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效性研的研究》中期报告.doc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效性的研究》
阶
段
汇
报
一、问题提出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不仅如此,小组合作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更加广阔的时空中进行多维性和交互性。因此,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必使我们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造和扬弃,自觉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通过不断尝试、反思、研究、总结和提高,来推动课堂教学产生实实在在的变化,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必进,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变化。
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地进行“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效性”的研究,是旨在通过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的协调发展。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完全体现出合作学习真正的作用,还有许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还不够完善,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我们就这一内容着手研究,以使我们对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
二、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作为新课堂的实施者,我们深刻体会到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往往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且互为补充的。自主学习能否达成预期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合作的成效如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进行探讨,以利于对课程标准的深度把握和正确实施,以避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后,班级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参与机会而处于“旁观”、“旁听”的被动地位,使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大大降低,更多的是给予引导和激励,赋予全体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与权利,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能胜任的学习内容,并在小组中担任角色,承担任务,充分展示并发挥创造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发现知识,在自主学习中不断获取知识,在合作与交流中,用不同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数学课堂教学,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本课题研究的最大任务。针对我们目前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
1、本课题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低、中、高年级段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与策略的研究,力求改革农村小学数学“教”与“学”的方式,努力构建小组合作学习基本教学模式。解决目前课堂学生学习效率不高、解决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问题。
2、本课题将“面向全体、发展个体和鼓励合作”,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合作技能,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力、竞争力和创造力。分析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3、通过本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思想和互助互惠意识,改善并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4、通过本课题研究,试图探索出符合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与策略,并期望通过此课题研究能够有效提升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达到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目的。
5、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学习—实践—探索—反思—研讨等渠道,引导教师有理性地开展实验研究,进而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理论依据
1、教学互动理论
所谓互动,基本上有三种互动的方式,即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师师互动。合作学习理论认为课堂是一种复合型的教学活动,有单向型、双向型、多向型和成员型(是一种视教学为师生平等的互动关系的教学活动),这是合作学习对“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这种教学观的拓展。有关专家认为:仅仅持“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这一观点来认识教学过程是不够的,过于简单化。“互动”是合作学习教学思想的最主要思想。通过对合作学习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积极互赖,即指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个人与集体息息相关,只有集体成功自己才成功,因此,这种互动是一种积
极的相互依赖的活动。
2、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理论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掀起的教育学理论。它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最本质的特征。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说到底就是要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首先,学习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同化和顺应)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其次,事物的意义不能独立于主体而存在,新知识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理解和应用,然后纳入他的现有的知识结构中生成新的知识结构;建构主义还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教师要构建有效的、平等的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的课堂氛围,实行协作学习开发学生差异资源,改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实现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个性的发展和对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
4、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教学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由于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深刻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学生间可以进行交往与合作学习的前题。“只有在有交往、有知识和经验存在差异的人的场合,才会有教学的出现”(季亚琴科语)。
四、研究方法、思路
1、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对比研究法、调查法、问卷法、研讨法、经验总结法
2、研究思路
学习—实践—探索—反思—研讨
五、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一)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1、为了合作而“合坐”。
小组合作学习本来是通过小组内的几个成员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来完成一个学习任
务的。但是在合作学习中,有些教师认识不到这一点,小组合作学习停留在表面形式上,为了合作而“合坐”。
2、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
传统的教学观是学生围着老师转,教师唱主角,学生当听众。可是,如果合作学习组织得不好,也会出现小组中个别成员承担大部分甚至所有的活动,而某些小组成员却无所事事,形成“优生”挑大梁,“学困生”跑龙套的“假合作”学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搭车现象”。有的学生思维敏捷,语言表达能力强,常乐于表达不疲;有的学生反应较慢,又羞于开口,久而久之也就成了“收音机”,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是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
3、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要求每个组员都必须是主人翁,都要主动地参加。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发现有些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活动欠主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的现象,这会影响合作学习的顺利开展
4、小组合作的时间不足。
在某些数学课堂上,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教师呈现问题后缺少给学生片刻思考的时间,就宣布“合作学习开始”,不到几分钟就叫“停止”。这时,有的小组还未真正进入合作学习主题,有的小组才刚刚开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习惯。
5、教师充当积极的旁观者。
良好的合作学习小组必须有教师良好的监控。由于学生的自控能力比较薄弱,如果没有教师的监控,合作小组的学习必将是放任自流,流于形式的。因而合作学习小组在开展学习的时候,教师必须要随时进行监控,确切的说,教师应该参加到学生的学习讨论中去,及时掌控学生学习的动向,教师既是一个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更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监控者。可有的课上,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的老师“袖手旁观”,没有参与交流、讨论,或是在参与中没有放下“师道尊严”、“权威心理”,同样出现“假合作”现象。更有甚者,学生在一旁热热闹闹地进行合作学习,自己却高踞讲台背教案,思忖着自己下一步该说什么话。
6、小组合作学习缺乏技能性
教师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些现象:
(1)当教师要求学生小组合作时,教室里立即一片嗡嗡声,学生七嘴八舌,只顾自己讲,不会倾听;或是在小组中学优生主宰一切,承担了主要责任,其他学生则处于从属或被忽略的状态;或是人云亦云。他们的思维就不自觉地趋同于教师的代言人——小组组织者的指向,致使富有个性色彩的求异思维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和肯定,致使某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被扼杀在萌芽状态。
(2)组际交流时学生常常以“我”而不以“我们”进行表达,如此等等现象,都说明了学生缺乏必要的小组合作技能,这种无效的合作不但达不到“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的目标,而且还会浪费时间,影响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事倍功半。
7、小组合作学习内容和时机缺乏恰当性
教学中提出恰当的研讨问题是实施分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一个好的研讨问题,可以使学生有的放矢,在既定的目标下积极合作探索,使合作效果达到最优化,否则可能适得其反。而部分教师却误认为不合作就不是创新,不合作就不是实践新课程,因此每一节课都要挤出几分钟让学生匆匆忙忙分组讨论,合作探究。概念的理解要合作,公式的推导要合作,解题方法归纳要合作,甚至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也要合作,却不考虑合作探究交流的内容是否有价值,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由于没有思维含量和常用这种不合时宜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会逐渐感到厌倦,失去参与讨论的兴趣,教学效率低下。
(二)解决策略
对策一:科学的组建合作小组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具体来说,可以从三方面来操作:
(1)教师应根据班内的实际,有意识的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学生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其目的是为了在学生的合作过程中做到组内合作、组间竞争,让每个学生在合作中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习困难的学生在互相帮助中不断提升,让学习优良的学生也能获得自信。
(2)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在教师在出示学习目标之后,合作小组组长分配给每
一个成员一定的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尽力完成,也可以在其他组员的帮助下完成。同时每组都有自己的讨论记录,由专人负责记录。只要有了一定的规则,使每个学生都明确自己的任务,才能更好的避免消极组员的产生,真正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去,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体。
(3)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尊重他人,建立平等、民主的意识,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对策二:选择适合的合作内容,把握恰当的合作时机。
交流与合作并不是随时随刻都能进行的。交流与合作没有必要,也不能简单的进行规定。合作的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为学生对问题的研究服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选择适合或需要合作的内容,把握好每一次合作的契机。结合数学教材确定“合作学习”内容是既注意有一定基础性,有要有具有不同的层次性,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引起全体学生的主动思考,在学生愤悱时引导合作,让他们在交流、争辩中获得启迪,获得灵感;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引导合作,让他们又准确又迅速的完成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在每节课的重要环节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小有收获时引导合作,让他们在交流中领略他人的思维策略与方法;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需要交流共享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灵活性,从中受到启发,学会理解他人,欣赏他人。
对策三:教师积极参与,切实进行课堂合作学习的调控。
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的新角色,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也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同学生一起交流,同学生一起讨论,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到榜样效应。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在参与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保护儿童文化,允许学生争辩,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要牢记自己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只是学习小组中的一员,不能以“传授者”或时刻以“首席”的身份自居,更多的是一个学习者的身份,使学生认为教师是在与我们一起学习。
对策四:合理评价,激励学生。
教师在参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合理评价,并且注意评价的多样化和开放性。评
价的方法很多,可以口头汇报,也可书面考查.小组合作评价还要考虑到“两个结合、两个侧重”。
1、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每次,我都以充满期待的心里来评价学生,根据好、中、困三种学生的发展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对达标者同样给予优良评价,同时引导学生与自己比较,从中找出个人的进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合作小组集体评价与小组成员个人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小组集体评价。其中以“小组合作表现”为主要标志之一。因为,合作探究是依靠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帮、互补、互促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共同前进,共同进步的!为保护学困生的积极性,还可以根据学困生的进步情况给全组加分。这样有利于培养团体对个人以及个人对团体的责任感。
以评价来激励学生的合作热情,对学生的发展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对策五:把握合作时机
1、个人操作无法完成时。此时,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发的合作,培养同学间团结协怍的精神。
2、学生独立思考有困难时。学生学习中出现困难是很经常的事,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让学生独立思考去解决就有了一定的难度。这时可以采取小组合作学习。
3、意见不一,有分歧时。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不同的解题方法,这时候往往会出现全班同学各持己见,互不相让,甚至激烈争吵的情景,这时也是一个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很好时机。
4、遇到开放性问题时。新教材的编写,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创造性,许多问题的答案是多样化的,而学生考虑问题比较单一,往往想不到多种答案,这时教师可以采用小组合作交流,把蕴藏在教材中的知识点挖掘出来,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对策六:培养学生合作的技能
导致小组合作学习不能顺利进行的主要原因就是小组成员不会合作,学生不合作的原因往往不是学生缺乏合作的愿望,而是学生缺乏合作的技能。所以教师要在课堂教学实施中有意识地加强合作技能的培养。一是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并采取轮换制,组长、记录员、汇报员每个成员轮流做,增进生生互动的有效性;二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如何倾听同伴的发言,如何协调小组成员间的分歧,如何归纳组内主
要意见等等,从而保证小组合作有序进行,真正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流程程序。
我们课题组经过反复实践与论证,总结出了适合课堂教学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流程:
教学环节:确立目标→合作探究→组织交流→评议小结→巩固检测 教师活动:创境激趣→→点拨解惑→捕捉信息→调整训练→反馈达标 学生活动:自学寻疑→听讲释疑→多向交流→灵活运用→巩固达标
1、合作学习的目标要明确、恰当,便于操作。
2、合作探究必须是建立在个体充分的、独立的学习和思考的基础之上。要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最佳契机。
3、教师必须悉心创设民主交流的氛围,对学生个体的思维过程做出恰如其分的评价。
4、评议小结是对上一环节中各小组的表现及探究结论进行综合性评价。
5、通过课堂的练习来检验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是否达标。
七、研究效果
1.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教学的多边互助,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平等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学会合作是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因合作意识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合作将是未来社会的主流,而合作学习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重要方式。
2.培养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合作小组的异质性决定了学生在共同活动中必须做到互相帮助,互相监督,其中的每个成员都要对其他成员的学习负责,体现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意识要求。可以使学生在交往中产生心理相容,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对集体的形成和巩固产生积极的影响。
3、培养了学生多渠道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合作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围绕一个主题,广泛查阅书籍,进行上网查询等,拓宽了知识来源,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各种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的能力。
4、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小组合作学习是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指导的有机结合,引导学生的个别差异作为一种积极的教育资源加以利用,做到让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后进生“吃
得了”的分层效果,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5、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我校教师在进行“合作学习”课题研究中的经验总结中撰写的多篇论文、案例都获得了总课题组的好评和奖励,还有几位教师所执的数学课分别获得了总课题组以及国家、省市等不同级别的优秀课称号。
八、存在的一些问题及改进的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标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体现,是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其意义是很大的。通过学习和研究发现,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还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但却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的问题,如只有形式上小组活动,没有实质的合作;只听或看一位好学生的操作或发言,没有学生间的互动;学生间不友好、不倾听、不分享等。
1、没有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教师对教材重点内容编排意图的理解和设计是影响合作学习非常重要的因素。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明确教学重点、难点及要达到的教学目的,并精心设计教学方法。一但让每个小组的代表发言汇报时间不够时,就匆忙结束合作学习,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实际上这是教师没有完全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和重点,没有很好地设计怎样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没有向学生说清楚合作的要求和目的是什么。
2、评价和奖赏重整体、轻个体。我们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认为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团体的成绩作有评价标准,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往往把评价和奖赏过多地放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个体的发展。我们都知道小组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它是为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服务的,教师应想一想怎样才能处理好小组合作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
3、教师监控不够。“自然”合作时,在一些课堂上,教师布置学习任务后,立刻简单地让同桌或前后桌的学生组成小组,展开讨论。教师既不指导学生如何相互交流,也不监控学生在小组内的交往活动。小组活动表面上热热闹闹,气氛高涨,一改以往静听——接受的学习方式,但是小组内学习效率低下。
4、合作价值不大的学习任务。小组学习任务通常根据教材、教参来设计。若既不考虑学生的实际兴趣和需要,也不考虑合作学习的特点,结果往往是:学生对任务缺乏兴趣和准备,合作学习积极性不强,一些原本只通过简单讲授就可以让学生获得的一般性知识技能,偏偏要花时间、费力气,在小组内反复讨论交流。
这样的问题该如何有效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尽量避免负面影响的滋长,发挥合作学习对教学工作的积极作用,这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需要继续研究和探讨的。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效性研的研究》实施方案
《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指导技能研究》
实
施
方
案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现状
1、课题背景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不仅如此,小组合作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更加广阔的时空中进行多维性和交互性。因此,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必使我们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造和扬弃,自觉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通过不断尝试、反思、研究、总结和提高,来推动课堂教学产生实实在在的变化,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必进,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变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引进了美国的合作学习,并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与研究。“九五”期间,国内不少相关课题对合作学习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裴娣娜教授关于《发展性教学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研究》认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师生间及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关系、学生间的差异、学生体验成功的心情都能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王坦教授的专著《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分析了合作学习的一些基本理论,并提出一些可操作的合作学习模式。能否深入贯彻新课标核心思想,有效地实施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把握它的精神实质,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套符合我校实际的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2、现状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我们在教学中努力体现新课标精神,在学生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但受教师和学生的整体素质良莠不齐等现实情况的限制,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许多需要反复推敲的问题,诸如出现了由于学习效果不明显,学生参与面不广,在预设学习时间内学习内容难以完成、学生表现出不会合作等问题,依然采取“穿新鞋走老路”式的课堂教学方法,“万般皆不谈,唯有分数高”式的评定方法依然或明或暗地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几种现象:
(1)个别平时表现较好的同学,唱起了独角戏,充当起了小组活动的“灵魂”。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总有几名学生置身于小组合作学习之外,相当部分学生表现出不能认真听取其他组员的不同意见,不参与活动,对活动不予理睬。
(2)有的组员只是旁听和随从,对一些平时较好学生的答案,不能提出质疑。
(3)一些小组缺乏领导人物,大家吱吱呜呜,没有展开讨论,不能形成一致的意见,气氛低沉。
(4)由于班额大,不可能组组都发言,没有发言的组讨论的结果是怎样的呢?
(5)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一个问题学生思考的方法多种多样,常 常造成一节课的内容讲不完的现象,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等许多问题。
二、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作为新课堂的实施者,我们深刻体会到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往往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且互为补充的。自主学习能否达成预期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合作的成效如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进行探讨,以利于对课程标准的深度把握和正确实施,以避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后,班级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参与机会而处于“旁观”、“旁听”的被动地位,使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大大降低,更多的是给予引导和激励,赋予全体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与权利,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能胜任的学习内容,并在小组中担任角色,承担任务,充分展示并发挥创造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发现知识,在自主学习中不断获取知识,在合作与交流中,用不同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数学课堂教学,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本课题研究的最大任务。针对我们目前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
1、本课题通过对小学教学课堂低、中、高年级段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与策略的研究,力求改革农村小学教学“教”与“学”的方式,努力构建小组合作学习基本教学模式。解决目前课堂学生学习效率不高、解决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问题。
2、本课题将“面向全体、发展个体和鼓励合作”,通过研究培养学生 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合作技能,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力、竞争力和创造力。分析目前在小学教学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3、通过本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思想和互助互惠意识,改善并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4、通过本课题研究,试图探索出符合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与策略,并期望通过此课题研究能够有效提升农村小学教学课堂教学质量,达到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目的。
5、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学习—实践—探索—反思—研讨等渠道,引导教师有理性地开展实验研究,进而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理论依据
1、教学互动理论
所谓互动,基本上有三种互动的方式,即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师师互动。合作学习理论认为课堂是一种复合型的教学活动,有单向型、双向型、多向型和成员型(是一种视教学为师生平等的互动关系的教学活动),这是合作学习对“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这种教学观的拓展。有关专家认为:仅仅持“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这一观点来认识教学过程是不够的,过于简单化。“互动”是合作学习教学思想的最主要思想。通过对合作学习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积极互赖,即指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个人与集体息息相关,只有集体成功自己才成功,因此,这种互动是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的活动。
2、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理论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掀起的教育学理论。它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最本质的特征。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说到底就是要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首先,学习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同化和顺应)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其次,事物的意义不能独立于主体而存在,新知识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理解和应用,然后纳入他的现有的知识结构中生成新的知识结构;建构主义还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教师要构建有效的、平等的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的课堂氛围,实行协作学习开发学生差异资源,改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实现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个性的发展和对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
4、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教学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由于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 物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深刻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学生间可以进行交往与合作学习的前题。“只有在有交往、有知识和经验存在差异的人的场合,才会有教学的出现”(季亚琴科语)。
四、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学习使全体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理解把握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理念,准确把握探究性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关理念,为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打好理论基础。采用集体学习、分教研组学习和教师自学相结合,加强理论学习。
2、行动研究法:理论指导实践。在课题实验与研究中,我们采取了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边传播的方法。课题实验教师,在教学中大胆实践,注意及时反思总结经验,并及时把经验汇总,更充分的认识小组合作学习,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课题实验与研究中来。
3、对比研究法: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班实验前后以及与对比班的成绩与能力进行调查、对比,质量分析,获得实验成效信息。
4、调查法:了解当前我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情况。
5、问卷法: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6、研讨法: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7、经验总结法:在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结合调查分析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及时汇总教师论文,形成成果。
五、计划安排 1、2011年10月—12月,选择和申请实验课题,填写申请·评审书。2、2012年1月—3月,论证研究课题,制定实施方案,课题开题。主要内容是:
①运用文献研究法,深入学习关于合作学习的相关教育理论,对合作学习进行理论上的研究;
②制订实验计划和方案。3、2012年4月—10月,课题研究阶段。主要内容是:
①采用教育调查法,对教师成功和失败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设计进行调查,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②对学生进行关于合作学习的问卷和访谈,了解学生对于合作学习的态度、看法,调查学生喜欢和能够接受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比较和研究;
③探索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教学模式。4、2012年11月—2013年4月,撰写实验研究报告,申请专家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效性研的研究》课题进行鉴定。
①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和研究实验情况; ②总结和提炼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③申请专家对课题进行鉴定
六、课题事务分工
白春艳
全面负责课题研究工作 苑秀清
论文收集,修改,编制 刘茂珠
案例收集,修改,编制
七、预期效果
1、解决目前课堂学生学习效率不高、解决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问题。
2、分析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3、有效提升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
4、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效性研的研究》研究(精)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效性的研究》 研 究 计 划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现状
1、课题背景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 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 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 理沟通的过程。不仅如此,小组合作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更加广阔的时 空中进行多维性和交互性。因此,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必使我们对传统课 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造和扬弃,自觉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通过 不断尝试、反思、研究、总结和提高,来推动课堂教学产生实实在在的变 化,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必进,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方式和 学习方法的变化。
自 20世纪 90年代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引进了美国的合作学习,并进 行了初步的尝试与研究。“九五”期间,国内不少相关课题对合作学习都做 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裴娣娜 教授关于《发展性教学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研究》认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师生间及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关系、学生间的差异、学生体验成功的心情都 能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王坦教授的专著《合作 学习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分析了合作学习的一些基本理论,并提出 一些可操作的合作学习模式。虽然,合作学习在国外已有着几十年开发与 研究的历史,但在我们农村学校来说还是新鲜事物。能否深入贯彻新课标
核心思想,有效地实施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 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具备 终身学习的能力,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 把握它的精神实质,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县实际的的小组合作 学习模式。
2、现状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我们在教学中努力体现新课标精神,在学生中采 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但受教师和学生的整体素质良莠不齐等现实情况 的限制,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许多需要反复推敲的问题,诸如出现了由 于学习效果不明显,学生参与面不广,在预设学习时间内学习内容难以完 成、学生表现出不会合作等问题,依然采取“穿新鞋走老路”式的课堂教 学方法, “万般皆不谈,唯有分数高”式的评定方法依然或明或暗地占据着 主要的地位。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几种现象:(1个别平时表现较好的同学,唱起了独角戏,充当起了小组活动的 “灵魂”。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 总有几名学生置身于小组合作学习之外, 相当部分学生表现出不能认真听取其他组员的不同意见,不参与活动,对 活动不予理睬。
(2有的组员只是旁听和随从,对一些平时较好学生的答案,不能提 出质疑。(3一些小组缺乏领导人物,大家吱吱呜呜,没有展开讨论,不能形 成一致的意见,气氛低沉。
(4由于班额大,不可能组组都发言,没有发言的组讨论的结果是怎 样的呢?(5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一个问题学生思考的方法多种多样,常 常造成一节课的内容讲不完的现象,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等许多问题。
二、研究目标是:
1、本课题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低、中、高年级段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 与策略的研究,力求改革农村小学数学“教”与“学”的方式,努力构建 小组合作学习基本教学模式。解决目前课堂学生学习效率不高、解决小组 成员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问题。
2、本课题将“面向全体、发展个体和鼓励合作” ,通过研究培养学生 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合作技能,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力、竞争力和创造力。分析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 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课堂教学中学 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3、通过本课题研究, 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思想和互助互惠意识, 改善并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 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 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 的基点。
4、通过本课题研究,试图探索出符合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 合作学习的形式与策略,并期望通过此课题研究能够有效提升农村小学数 学课堂教学质量,达到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目的。
5、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学习—实践—探索—反思—研讨等渠道,引导 教师有理性地开展实验研究,进而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理论依据
1、教学互动理论
所谓互动,基本上有三种互动的方式,即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师师 互动。合作学习理论认为课堂是一种复合型的教学活动,有单向型、双向 型、多向型和成员型(是一种视教学为师生平等的互动关系的教学活动 , 这是合作学习对“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这种教学观的拓展。有关专家认 为:仅仅持“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这一观点来认识教学过程是不够的, 过于简单化。“互动”是合作学习教学思想的最主要思想。通过对合作学习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积极互赖,即指积极 的相互依存关系,个人与集体息息相关,只有集体成功自己才成功,因此, 这种互动是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的活动。
2、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理论是自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在我国掀起的教育学理论。它 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最本质的特征。培养和发展人的 主体性,说到底就是要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
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 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 社会主体。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首先,学习是以学
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同化和顺应 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其次,事物的意义不能独立于主体而存在,新知 识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理解和应用,然后纳入他的现有的知识结构 中生成新的知识结构;建构主义还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意义 建构的帮助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教师要构建有效的、平等的师生对话和 生生对话的课堂氛围,实行协作学习开发学生差异资源,改善课堂教学评 价体系,实现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个性的发展和对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
4、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教学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由于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 物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深刻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学生间可以进行交 往与合作学习的前题。“只有在有交往、有知识和经验存在差异的人的场合, 才会有教学的出现”(季亚琴科语。
四、研究方法、思路与步骤
1、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对比研究法、调查法、问卷 法、研讨法、经验总结法
2、研究思路
学习—实践—探索—反思—研讨。
3、研究步骤
(1 2011年 10月— 12月,选择和申请实验课题,填写申请•评审书。
(2 2012年 1月— 3月,论证研究课题,制定实施方案,课题开题。(3 2012年 4月— 10月,课题研究阶段。
(4 2012年 11月— 2013年 4月, 撰写实验研究报告, 申请专家对 《小 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效性研的研究》课题进行鉴定。
五、预期的研究成果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论文 论文 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效性的研究》
第四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效性研的研究》实施方案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效性的研究》
实
施
方
案
张家口市蔚县蔚州镇前进路一完小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现状
1、课题背景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不仅如此,小组合作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更加广阔的时空中进行多维性和交互性。因此,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必使我们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造和扬弃,自觉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通过不断尝试、反思、研究、总结和提高,来推动课堂教学产生实实在在的变化,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必进,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变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引进了美国的合作学习,并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与研究。“九五”期间,国内不少相关课题对合作学习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裴娣娜教授关于《发展性教学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研究》认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师生间及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关系、学生间的差异、学生体验成功的心情都能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王坦教授的专著《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分析了合作学习的一些基本理论,并提出一些可操作的合作学习模式。虽然,合作学习在国外已有着几十年开发与 研究的历史,但在我们农村学校来说还是新鲜事物。能否深入贯彻新课标核心思想,有效地实施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把握它的精神实质,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县实际的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2、现状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我们在教学中努力体现新课标精神,在学生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但受教师和学生的整体素质良莠不齐等现实情况的限制,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许多需要反复推敲的问题,诸如出现了由于学习效果不明显,学生参与面不广,在预设学习时间内学习内容难以完成、学生表现出不会合作等问题,依然采取“穿新鞋走老路”式的课堂教学方法,“万般皆不谈,唯有分数高”式的评定方法依然或明或暗地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几种现象:
(1)个别平时表现较好的同学,唱起了独角戏,充当起了小组活动的“灵魂”。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总有几名学生置身于小组合作学习之外,相当部分学生表现出不能认真听取其他组员的不同意见,不参与活动,对活动不予理睬。
(2)有的组员只是旁听和随从,对一些平时较好学生的答案,不能提出质疑。
(3)一些小组缺乏领导人物,大家吱吱呜呜,没有展开讨论,不能形成一致的意见,气氛低沉。(4)由于班额大,不可能组组都发言,没有发言的组讨论的结果是怎样的呢?
(5)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一个问题学生思考的方法多种多样,常常造成一节课的内容讲不完的现象,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等许多问题。
二、课题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作为新课堂的实施者,我们深刻体会到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往往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且互为补充的。自主学习能否达成预期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小组合作的成效如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问题进行探讨,以利于对课程标准的深度把握和正确实施,以避免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后,班级课堂教学中相当一部分学生由于得不到参与机会而处于“旁观”、“旁听”的被动地位,使教师对学习过程的干预和控制大大降低,更多的是给予引导和激励,赋予全体学生充分的参与机会与权利,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始终拥有高度的自主性,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能胜任的学习内容,并在小组中担任角色,承担任务,充分展示并发挥创造潜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探索、发现知识,在自主学习中不断获取知识,在合作与交流中,用不同的方法认识和解决问题,提高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数学课堂教学,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本课题研究的最大任务。针对我们目前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因此本课题的研究目标是:
1、本课题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低、中、高年级段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与策略的研究,力求改革农村小学数学“教”与“学”的方式,努力构建 小组合作学习基本教学模式。解决目前课堂学生学习效率不高、解决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问题。
2、本课题将“面向全体、发展个体和鼓励合作”,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合作技能,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力、竞争力和创造力。分析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3、通过本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思想和互助互惠意识,改善并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4、通过本课题研究,试图探索出符合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与策略,并期望通过此课题研究能够有效提升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达到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目的。
5、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学习—实践—探索—反思—研讨等渠道,引导教师有理性地开展实验研究,进而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理论依据
1、教学互动理论
所谓互动,基本上有三种互动的方式,即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师师互动。合作学习理论认为课堂是一种复合型的教学活动,有单向型、双向型、多向型和成员型(是一种视教学为师生平等的互动关系的教学活动),这是合作学习对“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这种教学观的拓展。有关专家认为:仅仅持“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这一观点来认识教学过程是不够的,过于简单化。“互动”是合作学习教学思想的最主要思想。通过对合作学习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积极互赖,即指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个人与集体息息相关,只有集体成功自己才成功,因此,这种互动是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的活动。
2、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理论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掀起的教育学理论。它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最本质的特征。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说到底就是要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首先,学习是以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同化和顺应)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其次,事物的意义不能独立于主体而存在,新知识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理解和应用,然后纳入他的现有的知识结构中生成新的知识结构;建构主义还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教师要构建有效的、平等的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的课堂氛围,实行协作学习开发学生差异资源,改善课堂教学评 价体系,实现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个性的发展和对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
4、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教学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由于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深刻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学生间可以进行交往与合作学习的前题。“只有在有交往、有知识和经验存在差异的人的场合,才会有教学的出现”(季亚琴科语)。
四、本课题采用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学习使全体教师转变教育观念,理解把握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理念,准确把握探究性小组合作学习的有关理念,为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打好理论基础。采用集体学习、分教研组学习和教师自学相结合,加强理论学习。
2、行动研究法:理论指导实践。在课题实验与研究中,我们采取了边研究、边实验、边总结、边传播的方法。课题实验教师,在教学中大胆实践,注意及时反思总结经验,并及时把经验汇总,更充分的认识小组合作学习,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课题实验与研究中来。
3、对比研究法:实验过程中,对实验班实验前后以及与对比班的成绩与能力进行调查、对比,质量分析,获得实验成效信息。
4、调查法
了解当前我校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意识与能力情况。
5、问卷法
了解学生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态度、需求,研究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真实所想、所需。
6、研讨法
针对实验过程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研讨、分析,借以不断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实验操作水平。
7、经验总结法:在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结合调查分析得出带有规律性的结论,及时汇总教师论文,形成成果。
五、计划安排 1、2011年10月—12月,选择和申请实验课题,填写申请·评审书。2、2012年1月—3月,论证研究课题,制定实施方案,课题开题。主要内容是:
①运用文献研究法,深入学习关于合作学习的相关教育理论,对合作学习进行理论上的研究;
②制订实验计划和方案。3、2012年4月—10月,课题研究阶段。主要内容是:
①采用教育调查法,对教师成功和失败的合作学习教学案例设计进行调查,并进行分析和总结;
②对学生进行关于合作学习的问卷和访谈,了解学生对于合作学习的态度、看法,调查学生喜欢和能够接受的合作学习方式,进行比较和研究;
③探索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教学模式。4、2012年11月—2013年4月,撰写实验研究报告,申请专家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效性研的研究》课题进行鉴定。
①收集和整理研究资料,分析和研究实验情况; ②总结和提炼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 ③申请专家对课题进行鉴定
六、课题事务分工
白春艳
全面负责课题研究工作 苑秀清
论文收集,修改,编制 刘茂珠
案例收集,修改,编制
七、预期效果
1、解决目前课堂学生学习效率不高、解决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问题。
2、分析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3、有效提升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
4、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效性研的研究》研究计划.doc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效性的研究》
研究计划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和现状
1、课题背景
《新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小组合作学习是同学之间互教互学、彼此之间交流信息的过程,也是互爱互助、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过程。不仅如此,小组合作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更加广阔的时空中进行多维性和交互性。因此,新课改的顺利实施,必使我们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和方法的改造和扬弃,自觉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通过不断尝试、反思、研究、总结和提高,来推动课堂教学产生实实在在的变化,从而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的必进,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变化。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部分地区引进了美国的合作学习,并进行了初步的尝试与研究。“九五”期间,国内不少相关课题对合作学习都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研究成果。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裴娣娜教授关于《发展性教学与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研究》认为:学生的主动参与、师生间及学生间的合作学习关系、学生间的差异、学生体验成功的心情都能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王坦教授的专著《合作学习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分析了合作学习的一些基本理论,并提出一些可操作的合作学习模式。虽然,合作学习在国外已有着几十年开发与研究的历史,但在我们农村学校来说还是新鲜事物。能否深入贯彻新课标
核心思想,有效地实施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使学生形成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逐步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科学地理解合作学习的基本内涵,把握它的精神实质,在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一套符合我县实际的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2、现状分析
在教学过程中,尽管我们在教学中努力体现新课标精神,在学生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但受教师和学生的整体素质良莠不齐等现实情况的限制,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许多需要反复推敲的问题,诸如出现了由于学习效果不明显,学生参与面不广,在预设学习时间内学习内容难以完成、学生表现出不会合作等问题,依然采取“穿新鞋走老路”式的课堂教学方法,“万般皆不谈,唯有分数高”式的评定方法依然或明或暗地占据着主要的地位。在学习过程中,出现了以下几种现象:
(1)个别平时表现较好的同学,唱起了独角戏,充当起了小组活动的“灵魂”。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总有几名学生置身于小组合作学习之外,相当部分学生表现出不能认真听取其他组员的不同意见,不参与活动,对活动不予理睬。
(2)有的组员只是旁听和随从,对一些平时较好学生的答案,不能提出质疑。
(3)一些小组缺乏领导人物,大家吱吱呜呜,没有展开讨论,不能形成一致的意见,气氛低沉。
(4)由于班额大,不可能组组都发言,没有发言的组讨论的结果是怎
样的呢?
(5)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一个问题学生思考的方法多种多样,常常造成一节课的内容讲不完的现象,难以完成教学任务等许多问题。
二、研究目标是:
1、本课题通过对小学数学课堂低、中、高年级段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与策略的研究,力求改革农村小学数学“教”与“学”的方式,努力构建小组合作学习基本教学模式。解决目前课堂学生学习效率不高、解决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问题。
2、本课题将“面向全体、发展个体和鼓励合作”,通过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提高学生合作技能,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力、竞争力和创造力。分析目前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3、通过本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团队思想和互助互惠意识,改善并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4、通过本课题研究,试图探索出符合我们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与策略,并期望通过此课题研究能够有效提升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达到大面积提高学生学业成绩的目的。
5、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学习—实践—探索—反思—研讨等渠道,引导
教师有理性地开展实验研究,进而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三、理论依据
1、教学互动理论
所谓互动,基本上有三种互动的方式,即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和师师互动。合作学习理论认为课堂是一种复合型的教学活动,有单向型、双向型、多向型和成员型(是一种视教学为师生平等的互动关系的教学活动),这是合作学习对“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这种教学观的拓展。有关专家认为:仅仅持“教学是一种双边活动”这一观点来认识教学过程是不够的,过于简单化。“互动”是合作学习教学思想的最主要思想。通过对合作学习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具有明显的积极互赖,即指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个人与集体息息相关,只有集体成功自己才成功,因此,这种互动是一种积极的相互依赖的活动。
2、主体性教育理论
主体教育理论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我国掀起的教育学理论。它认为人的主体性是人的自然性和社会性的最本质的特征。培养和发展人的主体性,说到底就是要通过启发、引导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创造和谐、宽松、民主的教育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育活动,从而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和实践活动的社会主体。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首先,学习是以学
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同化和顺应)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其次,事物的意义不能独立于主体而存在,新知识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理解和应用,然后纳入他的现有的知识结构中生成新的知识结构;建构主义还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而非知识的灌输者,教师要构建有效的、平等的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的课堂氛围,实行协作学习开发学生差异资源,改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实现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个性的发展和对知识的主动意义建构。
4、合作学习理论
合作教学理论认为每个学生由于发展水平、兴趣爱好不同,对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深刻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学生间可以进行交往与合作学习的前题。“只有在有交往、有知识和经验存在差异的人的场合,才会有教学的出现”(季亚琴科语)。
四、研究方法、思路与步骤
1、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对比研究法、调查法、问卷法、研讨法、经验总结法
2、研究思路
学习—实践—探索—反思—研讨。
3、研究步骤
(1)2011年10月—12月,选择和申请实验课题,填写申请•评审书。
(2)2012年1月—3月,论证研究课题,制定实施方案,课题开题。
(3)2012年4月—10月,课题研究阶段。
(4)2012年11月—2013年4月,撰写实验研究报告,申请专家对《小
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效性研的研究》课题进行鉴定。
五、预期的研究成果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论文
《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有效性的研究》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