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教学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的深度学习教学设计
一、教学设计与深度学习
1、“教”是为“学”服务的,“教”的目的便指向“学”,不能引发“学”的“教”是无意义的。
2、“学”可以离开“教”而独立存在。
3、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习是学习者的活动,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替代。
4、教学的核心是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二、什么是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的学习方式说、学习过程说、学习结果说深度学习包含高水平或者主动的认知加工,对应的浅层学习则采用低水平认知加工。
深度学习需要连接真实世界的、有意义的、面向问题解决的学习任务,教师需要设计这样的学习环境以支持深度学习的发生。
深度学习要求学习者掌握非结构化的深层知识并进行批判性的高阶思维、主动的知识建构、有效的迁移应用及真实问题的解决,进而实现问题解决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元认知能力等高阶能力的发展。
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深度学习的主要环节:内容、深度学习、评价。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制定
生活:目标有助于我们集中注意力和努力;目标指明了需要完成的使命。
教学: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相应的学习结果根本:帮助学生学习。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灵魂。
每一位教师对于培养什么人要有明确的正确的深刻的认识,真正理解什么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即不只是考虑学生一时的利益如考试成绩,而是立足学生的长远利益和根本利益,把握好一时与一世的关系,为孩子的一生一世负责。
每一位教师要立足社会发展前沿,深入思考:面向21世纪,该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我所教的学科该做什么贡献?
学科教师需要跳出学科看教育教学,站在高处、远处,站在社会发展、人的发展的视角,审视和优化培养目标。
21世纪是知识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当前我们的培养目标必须升级换代,必须聚焦于21世纪的“核心素养”,即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合作与交流能力、信息素养、自我管理能力等关键素养。
学科教学目标应该由过去重视培养“考试技能”,转移到重视培育“核心素养”。只有如此,学生将来才能有美好的生活,才能飞得更高更远。
四、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内容确定
从教学目标到教学内容学科教学目标要直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关键能力、必备品格。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概念是思维的单位。学科核心概念理应成为教学的重点。
培训收获:
通过这次学习我明白了教学设计与深度学习的重要性深度学习的学习方式说、学习过程说、学习结果说。深度学习,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服从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方向。明确教学目标的系统性包括几个方面,活动目标、课时目标、单元目标、课程目标。培训反思:
深度学习的主要环节:内容、目标(深度学习、活动)、评价,三个环节。
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是一项有目的的理性行为。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服从于“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要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要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方向。教学目标的系统性: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从以往的实践中总结经验得失。作为教师,必须给自己定好位,在今后的工作中,必须走“学习——反思——研究——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发展之路。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静下心来采他山之玉,纳百家之长,慢慢地走,慢慢地教,在教中学,在教中研,在教和研中走出自己的一路风彩,求得师生的共同发展,求得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今后我会学以致用,我会把这次在国培学到的新知识尽快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运用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去。
第二篇:《深度学习: 走向核心素养》读书心得
《深度学习: 走向核心素养》读书心得
我校为了迎接12月份市教研室深度学习的培训,更为了有效提高所有专任教师的专业素养,组织全体教师读由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月霞和北京师范大学大学教授郭华所著的《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这本书, 通过阅读这本书,让我们能够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学以致用。最近有幸的拜读了这本书,对于教师核心素养有了新的认识,获益匪浅。
具备怎样的“核心素养”?我们教师要有哪些转变?作为一名体育教师, 我有以下认识:
一、思想品质要高尚,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身为一名教师,要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体育教师本身不仅要有正确的政治思想观点并忠诚于教师事业,还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品质,在生活和工作中做到举止文明,以身作则,要有积极上进的思想,抵得住享乐主义的诱惑。热爱体育和体育教学,这样才能够做好这份职业,如果体育教师能够真真正正的热爱体育和体育教学,就能很好的感染学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也能够更加喜欢上体育,进而有兴趣去掌握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体育教师要和学生做朋友,融入学生中去,去上体育课,事半功倍。
二、体育教师要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手段。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下,我们体育教师要寻求新思路,积极主动的把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有机整合起来,比如在水平三前滚翻教学中,由于滚动过程要流畅,教师很难清晰的展示给学生看,这样我们就需要借助多媒体,把技术动作过程慢放,学生也就很容易的观察到每个细节,大大缩短了掌握技术动作的时间。体育教师要时刻保持开放的心态面向“互联网+”的时代,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尽最大努力掌握好现代化信息技术,真正的做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
三、随着新课程的改革,体育教师更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的储备,我们必须与时俱进,时时刻刻不断进修,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教育水平,这样不但会让学生更加尊重你, 使学生产生依赖感,而且还能形成独特的人格魅力,使学生得到激励和鞭策。此外,体育教师还得要有宽厚的知识储备, 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满足学生的多方面需求。四、体育教师要提高备课意识。日常工作中,很多体育老师备课很松懈,不太重视,认为体育课就那么回事。其实并不是那样,通过我的体育教学经历发现,没有充分备课的体育老师课堂教学往往效果差,学生不仅不能好好掌握技能技巧, 而且对老师的教学能力产生怀疑,导致教师威信逐渐丧失。因此我认为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在备课中要吃透教学大纲, 结合学生综合素质,处理好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运用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我对《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一点理解,我将继续深入阅读下去。
第三篇:走向深度学习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走向深度学习
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淮安市席桥镇中心小学
张洪权 赵君秋
【摘要】:数学“核心素养”是指我们用数学的观点、思维方式和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核心素养”是最终目标,而“深度学习”是实现目标的路径,“深度学习”更需要教师“深度教学”。本文力求从在教学实践层面上,提出以下几点思考:以课程标准为起点,对教材深度钻研与理解;适当的问题引领,促进学生思维深度交锋;以学生为中心,学法上深度指导与渗透。
近年来,人们对深度学习的研究逐渐升温,我们接到本次年会的主题后也组织了骨干教师进行学习研究,我们认为:无论怎样解释“深度学习”,我们都不难发现,深度学习与当前的热点话题“核心素养”有很大的关系。因此,我们可以不去讨论深度学习的具体含义,但可以肯定,深度学习一定是在深层次上促使学生更加喜爱学科、喜爱学习、喜爱课堂的学习,是着力于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学习。
2014年3月,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提出“核心素养”,引发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中国学生强调的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人文底蕴、科学精神),自主发展(学会学习、健康生活),社会参与(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三个方面。“今天,这个概念体系正在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方向。”(《人民教育》社评)
数学“核心素养”是指我们用数学的观点、思维方式和方法去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其倾向性,包括数学意识、教学行为、数学思维习惯、兴趣、可能性和品质等。“核心素养”是最终目标,而“深度学习”是实现目标的路径,专家们指出:“当今的教育应该有一个从浅层的教学活动为基础转向深度的学习。”“深度学习”,是高级学习,核心概念是深度。布鲁姆知识体系图将记忆、理解、应用归为初级知识,分析、评价、创造归为高级认知。深度教学是尽量把低层面的内容(记忆、理解、应用)交给学生去自学,课堂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上层(分析、评价、创造)。
“深度学习”更需要教师“深度教学”。如何在教学实践层面去落实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深度教学”,让每一节课更有价值,值得我们去深思。下面提出几点粗浅的思考,与同仁商榷。
一、以课程标准为起点,对教材深度钻研与理解
课程标准(2011)提出了“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等十大核心概念,核心概念不是另外的教学内容,而是蕴含在相关数学知识的教学之中的上位概念。正如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马云鹏所说:“核心概念体现数学内容的本质。核心概念本质上体现了数学的基本思想,反映了教学内容的本质特征以及数学思维方式。数学内容的四个方面都以10个核心概念中的一个或几个为统领,学生对这些核心概念的体验与把握,是对这些内容的真正理解和掌握的标志。”
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认真落实新课标提出的十大核心概念,从数学本质的角度挖掘教材,为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保障基础。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教学内容,认真思考:是什么?挖掘教材的根本性问题,是什么是追问数学本质的一个核心问题,它是对教学内容的深度挖掘和本位思考。
如:三年级上册教材《平移和旋转》一课,是空间与图形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习“平移和旋转”的概念。目的是让学生认识现实生活中图形运动变化的规律,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以平移为例,平移的本质是什么?这是教师备课时必须深入思考的根本性问题。平移不仅仅是一个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直直的运动。它的本质是在平面内,将一个物体或图形沿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这样的运动称为平移。平移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它的运动轨迹可以是上下、左右也可以是倾斜的。通过以上分析,为了在教学中能够更好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我们备课时应该认真把握“平移”的数学本质,在教学中,当学生感知平移上下、左右运动的现象,还要补充一个斜向运动,完善学生的认知。在学生理解平移现象是沿着直线运动后,着重引导学生关注平移的其他要素,形状、大小、方向和位置的变化,观察、比较、归纳出平移时物体的形状、大小、方向都没有改变,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抓住概念教学的外延和内涵,促进学生更为积极地去进行思考,并能逐步学会想得更清晰、更全面、更深入、更合理。
二、适当的问题引领,促进学生思维深度交锋
南京大学哲学系郑毓信教授指出:“适当的问题引领正是教师实现‘深度教学’,也学生即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最重要的一个方法或具体途径。”教师引领性的问题要少而精,要为教学目标服务,每一个问题都应有提出的价值,有足够的思维含金量。新课程提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这不仅仅是简化提问,归还时间的问题。核心应该是归还学生思维的过程,因此,问题要层层递进不断深入,应减少一些细碎、低层次问题。教师的引导语言要精炼,引导要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
如:一位教师在教“平行四边形的画法”时,当学生感觉到利用一把尺子在黑板上,上下拉动容易“斜”、“偏”时,用一句话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想办法让这个尺子在拉动时不出现偏动吗?”当学生一时想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时,该教师又及时介入适时、恰当的引导,在黑板左边画一条线,然后利用黑板左边的边框做依靠,来上下拉动三角尺,之后又提出一个具有挑战性、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果老师刚才画的这条线是画在黑板的中间,你们也能像老师这样找个“依靠”吗?这样学生在教师由浅入深的引问下,学生的心智水平得到了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得到了延伸。
老师提出问题的时候要学会等待,为学生的独立思考提供足够的时间与空间,同时教师的教学思维的提示语非常重要。台安实验学校特级教师陈老师他归纳总结了优秀教师组织学生思维训练的6个经典的提示语,与大家共享:是什么呢?你自己的思路是什么?说说你的理由。你是怎样想出这一个答案呢?你和他的答案相同吗?如果相同请说说他的思路,如果不同,请说说你的想法。这还有补充吗?谁能纠正呢?这种说法有没有问题呢?你说一说。谁还有不同的思路谁还有新的解答的方案呢?这种方法行不行呢?如果不行,假如从„„思考行不行呢?老师们,如果你掌握了这些提示语,学生就可能会进行深入的思考。
三、以学生为中心,学法上深度指导与渗透
美国教育家杜威指出:“由教师中心改为儿童中心,这是一场革命,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的中心转到太阳的一样的那种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着他转,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而组织起来。”著名教育家顾明远先生指出:“中国最急需改变的,就是学生被学习、被教育的状况。解决了这个问题,学习就发生了。”
教学中我们要调整教学关系,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深度指导和渗透。新的教育教学观给我们以启示,向以学为主的教育观转型。教学生学习,比教学生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教学生学习比教学生掌握的本身知识更重要。
特级教师贲友林老师的“学为中心”课程理念,很好地为我们作了引领与示范。《钉子板上的多边形》这节课,导入环节贲老师先出示一组在钉子板上围成的多边形,然后提问:你觉得这节课可以学习什么?这个开放式的问题一抛出,学生的回答极具个性:
生1:多边形有哪些种类? 生2:多边形有什么共同点? 生3:多边形的周长和面积怎么计算?
生4:多边形有哪些特征?
在学生自由表达之后,贲老师不露痕迹地引导学生发现:钉子板上的多边形越大,用到的钉子越多。
在接下来的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环节,贲老师共设计了三次有梯度的验证与猜想活动。他首先出示四个具有代表性的图形——三角形、梯形、五边形、平行四边形,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得出多边形的面积,并数清楚多边形边上的钉子数。
在四人小组充分合作的基础上,学生找到了“算、数”两种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式。通过列表学生发现:多边形上的钉子数是面积的2倍;多边形的面积是钉子数的二分之一。在反复指导学生用文字准确表述之后,贲老师又指导学生用字母和算式来表示文字的意思,从而水到渠成地帮助学生建立了第一个数学模型:S=N÷2 第二次探究同样是四个各具特色的多边形—— 长方形、五边形、六边形、八边形,学生同样采取“算”和“数”的方式,得出了四个多边形的面积。当四组面积和钉子数的数据出来之后,贲老师适时引导学生发现:看了这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上面的公式还适合这些图形吗?
通过观察,学生发现,S=N÷2这个公式只适合“里面只有一颗钉子的图形”,贲老师趁热打铁,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多边形的面积不仅与外面的钉子数(N)有关系,与里面的钉子数(a)也有关系。在此基础上,贲老师开始指导学生用数学的方式来总结规律:
当a=1时,S=N÷2 当a=2时,S=N÷2+1 S=(N+a)÷2 第三次小组探究,贲老师不仅出示了三个图形(a=3),还出示了合作探究的线路图:观察图形——提取数据,完成表格——比较、猜想——验证、表达
学生在观察、猜想、验证的基础上,得出了如下规律:
a=3
S=N÷2+2 S=(N+a+1)÷2 a=4
S=N÷2+3 S=(N+a+2)÷2 a=5
S=N÷2+4 S=(N+a+3)÷2 „„
这节课,十分清晰地呈现了贲老师“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他不仅让学生的学习从已有知识和观念开始,让学生以研究的方式来学习数学,渗透学法的指导,让教师的教服务于学生的学,更为重要的一点是,他始终让课堂上充盈着学生的声音,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数学素养在提升,“以学为中心”在真正发生。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深度教学”,教师要认真落实新课标理念,抓住教学内容的本质,运用适当的问题引领,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法的指导,促进学生学会思维,逐步走向“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郑毓信:为学生思维发展而教[R]2017 [2]张志勇: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R]2017
(二)深度教学及其策略
深度教学不是指无限增加知识难度和知识量,不是对知识的表层学习、表面学习和表演学习,不是对知识的简单占有和机械训练,而是基于知识的内在结构,通过对知识完整处理,引导学生从符号学习走向学科思想和意义系统的理解和掌握,是对知识的深度学习。深度教学强调为理解而教、而思想而教、为意义而教、而发展而教,不再仅仅把知识作为教学的对象。而是把学生作为教学和促进的对象,教学过程切实由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切实体现教学的过程价值,丰富学生的课程履历和学习过程,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其核心策略是过程策略。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理解性教学策略。理解是教学的根本基础,为理解而教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知识作为学生学习和理解的基本内容,不能停留在对符号本身的占有和理解上,而应该通过具体知识的学习,理解具体知识所表征的特定事物和事务的本质及其规律、价值及其意义、思想及其方法、情感及其态度,引导通过知识理解学生建立起学生与外部世界的内在关联系。第二,问题导向教学策略。体验和探究是学生知识学习的必经过程,是学生学科能力发展的根本途径。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体验和探究具体知识所隐含的思想与方法,以及问题解决的核心策略,是发展学生学科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丰富学生学科经验和课程履历的根本要求。第三,回应性教学策略。从对象化教学转向到自我感教学,从知识处理转到对学生的关注,回应是最根本的策略。回应是指基于理解性教学,将知识处理的结果与学生的现实状态建立起必然的联系,引起学生的反思、觉醒与感悟。回应的基本方式包括自然或社会背景的回应、学生生活经验的回应、文化精神与思想的回应。离开了回应的过程,任何方式的知识处理都是背离主体性教学原则的。
课堂教学如果把学生的学习导向了单一知识训练和应试主义教学的歧路,学科经验、学科思想、学科能力等关键目标难以深度达成,不仅破坏了学生课程履历的完整性、丰富性和规范性,而且损害了课程标准的严肃性和规范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发展性,课堂呈现出越改应试主义教学问题越严重的怪相。如何切实转变知识观,规范课程履历,实施深度教学,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完整地达成课程目标的要求,特别是学科思想和学科关键能力目标的达成,⑩是当前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应解决的突出问题。
建立清晰、明确的课程学习任务性规约,将完整的课程目标、学习过程和学习方式任务化,以多样化的学习任务驱动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即任务导向学习(Task-base Learning,TBL)。教学要给予学生明确的学习任务,将具体的课程目标任务化,用规范性、多样化的学习任务来提升学生对学习内容的意义感,增强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性。如果舍弃了对新知识的背景理解、资料收集,以及学习过程中的辨析与比较、论证与推理、问题提出与讨论探究等任务规约,不仅会降低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意义感,而且会出现大量理解断层等问题。深度教学需要以完整的学习目标、清晰的学习任务来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并进入教学过程。建立丰富、完整的课程学习过程性规约,根据对新知识的类型划分,用问题来引导学生对新知识的了解、理解、探究、反思等具体学习过程,即问题导向学习(Problem-base Leaning,PBL)。过程性规约旨在保证学生对不同类型知识学习过程的完整性和规范性,尤其是理解的过程、探究的过程、体验的过程的完整性,达成课程学习的过程标准。应试教学在教学过程上的突出问题就是简化学习过程,甚至去过程、去情景。去过程的本质其实就是剥夺了学生发展的机会,消解了学科经验、学科思想和学科关键能力发展的过程,这大概是应试教学的通病。建立多样、规范的课程学习方法性规约,以学生课程学习所应和所能达到的表现性标准为依据,引导学生经历规范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追求学习发展性结果,即成果导向学习(Outcome-base Learning,OBL)。学生深度学习的结果或成果应聚焦知识结构的建立、可观察的表现性行为、学科经验的丰富、学科思想的建立,以及学科关键能力的形成。因此,课程学习的方法性规约的根本价值在于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学习,实现知识向经验、思想、能力的深度转化。
建设丰富、完整、规范的课程履历,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问题,是实施深度教学,引导学生深度学习,实现课程目标的根本保证。(11)克服当前教学过程中的表面、表层、表演的局限性,引导学生深层、深刻、深度学习,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之必需。
第四篇:双减下基于核心素养的下深度学习
双减下基于核心素养的下深度学习
特别是在双减这个大背景下,如何提质增效是我们每个数学老师思考的问题,在接到这个任务时,我也是诚惶诚恐,说到底还是自己对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那只能是多做功课。小学数学学科的深度学习是“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数学学习过程”使课堂教学中的学习真正发生,下面我就结合郑老师这节《小数的初步认识》这节课谈几点自己的想法,“问题驱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好问题”是深度学习发生的必要条件,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有效的问题驱动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有重要的意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驱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自主学习的意识,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好问题”是深度学习发生的必要条件,能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有效的问题驱动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对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有重要的意义。
真实的情境,以问题驱动课堂。真实情境就是让学生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和素养的桥梁。因此,创设的情境必须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关联所学知识,使得学生能够在熟悉的场景中解决真问题,使得情境更加有趣,更具意义。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往往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实物中抽象出圆,直接认识圆心、半径和直径,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如果用问题“车轮为什么是圆的?”“井盖为什么是圆的?”这样的实际问题入手,将学生的注意力聚焦于对圆的直径的探索,进而引出圆心、半径以及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等知识点,体会圆“一中同长”的本质特征。通过创设这样的情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能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有效的追问,促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突出问题导向,抓住核心问题,利用“问题串”不断追问。因为问题是推动课堂有效开展、引领学生开展数学活动的载体,问题贯穿着整个课堂教学。引导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质疑反思,把思维带到深层的思考中,从而实现深度学习。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经过学生的猜想和实际测量,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并非两条邻边相乘。通过“能否将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建立起联系?”“长方形的长与宽和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之间有什么关系?”“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能不能不局限于某一条底和高?”这样一连串的问题,构建出问题链条,进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
为了促进小学生数学的深度学习,需要我们在真实情境下,以问题为驱动,通过有效的追问,用问题架构数学知识与学生之间的桥梁,突出学生主体,营造良好的深度学习课堂的环境,才能将数学课堂进一步推向深处。
第五篇: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的教学设计
一、数学素养的基本内涵
一个具有较高数学素养的人,数学思维特质的外显和内在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其二,数学锻炼人的思维是数学素养特质的内在特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思维本身就具有客观性、直观性、深刻性和灵活性等特征。
数学思维的直观性。思维本是抽象的东西,如果凭借数学模型,以数据、图形作为载体进行量化分析,可以大大加强其直观性。
数学思维的灵活性。数学思维方式方法的多样性以及数学运算简捷便通性,给我们运用数学知识,通过数学的观点、方法判断、分析解决问题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运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既可以宏观、全局、整体把握事物特征,又可以从某一方面、某一事例入手微观、局部地认识事物,达到窥“一斑”以见“个豹”的认知效果;既可以反思、总结过去,又可以设计和展望现在和未来;既可以通过数字符号反映事物间联系,又可以运用图形刻画事物的状态。随着数学手段的发展和数学器具的便捷,社会对数学运用关注的程度也越来越高,诸多便利因素的出现为我们在现实之中用数学解决问题注入了无限的活力。
小学数学对人的数学素养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小学数学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为培养人的数学素养提供了可能。小学数学知识结构单一,呈现方式灵活,许多数学思想、数学法则和数学规律往往依附于一定的感性材料而存在,许多数学问题都能够从生活实际中找到原型,甚至有一些数学问题实质上就是日常生活中存在现象的翻版,直接显示出生活意义。小学数学也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可以促进人的思维的发展,并体现出时代的整体特征。这些因素正是形成数学素养的先决条件。新一轮国家数学课程标准的建立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要的数学”,并且强调“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理念。这无疑为小学阶段发展人的数学素养指明了方向。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人的数学素养,应该切实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在青岛版教材中,最大的优点就是图文并茂、灵活的呈现所学内容,教材中所选的都是切近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情景图,紧密联系生活,从学生已有的学习、生活经验出发。例如二年级下册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利用了“野营”这一情景串,从野餐到野营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了生活中的有余数的除法。再例如“万以内数的认识”,将农村与城市的小朋友以“手拉手”的形式,呈现了农村学生进城后的所见所闻、城市学生来到农村后的所见所闻及生活体验、城乡学生分别时的美好回忆。在这些生活素材中学生能用万以内的数描述具体的事物,能进行较大数的大小比较及几千几百加减法的口算,建立了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其余每个单元亦是如此。
2、加强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形成学生数学探究能力。数学探究能力是数学素养最核心的成份和最本质的特征,数学探究能力的提高是通过数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来完成的。
3、培养估算能力,形成科学的直觉。估算是对事物的整体把握,是对事物数量的直觉判断。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估算能力有着广泛的作用。如果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积极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这将有助于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有助于数学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有助于学生对日常数量关系的灵活处理,形成各种解题策路,进而形成科学的数学视觉。
因此,我们只要积极帮助学生积累经验,注重对周围、身边的事例进行观察、比较,鼓励学生大胆估计、反复实践,帮助学生总结归纳,使学生分析问题有根有据,而不是盲目地猜测,学生的估算能力一定会进一步提高,从而形成科学的直觉。
例如在青岛版二年级下册中,教材设计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奇妙的动物世界和户外活动。“奇妙的动物世界”是在学生学习了万以内数的认识和长度单位后安排的一个实践活动,活动内容是想了解一些动物每天的食量、睡眠时间和寿命……,在活动中让学生先分组制定调查计划,然后调查,记录并整理调查的结果,最后小组进行交流。“户外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时、分、秒和统计知识之后安排的,活动内容是调查、统计学生每天户外活动的时间,让学生在具体的活动中体会一定时间的长短,同时经历统计的全过程,提高分析和整理数据的能力。
数学,其独特的科学价值与文化价值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情感态度具有潜在的陶冶作用。包括思想品德和情感体验两个方面。具体内容有以下四个方面。
(2)学生对数学、数学学习活动的兴趣和动机。包括好奇心、求知欲以及对数学学习活动中的主动参与等。(4)学习数学的态度和习惯。包括:探索创新、独立思考、合作交流与实事求是态度及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