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风筝》改后教案
《风筝》教学设计(二次上课)
吴鑫云
教材分析:
《风筝》是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课课文。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教学目标分析: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3、引导学生运用表达心情的词语进行练笔。学习者分析:
放风筝这件事对学生们并不陌生,因此在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基础上,要使学生懂得遇事要勤于思考,善于动脑,同时在读文、悟理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品析描写人物心情、神态等句子,体会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写具体的。教学过程设计:
一、词语导入
1、课件出示表示心情的词语汇总
表示高兴的:洋洋得意、欢蹦乱跳、兴高采烈、心满意足、兴致勃勃 表示伤心的:愁眉苦脸、沮丧、惆怅、感伤
表示惊讶的:目瞪口呆、大吃一惊、惊慌失措、大惊小怪
表示喜悦的: 开心、幸福、兴奋、微微一笑、开怀大笑、喜出望外 表示愤怒的: 火冒三丈、怒气冲冲、咬牙切齿
2、学生读词语。(指名读、齐读)
3、《风筝》这篇课文中也有很多像这样表示心情的词语,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二、初读课文知大意
1、自由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以填空的形式概括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什么人)(什么时候)、和 的事情。(做了什么事情)
3、第一自然段的作用。师:你从哪里知道的?
(课文第一自然段——评价)(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师:第一段除了告诉我们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外,还有一个短语可以表达出作者对作风筝和放风筝这两件事情情有独钟——板书:最大的快乐
师:第一自然段的作用可真大!以后我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可以学习小作者的这种方法,在第一段简单地概括要写的主要内容。
4、给文章分段。
现在去除了第一段总结内容的部分,还剩下2—8自然段,你能按照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这三个部分给它们分分类吗?
三、感悟课文,体会情感
(一)做风筝
1、课文主要讲了三件事情,现在我们一起看看小作者和伙伴们是如何做风筝的,请你先读一读,然后划出这部分能体现出作者情感的句子。
2、交流。
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⑴、这几句话中最能体现作者心情的有哪些词语? ①板书:憧憬、希望、依然快活 ②讲解词语“憧憬”。
“憧”和“憬”都是竖心旁,所以这个词语的意思肯定和心情有关。左边是形旁,右边是它们的声旁,这两个字都是形声字。“憧憬”的意思就是内心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希望。)
⑵、你能够结合自己的理解,把“精心”换一个词吗?(认真、用心、专心、一心一意„„)
⑶、我们用心、认真、专心、一心一意地做着的是一只怎样的风筝?(一只像蝴蝶一样风筝,一只叫“幸福鸟”的风筝)
⑷、这只风筝像吗?什么都不像为什么还被称作“幸福鸟”?(不像,因为是作者自己做的,他们非常喜欢这只风筝。)
⑸、虽然这只风筝什么都不像,但是有没有影响到我们快乐的心情?在课文中作者用了一个词语表达了这种没被影响的心情——依然快活。“依然”的意思就是依旧。
⑹、为什么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因为风筝飞得很高,可以寄托我们的希望)
⑺、如果你在做风筝的这群孩子中,你希望风筝带着自己怎样的希望?用这样的句式说一说。我希望„„
⑻、现在请你带着对风筝的喜爱和自己的希望再读一读这句话吧!
(二)放风筝
1、放风筝动作描写。
⑴、你们放过风筝吗?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放的?我们一起看看小作者和伙伴们是怎样放的? ⑵、读句子。
⑶、模仿动作——再读。⑷、填空读。
2、请你用刚才我们学习做风筝这部分的方法,先找到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再从句子中提炼出体现作者情感的词语,自己学习第二、三部分。交流:
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的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⑴、这句话中做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是哪些词语?(板书:快活、拼命)⑵、在作者心中这只什么都不像的风筝却像真的蝴蝶那样翩翩飞舞着。你能想象一下孩子们在田野中奔跑时,可能会拼命的叫喊什么?(学生回答:快点跑!再高点!好高呀!)⑶、请你想象着这样的情景再读一读这句话吧!⑷、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
①他们究竟是怎样说的?你能想象一下填上修饰词语吗?
②我们以后写作文时也要试着像刚才这样展开想象的翅膀,运用一些修饰词语,让自己的文章更加生动。现在请你带着惊奇、羡慕再来读读这句话吧!
(三)找风筝
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1、在这些句话中,最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有哪些词语?(板书: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哭了、垂头丧气)
2、这样一只什么都不像的风筝,却让作者和小伙伴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从中我们可以感觉到作者对这只风筝怎么样?(喜爱)
失去时又很?(着急、舍不得)以至于我们都哭了,带着着急、惋惜再读。
四、拓展练习
1、总结板书。
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什么都不像的风筝,为了一只叫做“幸福鸟”的风筝。为了一只承载着我们憧憬和希望的风筝,为了一只给我们带来快活,让我们为之拼命奔跑的风筝。那么这只让作者如此喜欢,如此舍不得的“幸福鸟”到底有没有找到呢?课文最后一段: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
2、你认为作者找到幸福鸟了吗?找到之后或者没有找到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事情?——练笔
(再次出示表示心情的词语,鼓励学生用上其中的词语。)
我们向那所房子跑去,„„
3、展示、评价。收获和反思:
1、教学过程中的导入并不应该是个形式,本课如以表达心情的词语为切入口,直接进入课文讲解的重点;然后围绕课文主要事件以此为突破点,完成全文的教学重点,让学生找出表达心情的句子,并且提炼出关键词语;最后在拓展练笔时再出示表达心情的词语,让学生在积累中学会运用等。这样既能自然的引入教学,又为后面的学习做了铺垫。
2、以学生为本,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从而成为真正的主人。因为一直从事低年级教学,以往的教学经验让我不那么相信学生,不太敢把课堂的主动权让与他们,以至于课堂权利握得太紧,学生完全是被我牵着走。也就是说我传授给学生的是“鱼”,不是“渔”。长此以往,有些知识他们在我的命令下是掌握了,可是他们并没有得到学习的方法,学习上也失去了很多自我探索的乐趣。本课研讨中,所以本课应以学生们说说自己对风筝寄托的希望代替直接讲解。我想当学生们带着自己的美好希望读课文远比间接体会作者情感更容易进入情景。这也是以学生为本,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3、明确教学目标,扎扎实实上好每一堂课。每一节课教师都应该清楚的知道自己要传授给学生哪些知识,学生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积极性高、完成教学任务等都不足以成为语文课堂高效的评价标准。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是老师教了什么,同时让孩子们扎扎实实地学到,而不是各种表面看着精彩的花架子,要让孩子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自主能力等的培养在这种扎扎实实的学习中自然而然地得到提高;要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实践等活动去获取知识,并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第二篇:纸船和风筝教案改后
纸船和风筝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字形,自主发现识字规律。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小松鼠和小熊的友谊。
3、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对怎样交朋友和维护友谊,有一定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
1、掌握本课生字、新词。
2、朗读课文。
3、抓住小松鼠和小熊吵架后的心理变化,感受他们珍惜友谊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十课,谁来读课题?
2.我听见了,(教师指“筝”字)这个字他读得特别准确,他读的是几声?(学生齐答:轻声。)
3.谁知道它单独出现时读几声?(一声)请大家一起读。
4.教师小结:“筝”这个字单独出现时读一声,与“风”组成“风筝”时读轻声,请大家再来齐读课题。
二、复习生字词 1.复习生字。
大家读得真认真,看把小松鼠都吸引来了,你瞧,他给大家带来了什么?(课件出示生字)找生读。
2.学习生字。
生字大家都认识了,我把词语拿出来你还认识它们吗?(课件出示词语。)单个读,齐读。
三、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1)板画。
大家表现真出色,为了奖励大家,老师带小朋友们去一个好玩的地方。(老师边板画)这儿美吗?(学生齐答:美!)听说松鼠和小熊就把家建在了这里,请大家读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他们的家应该各建在哪里呢?
(2)找房子。
谁知道他们的家画在什么位置合适呢? 找生来指一指,概括第一段内容。
2.学习第二至六自然段。(1)了解课文大意。
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他们却成了好朋友,是什么和什么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学生回答,借机贴纸船和风筝)教师指板画总结,松鼠住在山顶,小熊住在山脚,是纸船和风筝使他们成了好朋友。
(2)重点学习三、五自然段,体会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心情。他们俩收到对方的礼物,可高兴了!书上有两个自然段写了他们高兴的心情,是哪两个自然段?(出示三、五自然段。)试着带着高兴的心情读读。(学生自己读。)
哪里直接写了松鼠和小熊高兴的心情?(指导学生带着高兴的语气读“乐坏了”。)
(3)朗读一至六自然段,体会友谊带来的快乐。
松鼠和小熊的友谊真让人羡慕,我们再来分享一下友谊带给我们的快乐吧!我们来分工读一至六自然段。
(4)区别“漂”和“飘”。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细心的小朋友还发现了一个秘密呢!它就藏在这两个句子中,请大家自己读一读,看看你有什么发现?(出示两个句子。)
纸船漂呀漂,漂到了小熊的家门口。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松鼠的家门口。
学生自主发现。
教师小结:你看,这两个字读音相同,表示的意思却不一样,这个“漂”是三点水旁,和水有关,表示在水上“漂”;而这个“飘”是风字旁,和风有关,表示在风中飘。我们的汉字多奇妙啊,只要你做个有心人,一定会发现汉字更多的秘密。3.学习第七自然段。
每天清晨,小小的纸船把亲切的问候带给小熊,每天傍晚,美丽的风筝给松鼠带来深深的祝福,他们的心紧紧连在了一起。(忧伤的音乐响起,出示第七自然段,教师深情朗诵)可是,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有一天,他们俩为了一 点小事吵了一架,山顶上再也看不见飘扬的风筝,小溪里再也看不见漂流的纸船了。
4.学习八、九自然段。
(1)小熊、松鼠,此刻的心情怎么样?(很难过)能告诉老师原因吗?
(2)让我们带着难过的心情读读这两个自然段。(齐读。)
(3)原来他们吵架了,谁也不理谁了,可是我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还是每天扎风筝,折纸船,这是怎么回事呢?
生:虽然我们吵架了,可是我们都还是想着对方,还想成为好朋友。
5.学习第十、十一自然段。
噢,原来是这样啊!虽然他们吵架了,但心里还都想着对方,还想和对方做朋友啊!那结果怎样了呢?请大家自己读读第十、十一自然段。结果怎样?(小熊和松鼠和好了。)
友谊失而复得,他们的心情一定很复杂,咱们能不能通过读把你的心情表达出来?先自己试试。
教师指导: “再也受不了了”,应该读出松鼠实在忍受不住,特别想和松鼠和好的心情。“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应该读出松鼠很想和小熊和好,很急切很真诚的语气。(单个读,齐读。)
四、拓展练习
小熊、松鼠,经历了这一切,他们以后还会闹别扭吗?(不会。)我知道你们都学会了珍惜友谊,你们有什么话要对小熊和松鼠说吗? 大家说得太好了,我一定牢牢记住你们的话,用一颗真诚、宽容的心去对待朋友,呵护友谊,愿我们大家永远是朋友!
五、布置作业:
为自己的朋友制作一张卡片,写一句祝福的话语。
第三篇:《风筝》教案
《风筝》多媒体公开课教学设计
备课人:金可颀
一、师生互动,联系感情
师:很高兴今天能来到新才学校,认识大家很高兴,同学们愿意和我共度一段愉快的学习时光吗?
生:愿意
师:老师听了很高兴,希望我们合作愉快,也希望你们在这节课好好展示一下自己的风采,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有
二、诗歌导入,激发兴趣:(多媒体显示):
你放飞一个你
我放飞一个我 蓝天真小呀
你看
我们快活的姓名
正在悄悄靠近
它们在说悄悄话呢
不信
你把耳朵贴在线上
听听
教师要求学生猜读诗题,学生明确:《放风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风筝》这篇课文。
(播放风筝图片,教师深情道白:在春意融融,微风和煦的日子里我们来到野外放风筝,尽情享受大自然的呼吸,当风筝飞到天空,我们的心也随之飞翔,这是一件多么惬意的事啊!
可是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享受这份快乐和自由。今天,让我们走进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文章里,了解一下风筝都给他们带来了哪些感受?)
三、板书课题,简介作者:
根据学生发言总结:鲁迅(1881—1936),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出身于封建破落家庭。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他的作品是“中国反封建思想革命的一面镜子”,他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作品都收集在《鲁迅全集》里。
《风筝》选自散文诗集《野草》,它写于1925年1月24日,当时中国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该文发表后,因是对传统的封建儿童教育思想的强烈抨击,所以深受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欢迎和喜爱。
四、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
1、:文章记叙了一件怎样的事情?
(课文记叙了“我”毁掉了弟弟的风筝,后来“我”知道自己错了而心情沉重,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我心里更加沉重。)
2、文章的线索是什么?(风筝)
3.文章的感情基调是什么?请用文中的词语概括(悲哀、沉重)
五、解决生字,扫清障碍:
1、读准下列字音
丫杈
憔悴 肃杀 诀别 荡漾 嫌恶
可鄙 什物 惊惶 瑟缩 虐杀
宽恕
苦心孤诣
2、解释
伶仃:孤独,没有依靠。(文中指风筝数量少)嫌恶: 厌恶。
憔悴:人瘦弱,面色不好看(色彩暗淡)笑柄:可以拿来取笑的资料。可鄙:令人鄙视
恍然大悟:形容忽然醒悟
苦心孤诣: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六.深入课文,重点品读:
1、读第三段,用不同符号划出我和弟弟对风筝的态度
2、读第四段,用不同符号划出发现弟弟 偷做风筝后我和弟弟的神态和动作。
3、我为什么那样做,弟弟为何不反抗?
归纳:
1、弟:最喜欢
我:向来不爱
嫌恶
张着小嘴
没出息
呆看出神
笑柄 小半日
可鄙 惊呼
高兴的跳跃
对比
2、弟
我
很惊惶地站
愤怒
即刻伸手 失了色瑟缩
抓断、掷、塌扁 绝望地站在小屋里
傲然走出
3、认为管是正当,自认该罚。
认为管的对,受封建家长制麻木
传 统的影响。
七、讨论主题 感悟警句
1、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想告诉读者什么道理呢?请用文中一个警句回答。
2、你赞同这个道理吗?谈谈自己的理解。
参考:多玩游戏能使儿童活泼、聪明、健康。
玩游戏(如搭房子、过家家等),能放飞人的想象,想像的世界奇妙无穷。爱玩的孩子显得机灵、活泼,而在家长管束下老实安静听话的“乖孩子”,可能因天性被抹杀而缺少头脑和灵性,依赖性强。玩玩具或游戏过程中,人是要仔细动脑筋的,要观察要思考,这将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开发。
教师小结:玩具与游戏能让孩子得到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快乐、思考、创造和智慧,难怪偶然明白道理的兄长心底的悲哀久久拂之不去,受尽一生的内心折磨。
八、课堂练笔 展示才华
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孩子和父母之间,因为年龄、经历等因素的影响,在同一问题上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看法,这也许就是常说的“代沟”。你和父母之间有过矛盾冲突吗?学习揣摩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写法,选择某件事,用下列句式写一段话。
我是向来不爱(),然而他(她)最喜欢(),()
(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只要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即可。)
九、课堂总结
欣赏歌曲:
《风筝》用充满诗意的笔调,形象的叙写了同胞兄弟间的浓浓亲情,再现了鲁迅严于自责和反省的品格和情怀。他吹奏了一曲人情美的温馨之歌,让我们沉浸在自然、和谐、水乳交融的诗情画意里。下面请欣赏歌曲《三月三》,让我们一起走进风筝的世界里,来共同放风筝,共同放飞我们的心灵吧!
2009-10-25
第四篇:风筝,教案(范文)
篇一:鲁迅《风筝》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读写文中生字词,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文章主旨。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二、教学重点
1、生字词的掌握;
2、引导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从中明白作者想要告诉学生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
文章思想深刻,学生理解主题,存在一定困难。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正如歌中所唱“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带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每次看到天空中的风筝,我们便会想到我们天真烂漫的童年。多么想重走一回童年,只因为风筝带给我们很多快乐,但是,是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尽情享受放飞风筝的自由和快乐呢?让我们走近鲁迅先生,来了解一段鲁迅兄弟之间关于风筝的故事。首先,让咱们先来了解了解本文的作者——鲁迅先生。
(二).作者介绍鲁迅(1881—1936),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企图用以改变国民精神。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大胆揭露人吃人的封建礼教,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20年代陆续出版了《呐喊》《坟》《热风》《彷徨》《野草》《朝花夕拾》《华盖集》《华盖集续篇》等专集,表现出爱国主义和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其中,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杰作。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三)、进入课文:
请大家带着问题(全班读/抽读/默读)全文。
任务:在读过程中划出段落序号;找出文中生字词;思考课文的中心内容;在有问题的地方做下记号。生字教学
shí huáng sâ 什 物 惊 惶 瑟缩 shù 宽 恕
chà líng dīngxián wù bǐ 丫 杈伶仃 嫌 恶可鄙 zhìnûâ duî 掷 虐 杀 堕 yì
苦心孤诣
qiáo cuì mú wú gōngchãng 憔悴模 样 蜈 蚣惩罚 多 音 字
给下面的字注音并组词。shí 什物 mï 劳模 什 模 shãn 什么 mú 模样 â凶恶 ě恶心 wù 嫌恶 内容概要(可以先让学生试着概括)
课文记叙了“我”小时候毁掉了弟弟的风筝,二十年后我知道自己错了,准备向弟弟道歉,而弟弟却不记得了。段落划分第一部分(1—2)写我看到北京天空中的风筝,引出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3—4)当年粗暴制止小弟做风筝给他造成的伤害。第三部分(5—8)时过境迁,“我”为当年的行为感到深深的自责。
第四部分(9—12)我想讨小弟的宽恕,他却全然忘却,我更加悲哀。
(四).根据课文的内容,快速回答以下几个问题。①课文是介绍风筝这种工艺品的吗?(不是)
②风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线索)
③课文写作的时间是哪一年?你知道那时的中国正处在什么社会吗?(1925年、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军阀混战的时候,使得社会更加动荡不安。)④文章记叙的顺序有哪几种?本文记叙的顺序是什么?(顺序、倒序、插叙)
(五)课文分析 思考: 1.“我”为什么不允许小兄弟放风筝?(“我”受封建的老幼尊卑的家规思想的影响,认为风筝是没出息的孩子的玩艺)
2.文章第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整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环境描写烘托出我的悲哀 为下文奠定感情基调(悲哀)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文章内容
二、分析文章
(一)第一部分(1—2自然段)
1.为什么“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惊异于北京竟在这样的季节放起风筝来了。“我”见风筝而悲哀,是因为想起小时候“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说“惊异和悲哀”。)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时过境迁,二十年过去了,一切只是往事,所以说是久经逝去。现在,在北京,看见天空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二)第二部分(3—4自然段)
1.找出文中对小兄弟入迷情状的描写的词句,说说这样的描写有何作用?分析这些描写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感情。(第篇二:风筝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教学重、难点: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一、唤起情感,激趣导入
1、谈话:童年生活是五彩缤纷的,经常充满欢声笑语,你觉得童年生活中哪件事最让你快乐,快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
2、导入: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一起分享他们的快乐吧!(出示课题)
3、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小组检查生字预习情况。
2、全班抽查、齐读。
2、谁能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讲了我和小伙伴们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情。)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3、课文哪一自然段是写做风筝的事情?(第二自然段)
三、朗读感悟,体会心情的变化
(一)感悟做风筝的乐趣。
1、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文中的我们在做风筝的过程中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把你能够体会到心情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
2、谁来说说文中的我们在做风筝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读一读你体会到的心情的句子。
3、出示句子:我们精心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1)指名读
2)大家看精心这个词,想一想“精心做着”是怎样做的? 3)同学们,你们曾经在什么时候也精心地去做一样东西呢? 4)谁来有感情地读读“精心”所在的句子 ?指名读 5)请你在文章的空白处“精心”地写好这个词。
4、刚才我们精心地写好了这个词,文中的我们精心地制作着一个蝴蝶样的风筝,看到小伙伴们这么投入地做风筝,老师也被感染了,我也忍不住想做一只风筝,你们想不想做一只风筝呀?我先来做一个好吗?师读:
我想做一个蜜蜂样的风筝,希望它飞得高高的,飞上蓝天,与小鸟欢唱,与白云嬉戏。假如让你做一个风筝,你想做一个什么样的?
生交流:我想做一个()的风筝,希望它()。
5、同学们,你们说得太好了。你们说到的这些梦想,就是课文中的哪个词?(板书“憧憬”)1)带着你的梦想读这个词,带着你的向往读这个词,带着你的憧憬读这个词?? 2)带着你所有的向往美美地朗读这句话??
6、引读:风筝做好了,却什么也不像了。但是我们————接读
不是什么都不像吗?怎么又被称作“幸福鸟”呢?(因为在小伙伴们的眼里,像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那种快乐的心情。对于每个人来说,这种心灵的自由与快乐都是最幸福的事情。)
8、指导朗读这一段。指名读,集体读(让我们带着这样的一份憧憬与甜蜜一起来读这一段。)
(二)感悟放风筝的乐趣
1、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好,就让我们怀揣着美好的憧憬,与无限的幸福,一起去放风筝吧!
2、轻声读课文第三自然段,边读边想,你眼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可以读读文中的句子,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说?
4、看到这些小伙伴们放风筝的高兴劲儿,你的脑海中是否忆起了某一个诗句?引导读背:《村居》
5、你一定放过风筝,当你牵着线奔跑在空旷的广场上,看到那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生交流)
6、文中的那群放风筝的孩子也像我们一样的快乐,你能读读文中最能体现快乐心情的句子吗?(板书:快活)
出示: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叫喊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你能带着快乐的心情来读这一句吗?指名读,集体读
7、这么欢乐的场面,老师看到了,你们看到了,还有谁看到了? 村里人看见了,说:“放得这么高!”他们究竟是怎样地说呢?
8、想不想去看看那只翩翩飞舞的“幸福鸟“,想不想感受一下放风筝的欢乐的场面?谁来读第三自然段。
9、想读这一段吗?请你带着这份伙伴们的快乐和村里人的羡慕一起读这一段。
(三)体会找风筝的心情
1、过度:从早晨玩到下午,我们还是歇不下来,牵着风筝在田野里奔跑。风筝越飞越高,似乎飞到了云彩上。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风筝不见了,他们的心情也有了变化。轻声读读4——8自然段,想想,他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把能够体会到心情的句子读一读。
2、交流:他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出示句子: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1)你从哪个词语体会到了?板书:大惊失色
2)你从大惊失色这个词语体会到什么? 吃惊得脸都变色了。3)你还从哪个词体会到了着急? 板书:千呼万唤 这里的“千”和“万”表示的意思是很多,“呼”和“唤”表示的意思是一样的。“千呼万唤”的意思就是——(喊了很多遍。)4)像“千呼万唤”这样的组成方式的,有很多词语,你能再举个例子吗? 5)是呀,孩子们,你们心爱的风筝不见了,如果是你,你会怎么喊?不知道喊了多少声,不知道唤了多少遍,声声都饱含着我们的情感。指名读。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3、不过是一只很普通的风筝,然而却让小伙伴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足以看出他们对风筝的喜爱。你还从哪句话中体会到小伙伴们当时的心情?
课件出示:我们都哭了,在田野里四处寻找,找了半个下午,还是没有踪影。1)请你读这句,读出伤心的心情。
2)还有谁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小伙伴们的心情?指导读句
5、我们都哭了,为了一只怎样的风筝呢?
(教师在学生回答时板书: 希望幸福理想 快乐 童真)
6、这只让我们牵肠挂肚、寄托了我们这么丰富的情感的风筝到底有没有找到呢?(生交流)不管风筝有没有找到,但是这些孩子一定可以找到的是——(指板书)希望、幸福、理想、快乐和童真。
四、升华情感
风筝是我童年的憧憬,风筝是我童年的快乐。让我们每个人都怀着一颗美好的心,一颗憧憬心,在风筝身上放飞我们的希望和理想 《风筝》教学设计
沙包中心小学 王桂叶
2011.10篇三:风筝教学案例 语文第五册《风筝》教学案例 金凤区第一回民小学 朱东琴
教材分析;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小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刻,笔调亲切、温新、自然。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编排意图有以下几点:
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为语文园地里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里的快乐”做一些铺垫;
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们”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
3、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6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不同要求及个性化的朗读来感悟语言文字蕴涵的情感,逐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难点:在引导理解孩子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齐读课题。
(2)课文主要讲了哪几件事?(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2、读中悟情(学习第三自然段)
(1)风筝做好了,孩子们,此时此刻你们最想干什么? ①同学们,你放过风筝吗?你是怎么放风筝的?
②课文中的孩子们是怎样放风筝的?默读第三自然段,用直线划出来。
③谁来读一下这段话,其他同学也有任务,边听边用三角符号标描写人物动作的词。④多么生动的词语,作者正是通过这些动词的正确运用,把放风筝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这样抓住人物动作具体描写的方法我们要学习。
⑤风筝飞起来了,孩子们的心情怎样?请同学们快速浏览第三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描写孩子们心情的句子。(出示句子)如果你就是那些孩子,你们会喊什么?叫什么?(“幸福鸟”,请你飞得更高些吧!“幸福鸟”,你飞得好高啊!“幸福鸟”,飞吧!飞到白云上面去吧!)
⑥风筝越飞越高,我们的快乐也就——越飞越高,我们的幸福也就——越飞越高。那就让我们快乐、幸福地读读第三自然段。
3、学习第四自然段
过渡:孩子们在做风筝、放风筝时的心情都是快活的,其实我们的快乐还不止这些呢!接着读下去,看看还有哪些地方也能让我们感受到这种快乐的心情呢? ①生读第四自然段的1、2句。
师:风筝飞到了云彩上去了,把我们的快乐也牵到云彩上去了!这样激动的心情你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看来做风筝、放风筝的确是孩子们童年时最大的快乐。就在孩子们享受着风筝越飞越高带给他们的快乐时,忽然吹来一阵风,线嘣地断了。风筝在空中抖动了一下,便极快地飞走了。文中还有一个词也是表示“极快地”意思,是哪个词?(倏地)你还可以换个什么词?(一下子、唰地)
②风筝一下子没了踪影,此时此刻孩子们的心情怎样?快速读第四自然段,划出描写孩子们心情的句子。(出示句子)
什么是大惊失色?(非常吃惊,脸色都变了)
此时,他们又会呼唤什么呢?(幸福鸟,你在哪里?快回来吧!)刚才他是在呼唤,但是千呼万唤吗?怎么叫千呼万唤?呼唤的次数多,人数多就是千呼万唤。
师:多好的两个成语,写出了孩子们此时的心情。谁想读读这句话,读出孩子们的心情。
4、学习找风筝
过渡:千呼万唤,却唤不回飞走的风筝,最亲密的伙伴飞走了,你们甘心吗?不!想怎么样?去找风筝!
①请同学们快来读第五自然段,看看他们有没有把快乐找回来。
师:孩子们找到了吗?他们用心找了吗?你怎么知道的?
师:四处寻找了半个下午,依然没有结果。此时孩子们的心情怎样?你能用书上的一个词来表达他们的心情吗?(垂头丧气)做一下垂头丧气的样子 师:同学们不要垂头丧气,会不会有什么地方没找啊?
生:有!水磨坊!
师:赶紧去啊,说不定风筝就在那里呢!快,快!
(出示最后一句话:“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齐读。
②师:后来找到了没有,课文没有写出来。下面小组交流一下,如果让你们接着写,会怎么写?
学生交流:找到了!找到了!风筝真的就落在这里!我们欢呼起来?? 没有!依然没有风筝的踪影!我们又一次大哭起来!
师小结:幸福鸟啊!我们亲手做的幸福鸟!你牵动着每一个人的心,牵动着每一个的快乐和痛苦。你就是我们童年最亲密的朋友!让我们再次满怀深情地呼唤这个朋友——风筝!
4、课后练习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这么多描写心情的词语,课后请同学们自己也写几个,比比谁写得最多。
板书设计:
10、风筝
做风筝憧憬希望 快活
放风筝快活 大惊失色千呼万唤
第五篇:《风筝》教案
《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理解作品的批判性。教学重难点
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为教学的难点。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品。
(1)出示高鼎的《村居》一诗,问:诗中孩童放学后急不可待的去玩的是什么游戏?谈谈你玩这个游戏时的感受。风筝或其它游戏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快乐,如果有人剥夺你游戏的权利,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今天我们学习的《风筝》,就是鲁迅(周树人)回忆自己和弟弟周建人小时候围绕风筝发生的误解与冲突。那么,就先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吧。
(2)了解鲁迅及作品:课件展示鲁迅生平、作品;学生自由朗读,并对照卡片做笔记。
(二)自主先学,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订正字词。(见课件)(2)听读课文并感知: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教师小结]:通过阅读,我们感悟到这篇课文的意蕴很丰富。有手足情;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我”的自省精神;小兄弟无怨恨的思想内容。又集中表达了“我”的惊异、悔恨、补过、悲哀的情感。我们要抓住“我”情感经历这条主线,为感悟课文思想内容做准备。
(1)默读课文,小组内谈论:作者是如何根据“我”的情感经历安排文章结构的?
讨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可从“我”的角度,也可从小兄弟的角度谈。)
(三)合作探究,理清思路。
论明确:看风筝——忆风筝——议风筝。
(板书)
(2)在预习提问的前提下,看看课文中还有哪些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以四人合作学习小组为单位,选共性和有代表性问题质疑。
(四)当堂检测
1、《风筝》选自散文诗集,作者,原名,字,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级 家,家、家。他写的第一部小说集,其中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为话文小说是。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嫌恶()瑟缩()什物()苦心孤诣()
宽恕()丫杈()惊惶()huǎng()然大悟
mú()样 nüè()杀 jué()别 伶dīng()
3、给下列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嫌()
怒()
堕()
赚()
恕()
坠()
3、在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下划线,将正确地字写在括号内。
A、绝别 笑柄 尘封 惊慌失措()B、什物 糊涂 宽怒 苦心孤旨()C、肃杀 虐杀 点辍 恍然大悟()D、吐雷 堕落 惩罚 毫不忆及()
4、判断下列各句运用修辞的正误。(对√,错×)
A、“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底,伶仃地显出僬悴可怜的模样。”这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B、“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成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采用了比喻的修辞。()D、“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采用了反复的修辞。()(3)解释下列词语
憔悴:
嫌恶:
瑟缩: 虐杀:
苦心孤诣:
(五)布置作业,课外拓展。(1)巩固字词。
(2)准备课后练习一、二。
C、“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第二课时
学生自读课文,圈点勾画,对课文主体内容再次整体感知,同时布置思考问题准备交流探究。
(1)师范读1、2自然段,生思考 [问题情境一]:
1、“我” 见到风筝为什么会产生“惊异和悲哀”的心情?(联系下文)
2、“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为什么说春天“久经逝去”?为什么又说这春天就在北京的天空中荡漾了?(多角度探究)
3、“精神的虐杀”在文中具体指哪件事?
[讨论明确1]:故乡放风筝的季节是早春二月,而在北京,冬季尚未过去,就放风筝,所以“我”感到惊异;同时,我见到风筝,不由想起自己少年时虐杀小兄弟精神的一幕,而且无从补过,所以心头又不禁感到悲哀。
[讨论明确2]:这里所说的“春天”,有特定的含义,是小时候的故乡的春天,是天空中有风筝的春天。现在,在北京,看见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由风筝而联想到故乡风筝时节的春天气息,所以觉得这春天“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讨论明确3]:指“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发现他偷做风筝,气得我把他快要完工的风筝抓断踏扁了。
1、“我”和小兄弟对待放风筝有什么不同的态度? “我”:嫌恶
小兄弟:喜欢
2、从哪些神态、语言、行动可以看出小兄弟确实很喜欢放风筝?(在课文中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出来),并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小孩?
天真、活泼、聪明。
3、我为什么会认为爱放风筝就没出息呢,这种观点是与生俱来的吗?(学生各抒己见)
[讨论明确3]:从刚才同学们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我”是一个对兄弟十分爱护并(3)自由朗读第5—11段。思考[问题情境三]:
1、“我”不许小兄弟放风筝这件事做错了吗?我在什么时候知道自己做错了?
2、“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教师小结]:联系“惩罚”一词,就比较清楚了,因为自己一向以为管小兄弟管得对,现在见到书上的道理,心情一下子沉重起来,受到惩罚了,对旧“我”来说,良心遭受了
(一)自主学习,品味语句。
(二)合作探究,质疑解惑。
(2)指名朗读课文(3—4段),四人小组讨论下列[问题情境二]:
且严格要求的兄长,同时也是一个受旧思想、旧观念影响和毒害的人。
答案在第几段?(划出并自读之。)
是儿童的天使。”作者为什么说“不幸”?(自主探究,各抒己见。)
谴责,可谓“不幸”。
3、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教师小结]:从游戏的意义上看,“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游戏使儿童活泼、健康、聪明,不准儿童游戏无异于虐杀儿童的天性。一个纯洁无邪的孩子,他的正常天性,他的合理的愿望,只是因为有悖于大人们的“信条”,就不能发展,就得不到实现,甚至要为此付出代价,这使人痛切地感受到其中包含着某种具有悲剧意味的东西。被糟践的虽然只是一只风筝,可是同时受到伤害的却是一颗本来应该受到爱抚的4、作者为什么总想补过?兄弟已全然忘却,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呢?
[教师小结]:作者的为人严肃认真,富有自省精神。因为始终没能得到弟弟的宽恕,设想的补过的方法均行不通,作者感到很沉重。更因为自己对弟弟“精神虐杀”式的管束,而弟弟却毫无抗争,逆来顺受,时过境迁,忘得一干二净。作者感叹被虐杀者的健忘和(4)[问题情境四]:末段的语句如何理解?(集体朗读)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可以适当提示背景资料。)
[讨论明确]:“我”要讨弟弟的宽恕,抚平他精神的创伤,而弟弟却全然忘却,毫无怨恨,精神被虐杀而不自知,“我”沉重的心情因无法补过而只能一直沉重下去,这是怎样的悲哀啊。而这种悲哀是出乎意料的,所以说“无可把握的悲哀”,想摆脱而不得。“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就是不要望见春天,不要望见风筝,这才能忘却,才能摆脱悲哀。我只感觉到“非常的寒威和冷气”,不仅指当时的天气,而且指心头的悲凉。当年虐杀者与被虐杀者都被愚昧观念所支配,彼此都不以为有什么错,现在虐杀者有了觉悟而后悔痛苦,而被虐杀者已经全然忘却。觉悟者永远无法补过,这是尤其悲哀的,使人不寒而栗。
(三)深入理解,感悟主旨。
(1)假如你处在作者这个位置,你会如何做?通过与文中人物对话,加深主题的理解。
(2)讨论:请四人小组讨论,从你对作者蕴含在文章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尝试归纳出本文的主旨。(提示:在整体感知与局部探究的基础上,对主题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理解。)
(3)主题讨论提示:
1、可以从手足情(兄弟之情)的角度来谈;
2、可以从鲁迅先生表现于文章中的精神方面来谈;
3、可以从游戏对儿童的重要意义这一角度来谈;(明确后在书上划出,这是本文重点,可让学生自由感悟。)
稚嫩的心。作者称之为“精神的虐杀”,是非常深刻的。
(提示学生结合语境思考与讨论。)
毫不抗争,在他看来,这正是虐杀者之所以能够肆意虐杀的原因,所以令人悲哀沉重。
4、可以从“我”对放风筝前后看法不同的原因来谈。
(四)课堂总结,提出希望。(1)文章中心的两个要点:
忏悔:我对弟弟的“精神的虐杀”——自我谴责。说明“我”对弟弟的自省。悲哀:弟弟自甘受辱、受辱而不知、全然忘却。也说明 弟弟和“我”的亲情。(2)教师总结:《风筝》不仅是表现了人内心美好的感情,而且给人以深沉的思想力量。深刻的主题,无论从哪个角度阅读,都有意在言外的收获。通过学习课文,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呢?反复思索以后并用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让自己的感情更真挚、美好,思想
(五)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2)课后练笔。文中小弟弟说:“有过这样的事吗?”弟弟似乎全然忘却了,毫无怨恨。那么,如果弟弟没有忘,请你想象一下当哥哥有此行为后,弟弟会怎么想,怎么做呢?注意揣摩人物的心理。更丰富、深刻。
(1)与本文对比阅读《满天的风筝》,说说文章抒发了怎样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