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运用“三读解文法”自学古诗词。
2、通过多读,分解句子,逐词理解然后联系一起的办法理解诗句的含义。并通过深入解作者体会作者写诗的情感。
3、了解作者的行程,知道作者的家乡是钟山。
4、体会了作者情感后,把自己想像成作者想念着自己的家乡,并有感情地朗读朗诵诗句。教学重点
1、学会运用“三读解文法”自学古诗词
2、通过多读诗句,分解句子,逐词理解后联系一起的办法理解诗句含义。并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难点
通过多读诗句,分解句子,逐词理解后联系一起的办法理解诗句含义。并体会作者的情感。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预习。课件
教学过程
活动一:阅读单元提示,明确本单元主题: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赞美和怀念。师:同学们,我们即将学习第二单元的课文了,第一单元的主题是读书的感受,第二单元的课文的主题,又是以什么?请大家翻开书,20页,自己读读单元提示,想想第二组课文。主题是什么。
生读阅读提示后,指名回答。师正答案。
师:本组课文,主要表达那些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的赞美和怀念。并提醒大家用心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还要想想作者的感情是通过哪些景物或事情表达出来的。希望大家在学习本组课文的时候注意做到这几点。
活动二:启发淡话,激情引入。
师:对了,同学们,你们暑假的时候有没有同学去外地玩的呀? 生:有,与之谈话。谈起他会不会想念家乡及家乡的人,物,事。并说说这种感受的滋味。XX同学说他想念家乡的时候,酸酸的,想哭。古代那些文人,他们在想念家乡的时候,又是一种什么什么滋味呢?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下王安石在离开家乡时的感受吧。请大家看到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一首《泊船瓜洲》并说说题目的含义。然后,大家运用三读解文法,尝试自学古诗吧。还记得三读解文法吗?(出示课件1)
串词:真不错,记得比较熟悉,以前是让大家用三读解文法自学阅读课文,可今天,老师要求大家用同样的方法来自学古诗词,你们有信心做到吗?
生:有信心。
好吧,下面大家就自己去享受你们的学习过程吧。活动三:一读古诗,扫清字词障碍。(出示课件2、3)
1、首先看看,有没有不明白的生字词语。有就举手,2、然后尝试说说每句诗的含义。不会说的就逐字分解后慢慢思考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含义。
看来这首诗比较简单,字词都难不住你们了,看来你们积累得不错,那来挑战一下诗句的含义吧。完成“二读诗句”。先自己说说题目,以及每句诗的含义。一会在班上汇报一下情况。
学生自由表达,自主发言。教师适当组织,适当更正。尽量放手。
活动四:三读诗句,自主探究。(出示课件4)
同学们的表面真是让我惊讶呢,诗句含义能说得这么精采,不错。不过
读了这首诗,诗里面有几个的地名。你们了解这些地方吗?然后诗人写这首诗时正在哪个地方停泊?诗人的家乡又是哪个地方呢?慢慢读诗,你就会知道了。再读诗句,完成探究任务。
1、出示探究内容,引导学生探究。
内容一:根据你对作者行程,以及对诗句内容的了解,你认为作者的家乡在哪儿,作者写诗的时候,又是在哪个地点,并说明你的理由。
内容二:作者作者的行程是从哪到哪,又准备去哪儿?写诗的时候正在哪里? 出示资料,让学生自读阅读提示,找到正确答案。(出示课件5)
3、学生自主发表自己的看法,师适当指正并给予指导性、鼓励性的评价。
活动五:三读诗句,升华感受。(出示课件6)
我们学古诗,除了弄清古诗的字词,句义,我们还应该感受作者情感。体会作者写诗时的情绪。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表达了诗人离开家乡对家乡的思恋之情)
2、诗人又借助了哪些景物来表达这样的情感的呢(春风、明月)
3、体会“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字的传神。
串:同学们,我们国家的语言是非常优美的,中华五千年,留传下许多优美的诗句和文章,其中有些诗句,更是因为其用词巧妙传神而被世人传为千古绝句,这首诗里就有这么一句,你们猜猜是哪句?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诗人写这句诗的时候,这个绿字,曾经想过“到,过,入,满。最后才选了绿字,你们来想想,诗人为什么最后选了”“绿”字。对了,这句诗中一个绿字,不仅写出了江南在春天来到后,大地披上新绿的静态美,而且还把春风吹绿了大地的动太美都写出来了。所以传神,它比用“到”“入”“满”“来”更好。
活动六:再读诗句,有感情地朗读朗诵。
理解了作者的情感,想像自己就是作者,有感情地朗读,朗诵诗句。活动七:拓展学习。总结学法。(课件9、10)
以前我们也学过一些表达对家乡思恋的诗句,你们还记得吗?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吧。
小结:同学们我们的“三读解文法”,学习古诗或者课文,简单吗?好用吗?其实学习语文课,更多就是要多读,多想,多悟。读多了自然能想到,多想了,自然就悟了。你们明白了吗?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 钟山(家乡)绿明月
教学反思:古诗的教学,一直以来,我都认为只要把诗句的意思给学生讲清楚,就行了,然后让学生体会一下诗人写这首诗的时候的感情就行了。然后讲解方式就是教师给学生讲读,不讲求引导与探究,也不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经过国培课题《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案例评析》与《如何组织合作学习》、《小学语文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的培训与深入的学习,再加上我之前自学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后,我的教学理念得到的转变,我的教学方式得改变。我开始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开始打造我的探究式课堂,乡村小学,学生人数少,虽然在小组合作中缺少人力资源,但少有少的优势,我们可以一对一的,直接以班为小组进行合作,对每个学生进行精细化培养,把更我课堂教学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说,自主做,自主学。让学生知学法,懂学习过程,培养他们的提前预习温故知新习惯。而“让学理念”又让我们的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自主性来。在我的引导下,这节课,他们在读中思诗义,在读中探诗境,在读中悟诗情。整个过程流畅完美。学生情绪高,有激情,教师任务轻,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昔日、废墟、疾步、绝望、瓦砾、开辟、破烂不堪”等词语。积累文中关于人物外貌、语言描写的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文中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3.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4.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2.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父亲言行的描写,体会其爱子之情。
2、通过对儿子言行描写,感受孩子的“了不起”。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年的美国洛杉矶,这天像往常一样井然有序地生活着,突然间山崩地裂,一场灾难降临,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内房屋倒塌,几万人被埋,三十万人不同程度受到了伤害,灾难给人们带来了痛苦。在这次地震中,有一对父子演绎了一段令人深受感动地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第十一课──《地震中地父与子》[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①借助字典,结合课文中的句子认识生字和新词; ②用“~~~”画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③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内互读课文,交流学习收获。3.全班交流:(1)检查生字、新词的读音,重点记住“墟、砾、颤”等字形。(2)初步汇报自己深受感动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悟
1.默读课文,思考:①用比较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②读了课文有什么感受;
③划出不懂的词语、句子,试着提出不懂的问题。2.全班讨论:(1)用简洁的话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谈谈读了课文,自己有什么感受。
(四)再读课文,直指重点
1.再读课文,说说课文所写的是怎样的一对父子。答案可以是各种各样的。
(板书:了不起)2.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让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人物,既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可以强化对词语的积累。同时,又寻找到阅读本文的突破口。)
3.质疑:课文结尾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呢?和同学交流自己的看法。
4.小组内探讨,交流各自的初步认识。
深读课文,看看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父亲和儿子的了不起
五、品味词句。
1. 关于父亲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①当看到教学楼已成为一片废墟时“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 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父亲见到废墟以为儿子已经死了,他感到极度痛心,体现了他失去儿子的悲痛心情)那么,心爱的儿子不在了,父亲那嘶心裂肺的喊叫声,该怎样读呢?(绝望、失去了一切„„)指名读,评议,齐读。
②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从这儿可以看出什么?(父亲看到了希望,他相信儿子会记住他的话,有一个坚定的信念支持着他,所以他──坚定地站起身)
师:父亲坚信儿子仍然活着,是因为他记得儿子说的那句话。那我们该怎样读这段话呢?
请大家分小组讨论后练读,(个人读,评议,齐读)
③ “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位父亲“直直”的双眼中,你看出他在想什么? ④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课文中为什么要这样描写父亲的外貌呢?
(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奋力拯救儿子,顾不得休息,可见父亲对儿子爱的伟大)师:是什么使父亲没完没了地挖呢?(是一个信念,──“儿子在等我”)师:这是多么伟大的父爱!这是多么坚定的信念,与其他失去孩子的父母相比,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有些父母看到废墟痛苦后绝望地走了。而这位父亲不理他人的劝阻,只有一个信念──儿子在等他)
(而且这位父亲见人就问你是不是来帮我的?可见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他坚信儿子仍然活着)
师引读:是呀,这深深的爱,坚定的信念使这位年轻的父亲不停地挖,挖了8小时„„(生接)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⑤ 如果把这句话改为以下的句子,你认为好吗?
“他不停地挖着,没有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读懂”既包括读懂这句话所包含的思想感情,也包括读懂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的语言形式,了解课文的语言特色。这个环节意在让学生领悟“父亲”的了不起,受到崇高亲情的感染和熏陶,同时让学生消化、吸纳课文的语言,掌握课文的语言形式。)2. 关于儿子的了不起,以下句子或关键词语是品味的重点:
① “挖到第38小时,他突然听见瓦砾堆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儿子凭什么认为来救他们的人是他的爸爸?
(儿子对父亲的信任,他坚信父亲会来救他。即使在最危险,最艰险的时刻,儿子的信念都没有动摇。)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产生信赖;亲情使父子心连心;亲情使儿子坚信,父亲总会跟他在一起,无论是在宁静温馨的家里,还是在张牙舞爪的死神面前!
句朴实的话终于让父子团圆,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又激动人心的场面往往通过言语来表现,读一读父子间的对话,看看你感受到了什么?(惊喜,自信,激动)指导朗读。
②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发言后,教师小结:亲情使人勇敢、无畏,亲情使人无私、高尚。
3. 再次齐读导入时出示的那一段文字。
4. 分角色朗读课文,从“他挖了8小时”至结尾。
5.师小结:是呀!父亲与儿子都是了不起的,父亲对儿子的爱让我们感动,儿子对父亲的信任,更让我们感动。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因此,阿曼达被救后,这对──(引读),生读──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
六、总结全文,发散思维。
1.总结:这是一个多么感人的故事,这篇课文让我们明白了“爱,会使人坚定和勇敢;爱,会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会创造奇迹”。学习后,你有什么新的感受?
2.学生在班上交流。
3.师小结:感受多深呀,回家后把你们的感受对父母说一说,或是记在日记中。
教学反思: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人教版第九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的深沉与宽广。通过认真阅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想一想作者是怎样通过外貌,语言和动作的描写父母之爱的。
本文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力求抓住文眼,聚焦形象。
这篇文章中,坚定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我细细分析,决定抓住“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整体规划全文教学。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两个突破点就是“父亲的了不起”和“儿子的了不起”。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把这两个点拿出来,以点带面,在这两个点上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课前,对于这个教案,我觉得内容有点多,如果学生上课配合不好,很可能我设计的环节会耽误时间而导致课上不完。通过半学期的努力,根据我对我班同学的了解,大部分学生的语文素养还好。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配合也很默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感觉很顺畅,包括中间的指导朗读环节,我觉得能让孩子充分地读从而理解课文内容,最后不仅把课文学完了,还让学生感受到了深沉的父爱。
上完这节课,我很感谢同段组的老师给予的肯定和提出的宝贵的建议。这节课,让我从中收获许多,同时也发现自身的不足,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第二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导语:《泊船瓜洲》是脍炙人口、情意绵绵的思乡诗,表达了作者对家乡深深的思恋和热爱。接下来小编整理了泊船瓜洲教学设计,文章希望大家喜欢!
一、简介作者
二、范读诗歌
三、学习古诗
(一)、学习前两行诗。
1、学生朗读古诗,找出哪一个字写诗人想回家?(还)
2、诗人为什么想回家,看到什么景物使他想回家?我们先来看题目。
3、“泊”是什么意思?汽车停站,能否说“泊”站?
4、诗人把船停在瓜洲看到什么景色?朗读一、二行诗。
5、这两行诗中有两个地名,谁知道京口是在什么地方?瓜洲是在什么地方?教师画图表示京口的位置,指名学生在图上指出瓜洲的位置。
6、“京口瓜洲一水间”是什么意思?把“一水”放在前面可以怎么说?还有什么说法?(京口瓜洲被一条长江隔开了)还有几种说法?刚才同学们说了好多种说法,说明了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解释古诗。
7、齐读第二行诗,钟山在什么地方?(在图上画出)“数重山”是什么意思?这一行诗连起来怎么说?
8、从“一、只、数”可以看出什么?(离家乡不远)京口是在对岸,可以看得见,那么钟山与诗人有什么关系?
9、我们刚才抓住了“一、只、数”来理解,那么这两行诗该怎么朗读呢?学生练读。
10、诗人离家很近了,应该怎样?(靠家近应该还)
11、用“靠家近应该还”的语气再读这两行诗。
(二)、学习后两行诗
1、读三、四行诗,这里有一个字较难理解:“绿”是什么意思?整行诗的意思怎么说?可以用什么表达方式把这句话说得美一些?(春姑娘又一次给江南的原野披上了绿装)“又”是什么意思?说明诗人离开家的时间……这句话写出诗人怎样?用三个字概括。(离家久)靠家近,应该还;离家久,怎么样?用三个字来概括,怎么说?(更该还)
2、朗读第四句诗,这句诗中有哪些字不理解?(学生说出不理解的地方逐一解决)这句诗的意思该怎么说?加上感叹词把这句话说得更好些,该怎么说?把“明月”换成“月亮”行不行?(明月是圆圆的,代表团圆,“明”字更能突出作者思念家乡的感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让我们怀着想念家乡的感情朗读这两行诗。
3、一、二行诗我们说“靠家近应该还”,第三行诗说“离家近更应还”,最后一句该怎么说?(思家切)从“何时”看出诗人能不能回去?(不能),后面三个字该怎么说?(何时还)
4、这时你会产生什么问题?(为什么不能还)教师介绍原因。
5、齐读这首诗,指名朗读。
6、师:这首诗最受后人推崇的是这首诗中有个字写得最好,(“绿”字)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故事呢?(教师介绍故事)把“到、过、入、满”代入诗句进行评价。从诗中的“绿”字,你似乎看到了什么?(桃红柳绿、鸟语花香、勃勃生机)这个“绿”字还让我们想到许多诗句(师朗读写春天的诗句)
7、练习:
选词填空
(1)旺、浓、闹
红杏枝头春意()
(2)动、拂、翻、皱、起
风乍起,吹()一池春水。
四、通读全诗
1.配乐朗读:(过渡)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诗人刚刚离开家乡、就想着回来的那种思家非常急切的心情,下面请大家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朗读这首诗。(视频配乐)此时你就是诗人,站立船头,仰望明月,思家心切,只能借诗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再来读一下这首诗。(生读)
2.背诵全诗。
师:通过课堂的多次朗读,同学们都会背诵了吗?(会)谁愿意背给大家听呢?
3.齐背古诗:配乐感情背诵。
五、音乐欣赏:
过渡:古诗是中华文明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它讲究平仄押韵,言语精练,意境深远。学习古诗,在理解诗歌意思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古诗与音乐结合起来,用唱的办法来学习。大家想试一试吗?(课件)
六、拓展延伸
(过渡)同学们,其实从古至今,像王安石这样身在异乡,思家心切的诗人还有很多,也写下了无数感人肺腑的思乡诗。课前,老师收集了十首有关思乡的古诗,送给同学们。回去大家可以按照今天我们学习《泊船瓜洲》的方法,读读、议议、背背、唱唱,以后有机会我们再一起来赏读。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第三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大体理解诗意;背诵并默写古诗。
2.领悟诗人思念家乡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3.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真挚感情。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这是什么?(一轮明月高挂夜空)2.在这皎洁的月光下,客居他乡的游子,常常会以明月来吟诗作词,寄托思念之情。此时此刻,看到这圆盘一般的明月,你能想到哪些诗人思乡的诗句
师:同学们真会读诗!俗话说,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陶冶人的情操。今天,我们将一起再来学习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一首思乡的古诗——泊船瓜洲。
板书:泊船瓜洲王安石
二、知诗人,解诗题。
1.齐读题目,问:谁来说说题目的意思?(把船停靠在瓜洲的岸边)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三、抓字眼,明诗意 1.熟读古诗。
(1)小声朗读,想想该怎样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2)自己大声试读几遍,再同桌互读评价。(3)指名朗读,师生就重音、停顿、升降调进行评议和正音。
2.理解诗意。
在这首诗中有一些地名是能找到
说说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再说说诗句的意思。小结:刚才,我们抓住了诗句中难理解的字眼,弄懂了诗的大意,也就
是(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四、体验情感 1.品词析句。
(1)“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理解了诗意只是读懂古诗的第一步,刚才同学们已经感觉到王安石的思乡之情。那你是从诗中哪些词、句可以感受到诗人这种思乡的情绪呢?
预设:
A.“一水间”,说明相隔很近;“只隔”说明仅仅隔了几座山。诗人联想到家园所在的钟山也只隔几层山了,也不远了。诗句中暗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幻灯演示地形图)
板书:一水间只隔离家不远——归心似箭
B.“又”是什么意思?“绿”又是什么意思?点出了春天又一次到来了,描绘了长江南岸的景色之美。“何时”、“还”你又怎样理解?说明诗人多么想回到家乡,思乡之切。
板书:又何时离家很久——思乡之切 2.体会用词的巧妙 据说,“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诗人在作诗过程中曾九过多次,最后定稿时才用了“绿”字。试想象,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呢?你觉得用哪个字最好?为什么?
预设:
A.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绿的景物变化。春风一吹,把江南的景色变得春意盎然。
B.“绿”最能表现春天江南的美丽景色,表现他爱家。C.“绿”字写出了江南岸的一片绿色,写出了颜色的美,表达诗人对家乡的热爱,衬托出诗人思念家乡的感情。
3.小结:这是一首写景抒情小诗,抒发了诗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园的深切感情。
板书:思念家乡之情
五、入诗境,悟诗情。
读诗要把自己当成诗人。假如你在傍晚来到了异乡江边,望到了对岸,而你的家乡就在离对岸不远的地方,此时此刻,此情此境,你想到了什么?我们听着音乐,看着图,对着诗来想象 我请个同学做诗人,把自己看到想到的说出来感情地诵读。
六、归纳学法,拓展学习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与南京的关系,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板书:入诗境,悟诗情 这就是欣赏诗歌的方法。板书:欣赏诗歌 2.诵读升情
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皓月当空,思绪万千,古代诗人借明月或喜或愁抒发感情,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句。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们一起来充满感情地吟诵下面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
七、布置作业
这节课,同学们积极主动地感悟真情、推敲诗句,学得生动精彩,给老师留下了极好的印象。下面我布置一下课堂作业。
选做题1:根据《泊船瓜洲》,重新为课文配一幅插图。选做题2:著名诗人贾岛写《题李凝幽居》时,为一个字犯了愁,你能帮帮他吗?鸟宿池边树,僧(推、敲)月下门。你觉得哪个字更能表现月夜的寂静,为什么?
第四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大体理解诗意;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并能默写。
3、使同学受到热爱家乡的教育。
4、感受诗句的优美,品味诗人用词的精妙,进一步培养同学的语感。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解诗题。
1、直接揭题:泊船瓜洲
2、理解诗题,同学结合课前预习自由说说。
(1)“瓜洲”,教师随机画画简图。
(2)“泊”,教师提示注意字音与字意的联系。
3、了解诗人。
同学交流有关王安石的资料,教师相机引导同学背背积累的王安石的诗,并适时提示同学注意王安石与江苏的关系,了解当时的创作背景。
(王安石的父亲在江苏南京当过官,他的童年是在南京度过的,因此他把南京当作第二故乡。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诗,就是王安石接到圣旨,赴京任宰相途中写下的。)
二、抓字眼,明诗意。
1、初读,读准字音。
教师提示同学注意下列字的读音:
一水间(jiàn)数(shù)重(chóng)山照我还(huán)
2、再读,理解诗意。
想一想,为什么这么读?查字典,联系上下文解决。
(1)解决前三个读音——理解第一句。
借助简笔画理解。
(2)解决第四个读音——理解第二句。
引导同学联系创作背景进行理解。(明月下,遥望家乡,自然想回家:“huán”)
(3)同学连起来说说诗意。
3、品读,深化理解。
(1)读读诗句,想想意思,是否有新的疑问发生?
引导同学发现问题:
A、、瓜洲隔着宽阔的长江,中山距离京口相当遥远,但在诗人笔下那家乡似乎离得很近,这是为什么?
B、为什么寄希望于明月将自身照着返回家乡?
(2)引导同学释疑,在此过程中体会诗人之思乡心切。
三、想意境,悟诗情。
1、师描述情境:皓月当空,微风拂面,远眺家乡,诗人的心儿早已飞回故乡。故乡的美景仿佛宛在眼前。他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引导同学运用积累的描写江南春景的诗句进行描述。
2、引导同学将想象与实际作对比,体会诗人思乡且无奈的内心。
3、有感情朗读。配乐朗读。熟读成诵。
四、品用词,练语感。
(一)品评“绿”字
1、王安石写诗每个字都要经过仔细推敲,你知道诗中哪个字是王安石反复推敲才决定用它的吗?
2、猜猜他曾用过哪些字?(到、过、入、满„„)
把这些字填进去读读,与“绿”字比一比,“绿”字好在什么地方?
小结:是啊!一个“绿”字,引发了我们同学多少联想
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
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
(二)尝试推敲。
现在,老师让你们也来当一回小诗人,推敲推敲,琢磨琢磨,该用哪个字合适?并说说为什么。
1、红杏枝头春意()。(旺、闹、浓)
2、风乍起,吹()一池春水。(动、皱、翻、起)
五、自主小结,自主作业。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呢?(引导同学从多方面进行总结)
2、你认为这堂课应做什么作业。(引导同学结合自身的特出息行巩固或延伸,如配乐诗朗诵,画画情境图,改写散文或现代小诗等等)
1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泊船瓜洲》,能够背诵、默写。
2.理解诗歌的内容,感受作者推敲用词的认真态度,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3.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2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古诗,积累语言,感受作者的思乡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的思乡情感,推敲诗句用词。3教学过程 3.1 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泊船瓜洲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幻灯片)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幻灯)
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看地图:了解瓜洲、京口(江苏镇江)、钟山(南京)的实际位置。诗中所说的“水”就是——(长江)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
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看图。(点击,链接幻灯5)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谁还能送首诗给诗人?
(3)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5)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
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光标引领说)
5.齐读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泊船瓜洲
课时设计 课堂实录
泊船瓜洲
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泊船瓜洲
一、知诗人,解诗题
导入:在中国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杰出的诗人多如繁星,不胜枚举。而北宋的王安石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颗。谁来介绍一下王安石?
1.指名介绍。
教师适当补充。(幻灯片)
2.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欣赏王安石脍炙人口、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泊船瓜洲》(幻灯)
3.剖题
(1)这首诗是作者从江西出发,乘船经长江前往京城为官,途经——?(瓜洲)
简介瓜洲:瓜洲,在长江的北岸,离南京不远。看地图:了解瓜洲、京口(江苏镇江)、钟山(南京)的实际位置。诗中所说的“水”就是——(长江)
(2)诗题中的“泊”我们在哪首诗中见过?在本诗题中何意?
(3)理解题目的意思。
二、抓字眼,明诗意,悟诗情
过渡:此时诗人就在自己故乡不远的瓜洲,他写下这首诗,想说什么呢?我们一起来学这首诗。1.初读诗歌,感知内容
a.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b.指名读,正音:间、重、还 c.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
2.指导阅读——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
a.“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 隔开了什么?看图。(点击,链接幻灯5)
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一水)
读一读,读出距离短。
b.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
“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补充介绍,点击“京口”。)
读一读,读出路程近。
c.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
过渡:瓜洲和京口只隔着一条长江,离诗人的家乡钟山也不过隔着几座山而已,可以说,诗人身在瓜洲,已设计好回家的路线。可诗人虽然离家乡这样的近,他是否准备回到家乡呢?从哪里知道?(明月何时照我还)
d.“还”什么意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诗人在什么时候想到回家?(春风又绿江南岸)
读读看,读出诗人心中此时什么感受?(思家不能回的无奈)
再读。
e.谁能把这首诗完整的意思说一说? f.谁能把整个作品读一读? g.读完以后,你们知道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三、指导欣赏——入诗境,悟诗情
过渡:究竟是什么触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呢?让我们走入诗人的环境,见诗人之所见,听诗人之所听,想诗人之所想,看看能不能与诗人产生共鸣。
1.引入情境,引导学生想象:
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心中会想些什么?
2.体会用字的精妙,深入感悟诗情:
(1)而此时正是什么季节?诗人怎么说的?(春风又绿江南岸)
(2)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春天,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
谁还能送首诗给诗人?
(3)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而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表现出来了,那就是——“绿”,可见诗人用字之精妙。其实,诗人曾用过“满”“到”“过”十几个字,经过反复推敲,最终定为“绿”。诗人为何独独钟情于一个“绿”字呢?
指名谈看法,读出相应的感受。
教师交流自己的感受:(链接江南春图片)是啊!一个“绿”字不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千古名句,读。
(5)春天来了,春风仅仅吹绿了“江南岸”?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
(从地理位置而言,江南春天固然早于江北,但也不可能一江分成两世界;因为诗人平生际遇、此时境况,使得诗人所思尽在江南,故心中只有江南春也。)
3.指导品读
(1)你们现在悟出了诗人的情感了吗?谁来读一读?
(2)要想读好诗,我们还要注意节奏,还要读出关键字。再读。4.小结:
作者在此地——瓜洲;此时——明月;此景——春;自然想到了——还;抒发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光标引领说)
5.齐读
四、归纳学法,拓展学习
1.总结全诗,归纳学法
我们了解了诗人王安石,理解了诗题的意思;
板书:知诗人,解诗题
通过抓住关键的字,理解了诗歌的内容;
板书:抓字眼,明诗意
最后通过体会作者的情境,领悟了诗人的感情;
第五篇: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泊船瓜洲》教学设计
寇润利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泊,还,绿”等生字,注意多音字的读音。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3.情感态度价值观:能用自己的话试着说出诗句的意思,感受并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中的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读的方式理解诗歌,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教学难点:通过创设矛盾情境和渗入背景知识体会王安石“欲还而不能还”的矛盾心境,进而认识到王安石“心系国家社稷,劳苦百姓”的高尚品质。
课前准备:背景资料、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认识诗人,导入诗文
1、复习旧知,引出诗人王安石。
2、导入课题。板书课题:泊船瓜洲。
二、解题读诗,读通读准
1、读题目。
2、质疑。读了课题有什么问题。
作者在瓜洲究竟看到了些什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
3、大声读书,解决容易读错的多音字。
4、指名读诗,纠正读音。
5、巩固这些多音字。
泊(bó pō)间(jiān jiàn)重(zhòng chóng)绿(lǜ lù)还(huán hái)数(shǔ shù)
6、听录音,并齐读古诗,巩固字音。
三、再读古诗,初知诗意
1、借助注释读懂古诗。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再读古诗,看看你能读懂什么?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大意。
2、师指导学生将诗文大意说清楚,搞明白。
3、再读古诗。
四、诵读古诗,体悟情感
1、品读“明月何时照我还”,体悟诗人的思乡之情。
诗人用明月寄托了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那么课文哪一诗句最能体会出作者的这种思乡之情?尤其是哪一个字深深流露祝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仔细找一找。
2、指名学生回答。带着感情读出来。(明月何时照我还)(还:回家)是的,回家,你看诗人都着急想回家,说明他对家乡很思念。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读一遍,体会这种思乡之情。
那么王安石为什么这么思念自己的家乡啊?
3、品读“春风又绿江南岸”。
(因为家乡很美。)美在哪儿?我们又是从哪个字感受到了“美”?体会文中“又”“绿”,感受文字的优美。斟词酌句的写法。
是啊,春风和煦,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你是否想象一下。你能用几个词语来形容一下春天这美丽的风景吗?
4、诵读这一句诗。
谁能用美妙的声音把这种美丽的感觉读出来? 老师也从你们的朗读中体会到了那种勃勃生机。
5、品读前两句诗。
除了家乡美丽的景吸引着王安石回乡,还有没有别的原因?(家乡很近)你是怎么知道的?(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王安石现在离家很近,因此特别想回家,既然王安石的家这么美,又这么近,为什么还会发出“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感慨呢?
6、了解课文背景及作者。课件出示。王安石可否先回家看看再去变法呢?讨论。
不可以,可能是皇上急召,王安石心系祖国,心系劳苦百姓。此时的王安石必须以大局为重,所以他不能回家,可是他的确很想念自己的家乡,因此写下了这首诗,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7、指导朗读。
王安石的家如此之近,可是他却无法回去,无奈呀,无奈!(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的家如此之美丽,鲜花遍地,绿意浓浓,可是他却无法回去,无奈呀,无奈!(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心系国家社稷,心系劳苦百姓,舍小家为大家,期盼着早日变法成功,回到家乡,为此他对明月发问:(明月何时照我还)!
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收获再来读读这首诗,试着背一背。配乐。
五、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古诗《泊船瓜洲》,感受了江南地区春天的美丽,体会了诗人王安石的忠君爱国,以及思乡之情。课后请同学们,把古诗《泊船瓜洲》背诵下来。
板书设计: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