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花记录《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实录

时间:2019-05-12 18:24: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张晓花记录《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实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张晓花记录《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实录》。

第一篇:张晓花记录《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实录

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小学语文一下8课《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实录及感悟

执 教: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钱冬梅 实录整理:江苏省启东市紫薇小学 张晓花

开门见山 直接导入

师:小朋友们,今天呀我们一起来读一个松树的故事。这里有小松树,也有大松树,一起读课题:小松树和大松树。

初识课文 巧妙识字

★自读课文

师:小松树和大松树有什么故事呢?请小朋友自己打开课本,轻声地读一读,遇到不认识的字,那就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读完了就坐端正。开始吧!

【感悟:直接导入,走进文本。孩子都是喜欢“故事”的,教师教学语言富有亲和力,提醒学生“借助拼音,多读几遍”也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指导,作为一节公开课,这不是只适用于公开课的语言,因为这一任务的提醒不是一种作秀,须得我们每位教师学习,在平时的教学中一以贯之。】 ★读准字音,理解字义。

师:小朋友都读得特别的专心,都读懂了吗?钱老师来问问你,故事里有小松树和大松树,还有谁啊?

生:风伯伯(师引导:还有一位?)大山爷爷

师:读了故事,我们知道故事里有小松树、大松树、风伯伯、还有大山爷爷!在这四个词语当中啊,有三个生字,它们都不难,有小朋友认识吗?认不认识啊,认识的把手举高了,哎哟,这么多呀,那谁来读给大家听听?

出示生字词:松树 伯伯 爷爷 ...生读词语: 松树 伯伯 爷爷 ...教师点评:这两个小朋友都把称呼后面的轻声给读对了。小朋友一起来读读,松树——预备齐!(生齐读:松树 伯伯 爷爷)。会读了,钱老师再来考考你,你能给“松”找个朋友吗?你说!

生:松果。

师:对。还有,你说?

生:松子。师:松子,它是个平舌音,再说!生:松子。师:对啦!还有? 生:松树

师:小朋友说的词啊,都和松树有关系,其实你们知道吗,“松”还有其他的意思,比如说上课的时候,小朋友特别专心,下课了,自由活动了,我们就很„„心情也很„„

生:放松 轻松

师:你还知道一个词儿,说给大家听!生:宽松

师:对了,好,老师再来考你,你称谁是伯伯呀?你知道吗?你说!生:称我们家里的大伯就叫伯伯。

师:哦,那你知道大伯是谁吗?我来告诉你,伯伯就是爸爸的哥哥,现在我们也把 和爸爸同一辈的,年纪又稍微大一些的男士,就叫做伯伯,明白了吗?

【感悟:这个环节很好地体现了“随文识字”的教学思想,教师直接切入文本,在自然的课堂谈话中引出故事主人公,认读生字词的同时帮助学生在脑海中重又勾勒出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通过组词引导学生理解字义,明白“松”的两种意思,又是该环节的一个亮点。】 ★认清字形,书空记忆

师:现在小朋友会读了,也理解了它的意思。有小朋友会写吗?我看见有的小朋友特别有信心,你会写哪个字?你说!

生:我会写“伯”。

师:充满了信心呀!说说你的方法? 生:我的方法是单人旁加个白字。

师:这个方法又好记又方便,你们也记住了吗?请坐!伯伯是对人的称呼,和人有关系,这是个(单人旁)。你还会记哪个字?请你来说说!生:我会记“松”,木字加公就是“松”。

师:我们小朋友啊把两个部件加一加,就认识了新的字!同学们看,木字旁啊一般都表示和树木有关系,你知道哪些含有木字旁的字吗?你说!生:桃。师:对,你说!

生:树。

师:对,还有吗? 生:还有村。

师:对,看来小朋友认的字儿还真多呢!还有一个字儿,有小朋友会写吗?谁会写?特别欣赏这个男小朋友,你的手举得总是很高,来,说说看!

生:我会写“爷”,爷上面是个父,底下是横折勾,竖。(书空)

师:嗯,你说得特别清楚,来把掌声送给他!好,请坐。爸爸的爸爸就是爷爷,爸爸也叫父亲,所以上面有个父。认读——父子头。伸出手,我写父子头,开始!撇、点、撇、捺(生书空)小朋友太能干了,不用老师教,自己就开动脑筋,学会了三个字,都会写了吗?

生:会!

师:那咱们就来写写看,伸出小手,我写松,轻轻说,木字旁加个公。我写伯,单人旁加个白。我们写爷,父字头,横折勾、竖。(师镜面示范)看来小朋友啊,是真的学会了,来,让我们一起读好这四个词语。小松树——齐!生:小松树 大松树 风伯伯 大山爷爷

【感悟:疏通课文的同时,完成了字词“音形义”的教学,精致无痕,教师放手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记住字形,教师适时总结,并拓展归类同一偏旁的字。教师镜面示范更是考虑到学生的感受,这种教学境界是令我向往的。】

品读对话 语言训练

★创设情境,了解大意

师: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知道故事里有这四个角色,小朋友想不想去见见它们?(想)那咱们呀接下来就一起走进大山,去看一看。咱们走着走着„„(贴上大山爷爷图片)你们看,谁出现在前面了?一起说(大山爷爷),来和大山爷爷打个招呼!

生:大山爷爷好!

师:真有礼貌!咦,小松树和大松树在哪儿呢?(出示图片)哪个小朋友上来摆一摆?最后一个男小朋友,你来!(生贴图。)

师,好嘞,大松树呢?好,告诉大家,它们在哪儿? 生:小松树在在山上,大松树在山下。

【感悟:“通过刚刚的学习,我们知道故事里有这四个角色,小朋友想不想去见见它 们?(想)那咱们呀接下来就一起走进大山,去看一看。咱们走着走着……(贴上大山爷爷图片)你们看,谁出现在前面了?一起说(大山爷爷),来和大山爷爷打个招呼!”看似轻松随意的闲谈,其实是充满教学智慧的:第一、二句话,既是对前面所学内容的总结,又激发了学生接下来的学习热情。从第三句话开始,便是典型的情境教学,教师和学生用贴图的方式,在游戏的情境中,直观理解了第一自然段的内容,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唤醒,接下来的教学自然顺畅。】

师:对不对呀?掌声送给他。课文的第一小节就告诉了我们他们住在哪儿,我们一 起来读一读,注意读清楚他们的位置。山上——预备齐!

生: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

师:还有一位朋友,它神神秘秘,咱们看不见它,它又无处不在,它就是谁? 生:风伯伯。

师:对了。风伯伯轻轻地吹过山头,好像在抚摸着小松树,这时啊,耳边传来了 小松树对大松树说话的声音。我们来听!(播放录音)

(喂,朋友,——————)师:大松树有没有回答? 生:没有。

师:风伯伯说话了„„(播放录音:孩子„„)

师:他们说的话真有意思。你看,这就是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同桌的小朋友,一个做小松树,一个做风伯伯,另一个读读其余的部分,开始读一读。

(生:分角色朗读)

师:读好了呀,咱们就坐端正,谁来做小松树?请你吧!风伯伯,就请你,钱老师 来帮你读其余的部分,其他小朋友仔细听。

(师生分角色朗读)

【感悟:请关注教师的语言。如果说,这篇童话故事中的一个个情节都是珍珠的话,教师的语言在这里就起到了“线”的作用,引领学生游走“大山”之间,仿佛真的看见 了“大松树、小松树、大山爷爷、风伯伯”这种感觉让人觉得亲切,仿佛身临其境。原 来情境创设也可以是这样的:没有音乐、没有图画、有的只是教师用灵动的语言把文字 幻化成画面,媒体的恰当介入,活灵活现地呈现了对话,起到范读的作用,也给了孩子 们一双想象的翅膀,为接下来的语言训练——朗读,作了充分有效的准备。】 ★理解字义,练习说话

师:第一次读,声音就这样响亮,而且这么流畅。赶紧把掌声送给他们。太棒了!小朋友,小松树的话你听懂了吗?谁来说说看,它是说什么意思?你说。

生:它是说我比大松树长得高的意思。师:对,那请你来读读它的这句话。生:你看我长得多高啊!

师:神气!这句话里有一个生字朋友,我们一起读。生:多!师:再来一次。生:多!

师:多字怎么写呀?你来说。生:上面是个夕,下面还是个夕。

师:你看看,用咱们学过的字来记新的字,这个方法也不错。请坐!多呀,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用到,快来给给他找找朋友!你说!

生:这里有很多苹果。

师:噢,组了个词儿就是“很多”,对不对?请坐!生:多少。师:对,还有? 生:许多。

师:那故事里,小松树说,你看我长得多高啊,这里的“多”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多高的意思。师:是啊,多高啊!„„ 生:(重复)多高啊!

师:是啊,就是„„请坐,你读得不错。你说!生:就是很了不起。

师:很高很高,对了,你很聪明。多高啊就是特别特别高,多就是指特别的意思。春天花儿开得特别特别美,我们就说花儿开得多美啊!你能不能也用上“多”说一个句子呢?

生:我家里的裙子真多。

师:你说的这个多呀,是和少相反,钱老师猜猜,你的裙子一定特别特别漂亮,我们可以说她的裙子多——你来说!

生:她的裙子多漂亮啊!

师:对啦!还有小朋友会说吗?

生:这个电视多干净啊!师:还有没有小朋友会说? 生:我的恐龙模型真多啊!

师:这个“多”也是指数量很多,那我想你的恐龙模型一定很有趣,我们应该怎么 说?

生:我的恐龙模型多有趣啊!师:再请最后一个,你来说!生:这座山多高啊!

师:小松树就觉得自己特别特别高,那谁来读读这句话呢? 生:你看,我长得多高哇!

师:哎哟,神气!刚才钱老师发现他的眼睛这么一瞟,多骄傲的小松树啊!还有谁 能读得比她好?你来!

生:你看,我长得多高哇!师:嗯,我们一起来!预备齐!生齐:你看,我长得多高哇!

【感悟:随文识字“多”,在字义的理解上重点强调“真、特别”的意思。一字多义本就是一个难点,对低年级的孩子来说,意会而不能言传也是很正常的。钱老师能在这里这样处理,可谓匠心独运。但孩子们在造句时,仍出现混淆的现象,最好把两种意思的句式同时出示,以补充句子的方式呈现,效果可能会好一些。】

师:那小松树真的那么高吗?它高不高啊? 生:不高。

师:你们来看,发现什么了?(把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图片摆在一起)。大松树比小 松树高多了,小松树比大松树矮多了,所以风伯伯告诉它,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这里的多呀就告诉我们,大松树比它高出了一大截,他们相差的可不是一点点,我们再来 读读风伯伯的话。

生读:山下的松树比你……

师:那小松树为何觉得自己长得特别高呢?你说。生:是因为大山爷爷把它给托起来了。

师:真会读书,请坐!这里也有一个生字,小朋友一起读!生:托。

师:好,托是手的动作,有小朋友会做托的动作吗?你来,到前面来做给大家看看。(生做动作)手心呀要向上,这个动作就叫托。好,谢谢。那你现在能记住这个字儿了吗?怎么记?请你说。

生:托字是提手旁,撇、横、竖弯钩。

师:哦,你用了偏旁加笔画的方式来记,请坐。托是手的动作,所以是个提手旁,(板书)老师告诉大家,这右边这个字呀也读“托”,它表示大地托起了草叶和穗子。(板书象形字)小朋友来看,这个呀就是大地,这是植物的根和茎,上面托着沉甸甸的穗子,在写右边这个“乇”的时候呀,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这个穗子就写成了撇,大地写成了横,这个根和茎就成了竖弯钩。咱们祖国的文字有意思吧!伸出手咱们一起写写,我写托,来!(生书空)

【感悟:想起这样一句话:教师听学生发言,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托”是一个象形字,教师对字形字义的讲解会带给学生怎样的心情呢?汉字有其特有的魅力,教师在施教过程中理应像钱老师那样渗透文化元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师:让咱们做一做大山爷爷,来托起这棵小松树。来,全体起立,伸出你的手,咱们托住小松树,大山爷爷高高地、稳稳地高高地托起了小松树。咱们一起来读一读风伯伯的话。

生读: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得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

师:小松树多骄傲啊,风伯伯说得多好啊!来,我们女小朋友来做小松树,男小朋友来做风伯伯,一起来读读。(生分角色读对话,师读旁白。)★设下悬念,放松身心 师:听了大山伯伯的话,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它为什么会惭愧地低下了头呢,它心里在想什么?有小朋友已经知道了,下一节课呀,就请你来告诉大家。现在让我们做一回挺拔的松树,唱起来,跳起来,活动活动身体,活动活动手,起立!

课中操《小松树快长大》

生字归类 集中书写 ★巩固认读,分类指导

师:小朋友,刚才我们认识了5个生字,都会读了吗?来咱们一起读一读。开始!生认读生字卡片:多 爷 伯 托 松

师:那怎么把这些字写好呢?咱们来仔细看,先看这两个字儿。(出示多、爷)这两个字儿都是„„(生答上下结构)对了,先来看“多”。这个“多”写好啊可不容易,要仔细观察“多”这个字的关键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看清楚了,谁到前面来摆一摆?请你,其他小朋友仔细看。(生上台摆,师指导)„„这个横撇横在哪儿?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摆的?

生:把上面一撇,起笔是从竖中线上开始的,下面一笔是从竖中线偏右一点点。师:真有一双亮眼睛,好,谢谢!小朋友看,这个多字儿啊,两个撇都从竖中线上 起笔,上撇起笔偏左些,下撇起笔偏右些,这个横在横中线,下面这个撇比上面横撇的撇要——(生答长)对了,好,看来仔细观察是写好字的第一步。

师:小朋友再来看这个字儿,(出示爷)要写好它呀,上面的父字头首先要写好,小朋友看钱老师来写一写。要写好字儿,姿势也很重要,(师坐在投影仪前范写)跟钱老师一起做,身正、肩平、臂开、足安,三个一。(边写边指导)一撇略低,二点略高,交叉要舒展,一捺收在横中线,横折勾个头小,一竖紧挨竖中线,看仔细了吗?好!打开你的课堂写字本,请小朋友也把这两个字工工整整地写一写,注意你的写字姿势。

(生写字,师巡视。提醒:写好的小朋友就坐端正。)

师:小朋友来看看这个小朋友写的字儿,看看他的“多”有没有从竖中线上起笔? 这个撇在竖中线右边一点点,他都做到了。看看这个爷,一笔收在横中线,老师奖励你两个红圈圈。再看这个小朋友,他也做到了起笔竖中线,这个“爷”呀,如果下面部分稍微小一点,就好了,也奖励你一个红圈圈。

【感悟:集中指导书写5个生字,根据结构分类学习,课堂安排显得很紧凑。这让我明白:随文识字、集中识字在一节课上是可以统一起来的,“随文”可以侧重于理解字词的意思;“集中”更便于指导学生书写,记住字形。这个环节中,教师通过在田字 格中摆一摆位置,让学生领悟“多”在书写时的间架要点;通过实物投影仪示范书写“爷”,这些指导写字的方式,既让学生看见了“字”,又让学生看见了老师写字时的“姿势”,这样的垂范是写字教学中的一个亮点。】

师:好,小朋友,来,咱们再看看这三个字,它们都是什么结构? 生:左右结构。

师:对了,而且左边比较窄,右边比较宽,在写左窄右宽的字的时候要注意,左半 部分写在左半格的中间,让出位置给右半部分,这样这个字才写得好看,请小朋友啊回到教室之后工工整整地把它写一遍。听清楚了吗?

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师: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了大山,认识了四位朋友,他们是——(生回答)我们初步知道了这个故事的意思,小松树很骄傲,风伯伯说的话特别好。今天小朋友还自己开动脑筋用各种方法学会了五个生字,回家之后,请小朋友书空书空生字,记住要写好一个字,首先要姿势正确,还有要注意每个字的关键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

师:回家的作业呀有两条:第一个读一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第二个书空书空生字,再给生字找找朋友。听清楚了吗?

【总体感悟:钱老师演绎的是经典的“情景教学课堂”,用亲切的音韵带领孩子走进文本,用多样的手段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可谓处处有“情境”,处处显“精致”,作为一节公开课,她向广大的一线教师传递了许多信息,值得反复体味。】

第二篇:小松树和大松树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靖安小学 王雪清

2013.3.22

教材简析:本课是一则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很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课文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妄自尊大的行为。全文共有四段,第一自然段讲山上有棵小松树,山下有棵大松树。第二自然段讲小松树向大松树夸耀自己长得高、看得远。第三自然段讲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盲目自大的行为。第四自然段讲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很惭愧。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3个偏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会“爷、伯、孩、托”四个一类字。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教学准备:小松树图、大松树图、课件。教学设计:

一、复习并设问导入。

1、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松树和大松树》,跟老师一起写课题。(师师范书空手势)齐读课题。

2、上节课我们不仅认识了小松树和大松树,还和很多新的字词宝宝交上了朋友,你愿意和他们打声招呼吗?

出示:喂

多高哇 回答 摸着

托起来

惭愧

指名读,师相机正音。齐读,出示“掌声”(动画)鼓励。

二、精读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师:你们真棒!(出示大、小松树图片,老师示演两人出来说话。)大家好,我们是……(生齐呼:大松树和小松树),听到你们把词语读得这么好,我们也忍不住想出来考考你们了。你们还记得我们的家在哪里吗?

指名回答,出示第一自然段,全班齐读。

师:恩!你们的发音真准确!谁能动手来把我们送回家呀? 指名上台贴图,师根据板书需要对大松树的位置给出建议。师: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我替他俩谢谢你了。

1(2)练习说话: 有。

(3)这一大一小的两棵松树长在了山上和山下,那小朋友看看图上的山,你觉得这座山怎么样?

(4)如果你就是这样的一棵小松树,你站在这么高的山上能看到什么?(展开想象练习说话)(演示课件)

(5)是啊,小松树站在高高的山顶上,看到太阳公公从东方升起,白云姐姐在天空中自由自在散步,还看见了远处连绵起伏的群山……如果你是这样一棵小松树,看到这些,心里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过渡:小朋友说得都很有道理,小松树看到了这么美丽的景象,心里就想着:我是世界上长得最高最高的松树了。当它一转身向山下望去的时候,看到了山下有一棵大松树。这时他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呢?请小朋友自己读第二自然段,读完想一想:这是一棵什么样的小松树?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过渡:山上的小松树和你们的心情一样——很高兴,高兴地得意起来。

(2)指导看图:看哪,这棵小松树说话的时候表情、动作是怎样的?出示小松树放大的图片。(师:他看到了小松树的动作,觉得他……,你觉得呢?)得意、骄傲的。

(3)指导读句子

师:(出示小松树说的话)他不仅样子得意,还说了好多话呢!请看大屏幕,先自由地读一读。

A、师:“喂!”平时你会这样来称呼别人吗?如果你听到一个小朋友用这样的称呼去叫他的长辈或者是比他年长的哥哥、姐姐,你会觉得他怎么样?很没礼貌。

B、“多高哇”后面是什么符号? 小松树说这句话时把语调扬得怎样?(师动作引导)高高的

C、理解“很远很远”,练习ABAB式的词语。师:“很远很远”?小松树为什么要把一个词语说两遍?是他不小心说错了吗?(不是!)那他是想强调什么?强调他长得高,看得远。

师:对呀!把同一个词语重复说两遍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时候也可以用到这样的词语,比如今天来听课的老师非常多,我们可以说……(很多很多);比如一个人长得特别高,我们可以说他长得……(很高很高)。

D、“你呢”指谁?小松树是什么语气? E、从这些话中可以看出小松树怎么样? 十分得意,很骄傲,看不起别人。

(4)指名朗读,老师相机指导。男、女生赛读。

(5)询问过渡:“小松树”这么骄傲,“大松树”听了有什么表现?板书:没有回答。问:小松树都这样说话了,大松树为什么一点反应都没有,他为什么没有回答?你觉得他是怎么想的?

他知道自己高,不想跟小松树争了。

他觉得自己大一点,应该让着不懂事的小松树……(你真是个善解人意的孩子。)师:恩!大松树真是个懂谦让、明事理的好孩子,我们要向他学习!

(6)师:小朋友们!大松树这么谦虚,既然我们今天看见了,就让我们来仔细比较比较,说句公道话,好不好?

师:小朋友们,你们看看这两棵松树分别长什么样?看看树干……再看看松针……。(师引导用“又 又 ”来说一说。)

师:如果说这样看还不够确切,请这样再看!(同步演示图片,把山上的小松树拿下来,与山下的大松树作比较。)问:到底谁高?(大松树!)谁?(大松树?)那为什么小松树能看得比大松树还远呢?(他是被大山托起来的。)师板:托起来

3、导读第三自然段。

(1)过渡:你们真聪明,和风伯伯想到一块儿了,风伯伯是怎么说的呢?

(2)指读,出示风伯伯说的话:孩子,山下的松树比你高多了。你能看的远,那是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理解托字 可以做做动作。

师:读得真流利。这句话在课文的第几自然段?第三自然段。

A、让学生仔细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风伯伯是怎样跟小松树说话的?他说话时还做了什么?(摸着小松树的头)

B、(让学生们回忆一下)谁曾经摸着你的头跟你说过话?(爸爸、妈妈……)你当时心里有什么感觉?从“摸着”这个动作,你感觉到他们对你怎么样?(很关爱)

C、是呀,从风伯伯摸着小松树的头对他说话,我们可以知道风伯伯教育小松树时不是严厉地批评而是耐心地开导,说明了风伯伯对小松树的爱护。

(3)老师读旁白,学生读风伯伯的话,要求:语速稍慢,读出风伯伯慈爱的语气。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过渡: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惭愧地低下了头。(2)齐读,读出“小松树”后悔、不好意思的感情。

(3)扩展: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这时他会想些什么? 他想我错了……。师:小松树知错就改,好样的!

他会对慈祥的风伯伯说些什么?对刚刚被他瞧不起的大松树,他又会说些什么呢? 他对大松树说:“大松树哥哥,对不起,你比我高,我不该说这些话,真是对不起……。师:小松树变得谦虚、有礼貌了,我们向他学习。

图中小松树的动作和表情,他多惭愧,多难为情啊。小松树的话错在哪里?区别“长”与“站”。让学生做填空:小松树看得远,那是因为()大松树看不远,那是因为()(提醒学生:知道了自己错误的小松树,在惭愧过后,决定好好生长。大家看,它的背多直啊,它多么专心啊!)拓展训练:我能看得远,是因为。因为,所以我能看得远。(课件)

(6)惭愧的小松树这个时候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小朋友来猜猜看。

三、以演代读。

2、演一演。

师:好了!看完整个故事,你想来当一当这个知错能改的小松树吗?你想来做一做那个谦虚懂理的大松树吗?(想!)让我们以四个人为一组来演一演吧!一个人演小松树,一个人演大松树,一个人演风伯伯,最后一个人来读一读旁白,开始吧!(出示有小松树、风伯伯语言的幻灯片作辅助)

全班齐演:男生作小松树,女生作风伯伯,找一个个子较大的学生作大松树,师念旁白。

四、指导生字 1.识写剩下生字

师:读完课文,我们认识了这么多新朋友,可是他们的名字我们还不会写呢!赶快来瞧瞧吧!出示:爷、伯 孩 托,开火车拼读,老师相机指导。

2.仔细观察一下,这四个字都是什么结构? 写入“田”字格中时要注意什么? 3.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他们?(教师适当补充)交流识记方法:

伯:伯伯是男的所以是单人旁,右边加个“白”; 孩:孩子还小,所以是子字旁。

师:另外,你觉得这些字写起来哪里最容易出错?(教师适当补充)(松、孩中偏旁细节的变化;托的第一笔是撇等。)

师:对了,这几位小老师说得不错,我们写这些字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犯这个错。

7、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学生一边跟读笔画名称,一边书空。四个字范写完后,齐念握笔歌,学生描红,老师巡视指导。

8、学生练习组词,老师出示词语,学生齐读。

五、总结课文。

小松树在风伯伯的教育下,知道了自己的错误,懂得了做人要谦虚、有礼貌,不能骄傲、自满,才能进步。他还托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呢!想看看吗?(出示句子)跟我读……。希望小朋友们也能像小松树一样知错就改,像大松树一样谦虚、礼让,这样我们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才会取得更高的成就。

六、布置作业。

今天晚上回家以后可以把《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故事有感情地读给家长听,也可以有感情地说给家长听,还可以和家长合作演一演这个故事。

七、板书设计:

第三篇:《小松树和大松树》

一年级语文《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后反思

一、看板画,揭示课题,学习第一节

1. 看板画:说说图上画了什么?相机引导:一棵树在哪儿,另一棵树在哪儿?

观察得真仔细。站在山上的是一棵小松树,板书:小松树(注意松字右边的八字头)

站在山下是一棵大松树。板书:大松树

2. 出示句子: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指导朗读通过朗读知道他们的位置。

3. 他们之间还发生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板书:和 读题 谁和谁的故事?

二、讲读2-4自然段

1. 自己读读整体感知故事,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故事,表扬读书认真的小朋友,2. 听录音:听听小松树对大松树说了什么呢?你听到了什么?培养学生的听的好习惯。

3. 出示句子比较: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呀!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

朋友,你看我长的高,我能看得很远。你呢?

4. 学生自渎,上面一句比下面一句多了什么?这些字能少吗?说说你的理由。

5. 朗读理解:长得多高哇!

很远很远(联系学生实际理解很远很远)询问学生爬上高山后的感觉,然后教师也说说自己爬上高山后的感觉。黄老师也爬过高山,当我站在山顶,向远处眺望,远处的房子呀,树木呀,更远处的田野呀,都尽收眼底,视野变得很开阔。再读词语。帮助理解爬得高,看得远

喂:可以稍加点拨,说明小松树没有礼貌

6. 完整读这句话,感受一下,这是一棵怎样的小松树?用你的朗读把小松树的骄傲,得意的样子表现出来。指导加上动作读

7.大松树听了小松树的话,没有回答。那大松树回想什么呢?同桌讨论一下。

8.小松树的话被风伯伯听到了,风伯伯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请自渎第三小节,看看谁能读明白。指读,其余生评价,相机指导:摸者(动作演示)读出风伯伯关心、疼爱小松树的样子。填空:小松树看得远,那是因为()

大松树看不远,那是因为()

9.小松树也明白了这个道理,他惭愧地低下了头。他会想些什么呢?假如你就是这棵小松树你会对大松树说什么?师生表演,三、故事表演,其余生做评委,指出不够好的地方。分小组表演

四、布置作业,讲这个故事。

教学反思:

本堂课在扎实语言训练上有了充分的体现。注重让学生去体会去感悟,如一开始的比较句子,让学生自己去比较去阅读,从而感受语言文字的精当和简练。注重了联系实际去体会感悟,如课文中的有一句“你看我长得多高呀”我让学生实际去体会你爬上高山后的感觉,并且把我自己的感受和学生一起分享,这样学生得到的体验是真实的,饱满的。但很多时候还是觉得走教案,因此学生有的问题我也没有好好地和他一起去探讨,如有学生问,为什么小松树很小却站到了大山上?没有好好地研究透文本的内容,因此对孩子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但对于这个问题到底如何回答,我至今无法回答,似乎是很深奥的生活道理渗透其中。当我阅读了教育报上的一篇《是孩子的不幸还是教师的不幸?》分析了一二册中出现的课文,在《小松树和大松树》中,小松树的确要比大松树看得远,尽管他有点不谦虚,但事实终归是事实,实在没有必要让其丧失信心,“惭愧地低下了头”我看着很顿悟,也许本身的文本有问题,为什么小松树问大松树,而大松树不回答,或者就是以上问题,其实,课文虽是童话故事,看似接近孩子的生活,但实际中孩子很不明白这样的文章内涵,很多都是老师硬着钻研出来的,很多老师就在大松树没有回答这儿大做文章:这时的大松树是怎么样想的?假如他说,他会说什么?但经过这样教学,学生并不满足。教学总是给人一种感觉,用成人有意识的片面性来判断孩子无意的片面性。

小学第二册语文教案<小松树和大松树>第二课时

教学理念:

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读书和心灵交汇为主要教学形式,让学生在盎然趣味中产生阅读的激情;使学生在角色朗读中流露真情;帮助学生在想、述、演、说中内化语言的深情,从而全面提高每位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过程

一、设问导入。

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课文中的“小松树”和“大松树”的家分别在哪儿?

二、充分诵读,巧破难点。

1、导读第一自然段。

(1)出示图片,学生上台贴图。

师:这儿有“小松树”和“大松树”(图片),谁能把他们送回家。(指生上台贴图)

(2)教师引读:

山上有一棵小松树,山下有一棵大松树。

(3)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4)询问过渡:

哪些同学爬过山?当你爬到山上,向山下看去,能看到什么?

在山上看到的楼房和在平地上看到的楼房有什么不同?

站在高高的山上,看着优美的景色,这时你的心情怎样?

2、导读第二自然段。

(1)过渡:山上的小松树和你们的心情一样——很高兴,高兴地得意起来,他是怎么说的呢?

(2)学生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

(3)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4)指导看图:看哪,这棵小松树说话的时候表情、动作是怎样的?

(5)学生自由学着样子准备表演。

(6)指名上台表演。

(7)询问过渡:“小松树”这么骄傲,“大松树”听了有什么表现?

师:其实,“大松树”的心里非常明白,小朋友都很聪明,一定能猜出“大松树”想的是什么!

四人一小组讨论。

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请生上台演示图片,把山上的小松树拿下来,与山下的大松树作比较,看到底谁长得高。)

3、导读第三自然段。

(1)过渡:你们真聪明,和风伯伯想到一块儿了,风伯伯是怎么说的呢?

(2)指读(出示风伯伯说的话)。

(3)多种促读手段、形式,指导朗读风伯伯的话。

(4)你觉得风伯伯的话有道理吗?

师:请你扮演“风伯伯”对“小松树”说句话:

(出示句式)

小松树看得远,那是因为。

(5)原来,小松树被大山爷爷托起来才能看得远,开始他还很骄傲呢!再把小松树说的话读一读,(学生齐读小松树的话)我们读书要把前后内容联系起来,多读多想,这样会把书读得更好。再来读一读风伯伯的话。

(6)角色朗读“小松树”和“风伯伯”说的话。

4、导读第四自然段。

(1)过渡:小松树听了风伯伯的话,表现怎样?

(2)指读。

(3)理解词语:惭愧。

“惭愧”是什么意思?

(4)齐读,读出“小松树”后悔、不好意思的感情。

(5)扩展: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这时他会想些什么?他会对大树树说些什么?

三、以演代读,自然内化。

小朋友说得非常好,那么,你想把课文表演出来吗?(想)请小朋友四人一组,自由组合,想和谁表演就和谁组合。

1、教师指导四人一组表演如何分配角色。

2、学生自由组合,排练课本剧。

3、推选一组上台表演,教师现场加以指导。

4、这一组配上音乐,再完整表演。

为了激发学生表演积极性,师当主持人报幕:

第8课《小松树和大松树》课本剧表演现在开始,我先来介绍介绍“演员”(介绍表演者),等表演结束,还要评选最佳演员,请观众朋友们认真欣赏!

评选最佳演员,奖励合作的小红旗。

5、配上音乐,集体表演。

教后记: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则儿童喜爱的童话小故事。在这篇教案中,我们主要抓住童话特色,通过教师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板贴画,把学生愉快地带入童话故事中,在情境的创设中,学生积极地充当其中的角色,能自主地读、演、说。在说的训练中,循序渐进地进行了以下两方面训练:

一、句式说话,利用“很×很×,比,托”几个词培养学生说一句话的能力。

二、想象性说话,本课我们设计了以下说话:

1、小松树为什么低下了头?

2、他会对大松树、风伯伯各说什么?

3、大松树原谅小松树吗?他会对小松树说什么?

4、你最喜欢故事中谁?通过这些有坡度的说话训练,不仅培养了学生想象扩散性思维,而且学生轻松地认识到人要谦虚,不能盲目自满,看不起人。

一年级语文《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设计之三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语言文字材料,理解课文内容,从而懂得做人要谦虚谨慎,不可盲目自满,看不起别人。

教学重点:写字、朗读

教学难点:理解小松树和风伯伯的话

教具准备:课件、头饰

教学方法:

1、利用多媒体等辅助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去理解课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表演的方式,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体会,进一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教学进程:

一、出示图,读题

1、屏幕显示“两棵松树”它们在一条水平线上。

2、引导学生读题,并能根据自己的观察来介绍两棵松树。

3、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相机教写“松”字,指导学生练习书写。

二、学习课文第一段

1、送两位松树朋友“回家”。

它们的家在哪里?是怎么知道的?

指导学生学习第一段。(有些学生可能会说是从插图上看到的,也有的会说是读了课文后,知道是第一段告诉的,老师都给予肯定)

2、指导学生读的第一段。

三、看故事

1、展示《小松树和大松树》的故事。

2、要求学生仔细看,留意小松树和风伯伯所说的话。

四、学习课文第二、第三、第四段

1、指导学生分小组学习。

(1)读懂了什么?在小组中交流。

(2)还有哪些不懂的,先在小组中想办法解决,如果小组成员共同努力还是不太懂,就记下来,准备和其他组同学交流。

2、班级交流,指导。

(1)指导学生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些什么?

(2)交流自己组还没弄清楚的问题,互相帮助解决问题,如果是全班同学都有点不清楚的问题,这时教师再引导学生读书,进行适当点拨、启发,让孩子在进一步的读书、思考中解决问题。

(3)在交流中,指导学生读好小松树和风伯伯的话。

(4)根据学生读书和交流学生的情况,适时指导学生书写“托起来”的“托”。

课中休息

(5)引导学生想一想小松树在听了风伯伯的话之后心里是怎么想的?(这里也可能学生在交流自己读懂或不懂的问题就已经解决)

五、分角色朗读,表演

1、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

2、指导学生表演。

(1)分小组演演它们的故事,可以加入自己的东西。

(2)推荐表演。

3、想对它们说些什么?

指导学生通过对小松树和大松树说几句话,深入对课文的认识。

六、作业

小学语文《猴子种果树》说课稿

发布日期:2005-5-18 14:59:45

作者:刘 珍

出处:徐州市少华街小学 浏览:4866 人次

说课稿

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二册7课《小松树和大松树》。这是一篇简短的寓言故事。依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小组合作,采取生生互动的形式,每个孩子在主动参与排演短剧的学习活动中,提高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增强语言感悟能力。通过阅读体会,探究猴子什么树也没种成的原因,督导日常行为。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

心理学家皮亚杰也指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的过程即是学生参与的过程。因此,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想验证的一个观点是:学生在参与一系列阅读活动的过程中,能促使其自主的学习。这节课我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第一个环节是在学生初步整体感知课文之后,就放手让他们将课文排成课本剧演一演。采用课本剧的形式,是根据低年级学生有好说、好动、爱表现的行为特点,这是他们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我之所以一反常规,不将排演课本剧安排在课文学习结束后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而放在教学过程的主体。是因为排演短剧的活动能使阅读变成一种目的明确的自觉任务,一种其乐融融的活动。“任务”和“乐趣”促使学生主动投入课文阅读,通过读去体会文中语句。“排演”使学生设身处地地当一回文中角色,角色的承担使学生成了课文中的人物,代角色说话,这本身就是一种有效地体验,有助于他们更真切体察角色特点,丰富自己的情绪体验。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们采用了分组合作的学习形式。学生们先后参加由演不同角色的学生构成的4人“演出组”(也叫异质组)和由扮演不同角色学生组成的“研究组”(又称同质组),两种不同类型的小组交替活动。学生在不同类型的小组里与不同的对象相互切磋、沟通交流、相互启发、合作学习。正是这种合作学习形成了一种“对话场效应”,使学生主动地感受语言的丰富多彩,增强语言感悟力。在合作学习中,接受型的学生以听、读、看的学习方式,努力去把握角色对话、动作,创造型的学生能充分发挥想象力,赋予角色贴切的动作和神情,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带动其他同学学习,形成自主、活泼、和谐的学习局面。第二个大环节是:学生在朗读诵读活动中,探究“猴子什么树也没种成的原因”。在排演课本剧之后,再练习朗读,是为了增强学生的语感,提高以声传情的能力。学生在表演后,很容易做到声情并茂,十分投入地朗读课文。这是因为学生与故事中角色已经沟通了,情感相融了。在这一环节中,学生们先独立阅读课文思考,将自己的思考结果写在纸条上,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这样做是为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问题,避免思维敏捷的学生快速说出思考结果,限制其他同学多角度思考解决问题,以保证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差异下的共同发展。

第三个大环节是学生通过讲故事的活动,说说自己在生活中因为没有耐心、急于求成把事情办糟的例子。在这个活动中,学生们就不自觉的将所学的知识和道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以便于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

以上所介绍的就是本节课我所设计的三个环节。

最后我想说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以足够自主的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努力营造自主、平等、交往的氛围,使课堂成为伙伴的课堂,师生对话的课堂,创造的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因为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

听课小结(改动一下)

1.熟读课文,牢固记忆

语文学习是通过一篇篇课文来进行的,即使是单元学习,落脚点还是在一篇篇课文上。熟读课文,就是反 复阅读课文,以至牢固记忆。如果说精读的目标是理解,是在观念认识方面,熟读的目标则是在掌握程度方面。理解了的课文,如不反复诵读,熟记于心,印象就会渐次淡薄,以至遗忘。理解了而又遗忘了,阅读的价值 就大为降低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熟读具有和精读同样的价值。

有些课文还需要背诵,诗词、散文、小说的片断,都应在熟读的基础上,进一步达到熟练背诵的程度。背 诵可以储存知识,加深理解,随时体味,这既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需要,也是文化教养的需要。背诵 宜用吟诵的方法,不宜用宣读的方法。吟诵重在抒发情感,能够表情传神,而宣读的方法却不能。

2.评论课文,增强理解

如果说精读属于纯学习的性质,学生是以读者的身份出现的,评论则要依据主观认识去做出评价,属于研 究的性质,学生是以评论者的身份出现的。评论的课文,就体类说,文学作品和文言文最为适宜。评论的范围 应当广泛,可以评论作品和作家,可以评论作品的全部和局部,可以评论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可以评论语言文 字,也可以评论人物塑造、情节构成以及主题的表达。比如,评价文章的立意、取材、表达技巧、风格、笔法 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创作意图和生活经验等等。评论课文是一种高级水平的阅读能力,高中二、三年级的学 生必须具备这种能力。评论的方法,应不囿于一种两种,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如列举思考题、写 评论要点和评论报告等);可以是回答式的,也可以是讨论式的等等。

3.反复练习,熟练技能

课文练习应贯穿于语文学习的全过程。复习阶段的练习是比较集中的练习。特别是在学生语文技能训练不 足的情况下,练习可以说是复习课文的主要目标。

随着人们对语文教学目的任务认识的不断深化,不单教科书的编者和教师要设计练习,学生也要根据自己 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些课文练习。课文的练习包括单篇课文练习、单元练习和阶段练习。设计好练习必须反复钻 研。教师精心设计练习,就可能惠及学生,影响至巨。要抓住“至关重要之若干点”,对课文的关键处、精妙 处,都要苦苦思索。例如《最后一课》,有一个关键处不钻研就发现不了。为什么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课上反 思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这是非常深刻的一笔,这种爱国主义精神是非常深沉的,都得借韩麦尔先生之口反 思法兰西民族落后挨打的历史教训,在亡国的沉痛中,只有反思法兰西民族才有独立和富强的明天。

现行通用教材将练习明显分为“思考”和“练习”两个层次,前者要求内隐反映,后者要求外显反应。人 教版“九义”初中语文教材将教读课文练习分解为3个层次,概括了练习设计的方方面面。这3个层次是:理 解、分析:引导学生理解和分析课文的思想内容,篇章结构和语言含义。揣摩运用:在理解的基础上深入一步,推敲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巧妙所在,并进行动手动口的表达练习。记忆联想:继前两次之后,巩固、扩展 学习成果,进行熟读和背诵。按照3个层次6个方面去设计练习,既能保证课文练习大的课题始终同一,又能 分步骤地进行全面练习。

现代教学论认为,练习设计具有发展智力的价值,应有利于学生灵活地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创造性地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创见,允许不同意见,以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可以设计多角度性练习,以培养多向思 维能力;设计变异性练习,以培养求异思维能力;设计类比性练习,以培养侧向思维能力;设计扩展性练习,以培养创造想象能力;设计反向性练习,以培养逆向思维能力。

编制设计教学目标,特别是设计一学期、一学年、乃至整个初中或高中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一项艰巨的系统 工程,不可能一下子设计得完美无缺,更何况教学目标的设计过程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如果完全按照既定的 教学目标施教,师生都容易被束缚在静止的模式中,个性无法施展、发展,因此一个好的教师应在具体的教学 过程中,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教学过程中突然出现的问题等,对已设计好的教学目标作必要的补充、调整,使之更加完善。学生也有一个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对学习目标不断完善的过程。

第四篇:张晓花记录《识字2》实录

苏教版国标本教材小学语文二下《识字2》教学实录及感悟

执 教: 江苏省常州市花园小学 曹月红 实录整理:江苏省启东市紫薇小学 张晓花

创设情境 走入文本

师:今天曹老师要带领我们一3班的小朋友来挑战学习二年级的哥哥姐姐们学过的识字2,有没有信心学好!生:有!

师: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课题。(板书课题:识字2)这一课非常有意思,老师先带小朋友去爬爬山,好不好?(生答:好!)看,你想先爬哪座山?你说,你想爬哪一座?说说看。

生:我想爬左上角的那一座山。

词串教学:象鼻 骆驼 笔架

★观察“象鼻”,记住“鼻”

师:位置表达得多清楚呀!好,我们就跟着这位小朋友先来爬这座山。看看图,觉得它像什么,像哪一种动物? 生:它像大象。

师:像不像啊?孩子们看,这是大象壮壮的身子,这是它长长的鼻子,好像正伸进水里吸水呢,是不是?那能给它取个形象的名字吗?你说,对这座山你准备给它取个什么名字?

【感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曹老师用亲切的语言唤醒学生学习兴趣,如果此处能让学生亲身上台指一指,哪一部分像什么,更能他们走进学习情境。】 生:这座山我准备给它取个名字叫大象山。

师:哦,有些像,能不能加上它长长的鼻子,取一个更形象的? 生:象鼻山。

师:恭喜你,(出示卡片)看,曹老师就请你来读。(生读:象鼻山)读得真准。谁来读好曹老师手里的这个词?你来!生:象鼻

师:很好,你再来。生:象鼻。师:大家一起读。生(齐):象鼻

师:鼻,这个生字也挺有趣的。孩子们,瞧,最早最早的时候,鼻是用这个自己的“自”来表示的。看,那时候的“自”像不像我们人的鼻子?看看小伙伴的鼻子,像不像?后来它的下面又多了一个部分,看,又变了,慢慢的,就变成了我们现在写的“鼻”,这就是“鼻”这个字的变化过程。谁有好办法来记住这个“鼻”? 生:熟字加偏旁。

师:哦,用熟字加偏旁,那你说吧,怎么记住它们? 生:上面是自,中间是田,下面是横、撇、竖。师:它是一个什么结构的字? 生:上中下。

师:对啊,伸出小手,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这个“鼻”。齐!生说笔画,书空。

师:看仔细,最后的两笔不出头,是不是?好,睁大眼睛,用小脑瓜记一记这个“鼻”。能记住吗?在桌子上默一个“鼻”。上面是个„„中间是个„„最下面是个„„撇竖不能出头。看一看,写对没?写对的小朋友把手举高。生举手

师:哦,都写对了,真好!把小手放下。谁来给“鼻”这个字找找朋友? 【感悟: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也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曹老师的识字环节设计很精致,先用汉字演变的过程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非常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再用部件记字的方法巩固字形的记忆,最后用书空的实践体验,强化“鼻”在儿童脑海中的印象,尽管“鼻”对低年级儿童来说很难写,但有了这样的学习过程,相信学生会学得很扎实。】 生:鼻子 师:指指看。生:鼻腔

★出示“笔架”,记住“架”

师:真好,了解得真多!孩子们,上学期我们还学过了前鼻音和后鼻音,就是这个鼻。刚刚我们还去爬了什么山?(象鼻山)好的。要去爬第二座山,有没有力气。想爬 哪一座?

生:我想爬最下面的一座。

师:最后面一座,是吗?好,我们就来爬这座。这座山长得有点特别,曹老师请小朋友们看,这是什么?(示笔架)没见过是吗?你说。生:这是笔架 师:它是用来„„ 生:它是用来放笔的。师:是放置毛笔的,这叫„„ 生:笔架。

师:那你给它取个名字,小朋友一起说!生:笔架山。

师:恭喜你们,都答对了。大家一起读。生:笔架山。

师:好,那这个“架”字你能记住吗?

生:“架”字我能记住,它是上下结构,上面是个加,下面是个木。师:合起来就是„„ 生:就是“架”。

师:好的,你来读一读这个词。生:笔架

师:这个“架”是一个形声字,上面是个“加”,表示它的读音,下面的木字底是它的形旁,表示它的意思,在古时候,架子都是用木头来做的。一起读!生(齐):笔架。

师:刚刚我们又爬了第二座山,是什么山? 生:笔架山。

★对比 “骆驼”,记 “骆驼”

师:最后一座山,我们一起来瞧一瞧,像什么? 生:这座山像一个骆驼。师:用准确了,像„„ 生:像一只骆驼。师:高大的动物用“头”来形容。生:这像一头骆驼

师:你来指指看,哪里是它的头,哪里是它的驼峰。上来指!(生指一指山的各部分)

师:指对了吗?谢谢你。孩子们,我们来跟真的骆驼比一比,像不像?那我们把它叫做——(骆驼山),一起读(生读:骆驼山)。谁来读好曹老师手里的这个词。生:骆驼。

师:读得真准,你再来!生:骆驼。

师:你看他把这个轻声读得轻轻的,小朋友我们一起读。(生齐读)单个儿读的时候,这个字读驼,第二声,是不是?但在这个词语当中,它要读轻声,让我们一起读好它。(生齐读:骆驼)嗯,又准又好听。睁大眼睛,想想看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 生:用熟字加偏旁。师:你说说看。生:骆用马加各…… 师:是马字旁!

生:骆用马字旁加各就是骆,驼就是用马字旁加一个它。师:好,你再把这个词语读一读。生:骆驼。

师:真好,孩子们,你看用我们的熟字加偏旁的方法是不是就能记住它?这个办法不错。一起读。(骆驼)刚刚我们一口气爬了几座山? 生:三座山。

师:好,请小朋友轻轻打开课文纸,读一读第三行词语,多读几遍,然后再去图中找一找我们刚刚爬的山,读准了,找对了,就坐端正。好,开始!生:自由读。(师提醒:自己读,多读几遍,再去找一找)

师:孩子们的习惯真好,听清老师的要求,马上就做好了。我请一个小朋友读一读这一行的词语。就请你!生:象鼻 骆驼 笔架。

师:不仅读得准,而且还真好听呢。还有谁愿意来读? 好,你来!生:象鼻 骆驼 笔架。

师:曹老师增加难度,去掉了图和拼音,还会读吗?好,你来!生:象鼻 骆驼 笔架。

师:我们就学着这位小老师这样,一起来读好这一行词语。生(齐):象鼻 骆驼 笔架。

【感悟:曹老师通过画面,采用了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刚才的学习过程,在儿童的脑海中已经转换成一种经验。所以,这个环节的实施过程顺风顺水,当老师出示“笔架”“骆驼”的实物图片时,学生的情绪高涨,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教师。】

词串教学:壮乡 对歌 榕树

★出示地图,了解“壮乡”

师:孩子们,知道这些山在哪儿吗?(出示地图)这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这一闪一闪的地方,就是我们中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那儿有座著名的城市叫——桂林,那些山就在这里,人们还把壮族人民居住的地方称为„„(生答壮乡)。谁来读? 生:壮乡(又请两个学生读,最后齐读。)

师:壮乡啊,也有很多有趣的呢?(出示图片)瞧,这是壮乡人民居住的木楼,跟我们住的房子不一样,是不是?瞧,小朋友发出了赞叹声,这是他们特有的民族服饰,在壮乡还有很多有趣的风俗,想不想去了解一下?(想)听!(生观看对山歌的视频)★观看视频,欣赏“对歌”

师:孩子们听得多专注啊,像他们这样唱着问问题,唱着回答问题,我们就把它叫——(对歌)壮乡人民可喜欢对歌了,那儿的男女老少人人都会„„(对歌)。

【感悟:《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中提到:要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的效率,这个环节很好地体现“建议”的精髓,“壮乡”“对歌”对这里的低年级孩子来说是很陌生的,“地图”“视频”这些教学媒体的介入,即创设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达成了理解词语意思的学习。更可贵的是教师的教学语言很灵动,让整个学习的过程一直处在一个完整的情境之中。从现场孩子们渴求的目光中,我们感受到他们学得是那样有滋有味。】

★一起猜猜,了解“榕树”

师:壮乡有对歌,还有一种长着胡须的树呢,我们去瞧一瞧。谁来读? 生:榕树 师:翘舌音再读得准些。生:榕树。

师:真好,你再来!生:榕树。

师:好的。孩子们,大胆地来猜一猜,这儿像一片小树林的地方有几棵榕树呀? 生:有几百棵。生:有四五棵吧。生:有十几棵。

师:看样子,小朋友都猜得不一样,那到底有几棵?咱们走近了瞧一瞧,好不好?(出示近景图片)这儿只有一棵。孩子们看,这是它粗壮的树干,它的树枝上还会长根,许多根直垂到地面上,伸进泥土里,让这棵树越长越大,怪不得刚才还有小朋友说这儿有几百棵呢,所以呀人们形象地用“独木成林”这个成语来形容它。谁来读?你来!生: 独木成林。

师:这里的后鼻音再读得准一些。生: 独木成林 师:好的,你再来!生: 独木成林。

师:真好,小朋友一起读。生(齐):独木成林。

师:一棵树就能长得像一片树林,这指的就是榕树。“榕”是一个翘舌音,还是一个后鼻音,我们开火车来读读好,火车火车谁来开? 生(开火车):“榕树”

师:真好,多准啊,小朋友一起读。生(齐):榕树

【感悟:一个高明的老师,会让单调的字词教学变得饶有趣味。老师采用以猜一猜的方式,让学生了解榕树的特点,感觉就像在玩猜谜游戏,这很符合低年级儿童的趣味心理,当美丽的榕树图片出现在孩子们面前时,教师补充“独木成林”这一成语,丰满了榕树的形象,丰富了知识,可谓是这个环节的一大亮点。】

师:瞧,我们爬了山,还又去壮乡浏览了一番,那谁能来读好这一行词语呢?没有拼音,我们可以想象我们刚刚看到的画面,好,你来!生: 对歌 榕树 壮乡 师:好的,还有谁可以来? 生: 对歌 榕树 壮乡

师:不仅读得准,还读得挺有节奏感的,小朋友我们就像这样,一起来读一读。生(齐): 对歌 榕树 壮乡

师:轻轻打开课文纸,刚刚我们学习了识字2里面的第二行和第三行词语,是不是?拿好课文纸,我们一起像刚刚那样想象画面,再来读读词语,把这两行读好了,准备,对歌——一齐!

生(齐): 对歌 榕树 壮乡 象鼻 骆驼 笔架

【感悟:请注意教师的教学语言,它即使对课堂学习得的总结,又体现了词串的功能——词语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是很好的说话训练的语言素材。也许是时间的关系,老师一个人说尽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试着让学生完成这样的训练。】

学会“三看” 练习书写

★观看视频,预习词串

师:真好,轻轻合上课文纸。刚才我们去爬了山,了解了壮乡风景,现在让我们登上游船,去观赏桂林漓江的美景。

(视频出示词语及图,配以解说。师同时小声提醒关键词语。)

生(小声读):碧水 秀峰 倒影 竹筏 鸬鹚 画廊

【感悟:好的课堂就如一篇好文章,有详有略,这个环节,教师通过视频里优美的画面,带学生泛舟漓江,渗透美育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下一节课学习的内容,边欣赏边预习词串,让每一位听课者觉得清新、新颖。】 ★学会“三看”,准备习字

师:我们刚刚欣赏到的美景,下节课曹老师再带小朋友看一看、玩一玩,好不好?这节课我们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来认真写字。好,写字前,我们先伸出小手,来活动一下我们的身体,做做写字操吧。两只手伸出来,看着大屏幕跟着老师一起做。(生做写字操,师提醒:……转起来……再来一次……)

师:刚学(做不好)没事,有时候写字累了,就可以用写字操来活动一下身体。好,现在坐正。我们先来写“鼻”这个字,请小朋友观察,看看田字格里的鼻,要写好它得注意什么? 生:要注意横折钩的横要写在横中线上。

师:你关注到了这个笔画写在特殊位置上了,是不是?还有? 生:撇要从竖中线上起笔。师:好的,还有呢? 生:横要拉长……

师:你看他说的多棒,他不仅关注到了横要拉长,还关注到了这些笔画比较多,要写得紧凑些。

师:孩子们,你看,你们一下子就抓住了笔画上的细节,是不是?这些笔画都得关注。刚刚还有小朋友说啊,这个字我们得关注它的宽窄,加了框,你发现没有?三个部分要越写越宽,是不是?好,因为上中下结构的字,我们前面学得不多,所以曹老师今天还要告诉你,看仔细,上中下结构的字我们还要沿着竖中线这个中心,把左右两边都摆匀称了。看,这两边是不是都相等呀?看,如果摆得不等,还好看吗?诶,不行了,是不是?好,所以以后我们再看上中下结构的字的时候,就得这样从整体到部分来观察,一看中心,二看宽窄,三看细节。好,下面和老师一起来写好这个“鼻”,用这三看提醒自己。伸出小手跟老师一起写。

师:(边范写边指导)撇要从竖中线起,往里收一些,笔画多要写得紧凑,田要比自略宽一些,这个竖要写在竖中线,下面这个横要写得长,把上面给牢牢托住,这两笔的撇竖不能出头。好,翻开最后一页的习字纸,把“鼻”描一个写一个。(生开始习字)

师(边巡视边鼓励):这个小朋友的姿势真好,身正、肩平、足安,小脚稳稳地放在地上,胸离课桌一尺。写字好的小朋友,曹老师给他们加圈加星,时刻保持好正确的写字姿势。写完的小朋友和例字比一比,刚刚的三看你做到了吗?

师(展示评价):小朋友们,轻轻把笔放下,大多数小朋友写好了,我们来看这个小朋友写得怎么样。写完了就坐正,自己和例字比较一下。好把笔轻轻放下,说到就要做到,我看看,是不是所有小朋友都抬头看大屏幕,我,来看这位小朋友写的,我们一起来做做小评委,好不好?我们来看看他写的“鼻”,看这里,他有没有沿着竖中线把左右两边摆平稳?这个基本做到了,我们给它加一颗星。再来看他三个部分是不是越写越宽?曹老师认为这个横应该再长一些,就更好看了。再看这些笔画,撇、横折是不是都关注到了特殊位置?好,再加一颗星。看一看你能得几颗星?没有写好的小朋友不要着 急,把笔轻轻放下。“鼻”是我们二年级时写的字,曹老师发现我们一年级的小朋友也能一笔一划写好,这个字写不好啊,待会儿还有机会,争取得三颗星。来,抬头看大屏幕,这个字,这是什么结构?(上下)也要像鼻一样„„(哨声响,架字没有书写)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就不再写了,曹老师相信小朋友一定能按照一看中心,二看宽窄,三看细节的方法,依靠自己的力量把它写好。

【感悟:老师体现了这样的教学意识: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低年级儿童写字时,更要注重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这里教师突出了“鼻”字的指导,上面的环节学生对这个字的字形有了较为清晰的记忆,但写到纸上,又是另一番境界,强调读帖显得尤其重要,教师细心备课,揭示了写好这类汉字的一般规律:“一看中心,二看宽窄,三看细节”,这样的认知令学生受益匪浅,因为他们除了会写这个字以外,还习得了一种方法,对今后的写字是有帮助的。】

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师:(小结)一起看黑板,刚刚我们一起去壮乡,听了——(对歌),看了神奇的——(榕树),爬了几座山(三座),它们分别是——(象鼻山 骆驼山 笔架山)。好,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下课以后,把习字纸带回去,把“鼻”和“架”再练一练,好,下课!

第五篇:挺拔的松树教学实录

小学信息技术第一册第三单元《魔力画室》

《挺拔的松树》教学实录

教 材 与 学 情 分 析 :

《挺拔的松树》是选自山西经济出版社出版的《综合实践活动信息技术》小学版第一册第三单元《魔力画室》的活动3。主要内容有:认识多边形工具的使用特点;从简单的三角形和五边形入手,掌握基本的操作方法;画出较复杂的松树。

根据难易程度,我对教材进行了调整,将活动

4、活动5的内容(矩形、圆角矩形、椭圆工具的操作)放在本活动之前学习,学习本活动时,已经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有一定的认识,已经掌握了画图软件的基本操作,体验了几何工具的作图思路。这节课的知识点是多边形工具,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操作方法和技巧。课 时 教 学 目 标(三维):

1、熟练掌握“多边形”工具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复习复制和粘贴的使用方法,初步分析作品的层次,理解从近到远的绘画顺序。

2、由多边形工具绘制简单的三角形引入到不规则的松树,由简到难,化难为易。

3、在《挺拔的松树》中,体验多边形工具的功能,感受作品的层次美。

4、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在画图中体会创作的乐趣。

教学重点与 难点

重点:多边形工具的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难点:理解作品中由近到远的绘画层次,并在作图中体现。

教学方法 与 手段 :

教师分步讲解演示,学生在自主创作和实践练习中学习多边形的使用方法,让学生熟悉基本工具的操作,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创作。

使 用 教 材 的 构 想 :

“多边形”工具是本活动的重点。“多边形”工具生成的图形是由折线组成的封闭图形,要学会利用拐点改变折线的方向。它的使用方法比较复杂,教师应分步演示利用它来绘制多边形的操作方法。教学过程中以画“三角形”为切入点,以逐层深入、循序渐进的方式展开教学内容。教材以图示和操作步骤两种方式给出了操作方法,如果前面的学习较为顺利,那么教师稍作讲解,学生对照教材,一般都能很快完成本课的操作要求。教 师 行 为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冬天来到了,树叶都枯黄掉落了,可是有种树依然郁郁葱葱,不畏严寒,傲然挺立,你们猜是什么树?学生:松树。

师:对了,现在老师带你们走进松树林,我们一起欣赏一下松树美景。

师生共同看松树林图片,学生不时发出赞叹声。师:刚才的景色美不美? 生:美

师:想不想把这美丽的景色画下来? 生:想。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画《挺拔的松树》。翻开书第53页,同学们观察一下,画松树需要哪些工具?

学生观察。(异口同声的说多边形工具)

师:画松树需要用到多边形工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多边形工具的用法。

二、新授:

1、师:同学们试一试用多边形工具画出一个三角形。找出多边形工具与之前学过的几何图形工具的用法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动手试着用多边形工具在图纸上画三角形。

(在画的过程中,状况百出,有的学生说鼠标不听话,不能按照自己的想法画。让学生自己试着解决出现的问题)

师:谁来说说相同点? 学生举手回答:都有三种样式 师:不同点呢?

学生:椭圆、圆角矩形都是直接拖动出来的,而多边形工具是由好多直线组成。

师:你们观察的可真仔细,通过刚才尝试,谁找到了多边形工具的窍门?

生:每条直线之间必须首尾相连,就像平时画的一笔画。师:你们总结的真到位,多边形工具生成多边形工具生成的图形是由折线组成的封闭图形,要用拐点改变折线的方向。老师总结了一个口诀:一拖二点最后双击。(边说口诀边画三角形、四边形)

拖动鼠标──(单击鼠标)──双击鼠标完成(多边形)三角形 学生观察

拓展:试着用老师总结的口诀画大屏幕上的图形(四边形、五角星、六边形)

多媒体演示绘画要点。

学生在画图中画,师巡视指导并强调:多边形是一个封闭的图形,最后一笔一定要双击。(通过老师标注的点,学生掌握了多边形工具的绘画要点)

2、用多边形工具画松树:

看来大家都已经掌握了多边形工具的操作方法了,现在我们一起来画松树吧!

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学生观看绘画过程。(1)画一条直线,作为松树的中心

(2)从直线顶端向左拖动,在拐点处单击,依次进行,最后一个拐点后双击,起点和终点相交

(3)依中心线画树干,用橡皮擦掉树干中间多余的中心线(4)为松树填充颜色

学生做一做:用多边形工具画松树。多媒体出示松树的绘制要点。

教师巡视学生完成情况,个别辅导,突出的问题集中讲解。画得比较快的学生可以进行创作性绘画 师:有些同学画得又快又好,画好松树的学生可以想象一下,你的松树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生长的,如何装点能让你的画焕发勃勃生机?播放山脉、松树、小屋、小河等图片,让学生通过欣赏图片从中找到创作的灵感。

3、创作型绘画:

(1)选定松树,复制多棵,在不同的位置摆放

(2)绘制山脉:用铅笔工具从前向后依次画出四条山脉线(填充不同的颜色)(3)保存作品

学生创作作品,教师巡视指导并启发学生创作思维,给学生的作品提出建议。

三、教师展示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总结。

1、展示优秀作品

师:同学们真棒,用你们灵巧的双手绘制出一幅幅风景怡人的图画,老师从中选出几幅最漂亮的,让大家欣赏一下。

运用教学软件展示优秀作品。(被展示作品的学生涌现出一种自豪感,其余学生表现出羡慕的样子)

2、总结

教师:在本作品绘画过程中,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总结:学会了多边形工具画不规则的图形,比如三角形、五边形、松树等。

师:要想利用多边形工具绘图,必须清楚多边形工具的功能。多边形工具生成的图形是由折线组成的封闭图形,要学会利用拐点改变折线的方向。

下载张晓花记录《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实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张晓花记录《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实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松树 教学设计

    小松树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 通过欣赏《小松树》,认识木琴,了解木琴的音色。 2. 感受乐曲的情绪,在聆听的过程中获得愉悦的体验。 3. 能合理的用各种打击乐器表现雨声,风声,水......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的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高,看不起山下的大松树,经过风伯伯的教育,感到了惭愧,转变了态度。我将第二课时的......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5篇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1 一、设计反思。小学语文低段教学,识字写字是重点。这次公开课,我特意选择了《小松树和大松树》的第一课时进行......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作者:sunny博客点击数:1293更新时间:2009-1-19热★★★ 【字体:小 大】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寓言故事。十分富有童趣,也十分贴近学生的现实心理......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反思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生动、浅显的寓言故事。讲的是山上一棵小松树觉得自己长得高,瞧不起山下的大松树。风伯伯批评了小松树缺乏自知之明、......

    大松树和小松树教学反思

    大松树和小松树教学反思 《小松树和大松树》是一篇生动、浅显的寓言故事。让学生明白做人不要盲目自大的道理,课文融情于理,充满童真童趣。整堂课教学下来,我个人认为自己比较......

    小松树教学反思

    篇一:小松树教学反思5篇 小松树教学反思5篇 小松树教学反思范文一: 教学目标: 1.能用对角折的技能折成三角形,再粘贴成小松树。 2.能按大小由下向上排列三角形。 重难点:......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设计

    《小松树和大松树》教学设计 一、课题小松树和大松树(语文一年级)。二、教材简解 本课是一则寓言故事,这则寓言故事讲了山上一棵小松树由于被大山托起而“站得高看得远”,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