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组织社区矫正人员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教案
组织社区矫正人员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教案
主题:以积极参加教育学习,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为主题的思想道德教育。
教学目的:帮助社区服刑人员纠正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其以正确的思想去支配行为,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做遵纪守法的合格公民。
教学要求:正视并深刻认识思想上的错误导致行为上的偏差及其对家庭、社会造成的伤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严格按照社会主义道德标准要求,努力矫正自己的思想及行为。
(一)道德与社区主义道德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具有认识、调节、教育、评价以及平衡五个功能。道德往往代表着社会的正面价值取向,起判断行为正当与否的作用,然而,不同时代与不同阶级,其道德观念都会有所变化。
社会主义道德是在无产阶级自发形成的朴素的道德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为指导,由无产阶级自觉培养起来的道德;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社会主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主要内容,以代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先进道德体系。
(二)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这里的“祖国”可以是一个区域或者城市,但是爱国主义一般用于国家。爱国是公民的首要道德规范。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弘扬培育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永恒的主题和极为重要的任务。
爱国主义包含了这样的态度: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强烈希望保留祖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对祖国其他同胞的认同感。“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并通常被作为同义词使用。严格地说,民族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它经常宣扬爱国主义是一种有需要并且合适的态度。
(三)中华传统美德
传统美德的内容可谓博大精深,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修身”、“齐家”、“治国”三个方面。中华传统美德具体包括了基本精神、精神精髓、律已修身、精忠报国、仁爱孝悌、城信好礼、天下为公、自强不息等丰富内容。
(四)公民教育
公民教育广义是指在现代社会里,培育人们有效地参与国家和社会公共生活、培养明达公民的各种教育手段的综合体;狭义是指在养成参与国家或社会公共生活一分子必要知识的公民学科。教学重点、难点: 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思想改造,是教育改造社区服刑人员的根本。强化社区服刑人员法 治、形势政策、身份意识和道德教育,引导社区服刑人员认清形势,明确身份,依法改造。在学习的过程中使自己的认知和道德修养潜移默化地得到了完善和提高,并通过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爱国主义影片展播等形式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中华魂教育活动,培养社区服刑人员爱国主义情感,启迪心智,激发他们的改造热情,加速了思想转化。
第二篇:社会工作-女性社区矫正人员道德教育课堂策划书
活 主题:女性社区矫正教育课堂
动 策 划
——站在新的高度,认识新的自己,迎接新的未来
女性社区矫正道德教育课堂
——站在新的高度,认识新的自己,迎接新的未来
一、活动背景
女性是社会的一大弱势群体,那么作为女性社区矫正服刑人员,她们的特殊性更为可见。并且因此而被不幸地贴上标签,被社会反应所催化,从而导致多重问题及需求并发的女性不在少数。目前某区社区矫正服刑人员中,约有女性服刑人员×位。这×位女性主要是由于×罪被判刑,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有×位是农村女性服刑人员。虽然她们占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总体比例较低,但是她们特点决定了其在社区矫正中面临的困难更多,其特殊性也逐渐为人们所重视。女性社区服刑人员,既有作为社区服刑人员所共有的普遍性问题,又有不同于男性社区服刑人员的特殊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为此,组织开展此次社区矫正女性服刑人员的集中教育课堂。
二、活动目标:
(一)总目标
矫正女性社区矫正人员的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
(二)具体目标
1、激发女性社区矫正人员内在改变的动力;
2、协助女性社区矫正人员重新定义自我形象,提高自我评价,去标签;
3、把握女性社区矫正服刑人员整体动向,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
4、了解女性社区矫正服刑人员的具体需求,进行具体帮教。
三、活动综述
(一)活动名称:社区矫正道德教育课堂
(二)活动主题:站在新的高度,认识新的自己,迎接新的未来
(三)活动时间:
(四)活动地点:
(五)活动人数:
四、活动流程:
(一)课堂目的及嘉宾介绍
(二)女性社区矫正人员和课堂其他人员自我介绍(破冰环节)
每位课堂参与人员说出自己的名字+一个形容自己的形容词+一个形容自己的句子。
(三)课堂嘉宾与女性服刑人员互动
(四)课堂分享
(五)发放效果评估测评表
在这个环节中,可以让女性社区矫正人员协助社工发放测评表,一方面可以调动起积极性;另一方面可以为社工与其建立关系提供契机。
(六)集体合影
五、活动评估
(一)评估方法
发放活动效果测评表,社工自我感觉,对课堂成员的后期跟进。
(二)评估内容
具体目标达成情况,与课成员的参与度。
第三篇:汶阳司法所组织社区矫正人员开展植树活动
汶阳司法所组织社区矫正人员开展植树活动
3月12日是中国传统的植树节,汶阳司法所组织社区矫正人员开展了一次有意义的植树活动。
上午8:30,全部矫正人员带着铁锹准时来到汶阳司法所集合。司法所工作人员讲解了这次社区服务的相关要求和重要意义后,带领着矫正人员直奔目的地汶阳镇马东史村。这个村的西边是主干线大坡路,村里决定在路两侧栽植樱花,打造靓丽的景观路“樱花大道”。司法所工作人员带领矫正人员赶到后,村干部马书记仔细讲解了樱花的栽植、管护方法,然后指挥矫正人员进行了挖树穴、栽苗、浇水。一上午的时间共栽植樱花300株,马东史村对汶阳司法所组织这次植树活动给予了高度评价。
通过这次植树活动,让社区矫正人员学会了樱花的种植方法,同时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取得了良好的矫正效果和社会效应。
撰稿:李伟
2014年3月12日
第四篇:思想道德教育教案
思想道德教育教案
活动目标:
1、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为目标,以构建和谐班级为主线,以抓好六大主题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日常行为规范教育、法制安全教育、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为重点,配合学校,创建“四大班级”(平安班级、诚信班级、和谐班级、活动型班级),努力培养学生“爱班守纪、明理诚信、自强有为”的良好的思想品质及“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进一步增强班务工作的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
2、建立班规,强化班级管理,加强学生自我管理,确保班级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确保无重大违纪事件、无重大安全事故及违法事件发生。
3、做文明人、创文明班级”为活动主题,认真落实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生动活泼地对学生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心理素质和法制教育,促进优良班风和校风的形成和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4、力争在一年时间内使七年1班在教师和同学们的心目中的形象有一个改观。
活动过程
(一)进一步突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点
1、民族精神教育。以第三个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活动月为重点,结合学期入学教育、“公民道德宣传日”、“评比表彰”等活动,利用校内外各种媒介、渠道和阵地,采取参观、演讲,集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强化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以新《守则》和新《规范》为标准,持之以恒,逐条落实,扎实抓好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要把着重点放在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上,通过严格的长期的训练和管理,使学生做到讲卫生、爱劳动、勤俭节约、爱护公物;做到仪表整洁,行为文明,维护秩序,热心公益。
3、加强法制安全教育。做到计划、课时、教材、教师“四落实”,提高学生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每学期组织一次大型法制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法制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在中学生中广泛开展“珍惜生命、远离毒品”教育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邪教教育,坚决防止毒品、邪教进校园。继续开展“平安班级”创建和中小学生交通安全教育宣传月活动。大力宣传“文明从脚下起步”,增加广大师生交通安全观念,培养良好的交通习惯。
4、加强诚信教育。培养中小学生诚实待人、守时守信的优良品质。在小学开展“好孩子要诚信”教育,在初中开展“社会公德讲诚信”教育。大力倡导诚信作业、诚信考试,坚决杜绝中小学生考试作弊、替代作业等不诚信现象。
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七年级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他们处理好在学习、成长、交友、生活等方面的矛盾和困惑,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他们正确认知自我、调控自我、承受挫折、与人交往、适应环境的能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积极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活动。
6.加强感恩教育,通过开展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社会的活动,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增强责任感。
(二)以强化“三大建设”、创建“四大班级”为基础,广泛拓展班务工作途径
1、创建“平安班级”,要坚持以人为本,突出“生命教育”。学生要认识生命的意义,感悟生命的价值;老师目中有人,一切为人;强化安全意识,杜绝事故隐患。
2、以“营造书香班级,陶冶学生情操”为活动主题,通过开展读书活动,增强学生的读书积累,促进学生人格的升华和完善,让读书滋养人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倡导师生共同重视读书的良好风尚,让读书成为师生精神成长的重要源泉。
3、加强班级文化建设,创建人文班级。要努力净化班级环境,引导班级文化气氛向健康、高雅方向发展。充分发挥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校园网、阅览室、校报校刊等教育阵地的育人功能,让每一堵墙壁、每一处景点成为无声的语言,在潜移默化中,陶冶情操,提升道德境界。
杨木学校七年一班:沈宇
2014-1-6
第五篇:思想道德教育教案
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教案
教学内容:遇事分清是非 教学目标:
1.知道遇事要分清是非,不对的事情不去做。
2.让学生对是非分明的人有一种敬佩感,愿意向是非分明的人学习。3.遇事能分清是非。正确的事,积极主动地去做;不对的事,再小也不做。
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遇事要分清是非,不对的事情不去做。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比较不同行为与个人名誉的关系,以良好的言行
维护自己的名誉。
教学过程 :
一、谈话导入。
问:暑假里有些小朋友看了一本叫《草房子》书,里面有一段故事,是描写桑桑和杜小康烤红薯,请看过这本书的小朋友给我们讲讲后来发生了什么事情,造成了什么后果。学生回答。
小结:桑桑和杜小康都没有意识到玩火的危害性,没有一个分辨是非 的能力,不明白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结果给村里造 成了重大的损失。
二、请同学朗读扩展资料《摘梨》。
元代大学者许衡有一天外出办事,因为天气炎热,口渴难耐,正好路边有一棵梨树,行人们纷纷去摘梨解渴,只有许衡一个人不为所动。这时候有人就问他:“你为什么不摘梨呢?”许衡就说了:“不是自己的梨,怎么可以随便乱摘呢?”那人就笑许衡脑子不开窍:“世道这么乱,你还管它是谁的梨啊。” 问:许衡这样做对吗?为什么? 学生回答。
小结:许衡做得很对,他知道不是他的东西,就不应该拿,不管它的主人是谁,说明他是个是非分明的人,(梨虽无主,我心有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许多自己喜欢的东西,可能是一支多功能的笔,一本非常精彩的故事书,或是一块小小的艺术橡皮,我们是不是在喜欢的同时也萌发了要趁人不注意把它带回家的念头呢?这可是万万万万要不得的,我们想要的,喜欢的东西,可以和爸爸妈妈商量,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向爸爸妈妈争取。
(三)故事:放学后,小明的同班同学和自己的表弟在校门口吵架,两人互不相让,眼看就要打起来了,小明会怎么做呢?小明上前既没有帮助同学打架,也没有帮助表弟打架,而是批评了表弟和小刚,因为他俩做得都不对,最后还让他们相互道了歉,并和好了,他也因此被评为“是非分明的好队员”,你也想成为一名这样的队员吗?如果当时小明去帮忙打架了,事情会怎么样呢?请同学们分组表演一下。看哪组表演得好?
同学分组表演。
小结:同学们都已经表演出了不注意分清是非的结果,不是同学间伤了和气,就是相互记恨,团结就没有了,凝聚力也没有了,势必给集体带来不良的后果。
板书:遇事要分清是非,要有主见,不要盲目跟随。
例题:一天下午放学,一名六年级的大同学在路上拦住了一名四年级的小同学要钱,那名小同学说没有,这名六年级的同学就动手打人。这时,还有两名六年级的个子小一些的同学站在旁边,他们会怎样做呢?
如果你遇到了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
(1)跟着那名同学打小同学,要小同学的钱。()(2)站在旁边看热闹。
()(3)赶快离开现场,免得找麻烦。
()(4)走上前去制止。
()(5)找别人来帮忙,救护小同学。
()
三(7)班
斯凯煜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