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老 王教案
老 王
教学目标:
1、品味作者平淡简捷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3、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4、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2、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画面引入
总有一种声音让我们泪流满面,总有一张照片让我们隐隐作痛。在我们享受幸福的时候,不要忘记,有一群本应和我们一样的人正在苦苦挣扎。他就是老王-------
二、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杨绛,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江苏无锡人。作家、文学翻译家。主要译著《堂·吉诃德》,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长篇小说《洗澡》。
钱钟书(1910—1998),江苏无锡人。学者,作家,著有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管锥编》等。
写作背景:文章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三、检查预习
塌败
取缔
伛
翳
骷髅
绷带
滞笨
愧怍
四、默读课文,走近老王
1、文章写了哪些事?老王是个什么样的人?
2、老王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3、我和家人是什么样的人? 具体分析:
1、文章写了哪些事?老王是个什么样的人? 从老王的职 业看:三 轮 单干户
从老王的外貌看: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生理缺陷); 从老王的家境看:住在破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
由此看来,老王是不 幸、凄 苦
的人。
2、老王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第一件事:愿意给我们带送
“冰块”,车费减半。第二件事:“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第三件事:临终前送香油、送鸡蛋。
由此看来,老王是个
善良纯朴、知恩必报
的人。
3、我和家人是什么样的人? 事件:
1、常坐老王的车;
2、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报酬;
3、送来的香油、鸡蛋也把钱给他;
4、关心老王的生活;
5、女儿送老王鱼肝油。语言:常问起老王的情况。心理:常问起老王的情况。
——我和家人是极富爱心,关心他人的善良的人。
四、深入理解课文
想一想:既然“我”也关爱老王,为何文中还说“愧怍”?
一个社会总有幸运者与不幸者,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关注他们的命运,让他们也过上好日子,帮助改善他们的处境。作者回想起来,与老王相比,觉得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原因:
一、平等观念。
二、人道主义精神。
五、情感体验
真情感悟: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真情告白、分享交流:
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老王”,如“她”和“他”,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选择其中一幅画写出你的肺腑之言吧!
老师赠言:
“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心存善良仁厚之意,胸怀平等博爱之念。1、送人玫瑰,手有余香.2、不要按捺住自己的热情,,应该拿出来为别人打通幸福的道路.
第二篇:老王(教案)
《老王》教案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抓住关键句子,层层分析,体会老王的“苦”和“善”。
2、学习从朴素的语言中体会深沉的感情,领悟深刻的思想。3.正确认识别人的不幸,以博爱之心体恤不幸,善待生活。学习重点:
抓住关键句子,把握人物特点,理解人物感情,激发学生爱心。学习难点:
揣摩语言,深入领会语句的意味。课前准备:
1、读课文3遍以上,疏通文字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学习过程:
一、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屏显作者照片。)师:鬓发斑白,慈眉善目,精神矍铄,气度儒雅,一派学者风范。她和丈夫钱钟书先生一生都在从事文学工作,在学术界德高望重,其中我们熟悉和喜欢的西班牙作家塞万提斯的作品《堂吉诃德》,目前最好的译本就出自杨绛之手。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她的一篇文章《老王》。
(板书课题、作者。)
二、泛读课文,了解感情
自学指导一: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找出本文的“文眼”,比比哪个组最先找出来。提示:作者是带着怎样的情感写下这篇文章的?找出表现作者情感的语句。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愧怍:惭愧)
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情
1、文中的幸运者和不幸者分别指谁?不幸者有哪些不幸?就是这个不幸的人是如何对待别人的?
按下列格式,给人物编写档案,体会人物的幸与不幸。姓名:老王
职业:蹬三轮的
外貌特征: “田螺眼” 病一只眼是瞎的
住址:一个荒僻小胡同里的破落大院里的塌败小屋 亲属:两个哥哥死了,两个侄儿,没出息。家庭:光棍
地位卑微、谋生手段艰苦、有生理缺陷、居住条件恶劣、孤独终老 一个词:凄苦
一个字:苦 老王这样对待我们:
A、愿意给我们家带送冰块,车费减半。
B、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
C、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一个字概括老王的品质:善
穷苦的人让人同情,穷苦而善良的人值得人尊敬。老王在贫穷中保持了一颗金子般善良的心,就是这颗善心,感动了作者,感动了我们大家。老王为何这样待我们呢?因为他有一颗善良的心。那他为何不把鸡蛋和香油给别人呢?哦,因为我们一家对他好。作为幸运者的作者一家又是如何对待老王的呢?
2、幸运者如何对待不幸者,幸运者真得幸运吗?
(1)我们如何待老王:
A、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车;
B、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C、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D、关心老王的生计:三轮车改装后,生意不好做,关切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E、她的女儿,送老王大瓶鱼肝油,治好他的夜盲症。(2)师:作者很照顾老王,那她当时是否日子很好过?有富足的物资可以给老王?有充分的精力照顾别人? 生:不是。
生:因为当时是文化大革命。
师:“我”当时在哪儿?文章中怎么说? 生:在干校。
师:干校的生活怎么样呢?(放映幻灯片)大家看,“干校里,我没能拿工资,要接受劳动改造,被批斗,被定为‘特务’ ‘反动权威’,甚至人人可以起来欺凌戏侮”,这样的处境应该是十分艰难的。既然如此,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是幸运的呢?
幸运和不幸都是相比较而言的。这个“幸运”是相对的,从职业、生理、居住条件方面同老王比较而言,自己是幸运的。
作者夫妇已经这样对待老王,但还是觉得可以做得更好而没有做到,内心的深切愧疚和高远追求,使我们感动。
3、同样不幸的作者夫妇已经够照顾老王了,为何还会“愧怍”? 生:因为没请他喝杯茶。生:没请他坐坐。
生:因为我没有“领受他的谢意”,没有接受他真诚的感激。连他临终前一个小小的愿望也没能实现。
生:不是因为作者不好,而是因为老王对作者太好了。她临死前还拖着重病的身躯给作者送香油和鸡蛋,而那些香油和鸡蛋又是老王省吃俭用省下的,他倾其所有对作者,对作者实在太好了,对作者的情义太重太重了。相比之下,作者感觉自己回报给老王的实在是太少太少了。
是啊,作者正是在这样的反思自责中写下了这篇文章,其实这种愧疚就是作者善的表现。她有一份悯人的情怀,善于体会别人的苦处而淡化了自己的愁苦。作者越善良越觉得对不住老王,可见在作者的思想中,她真的是平等地对待老王,把他当作一个心地善良、人格高尚的人去对待——无关乎职业,无关乎收入!这就是作者的平等观念,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这种观念、精神的核心是爱,正是这份爱使老王苍凉的人生有了温暖、光明的慰藉。
四、咬文嚼字,品析感情 文章不厌百会读,每读一次都会有新的体会和感悟。请同学们再次速读课文,思考:全文写的内容很多,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在这个片断中打动你的又是哪些细节?(生:最让我感动的是:老王临死还要送鸡蛋香油还人情这一情节。)
自学指导三: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默读、小声读、放声读。可圈点,可旁批。)读8——16自然段,体会文中哪些句子敲开了你的心扉?哪些细节拨动了你的心弦?做好批注后,我们一齐来交流分享。
如:“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突出了老王当时的病情严重;也暗示老王的不幸,关心他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又如:“镶嵌”两字能否换成“站立”? 这是夸张的写法,强调了老王的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前任”一词简练,大词小用,又很风趣。“强笑”一词准确含蓄,笑是因为感激,“强”则透露出“我”心里为老王感到悲酸和感动。
五、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在我们的身边或者是我们所看不见的地方也有着许许多多像老王一样遭遇的人,像扫街的环卫工人,擦鞋的大嫂,还有那些因为家庭问题而无法上学的学生……(放课件,展示图片。)面对他们,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幸运者只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没有歧视不幸者的理由。
“把爱心献给他们,以善良对待善良。”
六、写作练习
刻在死者墓碑上,概述人物事迹,赞美人物品格的文字叫墓志铭。试写一段话,作为老王的墓志铭。
生1:老王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不做对不起别人的事,无论多不幸,都会那么善良感恩,而社会上有些人却为了自己私利敲诈勒索,所以,老王你是个有着金子般的心的好人。
生2:他的眼睛结着翳,可心灵却纤尘不染。他的命运太坎坷让人叹惋,可善良朴实却让人为之动容。他孤苦伶仃、古稀之年从未得到上帝的垂青,命运之神的眷顾,但却永远地活在我们心中,永不磨灭!
师:生于忧患,以微尘之心明媚他人心田;逝于无声,用赤诚良善迎接道德真情。他在暴风洗礼中诠释善良的真谛,他在艰难凄苦里演绎人性的朴华。择善是火,点燃生命之灯;择善是灯,照亮生命之路,仁善之心必将成为他生命传奇的无限荣光!
结束语:大千世界,茫茫人海,人有时很渺小,人生有时很艰苦。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相濡以沫。毕生为消除人类的贫穷和疾病而努力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特蕾莎修女曾说过:我们常常无法做伟大的事,但我们可以用伟大的爱去做些小事。我们应该像特雷莎修女一样,用伟大的爱去做一些细小的事情,可能是一句温暖话,也许只是一个关切的眼神,都能让你身边的人更幸福,让这个世界更美好!
第三篇:《老王》教案
《老王》教案
文学院1507班钟杨苹学号:153040017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如何刻画人物的形象。
2、过程与方法: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品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课文中的人物身上,学会善待他人,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
二、教学重点
1、把握老王的人物形象刻画;理解老王的“苦”与“善”;
2、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文章主旨,并让学生领悟到在与人交往中首先要付出爱。
三、教学难点
1、体会老王与作者夫妇之间的相互关爱,体察作者的爱心,理解本文的主旨;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具:多媒体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背景音乐:《让世界充满爱》)同学们,正如歌曲中所呼唤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以真纯的情感善待、关爱同在一片蓝天下的他人,那么人世间真的会多一份阳光,少一些冷漠,多一份文明,少一些残酷。爱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美德。如果我们能够去关注平凡的人,那么我们才能真正领悟生活的真谛,今天就有这样一个机会来关注一个名叫“老王”的不幸的人,看看从他的身上我们能学到些什么呢?
(二)知识积累
1、作者简介
杨绛,生于1911年,钱钟书夫人,本名杨季康,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祖籍江苏无锡,生于北京。著有散文集《干校六记》《将饮茶》等,译有《堂吉诃德》,著名作品有《我们仨》,《澡堂》。
2、背景介绍
《老王》作于1984年。这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是作者在文化大革命的背景下写的。作者记叙了自己从前同老王交往中的几个片段,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是一个荒唐**的年代,作者夫妇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被下放到干校劳动锻炼去了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由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的印刻在了作者的脑海之中。
3、基础知识
伛(yǔ)荒僻(pì)攥(zuàn)塌败(tā)取缔(dì)骷髅(kū lóu)滞笨(zhì)愧怍(zuò)惶恐(huáng)
(三)整体感知课文
快速阅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整体感知文章大意,勾画出与老王有关的信息,并思考问题。
(1)老王的生活的“苦”表现在哪些地方?(2)老王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老王:忠厚老实心地善良知恩图报 思考:
1、文章写了老王很多事情,哪件事情写得最详细最感人? 明确:临死前送鸡蛋、香油还人情。指名朗读8——16段,讨论:
①作者刻画人物时主要运用了两种描写手法(肖像、行动)?找出具体的语句加以体会。
②你怎么看待老王送鸡蛋香油的行为?为什么重病还坚持亲自送礼?(提示:感激“我”家平时对他的关心照顾知恩图报)③“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攥”“滞笨”“直着脚”说明了什么? 提示:简单的几个字,描绘出了老王离开时的情形。叫人怎能不为他的身体、生活所担忧,也为第二天老王去世埋下伏笔。
(四)小结:
老王是不幸的,他在生活的贫困线上挣扎,穷苦卑微,他的艰苦是很多人难以想象的,对这样不幸的人,我们应当给予同情和关心。但是老王又是可敬的,他善良淳朴、关心人、讲仁义、重感情,这是值得我们敬重的。
(五)布置作业:完成课后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指名让学生简述叙事内容。
二、善待老王 思考:
1、面对老王的遭遇,那作者一家对老王又是怎么样的呢?写到了哪些事情?
2、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为什么要“强笑”? 提示:一个“强”字,写出了作者当时复杂的心理,既可怜老王,又感激老王,又不得不打趣,可以调解气氛。
3、老王去了,在他生前经常关照他的杨绛有什么样的感受?(“愧怍”。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
三、关注“老王”
1、怎样理解“这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
2、拓展延伸
你周围有老王这样不幸的人吗?你是怎样对待他们的?
四、布置作业:
写一位你关注的不幸者,不少于500字。
第四篇:老王教案
《老王》教案
【教学目标】
1、品味作者平淡简捷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3、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4、学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
2、学习劳动人民的优良品质,并以平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关注他们的疾苦。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谈话导入:亲爱的八年级二班的同学们,大家好。在生活中,我们经常关注一些人和事。我在生活中也学会了关注,关注我的学生,关注我们的学校,关注我们社会的发展。通过关注,我也知道我们八年级二班的同学们才华横溢,激情满怀,今天能够跟同学们共同学习,倍感荣幸之至。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也不会缺少关注吧。比如关注伟人、明星,明星、伟人固然应该关注,而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得最多的却是那些与我们没有亲情关系不起眼的普通人。也许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去关注更关注。(注意:尽量营造出亲切平和的教学气氛,发现生活中的问题。)
二、设问导读(一)画说老王:
师:今天老师要给你们介绍一个十分不起眼的普通人,这就是杨绛笔下的老王。(出示课题)老王叫什么名字,我也不知道。我们先来看看他的画像。从画像上看,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何依据?(生:从他满脸的皱纹看,他是一个历尽沧桑的老人。生:从他破旧的衣着看,他是一个贫穷的老人。生:从他的表情看,他是一个善良的老人。从他佝偻的背影看,他是一个多病的老人……)(意在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能力,对他人关注的习惯。)
(二)走近老王:
1、师:从画图来看,老王的确是一个普通人,写老王的作家可不是一个普通人。(简介杨絳。)杨絳——钱钟书——《围城》。(可请生读,解释“干校”)
2、师:著名作家笔下的普通人自有他不凡之处。现在我们循着杨绛的笔墨,去走近老王。
3、生:默读课文。(边读边体悟,琢磨老王的音容笑貌,一言一行,然后用——形式说)
三、点拨导思(一)评说老王:
师:刚才看了老王,现在又读了老王,老王在你的心目中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用“老王是一个______的人,表现在_______。”的形式把自己对老王的印象表达出来。(生:老王是一个社会地位卑微的人。表现在他住在荒僻的小胡同、破破落落的大院、塌败的小屋里。生:老王是一个善良老实的人。表现在送冰时,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他送的冰比他的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生:他有一颗金子般的心。表现在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
(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完成对文章内容的个性化理解。)师小结:各用一个字来概括老王的为人和处境,你觉得用哪两个字较合适。(生答略,师明确“善”和“苦”——生活艰苦和精神凄苦)(二)品味老王:
师:全文写的内容很多,文章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个片断?(投影)(生:最让我感动的是:老王临死还要送鸡蛋香油还人情这一情节。)师:有此同感的同学请举手。既然大家都认为这一段感动人,那么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一片断。
1、听录音听录音。
师:请同学们找出最感动或最欣赏的细节。
2、小组交流体会。
师: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独到体会说出来,与大家分享。
(1)课文中说老王“镶嵌”在门框里,“镶嵌”一词用得好。夸张手法,写出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2)“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中“攥”字也用得好。写出了老王拿钱时激动的心情。
(3)例如:“他面如死灰……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这段话用神态和外貌描写,暗示了老王的生计越来越艰难,身体已经到了即将崩溃的境地,也流露出了作者的同情和悲酸。
(4)“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其中“强笑”表现了作者看见老王直僵僵的身体时压抑不住的悲酸和感动。教师相机引导:
课文中老王的话语不多,却十分有表现力。“恩”“我不吃”“我不是要钱”话语简短,没任何修饰。想象是另一个蹬三轮的人会怎么说。——老王的淳朴,心底亮堂,语言无华,劳动人民的特点。(意在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创新能力。)
3、质疑,合作探究。
师:就这一情节,你有没有疑问?提出来请大家帮你。
生:当“我”要给老王钱,他不要,可后来还是收了钱。为什么?(老王怕让我捎,给我添麻烦)
“我”拿钱给老王是为了帮助他,而作者为什么说“我却拿钱侮辱他”?
(因为我没有“领受他的谢意”,没有接受他真诚的感激。连他临终前一个小小的愿望也没能实现。)
(以生――生、生――师合作的形式相互质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关注老王,我们深刻体悟了他的“苦”和“善”。但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另外一个人。(作者及家人)找出他们的善良之举。a照顾老王的生意,常坐老王的三轮(可与“乘客不愿坐他的车”对比)b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c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d关心老王生活,询问他的生计
e女儿受到感染,知道他有夜盲症,送给他大瓶鱼肝油
师小结:这篇文章不仅仅写了老王,一个人力车夫的善良,同时透露了一个异常善良的知识分子对劳动人民的关爱和怀念,这是一曲善良的人们在(文革)恶的年代里相互取暖的颂歌,这是一份“以善良对待善良”的真情。(三)、怀念老王:
1、师:善良老实的具有金子般心灵的老王就这么去了,在他生前经常照顾他的杨絳有什么样的感受?(找出文中关键的一句话,齐读)(生:她作为一个幸运者,对老王这样的不幸者十分愧怍。)师:杨绛在那个年代真的很幸运吗?
[穿插杨绛的情况介绍: 大跃进时,我家三口人,分散三处。我于一九五八年十一月下放农村,十二月底回京。锺书当时还在城里定稿,他十二月初下放昌黎,阿瑗下放工厂炼钢。
文革中杨绛和钱钟书都被“揪出来了”,然后是无休无止的陪斗。在一次陪斗中杨绛被剃成了“阴阳头”,当时在社会上被剃了阴阳头的,就象过街的老鼠人人都会喊打。文革期间杨绛的主要任务是扫厕所,这个女厕所成了她的“休息室”和“避难所”。红卫兵来了,她就躲入女厕。杨绛先生《丙午丁未年纪事》](师小结:杨绛一家人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艰苦不易,受了许多苦,而且先后失去了女婿女儿。一般知识分子经历的苦难他们都经受过,而杨绛面对老王却说自己是一个幸运的人,这里面体现出一种对待苦难的博大胸襟和宽容态度,同时更看出她人性中的善良光辉:那就是忘却自己的痛苦,牵挂别人的不幸)
师:一个并不幸运的人,在那个自顾不暇的年代对老王生前已照顾挺多了,已表现得非常崇高,为什么还这样想?她的惭愧从何而来?(生:她觉得自己照顾老王太少;“我”拿钱去侮辱他;没有接受老王真诚的感激,让老王临死前的一个小小的心愿也实现不了;对生病期间的老王关照太少,连他死了也不知道……)
师小结:即使我们并不是命运的宠儿,也应该像杨绛先生一样对更不幸者心存一份善念,提供一份援助。
2、(点击背景音乐《爱的奉献》)师:假如你是老王的邻居或一个熟识的人,面对老王的遗像,对照杨绛先生的善心善举,你心里好受吗?你有什么话要对老王说吗?
教师示范:老王,因为你眼睛不好使,我就从来不坐你的三轮车,还背后叫你“田螺眼”,我对你的关照太少了。假如你还活着,我会动员很多人去坐你的三轮车,让你的生活好起来。
(生:老王,你那天送冰到我家,虽然你的冰块比别人的大一倍,我还是砍了你价。对不起。假如你还活着,我一定请你到我家喝一杯热茶。
生:假如老王你还活着,我要去做你的孙女,好好照顾你。……)(意在激发学生的对不幸者的愧怍,为下面升华情感张本。)
四、拓展申发:
1、师:老王能有你们这样一群热心人关心,实在难得。我替老王感谢你们。
2、师:(点击背景音乐《爱的奉献》)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别吝啬自己的热情,别吝啬自己的善心。
假如我只是一团火,也要给别人送去温暖。
假如我只是一朵花,也要给别人送去芬芳。
假如我只是___,也要_______。请大家以上面的形式,把你的心愿表达出来。生: 假如我只是一颗星,也要给别人送去光明。
假如我只是一片云,也要给别人送去甘霖。
假如我只是一滴水,也要给别人送去清凉。
师:希望同学们心口如一,把愿望落实在平时的点点滴滴。
五、师总结:杨绛先生身边的老王已经去世多年,但我们身边无数个“老王”都还艰难地活着,让我们把关注的眼光悄悄投射在这些普通的人们身上,把滚烫的热情无私倾注在这些善良的人们心间,让我们以善良去体察善良,彼此温暖身心,让世界多些真挚和温情!
第五篇:老王教案(模版)
《老王》教学设计
江苏省南通中学 葛 烨
【教学目标】
1、把握老王的形象特点和精神品质
2、深入理解作者愧怍的缘由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随着现代女作家杨绛去回忆一位普通的三轮车夫——老王。【ppt出示课题】 【板书:老王】
(二)研习课文。
1、师:我想先把时间交给同学们自主阅读,讨论交流。解决这个问题:
我认为老王是个 的人,因为。【ppt】 学生交流。①孤独——没什么亲人,生活极其孤独(哥哥死了,侄儿‘没出息’,此外就没什么亲人)
②不幸——田螺眼(老王只有一只眼,另一只是田螺眼,瞎的),瞎的,残疾。③老实厚道——主动半价代送冰
④关心他人——送扶钱先生看病不肯收钱 ⑤心地善良——欣然加高车平板 ⑥知恩图报——临终送香油鸡蛋
2、师:通过刚才的交流碰撞,同学们已经比较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我呢,还有几个疑问:
① 姓名—— 老王叫什么?不知道。不知道他的名字说明了什么?说明老王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他的身份十分卑微,卑微到连名字都无人知晓。
【板书:卑微】
② 住处—— “一个荒僻的小胡同,一座破落的大院,几间塌败的小屋。” 当我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时,老王为何回答:‚住那儿多年了‛? 情境体验: 假如有人问你:“这里是你家吗?”你要么说“是”要么说“不是”,老王却回答“住那多年了”。为什么?
明确:老王觉得那不是他的家。什么才算家呢?家应该是有亲人的,是温暖的。老王没有亲人,缺少亲情!所以只是一个栖身之处罢了。
③ 职业——蹬三轮,干苦力活的(作者为何要特别提到老王是‚单干户‛——解放后北京政府将车夫们都组织起来,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生活困难,但是老王‚脑子慢‛,因此就被排除在当时社会救助的政策之外,经济上贫困;此外,一个‚无组织‛的人政治地位也是极低的。)
教师小结:总之,老王是个身份卑微、地位低下、生活极苦而心地极善的人。
【板书:善良】
3、师:别人是怎么对待这样的老王的? 明确:别人:
①冷漠——乘客不愿坐他的车,怕他看不清,撞了什么。②嘲讽、诬蔑 请一生读“有人说,这老光棍大约年轻时候不老实,害了什么恶病,瞎掉一只眼。”读出“说的人”的语气。(轻蔑、歧视)
师:“大约”表示什么?——表示猜测。
既然是猜测就说明没有根据。没有根据的乱猜测就是诬蔑。再说,老王“不老实”吗?——不,他是车夫里最老实的一个。
教师小结:因为自身残疾、因为经济贫困、因为政治地位低,老王就受到了别人的歧视甚至诬蔑。
4、师:作者一家又是怎样对待他的呢? 明确:作者一家:
①老王的眼睛不好,所以没有人敢坐他的车,可是杨绛经常坐老王的三轮。“他蹬,我坐,一路上我们说着‘闲话’。”
②老王送钱先生看病不肯收钱,他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
③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④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
⑤女儿送他大瓶的鱼肝油(鱼肝油在当时很贵重,女儿受我们的影响)
情境体验:(问一女生)让你坐他的车,你愿意吗?为什么?
师:其实每个人多少都是有爱心的,只是做起来就比较难。可是,在有人歧视,凌辱老王的时候,杨绛只做了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就是“常坐他的车”,怎么理解杨绛这一行为?——支持、照顾他的生意,这是一种设身处地的关怀与体贴,是一种对于苦难的共同参与与担当。
5、师:既然作者已经尽力做到了关爱和帮助,为什么还要“愧怍”呢? 齐读文章最后一句话——“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愧怍”是什么意思?——惭愧)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巡视。
【讨论环节: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集中来看文中作者与老王的三次交往。】 ①齐读第5节:老实厚道的老王主动半价代送冰 ——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 师:怎么体会“当然”一词?
明确:作者认为自己的生活境况比老王好(自己不缺钱),肯定应该付足钱(也算是帮老王)。试想:我们现在买东西是什么心理?(越便宜越好,不花钱那是最好,有占便宜的心理)可是,按照当时的知识分子的价值观和做人准则,一个堂堂的文化人怎么可能去占一个生活在底层的人的便宜呢?如果让老王减半收费了,会觉得掉价,没面子,也违背了自己的价值观。而不让老王减半收费,才能在心里上有一种优越感。所以,这种“不愿占便宜”恰恰体现出知识分子的一种——清高。【板书:杨绛 清高】
教师小结:清高本身没错,我们也不是要批评知识分子的清高,只是,作者的“清高”用错了地方,她拒绝了老王单纯的真诚。
②请一生朗读第6节。
师:这里有两个关键性的句子,同学们可能毫无感觉。第一句是“我自己不敢乘三轮”。为什么以往“常乘三轮”而现在“不敢乘”了呢?同学们要注意背景——文化大革命开始。文革以前,作者有优越的地位,而“文革”期间,作者夫妇被打成资产阶级的学术权威,受尽凌辱,很多人对他们“唯恐避之不及”。杨绛被红卫兵剃成了阴阳头,也就是把头发剃去了一半。有了这样一种外在的标志,坐在三轮车上让劳动人民出汗,随时随地都可能被认为招摇嚣张而被拉下车。杨绛不敢坐,而老王却依然拉,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可看出老王的回报。这种回报的方式就是一如既往的关照、尊重。这是一种在**年代中对道德良知的坚守,尤为可贵。
第二句是“你还有钱吗?”。文革时杨绛和钱钟书都被扣发了工资,只给少量的生活费。下车后我一定要给老王钱,老王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老王为什么要“哑着嗓子悄悄问我”?
明确:怕别人听见。可见,他了解我们的处境,懂得照顾我们的心理。“你还有钱吗?”——怕作者给了钱后会没钱看病。可见,他能体贴我们的困苦,师:作者的表现是“笑说有钱”,这个“笑”字用得非常含蓄。同学们读出了什么意味?(讨论)
明确:作者“笑”是为了让老王觉得自己还有钱,这样老王收下钱才安心。那么,这个“笑”要传达给老王的应该就是“我还有钱,你不必替我担心”,而“不必替我担心”就意味着老王的担心是多余的。//显然,作者对老王的担心是心领神会的,她很清楚老王的意思是什么。这一个“笑”,背后的心理却是“我还没有落魄到要被同情,被怜悯的地步”,温和的“笑”的背后,是冷拒,其表现出来的行为就是——“我一定要给钱”,如此的坚决,体现的是知识分子的一种对自我尊严的维护——自尊。【板书:自尊】
教师小结:维护尊严本没有错。如果是一个对你不尊重甚至是想侮辱你的人,你是必须维护尊严的。而作者维护自己尊严的对象,却是一个时时刻刻为她考虑、为她着想的人。
③自读第8-16节。老王临终前送香油鸡蛋。香油和鸡蛋现在看来很平常,但是在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计划经济要凭票限量供应,老王送的大的鸡蛋和好的香油就显得非常珍贵了。师:老王为何不留着自己吃呢? 明确:舍不得吃。再说,病入膏肓,感觉自己快不行了,也不需要了,要把它送给更需要的人。
师:那么,为何不送给老李而是送给我们一家?
明确:一方面我们一家对他不错,另一方面可见他和我们关系更亲近,可能完全把我们当成了亲人。
师:作者的做法是“转身进屋”,干嘛? 明确:拿钱给老王。
师:老王就站着等我。不是说“不要钱”的吗,为何又等我拿钱给他? 明确:因为老王知道作者是一定要给钱的,不拿的话还是会叫人捎的,反而会给作者添麻烦。老王的善良就在于他总是站在别人的角度替对方考虑问题。【情境体验】一个把你当成亲人或者朋友的人送东西给你,你会拿钱给他吗?(不会)反过来想,你拿钱给他,说明什么?(很见外,没有把他当成亲人或朋友)
教师小结:人永远生活在自己的阶层中,知识分子和劳动人民有着天然的鸿沟。对于老王的真诚,在杨绛这一方,却用物质、用金钱化解了,她漠视了老王的这份真诚。这是知识分子的一种拒人千里的姿态,这种姿态是近乎冷漠的。【板书:真诚 冷漠】
师:分析至此,同学们读懂了作者“愧怍”的缘由了吗?(学生总结)教师小结:老王对待作者一家,没有一丝的功利色彩,全然发自内心,老王的真诚来自于他的简单、纯朴。可作为知识分子的作者,多了文化,也多了杂念,她出于知识分子的清高和尊严,以物质的世俗观念去对待老王,在高雅的背后显示出来一种俗气。这就是道德本质上的差距。“几年过去了”,作者作为文化人、在社会地位上很快又恢复成高贵的人,再回忆那一段经历,她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曾经在精神上暴露的低俗。这就是作者“愧怍”的缘由。
6、从这份“愧怍“里,你读出了杨绛的什么? 同学们再交流一下。
明确:一个“愧怍”,我们读出了作者的自省的精神和道德的觉醒。而这,也许正是我们所缺少的。
(三)收束全文。【ppt】
杨绛的文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不幸、真诚、善良的老王,苦难中的老王用朴素的道德诠释着美好的人性,他让我们明白:和纯朴的人在一起可以纯洁灵魂,这是老王带给作者的震撼,也是老王带给我们的洗礼。
苦难中的杨绛又用自省的良知让我们明白,道德与良知的存在,对有着自省意识和道德追求的人来说,能催生更高的善。这种善,是社会的希望。
(四)课后存疑。【ppt出示外貌描写】 “他面色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像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
师:多少年之后,回忆老王精神如此高贵,为什么写他却用如此丑化的语言?请同学们课后研讨。【板书设计】 老王 卑微 善良 真诚 杨绛 清高 自尊 冷漠
从尊严诉求的角度解读《老王》
范晓红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一篇佳作。作为教材,解读文章和课例在各类语文教育教学期刊上不断出现,老王形象可以概括为两个字:“苦”和“善”。其中重要片段:老王临终送香油和鸡蛋给杨绛先生,大多解读为表现了老王的淳朴善良和知恩图报的人性之美。近日读金易、沈义羚的着作《宫女谈往录》,发现其中“辞路”的情节与老王赠香油鸡蛋相仿佛,老王临终送香油和鸡蛋恐怕也是“辞路”来了。而对老王来说,“辞路”表明的不仅是人性之善,更多的是一种尊严诉求。
一、从情境的惊人相似解读
金易、沈义羚是北京城里的两位老教师,一对恩爱夫妻,经历过抗日、文革等不平安的岁月。20世纪40年代初,他们结识了一位叫何荣儿的老宫女。每逢“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时,金先生常拜访何荣儿,像听天宝遗事一样,听老人如怨如诉地倾吐往事。金先生说:
就在这一年(笔者注:指1950年)的深秋,弄巷里已经有零乱的黄叶了,她来我家串门,手里拎着一个小包。我很奇怪,因为我们彼此往来已经超越相互送礼的程度了。寒暄以后,谈了谈家常,她走到里屋,抱起我不满周岁的小女儿,打开她带来的小包,说:“特给小四姑做了一身小裤褂,留着明年下地时候穿吧。”过一会儿她又断断续续地说:“眼睛顶不上了,针都不知往哪儿扎,对付着穿吧!人老啦,都没用处啦,好歹留个纪念吧。”我听后忽地警觉起来,我的老伴也眉毛一扬投过来询问的眼光。这分明是向我们“辞路”来了。
旗下人有个古老而又淳朴的传统,自己知道已经年老体衰了,趁着还能行动的时候,尽可能向至亲好友告告别,表示以后不容易再前来请安问候了,这种风俗叫“辞路”„„她是把我做为最亲近的人看待了。
老宫女一生坎坷,几十年孤苦度日,心事很少向外人吐露,但对金先生却非常信任,她把这位邻居、短期雇主当作了至亲好友,在预感到自己生命将要终结的时候,带着一点小礼物特地向金先生“辞路”来了。
老王感谢钱先生、杨先生待他的恩惠与情谊,在他贫贱、孤苦的一生中,显然这样“高规格”的温暖比较稀少,所以更觉得珍贵。他也把钱先生、杨先生“作为最亲近的人看待了”,退而言之,即使不是看作“最亲近”也是看作“最重要”的人了。辞路,辞的是人间路,人间路尽,黄泉路近,从此很快就要阴阳两隔了,这种告别,是向人间的郑重辞行,是向人间情谊的郑重辞行,意味深长。
二、从老王的自我定位解读
辞路,是平等的拜访。如果说老王的来意里包含了郑重的感谢,那也是“握手”的感谢,而不是“叩首”的感谢。老王是中国社会底层的一个老百姓,在所有人的眼中,他的生活境遇已然十分凄惨,杨先生一家对他当然是非常和善,但是他也对杨先生一家尽心尽力:给他们家送冰,主动要求车费减半;“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送钱先生上医院,“坚决不肯拿钱”,还问杨先生“你还有钱吗”。从这些细微的举动和语言,可以看出老王已经把白己当作对杨先生家有一定重要意义的“他人”。如果单纯是雇佣关系,听命尽力即可,而老王明显已经不止于此。再细析,这次拜访甚至还有几分“惜老怜贫”的意味。以往的分析多倾向认为杨先生待他是“惜老怜贫”,焉知他待杨先生不是这般心意!我们认为杨绛先生雇佣他是帮助他,但他在价格上这么仗义,其实也是对杨先生家一种无声的帮助。甚至因为尊重和关心,老王在和杨先生一家交往中不知不觉由被动者向主动者方向“位移”。此番拜访除了感谢之外,仿佛也在说:今后不能再继续联系了,有必要前来辞路,以前我能为你们做点什么,以后不行啦,这些香油鸡蛋是我最后的心意,留个念想给你们。生命即将结束,但老王竭力延续着自己的善意帮助和照顾。香油和鸡蛋肯定不是交易的物品,也不全是对从前恩惠的报答,而更是一份真诚的纪念。不是我“还”你,而是我“给”你——香油、鸡蛋甚至能算得上是一种“施惠”。
三、从老王的心理感受解读
老宫女和老王两个同样来“辞路”的老人,受到了不同的“礼遇”。上文提到金先生在明白老宫女此行是来“辞路”之后,“不禁又感激又凄凉,我也用尊敬老人的礼节对待她。买一只鸡,买斤羊肝,预备好一窝丝的面,备点小料,请她吃鸡丝汤面,涮羊肝蘸小料(鸡、羊长寿面),祝她吉祥长寿。” 老王前来辞别,杨先生如何待他?《老王》中写道:“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杨先生知道老王不是要钱,但还是给了钱。杨先生给他的是慈悲的亲切和文明的客气。慈悲里含着对弱者的怜惜,客气里含着与外人的距离。老王要的恰恰不是慈悲也不是客气,他想要的是不见外的不客气,他不希望自己到生命的终了还是一个弱者、可怜虫,还是被人留出距离的外人。
老王明确地说不要钱,但杨先生还是给了钱。老王的失望不言而喻,他一直自以为已经建立的“平等、友好、亲密”的关系在那一刹那被明确否定了,他最后的要求也被拒绝了。但老王什么也没有说,依然站在那里。是因为病得失去了解释和拒绝的力量?也许更多的是因为老王已经在过多的失望中习惯了这种状态。一辈子都是这样:愿望极少被认真倾听和解读,甚至是从未被重视,从未曾实现,只有默然承受与愿望相反的现实。而且他知道杨先生是好人,给钱是好意,更无拒绝的理由。
杨先生待他不“平等、友好、亲密”吗?当然不能说“不”,但绝对能说“不够”。因为作为一个“被友好”、“被施以友好”的对象,对老王来说还算不上真正的平等,他还需要有人自然地接纳他坦然的“友好”。只有当“善”的施与受都自然顺畅时,“很平等的友好”关系才算真正建立。作为一个善良的人,一生遭受冷遇是不幸的,至死都不被理解、不被认同、不被需要更是不幸。杨先生说要给他钱的时候,老王心里什么感受?也许像捐了门槛的祥林嫂,满以为自己是有资格祝福的人了,却听到主人四婶嫌弃的一声“祥林嫂,你放着吧!”也许像回故乡的“我”满以为可以见到声气相通的朋友了,却听到儿时伙伴闰土恭敬的一声“老爷!”一切不得而知!也许他也会觉得那好像“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也可能会忽然明白“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这是老王的不幸,相对于他的“穷”、“低微”、“不美”,是更为深重的不幸。
四、从杨绛的愧怍表现解读
杨绛曾说:“老王、顺姐、林奶奶等,都是我的贫贱朋友呀。他们和我要好,和我什么都谈。我对他们有充分的认识,写的都是实情。我对他们不是悲悯,只是友好,很平等的友好,一点点不高高在上。”参照杨先生同时期回忆性散文《顺姐的“自由恋爱”》、《林奶奶》,可以看到杨先生对身份低微的劳动者充满了同情,很乐于伸出援手,很少以雇主姿态自居。在保姆顺姐走投无路的时候,将她收留在家,帮助她打官司争取合法权益,甚至倒过来照顾她饮食。打杂女工林奶奶不被亲人爱惜,不受众人待见,杨先生却愿做她“最可靠的人”。读《老王》,我们不难看出杨先生待老王真的很好。客观地说,杨先生在她自身难保的时候,照顾老王生意,坐他的车;知道老王有夜盲症,送大瓶鱼肝油;形销骨立的老王突然造访,在毫无思想准备、惊讶迷惑甚至还有点害怕的情况下,还能客气地接过老王的鸡蛋,给了钱,于情于理,有仁有义,应该没有什么可以愧怍的。
可是杨先生感到愧怍。杨先生用几年时间去思量,并“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何谓幸?何谓不幸?幸福是人们的渴求在获得满足或部分获得满足后的愉悦感觉:不幸是人们的渴求在没有获得满足时的不愉悦感觉。在那个年代,从某个特定角度而言,他们都是不幸的人。但钱先生、杨先生在历经苦难仍安然活着,杨先生被关心着,同时也关心着别人,关心老王、顺姐、林奶奶,她的人生在最为屈辱的时空里依然坦然自如地放射出光辉。杨先生翻译的兰德《生与死》中写道:“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她的生命之火一直温暖明亮,这就是杨先生所说的“幸运”。而老王,一辈子都“有失群落伍的惶恐”。尤其是这一次,老王想着最后一次了,隆重而有尊严地向“不高高在上”的杨绛先生“辞路”,本来以为是很自然、很顺利的事情,可是在死神陪着老王同时作为不速之客出现在杨先生面前的时候,杨绛先生待老王的态度,显露了不可掩盖的距离感。死生大矣!在死亡的闸门庄严且沉重地落下之后,杨先生作为深切体察人世人心的智者,终于“渐渐明白”这个卑微的生命,对尊严和温暖的渴切呼唤„„以及失落、绝望。她未杀伯仁,伯仁也不是因她而死,但回想起来,在那关键一刻,她没能伸手托住那个正在飘摇坠落的苦难的灵魂,甚至情不自禁小退了一步,眼睁睁地看着他孤零零、凄惶惶“一步一步地迈向坟墓”。杨先生有志于人道主义,努力地关心尊重每一个人,但这一次却事与愿违地在老王那满负荷的不幸之上多加了一根稻草。所以,杨绛先生“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无数读者的思考,使得老王郑重的“辞路”有了更令人动容的意义,他曾经失落的灵魂应该得到了妥帖的安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