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若琴弦》教案及练习

时间:2019-05-12 18:08: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命若琴弦》教案及练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命若琴弦》教案及练习》。

第一篇:《命若琴弦》教案及练习

《命若琴弦》教案及练习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体会本文深沉诚挚的情感。2.理解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教学重、难点:

理解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解题。1.解题关键字

命若琴弦,脆弱还是坚强;生存——由目的走向过程的救赎之路;史铁生,中国现代作家。2.内容提示

这篇小说情节简单,叙述朴素,结构清晰。故事的中心人物试两个生活在社会边缘的瞎子师徒,以说唱为生。老瞎子从师傅那里得到了一张药方,弹断一千根弦之后服那付药,就可以看到世界。为了这个目的,老瞎子走过了50年风雨坎坷之路,每天和小瞎子攀山越岭,走遍大村小舍,用心去弹自己的琴。可是在野羊坳村终于弹断了最后一根弦后,老瞎子才知道那药方原来是一张白纸。老瞎子的生活目标轰然倒塌,坚持他一辈子的理想在瞬间破灭。他曾沮丧不已,可是为了小瞎子,他把目标虚设到更远,给小瞎子也开了药方:弹断一千二百根。靠着这个脆弱的信念,他们依然顽强地踏上了人生之路。

“目的虽然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

二、作者生平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中国现代作家。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4年到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1983年他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年、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另外,他还创作了电影剧本《多梦时节》(与人合作)、《死神与少女》等。

1996年11月,史铁生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浙江《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5万元)。《老屋小记》和《务虚笔记》获得《作家报》1996年十佳小说奖,1997年当选北京作协副主席,最备受瞩目的是他曾获得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

四、作者作品

1.主要作品

小说:《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

散文:《我与地坛》、《病隙碎笔》、《有关庙的回忆》、《秋天的怀念》、《姻缘》等。文论:《理想的当代文学批评答自己问(上)、(下)》、《写作四谈》等。

2、创作阶段(1)第一阶段:1979-1982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作品是《午餐半小时》、《没有太阳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和《白色的纸帆》。

这个阶段的小说受契诃夫小说的影响比较明显,把一些极有个性特征而又琐琐碎碎的小人物凝缩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用极具匠心的构思和极浓重的情绪渲染来拓展叙事空间。但因为这些作品低沉的基调和感伤的气息,很难发表,即使发表也受到冷落。(2)第二阶段:1983-1986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作品是:《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插队的故事》和《命若琴弦》。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曾获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整篇小说像是一首悠扬的牧歌,背景是秋山的色彩:红的小灌木叶子,黄的杜梨树叶子,珊瑚珠似的小酸枣,蓝蒙蒙的野山花。有牧笛从那秋色中透出来。在这篇作品里,铁生调动出所有他对那片土地的情感,使画面凸现出那种色彩凝滞的效果,让那信天游的动人旋律在这凝滞的效果中游动。这个作品最终有极强的回声效果:当一切都淡化成一缕缕轻烟消散的时候,只剩下信天游在空旷的天幕上飘荡。而它的回声,又极像是一颗心脏在缓缓而有力地跳跃。这一阶段的创作,史铁生基本都以情感作为构思的契机,炽热真挚的情感就是他作品的主旋律,这一阶段,他还写作了多篇情感丰富的散文,如《秋天的怀念》和《合欢树》。这一阶段他的关注点基本是对人性的思考,于是作品基本上都笼罩了一种很丰富的人格的光彩。但这时的史铁生心还不静,所以作品表层的丰富色彩背后还没有那种动人的清澄。(3)第三阶段:1987-1990年

这一阶段的主要作品是《礼拜日》《原罪•宿命》《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和《小说三篇》。

《礼拜日》试图追求局部碎片拼贴成整体的那种效果。这里的主体是一连串的错位:天奇与晓堃;这个男人与那个女人;母亲与未成年的女儿;看蚂蚁的孩子;养鸟老人坐在大树根上,树不知哪里去了,鸟笼挂在旁边的小树上;还有那找不到的太平桥。一切都在错位中显示一种不协调的协调。这种错位是成千上万的人痴迷地在找上帝藏起的东西的题意的充分显现。文章丰富的语流意味着多种多样的层次在语流中得到了组织,意味着语流中那些混浊的泡沫的渐渐散失。好像有些东西沉淀了下来,一颗本来呻吟着痛苦的心也就一下子变得静了。这一阶段,铁生在对人生痛苦感受思索的基础上,产生了豁然开朗一般的宗教感悟。这种超脱使他无法再去追究具体的呻吟与具体的情感纠结。他沉湎于那种橙黄色的境界之中,反复追寻那种穿透雾境对人生进行探究与把握的乐趣。这种追寻决定了他这一阶段创作的实验性,并给它们染上了极浓的理性思考的光影。但与此同时出现的,则是他进入那种境界的宁静带来的那种可贵的纯净。象有水仙花在漫漫寒夜开始悄悄绽开六片白色的花瓣,象有一团团紫色的阳光开始在清雾中洇开,它恰恰又使铁生这一阶段的作品达到了一个一般人不易达到的境地。

(4)第四阶段:1990年至今

这一阶段的主要作品是《务虚笔记》《病隙碎笔》和《我的丁一之旅》。随着坐轮椅的时间增长,离开自由行动的日子越远,史铁生的小说越变得抽象。思想的涵量增加,故事则渐渐不象形现实,比如《命若琴弦》,比如《毒药》,再比如《务虚笔记》。这些与具体人和事疏淡了关系的小说,显现出他逐渐脱离外部的生活,而进入内心。在《务虚笔记》之前,那些寓言性质的小说,因篇幅多比较短小,寓意也比较有限,所以,虚拟的条件就比较容易贯彻到底,使其自圆其说。可是,面对一部长篇的量,史铁生能否因循着这假想的,再生的逻辑坚持到底?真是一个大问题。这后天的逻辑是根据什么可和不可,推理的条件其实相当脆弱,没有实践来作检验的标准,唯一的武器是思考,思考,思考。命运将史铁生限定在了轮椅上,剥夺了他的外部生活,他只得往内心走去,用思想做脚,越行越远。

《我的丁一之旅》是借一颗行魂陪多情郎丁一寻找夏娃的旅程。作者将“我”拆成三个人,以“我”、史铁生、丁一三位一体同时或交叉出现,多个线索同时进行,它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写到肉身和灵魂的对话。这个故事几乎就是在一场又一场的辩论、一个接一个的故事中对接起来的,通过发生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爱情故事,探寻从性萌动到性爱到爱情之间飘忽不定的轨迹。讲故事是一门手艺活,而史铁生并不把一门手艺看得过分重要,他只是力图以一种美学的立场,尝试突破小说文体传统的局限性,展现了人类对内心的追寻过程。

这个阶段的史铁生,大多在病榻上度过,每个星期都要有三天在医院做透析。他二十多年轮椅生涯上积累下来的对生命的体悟,在这个阶段发挥到了极至。庞大的叙事结构,深入的内心世界,史铁生展现给我们一个奇迹,生命之花在疏竹寒潭中绽放,愈开愈美丽。

三、创作背景

《命若琴弦》创作于1985年,当时正处于中国“新时期”小说创作潮流迭起的时候,伤痕小说、反思小说、改革小说、现代派小说、实验小说以及新写实小说纷纷粉墨登场,作品大多关注现实生活,注重从平凡的生活出提炼有意义的事物。1985年是当代文学的创作与评论均发生重要变化的一年,“寻根小说”和“先锋小说”这两类“新的、更切近于八十年代中国体验”的作品,以不同以前的思想模式、变革的叙述方式和艺术形态,使小说走出文革的阴影,面对正在裂变的世界、中国社会和人的生存方式。此时,史铁生亦在创作道路上作出选择,那是一条“寻根”与“先锋”结合的独特的路。“寻根”的取向,主要体现在精神追求和主题意向方面,而“先锋”的特征则表现在艺术方法上。《命若琴弦》即是他想要突破自己的另一种尝试。小说的情节很简单,语言也很朴素,作品的整个重心都在对人生的理性思考之上。显然有关琴弦的意象是一种人生感悟的结晶,目的其实是虚设的,但这虚设的目的又非得有。不然,弦拉不紧,琴也弹不响。作者巧妙地将哲学思考与故事叙述相结合,在平静的叙述下蕴含深沉的人生感悟,具有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四、学生自读课文小组讨论课后练习题。

第二课时

一、课文讲解 1.课文分析

(1)人物形象

两个生活在社会边缘的瞎子师徒,以说唱为生。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攒动,匆匆忙忙,像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

——聊聊数语,勾勒出两个主人公生存的困境

老瞎子:依照师父给的妙方,以为认真弹断1000根琴弦之后就能看到世界。可惜希望破灭,那个支撑他一辈子的药方居然是一张白纸!

“他只是不想动弹,吸引这他活下去、走下去、唱下去的东西骤然间消失干净。就像一根不能拉紧的琴弦,再难弹出赏心悦耳的曲子。老瞎子的心弦断了。现在发现那目的原来也是空的。老瞎子在一个小客店里住了很久,觉得身体里的一切都在熄灭。他整天躺在炕上,不弹也不唱,一天天迅速衰老。”

——支撑生命的信念轰然倒塌,目的本来没有 小瞎子:涉世未深,经历了爱情的萌芽与幻灭,绝望之际从老瞎子那里继承了看世界的希望,但需要弹断的琴弦也从1000根变成了1200根。

“小瞎子正跌到在雪地里,一动也不动,想那么等死。老瞎子懂得那绝不是装出来的悲哀。老瞎子把他拖进一个山洞,他也无力反抗。”

“‘怎么是一千二,师父?’‘是一千二。我没弹够,我记成了一千。’老瞎子想:这孩子再怎么弹吧,还能弹断一千二百根?永远扯紧欢跳的琴弦,不必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

——因为懂得,那绝不是装出来的悲哀,所以慈悲(2)艺术特色

A、叙述朴素、结构清晰、感情真挚

作品基本上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语言自然质朴,描写细致深切,比如小瞎子爱情萌芽的朦胧和甜蜜,爱情失去之后的绝望和痛苦,老瞎子对光明和信念的极度渴望,希望破灭之后的伤心和无助,以及两代人之间相依为命的深厚感情,都表现得真挚感人。B、对“人”的命运和困境的反思

史铁生有两种刻骨铭心的体验,一种是成长于六、七十年代中国青年的普遍体验,另一种是处于不能自助自足的生存境况的个别体验。前一种体验所建造的主体性呈现在对文革这段因史与人的得失的反思之中,后一种体验所构成的主体性则表现为一种残疾人在心理上自卑和自尊交织的痛苦挣扎。《命若琴弦》属于后者,两个悲惨的瞎子的生活,无疑要比普通人的生活不幸许多倍,也正因如此,他们“看一眼世界”的梦想显得如此悲壮而凄惨,那张无字药方对他们而言的重要性也更加凸显出来。C、对生存的目的和过程的解读

《命若琴弦》中,史铁生告诉我们:目的是虚设的,但虚设的目的却能引导着实在的过程。这就是人生的荒诞,也是人生的悲剧。试想,你相信有一天可能会实现,你才有了活着的动力。一旦发现药方实际上是一张白纸时,“老瞎子的心弦断了,准确地说,是有一端空无所系了。一根琴弦需要两个点才能拉紧。心弦也要两个点——一头是追求,一头是目的——你才能在中间这紧绷的过程上弹响心弦。”(《史铁生作品集》语)你的希望其实是无望,它成了荒凉的企盼。正如史铁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在爬很高很高的山。他很寂寞,于是他开始给自己讲一个故事——有一只猫,如何爬上大树,如何跳上屋顶,又如何弄到了一条鱼,又如何失去了这条鱼„„他讲得兴奋了„„心里脚下都添了力量。在这里,这个人所想一切都是虚幻的。承认人生目标的虚设,需要作家豁然的胸怀。D、对生命意义和生命轮回的探求

人的生存是荒谬的,没有任何理由,但在一个理想主义者看来,必须赋予它以意义,必须有东西证明它的意义。“只有人才把怎样活着看得比活着本身更要紧,只有人在顽固地追问并要求着生存的意义。”﹙《康复文本断想》﹚对生存意义的追问,是人文精神的骨髓所在。在读史铁生之时,常会使我们想到加缪。加缪认为荒谬是人与世界之间联系的唯一纽带,荒谬是不可能被消除的,人只能带着裂痕生活。但是人必须超越荒谬,在荒谬的生活中获得意义。史铁生也是这样。他意识到人生的困境和残缺,却将它们看作获得生命意义的题中应有之义。生命的残缺,人生的虚无状态,反而为人战胜自己﹐超越困境和证明存在的意义敞开了可能性空间。正如《命若琴弦》里的老瞎子和小瞎子一样,在经历了无尽的绝望和折磨之后,最终还是继续上路,继续说书卖唱了。生命在这两代人身上得到了传承和延续,虽然宿命,但毕竟还在流淌。

2.课文难点讨论

琴弦在课文中有很强的象征意味,三代之间,从800到1000,再从1000到1200,琴弦数量在增加,那么这种增加代表着生存的希望更大了,还是更渺茫了? 提示:可由学生分组讨论。3.相关评论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了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年度杰出成就奖得主史铁生授奖词

我喜欢他作品的一个最大的理由是,他的想法和文字明净,不曾神神鬼鬼牵纯正攀藤。他的手总是温暖的,宽厚的。他是能超越智和愚的。他不作状,而是常常省察自己的内心。他把自己看轻了,才能去爱自己,爱世界。——陈村

我对史铁生满怀敬仰之情,因为他不但是一个杰出的作家,更是一个伟大的人。——莫言 《命若琴弦》讲述了一个命运的故事,没有深沉的做作,平静甚至是平淡中,浅白甚至是直白地告诉读者一个命定的无需太多思考的命题:人的“命就在这琴弦上,目的虽是虚设的,可非得有不行,不然琴弦怎么拉紧,拉不紧就弹不响”。

这样的态度在宁静中蕴藏了起伏的隐忍,又在起伏中显示着宁静的微颤。一老一少两个瞎子,命定了无法看见这个世界,也命定了无法得到命运的垂青。然而,当老者幡然领悟时,他知晓了在他蒙在命运之鼓中时,他活的是那么欢畅,一旦这面鼓被自己,往往是自以为是的自己击破时,所有的真相被揭开,人的那根绷紧的精神之弦便不再紧绷了。

小瞎子的命运不是老瞎子的命运,无论两个瞎子的命运如何不同,命定这一事实却是相同的。老瞎子设置的一千二百根断弦在小瞎子的命运中意味着什么并不重要,失去了兰秀儿的痛苦也会在命运的长河中化为深沉,然而,无论结局如何,正如老瞎子的背影还在,残存的气息还在,我们尚且不能给出答案,命定的事实已定,我们无法与之纠缠。就像生非我选,死亦非我选,一切归于命运,我们才能善待命运,也才能在打开一张无字的药方后继续幻想。

——网友评论(选自榕树下)

二、课堂练习1.选择题

(1)下列哪部作品不是史铁生创作的?()A.《务虚笔记》 B.《我的丁一之旅》

C.《活着》 D.《我的遥远的清平湾》 答案:C(2)下列哪位作家不是北京人?()A.王安忆 B.史铁生 C.王小波 D.王朔 答案:A 2.简答题

阅读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体会史铁生对生命的独特看法。

答案:从万物中我们看到生命是脆弱的,但是史铁生同时又告诉我们生命是顽强的。有时,就是一个目标,一个愿望,可以令一个生命逆风飞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个执着的信念,并为之不懈努力。

生存艰难,需要我们不甘为命运所拨弄、勇于与逆境相抗争的顽强精神。

六、研习与思考

1.你觉得小说的故事有多大的可信度?这种可信度是否会影响这篇作品的价值?

答:可以组织学生简单讨论,确定故事是否可信。然后明确:故事的真实与否并不影响作品的意义,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篇哲理小说,其情节合理合情,但并不特别追求细节。作品的意义是通过这个符合生活逻辑的故事阐述人生的一个道理。

2.小说结尾处,老者为什么要告诉徒弟说他记错了师父的遗言? 答:因为老人要将希望传给少年,所以用一个善意的谎言安慰他,给他以战胜困难、继续生存、看到光明的希望。

3.结合全文,探讨作品结尾一段的象征意义。

答:整个故事表示的是人与命运博斗的主题,歌颂了不甘于为命运所播弄、勇于与逆境相抗争的顽强精神。结尾一段,写两人孤独但顽强的背影,体现的是他们敢于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也是对人类精神的赞颂。

三、相关艺术作品展示 电影《边走边唱》 导演:陈凯歌 主演:黄磊 许晴 类型:剧情 片长:110 min 对白语言: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1991年

剧情:

很久以前,在中国偏远的地方,一个盲童从他师傅口中晓得有一道可以治愈双眼的药方,令他重见天日。不过,他必须要弹断一千根弦,才可以从琴匣里取出药方,否则无效。那盲童待师傅死后,踏遍穷山恶水,唱尽千古苍凉,把一根又一根的弦弹断,关在长绳上打个结。然而,岁月不留人,把盲童磨成老人,村民们称他做神神,村内任何纠纷总爱找他排解。至于神神所收的一个瞎眼徒弟石头,对追求情爱比任何来得热烈,他与村女兰秀暗渡陈仓,却遭村民痛殴,兰秀心有不安,与其爱得痛苦,不如死得痛快,就此把生命了结。有志者事竟成,神神终于弹断千根弦,以琴匣取出药方,立即到镇上药铺去买药,店员一看,赫然发觉是一张白纸。六十年的工夫,换来绝望与油尽灯枯的身躯,两脚一伸,梦断红尘。未几,村民拥着石头,捧他为另一个神神。幕后:

影片改编自史铁生小说《命若琴弦》,是导演陈凯歌在1991年利用为数不多的外资拍摄的第四部电影,并被视为第五代电影的落幕之作。该片具有历史批判、文化反思的深层次意义,陈凯歌在片中持续了第五代电影前期的艺术主张和艺术风格:象征性、寓言式、民俗仪式化、黄河、黄土高原和对民族性格的思考。

四、延伸阅读

1.胡河清:《史铁生论》,《当代作家评论》,1991年第3期 2.史铁生:《宿命与反抗》,《理论与创作》,1997年第2期 3.史铁生:《记忆与印象》,北京出版社,2006 4.《史铁生作品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5.史铁生:《在家者说——鲁迅文学奖散文获奖者丛书》,河南文艺出版社,2006 6.史铁生语录

•人所不能者,即是限制,即是残疾。

•我们生来孤单,无数的历史和无限的时间因而破碎成片断。

•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

•在奥运口号“更快、更高、更强”之后,应该再加上“更美”。

•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了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使一个人愿意活着比使一个人活着重要得多,也有效得多„„”

•人生最根本的两种面对,无非生与死。对于生,我从基督精神中受益;对于死,我也相信佛说。通常所谓的死,不过是指某一生理现象的中断,但其实,宇宙间无限的消息并不因此而有丝毫减损,所以,死,必牵系着对整个宇宙之奥秘的思悟。对此,佛说常让我惊佩。顿悟是智者的专利,愚顽如我者只好倚重一个渐字。

第二篇:《命若琴弦》教案

《命若琴弦》教案

课型:讲读课

教学类型:综合训练型

教学目标:

1.体会本文传达出的人生哲理,力求达到共鸣。

2.分析小说中人物活动的环境特点。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文传达出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讨论

课时计划:两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曾经有个作家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

他就是史铁生,他曾经荣获“2002年首届华语文学传媒奖杰出成就奖”,在授奖词中高度评价“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

下面我们就进一步了解一下史铁生:

1951年生于北京,经历过插队等一系列动荡,在风华正茂的21岁忽然因病至瘫,从此在轮椅上一坐就是30年。1998年疾病再次袭来,他几乎失去肾脏。他曾想过自杀,但最终找到了文学之路来解放自己。现在他一周要做三次透析,但他仍坚持写作,哪怕一天只写几行。他说:“我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

他的《我与地坛》被公认为中国近50年来最优秀的散文之一。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他的另一篇力作《命若琴弦》。

一、阅读课文,整理故事情节

1.小说的主人公是谁?他们是干什么的?

明确:瞎子师徒,弹琴说书。

2.他们在哪里弹琴说书?住在什么地方?他们的生活环境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一片荒凉、偏僻的大山里。住在破败不堪的小庙里。1

环境恶劣,条件艰苦。

3.为什么生活环境恶劣,整天奔忙劳碌,瞎子师徒却很快乐呢?他们兴致勃勃地翻山越岭、弹琴说书的动力是什么?

明确:奋斗目标。老瞎子的师傅在他的琴槽里放了一张药方,只要他弹断一千根琴弦就可以取出药方去抓治好眼睛的药。小瞎子喜欢一个叫兰秀儿的女孩,对感情充满了美好的想象。

4.他们的目标实现没有?

明确:没有。老瞎子为之奋斗了一生的药方是一张白纸。兰秀儿嫁到了山外,小瞎子失恋了。

二、给同学们3分钟的时间整理思路,回答:

1.老瞎子的人生:

(1)老瞎子生来看不见,人生处于困境,但他有一个奋斗目标,因此过得充实和快乐。他发现药方是一张白纸后,陷入绝望,失去了活着的动力。阅读小说第七部分,划出相关句子,说一说小说是如何表现老瞎子遭受打击之后的绝望心情的?

明确:

①环境描写:漫天大雪 天空灰暗 空旷沉寂 衰草瑟瑟

点拨:作者设计老瞎子回到野羊坳时是冬天,改为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的春天好不好?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明确:不好。环境描写渲染了苍凉、沉寂、萧瑟的气氛,烘托老瞎子悲凉、绝望的心情。

②动作描写:蹒蹒跚跚

点拨:老瞎子平时弹琴说书翻山越岭,应该习惯了走山路,这时走路为什么蹒蹒跚跚?

明确:蹒蹒跚跚,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这个动作表现出遭受巨大的打击之后,老瞎子的精神和身体都不太好了。

③肖像、神态描写:骨头一样的眼珠 脸色骨头一样的苍白 面容憔悴 呼吸孱弱 嗓音沙哑

明确:神态描写和肖像描写表现了老瞎子遭受打击之后形容憔悴,精神绝望。

(2)老瞎子一度精神崩溃,但最终走出了绝望的深渊,他经历

了怎样的心路历程?阅读第七、八部分,划出相关语句,请学生读一读。

合作探究:小说通过老瞎子的人生经历和思考揭示了什么哲理?“命若琴弦”有何含义?讨论后,各小组与大家分享探究结果。

教师点拨:老瞎子为虚设目标奋斗的一生有没有意义?如何才能走出人生的困境?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明确:

老瞎子的人生经历和思考总结:

①目的成空,老瞎子的心弦断了,失去了活着和奋斗的动力。②回忆过去,发现辛苦的生活之所以快乐而充实是因为有个目的把心弦扯紧。

③人生需要目的,即使是虚设的。没有目的,琴弦就拉不紧,人生就没有追求过程的欢乐。

④不必在乎最终的目的,在目的的牵引下,获得过程的欢乐最重要。

老瞎子的心路历程:心弦断了———回忆思考———彻悟

(目的成空)(目的让生活充实快乐)(命若琴弦)

探究总结:

命若琴弦: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人生哲理:1.走出人生的困境需要目标(哪怕是虚设)。

2.生命的意义是在过程中获得欢乐。

3.药方和琴弦的象征义?

药方:象征着人生虚设的目标。

琴弦:象征着人生,一千根琴弦之后就是人生的过程。

4.难点讨论

琴弦在课文中有很强的象征意味,三代之间,从800到1000,再从1000到1200,琴弦数量在增加,那么这种增加代表着生存的希望更大了,还是更渺茫了?

5.你觉得小说的故事有多大的可信度?这种可信度是否会影响这篇作品的价值?

答:可以组织学生简单讨论,确定故事是否可信。然后明确:故事的真实与否并不影响作品的意义,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篇哲理小说,其情节合理合情,但并不特别追求细节。作品的意义是通过这个符合生活逻辑的故事阐述人生的一个道理。

6.小说结尾处,老者为什么要告诉徒弟说他记错了师父的遗言?

答:因为老人要将希望传给少年,所以用一个善意的谎言安慰他,给他以战胜困难、继续生存、看到光明的希望。

7.结合全文,探讨作品结尾一段的象征意义。

答:整个故事表示的是人与命运博斗的主题,歌颂了不甘于为命运所播弄、勇于与逆境相抗争的顽强精神。结尾一段,写两人孤独但顽强的背影,体现的是他们敢于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也是对人类精神的赞颂。

三、外貌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作用:

明确:

外貌描写:

如:“老瞎子面容也憔悴,呼吸也孱弱,嗓音也沙哑了,完全变了个人”,“骨头一样的眼珠在询问苍天,脸色也变得骨头一样苍白”,“老瞎子的身影弯得如一座桥”。这些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老瞎子在美梦破灭之后的撕心裂腹的痛楚和绝望的心境,尤其是中间一段描写,抓住了人物的外貌以及心理特点,生动传神,令人怦然心动,情不自禁地对老瞎子的境况产生深切的同情,更加去关注人物的命运。心理描写:

如:“ 他一路走„„可还是不行,总摆脱不掉那张无字的白纸„„”这一大段心理描写,细致入微地表现了老瞎子的心

路历程,由欢乐到悲哀,由希望到幻灭,表现了他心灵的极度痛苦、矛盾的挣扎。又如:“老瞎子想„„不必去看那张无字的白纸。”这是表明老瞎子把一个美丽的期冀传递给自己的徒弟,不必去在意能否如愿以偿,结果是无关紧要的。总之,这些描写都极好地展现了人物的情感世界和心理冲突,而作者正是通过人物的这种由希望、欢乐到痛苦、绝望到参悟人生的心路历程,向读者昭示了作品的主题。

环境描写:

A、方圆几百上千里的这片大山中,峰峦叠嶂,沟壑纵横,人烟稀疏,走一天才能见一片开阔地,有几个村落。荒草丛中随时会飞起一对山鸡,跳出一只野兔、狐狸、或者其它小野兽。山谷中常有鹞鹰盘旋。

寂静的群山没有一点阴影,太阳正热得凶。

明确:沉寂、偏僻、荒废、恶劣的自然环境。这段自然环境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了一个场所和背景,把两个瞎子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中,烘托了人物生命的苦难,也暗示了无论多么艰辛的生活,只要有个目标一个愿望就可以让一个生命逆风飞扬。

B、暴躁了一整天的太阳这会儿正平静下来,光线开始变得深沉。

远远近近的蝉鸣也舒缓了许多。

明确:表现人物感情早日实现愿望,内心紧张焦躁,心里一惊算定了目标就要实现,紧张激动的心情由此安定平息下来。

C、这地方偏僻荒凉,群山不断。荒草丛中随时会飞起一对山鸡,跳出一只野兔、狐狸、或者其它小野兽。山谷中鹞鹰在盘旋。

明确:似乎在昭示人生就是一个圆圈,人生目标,不能实现,实现等于破灭,首尾呼应,生活继续,一代一代盲人在这个虚幻目标激励下走向生命的终点。升华主题。

四、完成课后练习二

明确:这两句话是极富人生哲理的。作者借人物形象之口,告诉我们,人的命运也许是悲苦的,人的生存也许充满困境,人其实就像瞎子一样,在黑暗中摸索,带着残缺、不完美和心灵创痛,人生代代无穷已,重复着人类的悲壮的孤独旅程。那么,人只能选择同命运不断抗争,不断探索,不断追求,即使不能到达理想的彼岸,也无怨无悔,这样的人生才有价值,有意义,才是辉煌的人生,悲壮的人生。正如作者在一篇散文中说:“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魅力和悲壮”。不懈地追寻生命的意义,是史铁生创作的动力源泉,也是他作品的中心意蕴。无论是早期和后期的作品,还是小说和散文,都在诠释一个共同的主题:人活着就是不断和困境抗争、周旋,人生的根本意义就在这个追求的过程之中展开。

五、作业:摘抄好句子

附板书:

命若琴弦

——史铁生

画面:两个瞎子说书为生沟壑纵横人烟稀少气氛:原始、苍凉

结果:是一张白纸

生活的真谛:虚设的目标,让人们孜孜不倦地追求

幸福:顿悟于极限的人是幸福的

第三篇:《回答》《命若琴弦》《佛像》练习

《回答》练习

1,分析《回答》的精神特征及抒情主人公的人格形象。

答:(1)怀疑、理性和批判精神,以及对未来的信念;

(2)中国知识分子的现代战斗精神和青年战士勇敢不屈的人格力量。

2,谈谈这首诗意象创造的特点。

答:(1)鲜明、独特和坚实;

(2)意象之间的拼接、跳跃和组合,营造成复杂的、富有张力的意象结构;

(3)通过意象表达感情。

3,为什么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答:这是诗人的荒诞而又丑恶的历史与现实的冷峻概括,也体现了诗人不同流俗的、勇敢的战斗豪情与牺牲精神。

《命若琴弦》练习

1、你觉得小说的故事有多大的可信度?这种可信度是否会影响这篇作品的价值?

答:可以组织学生简单讨论,确定故事是否可信。然后明确:故事的真实与否并不影响作品的意义,因为这本身就是一篇哲理小说,其情节合理合情,但并不特别追求细节。作品的意义是通过这个符合生活逻辑的故事阐述人生的一个道理。

2、小说结尾处,老者为什么要告诉徒弟说他记错了师父的遗言?

答:因为老人要将希望传给少年,所以用一个善意的谎言安慰他,给他以战胜困难、继续生存、看到光明的希望。

3、结合全文,探讨作品结尾一段的象征意义。

答:整个故事表示的是人与命运博斗的主题,歌颂了不甘于为命运所播弄、勇于与逆境相抗争的顽强精神。结尾一段,写两人孤独但顽强的背影,体现的是他们敢于与命运抗争的精神,也是对人类精神的赞颂。

《佛像和我们》练习

1.选择题

(1)下列作品中哪一本不是熊秉明先生在雕塑领域的著作?

A.《关于罗丹:熊秉明日记译抄》B.《回归的塑造》

C.《中国书法理论体系》D.《展览会的观念》

答:C(2)熊秉明先生的父亲熊庆来是当时著名的()。

A.文学家B.书法家C.雕刻家D.数学家

答:D

2.填空题

(1)熊秉明先生2002年曾在北京举办“老年书法班”讲座,为时一周,主题是“”。答:书法与人生的终极关怀。(2)本文选自《》。答:看蒙娜丽莎看 3.简答题

1、作者在文中提出的要想欣赏佛像,应当排除哪三种成见?

答:首先要排除宗教成见。信徒与反宗教者都无法欣赏佛像。其次是排除写实主义的艺术成见。第三可以说是排除庸俗的成见,也就是要结合佛像的象征意义、用形而上的眼光去审视。这样才能看出佛像的美。

2、理解艺术家“回归的发现”中蕴含的深意。

答:在20世纪中国美术发展史上,有许多像熊秉明这样的海外华人艺术家,在深谙西方艺术文化后,返身观照本土文化、本土艺术,所谓“回归的发现”是一种理性的重新发现,如文中说,“那是对自己古传统新的正视、新的认同、新的反思”。

第四篇:《命若琴弦》教案(用)

如何走出人生的困境?

——《命若琴弦》教学设计

教学设想

《命若琴弦》是史铁生极负盛名的一部短篇小说, 其中饱含着对人生困境的思考,对救赎之路的探索,对人的终极关怀,是史铁生生命哲学的寓言。如何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蕴含的深刻哲理,是教学重点和难点。笔者设计课上简单回顾小说内容,概括故事情节。在此基础上,品读重点段落,通过问题引导、合作探究等形式探究小说主题。让学生把握“命若琴弦”的含义,领悟走出人生困境需要目标的引领,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中获得欢乐等主题内涵。

课前预习

1.阅读《命若琴弦》导学案中史铁生的“人生经历”“文学成就”“作品摘抄”等内容,了解作者。

2.自读小说,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事例导入,激发兴趣

课间播放“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刘伟的钢琴曲。

多媒体展示:我的人生中只有两条路,要么赶紧死,要么精彩地活着。——刘伟

导语:刘伟10岁失去双臂,12岁学会游泳,两年后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夺得两枚金牌。19岁学会用脚弹钢琴,一年就达到手弹钢琴专业七级的水平,23岁登上维也纳金色大厅表演,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男孩的奇迹。刘伟的生命有严重的缺憾,但他找到了一个又一个目标,为之不懈奋斗,成功走出了人生的困境。史铁生的《命若琴弦》探讨的也是人如何走出困境的问题,小说探索出一条怎样的救赎之路?让我们走进《命若琴弦》寻找答案。

二、展示学习目标

三、介绍作者

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要求:(1)读准字音,读出情感

(2)概括故事情节

1.字音

躜动野山坳叨咕鹞鹰瑟瑟

莽苍憔悴孱弱篝火

2.请概括瞎子师徒的故事。

老瞎子:为得到治好眼疾的药方努力弹断了一千根琴弦,结果却发现那张药方是一张白纸。小瞎子:与兰秀儿恋爱,结果兰秀儿嫁到了山外,小瞎子失恋了。

3.老瞎子和小瞎子最初的生命状态是怎样的?为什么?结合原文来回答。

4.当弦断了,追求湮灭了,他们的生命状态又是怎样的?小说是如何表现老瞎子遭受打击之后的绝望心情的?

五、品读课文,问题探究

过渡语:“命若琴弦”生命是何其庄重,琴弦是何其卑微,细细琴弦如何承载生命的力量?让我们走近师徒二人的人生,探究小说的主题内涵。

1.老瞎子的人生:

(1)老瞎子生来看不见,人生处于困境,但他有一个奋斗目标,因此过得充实和快乐。他发现药方是一张白纸后,陷入绝望,失去了活着的动力。读19—32段,划出相关句子,说一说小说是如何表现老瞎子遭受打击之后的绝望心情的?

明确:

①环境描写:漫天大雪 天空灰暗 空旷沉寂 衰草瑟瑟

点拨:作者设计老瞎子回到野羊坳时是冬天,改为鸟语花香、生机勃勃的春天好不好?环境描

写有何作用?

明确:不好。环境描写渲染了苍凉、沉寂、萧瑟的气氛,烘托老瞎子悲凉、绝望的心情。

②动作描写:蹒蹒跚跚

点拨:老瞎子平时弹琴说书翻山越岭,应该习惯了走山路,这时走路为什么蹒蹒跚跚?

明确:蹒蹒跚跚,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这个动作表现出遭受巨大的打击之后,老瞎子的精神

和身体都不太好了。

③肖像、神态描写:骨头一样的眼珠 脸色骨头一样的苍白 面容憔悴 呼吸孱弱 嗓音沙哑

明确:神态描写和肖像描写表现了老瞎子遭受打击之后形容憔悴,精神绝望。

(2)老瞎子一度精神崩溃,但最终走出了绝望的深渊,他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阅读19-57

段,划出相关语句,请学生读一读。

明确:

老瞎子的人生经历和思考总结:

①目的成空,老瞎子的心弦断了,失去了活着和奋斗的动力。

②回忆过去,发现辛苦的生活之所以快乐而充实是因为有个目的把心弦扯紧。

③人生需要目的,即使是虚设的。没有目的,琴弦就拉不紧,人生就没有追求过程的欢乐。

④不必在乎最终的目的,在目的的牵引下,获得过程的欢乐最重要。

老瞎子的心路历程:

心弦断了———————回忆思考—————彻悟

(目的成空)(目的让生活充实快乐)(命若琴弦)

老瞎子一生的经历:

老瞎子的人生

困境————目标——————落空————绝望————彻悟

(残疾)(弹断一千根琴弦)(药方是白纸)(命若琴弦)

探究总结:

命若琴弦:人的命就像这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

人生哲理:走出人生的困境需要目标(哪怕是虚设)。

生命的意义是在过程中获得欢乐。

琴弦的象征意义:人生如琴弦,拉紧了才能弹好,弹好了就够了;生命的意义在于过程,因此,永远拉紧生命之弦,自强不息,奋斗不止,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价值。

2.小瞎子的人生:

(1)小瞎子陷入了什么困境?他和兰秀儿感情发展很好,兰秀儿为什么嫁到了山外?小瞎子失恋的原因是什么?划出相关语句,体会含义。

原文句子:终于小瞎子说话了:“干吗咱们是瞎子!” “就因为咱们是瞎子!”老瞎子回答。明确:小瞎子失恋的原因是残疾。小瞎子陷入了和师傅一样的人生困境。

(2)小瞎子濒临绝境时,师傅是如何拯救他的?小瞎子的路在何方?阅读小说第八、九部分回答。明确:老瞎子像他师傅当年一样传给小瞎子一个美丽的谎言——弹断一千二百根琴弦就可以复明,为他找到奋斗的目标和活下去的勇气。小瞎子将像师傅一样翻山越岭弹琴说书,在虚设目标的牵引下过完紧张、充实、快乐的一生。

3.小说结尾为什么又回到了开头?“无所谓从哪儿来、到哪儿去,也无所谓谁是谁„„”这句话有何含义?

点拨:瞎子师徒的故事反映的只是残疾人的生存困境问题吗?与我们身心健全的人有没有关系?结合导学案内容思考。

导学案内容:

人有三种根本的困境,于是有三种获得欢乐的机会。第一,人生来注定只能是自己,人生来注

定是会在无数他人中间并且无法与他人彻底沟通,这意味着孤独。第二,人生来就有欲望,人实现欲望的能力永远赶不上他欲望的能力,这是一个永恒的距离,这意味着痛苦。第三,人生来就不想死,可是人生来就是在走向死亡,这意味着恐惧。

无限的坦途与无限的绝路都只说明人要至死亡休地行走, 所有的行走加在一起便是生命之途。

——史铁生《写作的事》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

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史铁生《我与地坛》

总结: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瞎子。即使我们身心健全,人生也处于种种困境,比如孤

独;也无法逃脱生命固有的残缺,比如死亡。瞎子师徒的故事是人的生存困境的直接隐喻。小说借瞎子师徒的故事为所有的人探索出“确立目标,追求过程的欢乐”这一条走出困境的救赎之路。

小说结尾又回到开头,寓意人类带着生命固有的残缺、不完满和心灵的创痛,代代无穷已,重

复着悲壮的孤独旅程。

五、结束语:

残缺是生命固有的形态,人生本多困境。如果逃避生活中的不幸和苦难,那么同时也放弃了生命过程的精彩和欢乐。让我们坦然面对困境,用目标拉紧心弦,在无惧无畏的抗争中绽放生命炫目的光彩,展示出永恒的精神魅力。微笑着,去唱生活的歌谣。

附板书设计:

命若琴弦

史铁生

过程

人生困境目标

欢乐

第五篇:命若琴弦读后感

读《伤逝》有感

服设131

李科孟

20131434115

《伤逝》讲述了子君和涓生从相识.相知.再到相爱,最后到相离的爱情悲剧。与其说是两个人的悲剧,还不如说是一个时代的悲剧,那个时代他们有着对爱情怀着无限憧憬的好奇心,但却无法逾越封建传统的枷锁。或许你不爱的人陪在你身边一直到老,但你爱的人却和你天隔一方。这样看来对于子君和涓生而言,他们是幸福的毕竟曾经相爱着。

谈到这篇小说自然离不开爱情了。都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在小说里也是这样的,不过小说终归小说。我看来,只要用心守护婚姻便是爱情的升华,婚姻便成了爱情的港湾。

爱情是两个人的事。

如果说一见钟情是喜欢的开始,那么彼此思念着对方便是爱情的开始。就如子君和涓生的爱情,涓生对子君的牵挂无时无刻,子君对涓生的思念也是欲罢不能。和自己不爱的人生活是痛苦的,而看着自己爱的人幸福是快乐的。爱情需要双方共同呵护。

如果一个爱我的人和一个我爱的人让我去选择,这次我会毫不犹豫人,因为我坚信我爱的人会慢慢的喜欢我,再到后来爱上我,而爱我的人也会慢慢把我遗忘。因为我懂得一个人的喜欢是单相思,爱情是两个人的事,只有彼此深爱着对方才是幸福。直到爱情的最后子君还深爱着涓生,而涓生却把真实的重担卸给了子君,最后造成他们爱情的破产。

相爱时,要宽容对方

‘因为陌生相爱,因为了解分开’很恰当的表现他们两个爱情。距离产生美,陌生时你看不到对方的全部,看到的只是他的优点。慢慢走近你会发现他并不是你想的那么完

美。或许远处是他是天使,他身上到处都是吸引你的地方。

有些东西远处看很美很迷人,就如月亮,可站在月亮的人却看不到她的风景。相爱时要用心去守护对方,用宽容对待对方的缺点。因为涓生渐渐读懂了子君的灵魂,对她更加了解,却慢慢产生了隔膜,也不知不觉发现了子君的缺点。这种隔膜对爱情来说却是致命的。因为爱才会发现爱人的不足,因为爱才会有勇气去宽容。

别等失去才懂珍惜。

无论涓生多么悔恨,他们的爱情却成了回忆。很多时候幸福就在身边,被幸福包围才无法感知,直到失去才懂幸福的含义。无论是亲情还是爱情人离开才察觉他们的爱。

珍惜现在拥有的幸福,不然下一秒或许就会成为记忆,相比爱情,幸福会更抽象。但爱情也更需要去珍惜,珍惜你爱的那个人,相信他,守护他,原谅他,爱情来之不易,才有理由去珍惜。

即使爱情到了最后也不要憎恨。

因为了解所以相爱,但有时会面临着这样的选择,当分开时要么做朋友要么变成陌生人,或许很多人选择彼此成了陌生人,那样就不会给对方留下太多阴影。爱上一个人需要几秒,但恨一个人需要一辈子。憎恨一个人会使自己受伤,也会伤害对方。爱一个人需要勇敢,但恨一个人需要勇气。所以即使到了爱情边缘,不再爱也不要恨,拥有爱情是幸运的,能够守护爱情和心爱的人携手到老便是最大的幸福。涓生和子君是幸福的,他们曾经相爱,他们的爱又是那么悲剧,毕竟没有走到最后。

努力寻找爱情,更要用心守护爱情。

下载《命若琴弦》教案及练习word格式文档
下载《命若琴弦》教案及练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命若琴弦》读后感(大全)

    《命若琴弦》读后感12篇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你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命若琴弦》读后感,仅供参考......

    《命若琴弦》读后感

    生命需要希望 一口气读完《命若琴弦》似乎周身的每一个毛孔都透着说不出的哀叹,却久久沉淀不出一个完整的思绪。 余华说:“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活着不需要任何目的,不需要任何......

    命若琴弦读后感

    《命若琴弦》读后感 ——人生如琴,琴如人生 电影开头是这样的画面: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一老一少两个瞎子,每人带一把三弦琴,穿山越岭,怀揣着美好的愿望,说书为生。老瞎子希望自己有......

    《命若琴弦》读后感

    命若琴弦读后感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一老一少两个瞎子,每人带着一把三弦琴,穿山越岭,怀揣着美好的愿望,说书为生。老瞎子希望自己有生之年能够弹断1000根琴弦,然后取出师傅留下的药......

    命若琴弦 评论

    《命若琴弦》 ——人生的虚设与诗意 当代中国,如果剩下真正执着于精神写作,追问、质疑却又始终关注终极叙事的作家,那他的名字只能叫史铁生(1951—2010)。 品读史铁生,常被一种......

    《命若琴弦》读后感

    所谓活着 《命若琴弦》是史铁生早期的作品,以一张可以让盲人恢复光明的神奇药方串连起三代失明说书人一生的故事。与其同期作品相同,这篇文章探讨了“人为什么活着”这个困扰......

    命若琴弦读后感

    弹紧你命中的那根弦 ——《命若琴弦》读后感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 文章的开头委婉自如的把所有人引进这一老一少俩瞎子的世界中,他们拿着一把......

    命若琴弦读后感

    《命若琴弦》读后感读了现代作家史铁生的作品集《命若琴弦》,它讲的是七十岁的老瞎子带着十七岁的小瞎子走乡穿寨,跋山涉水,不辞辛苦地说书卖唱,三弦琴上的琴弦断了一个又一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