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4._青山不老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认识“虐、踞、淤”,理解“肆虐、归宿、风雨同舟、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2.教学重点/难点
1.从这位普通的山野农夫身上看到我国人民保护自然、改造山林、绿化祖国的坚定决心,以及为此付出的巨大努力。
2.领悟老人对青山的一片深情。
3.教学用具
课件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出示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2.谈话:在上一课中,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眷恋与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节课,我们将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植树造林,在土地上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
二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阅读提示”,明确要求。
(1)默读课文,思考: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这个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2)联系课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2.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把字音读正确,了解课文大意。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 指导阅读,感受“奇迹”
1.自由读课文,根据提示思考问题,勾画答案,批注感受。
2.学生交流: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1)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暗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2)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展开想象: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3)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这一奇迹?学生自读课文第1~5自然段。
3.讨论:老人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奇迹的?
(1)大环境——险恶。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可以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也可以用自己的话说。
(如有条件可用课件补充介绍晋西北的地理、经济、西伯利亚大风、沙尘暴等资料)
(2)小环境——艰苦。
你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艰苦?
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4.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1)引导: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了“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与日月同辉了”,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2)指导:“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老农能和山川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联系上下文,想想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因为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
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这段话。
(3)总结: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用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
四 再读全文,积累拓展
1.读课文,积累自己喜欢的语段。
2.交流读后感受。
引导:你想对老农说什么?还想对别的什么人说点儿什么吗?
课后习题
1.在括号里填入恰当的词语。
()的地方()的小院()的老人()的设想
()的波光()的杨柳
2.扩写下面的句子。
(1)李晓华是学生。在所有的人当中,李晓华是大家公认的优秀学生。
(2)能力惊人。鸟儿飞行的能力实在惊人。
第二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教案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识“虐、踞、淤”,理解“肆虐、风雨同舟、三番五次、归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辉”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说说青山不老的含义,领悟老人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课前准备】
相关图片资料,课件。
【教学过程】
一、播放课件,激情导入
1、中国地图,认识晋西北的地理位置。
2、播放我国晋西北地区土地沙化的课件资料(或出示相关图片资料),引导学生畅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出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林图。(教科书光盘)
师:瞧,同学们,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这里昔日是一片荒无人烟,穷山恶水之地。15年后的今天,参天的杨柳,如臂如股,劲挺山腰;绿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绿风荡漾。多么如诗如画的景色呀。在这令人如痴如醉的林海背后,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毕生的心血和执著的追求。他为青山披绿衣,青山为他献钟情。同学们,想认识他吗 ?那我们跟着作家梁衡去一起认识这位老人吧!
4、那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青山不老》,请大家与老师一同板书课题:青山不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打开书68页,请大家用较快的速度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畅,读正确。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好,请读书吧!
2、老师先检查一下大家对生字的认识。谁来认读生字词语。强调:“肆虐,盘踞”等词的读音,你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吗?(看课件理解一些难的词语)“肆虐”这个词不容易记住,我们起来写写吧。
3、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呢?请大家试着用老师出示重点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吧!
山野、肆虐、山沟、奇迹、创造、绿洲、价值、造福。
小结:这种方法叫重点词概括法,我们以后可以用这种方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三、以文入情,感受奇迹
抓“奇迹”:
1、师:青山为证,绿树为凭。老人绿化造林,执著地坚守着大山。从他的事迹中,哪个词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
2、快速默读全文,看看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⑴ 先用笔画下来,在感动你的地方写你的上感受。⑵ 写完了吗?四人小组内汇报感受。3、指名学生汇报: ⑴ 出示: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他还有宏伟设想,还要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
这是一个怎样的奇迹呀?3700亩林网有多大的面积 我们学校大约有40亩,相当于几个我们学校那么大?(100个)。可见有多大啊!引导学生想象,然后齐读。
师:这么浩大的工程是谁创造的?老农为创造这片绿洲所付出的千辛万苦,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板书:山沟。多么令人敬佩啊!带这种感情齐读。
⑵ 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老人创造这一奇迹的呢 找出来进行交流。
出示:第1自然段课文的句子。
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这景色美吗?这比喻句把──比作──,请轻轻地读读这句子,你仿佛听到了什么 看到了什么 这么美山林是谁创造的?
(窗外满山的杨柳浓密葱郁,在风的吹拂下,高低起伏,犹如海上的波浪。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这是老人用了15年的心血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啊。)
指导朗读:我们该用怎样的心情段?(赞美,满腔的欣喜。)
这么美的句子能背下来吗?试试看,能背的同学请站起来背吧。你一个人能背吗?请试试看。
⑶ 课文的哪些部分还具体写到了老人创造这一奇迹的呢?找出来进行交流。
出示:第5自然段课文的句子。
是的,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你能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黄土和绿树是互依互存,不可分割的。黄土提供了绿树成长所需的养料,而绿树的根则扎紧,牵绊着黄土,使之不至于流失。这正如老农与青山是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这片青山养育了老农,而老农用自己一生的努力,创造了这片绿色的奇迹,作为对青山的回报。其实人与自然又何尝不是如此。)
好,我们一起来深情的读读这句话吧!抓“环境”:
这一奇迹究竟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出来的,学生读课文,概括。预设:
1、出示:我知道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
⑴ 让学生联系课文,结合注释,学习第2自然段,了解恶劣的自然环境。看课件
⑵ 出示:“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理解意思。
⑶ 如果当时你在这情景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让学生想象。
⑷ 这真是让人感到恐惧。老师与大家齐读这段好码 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
⑸ 这位瘦小的老头,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竟创造了这块绿洲,板书:绿洲。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阿!我们再来齐读这一句吧。
出示:就在如此险恶的地方,我面对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竟创造了这块绿洲。
3、我还知道这个院子里的小环境是怎样的?(学习第3自然段)尽管老农生活条件艰苦,甚至自己的老伴和奋斗者相继离世,这位平凡的山野老农,放弃与女儿欢聚,颐养天年的幸福,依然不懈地努力进行改造,是什么支撑老人在这里植树造林,守候一生。
出示:
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抓“看法”:
1、作者对老人是什么看法呢?从中找出来,齐读课文6、7自然段。2、师: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农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我”不由得想到──
生读:(出示: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3、“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
“另一种东西”,表面上指的是老农创造的这片绿洲,事实上还包含着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
4、“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生:“与山川共存”就是说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生:“与日月同辉”就是和太阳月亮那样一起发出光辉。
5、同学们理解得不错。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老农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水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的这片青山,可以与山水共存。
生:我觉得老农创造奇迹的这个精神更值得永远流传,要知道15年时间对于一个人来说也不算短,老农既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又要克服艰辛的生活条件,这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啊!
生:是啊!老农面对困难能够迎难而上,坚持不懈地努力改造,这种精神会永远闪光。
生:更重要的是老农这样含辛茹苦地做,并不是简单地为了自己,而是为了这个山沟里的人们,甚至可以说是为了人类,在作出自己的贡献,这种舍小家为大家的气概又有多少人能做到 这难道不是宝贵的财富吗?
师: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精神,是老人执著地植树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啊!这种东西不会随岁月的流逝,年龄的增长,老人的年迈,离开而消失。它将永远根植在我们心中,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带着这份感动,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描写作者感受的话。
6、这位普通的老人让我领悟到:青山是不会老的。还有什么是不老的(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不会老的)有了老人精神熏陶下的人们对青山的呵护,我们的青山怎么会老呢 它将越来越茂盛,越来越广阔的遍布祖国大地,万古长青。
7、同学们,这位老人15年如一日地植树造林,造福后代,他的精神永垂不朽,学到这里,相信大家又很多的话想对这位老爷爷说吧,赶快拿起笔写写吧!
我想轻轻地对这位爷爷说:___________________。看着这片树林,我想大声地告诉世界:________________。
第三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课题
11.宇青山不老
12.课型
略读课文
授课
时间
1课时
教学
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的。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通过大、小环境和老人创造的环境的对比,体悟“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4.感悟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
重点
1.知道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情况下创造的。
2.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
难点
理解“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教具
准备
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分钟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课前已经请大家查阅了资料,在你的印象中,晋西北是个怎样的地方呢?
2.【出示课件2】今天,我们一起去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板书:青山不老)齐读课题。
教师点明今天学习的内容是讲一位81岁老人创造奇迹的事情,学生急于了解这一切,所以能专心投入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新课
教学
()分钟
二、教学新课
(一)检查预习
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现在我来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情况。
1.出示词语:【课件3】
肆虐
盘踞
淤泥
劲挺
荡漾
绿洲
风雨同舟
三番五次
不紧不慢
如臂如股
谁来读一读这些词?
指名读,师生评价,纠正。生齐读一遍。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课文讲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造了一片绿洲,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子孙后代。)
(二)了解奇迹,感悟精神
1.让我们现在一起真正走近这位老人,走进这不老的青山。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略读课文,我们一般可以从哪里入手?(课文前的链接导语)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2)这一奇迹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造的?
(3)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
2.了解奇迹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老人到底创造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快速浏览课文,找出一句话来说明。
(1)
学生找出第四自然段的第二句话,出示句子:
【课件4】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2)理解“了不起”
①请大家自己读读这句话,想想“奇迹”是什么意思?那这句话中“了不起的奇迹”指的是什么?
②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了不起”?
③指名学生回答体会到的“了不起”含义,重点引导把握这4个数字(将数字圈红):
点拨: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十五年
八条沟
七条防风林带
三千七百亩林网
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这一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5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这就是——生:“奇迹”,一个了不起的奇迹!
(3)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3.明白创造奇迹的艰难,感悟老人的精神
那么,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奇迹是在什么情况下创造的呢?
(1)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3自然段,细细找一找,找到后标上序号,并写一写批注。师巡回了解情况。
(2)反馈,共同评议。
①第2自然段的教学
学生提出“这个了不起的奇迹是老人在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情况下创造的”时,转入第2自然段的教学。(板书:大环境)
A.学生说后,出示句子。【课件5】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B.指名学生回答,按以下模式进行评议:
请自由读读这句话,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环境,你会用什么?
(板书:恶劣)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点拨:“肆虐”,什么叫“肆虐”?——任意残杀或迫害。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经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课文中指什么东西在哪里肆虐?
在这里狂风肆虐到什么程度我们来看看?
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关键把握“县志”(二字,让学生明白县志中的内容是真实的。)志:文字记录;县志:记载一个县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的专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来说一说。
几百斤重的牛马都能吹到天上,更别说人了,除了狂风肆虐,这里还有什么肆虐?
(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
出示图片【课件6】晋西北环境、风景图片。看,这就是晋西北,黄沙漫漫,山野荒荒,干旱,霜冻,沙尘暴肆虐,据有关资料记载,晋西北气候恶劣,植被稀少,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直接上到城墙;五寨县许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听了这样的介绍,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C.教师总结:在这样险恶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却创造出了这样的一个奇迹,真是不简单啊!我们不由得赞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②教学第一段
当作者带着对晋西北环境恶劣,荒无人烟的印象来到老人居住的山沟里时,他却看到了——
A、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山沟?
B、你觉得这山沟怎样?
(生答:绿、美、舒适、树木大等)
C、现在,我坐在土炕上感受着这份舒适、这份惬意,而这里在以前却是穷山恶水,荒无人烟的死亡之地,而就在这如此恶劣的环境里,这位老人却15年如一日植树造林,创造出这一片青山秀水。这真是一个——奇迹(生讲),对着这奇迹,我们不由赞叹——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
过渡: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小环境又有着怎样辛酸的故事呢?(板书:小环境)
③第3自然段的教学
学生交流,反馈:老人是在孤单的情况下创造出这个奇迹的?说说从哪里体会到的(一排三间房,只剩下老人一人。)
引导学生重点把握:
“a.独自一人的孤单;b.生活的简单清苦;c.同伴离去的坚持;d.老伴去世当天仍在植树;e.有福不享;f.选择青山为归宿;g.年纪虽大,依然坚持”等7个方面。
(板书:艰苦)
小结: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青山,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4.奇迹延续,感悟精神
(1)奇迹在采访后还在延续,因为老人还有宏伟设想——生讲(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了解了老人创造的奇迹以及创造奇迹过程中所付出的一切,你有什么话要对老人说呢?
生先写,之后点名讲述,师随机点评。
(2)15年啊,绿色披上了青山,而青丝却变成了白发,死亡带走了他的亲人,也正一步步向他逼近,但是,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课件7】“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课件8】“他觉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师(引)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老人要把一生奉献给山沟,要把生命奉献给青山)
(3)师(引)看眼前翠绿的青山,听耳边朴实的话语,我被老人的行为所感动,在我眼前,老人的形象愈发高大起来。出示【课件9】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换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
生质疑(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吗?):另一种东西是什么东西?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什么意思?
鼓励学生想一想:“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字面意思是什么?可是老农能和山水永远存在吗?能像日月一样发出光辉吗?请大家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到底是什么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呢?
小结: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造福人类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这就是作者所说的另一种东西,这一切将与山川同在,与日月同辉。让我们带着对老人的崇敬再读一读这句话吧!(板书:无私奉献)
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生命的意义却在茫茫青山之中得到了扩张,而且将随着青山永垂不朽,让我们满怀敬佩之情与作者同呼:
出示:【课件10】青山是不会老的!
向学生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方法,让学生有章可循。教会学生学习方法,能使学生长期受益,这也是新课标里要求的。
出示重点词语,加深理解课文,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和内心世界。
抓关键句子,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这是本单元的训练重点。读懂“县志”记载的事实,可以对晋西北的恶劣环境了解得更深。这一事实能烘托出老人不怕艰苦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在了解到晋西北恶劣的大环境之后,再来引导学生看看老人面临的小环境,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对老人所处的大环境和小环境全部了解,才能使我们看到一位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的老人。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
()分钟
六、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总结:同学们,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植树造林、绿化荒山,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让我们像晋西北的老农一样,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板书
内容
青山不老
大环境
恶劣
小环境
艰苦
无私奉献
第四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认识本的4个生字。
2.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文,了解文内容。
3.情感目标: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读懂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时间1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沙尘暴时风沙肆虐,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治理就会导致更大的灾难。《青山不老》这篇文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位
老人将荒山变成青山的故事。
二、初步感知,朗读文
.认识本的4个生字。
2.通读文,读准字音,不理解的词语可以查字典。
3.思考下列问题:
(1)这片土地上都有些什么景色?
(2)这片土地在美改造之前是什么样子?改造之后又是什么样子?
(3)老人为什么绿化这片山地,如果不绿化行不行?
(4)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后果会怎样?
4.提出不懂的问题。
.全班汇报,检查学习情况
三、进一步理解文内容,思考下列问题
.老人既然这么辛苦为什么不去城里的女儿家享福?
2.为什么老人说“保住了这黄土,我们才有这绿树;有了这绿树,我们才守住了这片土”?
3.“青山是不会老的。”你是如何看待这句话的?
四、写一写
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五、作业
.会写本的4个生字
2.写一写你对青山的感受。
第五篇:《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设计者:廖海蓝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了《只有一个地球》,知道了地球美丽易碎,明白了要珍惜资源,保护地球:学了《鹿和狼的故事》,懂得了维护生态平衡的道理。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开始创造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板书:青山不老,学生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字词
肆虐
盘踞
归宿 劲挺 淤泥 荡漾 三番五次 日月同辉
2、自读课文,想一想:
(1)这位老人创造了怎样的奇迹?用“——”画出相关句子。(2)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用“﹏﹏﹏”画出相关句子。
3、学生找句子,教师巡视。
4、师生交流。预设交流点:
生:“我们盘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绿色的波浪,风一吹,树梢卷过涛声,叶间闪着粼粼的波光。” 师:谁能谈谈你对这句话的感受?
生:用比喻的方法,描写了漫山遍野绿意盎然,林间松涛阵阵、叶间微泛绿波的画面。
生:这句话喻示老人投身山林、为改造山沟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生:我找的句子是:“15年啊,绿化了的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去年冬天,他用林业收入资助每户村民买了一台电视机。”
师:同学们,想像一下这是怎样的一个奇迹?
生:老汉靠自己的力量取得这么大的成绩,真令人佩服。生:他太了不起了,3700亩林网将是多大的一片绿洲啊!
生:我找的句子是:“杨树、柳树,如臂如股,劲挺在山洼山腰。看不见它们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树的下半截,树却勇敢地顶住了它的凶猛。这山已失去了原来的坡形,依着一层层的树形成一层层的梯。”
师;这一奇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造的?用“﹏﹏﹏”画出相关句子。生:他所处的“大环境”——险恶。(板书)师:你从哪里感受到了这个地方的险恶? 生读文中第2自然段。
师:同学们,在我国晋西北,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一说。在我们内蒙地区,大家也能感受到,每年春季三四月份的时候,基本都会有沙尘暴谁来说说当时的情景?(请两位同学回答)
师:然而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这位老人竟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真是了不起,读到这儿我们不得不为这位老人感到惊叹!生:他所处的“小环境”——艰苦(板书)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艰苦? 生读文中第3自然段。
师:面对五位同伴相继离去和同甘共苦的结发妻子的突然离去,他没有被压倒,仍一如既往地在艰苦的条件下植树造林,读到这儿我们对这位老人的感情已有最初的惊叹转为敬佩。
师:让我们再一起带着对老人的惊叹和敬佩之情读一读他创造的奇迹吧!(生再读上文中的三句话。)
3、交流: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师:从贫瘠的山沟到如今葱郁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了出来,这就是他生命的价值。因此,当告别老人的时候,作者不由得想到了—— 出示句子:
作为一个山野老农,他就这样来实现自己的价值。他已经将自己的生命转化为另一种东西。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日月同辉了。师:同学们,“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 生:和山山水水一起共同存在,和太阳月亮一起发出光辉。
师:一位普通的老农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样永放光辉吗?那作者为什么还这样说? 生:精神。
师:“另一种东西”是什么意思?
生:表面指老人创造的这片绿洲,实际上指老人开辟山林绿化家园的精神和造福后代的情怀。
师:是啊,老农不仅留下了这片青山,还留下了更为宝贵的东西——与环境作斗争的不屈精神,绿化家园、保护环境的奉献精神,造福人类的无私精神和宽厚胸怀,这一切将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让我们带着这份感动,一起再读一读作者感受的话。
学生再读作者感受的话。
4、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
师:同学们,作者通过与老人的接触,认识了这位老人,了解了这位老人。“情到深处不自已。”什么语言都表达不了作者内心的感受,所以文章最后只用了短短的几个字结束。你们理解“青山不老”的真正含义吗? 生:“青山不老”其实是指老人植树造林的精神。
生:“青山不老”实际是说老人所创造的奇迹能造福子子孙孙,世代相传。生:“青山不老”指老人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
三、小结
师:是啊,老人用自己的勤劳善良创造了这片绿洲,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生命的意义在茫茫青山中得到无限扩张,这是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而变老的,这是将永远随着青山永垂不朽的,这位老人永远不老,青山永远不老。
四、写作特色
这篇课文,以作者看到老人院内的山林景观引入全文,接着描写了老人改造山林的背景状况以及所做的贡献,最后在结尾以作者的心灵感触提升全文,点出文章的中心主旨,这种写法叫做篇末点题法。同学们在平时的循环日记或者作文中也可以多多借鉴运用。
五、小练笔
以“青山是不会老的”写一段自己的感想。
六、板书
大环境——险恶
16*青山不老
创造奇迹
精神永存
小环境——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