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合理地设计一节数学课五篇

时间:2019-05-12 18:51: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如何合理地设计一节数学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如何合理地设计一节数学课》。

第一篇:如何合理地设计一节数学课

浅谈数学课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亦称教学系统设计,是面向教学系统,解决教学问题的一种特殊的设计活动,是运用现代学习与教学心理学、传播学、教学媒体论等相关的理论与技术,来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要、设计解决方法、试行解决方法、评价试行结果并在评价基础上改进设计的一个系统过程。

美国著名的教学设计研究专家马杰指出:“教学设计依次由三个基本问题所组成。首先是‘我去哪里’,即教学目标的制订;接着是‘我如何去那里’,即包括学习者起始状态的分析、教学内容的分析与组织、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介的选择;再是‘我怎么判断我已到达了那里’,即教学的评价。”所以,要进行有效的数学教学设计,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设计、达成目标诸要素的分析与设计、教学效果的评价三个基本问题展开。

一、确定恰切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预先要达到的结果。教学目标不仅仅包括知识与技能方面的要求,同时也包括数学思考、解决问题以及学生对数学的情感与态度。对目标的不同理解会形成不同的教学设计,从而形成不同水平的课堂教学。例如,同样是《确定位置》一课,由于两位教师确定了不同的教学目标,因而形成了两种不同水平的教学设计,其中一位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掌握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方法,并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基于这一目标,教师给每位同学发了一张写有第几

列、第几行的卡片,让学生手拿卡片到教室前边站好,按照卡片上的要求找到相应的位置。然后通过学生报告是怎样找到位置和教师的指导,最终达成教学目标。从这节课的目标确定与教学过程设计来看,认知性教学目标是主体,尽管教学设计质朴,也考虑了学生的原有知识基础与生活经验,但却造成了只强调学生的单一认知发展,而缺少良好的情感体验及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

在该目标的指导下,另一位教师则首先让学生尝试用最简捷的数学方法描述班级中一名同学的位置,然后把同学们各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加以分类比较,在此基础上得出不同的表示方法的共同特点——都是用“第3组、第2个”描述这位同学在班级中的位置的。此时教师指出,其实这名同学的位置还可以用(3,2)来表示,这种方法在数学中就叫“数对”。在师生共同研究了“数对”的读写方法之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游戏活动——教师用手指一名同学,请这名同学用“数对”说出自己的位置,其他同学判断正误;教师说“数对”,请坐在相应位置的学生起立,其他同学用手势判断对错。最后教师还设计了一个有趣的砸蛋游戏,把代表每名同学位置的“数对”输入电脑,同学们随机叫停,这位幸运的同学就到前边,在正确用“数对”说出想砸的金蛋或银蛋在方格纸上的位置后就可以砸蛋了,砸中后,电脑上会出现一句祝福的话。通过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但使学生感受到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简捷性、唯一性,同时还体会到数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享受了成功、体验了快乐。通过对两个教学设

计的对比,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教学目标的确定必须正确地处理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关注认知、情感与动作技能等目标的不同层次。

二、合理分析与组织教学要素

(一)分析学生情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必须进行学情分析。应着重分析学习者的起始能力、已经形成的背景知识和技能及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

1、学习者起始能力的诊断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将学习的结果分成了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及态度五类。根据智慧技能学习的不同复杂程度,他又在该范畴中分出若干个亚类,即辨别、概念、规则和高级规则(解决问题)。辨别是概念学习的基础,概念是规则学习的基础,运用若干个简单的规则是解决问题获得高级规则的基础。

如《三角形的面积》一课,学生需要通过实验,自己总结与概括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运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这一内容属于规则学习的范畴,而规则学习的前提条件是获得运用有关概念的能力。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这个公式中包括了“三角形”、“面积”、“等于”、“底”、“高”、“乘”、“除”七个概念,如果这七个概念中的任何一个概念没有掌握,规则学习都将无法进行。同时,学生必须掌握“剪”、“拼”、“转化”等策略,否则学生将不能自主地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因此,准确地诊断学习者的起始能力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基本前提。

2、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

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总要与背景知识发生联系,以及有关知识—包括正规和非正规学习获得的知识来理解知识,重构新知识。数学教师对学习者背景知识的分析,不仅要分析并运用学生已具备的有利于新知识获得的旧知识,还要对不利于新知识获得的背景知识进行分析。

一位教师根据学生背景知识的不同,对《质数与合数》一课做了三种不同的教学设计。

设计一:在“送教下乡”活动中,根据农村学生已经掌握了自然数、分类、奇数、偶数、约数等背景知识,首先让学生把班级同学的学号数——1至16根据奇数与偶数进行分类。接着让学生找出2至16各数的所有约数,并根据约数个数的特征把这些数分成两类。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概括这两类数的特征,进而在教师的不断追问下,师生共同概括出什么叫质数,什么叫合数。

设计二:在校际交流活动中,根据城区学生已经掌握的背景知识,首先让学生把班级同学的学号数——1至59根据奇数与偶数进行分类。接着让学生找出1至59各数的所有约数,并根据约数个数的特征把这些数进行分类(应该分成三类)。在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独立尝试概括、讨论交流、汇报辩论,揭示出质数、合数的概念,明确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设计三:在“省优秀教师教学成果汇报会”上,根据班级学生

中有三分之一左右的同学通过不同的渠道已经知道了质数、合数的概念(尽管学生知道概念,但并没有真正理解概念),教师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质数、合数的概念,在师生的共同辨析争论下,使全体学生真正理解质数、合数的内涵与外延。

通过对《质数与合数》一课三种不同教学设计的分析,使我们认识到,正确地分析学习者的背景知识,是进行有效教学设计的重要基础。

3、学习者是怎样进行思维的

一位教师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是这样设计的:首先复习体积单位并出示相应的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正方体木块,然后让学生估计一个比较大的长方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接下来让学生用正方体的小木块摆大小不同的各种长方体,并记录得到的数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主概括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但在实际进行教学时,学生并没有按照设计者的思路估计这个较大的长方体的体积大约是多少,而是说这个长方体的长大约是30厘米、25厘米、50厘米;宽大约是20厘米、30厘米、40厘米;高大约是40厘米、50厘米、55厘米等。在记录数据的过程中,同样没有按照设计者的思路记录长方体的长、宽、高及体积各是多少,而是直接记录了小木块的个数。造成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差异的主要原因就是设计者缺乏对学生是如何进行思维的基本判断。因此,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不但要对学习者起始能力进行诊断,对学习者背景知识进行分析,还应关注学生是如何思维的。另外,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兴趣的分析对达成教学目标也十分重要,也是进行教学设计时不能忽视的内容。

(二)组织教学内容

组织教学内容是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工作。教学内容是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解决“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所以,首先要分析教材的编写特点,领会编者的意图;其次要把握教学内容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再次应分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并通过合适的内容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一位教师在《比一比—求平均数》一课中是这样组织教学内容的:

上课伊始,把男、女生各分成3组(男生每组5人,女生每组4人)进行夹玻璃球比赛,由每组记录员记录比赛成绩。根据每组夹球的总个数评出男、女生冠军组。再从男、女生冠军组中选出最后的赢家。由于男、女生冠军组的人数不等,根据夹球的总个数确定最后的赢家是不公平的,由此引出问题—求平均数。教师出示两组夹球情况统计图,在师生共同根据统计图合作探究出求平均数的方法并理解了平均数的意义之后,让学生解决三个实际问题:第一、求平均气温;第二、求五名同学的平均身高;第三、求同学们平均每周的饮水量。

之所以如此组织教学内容,是因为教者首先认真地分析了教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图和统计表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解

决问题。而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利用统计图中的信息,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探索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了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学习习近平均数的必要性,教者打破教材,没有按照教材让学生比较两个组投篮球的情况,而是现场组织同学们分组进行夹玻璃球比赛,更加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根据夹球的总个数确定男、女生组各自的冠军时,问题是很容易解决的,但在是否可以根据夹球的总个数确定最后的赢家时,则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从而引出问题——求平均数。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男、女生冠军组夹球个数的统计图。通过观察,让学生探究求平均数的方法。为了更好地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师最后又安排了三个简单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独立解决,起到了巩固加深、活学活用的效果。

(三)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不但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个人特点、学生年龄特征选择教学方法,还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力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讲求实效,恰当、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教学实际出发,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机结合使用;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恰当地规范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直观教具选用得当,演示准确、熟练;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课件制作科学,切入适宜,课件的可操作性好,界面友好,操作熟练。

2、信息交流畅通,信息反馈及时、全面。课堂交流充分有效,信息交流渠道畅通,参与面广;信息反馈及时、全面。

3、应用练习有针对性、有层次、形式多样。安排必要的、全员参与的课堂练习;练习的内容既要考虑现实性和挑战性,又要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性;练习的形式和要求灵活、开放。

三、教学效果的正确评价

教学设计中所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评价时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一位教师在“统计”一课的设计中,做了如下的教学效果评价设计。

问题一:你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感觉怎么样

请全体同学合作进行现场调查,看一看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有多少名同学很快乐、比较快乐,又有多少名同学不开心,把调查所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根据统计表和统计图提出相应的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另外,请采访不开心的同学,了解他们为什么不开心,并帮助不开心的同学,争取让他们也能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但能让全体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的全过程,尝试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制作统计图表,根据统计图表提出并回答数学问题,学会看统计图表,而且在这个过程中能够了解学

生的学习体验,可以为改进教学提供基本的依据。

问题二:给统计图命名

下面是一个画好的统计图,请观察统计图并回答问题。

1、你认为这幅统计图可能用来表示什么?

2、请按照自己的想法给这幅统计图起名。

3、请写出根据这幅统计图你所能想到的事情。

这样的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解答时需要一定的创造性。评价教学效果时设计这样的问题,不仅能考查学生对统计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考查学生是否具有统计的意识,是否具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以及对现实问题的了解情况。

又如:“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自我评价片段。

师:今天你有了哪些新的认识?是通过什么方法获得这些认识的? 你最想提醒大家注意的是什么?还存在什么疑问? 生1:我懂得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以高,是通过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一个长方形推导出来的。

生2:把一个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的方法很多,可以是这样,也可以是那样(学生一边说一边持学具演示着),这是一种转化的方法。

生3:我认为大家要注意:计算平行四边形面积所用的底和高要相对应。

生4:我发现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后面积没变,但周长变,这个大家也要注意。

生5:为什么底和高要对应?我还是不明白。

师:大家的认识真不少,但为什么底和高要对应?大家想过没有?谁能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过了一会儿)生:看黑板上的图,计算面积用10×4=40(平方分米)是对的,而用5×4=20(平方分米)是错的。因为把它转化后得到长是10分米、宽是4分米的长方形,得不到长是5分米、宽是4分米的长方形。

(单位:分米)师:说得多好啊!大家取出自己的学具,找一组不对应的底和高做上记号,拼成长方形后是否就是长和宽?(学生操作略)教学效果评价的方式应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课堂上的应用练习,也应结合课堂观察、对学生的访谈、作业分析等综合加以设计。通过比较全面的教学效果评价,了解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完善教学设计提供比较科学的依据。

第二篇:一节数学课

永年县第二实验学校朱萍

今天课堂进行的还算顺利,很快完成了教学任务。不过到快下课的时候卡壳了,一道练习题讲完后发现孩子们眼中一片迷茫,我感觉肯定有一半的学生不太懂,也难怪一些我们大人看来很简单的题目孩子们做起来就不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实在太少了。

课下我对着题目反复琢磨抬头看看操场上疯跑的孩子们怎么能让他们明白呢?“小红前面有5人,后面有4人一共有几人?”怎门能让同学们记着加上“小红”自己呢?这时我看到操场上有同学们在玩老鹰抓小鸡,哎呀!我想到了,我快速跑下去加入到他们玩的队。我做老鹰后面7、8个“小鸡”,同学们跑的正高兴的时候,我说:“大家别动,我发现一道数学题!”同学们很惊讶也很兴奋,脸上写满?号。我说:你们看赵哲前面有5人后面有3人,咱们一共几人?同学们有的加有的数结果有等于8的有等于9的我说:“这是怎么回事?”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都在讨论争吵,我就站在一边看,嗨!还真出能人,小班长怡璇说:“都别吵了,你们计算加的时候忘了加赵哲”。瞧,我一句话没说问题解决了!

他们还在激动热烈的讨论着。我深深地感觉到兴趣真是位好老师呀?

第三篇:如何评价一节数学课

如何评价一节数学课

评课作为教学研讨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经常开展,其目的是通过评课找出授课教师课堂教学中成功和不足,使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改进方法,不断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评课不仅可以给上课者、观摩者以反思与启发、更能促进评课者的教学能力。然而教师们平时较多关注的是“上课”、“说课”,讨论“好课”的标准,探讨“好课”的设计与落实,而较少把视点聚焦于“评课”方面。所以在日常的教研活动中很多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反映不会评课,不知从哪方面去评价一节数学课。从本人参加的县内镇内多次小学数学教研评课活动来看,目前我县乡镇的小学评课活动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以下的问题:

1、重听轻评;

2、敷衍了事;

3、平淡肤浅;

4、面面俱到;

5、参与面窄。那么如何去评好一节数学课呢?

一、明确评课内容和标准

首先从评课者个人来看,要评好一节课,明确评课内容和标准,知道一节课评点什么,从哪方面去评。一节数课要评价的内容和方面很多,下面将评课内容与基本要求介绍给大家。

1、评教学目标:①教学目标确定:全面、具体、适宜, 有针对性、导向性。②教学目标实施:教学目标明确地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紧密地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

2、评教材处理:①知识教授得准确、科学,准确把握教材重点难点,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抓住了关键。②根据教学规律、教学目的、学生的知识基础、认知规律以及心理特点,对教材进行合理的调整,充实与处理,重新组织、科学安排教学程序,选择好合理的教学方法。

3、评教学程序:①看教学思路设计:教学思路设计符合教学内容实际、学生实际;有一定的独创性,给学生以新鲜的感受;教学思路的层次,脉络清晰;教学思路实际运作的效果好。②看课堂结构安排课堂结构也称为教学环节或步骤, 一节好课的结构应做到结构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

4、评教学方法和手段:①教学方法因课程,因学生,因教师自身特点而相应变化的,要量体裁衣、灵活运用。②面向实际,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③ 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看课堂上的思维训练的设计,要看创新能力的培养,要看主体活动的发挥,要看新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④看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 看教师是否适时、适当地用了投影仪、录音机、计算机、电脑、电视、电影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5.评教师教学基本功:①看板书:好的板书,首先,设计科学合理,依纲扣本。其次,言简意赅,有艺术性,再次,条理性强,字迹工整美观,板画娴熟。②看教态: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表达靠55%的面部表情+38%的声音+7%的言词。教师课堂上的教态应该是明朗、快活、庄重,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态度热情,热爱学生,师生情感融洽。③看语言:教学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教师的语言,有时关系到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课堂语言,首先,要准确清楚,说普通话,精当简炼,生动形象,有启发性。其次,教学语言的语调要高低适宜,快慢适度,抑扬顿挫,富于变化。④看操作:看教师运用教具,操作投影仪、录音机等熟练程度。

6、评学法指导:①要看学法指导的目的要求是否明确帮助学生认识学习规律,端正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②学法指导的内容是否熟悉并实施。

7、评能力培养: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力培养情况,可以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创设良好的问题情景,强化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挖掘学生内在的因素,并加以引导、鼓励;培养学生敢于独立思考、敢于探索、敢于质疑的习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和心理品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思维。8.评师生关系:①看能否充分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②看能否努力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9、评教学效果:①是教学效率高,学生思维活跃,气氛热烈。②是学生受益面大,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知识、能力、思想情操目标都能达成。

我们只要按着这些内容与标准去评价一节数学课就显得有根有据。但是我认为好的“评课”

决不是面面具到的评课,评课需要突出重点、归纳共点、揭示令人深思之处。如果面面俱到,就会忽略了听课的具体过程与体验,从而使所评价的课有失偏颇。根据本人十几年的听课经验,我提倡大家评价一节课时要做到边听边评,把当时感受最深的看法体会先简单记下,课后再归纳分类,对众多的视角进行整合,选取最有价值的一点或几点展开评价。可以说经历这样的评课过程,对评课者来说也是一种业务能力的提高。

二、注意评课方法与原则

其次从评课的组织形式来看,我认为要评好一节课,还要注意适当的方法与原则。评课的方法很多,只要是适合实际、有效的我认为都行。

下面介绍几种常用评课方法:

(一)综合评课法,:综合评课法就是指评课者对一节课做出全面、系统、综合的评价。

(二)概括归纳评课法:就是对整节的优缺点做总结归纳,从而找出课的优点、缺点和特色。

(三)教学诊断评课法:教学诊断评课法是评课者在观摩教师的实际教学活动之后,对其进行评析,而评析问题侧重于提出问题、研究问题与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是一个诊断的过程。

(四)片断评课法:片断评课法就是评课者从课堂教学中选取有代表性或典型性意义的教学片断来进行评析。有时这几种方法也会在评课当中穿插运用,当然我们也要注意评课方法的积累与创新使用,不能一成不变。

下面我和大家谈谈评课时要注意的几点原则。

1、导向性原则。评课的目的不是为了评价,而是为了发展,评课者不仅要关注上课教师的操作层面,更要关注教师教学过程中体现出的教育思想、教学原则、教学理念。

2、实事求是原则。评课是一种学术的评价、讨论和交流活动,不应涉及个人的情感因素,评课者要有责任意识,不能因为面子、情绪等因素该说的不说,该点的不点,不能做“好好先生”。

3、坦率诚恳原则。只有在相互平等、相互真诚的情况下,才能实现有效的沟通,评课者不能以居高临下的姿态去说教,要做到双向互动,平等交流,要努力营造和谐平等的沟通氛围与条件。4鼓励性原则。评课者要注意构建培养上课教师的教学自信,通过评课来帮助教师寻找自信、培养自信、强化自信,做到“优点谈足,缺点抓准”。

5、正确归因原则。评价是为了改进,评课者在指出问题的同时还要帮助教师找出问题的原因和改进方法,即既要对症又要下药。

6、重点突出原则。最优秀的课也不可能尽善尽美,同样,评课也不能面面俱到,要根据课型和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进行评论。

7、兼顾整体原则,评课时要注意这节课在教材中所处的地位和知识体系,只有将这节课放到体系的大背景下进行评论,理解上课教师的设计意图、思路和方法,才能在评课时有的放矢、有理有据。

8、换位思考原则。对教师要求高、要求完美是好事,但评课者应注意外部与内部的条件,一些不足一些意见要考虑实际层面的操作能否可行,否则就变成了假、大、空。

9、差异性原则。评课时我们要考虑上课教师的阅历、教学经验、性格特点等个体因素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评议,还要注意初试课、研究课、评优课的区别。

10、互利共赢原则。评课是一个多方收益、互利共赢的活动,除被评者和旁听者之外,评课者也要以学习的心态去参与,要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

随着课改不断向纵深发展,课改的研究方式也呈现多种多样。只有我们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注意理论与经验的累积,才能不断完善课程的理论体系,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而评课作为一种最常用、最常见与最方便的研究方式,只要我们科学合理的运用,注重评课实效性,评课活动一定会成为课改研究乃至教学研究中有力、有效的工具。

四,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

一堂好课没有绝对的标准,但有一些基本的要求。就我们“新基础教育”而言,我认为一堂好课要达到的基本要求是:

①有意义。在这节课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初步的意义是他学到了新的知识;再进一

步是锻炼了他的能力;再往前发展是在这个过程中有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使他产生更进一步学习的强烈的要求;再发展一步,在这个过程中他越来越会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样学习学生会学到新东西,学生上课,“进来以前和出去的时候是不是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一切都很顺,教师讲的东西学生都知道了,那你何必再上这个课呢 所以第一点是有意义的课,也就是说,它是一节扎实的课。

②有效率。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面上而言,这堂课下来,对全班学生中的多少学生是有效的,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他们有多少效率;二是效率的高低,有的高一些,有的低一些,但如果没有效率或者只是对少数学生有效率,那么这节课都不能算是比较好的课。从这个意义上,这节课应该是充实的课。整个过程中,大家都有事情干,通过你的教学,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整个课堂是充实的,能量是大的。

③有生成性。这节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生成,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④常态性。我们受公开课的影响太深,当有人听课的时候,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教师课前很辛苦,学生很兴奋,到了课堂上成了准备好的东西来表演。大量的准备,课堂上没有新的东西生成出来,是准备好的东西的再现。当然,课前的准备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课堂有它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就在于它是公共的空间,这个空间需要有思维的碰撞,相应的讨论,最后在这个过程中师生相互地生成许多新的东西。“新基础教育”反对借班上课,为了让大家淡化公开课的概念,至少不去说“公开课”,只有“研讨课”。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哪怕是部长,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听的,要“无他人”,所以我把这样的课称为平实的课(平平常常,实实在在的课)。这种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⑤有待完善的课。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十全十美的课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只要是真实的就是有缺憾的,有缺憾是真实的一个指标。公开课要上成是没有一点点问题的课,那么这个预设的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这样的预设给教师增加了很多的心理压力,然后作大量的准备,最后的效果是出不了“彩”。生活中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这样的课称为真实的课。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说起来好象很容易,真正做到却很难,但正是在这样一个追求的过程中,我们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得到提高,他的心胸也变得博大起来。同时他也才能够真正享受到教学作为一个创造过程的全部欢乐和智慧的体验!

一、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总体评价的构想

1.教学指导思想是否符合现代教学论原则;通过教与学双边活动是否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以促进每个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和提高各种数学能力,完善人格,获得全面的发展。

2.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确定是否有利于全体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小学数学最佳知识结构。即,那些最基本、最具有代表性的概念、法则、规律、公式和数学思想组成的知识系统,并且是按照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能被小学生所接受、理解、难易适度的知识系统。

3.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形成、潜在智能的开发和提高;是否通过“获得知识”和“应用知识”两种途径培养和形成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操作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4.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既突出“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的落实,又兼顾“因材施教”的推进。

5.课堂教学是否较好地体现了“认知结构”、“教材结构”、“教学结构”三者和谐一致的整体关系。

6.全体学生在求知的全过程中,兴趣、情感、信念、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投入的质量与程度如何,发展趋向是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7.进行“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课时教学效果的量化测试和“智能”与“情意”方面相应的课外跟踪考查结合。

第四篇:浅谈如何备好一节数学课

浅谈如何备好一节数学课

《书经》有云:“思则有备,有备无患。”也就是说:善于思考,才有可能对各种情况有所准备。凡事有所准备,工作才能做得好,才能防患于未然。作为新时期的人民教师,不论其专业水平有多高,教艺有多精湛,对教材多么熟悉,教学经验多么丰富,在信息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在面对一个个鲜活的小生命,在思想无比活跃的学生面前,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你只有认真备好课,做好上课的充分准备才能走上讲台。认真备课也是教师师德的具体体现,更是教师在教学中获得成功的必由之路。

一节课能否上好不是偶然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备课。在备课上花一分精力,在教学里就有一分的效果。教学是十分复杂的艺术。教师要摸清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习惯,吃透教材,还要考虑教学目的、原则和方法等等。教师只有备好课,才能安排好教学环节,在有限的时间里,自始至终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积极、有效地进行学习,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保质保量地完成教学任务。这里我仅就以下两个方面谈一下自己浅显的看法。

一、在备课中教师要深钻教材,吃透教材。

数学教材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教学知识的主要载体,是数学教学的指挥棒。尽管新课程理念主张教师应该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但数学教材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首先,数学教材的系统性、典型性、普及性,是其他资料所不可比拟的。教师备课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要吃透教材,这就要求我们每个数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先把教材反复阅读后,再查阅相关资料,把教材读懂;在这基础上了解全册教材的所有知识点在各单元的分布情况,建立起知识的联系;最后是把教材的内容整合到教师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实现知识的“内化”。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才能够将课本的知识做到深入浅出,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使学生明白易懂。

前天,我听了五年级的一节数学课,给人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这是小数除法的第一课时,教学的是小数除以整数,他在反馈练习中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算一算,比一比。42÷3=4.2÷3= 和91÷14=9.1÷14=,这是教材P19的第一题。很明显这是要让学生在理解了小数除法的基础上,来进一步理解小数除法中商的变化规律。

1也就是说这一环节的设计,应该是在学生学完了小数除法的几种类型之后再来完成(最少还有两种类型,一是商的整数部不够商1的情况,二是没有除尽在小数的末尾添0继续再除的情况)。不然学生又怎么可能会做呢?就更不谈比较了,结果这位教师在这里花了大量的时间,反而事与愿为。这里仅是一个反例,可想而知,如果教师在备课中只是抄教案,为了学校的检查而备课,没有深钻教材,吃透教材。这种备课又有什么意义呢?因此,我个人认为教师读懂教材,吃透教材是教师教学的第一保障,只有自己懂了,明白了教材的设计意图,才可能更的把握教材,用好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如:六年级分数除法法则的教学,很多教师都知道课本中的两种方法(一是分子除以整数,分母不变;二是变成乘以除数的倒数)。但为什么变成乘以除数的倒数?教师只知道用课本中的方法进行引导,那么难道就没有别的方法了吗?其实在教学用书中还介绍了几种方法(一是用等式原理来推导,二是用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来推导,三是)。再如,练习九中第2题可以先求每层有多高,再求6楼的楼板到地面的高度。学生最常见的错误是42÷15×6,即疏忽了6楼楼板到地面的高度实际上只有5层楼的高度。这不仅是学生容易出错,就连教师也容易出错。所以,教师在备课之前一定要深钻教材,吃透教材,唯有如此才能为上好课奠定一这良好基础。

二、在备课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新课程下的备课不仅要备教师怎么教,更要备学生怎么学。备课要从学生角度来考虑,根据其年龄,个性等特点和认知水平,考虑到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山发点和核心地位,真正体现“以学定教”,使“教”服务于“学”。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发挥学生本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最佳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克服本身的缺点,主动从学生的己知知识出发,寻找知识的切入点,教育学生向最优的方向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备课是否能达到教学中教师所期盼达到的目的.这就要看教师是否做到了有的放矢。即:是否做到了对学生的思想情况、年龄特点、文化素质、能力水平、班风纪律等情况了如指掌。是否有针对性地采取了相应而适当的措施。所以说,备课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不能离开了解学生这个重要基础。

现在的学生都比较聪明,而且好多的知识在教师没上之前就己经会了,而此时的教师不管学生知不知道,一切从零开始,学生学起来必然索然无味,长此下去必然就会失去原有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在这里我听了二年级的一节数学课感深颇深。该教师在教学9的乘法口决时,考虑到大部分学生(有的是自学,有的是通过家长,有的是通过查阅资料„„)己经知道了9的乘法口决,如果按常规去教学学生肯定学得没有多大意思。于是该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重新设计了教学,她知道学生只是从表面上知道了9的乘法口决,但并不是真理解,于是就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观察、比较9的乘法口决上,通过观察、比较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来进一步深入理解和认识9的乘法口决;同时最后还用手语操来帮助学生来记忆9的乘法口决。这样以来,学生不仅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新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的课堂学生自然是满载而归,效果明显,长此以往,学生的数学素养、能力自然会越来越强。

总之,对教师来说,扎扎实实地做好备课工作,有利于教师把课教得更好,保证教学质量。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尽量做到深钻教材,读懂教材,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学生为本。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将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生动有趣,将被动的接受学习变为主动积极的探究、合作学习;我们要更好地利用数学课程资源,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能力,真正做到把每一位学生教好,把人育好。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闵集乡中心小学何丛兵

第五篇:如何上好一节数学课

如何上好一节数学课

经验既是知识构建的基础、又是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新课标明确指出数学知识不仅指数学事实而且包括数学活动经验,并且特别强调“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积累经验,实现知识建构。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诱导学生激活经验,促进学生提升经验,使经验的构筑与知识的获得溶为一体。

一、联系学生生活经验,精心设计情景导入,为学生提供探索实践的机会。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不知不觉的会接触许许多多的数学问题,数学是无处不在的。因此,学生实践活动的内容首先应建立在学生的生活经验基础上,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进行。如:郑老师便以学生喜欢的“俄罗斯方块”做为数学活动经验的载体,即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调动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很容易从已有的生活经验进入新知识的探究与学习。

二、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精心设计活动环节,为学生开展活动提供条件。学生在低年级的时候已经学习过简单的图形拼组、面积和面积单位、各种平面图形以及它们的面积计算。这些都是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但是学生对于面积的真正内涵,尤其是 “不规则图形”的面积计算、比较,还是处于相对模糊的认识阶段。本节课郑老师通过让学生数方格、重叠、割补转化等方法,来比较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少。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的操作、辨析,使这些方法更为清晰,学生更加熟悉,并能够熟练掌握这些解决实际问题。

三、精心设计课堂巩固环节,让学生进行经验的迁移,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书本上许多抽象的知识,对学生来说,如果没有具体的感受,就成了枯燥乏味的知识。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一系列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学会观察、猜想、验证、推理、归纳等一系列数学体验。如:郑老师巧妙的运用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问题呈现以后,不是急于让学生讨论,而是在学生积极思考下的合作交流。在小组学习中学生间彼此启发,采取各种方法,得出的多种多样的结论,使很多孩子对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基础引发反思,进行经验的迁移,碰出智慧的火花。

四、努力设计好学生的课后作业,扩大数学活动经验获取范围。下课铃响,并不代表一节课的结束。数学教学最终以使学生能够探索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为目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应注重知识的课后延伸,努力为学生提供将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的机会,使其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真正数学活动经验上升为数学思维的思考。

下载如何合理地设计一节数学课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如何合理地设计一节数学课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上好一节数学课.2014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数学课三道岗镇中心小学李红臣数学课,是千姿百态、各式各样、魅力无穷的„„”学生对它入迷才能打开思维的大门,智力和能力才能得到充分发展。我们教师要善于......

    如何评价一节数学课

    如何评价一节数学课 本人的评价方式如下(仅供参考):  教学目标设置;  对教材的理解处理能力如何;  对课堂教学组织能力;  教学方法与辅助手段;  板书设计;  教学理念和教学艺术;  课......

    一节数学课反思

    听课回顾2011-3-7 第二节课 授课教师:黄悦清 一:说出运算顺序。 二:分析应用题,有学生分析,在反馈到书中的方法。通过问答发现学生并没有预习。没有预习,说明不会自主学习,这一点使......

    浅谈如何上好一节数学课

    浅谈如何上好一节数学课东村中心校刘爱琴施青莲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是单纯地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还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

    难忘的一节数学课

    难忘的数学课 城阳区实验小学四年级十三班王姿懿 说起上课,对我们小学生那是家常便饭。什么语文课、数学课、英语课、美术课…..上过多少课都数不胜数了,随着时光的流逝已经印......

    一节有趣的数学课

    一节有趣的数学课 有趣的数字、符号,不同的意义,不同的方法。在数学的宝库中,无穷的智慧,无尽的知识,当然在途中要炸跑到那把钥匙猜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阶段,虽然我们上过......

    一节特殊的数学课

    一节特殊的数学课 有一天上午的第二节课我们去了四楼多媒体教室上了一节数学课。一进门,就看见了后面听课的老师——这可是全梧州市所有的数学老师啊!这次我们上的数 学课内容......

    如何备好一节数学课整理版(精选)

    如何备好一节数学课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无论你是一名从教多年的老将,还是一名刚刚踏上讲坛的新手;无论你用传统的备课方式,还是采用现代教学技术,利用计算机做成课件的形式,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