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宝黛初会 公开课教学设计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分析林黛玉、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2.通过品读《西江月》和“宝玉摔玉”的情节去领会宝玉的精神世界(重难点)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林黛玉走进了贾府,从此遇见自己一生的知己——贾宝玉。今天,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学习宝黛初会。
二、文本探究——宝黛初会
1.找出集中描写宝黛初会的段落。(13—14)2.宝黛初会时有一个眼神的交会,二人各有何表现?
黛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好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宝玉看罢,因笑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二人感觉相同,似曾相识,但反映不同,一个“笑”,一个“惊”)3.ppt投影:
宝玉一见,便大吃一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好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黛玉看罢,因笑说:“这个哥哥我曾见过的。”
这样改动一下可以吗?
明确:不可以。二人的语言行动反映了各自的性格、身份、地位。黛玉:含蓄委婉,初到贾府,寄人篱下,说话行事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宝玉:贾母的心肝宝贝,贾府未来继承人,说话行事毫无顾忌。4.文章中还有哪些句子表现出林黛玉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
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黛玉笑回道:“舅母爱惜赐饭,原不应辞,只是还要过去拜见二舅舅,恐领了赐去不恭,异日再领,未为不可。望舅母容谅。” 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三、人物探究——初识黛玉
1.两人的这一对视如电光火石般震撼了心灵,在宝玉的眼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林黛玉呢?(请一学生朗读)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肖像描写:轻灵秀气、美貌多情、多愁多病、聪慧敏感 2.为什么宝玉眼中的黛玉竟然没有任何关于服饰的描写?
明确:黛玉的美不止在外表,更美在精神气质,美在灵秀气韵。宝玉看黛玉不会关注衣裙妆饰等俗物。
3.黛玉在贾府见到了那么多人,其他人眼里的黛玉又有什么特点呢?
“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体弱多病
王熙凤:“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标致美丽
小结:众人看黛玉,是从长辈的角度关心黛玉的身体; 王熙凤夸赞黛玉,是为了奉承贾母。因此,黛玉之美,只有在宝玉眼中才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四、人物探究——初识宝玉
1.宝黛初会,林妹妹在宝玉心里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那么宝玉在林妹妹眼里又是什么样子的?
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英俊多情的富贵公子
2.黛玉之前在心里猜想,“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懒人物,懵懂顽童?”为什么她对宝玉有这种印象? 王夫人:孽根祸胎,混世魔王 黛玉母亲:极恶读书,顽劣异常
3.文中的《西江月》二词也对宝玉进行了评价,请齐读: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裤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a.你从这两首词中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宝玉? b.这两首词对宝玉的评价是褒赞还是贬低?
小结:从封建社会的卫道士眼中看来,宝玉的确是一个不喜读书,不求上进的无用之人。他怕读被统治者奉为儒家经典的文章,却爱读《牡丹亭》《西厢记》等弘扬人性的“禁书”。他不愿走科举之路,不愿意和官场上那些勾心斗角的俗人往来。而从作者来看,其实是高度赞扬了宝玉的纯真本性。《西江月》评宝玉,似贬实褒。ppt投影:
“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过这些混账话,我早就和他生分了。”----《红楼梦》第三十二回
可见在鄙弃功名利禄这一方面,宝玉和黛玉的价值观是高度一致的,达成了人生意识上的共鸣。他们的精神世界是脱离尘俗纷扰的,是纯美干净的。(ppt展示宝黛共读、黛玉葬花的图片)但是这样纯美的世界,能为外界世俗社会所容吗?
五、合作探究——宝玉摔玉
1.就在这看似平静的初会之时,这两种世界的冲突却一下子表露出来了,宝玉做了一件大家都没想到的事——摔玉。宝玉为什么会摔玉? • “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都不择”
• “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自己有“宝贝”,姐妹们也应该有——追求男女平等)小结:宝玉生活的时代,是个男尊女卑的时代,这单从宝玉在贾府中的特殊地位就可看出。我们不妨看看中国的四大名著:《三国演义》是男人的世界,《水浒传》中本来就为数不多的女子,不是不守妇道的潘金莲就是母夜叉孙二娘,而《西游记》中的女子,美则美矣,可大多是妖怪。只有《红楼梦》中的女子,几乎都是美丽聪颖、冰清玉洁的。作者曹雪芹借宝玉这一形象,用饱含深情的笔墨谱写了一曲女性的赞歌。
2.宝玉“衔玉而诞”,这种天生的与众不同让贾府众人对他抱有非常大的期望,期望他能够光耀门楣。这块玉,无形中成为了世俗社会给他的沉重的包袱,束缚了他的自由。所以,宝玉摔的不仅仅是玉,更是世俗社会给他的沉重的包袱,这是一次和世俗社会的冲突。
3.可以这一次冲撞的结果如何呢?
——失败了,在贾母的半哄半劝下又把玉戴上了。暗示着宝玉高洁脱俗的精神世界终究难和污浊的现实世界抗衡。
六、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析宝黛初会的情节,分析了林黛玉和贾宝玉的人物形象,并探究了二人的精神世界。可是《红楼梦》中的精彩可不仅仅在于此,我们只是想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为同学们打开一扇窗,让同学们喜欢上《红楼梦》,真正走进《红楼梦》的世界。
第二篇:语文版必修三《宝黛初会》教案
《宝黛初会》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1.分析林黛玉和贾宝玉的人物形象。
2.学习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描写手法。学习重难点:分析林黛玉和贾宝玉的人物形象。
导入:
国外有句谚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林黛玉”,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四大名著之首的《红楼梦》来认识林黛玉,以及她一生的知己——贾宝玉。
我们读人之心,品物之性要“观其貌,辨其言,察其行,审其思”,从描写的方法上说“观其貌”就是看肖像描写,“ 辨其言”就是看语言描写“ 察其行”就是看动作描写“ 审其思”就是看心理描写。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方法来一起认识林黛玉和贾宝玉。
一、初次见面(惊、笑)
宝黛初会时,两人都有一种什么感觉?(似曾相识、一见如故,心有灵犀),两人之所以有这种感觉是因为第一回中提到的“木石前盟”的故事,哪位同学来读一下?(“木石前盟”的故事)女娲炼石补天时剩下一块无材补天的顽石,顽石在投胎入世之前,曾作为神瑛侍者以甘露灌溉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仙草,使其得以久延岁月,并幻化人形,修成女体。绛珠仙草(林黛玉)在顽石(贾宝玉)下世之时,为酬报灌溉之德,也要同去走一遭,把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
宝黛的爱情在初会之前就有着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让人迫不及待地读下去。所以,两人见面后才有了相同的感觉,相同的感觉却有着不同的表现,哪两个字分别写出了两人不同的表现。(惊、笑)
一“惊”属于什么描写?(心理描写),一“笑”属于什么描写?(动作或神态描写,笑说的内容是语言描写)交换一下这两个字读一下,好不好?“惊”反映出林黛玉含蓄内敛的性格特征,“笑”反映出宝玉率真直爽的性格特征。惊
含蓄内敛 笑
率真直爽 脂砚斋曾评点说:“一存于中,一发乎外,可见文于下笔必推敲的准稳,方才用字。”
二、宝玉眼中的黛玉
1.宝玉眼中的黛玉是怎样的? 抽一男生读对黛玉的描写: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这一段描写是什么描写?(肖像描写)
宝玉把她比的眉毛比成了一抹轻烟,还把她比成了照水的娇花,风中的弱柳,这一切都说明黛玉长得娇美,柔弱,还把她与比干和西施作了比较,这说明她聪慧、聪颖。
鲁迅先生曾说:“要极俭省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我们看文中怎么
来写林黛玉的眼睛,“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关于林黛玉的眼睛描写,有版本,也有红学专家认为是“一双似泣非泣含露目”,你认为哪种更好?并说明你的理由。
2.众人眼里和王熙凤的眼里的林黛玉。
①众人见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便知他有不足之症。因问:“常服何药,如何不急为疗治?”
众人也注意到了黛玉脱俗,但更关心她身体病弱、多病。
②王熙凤: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儿,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王熙凤更多的是看到她的容貌标致,气派非凡。
只有贾宝玉除了看到了她病弱和娇美之外,还看到了她的聪慧和多愁(含情)。三.黛玉眼中的宝玉
1.黛玉眼中的宝玉,抽一女生来读。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黛玉眼中的宝玉有什么性格特征?
2.这是黛玉眼中的宝玉,我们看丫鬟们怎么来看宝玉?宝玉一出场时丫鬟们的反应是(笑),这反映出宝玉平时(性情随和、开朗)。同样,王熙凤出场时,丫鬟们却个个敛声屏气,这说明王熙凤特别厉害。
3.王夫人眼中的宝玉:
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今日因庙里还愿去了,尚未回来,晚间你看见便知了。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他与别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爱,原系同姊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若姊妹们有日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纵然他没趣,不过出了二门,背地里拿着他两个小幺儿出气,咕唧一会子就完了。若这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所以嘱咐你别睬他。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
4.姑母眼中的宝玉: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帷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
王夫人和黛玉母亲对宝玉的评价,这属于什么描写?(侧面描写)5.贾母眼中的宝玉:小孩子(搂、哄)6.后人的《西江月》怎样评价宝玉?
多愁善感
我行我素 率性而为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超凡脱俗
厌恶功名
个性张扬
特立独行
这是站在王夫人和贾政等封建卫道者的立场上来看的,黛玉眼里的宝玉跟这个一样吗?同样一首词,如果让黛玉来解读的话,她会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宝玉?
7.宝玉叛逆、张扬的个性在二人初会之时,有没有表现?(宝玉摔玉)宝玉为什么摔玉?(“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一句,看本句所表现出来的贾宝玉的思想性格。)
这体现了他什么思想和性格?
8.对于宝玉摔玉,黛玉有什么表现?(伤心,淌眼抹泪)(脂砚斋评点:这是第一次算
还,不知下剩还该多少?)黛玉倾尽一生的眼泪来偿还上辈子欠下的人情,直至泪尽而逝。欲知黛玉如何一次次偿还眼泪,课下还请大家捧起原著,认认真真地去品读原滋原味的《红楼梦》。
四、结束
音乐起
这节课我们通过黛玉和宝玉一惊一笑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宝玉和黛玉的肖像描写,王夫人和黛玉母亲对宝玉的侧面描写,贾母的动作描写来认识了林黛玉和贾宝玉。课下希望同学们蘸着黛玉的泪水一遍遍地去浸泡《红楼梦》,相信你们一定会读出自己心中的林黛玉和贾宝玉,读出宝黛至死不渝的爱情,读出《红楼梦》中悠久的历史,读出《红楼梦》中灿烂的文化。
五、作业:
1.推荐阅读《红楼梦》全书。
2.推荐阅读鲁迅的《祝福》,尤其注意作者通过四次眼睛描写对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的刻画。板书设计
宝
黛
初
会
率真
内敛
英俊
娇美
摔玉
开朗
病弱
平等 叛逆
聪慧
还泪 多情
多愁
第三篇:《红楼梦》之“宝黛钗初会荣庆堂”的观后感
观《红楼梦》之“宝黛钗初会荣庆堂”有感
11英本1班11号黄智尊
在“文学与法律”课上,老师为我们放了《红楼梦》的一集“宝黛钗初会荣庆堂”,观看完之后我感受颇深,深感《红楼梦》的博大精深。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它是世界文苑中的一朵奇葩,它丰华绝代,独高一世,扮演了一个时代文学的天才总结者的角色,在作者曹雪芹犀利的笔锋下,把当时封建压迫的环境显露无疑。让人读罢酣畅淋漓,其独特的视角深刻剖析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其通过每一章回的叙述,把封建社会那种非人道、黑暗的生活状态都浓缩到了这部巨著中。尤其是他的如缘巨笔,寥寥数下便勾勒出了《葫芦僧判断葫芦案》这一脍炙人口的篇章,而其中的“护官符”给人印象尤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当今社会的黑暗。由于我自身的文学功底不深,所以对本回仅作写简单的分析。我觉得本集可以从法律以及文学两个角度来进行解读,虽然这集叫“宝黛钗初会荣庆堂”,但它的大部分内容是关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的。这回讲的是“那贾雨村补授应天府,一到任就遇上一件‘两家争买一婢,各不相让以至殴伤人命’的官司。雨村传原告来审,听了事情经过与原告‘小人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望大老爷拘拿凶犯,剪恶除凶,以求孤寡,死者感戴天恩不已’的恳求后,大怒道:‘岂有这样放屁的事!打死人命就白白的走了,再拿不来的!’随即发签差公人,要立刻‘将凶犯族中人拿来拷问,令他们实供藏在何处,一面再动海捕文书。’”从法律的角度看,法律是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按当时的律法,杀人偿命天经地义,杀人者就该捉拿归案。这时候的贾雨村何其大义凛然、一身正气,好一副为民作主的清官做派,让人肃然起敬。
但在这关键时刻,门子的一个眼色儿让贾雨村的态度陡然逆转,赶忙收回了成命。后来,门子背地里开导贾雨村说:“如今凡作地方官者,皆有一个私单,上面写的是本省最有权有势、极富极贵的大乡绅名姓,各省皆然;倘若不知,一时触犯了这样的人家,不但官爵,只怕连性命还保不成呢!所以绰号叫作‘护官符’。”接着,门子又向贾雨村介绍了“护官符”,说的是‘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贾雨村才如梦初醒,得知本案中的被告——打死人命者薛蟠,原来是帮自己复官的贾政的亲外甥,薛家除了荣宁二府、史家、王家沾亲外,还有“世交亲友都在外者”。这一张“关系网”太大了,贾雨村如果想在案件中主持公道就要被这张关系网所吞没。而且贾雨村毕竟是靠贾、薛家的运作才坐上这把官椅的,他便做一个顺水人情,何乐而不为呢?最后,贾雨村在“关系网”面前两股颤颤,为官要为民作主的书生意气全失,只好乖乖地昧着良心“胡乱判断了此案”,死者家只“得了许多烧埋银子”。可以见得当时的“法治社会”和当今的“法治社会”的区别,封建社会的“法治”是统治阶级以法律来管制被统治阶级,维护的是统治阶级的利益,所以官官相护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护官符” 不仅是保护当官的不会丢掉乌纱帽,更是保护占统治地位的官神地主不被律法管制,让他们更能随心所欲为所欲为,这足以体现封建专制的腐败。
贾雨村的冷酷无情,趋炎附势固然令人心寒,而其中暴露出的封建官场的黑暗丑陋更令人震惊。那短短四句的“护官符”则将这一丑陋撕开了面纱,赤裸裸的展示于世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何能横行金陵?无非是钱、势二字罢了。“白玉为堂金作马”、“珍珠如土金如铁”,形象地提示了四大家族的富甲天下;又以他们的奢侈无度的生活埋下了深广的容量,他日趋衰败的种子。说实在的,这“护官符”并不能算是诗,但它用生动的比喻,质朴的语言,概括了四大家族的总况。这是一个多好的总结,我不禁要对曹雪芹致以崇高的敬意,他以一个伟大艺术家的极大臂力,担负起了时代的重担。
其实,无论古今都存在着“护官符”,它无疑是张吃人的网,里面每个人都被牢牢的套住,真可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任何一个人想打破这张网,那便会遭到来自各方的攻击,这张关系网四处暗藏杀机,法纪在它前面也不值一提。这让我想到了这样的一句话“官司进了门,两边都托人。”,就像当今社会上表现的那样,很多公职人员时常用这样的话来抱怨“关系网”对秉公办案的干扰,并为之感到苦恼。极个别办案人员由于屈从权势而办了错案,最后触犯了党纪国法,受到了责任追究。这些人也可能像贾雨村一样,起初不乏一腔匡扶正义的热血,无奈在患得患失之间动摇了立场,把法律的天平倾向了权势一方。因为人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有时高尚的道德操守也会被生计方面的压力所击溃,所以导致秉公办案而举步维艰。
可见,人际交往中的“关系网”是我们许多办案人员的肘腋,也时常被这张
网所影响。近年来曝出的佘祥林案、赵作海案给我们广大的办案人员予极大的警醒。我们要时刻做到在办理任何一件案件中,一定要秉公执法,不丝一苟,依法行使宪法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在具体办案中,究竟如何处理这一问题,在今天,我们只有靠法律和制度阻挡住“关系网”对我们的干扰,排除办案人员依靠“ 护官符”来自保的后顾之忧,再辅之以办案人员的道德内修和对办案人员的外部监督制约,人民群众所翘首期盼的司法公正才能得到切实保障。这样做到从内部到外部共同双管齐下,坚决杜绝“关系网”影响,共同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才能更好的营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另外从文学角度看,《红楼梦》的高深贵在对人物的描写以及性格刻画,还有对大观园里众多角色的人物关系处理上,曹雪芹像对每个人物都灌注了生命一般,把他们刻画得活灵活现,仿佛每个角色都是活的立体的。我个人觉得本集最出彩的部分是宝黛钗相见的部分,书中并未对此做相关描写,但是编剧却栩栩如生的表现了这样的场景:宝钗落落大方、娴静知礼;宝玉对于这个表姐的心驰神往;黛玉在贾府众人都期盼见到薛家时却独有心事,独自感伤。高潮是三春和宝玉、黛玉终于与宝钗相见,宝玉拉着黛玉的手迎上宝钗,黛玉却把手从宝玉手中抽走,宝玉又紧紧一把拉住,这一切被和三春寒暄的宝钗看的一清二楚,却只是莞尔一笑,三个人之后的关系就此一览无余了。
《红楼梦》是部好作品,不仅有文学价值,也有一定的法律价值,我理解能力有限只能领悟些皮毛,以上就是我对本集的观后感。
第四篇: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08级6班
梅琳丽
08060175 宝黛爱情悲剧的原因
《红楼梦》作为中国历史上一部极品名著,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人们读罢此书,除了对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的哀叹和对封建制度的愤慨,更多的是这场悲剧所引发的深思,是什么造成了宝黛爱情的悲剧?
林黛玉作为本书的第一女主人公,秉稀世之俊美,具绝代之姿容,更兼其清新脱俗的气质,才华横溢的诗情,缠绵悱恻的内心,使其一出场便紧扣人心。寄人篱下的特殊身份,使她既敏感多情而又有强烈的自尊心。如果她不具有丰富易感的内心世界,也许她可以在浑沌安宁中度过一生。可正是因为她灵秀明慧的心性和对周围环境的敏锐洞察力,才使她对痛苦的感受也较一般要深刻得多,也强烈得多。生活在令人窒息的封建堡垒中,她挣扎,她呼喊,她不愿听凭命运的安排,她要追求自己的理想与爱情。
而贾宝玉作为封建家庭的叛逆者,从对封建礼教进行了强烈的抨击和反抗,最终也出家为僧,彻底叛离了封建家庭。虽然以今天的眼光看,他的民主意识表现得还相当薄弱。生活在富贵乡中,与一群美丽可人的少女为伴,关心她们,照顾她们,这样的“反抗”总不禁对自由爱情心生向往。
作为两人爱情的重要角色,宝钗确实美丽、博学、和平,会做人,但又显得迂腐无趣。薛宝钗虽宽容大度,但也有其虚伪矫情、奉迎讨好的一面。她过生日,贾母因问她爱听何戏,爱吃何物时,宝钗深知贾母年老人,喜热闹戏文,爱吃甜烂之食,便总依贾母往日素喜者说了出来,使贾母非常高兴。而金钏被王夫人逼得投井而死。她说多半是金钏自己失了脚掉下去的,又说她“纵然有这样天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从这一席话足见其冷酷无情,在“滴翠亭杨妃戏彩蝶”一回中,她为使自己脱身,遂使金蝉脱壳带使人错疑黛玉,虽是一时情急,也足可见其城府极深。凡此种种,尽管她“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艳冠群芳;“罕言寡语,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八面玲珑,在贾府游刃有余,深得上下欢心,她却背离贾宝玉理想中的伴侣越来越远。在众人看来,虽然宝钗嫁给宝玉,却是得到人而没得到心,这不禁让人心生感慨。
首先,从社会来看,封建礼教及宿命论注定了宝黛爱情悲剧的必然性。他们的爱情背负着沉重的时代和历史的负担。由于根深蒂固的封建礼教思想一直倡导婚姻应该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青年男女在那样的环境下根本没有婚恋自由。历史发展条件的限制,尚不具备足以摆脱封建势力的民主性个性,特别是对婚姻自主的束缚压迫和野蛮扼杀,而宝黛的爱情也就成了这一时代局限下的牺牲品。以他们当时的处境和能力,加上自身的寂寞、孤独、软弱远不能同封建礼教抗衡。要求婚姻自主而没有支持它的社会制度,他们的婚恋在当时传统礼教看来是“大逆不道”的。顽固的封建礼教是不允许他们之间爱情的存在的。
其次,从个人性格来看,他们性格的独特性、缺陷性注定宝黛爱情是个悲剧。贾母的威慑,贾政不敢十分管教宝玉,这就使得宝玉能够较少地受到封建思想的约束,从而使他的思想和性格得到自然的发展。他无力改变现实,只是消极地对抗现实,逐渐形成他特异的性格。而黛玉自幼养成“孤独、任性”的性格,且没有接受一般标准的闺阁教育而不谙世故。本来像黛玉这样的少女是极不适宜于寄人篱下的。她自感身世卑贱,唯恐遭人冷落和嫌弃,又难免产生多疑之心。她不
懂得在封建社会里女子“无才便是德”,更不懂得“随分从时”,自是恃才孤傲,争强好胜。这就形成了她孤独、任性、敏感的特殊性格。一个多情,一个多疑,这种性格无疑是他们各自的弱点。给他们的爱情带来许多不愉快。宝玉本自幼生成“痴病”。何况心中“早存了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故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那黛玉偏生也是个有些痴病的,也每用假情试探”,“两个人原本是一个心,但都多生了枝叶,反弄成两个心了。”他们的爱情表白只是在微妙的行动和诗句中传递,总的来说是不够大胆的。正如书中宝玉那句惊人的爱情宣言:“你死了,我当和尚去!”却被黛玉当成了戏言,黛玉的眼泪很多都是因误会而流的,彼此缺乏了信任。如此看来,二人的“痴病”也是他们爱情发展的障碍。
第三,从整个家族来看,他们的家庭背景注定了他们的悲剧。林黛玉虽然为贾母所疼爱,但是贾母作为中国房间社会中的一员,家族利益对她来说高于一切,她出于对林黛玉的无奈,对贾宝玉的负责,对家族利益的忠诚,没有成全宝黛也是必然的结局。
通过宝黛的爱情悲剧,我们可以看到,在封建社会,无论是像宝黛的叛逆,还是像宝钗的顺从,结局都是一样的悲惨。这就有力地说明,封建社会是罪恶的社会,封建婚姻制度是不合理的制度。
宝黛爱情注定是一场悲剧,因为顽固的封建礼教是不允许他们之间存在爱情的。于是以嫌弃她多病之身和小家子性儿为由,一次次地向他们的爱情发出警告。从“金玉良缘”到“慧紫鹃情辞试莽玉”再到“晴雯之死”,最终在“抄检大观园”时达到了爱情的毁灭阶段。在这场灾难中,司琪、芳官、四儿等先后作了牺牲品。就连“眉眼像林妹妹”的晴雯也在重病时被强赶出了大观园,最后含屈而死。这是封建社会彻底抛弃黛玉的讯号。敏感多病的林黛玉挣扎着,一心想得到幸福自由的生活,她曾因自己终身无人依靠而频频想念自己的父母,她还曾幻想过薛宝钗母女的同情和庇护,但环境是那样的虚伪和险恶,她的幻想破灭了,眼泪流尽了,就连重病将死也无人问津,不经让人悲痛伤感。
最后,从剧情结构来看,宝黛爱情悲剧的发生是命中注定的。《红楼梦》的作者生活在封建的清朝,经历过大富大贵和穷困潦倒的生活,深刻地体会到生活的悲剧在那个社会中是无处不在的。但是他也不能够用先进的思想去解释那个充满悲剧的社会,只好把它归结为命运的安排。这种宿命的色彩在介绍宝黛的来历时表现得尤为浓重。
曹雪芹以石头的来历暗示顽石的幻象——贾宝玉是个不容于当世的人,是与当时社会中其他所有人都不一样的人,因此贾宝玉的思想行为在世人看来是无法理解的,贾宝玉人生的悲剧是冥冥中注定的。”神瑛侍者下凡,在警幻仙子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还泪”之说,明白地揭示书中贾宝玉与林黛玉的爱情是注定要以悲剧作结的。曹雪芹认为这个悲剧性的结局不是宝黛钗等人能够把握或更改的,因而是命中注定的。《红楼梦》的开篇,作者就设计了这样一个荒诞神奇而又寓意颇深的神话故事来表明这一故事是一出命运的悲剧。
黛玉和宝玉最终的没有结合,从《红楼梦》的开篇第五回的红楼梦曲,就可以知道宝玉最终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株寂寞林”,并且脂砚斋也在前文多次作批明说宝玉最后是得宝钗为妻。在元春省亲时,命宝玉作诗时宝钗对宝玉的规劝:“她因不喜玉,才将红香绿玉改为怡红快绿„„”,如果这时不能说这玉就是黛玉,但作者很明确地告诉了我们元春是不喜玉的。发展到后
来元春的态度越发明朗,她所赐的玩物中只有宝玉与宝钗是一样的,而黛玉与其他姐妹相同,我们可以很明显的元春是站在宝钗这一边的。作为贾府的最大政治靠山,元春的意见举足轻重,她对二玉的反对,极有可能是造成二玉爱情悲剧的最大力量。作为常在深宫的妃子,元春是不太有可能知道黛玉与宝玉相厚的情况的,也不会知道黛玉素日的行径,她褒贬皆是从贾府的人口中得知的。放眼贾府,最有这个机会的只有王夫人了。只有她经常有去后宫的机会与空闲,而她作为元春的生母,元春对她的话自然深信不疑。王夫人一生最痛恨的是有人勾引坏了她的宝玉,而二玉流露在外的感情恐怕早已不入她的眼了,何况她又有一个亲外甥女做最佳候选人,为了巩固她自身的地位她自然要弃黛玉而选宝钗了。
木石前盟只是传说,但是却是宝黛爱情的真实写照,他们有缘无分,纵使流干了眼泪,交换了灵魂,付出了生命也没有换来相濡以沫的结局。而是以擦身而过的方式含痕而终,这有力地抨击了扼杀他们爱情命运的封建礼教和传统制度,深化了他们之间爱情的悲剧意义,丰富了复杂的历史内容,实在让人悲叹,引人深省。
第五篇:《两件宝》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的:
1、通过读课文,知道手和脑是人的两件宝,体会动手、动脑的乐趣,激发创造热情。
2、认识14个生字。认识新笔画“竖提”及新偏旁部首宝盖头。
二、教学教具:
卡片、录音机、小红花
三、学习过程:
一、谜语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想猜谜语吗?老师出个谜语给你们猜好吗?
师:十个小伙伴,分成两个班。大家团结紧,倒海又移山。(谜底是一双手)
学生猜出后,教师板书:双手
师追问学生:你们是怎么猜出来的?(对说得有道理的学生给予鼓励,奖励五角星)师板书:大脑
师:双手、大脑,可是我们的两件宝。我们可以用双手和大脑干什么?
(生自由回答)
师:对,我们吃的粮食、穿的衣服、住的房子、走的路、读的书本、家里的电视机、电冰箱……所有一切都是人们的劳动创造出来的。师适时板书:两件宝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听录音机读并进行评价。指名读
2、师:这首儿歌就是我们书上的一篇课文发,你们愿意比比看谁读得最好吗?(愿意)要想读得好,首先要把字音读准。在读时,你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打算怎么办呢?(学生自由回答:有看拼音、请同学教、请老师教、看课本的保底线等)
师:你们的办法真多,那就自己选个你喜欢的办法学习吧!
3、出示生字卡
(1)师:谁敢起来试一试把字音读一下?(学生踊跃举手)
师:谁愿意当小老师带读,你会拼读哪个就带读哪个?(生按照模式:大家跟我这样读。我就跟你这样读。)
(2)学生轮流读。
(3)去掉拼音认读。
(4)师:看来大家都学得挺认真的,老师很高兴。想让大家做个游戏,要吗?(要)这个游戏的名字叫“捞月亮”。
(把月亮形状的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点学生上台选择各种不同形状的月亮,然后读月亮后面的生字。如果读对了,全班就跟着读3遍,读错了或不懂的,可以请同学帮忙。)
4、出示词语:两件宝、双手、创造、劳动、大脑、一切、会做
(学生认读词语,先请同学读,再同学带读,最后小老师指名读)
5、再试着读课文
师:同学们,你们会读字、词,如果把它们放到课文中,你还会读吗?
(分小组读课文-各组推荐最好的、最有进步的同学起来读。)
三、初步理解课文
师:为什么说手和脑是两件宝?
学生带者问题读课文,在课文中找出答案。
学生自由交流、讨论,教师指名回答。(重点围绕: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一切创造靠劳动,劳动要靠手和脑。)师板书:双手会做工大脑会思考
师:什么叫思考?(就是动脑筋想问题)
四、背诵课文
1、师生接龙背课文,师读前半句,生读后半句。
2、生生互动,三个人一组背诵。
3、指名起来读,读好的奖给五角星。
五、总结
师: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离不了双手,而想问题就要用到大脑,所以说人的双手和大脑是两件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