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时间:2019-05-12 18:30:3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学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第一篇: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缘 庐 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二、学习《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附:板书: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第二篇: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题西林壁》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这是苏轼在游历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在诗中,作者通过对庐山雄伟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抒发了他“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感慨,其实就是告诉了我们这么一个道理: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去分析问题。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于学习古诗已初步掌握了基本步骤,即:读——解——悟。而本诗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较难掌握,需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才能理解得更透彻。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教会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够默写出来。

2、教会学生说出诗句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懂得诗中蕴含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道理。

2、培养学生根据字面意思想象诗的意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能够将全诗背诵并默写下来。

教学难点:

让学生懂得体会诗中所含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思想。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谈话:同学们,你们有没有爬过山?请曾爬过山的同学说一说自己爬上山顶后看到的景象和在山下看到的有什么不一样。

2、引入课题:是啊,山上看到的村庄还是原来的那个村庄,但是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景象出现呢?大文豪苏轼也有过和你们一样的经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苏轼写的一首诗《题西林壁》,看他是怎么为我们解开这个疑惑的。(板书课题)

二、解题

1、齐读课题

2、请同学们结合课文的注释,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设想:可能有同学不懂“题”的意思,可让同学们先组词,比如“题目”“题写”“问题”等,结合古诗,选择正确的译义。)

3、板书课题意思:题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文。

三、初读诗文,感知节奏

1、请同学们用学过的朗读古诗的方法自己默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教师范读。要求:同学们在听时要注意老师的节奏,在停顿的地方用“/”作上标记。

3、全班朗读,教师纠音。注意卷舌音平舌音的正确读法。

4、鼓励个别起来展示读,大家一起纠音、评价。

过渡:同学们已经会读这首诗了,但是你知道诗中写了什么吗?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它的意思

四、学习第一、二句诗意

1、全班朗读这两句。

2、猜想诗意:根据自己的理解,同桌间互相说说你猜到的这两句诗的意思。

3、谁来把自己理解到的诗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答板书诗句意思:横着看,庐山是一条山岭,连绵不断;侧着看,庐山却变成了一座山峰,高大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高处看、低处看,景象都各不相同。)

4、在这两句诗中,它告诉了我们什么?

庐山千姿万态,从每个角度都看到不一样的景象。(有岭又有峰)

5、延伸:学到这里,你是否想起,我们在上一学期也学过这种描述了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发现不同的样子的文章?

(引导学生说出《画杨桃》中的话:“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

6、谁来把庐山不同的景象画一画?(给时间让学生作画,画完后展示、评价)

7、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

过渡:就那么一座山,为什么作者会看到好多不同的景象呢?(引导学生说出最后一句诗)

五、学习第三、四句诗意

1、全班朗读这两句。

2、请你根据注释猜想一下这两句的意思。

3、请你说一说,在这两句来应该注意哪些字的解释?

识:认识;清楚。缘:因为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4、谁来把自己理解到的诗意说一说?

(教师根据学生的作答板书诗句意思:认不清庐山真实的景色,是因为我就身处在庐山之中啊!)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

六、深入体会

1、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为什么还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引导学生说出最后一句诗)

2、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3、教师归纳:诗人觉得没能够认识庐山的真面目,是因为本身就处在庐山之中,只看到庐山的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到庐山的全貌了。

4、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前两句与后两句的内容有什么不同?(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

七、拓展

1、从这首诗中,你觉得作者是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路呢?

(教学设想:生或会回答“看景象要看全面”、“看待事物要讲究方法”、“ 不要置身在景物之中只看它的局部,要站在高处看它的全貌”、“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会有不同的发现”等)

教师作归纳:这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就像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一样,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实事求是地去分析问题。即: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根据学生的作答板书: 横看-----岭

远近高低各不同

侧看-----峰

不识真面目 当局者迷

只缘在山中 旁观者清

2、谈感受:你能不能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一说,你平时遇到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情况。

八、熟读背诵、默写

1、请你把自己当做诗人,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练习背诵

⑴同桌间互相练习背诵。

⑵分组竞赛背诵。

⑶师生互背:

①教师出上一句,学生对下一句。

②教师说意思,学生对出相应的诗句。

③将诗句顺序打乱,让学生衔接上句或下句,做到倒背如流。

⑷谁愿意站起来给大家展示你的背诵?

⑸自评、共同评价背诵情况。

3、练习默写

⑴先说一说,在默写时要特别注意哪个字的书写?“峰”不要写成“锋”,写成“个”,“缘”的右边上头不要写成“互”。

⑵学生练习默写。

⑶谁愿意上黑板来展示你的默写?

⑷共同评价默写情况。

九、总结、延伸

“各”不要

1、学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

⑴指名作答诗句的意思。

⑵指名谈出诗中包含的道理。

⑶谈一谈你对庐山的了解。

2、提升感情:从诗中,我们知道,庐山是一个雄奇壮观、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观,所以苏轼通过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并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它的奇特景象。希望同学们也能够像诗人一样,对祖国的美丽河山有所感、有所悟,将你的心得体会记录下来。

十、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

2、解释“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意思。

第三篇: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两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两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两篇1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

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读题释题

1、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在咱们江西省九江市就有一座享誉世界的名山,它就是——庐山。我们一起去领略庐山风光吧!(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各山峰图片)

2、西林寺有块墙壁,看,墙壁上还写着一首诗呢!这是宋朝大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后题写在上面的。诗题叫《题西林壁》。(板书课题)

3、释题。“题”是什么意思?(提示学生借助注释是学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题西林壁”又该怎么解释呢?

二、初读,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诗句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第二遍力求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相机正音,如:“岭”“此”等。练读诗句。

3、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谁能试一试?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4、教师相机范读,学生评议。重点指导读“横看成岭侧成峰”,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出“峰”和“岭”的区别。

5、师生合作读。

三、再读,感受“不同”

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将这首诗读了好几遍,但好诗不厌百回读。读多了,你就会对诗句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感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你们再轻声读这首诗,一行行地读,一行行地想,看看能不能自己读懂诗句的意思。

2、同桌交流。(掌握方法:查子典,结合诗后注释,查工具书,上网查资料等)

3、问题检测:苏轼身在何处?(具体在山中的哪些位置观察庐山呢?)

4、理解“横看”:怎样看是横看?看我的五指山(教师以手示意),怎样看是横看?也就是正面,前面。苏轼还身在何处?理解苏轼身处位置不同。

5、教师:苏轼身在山前,身在山侧,身在远方,身在近处,身在高山,身在低谷,但无论在哪儿,他都身在一个范围之内,那就是——庐山之中。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想象身处这不同位置看到的景象。

6、出示课件,真切感受“不同”,引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7、苏轼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让我们沿着苏轼的踪迹到庐山去看看吧!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仿佛来到了何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8、理解身处不同位置看到的庐山景象也不同。

出示课件,教师引读。

四、品读,感悟“不识”

1、看到庐山的这千般面貌,苏轼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指名读。

2、引导质疑:苏轼为什么会“不识庐山真面目”?

3、链接作者简介:他是唐宋八人家之一的苏轼,他是多才多艺的苏东坡,他还是学识渊博的“苏学士”,他不愿停留在“不识”,他还想知道为什么“不识”。于是,他问自己,他问山中游客,他还问你们:孩子,我为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可是,我都身在庐山之中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观察了呀,怎么还会“不识”呢?(感悟因“不同”而“不识”。)揭示哲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

5、于是,苏轼文思泉涌,挥毫在西林壁上写下了这千古流传的诗篇——(学生读全诗)

五、升华,积累运用

1、结合生活经历运用诗句谈感受。

2、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诗句。

3、练习背诵。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苏轼(宋)

横侧

远近各不同客观全面

高低

不识只缘认识事物

(果)(因)

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两篇2

设计意图: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最有灵性之美的语言。她传递着文明,印刻着人间的喜怒哀乐、书写着无限河山。笔者认为,古诗的教学,应基于吟诵,贵在于品悟,回归生活,切忌支解语言而忽略大意象的美。

《题西林壁》是古诗中写景抒情的典范,也是情理交融的诗文先河。笔者的教学,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在诗的灵动意境中,引导学生和诗人及文本产生共鸣,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诗的强大生命力。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认识事物的观念。

课前准备:

收集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

教学流程:

一、激趣,感悟诗的意境,形成对山的全方位的感受。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学古诗可有意思了,今天我们就来学古诗。

谁来背首古诗?

(二)出示:

过渡:老师也带来了写古诗句,请你读读!感受古诗的美!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2、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注意适当解释

(三)初步形成对山的认识

1、上面的诗句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字,那是——山

2、请你谈谈你眼中看到的山是什么样子的!

二、初步感悟苏轼眼中的庐山。

(一)揭示所学内容

1、大家谈了自己眼中的山,有位诗人也想谈谈自己眼中的山,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

2、出示课件:苏轼(不是“一寸照片”人物的造型,而是采用生活写实型的)

3、他写了一首诗叫做:《题西林壁》

(二)初读诗句,正音

1、出示古诗

2、他游览的是什么山呢?他想跟大家谈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诗。

3、自由读诗。(配乐古筝《春江花月夜》)

4、请学生读。

(1)单个举手积极地读

(2)男女生比读

(3)上下句1、2组与3、4组接读

注意用上激励的评价语,同时正音

(三)初步释疑

1、明白所写的山和题诗的地点等基本常识。

(1)过渡:有句格言叫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书读着读着就知道其中的东西了。你们也读了好几遍了那么你读懂什么了呢?

(2)随机交流。

2、师相机补充:

(1)诗是苏轼49岁写的(2)这首诗是写庐山这十几首中最后的一首。

三、探索庐山的真面。

(一)见识庐山的多面性

1、苏轼见到了怎样的庐山?(引导用现代语言表达)

2、诗句是怎样写的?

3、出示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释字解词:

(1)横看——正面看

(2)岭(圆)——峰(尖险)

5、苏轼怎样去感受庐山的?(引导回答:从不同角度去看庐山,有正面看、侧面看、远处看、近处看、站在高处俯瞰、站在低处仰视)

(二)感受庐山多面的美

(1)这样的山你见过吗?美美地自由读前两句

(2)这样的山是怎样的山?(引导读者的心情的词语——百看不厌、心旷神怡等词)

(3)齐读诗句

四、解疑明理

(一)明诗意

1、你们喜欢这样多情的庐山吗?

2、苏轼也跟大家一样,真的想一览庐山的真面,可是他能吗?

3、齐读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过渡:诗中哪两句告诉我们他不能?

4、谁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注意字意

5、苏轼在叹息啊,你读出来了吗?品悟读

(二)明事理

1、提升庐山的真面:

过渡:苏轼见到了如此变化无穷的庐山,为什么还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引导:庐山的美、味道永远领略不尽的,局部的美并不是庐山的全部)

2、苏轼怎样才能见到庐山的真面?

3、小结归纳:从整体上看,才有可能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

4、形象感知:

(1)出示:四副图——描写同一样东西,但角度各不相同

(2)盲人摸象的故事

5、生活中你有过这样因为看了局部而忽略整体而犯了错的事情吗?

我们对待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呢?

五、练情巩固

(一)今天在诗人苏轼的带领下,你见到了怎样的庐山啊?

齐读古诗(配乐古筝《春江花月夜》)

(二)出示:这是(

)的庐山,只有()才能见到庐山真面!

过渡:苏轼眼中的山可和别人眼中的山一样吗?诗人苏轼想通过诗来告诉我们——

六、小结:历来写山的人不计其数,而苏轼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们在生活中好好品悟这一座座真实而神奇的山吧!

作业:观察一处景物或一样物品,并记录观察时的感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第四篇: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4篇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能感情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所包含深刻哲理。

教学重难点: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背诵并默写古诗。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

教具准备:

写有练习题的幻灯片

教学设计:

一、导语(由介绍诗人入手)

师: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灿烂的古文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后世人

们的不断探索,反复学习。而古诗文则像是这个巨大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熠熠生辉,永放光

芒,创造出这光辉文化的先人们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认识一位非常了

不起的人物(出示:宋 苏轼)

1、简介苏轼(重点介绍他的成就及诗风)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其中的一首诗。(出题解题)

3、简介诗的生成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这首是最后一首。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同

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设计意图:因为本首诗没有生字,学生完全有能力做到相互间指正,读好,也能落实互相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培养。)

(2)指

名读,师作适当的鼓励评价。

(3)全

班齐读古诗。

2、再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四

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A、根据“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小组要说明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B、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师巡视,对各小组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

(2)反馈小组学习情况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非常热烈,现在老师想听听来自各小组的汇报,告诉老师你们读懂诗意了吗?

小组运用了什么好办法理解诗意的?

(指名各小组代表说,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及时表扬、推荐好的方法)

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让学生运用简笔画描述。

(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形象认识能较快帮助他们区分理解。)

出示小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

在远处_______, 在近处______,在高处_______,在低处______,庐山的景象各不

相同。

(此项练习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诗意,降低理解难度,同时又落实了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

用。)

(2)指

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指

名读读这句诗,并说说诗意。

理解“缘”并指导写法。纟 缘(右上部分是两笔:撇折 横折)

师:此山是指哪儿?作者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所以视力受限,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生:因为他离庐山太近了

(2)指

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

3、复读古诗,结合实际体会诗中所含的哲

理。

(1)师:同样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同的角度却有着不一样的样子,你们有过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和

经历吗?

(生结合实际举例说说)

那么,你们认为作者仅仅只是在说庐山吗?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了吗?

(有了前面的例子作铺垫,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必须要全面地、客观地认

识,多角度观察。)

(2)出示练习2

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

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悟出的道理)

(设计意图:强化难点的突破,变深奥的道理为学生的内化动力。

(3)指

导朗读。

4、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能感情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了解诗句的意思。

3体会诗中所包含深刻哲理。

教学重难点:

1通过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深刻哲理。

2背诵并默写古诗。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热爱古诗文。

2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

教具准备:

写有练习题的幻灯片

教学设计:

一、导语(由介绍诗人入手)

师: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光辉灿烂、历史悠久,灿烂的古文化就像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后世人

们的不断探索,反复学习。而古诗文则像是这个巨大宝库中的一颗璀灿的明珠,熠熠生辉,永放光

芒,创造出这光辉文化的先人们更是名垂千古,令人佩服,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起认识一位非常了

不起的人物(出示:宋苏轼)

1、简介苏轼(重点介绍他的成就及诗风)

2、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其中的一首诗。(出题解题)

3、简介诗的生成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意境)

在苏轼四十九岁时,当时已经被贬到黄州做官的他再次被贬到汝州,在去汝州上任时,途经江西庐山,庐山的奇美秀丽景色让他诗兴大发,作了五首记游诗,这首是最后一首。

二、学习古诗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同桌互读,检查预习情况,互相指正。

(设计意图:因为本首诗没有生字,学生完全有能力做到相互间指正,读好,也能落实互相学习的习惯与能力培养。)

(2)指名读,师作适当的鼓励评价。

(3)全班齐读古诗。

2、再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

学习任务:

A、根据“注释”试着说说每句诗的意思。(小组要说明自己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B、在学习过程中,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师巡视,对各小组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

(2)反馈小组学习情况

师:刚才大家的讨论非常热烈,现在老师想听听来自各小组的汇报,告诉老师你们读懂诗意了吗?

小组运用了什么好办法理解诗意的?

(指名各小组代表说,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及时表扬、推荐好的方法)

理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让学生运用简笔画描述。

(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形象认识能较快帮助他们区分理解。)

出示小练习

(1)在括号里填上表示“看”的词语

在远处_______,在近处______,在高处_______,在低处______,庐山的景象各不相同。

(此项练习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诗意,降低理解难度,同时又落实了语文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2)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

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1)指名读读这句诗,并说说诗意。

理解“缘”并指导写法。纟缘(右上部分是两笔:撇折横折)

师:此山是指哪儿?作者为什么会看不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

生:因为他就在庐山之中,所以视力受限,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生:因为他离庐山太近了

(2)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

3、复读古诗,结合实际体会诗中所含的哲理。

(1)师:同样的一件事物,可是在不同的角度却有着不一样的样子,你们有过和作者一样的.感受和经历吗?

(生结合实际举例说说)

那么,你们认为作者仅仅只是在说庐山吗?你们从中受到什么启发了吗?

(有了前面的例子作铺垫,学生很快就能说出:要想全面认清一个事物,必须要全面地、客观地认识,多角度观察。)

(2)出示练习2

看不清庐山的真正面目,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此,我们要___________________就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悟出的道理)

(设计意图:强化难点的突破,变深奥的道理为学生的内化动力。

(3)指导朗读。

4、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或自己喜欢的方式说出诗的大意,感悟诗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2、能借助词典等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诗中的词句。

3、背诵古诗,对重要词句能够默写。

4、体会富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5、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

2、理解“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读题释题

1、我们的祖国山河壮丽,在咱们江西省九江市就有一座享誉世界的名山,它就是——庐山。我们一起去领略庐山风光吧!(出示从不同角度拍摄的庐山各山峰图片)

2、西林寺有块墙壁,看,墙壁上还写着一首诗呢!这是宋朝大诗人苏轼游览庐山后题写在上面的。诗题叫《题西林壁》。(板书课题)

3、释题。“题”是什么意思?(提示学生借助注释是学古诗的一个重要方法)“题西林壁”又该怎么解释呢?

二、初读,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诗句两遍,第一遍注意读准字音,第二遍力求读通句子,读出节奏。

2、指名朗读,学生评价。相机正音,如:“岭”“此”等。练读诗句。

3、读古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还要读出节奏。谁能试一试?其他同学注意倾听。

4、教师相机范读,学生评议。重点指导读“横看成岭侧成峰”,引导学生想象画面,读出“峰”和“岭”的区别。

5、师生合作读。

三、再读,感受“不同”

1、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将这首诗读了好几遍,但好诗不厌百回读。读多了,你就会对诗句有自己的理解,有自己的感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请你们再轻声读这首诗,一行行地读,一行行地想,看看能不能自己读懂诗句的意思。

2、同桌交流。(掌握方法:查子典,结合诗后注释,查工具书,上网查资料等)

3、问题检测:苏轼身在何处?(具体在山中的哪些位置观察庐山呢?)

4、理解“横看”:怎样看是横看?看我的五指山(教师以手示意),怎样看是横看?也就是正面,前面。苏轼还身在何处?理解苏轼身处位置不同。

5、教师:苏轼身在山前,身在山侧,身在远方,身在近处,身在高山,身在低谷,但无论在哪儿,他都身在一个范围之内,那就是——庐山之中。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想象身处这不同位置看到的景象。

6、出示课件,真切感受“不同”,引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7、苏轼看到了哪些景象呢?让我们沿着苏轼的踪迹到庐山去看看吧!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仿佛来到了何处?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8、理解身处不同位置看到的庐山景象也不同。

出示课件,教师引读。

四、品读,感悟“不识”

1、看到庐山的这千般面貌,苏轼不禁发出了这样的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指名读。

2、引导质疑:苏轼为什么会“不识庐山真面目”?

3、链接作者简介:他是唐宋八人家之一的苏轼,他是多才多艺的苏东坡,他还是学识渊博的“苏学士”,他不愿停留在“不识”,他还想知道为什么“不识”。于是,他问自己,他问山中游客,他还问你们:孩子,我为何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可是,我都身在庐山之中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观察了呀,怎么还会“不识”呢?(感悟因“不同”而“不识”。)揭示哲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啊!

5、于是,苏轼文思泉涌,挥毫在西林壁上写下了这千古流传的诗篇——(学生读全诗)

五、升华,积累运用

1、结合生活经历运用诗句谈感受。

2、联系生活实际运用诗句。

3、练习背诵。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苏轼(宋)

横侧

远近各不同客观全面

高低

不识只缘认识事物

(果)(因)

四年级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4

设计意图: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最有灵性之美的语言。她传递着文明,印刻着人间的喜怒哀乐、书写着无限河山。笔者认为,古诗的教学,应基于吟诵,贵在于品悟,回归生活,切忌支解语言而忽略大意象的美。

《题西林壁》是古诗中写景抒情的典范,也是情理交融的诗文先河。笔者的教学,旨在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在诗的灵动意境中,引导学生和诗人及文本产生共鸣,在真实的生活中感受诗的强大生命力。

学习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诗歌语言的魅力/

2、培养学生探索诗意的能力。

3、树立正确的认识事物的观念。

课前准备:

收集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句

教学流程:

一、激趣,感悟诗的意境,形成对山的全方位的感受。

(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学古诗可有意思了,今天我们就来学古诗。

谁来背首古诗?

(二)出示:

过渡:老师也带来了写古诗句,请你读读!感受古诗的美!

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2、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3、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注意适当解释

(三)初步形成对山的认识

1、上面的诗句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字,那是——山

2、请你谈谈你眼中看到的山是什么样子的!

二、初步感悟苏轼眼中的庐山。

(一)揭示所学内容

1、大家谈了自己眼中的山,有位诗人也想谈谈自己眼中的山,你们想知道他是谁吗?

2、出示课件:苏轼(不是“一寸照片”人物的造型,而是采用生活写实型的)

3、他写了一首诗叫做:《题西林壁》

(二)初读诗句,正音

1、出示古诗

2、他游览的是什么山呢?他想跟大家谈些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诗。

3、自由读诗。(配乐古筝《春江花月夜》)

4、请学生读。

(1)单个举手积极地读

(2)男女生比读

(3)上下句1、2组与3、4组接读

注意用上激励的评价语,同时正音

(三)初步释疑

1、明白所写的山和题诗的地点等基本常识。

(1)过渡:有句格言叫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书读着读着就知道其中的东西了。你们也读了好几遍了那么你读懂什么了呢?

(2)随机交流。

2、师相机补充:

(1)诗是苏轼49岁写的(2)这首诗是写庐山这十几首中最后的一首。

三、探索庐山的真面。

(一)见识庐山的多面性

1、苏轼见到了怎样的庐山?(引导用现代语言表达)

2、诗句是怎样写的?

3、出示诗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4、释字解词:

(1)横看——正面看

(2)岭(圆)——峰(尖险)

5、苏轼怎样去感受庐山的?(引导回答:从不同角度去看庐山,有正面看、侧面看、远处看、近处看、站在高处俯瞰、站在低处仰视)

(二)感受庐山多面的美

(1)这样的山你见过吗?美美地自由读前两句

(2)这样的山是怎样的山?(引导读者的心情的词语——百看不厌、心旷神怡等词)

(3)齐读诗句

四、解疑明理

(一)明诗意

1、你们喜欢这样多情的庐山吗?

2、苏轼也跟大家一样,真的想一览庐山的真面,可是他能吗?

3、齐读诗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过渡:诗中哪两句告诉我们他不能?

4、谁能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注意字意

5、苏轼在叹息啊,你读出来了吗?品悟读

(二)明事理

1、提升庐山的真面:

过渡:苏轼见到了如此变化无穷的庐山,为什么还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

(引导:庐山的美、味道永远领略不尽的,局部的美并不是庐山的全部)

2、苏轼怎样才能见到庐山的真面?

3、小结归纳:从整体上看,才有可能认清事物的本来面目

4、形象感知:

(1)出示:四副图——描写同一样东西,但角度各不相同

(2)盲人摸象的故事

5、生活中你有过这样因为看了局部而忽略整体而犯了错的事情吗?

我们对待一个人应该怎样看待呢?

五、练情巩固

(一)今天在诗人苏轼的带领下,你见到了怎样的庐山啊?

齐读古诗(配乐古筝《春江花月夜》)

(二)出示:这是(

)的庐山,只有()才能见到庐山真面!

过渡:苏轼眼中的山可和别人眼中的山一样吗?诗人苏轼想通过诗来告诉我们——

六、小结:

历来写山的人不计其数,而苏轼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们在生活中好好品悟这一座座真实而神奇的山吧!

作业:观察一处景物或一样物品,并记录观察时的感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第五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授课教师:南郊小学 徐凯

年级:四年级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课题: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十九课《题西林壁》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诗中所含的哲理:观察角度不同,观察效果不同;

3、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4、通过学习古诗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

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能力。

课时:一课时

教具:风景画、录像、实物投影仪、实物:三棱柱

教学步骤

一、场景设置

在教室里悬挂以山为主题的国画,同时包括风景画。

二、导入

1、引入新课

师: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山清水秀,风景优美。同学们都知道哪些风景名胜,说说看。

生说风景(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

师:同学们说了不少,我也向大家介绍一处风景。(放映庐山录像)(目的:让学生对庐山有初步认识,吸引学生注意力)

师:看了以后,你觉得庐山怎么样?

生谈感想(目的:使学生对庐山的感性认识进行梳理,同时巩固认识。)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三、讲解

2、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并把不认识的字勾出来。

3、齐读古诗,纠正读音。

师:我知道班上的同学朗诵的能力非常出色的,能不能为老师朗诵一次。

生读古诗,对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重点:卷舌音、平舌音)

4、范读古诗,讲读法。

师:同学们朗诵得不错,如果能注意一下停顿就更好了。可别小看停顿,在古诗中是很有讲究的。一般来说,一句诗中每两个字一停顿,最后三个字连着读。大家愿意听老师按照这个规则朗诵一遍吗?

师配乐朗诵古诗

现在请同学们在每句诗的停顿处用“/”作上标记

师:请同学们再来朗诵一遍,注意停顿。

生齐读古诗(配乐)

5、明确学习任务,组织自学。

师:在这堂课中我们要完成以下的学习任务(出示学习任务),请读一遍。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完成学习任务?(激励学生)好,现在就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先完成前四项学习任务。如果遇到了难题可以向老师,同学求助。(合作学习)(课堂预计:自学过程中,学生在解释诗时会不知道如何下手;解决办法:讲学法,我们在解释古诗时,通常要使用拆分法,所谓拆分法,就是将一句诗分成若干个部分分别加以解释,然后将这些解释联系起来。同时你还必须联系整首诗的内容来解释,举例说明。)

生自学,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出示相关资料(资料:苏轼个人情况。西林寺。)播放庐山风景。

6、组织学生交流学习成果。

师:你们的任务完成了吗?

生汇报。

师:那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并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加以纠正。)

生提问,师组织互助解疑。

7、巩固

师:我们再来领略一下庐山的风光。我希望同学们边看就边想我们学的这首诗的内容,找一找片子中的峰、岭。

生观看录像。

师:在看过了美丽的庐山后,我想请一位同学来判断一下黑板上的图形哪一个是山岭,哪一个是山峰,现在请同学来朗诵这首诗。(引发感情:在朗诵这首诗时你可以想象一下庐山的面貌;成片的云雾遮挡着连绵起伏而又挺拔陡峭的庐山,庐山时隐时现,看到如此美丽的风景,你非常的高兴,于是就朗诵出这首广为流传的《题西林壁》)

8、分析古诗结构,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说的道理。

9、背诵

师:下面请同学们背诵这首古诗。

生背诵古诗(出示课件)

师检查背诵情况

10、总结

师:这首诗通过写诗人在庐山因为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庐山也不相同,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观察事物时,从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样子会不同。现在,我要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大家在听故事时要想一想故事中的人物错在那里。

师讲故事《盲人摸象》

师:请同学们说说这四位盲人他们错在那里?

11、结束

师:请大家对照学习任务自己检查一下是不是都完成了。(出示学习要求)生检查。诗人苏轼通过观赏庐山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了解一个事物就必须全面的进行观察,不能只看一面。其实,许多道理就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学习中,希望同学们也做个有心人,从生活、学习中找道理,学道理。好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北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观察的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

角度不

不识/庐山/真面目,同,观

只缘/身在/此山中。明理

效果察

不同。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下载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学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学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教学教案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之一 课型:新授课 课时:一课时 课题: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十九课《题西林壁》 教学目的: 1、借助字典弄请词句的意思; 2、在明白古诗意思的基......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题西林壁》教学设计2

    第五课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学会“缘”字。 2.能够背诵《题西林壁》。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中所含哲理,培养学生互助学习的......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5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一: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正确读写、理解“横、壁”等生字,了解作者简介,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过程与方法:经过朗读与体会,学......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模板大全

    《题西林壁》是苏轼在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题西林壁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一、导入师:同学们,古诗语言精炼,蕴义深刻,是中华文明的一块瑰宝。......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默写《题西林壁》。 2、理解诗句,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会默写古诗。 2、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教学难......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会默写古诗。 2、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体会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学重点: 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境。 教学难......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5篇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1 教学过程:一、课前交流师生自我介绍,进行记忆力大闯关。1、背诵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2、出示描写景色的词语,让学生朗读并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