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薛法根 《我和祖父的园子》组块教学赏析
薛法根 《我和祖父的园子》组块教学赏析
时间:2015-11-03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陈卫东 点击:11
2次
1.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提出并有效地实践了他的“组块教学”主张,请结合薛法根老师的相关课例分析“组块理解”、“组块过程”和“组块教学”之前的关系。
薛法根《我和祖父的园子》实录片段
T:除了写自己的生活,还写了景物。用了两段话。为什么写生活,还要写景物呢?读这两段,看你读出了什么? 2时17分54秒始 2时19分24秒
T: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
S:自由的的。快乐的 即自由又快乐 美丽、生机勃勃 漂亮、多姿多彩 很大,什么都有(应有尽有)快乐、空气中弥漫着花香 丰富多彩 T:他是怎么写出这个美丽来的? S:从我家有个大园子,„„样样都有。看出美丽,因为美,所以吸引昆虫。(昆虫和你一亲友,喜欢风景,是吗))
S:一切都活了„„看出这个园子是自由的。T:这句话,我们一起读一读。S: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
T:他怎么写出“活“,联系上下文看看?
S:花开了,就像睡醒了。T:花活了吗? S:开了——活了吗——没活——开都开了,还没活——活了。(下面老师笑)S:鸟飞了——活了吗——活了。
T:它没写:花活了,鸟活了,虫子活了„„是怎么写的。S:是三个拟人的手法写出了.T:你读。S:生读得拿腔拿调 T:挺可怕的。S:生读较好。
T:这个自由是怎么写出的。你读给大家听。
S: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莴瓜、玉米、蝴蝶)看出自由,随便他们怎么样?
T:你有没有发现他们的自由的句子有特点吗?
S: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要怎么样,就怎么样,一起来读一读,看看自由不自由。S:读。
T:怎么读才自由。
S:莴瓜随意爬上架就爬上架,„„ T:读出自由。一起读。
T:这里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一句一句地连起来写,这是排比。谎花?
除了一个随意,还有什么词?
S:一会儿„„一会儿„„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到谁家去。T:从一会儿,一会儿,只是天空蓝„„ 为什么要写这句话? S:蓝天也是自由的。S:随意就是自由的。
S:连太阳都不知道在哪里。
S:又高又远说明他们自己。空间给他们很多自己。T:生活的空间,心灵的空间都是自由的。
T:同是写自由。我做这些事是自由的。这里写谁是自由的? S:所有的东西都是自由的。
T:作者写这些事物的自由和童年生活自由有联系吗?为什么写这些话呢? S:写所有东西自由,一起写,可以衬托我的自由。T:好,他体会出衬托。
S:自由和自由在一起,更自由。
T:前面写的是自由,有没有出现自由。但现在,这里写了。这里是借这里的自由来抒发自己的感情。这叫借物抒情。
T:现在请大家借助“要怎么样,就怎样”,发挥想象写出作者的快乐、幸福。会写吗?
2时34分15秒写
T:想象一下还可以怎么样? 2:44:07 PM 交流读一读。(写了12分钟)
S:我愿意摘花就摘花,愿意睡觉就睡觉,愿意吃芒瓜,要怎么就怎么玩,玩到深夜也没人管(那是有人管的),S:种花、踢飞种子,愿意吃柿子,就把柿子树吃完(那不行),想玩电脑多久就多久。(你写着写着写到自己身上了。)
S:铲地、拔草、让生活充满花香。愿意浇花就是浇花,把花淹死也没人管。S:我的生活是自由的。我愿意摘花,把所有的草都留着,睡觉„„若把他们吓跑了,没关系,我知道他们会回来的,因为这里是自由的„„ T:他注意先写中心句。
S:„„一会儿„„,一会儿„„
S:童年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愿意玩耍就玩耍,„„即使„„一会儿„„(写得和课文内容很像)
T:如果每个同学用这样的写法,写你现在的生活能写出来吗? T:写不出来。为什么?
我们没有文中作者那么自由。我写出来,我爸爸妈妈是民主的。
T:你看,他的爸爸妈妈是民主的,你的爸爸妈妈不民主。T:作者因为有祖父。所以开头这句话是这样写的。读一读。呼兰河小城里住了我的祖父„„
T:你发现作者写得很特别吗?呼兰河小城里就住着他的祖父。还住他的你父母 我想问一个问题,是不是就住着他的祖父?有没有亲戚?——有啊,他的姑妈住在这里。
——可能是因为有大园子(笑)S:因为主要描写的是我和祖父。S:主角是我的祖父
S:祖父是我生命中后部分。
S:祖父非常疼爱我的,又引出下文。
祖父对作者非常疼爱,开头就想突出祖父。
T:在我眼里只有祖父。因为他给他幸福的童年。作者萧红,从小父亲不喜欢她,妈妈去世了,后妈更不喜欢她。再读。T:这里写出了祖父的爱
T:所以课题写《我和祖父的园子》
T:如果你一天,两天,如果一直在园子里,会有什么感受。别回答,先去看看《呼兰河传》,看完后,你的感受是不一样的。所以有些文章是要用一辈子读了。
大道至简,行云流水,大巧若拙,机智幽默,真实有味,扎实高效„„薛特的课堂就是一个快乐、自由、智慧生长的园子。这一方面缘于薛特那练达的课堂驾驭能力,更重要的还在于薛特对“语文是什么”课程性质的准确把握。
从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的语体特质看,课文第十三节这段文字充满了童话的色彩,童话世界里的精灵们多么快乐、自由,甚至还有那么一点点顽皮和随性,一切都充满了勃勃的生机。萧红不厌其烦用语言描述、渲染,充满情趣和童真。难道,萧红仅仅就想表达这些表层的意义吗?语用学理论告诉我们:语体,作为语境因素的一种,在从上至下的理解中很有用处。语言本身除了交际功能之外,还有情感功能和美学功能。在散文中,我们尤其要关注带上了作者强烈感情色彩、充满文学审美意味的语言。这段文字究竟要表现作者怎样的情感呢?联系上文的语境,读者领悟到:是“借物抒怀”。强烈的情感引发了感觉的变异,在祖父的院子里,“我”是快乐自由、无忧无虑的,于是园子中“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很自然地产生语用联想:“我”的童年多么幸福,就像这童话世界里的小精灵一样。祖父的园子就是“我”童年的、精神的家园。这恰恰是作者言语独特、创新之处,也是文本情感密码之所在。“这是个什么样的园子,是怎么写出来的?作者的童年生活怎样?又是怎么表现出来的?”这是薛老师这堂课教学的两大板块。如此,学生的关注点自然落在了作者独特的表达智慧上了,思维就聚焦在课文隐含着的教学价值上了,所得自然丰厚。
薛特充分考虑到这种艺术语体的语境特点,聚焦到文本的核心价值“自由”上,之后又将它抛出去,聚焦于语言文字本身,在学生理解文本意义后,进一步带领学生回望文本的艺术表达。“得意而忘言”,在触摸语言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形象,体验情感。文本语言也在这种“言意”的转换中沉淀、加温。初读课文后学生也许只是朦胧的感受到这个园子生机勃勃、自由自在、丰富多彩,但当又一次走进文本,审察中,他会感慨作者的语言表达是如此美妙奇幻:“花儿睡醒”、“虫子说话”,整齐的排比句式,让“一切都是活的”生机充分表达;下面写无拘无束时,连贯排列的句式中插入变化,让“自由”的感觉在这种语势的变化中得到展示;还有写蝴蝶那看似无心、实质有意的匠心笔法,给“丰富多彩”的园子涂抹上最美丽的色彩。
课文写园子和写我童年生活两方面内容,从篇幅上看几乎相当,作者为何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园子,笔意如何?薛老师给学生引介了“借物抒情”的语文知识。随着薛老师那优美弧线的画出,两部分内容于是勾连一体。作者的含蕴笔法竟接着转换为老师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训练的点睛之笔——课堂练笔:作者写园子不就是写作者的生活吗?那就请你学习作者写园子的语言去写一写作者的童年生活。这样的话语实体作用于话语主体的学生,勾唤起学生对类似经历的体验——主体的“背景语境”,即主体大脑中储存的有关知识构成对语用有影响的背景语境和认知条件,在此时发挥积极的语用功能。语用意义在学生的脑海中渐渐清晰,形成学生准确理解“自由”的良好语境。这是语言纳入后的应用,这是情意领会后的倾吐。学生在课堂上“用笔思维”,融会文意,展示想象,模仿语言,又有创造。他们自由自在地写,生机勃勃地念,丰富多彩的表达是薛老师教学效果最好的注脚。这种领悟写法的训练应当与理解内容融为一体,不能机械割裂。对内容的深刻理解必然依赖对语言的欣赏,而语言的欣赏又自然地在内容深刻把握的语场下展开。
从“自然的自由”到“人的自由”,再到两者融合,然后到“自由的背后是爱”,最后进一步拓宽“自由”的精神视域,学生的思维不断伸向文本语言的深层,向着人物心灵和情感深处。或许,正是围绕核心目标,紧扣文本上下文语境,挖掘文字背后的文化语境意义,注重文本语体的语境特点,这些紧扣内核的组块因素,指向课文言语智慧,再加上薛特灵动融合的组块的教学活动结构和形式,使得薛特与学生的互动更为凸显话语文化语境的意义作用,才成就不拘一格的课堂。(责任编辑:陈卫东)
第二篇:我和祖父的园子薛法根课堂实录
《我和祖父的园子》课堂实录
小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语文教案 → 《我和祖父的园子》课堂实录 2010-09-16
2006教海探航颁奖活动中,薛法根与青年教师同题上课《我和祖父的园子》。课后好评如潮:大道至简,行云流水,机智幽默,真实有味,扎实高效……置身课堂听课,如沐春风,我感觉当时的课堂就是一个快乐、自由、智慧生长的园子。这一方面缘于薛特那练达的课堂驾驭能力,更重要的还在于薛特对“语文是什么”课程性质的准确把握。我就想到,现在许多语文课频遭诟病,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是目标不清、方法僵硬。语文的“园子”里应该种上什么,薛特的这节课无疑给了我们启示:
一、字词,从来都不应当是孤立的存在。
【情景】
(热课后)
师:课文预习吗?读了几遍?
生答略。
师:能听写词语吗?
(生急急翻书。等学生抬起头来)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课堂练习本来听写,我们写三组词语。请三个同学到黑板上听写,一人写一组。带书上去,不会的可以迅速地看看。
师:(有一定的速度,几乎是一连串报出来的):第一组:蜜蜂,蝴蝶,蜻蜓,蚂蚱。请你再写一个同一类的词语。第二组:倭瓜,黄瓜,玉米,韭菜,谷穗。每三组:摘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
(黑板上,“倭”写错了,“拔”写成了“拨”,教师指点)
师:老师这里还有一个词,你看是写在哪一组里面去?——草帽。
(学生在思考,黑板上三位同学最终谁也没有落笔)
师(问第一位同学):噢,你在下面写上„蚂蚁‟了,那“草帽”为什么不写上?
生:因为它们都是昆虫。“草帽”不是。
师:啊对,“草帽”没有翅膀。(转对第二位同学)你为什么不写?
生:我这一组都是吃的。(笑嘻嘻)“草帽”不能吃。
师:你够馋的,是在饭桌上的?
生:是在地里长的。
师:在地里长的,叫什么?
生:庄稼。
师:“草帽”不是庄稼,不好写在第二组。那这个词应该写在这三组罗。——你也没写?
生:我这一组都是干的农活,“草帽”不是农活吧?
师:不错,老师的问题没有拦住你们,那写在哪儿呢?对,写在另一边。我们写一写(详细指导右边的“冒”,上宽下窄,上面里面的两横不能与两边相连)。
师:当我们把课文里的词语分分类,记忆起来就方便多了。比如,我和祖父园子里的昆虫可真多,有——(指黑板上的词语)
生读:蜜蜂,蝴蝶,蜻蜓,蚂蚱。
师:园子里还长着许多的庄稼——
生读:倭瓜,黄瓜,玉米,韭菜,谷穗。
师:我和祖父还一起在园子里干农活儿——
生读:摘花、拔草、下种、铲地、浇菜。
……
【赏析】
过去教学字词,有一个说法叫做“扫清阅读障碍”,意思是字词教学零散琐碎,是服务性的,而阅读——也就是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才是重头戏,是教学出彩的地方。于是字词教学许多时候不为老师研究关注,往往只是课前让学生自己预习,课后再来听写检查,要求实在的字词教学现实里反而是孤立、空洞的。看薛特的这个片断,可说是匠心独运,一次看似简单的听写不仅检查了预习,而且训练了思维,有针对性地进行了难写字的教授,这是怎样的效率?更重要的是,由这三组词语还自然牵引出课文内容的学习,园子里有什么,这是怎样的园子?在园子里干了什么,这是怎样的童年?就这样,下面的课文学习不时回应听写的这三组词语,于是因为这些词语,课文的内涵有了形象根基;反过来,这些词语也因为课文内涵的发掘,它们之间有了关联、有了生命!
虽然我们不可能篇篇课文都可能如此巧妙地将词语归类(也无必要),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清楚,文章终归由词语构成的,抓住了关键词语,也就可以由这些词语扩句构段,在头脑里复现整篇课文的内容。这就叫“纲举目张”。所以,听写一组词语,然后让学生用这一组词语去复述课文内容,教学效果的一箭双雕我们应该不难理解。因为字词从来不是孤立的存在,当字词嵌入课文内容的组织中时,它也就活在学生的记忆中了。
二、朗读永远是课堂最美的风景。
【情景】
(正在学习这是个怎样的园子,请一生读第2段,读得并不好,没什么感觉)
师:第一个读,能正确地读下来了,不错。奖励你推荐一位同学读。
生:(读得很好)
师:你想听听同学们的评价吗?
生:有感情,我们听着,仿佛走进了那个园子。
师:你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生:因为我把自己的情感融进了课文里,我读着,心里想象着那园子里的样子,可能心进去了,也就读好了。
师:真正有感情的朗读都离不开想象,我们同学们也学着想象去读。
生:(投入地读)。
师:(观察指名)你来读。
生:(读得摇头晃脑)
师:感觉怎样?读得好都是有原因的,她的朗读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生:她的表情很丰富,和课文所写的内容很相配。
师:看来,想象朗读,表情朗读都是读好书的法宝,也是学好语文的法宝。同学们再来试试吧。
生读……
【赏析】
没有读书根基的深入哪有交流果实的丰美。对于小学生而言,朗读不仅仅是手段,它本身就应当是重要的学习目标!当学生能够把心放进去读,读出自己的想象世界,并在自己的表情上显露出来,你说,学生对课文的内容与表达还有什么不能理解把握的?薛老师在这一节教学中,请你读,指导学生怎么读,经过几个回合下来,学生已经完成了对课文的理解,所以下面讨论这是个怎样的园子时,一个个脱口而出:生气勃勃、丰富多彩、无拘无束、温馨……如果说指导朗读是水滴石穿的功夫,这时的交流明显是水到渠成的效果。这就是学习的效率。我们也看过许多课堂,讨论总是在外围打转,不能深入,游离于文本,费了时,却低效,这都是读书不够或不会读书的表现。
与文本的初时相遇,不仅要有一定的时长,而且应当有思维、情意的参与。这显然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做出必要的指导。这种指导应当是自然的。读出什么、读到什么程度作为教者心里应当有设计蓝图,只有如此,教师才能根据课堂呈现的读书状态,灵活有方向地加以引导。应当说,薛特在课堂上的表现是很老到的,当请出的同学读得并不理想时,批评无济于事,于是让这位学生推荐其他同学来读,这也就有效利用了课堂资源。后面让读书有表情的同学来示范读同样是将自己的读书要求通过这些同学“活生生的教材”感染传递给全体学生,并在模仿实践中得到锻炼培养。在家常课上,我们清楚班上每一个同学的读书状态,我们更需要发挥资源优势,鼓励读书能力欠缺的同学开口读书,帮助他们在读书进步的过程中树立信心。当然,如果学生的朗读还没有达到自己理想状态,那就需要教师的范读领读了。过去有“书不读熟不开讲”的说法,我想现在我们也需要“书不读进去不讨论”的课堂追求。
三、领悟写法与理解内容相伴相生。
【情景】
(初读,学生从不同侧面概括出园子的特点后)
师:我们再把课文默读一下,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园子里“生机勃勃”写出来的?“无拘无束”又是怎么表现的?“温馨”、“丰富多彩”从哪些词语流露出来?
(生默读思考后)
师:读着课文,你能体会作者的写法吗?哪些词语、哪些句子你感觉很特别?
生:(读片断)从这里我能感受到园子里生机勃勃。作者写花开、鸟飞、虫子叫好像都跟人似的,有了生命。
师:一切都是活的。花开了,就像——(生接:花睡醒了似的),活了吧?鸟飞了,就像——(生接:鸟上天了似的),活了吧?虫子叫了,就像——(生接:虫子在说话似的),活了吧?。”这三个句子结构相似,连在一起叫——(生:排比)。
生:(读片断)这些写倭瓜、黄瓜、玉米的句子也相似。
师:怎么个相似法?
生:愿意怎么样,就怎样。
师:倭瓜愿意爬上架,(生接: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生接:就爬上房)。多自由。
师:(理解“谎花”后)黄瓜愿意开一谎花,(生接,就开一谎花);愿意结一黄瓜,(生接:就结黄瓜)。多自由。玉米呢?
生:(读)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师:“它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怎么不跟前面一样写成“它愿意长上天去,就长上天去”?
生:长上天去,这不可能。这样写我们感觉玉米生长多么自由。
师:变化,显得自由。因为变化,读起来也——
生:更美了。
(接着交流蜂子比作“小毛球似的”是多么可爱,交流大红蝴蝶翩翩飞是多么好看)
师:我有个问题,作者说,这个园子里还有白蝴蝶、黄蝴蝶,样子——(生:极小),不太——(生:好看),我就不懂了,“不太好看”写它干什么?
生:衬托大的美丽。
生:自然。既有大的,又有小的,如果只有大的,就显得单调了。
师:哦,有大的,有小的,有好看的,有不好看的,这就叫(指黑板上的词)丰富多彩。
【赏析】
“这是个什么样的园子,是怎么写出来的?作者的童年生活怎样?又是怎么表现出来的?”这是薛老师这堂课教学的两大板块。“得意而忘言”,对于成人阅读没什么不妥,但对于学生以语言理解和运用为目的的语文学习就不可小视。长期以来,“读懂课文”一直是我们阅读教学的主体,学习一篇课文似乎就是为了认识一个个人,了解一个个事件,获得一个个的情感体验。我们不否认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同时,对文章技法有所感悟,但这种“悟”的低效和不确定性我们也必须认识。薛老师在学生理解文本意义后,进一步带领学生回望文本的艺术表达。在触摸语言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形象,体验情感。文本语言也在这种“言意”的转换中沉淀、加温。不是吗?开始初读课文后学生也许只是朦胧的感受到这个园子生机勃勃、自由自在、丰富多彩,但当又一次走进文本,审察中,他会感慨作者的语言表达是如此美妙奇幻:“花儿睡醒”、“虫子说话”,整齐的排比句式,让“一切都是活的”生机充分表达;下面写无拘无束时,连贯排列的句式中插入变化,让“自由”的感觉在这种语势的变化中得到展示;还有写蝴蝶那看似无心、实质有意的匠心笔法,给“丰富多彩”的园子涂抹上最美丽的色彩。
有一点,我们必须关注,这种领悟写法的训练应当与理解内容融为一体,不能机械割裂。对内容的深刻理解必然依赖对语言的欣赏,而语言的欣赏又自然地在内容深刻把握的语场下展开。
四、把动笔写挤进去
【情景】
师:读了这篇文章,我们知道作者就是要表现自己的童年生活多么——快乐、自由、幸福有趣。既然是写自己的童年生活,那又为什么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这个园子呢?
生:园子是他生活的环境。
师:一个沙漠的环境能有这么多快乐吗?
生:有这么多昆虫、庄稼等陪伴着她,她的童年生活才如此幸福有趣。
师:是的。(指黑板)看园子的这些特点、我的童年生活的特点,发现什么了吗?
生:写园子丰富多彩,衬托童年生活的丰富多彩。
生:写园子里庄稼自由自在,其实就是写作者的童年生活自由自在。
师:这叫——(连线板书)借物抒情。
师:下面我们来做个练习。模仿作者写倭瓜、黄瓜、玉米等手法也来写作者在园子里生活的快乐、自在。开头:我的童年生活是快乐、自由的。
(学生动笔构思时,提醒句式要有所变化。写好后,提醒学生轻声读一读,注意写作有条理。后交流)
生:我想睡觉就睡觉,我想顽耍就顽耍……我想捅马蜂窝就捅马蜂窝,即使被马蜂蛰上,脸肿成个大包,我也不哭。(笑)
生:爷爷(怎样)……我就(怎样)……爷爷抽烟,我就拿根黄瓜叨在嘴里当烟斗。
生:……我想浇菜就让我浇吧,瓢一扬把自己浇成个落汤鸡我也喜欢。一会儿又想追蝴蝶、抓蜻蜓,就让我去吧。玩累了,就躺在地上。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我的心也蓝悠悠的,又高又远。(掌声,这位同学很好地化用了课文中的语句)
【赏析】
课文写园子和写我童年生活两方面内容从篇幅上看几乎相当,作者为何花这么多的笔墨来写园子,笔意如何?薛老师给学生引介了“借物抒情”的语文知识。随着薛老师那优美弧线的画出,两部分内容于是勾连一体。坐在下面的我不能不为之惊叹,作者的含蕴笔法竟接着转换为老师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训练的点睛之笔——课堂练笔:作者写园子不就是写作者的生活吗?那就请你学习作者写园子的语言去写一写作者的童年生活。这是语言纳入后的应用,这是情意领会后的倾吐。学生在课堂上“用笔思维”,融会文意,展示想象,模仿语言,又有创造。他们自由自在地写,生机勃勃地念,丰富多彩的表达是薛老师教学效果最好的注脚。
整体看来,薛老师从三组词语听写开始,在朗读理解内容中展开,在交流体会表达中深入,在练笔学习运用中作结。没有虚高的思想跋涉,不见内容纷杂、花样百出的课堂乱相,明净的教学内容,明快的教学节奏,一切围绕学习语言而进行,一切为了学习语言而进行——这是紧贴地面的飞行。
资料提供者:
『 搜索本课相关的课件』『
搜索本课相关的教学视频』『
搜索本课相关的课文朗读』
【上一篇】 【下一篇】 【发表评论】 【推荐给朋友】【我有更好的资料】
量子统计
站长统计
第三篇:薛法根《我和祖父的园子》
时间:2006年江苏教海探航颁奖大会
地点:吴淞舜湖学校
执教:薛法根
词语板块学生齐读课题后,薛老师问大家预习过没有,学生很踊跃地纷纷举手,说预习过。薛老师对此表示肯定――“有一个良好的预习习惯终生受益。”
接着薛老师就对预习进行检查,方式是请三个同学上讲台在黑板上默写词语。不过在这里有个小小的“机关”,老师在说的时候只是说请三个同学上来,但没有明确上讲台做什么,学生迷惑的时候,老师再次邀请三个同学上来,有些孩子举手了,然后老师解释说,在不知道干什么的情况下举手愿意上来是一种勇气。最后是两个女生和一个男生站在了讲台上,黑板上已经被薛老师事先标出了三组,他们的任务是将老师分组听写的词语默写在黑板上,下面的同学则默写在自己的练习本上。不过老师又提醒大家,如果实在有不会写的词语,可以把课本打开看看,但尽量少看。
薛老师要求大家听写的时候一组一组竖写,并且在听写的时候老师每组只念一遍,因此一定要听仔细。于是就有同学赶紧把听到的每组四个词里开头的第一个字先写下来,有的注意力保持高度集中。
下面为薛老师念的这三组词:
蜜蜂
倭瓜
栽花
蝴蝶
黄瓜
拔草
蜻蜓
玉米
下种
蚂蚱
谷穗
铲地
(蚂蚁)
(韭菜)
浇菜
括号里的词是老师让学生听写完后照样子自己再写一个同类的词。
最后老师又补充了一个词:草帽,让孩子们看看它属于哪一类,应该写在哪组词的下面。
台上和台下的孩子都写完了,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检查校对。
中间的男孩子把“倭瓜”的“倭”写成“偻”了,老师只让他对照书改过来,又介绍了“倭瓜”就是“南瓜”。但没有进行字形的具体指导。另外一个女生把“拔草”写成了“割草”。老师也进行了更正。在进行“草帽”的校对的时候老师以象形的办法来帮助学生记忆“帽”字右上角不是“日”字,有9个同学把这个字写对了。老师又指导学生,今后我们预习课文,要把课文中的生字生词画下来,看一看怎么写,再读一读,然后记住它。如果有可能,可以把课文中的词语归一归类,这样可以记得更清楚,更明白。
在校对的时候老师引导同学们明白了这三组词分别是按“昆虫、庄稼、农活”分类的。
至此,时间过去了14分钟。
朗读指导预习检查完毕,薛老师开始带领学生学习课文了。他提出的问题是:我和祖父的园子里有这么多的――昆虫,(黑板上刚才学生默写的词语开始发挥作用了,以归类的词语揭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是薛氏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这么多的――庄稼,在我童年的眼里,这些昆虫,这些庄稼又是什么样的呢?让我感觉到又是怎样的一个园子呢?请你读一读课文中集中描写园子、昆虫和庄稼的两个段落。
学生找到后大声地开始读书。老师提醒大家各自读各自的。学生自读完后老师又用了12分钟的时间来进行读书情况的反馈。主要方式有:
1 请一个同学大声朗读,其他同学要用心地听,他是怎么读的?更要用心地感受,感受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你能不能用恰当的词语来概括一下这个园子的特点?可以把自己感受到概括出来的这个词写在这段课文的边上。
这个男生读的是课文第3自然段,读得很流畅。
我家有一个大园子,这园子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
2 请同学推荐另一个同学读。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推荐平时朗读出色的同学,一是推荐比较胆小,发言很少的同学来读。在这堂课上,薛老师这两个都用了。
刚才读的这个男生推荐了一个女生,这个女生把第3自然段又读了一遍,读得非常投入,声情并茂。薛老师又访问她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得出两点经验:第一要把感情融进去;第二点很重要,要仿佛看到这个园子,要想象。
3 老师指导后的再次朗读练习。
在这个女孩子介绍了她的经验后,老师请全体同学也这样投入地、想象地再读这个自然段,学生摇头晃脑,读得颇为用心。
4 表情朗读。
老师又请了一个女同学来读描写园子、昆虫和庄稼的另一个自然段。
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蝴蝶随意的飞,一会从墙头上飞来一对黄蝴蝶,一会又从墙头上飞走了一个白蝴蝶。它们是从谁家来的,又飞到谁家去?太阳也不知道这个。只是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这个女同学读得更加好了,绘声绘色,富有表情。老师马上要求大家也这样练习读出表情变化,因为一个同学如果能把表情读出来,说明真的是读懂了。
全班同学又各自练习表情朗读本段。
5 推荐同学读。
这次薛老师请这个读得很出色的女孩子也来推荐一个同学读,不过要求这次被推荐的同学是最需要锻炼的,平时胆子比较小,读得比较少的,今天就请他锻炼一下。
女孩子环视了一下四周,吐出一个名字,这是一个男孩子,他腼腆地站起来,老师走到他身边,亲切地说:“她说你的胆子比较小,一站起来脸就红。”其他同学都笑了,这个男生也不好意思地笑了。
薛老师又亲切地问他:“你的声音小吗?”
男孩子点点头,嗯了一声。
薛老师又问:“真的小吗?”
男孩说:“有点。”
薛老师说:“但是我相信你今天能够经受住锻炼,好吗?”他请男孩子把课文拿起来,并提醒他注意两点,一是速度慢一点,二是声音响一点。
男孩子开始读了,被话筒扩大的声音听起来很清楚,他读得也很流利,读的中间薛老师纠正了几个字的读音,并且称赞他读得很好。
男孩读完后,薛老师又面向其他同学问道:“你们觉得他这次读和平时有哪些不同?”
一个男孩子举手了,他说:“我觉得他比平时读得声音更响亮些了。”
又一个男孩子说:“他比平时读得更流利了。”
老师肯定这是这个孩子这次读的两个优点,又问大家还有吗?
一个女孩子站起来说:“他比平时读的错误少了。”
老师总结说:“他这次读得更认真、更细致了。我们给他掌声。”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薛老师很欣慰的样子,又说:“每一个同学只要在课堂上勇于举手,积极锻炼,就能读得更好,相信吗?”
“--相信。”全班异口同声。
于是薛老师再次请全班同学认真、细致地把描写园子景物的这一段再读一遍。
至此,关于这两个重点段落的朗读指导结束。
体会写法,品味自由参照黑板上的词串,老师再次提出朗读前的问题:“在‘我’的童年时候,‘我’的眼里看到的这些昆虫,看到的这些庄稼,和我们看到的不一样。这让我们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个园子是一个怎样的园子?你能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它一下吗?”
有同学举手了,老师并没有急于让他们回答,而是让他们拿起笔来,写在该段旁边的空白上。
在低头观察学生写的内容的时候,老师又提示到:“你认为是恰当的,也可能就藏在这两段话的字里行间。”
学生都写得差不多了,很多孩子纷纷举手,老师和大家一起交流了。方式是让概括得比较准确的孩子把词语写在黑板上,就写在昆虫词串和庄稼词串的旁边,一个个也竖着排列起来。
同学们概括出的体现这个园子的特点的词有:
生机勃勃 无拘无束 自由自在 充满生机 丰富多彩 美丽动人 鸟栖虫居
鸟语花香 生机盎然 充满温馨
对这些学生概括出的词语老师随机进行了评价,重点表扬了“无拘无束”和课文中的“自由自在”是一个意思,“生机盎然”这个词有新意,“丰富多彩”注意“彩”字的写法。
随后,围绕这些词语老师又引导学生细细品味。
首先让同学们把这些词语齐读一遍。在齐读每一个词后老师把这个词的意思又简单介绍了一下,如:
师:我们读到这是一个――
生:生机勃勃的园子
师:哎呀,一切都活了,都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师:我们读到这是一个――
生:无拘无束的园子
师:一切都是自由自在的。
师:我们还读到这是一个丰富多彩、美丽动人、鸟语花香、鸟栖虫居的园子。(学生跟随老师的手势,把“丰富多彩、美丽动人、鸟语花香、鸟栖虫居”读出来。)
师:我们还感受到这是一个
生:充满温馨的园子。
生:生机盎然的园子。
这样读完后,老师总结到,同学们读得都很用心,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用词语来概括这个园子的特点,都很好。
老师接着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写法:“我们再来轻声地读一读这两段,体会一下这个园子的丰富多彩、美丽动人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这个园子的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作者是怎么写出来的?这个园子充满了温馨,是从哪些词、哪些句具体体现出来的?特别要注意哪些句子很特别?”
薛老师的课堂给学生读、思的时间总是很充分,而且要求学生动笔去写、勾、画。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展开全班同学的交流。
交流的时候,老师先请同学把找出的句子读出来。
一个女同学首先读了这几句:“太阳在园子里是特大的。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接着她解释说,“我觉得这几句话把园子里的生机勃勃写了出来。作者都是用的拟人的手法,让人感觉到很自然,充满生机的。”
老师点拨道:“一切都是活的,活的才有生命力,才这么生机盎然。”老师又请这个女同学读这几句话。
女生: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
师:活了吗?
众生低应:活了。
女生: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了似的。
师:鸟活了吗?
众生应。
女生: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师:活了吗?
众生应。
师:三个句子结构相同,这叫什么?
生:排比句。
师:作者用三个结构相同的句子一个排比,说明一切都活了。就像人一样都活了。是不是啊?
生齐读这个排比句。
老师总结像这样用一个排比句来写出“一切都活了”的就是作者很特别的写法,其他特别的句子还有没有呢?
又一个女生站起来读:“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愿意爬上房就爬上房。黄瓜愿意开一个谎花,就开一个谎花,愿意结一个黄瓜,就结一个黄瓜。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他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她这样解释,“这几句话结构是相同的,写出了园子无拘无束。”
薛老师追问:“怎么个相同法?”
女生说:“它们都是写农作物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
薛老师又具体解释道:“愿意怎么样就怎么样,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如果我在课堂上,想唱歌就――(学生:唱歌),想玩耍就――(学生:玩耍),想打瞌睡就――(学生:就打瞌睡),想走出去就走出去,想不听就不听。自由吗?”
很明显,这段关于自由状态的类比是薛老师的即兴之作,但是和学生已有的道德纪律形成强烈的冲突,因此当学生听到问“自由吗”时表现都是一愣,脸上的表情却都是在想:“在课堂上能这样吗?”
薛老师又补充说:“如果你在课堂上真的能够做到这样,就是――(学生:自由自在)。你看,倭瓜啊,黄瓜啊。玉米啊,就是这样,能做到这样,所以它们是自由的,无忧无虑的。”
老师表扬这个女生发现的好,请全体同学又把这几句话读了读。读后又顺带说了一下“谎花”的意思。同学们对这个词的意思看来都知道了,一个小男孩站起来说:“谎花就是只开花不结果的花。” 老师又重复到:“一般花开了都是要结果的,可是这种花是骗你的,它结不结呢?它不结。它愿意结就结,不愿意结就不结,你看,是不是很自由?”
接着老师又让学生比较这两个句子的异同来体会作者是如何写玉米的自由的。
他(玉米)若愿意长上天去,也没有人管。
他愿意长上天就长上天。
哪个更好?
一个女生说:“还是课文中的句子好一些,因为如果写‘它愿意长上天就长上天’,好像没有这个更自由。”
老师肯定这个女孩子的发言说:“对呀,‘它长上天也没有人管’,没人管是最自由的,你们愿意有人管吗?”
学生都说“有”,老师显得很得意:“到处都‘有人管’对吗?如果没有人管呢?”
――那就自由了。
又一个孩子起来交流:“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地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他的理由是,这句话体现出园子很温馨。因为各种各样的昆虫都在一块。
薛老师启发:作者写这些昆虫漂亮,他怎么写这些昆虫漂亮的?
男孩子回答:作者是从颜色和行为上写出来的。
薛老师纠正说,不是行为,是姿态。你把写蜜蜂的句子再读读看,你感觉到这个蜜蜂怎么样?
男孩子又读了一遍说:“作者把蜂子落在花上的姿态写得很棒,给人感觉就像是一个小毛球。我觉得蜜蜂很可爱。”
老师总结:蜜蜂啊、蝴蝶啊、蚂蚱啊、蜻蜓啊这些小昆虫在作者眼里都显得那么可爱,在我童年的生活里,显得那么――(学生:温馨)。那么――(学生:美丽动人)那么――(学生:生机盎然)。作者这样写才真正让你感受到了园子里是充满了乐趣的。”
呵呵,黑板上的词串又一次发挥了作用。
又一个女生起来交流:“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说到理由,她认为,这段话写出了我家园子的丰富多彩。
老师启发问道:“这一句说‘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不太好看’你写它做什么?”
学生纷纷举手要求回答。有的说是为了同后面的大红蝴蝶做比较,有的说是为了衬托大红蝴蝶更美丽,也有的说这是为了说明园子里昆虫很多,样样都有。这个说法得到了老师的认可。
对于这两段,老师总结到:“读了这两段,大家喜欢这园子吗?作者也很喜欢,她的喜欢就蕴藏在这两段的字里行间,我们读书要读出一种感情,这样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到此结束,用时50分钟。
第二节课开始了。
薛老师先带领同学把上节课的学习情况回顾了一下:“上节课我们感受到了我和祖父的这个园子是生机勃勃,无拘无束、温馨的。课文说:祖父一天都在这个园子里,我也跟着祖父在园子里。我跟着祖父在园子里面做什么呢?”
听写的第三组“农活”的词串又发挥了作用。
薛老师说:“课文是这么写的,有没有发现?祖父戴一顶大草帽,我――”
学生:“就戴一顶小草帽。”
师:祖父栽花――
生:我就栽花。
师:祖父拔草――
生:我就拔草。
师:祖父下种――
生:我就下种。
师:祖父铲地――
生:我就铲地。
师:祖父浇菜――
生:我就浇菜。
师:祖父干什么――
生:我就干什么。
师:祖父累了坐一会儿――
生:我也坐一会儿。
师:祖父抽袋烟――
学生习惯地跟着溜,我也――还未说完发现不对,就一下子都笑了。
师:祖父到哪――
生:我就到哪。
师:祖父干什么――
生:我就干什么。
一串应对后,老师抛出了问题:你们有没有发现,书上这样写,让人有什么感觉啊?
一个学生说:“让我感觉这个小孩子她很天真。”
又一个学生说:“让我感觉这个小孩子充满了童趣。”
其他学生有的说觉得小孩很淘气,有的说可以看出祖父和我很好,有的说可以看出小女孩对祖父非常喜欢,和祖父的关系非常融洽。
薛老师又引导到:“如果说祖父在园子里做这些事叫干农活,我在园子里做这些事叫‘干农活’吗?”
学生很踊跃,争先恐后要发言。老师让大家不要急,再仔细读读课文,“我”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是怎么做的,作者是怎么写的?她用了非常重要的词语,来说明我的“做”和祖父的“做”是不一样的,要用心体会。
学生又开始出声自由朗读,朗读后在课文上圈画词语。
老师先带领大家一起交流“下种”部分。他请了一位没有发过言的同学来读这段话。
当祖父下种,种小白菜的时候,我就跟在后边,把那下了种的土窝,用脚一个一个地溜平,哪里会溜得准,东一脚的,西一脚的瞎闹。有的把菜种不单没被土盖上,反而把菜子踢飞了。
读完后这个学生总结道:“‘我’是在‘瞎闹’。”薛老师再请这个孩子把这段话重读一遍,找出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说明“我”做活和祖父做活不一样的词――“哪里”。
薛老师把“哪里„„”板书在黑板上。
老师和同学们又继续交流,这次,一个女孩子读的是这一段话:
祖父铲地,我也铲地;因为我太小,拿不动那锄头杆,祖父就把锄头杆拔下来,让我单拿着那个锄头的“头”来铲。其实哪里是铲,也不过爬在地上,用锄头乱勾一阵就是了。也认不得哪个是苗,哪个是草。往往把韭菜当做野草一起地割掉,把狗尾草当做谷穗留着。
这个女孩子读得非常好,从这段话中她找到的词是“乱勾一阵”,说明她不是像祖父一样在做活,而是在“瞎闹”。薛老师又让他们发现了这里也有一个词――“哪里”。薛老师把“其实哪里„„”也板书在黑板上。
又一个女孩子读了这一段话:玩腻了,又跑到祖父那里去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抢过来浇,不过就是并不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里一扬,大喊着:“下雨了,下雨了。”她是从“往天空里一扬”和“乱闹一阵”看出“我”不是在浇菜,而是在玩闹。老师又引导学生找出了“不过”一词并板书在黑板上,和“哪里„„”“其实哪里„„”一起也排成了一个竖列。
薛老师带着学生一起总结:在祖父干农活的时候,“我”只做了一件事,就是――“闹”。把这个字也板书在黑板上,在“哪里„„”的上面。
“祖父在身边,她跟祖父闹,那么,祖父不在身边,她一个人干什么呢?”薛老师问。
――玩。
老师再让学生在课文里找出哪一段写她自个儿玩的,并且请一个同学读出来。
祖父虽然教我,我看了也并不细看,也不过马马虎虎承认下来就是了。一抬头看见了一个黄瓜长大了,跑过去摘下来,我又去吃黄瓜去了。黄瓜也许没有吃完,又看见了一个大蜻蜓从旁飞过,于是丢了黄瓜又去追蜻蜓去了。跟了蜻蜓跑了几步就又去做别的去了。
老师又请大家思考,为什么作者能在园子里闹够了就玩,玩腻了就闹呢?让学生读了我和祖父的对话后再来回答。
教室里又响起书声琅琅。
读完后薛老师问大家:“读完我和祖父的对话后你有什么话想说?”
一个女孩子说:“我做错事后祖父非但不骂我,还耐心地给我讲解。”
老师补充了一句:“即使我不耐心地听,祖父也怎么样?”
“也不怪我。”女孩子回答。
“如果换了你可能吗?”老师问全班。
“不可能。”孩子们都这么说。
“所以,作者在园子里,这么玩,这么闹,都是因为有她的祖父。”薛老师又问,“那么,你从作者在园子里的玩闹感受到作者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用“有趣”“快乐”“无忧无虑”“开心”“自由”“幸福”来形容,老师也请这些同学把这些词写在黑板上后再梳理:“我们从这段课文知道作者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幸福的;无忧无虑的;自由的„„”
这种自由的感觉在课文的最后一句话中也体现得非常明显,薛老师让大家也读读。
我玩累了,就在房子底下找个阴凉的地方睡着了。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了。
“不用枕头,不用席子,就把草帽遮在脸上就睡着了。这样的生活你们向往吗?”
“向往。”学生答应着。
“作者说:‘我的童年多么快乐、幸福、自由啊。’其实,作者写‘我和祖父的园子’,就是写她童年的一种生活,一种快乐、自由而幸福的生活。那我们还要想一想,为什么她还要写这些昆虫、这些庄稼呢?”
一直欢乐的课堂静下来了,同学们都在思考,一会儿,一些小手举了起来。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因为她的童年是在这园子里度过的,所以她要介绍这个园子是怎样的。”
“园子是她童年生活的环境。”老师补充道。
“她酷爱这个园子,她才能在这个园子里幸福快乐的生活。”那个读书非常出色的女生这样说。
“她要是没有这样的一个园子的话,她就不可能这样闹,就不可能有这样一个快乐的童年。”
“因为有这么多东西陪伴着,所以她才这么快乐。”
“如果没有这个生机勃勃的园子就不会有她幸福的生活。”
学生纷纷发表着自己的看法,老师一一点头,但是又指着板书引导到:“大家再看看园子的特点和我童年生活的特点,发现什么了吗?”
一个女孩子说:“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一个园子,所以作者的童年才会这么快乐,这么幸福。”这个女生还不明白老师的意思。
另一个女孩说:“她先写园子这么生机勃勃,丰富多彩,这样更能衬托小作者自己本身的自由、快乐。”
薛老师很肯定了她的回答,接着向大家说:“她要是说:‘我的童年真快乐,真自由,真幸福。’她不能一天到晚光站在那里说,是不是?她把这种对童年生活的感受,不但体现在‘我’的这些‘玩’和‘闹’当中,她还借用了园子里的景物,来抒发自己一种对童年生活的感受。这种写法就叫――借物抒情。”老师把“借物抒情”四个字也板书在了黑板上。
“特别是课文的倒数第二自然段有几句话:一切都活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这就是在告诉我们作者的童年生活是自由的,只不过她没有直接写,而是借着这些倭瓜、黄瓜、玉米、蜜蜂、蜻蜓、蝴蝶来表达‘我’的童年生活也是像它们一样自由、无忧无虑,快乐幸福。这种写法比较含蓄。懂了吗?”
孩子们都说懂了,薛老师出了一道题,让大家尝试着做一做。
薛老师说:“作者说,我的童年是自由的,你看,想栽花就栽花,想下种就下种,想铲地就铲地„„现在我请你借课文写黄瓜、倭瓜的写法,来写一写我在园子里做这些事也是自由的、快乐的、幸福的。请你再看看课文倒数第二个自然段,然后想想用哪个句子来写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的生活。”
学生打开练习本开始练笔。12分钟后,老师请几个同学念自己的作品,并且点评。
作业一:
我的童年生活是自由的、快乐的。没人管,没人骂,秋天到水里游泳、捉鱼也没人管,栽花时把花拔掉也没事,下种时把种子踢飞也没事,铲地时把韭菜铲掉,留下狗尾草也没事。浇菜时把水浪费也没事,拔草时把可以吃的农作物连根拔了也没事,想睡觉时倒在地上也没人说。
作业二:
我的童年是自由快乐的。我想捉蝴蝶就捉蝴蝶,想吃黄瓜就吃黄瓜,想摔跤就摔跤,想捅蜂窝就捅蜂窝,被蜇个大包也没人管。
作业三:
我的童年是幽默的。我和祖父一起浇花,下种。可以说祖父干什么我也干什么,甚至有时候祖父抽烟,我也拿一根黄瓜当烟抽。有的时候我们讲笑话,甚至把他笑得把饭都喷出来了。
作业四:
我的童年是自由的,要做什么就做什么。在园子里,花儿想开多大就开多大,南瓜想长多少果实就长多少果实,哪怕只长一个,也没人去管。而我呢,想吃南瓜,就跟祖父去要两颗种子,想去浇菜,就跟祖父拿上水瓢,就算我把水泼在了孵蛋的鸽子身上,把它吓跑了,祖父也不骂我,只是再把鸽子找回来。祖父去卖鸡蛋,我也去,祖父让我用小旗赶苍蝇,我也不决绝,拿着小旗一阵乱挥,打破了蛋,祖父也不会怪我,只是静静地把鸡蛋拿走,然后悄悄地从我手中夺下小旗,自己一个人卖鸡蛋去了。
作业五:
我的童年是快乐的。我想吃黄瓜就吃黄瓜,哪怕吃了一半扔了也没事。我想摘花就摘花,摘了三四朵就插在头上,我想拔草就拔草,把狗尾巴草当做谷穗留着,把谷穗当草拔了也没事,我想下种就下种,我想栽花就栽花,我一会儿追蜻蜓,一会儿追蝴蝶,累了就躺在地上,天空蓝悠悠的,又高又远,我的心也蓝悠悠的,又高又远。
对于这个女生的结尾句大家报以掌声。
老师让大家课后把自己写的再改一改,读一读。
这时候,老师让大家再关注课文的第一小节: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我生的时候,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作者把这句话写在课文的开头,有什么用意呢?”
一个男生说:“因为老人一般都比较唠叨,但是作者的祖父不是这样的。”
一个女生说:“我觉得这句话写她的祖父,就为后面的打下了根基,显得她的祖父很慈祥,很爱她。”
老师追问她句子中并没有疼爱这个词,她是怎么感受到的? 女孩子这样回答:“作者出声的时候她祖父已经六十多岁了,已经很老了,但是对她还是很慈爱的。”
老师提示她读第一句话:“呼兰河这小城里边住着我的祖父。”女孩子读了,但还是比较茫然,其他同学也一样。
老师把这句话反复诵了几遍,“呼兰河这小城里„„大不大?”他用手臂比划着,一字一句地说:“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孩子们还是不明白。
老师又进一步提示:“她的亲戚住不住啊,父母住不住啊,她不说祖父住在呼兰河小城里,而说呼兰河这小城里住着我的祖父。”
终于,有个孩子说:“说明作者非常爱她的祖父,她的眼里只有他。”
薛老师补充了作家萧红的一些童年生活背景:作者小时候因为是个女孩,她的母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的父亲和继母因为嫌她是个女的,重男轻女,从来不带她玩,只有她六十多岁的祖父和她在一起,所以长大了,回忆她的童年生活的时候,她只想到她的祖父。
正因为有这样一个祖父,才有这样一个园子,正因为有这样的一个祖父和一个园子,才有这样的童年生活。每个人的童年生活都是不一样的,希望我们所有的同学像作者一样,在长大的时候能够回忆童年的自由、幸福和快乐。
下课。
第四篇:薛法根的组块教学和语言智能)
薛法根的组块教学和语言智能
于是,我们常常追问:为何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得如何?„„从中寻找语文教学的价值取向和逻辑起点,自己来重新定义:语文教学培养的是“理解与运用语言的人”,而不是“研究与谈论语言的人”;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本质是言语能力;言语能力的内因是言语智能;言语智能是言语智力的实践外化,即言语智慧技能。语文教学的着力点正在于此!“为言语智能而教”成为我们的教学主张。
由此,我们层层探究: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在于言语形式;言语形式的秘密在于言意的转换规律;言意转换的规律在于言意联系的发现、掌握与重构;学会联系就能实现言意之间的自觉转换,便能生成言语的智慧技能。语文组块教学的基本要义正在于此!“联结性学习、板块式课程、统整型实践”成为我们组块教学的实施路径,建设以言语交际功能为主线的语文组块课程,成为组块教学团队的核心目标和矢志追求。
第五篇:薛法根教学实录
薛法根《爱之链》教学实录
师:谁能又对又快地将这八个词语写完整? qiáo tāi wà cān
()伊 轮()()子()馆 bǒ ǎi lèng wěn
颠()()小()住 亲()生:(快速动笔默写)
师:写好的同学请举手!请写得最快的两位同学写在黑板上,一人写一行。生:(2生在黑板上写)
师:写好的同学有两种表现,一种是看黑板,一种是看自己默写的词语,检查一遍。
生:(纷纷低头检查起来)
师:写完后及时检查,这是一种学习的好习惯!现在,请看黑板上两位同学默写的词语。一起读第一组。生:(齐读第一组词语)师:都写对了吗?
生:(纷纷举手)袜子的“袜”字写错了,应该是下面一横短。师:能说得更清楚些吗?
生:袜子的“袜”,左边是一个“末”字,不是一个“未”字。
师:这样说就清楚了。谁写的?(众笑)笑什么?学习上犯点错误的同学才是可爱的。(众又笑)上来自己修改一下。生:(修改完,欲走)
师:还没完呢!(众笑)你再读一读,印象就深刻了。(生读完词,欲走)还没完呢!餐馆的“餐”,这么复杂的字你都写对了,不容易!但是可以写得好看些,看老师写。(师范写)关键是哪一部分要写好? 生:中间的“人”字要写得宽些。
师:你真会看,这个字要将“人”字的撇和捺写得舒展些,这个字才稳重。每个同学再写一个。
生:(动笔认真书写“餐”)老师,“餐”字最后一比是“点”,不是捺。
师:你提醒得真及时,是一长点。(对上来写的同学)你看,这样写就跟你人一样英俊了。(众笑)师:现在看第二组。(略)
师:最后一起读一遍这些词语,你们读一个老师擦一个,所以要认真读用心记哦!生:(齐读词语,老师只留“乔伊”一词)
(二)师:乔伊,这是小说《爱之链》中的一个主要人物,小说中还有哪几个人物?简要地介绍一下。
生:小说中还有一位老妇人,她和乔伊并不相识;一位女店主,她是乔伊的妻子。师:谁还能说说他们之间的故事呢?
生:乔伊在回家途中遇到一位老妇人,看到她的车胎瘪了,就帮助她换好了轮胎。老妇人想给他钱,他却认为帮助别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后来,老妇人开车到了一个路边的小餐馆里吃饭,看到一位女店主怀孕八个多月了…… 师:(插话)有几位女店主? 生:一位。
师:所以,这里的“一位”可以省略。
生:看到女店主怀孕八个多月了,就给了她一些钱和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在我有困难的时候有人帮助了我,现在我也想帮帮你。师:(打断)老妇人是亲手交给女店主的吗? 生:不是,是放在桌上的。
师:对啊,你想一想,这个地方要说清楚些。生:老妇人就悄悄地在桌上留下了一些钱和一张纸条。
师:看到女店主怀孕八个多月就要给钱,有这样的规定吗?(众大笑)生:不是,是老妇人看到女店主怀孕了还要工作,很辛苦。
生:是老妇人看到一个大着肚子的孕妇还要这样工作,心想她家肯定是很穷,为了钱没办法才工作的。
生:老妇人看到怀孕的女店主,猜到她家在经济上有点困难,才悄悄地留下了一些钱。
师:这样说,别人才听得明白,懂吗?继续说。
生:老妇人看到女店主怀孕八个多月了,却还在努力工作,知道她家经济困难,就悄悄地留下了一些钱,帮助了她。女店主潸然泪下,回到里屋,看到自己的丈夫已经睡了,就吻了吻他。师:吻完就没了? 生:没了!(众笑)师:最重要的一句话没说!
生:哦,她还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师:你说得比较完整,能不能围绕三个人物,把事情说得更加简洁一些,比如:纸条上的内容就可以省略了,语句再简练一些。同学们自己也练习说一说。生:(自由练习概括后)乔伊在回家途中遇到一位老妇人,帮助她修好了车胎,没有接受老妇人给的钱。后来,老妇人到一家餐馆吃饭,看到女店主怀孕至少8个多月了还在工作,就悄悄地留下了一些钱。女店主看完老妇人留下的纸条,不禁潸然泪下,回到里屋,发现丈夫乔伊已经睡着了,她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师:这就叫“进步”!
生:我还可以更简单些。乔伊在路上帮助一位老妇人修好了车胎,没有接受她的钱;老妇人到一个餐馆用餐,给生活困难而又怀孕8个多月的女店主悄悄地留下了一些钱。而那女店主就是乔伊的妻子。
师:了不起!言简意赅,简洁明了!最后如果改成“没想到,女店主就是乔伊的妻子”,就更加完美了!
生:对,这样就体现出小说结局很令人意外了。
(三)师:看来,你很会读小说,很会概括小说的“情节”。这篇小说在结构上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叫“人物不知道,读者全知道”。小说中的三个人物,彼此之间对于很多事情的细节并不知道,而我们读者却好像是上帝,对这一切全都知道。而那些他们相互之间并不知道的细节,却往往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读者的心。仔细读一读这篇小说,用心感受一下那些“人物不知道”的细节,可以在边上简要写下自己的体会。
生:(专注地阅读体会,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读得很专心!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分享你的阅读收获。交流的时候,先说一说你所发现的那个“人物不知道”的细节,然后谈谈自己的体会。对同一个细节有不同的感受,可以补充。
生:老妇人不知道的细节是乔伊工作的工厂在前不久倒闭了,乔伊已经失业了,并且为了找工作,已经快急疯了。
师:你能将小说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很好!读小说就是要注意前后联系。请继续!
生:照理,乔伊还没有找到工作的时候,心情肯定是很糟糕的。(师插话:凄凉)心情很是凄凉。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乔伊还是热情地帮助了老妇人,最最重要的是没有接受老妇人的钱。这一点,让所有读过的人都很感动。师:你说得真好,这份感动,有个名字,就叫—— 生:(齐声)爱!
师:身处困境,满目凄凉,却依然热心助人,毫无怨言。这样的人心中有的是“大爱”!老妇人不知道,而我们却知道!
生:老妇人还不知道的是,乔伊失业了,他妻子又怀孕8个多月了,马上要有小孩了,家里却很穷,太需要钱了。我读到乔伊拒绝老妇人给的钱的时候,感到有点不可思议。师:哦?
生:帮人修车,得到点报酬,也是应该的,没有什么丢人的。(众笑)况且,他这么需要钱。就是他不要钱,他妻子要生孩子,还是要钱的啊!师:乔伊应该拿这个钱,这是他应得的劳动报酬!生:后来,我看到乔伊说的话,才知道乔伊以前也常常得到过别人的帮助,别人也都没有接受他给的钱,他感到帮助别人是天经地义的,所以才这么做。师:乔伊心中的“大爱”来自于那些帮助过他的人,他们心中都有—— 生:(齐声)大爱!
师:这是老妇人不知道,而我们却知道的!
生:老妇人还不知道的是乔伊为了帮他修车胎,在寒冷的天气中干活,连手、脚都蹭破了。这一点真让人感动,乔伊对一个陌生人都这么好,心地真的太善良了。师:你能为大家读一读这个修车的情景吗? 生:(动情地朗读,掌声)
师:这是老妇人不知道的,而我们却知道!
生:老妇人还不知道,乔伊看着她的车开走以后,才启动了自己的破汽车。我想到我的妈妈每天送我上学的时候,我乘上公交车,车开了,她还在朝着我望一样。(掌声)
师:这一眼“看着”,流露出的是什么? 生:爱!真正的爱!
师:“大爱无言”!老妇人不知道,我们却知道!
生:女店主不知道的是老妇人悄悄地给她留下了钱,是因为他的丈夫帮助了老妇人。那张纸条上写的“在我有困难的时候,有人帮助了我。现在我也想帮帮你。”那个“有人”就是她的丈夫。我知道好人总有好报的!师:好人总有好报!多温暖人心的话啊!
生:女店主不知道老妇人是受了乔伊的帮助,心理很是感激,时时刻刻记着乔伊对她说的那句话:“如果你遇上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就请您给他一点帮助吧。”于是,她就成了一个有爱心的人,就帮助了女店主。
生:我不同意这样说,老妇人不一定原来没有爱心,而是现在更加有爱心了。生:乔伊不知道自己帮助过的老妇人后来又帮助了自己的妻子。
生:乔伊还不知道老妇人真的记住了他的话,去帮助了一个有困难的人,而那个人居然就是自己的妻子。师:这就叫爱的传递!简称—— 生:(齐声)爱之链。
师:你注意小说中的乔伊、老妇人,他们帮助别人和你在电视里看到的帮助贫困家庭有什么不同?
生:乔伊帮助老妇人认为是天经地义的,是不需要报酬的;老妇人帮助女店主是悄悄的,不留姓名的。
生:他们帮助别人是不公开的。(众笑)
师:难道是“地下的”?(众大笑)那叫“不张扬”,继续说!
生:他们帮助别人是不张扬的,而电视里的那些人是张扬的,好像全世界就他们在帮助别人一样。
生:乔伊、老妇人的爱是大爱,而电视里的那些人是小爱。(众笑)
师:“小爱”也是爱,就怕没有“爱”!(众大笑)乔伊、老妇人这样的爱是“大爱”,大爱无声,大爱无痕!大爱使被爱的人更有尊严!真正的爱才能让人从内心深处感到温暖,感到震撼,感到人世间的美好!刚才我们交流的那些细节,流露出的就是人间的大爱。读小说,就是要在这么细节中去感受、去体验人物心灵深处的情感。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eee2770100idt0.html)-阅读教学的三个转变_薛法根_新浪博客
(四)师:现在,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小说的结尾。
生:(朗读)她关上店门,走进里屋,发现丈夫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倒在床上睡着了。她不忍心叫醒他。他为了找工作,已经快急疯了。她轻轻地亲吻着丈夫那粗糙的脸颊,喃喃地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乔伊……”
师:假如结尾最后一句话这样写“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杰克……”,或者“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奥巴马……”,(众大笑)你觉得有什么不同? 生:我觉得这样一改,就不完整了。因为小说的主人公是乔伊,但是写到结尾的时候,乔伊不见了,没有结果了。
师:是的,小说的主要人物要贯穿故事的始终。你读小说能关心人物的命运,真的了不起!生:小说开头的时候说乔伊失业了,结尾的时候说“他为了找工作,已经快急疯了”,已经暗示了这个人就是乔伊,如果最后一句写个奥巴马,就显得很突然,让人摸不着头脑了。
师:“暗示”,说得多专业啊!小说的情节发展预示女店主的丈夫必然就是乔伊。你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小说的题目是《爱之链》,乔伊帮助老妇人,老妇人帮助女店主,而女店主就是乔伊的妻子,也就是老妇人又无意中帮助了乔伊,这就是爱的一个个链条,将他们连在了一起。如果出现另一个人,这个爱的链条就(说不下去了)师:就变成了爱的河流,流个没完没了了。(众笑)
生:如果是其他一个人,故事的结尾就不精彩了。因为,一般人都以为这个人可能是其他人,而出现乔伊的话,就会出乎一般人的意料,就觉得很精彩。师:小说,特别是小小说,结局一般都在人们的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失业的乔伊,家境困窘,帮助别人却不要报酬,在人们的情理之中,他应该得到好心人的帮助,不然会于心不忍。于是,老妇人帮助的那个女店主,就是他的妻子。这种巧合,合乎每个善良人的心愿。你读了这篇小说,感到心满意足了吗? 生:(齐声)满足!师:心里踏实吗? 生:(齐声)踏实!师:晚上睡得着觉了吗?
生:(齐声)睡得着了!(众大笑)
师:小说是虚构的,但是读者明明知道是假的,却紧紧地为故事中的人物揪心。这是因为好的小说,假得像真的一样,甚至比真的还要真!因为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都合情合理,即使是如此巧合的事情,我们也愿意它是真的。它唤起了我们内心深处与乔伊一样美好的东西,那就是—— 生:大爱!生:善良!
师:对!所以,小说的题目就叫《爱之链》,这链条上有乔伊、老妇人、女店主,还有谁?
生:那些帮助过乔伊的好心人。
生:还有受过他们帮助又去帮助别人的人。生:还有所有读过这篇小说的人。(掌声)师:这就是小说《爱之链》的价值!
(五)师:我们读小说,一般关注小说中的人物与情节,而往往忽视小说中特定的环境描写。要知道,环境描写是小说的三个要素之一。这篇小说一开始就写了这样一个环境,谁来给大家朗读一下?
生:在一条乡间公路上,乔伊开着那辆破汽车慢慢地颠簸着往前走。已是黄昏了,伴随着寒风,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飞舞的雪花钻进破旧的汽车,他不禁打了几个寒战。这条路上几乎看不见汽车,更没有人影。乔伊工作的工厂前不久倒闭了,他的心里很是凄凉。
师:这里写的环境是乡间公路。哪个词最能概括你对这个环境的感受? 生:凄凉!
师: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来写这个凄凉的环境呢?
生:黄昏,寒风,飞舞的雪花,破旧的汽车,几乎看不见汽车和人影的公路。生:还有颠簸的公路,很荒凉。
师:破汽车,破公路,破天气,还有一个…… 生:穿破衣服的人。(众笑)
师:一个落魄的人!你知道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些景物,写这样一个环境? 生:为了写出乔伊同样凄凉的心里。生:暗示乔伊的生活很艰难。
师:为什么不能选择早晨,阳光明媚的天气,平坦的公路,奔驰牌汽车? 生:这样的环境与乔伊凄凉的心情不协调。
生:这些景物都给人美好的感觉,可是乔伊的心里很难过,很灰暗。
生:我看到电影里都是这样的,风雨交加的时候,是主人公面临灾难的时候。这里的环境就是给人这样的感受。师:这叫环境衬托,凄凉的环境衬托凄凉心境。好好读一读这段环境描写!生:(自由朗读)
师:小说的第二个环境在餐馆,只写了一句话。谁来读一读? 生:餐馆里面十分破旧,光线昏暗。
师:为什么要写这样一个环境?“餐馆里面十分精美,灯火辉煌。”不是更美吗? 生:这样的环境就衬托出女店主生活困难,没有钱装修,连灯光都是昏暗的。生:就说明女店主需要别人的帮助。
生:餐馆虽然是破旧的,但是女店主却一直是热情的,我看是对比。师:破旧的餐馆,热情的主人,依然的温暖!说得好!
生:这里的环境描写和开头的乡间公路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衬托出他们生活的艰难,心里的凄凉。但是他们对别人的态度却总是那么热情,充满爱心。(掌声)师:连老师想说的都被你说完了。(众大笑)那么,小说的第三个环境在哪里? 生:餐馆的里屋。
师:里屋是乔伊夫妇休息的地方。小说的结尾却省略了这样一个环境描写,如果我们要补写一段环境描写,你认为应该怎么写?
生:选择一些景物来写,比如破旧的桌子,褪了色的窗帘,还有一个燃得很旺的火炉。
师:为什么桌子、窗帘是破旧的,而火炉要燃得很旺呢?
生:桌子、窗帘破旧说明他们家穷,而火炉旺说明他们家很温暖,充满希望。(掌声)
师:你怎么知道他们家一定充满希望?
生:小说结尾不是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吗?火燃得旺就是生活有希望。(掌声)师:火炉有象征意义!还可以选择哪些事物或景物,来体现“一切都会好起来”? 生:可以写早晨的阳光,写雪景里孩子们在堆雪人。这样可以写出希望和生机。生:还可以写桌子上的那张纸条,因为这是一根“爱”的链条。生:可以写窗外的鲜花,草地。
师:冬天的草地上还开满鲜花吗?(众笑)不能因为心情美好,什么季节都能开满鲜花的。(众大笑)
师:现在,请你写一段符合人物心情的环境描写,以“清晨,乔伊醒来……”开头,要用上这一句“一切都会好起来的”。生:(快速写作)
(六)师:同学们写得很投入!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彼此相互学习借鉴。谁愿意第一个来?
生:清晨,乔伊醒来,看到熟睡中的妻子,那样安详,那样美丽。他看了看里屋,桌子是旧的,橱柜是旧的,窗帘也还是旧的,心里感到一丝不安。(师插话:三个“旧”的,衬托出家境贫寒。)他轻轻地下了床,吻了吻妻子的脸颊。一转身,看到旧书桌上的那些钱和那张纸条,“在我困难的时候有人帮助了我,现在我也想帮帮你!”心里感到阵阵暖意。他快步走到窗前,刷地一下拉开了窗帘,啊,灿烂的朝阳立刻涌进了小小的里屋,连同乔伊的心,都被照得亮堂堂的了。(掌声)“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乔伊这样想着……
师:如果不是亲眼看见,老师肯定以为就是作者写的,而且写得比作者还要好!尤其这个“涌”字,阳光照亮了里屋,连同乔伊的心都照亮了。像诗一般的语言!让我记住你的名字!生:赵佳。
师:佳,就是好,你真好!(笑声)
生:清晨,乔伊醒来,发现妻子已经不知什么时候起床了。他一眼看到了桌上的那张纸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亲爱的!”那是妻子的笔迹,乔伊感到一阵温暖。走出房门,屋外是银装素裹的世界。一群群小朋友正在堆着雪人,阵阵欢叫声震落了树枝上的积雪。初升的太阳照得人暖暖的。啊,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师:他选取了那些景物来体现“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生:纸条,雪地里的小朋友,树枝上的积雪,太阳。感觉很有生气,充满了希望的样子。
师:这才能映衬出乔伊的心境啊!最后,还有谁愿意与人分享? 生:清晨,乔伊醒来。他望了望里屋,昏暗的光线,破旧的家具,不禁有些失落。他拉开褪了色的窗帘,一阵耀眼的阳光射进屋子,一切变得那样明亮起来。推开窗子,雪花落在了他的脸颊(众笑)师:你们笑什么?
生:出太阳了怎么还有雪花呢? 师:恩,(对小作者)这是怎么回事? 生:我还没读完呢?(众大笑)师:是啊,人家还有下文呢!
生:(继续)雪花落在了他的脸颊,他感到阵阵凉意。抬头一看,居然是两只可爱的小鸟,站在枝头戏耍,蹦蹦跳跳,积雪便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师插话:原来是这样下雪的)啊,即使是下雪的寒冬,小鸟也依然快活,我为什么就不能快活些呢?(众掌声)
师:(插话)是啊,我还不如一只小鸟吗?(众又大笑)
生:(继续)他看到自己那辆破汽车上堆满了厚厚的白雪,就像一辆崭新的雪弗莱汽车。(众大笑)
师:(插话)雪弗莱的名字就是这么来的。(众大笑)
生:这是好像,不是真的。(众又大笑)一切都变了,一切都变得美好起来了!(掌声)
师:老师再奖励你一句:乔伊迈着坚定的步伐,向着太阳走去!(掌声)师:看来,同学们都已经深得写作的妙招了,祝贺同学们!也谢谢同学们!【下课】
观《爱之链》教学实录 感受名师风采
薛法根老师是苏州吴江实验小学的校长,我曾有幸听过他的课,那幽默风趣的语言,那不借助任何的多媒体手段,仅仅是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却为我们呈现出了朴实而又精彩的课堂,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学生们在薛老师的引导下,在一遍遍的朗读、体味中,思维被不断引向文本深处,丝毫不觉得倦怠,笑声一次次地回荡在教室中。下课铃声响,学生们的眼神充满留恋,久久沉浸于这堂奇妙的课堂旅程中。
最近,在校内语文业务学习时,又学习了他的《爱之链》的教学实录,再次感受到了他那深深的教学魅力。《爱之链》是一篇小小说,文章极其细腻地描写了发生在一个严寒的冬夜中的充满爱的故事:下岗的乔伊无偿帮助老妇人修好汽车,老妇人在用餐时又得到了乔依妻子的悉心照顾,也受到了爱的感染,留下一些钱,悄悄地走了。文章赞扬了人间的友爱互助,告诉人们: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应该伸出援助之手。作者用细腻的描写手法,将深深的情感融入每一个文字之中,读来使人备受感染与熏陶。
在《爱之链》的教学中,薛老师始终抓住语文课堂,突出的是语文学习的方法指导。学生在课堂上沉静思考,反复阅读,最终都能在他的引导下走出疑惑,学到知识。
从一开始的导入,薛老师就让人耳目一新。他先是看拼音写词语,每一个细微处的指导都独具匠心,给我的字词教学上了生动的一课:原来字词教学还可以教得这么精彩!接着根据学生的回答洋洋洒洒地在黑板上写上小说中出现的人物名字,然后提出了紧扣文章中心的一个问题:人物不知道,我们都知道!如此巧妙的设计,学生只要抓住问题,就能理清楚文章的脉络。
在结尾的时候,薛老师让学生续写“清晨,乔依醒来……”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学生很可能会误入歧途,写成乔依和他妻子的对话。此时,薛老师引用文中“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句话引导学生去写环境,而不是续写故事。主旨清楚,学生也更能明白什么样的心情看出来的景色是不一样的。
细细观察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细细留心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一举手,一投足,细细品味课堂中流淌的一句话、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从中能够透析出薛老师教育行为背后的内隐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智慧。这样的课堂,充满了浓浓的人文性;这样的课堂,是真正的绿色课堂;这样的课堂,是师生成长的幸福家园。老师与学生进行情与情的交融,心与心的接纳,思与思的碰撞,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幸福成长!
整堂课,薛老师用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成就了有效的课堂,真正做到做学生的引路人。学生的收获是巨大的,并且这将会影响到学生的终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