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业
《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业
(要求:全部做完后提交,敷衍了事的将被删除重做)
一、阅读教材,完成下面填空。
1、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本书作者观点)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今天,出现的新型教学方法。它强调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不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简单相加。要以(课程)为出发点,信息技术服务于(课程)。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目标
a、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b、完善学习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c、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3、信息素养包括:⑴(信息意识)、⑵(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技能)⑶(信息评估能力)、⑷(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
4、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应遵循以下原则:
a、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 b、根据(教学对象、学校实际)选择整合策略 c、根据(学科)的特点构建整合的教学模式
d、恰当地应用各种媒体,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进行整合。e、在教学后期,应该使学生的(学习结果)作品化,并将学习成果发表。
5、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能力就是教师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内容、结构、资源、实施过程有效结合,最终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能力。
6、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能力对教师的要求 a.转变(教育观念),学习相关教育理论。b.具备(各种信息)能力
2、c.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相关知识 d.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育评价)方式
7、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能力分为以下几个“子能力”:(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施能力)。
8、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所做的系统安排,创设各种有效的教学系统,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祝智庭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年 7 月)
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以(学生主题发展)为中心,促进学习者创新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各种现代教育媒体的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主要包括资源的(获取)、(利用)、(加工)、(评价)、(创新)的能力,同时还包括常用教学软件的使用,简单的课件制作,如演示文稿的制作、文字处理、网页制作等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基础,只有熟练的掌握信息技术操作及应用能力,才能做到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几的整合。
10、互联网教育信息资源分类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现代教育实验室主任蒋鸣和老师,从数字化教学视角出发,将教学资源分为五类,即:(教学材料)、在线展示、学习活动、网上游览和(项目合作学习)
11、对网上资源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a.(内容)。b.形式。c.(时间)。
12、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促进以(学)为中心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地、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13、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景)”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
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4)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
14、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内容的把握能力,这是教案设计的始点。
(2)对(学情)的预测能力,这是教案设计的基点。
(3)制定最佳(教学策略)的能力,这是教案设计的中心环节。
15、“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随机进入教学策略”、“自我反馈教学式教学策略” 这些都属于(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
16、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施能力最关键的就是正确地选择和应用(信息化教学模式)。
17、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1)理科课在整合时多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文科多用合作讨论的学习模式。(2)理科课的学生实验必须要学生动手,不能轻易用信息技术代替。在学生的实验课上,信息技术应该属于(辅导)地位。(3)实施网络条件下自主学习时,要考虑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强化学习前的任务布置和学习后的讨论总结。
18、主题探究学习是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在目前的整合实践中,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9、网络主题探究(Webquest)关注的重点是信息的使用,即学生通过网络来寻求解答某个问题的相关材料、解决方案或者技术支持等等,网络主题探究(Webquest)实质是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任务驱动)的学习方式。
二、通过课程学习,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你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解。(不要空乏地说几句理论,结合对理论的理解说出你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答:要以课程为出发点,信息技术服务于课程;教师和学生都要正确对待信息技术,就像投影仪、黑板、粉笔、铅笔一样,成为一种常用工具。我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结合本书中的理论,努力培养信息素养,把信息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比如:在化学教学中我经常把一些网上与化学有关的内容复制下来经过剪裁,然后把剪裁下来的内容链接到多媒体课件中,让学生把课本上的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其受到了很好学习效果。
三、根据教材提供的《网络环境教学设计方案》模板,结合自己所教学科内容,完成一节课程的网络环境下教学方案设计。答:教学题目 环境保护
教学目标 1.通过参加环境教育活动,学习医学环境知识,增强黄鲸保护意识,树立主人翁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 学生组织
学生分析 高中二年级 学习环境选择 局域网 宽带
学习资源选择 多媒体计算机 大屏幕 投影仪 自备软件、资料、图片 学习内容说明 以世界环境日引出环保主题,然后介绍当代环境污染的主要方面,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学习评价 学生对环抱的认识。
第二篇:《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业
《教师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业
(要求:全部做完后提交,敷衍了事的将被删除重做)
一、阅读教材,完成下面填空。
1、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本书作者观点)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今天,出现的新型教学方法。它强调在(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信息技术与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不是信息技术与课程的简单相加。要以(课程)为出发点,信息技术服务于(课程)。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目标
a、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
b、完善学习过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c、掌握信息时代的学习方式。
3、信息素养包括:⑴(信息意识)、⑵(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技能)⑶
(信息评估能力)、⑷(协作意识和信息的交流能力)。
4、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应遵循以下原则:
a、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指导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
b、根据(教学对象、学校实际)选择整合策略
c、根据(学科)的特点构建整合的教学模式
d、恰当地应用各种媒体,紧紧围绕“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进行整
合。
e、在教学后期,应该使学生的(学习结果)作品化,并将学习成果发表。
5、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能力就是教师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将信息技
术与学科课程的内容、结构、资源、实施过程有效结合,最终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能力。
6、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能力对教师的要求
a.转变(教育观念),学习相关教育理论。
b.具备(各种信息)能力
2、c.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相关知识
d.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育评价)方式
7、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能力分为以下几个“子能力”:(信息
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施能力)。
8、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
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所做的系统安排,创设各种有效的教学系统,以促进学习者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祝智庭主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 年 7 月)
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以(学生主题发展)为中心,促进学习者
创新和综合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各种现代教育媒体的能力。
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主要包括资源的(获取)、(利用)、(加工)、(评价)、(创新)的能力,同时还包括常用教学软件的使用,简单的课件制作,如演示文稿的制作、文字处理、网页制作等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基础,只有熟练的掌握信息技术操作及应用能力,才能做到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几的整合。
10、互联网教育信息资源分类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现代教育实
验室主任蒋鸣和老师,从数字化教学视角出发,将教学资源分为五
类,即:(教学材料)、在线展示、学习活动、网上游览和(项
目合作学习)
11、对网上资源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a.(内容)。b.形式。c.(时间)。
12、信息化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促进以(学)为中
心的学习方式的转变,充分地、恰当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地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以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13、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原则)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情景)”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
目标)。
14、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内容的把握能力,这是教案设计的始点。
(2)对(学情)的预测能力,这是教案设计的基点。
(3)制定最佳(教学策略)的能力,这是教案设计的中心环节。
15、“支架式教学策略”、“抛锚式教学策略”、“随机进入教学策
略”、“自我反馈教学式教学策略” 这些都属于(自主)学习策略的设计。
16、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实施能力最关键的就是正确地选择和应用
(信息化教学模式)。
17、教师在利用信息技术整合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点:
(1)理科课在整合时多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文科多用合作讨论的学习模式。
(2)理科课的学生实验必须要学生动手,不能轻易用信息技术代替。在学生的实验课上,信息技术应该属于(辅导)地位。
(3)实施网络条件下自主学习时,要考虑学生的自学能力,要强化学习前的任务布置和学习后的讨论总结。
18、主题探究学习是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在目前的整合实践中,主要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的方式去获取知
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9、网络主题探究(Webquest)关注的重点是信息的使用,即学生
通过网络来寻求解答某个问题的相关材料、解决方案或者技术支持
等等,网络主题探究(Webquest)实质是在网络环境下的一种(任
务驱动)的学习方式。
二、通过课程学习,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你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
合的理解。(不要空乏地说几句理论,结合对理论的理解说出你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答:要以课程为出发点,信息技术服务于课程;教师和学生都要正确对待信息技术,就像投影仪、黑板、粉笔、铅笔一样,成为一种常用工具。我在具体的教学实际中结合本书中的理论,努力培养信息素养,把信息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比如:在化学教学中我经常把一些网上与化学有关的内容复制下来经过剪裁,然后把剪裁下来的内容链接到多媒体课件中,让学生把课本上的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其受到了很好学习效果。
三、根据教材提供的《网络环境教学设计方案》模板,结合自己所教学科
内容,完成一节课程的网络环境下教学方案设计。
答:教学题目环境保护
教学目标1.通过参加环境教育活动,学习医学环境知识,增强黄鲸保护
意识,树立主人翁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 学生组织
学生分析高中二年级
学习环境选择局域网 宽带
学习资源选择多媒体计算机 大屏幕 投影仪 自备软件、资料、图片
学习内容说明以世界环境日引出环保主题,然后介绍当代环境污染的主要方
面,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学习评价学生对环抱的认识。
第三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作业1
威奢乡初级中学
《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培训作业(前三章)
第一次作业:
一、为什么说课堂教学能力在教师的能力结构中处于核心地位?
答:
(一)课堂是实施新课程的主要场所
1.课堂有最大的时间权重———占学生在校活动时间的比例最大 2.课堂有最高的价值效用———育人的素质水平质量最高 3.课堂有科学的课程设置———各学科搭配组合科学 4.课堂教学有默契的学段衔接———学生素质发展具有连续性
5.课堂有良好的内外条件———营造了专业的教育环境量———给学生提供充分发展的空间性
6.课堂有丰富的教学容
7.课堂教学有强大的推进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动力强劲
(二)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能力结构中的核心要素
1.教学能力是完成教学任务的直接工具———决定课堂教学质量水平2.教学能力是教师各种素质水平的集中表现———决定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3.教学能力是教师的职业能力———反映教师的本质特征
二、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从哪几个方面着手?
答:1.课堂教学设计的第一步骤:研究、“吃透”教材,明确、理解《课标》要求 2.课堂教学设计的第二步骤:设计完成知识和技能教学任务的途径 3.课堂教学设计的第三步骤:借助教材拓宽知识和技能领域 4.课堂教学设计的第四步骤:通过教学过程的设计,对学生进行智能、非智能因素的培养
5.课堂教学设计的第五步骤:借助教材实施 “人格本位”教学 6.课堂教学设计的第六步骤:书写设计方案 第二次作业:
一、现代教学理论是课堂教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现代教学理论是课堂教学能力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教学目的方面;(2)在教学任务方面;(3)在教学原则方面;(4)在教学内容方面;(5)在教学过程方面;(6)在教学方法方面;(7)在教师的作用方面;(8)在教学形式方面。
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主要体现在:(1)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4)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可变性。
三、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途径有哪些?
答:提高课堂教学能力的途径有:(1)借鉴中感悟;(2)实践中探索;(3)学习中升华;(4)反思中前进。第三次作业:
一、目前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哪些?
答:目前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有:(1)偏重知识传授设计,忽视能力、智力、非智力和思品教育设计;(2)偏重教学内容设计,忽视教学目的设计;(3)偏重课内知识设计,忽视课外知识设计。
二、教学设计如何才能减少教师讲授时间?
答:(1)多设计点拔,少设计讲解;(2)多设计“情景”,少设计“平静”;(3)多设 计“一举几得”的问题,少设计“几举一得”的问题。
三、教学设计如何才能使学生负担较轻?
答:一是在教学的全部设计中,没有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的任何内容;二是在教学的全部设计中,给学生留作业的质量要高,总量适中;三是在教学的全部设计中,节假日、双休日不留或少留家庭作业。
第四次作业:
一、.整合性教学涵义什么?
答:整合性教学是指教师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以教材提供的知识或由教材引发的相关内容与教材本身相融合的教学方式。整合性教学要以教材为依托,将与教材相关的各类知识有根据、有筛选、不同程度地融进教学中,或者将由教材引发的知识素质以外的各类素质有根据、有筛选、不同程度地融进教学中,即通过掌握教材,挖掘学生潜能,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优秀品质,形成学生的肯定情感、积极态度和正确价值观。
二、整合性教学具有特殊意义,主要表现在那三个方面?
答:第一,人生意义。
人生本来就是七彩的,人生本来就是多元的。人生发展的历程是受多种外部因子作用,同时又从多种外部因子中汲取多种营养的过程,整合性教学对这一过程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它明显地表现在防止学生畸形发展和加快个体社会化进程两个方面。第二,社会意义。社会是一个 “杂合体”,它由各行各业所组成。社会需要各类专业人才,更需要 “一专多能”和 “多专多能”的 “+”字型人才。社会需要就是教育目标。第三,教学意义。课堂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场所。这里所说的学习,不仅仅是指知识的获得,更多的是指各种素质的综合发展。
第五次作业:
一、整合性教学能力的涵义什么?
答:整合性教学能力是指教师把教材的相关知识、技能或由教材引发的多种 “衍生物”与教材本身相融合的本领。
二、我国当前价值观念的表现形式有那些方面?
答:(1)、社会价值观方面:要坚持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与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的辩证统一,且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放在首位。(2)、道德价值观方面:正确理解义和利的关系,正确对待名利、地位、权利等,正确处理利人和利己的关系。(3)、成就价值观方面:要确立和增强成就意识且有正确的成就动机。(4)、生活价值观方面:把安逸、享乐的意识变为一种追求健康、文明、进取的生活价值和生活意义的意识,正确处理大家和小家、家庭和事业、物质享受和精神追求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5)学习价值观方面:主要表现在利他学习还是利己学习的价值观念上。
第四篇: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教师反思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学习体会
新课标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包括课后)反思。思之则活,思活则深,思深则透,思透则新,思新则进。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总结教学的得失与成败,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回顾、分析和审视,才能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才能不断丰富自我素养,提升自我发展能力,逐步完善教学艺术,以期实现教师的自我价值。在教师反思中,我认为课后反思尤为重要。
一、课后反思能使教师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有自己独特的创造意识,有自己独特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我们能自觉地把课堂教学实践中发现的问题,深入冷静地思考和总结。并最终能够有意识的、谨慎的将研究结果和理论知识应用于下一次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课后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突破、超越自我、发展自我、建构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正因为课后反思具有别人不可替代的个性化特征,教师就能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从而形成自已独特的风格。
二、课后反思还能帮助教师迅速接收反馈信息,找出成功与不足,使课堂教学不断优化成熟。
首先,教师把教学过程中预先设想到的新颖的情境引入法、留有悬念的结束语、或者对偶发事件处理的巧妙方法等,在课后做好记录。便于今后教学时借鉴使用,也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当然,“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再完美的课堂教学总会有点滴疏漏、失误之处。如:在课堂教学中,没有照顾到学困生、合作学习没有达到实效、对学生的评价语不够恰当、没有及时解决学生的提问、探究性学习不够到位等,教师应在课后及时记录下来,并对这些问题作深刻的剖析。为今后进一步的改进做充分的准备。
其次,上完一节课之后,教师要恭于倾听看课教师和学生对这节课的评价,或者认真观看录像全程记录。教师要时时处处注意收集、处理这些反馈来的信息,及时动笔反思,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
三、课后反思能够把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变成信息,暂时贮存、不断积累,极大地提高了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
有的教师已从教数年,但课堂教学的效果一直没有达到最佳,这与不够重视课后反思有直接的关系,作为教师,理论知识和专业水平固然重要,但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更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对日常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不断积累的意识,教师很难掌握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只有反思,教师才会不断地剖析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优缺点,细致地、冷静地加以推敲,具体地对于某一道数学题的解法、某一教学环节中学生的质疑,甚至某一个辩论回合展开思考。在反思中,已有的经验得以积累,成为下一步教学的能力,日积月累,这种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将日益形成。
反思是一种智慧,反思是纠正错误的第一步,能够反思是有理性的表现。因此,我们每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都要做一名反思型的教师,因为反思有助于总结经验教训,因为不断反思,才能不断完善自我!
第五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培养与训练》学习心得二班落冲小学钱思宁 课堂教学能力是教师的基本素养是教师能力结构中的核心要素即课堂是实施新课程的主要场所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最重要场所课堂教学的排列是有序的。它是按照知识体系的逻辑顺序而循序渐进的。通过教师的程序设计、师生的积极互动让学生在学习本课教学内容过程中逐渐形成和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培养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自觉养成“愿学”、能 “会学”、“乐学”、“快学”。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如何使学生 “愿学”即首先激活学习内驱力教师务必教会学生会听课让他们在听课时做到 “有信心”、“能专心”、“会用心”。其次学习方法是通向学习成功的桥梁没有好的学习方法就没有好的学习效果。学习有法学无定法学要得法。每个学生因个性的差异和学习环境的不同必须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自学方法。因此教师要因人而异地教会他们各自的自学方法。根据我们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联系到具体课堂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应当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会学生预习。因为他们大多没有预习的习惯所以先讲述预习的意义和好处。学生们认识到重要性后趁热打铁传授具体的方法。结合练习册把每课的生字、多音字、形似字、词语解释全部摘抄到笔记本上并熟读课文三遍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预习要素在上新课之前检查没有完成的将受到小小的惩的训练他们基本上能够做到自觉完成。第二教会学生听课。一节课45分钟好多不能全堂集中所以我采用讲授35分钟学生练习10分钟。每堂课先用3分钟提问抽答借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首先教会他们做到“有信心”、“能专心”、“会用心”。听课要注意力高度集中一丝不苟留神每一个问题甚至是一句话。学生切不可 “身在曹营心在汉”不能 “左耳进右耳出”不能 “傻听”不能只听 “热闹”不能只顾“欣赏”教师的语言、动作、表情而忽视了教学内容。并且学会圈点勾画快速有效地做好笔记避免走神。在学生练习的十分钟我就巡视辅导顺便检查他们的听讲情况。第三教会学生复习。通过做练习册课后思考题小测验课前抽问的方式都能够掌握他们的课后复习情况。教师营造学生积极学习氛围能将学生置于无忧无虑无压力的愉悦情境中能使学生不知疲倦地投身到学习中那么教师的课堂教学就能够顺利的进行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也就能提高自身课堂教学能力在学习中进步在学习中提高罚。经过三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