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将相和》教学案例
《将相和》教学案例
《将相和》是一篇讲读课文。这篇课文的题材是写人物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详细具体地叙述了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与蔺相如由失和到言和的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勇敢机智,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认错的精神,说明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和加强团结。从教材特点和读写训练的任务考虑,教学这篇课文要教给学生“抓住人物特点”的学习方法。这篇文章在结构上是很有特点的,课文按顺序写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转变。这三个故事都很完整,可以相对独立。但组合在一起,它们又有着密切联系的,与整篇也是密切相关的。在教学中,我是这样进行的:
新课的引入部分
师:上节课我们将课文分为了三部分,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前两部分。你们知道为什么要将这两部分连续学习吗? 生:都主要描写蔺相如。师板书:蔺相如
师 :写了蔺相如什么呢? 生:完璧归赵、渑池相会。
师:在这两件事之前,蔺相如的职位比英勇善战的大将军廉颇要低,而这两件事之后,他的官职却超过了廉颇,才有了文章的第三部分。完璧归赵教学部分:
师:课文我们都读过了,谁能简单说说事情的起因是什么?结果又是什么?
生:起因:赵王得到一块宝玉:和氏璧,秦王想要骗取宝玉,便假装说要拿15个城来换宝玉,赵王很着急。结果:秦王的骗局被戳穿,蔺相如把宝玉完好的送回了赵国。师:15个城市呀!一个城市面积可不小啊,这15个城市让你知道了什么? 生 :宝玉非常美,非常珍贵。
师:15个城市呀,赵王竟然还那么犹豫,他还嫌少吗?他为什么犹豫? 生 :不是嫌少。不换,怕秦国攻打。换,怕秦国不讲信用。师:这两个担心的问题是否都有可能变成现实呢? 生 :是 师:实在是一个两难的选择!正在这为难的时候,有人推荐说有个蔺相如,为什么要推荐他呢?请你用书上的词语来回答。生:勇敢机智
师:在完璧归赵过程中,哪些地方体现了他的勇敢?哪些地方体现了他的机智呢?仔细阅读这一部分,请你分别用曲线和直线把它们画出来。生发言谈谈自己的理解。
生:“想了一会”众多大臣都束手无策,他只想了一会就有办法了。体现蔺相如聪明。师:“想了一会儿”他在想什么,是在想去不去吗?
生:不是,而是在想如何既能保住和氏璧,又能不给秦王发兵制造机会。师 :他想出好办法了吗?你是从哪知道的?
生:蔺相如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师:蔺相如的语言当中一连用了两个相同的关联词,是什么?这是什么关系的关联词?从这两个你看出了什么?
生:如果......就......假设关系,从这两个关联词看出了蔺相如不仅愿意铤而走险,而且还分析了两种可能,想出两种对策。师 :这两种对策目的是什么?
生:就是造成秦国理屈的局面,让秦王“没有动兵的理由”,使赵国化被动为主动。可见蔺相如不仅勇敢,而且是个深谋远虑,才智过人的人。师:还有哪些描写能看出他机智勇敢? 生:机智说宝玉有不足,要回宝玉。生:让人化妆将宝玉送回国。师 :如果被发现会怎样?
生;秦王会反说赵国不讲信用,抢回宝玉或发动战争。
生: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你并不想交换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说明蔺相如自己不怕死,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师:那么你们想一想,蔺相如真的要连头和璧一起撞碎吗?你怎么知道的? 生:不是真的,因为蔺相如答应赵王,如果秦王没有以城换璧的诚意,就把璧送回来。师 :除了撞这个行动可以看出蔺相如的勇敢吗?
生:还有“理直气壮”这个神态也能体现出蔺相如的勇敢。
师 :那蔺相如为什么以这样的态度对秦王说话说?他不怕得罪秦王吗? 生:他在威胁秦王,吓唬秦王。他知道秦王特别喜欢这块璧。师:从哪可以看出他特别喜欢这块璧?
生:当秦王还没有看到璧的时候,就想用十五座城来换这块无价之宝,当他亲手拿到这块璧时又是那样的爱不释手。这些都足以说明秦王非常喜欢这块璧。因此,他是肯定不会叫他去撞的。师:蔺相如就是抓住秦王喜欢璧的心理,才这样说,这样做的,我们可以看出他才智过人。我们在读这一部分的时候,就要把蔺相如的大义凛然和勇敢的机智的精神读出来。
师:典礼那一天蔺相如大大方方承认宝玉已经送回国。秦王拿他没有办法,只好所以只好客客气气地把蔺相如放回国。为什么秦王没有办法?
生:因为自己理亏没有兑现诺言,宝玉送回去应该。如果杀了蔺相如也拿不到宝玉。
师:“客客气气”是非常客气有礼貌吗?这句话写出了秦王什么心理? 生:不是礼貌,写出了秦王生气,无可奈何的心理。
师:因为完璧归赵立了功,所以赵王封他为上大夫。几年后秦国又找赵国的麻烦,于是有了“渑池会见”,这一次蔺相如可又立功了,这一次在渑池之会上他又做了什么呢? “渑池会见”教学部分:
师:请你们再次阅读渑池之会这一部分,想一想他的行动为什么立了功劳呢?
生:秦王让赵王为他鼓瑟并叫人记录下来,蔺相如让秦王为赵王击缶并叫人记录下来。
幻灯出示:秦王让赵王为他鼓瑟
蔺相如让秦王为赵王击缶 师:这样怎么就立功了呢? 生:因为秦王没占到便宜。师:秦王只是没占到便宜吗?
生:不但没占到便宜反而吃亏了。秦王让赵王为他鼓瑟,是君命令君。蔺相如让秦王为赵王击缶。
出示幻灯:瑟: 缶:
师:看了这两个字的解释你有什么新的发现?从而你又感受得到什么? 生:勇敢并且智慧超群。
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掌握“抓联系”的阅读方法。
在教学时,为了体现“新课程”的精神,即“„„随着年级的升高,要帮助学生了解课文中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段落和整篇课文的联系„„。”所以我注重教给学生“抓联系”的阅读方法。让学生从整篇入手,有“整体”观念,处处着眼于整篇文章,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线索去阅读理解,搞清故事是怎么联系在一起的,如:引入部分提问学生“为什么要将前两部分连续学习?”完璧归赵教学部分“蔺相如真的要连头和璧一起撞碎吗?你怎么知道的?”等多处地方的教学设计都是要启发学生对字词句的理解要结合前后文内容,以及结合整篇克文来思考。要知道各个部分的内容,还要理清本部分与其它部分的联系以及本部分在课文中的地位、作用,即与整篇文章的关联。只有分析时着眼于联系,才能达到融会贯通,避免孤立地、片面地看问题。
2、抓住语言文字,体会人物的形象。
人物的性格特征无非是通过言、行、神、心表现出来的,所以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体会把握有关蔺相如的这些描写。如:教学“完璧归赵”中,蔺相如的神态“想了一会”学生体会出了众多大臣都束手无策,他只想了一会就有办法了。说明蔺相如聪明。蔺相如的语言中两个“如果......就......”学生体会出了蔺相如不仅愿意铤而走险,而且还分析了两种可能,想出两种对策。等等。
3、突出重点。
如 :“渑池会见”教学部分:我引导学生只抓住了一个问题即:“为什么秦王让赵王为他鼓瑟,蔺相如让秦王为赵王击缶,蔺相如就立了功呢?”展开思考。这个问题有了答案,那么“渑池会见”的重点就解决了。而不必要在对蔺相如的言行神心做具体分析。
不足之处:新的教学理念强调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学生。而我在教学中没有把这个理念贯穿始终,总是牵制着学生的思维。我没有顺着学生的思维引导,没有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阅读教学则应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让学生亲自去探索思考,在自 主阅读中激励他们的智慧和潜能的发挥,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要大胆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第二篇:将相和教学案例
《将相和》教学案例
沈阳市苏家屯区八一九年一贯制学校
银 丽 丽 2016年11月15日
《将相和》教学案例
一:设计理念:
《将相和》一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从故事中我们可知,两人物既有个性,又有共性。个性品质:蔺相如的机智勇敢、临危不惧、顾全大局等,廉颇的知错就改等;共性品质:他们都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个性的品质学生容易把握,共性品质学生把握还是有一定难度。为此,我把丰满人物形象作为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摒弃对课文内容、故事情节的繁琐分析,将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读、悟、演,去丰满人物形象,领悟人物的个性品质和共性品质。这一过程充分体现语文学习的趣味性、主体参与性和创造性原则。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通过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故事之间的联系。
(二)过程与方法
主要通过默读分析、讨论、交流解决,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蔺相如对敌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对友胸怀宽广、忍辱退让的高尚品质;学习廉颇知错就改、勇于改过的精神;学习他们两个的爱国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弄清故事之间的联系,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四、教学准备:
课前搜集的材料
多媒体课件
道具
五、课时安排: 2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板书课题。
师:课前请同学们听一首歌,歌曲的名字叫《团结就是力量》,希望同学们认真听,听完后告诉老师,你明白了什么?
师生听歌,听完后生回答问题(明白了团结就是力量,团结起来力量大等)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是与团结有关的历史故事《将相和》 师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资料展示
师:同学们,课前老师让你们搜集有关《将相和》的资料,快点拿出来和小组内的同学一块交流一下吧。
(1)小组内交流讨论。(2)全班汇报交流。(3)师出示课件,展示资料。
(三)课题质疑
师:同学们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
(看到课题,我想知道“将”、“相”分别指谁?“将”、“相”之间是怎样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
(四)初读课文,学生自悟。
师:同学们,采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到书中去寻找答案。
1、在书上画出“将”、“相”分别指谁?“和”是什么意思?(“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2、本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本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
3、理清脉络,(1)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
(2)讨论交流: 本文讲了三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完璧归赵。第二个故事渑池之会。第三个故事负荆请罪。
4、讨论、交流、整理:(1)、语言:“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就没有动兵的理由。”(机智)
行动:当满朝文武为难时,蔺相如挺身而出。(表现出蔺相如的勇敢。)(2)、语言:“这块璧有点小毛病,让我指给您看。”(机智)
行动:当蔺相如觉察到秦王没有诚意换璧时,就上前一步,故意指点璧上有毛病,把和氏璧要回手中。(机智)
(3)、语言:“我看你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撞碎在这柱子上!”(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行动: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不畏强暴、机智勇敢。)
5、扩展:蔺相如不畏强暴、机智勇敢、做到了完璧归赵,为赵国立下大功,被赵王封为上大夫,他在渑池会上又是怎样为赵国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
6.学习第二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1)、画出人物言行。
(语言:“请您为赵王击缶。”;“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行动:他走到秦王面前,逼秦王为赵王击缶,叫人记录下来。)
(2)、思考:蔺相如为什么逼秦王击缶?表现了他什么性格特点?秦王击缶后,为什么“不敢拿赵王怎么样”?
7、学习第三个小故事。
(1)、默读第三个小故事,找出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2)、画出人物的言行,分析人物性格特点。
8、分析廉颇的语言、行动:
找出人物的语言、行动的句子,说说廉颇的性格特点。
(语言:“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反映了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的特点。)
(行动: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
反映了廉颇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的性格特点。)
(五)总结、扩展
1、通过学习,你了解到蔺相如、廉颇各有哪些高尚品质?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你更喜欢谁?为什么?
(蔺相如有不畏强暴、机智勇敢,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不计个人得失的高尚品质。廉颇也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他们两人的共同特点是爱国。喜欢谁可根据人物的性格特点说明理由。)
2、思考: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详细说出因果联系;爱国是和好的根本原因。)
3、讨论、交流、点拨:师:三个小故事都各有中心,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蔺相如有完璧归赵之功,才会有渑池之会的随行。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前是因,后是果。师:而蔺相如“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两次奇功却是廉颇与他失和之因,因此,哪是因,哪是果?生:“负荆请罪”是果,前两件事均是因。)
(六)演一演
以小组为单位,你喜欢哪个故事就演哪个故事。
(七)谈收获
同学们,你们学习了这篇课文,有什么收获?(生谈收获)
(八)小结
(同学们,如果我们在学习、生活中同学之间都能向将相学习,以班级利益、学校利益、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那么,我们一定会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更加富强。)
七:板书设计: 将相和
蔺相如
廉颇 聪明机智
英勇善战 勇敢无畏
知错就改 识大体,顾大局
八、《将相和》教学反思:
《将相和》是一个历史小故事,对于历史小故事的教学,我认为重点在于学生对背景的认知意识的跟进,通过阅读、感悟,从而挖掘历史故事中的现代意义的,是对文本进行教学的一个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是使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加强学生的自主预习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了解故事的大概情节。
2、积极开拓课程资源,积极地搜集有关的资料,也让学生进行搜集,让学生自己通过资料的阅读了解故事的大概的时代背景。
3、在课堂中运用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读、小组讨论、师生谈谈话等方式领会人物的精神,从方法上让学生掌握如何理解课文、如何从纷繁的材料中提炼出最有价值的材料,并且从情感上得到感染和熏陶。
4、通过演故事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的讲演中亲身体验文章中人物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对历史故事的现代意义进行挖掘。
总之,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把新的教学理念贯穿课堂,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自学自悟,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
第三篇:《将相和》教学案例及反思
《将相和》教学案例及反思 石嘴山市第十三小学 宋平
【教学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教学重点】
理清故事之间的联系。主要是在反复朗读课文、分清每个故事的前因后果的基础上,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突破难点。【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将相和》这篇课文,大家还记得吗?(生齐声回答)课题中的“将”和“相”分别指的谁?“和”是什么意思?(生作答:“将”指蔺相如,“相”指廉颇,“和”是和好的意思)板书:蔺相如 廉颇
谁还记得课文写了几个小故事?分别是哪几个?
(生作答:三个,分别是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很好!那在完璧归赵中蔺相如这个人物性格特点是怎样的呢?(生作答)当蔺相如被封为上大夫,那么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收拾怎样再立大功被封为上卿的呢?我们就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目标
1、学习第二、三个故事,找出事情的前因后果,了解三个故事间的联系。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根据人物言行,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三、学习“渑池之会”和“负荆请罪” 1.全班齐读第二、三部分
读了课文,谁还记得上节课我们学习“完璧归赵”这个小故事的方法呢?(理清小故事内的脉络;画出描写人物言行的句子,分析人物的性格)
那今天我们就按照学习“完璧归赵”的方法来学习这两个小故事。2.合作讨论
针对课文中的“渑池之会”“负荆请罪”来学习,在文中画出描写蔺相如和廉颇的言行句子,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抓住相关语句来体会。
(学生针对有效问题的提出,从文章中找到相关语句细细体会。目的就是通过重点语句分析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感悟人物的品质。)
汇报交流情况
1.同学们一定已经注意到经历了完璧归赵之后的蔺相如由一介平民被封为上大夫,渑池之会后的蔺相如又被封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书上特别说明的是他的职位比廉颇还高。
2.那作为同朝为官、战功显赫的大将军廉颇此时对蔺相如作何评价呢?找到廉颇的话,谁来读读?(抽生读书)
3.指导朗读:
数一数,廉颇说了几句话。来,先看第一句。
“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你现在就是廉颇,来说说这句话,(抽生读书)说这话的廉将军有什么样的自我感觉?(预设: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傲气十足,居功自傲,很神气……)齐读
再来看第二句:“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先自己试读。(抽生读书)听出廉将军对蔺相如什么态度了吗?(预设:看不起,不屑一顾,觉得蔺相如有没有真本事?)齐读
所以他的决定就是:“我碰见他,非得给他个下不了台!”一起读
有一个词叫“言为心声”,意思是通过听一个人说的话你就可以知道他的心里是怎么想的,是个怎样的人。听了廉将军这短短的几话,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有着什么样性格脾气的廉将军站在你的面前?(预设交流:耿直畅快、豪爽、率直,性子直等)板书:率性爽直
4、作为一员武将,廉颇之所以这样率直地表达不满,是因为他一直站在哪个角度?引导学生再次读书,找到三句话中的同一个人称:我。
小结:廉颇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问题,所以难以全面,带有很大的片面性。题目是将相和,此时的将相之间是和还是不和?
谁能用刚才学习到的本领,来说说将相不和的原因?
1、那么蔺相如究竟是不是真的就像廉颇所说的仅仅靠一张嘴,没什么能耐?(不是)课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蔺相如并不仅仅靠一张嘴,他是有能耐的。划出重点语句。
交流: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蔺相如为什么要这么说?(维护国家尊严)该怎么读好这句话?个别读、齐读
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这话其实是在告诉秦王什么?(同归于尽、舍身救主、不畏权势)
综上所述,在和秦王的较量中,蔺相如靠的并不是一张嘴,他靠的是什么?(预设交流:面对强敌,蔺相如靠的是拳拳爱国之心,过人的谋略和勇气,靠的是聪明才智、他用机智勇敢和不畏强暴的精神维护了国家的尊严。)蔺相如真是个(板书:智勇双全)的人呀!
2、可就是这样一位在敌人面前勇敢无畏的上卿,面对廉颇的那些不全面评价时却做了怎样的事,说出了怎样的话?预设交流:蔺相如回避廉颇不是怕他,而是为了国家利益。将相和,国家则安;将相不和,国家则危!)从蔺相如对待廉颇的一言一行中,我们还可以发现,他是个怎样的人?
(对敌寸步不让,对友宽宏大量,顾全大局,爱国)板书:顾全大局
3、课文学到这里,你认为廉颇除了是个率性直爽的人外,还是个什么样的人?(以国家利益为重、勇于认错、知错就改、为人坦率)板书:勇于改过。那么谁能来说说将相之间由不和到言和,其中的关键原因是什么?(廉颇蔺相如身上共有的品质是什么?)
小结:廉颇与蔺相如共同的爱国情怀成就了一段“将相和”的佳话。板书:
爱国情怀
好了,同学们,发生在2000多年前的这段故事,能够流传千古,除了因为跌宕起伏的情节,栩栩如生的人物,还因为闪烁着人性光辉的意义,我读完以后最大的感触是:宰相肚里能撑船,将军背上能负荆。附:板书设计:
将相和
和好
廉颇
蔺相如
率性爽直
智勇双全
勇于改过
顾全大局
爱国情怀
【反思】
《将相和》一文,通过“完璧归赵”、“渑池会”、“负荆请罪”这三个小故事,突出地表现了蔺相如临危不惧、足智多谋、顾全大局、注意团结的品质,也赞扬了廉颇知错就改的精神。课文是通过典型的事件和人物的言行来表现人物特点的。我把领会和学习这一写作方法确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本着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的宗旨,围绕课文教学重点,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步骤:
在正确读出课题后,让学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给三个小故事加上小标题,明确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后,再谈谈“将、相”分别指的是谁? 然后我以:同学们一定已经注意到经历了完璧归赵之后的蔺相如由一介平民被封为上大夫,渑池之会后的蔺相如又被封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书上特别说明的是他的职位比廉颇还高。那作为同朝为官、战功显赫的大将军廉颇此时对蔺相如作何评价呢?为引子,让学生找到廉颇的话读一读,打破了从头学起的老框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由于廉颇只站在自己的角度上看问题,所以对蔺相如有的片面错误的评价上。再抓住“蔺相如是不是靠着一张嘴爬上去的”自然导入第二个小故事学习,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前一个故事的学习带上了问题,有了明确的目的性。然后再通过读议把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尊严,机智勇敢,不畏强暴的形象树立起来,廉颇的错误说法不批自倒。在讨论将相是怎样和好的(也就是学习“负荆请罪”时),我要求学生认真读后分组分析出廉颇的性格结合体会到的廉、蔺二人的精神,想象他们的对话进行对话补白将这一部分表演出来。学生兴趣盎然。这样一种授课形式,给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给了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体会情感,让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
第四篇:将相和教学设计
《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2)理解“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
(3)能抓住人物特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和务求理解的读书习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把握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表演加深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与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蔺相如的机智勇敢、识大局和大将军廉颇知错认错等优秀品质。
(2)懂得遇事要从国家利益出发,顾大局,识大体,讲团结。
重、难点:
(1)了解“完壁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的主要内容,理清各段之间的联系及各段与整篇的关系。
(2)感受人物形象,概括人物特点。
教学方法:自渎感悟,讨论交流。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书课题后提问:通过上节课的预习,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 1 课文内容。蔺相如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卿,可谓平步青云,廉颇对此很不服气,那么,他是怎么说的?
请快速从课文中找出这段话。谁来读一读?
我廉颇功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你从这句话中都读明白了些什么?
谁来读一读这句话?
这样下去,廉颇和蔺相如迟早会闹僵,为了能使将相和,你现在的任务是劝劝正在气头上的廉颇。愿意承担这个重任吗?
二、解析“完璧归赵”
(一)自读故事,感悟人物特点。
1、大家先读读“完璧归赵”这个故事,看看蔺相如到底有什么能耐。为了使你的劝说词更具说服力,老师建议你把蔺相如与文中其他人物作作比较,看看在秦赵两国围绕和氏璧发生的这一外交事件中,其他人都是怎样说怎样做的,而蔺相如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把有关句子勾画下来,读一读,通过比较你或许很快就能发现蔺相如的过人之处。
2、自己就近找有相同体会的同学一起讨论讨论,通过和这些人物的比较,你发现了蔺相如的哪些过人之处,依据是什么?
(二)集体交流,深化认识。
1、蔺相如与赵王及文武大臣对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2、点拨要点:
(1)赵王接到了信非常着急……
(2)想了一会儿,说:“我愿意带着和氏璧到秦国去。如果秦王真的拿十五座城来换,我就把璧交给他;如果他不肯交出十五座城,我一定把璧送回来。那时候秦国理屈,就没有动兵的理由。”
指名读。
3、教师小结。
4、蔺相如与秦王比,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1)生阐述结论,师追问:课文中哪些描写表现出了这一点,要言之有据呀!
(2)学生自由回答,师相机点拨。要点:
这句话中有一处细节充分体现了蔺相如不仅胆大而且心细,发现了吗?
(3)体会蔺相如洞察人心,秦王的映衬作用。
双手捧住璧,一边看一边称赞,绝口不提十五座城的事。
听他这么一说,就把和氏璧交给了蔺相如。
怕他真的把璧撞碎了,连忙说一切都好商量,就叫人拿出地图,把允诺划归赵国的十五座城指给他看。只好跟他约定了举行典礼的日期。
老师有个疑问,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主人公是蔺相如,大家来看这个重点段,一共三百来字,其中近一百五十字用来写秦王,作者这样写秦王,是不是有点喧宾夺主呀? 3
5、读完这个故事,了解了蔺相如,你会怎么劝廉颇呢?谁来说说?
三、解析“渑池会见”
1、从一介布衣升为上大夫,不久,他在渑池会上又立新功。那么这一次是不是如廉颇所言:“没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呢?”
2、见时廉颇并不在现场,你能不能给他讲一讲当时都发生了什么?为了让大家更能入戏,请你从“赵王、赵王侍从、赵国大臣”这三个角色中选择一个,以这个角色的口吻给廉颇讲讲故事中你印象深刻的情节,帮他分析分析蔺相如在这一事件中表现出了哪些过人之处。
3、国和秦国是打个平手,还是赵国占了上风?为什么?
4、自己学过的词语和句子来形容秦王的失败吗?
四、小结全课
通过同学们自己的阅读,感悟,探究,我们深刻体会到蔺相如两次为赵国立下大功,绝不仅仅只耍些嘴皮子功夫,那张嘴后面是拳拳的爱国忠心,是超过常人的智慧和胆识。聪明的廉颇在冷静下来以后定然会明白这一点,接着还会发生什么呢?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文分解,下课。
李 小 萍
2014年5月8日
第五篇:《将相和》教学评价
《 将相和》教学评价
一、本课优点
1、十里村小学刘光强执教的《将相和》故事中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曲折动人,引人入胜。根据文章的特点,刘光强老师在教学中把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有机融合起来,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下,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表演中动心动情,领悟课文,另外,本课 通过PPT展示,学生们对人物性格的感受越来越真切。
2、本课在指导学生学习时,采用了我们十里镇课题教学模式“导--学--展--练”,来组织教学。整个教学过程环节齐全,教学思路清晰明了。
3、同学自编、自演课本剧表演很好,孩子们能够把人物的特点表现出来,说明了同学们对课文有很好的理解,通过演课本剧,学生们对人物性格的感受越来越真切。同时,课堂气氛热烈,很好的调动了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效果非常的好。
4、最后安排了拓展练习。同学们明白了:蔺相如也好,廉颇也好,他们的伟大就在于以国家的利益为重。回顾这一课的教学,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有机融合起来,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下,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
二、本课缺点
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感情的朗读训练上有些少,学生普通话需训练。
三、总体评价
本课教学,老师教的轻松,学生学的愉快,追其原因是把信息技术和语文课程有机融合起来,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持下,把课堂这个主“阵地”交给了学生,教学效果非常明显,是一节非常成功的语文电教课。光山县十里镇中心学校 2017年4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