步。

4、课堂练习:通过对唐都长安城的学习,结合课文资料,想象唐都长安中外交流的盛况。用30字左右概述。(培养学生想象和概述的能力)

四、教学反思

本节课充分利用了现代科技手段的辅助教学功能,应用丰富的课件资源和图片、视频资源来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了学生间学习的合作性,构建了以学生发展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为内涵的学习体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主动发展的学习能力,给学生充分的发散思维空间。

本课内容还可以采用讨论法,模拟展览和学生绘制唐朝的城市简图等途径来进行有益的教学探索,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原则,大胆尝试不同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初中历史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不是教案、教学设计、教学实录、教学论文,而是一个真实而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既有对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也有对这一事件的反思和分析。此次征集的教学案例包含以下几个部分: 1.标题:要能反映这个教学案例的主题。2.针对问题:这个教学案例针对的是课堂教学中的什么问题。3.案例:包括背景,即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发生的有关情况,如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等;细节或情节,即故事发生的过程,如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采取的措施;结果,即这种教学措施的即时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等。4.反思:对于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包括教学的指导思想、过程、结果,对其利弊得失,作者要有一定的看法和分析。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是这样完成教学任务的: 第一步:课件展示一些宗教人物:学生知道猪八戒戒、玉皇大帝、如来佛祖、唐僧、丘处机等这些在影视中经常出现的人物。

要求学生判断这些人物是哪个宗教中的人物,学生基本上能辨别出来。导入今天要学习的宗教方面的内容:佛教和道教。这种学习的方式贴进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利于下一步的教学工作。第二步:展示与这两种宗教有关的俗语:转世投胎 恶有恶报,善有善报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回头是岸,人生无常,修身养性,清净无为,得道成仙,长生不老,炼制丹药

要求学生判断这些俗语来源于哪种宗教。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和更正,指出这节课我们所要学习的宗教与这些俗语有关,这节课主要了解佛教和道教。让学生对这两种宗教的教义有一个粗浅的认识。不要求学生全部掌握,但至少在有限的课堂中了解这两种宗教的教义。

教师板书:佛教道教 要求学生找出以下知识点:佛教产生于古代印度,西汉末年传入中国,道教兴起于东汉时期,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要求学生区别于道家学派。

教师简单的介绍一下两种宗教的教义,并要求学生思考佛教广泛传播和道教兴起的原因。

第三步:教师讲解佛教起源传说和故事,并强调佛起源于印度在西汉的末年传入中国。道教的兴起与道家学派的区别。

提问:佛教道教的哪些说法满足了统治者的要求?引导学生思考 在学生思考的基础,教师小结:佛教由于宣传生死轮回和因果报应,消磨了人们的反抗意志,为统治阶级维护统治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因而广泛传播开来。道教宣扬通过修身养性潜心修道就可以得道成仙,长生不老。这不仅满足了统治者超凡脱俗、长生不老、永享富贵的愿望,对普通老百姓也是一个极大的诱惑,因而得到广泛的传播。

在有限的课堂里学生只能对两种宗教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不可能作更深入的学习。因此我在教学的过程中设计了一个课外作业,要求学生完成一个小调查。

第四步:要求学生实地了解一下,我们附近有没有佛教寺院和道教胜地?想一想,现实生活中人人有哪些思想观念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①活动主题:调查道教佛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②活动目标:学会调查和处理调查结果的方法,了解宗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③活动动准备:笔 纸 ④活动过程:

A以小组为单位,关溪籍学生调查东岭仙,岩泉籍学生调查包公庙,栗源籍学生调查东华仙。

调查周边邻居有哪些思想受佛教道教影响。B各小组相互交流调查结果。

C小组内分析为什么人们会受到这些宗教观念的影响 D各小组互相交流达成共识。

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是一种以多媒体展示的、传统的讲述课,主要的目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在向学生灌输这一思想,从识记标题开始展开学习。在教学中始终以学生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学有所得。关于小调查由于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没有在课堂上展开,但这东岭仙、东华仙、包公庙在我们本地算是小有名气,学生也知道一些,通过实地的考察对学生进行教育,效果相当的好。

第四篇: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二历史上册第一课《鸦片战争》

一、课前系统部分 ㈠、课标分析

十九世纪中期,英、法等列强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与西方列强的矛盾激化,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讲述了虎门硝烟的故事,简述《南京条约》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㈡、教材分析

《鸦片战争》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内容。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中国开始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也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此本课在教材中有开篇点题的作用,了解并掌握本课有助于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特征的认识,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历史使命感的重要素材。㈢、学生分析

根据初二学生的心理特征以及我校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因为大多数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历史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所以教师仍需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讲授方法进行因势利导,不断启发。㈣、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和认识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给中国带来严重危害。掌握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认识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通过学习认识清政府的腐朽和落后是中国战败的主要原因,认识面对外来侵略中华民族始终进行着顽强的斗争。

2、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分析能力,了解掌握林则徐虎门销烟,确定《南京条约》为重点,其理由是:《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它的签订使中国性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教学的难点则为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怎样理解中国中国开始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㈤教学策略

为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本课以讨论分析为主,辅之以讲授法。目的是让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增强分析历史事件对社会造成影响的能力。㈥教具应用

1、教学环境设计与准备

学生观看虎门硝烟电影片段,提问: ⑴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走私鸦片? ⑵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有哪些?

⑶面对灾难,中国应该怎么办?鸦片战争邪恶战胜了正义,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2、教学用具设计与准备

电子白板

虎门硝烟影片

鸦片战争图片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㈠导入部分 给学生展示有关鸦片的图片(罂粟花的图片、鸦片的制作过程、鸦片名称的由来、鸦片的用途,清朝人吸食鸦片的情形以及出示本课标题。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回答。㈡师生互动部分

展示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预习课本1、2页及自由阅读卡回答下面问题 ⑴英国为什么向中国走私鸦片? ⑵鸦片输入对中国的危害有哪些?

⑶面对灾难,中国应该怎么办?鸦片战争邪恶战胜了正义,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学生讨论,其他学生补充,最后教师出示答案 鸦片走私受到中国抵制,英国决定发动侵略战争

思考讨论:⑴通过展示历史史料,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影响?⑵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禁烟引起的。你认为这种说法对吗?⑶小讨论;中国为什么在鸦片战争中失败?

教学巩固 补充练习:处理练习,布置作业 ㈣课堂检测与总结

1、白板展示选择题:[2011•衡阳]“竹枪一杆,打得妻离子散,不闻枪声震天;铜灯半盏,烧尽田地房屋,不见烟火冲天。”这段俗语反映了中国近代一段惨痛的历史。它告诫我们应(A)

A.远离毒品,珍爱生命

B.家庭和睦,相亲相爱

C.珍惜土地,保护环境 D.反对战争,热爱和平

2、[2011•新疆]“如果不赶快禁烟,几十年后,恐怕没有能作战的士兵,也没有充任军饷的白银了。”在中国近代史上有这样远见卓识的是(A)

A.林则徐 B.邓世昌 C.魏源 D.严复

3、[2011•龙东]他铮铮铁骨、一身正气,虎门销烟显示了他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他”是(C)A.岳飞

B.关天培 C.林则徐

D.左宗棠

4、[2011•枣庄]我国每年的“禁毒宣传教育月”从6月3日开始,而且“远离毒品”的理念在广大的青少年中已达成普遍共识。下列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四幅浮雕中,与禁毒有关的是(B)[2011•遵义]禁毒是当今世界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国人民禁毒的决心。1839 年6 月在虎门当众销烟的是(A)

5、A.林则徐 B.康有为 C.李鸿章 D.魏源

6、[2010•铜仁]在《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一书中有这样的表述:“它是我见到的中国近代史上最要命的外交文件。”这句话中“最要命的外交文件”应该是(B)

7、A.《北京条约》 B.《南京条约》

C.《辛丑条约》 D.《马关条约》

8、[2011•贵阳]中英《南京条约》的各项内容中,能说明我国领土主权遭到严重破坏的是(B)

9、A.赔款2100 万元 B.割香港岛

C.开放五处通商口岸 D.协定关税

总结:鸦片战争的失败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要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真学习,将来才能做祖国振兴的栋梁。

三、鸦片战争教学反思

1、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够深入

历史学科的特殊之处在于它是纵横交错的,人类历史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它们各自的渊源和将来,体现在教材当中就表现为教材内部知识体系的网络化。但不少教师在备课、授课过程中往往忽略这一点,学生在没有系统学习世界史的情况下,并不理解英国为什么发动这场战争?

2、教学理念尚未完全转变

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比较注重的是教师如何教学;在论及教学方法时,主要是在说教师教的方法,甚至是教师教知识、教教科书的方法;新课程改革的条件下,这样的理念已经不适合了,并不能很好的完成教学认务。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应付考试,自然而然的就强调学生学历史要死记硬背了。

3、教学手段的应用问题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已经消逝的历史现象。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感人历史多媒体教学,无疑有利于创造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益。但在利用多媒体技术的过程中或多或少的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本末倒置,教学活动受制于多媒体课件。有的教师用自己制作的历史多媒体课件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手握鼠标,一路点击,将教学任务基本上交给了电脑,少了激情的语言表达,少了与学生的情感共鸣,少了对重要历史问题分析和理解的诱导,少了学习方法的指导。有些教师甚至直接用他人的课件,对他人的教学意图理解并不透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基本上离不开课件,明显的受制于课件。

第二,依赖教学设备,教学基本技能退化。部分老师对技术设备产生了依赖性,一旦设备故障或停电,则惶惶然手足无措,教学风采顿失。虽然教学活动也能继续,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4、重知识能力教育,忽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但由于传统的教学习惯和当前功利性考试的需求,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历史教师自觉不自觉绞尽了脑汁,想了种种办法,花样翻新,设计了种种题型,来对学生进行一遍又一遍的“强化训练”,以达到最终记住书本上的知识、结论,或者多掌握一些基本技能等等之目的。我们的历史课堂太漠视“生命”的存在了。没有情感的教育不是对人的教育,情感教育应该成为历史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有

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两点:

1、历史课程要求学生在记忆的基础上灵活运用,达到认识过去、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目的。高中课程比较繁重,任务也重,使得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顾此失彼,尤其是历史课记忆的东西太多,很多同学都没有能够坚持下来,积累下来的问题也就多了,形成恶性循环,难上加难了。

2、学生的理解能力自学能力较弱,历史课程的大多问题都通过史料的运用来反映。而学生一看到文言文的材料就产生恐惧的心理,有些学生甚至连白话文的材料也无法归纳出其主要内容。

第五篇: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

作为新时代的历史教师,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要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切实转变课程观念,不断的更新教学方法,及时给自己“充电”,补充“营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才能适应新课改的教学要求,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谈几点看法:

一,注重教学经验的积累,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历史教师要平时注意积累教学经验,经验要一点一滴的积累,要注意从长期教学中总结和积累经验,把握教学重点和难点,以便更好的教学,提高自身教学水平。二,教学方法要灵活,抓好常规教学。历史教师教学方法要灵活多变,不能死板,要让学生有兴趣去学习,愿意去学习,乐于去学习,这样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平时要抓好常规教学,认真去备好每一节,认真去上好每一节课,向45分钟要质量,提高教学效果。三,创设情景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历史教师平时教学中,要试着运用情景教学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同时也陶冶了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受到了思想教育。四,抓好学生所学知识点的过关检查,及时反馈于教学。平时注意多提问,多复习,多检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以便更好的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作为历史教师,要不断的更新教育理念,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不断充实

自己,完善人格修养,勇于实践,勇于创新,更好的投身于历史教学,为教育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努力,努力,继续努力吧!

下载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word格式文档
下载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课堂教学策略: 在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研究上我们在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道路上不断的探索着,但我们有喜有忧,喜的是我们进行有效教学策略的研究,取......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与反思 [1000字]

    《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 《鸦片战争》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课内容。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中国开始从一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设计反思 一、教学设计脱离课标,目标庞杂 在教学设计中首先要确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初中历史教学困惑与反思

    我反思,我成功,我快乐 ——关于初中历史教学的困惑与反思 安徽长丰县造甲中学王文青 教了几年的初中,今年我又承担九年级历史的教学任务。由于习惯了以前一套教学模式,学生的反......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时光飞逝,岁月如梭,不知不觉中又一个学期结束了,通过历史教学,让我深感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工程。同时也让我深深体会到历史教学的乐趣,总有......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的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它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龙源期刊网 http://.cn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作者:李保兰 来源:《学知报·教师版》2012年第43期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 张掖铁路学校陈多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都要依赖于兴趣。”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