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空间与图形”整合的研究案例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空间与图形”整合的研究
小学数学课程“空间与图形”内容分析空间与图形部分,第一学段和第二学段的内容都主要分成四块。
1.图形的认识。
第一学段包括简单立体图形的认识;封闭的简单平面图形的认识;角的认识。第二学段包
括认识线的基本特征;理解角的大小关系;认识简单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认识简单集 合体的特征及物体的观察。2.测量。
第一学段包括物体长度和面积的度量与估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常见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认识。第二学段包括角的度量;平面基本图形以及不规则平面图形的测量;简单几何体以及简单实物的测量。
3、图形与变换。
第一学段包括感受变换;进行简单的画图,认识轴对称图形。第二学段包括认识简单的相似图形;利用变换进行简单作图。
4、图形与位置。
第一学段包括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认识方向和路线图。
空间与图形内容,图形实物与学生生活联系比较紧密但是图形特征和性质对学生来 说比较难理解。对于抽象的知识,教师要尽量把其形象化,这样才能突破重难点,达到 一定的学习效果。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利用其特有的功能把抽象的知识以简单形象的形 式展示給学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所以,信息技 术和“空间与图形”整合满足了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推动了小学数学教育的进一 步发展。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空间与图形”整合的原则
与教师优势互补的原则
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后,传统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教师不再像以前一样,整节课 花很多时间板书,而是把大量时间放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上。这种现象使一些信息技术 盲目跟从者认为,教师只要能熟练演示课件,一节课就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教师终将 被信息技术取代,沦为多媒体课件的“傀儡”。这种观点是极为不科学的,教师在教学 第一.课件设计和教学内容设计合理。
课件颜色搭配比较恰当,重点内容通过字体加粗、变色或者闪烁被突显出来。难点 部分通过课件设计软件(Flash 等)制作成动态,不仅把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化,利于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而且最大程度地激发了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课件中的超链接设置 的很到位,操作起来方便易行,运行顺畅无误。教学流程从学生最感兴趣的生日蛋糕引 入,引出面积的概念,然后集体回忆已学过的图形面积(三角形,长方形等)及其公式 的推导过程,为探索、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做了很好的铺垫。然后让学生用计算机对已有 的图形进行拼接探索圆的面积公式。探索到一定的阶段后,教师展示把圆沿半径分成若 干份然后组合成长方形的动态过程。学生观看后,很清晰地发现,拼接后的长方形的长 大致等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宽大致等于圆的半径,从而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第二.很好地突破了重难点
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过程很抽象,如果让学生用圆纸片进行剪切操作比较麻烦,而且 无法做到分得很细,这使组成的图形和长方形相差较远,学生很难用长方形的思想去思 考问题,圆的面积推导也就受到阻碍。此教学设计用计算机的强大功能,把圆尽量分得 很细,然后拼接起来,形状和长方形比较接近,学生很容易把两者联系起来,探索出圆 的面积公式。由于切割拼接的过程都是在动态效果下演示,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大大 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新知的重难点很好进行很好地掌握,达到了教学的目 标。
教研员评价
公开课结束后,参加评课的海曙区教研员对此案例设计也做了评价。他们一直认为 此案例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有很强的目的性。
信息技术和教学内容整合,主要目的是利用信息技术特有的技术,把抽象的问题形 象化,突破重难点,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此案例用动态切割拼接的效果,把圆 转化成近似长方形的图形,然后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从上课的 效果来看,此案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第二.有很强的科学性。
此案例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理念指导下设计,数学概念和教学原理比较清晰,知识的推理过程比较严谨,而且教学流程的设计符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教学课件知 识有很强的层次性,给学生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间,对学生既有引导作用,又有利于学生 思维能力的发展,对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第三.有很强的艺术性。
课件的设计比较合理,版面设计协调统一。色彩搭配适中,色彩既不过浓过热又不 过谈过冷,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和视觉需求;交互按钮设计成学生喜欢的图案,激发学 生的兴趣,给学生一种亲切感;版面字体大小和颜色设计合理,使界面整洁清爽„„这 些都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第四.有很强的技术性。
课件有很强的交互性,每一页都设置有“下一页”、“上一页”等按钮,利于教师
演示;文字的大小、颜色和字型设计比较合理,利于突出教学重难点;动画、图片、背 景音乐和声效的选择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节课下 来,教师操作自如,课件运行稳定无误,学生在轻松地环境中快乐地学习。
信息技术与“圆的面积”的教学案例设计 授课教师
授 课 班级 六 年 级(2)班
时间 2010 年9 月 17日 课 程 名称
“ 圆 的 面积” 一.教材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P67“圆的面积” 二.教学目标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动手操作,将圆转化成长方形,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归纳出圆的面积和长方形面积的关系,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教学中让学生自己 动手实践、探究;相互协作、交流,在理解掌握圆的面积知识的同时体会转化思想在解决 数学问题中的作用,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相互合作能力,从而使他们的创造 性思维得到一定的发展。三.学生特征
1.学生是宁波市实验小学六年级(2)班的学生; 2.学生对信息技术课和数学课很感兴趣;
3.学生知识面比较广,自主探索能力和小组协作能力比较强。四.应用软件
小学授课教师及参与课堂的学生的课后感受进行了总结,并结合自己长期的调查和研究对信息技术与“数与代数”内容的整合进行了反思
五、分析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协作探究,用转化的思想探索圆的面积公式,并能灵 活应用圆的面积公式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达到了把知识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的目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协作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引导学生用转化的思想,把圆分割若干份后重 组成已知图形长方形进行公式推导。
六.操作步骤
1.课前准备(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准备资料,制作 CAI 课件); 2.创设情景,设疑引思; 3.学生自主操作,带疑探索;
4.生生、师生互相讨论,解决疑难; 5.教师导思点拨; 6.质疑创新;
7.效果反馈(CAI 课件展示习题,学生解答,教师讲解)。
七.教学简略流程
一.情境引入,设疑引思
教师用多媒体放一段课前精心准备的教学录像:桌子上有两块高度不同、各自上下粗 细均匀、上表面为圆形且面积不同的蛋糕(屏幕左边蛋糕上表面积较大),妈妈让丁丁先 挑,剩下一块留给姐姐。丁丁准备发扬孔融让梨的精神,把大的一块留给姐姐,但究竟哪 一块较大呢?丁丁面临选择。
教师暂停录像及时引出问题:大家想想丁丁会把哪一块蛋糕留给姐姐呢?(学生有的说左边的那块,有的说右边的那块。回答产生分歧)
师:大家各有各的想法,那么我们看看丁丁如何选择?(继续播放录像,录像显示丁 丁左边的那块留给了姐姐)你们知道丁丁选择的依据是什么吗?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根据上表面圆形的半径;有的说直径;有的说周长;有 的说根据占据平面大小„„)
师:大家说的都有道理。其实,无论是大家说的半径、直径、周长,还是所谓占据平面的大小都和圆的一个量有很大的关系。那就是?(学生纷纷回答圆的面积)
师:大家说得很好,数学上我们一般通过计算面积来对圆形物体表面积进行比较大 小。那么如何计算圆的面积呢?这就是我们本节课要学的内容:圆的面积。二.学生带疑探索、相互讨论,教师导思点拨32 师:在学习圆的面积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些图形的面积?它们的面积公式是怎样 的?这些公式有时如何推导的呢?同桌之间互相说说。
(学生交流后纷纷回答,教师演示多媒体课件,展示已学过图形的面积公式及其推导 过程)
师:大家熟悉了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那么圆的面积公式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操作 计算机进行探索。(计算机屏幕上提供了需要探索面积的大圆形,还有面积固定的小长方 形、小正方形、小圆形、小三角形等各一个,供学生复制,学生动手进行操作探索。有的 学生对不同图形进行复制,然后用鼠标拖动试图平铺大圆求其面积,有的同学绘制以“1” 为单位的正方形表格,并把大圆复制其中进行探索。还有的同学对大圆进行分割,然后拼 接。此期间,教师进行巡视监督,并给予适当的指导,探索一段时间后教师选择了有象征 性的方法展示给大家)
师:大家做得都很出色,但是究竟这些方法哪种更优秀一些呢?
(同学们集体讨论,对各种方法进行优缺点分析,无论用哪种图形平铺总是有空隙出 现,网格法总是有不到整格现象出现,且不容易算出准确面积„„最后大家一致认为把圆 沿着半径切割若干份拼接成近似长方形的图形进行面积计算误差最小。)
师:圆的面积公式就是把圆转化成近似长方形,推导出的,而且切割的分数越多,拼 接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多媒体展示动态切割拼接过程。圆的面积公式为 S=C/2×r=π r×r=π r2 理解图形(如三角形等)面积推导过程2 分钟
多媒体课件演示
引导观察,辅助分析,激励学生探索。
2应用 计算机动手探索 圆 的 面积,包括用其他图形平铺比较;
用计算机切割拼接成长方形。
分钟,动手操作,直观感知圆的面积,形成圆的面积和其他图形面积的关系表象操作 3 应用 投影仪、计算机学生展示不同的探索方法10 分钟,给学生提供自由交流平台,发散学生的思维,激 励 创新。
4分 析 综合圆的半径和周长与长方形长与宽的关系。5 分钟向学生展示教学内容演示课件应用
向学生展示习题课件与圆面积有关 的 练习题。11 分钟
板书设计 圆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公式为 S=C/2×r=π r×r=π r
三.效果反馈
教师准备一些与圆面积有关的练习,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大家,学生对问题进行解
答,并争相回答,计算机当场宣布学生的结果是对还是错。教师则针对学生的做题情况进 行讲解,并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七.媒体的选择应用 学生的评价
课上新授环节结束后,周老师问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和感受,学生们纷纷发言。学生 1:“我感觉,让我们在计算机上选择合适的图形自主进行拼接探索圆的面积 这一环节真是太棒了,不仅激发了我们的兴趣,还锻炼了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 学生 2:“把圆分割成若干份然后拼接成类似长方形的这一动态效果给我留下很深 的印象,这使我对知识的理解变得很轻松。” 学生 3:“我们在快乐和好奇中学会了本来很难理解的知识,不仅掌握了圆的面积 公式还感受了公式形成的过程。”„„
从学生的语言中,我们可以真切地感受到这个整合课例给他们带去了快乐、惊奇、兴趣,也使他们学会了要学的知识,这些都侧面反映了这个整合课例的设计的是成功 的。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空间与图形”整合的思考
信息技术和“空间与图形”内容的整合比较频繁,正是因为如此也更多地暴露了它的不足。要想很好地进行整合,必须在整合的每个环节高要求,否则将使整合流于形式甚至影响教学效果。“圆的面积”的教学案例付诸实施过程中,笔者对学生的行为进行了观察和研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估,课下教师和专家们们也对此案例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对此,笔者结合论文工作开展以来的相关调查研究,对信息技术和“空间与图形”的整合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1.课件的设计要规范
课件在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过程中担当着很重要的角色,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课 程整合效果的好与差,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课件的设计是否规范。“空间与图形”内容36 中,图形、字母和符号出现频率较高,而且制作课件时要适时设计动画效果使抽象问题 形象化,这给课件制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据调查统计 80%的小学数学教师的课件质量 有待提高。课件设计的质量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缺乏科学性 课件内容方面,部分教师 制作课件时并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和组织,只是盲目地把书本知识搬到多媒体荧 幕,使多媒体成了另一本数学书,课件不仅没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突出重难点反而成 了课堂的累赘;页面布局方面,一些教师把页面背景设置成很鲜艳的色调,而且颜色各 不相同,教学内容的字体色彩则设置的相对较淡。更糟糕的是,一些教师为了节省做课 件的时间,干脆把尽可能多的文本充斥在尽量少的页面,而且不对重难点进行变色、调 整字体大小或者加粗等效果处理,使教学重难点淹没在密密麻麻的文本中,严重影响了 学生听课效果。2.缺乏可控性 要想使课件有很好的可控性,教师必须要能熟练地设置超 链接和对课件进行演示。一些教师由于信息技术能力有限,在设计课件时干脆放弃超链 接,就一张张顺次演示下来,一旦需要用到前面的页面,就大费周折地回翻,浪费了大 量的时间。还有一些教师虽然设置了超链接,但由于设置不当,使按钮或者热字成了摆 设,没有达到超链接的效果,有时还会出现按下相关按钮出现的却不是预期的页面。课 件设计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设计课件时要做到教学目的 清晰明确;教学内容准确,表述规范;教学媒体使用合理,搭配得当;界面色调搭配得 当、生动活泼且不失严肃。
2.信息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要优势互补 鉴于“空间与图形”这块内容的特点,“空间与图形”相关内容成了一线教师进行
整合教学的重点。通过问卷调察发现,95%的小学数学一线教师认为,小学数学四大块 内容中“空间与图形”部分最适合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而且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 果,它的一部分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比如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圆的面 积公式的推导等抽象过程的演示。正是看到信息技术的这种优势,一部分数学教师把传 统教学手段完全抛弃,错误的认为只要有多媒体课件,上课效果就一定不会差,结果导 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空间与图形”知识用多媒体展示都能达到 很好的效果。识记性内容、重要知识点,教师可以选择板书的形式展示给大家,这样就 可以克服多媒体课件演示过快的缺点,而且在教师板书时,学生可以有时间对知识点进 行记忆和消化。练习部分——尤其是随时可以改变条件的变式练习,板书可以让学生有 充足的时间对不同条件下的解题过程进行比较、思考和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 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搭配使用信息技术手段和传统的教学手段,只有择优运用,使两者 达到优势互补才能真正实现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目标。
结果与评价 4教师评价
“圆的面积”的教学设计,由宁波市宁波大学附属小学(宁波市实验小学)周静珠 老师在海曙区教研活动公开课上付诸实践。课下周老师对此整合设计总结如下:
小结
“空间与图形”内容主要与图形为主,这些图形虽然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其相关 知识比较抽象。信息技术能将知识化抽象为形象,突破重难点。本章以小学数学“空间 与图形”的教学内容特点为基础,探讨了信息技术和“空间与图形”整合的原则:与教 师优势互补的原则;启发性和直观性相结合的原则。然后探讨了信息技术与“空间与图 形”整合的模式——计算机辅助教学“群体——讲授”型教学模式。在相应的原则和 模式下,以六年级(上)“圆的面积”内容为背景设计整合案例,案例包括教学内容、教材目标、学习者分析、应用软件、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的分析与确定、操作步骤、教 学流程(情境引入,设疑引思;学生带疑探索、相互讨论,教师导思点拨;效果反馈)和媒体的选择和应用。案例被付诸实践后,笔者总结了宁波海曙区教研员,授课教师和 参与课堂的学生对此整合案例的评价。最后,结合自己长期的调查和研究对信息技术与 “空间与图形”内容的整合进行了思考。
第二篇:浅谈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
目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之一,已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现代教育技术为小学教学提供了新的生长点和广阔的展示平台。
多媒体的介入,给小学数学教学带来了一次革命。计算机多媒体很容易满足数学教学中的种种需要,它不仅能播放音像、动画,而且更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突破教材重难点,从而达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目的,这些都说明整合是社会推进的必然结果。
那么,如何在新课程改革中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的整合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理论学习,谈几点想法和体会。
一、创设情景,改变教学方式
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技术辅助教学,可以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且具有综合处理能力,特别是信息技术提供的网络传递方式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实时开放,情境生动逼真,能够使学生进入角色快,积极性高。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促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及利用信息技术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样式。
二、贴近生活,丰富教学内容
课标提出“数学要贴进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因此为了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使他们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我们在选取数学学习材料时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但教材和现有的资料很难满足学生这种对知识的渴求,而信息技术对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的综合处理及其强大的交互式特点,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使数学知识更贴近于生活,传达给学生“学有所用”的信息,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毕竟“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三、化静为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21世纪的教师角色已经发生改变,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变成了学生知识创建的协作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作为一个很好的学习伙伴来促进自身的发展,这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运用多媒体技术制造出的课件,具有图、文、声、貌交互式强的特点,这些特点弥补了传统数学的不足,使数学学习不再像以前那样抽象化,而这也就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手段。
例如,在《长方形的面积》一节的练习环节中涉及到这样一个提高题,一所学校要在颁奖典礼当天,在主席台的楼梯上铺上红地毯,已知楼梯的级数、每一级的宽和高,求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红地毯?这道题如果不借助课件讲解,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楼梯画下来,再把楼梯上的地毯利用动态手段展平,这样学生就十分容易理解,而且通过这道题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也让学生感受到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四、激活思维,培养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借助多媒体技术,创设各种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境。把问题建立在学生丰富的生活背景之上,以扩大学生探索数学的视野。为学生提供可探索性的、能从多角度理解数学思想的机会,以激活课堂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如录制生活中一些场景或将平时与教学有关的资料以多媒体形式存入电脑。教学时,根据需要选择其中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片段,设置为问题情境在课堂上播放,从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索活动、参与问题的发现及问题的分析过程,让学生在有趣的扭转中学习数学。现代教育技术具备大容量教学信息的优势,它可以穿越时空界限,为学生提出大量的丰富的学习材料,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资源探究、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在这种探究的过程中,不公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的意义,提高认识水平,更能发掘其创造潜能。
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仅靠教师的课堂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学校传授的知识极其有限,学生在学校学到的数学知识能在将来工作中直接应用的微乎其微,起作用的只是教师传授的思想方法和学习方法。《新课程标准》要求学校的数学教学应该教会学生终身受益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使他们在未来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作为一门主要学科,数学教学手段似乎就是那么单调,黑板加粉笔,偶尔加一些模型。由于学科自身的特点,的确没有某些其他学科形象、生动、具体。这样就要求我们除了自己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也要让学生自己利用现代化手段学习知识技能,学会“自主学习”。
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多位数的读法和写法》时,课前我们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某两个星球之间的距离,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有的是今年中央电视台春季晚会的收视率„„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五、自主合作,促进数学交流
在实践中起到交流工具的作用在通过合理使用计算机,学生的收获比只由老师讲解所得到的知识要多得多,而且跨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方便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教师之间的交流。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解除困惑,更清楚地明确自己的思想,并有机会分离自己和他人的想法,在亲身体验中认识数学,解决问题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在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氛围中,倾听、质疑、说明、推广,甚至感到豁然开朗,这是数学学习的新境界,从而使数学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提升的过程。
目前,多媒体教学尚处在尝试阶段,教学软件还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还不能做到“想怎么做就怎么做”。此外,我们对这些软件的了解还很不深透,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我们去琢磨,去研究,去尝试。只有这样,才能完善我们的教学,才能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发挥更大的作用。
毋庸置疑他们的整合必将成为21世纪学科教学的主要形式。所以对于我们教师来说,我们不仅要充分运用在学生时代学习的各种理论知识,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真正发挥新技术的特点,使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三篇:探讨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
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机遇,我本着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的针对性、生动性、实效性、时代性的目的,依托学校信息化建设的良好内部基础和外部环境,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本文作初步的探究。
21世纪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在迅猛地发展,它已经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面临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改变课堂教学模式,更新教学方法和策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
所谓“课程整合”,其核心就是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中去,在教学实践中利用技术手段得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视频、甚至三维虚拟等多种信息,充实教学容量,丰富教学内容,使教学方法更加多样,更加灵活。进行更富有成效的小学数学教学创新实践。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整合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学生对数学产生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他们的生活实际。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比如:在《时、分、秒》的教学中,我从学生最关注的每日学习、生活作息时间出发,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原型”,依靠学生对感性材料的直接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根据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建立时、分、秒的概念。在处理“时”与“分”的关系时,我通过计算机的演示,让学生观察转动的分针与时针,从而使学生理解和掌握1时=60分;在感受1分钟时间多长时,我让学生观看了1分钟时间的flash动画,在欣赏动画片段的同时,学生体验了1分钟时间的长短,也调节了课堂的气氛。
再如:在五年级的《相遇问题》教学时,我设计了这样几个动画片段:
动画
1:一辆小轿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未相遇。
2:一辆小轿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相遇。
3:一辆小轿车和一辆卡车同时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擦肩而过。
4:一辆小轿车和一辆卡车准备从甲、乙两地相向而行,卡车先行一段后,小轿车才出发,又经过一段时间两车相遇。
在教学中,利用动画演示,在课堂上只用了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就将现实生活中具体情况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同时”“两地”“相向”“相遇”等数学概念。
我正是这样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和现代科技;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得到一种开放性的思维训练。
二、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形式的整合
我有意识让学生自己去查阅资料或进行社会调查,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了课余知识,并且培养了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认识》时,课前我安排学生自己通过各种途径(包括上网),搜集有关数据,课上让学生代表汇报。他们带来的材料:有的是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的收视率,有的是洛阳火车站春运时间的客流量,有的是中国土地面积大小,……通过生动的、富有教育意义的、有说服力的数据、统计材料,学生不仅轻松的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而且成功地接受了一次爱祖国、爱科学、爱家乡的思想教育。
《三角形和四边形》这节课的知识目标是认识三角形和四边形,并知道它们的特点。为了将教师的教学设计转化为学生的生活活动实践的一个互动,尽一切可能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为此我在练习部分设计了互动式的游戏教学——拼图游戏,电脑给出一些三角形、四边形及其它认识的图形,学生可随意拖曳图形拼出形状各异的美丽图案,然后利用多媒体演示,交流自己的作品。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空间与图形的总结
空间与图形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总结
“空间与图形”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应突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在低年级也就是第一学段中提出“学生将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学习描述物体相对位置的一些方法,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在教学中,应注重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应注重使学生在观察、操作等活动中,获得对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直观经验。”然而,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基本上处于形象、直观阶段,而空间观念是十分抽象的。所以这部分内容一直是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怎样将“空间与图形”的内容教好,也是数学老师一直思考的问题。
这些年计算机的普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使我们惊喜的发现,利用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手段辅助“空间与图形”内容的教学,能收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就信息技术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总结,谈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对此关于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我们进行了专题研讨。在研讨时我们三个年级段数学组成员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既有经验的共享,又有个性化的反思,通过这种交流,大家开拓了眼界。校本教研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提高、共鸣。”
一、本次研讨的议题我们展开了调查问卷,对于本次研讨议题作了认真的思考,现归纳如下:
第1个议题:在“空间与图形”教学中,信息技术强化“图形的认识”该如何操作?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对于低年级段确定图形的认识了有如下具体的目标:(1)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2)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3)辨认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4)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5)会用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或圆拼图。(6)结合生活情境认识角,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7)能对简单几何体和图形进行分类。我们知道小学生在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时所表现的理解能力,尤其是低年级段的学生,主要是要调用各种感官,通过创设情景,依靠思维去认识新知识。因此,在空间与图形知识教学中,注重直观形象,把课本上抽象的文字描绘和静止的图像转化为具体、直观的动态过程。信息技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形成最佳的学习动机。结合本地区所使用的教材这些内容,我们想让处在这一学段认知水平的学生认知这部分内容是有一些难度的,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采用信息技术辅助的办法来帮助学生进行认知,如在进行一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从生活的实际事物中清晰的抽象出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我们列举出了具有三角形特征的物体,如“红领巾、三角形小旗、道路警示牌”等,通过课件展示出这些实物,然后从实物上动态抽象出三角形的形状,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物体抽象出数学知识。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在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形成最佳的学习动机。第2个议题:信息技术辅助“图形与变换”教学,降低教学难度。
对于这部分的内容,在课标中描述是这样的:(1)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3)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熟悉电脑的同志都知道,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在电脑中的表述比实际物体来演示还要直观方便,并且学生更容易记忆,而且表现的手法也很生动有趣。我们将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例子通过信息技术搬进课堂,搬到学生面前,使得知识储备有限的学生们能很直观的认知并能掌握好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再如在进行《轴对称图形》一课教学时,设计了一系列充分发挥信息媒体优势的活动。利用信息技术播放优美的民族乐曲,展示漂亮的轴对称图形,除了直观演示外,更是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的工具,使计算机的初级画图技术和数学知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教师是这样设计的活动:电脑制作轴对称图形,老师先带领学生用剪刀剪出一个轴对称图形“小松树”,然而后,再带领学生按照步骤利用计算机中的画图软件制作轴对称图形。步骤:(1)先画出半面天安门;(2)再复制;(3)把复制好的水平翻转;(4)组合成完整的天安门图案。这堂课有机整合信息技术,充分满足了后进学生的多感官需求,在这样的活动中,后进学生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由始至终,都积极投入学习活动,同时也可以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第3个议题:信息技术在“测量”教学中的应用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中对于低年级段关于测量的认识了有如下具体的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在测量活动中,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2)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知道分米、毫米,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3)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4)指出并能测量具体图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5)结合实例认识面积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体会并认识面积单位(厘米
2、米
2、千米
2、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6)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这一部分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没有认识图形部分知识来的直接,尤其是在单位和面积的概念的理解上,容易发生困难,为了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通过信息手段让学生生动直观的将繁琐的、不容易理解的知识具体化,从而清楚的理解这些知识,如在教学让学生掌握千米、米、厘米等之间的关系时,我们利用信息课件将很远很大很不容易在课堂中拿出来作展示的物体,都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能够清楚的知道1千米的长和厘米的短,使学生能够有很感性的认识;再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时,学生容易将这两个概念混淆,其原因就是没能形成面积与周长的正确表象。教学中,我们用信息来动态显示,加强学生感知。当演示周长时,可先用红线圈出周长,再闪动几下,让学生形成周长是一条线的表象;当演示面积时,再用颜色铺满图形,并可以反复显示铺的过程,让学生形成面积是一个平面的表象。通过信息手段,能够很方便的解决学生在学习测量这一块知识存在的困难。第4个议题:信息技术在“图形与位置”教学中应用
这一部分内容在,有空间的概念,处在低年级段的学生不是很容易理解这方面的知识,课标中是这样描述的:(1)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2)在东、南、西、北和东北、西北、东南、西南中,给定一个方向(东、南、西或北)辨认其余七个方向,并能用这些词语描绘物体所在的方向;会看简单的路线图。这些来自空间建构的知识,要想让学生能够接受,是要花不少的功夫的。对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言,学生通过自己身边的实例倒是很容易理解,教师在课堂中只要开展一些小活动,就可以解决这方面问题,但是对于空间的方位来说,学生是比较容易混淆的,认识不是很清晰,这里借助信息是再合适不过了,把处在广域概念的大范围构建到学生的眼前,让学生直观的认识理解。如我们可以通过互联网中Google Earth(谷歌地球)搬进课堂,搬到学生面前,让这个地球上地理方位都呈现到学生面前,在解说学生所处城市的如合肥在淮南的哪个方位时,只要一缩小地球很容易就看出来,这样直观的介绍比我们苦口婆心的慢慢介绍,学生摸不着头脑的去想要方便直接的多了。
实际上,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能根据教学需要将教学内容实现大与小、远与近、动与静、快与慢、整与散、虚与实之间的相互转换,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生动形象地再现事物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从而在小学数学学科的抽象性和逻辑性与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架起桥梁,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创设了条件。总之,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辅助“空间与图形”内容的教学,利用它创造的图形、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信息,刺激学生感官,通过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等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直观表象,而且还能有效地突破难点,提高教学效率。信息真是我们教学的好帮手!研究结果:
二:课题组经过研讨,在教学中逐渐形成了自身的教学风格,对课前设计和教学反思的内容作了明确的规定:
(1)、课前考虑:本课适宜采用哪种教法?你为何选择此方法?如何优化图形教学?通过本节课学习要达到什么目的?同时发展同学哪几种能力?是否与其它学科进行了整合?你准备用何种方法进行效果检测?本课结束后,你要收集哪些资料?
(2)、课堂重视。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并向同学出现与当前学习主题的基本内容相关的情境。同学有权选择所出现的学习内容,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发展同学自主学习能力,使同学学会学习。重视训练同学的思维能力。尤其是对求异思维能力的培养,它是创新思维的具体体现。提倡小组协作学习,开展小组讨论。让他们在争论中点燃创新思维火花。通过对学习效果评价,包括自我评价与小组评价和老师评价。让他们享受学习胜利的乐趣。明确自身今后努力方向。(3)、课后分析:a、你选择的教法是否恰当,有没有更好的选择?b.启发的是否胜利?时机是否恰当,有没有更好的时机?C、本课的教学目的是否达到?你所期望的同学能力有否发展?为什么?D、你使用的检测手段是否有效?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E、你收集的资料能从哪些方面佐证课题?F、本研究课对课题研究有哪些贡献(包括经验和教训)?
课题组成员上课都必需对照操作程序认真进行优秀教案,使以后的研究课不再偏离研究方向,为最大限度地取得实验效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研究效果
通过实验研究,我们认为运用信息技术上数学课可以创设一个融知识性、趣味性、活动性、自主性、渗透性、考虑性于一体的课堂教学氛围。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同学学习积极性,可以有效地培养同学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问题与考虑
1、毫无疑问,运用信息技术,对培养和发展同学的创新思维能力
将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信息技术也不是万能的。运用不当,是否会妨碍、甚至替代同学考虑?自我感悟、自主体验学习过程?另外把信息技术与其它学科进行怎样优化整合现代教育媒体资源,才干适应新课程规范的要求,使同学在主动探索、自主学习的进程中,提高和发展同学的审美能力?这些问题还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的实验与探索。
2、审美能力终究是一个比较笼统的概念,审美能力的提高也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在实际研究过程中,似乎很难找到一个检测创新能力是否提高的可量化的指标。我们虽经反复研讨,终因拟定的量化检测指标尚不幼稚而作罢。这方面的研究研讨还有待继续和深入。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实践与研究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数学 协作
[摘 要] 信息技术引发的新的教学模式正在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更多的学校参加到运用新教学模式的实验中来,为21世纪信息技术的挑战培养更多的人才.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探索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过程中一些所必须关注的问题。教学实验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使广大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优秀教育信息资源进行教育教学改革,提高现代教育水平,实现培养创造性人才的目标。信息技术与实验课程整合,包含着两个不同层面的内容,它既包含了信息技术与实验学科的整合,又包含了信息技术与具体实验教学的整台,整合的具体模式是我们探讨的重点问题。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以下优点:
(1)多媒体计算机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充分体现学习主体作用
(2)多媒体计算机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与保持
(3)多媒体系统的超文本特性可实现对教学信息最有效的组织与管理
(4)计算机网络特性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合作精神并促进高级认知能力发展的协作式学习
(5)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有利于实现能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发现式学习。
一、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充分发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地熟悉,学生被看作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创造交互式学习环境,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基础,学习爱好来选择需要学习的内容,和适合自己水平的练习,使学生有主动参与的可能,每个学生通过这种个性化的练习,各得其所,各得其乐,从而真正体现出学生熟悉主体的地位。
在信息技术引入数学课之后,计算机手段与传统教学完美的结合十分重要。不是计算机用的越多就越好,传统教学的优势应该保留,如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富于人情味的及时交流,教师组织起来的探讨问题的活跃氛围等等。理想的教学应该是把教师与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充分发挥出来,把计算机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此就需要教师全新的教学设计。有了计算机,学生的活动丰富了,教师能以更有效的方式表达了,同时在课上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计算机之间信息交互的机会增多了。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处理的是课本、教师、学生和教育技术的关系,要考虑怎样组织起学生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学计划可以面对班级的所有学生而制定,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通过信息技术课程,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
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由二名或多名学生针对同一学习内容彼此交流与合作,以达到对教学内容比较深刻理解与把握的过程。网络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空间(资源库、电子图书馆、虚拟大学)。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是一种不受时间约束的学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都可以获得在线帮助和学习资源。互联网使任何一个具备上网条件的学习者可以在任何地方、任意时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有选择地学习,这突破了传统的学校教育的时空界限,使得学习、交流、合作在更广阔的空间进行。
在传统交往方式下,个体的人际交往往往局限于实际生活的狭小圈子内,难免受种种约束和限制。网络交往有利于个体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的提高。网络提供了一个可以畅所欲言绝好空间,这有利于提高行为主体的参与意识和人际交往的主动性。网络给协作学习提供了最好的交流工具,网络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学习的合作性增强。在传统的面对面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经深入人心,协作过程中,教师的参与、帮助、指导经常有意无意地变成领导、控制,学生的协作变成教师逻辑有序的安排,这与协作学习的宗旨相违反。而在网络环境下,它更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通过伙伴或教师的帮助自主建构知识,因此,网络环境下学生之间的合作性增强。对于创造性较强且需要建立相互合作建立解决问题的机制时,往往采用小组合作式教学策略。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与他人协同作业的合作精神,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应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以思维练习为核心,以丰富的信息资源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研讨,主动创新,获得知识技能上的提高,满足爱好、情感等方面的需要,提高数学素质和信息素养。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使得数学课堂教学的改革获得了生气,使得我们许多美好的愿望得以实现。而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使得我们对信息技术的运用更加科学合理,使得我们有机会觅得更好的数学教学改革的最佳方案。可以通过网上合作学习和小组协同作业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这样,学生在使用各种信息手段进行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三、要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学生的生理特点 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体现了人机交互。在一个好的多媒体课件中,恰当的使用图形、图像和声音,可以促进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由于小学生对新事物普遍存在着好奇心,他们的兴趣往往跟着好奇走,自控能力不是很好,如果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一味地追求形式的多样化,追求多种媒体的引入,追求表现上的新颖、动感等效果,无论什么图形、图像、动画、影像等一股脑儿的展现出来,这样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反而分散注意力,造成学习时偏离主题。
2、要照顾学生的思维进程
在课堂教学中,一位好的老师善于驾驭学生的思维,随时调控自己的教学速度,以照顾学生的思维进程,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中,电脑无法感知学生的思维进程,同时,教师忙于操作计算机,注意力偏离学生的思维,有些处理虽然精妙,但大多归老师包办,加上学生受已有知识水平的限制,常常导致多媒体的播放进程与学生的思维进程不一致,学生的思维远远跟不上电脑设计的思维,造成学生茫然失措。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思维进程,合理控制节奏,按部就班,循序渐进。
3、要重视师生的情感交流
学生有丰富的情感,但却难从丰富的语言中体会情感,这就需要教师使用丰富多变的身体语言去感染他们,引导他们。如教师的一个表情,一个动作,常常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随着老师一起去体验情感,深刻的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在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中,多媒体所使用的只是冷冰冰的]机器,虽然有关教学内容和信息都提前输入到了电脑中,但人的情感是无法输入的,这就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适时地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及时地分析学生的情感反馈信息,掌握学生的情感活动情况,以弥补计算机的不足。
4、要掌握好“度”的问题
在信息技术与英语课程整合中,多媒体教学只是一种教学辅助手段,而不是目的。如果掌握好运用的时间、数量等“度”的问题,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设计如何问路[de]情景中,利用计算机的闪烁运动功能,将问路的提示图慢慢展现,同时将多种路线设计于其中,既形象又直观,让学生一目了然,整节课只有这一个环节运用了多媒体手段,但它既成功的突破了本节课的]难点,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但有的老师,将整堂课的内容全部打到电脑里,使多媒体课件成了教案的翻版,教师成了程序的操作者,由传统的“满堂灌”改成了“电子灌”最终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与教师的设想相去甚远。
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有多种途径和方法,不拘一格,其效果是传统教育技术难以比拟的。总的来说,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整合无疑将是信息时代中占主导地位的课程学习方式,务必将成为21世纪学校教育教学的主要方法。因此,我们积极倡导和探索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教学,力求在最短的时间里找出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章剑卫:《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浙江教学研究,2000.2、王跃:《数字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三种途径》,中国电化教育,2002.4
3、陈至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中国教育报,20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