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 2.3 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探究物质的一种属性-密度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这一章的重点,一是密度的概念、公式及应用,是将来学习浮力和液体压强的基础;二是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实验探究是本节的重要内容,通过让学生体验探究的过程,加深对密度知识的理解。密度公式是学生在初中接触到的第一个物理公式,应注意强调公式在计算过程中的应用和变形。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密度知识有着广泛的应用,应注意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知道可以根据密度鉴别物质,计算质量和体积。【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密度的概念、公式和单位,尝试用密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问题。(2)会查密度表,知道水的密度。
(3)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实验,归纳出物体的质量、体积和密度三个物理量之间的数学关系,初步体验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问题。
(2)初步了解科学探究的七个基本环节。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密度知识的探究与测量,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2)通过密度知识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应用物理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良好品质。【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密度的概念,知道水的密度和物理含义。
(2)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会公式变形和单位换算。难点:
(1)控制变量法的应用。
(2)灵活运用密度计算公式,将密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教学思路】
首先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体积相同的不同物体质量不同,质量相同的不同物体体积不同。然后把学生的思维焦点引到物体的体积和质量上。通过实验发现:1.同种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2.不同种类的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是不同的。从而发现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就反映了物质的特性,这就是密度。教师提问,密度知识在生活、生产技术中有什么作用?这样就引出了密度的应用。
第二篇: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 1.2 熔化和凝固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熔化、凝固的含义。
3.通过比较海波与蜂蜡的熔化和凝固过程,知道晶体和非晶体熔化与凝固过程的区别。
4.会用图线描述熔化和凝固的过程。5.会查物质熔点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感知固体发生熔化都需要吸热。
2.通过对海波、蜂蜡熔化过程的探究,知道判断固体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中数据的处理,了解图像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过程的方法。4.通过探究活动体会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并感知探究的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活动,形成对自然现象的关心和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2.通过探究实验过程,提高观察和实验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在探究过程中提高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4.通过交流产生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认识交流的重要性。[重点难点] 重点
1.探究物质熔化的过程;
2.熔化时有没有熔点是晶体和非晶体的一个重要区别。
难点
探究物质熔化的过程。[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对于熔化与凝固,学生在日常生活经常见到,但将其提升为物理规律还是第一次;且本节的主要学习方法是探究,是学生第一次较为系统地接触探究。因此对于本节的知识内容,学生接受起来并不困难,难点在于探究方法的掌握。
第三篇: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八年级物理上册 4.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教学,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物体振动发声的实验)、归纳概括能力和演绎推理的能力。3.培养学生留心观察自然现象,并从现象中发现规律的科学态度。
4.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声速在固体中最大、气体中最小;知道回声现象和人耳是怎样听到声音的。5.通过“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和“真空罩中的手机”的实验,锻炼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6.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注意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善于交流和合作的意识。
二、本节重点
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
三、本节难点
1.使学生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2.培养学生利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歌曲《黄河大合唱》的音频。
分组实验材料:锯条、鼓、豆子、细线下端拴一个泡沫塑料小球、水槽、水、音叉、橡皮小锤、口琴、收音机、铁架台等。
五、教材分析
本节课要引导学生探究有关声音的问题──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是对声音本质的研究,也是声现象的基础,更是本章的重点、难点。学习本节课的知识,将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和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声现象,有助于学生创造性实验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真正地从自然走向物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3.探究-过程-方法:
一是运用了比较的方法,即比较物体发声与不发声时的区别。
二是运用了归纳的方法,即通过大量发声现象的归纳,发现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三是运用了转化的方法,由于人眼不容易直接观察到发声体的振动,探究时是借助音叉触及面颊时的感觉,音叉击起的水花来显示音叉发声时在振动。
六、学情分析
1.知识和方法方面:(1)学生对声现象比较熟悉。
(2)由于学生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对探究教学形式还有某些不适应的地方。学生刚接触探究教学这一教学方式,故在教学中不强调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只对“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收集证据”等要素进行强调。
2.心理方面:
学生对物理课程肯定会充满新鲜、好奇感,也可能会有一定的畏惧感。教师如何引导以及如何把握学生的心理,将会直接影响学生今后对物理的学习态度。由于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欠缺掌握,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支持。因此应以学生身边现象以及自身体验引入知识,逐步让学生理解和应用科学知识。
第四篇:八年级物理上册《6.3 测量物质密度》教学设计 (新版)新人教版
《测量物质密度》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进一步理解密度的物理意义。
2.学会用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体积。
3.学会用天平和量筒测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活动学会测量液体和固体的密度。
2.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一个物理量的科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养成物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的意识和习惯,在实际物理情境中体会物理过程,学习物理知识。
2.通过对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过程中,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质量和密度的概念以及密度计算公式后进行,具体包括了量筒的使用、测量固体的密度和液体的密度这些知识。让学生掌握利用密度公式间接测量物质的密度,培养实验操作能力,本节课起到了巩固前面所学内容的作用,是密度知识在生活中应用的体现,也有助于以后压强、浮力知识的学习。测量物质的密度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要实验,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有重要作用。在这个实验中,要求学生在前面学习质量、密度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天平的使用,并学会量筒的使用方法。学会利用物理公式间接地测定某个物理量的方法。在实验过程中规范操作步骤,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要能理解实验原理、注意实验仪器的选取和使用、实验步骤的设计、数据的采集、根据数据得出结果以及对实验结果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这些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教学重点:用量筒测物体的体积,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教学难点: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实验中,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
三、教学策略
在学本节课之前,学生对质量有了初步的认识,学习了测量质量的工具──天平的使用方法,对密度概念与计算公式已有所了解。因为已经熟练掌握了温度计的读数方法,可以直接通过观察结构得出用量筒测液体体积的方法,学生观察思考就能操作,重点是引导学生观察水面的形状,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以凹形液面的最低处相平。对于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同学们也能设计出大致方案,但在该实验中如何减小实验误差、制定最佳测量方案,学生不是很容易注意到,所以教学时要注重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从产生误差的角度进行评估。实际进行测量固体或液体密度实验时,可以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步骤,教师可以利用画简图的方法,把设计方案画出了,先不作评价,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哪一步骤会造成物理量增大或减小,从而得出最佳方案。
四、教学资源准备
多媒体课件、天平、砝码、量筒、小石块、盐水等。
五、教学过程
第五篇:辽宁省辽阳市第九中学九年级化学上册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案 (新版)新人教版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
一、实验目的
1、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
2、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二、实验用品
烧杯、镊子、坩埚钳、酒精灯、三脚架、薄铜片。酒精、棉花、乒乓球、滤纸、蜡烛。
三、实验步骤:
(一)探究燃烧条件的方案设计
1.突破建议:在设计方案上应做到不限于课本素材的更加开放,讨论方案合理性应该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2.突破样例:
【投影】燃烧条件的实验
【复习提问】通过前面对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的学习,老师在课堂上演示了水上白磷、水上红磷、水下白磷燃烧情况的对比得出了燃烧条件,现在请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燃烧呢?
(2)为什么相同条件下的白磷能燃烧而红磷没有燃烧?铜片上的白磷燃烧了,而水中的白磷没有燃烧呢?由此可以得出可燃物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
(3)燃烧需要什么条件?
你们想不想自己设计方案来探究燃烧的条件呢?
【生】思考回答。(1)不是所有物质都能燃烧,比如玻璃、水等。
(2)因为红磷的着火点比白磷高,铜片上的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而白磷达到了,所以白磷燃烧,红磷没有燃烧;水中的白磷没有接触到氧气,所以没有燃烧;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和温度达到着火点。
(3)燃烧需要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温度达到着火点。【设计意图】巩固旧知,激发兴趣。
【投影】实验用品:棉花、酒精、水、蜡烛、滤纸、小煤块、石子、乒乓球、玻璃棒、小木条、酒精灯、火柴、镊子、烧杯、坩埚钳、薄铜片、三脚架、小木块(也可另选物品)。根据燃烧的三个条件,分别设计3个方案探究燃烧的三个条件。
【生】讨论交流,提出实验方案。(1)可燃物
方案一:将石子和棉花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方案二:分别点燃蘸有酒精和水的棉花。方案三:将玻璃棒和小木条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2)温度达到着火点
方案一: 在酒精灯上分别加热滤纸和小煤块 方案二: 在酒精灯上分别加热棉花和木块
方案三:取一块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用坩埚钳夹住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 ……
(2)可燃物大小、厚薄等不同;
(3)不环保。
【师】应该如何改进呢?
【生】三脚架上放一块薄铜片,分别放上两种不同的可燃物(相同大小),两种可燃物距离铜片中心位置相同。点燃酒精灯加热铜片的中间,观察现象。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价与反思,初步学会控制变量对比。
讨论交流,根据桌面上提供的实验器材,阅读课本150页,将实验方案进行完善。
(二)实验的安全意识和事故应急处理措施
1.突破建议:燃烧实验对于初中生来说,虽然会兴趣盎然,但也包含着许多不安全的因素。存在着发生着火、烫伤、烧损衣物等事故的可能性。因此在设计和选取实验方案时,首先必须着眼于安全。其次,所选取的实验方案除尽可能的微型化、小剂量外,还必须事先设计好有效的应急措施。后者也可以成为实验内容或探究的主题。建议在评价时,把安全意识和安全措施作为一个重要内容。
2.突破样例:学生讨论并完善实验方案后,投影展示: 【温馨提示】
(1)每小组准备好一块湿抹布和一个装有水的水槽,备用。(2)燃烧物不要过大。
(3)小组实验完以后要确认火焰熄灭后再做下一实验,观察实验要从侧面观察,防止火焰烧到身体。【生】小组按照方案,合作完成探究。将实验现象、结论和方案填写在课本150页上。【生】交流展示。【师】激励评价。
《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教材习题解答
【教材P150问题与交流】
1.上述实验步骤1中,如果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会发生什么现象?你能解释原因吗? 分析:在酒精灯上加热时间较长,两个棉花球都会燃烧起来。原因是蘸有酒精的棉花球因酒精燃烧放出的热量传给了棉花球,使其温度上升达到棉花的着火点,引起棉花燃烧;蘸有水的棉花球当水分蒸发完之后,棉花球便暴露在酒精灯的火焰中而温度上升,且棉花球与空气接触,也达到了燃烧所需的三个条件,引起棉花燃烧。
2.如果将实验步骤2(2)中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换成木屑和煤粉进行实验,会有什么现象发生?说明了什么?
分析:木屑先燃烧而煤粉后燃烧。说明着火点低的可燃物易燃烧,着火点高的可燃物不易燃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