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5.6向心加速度说课稿教学设计
向心加速度
各位评委专家,您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第5章第6节《向心加速度》。下面,我将从课标和教材分析、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 说课。
一、课标、教材分析、学情分析 1.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物理标准》共同必修模块“物理2”的内容标准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有“知道向心加速度”。该要点是理解向心加速度,为下一节学习向心力做准备。
2.教材地位及其作用
向心加速度是在学生学习了《圆周运动》之后编排的,是本章的重点难点,是从动力学的角度来研究圆周运动。并为下一 节学习向心力以及学好 生活中的圆周运动做准备。
3、学情分析
学生逻辑推理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不是很强,不注重对知识内涵的研究,对物理的学习还缺乏方法,习惯于硬套公式。而向心加速度比较抽象,会给学生带来较大的理解困难。为了遵循学生的心智发展水平,在教学中我利用实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力,再由牛顿第二定律引出加速度方向,而后引导学生探索向心加速度的大小的推导,这也是新教材编写的意图,突出概念教学的物理过程,让学生体验学习过程。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加深理解加速度与速度、速度变化量的区别。2.体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方向的分析方法。
3.知道向心加速度的公式也适用于变速圆周运动;知道变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的方向。
4.知道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向心加速度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5.知道公式ɑ=υ2/r=ω2r 的意义。6.会应用向心加速度定量分析有关现象。
【过程与方法】
体会速度变化量的处理特点,体验向心加速度的导出过程,领会推导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品质。
2.通过探索向心加速度公式,体验探索自然界规律的艰辛与喜悦,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热情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有将自己的见解与他人交流的愿望。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匀速圆周运动中加速度的产生原因,掌握向心加速度的确定方法和计算公式。
难点:向心加速度方向的确定过程和向心加速度公式的推导与应用。
四、教法与学法
1.采用理论、实验、体验相结合的教学安排。重视学生获得知识的过程与方法,更加突出学生的学,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
2.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主要提供学生思考,举例,体验,探索及尝试表达的机会。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欣赏:2009年2月22日进行的大冬会花样滑冰双人滑比赛毫无悬念,我国名将张丹、张昊以195.32分夺得冠军,在家门口收获了他们的大冬会三连冠。
提出问题:视频中张丹、张昊的运动做什么运动?
2、实验探究、进行新课(1)感知加速度的方向
指导学生用细线和小球做实验。分组用细线拉小钢球、小木球让其做匀速圆周运动,改变小球的转速、细线的长度多做几次。提出问题:是不是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任何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都指向圆心”?
(2)速度的变化量
出示例题:向东做加速运动,初速度5m/s,末速度8m/s,试画出速度的改变量。某物体向东做减速运动,初速度8m/s,末速度5m/s,试画出速度的改变量。
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物体加速运动和减速运动时速度变化量Δv的图示。
投影学生所画的图示,点评、总结。(3)向心加速度
A、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向心加速度”部分,投影图5.6-3,引导学生思考:①在A、B两点画速度矢量VA和VB时,要注意什么?②VA将的起点移到VB点时要注意什么?③如何画出质点由A点运动到B点时速度的变化量Δv?④Δv/Δt表示的意义是什么?⑤Δv与圆的半径平行吗?在什么条件下,Δv与圆的半径平行?
B、倾听学生回答,必要时给学是以有益的启发和帮助,引导学生解决疑难,回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C、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做一做”栏目,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在练习本上推导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D、巡视学生的推导情况,解决学生推导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给与帮助,回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E、师生互动,投影学生推导的过程,和学生一起点评、总结,共同展示向心加速度公式的推导过程。
F、得出结论:
3、自主合作、拓展深化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完成“思考与讨论”栏目中提出的问题,深化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4、课堂小结
设计理念:在我的整个教学中注重学生的活动,通过学生活动打破学生对物理概念教学抽象、枯燥的认识,使之在体验中找到由抽象到直观、由枯燥变兴趣的突破口:通过创设情景,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问题:通过创设疑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讨论,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同时也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
六、板书设计
向心加速度
1.概念。2.意义。3.方向。4.大小。
第二篇:向心加速度说课稿
向心加速度:
知识与技能:知道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方向都指向圆心,知道向心加速度大小的表达式。过程与方法:
1.通过具体实例,引发学生思考、分析,归纳,从而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
2.掌握确定向心加速度的方向和大小的方法-----微元法。
3.让学生充分体会认识世界的方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向心加速度的方向及公式的学习,培养学生认识未知世界要有敢于猜想的勇气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的重点:向心加速度方向的确定,加速度大小的表达式 教学的难点:向心加速度方向的公式是如何推导的。(微元法,极限法)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分成了以下几个环节。1.情景导入。
通过课本的两张图片,提出问题,图一中地球受到什么力的作用?这个力可能沿什么方向?图二中小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这几个力的合力沿什么方向?学生回答后,可能会有些疑惑,今天要说的内容是向心加速度,为什么我会要提问关于物体的受力问题呢?我这样做不是南辕北辙了么?我会告诉学生知道了物体的合外力,就可以知道物体的加速度,我们可以通过力
来研究加速度。因为我们之前没有研究过曲线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加速度的方向较难理解,但牛顿第二定律告诉我们,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总是和它的受力方向一致,这样我们便可以得出向心加速度的方向。
然后,我们让学生自己去体验用绳子拴住小球转动时的感觉,改变绳长,再次转动。这样,这节课的概念就可以很好的导入进来。
2.探究活动得出结论。
在感知加速度的方向后,我们告诉学生加速度大小的表达式,并让学生思考怎样推导,让学生学会自主思考,独立探究,学生进行探究后,由我来给学生讲解正确的推导过程,并提出物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极限法。3.巩固延伸。
我采用随机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告诉我这节课我讲的知识点是什么,重点是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我进行归纳总结。然后再引出一道例题,在不同的向心加速度中,有人说和半径成正比,有的学生说和半径成反比,为什么?以此说明变量的前提条件是在某一个量保持不变时才成立。4.布置作业。
通过以上四个环节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但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必须要进行必要的复习,所以我会布置适量的作业,督促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机械能守恒定律
知识与技能:理解机械能的概念,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涵和外延,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条件的实质,判断实际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
过程与方法: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得来的过程:提出问题→实例探究→发现结论→理论推证→总结规律→初步应用,领悟发现物理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实例探究+演绎推理法,提高探索发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树立变中有恒,能量守恒,物质不灭等辩
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初识寻找守恒量的意义;
3.初识机械能守恒定律的空间对称美。教学重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力分析过程、定律的内容和定律的条件的实质性理解。发现物理规律的一种常用方法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直觉思维能力的训练。
教学难点:通过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和理解,使学生学会这样一种(特例研究+演绎推理法)思维方式。
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分成了以下几个环节。1.情景导入。
通过碰鼻实验让学生猜想,小球是否会碰到鼻子上?
学生可能会回答会或者不会,经过实验,得出结论,不会碰到鼻子
上,然后向学生提出疑问,为什么不会碰到鼻子上呢?那么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我们便能解决这个问题,引出课题,机械能守恒定律。
2.探究活动,得出结论。
提出问题,物体自由下落,重力势能不断减小,动能不断增加,那么机械能是否守恒呢?通过具体特例,我们可以得出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机械能守恒,这是我们通过具体特例研究出来的,然后我们提问:这一结论是否普遍使用呢?
然后我们可以设置一个一般过程,验证在只有重力做功的情况下和有外力做功的情况下,研究机械能总量的变化情况。这样我们可以明确出结论。
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与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这叫做机械能守恒定律。
然后我们回到课前所提出的问题,为什么碰不到鼻尖,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3.巩固延伸。
我采用随机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告诉我这节课我讲的知识点是什么,重点是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我进行归纳总结。再者,我们要归纳出我们研究物理问题的一类方法:即提出问题→实例探究→发现结论→理论推证→总结规律→初步应用。让学生懂得,寻找守恒量是一种物理的方法,也是一种物理思想。随后引出一道例题。弹簧上端固定,下端悬挂小球做上下振动,机械能守恒吗?火箭加速上升,机械能守恒吗?通过学生的回答,给学生讲解原因,并强调机械能守恒的条件: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情况下,机械能守恒。4.布置作业。
通过以上四个环节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但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必须要进行必要的复习,所以我会布置适量的作业,督促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动能和动能定理
知识与技能:1.理解动能的概念,会用动能的定义式进行计算。2.理解动能定理及其推导过程。
3.知道动能定理的使用条件,会用动能定理进行计算。过程与方法:1.体验理论和实验相结合的探究过程。2.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3.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物理问题探究的兴趣。
2.激发学生用不同方法处理同一问题的兴趣。教学重点:动能的概念的理解,动能定理及其应用。教学难点:对动能定理的理解。教学过程:
根据以上分析,我的教学过程主要分成了以下几个环节。1.导入新课。
我们提问什么是动能?(学生很据初中所学过知识回答: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动能)我们又提问,那么动能和那些因素有关呢?引导学生重复初中所作的滑块撞击木块实验,学生会回答,物体的质量和速度越大,物体的动能也就越大。2.探究活动,得出结论。
我们既然知道了物体的动能和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系,那么我们能否定量的将动能的大小表达出来呢?我们设置一个情景:用恒力F使木块发生一段位移l,速度由V1增加到V2,求做功和速度的变化,接下来我们让学生独立解决这道题,让学生探究功的变化。选择学生中正确的答案进行讲解。通过运动学公式和牛顿第二定律,我们易得121212mv2mv1mv222W= ,观察得,外力所作的功引起量得变化,所以物理学中我们就用这个量表示物体的动能。从而我们得出结论
Ek12mv2
推导后,我们进行新课的具体讲解,得出动能定理及其表达式。提问,刚才我们所推得的结论是在恒力作用下得出的,那么在变力的作用下,定理是否依然正确呢?
学生讨论,采用微元法,将物体的运动分解成许多小段,在每一段上物体受到恒力且做匀速运动,可以得到同样的结论。得出结论:动能定理适用于变力做功和曲线运动的情况。3.巩固延伸。
我采用随机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告诉我这节课我讲的知识点是什么,重点是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我进行归纳总结。然后我会将一道例题进行讲解,物体的速度变为原来的n倍,动能变为原来的多少?物体的速度变为原来的1/n,物体的动能变为多少?这个题可以强化学生对动能与速度质量关系的理解。4.布置作业。
通过以上四个环节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但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必须要进行必要的复习,所以我会布置适量的作业,督促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曲线运动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理解曲线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2.理解并掌握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分析和概括能力,2、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思维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通过领略曲线运动的奇妙与和谐,增强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探究欲。
2、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热情,教学重点:物体做曲线运动时速度方向的判断;
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
教学难点: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利用多媒体播放精彩的视频片段即各种运动情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曲线运动的热情,明确学习目的。2.探究活动,得出结论。
让学生观察砂轮切割钢材产生的火花、转动的小雨伞甩出的水滴方向、做接球小游戏等,引导学生分组讨论、猜想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再通过实验验证,最后得出速度的方向沿这一点的切线方向,突出重点,;观察演示实验后让学生利用给出的器材自己设计实验,在小组内的互助、交流过程中进一步探究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进而突破了难点,同时使学生在亲历探究的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增强了探索新知的欲望。培养了学生实验设计能力。3.巩固延伸
让学生考虑链球运动员什么时候让链球出手最好,探究玩具摩托车能做曲线运动的原因。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体现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新理念。4.布置作业。
通过以上四个环节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但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必须要进行必要的复习,所以我会布置适量的作业,督促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平抛运动
⑴知识与技能1.知道平抛运动的特点和规律。
2.知道平抛运动形成的条件。
3.理解平抛运动是匀变速运动,其加速度为g。
4.会用平抛运动解答有关问题。
⑵过程与方法
1.利用已知的直线规律来研究复杂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化曲为直”“化繁为简”的方法及“等效代换”“正交分解”的思想方法。
2.平抛物体探究实验中突出了“实验的精髓在于控制”的思想。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际情景培养学生关注物理、关注生活的意识,并且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物理知识的意识;使学生爱物理、爱生活。
教学重点:平抛物体运动的特点和规律。教学难点:平抛运动规律的得出过程。
教学过程 : 1.情境导入。
向学生演示一段飞机空投物资的视频,然学生对于物资的运行轨迹的特点进行描述。(从生活情境中构建物理情景,以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联系物理的习惯)
随后我们将水平桌面上的小球弹下桌面,让学生观察小球运动的轨迹,并提问,小球问什么会做曲线运动? 2.探究活动,得出结论。
猜想:提问小球是否在水平方向上是匀速直线运动?而竖直方向上是
加速运动?让学生们思考:怎样验证我们的猜想?
老师进行2个演示实验,1.验证水平方向上是匀速指向运动。将光滑
斜面移到下方,看两小球是否能在水平位置相遇)
2.验证竖直方向上是自由落体运动。(小锤
敲击金属板,使两球同时下落)
通过这两个探究实验呢,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应用了化繁为简,化曲为直的物理学方法,也总结出了研究物理问题的一个主线思路:观察现象,初步分析,猜想,实验探究,得出规律。
根据以上我们探究出的结果,我们就可以很容易的写出,水平和竖直方向运动的公式和表达式,进而得出合速度,合位移表达式等。3.巩固延伸。
我采用随机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告诉我这节课我讲的知识点是什么,重点是什么,通过学生的回答,我进行归纳总结。随后我会将课本回归到生活,说道我们课前提出的那个问题,飞机投放物资,给出飞机的速度和距地面的高度,然后求飞机距目标多远投放物资,才能准确落在目标处,这样呢,我们又把所学的知识回归到课本,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4.布置作业。
通过以上四个环节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但
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必须要进行必要的复习,所以我会布置适量的作业,督促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圆周运动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圆周运动,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
2、知道线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式、矢量性,知道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的特点。
3、知道角速度的物理意义、定义式及单位,了解转速和周期的意义。
4、掌握线速度和角速度的关系,掌握角速度与转速、周期的关系。过程与方法
1、通过线速度的平均值以及瞬时值的学习使学生体会极限法在物理问题中的应用,让学生体验用比较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的方法。
2、通过分析传动装置中主动轮、被动轮上各点的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使学生学会抓住不等量和相等量的关系,同轴的各点,角速度ω和转速n相等,而线速度v=ωr与半径成反比。在不考虑皮带打滑的情况下,传动皮带连接的两轮边缘的各点线速度大小相等,而角速度ω=v/r与半径成反比。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极限思想和数学知识的应用,体会学科知识间的联系,建立普遍联系的观点。
2、通过对圆周运动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对同一问题多角度进行分
析研究的习惯。
3、让学生体会一个新的物理量的引入,不是凭科学家的想象,而是研究问题的实际需要。教学重点:
线速度、角速度、周期的概念及引入的过程,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教学难点:
1、理解线速度、角速度的物理意义及概念引入的必要性。
2、让学生分析传动装置中主动轮、被动轮上各点的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1 导入新课
一堂课的开始,学生往往尚未完全进入学习状态,这时就需要教师用科学且特殊的方式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为此我将通过播放一段与本节课相关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观察这些运动的轨迹,从而初步了解圆周运动的概念。并将这些视频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举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圆周运动的实例,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同时培养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探究活动,得出结论。
为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我将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提出四个问题让他们逐步进行讨论,之后再选出代表来回答小组讨论的结果,并予以点评,最后对未达成共识的问题进行引导从而得到一致的答案
问题1:联系直线运动的规律,用什么来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
对于高一学生来说,他们的答案肯定是速度。因此引出我们所要学习的第一个描述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线速度。在讲述了线速度的概念之后,应区分这里的时间,当时间较长时,该比值表示的是平均值。当时间较短趋于零,即一个时刻时,该比值表示的是瞬时值。并说明当线速度大小时刻相等时,此圆周运动为匀速圆周运动。在讲述线速度的方向时,引导学生回忆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指出其方向是沿切线方向,时刻改变。在理解匀速圆周运动是一个变速运动时,我们可以通过视频动画来观察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速度大小恒定不变,方向时刻改变,从而揭示其内在原因。
问题2 如果两个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大小相等,那么他们的运动快慢是否一样?
学生往往会给出肯定的答案,这时我便对其答案予以否定,则会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更加专注的聆听我随后所要讲授的内容。我们知道,自行车上的两个齿轮是由同一个链条带动的,所以这两个齿轮在做圆周运动时,他们上面的各点线速度是与链条相等的,也就是说,这两个圆周运动他们的线速度大小是相等的。那么,它们的运动快慢是否是一样的呢?我手上现在有这样一个模拟自行车齿轮的装置。我在大小齿轮上都做了标记。我们来看一下它们的运动状况。显然,小齿轮运动一周,大齿轮却没有。所以我们说他们的运动快慢是不一样的。那既然他们的线速度相等了,肯定是还有别的物理量不一样,那究竟是哪个物理量呢?从而引出我们即将学习的下一个物理量:角速度。在给出角速度的定义与表达式之后,应特别强
调它的单位是用弧度制表示的。并且建议同学们不妨将它与线速度联系起来,找出区别与联系,最终分析得出匀速圆周运动是角速度不变的运动。
问题3 :除线速度,角速度,还有哪些量可以描述圆周运动快慢?
指出周期和转速也可以用来描述圆周运动的快慢,在给出其定义以后。我会通过具体的数字分析来推倒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如取时间t=12s,当T=1s,2s,3s,4s时,它们的转数和转速分别是多少,经过分析最终得出周期和转速是成倒数的关系。并通过两个思考题来加深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
问题4:这些物理量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对于以上四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我会提示学生当时间等于一个周期时,他们线速度,角速度的定义式变成什么样子,先让他们进行思考,看是否能得出其中的关系,然后我再对线速度,角速度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演绎,推理。最后让学生们自己写出转速与其他三个量之间的关系 3巩固延伸
通过理论知识的学习,为了测试学生到底掌握了多少了多少。我会根据不同的知识点相应的提一些问题。让学生来一一作答,并对答案进行分析,理解,进而让学生充掌握所学知识。在本节课即将结束的时候,我会留下一道思考题,为下一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奠定基础。4布置作业。
通过以上四个环节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但
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必须要进行必要的复习,所以我会布置适量的作业,督促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万有引力定律
知识与技能方面:在开普勒定律和圆周运动的基础上分析行星绕恒星运动,引出万有引力定律写出万有引力的表达式,解释各物理量代表的意义,着重强调万有引力常量的大小和单位。明白万有引力定律的适用范围和在天体运动研究中的意义。运用万有引力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方面:通过对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认识科学的探究方法,猜想—证明—检验,通过合作学习,锻炼自主探究、团结合作的意识,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同学交换意见,对成员间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法,增强人际交往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认识万有引力定律的形成过程,知道科学是要勇于探索的科学道路是崎岖的,树立在科学道路中勇于开拓创新的意识。通过万有引力的推导,使学生体验逻辑推理的乐趣,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万有引力的应用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物理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牛顿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思路和过程,万有引力定律基本内容和公式。
教学难点:万有引力定律在解决天体运动方面的应用和实例分析。教学过程:
通过上面内容的分析,我将以培养学生能力为目标,充分发挥学
生主观能动性,紧抓重点,突破难点,具体方案设计如下:
1、新课引入
为了使学生从上一节的内容顺利过渡到本节,我将先展示有关科学家的图片,复习上节所学基本内容,阐述有关定律,如开普勒定律,在复习完之后,我将对上节所学知识进行提问:行星为什么沿着一定的轨道,绕着太阳作如此和谐而有规律的运动呢?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支配着行星的运动?用这个问题来引入新课,让同学带着问题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探索活动,得出结论
上面提出了问题之后,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进行思考,在思考过程中我将给予适当引导,当学生对这一问题分析后发现其与圆周运动有一定联系,是两个星体之间力的相互作用时,我将对万有引力的发展,发现给同学以阐述,对万有引力定律进行推导、解释,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
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发问:既然宇宙间一切物体都是相互吸引的,那为什么物体没有被吸引在一起?
当学生将上以问题分析完后,我将接着问月亮、苹果都受到地球的吸引,为什么月亮不掉到地球上呢?
针对问题一,学生很容易根据圆周运动所学知识来联想到两天体间存在一种引力作为向心力。我将和同学们一起推导万有引力定律,重点介绍牛顿的思考过程,在此过程中组织同学分组思考,让学生猜想牛顿当年的思路,从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牛顿的思考过程中寻找
共同点,使学生体会到一种被认同的喜悦,接着对万有引力定律进行讲解,让学生知道其适用范围和具体运用方法。
针对问题二,我将为同学建立一个物理模型,让同学运用万有引力定律去计算相距一米的两位同学之间的吸引力,通过受力分析知他们之间的万有引力远远小于他们与地面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使问题得以解决。
针对问题三,我将启发同学运用圆周运动的规律去解释月亮绕地球运动问题,从而与苹果进行对比。
在以上问题的分析过程中,我会以引导为主,教授为辅,以学生为中心,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通过分组讨论使学生进行交流,从而促进学生的合作使同学的学习能力得以提升。3.巩固延伸
经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为了让学生学会具体应用,我要进行一个实际案例分析,给出学生所要解决的问题,要学生自行解决,适时给出提示,一方面检验学生所学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万有引力定律的具体应用。4.布置作业。
通过以上四个环节的学习,同学们已经掌握了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但是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规律,必须要进行必要的复习,所以我会布置适量的作业,督促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说课现场应该准备的内容:
说课时抽签后,在草稿纸上准备的内容主要有五个方面: 1.知识与技能,在这方面,每节课的内容不同,所以要准备的内容也不同,应具体掌握。
2.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在这之中要把知识与技能之中的知识分为重点和难点,作出准备。
3.在教学过程中,导入新课的例题要具体准备,并添加出导入方法和必要说明。
4.在教学过程中,探索活动得出结论部分,要进行的具体过程要体现出提出问题,实例探究,发现结论,理论推证,总结规律,初步应用。
5.在教学过程中,第三点巩固延伸中,要准备好具体的一道课后思考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补充:在过程与方法中,总结出一个通用的过程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实例探究,发现结论,理论推证,总结规律这样一个过程,领悟发现物理规律的一种科学方法,即实例探究+演绎推理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在解决物理问题时要有严谨的科学态度,要用勇于探索的勇气。
第三篇:《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入新课
1.播放视频欣赏:2009年2月22日进行的大冬会花样滑冰双人滑比赛毫无悬念,我国名将张丹、张昊以195.32分夺得冠军,在家门口收获了他们的大冬会三连冠。
2.提出问题:视频中张丹、张昊的运动做什么运动?
4.展示视频1──链球的运动;视频2──播放一段汽车拐弯的视频。
5.根据学生已有的背景知识,提出下列问题:
①为什么链球离手后会沿直线(切线)飞出,运动员如何控制它飞出的方向?
②离手后球不受任何力的作用吗?
③汽车转弯处路面要做成倾斜的?路面倾斜直接影响到什么力?转弯则表明了什么样的运动状态?
6.教师在每个问题提出后及时组织同学们做简要的分析和讨论。
7.总结归纳:其实这些问题归根到底都是做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受力问题!我们知道圆周运动也是曲线运动,曲线运动的条件?──力与速度不在一条直线上,这样力才能改变物体运动的方向。但链球出手后在重力作用下,做的是抛物线运动,而离手前就能做圆周运动,可见圆周运动物体的受力与抛体受力还有不同的地方。本节课要研究的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的加速度,了解物体的受力情况有助于加速度问题的解决。
8.我们已经知道,作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一定是变化的,一定有加速度。圆周运动是曲线运动,那么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如何来确定呢?下面我们共同来探讨这个问题。
1.仔细观察后回答:张丹、张昊的运动做圆周运动。
2.认真听老师讲解,并联系实际积极思考。
3.认真思考,讨论、交流后,积极发表见解。
①由于惯性,球离手后失去手的拉力,将保持原有运动状态不变。所以飞出时沿切线。②球离手后靠重力做抛体运动。球离手后也受力,做的是斜抛运动,离手前则做圆周运动。可见手的拉力与圆周运动之间有关联。链球转得越快,人就越站立不稳。可见手的拉力大小与圆周运动的快慢有关。
③转弯是曲线运动(其他学生补充:在这里就是圆周运动,不是平抛)使支持力的方向不再是竖直向上的,说明支持力的方向与圆周运动有关;而且转得越厉害,坡度就越大。
进行新课
感知加速度的方向
1.投影图5.6-1和图5.6-2以及对应的问题。图2中地球受到什么力的作用?这个力可能沿什么方向?图2中小球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这几个力的合力沿什么方向?
3.提出问题: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是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上面两个例题却在研究物体所受的力,为什么呢?
4.指导学生用细线和小球做实验。分组用细线拉小钢球、小木球让其做匀速圆周运动,改变小球的转速、细线的长度多做几次。
5.提出问题:是不是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任何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都指向圆心”?
6.指出:暂时不能,因为上面只研究了有限的实例,还难以得出一般性的结论。然而这样的研究十分有益,因为它强烈地向我们提示了问题的答案,给我们指出了方向,但是我们具体研究时仍要从加速度的定义来进行()。下面我们将对圆周运动的加速度方向作一般性的讨论。
1.认真观看交流后回答:图1中地球受到指向太阳的引力作用。图2中小球受到重力、支持力和绳子的拉力三个力的作用,其合力即为绳子的拉力,方向指向圆心。
2.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知,知道了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就可以知道物体的加速度,这样就可以通过力来研究加速度吧。牛顿第二定律告诉我们,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总是和它的受力方向一致,这个关系不仅对直线运动正确,对曲线运动也同样正确。所以先通过研究力来感知加速度,特别是加速度的方向。
3.在教师的指导下做实验。在实验中,充分感知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力或合外力指向圆心,所以物体的加速度也指向圆心。
速度的变化量
1.出示例题:向东做加速运动,初速度5m/s,末速度8m/s,试画出速度的改变量。某物体向东做减速运动,初速度8m/s,末速度5m/s,试画出速度的改变量。
2.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物体加速运动和减速运动时速度变化量δv的图示。
第一步:分别在a点和b点作出速度矢量va和vb,由于是匀速圆周运动,va和vb的长度是一样的。
第二步:将va的起点移到vb 的起点;末速度v2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变化量δv。
第三步:在图上画出速度改变量△v。
3.问:速度的变化量是矢量还是标量?从以上两例我们知道速度改变量可以怎样画法?如果初速度v1和末速度v2不在同一直线上,如何表示速度的变化量δv?
4.引导学生分析并在黑板上板演画出初速度v1和末速度v2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变化量δv。
5.投影学生所画的图示,点评、总结。
6.倾听学生回答,启发和引导学生解决疑难,总结并点评。同时引出下一课题。
1.分组讨论认真思考后在练习本上画出物体加速运动和减速运动时速度变化量的图示并回答问题。
2.在老师的引导下画出初速度v1和末速度v2不在同一直线上的变化量δv。
向心加速度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向心加速度”部分,投影图5.6-3,引导学生思考:①在a、b两点画速度矢量va和vb时,要注意什么?②va将的起点移到vb点时要注意什么?③如何画出质点由a点运动到b点时速度的变化量δv?④δv/δt表示的意义是什么?⑤δv与圆的半径平行吗?在什么条件下,δv与圆的半径平行?
倾听学生回答,必要时给学是以有益的启发和帮助,引导学生解决疑难,回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做一做”栏目,要求学生分小组讨论后在练习本上推导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4.巡视学生的推导情况,解决学生推导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给与帮助,回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5..师生互动,共同这样来推导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图1
如图1所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线速度大小为v,角速度为ω,轨迹半径为r。物体从a点运动到b点,经历时间t,位移为s。可以将位移分解为沿切线方向的位移s1和沿半径方向的位移s2。当时间t很小很小时,可以认为物体在切线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半径方向做初速度为0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a,即s1=vt 于是
其方向沿半径方向,即为向心加速度。
投影学生推导的过程,和学生一起点评、总结。
指出:上面的推导不涉及“地球公转”、“小球绕图钉转动”等具体的运动,结论具有一般性: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加速度指向圆心。这个加速度称为向心加速度。
1.按照老师提出的思考问题,认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并回答。
2.阅读教材“做一做”栏目中的内容和同学一起讨论并在练习本上推导向心加速度的公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分为5步)
①分别作出质点在a、b两点的速度矢量(长度一样)。
②将va的起点移到b,并保持va的长度和方向不变。
③以va的箭头端为起点,vb的箭头端为终点作矢量δv。
④δv/δt 是质点由a到b的平均加速度,δv 的方向就是加速度的方向。
⑤当δt 很小很小时,ab非常接近,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接近直角,δv 的方向跟va(或vb)的方向垂直。即指向圆心。
3.引导学生思考并完成“思考与讨论”栏目中提出的问题。深化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典型例题
例:如图所示,一个大轮通过皮带拉着小轮转动,皮带和两轮之间无相对滑动,大轮的半径是小轮半径的2倍,大轮上的一点s离转动轴的距离是半径的1/3。当大轮边缘上的p点的向心加速度是0.12m/s2时,大轮上的s点和小轮边缘上的q点的向心加速度各为多大?
解析:p点和s点在同一个转动轮子上,其角速度相等,即ωp=ωs.由向心加速度公式
a=rω2可知:as/ap=rs/rp,∴as=rs/rp·ap=1/3×0.12m/s2=0.04m/s2。
由于皮带传动时不打滑,q点和p点都在由皮带传动的两个轮子边缘,这两点的线速度的大小相等,即vq=vp。由向心加速度公式a=v2/r可知:аq/аp=rp/rq,∴aq=rp/rq×ap=2/1×0.12m/s2=0.24 m/s2。
(点拨: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抓住相同量,找出已知量、待求量和相同量之间的关系,即可求解。)
问题讨论:①在已知ap的情况下,为什么求解a q时要用公式a=rω2
而求解aq时,要用公式a=v2/r?
②回忆一下初中电学中学过的导体的电阻消耗的电功率与电阻的关系式:p=i2r和p=u2/r,你能找出电学中的电功率p与电阻r的关系及这里的向心加速度a与圆周半径r的关系之间的相似之处吗?
课堂总结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1.出示课堂练习。
2.引导组织学生回顾本节知识。
3.组织各小组成员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进行小结。
4.教师对该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对学生的总结给予肯定和评价。
5.指出:①掌握怎样表示速度的变化量;
②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的方向是指向圆心的──向心加速度;
③向心加速度的计算式an= =rω2=vω 按照要求完成课堂练习。
根据老师提供的信息回顾本节知识。
在相互合作交流的基础上做好书面总结。
听老师总结,补充修改自己的书面总结。
第四篇: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
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匀速圆周运动中产生向心加速度的原因;(2)知道在变速圆周运动中,可用公式求质点在圆周上某一点的向心加速度。2.能力目标(1)理解向心加速度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进行计算;(2)懂得物理学中常用的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3.德育目标通过a与r及ω、v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确任何一个结论都有其成立的条件。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加速度的大小a=rω2=v2/r,并能用来进行计算。2.难点: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都是大小不变,方向在时刻改变。
三、教学策略讲授法、归纳法、推理法。
三、教学建议1
教材处理1)重点
理解向心加速度的观念,明确它的意义、作用、公式及其变形.
2)难点
运用向心加速度知识解释有关现象,解释有关问题.
3)疑点l
向心加速度起什么作用?l
怎样进行多因素影响的分析?(控制变量法,可以略讲)
4)解决办法l
充分利用实验说明问题l
充分利用推理说明问题5)栏目处理意见l
48页的“思考与讨论”可作为本章的引入,l
50页的“思考与讨论”是本节的难点,不作为重点,引导用极限思想进行处理。l
51页“做一做”是一个没有实验的探究活动,它给出了提示,让学生自己尝试去做。2
•学生学习指导(1)向心加速度概念的建立首先要领会它的方向指向圆心,可以用动力学的观点进行理解,但要建立科学的思维方法。(2)引导学生去网站查阅向心加速度的几种推导方法或老师给向心加速度推导方法的资料,指导他们学习和领会.3
学习资源l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材《必修2》l
向心力演示器影视
四、教学过程设计1
引言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所以一定受力的作用,因此会产生加速度,本节我们探讨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分组讨论“思考与讨论”的问题2
速度变化量首先介绍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改变,在介绍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改变。3
向心加速度
方向:利用动画《圆周运动的加速度》动态演示加速度的方向,体会极限的思想
推导:结合《做一做》分组推导由于三角形AoB与矢量三角形相似,所以可以由此推导出加速度的
根据的关系,向心加速度有如下的计算公式:
当线速度v一定时,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反比,当角速度w一定时,向心加速度与半径成正比。
第五篇:6《向心加速度教案》
第六节 向心加速度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速度变化量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
2、知道向心加速度和线速度、角速度的关系式。
3、能够运用向心加速度公式求解有关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体验向心加速度的导出过程,领会推导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乐于学习的品质。【教学重点】
理解匀速圆周运动中加速度的产生原因,掌握向心加速度的确定方法和计算公式。【教学难点】
向心加速度方向的确定过程和向心加速度公式的应用 【教学课时】 1课时
【探究学习】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作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一定是变化的,换句话说,作曲线运动的物体,一定有加速度。圆周运动是曲线运动,那么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加速度的大小和方向如何来确定呢?下面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思考与讨论”部分,投影图6.6-1和图6.6-2以及对应的例题,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选出代表发表见解。
教师活动:倾听学生回答,必要时给学是以有益的启发和帮助,引导学生解决疑难,回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设疑:我们这节课要研究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可以上两个例题却在研究物体所受的力,这不是“南辕北辙”了吗?
点评:激发学生的思维,唤起学生进一步探究新知的欲望。通过发表自己的见解,解除疑惑,同时为下一步的研究确定思路。
学生活动: 思考后,积极发表见解。教师活动:倾听学生回答,启发和引导学生解决疑难,总结并点评。同时引出下一课题。
1、速度变化量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速度变化量”部分,引导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物体加速运动和减速运动时速度变化量Δv的图示,思考并回答问题:
速度的变化量Δv是矢量还是标量?
如果初速度v1和末速度v2不在同一直线上,如何表示速度的变化量Δv?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在练习本上画出物体加速运动和减速运动时速度变化量的图示。
教师活动:投影学生所画的图示,点评、总结。
2、向心加速度
教师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向心加速度”部分,投影图6.6-5,引导学生思考:
(1)在A、B两点画速度矢量vA和vB时,要注意什么?(2)将vA的起点移到B点时要注意什么?
(3)如何画出质点由A点运动到B点时速度的变化量Δv?(4)Δv/Δt表示的意义是什么?
(5)Δv与圆的半径平行吗?在什么条件下,Δv与圆的半径平行?
学生活动:按照思考提纲认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上面的推导过程。
点评:让学生亲历知识的导出过程,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师活动:倾听学生回答,必要时给学是以有益的启发和帮助,引导学生解决疑难,回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师生互动,得出结论:
上面的推导不涉及“地球公转”、“小球绕图钉转动”等具体的运动,结论具有一般性:作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加速度指向圆心。这个加速度称为向心加速度。
教师活动:匀速圆周运动的加速度方向明确了,它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呢?下面请大家按照课本51页“做一做”栏目中的提示,在练习本上推导出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也就是下面这两个表达式:
v2an
anr2
r学生活动:阅读教材“做一做”栏目中的内容,边思考,边在练习本上推导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教师活动:巡视学生的推导情况,解决学生推导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给与帮助,回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点评:教师要放开,让学生独立完成推导过程。有的学生可能会走弯路,甚至失败,推导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亲历推导的过程。
教生互动:投影学生推导的过程,和学生一起点评、总结。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并完成“思考与讨论”栏目中提出的问题。深化本节课所学的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阅读相关内容,思考并回答问题。教师活动:听取学生见解,点评、总结。
(三)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点评: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教师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四)实例探究
[例]关于北京和广州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它们的方向都沿半径指向地心
B.它们的方向都在平行赤道的平面内指向地轴 C.北京的向心加速度比广州的向心加速度大 D.北京的向心加速度比广州的向心加速度小
【解析】 如图所示,地球表面各点的向心加速度方向(同向心力的方向)都在平行赤道的平面内指向地轴。选项B正确,选项A错误.在地面上纬度为φ的P点,做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r=R0cosφ,其向心加速度为
an=rω2=R0ω2cosφ.由于北京的地理纬度比广州的地理纬度大,北京随地球自转的半径比广州随地球自转的半径小,两地随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因此北京随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度比广州的小,选项D正确,选项C错误.该题的答案为B、D.【答案】 BD 点评:因为地球自转时,地面上的一切物体都在垂直于地轴的平面内绕地轴做匀速圆周...................................运动,它们的转动中心(圆心)都在地轴上,而不是地球球心,向心力只是引力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重力),向心力指向地轴,所以它们的向心加速度也都指向地轴。