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年六年级音乐上册第6课丢丢铜仔教案
丢丢铜仔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聆听《丢丢铜仔》,初步感知这首民歌的风格与韵味。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唱、欣赏等方法,让学生感受民歌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用明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演唱台湾民歌《丢丢铜仔》,体验与同学合作演唱的乐趣。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欣赏并演唱《丢丢铜仔》,初步体会小调的风格与韵味。
2、教学难点:分声部演唱《丢丢铜仔》,并有机地融合本歌的背景音响材料。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上课礼仪。
(二)教师播放歌曲《丢丢铜仔》作为音乐背景。老师教学生“火车行到磅孔内,磅孔的水滴落来”的客家方言。
(三)新歌学唱《丢丢铜仔》:
1、听赏《丢丢铜仔》。
2、老师简介《丢丢铜仔》的由来。
3、老师请学生对比欣赏带下滑音和不带下滑音的音乐片段,并学唱带下滑音的音乐片段。
4、老师带领学生学唱歌曲第一部分,学生随乐演唱第一部分,找出并突破歌曲中的难点。
5、学唱歌曲第二部分。
6、歌曲的完整表现:
教师引导学生,以“领——合”的方式将歌曲完整地表现,老师使用打击乐器加入学生合唱中,为歌曲添加趣味,体会歌唱合作的愉快。
(四)探究:
对比欣赏不同版本的《丢丢铜仔》,引导学生探讨各有什么异同和特点。
第二篇:《丢丢铜仔》教学设计
《丢丢铜仔》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湘教版《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课 时】第一课时(共三课时)【教学目标】
1.能根据火车律动积极创编相应的声势节奏。
2.感受《丢丢铜仔》谐谑活泼的旋律和方言音韵魅力,能用自然、明快、富有弹性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
3.能以模仿火车律动的声势节奏为歌曲背景素材,完整演唱合唱《丢丢铜仔》,体验与同学合作演唱的乐趣。【教学重点】
能用自然轻快的声音有表情地演唱歌曲,并能用符合歌曲背景素材的声势节奏为歌曲伴奏。
【教学难点】
完整演唱二声部歌曲《丢丢铜仔》,并有机地融合本歌的背景音响材料。【教学过程】
一、导入:
播放《青春舞曲》,带学生做简单的体态律动:强拍拍手,弱拍捻指或拍腿。
二、歌曲背景素材的准备——火车律动节奏的即兴创编。1.教师引导:刚才我们一起伴着《青春舞曲》,做了一个小小的热身,同学们的节奏感很强。有一样东西在运动时,也能发出节奏感很强的声音,你们听听是什么。
2.教师模仿火车的车轮滚动声。
(1)老师刚才模仿火车的车轮滚动节奏是?(2)你能用其他的声势节奏进行模仿吗?
3.启发学生用各种合适的声势节奏表现车轮滚滚的声音,并板书下来。
三、民歌《丢丢铜仔》的学习——律动法欣赏,听唱法和模唱法学歌。1.欣赏歌曲——采用声势节奏伴奏和律动参与。第一遍聆听:声势伴奏,初听旋律。
学生从以上声势节奏中,选择一种作为固定音型,为教师范唱伴奏。在学生演唱的固定音型伴奏下,教师演奏歌曲《丢丢铜仔》旋律。
第二遍聆听:声势伴奏、模仿火车,走步律动,熟悉旋律。教师弹奏旋律,学生采用固定的声势节奏,模仿火车的动态走步律动。
第三遍聆听:声势伴奏,听赏歌词。提示:伴奏的声音用气声轻念,很有弹性的,营造一种火车开动的气氛。同时注意听老师在唱什么。
2.介绍歌曲:《丢丢铜》据说是早期台湾宜兰人在玩“丢铜钱仔”的游戏时,听到铜钱落地,咚咚作响,铿然有声而灵感忽至,随口唱出来的。宜兰这个地方三面环山,一面靠海,开发比较晚,后来修建起了与台北相通的铁道时,人们心中的喜悦是不可言喻的。于是,他们就将自己熟悉的曲调《丢丢铜》配上词,在欢庆通车时高唱。火车行到衣都啊莫呀衣都丢,哎呦磅孔内,磅孔的水衣都丢丢,铜仔衣都啊莫呀衣都丢仔衣都滴落来。
3.了解歌词意义:引导学生分辨歌词的主体部分和衬词部分。并知道“磅孔”(火车隧道)和“丢丢”(水滴落的声音)的意思。
4.学念歌词(模仿法学习,台湾客家方言读歌曲)采用直接模仿法,学习客家方言读歌词。辅以手势,强调方言音调的特点。特点是:读字唱字时,带点鼻音,嘴巴发音要尽量“圆”。重点是:“铜”字读“deng”第三声;“仔”字读“giang”第四声;“磅孔内”发音“pang kong lui”,音调都上扬,有鼻音。“丢”字要有下滑音的感觉。5.学唱旋律
(1)音叉定音,教师用柯尔文手势,带学生视读旋律谱注意:音准、节奏和发声,轻声读唱。
(2)教师仍采用柯尔文手势,但加强了音乐表情。注意:手势的表情,轻重、快慢、线条、呼吸等。
6.学唱歌曲第一遍:强调字音对齐,节奏、音准等,速度稍慢地练习。第二遍:强调方言的语音语调。直接示范模仿,用手势辅助。第三遍:在钢琴伴奏下完整演唱。
7.二部轮唱第一步:练习第二部的结尾句。第二步:教师指挥下,进行二部轮唱。8.完整演唱全曲齐唱和轮唱部分结合起来,完整演唱。
四、多声部合唱《丢丢铜仔》——二部轮唱,并加入背景材料。1.复习:作为背景音响材料的声势节奏。2.加入汽笛声,丰富背景音响材料的层次。
3.将歌唱及背景音响材料进行组合,进行初步合成练习。
4.进行即兴的速度力度处理,以合唱形式完整地表现火车穿行隧道的情景。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首台湾民歌《丢丢铜仔》,虽然只有简单的两句,但是它的旋律却是那么活泼、优美,可以反复吟诵,通过学习使我们了解到我们的民歌是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不仅演唱的语音语调很有特色,而且内容也是丰富多样的,更加说明了我们的民歌就是在人民生活中产生的、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歌曲。希望同学们能在平时日常生活中留意并收集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丰富我们的音乐生活。
第三篇:”丢丢铜仔“教学活动设计方案
《丢丢铜仔》
教师行为 学生学习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幻灯片呈现一组展示台湾优美风景的图片。(多媒体播放轻音乐)
观看图片,放松心情,了解台湾的地方特色。
利用优美的台湾风景图片吸引学生的眼球,从风景美过渡到民歌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导入:图片上的风景美不美啊?你知道这是哪儿的风景吗?
3.小结:大家见识了台湾优美的风景,可你不知道台湾的民歌更美,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入台湾民歌《丢丢铜仔》。(幻灯片呈现课题)
(二)新歌学唱
1.幻灯片呈现:《丢丢铜仔》由来简介。1.了解歌曲的由来。2.幻灯片呈现:火车行驶隧道的图片,2.听赏歌曲,初步感知以此为背景,播放歌曲《丢丢铜仔》。歌曲地域特色。
3.找出歌曲中的衬词,并按节奏朗读。
4.认识下滑音记号,通过对比听赏了解下滑音记号的装饰作用。
5.跟琴学唱歌曲第一部
3.幻灯片呈现:歌曲中的衬词。分,突破歌曲难点。4.幻灯片呈现:下滑音记号,播放带下滑音和不带下滑音的音乐片段,供学生听赏对比。
5.指导学生学唱歌曲第一部分:逐句弹琴引导学生模唱,学生自学有困难的乐句教唱。
6.完整演唱歌曲第一部分。
1.利用课件的直观性及形象性让学生初步了解歌曲的由来及特点。2.朗读歌曲中独具地方特色的衬词,让学生体会民歌的地域性,为进一步学习歌曲做铺垫。3.对比听赏带与不带下滑音记号的音乐片段,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下滑音记号的装饰作用。4.训练学生的模仿能力和表现能力。
(三)二声部合唱练习1.老师伴奏,引导学生练习二声部合唱部分。
2.幻灯片呈现:背景音响材料。
比一比:看哪组模仿的最像?模仿最好的一组承担合唱的伴奏任务。
3.将学生分三组分声部指导训练。4.将背景音响材料与二声部轮唱有机结合,反复训练。
1.用视唱法学唱歌曲二声部合唱部分,重点学唱第一声部最后两小节。
2.按节奏练习背景音响材料。在演唱背景衬词“克特克特”的三连音时要求声音短促清晰而富有弹性。
3.练习自己所属声部乐句。
4.将背景音响材料与二声部轮唱有机结合,反复练唱。
1.通过视唱法提高学生的自主识谱能力。2.训练学生的声音表现力。
3.通过合唱练习,使学生体验与他人合作演唱的乐趣。
(四)全体学生合作演绎,巩固全曲
1.艺术指导
指导学生用明快、清爽的声音和活泼欢快的情绪演唱歌曲。2.歌曲的完整表现。
指导学生以“领—合”的方式将歌曲完整地表现。
1.用明快、清爽的声音,以“领—合”的方式完整地演唱歌曲,表现出欢快热闹的情境。2.反复练唱。
1.通过合作演绎,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2.通过反复练唱,使学生更熟练地、富有感情地表现歌曲,品味台湾民间小调的风格韵律。
(五)课堂小结
结束语:今天我们学习了台湾民歌《丢丢铜仔》,大家合作非常默契,这首歌只是众多民间小调中的一首,希望大家在课后能发现并学习更多更好听的小调民歌。
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让他们了解今后努力方向。
第四篇:七年级音乐下册第五单元丢丢铜仔教案4
丢丢铜仔
1教学目标
1、能用圆润、明亮的声音和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丢丢铜仔》。
2、积极参与律动活动,用背景音响材料进行与同学之间的合作进行合唱。2学情分析
《丢丢铜仔》是一首闽南语歌曲,歌词简短,旋律活泼,非常受师生喜欢。教师根据这一情况结合学生的喜好展开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经过小学六年的音乐学习,七年级的学生初步掌握了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但他们把握音乐的情绪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尤其对与来自农村中学的学生,特长生极少,大部分孩子表演方面缺乏足够的自信心和表现力,因此在课堂中运用大量的声势活动参与到教学当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用圆润、明亮的声音并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教学难点:运用背景音响材料参与合唱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一)导入
1、播放《小苹果》,带学生做简单的体态律动。
2、欣赏鲍元恺的交响组曲《台湾音画》中的《丢丢铜仔》。活动2【讲授】
(二)新课教学
1、出示背景音响材料:人声模仿火车行进的声音。
2、声部学习:
①声部1:模仿火车的行进声音“克特克特”,注意使用气声轻念。②声部2:模仿火车的汽笛声“呜呜”
③伴随歌曲音乐,结合两个声部进行配合。注重声部的表现,讲述火车声音在听觉上的由小变大再变小的过程。
(三)主旋律学习
1、播放闽南语版《丢丢铜仔》。
2、出示歌词,对歌词中的虚词和客家话进行讲解,教师带唱闽南方言。
3、根据歌曲编配一套简单的身体律动节奏,“原地踏步与下蹲”动作结合配合歌曲进行教唱。
4、播放音乐,跟随音乐进行演唱。
5、随琴进行演唱,注意“丢丢”等下滑音的演唱和歌曲欢快的情绪体现。活动3【活动】活动
(四)三部合唱
分成三大组进行声部的配合练习,教师进行指挥。
在前两个声部的基础上加入主旋律的演唱。注意声部之间的配合。
(五)歌曲拓展
1、播放龚琳娜版的《丢丢铜仔》。学生说感受......
2、跟随音乐歌唱,放松身体,强调歌曲欢快情绪的表现。活动4【作业】课堂小结
(六)课堂小结
《丢丢铜仔》这一首台湾民歌,它的旋律非常活泼、优美,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内容也是丰富多样,说明了我们的民歌是在人民生活中产生的.希望同学们能在平时日常生活中留意并收集这些具有民族特色的音乐,丰富我们的音乐生活,同时也希望你们能够把我们茶陵的本土特色民歌带到全国乃至全世界去!
第五篇:2016秋六年级音乐上册第9课《丢丢铜》教案湘艺版
《丢丢铜》
一、教学目标:
1、能用圆润、明亮的声音和欢快活泼的情绪演唱歌曲《丢丢铜》。
2、积极参与创编合作,用背景音响材料与同学之间的合作进行合唱。
3、在活动中了解台湾的音乐文化,坚定祖国统一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学会用圆润、明亮的声音并能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三、教学难点:运用背景音响材料参与合唱
四、教学设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老师朗诵长沙民谣《月亮粑粑》
设计意图:通过本地民谣进行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闽南语的兴趣。
(二)、新课教学 A:歌词学习1.解释称词
2.“磅孔”是客家话中隧道的意思。而“丢丢铜”即山顶岩石缝中水滴落的声音“滴滴咚” 3.按节奏朗诵 4.创作背景 B: 歌曲学习
1、播放闽南语版《丢丢铜仔》。
2、教师一句一句带唱
3、四二拍节奏特点及下滑音讲解
4、学生演唱,注意“丢丢”等下滑音的演唱和歌曲欢快的情绪体现。
5、提问:哪里体现出台湾风味?(方言、下滑音、称词)
6、初步改变演唱模式 加入齐唱领唱
设计意图:了解歌曲的由来,体会民歌的地域性。通过有节奏的朗诵歌词,使得新歌的学习变容易。结合闽南方言进行教唱,体会原汁原味的宜兰小调风味。
(三)、合唱
1、播放合唱版音乐,学生找出与之前音效相比有何不同 火车汽笛 火车行进 增加了演唱形式(领 齐 轮)
2、解释轮唱并分组练习轮唱
3、学生思考:模仿出以上音效
4、练习火车行进声音(克特克特)
5、练习火车汽笛声(呜~)
6、两声部合唱(行进+呜)
7、讲述火车声音在听觉上的由小变大再变小的过程。
8、将背景音响材料与二声部轮唱有机结合,反复练唱。注意声部之间的配合。
设计意图:提问的形式,教师起引导作用,以学生为主体,锻炼学生的思考力、模仿力,发挥想象力、创造力。感受合唱的魅力、丰富歌曲的表现。
(四)分组创编、练习、合作、表演
小组间的自主活动,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六)、课堂小结:
台湾是我们祖国大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虽然现在台湾还没有回归祖**亲的怀抱,但我们坚信,当我们唱起心中的歌谣时,两岸人民的心是紧紧相依的,总有一天台湾会回到母亲的身边,与我们一起舞蹈一起歌唱。
衬词的应用,不但可以突出歌曲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同时对渲染歌曲气氛,活跃歌者情绪,加强歌唱语气,烘托歌声旋律等方面,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于一些歌曲,如果把这些衬托性的词句去掉,不仅会大大减弱歌曲的表现力,使歌曲顿失光彩,而且还常常会破坏歌曲结构的完整性,甚至根本无法演唱。
衬词对音乐来说,通常兼有表情和结构两方面的功能。在我国传统民歌中,常用衬词丰富音乐形象,加深感情的表现;有些衬词用在句子内部作垫字或作落尾字,以加强节奏,加强语气,使音乐形象生动、有趣;在表现劳动气氛的的歌曲中,衬词的节奏一般较为短促,常作为两个乐句中的间隔、连接或号子呼应句中的应句;有些衬词和特定的景物连系在一起,通过衬词丰富想象力,又能深化主题;有些衬词和动物鸣叫声连系在一起,这在儿童歌曲中更为多见;衬词有时直接影响歌曲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