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冀教版第十二册:《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案及习题
冀教版第十二册:《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案及习题
教学目标:
1、在反复品读文字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2、学习课文形散神聚的特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风貌。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了解维也纳森林的特点,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形散神聚的写法。
教具准备:搜集资料、著名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课前老师让每一位同学都听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首曲子,那么谁来说一说你对这首曲子的了解有多少?这首曲子是施特劳斯继圆舞曲《蓝色多瑙河》之后的又一首著名的圆舞曲,同学们在听了之后有怎样的感受呢?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自然风光优美,建筑艺术典雅。身处城市中的我们,一定觉得森林离我们很遥远,那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中国当代作家冯骥才去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吧!
二、初读课文
1、打开书本,自由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
答疑解惑
眩惑:迷惑。张目:睁眼。颁布:公布,发布。
清爽宜人:清洁凉爽,合人心意。
埋伏:在估计敌人要经过的地方布置兵力,伺机出击。
温文尔雅:态度温和。
目力所及:视力能达到的地方。
和谐:配合的适当均匀。
森森然:树木茂盛繁密惑军队整齐威严。
和谐:配合的适当匀称。
2、指名读课文,领略了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思考:①维也纳森林有哪些特点?
②要求学生圈画出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并加以体会。
学生边听边划并作旁批。
(1)景色美;(2)面积广;(3)作用大。
3、请学生回答相关的语句,并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1)景色美
“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使一朵绿色的浪花。多少棵树才汇成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
“维也纳人的眼睛整天为城市的奇光异彩所眩惑,此刻觉得绿色真是一种净化眼睛和心灵的颜色。”
“森林之间是大片大片的开满鲜花的牧草,很难看见土的颜色。” 指导朗读,读出维也纳森林的美。
(2)面积广
“维也纳的森林到底有多大?有人说40平方千米……整个国土的44%被森林覆盖。”
“处处森林相连,谁能找到这维也纳森林的边缘?”
这是一个反问句,把它变成陈述句该怎么说?反问句的作用是什么?
带着自己的感受试着读一读。
(3)作用大
森林具有降温的作用。
“森林不单使人赏心悦目,还神奇的调节着气温。”
“在维也纳,无论太阳怎样灼热,只要站在树阴里,便立刻清爽宜人。”
……
“我在游览维也纳郊外一座皇家猎宫时……林间更是烟雾飞扬,真是壮观!”
结合我们身边的事例来说一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例如:打铁时,夏季下雷阵雨时,壶里的水溢到炉子上时……
(水遇热形成的水蒸气即烟雾)
4、质疑:皇家猎宫为何建在此处?
说明维也纳空气清新。为明确文章中心句作铺垫。
五、情感升华
1、整体回顾,深入体会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2、指导朗读。
3、完成练习:
维也纳森林,你默默地向世人展示着迷人的魅力: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业
阅读冯骥才的相关作品或了解中国环境问题并提出宝贵的建议。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再次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2、在保护自然方面,维也纳人做了哪些事?
①颁布了《森林法》
②视草地如居室内的地毯
③不肯使用汽车内的空调
④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3、这种和谐生活的创造凭借的是什么?文章中有关键句提示吗?
“维也纳人明白,宜人的气候不只是上帝的恩赐,更是缘于祖祖辈辈对这种恩赐的倍加珍爱。”
师:是大自然与人类的友好、亲密、融合的关系,是人们对大自然的珍爱,大自然需要人们的保护,人们生活的环境也依赖着大自然。
4、师:维也纳森林的一切得益于上天的恩赐,更离不开维也纳人祖祖辈辈对这土地的珍爱,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看到了这一幕幕美景,同学们对此有什么想说的吗?可联系生活的情景。
提示: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如何相处方面。
6、小结:同学们,世界上美好的东西,都是可以创造出来的,我们跟自然的关系也是这样。我们只要爱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同样可以拥有像维也纳一样美好的生存空间!
二、读读背背
①让学生挑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或者句群。
说说喜欢的理由,大声朗读,争取背过。
②同桌互背,速记练习。
三、拓展练习
① 仿写句子
▲放眼远望,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是一朵绿色的浪花……
仰望夜空,世人只知道……哪里知道……
②学了本文之后,你最大的感想是什么?动手写 一写。
四、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把自己的感想整理好写在“小本本”上。
板书设计:
1、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景色美
特点 面积广
作用大
①颁布了《森林法》
②视草地如居室内的地毯
办法 ③不肯使用汽车内的空调
④与动物的和谐相处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觉得很成功。根据本课的特点:形散神聚。我先让学生小组内找出:维也纳森林的特点,在找出维也纳人为了维护森林采取的办法。学生兴趣高涨。是学生认识到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教育学生从自己做起,做环保小标兵。
我想:我们也应该保护环境、树木。让仅有的资源发挥更大更好的作用。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爱护每一花草树木,让绿色更加苍翠;让绿色更加茂密;让绿色充满阳光。让我们在绿色森林中饱览群书、吸收氧气,更好地去创建美好活。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习题精选
快乐起飞
一、读拼音,写汉字。
二、请为下列加下划线的黑体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公顷(qǐng qīng)颁发(pān bān)柏树(bǎi bó)
骤然(zhòu jù)眺望(tiào tiǎo)炫目(xuán xuàn)
三、找出下列字的形近字,并分别给它们组词。
顷()榆()赐()颁()
()()()()
四、把下面词语补充完整,并选择合适的词语填空。
()()宜人 温()尔()层层()()
()()所及 无边()()赏心()()
1.森林上空,树叶(),密不透风。
2.今天天气晴朗,只要(),那些远山上的树木,都看的清清楚楚。
3.放眼望去,辽阔的大海真是()。
自由翱翔
五、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完成练习。
森林不单使人(),还神奇地调节着气温。在维也纳,无论太阳怎样(),只要钻到树荫里,便立刻()。中午与早晚,温差非常分明。即使炎夏时节,日落之后,空气也会很快凉爽下来。维也纳人在夏天夜里也要盖被子睡觉,特别是一场雨后,()。
1.找出本段的一个中心句,抄写在下面。
2.仿照黑体字的句子,用加下划线的词写一句话。
六、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山中访友
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早晨,好清爽!
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度过对岸,滚滚水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水中的那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就。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清脆,每棵树都在望着我。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胳膊变成树枝,我的血液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我热切的跟他们打招呼: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喂,淘气的云雀,你叽叽喳喳的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捡起一朵落花,捧在手中,我嗅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清香;拾起一片落叶,细数精致的纹理,我看到了它蕴含的生命的奥秘,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的隆隆回声。
突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雨停了,幽谷里传出几声犬吠,云岭上掠过一群归鸟,我该回家了,我轻轻的挥手,告别山里的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还带回一路月色。
1.作者到山中都拜访了哪些好朋友呢?
2.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和()的修辞方法,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你有过和大自然亲密接触的经历吗?写写你的经历和感受吧。
多彩世界
音乐之都—维也纳
维也纳森林从市西部向南绵延达数十公里,因斯特劳斯谱写《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乐曲而名闻全球。森林中有许多美丽而幽静的小村,几个世纪以来,众多的音乐家、诗人、画家在此度过漫长的时光,创作了不少扬名世界的传世之作。被誉为“华尔兹之王”的斯特劳斯的名曲《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就是在这幽静的丛林中找到灵感的。森林中布吕尔小村边的磨坊、水井、雕花和彩绘的木头房子,酒馆门前挂的小灯,无疑在告诉人们舒伯特《美丽的磨坊姑娘》就诞生在此。维也纳森林属阿尔卑斯山的前沿高地,山毛榉挺拔秀丽,苍翠欲滴,微风袭过,松涛阵阵,鸟儿的啼鸣,泉水的呜咽,微风的低吟,空气的芬芳,使人流连忘返。
第二篇:维也纳森林故事
维也纳森林故事
维也纳(德语:Wien),奥地利首都,享誉世界的文化名城,既有“音乐之都”的盛名,又有以精美绝伦,风格各异的建筑而赢得的“建筑博览会”的美称。维也纳的新年音乐会已成为国际性的音乐盛会。位于奥地利东北部阿尔卑斯山北麓维也纳盆地之中,三面环山,多瑙河穿城而过,四周环绕着著名的维也纳森林。面积414.5平方公里。人口170万(2008年),占全国人口五分之一以上。西欧至巴尔干半岛的铁路枢纽,多瑙河港。维也纳还是多瑙河第一个流经的大城市,因此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称。
维也纳是一个城市,也是一个州。这个州的面积仅是全国领土的百分之零点五,但是全奥地利的人口有五分之一集中在这里。维也纳是奥地利共和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奥地利联邦议会、国民议会、总统府、总理府、国家政府各部委和最高司法机构都聚集在这个城市里。同时,维也纳市还享有重要的国际地位。联合国和石油输出国组织都在维也纳设有办公机构。维也纳是昔日奥匈帝国的首都,以往的豪华气派尚存。她是欧洲最古老和最重要的文化、艺术和旅游城市之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维也纳人把满目疮痍的城市重建起来。如今,维也纳的所有历史建筑都得到了整修。随着奥地利加入欧盟,维也纳重新成为东西欧商业和经济往来的中心。对于游客来说,维也纳有着千姿百态的面貌。音乐崇拜者会为一场音乐会而不远万里,前来造访音乐的圣殿。对于很多游人来说,漫步在迷人的多瑙河畔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维也纳面积414.65平方公里,是奥地利最小的一个联邦州,也是唯一一个不同其他国家相邻的联邦州。由于维也纳的重要地位,它是拥有全奥地利最大交通和建筑面积的联邦州,11.3%的面积是建筑用地,11.1%为道路交通,2.2%为铁路轨道。维也纳也是绿化面积最大的联邦州,绿化面积117.76平方公里,覆盖率28.4%。河流和湖泊面积19.1平方公里,占4.6%,仅次于布尔根兰州。维也纳也是奥地利种植葡萄的四个联邦州之一,葡萄园占面积的1.7%。森林覆盖率为16.6%,农业用地占15.8%。维也纳共分为23个行政区。
维也纳之所以能够成为中欧最重要和最大的城市之一,应当归功于它优越的地理位置。维也纳位于阿尔卑斯山的东北麓和维也纳盆地西北部之间,维也纳是从多瑙河的南部发展起来的,现在拓展到了多瑙河的两岸,是东西向多瑙河航线和南北向琥珀之路的交叉点。
自从1989年铁幕降下以后,奥地利同北部和东部邻国的交通和经济关系明显发展,与东欧之间的距离之近引人注目,维也纳距离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发仅六十公里,这是欧洲除梵蒂冈城与罗马以外,两个国家首都之间的最近距离。维也纳的海拔从151米的多瑙河上的罗堡岛(Lobau),到542米的维也纳森林中的最高峰。维也纳的东面是三月河(March)平原,东南面是多瑙河草原国家公园。维也纳的西北面、西面和西南面被维也纳森林环绕,森林一直延伸到市区。多瑙河流经维也纳市内,除了多瑙河,从维也纳森林中还有许多小河流入市区,其中包括维也纳河。西面的山岭连接着南面的冰河走廊,这个地区是维也纳的葡萄种植区。
维也纳的居民区主要集中在空气质量较好的城市西部,而工业区则集中在城市
东部,维也纳森林环抱市区,多瑙河从市区静静地流过。著名的维也纳森林从西、北、南三面环绕着城市,辽阔的东欧平原从东面与其相对,到处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维也纳环境优美,景色诱人,素有“多瑙河的女神”之称
第三篇:《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案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六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五个生字,理解“奇光异彩”“眩惑”“赏心悦目”“尘烟障目”等词语的意思。
2.朗读课文,能将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在反复品读文字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
2.使用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3.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小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能够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道理,明白森林在我们的生活中所产生的影响。明白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首“乐曲”的主旋律。
2.认识、领略维也纳异国风情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风貌。理解、感受维也纳人与自然友好、亲密、融洽的关系,唤起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教学重点】
1.感受维也纳森林的特点,理解维也纳森林故事的内涵。
2.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了解维也纳森林的特点,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1.理解维也纳森林的内涵。
2.理解课文形散神聚的写法。
【课前准备】预习作业:
(1)查找关于维也纳的资料。
(2)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标出自然段,把不懂的字词勾画出来,通过工具书查出
意思。
(3)维也纳森林给你什么感受?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1、你们听说过维也纳吗?课前要求同学们查找有关维也纳的资料,谁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学生自由发言。
2、教师介绍维也纳。(幻灯出示)
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享誉世界的文化名城,既有“音乐之都”的盛名,又以精美绝伦、风格各异的建筑而赢得的“建筑博览会”的美誉。维也纳的新年音乐会已成为国际性的音乐盛会。维也纳长期以来一直是艺术,尤其是音乐中心,曾在此生活和工作的著名作曲家有莫扎特、贝多芬、施特劳斯家族。
教师:我国著名作家冯骥才曾来到维也纳感受那里独特的人文气息,然而维也纳最吸引他的不是音乐会,不是建筑,而是那里的森林,这是为什么?今天,我们就来解开这个谜。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通过课件展示维也纳森林的风光,聆听《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名曲。使学生直观感受维也纳森林的清新与壮美。
师:大家都被陶醉了!别急,我们一会儿再借助文字来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出示检测题,检查学生预习课文的效果。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标出自然段,把不懂的字词勾画出来,通过工具书查出意思。
(2)维也纳森林给你什么感受?
(学生进入高年级,预习应该成为一种必有的学习习惯,通过检查预习,来了解学生的学情。重点检测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以及对课文基本内容的了解程度。交流预习中对课文的初步感知。)
2、小组交流,汇报。
(1)小组内轮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通顺,字音读准确。容易读错的词语写到纠错本。
(2)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巩固字词,要重点注意一下几个词的认读:
披甲戴盔
温文而雅 赏心悦目 灼 热
颁布
骤雨 飞禽 恩赐
目力所及 层层叠叠 尘烟障目
逞强好胜
混杂
露天 眩惑 公顷
注意指导书写:骤
(3)指名读文,检查认读效果。
结合学生的朗读,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同时,重点理解“奇光异彩”“眩惑”“赏心悦目”“尘烟障目”等词语的意思。
3、维也纳森林给你什么感觉?
(覆盖面广、赏心悦目、绿、美丽、景色宜人)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文章从哪几方面描写了维也纳森林?
(景色美、面积广、维也纳森林的作用)
全文共9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整体介绍维也纳森林景色美,面积广。
第二自然段:介绍维也纳森林的面积。
第三自然段:介绍维也纳森林的特点:清新柔和。
第四、五自然段:介绍维也纳森林的作用。
第六、七、八、九自然段:介绍维也纳气候宜人的原因是维也纳人民努力的结果。
四、检测本课时教学效果,布置作业,拓展延伸。1、检测本课时教学效果。(利用同步检测本课字词的掌握情况)
2、作业:
(1)维也纳森林带给我们的是无尽的遐想,反复朗读文章。
(2)书写本课生词两遍。
第二课时
一、初步回忆,建构情感
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谁来说说文章从哪几方面描写了维也纳森林?
学生回答。
师:听得出大家被维也纳森林深深地吸引了,下面就让我们走入文章的字里行间去品味维也纳森林的特点,感受冯骥才笔下维也纳森林的独特魅力。
二、咬文嚼字,深入研读。
1、出示中心话题:
维也纳森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你是从哪些词句读到的?默读课文,勾画批注。
2、围绕中心话题静心默读。
3、自读自悟后小组讨论。
4、全班交流。
预设一:第一段
重点抓住句子:“维也纳人的骄傲与福气之一,是他们生活在层层叠叠的绿色包围之中的。”理解。来让学生体会维也纳森林面积之大,维也纳人的生活和森林息息相关。
师:你们能想象一下这幅画面吗?
学生发言。
师:站在这样一片莽莽苍苍、无边无际的森林面前,你的心理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清爽、舒服、陶醉
师:让我们一起陶醉吧。自读。
师:维也纳人与这森林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维也纳人离不开这森林。
师:你从哪里读到的?
生:“节日里要来度假,黄昏时驱车来到这里呼吸新鲜空气,让眼睛在这里放松”。
师:让我们也来放松一下。指名读。
2、预设二(第二段)
抓住数字来让学生体会森林面积的大。
生:维也纳森林面积之大,足有“森林面积为370万公顷,国土的百分之四十四被森林覆盖”。真是个森林之城。
师:你们知道这到底有多大吗? 学生畅所欲言。
师:相当于我们现在居住的石家庄市总面积的80倍。
学生:哇
师:此刻的“哇”一般的哇,你们为什么要“哇”,你们想通过“哇”表达什么心情?说说你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学生发言
师:把你们此刻的感受读出来吧。
学生自读。
师:这段中作者这样写到“谁能找到这维也纳森林的边缘?”这其中的告诉我们答案了吗?
学生再次争辩,从中品味作者意在说明维也纳森林面积之大,没有人能够找到它的边缘。
小结:作者透过具体的数字让我们真切地体会到维也纳森林面积之大,值得我们借鉴,文章还从哪里描绘了森林的这一特点?
3、预设三(第三段)
重点抓住“向阳的山坡上,林色鲜翠;背阴的山坡上,森森然像一片埋伏在那里披甲戴盔的兵阵”以及“开满鲜花,各种小动物奔跃其间”,“清新柔和、温文尔雅”来体会维也纳森林景象纷繁。
师:维也纳森林呈现出哪两种不同的景象?
生发言。
师:请你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从“怎么写”的角度,你发现了什么?
生:运用比喻句描写了背阴的山坡上森林给人的感觉,同时注意了对比。
师:这个比喻你认为好吗?好在哪里?
鼓励学生品出比喻句的妙处:写出了森林层层叠叠、整整齐齐、密密实实的感觉。
指名朗读,体会。
师:维也纳森林吸引你的还有哪里?
生:那是一种清新柔和、温文尔雅的美。
师:何以见得?
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文字来品味维也纳森林的这种美。
师:站在这样的森林里,你看到什么?你想到什么?你想做点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让我们尽情地透过文字来感受吧。
自读,指名读。
4、预设四(第四、五段)
重点抓住不同时刻,不同季节,维也纳人都可以享受到凉爽的空气,欣赏到独特的景观来理解,维也纳景色宜人,气候凉爽,而这些都要得力于森林。
师:维也纳的夏天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生:凉爽。师:怎样的凉爽,作者怎样来说明?
结合学生发言理解,作者借助不同的时间,以及睡觉时盖被子这一细节来说明维也纳凉爽的夏天。
师:你们羡慕吗?为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读出你的羡慕之情。
在维也纳还有怎样的独特景观?
学生发言,指名朗读。
5、预设五(第六、七段)
重点抓住《森林法》的颁布,人们不肯使用汽车空调,爱惜草地这些做法来体会维也纳国家民众对森林的保护。
师:此时此刻,你又想说点什么?
学生结合自身或见闻来谈。
让学生明白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充分体现了人类与大自然友好、亲密、融洽的关系,是人们对大自然珍爱的结果。维也纳人珍惜土地、立法保护森林、爱惜草地,与动物相处亲密,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维也纳的故事充分证明了,大自然需要人们的保护,人们生活的环境也依赖着大自然。
6、预设六(第八、九段)
重点思考:“还有比这更美好的表达大自然与人类亲密和谐的颂歌吗?”
抓住“无人驱赶,乐队起劲地演奏,乐队与孔雀边唱边奏,奇妙之极”,来让学生体会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
师:此时此刻,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你此刻的感受,你想说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为什么有这种感受?作者的哪些语言让你产生了这样的感觉?
作者这样说:还有比这更美好的表达大自然与人类亲密和谐的颂歌吗?你得到答案了吗?
小结:一个反问句,道出了作者此刻的情感,维也纳,真是人类的天堂。这就是维也纳,一座笼罩在森林中的维也纳,一座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维也纳,一个拥有贝多芬、莫扎特等无数艺术家的维也纳,一个拥有“建筑博览会”美誉的维也纳。为什么维也纳有如此的辉煌,就让我们循着维也纳的足迹去寻找吧。
世界上美好的东西,都是可以创造出来的,我们跟自然的关系也是这样。我们只要爱护环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同样可以拥有像维也纳一样美好的生存空间!
三、检测本课时教学效果,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检测题:
(1)按原文填空。
l
维也纳人的骄傲与福气之一,是他们生活在()的()包围之中。
l
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是一朵()的()。多少树木才汇成这()一样()的森林?维也纳人的眼睛整天被城市的奇光异彩所眩惑,此刻觉得绿色真是一种()和()的颜色。
l
一出城市,到处是这样的景象:向阳的上坡上,();背阴的上坡上,()像一片埋伏在那里()的兵阵。
l
维也纳人明白,宜人的气候不只是上帝的(),更是缘于()对这种()的()。
(2)你认为维也纳有如此美丽茂密的森林是因为什么?
2、作业:
(1)挑自己最喜欢读的段落或者句子,大声朗读,争取能背诵。
(2)学了本文之后,你的感想是什么?用一段一百字左右的话写出来。
第四篇: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案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案
教学目标:
1、在反复品读文字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2、学习课文形散神聚的特色,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风貌。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了解维也纳森林的特点,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形散神聚的写法。
教具准备:搜集资料、著名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老师让每一位同学都听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首曲子,那么谁来说一说你对这首曲子的了解有多少?这首曲子是施特劳斯继圆舞曲《蓝色多瑙河》之后的又一首著名的圆舞曲,同学们在听了之后有怎样的感受呢?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自然风光优美,建筑艺术典雅。身处城市中的我们,一定觉得森林离我们很遥远,那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中国当代作家冯骥才去感受维也纳森林的魅力吧!
二、初读课文
1、打开书本,自由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
答疑解惑
眩惑:迷惑。张目:睁眼。颁布:公布,发布。
清爽宜人:清洁凉爽,合人心意。
埋伏:在估计敌人要经过的地方布置兵力,伺机出击。
温文尔雅:态度温和。
目力所及:视力能达到的地方。
和谐:配合的适当均匀。
森森然:树木茂盛繁密惑军队整齐威严。
和谐:配合的适当匀称。
2、指名读课文,领略了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思考:①维也纳森林有哪些特点?
②要求学生圈画出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并加以体会。
学生边听边划并作旁批。
(1)景色美;(2)面积广;(3)作用大。
3、请学生回答相关的语句,并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1)景色美
“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使一朵绿色的浪花。多少棵树才汇成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
“维也纳人的眼睛整天为城市的奇光异彩所眩惑,此刻觉得绿色真是一种净化眼睛和心灵的颜色。”
“森林之间是大片大片的开满鲜花的牧草,很难看见土的颜色。”
指导朗读,读出维也纳森林的美。
(2)面积广
“维也纳的森林到底有多大?有人说40平方千米„„整个国土的44%被森林覆盖。”
“处处森林相连,谁能找到这维也纳森林的边缘?”
这是一个反问句,把它变成陈述句该怎么说?反问句的作用是什么?
带着自己的感受试着读一读。
(3)作用大
森林具有降温的作用。
“森林不单使人赏心悦目,还神奇的调节着气温。”
“在维也纳,无论太阳怎样灼热,只要站在树阴里,便立刻清爽宜人。”
„„
“我在游览维也纳郊外一座皇家猎宫时„„林间更是烟雾飞扬,真是壮观!”
结合我们身边的事例来说一说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
例如:打铁时,夏季下雷阵雨时,壶里的水溢到炉子上时„„
(水遇热形成的水蒸气即烟雾)
4、质疑:皇家猎宫为何建在此处?
说明维也纳空气清新。为明确文章中心句作铺垫。
五、情感升华
1、整体回顾,深入体会维也纳森林的魅力。
2、指导朗读。
3、完成练习:
维也纳森林,你默默地向世人展示着迷人的魅力: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作业
阅读冯骥才的相关作品或了解中国环境问题并提出宝贵的建议。
第五篇:《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案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教学设计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六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一个生字,理解“奇光异彩”“眩惑”“赏心悦目”“尘烟障目”“温文尔雅”等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将自己喜欢的段落背诵下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领略维也纳异国风情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风貌。理解、感受维也纳人与自然友好、亲密、融洽的关系,唤起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在反复品读文字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通过想象文章所描绘的画面,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道理,明白森林在我们的生活中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明白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首“乐曲”的主旋律。
教学重点:
1.感受维也纳森林的特点,理解维也纳森林故事的内涵。
2.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了解维也纳森林的特点,并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1.理解“维也纳森林”的内涵。
2.理解课文形散神聚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里被誉为“音乐之都”吗?——闻名遐迩的“音乐之都”维也纳是奥地利的首都,四周环绕着著名的维也纳森林,南面是深幽的山谷和开阔的平原,是一座典雅、美丽、清洁的花园城市。蓝色的多瑙河从市区静静流过,水秀山青,风景幽雅。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这座迷人的花园城市。课件展示维也纳绿意融融的典雅风光,以《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这一名曲作为背景音乐。)
(设计意图:对于维也纳,一个异国的城市,孩子们了解得不多,如果直接读文可能兴趣不大,所以通过几个典型的图片使学生对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直观感受维也纳森林的清新与壮美,让一幅幅图片震撼孩子的心灵,引起读文的兴趣。)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著名作家冯骥才的游记散文《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一起走进“多瑙河的女神”——维也纳,去感受那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异域风情。
二、整体感知课文,扫清文字障碍。
(一)出示自学要求,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教师巡视,当学生需要时给予适当帮助和点拨。
自学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易读错的字音和难写的生字记在自学本上,想办法记住它。并借助工具书或者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理解不懂的生字词。
(2)想想课文围绕“维也纳森林”讲了哪些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自学提示,让学生有目的地、自主地读书,提高学习效率,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二)验收自学第一项:
1.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验收。
过程:4人学习小组中1号同学负责组织轮读课文,互相倾听。2号同学负责汇集自学中读音、生字词问题,并互助解决,解决不了的记录在合作探究本中。
2.全班交流自学成果并解决小组内未解决的问题。(由各组3号同学汇报)
预设:易读错的字有:顷、逞、柏等;难记的字有:蒂、骤、赐、禽等;难懂的字词有:奇光异彩、眩惑、赏心悦目、尘烟障目、温文尔雅等。
通过合作探究、借助工具书等方法,理解以上词语字面上的意思。
(奇光异彩:奇妙的光亮和色彩。温文尔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优雅。温文:态度温和,有礼貌;尔雅:文雅。赏心悦目:指看到美好的景色而心情愉快。悦目:看了舒服。)
3.教师出示检测题:(由各组4号同学完成)
A、给下面带点的字注音:
松柏参天()飞禽走兽()暴风骤雨()
披甲戴盔()放眼远眺()逞强好胜()
颁布法律()蒂罗尔州()
B、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恩慈()容那()青爽怡人()费气()尘烟帐目()
备加珍惜()砍筏树木()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小组学习的主要形式验收学生的认读情况,小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同学都能在团队中负责,都有任务,锻炼、培养了每个学生的能力。
(三)、验收自学第二项,理清文章脉络。
1.默读课文,想想课文围绕“维也纳森林”讲了哪些内容?
2.全班交流,理清脉络。
教师小结:全文围绕“维也纳森林”主要讲了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景色美、面积广、作用大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同时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梳理文章脉络,培养学生的分析与概括能力,并为后面体会“形散神聚”的写作手法打下基础。)
第二课时
一、整体回顾课文:
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和作者一起分享了在维也纳看到的一幕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感人情景。谁来说一说,文章围绕“维也纳森林”主要讲了哪几方面的内容?(设计意图:回顾全篇,尽快让学生走进文本,为后面赏析课文做好准备)
这节课我们再次走进这个不同寻常的“故事”,品读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围绕中心话题,体会维也纳森林的特点以及作者的情感:
中心话题:维也纳森林有哪些特点,圈画出最能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语句,并加以体会。围绕问题,学生仔细品读,在赏析语言文字的过程中体会作者情感,深化对“维也纳故事”的认识。
学生可能会从不同方面体会到维也纳森林的特点,教学中,我们都应该予以肯定。如覆盖面广、赏心悦目、绿、美丽、景色宜人等。当学生体会到维也纳森林的特点时,教师还要及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预设点:
重点体会以下重要词句:
1.维也纳人的骄傲与福气之一,是他们生活在层层叠叠的绿色包围之中。
让学生说一说是怎么理解“骄傲与福气”的?从课文哪些语句中读到了这种感受?
“从骄傲与福气”中,体会到作者对维也纳森林发自内心的赞扬与向往之情。
2.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是一朵绿色的浪花。多少树木才汇成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
向阳的山坡上,林色鲜翠;背阴的山坡上,森森然像一片埋伏在那里披甲戴盔的兵阵。品读这几句时,让学生先说一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通过读句子,你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从中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其实这个被称为“森林王国”的奥地利,拥有370万公顷森林,整个国土的44%被森林覆盖。
让学生想一想资料的使用有什么作用,文中哪些地方还引用了资料?从而学习这种写法。
4.这里的森林清新柔和,温文尔雅,倒与维也纳这个城市的味道更加协调。
教师点拨:温文尔雅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用它来形容森林?你觉得合适吗?你是怎样理解“倒与维也纳这个城市的味道更加协调”的?在第一课时理解了”温文尔雅“字面上的意思后,让学生再次体会这个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以及这个词语对表达作者情感起到的作用。
5.森林不单使人赏心悦目,还神奇的调节着气温。——天气如秋。(文章第四自然段)先让学生说一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让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描写从不同角度来体现维也纳森林给人带来的美感与快意,学习“移步换景”的常用写法: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感受在不同的时间,维也纳森林所带来的神奇,体会作者的情感。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意在让学生读中有悟,读中有感,读中生情。并学习游记散文的一些特点,渗透写法。既有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又有有效的人文情感的渗透。
三、体会人类与大自然友好、亲密、融洽的关系,是人们对大自然珍爱的结果。
1. 刚才我们通过品读文字,了解了维也纳森林的特点。请同学们想一想:这种和谐生活的创造凭借的是什么?维也纳人做了哪些事?
引导学生说出:维也纳人珍惜土地、立法保护森林、爱惜草地,与动物相处亲密,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板书主要内容)
教师小结:看来,维也纳这种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人们对她的精心呵护是分不开的,维也纳人的做法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2.揭示题目内涵,并初步认识游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你对题目“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是否有了新的感悟?你是怎么理解这个“故事”的?你觉得文章在写作风格上有什么特点。
教师总结:
题目“维也纳森林的故事”,饱含了人类与大自然友好、亲密、融洽的关系,维也纳之所以这样迷人、赏心悦目是人们对大自然珍爱的结果。维也纳的故事充分证明了,大自然需要人们的保护,人们生活的环境也依赖着大自然。
作者围绕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写了森林的特点,貌似四处放枪,却是枪枪有的:美好的环境,和谐的家园,都需要我们共同创建。这种写作风格就是“形散神聚”。
设计意图:通过揭示题目,深化学生的认识,学习写作方法,突破教学重难点。
3.联系生活,谈体会,激发学生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维也纳森林的一切得益于上天的恩赐,更离不开维也纳人祖祖辈辈对这土地的珍爱,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看到了这一幕幕美景,同学们此时一定有很多想说的话,你可以联系生活谈一谈,也可以以诗歌的形式抒发自己的情感。
设计意图: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情感。
四、课内练习:
体会下面几个问句的特点,感悟作者的情感。
多少树木才汇成这海一样无边无际的森林?
维也纳森林到底有多大?
谁能找到这维也纳森林的边缘?
还有比这更美好的表达大自然与人类亲密和谐的颂歌吗?
小组讨论,互相交流意见,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小结:这些句子层层递进,将文中的段落贯穿起来。作者的情感随之越来越强烈。最后一句既是对全文的总结,又是作者情感的高潮,体现了作者对这种和谐美好境界的向往与珍爱,告诉人们美好的环境,和谐的家园,都需要我们共同创建。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练习,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五、课外作业
(1)挑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背诵。
(2)学了本文之后,你的感想是什么?将自己的感想写到采集本上。可以采用诗歌、文字配画等形式。
(3)搜集资料(可以从其他学科或教师那里了解),调查中国环境问题,并提出几条建议。设计意图:通过背诵积累语言,通过写感想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资料的搜集既教给学生学法又培养了学生对环境的保护意识,使学生从小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