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同课异构小班音乐教案
幼儿园小班音乐教案:好听的叮叮 活动由来及设计思路:
班里一名幼儿从家带来栗子和大家一起分享,使孩子对栗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根据幼儿的已有经验和教学进度,“铜碰钟”是幼儿要学习和认识的乐器,因此预想把这二者结合起来。《细则》中提出:“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依据这一目标,我设计了“好听的叮叮”的音乐活动。活动目标:
1、听辨特定声音“叮叮”,感知曲式。
2、认识铜碰钟。
3、培养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活动准备:
1、经验准备:幼儿认识栗子、三角铁和圆舞板。
2、物质准备:音乐、小魔棒、魔袋;三角铁、圆舞板各一个;铜碰钟、托盘、栗子若干。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乐器和道具感知“叮叮”和曲式。
难点:引导幼儿探索铜碰钟的外形、音色和材质。活动过程:
1、准备活动:听音乐《慢慢走》,跟老师做动作。
2、感知“叮叮”。
(1)做游戏:出示魔棒,跟着魔棒一起说“叮叮”,指身体的各个部位。
(2)听“叮叮”的音乐,在音乐“叮叮”的时候,引导幼儿拍身体的不同的地方。A段:“叮叮”——拍奏肢体。B段:扭动身体。
3、认识乐器铜碰钟,并用乐器来感知曲式。(1)出示魔袋:里面放有三角铁、圆舞板、铜碰钟。
(2)教师分别敲响这i种乐器,请幼儿闭上眼睛听,根据乐器的音色猜是哪种乐器发出的声音。
(3)幼儿分别说出三角铁、圆舞板两种乐器的名称、材质、演奏方法。
①认识铜碰钟:介绍乐器的名称——铜碰钟。
②倾听和分辨三角铁和铜碰钟的音色——都发出“叮叮”的声音。
③探索铜碰钟的材质——木质和铜质。
④探索铜碰钟的演奏方法——可以变换各种造型。(4)用乐器来感知“叮叮”和曲式。
第二篇:同课异构教案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设计
设计者:周长柱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下册第64页。教学目标:
1、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加深对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的理解。
2、提高学生的口算准确性和速度,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口算方法。教学难点:理解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的算理。教学用具:小棒、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师:同学们已经学习了整十数加整十数,以及整十数加一位数,那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做做题,看谁能算的又快又好,好不好?
1、开火车口算(课件出示)20+20=
20+7= 60+30=
30+5= 30+50=
60+8=
2、师问:比较两组算试有什么不同?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回答)引导学生比较两组算式形式的不同,并引导学生发现在解答两组算式时的不同计算规律。
二、引入新知:
师:看来同学们掌握的都不错,下面我们来解决新的问题,看一看这张图的小朋友在干什么?(写字)(课件出示情境图)
1、师问:图中告诉我们什么有用的信息?(学生看图回答)小林说:我已经写了25个字,还要再写2 小红说:我才写了20个。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1)小林要写多少个字?(2)他们已经写了多少个字?
3、师问:现在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小林一共要写多少个字?谁会列式?展示大家列的算式:
25+2=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之一:“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
三、探究新知: 1.教学25+2
提问:会算吗?瞧,你的手边有小棒,能不能利用它们来帮助算一算呢?小组合作学习。方法一:摆小棒
提问:哪个小组能把计算的过程用小棒摆出来的?上台演示。(一组里找两个同学上台演示)教师提问:
先摆哪个数?(25)然后呢?
追问:把2摆在哪一边?把5根小棒摆这一边,你们同意吗?这样摆有什么好处呢?
(引导:它们都是单根的小棒,这样摆看得很清楚)提问:现在我们来看一看,一共有多少根?(27)
追问:你是怎么一眼就看出来的?(2个一和5个一合起来是7个一,2个十和7个一合成27)方法二:口算、数的组成
提问:如果不用小棒,你会算吗?谁来说一说。先算2+5=7,再算20+7=27。方法三:计数器
教师提问:谁能给老师说说用计数器怎么计算25+2的?给老师说说,让老师在计数器上拨一拨。方法四:相同数位相加
教师提问:除了这三种方法,大家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计算?(学生回答)
归纳算法: 回顾一下,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和口算,都得到了25+2=27。想一想,这两种方法在计算时都先算了什么?(都是先算5+2=7,再算20+7=27。)
2、教学:25+20
师问:现在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小林和小红已经写了多少个字?谁会列式?展示大家列的算式:
25+20=
(揭示课题: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新内容之一:“两位数加整十数”)
25+20会算吗?自己尝试着做一做。你是怎么算的?你能用小棒来验证一下吗?自己动手试一试!
提问:2捆小棒为什么要摆在这里?(先算...再算...)
小结:先把2捆小棒和2捆小棒合在一起,就是4个十,再加5个一,就是45。
3、课件展示回顾摆小棒和数的组成这两种方法的计算过程。
4、对比总结
提问:观察这两道算式,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相同点:都有25,它是两位数;都用加法进行计算;
不同点:有加一位数的和加整十数的;计算顺序不同,25+2先算的是5+2=7,再算20+7=27(先算个位数加个位数,再和十位数相加),25+20先算的是20+20=40,再算40+5=45(先把整十数相加,再和个位数相加)。
总结算法:计算时要注意计算的单位,个位上的数要加在个位上,整十数要加在十位上。也就是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
四、梳理知识,巩固提高 算一算。34+4
42+3
62+7
86+2
23+30
47+20
64+30
76+10 你有什么发现吗? 五:学习总结;
1、师:小朋友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让学生充分发言)
2、师:课后请每个同学也去找一找,看我们今天学习的数学知识能解决哪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设计
设计者:姚成来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页例1及“做一做”。【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法)、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寻找数据、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观察和独立探索的能力,分小组合作学习并交流体会,培养主动学习的习惯。
【重点难点】
1.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加)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计算。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1.口算(课件出示)。
3+6
40+5
20+6 30+60 40+50 20+60 比较每组题的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
2.45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38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3.根据数的组成填空。
45=()+()
38=()+()
4.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出示课题)
【新课讲授】
一、课件出示例1情景图。显示:
小林和小红在练习写字,小林已经写了25个字,还要写2个字。小红已经写了20个字。
1.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情景图,弄清图意,说说可以得出哪些加法问题:
(1)小林一共要写多少个字?(2)小林和小红已经写了多少个字?
2.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
(1)学生独立从画面上寻找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数据和信息,各组分别列出两个问题的算式。
①25+2
②25+20
二、研究25+2和25+20的计算方法。
1、比较,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生:25+2是两位数加一位数,25+20是两位数加整十数。
2、小组讨论这两道题怎样算?
小组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甲同学:通过摆小棒计算这两道题。a.计算25+2时,先算5+2=7,把单根的和单根的合并。再算20+7=27。
b.计算25+20时,先算20+20=40,把整捆和整捆的合并。再算40+5=45。
乙组同学:用分解的方法计算这两道题。
a.计算25+2时,想25里面有2个十和5个一,25加2也就是再加上2个一,把5个一和2个一合并7个一,再用2个十加7个一是27。所以25+2=27。
b.计算25+20时,想25里面有2个十和5个一,25加20也就是再加上2个十,把2个十和2个十合并是4个十,再用4个十加5个一是45。
丙组同学通过讨论,发现:
25加2就是在25的个位上加上2,25加20就是25的十位上加上2。
3、让学生比较两道题的算法有什么不同?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4、师生小结:
两位数加一位数或整十数,在计算方法上不同: 加一位数是加几个一,在个位上加这个一位数; 加整十数是加几个十,在十位上加几。(课件出示)
【学习总结】
师: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了什么问题?做这样的题目要注意什么?
(只有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4页“做一做”第1题(幻灯出示)。
(1)学生独立计算。
(2)比较上下对应的两题有什么不同?
2.完成教材第64页“做一做”第2题(幻灯出示)。
(1)学生独立完成计算。
(2)比较上下对应的两题有什么不同? 课件出示答案:
1.8
40 38 88 93 45 2.80 90 80 90 88 94 89 97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设计
设计者:聂春宇
教学内容: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下册教科书第64页例1及相关练习。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情境发现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利用所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且理解其中的算法和算理。
2.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学具辅助、算式比较等方法,逐渐丰富学生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理解算理,得出算法。
3.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独立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准备:
教具:课件、小棒、计数器; 学具:小棒、计数器。
教学重点: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相同数位相加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引入新知
(一)复习数的组成
课件出示数字卡片:每张苹果卡片中都藏着一个数宝宝,你能说出它表示的意义?
1.先出示22、5
教师引导:说数意义时可以按照这样的句式,如:
这是一个两位数,十位上的4表示()个(),个位上的()表示()个()。
2.再出示53
教师:如果用小棒你怎样摆出这个数?
3.最后出示40、4、20 出示“40”和“4”
教师:如果在计数器上,你怎样拨出这个数?它们表示的意义相同吗? 再出示“20”
教师:这个数与“40”相加是多少?表示几个十?
(二)课件出示:口算题(开火车)
40+20
50+30
40+2 50+3
(三)新课引入
教师:看来小朋友们对数的意义知识掌握很好。在写字课上,小林和小红两位小朋友也在谈论着完成的作业情况。
二、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课件出示64页主题图:
教师:从图片中你了解到什么信息?
请学生回答,教师摘要信息并板书;
小林:我写了25个大字,还要写2个; 小红:我才写了20个。
教师: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完整表述,摘录可探究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1)小林一共要写多少个字?
(2)小林和小红已经写了多少个字?
3.尝试列式,比较“一共要写”和“已经”的含义。
教师:解决这些问题,怎样列式? 学生说出算式,教师依次板书出:
25+2=
25+20
师生分析,肯定算式。
三、自主探究,直观建模
(一)尝试计算,触发疑问
教师:这两个算式结果是多少?
可能有学生会计算,请学生说出结果,教师可用粉笔轻轻写在算式的后面。
并追问:这个结果是否正确呢,我们一起来检验吧。
教师:我们准备了小棒,可以通过这些学具摆一摆,把过程清晰展现出来。
(二)借助学具,实际操作
(1)小棒演示,学生板演。
算式25+2,先摆出“25”,摆出2捆再摆出5根,再摆出2根表示加上2。
算式25+20,先摆出“25”,摆出2捆再摆出5根,再摆出2捆表示加上20。
师追问:
为什么他俩摆完25之后,一个摆了2根,一个摆了2捆?
师生归纳,用摆小棒的方式验证这两个结果是正确的。
教师:你会用计数器拨一拨的方式计算吗?
(2)计数器直观呈现相同数位相加的特点。
学生板演。
教师:请学生演示先拨出25,在增加2个,在个位上再拨出2个,最后是27个。
教师:如果加20在什么数位上拨?拨几个?表示什么?
(课件演示过程,并提出问题)
这两题中,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在学生用语言表征过程中简化思维,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数位的概念。
(三)过程呈现,理清算理
师生回顾,计算过程,板书呈现,直观感悟。(课件演示)
(四)学以致用,鼓励多种方法。
学生汇报计算方法,鼓励个性化自己喜欢的计算方法。
(一)小猴摘苹果。(书上纠错题)课件呈现
请学生观察,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判断理由。
师生小结,归纳计算方法,突出本课重点:“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并彩色粉笔板书。
(二)我来试试。(课件呈现)
5+3= 2+6=
35+3=
2+46=
35+30=
20+46=
让学生在练习卡上直接写出得数,指名汇报结果。
四、创造发现,回顾点题
课件再次出示苹果卡片上的数字。
创造算式,比较大小
教师:老师把苹果卡片张贴在黑板上,根据这些数字,一起创造符合条件的算式。
(课件呈现)条件
(1)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算式 可能会有: 22+40
53+40
追问:你能比较出这两个算式的大小吗?
(2)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式。可能会有: 22+6
53+6 22+5
53+5
追问:你能比较出这两个算式的大小吗?
五、学生总结
教师:在今天学习的计算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对自己有什么样的评价?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设计
设计者:王慧波
【教学内容】 教材第64页例1 【教材分析】
本节课内容包括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基础是整十数加一位数和10以内的加法。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基础是整十数加整十数和整十数加一位数。这节课看重解决相同数位的数相加问题,这也是后面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读法、写法和数的组成以及20以内数的计算。因此本节课应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讨论交流,获得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真正确立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另外,学生用点数等方法进行计算也是允许的,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在计算过程中,相同数位的数相加时,经常出现看错数位的问题,所以要注意变换练习形式,突出计算的正确性。
【教学目标】
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难点:引导学生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直接相加计算。【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棒若干。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课件出示复习题 1.填空:
(1)48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2)从右边起,第一位是(),第二位是()。
2、口算各题,并说出计算过程。
40+20
40+2
50+30
50+3 3.比较以上两组题中前后两算式的不同点。
【探究新知】
1.看情境图提出问题。
师:学校要举行书法比赛了,你们瞧!小林和小红正在练习呢。
课件演示教材第64页例1的情境图。显示小林与小红的对话。
师:从这幅图上,你们能看到什么?
生1:小林已经写了25个字,还要写2个字。
生2:小红才写了20个字。„„
师:同学们观察真仔细,发现了这么多的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生1:小林一共要写多少个字? 生2:小林和小红已经写了多少个字?(课件出示问题)
2.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
师:现在我们先来解决“小林一共要写多少个字”这个问题好不好?谁能列出这个问题的算式来呢?
学生独立写出算式:25+2 师板书到黑板上。
师:结果是多少呢?现在可以独立思考,直接在头脑里想,也可以小组合作,用手中的小棒摆一摆。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指导学习因难的学生。
小组汇报。
小组1:先摆5根小棒,加上2根得到7根小棒,再和2捆小棒合起来是27根。
小组2:用小棒点数的方法:25根、26根、27根。不利用小棒直接计算。
小组3:先算5+2=7,再计算20+7=27。
小组4:用点数的方法算:25、26、27。
3.探究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师:同学们表现的真是太棒啦!自己就用这么多方法算出了25+2的结果。
现在我们来看下一个问题“小林和小红已经写了多少个字”。请你再用刚才的方法来解决吧。
学生独立试做。教师巡视指导。学生汇报。生1:先摆2捆加2捆是40根,再和5根合起来是45根。生2:用小棒点数的方法算25+20:25、35、45。
生3:先算20+20=40,再算40+5=45。
4.探究两位数加一位数和两位数加整十数的异同。
师:以上两题的不同计算方法哪一种比较方便? 学生讨论。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意见,板书计算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得出(课件出示):
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个位加个位,十位不变。
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十位加十位,两位数个位是几,得数个位上就写几。
【巩固练习】
1.口算(课件出示)。
40+17=
2+36=
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进行计算。
2.完成教材第64页“做一做”(幻灯出示)。
引导学生按上、下两题一组独立进行计算,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学习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又学到了哪些知识?快与你的同学说一说吧。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设计
设计者:李海云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两位数加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寻找数据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分小组合作学习并交流体会,主动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和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2、引导学生初步建立数位的概念,只有相同单位的数才可能直接相加计算。
教学教具:
课件、图片、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识(课件出示)。
1、填空。
88是有()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23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57是由()个一和()个十组成的。
个位上是7,十位上是4,这个数是()。
十位上是7,个位上是4,这个数是()。
2、口数下面各题。
5+3+40=
2+6+70=
60+20+5=
3、计算下面各题。
34=30+()34等于几十加几?(34等于30加4)
65=5+()65等于5加多少?(65等于5加60)
如同上面的方法,26=()+()。(26=20+6或者26=6+20)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题 1
1)出示课件,让学生说一说从画面上看到什么?
(我看到了小林和小红在比赛写字,小林已经写了25个字,还要写2个字,小红才写20个字。)
课件出示两个问题:
小林一共要写多少个字?
小林和小红已经写了多少个字?
老师提问:我们要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仔细观察画面,要想解决每个问题,需要知道哪些条件?
(小林一共要写多少个字?我可以从画面上发现小林已经写了25个字,还要写2个字,把已经写的25个字和还要写的2个字合并起来,列式:25+2)
板书:25+2
(要想求“小林和小红已经写了多少个字?”把小林已经写的25个和小红的20个合起来,列式是:25+20)
板书:25+20
2)研究25+2和25+20的计算方法。
(1)比较两道题有什么不同?(根据学生的发言老师小结)
25+2是两位数加一位数,25+20是两位数加整十数。
(2)小组交流,汇报讨论结果。
甲组同学通过摆小棒计算这两道题。
25+2=27 先算5+2=7,把单根的和单根的合并;再算20+7=27.25+20=45 先算20+20=40,把整捆的和整捆的合并;再算40+5=45.乙组同学用分解法计算这两道题。
25+2=27 25里面有2个十和5个一,25加2也就是再加上2个一,把5个一和2个一合并是7个一,再用2个十加7个一是27.25+20=45 25里面有2个十和5个一,25加20也就是再加上2个十,把2个十和2个十合并是4个十,再用4个十加5个一是45.25+2=27
25+20=45
丙组同学通过讨论,发现:25加2就是在25的个位上加上2,25加20就是在25的十位上加上2.(3)让学生比较两道题的算法有什么不同?组织学生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
(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在计算方法上不同:加一位数就是加几个一,在个位上加几;加整十数是加几个十,在十位上加几)
三、学习总结(课件出示):
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不进位)和两位数加整十数时,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就是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
四、课堂练习
让学生进行计算,订正结果时说一说计算方法。在让学生比较上下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1、教材第64页“做一做”第二题。
2、计算下面各题(课件出示)。
43+5=
24+60=
23+70=
32+20=
77+2=
35+50=
91+8=
80+9=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学设计
设计者:左宝铸
教学目标:
1.让学生通过生活中的情境发现问题,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利用所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方法,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并且理解其中的算法和算理。
2.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学具辅助、算式比较等方法,逐渐丰富学生由抽象到具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理解算理,得出算法。
3.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独立思考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以及学生之间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相同数位相加的算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一)复习数的组成(课件出示)
1.44中十位上的4表示()个(),个位上的()表示()
个()。
2.由5个十和7个一组成的数是()。
(二)课件出示:口算题(开火车)40+30
50+30
40+5 60+3
二、探究新知
课件出示64页主题图:
1.了解信息。
师:从图片中你找到了哪些数学信息?
师: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课件出示问题
(1)小林一共要写多少个字?
(2)小林和小红已经写了多少个字?
3.尝试列式,解决这些问题,教师依次板书出:
25+2=
25+20
教师:这两个算式结果是多少?我们准备了小棒,可以通过这些学具摆一摆,把过程清晰展现出来。(小组合作)
4、小组汇报
(1)小棒演示,学生板演。
算式25+2,先摆出“25”,摆出2捆再摆出5根,再摆出2根表示加上2。
算式25+20,先摆出“25”,摆出2捆再摆出5根,再摆出2捆表示加上20。
师:为什么他俩摆完25之后,一个摆了2根,一个摆了2捆?
指定学生表述过程(课件演示)。注重引导根数与根数相加。也就是个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相加,捆数与捆数相加,也就是十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相加。
师:你会用计数器拨一拨的方式计算吗?
(2)计数器直观呈现相同数位相加的特点。
学生板演。
师:请学生演示先拨出25,在增加2个,在个位上再拨出2个,最后是27个。
师:如果加20在什么数位上拨?拨几个?表示什么?
(课件演示过程,并提出问题)
师:这两题中,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师生回顾,计算过程,板书呈现。(课件演示)
(3)师小结:
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时,相同数位上的数才可以相加。
三、练习巩固
(一)改错题(见书上65页)请学生观察,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判断理由。
师小结:“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并彩色粉笔板书。
(二)完成课本做一做1、2题,练习十五第3题(幻灯出示)。
四、拓展
课件出示卡片上的数字。师把卡片贴在黑板上,根据这些数字,一起创造符合条件的算式。
(课件呈现)条件
(1)两位数加一位数的算式
(2)两位数加整十数的算式。
师:你能比较出所写式子的大小吗?
五、学习总结
教师:在今天学习的计算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还有什么不懂得地方吗?
第三篇:同课异构
《拉萨的天空》同课异构心得体会
2016年9月27日,我校全体语文老师前往五小听课教研,有幸请了两位老师分别对三年级上册《拉萨的天空》进行了同课异构,两位老师分别是王康民老师还有五小的老师邝继红老师。两位老师各有千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另我受益匪浅。
《拉萨的天空》是一篇意境优美的散文,作者以其细腻的笔触和华美的语言描写了拉萨天空的“蓝””,喜爱之情溢于言表。课文语言精美,用词准确、生动,比喻贴切,对拉萨的天空描写细致而且形象,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激发学生审美情趣的好文章。教学中,我让学生充分感受美景、细细品读语言,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很自然地感受拉萨天空的“蓝”和“美”。
一、创设情境,发现天空的“蓝”
天空对学生来说是很普通的,但是像拉萨那样的天空对学生来说却是陌生和遥远的。因此,在上课伊始,通过展示拉萨天空的图片,为学生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创造了情境。然后让学生打开课本欣赏课文插图,再次走进文本。通过两次视觉感受,学生就能很自然地说出拉萨的天空“蓝”这一最大特点,为学习文本内容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二、字词入手,品读天空的“蓝” 通过画面整体感受拉萨蓝天的基础上,请学生通读课文,找出作者直接描写拉萨天空的词语,补充完整作者眼中的是“()的天空”。学生通过自己的品读和伙伴的补充,很快就找到了“湛蓝、透亮、纯净、明洁、蓝晶晶”等描写天空蓝的关键词,学生在找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这些词语分布在文本的各个段落,就能理解全文都是在描写拉萨天空的“蓝”。结合课文插图,读一读这些词语所在的句子、段落,在朗读中品味天空的“蓝”。
三、赏析句子,感受文字的“美”
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请学生找找自己喜欢的句子,学生的回答集中在“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和“有贴着山顶的白云映衬,湛蓝的天空显得越发纯净;有拉萨河畔草地的对照,湛蓝的天空显得更加明洁。”学生在朗读中想到了“一碧如洗”,蓝天、白云、高山、河流、草地所组成的画面美得像一幅画,学生在朗读中渐渐对拉萨的天空也神往起来了。作者在描绘这一幅画面时,用到了“映衬”和“对照”,“越发”和“更加”,在赏读这些句子时,也发现到了作者用词的准确、灵活,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美。
第四篇: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 结对交流
——六校结对活动记
10月26日,庐江六中一行8人在校长李康龙的带领下,来到合肥市永和学校,参加由合肥市永和学校、庐江县第六中学、庐江县晨光小学、长丰县杜集中学、长丰县戴集中学、巢湖市高林初级中学六所学校组成的“六校结对交流”活动。活动分成同课异构和六校交流活动会两部分。
上午9是10分,同课异构活动正式开始。由合肥市永和学校、庐江县第六中学、庐江县晨光小学选派的八位老师就《小稻秧脱险记》、《Let’stry&Let’stalk》、《Thisismysister》、《光的反射定律》4个课题展开异构教学活动,各结对学校的领导和老师来到现场观摩教学。我校的张大明老师和高小凡老师分别执教了《光的反射定律》、《Let’stry&Let’stalk》两课。两位老师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技术,深入浅出,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参与到知识的构建过程当中来,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获得了听课老师的一致好评。
当天下午,参加活动的各位领导和老师在永和学校阮永久校长的陪同下,参观了合肥市永和学校的新校区。崭新宽敞的教室,现代化的实验室,耳目一新的操场,充满激情的永和师生带给大家是一种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
随后,在会议室召开了六校结对交流会。首先,永和学校阮校长代表合肥市永和学校对来宾表示欢迎,回顾结对两年来所取得的成果,对今后的结对工作充满信心。我校李康龙校长接着发言,李校长对永和学校在结对中给予庐江六中的帮助表示感谢,表示要向永和学校学习,办有特色的学校,和其他兄弟学校一起,相互学习,共同进步。其他学校的校长和相关领导也先后发言,对结对活动发表意见和建议。合肥市高新区社会事业局副局长丁科作了总结发言,他高度评价了此次六校交流结对活动,并预祝活动会越办越好。交流会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第五篇:同课异构
校本培训:语文科组专题学习资料
(一)主题:同课异构
学习时间:2012年2月28日
学习要求:认真阅读下列资料,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反思文章。
同课异构基本理论
同课异构。意思是同一节的内容(同课都是“整数除以分数”这个内容),由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老师的不同,所备所上的课的结构、风格,所采取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各有不同,这就构成了同一内容用不同的风格、方法、策略进行教学的课。听课的老师就通过对这些课的对比,结合他们所取得的效果,找出他们的优点和不足,然后反思自己上过这节课所经历的过程或没上过的为自己准备上这堂课进行第二次备课。同课异构就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进行不同的教学设计。
“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或者,为某个未解问题冥思苦想,食不甘味,夜不能寐。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整体提升了我校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提高了教学质量。
“同课异构”的理论依据
更新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强力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新时期对教师的要求。“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
“同课异构”在对教材的把握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强调“同中求异、异中求同”,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教师们也由开始的不理解转变为积极的上交流课,积极参与听课,评课,从而促使教研风气的根本转变。“同课异构”提升我校了教师的教学水平,优化了课堂结构,变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同课异构”的提法,已经不止一年了。但对“构”字,说法不一。
说法之一:“这四位老师不同的教学设计,不同的教学构思,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听课者真正感受到语文教学艺术的魅力”。
说法之二:“异构的目的是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培养出各具个性特色的创造性
说法之三:“他们潜心研究教材,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知识背景、情感体验,设计出了能呈现自己教学风格的教案。”
说法之四:“尽管基层的每一位教师对体育新课程课标的理解以及实践体验的不尽相同,但都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积极开始探导各种具有特色的体育教学方法。”“同时每位教师能看到不同的课堂模式,即可发现新的教学方法又可发现存在的问题„„”
说法之五:“同课异构这种教研活动是一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分享、交流、提升的语文教学研究模式,可以更好地比较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比较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教师的教学思路,体现教师教学个性。”
说法之六:“„„两位青年教师采用背靠背的方式进行异组备课,各自在一个备课组的协助下研究不同的教学切入点,教学展开方式,进行多样解构。这样的‘同课异构’重在展示不同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方式,容易比较两种上法的特色,展示教师的个性化风格。”
到底“构”是教学设计,还是教学构思,还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风格,还是教学策略,还是教学个性,已经不容易分清了。既然是研究,就应该对研究对象做严谨的界定。如果对“构”的内涵界定不清,那研究的结果顶多也只能是经验型的——“其然”和“其所以然”,这是有明显区别的。
为什么不叫“同课异法”、“同课异策”、“同课异式”等等呢?“构”字究竟指什么?
如果“构”作为“教学结构”理解。那么,根据何克抗教授的观点是:“教学结构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在一定环境中展开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是教学系统四个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具体体现。简单地说,教学结构就是指按照什么样的教育思想、教与学的理论来组织教学活动进程。”“目前在各级各类学校中采用的教学结构主要有两大类:一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二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结构。”
教学结构的变革,得益于新课改;而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也对教学结构的变革产生了重要影响。
这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着眼点应该是用“比较”的方法来看待“同”中之“异”,侧重点是在研究“异”,这是用“比较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是常用的教育教学研究法,有其严格而准确的定义和要求——
比较研究的概念:教育科学的比较研究是对某类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从而得出符合客观实际的结论。
教育比较研究方法的基本步骤
1.明确比较目的,选定比较主题。这是进行比较研究的前提,其基本含义是:第一,根据研究的课题,确定比较的内容,限定比较的范围,从而使比较目标明确而集中;第二,按比较主题统一比较标准。比较标准既有可比性又有稳定性,这是比较的依据和基础
2.广泛搜集、整理资料。通过查阅文献、调查、实验等多种方法,尽可能客观地收集所要研究的教育现象的有关资料。
3.对材料的比较分析。这是比较研究的重要环节,从初步分析到深入分析,要对收集的资料进行解释、分析、评价。分析时要注意事物间的因果性和全面性。4.通过理论与实践论证得出比较结论,并论证所得的结论。
运用比较研究法的基本要求
1.保证可比性。比较对象之间的现实性必须属于同一范畴,有一定内在联系,并能用同一标准衡量和评价。
2.资料要具有准确性、真实可靠性和典型性。
3.坚持全面本质的比较,克服主观片面性。要透过现象分析原因,从共性中揭示矛盾的普遍性,从差异中阐明矛盾的特殊性。
总之,“同课异构”研究是有价值的,只是,还是要先明确究竟是研究什么,怎么研究,这样,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推行同课异构 共放异样精彩
——语文教研活动案例
一、现状点击
很多教师为了快速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纷纷仿效他人的教学方案、课堂设计、课件制作;盲目跟从他人的教学特色、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随意堆砌他人的教学心得、反思经验、成长履历。新课程理念认为:教师是有着独立价值、尊严和独特个性的人,不再只是教育教学活动或思想的执行者,而应该以一种主人翁的方式来应对教育教学活动。“让每个学生的梦想、激情、个性都得以张扬;让每个教师都有自由发展的空间;让每个生命都享受到做人的尊严;让每个教师都能实现自我发展的价值。”这才是新课程理念的真正的生命内涵。
二、理性思考 我们知道,学习他人本无可厚非,但这种带有盲目性的学习在学到他人皮毛的同时抛弃了自我、失去了个性、丢到了特色。“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正是基于帮助教师更深入地理解教材,更好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促进所有教师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这种采取比较研究的校本教研方式能有效地解决教师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开阔教师的思路,体现同伴互助、共同发展的特点,是实在又有实效的教研方式。
三、策略目的
如何理解课程、把握教材、实施教法,是很多教师目前面临的难题,更是我们进行教研活动急需解决的问题。开展“同课异构 共同成长” 的目的,就是让不同的教师面对相同的教材,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知识背景、情感体验建构出不同意义的设计,赋予静态教材以生命活力,呈现出不同教学风格的课堂,让教师们在异构中实现思维的碰撞,不断优化我们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教师的课堂语言质量。
四、实践策略 “同课异构”活动是同一教学内容由不同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组织课堂教学,或者某一教师对同一教学内容在不同教学班级的不同构思、组织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它的价值和作用的主要有:体现教师的个体差异、解决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比较来选择更好的授课方式、选择更好的教学素材、促进教师的发展等。
五、策略过程
(一)第一环节(前期准备)
1、全体语文教师学习“同课异构”、有效课堂、教师语言等相关理论知识。
2、确定《画家和牧童》、《月球之迷》为上课的内容,二三年级老师担任上课任务。
3、分组集体备课,对教材进行处理,设计好教案。
4、各执教老师调整教案和课件。
(二)第二环节(课堂实践)
1、二年级老师课堂展示《画家和牧童》。
2、三年级老师课堂展示《月球之迷》。
(三)第三环节(反思提炼)
课后,全体语文教师就“整体把握教材、个性解读文本”和“教师课堂语言”等重点关注点进行对比式点评。
(四)部分教师点评如下: 教师1:
A老师和B老师抓住文本的特点,对文本进行了不同的解读,各具特色。
1、区别于整体的教学设计思路。A老师设计着重于在整体感知课文,认识生字的基础上,重点感悟画家戴嵩的著名,使学生对他有深刻的认识,这一教学为第二课时学生感悟画家的伟大作了一个很好的铺垫。而B老师着重于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全篇梳理课文,感知课文的内容,这一教学在学生心中留下了故事的主要结构。
2、区别于开篇导入。A老师一开课,就营造了一个浓郁的艺术氛围。让学生欣赏《三牛图》、《归牧图》、《斗牛图》,然后评论作品,积累好词,如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有血有肉等,这一方法无痕中为下文赞颂戴嵩的作品,作下伏笔,非常感性。而B老师的开篇导入则注重于理性,开门见山。
3、区别于字词教学。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靠单一的教、读、讲是远远不够的。A老师出示词语呈现一定的规律,分列排列。第二列,比较难读也比较难理解,老师出示图片,让学生从国画中直接了解“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的意思。第一列,让学生发现秘密,并找出近义朋友,从而很自然地引入到对戴嵩的认识。B老师在字词教学方面又有自己的风格。他是一组一组出示,在熟读的基础上,然后让学生联系课文,这个词语描述的是谁?从而达到梳理课文脉络的目标,使学生心中明白这些词语所描述的对象,以及发生的事情。
教师2:
C老师和D老师紧紧抓住文本的特点,努力挖掘课文中的人文因素,努力创设语文的氛围。
首先体现在教材的处理上。
D老师是从美好的遐想走向了永无止境的探索,他先用课件展示月亮清幽皎洁图,配上《春江花月夜》名曲,让学生浮想联翩,设置悬念,激发学习兴趣。接着,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有哪些未解之谜,你有哪些疑问?而C老师则是紧扣一个“谜”字,让学生找出描写未解之谜的段落,划出课文中介绍了哪些月球之谜,然后引导学生读文本解决谜,最后还有哪些未解之谜等着我们去探索;整个教学设计从“生疑──解疑──又生疑”这样的思路展开,然后引导学生畅想,面对神秘的月球,曾引起你多少无尽的遐想?从精确走向浪漫。脉路非常清晰
其次体现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上。
两位老师殊途同归,教学中都抓住了两个语言训练点,其一是出示句子“这里的天空黑沉沉的,表面却洒满灿烂的阳光。月球上满是尘土、岩石和环行山,没有水,没有任何生命。月球是一片荒漠。”这是一个非常好的语言和朗读训练点。如果两位老师在教学中,能紧密结合句子,利用图片,深入与文本对话,就能帮助学生轻松地理解月球的奇异和荒漠。如: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奇异、荒漠。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们就会提出许多自己的问题:“荒漠的月球上,阳光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月球上满是尘土?”等等富有个性的问题,能在很大程度上激发探索的兴趣与欲望。其二是抓住第四自然段的空白点, 让学生依照第三和第六自然段的方式来提问,这样既重视文本提供的言语材料,把课文里的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完成新的表达,又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只不过在提问前,老师要做一个好的铺垫,要引导学生一步步分析,先明白做了什么实验,接着根据实验结果提出问题。那么,C老师的教学处理可能更细化一些,他减轻了学生的难度。
接着体现在多媒体的运用上。
感受月球的神秘和美丽,引发学生探索的愿望,是本文教学的一个重点。两位老师在课堂上努力运用多媒体,希望能在情趣盎然的情境创设中达成情感目标,希望能激发了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一轮明月高挂天空,配上《春江花月夜》的名曲,一起吟诵月亮的古诗,的确有一番浓浓的语文味。在词语理解上,两位老师也恰当的运用了多媒体课件,如帮助学生看图理解水藻、环形山等。
教师3:
《月球之谜》是一篇科普文章,文学性不强,没有明显的语言规律可循,更不煽情。拿时下流行的话说,很难上出语文的味道来。但是,C老师的课却能紧紧抓住文本的特点,努力挖掘课文中的“人文”因素,努力创设语文的氛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她执教时,以“月球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为主线,贯穿整堂课,让学生领略了月球的神秘、奇异与荒凉。我上的和她是同一堂课,上完以后感觉她的这堂课在把握、突破教材的难点上做得更好。在学习3-6自然段,让学生四人小组合作,当当小科学家,先找出实验结果,然后针对实验结果提出疑问,重点做好提问指导。这样的安排条理更清楚,而在让学生更快地理解学习内容方面,效果也更明显。这一次的同课异构让我感受颇多,它使我不但在自己设计课、上课的过程中得到锻炼,同时也使我在听课的过程中不断地反思。
教师4:
A老师和B老师选择的教材《画家和牧童》一课。她们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自己备课并上课,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教学策略所产生的教学效果。A老师的课独具匠心,在引入文本学习之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欣赏三幅有关“牛”的图,了解画家,为解读文本打好基础。在字词教学环节中的理解“浓墨涂抹”和“轻笔细描”两个词语时,教师先是用课件展示画,根据画家画画时的两种笔调,“哪部分是浓墨涂抹,哪部分是轻笔细描。”使原本难以理解的词语形象化。其次,让学生置身情景之中,在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想象围观的人怎么想,怎么说,牧童怎样回答?然后叫学生演一演。这样,学生思维空间得到延伸,较好地认识了文中人物的特点,抓住了重点。此外,也重视让学生在读中积累语言,精心设计了进行语言训练的各个环节,读练结合,如课文中两处带“一”字的句型,以填空的形式出现,既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又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拓展思维的训练,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意识。
而B老师的课设计巧妙。在字词教学环节中,用“这个词语出自于谁?”一问,让学生找出带有这些词语的句子,然后通过联系具体的句子来理解词语,也使学生理清了课文的脉络。其次是引导学生主动展开合理的想象,充分体验人物的内心活动。师生在交流“还有什么人在夸赞大画家的画?”时,让学生领会到“纷纷夸赞”的意思。此外是注重朗读感悟,教师抓住课文中不同人物的语言,作为训练重点指导朗读,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课文中不同的人物去表现不同人物的表情、动作及语言,使学生能够深刻的理解课文,感悟人物品质。如“这声音好像炸雷一样,大家一下子都呆住了。”教师让学生通过对不同人物话语的反复朗读来体会情感,感受画家的谦虚及牧童的诚实。
„„
六、策略启示
本次活动策划周详,集思广益,得到了广大教师的积极响应。以往的校本教研更多的老师是观众,来看活动;而这次打破了“话语霸权”,人人都是主角。教研组长则重视过程管理,引导老师们开展简洁有效的校本教研活动。明确的目标、比较完善的分工、合理的过程体系,严格的过程监理是高效教研的基石。
活动的策划要基于教师的需要。许多老师听课时常有“高难攀、低难就”的感觉,就是一种课堂浮夸,不落脚现象。如何解决?还得从教材解读入手,切实加强年段目标的正确把握,重视重难点的有效突破,提倡高效课堂,保证学生有听说读写的练习时间。这些策略正是教师们想解决又很难悟到的,本次活动,抓住“挖掘文本语言特色,关注学生言语习得”,在探索课堂教学有效性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因此对一线教师不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而且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的开展,教师的关系更密切了,在课前他们是信息资源共享者;在展示时又是设计思维和课堂能力的竞争对手;在课后又变成了互相鉴赏,互相学习的合作者。各种不同的身份,充分发挥了人与人之间的多种关系的作用,在竞争的表面下,我们看到了老师之间的团结、共进的和谐,它不是让老师们变成敌人,相反它让老师之间的关系更密切了。其次有利于形成个性教学,每位教师又要自己独特的风格,自己的闪光点。在压力的促使下,教师的自我发展意识产生了变化,他们精心备课,充分发挥自己的实力完成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并通过评课,与其他教师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在活动中教师还能听到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有利于促进自己的教学能力。
七、策略反思
作为尝试性活动,在取得成功的同时,也还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
1、活动过程中发现部分老师不能及时的代、换课务,无法做到全员参与,比较可惜。希望能得到教导处的大力支持,在课务安排上尽量使语文教师有半天为空课,以方便全员参与、全程参与。
2、执教教师未能把集体的智慧充分发挥出来,依旧循着自己的“套路”。不是执教者不愿吸收,可能是教研活动讨论热烈,众说纷纭,一时不知从何下手笔记,事后,又容易遗忘。下次活动时,不光要提建议,还要把二次设计的环节一五一十地罗列下来,然后进行增减修改。
3、小组议课比较热烈,献计献策,层出不穷;大组讨论时,气氛比较沉闷,许多教师一到“大场合”就金口难开了。下阶段,要继续控制话语霸权,倡导平等和谐的教研氛围,努力开创新的教研形式,让更多的老师参与进来。
4、活动成果不够丰富,光有几堂展示课不行。下一步要积极开展网上沙龙、案例积累、策略探究等活动,把语文校本教研和学校课题研究结合起来,提高校本教研的效率。通过本次教研活动,大家一致认为“同课异构”尊重了学生的个性、个体差异,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有针对性,开拓了教师的教学思路,为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搭建了平台。“同课异构”,有利于促进教师在开放、多元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和借鉴他人的经验和做法,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收获实实在在的成效,绽放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