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春》朱自清教学 设计精心
春 教学设计 散文的分类
• 根据内容和性质散文可以分为四类 • 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 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 3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
• 4哲理散文 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底蕴观念的散文 一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2揣摩品味本文鲜明,准确,生动,优美的语言,学习比喻,拟人修辞手法的运用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掌握课文分层次写出春景画面的写作特点。
4准确把握作者的情感脉络,体会字里行间浓浓郁的情味,培养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二重点难点
1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体会语言的表达技巧
2理清文章思路 难点
1领会状物抓住特征,写景注意层次。
2引导学生领悟,写好景物必须进行细致的观察,还要逐步学会各种写景方法
3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多角度,按顺序,绘声绘色地描绘春天的写法。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1、学会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2、品位文章的优美语言.3、体会作者寄寓在景物描写中的热爱生活、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能当堂背诵自己欣赏或是喜欢的语段。
教学设想
1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描写细致,感情丰富语言生动,精炼,宜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声情并茂地朗读,力求传达出作品的意境,风格与美感。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能力。为帮助学生掌握写景技巧,可选择重点语段进行精讲分析,加深理解。2一听,体会情境
四读初读——理清思路。再读——体会情感。三熟读-找出特点。四精读-练习朗读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春天令人神往,春天充满生机,春天如诗情如画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光中,让我们的心灵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背诵孟浩然春晓。杜甫春夜喜雨,在多少作家的笔下曾这样深情地描绘过春天,今天让我们再学习一篇描绘春天的优美的散文《春》。二作者简介
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字佩弦,原名自华,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东海.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抗战期间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领美国救济粮,在北平病逝.其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等,散文代表作《荷塘月色》《背影》《绿》《匆匆》收在《朱自清全集》里。
朱自清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散文家、诗人,更是一位有骨气的民主战士。1948年在反饥饿、反内战的实际斗争中,朱自清身患重病,但他至死也不领取美国的救济粮,临终前还不忘嘱托家人千万不能买美国的救济粮。我们伟大的毛泽东主席曾称赞过他的骨气说:“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朱自清不仅体现了一位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尊严和气节,也体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 作为诗人和散文家,朱自清对中国现代文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散文朴素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极富有真情实感。朱自清以他独特的美文艺术风格,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他的比较出名的散文代表作品有:《匆匆》、《背影》、《春》、《绿》、《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三朗读
四读初读——理清思路。再读——体会情感 1扫清字词障碍
酝()酿()
黄晕()蓑()衣 斗笠()
宛()转
嘹()亮 应和()、、笼()着
嗡
wēng
朗润
lǎng rùn
酝酿 yùn niàng
卖弄 nòng
喉咙
hóulóng
静默 mò
风筝 zhēng
抖擞dǒu sǒu 健壮
jiàn zhàng
呼朋引伴
花枝招展 水涨
zhǎng 薄烟bó yān 散在sǎn
捉迷藏zhuō mí cáng 蓑衣suō
剿
cháo 2课文分为哪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盼望春的到来(盼春)
第二部分(2——7)具体描绘春天到来时自然的不同景物(绘春)第三部分(8——10)作者赞美春天(颂或赞春)
小结:朱自清先生以急切的心情盼望春天的到来,然后又用细腻的彩笔描绘春天的美景,最后他又满怀喜悦歌颂了春天。研读第一部分:盼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到来?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盼望着。运用反复修辞,写出向往春天的急切和渴望心情,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近字用得十分准确,把春天拟人化,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2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轻读第一节,体会四个尾词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柔和,亲切的感觉。运用拟人和反复修辞,表现对春天的盼望,这是文章的总起。此时春天还没有来到只是近了,接下来呢,春天来了。)所以作用为总领全文,引起下文。第二部分:绘春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先用一句话对春回大地作了概括形象的描绘,然后再分别作细致的描绘。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加入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在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品牌等等。
1齐读总写的一句话“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切说明什么?没有一个例外。然:的样子,是词尾,表示状态。拟人写法,形象具体地写出了春天刚到时的特点。
第二自然段,总写春回大地后,先分别描绘了哪些景物?怎样描绘的?
山水太阳的脸。排比:使句子整齐和谐,有气势,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朗润:明朗润泽。因为春天到了,山草变绿,林木抽芽,色彩变得非常鲜明。山色由暗淡渐渐明朗,树木由枯萎转为润泽。给人一种清晰明亮的感觉
水涨是因为冬天的冰雪融化造成的。(冬去春回)写太阳,拟人。用红来描绘,表现春日融融的暖意。
小结:这一段作者在描绘春天中的总写,他用非常概括的语言勾画了春天的整体景观。那么接下里作者就要对春天进行仔细地观察,用他细腻的笔触去描绘春天的美,为我们=展现一幅幅春的画面。分别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研读第三段春草图
1赏析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偷偷”这里是 悄悄地,不知不觉的意思。表现出小草在春的催发下,不知不觉间生长出来的情态。“钻”写出春草破土而出的挤劲,表现小草生命力的顽强。
“嫩嫩地”表现小草质地柔软。“绿绿 的”写出了颜色的鲜艳。表达作者的惊喜极其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作者通过拟人手法,突出春草的清新,可爱,活泼。2赏析“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反复修辞,用口语化的词语使人似乎看到春草遍地萌发的旺盛,突出春草的勃勃生机。
3坐着,躺着……捉几回迷藏
写人的动作“坐,躺,滚,踢,跑,捉”用儿童的活动和感受,侧面烘托春草的柔软,繁茂。侧面表现春草给人们带来的欢乐。4第三段共四个句子,各是从什么角度描绘春草的?
第一句是从“点”上描绘,第二句是从“面”上描绘,第三句写孩子们的游戏,侧面写春草带给人的欢乐。第四句以风衬草,从感受的角度表现春草的可爱。(由点到面,由近及远从正面到侧面)5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药穿插小孩的画面呢? 小草和小孩都很小,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勃勃生机。
这些景象也正映现出了作者对春天的一股强烈的热爱之情。这种用景物的描写来寄托作者感情的写法,叫做借景抒情,也叫情景交融。例如:叶子,心情好的时候是嫩嫩的,绿绿的,心情不好的时候是粗粗的,黑黑的,或者是枯干的。风心情好是轻悄悄的,心情不好的时候是凛冽的,刺骨的。草,心情好是软绵绵的额,散发阵阵清香。不好的时候硬邦邦的针刺般的 研读4段春花图
1作者是按什么层次描写春花的?
在写景的层次上:由树上到花下到遍地,从高到低描绘春花的。同时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相结合。、2赏析桃树,杏树。。。赶趟儿
本句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百花争艳,生机盎然的热闹景象。表达作者对百花怒放的春天的喜悦之情。
3“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这三个句子顺序不能颠倒?为什么?
不能,因为这三种颜色是和上句桃树,杏树,梨树的花的色彩一一对应的。本句运用比喻修辞写出花的色彩。4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写“树上”的花的? 花朵多,花色艳,花味甜。“仿佛”一词由实及虚,由春花联想到果实,表现花甜香得引人遐想,令人心醉。5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飞来飞去 侧面烘托出春花的艳丽芳香。闹改为飞好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闹”字中不仅有嗡嗡的声响,而且呈现出一派喧闹沸腾的景象。如果用飞字,则无声无息,只能表现飞时的形态,而不能表现声响和景象。
6概括本段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树,花,蜜蜂,蝴蝶,野花。从高到低的顺序。写花的争春,花的色彩,花的甜味,结的果实。7本段运用了什么修辞? 拟人,写春花报春的气势。比喻,写春花色彩的艳丽 通感,写春花气味的甜香 衬托,写春花数量的巨大 比喻,写春花种类的繁多
总的特点春花万紫千红,争芳夺艳。花下的情景有一个词用得特别好:“闹”不仅写出了声音,而且写出了情态,动作,渲染了热烈的气氛。8为什么野花会像眼睛,像星星,眨呀眨的?
没有写风,但风寓在其中;没有明写太阳,但太阳寓在其中。比喻生动形象。小结:本段描绘了一副繁花似锦,昆虫喧闹,春意盎然的美景,色彩鲜艳,层次分明。都围绕着春花写,中心十分突出。启示:写文章要围绕中心写,还要注意,想让文章更加精彩,让你所描绘的事物更加的形象可感,这就需要修辞的运用。就像作者把野花比喻成眨呀眨的星星,很含蓄的写到了风,写到了太阳,使整个画面充满了动感。研读第五段春风图
1春风是无形的,看不到,摸不着。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把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的?
借助其他事物,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写春风。2引用志南和尚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有什么作用?
引用修辞。“吹面不寒杨柳风”写春风的温暖,杨柳风(拂动杨柳的风)写春风的柔和。
3“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写出了春风的什么特点?
采用比喻修辞从触觉角度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和柔情,把本来看不到摸不着的春风形象化。
4春风本是无味的,作者又是怎样写出春风的味儿的呢?
作者通过嗅觉写风里带来的“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再“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化无味为有味,写出了春风的香甜和醉人。5作者是怎样化无声为有声的?
作者借助听觉,写出了风的和悦,鸟儿清脆宛转的叫声,牧童嘹亮的短笛声,和清风流水应和,构成了一首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乐。小结:以上我们看到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方面,把无形无色的春风写得有声有味,美妙感人。再看到春花图,作者也同样运用了这三种个感觉还有视觉。从中我们看到,文章对春景写得如此具体生动,是和作者多方面的感觉和深切的感受分不开的。这里我们又获得了一种启示:
要获得实际感受,就要仔细观察,观察就是要把五官一起开放,使大脑同时通过五条渠道去认识和表现事物。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要在实践提高观察能力的一种途径。
研读5段春雨图
1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变现了春雨的哪些特点?
牛毛,花针,细丝都有细的共同特点,但又有个性特点,——牛毛多而细密,花针亮而闪烁,细丝柔而绵长。所以,这三个比喻变现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
2体会“斜”“织”“全”“笼”所表现的内容
“斜”字写出了雨的轻盈,同时又暗写了“轻悄悄”的“春风”。“织”照应了“像细丝”的比喻,“全”表现了开阔的视野,“笼”准确地写出“薄烟”的情状。
3为什么树叶会“绿的发亮”,小草儿会“青得逼你的眼”? 经雨一洗,灰尘就没有了,又沾了迷蒙的细雨滴,色彩更艳。一个“逼”字让我们感到被雨水洗后的小草,把青色送到了我们的眼中。4体会“静默”二字所表现的境界
用拟人笔法传神地写出了春雨“安静而和平”的景象,表现出一种静态的美,把人引入了一种妙不可言了意境。5这段在写景的层次上有什么特点?
这段在写景的层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及远,由静到动,一幅充满诗情的江南烟雨图,流露出作者对春雨的喜爱。6本段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先写雨的形态,再写雨中景色。由物及人,由近及远。7找出两个描写雨的形态的词? “细”“密”
8本段分别描写了雨中的哪些景色?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雨中屋,雨中树,雨中草,雨中人。雨中景是静的,但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迎春图(第7段)
1“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表示的意思
“城里乡下”“说范围的广阔,家家户户”表示人数之多,“老老小小” 表示年龄之全。
2“也赶趟似的”“也”照应前文何处?这里的赶趟是什么意思? 这里的“也”照应前文“春花图”中化的“赶趟儿”。前文的“赶趟儿”写百花争春,这里的“赶趟儿”写人在争春。3“一年之计在于春”句有什么含义?
写春天激励人们把握时机,奋发向上,辛勤劳作,也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进而要创造美好生活,积极向上的感情。4讨论“迎春图”和前四幅图画的关系
这幅图画由景及人,颂扬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简析本文最后一部分(8---10段)• 1作者连用3个比喻句,赞美了春天的哪些特点?
“刚落地的娃娃”表现春天的“新”,像新生命的开始,给人以无限的希望;“花枝招展的小姑娘”状写春天的美,令人喜爱;“健状的青年”赞美春天充满活力,给人信心和力量。这三个比喻句,生动形象地突出了春天的“新”“美”“力”三方面的特点,抒发作者赞美春天的真挚感情,总结全文,表现出积极向上的主题。2这三个比喻句能不能颠倒?为什么?
这三个比喻句从“娃娃”写到“姑娘”再写到“青年,形象地表现了春天成长的进程,排列有序,不能颠倒。”
3作者满怀喜悦的心情来颂春,都运用了什么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 课堂小结
本文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作者为什么能将春天描绘的如此美丽呢?首先要有细致的观察,并且善于积累语言,然后有感而发,才能够恰当的表达出来。所以我们要珍惜自然的春天,更要珍惜人生的春天,振奋精神,鼓足干劲,为人生,为理想不懈奋斗。千万不要“雄心万丈,躺在床上”。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本文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抓住春的主要特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从不同角度,用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争荣的五幅春景图,歌颂春天的活力带给人们的希望和力量。表达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以及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教学反思
讲授《春》一文,感触很深。我通过课堂激趣,让学生说有关春的名句,使学生热血沸腾,跃跃欲试,在这种激情高昂的时刻,让学生用郎朗的书声敲开了春天的大门,随之带领学生走进春天,去欣赏本文的结构美------盼春,绘春,赞春:赏析本文的语言美——文中的比喻,拟人佳句:去和作者沟通心灵,领悟体验作者如何与自然,与生活对话,让学生在心灵互换中进行阅读和写作实践,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篇:朱自清《春》教学设计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7篇
作为一名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朱自清《春》教学设计,欢迎阅读与收藏。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1.流畅地朗读并背诵全文。
2.揣摩欣赏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句子;初步掌握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
3.学习作者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描写的方法;学习运用多种修辞进行生动描述的方法。
教学重点
1.诵读;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表达效果,体会语言表达的技巧。
2.理清文章思路。
教学难点
写景注意层次。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本文是篇美文,语言简洁明快,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节奏感,在声情并茂的涵咏中创设欣赏氛围,让学生在美的意境中得到熏陶。
2.点拨法。课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比如选用语言实例赏析,体会关键词语的妙处和所抒发的情感,教师在疑难处给予指导点拨。
3.课堂讨论、评述课文精彩片断的基础上,借鉴语言表达技巧。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春天在人们心目中不仅是一个明媚艳丽、鸟语花香的季节概念,更是有着感知和生命的歌咏对象,许多名句广为传诵。孟浩然的“春眠不觉晓”以声写春,表达喜爱之情;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则以色写春,朱熹的“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则描写了春游踏青的乐趣。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名篇《春》,在尽享诗情画意中去探访作者是怎样用他的生花妙笔为我们描绘这江南春景图的。(板书文题)
1.学生自由认知阅读,要求读准字音。
(1)正音正字。(查阅字词典,注意辨识)
(2)释义。(结合注解,理解词义)
2.感知阅读,要求读得顺口、流畅。请班里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1~2名范读,教师作朗读指导。
针对朗读的情形,作简短的点评。
3.放多媒体课件的配套画面,配乐朗诵,学生循声朗读,进入情景,欣赏如诗如画的春景。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本文语言的形式特点,选请小组代表陈述,教师可作如下归结:
文中句式以短句为主,短句节奏明快,适合描写春天的旋律;运用大量叠字,如嫩嫩的、绿绿的、轻悄悄的、软绵绵的;大量运用轻声、儿化,轻盈优美;排比句和“了”字的运用,增强了语言的韵味和节奏感。
(2)请同学们浏览文章,找出文中用了哪些优美、贴切的词、句,比喻、拟人来描写景物,你最喜欢哪些?谈谈看法,进而可仿例造句。
学生可能提出的例句有:
①“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嫩嫩的,绿绿的”本该用在小草前面,为什么放在句末?(教师提示:放在句末,主要是为了强调朗读,突出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也使句子变得生动活泼,富有生气)
②“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请仿照这个句式造一个句子。
比如:蝴蝶满天飞:五彩的,绚丽的,缤纷的,聚集在空中,像姑娘,像花朵,还羞答答的。
“野花散在草丛里”的“散”,是否可以改成“开”呢?说出你的理由。
③“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
“卖弄”解释为“炫耀”,含贬义。在本句中还可以这样理解吗?为什么?
④“‘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句中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你能说出这是什么感觉?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觉得还像什么?
如果将“不错的”句改为平实说法“不错的,春风是十分柔和的”,表达效果你认为会有什么区别?
1.提问:由阅读提示得知,本文是篇绘写江南春景的散文,请同学们采用跳读的方式找出课文哪些语段是描绘春景的?
明确:课文的2~7语段。其中第2段是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是以下5个语段具体描绘的背景。依次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可称之为“春之五图”。(板书加粗词)
2.提问:请同学们轻声诵读第1段,体会其中两个“着”、两个“了”动态助词在语气上的柔和亲切的感觉,思考它和文章主体绘春部分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学生交流。
明确:叠用“盼望着”是运用反复手法,生动地表达出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则运用拟人手法,表达喜春的感情。(教师适机补充拟人手法的常识:把物当作人来写,作用在于使事物人格化,具有人一样的思想感情)写盼春,为全文定下了活泼、轻快的抒情基调,创设诗一样的氛围,是绘春的依托。(板书加粗词)
3.朗读8~10段,思考这样的结尾与描绘景物时所表露的情感有何联系?
学生讨论。
明确:三个形象化的比喻各自成段,是按照喻体由出生——美丽——健康的成长顺序排列的,强调春天的“新”“美”“力”(适机补充比喻的有关常识)。作者在完美地制作了春天的画卷后,纵情地对春天予以赞美。颂春,着墨于意。(板书加粗词)
小结:文章以盼春落笔,中间以绘春续笔,结尾以颂春收笔,这是本文的思路。
(多媒体显示)
1.为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1)呼朋引伴()
A.指引 B.牵引 C.引申 D.招引
(2)欣欣然张开了眼()
A.然而B.的样子C.这样D.对
(3)一年之计在于春()
A.计算B.主意计谋C.打算D.策略
(4)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A.声音相呼应B.依照别人的样子做C.和谐D.和悦
2.没有使用两种修辞手法的一句是()
A.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B.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C.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第二课时
1.听写生字词;
2.集体背诵1~5段;
3.请语感较好的同学作背诵表演。
1.集体诵读
2.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朱自清先生细笔细绘,把现实生活中的春花移到笔下,一幅春花图气息浓郁、春意盎然,读来仿佛使人置身于烂漫春花的美景中,哪些语句突出了春花开得热烈、色彩美丽、味道怡人?
(2)绘写春花,作者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说说表达效果是怎样的?
(3)“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这是写野花之多吗?
(4)这段文字的立体感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5)试举出本段中选词准确精当的例子,你能尽可能多地举出一字传神的诗文事例吗?
针对同学们的讨论和推举代表的回答情况,教师适时引导、点评、明确:
(1)“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
(2)拟人:“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形象地写出了桃树、杏树、梨树竞相开放的花态;比喻、排比:“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为鲜明,具体生动;用花下的蜜蜂、蝴蝶,反衬花多、花艳、花香。
(3)这是用“眼睛”“星星”作比,写闪闪发光、轻轻摆动的野花的明丽色彩。
(4)首先,这一段的行文由树上到花下到遍地很有层次;其次,这段文字注意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的配合:由与前后照应的“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说到“花里带着甜味儿”色彩与甜味相勾连;由花味甜联想到果实,实与虚相结合,蜂闹蝶舞与繁茂鲜艳的花们相映衬。
(5)如“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可用“叫”同义替换,但“叫”只是单纯的声音上的感受,体现不出沸腾喧嚣的热闹景象。作者着一“闹”字,除了声响外,还有沸腾的热闹景象,内涵丰富,境界全出。
一字传神的佳话,同学们会举出唐代苦吟诗人贾岛《题李凝幽居》“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故事,再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两个黄鹂鸣翠柳”“踏花归来马蹄香”“天街小雨润如酥”“处处闻啼鸟”等。
3.模仿本段立体写景的手法,以“冬日雪景”为情景口头描述片断,尽可能地运用比喻、拟人修辞手法。
1.教师范读
2.无疑,在草、花、风、雨的景致中,风因其无形、无味、无色是最难绘写的,而朱自清先生却以他细腻的观察静心体悟,抒写的和谐优美、有情有感,请问:这段文字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是如何尽显其妙的?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触觉:引用南宋志南和尚“吹面不寒杨柳风”,又以“母亲的手”打比方,让人感到春风的温暖;嗅觉:“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听觉:鸟鸣的清脆、宛转,风声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
3.学生集体诵读
把打印好的以上三幅画图的讲义资料分发给3个学习小组长。各小组成员在组长的组织下,结合讲义资料合作探究选定的画图的写景特点。然后小组长到讲台前交流本组的评述意见,限时5分钟,鼓励学生创新表述,鼓励用多种形式表现个人理解,如绘画作品、舞蹈(形体)动作等。教师予以点评。讲义资料如下:
春草图。先正面,后侧面写春草给人的欢乐与感受,充满活力。问:作者是如何从正面写小草的情态的?
春雨图。“可别恼”口语,显得特别亲切有情趣。问:江南春雨的妙处何在?三个比喻怎样从不同侧面写出春雨的特点?
迎春图。全段用短句。问:为什么要引用俗语?
1.选词填空。
(1)风轻________的,草软________的。(绵绵 悄悄)
(2)坐着,躺着,________两个滚,________几脚球,________几趟跑,________几回迷藏。(捉 赛 打 踢)
(3)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________着,大小的蝴蝶________来________去。(飞 闹)
(4)……呼朋引伴地卖弄________的喉咙,唱出________的曲子……(宛转 清脆)
(5)……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________着蓑,________着笠。(戴 披)
朱自清先生的《春》以诗的笔调,描绘了生机勃发、花木争荣的春天画图,赞美、抒唱春的朝气和活力,激励人们在大好春光里奋然前行,可以说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一曲春的赞歌。
请同学们用自己手中的笔,写出自己心中的春天,可以“我眼中的春天”为题,也可自拟题目;可以写成作文,也可以写成片断。
课后反思:优美散文一定要重视朗读,要反复朗读,课堂朗读时间有限,但不能不读,用一节课来朗读都可以,关键要指导,方式可多样,要活!让学生读出兴趣,读了还想读!品的时候,抓住精彩动词、形容词、叠词等,让学生懂得比喻和拟人在写景中的好处。不要讲得太多,要让学生体悟!不要让你的欣赏代替学生个性化体悟,如“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是写人的活动?还是写草的情态?很多学生认为是写草的情态,我觉得也很对哦!不要约束学生的思维!要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2【教学目标及重点】
1、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学习本文准确生动的用词,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深入细致多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自主、探究、体验性教学法。
【教学设计】
本文是一篇美文,可以向学生提供欣赏的氛围,让学生在相应的意境中得到熏陶。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画面上的比较和配乐朗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当秋叶飘落的时候,当白雪纷飞的时候,每个人都会在心中渴望春天。因为春天带给人温暖,带给人希望,带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的时候,人们往往情不自禁的吟诗作文。
利用课件分别出示杜甫《绝句》和王安石《泊船瓜洲》的画面。引导学生分析,《绝句》是从“鸟”的角度,《泊船瓜洲》是从“春风”的角度来写春天。绝句只有四句,往往是选取春天的一个或两三个景物来写。
今天我们学习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出示课题),其中写春天的内容就多了。有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春天的山、水、树、蜜蜂、蝴蝶等等。
今天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著名散文家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描绘春天的。
(利用多媒体,提供秋天、冬天与春天的画面比较,并出示两首诗的内容。教师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起学生共鸣,让学生感受回忆,调动他们的直接经验,进行情感上的铺垫。既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又有利于学生迅速进入课堂情境。)
二、学习目标
利用课件出示学习目标。
三、教师范读,整体感知
1、范读前请学生思考:
朱自清先生是以怎样的心情盼望春天的到来;然后又用怎样的彩笔描绘春天的美景;最后,他又满怀喜悦歌颂了春天。根据提示(盼春──绘春──颂春),将本文分成三部分。
2、教师配乐(班德瑞《春天里的一天》)朗读:
教师的范读是非常重要的,从发音、停顿、重音、语调、速度和情感等方面给学生以引导和熏陶,目的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去思考,以便从整体上把握文意,为下一步的品读奠定基础。
教师讲述后明确:盼春(第1自然段);绘春(2~7自然段);颂春(8~10自然段)
四、导读促学,授知授法
以第一部分(盼春)和第二部分的第一小节(总写春回大地)为例,指导学生品读的方法。
1、简析“盼春”:
出示问题组:春天来了没有?(通过“近”字可以看出春天还没有来)作者是以怎样的心情去迎接春天的?(“盼望着”)为什么叠用“盼望着”?(作者心情急切)这一小节有两个词“着”和“了”构成了四个词尾,有什么作用?(给人柔和的感觉)
2、分析全文第二自然段:
接下来作者就用了比较多的笔墨来描绘春天的美景。
从哪儿可以看出是总写呢?(“一切”)
在这一小节里,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有代表性的事物?用了哪些词语来描述他们?
作者抓住了“山、水、太阳的脸”来总写春回大地。分别用“朗润”、“涨”、“红”来描述他们。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朗润”、“涨”、“红”的特点。朗润是明朗润泽的意思,因为阳光照在上面,明亮起来了,山清水秀。冬天的水是枯的,冰雪消融之后,所以水“涨”起来了。“红”字不仅写出了太阳的颜色,也写出了太阳的温暖。同时,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两幅画面的比较,加深学生的印象。
小结:作者在这一小节中抓住了主要景物的主要特点,写出了春天的总体景色,然后又选取了五幅画面来具体描绘春天的美景。(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这一部分的学习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小组交流、讨论、达成共识。然后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品味,揣摩其内涵。)
五、学生品读、揣摩语言
在教师教给学生方法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从五幅图画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幅图画,并划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然后说明理由。
这一部分的学习,主要采取分组合作的方法,学生在自读的基础上,同学之间讨论交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仔细品味语言,使“教”与“学”均置身于作品所设置的意境之中。教师要抓住重点语句,以“读”促“学”。引导学生进行探究、体验性学习。
1、春草图:(第3自然段)
这一段用词准确。“偷偷”表现出小草在春的催发下,在人们难以察觉的情况下,不生不响的生长状态;“钻”写出了小草的生命力的顽强。“嫩嫩的”表现出质地柔软,“绿绿的”写出了颜色的鲜艳。“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采用反复的修辞方法,以口语化的词语写出小草生长茂盛。写人的动作“坐、躺、滚、踢、跑、捉”,抓住了儿童最喜爱的,而且是适宜于草地上开展的几种活动来写。写儿童的活动实际上是写草对儿童的吸引力,突出草这一中心。写儿童的天真活泼,欢声笑语又给草地增添了生活气息,使大自然充满生机。“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借风衬草,照应开头“东风来了”,又为下文铺垫,给人以柔和的感觉。
这一段在写景的层次上也很有特点。先正面写,第一句用拟人的手法,第二句由近及远,把春草人格化,显示出春草的生命力,“嫩嫩的”、“绿绿的”,从质地颜色的角度,突出了春草新鲜的特点,“满是的”用口语显示出春草生机勃勃的特点;然后侧面写,第三、四句写春草给人的欢乐感受,充满活力。
2、春花图:(第4自然段)
在词语运用上:“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百花争艳、生机盎然的热闹景象。“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以形象喻色彩,色彩更鲜明。一个“闹”字,既写出了声音又写出了动态。“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采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没有明写风,但风寓其中,没有写太阳,但太阳寓其中,比喻用得形象生动。
在写景的层次上:由树上到花下到遍地,色与味、虚与实、动与静相结合。
3、春风图:(第5自然段)
风是无形的,但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作者分别用触觉、嗅觉、听觉写春风。首先从触觉方面,作者引用诗句,又打一比方,让人感觉到春风是温暖的。然后写“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儿”“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仿佛让人闻到春风的芳香。接下来写鸟鸣的清脆、婉转,风声和水声的轻盈,笛声的嘹亮,从听觉的角度来写,仿佛让人听到春风的柔和。这些声音应和着,构成了一曲非常动听的春天的交响乐,和谐优美,此起彼落。风是无形的,可在作者的笔下却有形、有味、有声、有情。
4、春雨图:(第6自然段)
在词语的运用上:先用“可别恼”这一口语,显得特别亲切而有情趣。“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写出了春雨细密、闪烁、绵长的特点。一个“斜”字写出了雨的轻盈,同时又暗写了“春风”。“树叶却绿得发亮”是因为被雨洗去了灰尘,“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一个“逼”字让我们感到被雨水清洗后的小草,把青色送到了我们的眼中。“安静而和平的夜”,写出了温馨的感觉。
在写景的层次上,由物及人,由近到远,由静到动,一幅充满诗情的江南春雨图,流露出作者的对春雨的喜爱。
5、迎春图:(第7自然段)
风筝是春天的信使,写风筝多了,实际上也是人多了。“舒活舒活”“抖擞抖擞”,极富节奏感。引用俗语“一年之际在于春”,给人无限的遐想。在写景的层次上由风筝到孩子,写出了春到人欢,迎接春天到来的喜悦心情。从而激发人们奋发有为,不负春光。
(在这个环节中品读是第一要义,教师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不需要面面俱到,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让学生通过品读,细细揣摩,反复品味,进行体验与感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图画,充分调动学生的直接经验,同时学生朗读时配上音乐,让学生始终处在一个美的氛围中。)
六、朗读回味,总结拓展
1、简析本文最后一部分:(8~10自然段)
作者以赞美作结,颂扬了富有生机的春天,深化了文章的中心。抓住三个比喻句的顺序,由娃娃到小姑娘到健壮的青年,符合成长的顺序。在朗读时应该节奏明快,由弱到强。
2、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借景抒情。
3、思考:作者为什么能将春天描绘得如此美丽呢?
首先要有细致的观察,并且善于积累语言,然后由感而发,才能够恰当的表达出来。
4、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选取几个自然段,进行配乐朗读竞赛。
七、作业
根据学到的写景抒情的方法,写一篇《校园里的秋天》(或《校园里的冬天》),300字左右。准备开一个学生作品朗读会,在全班内交流。
【板书设计】
春
盼春(1)语言积累
总写(2)
春草图(3)
绘春(2~7)春花图(4)表达
春风图(5)
春雨图(6)
迎春图(7)
颂春(8~10)细致观察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3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语:
同学们,下面我们先来欣赏一首歌。(播放歌曲)好了,同学们在欣赏完这首旋律轻快的歌曲后,老师考考你们了:这首歌歌唱了哪个季节?这个季节有怎样的特点?如果让你用文章来描写这个季节,你会怎样写?(学生各抒己见)好,同学们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我国现代著名朱自清先生所写的《春》,看看他又是怎样描写春天的。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美的追求,对光明的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ùn、niàng、liáo、、chēng、suō、lì、xī、shū、、dǒu、sǒu、cháo
酝、酿、、嘹亮、撑、伞、蓑、笠、稀、疏、抖、擞、、安巢
二、整体把握文章。
1。配乐范读课文,朗读时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读时展示几幅春天的图画)
问题:
(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
(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
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
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三、探究质疑:(第一部分)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
“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
探究质疑:(第二部分)春天来了,走到了作者的面前,作者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朗读第二段
(1)看到了山,水,太阳。(可以看出这是对春天的——描绘)
(2)从这一段开始,作者已经开始在描绘春天了,既然它已经来到了作者的面前,为什么他不开始从最细小的一草一木写起呢?
明确:这一段是对春天的一个整体的描绘。为什么会先有一个整体的印象呢?因为这是一种视觉的规律。假如现在来了一个新同学,他就站在门口,我们先会看他的什么呢?是高是矮,是肥是瘦,是黑是白,等等,然后我们才会去看他穿着什么样的衣服,什么样的鞋子,什么样的发型,等等,再接下来,我们将会看到他衣服的颜色,鞋子的颜色,甚至是品牌等等。
(2)“一切”这个自然段的怎样描写春天的?
(3)这段话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拟人,勾勒出春天的生机勃勃。
春草图
朗读(齐读),思考这段抓住了春草的什么特点来写?
(教师明确:嫩、绿、多)
(1)把“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换为“小草一下子从土里生出来”,体会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哪个好
“钻”和“偷偷”用得好,说说好在哪里?
“钻”既表现春草冲破土层的挤劲,又用“偷偷地”修饰,形容它不知不觉地出现,生动地表明春草的活力。
(2)那么为什么作者在描绘春草图中要穿插这些小孩的画面呢?
提示:小草和小孩子具有哪一个共同点呢?(小,说明他们都处在生命中最富有生气,最活泼的时期,这个时期的生命力最为旺盛。)
在春草图中,作者将小草的画面和小孩子的画面组合在一起,也就是将两个最富有生命力的景象组合起来,交相辉映,使得整个春草图显示出了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总结
作者抓住了春天的特点通过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准确、生动地描绘,抒发了对春天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4教学目标
1.总体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对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抓住春的特点用生动的语言描写的方法
3.培养审美能力,春(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目标2
教学难点
写评析
教学用具
教
学
过
程
[预习指导]
1.熟读课文,背诵全文
2.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的音形义。
[三分钟演讲]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二位同学即兴描绘窗外的田野景色,由其中的不足来提醒学生要抓住一些特征进行描绘,并向本课学习写法。
二、检查预习:
1.三人抽查背诵片断,2.二人上黑板默写字词。
三、范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诵,给学生以美的启迪)
学生结合练习一听读时思考给课文分成盼春、绘春、赞春三部分。
四、理清文章层次结构:
1.抽签提问二生三分法的起止,其它有异议的学生补充后教师评议。
2.请学生思考第二段与后面各自然段的结构关系。并说明理由。
采用自由发言式。(总分)
五、共同分析第二部分的春花图春草图:
1.请一学生速读课文,分别用两个字概括3-7段的内容:
2.抽查提问,3.师生共同归纳。
五幅图: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4.解决 以下几个问题:
(1)读春草图,指出文章中分别从小草的哪一方面写的?
(2)其中的人物是什么的人?有何情趣?
(3)读春花图,写100字左右的分析短文.<提示:抓住哪些景物写,采用什么修辞方法,写蜂蝶的目的是什么,突出花的哪些特点>
第一二个问题口头练习,第三问题写完后由几位同学朗读.后教师归纳:(此问题间接培养审判能力.)
布置作业:
六、布置作业:
在家庭本上练习完成课后练习二(A)
说课精要
分析短文一项对于快班的学生非常必要,把写作训练变成学生日常必的经常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5【课型定位】
朗读感悟式。
【教学对象分析】
1、虽然这篇散文可以挖掘的方面很多,但其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人所共知,因而教学时从美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体味语言,感悟意境,梳理结构,应是可行的。
2、初一学生对现代散文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但本文的内容相对较浅,完全可以通过反复朗读感悟其美的所在,进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和对作者的情感的把握。
【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目标:
理解作者热爱春天,赞美春天的喜悦之情;培养学生对美的追求。
2、知识能力目标:
从整体感知和理清思路着手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朗读能力。
3、过程方法目标:
指导学生正确、流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的体会作品的语言、思路、主旨等。
【教学重点】
1、感悟文章的美。
2、以朗读加深理解,通过理解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
掌握一定的朗读方法和技巧,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方式】
声画同步,视听一体,营造优美的氛围,师生共同进入意境。
【教法】
指导朗读,引导品位。
【学法】
反复朗读,合作探究。
【课前准备】
1、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2、学生:寻找生活中美的事物、景物等,并能用短语表现出来。
【教学流程】
展示:多媒体放映大自然鸟语花香,草长莺飞的美丽画面,迅速将学生带入美的氛围。
提问:生活中你能发现哪些美的东西,能用适当的短语表达出来吗?
点拨:坚强的意志、纯洁的心灵、漂亮的面容、潇洒的风度、辽阔的天空、金色的原野……当然还有:优美的文章。
引导:那优美的大自然景色,想看吗?抒情精彩的文章,想读吗?今天我们要学的抒情散文《春》就是这二者的结合体,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朱自清笔下的春天,去领略、去欣赏。
1、认知性朗读──走进美:
要求:读准字音,扫清障碍。
⑴ 抽四名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让学生勾画出生难字词。
⑵ 另抽两名学生据其表现和预习成效分别评价朗读,评价标准为:
A、是否准确
B、是否流畅
⑶ 师生齐读全文。
点拨:我们初读了课文,踏入了这片美的领地。我们应知道,开始朗读课文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准确流畅,声音明亮。作得好我们就完成了美的第一步。
2、涵咏性朗读──表达美:
要求:理解句子含义,感受优美语言,利用一定的朗读技巧表现美。
训练:
⑴ 教师教读前三节。
⑵ 学生自由朗读,揣摩体会。
⑶ 合作探究,分组讨论应怎样读,怎样表达感情。
⑷ 抽两名同学朗读课文章节,女:春花图,男:春雨图。
⑸ 男女声互评对方朗读,评价标准为:
A、是否读出情感
B、是否具有美感
提问:大家对朗读技巧有何体会?
引导:学生以本文为例畅谈感受,教师点评以鼓励为主。
点拨:再读课文,大家都在表达文章的美。朗读时有两点很重要:一是注重声音的高低起伏、轻重缓急、停顿连贯,跟随文句的意思和情感自然变化;二是尽量以情带声,感知文句的情感含义,不要拘束。若能做到抑扬顿挫,我们便完成了美的第二步。
3、表现性朗读──创造美:
展示:多媒体播放清风流水的音乐,映出花红柳绿的画面,创设优美完整的情景氛围。
要求:通过音乐画面产生联想,将自己融入情景中,开启心灵去创造自己心中的春天。
训练:
⑴ 声情并茂,齐读全文。
⑵ 教师评价朗读:
A、成功何在B、有哪些需要改进
点拨:所有文学作品的朗读(阅读),都应该由作者和读者共同创造其意蕴、美感,我们既要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技巧去尽情发挥,又要力求突破,跳出限制与要求,达到更加完美的第三步。
训练:
1、抢答:
⑴ 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描绘春天美丽动人的景色。
⑵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2、分层:把全文分成三部分,迅速标出起止小节并在括号内填上适合的数字及动词加以概括。
A、()节至()节:()春
B、()节至()节:()春
C、()节至()节:()春
3、概括:绘春部分从哪几个方面描绘春天?
()图()图()图
()图()图
训练:
1、学了本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2、你最喜欢文中的哪一个句子?为什么?课后写在积累本上。
要求:学生由静听到小声跟读,入情入景,再次感悟品味,深化所得。
拓展创新──通过课外练笔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要求:联系现实生活,一定会有许多美的东西有待我们去发现,去体会,试写一段美的人物或景物,要认真体会,表达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本节课的总体设想是,为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情感价值目标,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教师可充分运用各种手段调动其入情入景。并重点训练朗读技巧以加深理解,又在理解的基础上提高朗读水平,以此培养其审美的趣味。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起着活动主持人或引路人的作用。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6教学目标
一、素质教育目标
1.知识认知目标:A.识记掌握生字词的音、形、义;综合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引
用等修辞手法。
B.理解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C.应用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生动描写的方
法。
D.综合通过学习本文,能够基本掌握景物描写的方法,将情感寓于
写景之中,活用各种修辞手法。
2.能力形成目标:E.通过学习本文,体会本文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锻炼学
生的朗读能力、观察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
力和审美能力,养成自学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3.素质培养目标:F.通过学习本文,领略春天的美。引导学生形成热爱大自然、热爱生
活的意识。要让孩子们关注自己周围的事物,善于在平凡的生活中
寻找美、发现美、创造美,拥抱大自然。
二、达成目标策略
突出文章“细”和“美”的特点。初进中学的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时常比较粗疏,课文中的细笔细绘可作为范例,给学生以启发。适当地点拨、引导,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形象美、语言美、结构美、情味美。教师重点讲读一两段作为示范,帮助学生理解描写的对象、描写的顺序、描写的方法、描写的语言,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独立分析,锻炼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揣摩文中准确而生动的词语和句子,体悟作者语言表达的巧妙。
2.难点: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与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饱受严冬寒冷的人们最渴望春回大地,因为春天让大自然生机勃发,给人温暖,给人希望,给人力量。每当春回大地时,人们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诗作赋。唐代诗人杜甫写下了《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韩愈在《初春小雨》中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牧的《江南春》中有:“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些诗句都是古人对春的描写和赞美,那么今天,我们共同欣赏一篇今人赞春的散文。(板书课题、作者)
二、题目解说
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抒情散文。春,本来是自然界的一个季节概念,本文却赋予了它以感情和生命。作者抓住春天的主要特征,用诗的笔调,描绘了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发,草木花卉竞相争荣的景象,抒写出作者热爱春天,憧憬未来的欣喜之情。这是一首抒情诗,一幅风景画,更是一首春的赞歌。
三、知识回顾(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江苏省扬州市人。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200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背影》、《绿》、《荷塘月色》等。
四、范读、疏通字词
1.教师范读
2.学生齐读
3.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
水涨(zhǎng)捉迷藏(cáng)酝酿(yùnniàng)应和(hè)薄(bó)烟黄晕(yùn)
蓑(suō)衣巢(cháo)
五、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结合课后练习一,让学生读课文,分别找出盼春、绘春、赞春的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盼春
第二部分(第2-7段):绘春
第三部分(第8-10段):赞春
2.默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
3.找出本文的比喻句、拟人句。
六、布置作业
要求课后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程度。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讲读示范
(引导学生领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和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特点)
1.讲读第一部分:盼春
(1)作者以怎样的心情迎接春天的来到?哪个词明确地告诉我们春天还没有来到?
---“盼望着”;“近”(拟人)
(2)“盼望着,盼望着”。为什么要连用两个呢?
---这样叠用,更能表达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反复)
(3)轻声读第1节,体会四个词尾的作用。两个“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讲读第二部分(第2、3、4、5节):绘春
(齐读第2、3、4、5节,分析讨论按顺序说明描写的对象;说说描写的角度与方法;哪些词用得很有表现力?)
(1)总括轮廓
春终于盼来了,大地回春,万象更新。作者先粗笔勾勒,用“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总提一笔,然后通过远近不同的三种事物---山、水、太阳,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
(2)春草图
春草图,着力描写春草勃发的景色。这里有草的动态:“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质地:“嫩嫩的”;色泽:“绿绿的”;旺盛的长势:“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从不同的角度刻画春天绿草如茵的情景,与夏草的茂盛、秋草的枯黄形成鲜明的对比。接着写人在草地上的活动与感受,从侧面揭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
(3)春花图
春花图,着力描写春花竞放。作者选择开花时节相仿而花色各异的桃、杏、梨作为描写对象,先用拟人写出它们的争相盛开,再通过三个比喻---“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写出花朵的繁茂,花色的娇艳;它们争春比美,互不相让。接着,作者由群花的争芳吐艳展开联想,联想到秋天的果实累累,同时又由花香引出蜂闹蝶飞,用成千成百的蜜蜂的嗡响和大大小小蝴蝶的飞舞称托春花的万紫千红、香味浓郁,进一步渲染出百花争春的气氛。最后,作者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从树上的花写到无数的散在草丛里的野花,它们虽然不像桃花、杏花、梨花那样如火如霞如雪,却也明艳照人,别有一番情趣。
(4)春风图
春风图,着力描写春风的和暖与清新。“吹面不寒”“像母亲的手”,通过触觉写它的和煦、轻柔;微微润湿的空气中混合着“泥土的气息”“青草味”和“各种花的香”,通过嗅觉写出了春风带给人的特有的清新;呼朋引伴的鸟儿唱出宛转的曲子,牛背上牧童吹着嘹亮的短笛,通过视觉和听觉绘出了一副明快优美、赏心悦目的美好画面。在这幅图中,作者从触觉、嗅觉、听觉、视觉等方面,把无形、无色、无味的春风描写得有声有味,有情有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三课时
一、齐读课文,回顾上节课所讲内容
二、独立分析,教师点拨
1.讲读第二部分(第6、7节):绘春
(1)春雨图
春雨图,着力描写春雨的细密轻柔、润泽万物。春雨的特征是,一多二细。先说雨多、雨细,一连用了三个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这三个比喻非常贴切,不仅展示了雨的特点,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然后顺着春雨写雨中的树叶儿和小草,“绿的发亮”的树叶,“青得逼你的眼”的小草,无一不带着雨中植物的主要特征。接着又把视线转移到人间,先写“傍晚时候”的景象,用“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安静而和平”的气氛;接着写行人,写农民,都不忘是在春雨之中,或“撑起伞慢慢走着”,安宁、悠闲,或“披着蓑戴着笠”,带有浓烈的江南地方色彩;最后再写“在雨里静默着”的房屋,与傍晚的宁静气氛互相照应。这一段写出了春雨的特征,写出了春雨之中特有的景象,那一片细雨绵绵的春光,那一派清亮温馨的景色,那一种和平安静的氛围,都描绘得出神入化。
(2)迎春图
迎春图,着力写春早人勤。文章由“天上的风筝”引出地上迎春的孩子,进而带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一片欢腾的景象,构成一幅春意盎然的图画。然后作者巧妙地点出寓意:“‘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前四幅画面主要写春天的自然美,这一幅由景及人,颂扬了像春那样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2.讲读第三部分:赞春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一遍)
结尾三个句子,不仅比喻巧,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她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她非常“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她有“无穷活力”。这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这三句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又形象地点明春天成长进程。最后说“领着我们向前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感情。而且用“去”字结尾,正与开头“东风来了”的“来”字相呼应。开头是在盼春中到来,最后是进入春天的行列向前去,一来一去,一呼一应,形成一个完美的整体。
三、齐读课文
(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越自然、质朴越好、切忌拿腔拿调)
四、归纳写作特点
1.观察细致,描述生动真切;
2.诗情画意相融合;
3.文章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二、三(当堂做完,当堂讨论);
2.完成课后练习四;
3.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一切……欣欣然张开了眼
总括轮廓
山(朗润)水(涨)太阳(红)
钻、嫩、绿、满---草
春草图(草报春)
坐、躺、滚、踢、跑、捉---人
态:赶趟儿
春花图(花争春)色:像火、像霞、像雪
味:甜(果实)
触:抚摸
春风图(风唱春)味:泥土气息草味花香
声:鸟声清脆宛转
笛声嘹亮
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
春雨图(雨润春)状:斜织、薄烟
景:树叶儿绿、小草儿青、灯、人、房屋
迎春图(人迎春):城乡老小舒活抖擞一年之计在于春
教学目标
1.需要掌握的字的读音:
朗润 酝酿 卖弄 嘹亮 黄晕 烘托 静默 舒活
欣欣然 繁花嫩叶 呼朋引伴 抖擞精神 花枝招展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朗润 卖弄 呼朋引伴 黄晕 舒活 花枝招展
掌握“酝酿”、“烘托”的语境。
3.掌握下列多音多义字:
涨 藏
二、能力目标
学习本文细致观察景物,抓住特点,生动地写景抒情。
三、情感目标
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为我们所描绘的江南美景的意境。
教学建议
一、主题思想
《春》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细致地观察春天的景物,抓住其主要特征绘出一幅幅春景图,展现了大地回春、生机勃发的动人景象,赞美了春天带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第 一部分(1)盼春
第二部分(2-7)绘春(五幅画面: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
第三部分(8-10)颂春
三、写作思路
《春》全文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顺序跟作者思想感情的发展是一致的。春尚未来临,热切地盼望她的到来。“盼望着,盼望着”的反复吟咏,将那种渴望 的心情抒写得淋漓尽致,也为全文定下清新活泼的基调和抒情的旋律。待到春天降临人间,作者则尽情地欣赏这大地回春的美好景象。这一部分是全文的重点,作 者集中笔墨从不同的侧面绘出春的色彩。最后以赞美作结,三个比喻各自成段热情洋溢地颂扬了富有创造力的美好春天,深化了文章的主旨。
四、写作特点
首先,观察细致,描写生动真切。例 如 写春草,作者突出了春草的旺盛生机,不但写小草的顽强生命力和小草的质地、色泽和长势,还写出了春草勃发给人们带来的欢乐。又如写春风,突出的其和暖、清新的特点。总之,作者从不同角度,细致入微地观察春天,抓 住了春的特征进行描写。
其次,全文语言朴实清新,准确生动。例如:“水涨起来了”。春水用“涨”描述,表明春天水多,再现了冰消雪化后春水涣涣的样子。又如“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钻”表明春草破土萌发,满山遍野的生长出来,显示了不可压抑的生命力。这样的例子俯拾皆是。
这些词语凝练形象,作者锤炼词语的功力可见一斑。
全文句式也富有变化,在散句中夹着对称或排比的短语短句,叠词的运用也使描述更加有表现力。如:“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文中还有许多精彩动人的比喻句、拟人句。如形容春雨 “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连用的这三个比喻非常形象,不但细,而且亮,都是惹人喜爱的。这样的比喻非常贴切,而且能唤起读者对春雨的喜爱。结尾部分连用了三个比喻,同时拟人,不仅比喻很巧妙,意义深,而且分行排列,先后有序。从刚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再到健壮的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的成长过程。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它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它“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它有“无穷的活力”,这正是对五幅春景图含义的概括,点明了全文的中心意思。三个比喻各自成段,更能强调春的不同生长过程。最后说“领着我们上前去”,表达了作者追求美好未来的强烈而真挚的感情。这些修辞手法的运用,对描绘景物特点、抒发感情有突出作用。
五、诵读指导教学方法建议
诵读不仅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教法,也是学生常用的一种学法之一。这篇优美的抒情散文尤其适合这种方法。学生应当在预习中查字典词典,读准“预习提示”中有关字词的读音、勾画 出描绘春天的生动词语和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理解其含义和作用。再读课文时,应在理解各部分内容基础上,确定感情基调、语音语调的处理方法。第一 部分表达作者盼望春天到来的欣喜情感,可用欣喜愉悦的语调朗读;第二部分表达作者对春的喜爱欣赏的感情,应用轻松明快的语调朗读;第三部分表达作者对春天的赞美之情,应用高昂的语调朗读。总之,通过诵读,可以创造一种情境氛围,让学生体会文字的图画美、语言美、音乐美乃至情感美,得到美的感染熏陶。
六、在诵读的基础上进行揣摩
阅读优美的诗文,就是体验语言文字所创造的情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正如专家所说:“人们欣赏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于读者的感觉和感情,使读者受 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文学鉴赏”条))“感受”就是体验。欣赏文学作品时的体验,最重要的两种心智活动就是审美联想和审美想像,它们是文学性体验也是文学欣赏的本质属性的体现。即使是文学修养很好的人,联想和想像也是不可绕过的“门槛”。
从文学作品的功能实现和生成规律来看,作品的语言文字,要还原为读者脑海中的艺术形象需要联想和想像,联想和想像是读者进入作品情境的又一必经之路,脱离联想和想像的阅读,就不是文学欣赏的阅读,而可能是其他性质的阅读(例如科学性的、专业研究性的);再有,作品的原有的画面、情境、意象,要衍生、迭生出新的内容,亦即象外之象、境外之境,也需要联想和想像。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来看,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未必赶得上成人,但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绝不比成人差,他们通过形象直观的思维探入课文的情境中,真切地感受、尽情地体验,这是他们的心理意识功能的特性所决定的,也是他们的阅读心理的优势所在。对学生来说,联想、想像的功夫做得越充分,对作品底蕴的感受、理解就越深刻。
通过联想与想象进行揣摩的方法可以贯穿于学习课文的全过程。如学习“春草 图”,想象自己来到了初春的田野、公园,与家人、亲友嬉戏追逐;学习“春花图”,想象或联想你到过的果园,在春暖花开的季节的景象;学习“春风图”“春雨图”,想象自 己置身在江南的乡间、田野之中享受春风的温情,感受春雨的沐浴。在想象与联想的过程中,还可以丰富、扩充文中描绘的意境,揣摩作者用词、用句的精妙,体会作者寄寓在文中的思想感情。这种方法如果运用得好,将会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语言感受力。
七、选取重点段落详细讲解分析
初一学生还不善于通过细致地阅读课文理解体会散文所描绘的优美意境。因此教师可选取一、两个重点段落作详细讲解分析,引导学生注意课 文细致描绘的地方,如本文的“春草图”和“春风图”,其他段落则指导学生自己阅读分析。这样,教师的讲解就起到了示范作用,启发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培养他们阅读的能力与习惯。
《春》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
领会作者细致观察、生动描述抒发感情的方法。落实三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用鲜明、准确、生动的语言和多种修辞手法具体细致写景状物的方法;指导学生由语文的整体到局部,再从局部到整体反复研读体会作者布局谋篇的思路;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兼作圈点批注,养成边读边思考的习惯。
教学难点
把对景物的细致描写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完美地结合起来,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引用名言,导 入课文,激发爱美的情怀。
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这样说:“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之中,大自然的美可 以说是无处不在。它不同于巧夺天工的工艺美,也不同于绕梁三日的音乐美,然而,它似 乎是各种美的综合。尤其是我们祖国壮丽的山河,真是美得令人陶醉,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地方,展现出不同的风姿。
二、指 导自学课文,梳理全文结构。
一提到春,我们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荡漾、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就会觉得有无限的生机,无穷的力量。古往今来,许多文人描绘春天,歌颂春天。朱自清先生的《春》就写了许多美丽的景物——山、水、草、树、花、鸟、风、雨等等。同学们把课文仔细读一遍,要求:
1.读不准的字查字典,弄清字音、字形、字义。
2.把你认为写得最美最精彩的句子画出来,体会美在哪里,精彩在哪里。(要求“不动笔墨不读书”)
3.文中从迎接春天写到春天的美丽景色,再写到歌颂春天。读后分分看,哪几节写什么。
4.提出自己阅读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学习小组内先自行解决,然后将小组无法解决的问题提至全班。
三、在学生自由发言的基础上进行讲读示范,引导学生领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和抓住景物特征细致描绘的特点。
1.有同学说文章开头“迎春”写得很精彩。确实如此。“盼望着,盼望着”,两个词叠用,不仅能生动地表达出作者向往春天的急切心情,而且把读者的心“吊”起来,引起共鸣。
“近”用得十分准确,告诉我们春天还未来到。
即使动态助词,用得也很考究。学生 轻声读一段,体会四个动态助词的作用。两个 “着”,两个“了”,给我们以非常柔和、亲切的感觉。
2.从第2节开始,作者用彩笔描绘春景了,描绘得那么形象,那么优美。同学们朗读第2、3、4节,要求读顺畅,读后:
①按顺序说明描写的对象。
②说说描写的角度与方法。
③哪些词用得很有表现力?
同学们就这些展开讨论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
(略,详见“教材分析”)
综上所述,要把现实生活的春移到笔下,使文中真正洋溢着春的气息是很不容易的。从这三段中我们就可领悟到不少写作的奥妙。请同学们朗诵、熟读,咀嚼一下刚才讲述的要点。(此时教师要加强诵读指导,对学生朗诵中的表现要及时指点、评价)
四、学生独立分析,开展评论。
《春》这篇散文广泛地写春景,刚刚欣赏了春草图、春花图,下面的春风图、春雨图、春天人活动的图景,请同学们自己赏析。赏析时注意:弄清描写的顺序、角度、方法、语言,重点分 析写得精彩的一两个句子,谈自己的学习体会。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点拨一二。(点拨内容从略。)
五、诵读第2至7节,思考回答:
1.作者绘春景按照怎样的顺序?
2.绘景中渗透了怎样的感情?
讨论后明确:
绘景先总写,后分写;分写时由远而近,由大而小。围绕“春”写各种景物,采用模式结构的方法把各幅图景组合成篇,犹如长卷,把一幅幅彩色工笔画逐步展示在人们眼前。作者绘春天优美之景,抒赞美春天之情,充满诗情与画意。
六、朗读第三段,要求学生说明:
1.这一段的主要内容。
2.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这样结尾与描写景物时所表露的感情有何联系?(难点,详见教材分析)
七、熟读全文,体会文中像小河里的水流淌一样的词句是怎样有层次地从笔端流淌出来的。
八、寻找春天,展开想象。春天本无形、无声,是“空灵”之物,描写出春天的形象很不容易。而朱自清先生却把春写活了,写得有形、有色、有声、有情,充满诗情画意。这是由于:作者对春天无比热爱,观察景物十分精细,运用语言的功夫很深。这些都是我们急需学习的。
现在我们也带着对春天的热爱去校园里寻觅春天。看校园秋色,想象着天的美景,口头描述春草、春花、春风、春雨的景象。要求:
分小组进行,互问互答。
指实景,口头描述春景。
仔细观察,尽量运用文中的词句。
对反馈的情况开展评论。
九、仿写。
仔细观察秋天景色,用细笔细描的方法抓住景物特征写一篇短文,题目是《秋景二题》。
探究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可以设计这样的探究练习:想像“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的情景,你能说出“偷偷地”和“钻”用得好在哪里吗?
春风“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这是什么感觉?春风除了像母亲的手,你觉得还像什么?这样的问题能够明确地告诉学生依靠联想和想像去体验课文情境。在教师带领下学生完成上述探究活动后,教师还可以发动学生继续设计类似探究性练习题目,调动学生参与讨论交流的积极性。
第三篇:朱自清《春》教学设计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2、培养朗诵能力,背诵这篇文章。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的情感。【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能流畅地朗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
难点 :揣摩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及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方法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学案。【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导入语:
一年四季中的春天让你们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参考:春天万物生机勃勃;春天的雨;春天的花……想一想以前是否学过有关“春”的句子。参考:《春夜喜雨》(杜甫)、《春晓》(孟浩然)、《清明》春,会在我们的心灵中幻化出一派充满诗情画意的美好景象。春天是美丽的,当我们带着对美好景物的热爱、赞美之情的时候,我们思想的河流会跳动出充满对生命热爱的美妙无比的浪花;我们感情的波澜也会在秀美迤逦的景色的云海中起伏飘荡。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篇现代散文《春》。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江苏扬州人。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20年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作品有:散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背影》、《荷
塘月色》等名篇。
《春》大致写于1928年至1937年,朱自清在写此文时,已经没有初期创作诗文时的那种淡淡的哀怨的情调,而是鲜明地表现出新鲜的格调和欢快的情绪。在大自然中,他发现了美和希望,于是欣喜万状,写下了著名的散文精品《春》,反映了他对 美的追求,对光明的 向往,表达了他对未来的希望,流露了积极进取的精神。
3.检查预习,学习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Yùn niàng liáo chēng suō lì xī shū dǒu sǒu cháo 酝 酿 嘹亮 撑 伞 蓑 笠 稀 疏 抖 擞 安巢
二、朗读课文
注音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朗读要求: 教师范读: 我要展示:
三、朗读课文、梳理层次 1,朗读课文解决问题(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2)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3)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师生互动,共同讨论以上问题
2,理清文章结构:
(1)课文围绕“春”写了什么?
本课作者对春天作了全面、精细的观察,抓住了春天的特点,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
文章是按“盼春”—“绘春”—“赞春”来写的,请同学们划分出来.本课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总写——盼春。表达出人们对春天的盼望和兴奋喜悦的心情。
第二部分:(2-7)具体写——绘春。把景物和感受结合,全面细致地描绘出春景图。
第三部分:(8-10)总写——颂春。赞美春天,点出了春天的特点:新、美、健。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绘春”,展现江南春天特有的景象的?
文中具体描绘了六幅春景图:
春醒图——自然醒——第二自然段
春草图——草报春——第三自然段
春花图——花争春——第四自然段
春风图——风唱春——第五自然段
春雨图——雨润春——第六自然段
迎春图——人迎春——第七自然段
四、探究质疑:
朗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概括春天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六、作业:
1、必做题:积累本科生字词。
2、选做题:试背诵课文。
3、选做题:感悟朱自清先生的《春》,写一篇短文,描绘自己家乡的春天。板书:
《春》
(一)盼春
总领全文,开启下文
总括轮廓山(郎润)水(涨)太阳(红)
(二)绘春 春草图
春花图
春风图
春雨图
迎春图
新
(三)颂春 三个比喻句 美
力
第四篇:朱自清《春》教学设计
《春》教学设计
黑山中学
闫丽娜(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能与技能:
1、积累词语。
2、流畅的朗读。
3、揣摩、欣赏文中词语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4、领会课文分层次写景、抓住景物特点观察细致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朗读、品味、欣赏、互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把握作者字里行间里流露的真挚情感,感悟大自然之美,热爱大自然。教学重点:积累词语,培养朗读能力
教学难点:了解春天的特点,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培养文学鉴赏能力和想象力
二、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三、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播放春天的影像资料
(二)、介绍作者
(三)、整体感知:
1、听朗读 播放《春》的视频材料,欣赏并走进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天,学生
仔细倾听并谈一谈欣赏后的感受。
2、字、词释疑解难。
3、选择自己喜欢的语段阅读课文并进行小组合作探究(1)从结构角度来看你觉得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春天的?
(2)请你找出文中都描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3)作者具体描写了哪几种景物?
(4)假如你是一个画家,你能根据本文画出几幅图画,并且给每一幅加上小标题。如:____图。
(5)从结构美、修辞美、词句美、角度美、情感美等来品味本文精彩之处。
4、品味鉴赏:
从结构入手赏析1、2、3段
(四)、布置作业
(五)、教师寄语
“一年之际在于春”,同学们,让我们把握住自己的人生的春天: 好好学习,努力奋斗开创祖国美好明天。六 板书设计
春
朱自清
风
送
春
归
报 物
草
第五篇:朱自清《春》教学设计
朱自清《春》教学设计 凌海市谢屯初中何旭
《春》是一篇构思精巧、语言精美、富有诗情画意的写景抒情散文,作者以清新优美的语言描绘了春回大地、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赞美春的活力给人以希望和力量。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感情脉络。
3、体会本文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朗诵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品味文章的画面美,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和热爱自然、追求未来、积极进取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积累词语,培养学生朗诵能力、想象能力。
2、了解春天的特点,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利用多媒体营造出自然、美丽、温馨的春天,给学生创设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
2、朗读教学法。每一个步骤都注意突出朗读训练,让学生在读中学、在学中悟,学会朗读抒情散文,体会春的优美意境。
3、自主探究教学法。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会的研读、精读、品读的学习方法,品味文中传神的语句。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播放《春天在哪里》歌曲跟唱。一曲《春天在哪里》即将拉开今天学习的序幕。同学们都经历了十几个春天了吧?能不能简单低说说你对春天的感受?(说出关于春天的词语、色彩、诗句,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根据同学们的回答做出引导和评价。
词语:草长鸢飞、风和日丽、阳光明媚、暖洋洋、软绵绵„„
色彩:绿色(柳树、小草)、红色(山茶花)、粉色(桃花)、白色(梨花)„„
诗句:
孟浩然《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春雨春声春鸟
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柳春风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
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春花春蝶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天街小雨细无声,草色遥看近却无。”——春雨春草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桃春江春鸭„„
大家都从不同的方面表达了自己对于春天的感觉和印象。现代注明作家朱自清对出的感受是怎样的,我们一同走进朱自清的散文《春》,去享受繁花似锦,如诗如画的春天!
板书:春
二、课前预习:
水涨(zhǎng)酝酿(yùn niàng)应和(hâ)窠巢(cháo)笼(lǒng)着一层薄(bò)烟黄晕(yùn)蓑(suō)衣 抖擞(dǒu sǒu)精神嘹(liáo)亮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现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江苏省东海县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在大学读书后期,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写新诗,一直继续到毕业后在江浙一带当中学教师的时期。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转而从事散文创作,成为现代著名的散文作家。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次年回国,仍至清华大学任教授。抗战期间,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7月,著名的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血的教训促使朱自清积极参加党所领导的爱国民主运动,成为一个坚强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1948年,他贫病交加,但坚决不向反动派屈服,该年12月病逝于北平。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早期主要成员,一生勤奋,共有诗歌、散文、评论、学术研究著作26种,约二百多万字。散文代表作有《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三、感知课文:
先听老师配乐范读,然后全班一起静听或自己跟着音乐朗读一遍课文,注意朗读的语调、停顿、感情。放松心情,发挥想象,春天就在身边。
听完录音,再请学生举手分段朗读。(学生读完教师点评,指出优缺点。)教师提示:朗读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充满喜悦和希望。基本语调是轻柔、缓慢、语句清晰、自然。语音越自然、质朴越好、切忌拿腔拿调。要读准字音,口齿清楚,吐字有力,而且是自然流畅地读出。体会感情,把握重音、停顿、速度、抑扬等。朗读时语势多扬少抑,用声多轻少重。开头要读得欣喜,充满生机。中间部分则需要精雕细刻:“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这段可以读得俏皮、活泼。“风里带来新翻的泥土的气息„„”“鸟儿将巢安在繁花绿叶中„„”“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几句要调动各种感官来体验春天的味道、春天的声响。结尾的三段是文章的点睛之笔,作者讴歌春天、热爱生命的思想在这里得到升华。因此,“娃娃”要读得轻些、高些,略有虚声。“小姑娘”则用高而明亮的声音来表现她的快乐、活泼。最后一段,要加强吐字的力度和气势,声音洪亮、有力。
教师示范重点语句的朗读。
四、整体把握:
这一部分主要是学生自主探究开展。把1-3自然段;第二小组第4自然段;第三小组第5自然段;第四小组第6自然段;第五小组第7段和8-10自然段。
提问:
1.读完课文,大家说一下朱自清都写了春天的哪些景色?
以小组为单位,请同学们互相探讨总结,并把本小组的成果写在黑板上。五分钟后。请各小组代表呈现本组答案。
2.作者又是怎样形容他们的呢?(这个问题教师要根据学生写在黑板搬上的点小组回答并,要小组派一个人到黑板上写出。)第一组
山:朗润水:涨太阳:脸红(一生读,齐读,读后评价)
小草:钻嫩嫩的绿绿的(喜爱、惊喜。生齐读)
第二组
桃树、杏树、梨树: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蜜蜂:嗡嗡地闹着蝴蝶:飞来飞去野花: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生齐读)
第三组
春风:“吹面不寒杨柳风”像母亲的手(一生读,温暖、亲切、慈爱)鸟儿:卖弄清脆的喉咙
牧童:短笛成天嘹亮地响着(生齐读)
第四组
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农民:披着蓑房屋:稀稀疏疏静默
第五组
风筝:渐渐多了孩子:也多了家家户户、老老少少:赶趟儿似的“一年之计在于春”
要求每个小组读出所找词语的句子。3.请每个小组标出的课文线索。
每个小组把自己的结构图写在黑板上,并解释原因。
教师要给予指正和肯定。
线索:盼春——绘春——颂春
找出线索图,使学生理清课文脉络。为第二节课的深入解析做准备。
4.最后播放音乐(班得瑞《春野》),创设舒缓的情境,全班齐读课文,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把春天的气息带入课堂。
五、本节课小结:这节课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用范读、配乐、图片展示等创设情境,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感受大自然的魅力。采用分小组的形式,发挥大家分工合作的积极性,通过几个问题由浅入深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探讨。
六、布置作业:
1、大声朗诵,熟练课文。
2、各小组在找出自己所负责段落中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句子。可以从修辞方法、表现手法、情感表达、词语特点等多角度分析。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3、建议:大家如果感兴趣,课下可以自己家里拍摄的关于春天的DV、照片或是绘画拿过来分享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