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月光启蒙》说课稿(模版)
《月光启蒙》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篇散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依依”,是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浓浓亲情和人际关系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本课写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歌、民谣和讲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课文语言淳朴优美,感情真挚,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文章结构完整,条理清晰。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篇课文的实际训练内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教材结构特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了一下4个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民歌民谣的特点,感受民间文学的魅力。
3.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4.引导体会母亲与月光的联系,初步了解情景交融的写作方法,使学生得到写作方法的启蒙。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对课文具体语言文字的朗读、品悟、表达,感悟作者在月光下从母亲那里得到的启蒙教育,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三、说教法、学法
新的课程标准告诉我们: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教材编写者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收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遵循新《课程标准》关于“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原则,在本篇课文的教学中我拟采用“读书指导法”“问题情境教学法”“练习法”等教法,力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第三学段的学生着重进行段的训练,通过段的理解、段的练习逐步过渡到篇的训练。五年级的学生有意性、目的性逐渐发展起来,能较为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因此,在本篇的课文教学中,我主要进行以下学法的指导:“借助字典自学生字法”“归纳法”“查阅资料法”“自主探究法”等。
四、说教学过程
我把这篇课文分为两课时,第二课时突出重点,精读课文,通过具体地语言文字感受“月光启蒙”,体会我对母亲的怀念与感激之情。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我将通过以下四个环节来完成教学: 第一环节,感受歌谣魅力。
首先回顾课文主要内容,母亲唱了许多歌谣,课文中写了五首,让学生自由读,想想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学生交流,然后抓住要点点拨。之后,介绍民歌民谣的特点,让学生对民歌童谣有进一步新的了解。
第二环节,感悟母亲吟唱的歌谣,感悟月光下的启蒙。
通过配不同形式的读(指名读、默读、齐读等)来感受母亲的歌谣,通过放开让学生自主交流,探索启蒙的真正含义。另外,注重学生说话练习,创设情境(想象“我”依偎在母亲怀里,听着母亲讲嫦娥奔月、牛郎织女的故事„„听着听着,看着高深莫测的夜空,“我”可能会看到些什么呢?)最后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课题为什么叫“月光启蒙”呢?激励学生畅所欲言,理解文章中心,升华感情。
第三环节,表达感激、怀念之情。出示原文片段:“母亲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提问:当孙友田看到那一轮明月,他会想起些什么呢? 让学生展开想象补充,对提升学生理解能力和总结全文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
第四环节,总结。
说板书设计
美妙
月光启蒙
歌谣
神话
谜语
母爱如月
情景交融
第二篇:《月光启蒙》说课稿
《月光启蒙》说课稿10篇
《月光启蒙》说课稿1
一、说教学内容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亲情依依”中的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热血全文讲述了作者孙友田回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在反复研读教材,结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分析,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体会重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能体会、把握民歌、童谣的意蕴美。
3、情感目标
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四、说教学准备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课前我准备了多媒体课件作为教辅手段。
五、说教法与学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取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学生实际情况,采用了“以读代讲法”、“感情朗读法”、“合作探究法“等教学方法,以求形成愉悦,活泼的课堂氛围。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是我特别关注的地方。因此,根据本文特点,我们让学生主动走进课堂,用“读、思、议、悟”等方法来进行学习。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得到提高。
六、说教学流程
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完成各项教学目标,突破重、难点,我预设用两课时来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教学生字新词,反复熟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读朗读的基础上,创设情境,增强体验,升华延伸。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直奔主题
出示多媒体课件(月光下的美景),指名背诵关于月亮或月色的古诗。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月光启蒙》。齐读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有什么疑问吗?
理解“启蒙”,用“启蒙”一词说一句话。
课件出示本文作者孙友田的简介,说说你看了这个简介有何感受。(这么有成就的诗人,月光是如何启蒙他的呢?以问激起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自主感悟
我要求学生充分自主朗读,用笔画画、写写、查查,力求读通课文,大致了解课文内容,也可在读书时写下自己的点滴疑问与感受,践行高年级“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也为理解课文内容做下铺垫。
读后检查初读收获,让学生的思想得到交流。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表达,并对字音、字义等引导集体纠正,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歌谣”与“民谣”的区别。
三、写字指导,践行育人
教育部要求中小学开设书法课,那语文课就是一个良好的平台,教师指导学生写好钢笔字,为以后生活把握方向。
四、作业设计,训练能力
由于本节课学习内容较少,所以只让学生继续读书,并让学生搜集家乡的民歌、民谣。(这也是对学生收集信息能力的培养。)
第二课时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课始,我直接揭题,并让学生说说:这节课你最想学到什么?(这一问题,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歌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母亲给予我“启蒙”的语句。板书“智慧启迪”。
2、课件出示最后一小节语句,师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重点理解、体会什么?”(我认为这样设计以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范读,构成了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同时让学生谈这篇课文应重点理解、体会什么,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3、初步理解课文,分四小步进行: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民歌民谣。
第二步:读,读出所找的民歌民谣,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语句。
第三步:说,说说你由这些民歌民谣所想象的美景,会说哪句说哪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语句。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自己感悟到的意境以读一读,画一画,唱一唱的形式表现出来。
4、师生共同小结,回读文末语句:“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述体现母亲智慧才华的语句,感悟课文前一部分。
2、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地,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3、这一句教学在自由读得基础上个别读,点拨你已经知道这里体现了“母亲的智慧才华”,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呢?并引导评读,激励再读,体会“深情与芳香”。
4、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5、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相机板书“混沌开朗”,再次体会母亲的智慧才华。
在学生细读的基础上穿插理解“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重点理解“长歌谣”。
6、感悟课文后一部分。
7、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母亲’智慧才华”的句子,并分读、看、悟、品四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一读,读文中长句子。
二看,看课件演示。(第6自然段中演示的场景)
三悟,领悟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体现母亲的“智慧才华”?能谈你读得好的经验吗?并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10—13小节。
四品,出示“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点拨学生品读。
8、师生共同小结。回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9、升华理解,拓展延伸。
10、在课件配合下,师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11、交流课前搜集的民歌民谣。
12、根据所学,自己去写一写童谣。
七、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是一份微型教案,而我认为板书应该简洁明了,紧扣文意,因此我设计了如下板书:
18、月光启蒙
母亲 我
智慧———————————启迪
混沌———————————开朗
八、说预测性评价
在本课教学中,我坚持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给学生读、悟、议的机会,始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发挥了课文感情真挚及高年级学生自学能力强的特点,让他们在读中学,读中议,议中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运用多媒体手段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当然,由于这是课前说课,可能出现对学情估计不足,时间控制不当等情况,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会以学定教。
《月光启蒙》说课稿2
一、说教材
《月光启蒙》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将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二、说教学目标
由此我指定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民谣、童谣的深远意境。
3、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三、教学的重点:感受歌谣、童谣的深远意境。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
教学的难点: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
四、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标指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结合本教材的特点,我采用学讲计划中倡导的自主先学、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拓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采用自读感悟、圈画重点词句、作批注、写体会、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切实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文句首点明: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浏览课文说说文中写了夏夜的什么美,从而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体悟夏夜的美妙。
浏览课文找一找。
二、品读感悟
1、感受月光美:让学生找出月光美的句子读一读。
2、感受母亲美:抓住第四自然段写母亲嗓音美的词“甜甜”“吟唱”“轻轻”“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芳香的音韵”和第六自然段中“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一句感悟母亲聪颖、美丽、圣洁的形象,并指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词进行感情朗读。
3、感受在月光下唱童谣、歌谣、童话故事以及和母亲猜谜的意境美。
此部分可以采用自读感悟: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民歌民谣。
第二步:读:读出所找的民歌民谣。
第三步:说:小组之间说说你由这些民歌民谣所想象到的美景。
品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抓住“混沌 开朗”,再次体会“母亲的智慧才华”和对我的启蒙教育,以及我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
4、师生共同小结:回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引导学生点出此段的作用:总结全文,点出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她用月夜诗情为我打开了民间的文学宝库,她用智慧才华启迪了我想象的翅膀。
三、升华理解,拓展延伸。
1、分角色朗读全文。
议一议,还可以给课文加个什么题目?比较体会文题《月光启蒙》意境美。
(1)母亲对孩子的启蒙教育多是在夏夜月光下进行的;
(2)这种启蒙教育充满着母亲的爱意,给孩子留下美好的回忆;
(3)月光朦胧给人很多想象的空间,激发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2、学生自主总结所学知识,交流、吟唱已收集的民歌童谣。
《月光启蒙》说课稿3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月光启蒙》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依依”,是体现人与人之间的浓浓亲情和人际关系和谐相处的美好意境。本课写了作者回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歌、民谣和讲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这篇课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是上节课的延伸,更是本单元主题展示。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结合教材结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这篇课文分为两课时,今天我说第二课时,这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能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体会把握民歌、民谣的内蕴美。
4、学会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之情。
(三)说重点、难点
这课时重点是: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
这课时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课程》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学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创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学习,多渠道接受信息,我还设计了指名读、品读、齐读、分角色读等多中形式的读,让学生以读动情,以情促读,注重熏陶,加强理解,以读启智,注重启发。读中感悟,角色体验。
三、说教学步骤
根据本课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为了贯彻新课标的精神,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几步设计:
(一)紧扣课题,课题质疑。
由于这课题蕴含着丰富的意韵,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质疑,提问:“启蒙”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月光启蒙”?课文主讲了什么?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解文章脉络。
(这一设计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他们强烈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在这个环节我分四步进行:
(1)、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民歌民谣。
(2)、读:读出所找的民歌民谣,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语句。
(3)、说:说说你由这些民歌民谣所想象到美景说哪句,根据学生的回答突出相关语句。
(4)、议:互相议论,试着把自己感悟到的意境读一读、画一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我认为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又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
2、师生共同小结,回读文末语句:“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相机板书:民歌民谣 展开想象,飞向诗歌的王国)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体现母亲智慧才华的语句。(板书:智慧才华。)
2、感悟课文前一部分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这一句教学在自由读的基础上个别读,点拨“你已经知道这是体现了‘母亲的智慧才华’这样才能读得更好呢?”并引导评读,激励再读,体会“深情与芳香”。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母亲用民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我一颗混纯的童心豁然开朗。”
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再次体会“母亲的智慧才华。”(这两句的出示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且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使教学课程更是灵活性,同时我认为这一设计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鱼肚期待,阅读反思和评价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回读“她让月光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谈体会。(板书:启迪)
(我认为这样设计即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体会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以“回读”这一形式体现了课堂教学中的自主灵活性。)
3、感悟后一部分
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母亲的智慧才华”的语句,并分读、悟、品三步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读文重句子
(2)、领悟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母亲的智慧才华?”能谈谈你认为读得好的经验吗?并配乐朗读,分角色读10—13小节。
(3)、出示“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点拨学生品读。(师用相机板书:勤劳的双手)
(综观这几步的教学,既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调节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感悟,突出了教学重点)
4、升华理解,拓展延伸。
1、配乐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议一议:作者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为课题?还可以给课文加个什么题目?
(这样设计既体现可师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去精神。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为全课又掀起了一个高潮,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和灵活性,为学生课后语文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完成了坚实基础)
四、板书设计:
17、光月启蒙
《月光启蒙》说课稿4
一:说教学内容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亲情依依”中的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孙友田回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2唱民谣、童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文章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亲情。
二:说教学目标
在反复研读教材,结合本班学生学习情况,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读文,理解文中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怀念的情感。
2、理解“月光启蒙”作为课题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写一段话:表达对自己妈妈的感激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1、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2、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浓郁的母子亲情、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之情。
四:说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根据教材特点和本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
五:说教学流程
本文较长,为完成教学目标,我设计用两课时进行教学。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阅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朗读的基础上,品味歌谣、童谣的魅力,升华延伸。
这里,我着重说第二课时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课伊始,我让学生看课文插图,听我描绘插图内容。提问:“如果图上小朋友是你,你会有什么感受?”学生谈完之后,我出示第一段中心句:“夏夜永运是美妙的。”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受夏夜的美妙!此时,我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边听录音,边找出文章中心句。
这样设计以角色转化,辅以优美的画面、动情的音乐范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品味歌谣、童谣的魅力
本文特色是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因此品味歌谣、童谣的魅力是本文教学的重点,对于本环节的教学我采取四步进行:
1、学生找出歌谣、童谣。
2、通过不同形式的读。
3、说自己由这些歌谣、童谣所想到的美景。
4、学生之间议论。
结合学生找出歌谣、童谣,我先后出示
(1)“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
(2)“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3)“黄河留给故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4)“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5)“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在师生共同品读、讨论中感悟歌谣、童谣的魅力。结合第(5)“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品读提出“课文为什么用‘月光启蒙’作题”?
这样设计我认为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又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有了第一课时的初读课文,又有了上述教学环节和我的适当点拨,突破难点可谓水到渠成。同时我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提高了学生参与于是意识,调节了课堂气氛,突出教学重点。可谓“一石三鸟”
(三)感情升华,表达怀念之情
在教学中我抓住母爱的“无私、不求回报”的特点,让学生读文感受作者母子“情深”。然后提问:“同学们,你们学了这篇课文后想对自己的妈妈说写什么呢?”请写在纸上,送给妈妈。
这样设计既让西红柿将文本的内涵牢牢地抓住,理解作者对母亲的感激、怀念之情,又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人文渗透。同时对学生进行小练笔的锻炼。
(四)课外延伸
在新课结束之际,我拿出孙友田的散文《母亲似水》、《月光母亲》,推荐给学生。
这一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从而把《课标》“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要求落实到实处。
(五)总结
在乐曲《懂你》中总结全文。
这样设计既活跃课堂气氛,又让学生理解母爱的无私、宽容和博大,把学生和作者的心紧紧连在一起。
五:说板书设计
唱民谣
讲故事
17、月光 启蒙 母爱
唱童谣
猜谜语
我采用以简笔画加文字的方法图文并茂地将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文本的主题鲜明地表现出来,既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回顾。
《月光启蒙》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亲情依依”,这一单元向我们展示了人间最美好的感情:爱情、亲情、友情,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本文是一篇内蕴丰富的散文。课文以“民谣、童谣、谜语”的形式,充分展露“母爱、童心、智慧”这一主题。作者回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歌、民谣和讲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这篇课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是上节课的延伸,更是本单元主题展示。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结合教材结构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把这篇课文分为两课时,今天我说第二课时,这课时的教学目标是:1、能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2、通过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体会月色的美与母亲对孩子无尽的爱。 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3、体会把握民歌、民谣的内蕴美。借助民歌民谣,插图,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课文内涵。迁移延伸,搜集民歌民谣,学习人民群众的语言。
(三)说重点、难点
这课时重点是: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对母亲终身难忘的感激、怀念和敬爱。
这课时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作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突破:
1、能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精读课文,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作者童年夏夜的美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深深怀念之情。
3、以读促悟,加强朗读训练,在满怀深情的朗读中受到感染,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二、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
三、说教学步骤
根据本课特点和学生认识水平,为了贯彻新课标的精神,我将本课的教学过程分为如下几步设计:
教学思路: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课始,我直接揭题,并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在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歌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母亲给予我《月光启蒙》的词句。板书(智慧启迪)
2、课件出示语句(最后一小节),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重点理解、体会什么?”
[我认为这样设计以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范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同时让学生自己谈谈“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重点理解、体会什么?”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具体体现。]
3、初步理解课文,分4小步进行: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民歌民谣。
第二步:读:读出所找的民歌民谣,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语句。
第三步:说:说说你由这些民歌民谣所想象到的美景,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语句。
[课件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回答具有不可预测性,而我们设计成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加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自己感悟到的意境以读一读、画一画、唱一唱的形式表现出来。
[我认为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又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有了第一课时的反复熟读课文,又有了上述三步的对应,再加上这一环节中教者的适当点拔,突破难点可谓是水到渠成。]
4、师生共同小结,回读文末语句:“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体现母亲智慧才华的语句。
2、感悟课文前一部分。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这一句教学在自由读的基础上个别读,点拔“你已经知道这里体现了‘母亲的智慧才华’,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呢?”并引导评读,激励再读,体会“深情与芳香”。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相机板书“混沌 开朗”,再次体会“母亲的智慧才华”。
[需要说明的是,这两句的出示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从而使教师从黑板、粉笔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拓更广阔的教学领域。同时我认为这一设计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在学生细读基础上穿插理解“黄河留给家乡的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回读“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谈体会。
[我认为这样设计既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体会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以“回读”这一特定形式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灵活性。]
3、感悟后一部分
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母亲的智慧才华”的语句,并分读、看、悟、品四步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一读,读文中句子。
二看,看课件演示。(第6自然段开始展示的场景)
[这一设计符合媒体组合教学多感官配合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这一设计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延伸功能,向学生提供了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现象与过程,加深了学生对“母爱与童心”的感悟。]
三悟:领悟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母亲的智慧才华’?”“能谈谈你认为读得好的经验吗?”并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10-13小节。
四品:出示“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点拔学生品读。
[综观这四步的教学,既展示了媒体组合教学的优化功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调节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感悟,突出了教学重点。可谓是一箭三雕。]
[这一部分的2、3两个模块中的师生互动生成也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力求充分体现在主题性阅读中整体建构,在个性化阅读中主动感悟,在“无字书”阅读中涵育人格的阅读教学理念。]
4、师生共同小结:回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四)升华理解,拓展延伸。
1、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全文。
议一议,还可以给课文加个什么题目?比较体会文题《月光启蒙》意境美。
2、通过小博士提问,学生自主总结所学知识,交流、吟唱已收集的民歌童谣。
3、通过小博士挑战,出示实践性、延伸性阅读练习:继续体会文章意境美,继续收集家乡民歌童谣。
[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师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还贯彻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有利于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为全课又掀起了一个高潮,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画形象更是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学生课后语文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七、板书设计
19 月光启蒙
母亲 我
智慧-启迪
混沌-开朗
[我认为这一板书设计从文字上看简洁明了,紧扣文意;从形式上看回环交融,寓含文意;从媒体运用的角度看,与课件演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月光启蒙》说课稿6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同行:
大家好!我来自海口市秀英区西秀中心小学。今天,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说说《月光启蒙》这一课的教学。
一、说教材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组的一篇优美的散文。这一组课文的主题是“亲情依依”,向我们展示了人间最美好的感情:爱情、亲情、友情,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月光启蒙》的作者是著名煤矿诗人孙友田,原题是《月光母亲》。作者以深情的笔触回忆孩提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给自己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说谜语的情景。是母亲为他打开了民间文学宝库,使他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全文洋溢着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自始至终贯注着浓郁的母子亲情,真挚感人。
文章语言纯朴优美、感情真挚。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说过:“语言不是蜜,却能粘住学生。”课文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深受学生喜爱。这篇文章课文插图精美,与课文内容相得益彰。
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课标的要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2、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民谣、童谣的内蕴美。
3、情意目标: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之情和怀念之情。
本课教学重、难点:
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月光启蒙”的真正含义。
二、说教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本课中主要以品读感悟法为主要教法,穿插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及重点词推敲的方法,让学生从静态的文本中去感受涌动的情感,激发学生灵动的想象。此外,我还以情境教学法作为辅助教法,运用农远教学资源中的图片和音频文件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重点内容。
三、说学法
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和收集信息的能力,因此,课前我布置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本地民谣,童谣,作为知识拓展,使学生受到民间文化艺术的熏陶。课堂上,我引导学生采用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放手让学生在自由读、合作读、赛读、引读、分角色读等各种读书活动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情感。利用农远资源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的新课程理念。
四、说教学程序
根据课标要求、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我这课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把课文读流利,读准确;学习第一自然段;初步理解“月光启蒙”的含义。
下面主要介绍第二课时教学程序。
(一)、提纲挈领,理清文路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月光启蒙》一课,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在月光下,母亲是怎样对我进行启蒙教育的?
根据学生回答让学生进行板书:唱歌谣、讲故事、唱童谣、猜谜语。设计意图:提纲挈领,理清思路,为下面的教学奠基。另外让学生板书,可以锻炼学生能力,体现学生主体。《月光启蒙》说课稿 相关内容:听《二泉映月》断想《拉萨古城》教学反思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教案《草船借箭》导读教案设计《少年王冕》教学案例《鞋匠的儿子》说课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少年旅行队》教学反思查看更多>>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二)、感悟启蒙,体会情感
“唱歌谣”部分
1、质朴的歌谣,甜美的歌声——感悟母亲带给“我”的美好向往。
(1)、请同学们把课文里的歌谣找出来读一读。然后说说你最喜欢哪一首,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①生自由读。课件出示两首歌谣。
月亮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飞了千里万里路,凤凰落在梧桐树。
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东楼西楼都盖上,再盖南楼遮太阳。
②学生交流,谈从歌谣中感受到了什么。
③感情朗读,重点指导读出歌谣的韵味。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自主朗读感受歌谣的内涵及意蕴美
2、过渡:同学们读得好听,母亲唱得更好听。课件播放农远资源下载的音频文件(母亲清唱歌谣)
①同学们闭目倾听,想象——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②学生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指导理解并读好“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这句话。设计意图:利用农远资源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让学生沉浸在母亲甜美的声音中,自然而然展开灵动想象,进入文本营造的美好意境。
(在这个步骤上,农远资源确实帮了大忙。如何让学生感受母亲声音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般甜美,犹如花香四溢,若是光靠语言——很难。当时就上共享素材库找到这段音乐,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母亲天籁般的哼唱,让学生无比陶醉,这下,连“芳香的音韵”这个看起来搭配不当的词组也找到了合理的解释。而且,学生读书的声音也变得无比甜美,动听。)
3、母亲不识字,却是如何熟记这么动听的歌谣?
①指名学生谈,相机解释“莲花落”。
②指导理解“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里的两个“长”字,鼓励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果。
③黄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它虽然土地贫瘠,部长五谷,但是依然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黄河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给生活在黄河边上的人们带来丰富的精神生活。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他真不愧是我的——启蒙老师!设计意图:唤起情感,渗透民族主义教育。
“讲故事”部分
过渡:母亲不但会唱甜美的歌谣,还会讲故事,讲什么故事呢?自由朗读第六自然段。
1、神奇的故事,圣洁的形象——感怀母亲让“我”展开想象的翅膀。
(1)朗读自己最有感受的句子。
(2)重点引导了解“……”和理解“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这句话。体会母亲对“我”的爱及“我”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3)感情朗读。
“唱童谣”部分
风趣的童谣,轻松的气氛——感谢母亲赐予“我”天真活泼的童年
多媒体出示:
小红孩,上南山,割荆草,编箔篮,筛大米,做干饭。小狗吃,小猫看,急得老鼠啃锅沿。
小老鼠,上灯台,偷油喝,下不来——老鼠老鼠你别急,抱个狸猫来哄你。《月光启蒙》说课稿 相关内容:听《二泉映月》断想《拉萨古城》教学反思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教案《草船借箭》导读教案设计《少年王冕》教学案例《鞋匠的儿子》说课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少年旅行队》教学反思查看更多>>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毛娃哭,住瓦屋。毛娃笑,坐花轿。毛娃醒,吃油饼。毛娃睡,盖花被。毛娃走,唤花狗,花狗伸着花舌头。
(1)指名读,正音。
(2)师生小结童谣特点。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童谣。
(3)朗读展示。看谁能读出“风趣幽默”来。
(4)展示自己收集的.民歌民谣。
原滋原味的本地方言民谣使教室里爆发阵阵欢笑,气氛轻松欢快。我告诉学生,至少这种民间文化艺术能给我们带来欢乐,希望他们把这种欢乐传承下去。设计意图: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说过: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本身就喜欢童谣,那就让他们尽情读。读是理解的一面镜子,在读中理解文本,享受学习的快乐。
“猜谜语”部分
好玩的谜语,爱意的嗔骂。——感激母亲给了“我”思维的启迪。
(1)学生同桌分角色读。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2)展示朗读。
(三)拓展练笔,升华情感。
过渡:如今,孙友田已成为一个有名的作家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成功离不开母亲月光下的启蒙。请品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你能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1)生交流,引导学生深入作者内心,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怀念和感激之情。
(2)师引读: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设计意图:运用“引读法”做到创设情境培养情,加强朗读感受情,文字训练品味情,以情激情强化情。掌握契机,引用文中蕴含的情和自己的情来扣击学生的心弦,达到“披文入情”的效果。
(3)感情朗读。(让我们怀着对这位平凡而了不起的母亲敬佩之情,读读这个自然段。)
过渡:作者写这篇文章时,母亲其实已身患重病……课件出示:
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
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母亲失去了记忆,而我心中却永远珍藏着那一轮明月……
1、小练笔:看到那一轮明月,我想起,想起
想起……
2、学生交流练笔,深情诵读。
设计意图:我在朗诵这段文字时进行了比较细腻的处理,语言、语调、表情,动作尽可能配合这句话的感情基调,创设出一个特殊的情境。以情传情。情感具有感染的功能,用老师的情来扣击学生的心弦,使之产生情感共鸣。
五、说板书设计
唱歌谣
17、月光启蒙讲故事
唱童谣
猜谜语
设计意图:板书简洁明了,展现了清楚的教学流程,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学生能做的,老师不代替”,板书我让学生自己归纳内容并完成板书,锻炼了学生总结归纳的学习能力。
六、说远程教育资源的利用
这堂课从一开始,我就参考了远教资源的教案设计。观看了“名师教学”视频。然后结合各方面情况对教案进行修改编写。在课堂教学中,我借鉴了别人的课件,做了一些修改,变成自己的。同时采用了资源库的音频文件(母亲清唱歌谣部分),这个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尤其有用。虽然我的教学课件略显单薄,但是我认为自己把远教资源用在点上了,事实上,这堂课确实得到了同行们的肯定,孩子们也喜欢,学习效果很好。远教资源为农村教育的飞跃创造了很好的条件,我希望成为一个善于利用远教资源,让农村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的老师。
以上是本人利用“农远”教育资源教学《月光启蒙》的一些设想,恳请大家指教。谢谢!
《月光启蒙》说课稿 相关内容:听《二泉映月》断想《拉萨古城》教学反思阅读大地的徐霞客 教案《草船借箭》导读教案设计《少年王冕》教学案例《鞋匠的儿子》说课最后一分钟教学设计《少年旅行队》教学反思查看更多>>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月光启蒙》说课稿7
一、说教材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第十册第五组的一篇讲读课文,本文是语言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饱含深情的回忆了童年时夏日的月夜,在月光沐浴下,母亲唱童谣、民谣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字里行间洋溢着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对母亲的深切怀念。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三维教学,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为: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本文的写法。
3、情感目标:领悟“月光启蒙”的真正含义,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深切怀念之情。
三、说教学法
根据阅读教学的规律和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建议,教学本文,我准备引导学生,抓住重点的词段,进行研读和品读,借助文章插图和民歌童谣,通过深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得,以读促悟,以读代讲,从而让学生从内心与作者达到情感的共鸣,受到熏陶和感染。
四、说教学流程
阅读教学是学生潜心会文、获得独特体验和感受的过程,是教师文本学生对话,情感交流的过程,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建构获得能力的过程,基于此认识,我设计了两个课时的教学。
第一课时
1、初读感知,理清条理。
1.让学生看题质疑:什么是启蒙?作者为什么说月光启蒙?让学生自读课文。
2、出示自读要求:读通句子,读准字音,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3、说一说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在这一课时,给足学生时间,读思批画,获得初步的个人体验,同时鼓励学生质疑,做到“书不读熟不开讲”
第二课时
课前播放民谣,创设一种情景。
1、激情导入:柔和的月光洒满农家小院,母亲搂着我吟唱歌谣,讲故事,这是多么温馨的画面啊。
让我们一起去重温那感人的时光。
这样,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初步与作者产生共鸣,铺设本文的情感基础。
2、精读感悟,体会情感
(1)听着这动人的歌谣,让作者感受童年的夏夜永远是最美妙的,为什么?读读第一至四小节。想象画面,重点体会“柔和、洒满、搂着、唱起”等词语,引导学生看插图,提出要求:你们的朗读要让人感受到母亲那芳香的音韵。
师范读,学生连读。
探究:为什么说“不长五谷却长歌谣”?母亲的歌谣给我怎样的影响?从中感受到了什么?放手让学生读悟谈,获得个人体验和感受。
阅读教学是个性化行为,“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不同的感受,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是阅读教学中弥足珍贵的。
(2)总结方法,自学第二部分
读一读,抓住重点词句谈感受,感情朗读。
阅读教学中,不仅要善于引导,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渔”,能力的获得才是最重要的。
(3)学习第三部分
读文思考,作者为什么说“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这部分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与客体“月光启蒙”有什么关系?或者讨论“为什么以月光启蒙为题”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创设学生学习的情景,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尊重独特感受,注意价值取向。
4、课外作业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课下让学生去搜集吉祥的民歌童谣并整理,举行一次“家乡民歌童谣交流会”让丰富的民间文化滋养孩子们的心灵。
总之,像一位教育专家所说的“语文教学只有逗号,没有句号。”教学之路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月光启蒙》说课稿8
一、说教材:
(一)学情分析
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我要相信学生,依赖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建构,最终实现自我发展。
(二)文本解读
1、文本解读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第十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语言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孙友田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的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课文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课文插图也非常优美,与课文相得益彰,这些将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学习兴趣。
《月光启蒙》与《爱如茉莉》、《我和祖父的园子》等组成了一单元,并构成了“亲情无限”这一个共同的主题。这一单元的课文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它将润泽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材的实际情况,同时考虑课标对本年段的要求,特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A、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B、学会本课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长”、“芳香”等词语的意思。
C、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3、教学重难点:
A、通过阅读,感知课文语言,感知母亲形象,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之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B、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课文内在的意蕴是教学的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完成对话过程呢?我用几个关键词来解答,分别是“质疑”“研读”“积累”和“迁移”。
1、质疑 有道是“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爱因斯坦也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切探索都要从疑问开始。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就为学生扬起了思维的风帆,探索之旅由此启航,创造就在前方。
2、研读 阅读教学离不开读。除了朗读、默读、有感情地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引导他们入情入境,潜心会文,自主研读,让他们徜徉于字里行间,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在潜心研读中,感知语言的优美,感知母亲对“我”疼爱;同时,在潜心研读中收获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特发现,实现个性化阅读。
3、积累 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累是语文学习的法宝。课标中不止一次地提到“要丰富语言积累。”本课语言生动优美、情感丰富感人,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好材料,因此积累必不可少。
4、迁移 阅读教学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阅读,其终极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自由地、顺畅地、准确地进行表达。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不过是个例子。”课文不仅是阅读的例子,也是习作的范例。因此,在这一课中学结束后,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母亲或对课文的留白处进行续写我觉得非常有必要。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打算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指导识字、写字,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第二课时,引导学生自主研读,对话文本,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我安排了“启、承、转、合”四个板块。
启:通读全文,引发质疑
提出问题是思考的开始。课初,我引导学生通读全文,然后引导进行质疑,这是为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同时,抓住核心问题,找到对话文本的切入点。这一环节中,学生自主质疑可能会产生非常多不同的问题,比如:课文写了母亲的哪些事情?母亲是个怎样的人?等等,这时教师就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因此,我将帮助学生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比较,挑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即:母亲是如何给我启蒙的?与此同时,要向学生传达质疑的方法,即要抓住重点段或中心句,从内容上质疑,从中心上质疑,从写法上质疑。完成了质疑过程,也就找到了对话文本的抓手,进入下一个环节。
承:潜心研读,对话文本
这是教学的重点。
1、潜心会文
让学生静下心来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划有关词句,反复品味,走进作者描绘的情景之中,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写下自己的个性化解读或感受,然后进行集体交流。
2、交流收获
交流内容预设如下:母亲是如何为我启蒙的?
A、品味歌谣、童谣 ——母亲用歌谣、童谣等为我启蒙
1、母亲给我唱了许多歌谣、童谣,课文中写了多首,找出来读一读,可以把你最喜欢的那几首多读几遍,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B、感悟月光、母亲——母亲在月光下用爱为我启蒙
“童年的夏夜”“篱笆小院”“柔和的月色”“洒满”等可以感受月色下的宁静与安详;
“母亲搂着我、唱起”等让我们体会到那份幸福与美妙。
“母亲甜甜的嗓音”“深情地吟唱”“芳香的音韵”。等词语让学生反复品味,感受母亲歌声的优美,使人陶醉,也久久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滋润着“我”的心田。同时理解“芳香的音韵”的含义。
“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长”从“生长”引申而来,有“产生”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是家乡的亲人拥有的聪明才智影响着我,所以,“我”从小就在心里蕴含着对故乡、对民间艺术的爱,而这种爱让“我”“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得到“启蒙”。
课文的最后一段,点出了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等等,启发学生思考,这部分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怎样理解课题“月光启蒙”?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更要把自己的体会、感受说出来。
C、借助媒体,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为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我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多媒体课件在这堂课的教学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将学生与文本建立了必要的联系,使得学生更容易走近文本。歌谣要给学生切身的体会,要做到还真不容易。通过音频的播放就能非常好的解决这个问题,那种“如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的声音流淌出来,母亲的嗓音就仿佛回荡在我们的耳边,学生的感受才能真切,朗读才能入情入境。除此之外,图片的呈现也让学生走进了那篱笆小院,而那“母亲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的画面对学生来说颇为抽象,看了图之后,便会在脑海中留下永不磨灭的形象。
3、感情朗读
在学生畅谈对文本的理解之后,我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作者“情动而辞发”我们“披文以入境、入情”,通过感情朗读感知语言文字,感知人物形象;在感情朗读中释放自己的情感,达到情感共鸣、物我交融。
转:精彩赏读,丰富积累
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得其意,更要得其言。通过引导学生赏读精彩句段,体会作者写法的精妙,进而积累语言,形成内化,教学才具有实效性。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在反复诵读中可以感受语言美、形象美、意蕴美、韵律美,在赏读的同时,指导学生有选择的背诵,丰富其语言积累。
合:倾诉表达,读写结合
叶圣陶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读得多,读得透,自然能促进写;写得多,写得妙,自然能促进读。读与写的互相渗透,应该成为我们语文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教材中不少课文因表达的需要没有写完整,这留给我们非常大的想象空间,在处理教材时,就可以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之上,有根据的进行补白。这节课教学中,学生在全面学习课文后,想象多年以后,面对年老的母亲,我趴在她的膝前,会说些什么呢?把最想对母亲说的话写下来。这不仅是学生情感在课堂中得到升华并宣泄出来,也是在充分感悟课文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回顾的再理解。(视时间而定,如时间不够,可在课外完成。)
作业布置:(课外拓展,延伸阅读)
语文学习仅靠书本是远远不够的。有道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本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学生透过这扇窗,看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本课的阅读是个引子,课外推荐学生阅读孙友田的其它作品,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
《月光启蒙》说课稿9
说教材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作者孙友田回忆儿时母亲在夏夜的月光的沐浴下给自己唱歌谣,猜谜语,讲故事的情景,抒发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也充分激发了自己感恩母亲的情怀。
课文的字里行间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有利于引导学生感激、感恩的情感。
本文的童谣优美动听,通过学习,学生能认识我国民间文学的丰富博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我校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对自己的乡土乡情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因此课文内容对他们也有一定的吸引力。
说教学目标:
1、学会九个生字,绿线内的七个生字只识不写。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全篇课文。
3、能有感情地朗读令你感动的语句。
4、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说教法、学法:
质疑法: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我让学生依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家长、老师、书籍会给我们启蒙,月光怎么会给我们启蒙呢?让“月光”给学生设下“悬念”。
创设情境:本课的教学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情境,用图画展现情境、用音乐来渲染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语文。
对话法:新课标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可以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然后展开课堂对话。
自读自悟:“阅读使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阅读实践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教学程序
一、导入课文、质疑课题
1、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引导学生回忆学过的歌颂母亲的课文
2揭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课题。
音乐导入迅速把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为全文的学习定下基调。质疑课题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边读边思的习惯,引发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走进文本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教师检查生字词的自学情况,再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
2、默读课文,让学生说说哪些地方写出了童年夏夜的美妙。
(课文从月夜的景色、歌谣、谜语、故事的美妙学出了童年夏夜的美妙,层次清晰,学生不难把握,这个问题的交流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吟诵生动幽默的歌谣,激发学生产生对民间文化的兴趣。让学生挑自己最喜欢的一首在班中为同学们吟诵。让激情在吟诵中飞扬,让童趣在教室里回荡。
4、品读令你感动的句子。在情感朗读中,让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不仅能体验语言的节奏感,音韵美,还能感受文章的情思意境,体验生活。
5、课堂总结:今天,我们走近了一个会唱歌谣的母亲,是母亲用她那甜甜的嗓音为我吟唱一首首优美动听的歌谣,陪伴我度过了一个美妙难忘的童年,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用智慧和才华启迪我的想象,使我满怀诗情地飞向文学的王国。
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
必做题如抄写词语等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巩固所学的基础知识。
选做题如查阅书籍或登录网站查阅各地民歌民谣,供学有余力的学生去做,拓展课外阅读的空间,并为语文学习的“人文性”做好铺垫。
《月光启蒙》说课稿10
一、教材简析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新增选的课文。本教材以“动态生成”的观念引领教者优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文以“民谣、童谣、谜语”的形式,充分展露“母爱、童心、智慧”这一主题。
二、教学目标
根据xxxx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把握民谣、童谣的内蕴美。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让知识生成智慧,使智慧与情感共生。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歌谣意境,感受民谣、童谣的深远意境。
难点是:互动生成,价值引领,意境领悟。
四、教学准备:
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动画演示、运行环境基于Windows20xx下的电脑课件。
五、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
六、教学思路:
在传统教学手段的运行之下,本课教学目标需三教时达成,但由于本课凭借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加之,本课件制作采用网页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网页式多媒体课件支持下,本课可采用两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创设情景,增强体验,拓宽延展。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课始,我直接揭题,并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在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歌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母亲给予我《月光启蒙》的词句。板书(智慧启迪)
2、课件出示语句(最后一小节),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重点理解、体会什么?”
[我认为这样设计以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范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同时让学生自己谈谈“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重点理解、体会什么?”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具体体现。]
3、初步理解课文,分4小步进行: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民歌民谣。
第二步:读:读出所找的民歌民谣,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语句。
第三步:说:说说你由这些民歌民谣所想象到的美景,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语句。
[课件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回答具有不可预测性,而我们设计成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加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自己感悟到的意境以读一读、画一画、唱一唱的形式表现出来。
[我认为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又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有了第一课时的反复熟读课文,又有了上述三步的对应,再加上这一环节中教者的适当点拔,突破难点可谓是水到渠成。]
4、师生共同小结,回读文末语句:“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体现母亲智慧才华的语句。
2、感悟课文前一部分。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这一句教学在自由读的基础上个别读,点拔“你已经知道这里体现了‘母亲的智慧才华’,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呢?”并引导评读,激励再读,体会“深情与芳香”。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相机板书“混沌开朗”,再次体会“母亲的智慧才华”。
[需要说明的是,这两句的出示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从而使教师从黑板、粉笔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拓更广阔的教学领域。同时我认为这一设计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在学生细读基础上穿插理解“黄河留给家乡的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回读“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谈体会。
[我认为这样设计既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体会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以“回读”这一特定形式体现了学科吧课件教学中的自主灵活性。]
3、感悟后一部分
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母亲的智慧才华”的语句,并分读、看、悟、品四步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一读,读文中句子。
二看,看课件演示。(第6自然段开始展示的场景)
[这一设计符合媒体组合教学多感官配合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这一设计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延伸功能,向学生提供了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现象与过程,加深了学生对“母爱与童心”的感悟。]
三悟:领悟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母亲的智慧才华’?”“能谈谈你认为读得好的经验吗?”并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10-13小节。
四品:出示“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点拔学生品读。
[综观这四步的教学,既展示了媒体组合教学的优化功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调节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感悟,突出了教学重点。可谓是一箭三雕。]
[这一部分的2、3两个模块中的师生互动生成也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力求充分体现在主题性阅读中整体建构,在个性化阅读中主动感悟,在“无字书”阅读中涵育人格的阅读教学理念。]
4、师生共同小结:回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四)升华理解,拓展延伸。
1、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全文。
议一议,还可以给课文加个什么题目?比较体会文题《月光启蒙》意境美。
2、通过小博士提问,学生自主总结所学知识,交流、吟唱已收集的民歌童谣。
3、通过小博士挑战,出示实践性、延伸性阅读练习:继续体会文章意境美,继续收集家乡民歌童谣。
[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师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还贯彻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有利于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为全课又掀起了一个高潮,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画形象更是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学生课后语文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七、板书设计
19月光启蒙
母亲我
智慧-启迪
混沌-开朗
[我认为这一板书设计从文字上看简洁明了,紧扣文意;从形式上看回环交融,寓含文意;从媒体运用的角度看,与课件演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三篇:《月光启蒙》教案及说课稿
月 光 启 蒙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多音字。能联系上下文,体会“长”“芳香”等词语的意思。
3、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教学重、难点:
1、亲近语言,感受民歌民谣的深远意境。
2、感受母亲在美妙月夜下启蒙儿子的浓郁亲情,体会作者对已故母亲的感激、爱戴和怀念。教学准备:PPT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介绍作者孙友田。
2.同学们孙友田能成为诗人,离不开他的母亲,他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3.这是位怎样的母亲,竟能给她的孩子带来如此丰富的精神财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友田写的散文《月光启蒙》。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注意读准字音,读顺课文。
(2)画出生词及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
2.检查自学情况
(1)读生字词,相机正音。
(2)指名读,注意轻声(裳)、前鼻音(辰)、后鼻音(蒙、凤、凰、嫦、荆、帐)
(3)指名试读课文,了解掌握情况。
启蒙:使初学的人得到基本的、入门的知识,智慧得以初步开发。
混沌:形容无知无识的样子。
3.通读课文,思考分段交流
第一段(1~5):写童年夏夜生活的美妙,是母亲的歌谣使“我”懂得了对故乡的爱,对民间艺术的爱。
第二段(5~13):写母亲在夏夜给我讲神话故事、唱童谣、猜谜语,启迪了“我”的想象和智慧。
第三段(14):写母亲是启蒙老师,为“我”飞向诗歌王国奠定了基础。
4.质疑问难
三、分段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四、作业: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品读语句,体会夏夜之“美”
1、同学们,在孙友田的记忆中,作者童年的夏夜美妙在哪儿呢?让我们细细品读课文,圈划有关词语或句子,好好体会。
2、交流“碰撞”,读出夏夜之“美”
教学过程预设:
⑴重点读悟之一:
出示: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柔和的月色立即洒满了我们的篱笆小院。
自由练读:这是夏夜的月光美。请你用最拿手的方式,动情地读,用心体会夏夜的种种美妙。
(引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⑵重点读悟之二:
点击出示: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① 自由练读。② 齐声朗读。这就是我的母亲:月光中的母亲,忙了一天的母亲,穿着白布褂子的母亲,搂着我为我唱歌的母亲!让我们再读一读,感受一下依偎在母亲怀里的美妙!③ 回应结语:被母亲搂着的夏夜,被母亲爱着的童年,作者怎能不铭心刻骨?因此,他说——
(引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这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
二、读歌谣童谣。
点击出示:母亲唱的歌谣童谣。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些歌谣童谣。展示读。
三、感受母亲的深情:
1、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她那芳香的音韵。
指名朗读:谁来读,大家听一听,他有没有传达出歌声的美?
2、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理解“长”)
3、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天资聪颖,一听就会”,让民歌得以流传,“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这就是月光启蒙。
①.教者过渡谈话:正是母亲在“我”童年的夏夜吟唱的这些童谣,伴着月光,浸透着她满腔的母爱,启蒙的“我”,让“我”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当年的孙友田,你听到了母亲吟唱的这些童谣,你从这些童谣中受到了启蒙。那么,哪个童谣让你豁然开朗明白了什么?请你重点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首童谣,再一次低低吟诵,体会体会你“豁然开朗”了什么?
②学生自主品味:(教者巡视,随机了解,即时点拨;适当时候提醒学生同桌讨论)
③ 班级交流感悟。
四、启发总体感悟:
1、引导:同学们,每一首童谣,都是一部启蒙教材,童年听过的许许多多童
谣,给了“我”许许多多人生的启迪。不但这样,这些童谣本身,是宝贵的民间文学财富,对孙友田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极大影响,使他成为了现代诗人。所以,孙友田觉得母亲——(点击出示课文最后一小节)
2、学生朗读,谈感悟。
3、看孙友田的自白。
五、感情升华。
1、母亲患了老年痴呆症,失去了记忆,我赶回老家去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里,依然那么和蔼、慈祥,但却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多想唤醒母亲的记忆,让她知道:当年,母亲是我的骄傲;现在,我能让母亲为我而感到自豪。然而:(引读)
a、现在的母亲满头白发,深深的皱纹刻在她的额上。可曾经,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
b、现在的母亲不知我从哪里来,不知我来干什么,甚至不知我是谁。可曾经,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洗完澡,换了一件白布褂子,在院中的干草堆旁搂着我,唱起动听的歌谣。
c、现在的母亲不再谈她的往事,不再谈我的童年。可曾经,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六、你想起了你的母亲吗?
写话:母亲啊!﹍﹍﹍﹍﹍﹍﹍﹍﹍
七、作业:
1、选择文中你喜欢的童谣,吟诵或背诵给家人听,与他们交流交流。
2、你的家乡有民歌童谣吗?搜集几首读给同学们听听。
板书设计:
月光启蒙
母亲
我 智慧 → 启迪
混沌 → 开朗
董英姿
2014-4-3
《月光启蒙》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学情分析
遵循新《课程标准》关于“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原则。教学中,我相信学生,依赖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为他们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他们主动学习,自主探索,自我建构,最终实现自我发展。
(二)文本解读
1、文本解读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第十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语言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孙友田深情地回忆了自己的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和讲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课文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是本文的一大特色。课文插图也很优美,与课文相得益彰,这些将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学习兴趣。
《月光启蒙》与《爱如茉莉》、《我和祖父的园子》等组成了一单元,并构成了“亲情无限”这一个共同的主题。这一单元的课文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它将润泽着孩子们幼小的心灵。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材的实际情况,同时考虑课标对本年段的要求,特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2、教学目标:
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②、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两个多音字。能联系上下文,体会“长”“芳香”等词语的意思。
③、领会“月光启蒙”的真正内涵,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3、教学重难点:
①、亲近语言,感受民歌民谣的深远意境。②、感受母亲在美妙月夜下启蒙儿子的浓郁亲情,体会作者对已故母亲的感激、爱戴和怀念。
二、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如何完成对话过程呢?我用几个关键词来解答,分别是“质疑”“研读”“积累”和“迁移”。
1、质疑
有道是“学贵有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爱因斯坦也说过:“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切探索都要从疑问开始。引导学生学会质疑,就为学生扬起了思维的风帆,探索之旅由此启航,创造就在前方。
2、研读
阅读教学离不开读。除了朗读、默读、有感情地读等多种形式的读之外,更重要的是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引导他们入情入境,潜心会文,自主研读,让他们徜徉于字里行间,与语言文字亲密接触;在潜心研读中,感知语言的优美,感知母亲对“我”疼爱;同时,在潜心研读中收获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独特发现,实现个性化阅读。
3、积累
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累是语文学习的法宝。课标中不止一次地提到“要丰富语言积累。”本课语言生动优美、情感丰富感人,是学生学习语言,积累语言的好材料,因此积累必不可少。
4、迁移
阅读教学的目的绝不仅仅是为了阅读,其终极目标是为了让学生自由地、顺畅地、准确地进行表达。叶圣陶先生说过:“课文不过是个例子。”课文不仅是阅读的例子,也是习作的范例。因此,在这一课中学结束后,让学生写一写自己的母亲我觉得很有必要。
三、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打算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
第一课时,指导识字、写字,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第二课时,引导学生自主研读,对话文本,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我安排了“启、承、转、合”四个板块。
启:通读全文,引发质疑 提出问题是思考的开始。这一环节中,学生自主质疑可能会产生很多不同的问题,这时教师就不仅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和帮助者,因此,我将帮助学生对他们所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比较,挑选出最有价值的问题即:母亲是如何给我启蒙的?
承:潜心研读,对话文本 这是教学的重点。
1、潜心会文
让学生静下心来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划有关词句,反复品味,走进作者描绘的情景之中,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写下自己的个性化解读或感受,然后进行集体交流。
2、交流收获
交流内容预设如下:母亲是如何为我启蒙的?
a、感悟月光、母亲——母亲在月光下用爱为我启蒙
“童年的夏夜”“篱笆小院”“柔和的月色”“洒满”等可以感受月色下的宁静与安详;
“母亲搂着我、唱起”等让我们体会到那份幸福与美妙。
“母亲甜甜的嗓音”“深情地吟唱”“芳香的音韵”。等词语让学生反复品味,感受母亲歌声的优美,使人陶醉,也久久地留在了“我”的记忆里,滋润着“我”的心田。同时理解“芳香的音韵”的含义。
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长”从“生长”引申而来,有“产生”的意思。引导学生理解是家乡的亲人拥有的聪明才智影响着我,所以,“我”从小就在心里蕴含着对故乡、对民间艺术的爱,而这种爱让“我”“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得到“启蒙”。
b、品味歌谣、童谣 ——母亲用歌谣、童谣等为我启蒙
母亲给我唱了许多歌谣、童谣,课文中写了多首,找出来读一读,可以把你最喜欢的那几首多读几遍,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课文的最后一段,点出了母亲是“我的启蒙老师”等等,启发学生思考,这部分内容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怎样理解课题“月光启蒙”?不仅要引导学生读懂,更要把自己的体会、感受说出来。
c、借助媒体,帮助学生理解文本
为顺利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我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使得学生更容易走近文本。图片的呈现也让学生走进了那篱笆小院,而那“母亲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的画面对学生来说颇为抽象,看了图之后,便会在脑海中留下永不磨灭的形象。
3、感情朗读
在学生畅谈对文本的理解之后,我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作者“情动而辞发”我们“披文以入境、入情”,通过感情朗读感知语言文字,感知人物形象;在感情朗读中释放自己的情感,达到情感共鸣、物我交融。
转:精彩赏读,丰富积累
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得其意,更要得其言。通过引导学生赏读精彩句段,体会作者写法的精妙,进而积累语言,形成内化,教学才具有实效性。
本课语言优美,感情真挚。在反复诵读中可以感受语言美、形象美、意蕴美、韵律美,在赏读的同时,指导学生有选择的背诵,丰富其语言积累。
合:倾诉表达,读写结合
叶圣陶曾说过:“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读得多,读得透,自然能促进写;写得多,写得妙,自然能促进读。读与写的互相渗透,应该成为我们语文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这节课教学中,学生在全面学习课文后,想象多年以后,面对年老的母亲,我趴在她的膝前,会说些什么呢?把最想对母亲说的话写下来。这不仅是学生情感在课堂中得到升华并宣泄出来,也是在充分感悟课文的过程中对课文内容回顾的再理解。(视时间而定,如时间不够,可在课外完成。)
四、说作业布置:(课外拓展,延伸阅读)
语文学习仅靠书本是远远不够的。有道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本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学生透过这扇窗,看到外面更广阔的世界。本课的阅读是个引子,课外推荐学生阅读孙友田的其它作品,让学生真正走进作者的内心,丰富自己的阅读体验。
五、说板书设计:
月光启蒙
母亲
我智慧 → 启迪
混沌 → 开朗
板书简洁明了,抓住课文中心内涵。
董英姿
2014-4-3
第四篇:《月光启蒙》优秀说课稿
一、教材简析
《月光启蒙》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新增选的课文。本教材以动态生成的观念引领教者优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课文以民谣、童谣、谜语的形式,充分展露母爱、童心、智慧这一主题。
二、教学目标
根据200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苏教版这一类文章的特点,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我拟订如下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能体会重点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和用法。
2、技能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体会、把握民谣、童谣的内蕴美。
3、情意目标:
学生在品味朗读的基础上,让知识生成智慧,使智慧与情感共生。
三、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形象再现歌谣意境,感受民谣、童谣的深远意境。
难点是:互动生成,价值引领,意境领悟。
四、教学准备:
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动画演示、运行环境基于Windows2000下的电脑课件。
五、教法与学法: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积极指导自学、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理念,运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创造学习、前后联系、读中感悟、角色体验,多渠道接受信息。
六、教学思路:
在传统教学手段的运行之下,本课教学目标需三教时达成,但由于本课凭借电脑课件辅助教学,加之,本课件制作采用网页形式,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所以在网页式多媒体课件支持下,本课可采用两课时达成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学会生字新词,反复读熟课文。
第二课时:在细读课文,品味朗读的基础上,创设情景,增强体验,拓宽延展。
这里,我着重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直接揭题,自主定位
课始,我直接揭题,并让学生说说:这节课在学习中你想学到什么呢?
[这一设计既符合媒体组合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中的第一条原理:目标控制原理,又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构建,使学生在最强的学习欲望、最佳的学习条件下进行学习。]
(二)歌文对应,初步感知
1、快读课文,找出表明母亲给予我《月光启蒙》的词句。板书(智慧启迪)
2、课件出示语句(最后一小节),配乐范读,并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重点理解、体会什么?
[我认为这样设计以优美的画面、抒情的音乐、动情的范读构成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磁场,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迸发,同时让学生自己谈谈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重点理解、体会什么?更是贯彻、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具体体现。]
3、初步理解课文,分4小步进行:
第一步:找:默读课文,找出文中民歌民谣。
第二步:读:读出所找的民歌民谣,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对应的语句。
第三步:说:说说你由这些民歌民谣所想象到的美景,会说哪一句就说哪一句,课件根据学生回答突出相关语句。
[课件这样设计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回答具有不可预测性,而我们设计成网页形式,可选性强,加强了师生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第四步:议:互相讨论,试着把自己感悟到的意境以读一读、画一画、唱一唱的形式表现出来。
[我认为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学习方式,又有利于教学难点的突破。有了第一课时的反复熟读课文,又有了上述三步的对应,再加上这一环节中教者的适当点拔,突破难点可谓是水到渠成。]
4、师生共同小结,回读文末语句:她在月光下唱的那些明快、流畅、含蓄、风趣的民歌民谣,使我展开了想象的翅膀,飞向诗歌的王国。
(三)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1、快读课文,找出文中描写体现母亲智慧才华的语句。
2、感悟课文前一部分。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像小溪的流水。小院立即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这一句教学在自由读的基础上个别读,点拔你已经知道这里体现了母亲的智慧才华,怎样才能读得更好呢?并引导评读,激励再读,体会深情与芳香。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这一句教学让学生读中谈体会,相机板书混沌
开朗,再次体会母亲的智慧才华。
[需要说明的是,这两句的出示并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而是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使得教学过程更具灵活性,从而使教师从黑板、粉笔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开拓更广阔的教学领域。同时我认为这一设计通过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了思维空间,提高了阅读质量。]
在学生细读基础上穿插理解黄河留给家乡的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回读她让明月星光陪伴我的童年,用智慧才华启迪我的想象。谈体会。
[我认为这样设计既使学生在阅读中加深感悟,体会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又以回读这一特定形式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自主灵活性。]
3、感悟后一部分
请同学们继续找出文中体现母亲的智慧才华的语句,并分读、看、悟、品四步来体验感悟,感情朗读。
一读,读文中句子。
二看,看课件演示。(第6自然段开始展示的场景)
[这一设计符合媒体组合教学多感官配合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做到视听结合,动静结合,进一步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这一设计同时也体现了现代教育媒体的延伸功能,向学生提供了当时当地无法看到的现象与过程,加深了学生对母爱与童心的感悟。]
三悟:领悟两个问题: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母亲的智慧才华?能谈谈你认为读得好的经验吗?并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10-13小节。
四品:出示是母亲用那一双勤劳的手为我打开了民间文学的宝库,给我送来月夜浓郁的诗情。点拔学生品读。
[综观这四步的教学,既展示了媒体组合教学的优化功能,提高了教学效率;又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调节了课堂气氛;还加深了学生感悟,突出了教学重点。可谓是一箭三雕。]
[这一部分的2、3两个模块中的师生互动生成也没有固定的先后顺序,力求充分体现在主题性阅读中整体建构,在个性化阅读中主动感悟,在无字书阅读中涵育人格的阅读教学理念。]
4、师生共同小结:回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四)升华理解,拓展延伸。
1、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全文。
议一议,还可以给课文加个什么题目?比较体会文题《月光启蒙》意境美。
2、通过小博士提问,学生自主总结所学知识,交流、吟唱已收集的民歌童谣。
3、通过小博士挑战,出示实践性、延伸性阅读练习:继续体会文章意境美,继续收集家乡民歌童谣。
[这样设计既体现了师生民主合作的理念,又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还贯彻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有利于语文教学资源的开发。课件配合下的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为全课又掀起了一个高潮,学生喜闻乐见的卡通动画形象更是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学生课后语文实践活动的高质量完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七、板书设计
月光启蒙
母亲
我智慧-启迪
混沌-开朗
[我认为这一板书设计从文字上看简洁明了,紧扣文意;从形式上看回环交融,寓含文意;从媒体运用的角度看,与课件演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五篇:月光启蒙教案
月光启蒙
张泾实验小学 龚小敏 201604 说对教材的理解:
本文是一篇内蕴丰富的散文。作者通过回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伴随下,母亲唱民谣、童谣、猜谜语和讲神话故事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
这篇文章语言风格清新自然、娓娓道来、饱含深情、意境幽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在教学中要形象再现歌谣意境,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民谣、童谣的深远意境,从而深刻解读母亲丰满的形象,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感情,这也是本科的教学重点。
在教学中,我围绕文章的中心句“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把“美妙”一词作为整个课堂的灵魂,分三个板块展开教学:第一板块:“童年夏夜的美妙”;第二板块:“民间文学的美妙”;第三板块:“母子情深的美妙”。结合课文内容,体会母亲在月光下给我的润物细无声的启蒙,感受母亲那无私的爱和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感激、怀念之情。
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芳香”和两个“长”的特殊含义,体会课文中比喻句的精妙,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歌谣的韵味、夏夜的美妙;
3.联系上下文,理解编者用“月光启蒙”作课题的深刻含义。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悟作者从母亲那里受到的启蒙教育,同时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深深感激和怀念之情。
(二)教学重点:
课文语言优美,其中民歌民谣风格明快、流畅、含蓄、风趣,要形象再现歌谣意境,引导学生充分感受民谣、童谣的深远意境,从而深刻解读母亲丰满的形象,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感情。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同学们,小时候读过民歌童谣吗?课前咱们先热热身,读读这些民歌童谣,喜爱的可以多读几遍。(生自由读)
老师看到了你们脸上喜悦灿烂的笑容,一定勾起了你小时候的回忆吧。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含有这么多个童谣的优美散文《月光启蒙》,(板书课题)“启蒙”是什么意思?
(“启”是启发、启迪,古人将还不懂事、不明理的小孩子叫“蒙童”。“启蒙”的意思通俗来讲就是——小孩子刚开始接受教育
2、-----月光启蒙,柔柔的月光、淡淡的月色,该怎样读?----月光启蒙
二、检查预习
1、检查字词
(1)带生字的词语,开火车领读(了解三样农活)(2)多音字“莲花落”理解,读准(3)课文中有许多优美的短语
柔和的月色 如水的月色 最美的时辰 美妙的夏夜
动听的歌谣 风趣的童谣 浓郁的诗情 芳香的音韵 混沌的童心 想象的翅膀 文学的宝库 诗歌的王国
2、这篇课文的作者孙友田,是江苏省作家协会的理事,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杰出诗人。他的母亲不识字,可每当作者回忆往事时,他总是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那么预习过课文了,你们知道母亲在月光下用什么样的方式,对我进行启蒙教育的?
板书:唱歌谣 讲故事 唱童谣 猜谜语
师: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基本理清了,看来大家预习的很认真。
三、感受童年月夜的“美妙”
1、在作者孙友田的记忆中-----(显示齐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能找出这句话中的中心词吗?(美妙----找的可真准!)“美妙”在哪里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一到第五自然段,找一找让你感受到“美妙”的地方,画出关键的句子,体会一下美在哪。(学生自由读课文)
2、交流:
(1)月夜的景色很美
说的真好,你能读好这句话吗?(2)母亲的形象很美
下一句你觉得美吗?特别是哪个字,让我们感觉特别的美妙?(一个“搂”字,传达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意)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名读
3、总结:柔和的月色,爱我的母亲,多么美妙的夏夜!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老师来给大伙配上音乐,----
4、学生配乐齐读。(配钢琴曲)母亲的歌声美
交流,相机引导:三月的和风给你怎样的感觉?小溪的流水呢?(指名说)这两个比喻准确地把母亲那轻柔中带着一丝活泼的嗓音形象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四、感悟民间文学的“美妙”
※歌谣(第二至第五小节)第四小节:
1、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做童年夏夜里这个被母亲搂在怀里的孩子,听母亲来唱一唱那动听的歌谣呢?(想)那就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母亲的歌谣也飘出来了-------(课件播放歌谣的乐曲)
2、3、听着母亲的歌谣,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
所以,母亲这么一唱,小院立即-----(生接着读:飘满了她那芳香的音韵。)
母亲的歌谣和花儿的芬芳有什么共同点?作者为什么说母亲的音韵是“芳香” 对呀,这音韵优美动人,令作者陶醉,仿佛让我们感到她的歌声都是带着香味的,真是美妙啊!
美美的读 第五小节:
过渡:此时此刻,你的心中有没有这样一个疑问:母亲的心中怎么会有那么多的歌谣呢?
1、2、静下心来,默读第五自然段,看谁的眼睛找得准。(生默读第五自然段)(家乡滋学生一般只找到后两个,教师引导 养 天资聪颖 亲人影响)
聪明的你读读这段第一、二句话,想想:还与什么有关?
2、理解两个“长”字
(出示:两个“长”字点红)这句话中有两个“长”字,这两个“长”字的意思一样吗?五谷生长我们可以理解,难道歌谣也是生长出来的吗?
(1)学生交流(前:生长;后:创造、流传)(2)教师总结
在很久很久以前,黄河从作者的家乡安徽流过,带来的不是肥沃的泥土,而是贫瘠的泥沙,种庄稼收成不好。但是,作者家乡的人民并没有因此而悲观消沉,没有被贫穷的生活压倒,而是创作出许多优美的民歌民谣。所以说前一个“长”是生长庄稼,后一个“长”是创作歌谣的意思。
3、理解“混沌”和“豁然开朗”
(1)滔滔的黄河水让这些歌谣流传至今,聪明的母亲一听就会,并通过传唱,用歌谣把(继续出示引读:母亲用歌谣„„童心豁然开朗。)
出示:母亲用歌谣把故乡的爱,伴着月光给了我,让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2)混沌 :糊里糊涂,什么也不懂。豁然开朗 一下子就明白了。
(3)出示:母亲用歌谣把(),伴着月光给了我,让我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让我们读读母亲唱的其中两首歌谣。
4、出示两首歌谣:
过渡:你们读读看,母亲想通过这两首歌谣让我明白些什么?边读边思考,然后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讨论
交流:
勤劳(要做一个勤劳的人,勤劳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母亲用这首歌谣告诉我,即便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也不能放 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神话
1、(边出示,教师边范读)过渡:母亲唱累了,就给我讲嫦娥奔月的故事,讲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板书:讲神话)此时明月已至中天————
2、出示,此时明月已至中天,母亲沉浸在如水的月色里,像一尊玉石雕像。在这句话中,作者又把母亲比作了什么?为什么把母亲比作“玉石雕像”?(美丽、圣洁)
因为母亲在我心中是那么美丽、圣洁,所以作者把月光下的母亲比作一尊玉石雕像,谁来读好这句话?(指名读)
那一则则神话故事对作者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过渡:母亲的这些神话故事让作者开阔了眼界,打开了想象的空间。这个时候,母亲又为我吟唱起幽默风趣的童谣(板书:吟童谣),把我的思绪从高深莫测的夜空引到充满情趣的人间。
※童谣(第七节至第几节)
1、唱童谣
其实这些童谣如果用拍手歌的形式来唱,你会觉得更有趣,不信我们一起来试试。全班一起拍手唱童谣
你们喜欢这些童谣吗?喜欢它的什么呢?(幽默风趣,读起来非常的有节奏)(是不是别有一番风味?)
2、一首首童谣听多了,作者还真有感觉了,什么句子工整啦,句末押韵啦,渗透几分风趣啦。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孙友田的诗歌。
3、出示孙友田的《大山欢笑》:万年煤层打个滚,一山乌金往外冒。黑宝石,往外跑,满山满谷金光照。一路大声喊:我是煤,我要燃烧!
拍手齐读,像什么?(童谣)
2、※谜语(第十节)
那么有趣的童谣读过,我再也睡不着啦,又缠着妈妈猜谜语。这一段,我想和一位同学合作,演一演。谁愿意?1、2、3、所以说,母亲把用童谣把()伴着月光给了我,是我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师生演绎
从一开始的猜不出,到最后的越猜越顺利,这一则则谜语,让我有了什么样的变师:是母亲让他一颗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化?
小结美妙:
1、在作者孙友田的记忆中(出示: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现在,你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吗?(学生交流)
2、小结:是呀,童年的夏夜不仅有美妙的月色,还有这好听的歌谣,动人的故事,有趣的童谣和谜语这些充满“爱”的启蒙,怎不美妙!
3、齐读:“童年的夏夜永远是美妙的!”
五、体会母子情深的“美妙”
1、作者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她给我的启蒙是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最后一小节,然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小结:(对照板书)母亲在月光下给我(指板书:唱歌谣,讲神话,吟童谣,猜谜语)这些启蒙教育就像月光那么柔美,启迪着作者的想象,影响了作者的一生,所以作者说------母亲不识字,却是我的启蒙老师----(引读14小节)
2、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对母亲的感激与怀念)
3、可是,就是这样一个令作者骄傲、自豪的母亲!时间的车轮却无情地碾碎了她的青春。我个子高了,母亲的脊背却弯了;我长大了,母亲却老了;生活好了,母亲却感受不到了。年迈的母亲因患老年痴呆症,而永远失去了记忆。当我赶回老家看她时,她安详地坐在藤椅上,却再也认不得我,只是对着我笑,笑得我泪流满面„„
(作停顿)
4、看着眼前的母亲,想起当年的母亲,你想,此时的作者最想对母亲说些什么呢?
5、回到课题
柔柔月色,爱的启蒙,再读课题——月光启蒙。同学们,读着这篇文章,你在想些什么?
(想自己的母亲,想母亲给予自己的启蒙,给予我的爱„„)
六、推荐阅读
一首母爱小诗
七、作业
1、搜集、阅读写母爱的文章,如:孙友田《母爱似水》。
2、搜集家乡的民歌童谣,在班级里交流。
板书:
18、月光启蒙
唱歌谣
讲故事 爱
唱童谣
猜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