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采薇》区比赛公开课教案设计
《采薇》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而领会诗中浓烈的思乡之情
2.理解诗中保家卫国的情怀
3.了解诗中重章叠句的手法
4.培养学生在了解触摸生活的基础上由此及彼深入品读诗歌的能力
难点与重点:
1.领会无人可委托去打听家中消息对主人公思乡之情的发酵作用
2.领会主人公踏上归途时的沉重心情
教学方法: 1.诵读法2.讨论法3.点拨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领会无人可委托去打听家中消息对主人公思乡之情的发酵作用
2.了解重章叠句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预习,读准字音,理解生词
二、诵读课文,初步感知抒情主人公的思乡之情
1.听录音,读诗歌1-3章,思考:诗中反复强调的一个动作是什么?
明确:采薇。从“薇亦作止”到“薇亦柔止”到“薇亦刚止”,季节更迁而主人公“采薇”的动作不变。
2.“薇”是一种什么植物呢?为何让主人公如此眷恋反复采集?
明确:是一种野菜。征战连年,粮草不继,所以饥肠辘辘的士兵只得采集野菜充饥。古人闹饥荒时就经常采野菜充饥,红军过草地时亦如此。
3.我们从哪里得到征战连年的信息?
明确:“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前3章后6句讲述的都是因为战争而久久不能归家。
4.此情此境中主人公心情如何?
明确:极度思归。诗人反复咏叹“曰归曰归”,但从“岁亦莫止”到“岁亦阳止”(从年末再到久久的某个阴历十月),诗人始终未得归家,忧心如焚。
5.“不遑启居”“不遑启处”反映了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这样的情况下,征人一般会产生怎样的心理?
①明确:常年鞍马劳顿,精神和肉体高度紧张。尤其在粮食补给不足的情况下,身体已不堪负荷。
②读诗歌第4、5章,从“岂敢安居?一月三捷”“岂不日戒,猃狁孔棘”等语句中当可获得对紧急战情的体悟。征人一般会渴盼早日获胜以得安居。
三、难点突破
1.枕戈待旦的人必定思念安居生活,这点比较好理解。现在请大家读第2段,思考、讨论:“我戍未定,靡使归聘”对于主人公的思乡之情有何影响?
明确:诗句的意思是因为驻守的地方还不安定,没有人可委托去打听家里的消息。
提示:此时主人公家里可能会有谁呢?他会想知道家里哪些方面的消息?(扎根于生活的实处,则情感方能有真正的体悟)
明确:可能有妻,有儿,有年迈的双亲。
思考:这些人有什么好让他牵挂担忧的呢?他们大抵可以互相照料着的啊。
2.多媒体展示初中学过的课文《观刈麦》及杜甫《兵车行》相关诗句,引导学生诵读并从中得到启发。
明确:“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由《观刈麦》我们可知,中国传统以来就是男耕女织的社会,耕田的主要任务交由丁壮来完成。而下文“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则告诉我们那位家里没有丁壮的妇人,为了交朝廷摊派的赋税无奈地把田地卖尽,只得依靠捡拾别人遗落的麦穗养活她嗷嗷待哺的幼儿。
那么,假若大部分丁壮皆已去服兵役,妇孺们又将如何生活呢?是否可有充足的麦穗可捡?“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从杜甫《兵车行》我们可知,那些体力羸弱的女子勉为其难地进行耕种,最终的结果却也只能是“禾生陇亩无东西”“千村万落生荆杞”。贫瘠的黄土地上,投入大而产出不多,终其一年老百姓基本要“面朝黄土背朝天”却仍然未能保证一年的粮食收入。假如碰上个天灾人祸,青黄不接就是常有的事了。征战之时,碍于体力及各方面因素,大部分良田荒废,杂草丛生。收入本没有保证,而朝廷为保证提供前线军粮征收的确要经常比平时还多。试想,这样的情形下,一家老小的粮食又怎么有保证呢?自古以来战争中饿死的人不在少数,其中儿童比例更高。
战争背景下,一般会先保证前线战士的粮饷。此刻,那正饿着肚肠采集薇菜的士兵,又怎能不牵挂,连他们的补给都没有保证了,家中妻小的情况如何呢?
假若,在出征之前妻子刚好有孕在身,他又怎能不牵挂,妻子是否平安生产,生下来的是男孩还是女孩,他回去的时候孩子是否已经会叫“爹爹”乃至端茶送水了?他又怎能不牵挂,他的孩子是否有足够的粮食喂养安然长大抑或者已挡不过饥饿的侵袭而藏身黄土中?还有他的年老的双亲在与饥饿的对阵中是否胜出,是否依然健在?假若连他们也倒下了,家里一应大小事谁来操持呢?
一个自身经受着饥饿折磨的人,想起比他更脆弱的妻子时内心的种种煎熬,恐非已“忧心烈烈”四个字所能完全传达了!愈是无法托人去打听家中音讯,则其归思愈切。
应该说,“靡使归聘”使得主人公的思归之情愈发的浓烈,也愈显沧桑与沉重。思乡之苦在此可以包含三点:食物匮乏之苦,不得安居之苦,而最让人难以承受的是不知家中的音讯之苦。对家中景象的牵挂,实则为士兵人性美的体现。此刻,他心里想的不尽是家人可以为自己提供舒适的食宿体贴的问候,而更多的可能是他们是否安康自己能为他们做些什么。男儿的担当,人性的良善,生命的艰辛都悄然流淌其中而给人以深刻的触动。
四、了解重重章叠句手法的运用
请大家诵读前三章,思考: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前三章中章与章句型重复,用字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字词,用的是重章叠句的手法。“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中“作”“柔”“刚”的变化,“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中“莫(暮)”“阳”的变化,体现的是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迭,主人公的炽热的思乡情怀也通过这漫长的等待过程让我们深刻感知。同时,这一唱三叹式的表达,也使得诗歌呈现回环往复的节奏美和音韵美。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理解诗中保家卫国的情怀
2.领会主人公踏上归途时的沉重心情
【教学过程】:
一、诵读课文,在理解保家卫国情怀的基础上深入领悟抒情主人公思乡之痛
既然思归之情如此强烈,那么对于征战,主人公表现如何呢?是否消极以待,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请大家诵读4-5章,探寻答案。
明确:他们极度渴望结束战争,但是他们对于战斗却又是毫不懈怠的。他们意识到正是因为“猃狁入侵”才使得自己“靡室靡家”“不遑启居”。
“四牡业业”“四牡?Y?Y”“四牡翼翼”3个词反复歌颂己方战马的高大雄壮,透露出对己方阵营的自豪感和拥戴感。“四牡翼翼”更是透露主人公作战情态的关键词语。
“翼翼”意为“行列整齐动作熟练的样子”。而马之行列整齐动作熟练,只能源于人的严阵以待反复操练。试想,假若兵士消极以待日日想着“弃甲曳兵而走”,阵容将如何谈得上整齐?他们的战马又何以能动作熟练?
主人公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已经与抵御外敌入侵、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分不清孰轻孰重。因为想着保护好大“家”,才能有小“家”的幸福生活,所以他不轻言离阵;而愈是不能轻言离阵,则愈是家中了他对家中景况的牵挂。前线艰苦地征战,最终就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可惜,此刻他连家人之生死都未可知,又怎知“保护”之责是否真正尽到?
(乡思何以美?美在责任,美在担当。若弃阵离家,则无思乡之苦。可是,家园是否得保,则又成了问题。)
生活的苦难中,两种情感执拗地厮缠在一起,将士兵的心房毫不犹豫地刻满沧桑。
二、难点突破
1.读最后1章,思考:战争终于结束了,士兵如愿踏上归途。此刻,他心情如何呢?是否因得以归乡而显得无比激动?
明确:未见激动,而是“行路迟迟”“莫知我哀”。
2.正常情况下,在长久的等待而终能实现一个愿望时,我们的心理应该是无比兴奋与激动的。为什么此刻的士兵没有像一般情况下那样欢欣鼓舞呢?这种表现是否有点让人费解?
明确:①从“雨雪霏霏”“载渴载饥”等描绘中可略知一二。长久的战争已耗尽了主人公的体力,而此刻的他却仍要在纷飞的大雪中载渴载饥长途跋涉,当然步伐轻快不起来。
②也许还有一种可能,我们一起回顾初中学过的《十五从军征》来体悟一下(多媒体投影):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从“‘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等战后景况的描写中,我们可以发现,经过长时间的战争破坏,人口的迁移乃至消逝、房屋的破败、田地的荒芜都是可能的景况。
这位踏上归途的士兵,沿途所见可能尽为屋毁人亡、荒冢与杂草相伴而生之景。如此,则他心中对家人的担忧只能更强烈,大有“近乡情更怯”之感。
③也许途中他想起曾并肩作战的战友。出生入死中他们曾结下深厚的情谊,而今呢?“古来征战几人回!”看着雪地中自己那串孤独的脚印,想着当时一起出征的战友已埋没他乡,叫他心中又怎能不伤悲呢?
三、总结拓展
战争对家园的破坏,我们可有史册为证;而战争对于心灵的摧残,却难以触摸。情感的东西,一向比较抽象,领会诗人战争中征人有关思乡等情感,需要在触摸现实的基础上进行。抽空了“生活”这一土壤,我们对情感的体悟将无所皈依。一般认为读诗可以发展人的性灵,使人对生命的理解和体悟趋于丰厚,而这些都建立在拥有丰富生活体验的基础上。当生活的苦痛具体展现在眼前时,情感的体认也就有章可循了。假如我们目前的生活阅历较浅,无以让我们从直接的经验中获得启发,那就请大家留意我们学过的相关诗句,在间接的经验里觅得灵光。
诗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两句,已经传为千古绝唱。其用的是以乐
景写哀情的写法,让我们在情与景形成的强烈反差中,去充分体会主人公此刻内心的伤悲。
四、布置作业
熟读杜甫《兵车行》,在充分领悟《采薇》《观刈麦》《十五从军征》所表达情感的基础上,写一篇500字左右的短文,表达你对战争中士兵思乡之情的理解。
五、板书设计:
为何采薇? 载渴载饥
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
战争情势如何?(持续时间长)
一月三捷 岂不日戒
(每日枕戈待旦征战次数多)
载饥载渴
士兵之苦 不遑启居
靡使归聘
【注】:①韦凤娟《赏析》
观刈麦
(唐)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兵车行
杜 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伸恨?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教材分析】
《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人教版高一必修二诗歌单元中的一篇。一般认为《采薇》是一首戍边之歌,比较完整地展示了征人由久戍思归到归时痛定思痛的感情历程。
但是,思乡这种情感又是较为抽象的,对于生活阅历较浅的中学生来说,真切理解存在一定难度。诗中,主人公因日日枕戈待旦而产生的思念安居生活的情感结合生活中紧张劳作的一般经验即能有真切体悟,而不能获悉家中景况为什么使得主人公忧心如焚、久久的思念后终于得以回家时主人公为何未见欢欣鼓舞而是“行路迟迟”“莫知我哀”这两点则往往为中学生所费解。
刘勰云:“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一般文学作品的阅读皆须在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之后完成,以抒情为主体的诗歌阅读尤其如此。假如学生不能充分领悟诗中所抒发的情感,与诗人共鸣,那么再怎么丰厚的情感对他们而言都可能只是一个苍白的概念。如此,教学目的是否充分达成,就有待考证了。
因此笔者授课中拟将上述两个问题作为授课重点,结合初中相关古诗文的解读,帮助学生在充
分触摸生活的基础上获得领悟本诗厚重的情感。
思乡是我国诗歌中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从《诗经》到余光中的《乡愁》,涌动其中的莫不是浓浓的乡思。假若学生可以真正理解本诗中的思乡之情,则以后再读抒写乡愁的作品,当更可体味个中神韵而不流于概念。学生读懂了一篇,当可相引申而读懂多篇,达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效果。同时,初高中课程相互阐发,具有一贯性和发展性,当更可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第二篇:采薇教案设计
采薇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结合课下注释,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在反复阅读体会情感的基础上,了解作品内容与情感;
2、把握诗歌的思想主旨,理解诗歌意思;
3、通过教师引导能够较好地多角度鉴赏最后一个章节之美。
(二)能力目标:
1、体会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的家园之思;
2、通过学习能够熟练的背诵诗歌;
(三)情感目标:
在诗歌的整体理解和诵读中,让学生体会诗中戍卒家园之思与保家卫国英勇顽强的精神,树立正确的家国观念。
二、教学重点:
1、通过教师点拨,借助注释,提炼内容,把握课文内容;
2、立足于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理解主人公复杂的心情。
3、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基本能够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三、教学难点:
立足于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理解主人公对家园之思的深切之情。
四、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文本研习法
五、课时安排:
六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一、导入
1、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又饥又渴;边关渐远,乡关渐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的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2、翻开人类几千年的文明史,你会发现,历史的年轮,并不总是从温馨宁静的田园中穿过,而常常碾压着累累尸骨前行不管你对它怀有什么样的情感,战争这个巨大的幽灵,一直伴随人类成长的历史于是,战争,一直是人类文学的一个永恒话题现在,我们来学习《小雅·采薇》去感受几千年前的古人对战争含辛茹苦的咀嚼,去感受积淀在其中的真切复杂的人生百味。
二、介绍《诗经》知识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
《诗经》是人类文明的春天,是文学天地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洁、生动。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从诗经中走来的男子历经沧桑,豁达坚毅,从诗经中流传出的故事飘渺悠长,哀婉凄美。今天我们就来接着学习诗经里的诗歌。
《诗经》是产生于中国奴隶社会末期的一部诗集。它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6首只存篇名而无诗文的“笙诗”,反映了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作者佚名,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最初只称为“诗”或“诗三百”,到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才称为《诗经》。《诗经》按《风》、《雅》、《颂》三类编辑。《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名称由来
《诗经》大约成书于春秋中期,起初叫做《诗》,孔子曾多次提到这个名称,如:“《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1]。“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2]
司马迁用的也是这个名称,如:“《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3]
因为后来传世的版本中共记载有三百一十一首,为了叙述方便,就称作“诗三百”。之所以改称《诗经》,是由于汉武帝以《诗》《书》《礼》《易》《春秋》为五经的缘故。产生年代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最早的记录为西周初年,最迟产生的作品已在春秋时期,整部诗经的时代,上下跨度约五六百年。产生的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中心,南到长江北岸,分布在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地。
经文史专家考定,《诗经》中的作品是在周武王灭商(前1066年)以后产生的。[4]
《周颂》时代最早,在西周初年产生,是贵族文人作品,以宗庙乐歌、颂神乐歌为主,也有部分描写农业生产。
《大雅》也是西周时代的诗,是中国上古仅存的史诗。《小雅》产生于西周晚年到东迁以后。
《鲁颂》和《商颂》都产生在周室东迁(前770年)以后。[5]
创作者
相传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周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这些没有记录姓名的民间作者的作品,占据诗经的多数部分。[6]
周代贵族文人的作品构成了诗经的另一部分。《尚书》记载,《豳风·鸱鸮》为周公旦所作。2008年入藏清华大学的一批战国竹简(简称清华简)中的《耆夜》篇中,叙述武王等在战胜黎国后庆功饮酒,其间周公旦即席所作的诗《蟋蟀》,内容与现存《诗经·唐风》中的《蟋蟀》一篇有密切关系。[7-8]
创作背景
《史记》载:“关中自汧、雍以东至河、华,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而公刘适邠,大王、王季在岐,文王作丰,武王治镐,故其民犹有先王之遗风,好稼穑,殖五谷。”[9]。这里所讲的虞夏之贡虽未必可信,但周代的祖居之地宜于农业却是实情。“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绵瓜瓞》等诗篇都表明周是依靠农业而兴盛,《豳风·七月》完整地叙述出一年之中的农事活动与当时社会的等级压迫关系。另外,在《诗经》中的《南山》、《楚茨》、《大田》、《丰年》、《良耜》等篇中,都有农事的记载。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周族在武王伐纣之后成为天下共主,家族宗法制度、土地、奴隶私有与贵族领主的统治成为这一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特征。宗教信仰与社会政治融为一体,这就是《诗经》中为什么会有许多祭祀性颂诗与雅诗的社会基础。
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史称刑措不用者四十年,这时可称为周代的黄金时期。昭、穆以后,国势渐衰。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6]
传承历史
据说春秋时流传下来的诗,有三千首之多,后来只剩下三百一十一首(其中有六首笙诗: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孔子编纂诗经之后,最早明确记录的传承人,是“孔门十哲”之一,七十二贤之一的子夏,他对诗的领悟力最强,所以由他传诗。到汉初,说诗的有鲁人申培公,齐人辕固生和燕人韩婴,合称三家诗。齐诗亡于魏,鲁诗亡于西晋,韩诗到唐时还在流传,而如今只剩外传10卷。当今世上流传的诗经,则是毛公(大毛公:毛亨,小毛公:毛苌)所传的毛诗。[6]
注本
重要的注本有《毛诗正义》、宋朱熹的《诗集传》、清马瑞辰的《毛诗传笺通释》、清陈奂的《诗毛氏传疏》、今人程俊英的《诗经释注》、今人余冠英的《诗经选译》等。[10]
内容 编辑
《诗经》现存305篇,分《风》、《雅》、《颂》三部分。
《风》有十五国风,出自各地的民歌,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对爱情、劳动等美好事物的吟唱,也有怀故土、思征人及反压迫、反欺凌的怨叹与愤怒。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6]
《雅》分《大雅》、《小雅》,多为贵族祭祀之诗歌,祈丰年、颂祖德。《大雅》的作者是贵族文人,但对现实政治有所不满,除了宴会乐歌、祭祀乐歌和史诗而外,也写出了一些反映人民愿望的讽刺诗。《小雅》中也有部分民歌。
《颂》则为宗庙祭祀之诗歌。《雅》、《颂》中的诗歌,对于考察早期历史、宗教与社会有很大价值。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并教育弟子读《诗经》以作为立言、立行的标准。先秦诸子中,引用《诗经》者颇多,如孟子、荀子、墨子、庄子、韩非子等人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诗经》中的句子以增强说服力。后来,《诗经》被儒家奉为经典,成为《六经》及《五经》之一。
以上三部分,《颂》有40篇,《雅》有105篇(《小雅》中有6篇有目无诗,不计算在内),《风》的数量最多,共160篇,合起来是305篇。古人取其整数,常说“诗三百”。[6]
风篇
《风》包括了十五个地方的民歌,包括今天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一些地方(秦、齐、韩、赵、魏),大部分是黄河流域的民间乐歌。多半经过润色后的民间歌谣叫“十五国风”,有160篇,是《诗经》中的核心内容。“风”的意思是土风、风谣。
十五国风分别是:周南十一篇、召南十四篇、邶[bèi]风十九篇、鄘[yōng]风十篇、卫风十篇、王风十篇、郑风二十一篇、齐风十一篇、魏风七篇、唐风十篇、秦风十篇、陈风十篇、桧风四篇(桧即“郐”kuài)、曹风四篇、豳[bīn]风七篇。其中周南中的《关雎》、《桃夭》,魏风中的《伐檀》、《硕鼠》,秦风中的《蒹葭》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6]
雅篇 《雅》是周王朝国都附近的乐歌,共105篇。包括大雅小雅,共三十一篇。
《雅》为周王畿内乐调。《大雅》主要歌颂周王室祖先乃至武王、宣王等之功绩,有些诗篇也反映了厉王、幽王的暴虐昏乱及其统治危机。
《大雅》的作品大部分作于西周前期,作者大都是贵族,谓高尚雅正等。旧训雅为正,谓诗歌之正声。《诗大序》:“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废兴也。政有小大,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小雅》共有七十四篇,创作于西周初年至末年,以西周末年厉、宣、幽王时期为多。《小雅》中一部分诗歌与《国风》类似,其中最突出的,是关于战争和劳役的作品。[6]
大雅的作品主要有《文王》、《卷阿》、《民劳》,小雅有《鹿鸣》、《采薇》、《斯干》等。颂篇
对于《颂》的解释,最早见于《诗·大序》:“颂者,美盛德之形容,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孔颖达《毛诗正义》说:“颂者”之下省略了“容也”二字。朱熹《诗集传》说:“颂”与“容”古字通用。
据阮元《□经室集·释颂》的解释,“容”的意思是舞容,“美盛德之形容”,就是赞美“盛德”的舞蹈动作。如《周颂·维清》是祭祀文王的乐歌,《小序》说:“奏象舞也。”
郑玄《毛诗传笺》说:“象舞,象用兵时刺伐之舞。”就是把周文王用兵征讨刺伐时的情节、动作,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可以证明祭祀宗庙时不仅有歌,而且有舞,“载歌载舞”可以说是宗庙乐歌的特点。
近代学者也多以为《颂》是宗庙祭祀之乐,其中有一部分是舞曲。[6]
颂的名篇主要有《清庙》、《维天之命》、《噫嘻》等 小结:我们先来进行一个小游戏,文学常识抢答。
请听题: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什么主义的诗歌总集?----------现实主义
2,诗经共有多少首诗?--------305首 3,诗经共分为哪几个部分?-------风、雅、颂 4,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有哪三个?-------赋、比、兴
5,它所收录的诗歌是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的?-------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 6,“风包括了多少个地方的民歌?又叫什么?”------15个,“十五国风” 第三、四课时
三、整体感知诗歌
1、集体诵读,提示学生注意个别字词读音。
(诵读提示:《诗经》是典型的四言诗,节奏韵律非常明显,一般采用二二节拍,如“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板书生字词)
玁狁(xiǎn yǔn)不遑(huáng)靡盬(mǐ gǔ)四牡骙骙(kuí)小人所腓(féi)孔疚(jiù)载(zài)渴载饥 象弭(mǐ)雨(yù)雪
2、自由诵读。
四、合作探究
(一)品味情感
《采薇》表现了士兵内心丰富的情感,通过诵读,你感受到哪些情感?结合具体的诗句说说。(学生交流,然后发言,教师归纳)明确:
1、对战争的不满、厌倦,故乡之思;
2、憎恨仇敌,同仇敌忾;
3、战争频繁,厌战思归。
(二)赏析手法
1、这首诗的前三章采用了什么手法?它有何特点?结合诗句说说它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明确:
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重章叠句就是章与章句型重复,字面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 它的作用在于通过回环往复,增加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好地抒发情感,突出主题;便于记忆、咏唱。
2、这三章反复咏唱的是什么?由“作”到“柔”到“刚”暗示了什么?士兵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种环境下,他们的心情是怎样的?
明确:
反复咏唱的是采薇及薇草的生长过程,由“作”到“柔”到“刚”暗示岁月的流逝,戍边的时间之久;士兵们过着“不遑启居”“载饥载渴”“不遑启处”的艰辛生活,表现士兵远别家室、历久不归的凄苦心情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五、讲解课文
1、思考讨论:这首诗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
明确:读罢此诗,我们仿佛看见主人公慢慢走向画面深处,走向雨雪浓重的远方,只留下一个孤独的背影,一声幽怨的叹息。这位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2、全诗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采薇》这首诗一共六章,这六章我们可以分为三个镜头和画面,下面我们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这三个画面——我们把1-3章写成一个镜头,4和5章写成一个镜头,第6章单独写一个镜头——并注意体会原诗所采用的艺术技巧。(1)解读1~3章:(读一遍)
翻译:野豌豆苗采几把,一些豆苗已长大。说回家啊难回家,岁末又将来临啦。没有屋来没有家,只因匈奴太凶煞。没有空闲坐下来,只因匈奴久徘徊。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柔嫩刚发芽。说回家啊难回家,心总忧愁总牵挂。忧心如焚烤艳阳,又饿又渴实难当。战事难将帐安定,无人归家问音讯。
野豌豆苗采几把,豆苗茎叶老又硬。说回家啊难回家,转眼又去半年啦。朝廷差事不停遣,没有一处可休闲。忧心积郁成久痛,只恐死讯往家送。
提问:前三章诗句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明确:a.戍边时长、生活艰苦、音讯不通;b.思乡思亲之愁苦
评说:这三章说了两层意思,一是归途中追忆思归之情,二是叙述难归的原因。
这三章的前四句,以重章复沓并循序渐进的方式,抒发思家盼归之情;而随着时间的一推再推,这种心情越发急切难忍。诗以采薇起兴,采集薇菜果腹,表明戍边生活的艰苦,且“薇亦作止”、“薇亦柔止”、“薇亦刚止”,循序渐进,除了刻画薇菜从破土发芽,到幼苗柔嫩,再到茎叶老硬的生长过程,它还同“岁亦莫止”、“岁亦阳止”一起,喻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戍役的漫长。眼见着岁初而暮,物换星移,总是“曰归曰归”却总不能归,使我对能不能再见到家人由“忧心烈烈”到“忧心孔疚”。那么,为什么戍役难归?后四句做了层层的说明:远离家园,因为玁狁之患;戍地不定,因为战事频频,以致音讯难递;无暇休整,因为王差无穷。究其根本原因,即“玁狁之故”。恋家思亲的个人情结和为国赴难的责任感相互交织着,它们虽然互相矛盾却同样真实。在诗的开始用重章复沓的形式反复咏叹,形成了诗歌的感情基调。朗诵这三章。感受《诗经》重章复沓的章法所带来的音乐美。
《诗经》的这种结构
来自于民歌,劳动者的歌声此起彼伏,自然而然形成叠章,它能一层一层增强情感的抒发,受到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使诗歌充满音乐的节奏美。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士卒们在采食薇菜时,思念家乡的叹息声此起彼伏。就像后代的诗人所写的那样:“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夫尽望乡。”(2)解读4~5章:(读一遍)
翻译:路边何花争娇艳?白棣花开一片片。路边何车真威武?将军出征将路堵。战车前方套上马,四匹马儿真高大。如此怎敢图安乐?一月三次捷报送。
趋车策马征四方,马儿强健势浩荡。将军树威车旁立,兵士也靠车隐蔽。四马雄威多整齐,雕弓箭袋不曾离。哪敢一日不戒备?匈奴战事催人急。
提问:四五两章表现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情感? 明确:a.战马肥壮、战备精良、一月三捷;b.克敌卫国之豪迈
评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因而我远离家乡,共赴国难。可是久久不能归家且乡音渺渺,这使我内心备受煎熬。而这一切都由于玁狁的入侵,就让我们奋力赶走他们,好早日回到那日思夜想的家乡。因而接下来的这两章就很自然地追述行军作战的紧张生活,语气中充满了自豪之感。以“维常之华”兴起“君子之车”,流露出军人特有的自豪之感。让他们自豪地是什么呢?自然是威武的军容“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象弭鱼服”、高昂的士气、训练有素的作战“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在战车的掩护和将帅的指挥下,士卒们紧随战车冲锋陷阵)和频传的捷报“一月三捷”。战马强壮而训练有素,武器精良而战无不胜。将士们天天严阵以待,又再次说明了久戍难归的原因。朗诵这两章,读出激昂、自豪之情。
(3)解读第6章。(读一遍)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翻译:想我当年出征日,杨柳春风真美丽。如今归来返故里,却是雪花纷飞时。行路迟缓路漫漫,又渴又饿不胜寒。无限伤悲在我心,谁人知晓叹伶仃。评说:
或许是突然大作的霏霏雪花惊醒了戍卒,他从追忆中回到现实,随之陷入了 更深的悲哀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既是写景更是伤怀。个体生命在时间中存在,却看不到生活的价值。在“今”与“昔”、“来”与“往”、“雨雪霏霏”与“杨柳依依”的情境变化中,戍卒深切体验到了生命的流逝与生活的虚耗。后人读此四句仍不禁黯然伤怀,也只因体会到了诗境深层的生命流逝之感。“行道迟迟”,归路漫漫,“载饥载渴”,眼前的生活困境又加深了他的忧伤。而且,一别经年,“靡使归聘”,生死存亡两不知,当此之际,又产生了“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忧惧心理。这种种的忧伤在这雨雪霏霏的旷野中,无人知晓更无人安慰:“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全诗在这孤独无助的悲叹中结束。朗诵这一章,感受诗句中富有表现力的叠字“依依”、“霏霏”、“迟迟”,它们不论在写景抒情还是拟声状物上都产生了极佳的艺术效果。感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带来的深切的生命流逝的凄凉与感伤。第五、六课时
六、通过镜头感提炼文本(教学预设)镜头一:采薇思归(1)情感提问:
如果你作为这部电影主角,你应该如何把握每个镜头的情感? 镜头一:忧伤
提示:家园之思:军旅生活之劳苦,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和对外族的仇恨。(2)艺术手法提问:
有同学的镜头设计中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薇”,为什么大家都关注到了它?(都没有提到薇,是不是忽略了什么呢?)
明确:薇:菜名,又名野豌豆;又名“大巢菜”指贫者所吃的食物(3)比兴提问:
三个小节的开头都是用了同样的话,这叫什么手法?
明确:《蒹葭》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都是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提问:用来起兴的事物往往跟下文的正题又有一定的联系,同学们请思考一下,三处采薇,略有变化,这有什么深意吗?
明确:由“薇亦作止”采薇刚刚冒出薇芽,到“薇亦柔止”,薇菜长出柔软的茎叶到“薇亦刚止”,薇菜长得高大坚硬“采薇采薇”三次比兴,有一种时光流逝,戍期漫长、归家无期之悲。所以此处的“薇”不仅是起兴,还有作比,因为叫作比兴。
(4)重章叠唱提问:
同样的话在诗中重复出现,这又叫什么手法?
明确:《诗经》的形式基本上是四言诗章法上最具特色的一点是“重章叠咏”。所谓“重章叠咏”,是指一首诗的各章,不仅句数相等,而且语言几乎完全相同,中间只变动几个字,甚至只变动一两个字,以重复歌咏的一种形式如前三章的重章叠句中,文字略有变化,以薇的生长过程,衬托离家日久企盼早归之情,异常生动妥贴。
镜头二:疆场思归
感情提问:这个镜头的情感应该如何把握?
镜头二:自豪(爱国之心: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提示:(1)“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四句中的叠词写战马的高大强壮,步伐整齐,加以精良的装备,显示出赫赫军威,“一日三捷”是用数字的对比,表现了战争的捷报频传传达出抒情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高昂的斗志,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
(2)“象弭鱼服”这种精良的武器足以笑傲猃狁这些游牧部落恐怕只有简陋的弯弓,而我们却有“象牙镶饰的弓和鲨鱼皮作的箭袋”,这是农耕文明的骄傲,也是油然而生的民族自豪感。
艺术手法提问:
这两个章节中也有一处用到了比兴,请把它找出来。
明确:是“彼尔维何?维常之华”这是指棠棣花,用花之盛起兴,喻出征军队车马服饰之盛及声势之壮。
镜头三:归家之哀
提问:这个镜头的情感应该如何把握?
镜头三:悲痛(为什么回家途中还会悲伤呢?)
提示:(1)“古诗十九首”里的《十五从军征》是这样写的:“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几十年的征战物是人非,几十年的征战沧海桑田,几十年的征战亲人还在,爱人还在吗?
(2)“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归来时,还何乐而有呢?除了深深感慨,那从薇菜初生时节开始的归家向往,那一次次的念叨,每一个朝夕的苦苦盼望,都在这一归途中,因为对家人命运和自身前景的担忧都不得不沉重起来。
艺术手法提问:
最后一节中你最喜欢哪一句?(鉴赏末章之美)
明确: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七、品味第六章节
1、借景抒情
诗含着两个画面,一是春天里微风吹拂柳枝依依惜别的画面,一是寒冬季节雨雪纷飞的画面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倾诉内心的感情,而是以春天随风飘拂的柳丝来渲染昔日上路时的依依不惜之情,用雨雪纷飞来表现今日返家路途的艰难和内心的悲苦,以景写情,情景交融,让那一股缠绵的、深邃的、飘忽的情思,从风景画面中自然流出,含蓄深永,味之无尽。
2、以哀情写乐景
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以春风杨柳灿烂春光反衬离家之悲,以风雪交交严酷寒冬衬凯旋之乐
3、对比:
将时序之“今──昔”,景物之“柳──雪”,人生之“往──来”剪接融汇,创造出超越现实的典型画面短短四句诗,看似平淡,娓娓道来,却充满了强大的艺术感染力,用柳代春,用雪代冬,含蓄内敛又有分量春之柳,冬之雪,一个温柔地婀娜,一个飞扬着冰冷。
同一个“我”,但已有“今、昔”之分,同一条路,却已有“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之别,而这一切都在这一“往”一“来”的人生变化中生成„„
八、小结
《采薇》通过一个士兵在归途中的回顾和自述,描绘了军旅生涯的艰难困苦,反映了服役士兵思家与卫国的矛盾心理;体现了士兵为国舍家、舍生报国的高尚情操;揭示出在反抗异族侵犯的正义战争中,士兵们的牺牲精神。
九、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练习;
2、背诵这首诗歌;
3、思考:诗歌中出现了一个词语“杨柳”,这种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那么,在古人心中,“柳”到底有着哪些含义呢?你知道多少?请下来之后查一查“中国诗人对‘柳’的情结”,作为下次补充作业查询词条。
十、板书设计
《诗经·小雅·采薇》
诗歌内容
内容
情感
第1~3章节
戍边时长、生活艰苦、音讯不通
思乡思亲之愁苦 第4、5章节
战马肥壮、战备精良、一月三捷
克敌卫国之豪迈 第6章节
总结
感怀
第三篇:《采薇》教案设计
《采薇》教案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把握情感的基础上,能读出诗歌的节奏、韵味。2.过程与方法:自主诵读、翻译,了解作品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和平的热爱,激发学生热爱家乡故土的感情。
教学重点 文章的重点字词,重章叠句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培养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表达自己的体验感受。教学设想:
1、本板块的学习重点是文本研习。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研习是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这一中心设计。
2、本板块的对话研习的话题是家园之思,所以,围绕家园之思设计活动情境,是引导展开对话、进行文本研习的关键。
3、本篇为古典诗歌,反复阅读以以至背诵是研习文本、展开对话的前提。教学方法
朗读法、点拨讨论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
一、导入
(从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导入)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里,大陆在那头。
这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每个人都拥有融于自己的血脉的故土亲情。对故土的情结对一个人的影响常常是终生的,有时甚至让人魂牵梦绕,荡气回肠。为什么?让我们到我国文学的源头去体验一下这种美好的情感吧!
二、初读课文,把握字词
(学生齐读课文,重点考查预习情况,之后点拨重点字词的音、形、义。)1.字音
狁(xiǎn yǔn)不遑(huáng)载饥载渴(zài)我行不来(lài)......孔疚(jiù)靡盬(mí gǔ)维棠之华(huā)象弭(mǐ).....归聘(pìn)四牡骙骙(mǔ kuí)小人所腓(féi)雨雪霏霏(yù fēi).......2.字形
靡(靡费)聘(聘请)霏(烟霏)遁(遁词)睽(众目睽睽)糜(糜烂)骋(驰骋)菲(芳菲)循(遵循)骙(四牡骙骙)遑(不遑)戍(戍守)戊(戊戌)弥(弥漫)徨(彷徨)戌(戊戌)戎(戎装)弭(消弭)3.解释重点字词
岁亦莫止 莫,同“暮”。古今字,莫得古字形象日在草丛中。这里指年底。不遑启居 遑,空闲。
靡室靡家 靡,无,不。否定词。启,跪,通“跽”。靡使归聘 聘,问候。
忧心孔疚 孔,很,非常。疚,痛苦。我行不来 来,回家。
彼尔维何 彼,那。尔,通“”。花盛开的样子。维棠之华 华,同“花”。其古字形象花冠之形。彼路斯何 路,同“辂”,大车。斯,语气词,无实义。
四牡业业 牡,雄性。牝,雌性。这里指公马。业业,高大的样子。一月三捷 三,虚数词,指多次。捷,胜利。
象弭鱼服 弭,一种弓,两端用骨角装饰。服,盛箭的袋子。
狁孔棘 棘,通“急”。
雨雪霏霏 雨,下。四声别义,破读。
三、整体感知
1.自主学习《采薇》
(教师点拨重点字词之后,学生自行默读、翻译诗文,了解作品主旨,并给文章分层。)2.这首诗共六章,你看分哪几个层次?
明确:第一层(1—3):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第二层(4—5):直接写战争。
第三层(6):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四、理解课文
(请同学分别朗读每一章,注意在朗读的技巧上进行点拨,注意把握诗歌的情感和四言诗的节奏。朗读之后,教师逐层分析。)第一层:
1.从第一章开始,主人公已经奔赴战场了,为什么要去打仗呢?
明确:外族入侵,需要服兵役。
2.抵抗外族入侵,保家卫国,本是一件光荣的事,那么主人公又是怎样的心情?为什么?
明确:一方面,战士背井离乡,久久不得归家,而产生的悲伤、厌战。一方面,对外族入侵的仇恨。“靡室靡家”和“不遑启居”是这一心情产生的主要原因。
朱熹引用程子的话说:“古者戍役,两朞而还。今年春莫(暮)行,明年夏代者至,复留备秋,至过十一月而归。又明年中春至,春暮遣次戍者皆在疆圉。如今之防秋也。”(《诗集传》)这段话告诉我们,当时的兵役制度是二年为期限,可是本诗中的战士的服役看上去没有期限,士兵归家变得遥遥无期,这自然要引起征卒的不满和对家乡更强烈的思念。以下几章都是围绕着这个基调叙写的。3.第二、三章主要写的是什么?
明确:写军旅生活之劳苦。4.诗文是怎样体现的?
明确:“载饥载渴”,吃不饱。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战事繁忙,很难知道家中的音信。“我行不来”,怕自己不能生还,再见不到亲人。基于以上几点,就更让人想家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5.一起看前三章,在章法上有什么特点?使用这种手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前三章,章与章句型重复,字面意义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个别字。很明显,前三章在章法上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①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主题。
②在音节上,反复吟唱,一唱三叹,音节和谐,旋律协调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第二层
1.从四、五章来看,主要写的什么内容?
明确:直接写战事。这两章是在前面基础上的对战争场面的具体描写。2.这两章诗文中都提到了那些事物?突出了什么?
明确:战车、战马、象弭、鱼服。军队装备精良。3.文中多次写战马的情态,如“业业”、“骙骙”、“翼翼”,有什么作用?
明确:兵强马壮,突出自己的军队战斗力很强,军威赫赫。同时也主人公强烈的自豪感,必胜的信念,和饱满的爱国热情。4.“岂敢定居”,“岂不日戒”又写出了什么?
明确:战事紧急,战事频繁。将士们劳累奔波。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忧心烈烈”、“忧心孔疚”的原因。5.与前文那句话照应?
明确:使前面的“王事靡盬”落到了实处。从而进一步强调了正是因为战争频繁,居无定所,作为兵营中最底层的士兵才归家无望,思乡心切。6.诗文是怎样描写战争的?
明确:写的是战车、战马、象弭、鱼服以及士兵的劳累奔波、饥渴难当,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来展现战争生活的图景。而没有写战场上的刀光剑影、厮打拼杀,但战争的残酷已可想见。
7.你发现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明确:通过侧面描写,突出战事的残酷。第三层
1.最后一章写战士归来,我们是否读到了应有的那份喜悦?
明确:没有。经过出生入死的战斗之后,战争的幸存者终于踏上了归家的路途。但诗文并没有写战士胜利后回家的喜悦,而是营造了昔日杨柳依依,如今雨雪霏霏的场景,写的是历经磨难之后内心深处的凄凉和悲苦,而且“行道迟迟,载饥载渴”,归乡的路依然那么艰难。
2.“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视为情景交融的佳句。查阅相关资料,找出古人对这两句诗的评价,谈谈你的看法。
资料一: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谢公(谢安)因弟子集聚,问《毛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资料二:方玉润《诗经原始》中评说:“此诗之妙,全在末章,真情实景,感时伤事,别有深情,非可言喻,故曰:‘莫知我哀’,不然,凯奏生还,乐矣,何哀之有耶?”又说:“末乃言归途景物,并回忆来时风光,不禁黯然伤神,绝世义情,知古常新。”
资料三:清人王夫之在论《诗经•小雅•采薇》这两句时说:“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明确:①反衬:以往昔之虚衬眼前之实,以凯旋之乐衬内心之悲痛。
②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含畜形象,耐人寻味。
③“杨柳依依”与“雨雪霏霏”对比,突出不胜今昔、岁月蹉跎之感。④大雪交加,营造了一个清冷的氛围。加之饥渴难当,情境更加悲凉。⑤语调低沉,低回往复,气氛悲怆。
五、小结
通观全文,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采薇》是《小雅》中的一篇,诗文讲述了一位战士为抵御外敌,连年征战与疆场,经受饥饿、疲惫,以及死亡的恐惧,最后终于胜利回家的故事,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六、教学后记
第四篇:采薇公开课教学
一、导入
一年一度寒风刺骨的季节如期而至,我们依然走在求学的路上,天寒地冻,缺衣少钱,星期六又要到了,在这种情况下,同学们最期待的事情是什么?家,是一个多么温暖的字眼,家永远是人们心灵最温馨的港湾,今天我们一起品味一个回家的故事。
二、朗诵(ppt)
三、理清诗歌的内容层次
(一)此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场景下写的?是刚刚参军?是行军过程?还是回家路上?
(二)第六章写他回家路上,是打仗结束后,围绕打仗你认为《采薇》可分为几个层次?简要陈述理由。(打仗前——打仗中——打仗后。)
明确:分三个层次;1-3章为一层,叙述难归原因和军旅生活的劳苦。
4-5章为二层,直接写战争。
6章为三层,写归途中悲伤痛苦的心情。
四、分析第一层
1、诗中反复强调的一个动作是什么?
采薇。薇是一种什么植物呢,为何主人公反复采集?是一种野菜,征战连年,粮草不继,所以饥肠辘辘的士兵只得采集野菜充饥。红军过草地时亦如此。
2、大家看一看这三节写了薇菜生长的哪几种形态?有什么作用?(ppt)
明确:用薇菜的生长来反映戍边时间长,归期的推移和不定期。
4、作者除了用薇菜的生长还用了什么来表现戍边的漫长?
明确:用年月的更替,从”莫“到”阳”
5、主人公生活状况怎么样?从文中找一找。
“靡室靡家”“不遑启居”“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6、用自己话归纳一下——生存条件很艰苦,与家人音讯不通。
7、此情此境主人公心情如何?
明确:讨厌、怨恨战争,思念家人,想早点回家。
8、运用哪种艺术手法表达这种情感?有什么好处?(ppt)章与章句型重复,用字也大体相同,只在关键处更换字词,使用这种手法的好处是:
在音节上,反复吟唱,在鲜明的节奏中表现出诗歌特有的音乐美;
在内容上,以植物的生长暗示时间的流逝,时序的更替,而人物内心的焦虑、痛苦也随之加重,从而突出了思归主题。
《幸福拍手歌 》(ppt)
9、诵读:所以这三节要读得慢一点,低沉、哀婉、悠长。
五、分析第二层
既然思归之情如此强烈,那么对于征战,主人公表现如何呢?是否消极以待,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请大家诵读4-5章,探寻答案。
(一)1、战车:起兴。
2、装备
3、战马“四牡业业”“四牡骙骙”“四牡翼翼”3个词反复歌颂己方战马的高大雄壮,透露出对己方阵营的自豪感和拥戴感。“四牡翼翼”更是透露主人公作战情态的关键词语。“翼翼”马之行列整齐动作熟练只能源于人的严阵以待反复操练。
(二)通过对一、二两个层次的分析,思考:《采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选出下列你认为最准确的表述。(PPT)
1、愤怒控诉统治者漠视百姓疾苦,常年征战,穷兵黩武
2、诉说征戍之苦,抒发思念故乡的悲苦之情
3、激励将士保家卫国,表达为国捐躯的精神气概
人类有一种很普遍的矛盾心理:大丈夫有仗剑远行志在四方的雄心壮志,又有低头思乡胸怀亲人的回归意识。“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主人公思念故乡牵挂亲人的情感与抵御外敌 保家卫国的情感交织在一起。保护好大家,才能有小家。
《采薇》在《诗经》中属于“雅”,是“雅乐”,是宫廷宴会时的音乐,如果诗中有那么多的”愤恨“与”嘲讽“,又怎么会被允许在朝廷上演唱呢?
明确:既有对家乡的思念也有为国家而战的荣誉感、自豪感。
六、分析第二层
战争终于结束了,士兵如愿踏上归途。此刻他心情如何呢?是否因得以归乡而显得无比激动?
找出意思相对的两组词,说说它们的含义和作用 “杨柳依依”给你怎样的感受?“雨雪霏霏”给你怎样的感受?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你同意他的说法吗?为什么?
依依一词除了表现轻柔的样子外,还可用来形容不忍离别之情,当初离家时他与家人依依惜别之情。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如果有战争,对他们而言都是不幸,作为战争失败的一方,必须承担失败者的痛苦与耻辱,这可以想象,而作为胜利的一方又能得到什么呢?他也必须同样承受肉体和精神方面的折磨,甚至不得不接受家破人亡的残酷现实。从这一意义上说,战争的双方,其实没有赢家。
补充: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PPT)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七、作业
以“我知你哀”为题写一段话
第五篇:采薇公开课教案
采薇公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与这首诗相关的古诗词常识。
2、能大体把握诗意。
3、能熟练诵读这首诗,并且能流利背诵下来。
4、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教学重难点:
1、能熟读成诵,大体把握诗意。
2、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能作相应的拓展迁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经》,引入课题。
1、师:同学们,我国是诗歌的国度,诗歌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的文化瑰宝中熠熠闪光。那么,你们知道,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什么吗? 生:《诗经》。
师:嗯,很棒!那么对于《诗经》,你们又了解多少呢?查过资料吗? 生答:
师:好,老师这里有一道练习,一起来做做看。
课件出示:《诗经》是我国第一部 诗歌 总集。收入 西周至春秋 时期的诗歌 305 首,汉前称 《诗》或 《诗三百》; 汉时被尊儒家经典,乃称 《诗经》,并沿用至今;因毛亨、毛苌曾注释,又称《毛诗》。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及《五经》(无乐)之一。
2、师:《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 “雅”“颂”三大部分。而“雅”又有“大雅”和“小雅”之分,《采薇》就是选自“小雅”里面的一篇经典之作,可谓千古绝唱。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做一回知音,听一听这首遥远的绝响。
师:先来分析课题,“采薇”是什么意思呢?“薇”字比较难写,伸出手写一下,看这个“薇”字,想想是什么意思? 生:----师:偏旁?
生:草字头
师:是跟什么有关? 生:-----师:“薇”是:野豌豆苗。“采薇”借指隐居生活。
3、师:那么有学生会问了,题目是《采薇》,为何书中的诗句没有一句提到采薇呢?因为啊,我们课文中选录的只是采薇的节选,其实整篇诗歌前面多次提到过采薇,写了薇这种植物由发芽到长大再到长成的生长过程,暗示时间的流逝和戍边的漫长。
二、读准诗歌,把握基调。
1、同学们自由诵读。
2、个别读,注意“薇、雨、霏”的读音。(你也读读!你学学他读读)
3、同学们再结合注解读读?指名个别读!(问听众,你听出了什么?——说一说诗表面意思。)
4、师:老师这里还有一段话,相信你读了会更有收获。引入课外学习资料。(课件演示)[寒冬,阴雨霏霏,雪花纷纷,一位解甲退役的远征战士离开边关,孤独地行走在回乡途中。道路崎岖,又饥又渴。此刻,他遥望家乡,不禁思绪纷繁,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
5、指名个别再读。
(鼓励读的动情者,借势导:这段话中哪个词让你想到要这样读?)
6、同学们,读了这许多遍,你有没有发现诗中这两句有什么特点呀?(师板书两组反义词)
7、检测问:“昔”指何时?“往”去何方?“我”指谁?“今”又指何时?“来”去何方?
8、哪一句是这位远征战士的回忆?(课件出示)
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1、诵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依依”是什么意思呀?
师:(配乐《自然之声》)同学们闭上眼睛,除了杨柳你还看到了什么?还听到了什么?
2、真美!此时你最想做什么?
3、出示《清平乐•村居》
清平乐·村居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ǎ0)?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4、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小儿溪头卧剥莲蓬。而这位士兵呢?——征战沙场!他愿意吗?(课件:往否?)
5、为什么? •故园情难了!•沙场血腥、残酷!
6、大丈夫仗剑远行志在四方,他真的不去征战沙场吗?出示课件。(周宣王执政的前夕,玁狁(xiǎnyǔn)曾乘周王朝政治**和遭遇大旱灾,侵扰我国北方边境。)
师:什么叫“侵扰”?
师:此时,往否——?为什么?
7、在“不得不去”面前,这样一位深明大义的士兵出征前最割舍不下的是什么?(父母、兄弟、子女、妻子、亲朋好友、门前的那棵柳树……)
8、我想,此时此刻也就只有一词可以形容的心情了——“依依不舍”。
9、(课件出示诗句)指导读出味!
10、其实,自古就有“折柳相送”的说法,哪位同学能借用诗句来印证一下?
(课件出示)
•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长安陌上无穷树,唯有垂柳管别离。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四、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1、就这样,这个士兵带着对家园的思念,带着对亲人的眷恋,踏上了漫漫征程。或许是一年,或许是三五年,亦或许是“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征夫回来了!(课件出示后句诗,齐读)
2、“雨雪霏霏”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同学们随便说一说。
师:要是我吃饱喝足了,穿着暖和的皮大衣,这就是一幅美丽的雪景图!
3、课件播放“雨雪霏霏”声效图,同学们感受。
师:听着这风声,雪声,你心里怎样?(打冷颤——好冷!)
师:引导学生读。
师:(调侃)你现在饿吗?渴吗?
师:你知道吗?这位归来的征夫却——(课件出示: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生齐读: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4、你体会到了什么?(征夫冷,饿……)这分明就是雪上加霜!
这是一幅怎样的图画?(凄惨、悲凉……)
5、不应该呀!一位凯旋的战士回归故里怎能如此凄惨?如此悲凉?这样一位战士回乡,照理说应该有些什么?
6、可是掌声、鲜花、亲人的迎接……有吗?却只有——雨雪霏霏。(接读)(课件出示:昔日_____没了,只有——雨雪霏霏!)
◆师:昔日幸福的家园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昔日恩爱的亲人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昔日袅袅的饮烟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昔日依依的杨柳没了,只有——(生接读:雨雪霏霏)
(可以让一组同学连成一个排比句,读出伤悲)
7、师:凯旋而归的这位征夫呀,没有了丝毫的喜悦;侥幸活下来的征夫呀,没有了半点庆幸!为什么?为什么?征夫怎么也想不明白!他抚今追昔,仰天长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为何雨雪霏霏?
8、可是仰天长叹,谁又能听得见呢?还不是只有那——雨雪霏霏!他彻底绝望了,他的心犹如飞舞着的雪花一样冰冷!犹如低沉着的山风一样哀吟。
生接读——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9、哀兮!悲兮!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这“雨雪霏霏”不正是这位回乡征人内心凄苦的真实写照吗?
10、就正如他自己所说的——“我心伤悲,莫知我哀。”一样有谁知道他的哀愁呢?我想或许也只有这“雨雪霏霏”知道了!(课件出示:雨雪知我心,霏霏诉我哀!)师:这首诗短短的十六个字,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11、这首诗短短的十六个字,表现了普通士兵在离乡出征的岁月里的艰苦生活和内心伤痛,字里行间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对故乡的思念。
12、师:好,原诗很长,我们今天学的只是节选,有兴趣的同学把全篇找出来读一读。
板书设计:
诗经 采薇(节选)
昔 往
杨柳依依——不舍
战争之祸
今 来
雨雪霏霏——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